基于“四级”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2024-07-07

基于“四级”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精选8篇)

基于“四级”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篇1

实践教学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效果不理想,因此,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非常必要。以“四级”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具有理论的指导,而且有厚实的实证支撑,也具有系统性。以之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不仅能较好地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也能够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理论教学无法取代的作用。然而,受困于师资、教学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也与其他应用型专业一样,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作用也没能真正发挥出来。究其原因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普遍存在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理解不统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系统的依据;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缺乏有机联系,只是一些实践教学环节松散的叠加;实践教学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因此,笔者在借鉴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肇庆学院实践教学的实际,总结出以“四级”能力培养为主线,系统地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做法,抛砖引玉,望学术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体系是进行实践教学的纲领或者计划,然而,目前高等院校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构建的理论研究却比较薄弱。对这一问题理论探讨的薄弱或者滞后,导致实践教學体系的构建出现随意性和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盲目性。当前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涵的理解不统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系统的依据;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缺乏有机联系;实践教学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

(一)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涵的理解不统一

要精准地理解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就必须先熟知实践教学的含义。根据《教育大词典》对实践教学的解释,它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活动的总称,这是国内学者较早地对实践教学内涵的表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经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日益深入,因此,研究高等教育的实效性、实践教学效果和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内在联系,也越来越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的研究也随之深入,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被广泛使用。

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实践教学体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它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纲,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制订教学计划时,设计辅助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或者独立设置社会调查、实验实训、专业考察以及专业实习等实践课程,建立与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互为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广义的观点认为,实践教学是一个包括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的有机整体,即涵盖了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等要素。

即便是国内高校多数学者认同这一观点,但在实际探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时,一些学者仅从狭义的角度出发论述其内涵。汪景强认为,按照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各阶段要求的不同,可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分为:认知实践教学、课程模拟教学、实训课程教学、生产实习教学和管理实习教学等层次。佘伯川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由认知实习、教学实验、专业实习和第二课堂四个子系统构成。也有些学者对此不作区分,笼统地理解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邹亮在论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内容是: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吕妍则认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指导思想、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加强实践教学评价5个方面的内容。由于理论上对实践教学体系内涵的理解存在分歧,因此,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实际制定实践教学体系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多数高校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制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肇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例,其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新版本)为基础进行修订,修订后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仍是指实践教学内容本身,对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其他要素涉及较少,甚至没有考虑。据此制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于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对涉及实践教学活动的其他因素考虑较少,实践教学活动缺少基础条件、管理制度和保障条件,因此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系统的依据

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依据来看,多数高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主要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实践教学要求,至多吸取一些过往的实践教学经验。当然,这与目前高校制定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有关。尽管对制定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学术界以及各个高校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仅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一依据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而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常处于动态变化中,尤其是对应用性强的学科专业而言,在制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深入社会行业做深入调研,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社会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行业需要的人才。因此,仅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一标准制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既不系统,也不全面,当然也不科学。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缺乏有机联系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本应由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即使是从实践教学内容本身来看,各个实践教学活动缺乏有机的联系,仅是对行业技能简单机械式的模仿和专业理论重复式的验证,而设计型、综合型和探索型的实验实训较少,实践教学体系各要素之间缺乏相互联系和有机配合。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实验实训、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内容不仅从实践教学的时间上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而且从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具体时间的安排上都缺乏有机联系;实践学课程之间既缺乏系统性,也缺乏层次性。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方面也缺乏层次性,未能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和操作能力,更遑论其他要素之间具有有机联系了。endprint

因此,实践教学的整体合力优势难以发挥。甚至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存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同质化的现象,难以区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实,二者之间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明显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创新理念和能力的行业管理人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娴熟专业技能的行业技能型人才。

(四)实践教学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

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非常严谨的事情,应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确定的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确定。实践教学课程的实施应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各个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性来操作。然而,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来看,只是一些实践教学环节的松散叠加,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同时实践教学内容也不充实。以肇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为例,参见表1。

从表1中可知,虽然设置多达10余门实践实训课程,共计38个学分,占整个专业学分的24.5%,所有实践课程(含通识课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训)占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30.8%,并分散在不同学期进行实践实训,有一定的层次性,但如果从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达到社会行业需要的人才需求标准的角度考虑,除规定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创新创业课程)外,一些实践实训课程的设置还有待完善,专业实践课程与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安排既存在一定的重复性,也有相互联系之间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时间也不平衡,有的学期仅安排1次,有的学期安排多次;毕业实习時间仅安排9周也是不够的,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标;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略显不足。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依据

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活动,包括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如学校教师、学生、实践教学条件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这些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要素,依据系统理论,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而不是任意选择其中一个要素,舍弃其他要素就行的。

(一)系统理论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由其参与的各个要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其实践教学是一个有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其下有不同的、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所以在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就必须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参与实践教学的各要素,及其在实践教学的影响,而不是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立论的唯一依据,还要深入了解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需要征求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系统、全面地综合各要素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基本要求,这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专业人培养目标如何实现,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做到也必须做到的事情。实践教学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重要依据。

(三)行业职业能力

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和满足行业需要,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无视社会行业的需要。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对社会行业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即高校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要充分考虑与社会行业的契合度。尤其是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更需要了解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要在充分调研旅游行业的基础上,找准旅游行业需要哪些必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之作为制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按照人才成长规律系统地设置相关实践教学课程,有计划地分步骤实施。

(四)毕业生反馈的`意见

学生作为学校培养的终端产品,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尤其是实践教学开展的情况,无疑具有重要的发言权。因此,学校制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也必须广泛地征求毕业生的意见,尤其是征求最近5年内毕业学生的意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将其汇总整理出来,将其中合理的建议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三、“四级”能力的内涵

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四能四会”模式、“职业能力”模式、“五能四促”模式等)。这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有益探索,对肇庆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启迪和借鉴价值。

“四级”能力是肇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实践中积淀,经过提炼而形成的一种应用型人才能力形式,从培养模式角度,它也是一种“四级”能力培养模式。作为地方高校的肇庆学院,素来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是其一个应用型较强的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秉承学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对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长期致力于与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重视建设校内实验室实训平台,改革教学模式,重视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主动到旅游行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人才状况和职业能力需要,并对近5届毕业生进行访谈,发放实践教学调查问卷,主动搜集毕业生的反馈意见,逐渐探索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即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四级”能力。

肇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四级”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具体为:第一级基本技能能力,第二级专业技能能力,第三级综合技能能力和第四级创新能力。基本技能能力就是指,通过相关学科和学科基础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应用能力。具体而言,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软件应用和操作能力,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等。专业技能能力是指,通过相关专业基础实践课程实训,培养学生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应用的能力,即通过开设模拟前厅与客房实训、模拟餐饮实训、导游业务实训、服务礼仪实训、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和旅游信息化管理实务实训等专业基础实验实训课程,培养学生胜任旅游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是指,通过相关专业综合实践课程训练,培养学生应该具有的专业综合技能的能力,即通过专业综合技能实验实训课程、专业实习(亦称毕业实习)、旅游产业调研、专业考察等综合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比较熟练地胜任旅游行业工作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是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发现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业能力。例如,可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各类专业竞赛、项目立项与论文发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等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endprint

“四级”能力中的第一级能力是基础,这既是继续学好专业的基础能力,也是通用能力或称之为“可迁移能力”;第二级能力是在第一级能力基础上的深化,是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第三级能力是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也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之一;第四级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最高阶段,这也是未来从事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核心竞争能力,是打开工作局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四级”能力,从纵向维度看呈上升阶梯状,只有先掌握了前面的基础能力,才能有后续能力的提高,不能倒置过来。学生在大學四年时间内,只有按计划循序渐进地通过不断训练,才能逐渐具备这“四级”能力,而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两次训练就能达到人才成长的目标。从横向维度看,他们之间也有交融,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之间割裂开来,在掌握第一级能力的基础上,对其他三级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纵向按级次训练,如果前面能力还没有掌握,学生可以继续训练,直至掌握这些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训练时与其他能力训练进行比较,以便提高训练质量,最终达到掌握“四级能力”的目标。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应用性本科院校(肇庆学院为广东省首批应用型示范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主要立足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接行业产业,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高校要从相对封闭的学院模式,转变为主动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对接地方产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肇庆学院从实践教学角度出发,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基本制度,以行业、企业、学校深度合作为路径,通过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结合各种学科专业竞赛、创新实践教学的内容,构建一个以“四级”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具有系统性、规范性、整体性和操作性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旅游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目标体系,二是内容体系,三是保障体系,四是评价体系组成。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既涵盖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又包括具体的目标,既规定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向,也是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当然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定位必须慎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训练职业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为重点,以学生养成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职业行为为主线,使学生成为能够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级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为:基本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4个子目标。这4个子目标与培养学生的“四级”能力是一致的,由于前文已经论述在这里不再赘述。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落实,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组织方式和方法等,这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在目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相关实践课程,如学科基础实验课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以及行业市场调查、专业考察、创新创业实践、专业实习、“三创”项目研究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具体分解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分步骤、梯次实施,从而构建起全过程、完整的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即对学生“四级”能力培养)的关系见表2。

(三)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是实践教学顺利实施和运行的保证。实践教师队伍、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规章制度等,是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1.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既具有专业理论和行业实践经验组成的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是保障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结合各院校的经验和肇庆学院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教师应该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实践教学教师既要具有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有一定的行业经验。学校实践教师一般应从资深教师中选拔,行业教师应由5年以上管理工作的经理以及以上管理层组成。实践教师队伍组成后还需要加强建设。从学校而言,教师具有专业理论优势,教学经验丰富,但相对缺乏行业经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应按计划送教师到实践教学合作单位进行轮训,肇庆学院还借着“万里豪程项目”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累行业经验。从行业而言,行业教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但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够系统,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应由校企合作双方组织教师定期交流,或者到学校进行短期速训,优势互补,进行动态管理,实行淘汰机制,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都不满意,就必须调整教师,以便建立一支专兼职人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

2.校内实验室实训平台建设

校内实验室是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校内实验室有专业实验室平台和校内综合实训平台两个组成部分。专业实验室是专业课程实验的重要场所。专业实验室建设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分步骤、按计划进行建设。一般而言,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基本上应有导游实验室、旅行社实验室、客房与前厅实验室、餐饮实验室和旅游信息管理实验室等组成。校园综合实训平台也是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也应引起重视,例如可以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双创基地和校园活动等载体,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立以校企双方互利共赢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基地,健全管理机制,这是做好校外实践教学工作的前提。虽然校企双方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目的和出发点不同,但只要双方本着互利共赢的意愿,找到双方的共同点,搁置差异,求同存异,这样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就能持久。为建设好实践教学基地,必须经双方协商选拔得力人员进行管理,同时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购置必要的设备,改善培训条件,这也是必需的。双方管理人员除了进行实习合作沟通协商,还应进一步探讨其他合作模式和内容,如企业员工培训、学校教师岗位见习,组织论坛、做讲座等,以丰富双方合作的内容,增加合作友谊,以利建立长久的合作机制。endprint

4.管理制度建设

管理制度是确保规范有序开展实践教学的制度前提。从实践教学运行情况来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主要包括组织、运行和制度建设三方面的内容。实践教学组织是指,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制定的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办法和措施,如规定实践教学管理部门和實践教学实施流程,制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职责和实践教学学生守则,规定实践教学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运行主要是指,各教学单位(二级学院或者专业系)对实践教学进行的过程管理,如系统制订专业实践教学方案;详细规定实践教学目标、内容、课程设置、学分和教学进度等内容;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制定实践教学奖惩办法等。管理制度建设主要是制定一系列关于专业认知实习、社会实践、课程实验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以及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此外,要确保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必要的教学经费投入也必不可少。

(四)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对实践教学效果检验考核的指标体系。现有实践教学评价指标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不便于操作,难以实施。以之作为评价学生实践教学的方式未免失之公允,也不全面。只有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才能及时诊断学校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把握实践教学方向,改进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规范化、科学化;进而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准确地评定学生实践教学的成绩,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应从多维度、系统性的角度,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就是指,对实践教学对象的考核要有参与实践教学的各要素均参与评价,具体而言,就是由专家考评、实习企业考评、指导教师考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让服务对象参与评价,采取多维度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2.评价方式做到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对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价方式,应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对能够量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学生资格证通过率、人均实践教学经费比例、校内实验室设备利用率、实验教学分组情况、参加学科行业协会竞赛的参与人数和获奖比例等;而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建设规划和毕业生综合评价等指标,则易于采取定性评价的方式。

3.评价全程化和系统化

评价全程化和系统化就是指,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实践教学过程、实施保障条件和教学效果等环节,对实践教学进行全面评价,把实践教学结果评价与实践教学过程评价结合起来。

五、结语

基于“四级”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篇2

关键词:双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在全国兴起,全国高校众多学科都开展了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代表的应用型学科更是走在改革前头。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人重视,他们提出多种实践性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胡雄鹰等(2009)构建了集“实训—实验—实习—创新”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唐细语(2010)提出了“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燕珍等(2011)设计了基于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性教学体系;魏子华等(2011),金廷芳(2011),史金虎等(2011)分别以物流企业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平台、物流技能大赛和教学评价体系为重点,探讨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问题;邱欣(2012)提出了以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带动实践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并研究了具体的学分课时分配和实践教学考核的评价体系;孟庆亮(2014)则从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出发,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本文在梳理现有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目标纳入阜阳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提出了包括基础教学实践环节、技能提升实践环节、综合能力实践环节以及保障体系在内的比较系统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

1“双创”能力培养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1)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物流管理教学如果只是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能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物流活动环节纷繁复杂,所涉及的概念广泛且枯燥,通过实践性教学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物流各环节的操作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从而起到延伸理论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很多应用型高校都很注重培养实践型人才,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典型的应用型学科,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具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人;要完成这样的培养目标,学校就需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案例,参与到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过程和物流运作过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3)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双创型”物流人才。现代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生,而是既能掌握基本知识,又可以将知识加以应用的实用型人才。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实训学习、专业实习、技能大赛、创业等过程,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企业需要的优秀物流人才。

1.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未真正认识到“双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在推进“双创”能力培养目标计划时,只是被动地响应上级的号召,迫于完成上级的工作要求,在实际落实操作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都未能真正认识到“双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学校宣传不到位、不走心的局面大有存在,教师可能由于学校对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而不能尽职尽责地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学生认为实践性能力锻炼作用不大或者参与实践性活动纯属浪费时间,因此参与实践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实践性教学目标难以层层分解。纵观我国高校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对实践性教学有不同程度的考量,但是缺乏系统性研究和整体设计。在设计实践性教学体系时生搬硬抄其他学校的计划,缺乏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方案往往只是停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并不能将目标层层分解下去,导致出现教师不知道如何做、学生不知道做什么的局面。

(3)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流于形式。很多学校都进行过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尝试,但是大部分学校都只是停留在制定了计划的层次上,并没能将改革计划付诸实践,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有些外部条件也影响实践性教学的推进工作,比如学校的教师不具备案例教学、实训教学的技能,实习单位担心自己的商业秘密外泄而不能让实习学生接触到核心的物流运作环节等;物流活动本身的特征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性教学改革的落实推进,物流管理环节复杂多变,学校仅开展物流单纯技能操作环节教学并不能培养学生系统处理问题的能力,更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

2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方案设计

在梳理各高校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我校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由基础教学实践、技能提升实践、综合能力实践构成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见图1)。

2.1物流管理基础教学设计

基础教学是进行一切实践性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积累基本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我校非常重视基础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满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基础教学设计主要包含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师教学设计两个环节,在教材选择和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企业物流岗位对学生的深层次需求,将教材选择、课程设计与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就业目标、创新创业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争取让专业培养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需求服务。

在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专业老师不能只进行“填鸭式”灌输教学,相反要尽量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尽可能借助案例教学,并结合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物流系统规划课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软件播放一些物流企业的内部操作流程实例,夯实学生对物流系统整体规划的理解。组织赴企业实地参观考察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企业、训练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学校出面联系、利用往届毕业生资源等加以落实。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学生直到毕业甚至都未曾接触过物流公司现场的弊端,也提升了该专业教与学的效果。

2.2 物流管理实训教学设计

物流管理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专业特点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实训教学,以提高物流专业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已经掌握的物流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基本技能。

我校依托“区域物流规划与现代物流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诸如模拟仓储管理实训、物流企业管理模拟沙盘实训、物流仿真教学系统实训等实验实训教学。仓储管理实训是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可根据学校条件开展立体仓库的实际操作流程等项目,让学生掌握立体仓库设备、货物规划、到货验收、在库盘点、货品分拣等流程,从而实现物流理论与实践结合;物流企业管理模拟沙盘具有操作性强、团队合作性要求高,深受学生的喜欢,也因其新颖的教学方式而为大家所关注,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物流操作环节中的备货、运输、仓储、物料搬运、配送、物流网络设计、存货管理、供应、需求计划、以及客户服务水平确定等过程,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水平;物流综合实训室可以模拟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生产、仓储、配送等作业过程以及第三方物流作业过程。

除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外,我校还遴选不同业务特点的各类企业,联合共建与校内实训平台相对应的校外实习基地,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部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停留在浅层合作上,合作模式单一,只让学生做浅层次的参观认知实践,很难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去。我校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增加上岗实践的内容,经常组织学生到物流公司、大型仓储基地、货物集配中心、超市连锁店、仓库等企业进行实训实习,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物流知识的同时,接触到一定的物流管理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及现场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3 物流管理技能大赛设计

前面所提到的课程教学设计和实训教学设计都属于为实现基础目标的相关内容,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物流管理技能大赛活动和创新创业大赛,可以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初步挂钩,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我校依托重点实验室的现有硬件和软件设施,组织开展物流管理技能大赛,比如专业知识应用大赛和仿真技能大赛、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以及啤酒游戏大赛等,这种专业技能大赛一般都是对专业知识的深入运用,例如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运用到的专业知识包括最佳订货量的确定、最佳配送路线的规划等,啤酒游戏大赛形象地模拟啤酒企业生产、销售、消费供应链的运作,通过这种大赛让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决策过程。这些比赛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标上同实训课程目标有着某种程度的类似,但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化目标的作用,无论是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还是为以后的创新创业积累经验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开展物流管理技能大赛时可由学校或者二级学院组织开展,学生可以单独或者组团报名参与,以团队为单位组成的比赛小组,在参赛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种合作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我校还适时开展物流管理与规划设计方面的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参赛提交的策划方案可以是专利技术也可以是关于物流企业的管理创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帮助优秀的创意申请专利,并且和物流企业合作,提高各种专利的应用水平。通过这种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以期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改革的目的,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物流管理实习平台构建

物流管理专业实习是学生在学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理论课程和完成其他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实习,实习教学是学生工作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检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途径。

在构建物流管理实习平台的过程中,我们动员一切力量加强与当地及外地物流企业的密切合作,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和更好的实习环境。当然由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经营风险较大,很多企业不愿意给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原因主要有三个:(1)学生的实习过程会给提供实习机会的物流企业带来干扰,会扰乱企业的正常运营过程;(2)企业培养实习生的成本较高,且收效甚微。(3)实习生的留任率不高。当企业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他们,他们完成了学校的实习任务以后就会毅然决然的离开企业,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划不来的投资业务。基于这些原因,很多企业不愿意为学校提供一个较为真实可靠的实习平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校一方面加强和相关企业的沟通与协作,双方共同努力提高实习学生留下来的比率,改变企业原来的认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历届毕业生的作用,通过和他们的联系,丰富专业教师实践的方式,拓宽学生实习的领域。

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我们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学习企业物流管理、物流策划等方面的经验,全面把握企业物流市场结构和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状况等,洞察物流市场的变化规律,严禁实习中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要求学生按规定时间完成专业实习任务,并且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并由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综合打分,对学生的实习环节进行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学生实习工作流于形式。同时,我校还根据各企业实习平台的实际人才需求情况调整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适当地进行“订单式”人才的培养。关于企业实习平台与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目标存在着双向的关系,具体的关系如下图2所示。

2.5 高校物流创业平台建设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浪潮下,我校也成立了“创新创业中心”,搭建了创业平台。基于这个创业平台,我们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同时,可以利用现有的创业平台资源,开辟出一个子模块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提供条件,争取学校的资助建设一个专门的物流管理创业平台。

学校应尽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学生创业配备创业导师组,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扶持鼓励有前途、有市场的创业项目,避免学生创业出现“瞎跟风、瞎折腾”的局面,帮助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其次,学校积极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学生利用物流管理创业平台开展物流园区规划、物流供应链优化、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城乡一体化快递物流协作网络等创业方案设计,做到“学校重视、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同时也吸引有创业意向或者已经开始创业的往届毕业生入驻创业园,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传授创业经验,帮助其他学生找到合适的项目,提高学校创业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发展壮大的创业公司可以吸收学校学生就业,以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

4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4.1 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是学校推进实践性教学体系落地执行的主体,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实践性教学的执行结果。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对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个变化和要求,学校一方面组织任课老师参与实践性教学培训活动,鼓励教师赴企业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物流管理过程和运作过程,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物流运作情况进行对接,更好地向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另一方,学校鼓励教师在职外出进修、培训和学习,学习其他高校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组织教师在职到物流企业挂职,学习物流企业的日常管理、现场操作和设备使用与维护,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我校还加强和物流企业联系,聘请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作为学校的专业外聘教师,把企业专家请进课堂,以课堂讲授、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定期给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介绍在生产科研中的经验体会,拓宽学生知识面、启发学生思考物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开拓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4.2 丰富教学资源

校内外物流教学资源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基础保障,实训教学、实习平台教学和创业园区建设等都需要学校拥有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资源。为此,我们积极争取更多的政策资助,完善学校的物流管理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物流专业依托的“区域物流规划与现代物流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现已建成“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实验室”、“物流ERP实验室”、“物流规划设计实验室”、“物流模拟与仿真实验室”、“物流沙盘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拥有Flex Sim仿真软件、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货物分拣系统、可追溯物流管理系统、物流经营模拟实战系统、物流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物流配送管理实验平台、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零售业经营模拟软件等物流实验实训软件,完全可以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验实训的需求。

同时在这些教学资源调配和使用过程中,我们制定了物流实验室的“开课程报表”、“实验教学计划表”、“试验运行表和分组表”和“实验报告手册”等,完善了实验和实训教学大纲;并对各个班级的实训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尽可能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同时,加强和相关企业的合作,有效利用他们提供的教学资源,更好地促进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和落实工作的开展。

4.3 完善考核机制

在实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不仅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客观反应,也是对教学过程的反馈和改进过程。我校成立了相应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对该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相关事宜进行统筹领导,负责制定考核的指标体系、权重系数、具体要求等,细化各种制度和规则,对教师和学生实行双向考核。同时,在制定实践性教学计划时,以目标管理为原则,实行“学校-学院-实验室-教师-学生”五级联动机制,充分考虑任课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将实践性教学考核和教师的评优、晋升等挂钩,学生所修专业学分和参与实训、实习、创新创业活动等挂钩,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形成学校从上到下制定计划、从下到上推进落实的物流管理专业践性教学体系的、创新创业并重、激励约束并举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燕珍,邓小瑜,蔡晓丽.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物流科技,2011(04):28-30.

[2]胡雄鹰,张宗祥,万文君.物流管理“三实一创”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1):110-111.

[3]邱欣,杨青,阚宇衡.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93-94+96.

[4]孟庆亮.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3):212-213.

[5]金廷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探索——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成功(教育),2011(03):82-83.

[6]史金虎,易燕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6):191-192.

[7]唐细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5):74-75.

基于“四级”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体系;企业需求;平台

【中图分类号】F2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148-02

近年来我国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以适应我国物流业迅速发展的现状。但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对物流企业用人情况及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一个突出矛盾:一方面物流企业急剧扩张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物流人才;另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不理想。这一矛盾体现了教学与就业的脱节。实践性是物流管理的核心,物流专业的教学要以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为导向。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应用,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但目前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致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一、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为课内实训、校内实训、认知及参观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时间短,内容重复单调,与实际脱节,学生操作技能差,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以下三个普遍性问题。

1.实验室建设不完善,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资源为支撑。在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方面,物流实验室采购成本较大,笔者所在物流团队曾做过智慧物流实训室预算,若实训室集物流各环节功能于一体、包含主要物流教学设施设备及软件,满足基本实践教学需要,至少需要800万,且后期软硬件维护成本较高。部分院校为满足实践需要,分功能采购实训设备或物流仿真软件,功能单一,不能满足物流本身要求的丰富实践教学资源。而校外实习企业大多提供给学生操作岗位,如仓管员、理货员,主要要求掌握相应操作技能,知识层次低,只需进行针对性培训。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多以参观实习为主。

2.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因此物流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还应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然而,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教师教龄短,大部分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任教,没有物流企业任职经历,接受专业实践锻炼的时间和经历严重不足。虽然多数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缺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岗位的实践技能,学识结构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方法陈旧

许多物流管理课程都包含大量的实践内容,但当前大多数高校物流专业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方法陈旧,专业基础知识脱离物流企业。例如在运输课程中涉及到的“公路整车货物运输作业”,需要学生熟悉整车货物运输的作业流程,清楚各作业内容要点,能进行整车货物运输过程中各岗位的实际操作。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院校仅能以课堂实训项目展开。真实的工作环境要求学生将企业的发展放在整个社会和行业发展的环境中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盈利等方面综合考虑,和书本知识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主要增加学生对物流设施设备的认识,学生对物流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校外实习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对山东省济南市几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学生进行调研发现,仅有不足26%的学生在对口物流企业实习,且满意度较低。物流管理专业必须探寻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制定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计划。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经验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主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设置充分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并以市场为导向,实施“3+1”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学校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环节,延长实践教学时间,且实践环节非常丰富,在安排实践环节时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为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及工作流程,很多高校明确规定,新生入学前要到对口企业实习。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时间一般占整个教学环节的30%-50%。实习实训可分为基本实习训练和专业实习两大部分。基本实习训练在理论课教学前安排,在学校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教学车间进行,一般为3个月,主要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实践技能有大概了解。专业实习环节在校外企业进行,通常安排在理论教学后,让学生掌握从事该行业工作必可不少的技能。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普遍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学校学习+1年企业实习,引导学生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本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的新要求,积极开展产学联盟,以便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各种能力的培训[1]。

学校实践教学一般都有自己的教材和独立的考核方式。用人单位真实需求会影响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在课程设计上普遍征求企业意见,做到企业紧密联系课程教学。其教学方法也突出“应用性”,教师们更多的是采用情景式、探究式教学,绝不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方法授课,基于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并由此为出发点设计教学方法。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加强资源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校内实验资源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资源方面,学校应逐步建设完善配备物流仿真软件和物流设施的模拟仿真实验室及综合实验室。模拟仿真实验室主要通过仿真模拟软件,使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物流操作;配备自动化立体仓库、货架、叉车等实体物流设备,强化学生对物流流程的掌握[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若想要学生了解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和企业实际需求,必须到物流企业现场。有条件的学校逐步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和代表性企业合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表1所示。

企业类型实习内容制造企业企业内部供应物流与生产物流过程管理商貿批发、零售企业商贸物流服务相关的业务管理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配送中心运作及管理、分拣及装卸搬运设备认知物流企业物流服务模式的业务管理国际货代、船代国际物流业务的运作及管理港口、堆场、车站物流设施设备认知、多事联运模式的运作与管理。

2.强化教师管理,优化师资结构

一是鼓励现有教师到物流企业或部门兼职,参与企业实践工作,并为物流教师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在职教育或高等级会议培训,让教师多与社会、企业、专家交流,创新知识层次,提升实践教学技能。二是多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或“双师型”教师。三是筛选经验丰富的校外物流企业专家来校给学生上课,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四是鼓励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申报校企合作科研课题,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还可以将企业真实案例纳入课堂教学,丰富案例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3]。

3.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改革教学方法

将实践能力细分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分析三种能力所需要的实践活动支撑,由此构建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科学的校内物流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应能够反映企业真实问题,注重真实的和可操作的案例,设计能够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课程体系,能合理和客观地反映不同情境下企业存在的真实问题和改进方法。另外需改进课程考核标准,建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改变传统的单纯以笔试和成绩为标准的考核方式。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广泛采取真实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项目教学和工作过程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避免和克服手段单一的现象。物流项目教学法指要求学生在真实存在的企业经营环境下,完成一个具体的实际项目,设计最优的方案来做出最优决策。工作过程教学法是为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环境中,真实地模拟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提高对实际工作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为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竞争性、复合型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将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物流企业的实际问题,以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措施为基点,着重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总之,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如何设计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每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长期关注。

参考文献:

[1]杜才平.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5,3

[2]潘坤友,魏鸿雁.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品牌营销,2014,7

[3]刘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11,8

作者简介:

基于“四级”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篇4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澳大利亚的一位学者埃利雅德说过,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行的人才必须具备三张教育通行证。这三张通行证分别是:学术、职业、事业心和开拓技能。对于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来讲,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是职业性的,其次还应该具备开拓技能以及强大的事业心。长期以来,中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往往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的教育模式,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然而,现代社会迫切需要能够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全面型人才,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知识素养、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要从当前旅游行业就业需求出发,建立科学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式,±音养出符合需求的服务型人才。基于此,本文对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为了能够适应日益发展的旅游行业的需求,全国有1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旅游专业,旅游专业的教育也走过了一条由小到大、逐渐发展的道路,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旅游行业人才是推动旅游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旅游专业的设立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旅游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一些旅游行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行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都源于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一)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矛盾

尽管旅游教育在我国发展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在旅游专业的学科建设上还存在很多的不成熟,以至于达不到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一些院校直接按照一些国际上的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与当前实际相结合。还有的院校只是仅限于学科知识教育,与旅游专业教育的正确道路偏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的是大量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但是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时候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在就业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偏离培养目标,缺乏实践工作能力

我国的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本着培养“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人才目标出发,在课程的设置上很全面,将许多培养目标都一并少针对性’学生的知识能力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还存在一些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将理论知识盲目地传授给学生,以至于学生只是一味地学习课堂知识,而忽略实际职业能力,缺乏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很难适应现代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此外,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都是分为校内和校外。首先来说校内实践,校内实践一般都是在教室中进行,只能培训一些简单的技能,与实际就业情况来看缺少连贯性与系统性,不能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其次,校外实践的一些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把学生安排到一个固定的岗位上,学生在单一的工作岗位中得不到很好的历练,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以至于在今后就业方向的选择上会受到影响。

(三)师资队伍偏离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需求

从学校毕业就直接任教,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实践工作经验缺乏,与旅游行业的企业很少有接触,缺少实践技能,不能在学生的实践学习中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旅游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师队伍的实践不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对策

(一)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市场实用型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着重放在技能的培养中,并且能够根据旅游业的发展需求,由传统的基本技能的传授转化为综合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高职髙专院校要科学定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出能与时代结合,拥有良好素质、高超的职业技能,知识丰富的适合现代旅游业对服务型人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作为旅游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西方国家的教学中始终是摆在首位的。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技术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以培养基本岗位技能为核心,坚持就业作为导向,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人要求。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一定要注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摆在各个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个迫切任务。实践教学可以说是高职高专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要坚持将社会需求作为发展导向,不断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和构建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这就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产生创造性和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完成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校外实践,实施与专业结合的多元化实习模式,坚持让学生实现能力、知识、素质各方面共同发展,不仅可以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能掌握住有利于就业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高校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实施者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果。因此,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是由旅游管理专业的内在要求和教育特点决定的。第一,专、兼职结合,邀请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从事旅游业的资深人士来担任兼职老师,承担起培训学生的实践工作。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加强与旅游行业的接触,将学校的教学优势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第二,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高职高校要鼓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学习进修,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强化职业技能,必要时还要参加一些职业资格证的考试与培训,增强专业学习能力。第三,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交流与学习。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与学习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各个院校要依托网络技术的资源优势,定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交流与学习,在新的平台上增长见识、提高修养。

四、结束语

基于“四级”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篇5

作者简介:张斌(1983-),男,江西东乡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评估研究。

通讯作者:邱致燕(1983-),女,江西赣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指出,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心理学本身也包括了心理学的很多分支科目,本专业培养目标是综合素质强的心理学人才,包括心理治疗、心理测评、人力资源测评等专门人才。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实践技能密切相关。所以,在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为了使其工作后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培养目标过于单一、课程体系不完整、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轨。导致该专业学生毕业之后,难以胜任其工作岗位,实践能力薄弱。对于知识的掌握仅限于理论,不能很好地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就是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各职能部门所需的素质不匹配,致使许多大学生无法正常就业,而公司又缺乏人才。目前,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性较强、实践性和技能培养环节薄弱。

当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心理学应用技能,尤其是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调查得出,40%的专家学者对于当前我国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训练状况不满,专家们普遍反映他们缺乏实践技巧和经验,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上述两个问题是当前我国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这一弊端直接影响了我国培养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综合素质。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原因

(一)固有模式的桎梏

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学专业只设立在师范大学或者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中,医学院校从开始才有部分院校引进该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受教育学科影响较深,理论性培养环节较多,忽略了心理学专业本身的实践性和技能要求高的特点。新增该专业的学校的培养方案大多与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大同小异,尽管大多院校根据自身学校的特色申报不同师范院校的心理学专业,根据新申报专业不同于传统心理学专业师范类和教育的特性,强调应用型和技术型,但其培养方案的制订仍然摆脱不了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

(二)师资力量薄弱

现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一个老师要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有很多医学院校直接外聘师范学院的心理学教师。况且高校应用心理学教师的学历背景大多受传统心理学教育培养模式影响,其自身的运用实践能力不够,也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进行良好的引导。而年龄较长、职称较高和资历较老的教师的学历背景大多来自其他专业,属于半路出家,虽然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不是科班出身、专业技能薄弱,能给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而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大多拥有博士学位,具有较为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但是往往教学经验欠佳,能够给予学生的实践知识少。虽然新老教师的搭配可以形成互补,但是整体较弱的师资状况限制了应用心理学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的发展。

(三)办学条件跟不上实际需求

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对实验设备和实验器材的要求比较高,而学校对于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少,达不到需求。医学院校由于开设应用心理学时间不是很长,对该专业的重视度不够,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当然优先考虑医学专业的学生利益,使得心理学更加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况且新增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院校多为地方本科院校,受地域限制,本身条件不足,资源有限,实验设备数量不足,只能采取多组学生在一起上课的实验方式,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很多开办心理学专业的地方院校购置的实验设备性能差,只能满足于演示实验,不利于学生探索和独立设计实验,达不到让学生亲自体验的标准,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四)不够完善的教学体制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不足,大学期间只要相应学分达到标准就可以,对学生的实践学分没有相应要求。教学内容的设置中,理论记忆多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身动手需求少,找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会对本专业失去兴趣。

(五)学生自身缺乏实践精神

从应用心理学学生自身的角度来分析,心态浮躁,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足也是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相关调查显示,在国家扩招的大背景下,学生更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注重外在荣誉的包装,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目前培养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考核而学习,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素质培养,在实践能力运用方面严重不足,属于完全的高分低能型,这一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心理学专业,也是大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与理论知识相匹配,注重学生成长的规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块,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验教学体系中应该多以探索性、综合性的实验为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要将校内教学与校外见习相结合。

1.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1)专业素养方面。根据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式应该以基础知识加专业训练为主。基础知识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扩展课程,是培养专业素质的基本途径,专业训练要求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激发学生的创新与运用能力。(2)专业技能方面。应用型人才要以心理学应用技能为基础。设置专业技能课包括心理辅导训练、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心理诊断与评估、人才测评、心理干预技术等,实践教学环节如心理咨询实操训练、心理测验的应用等,同时学校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5.25心理健康日主题活动以及朋辈咨询员和校外心理辅导等。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学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实验开展方面。学生应该掌握本科课程的基本教学实验手段、方法及技能,能熟悉运用基础实验,构建综合和创新实验。结合各科课程的先后,适当增加独立实验课的数量。实验课程应当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只有在实验以及实践过程中方能将所学理论知识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实验课程既有利于记忆,也有利于需要用的时候得心应手。(4)实习实训方面。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加专业知识为目的,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专业课程增加实习实践环节,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合理分配,增加可操作的实践环节学习,支持学生在学习阶段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见习活动,通过实践教学,增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形成综合的实践教学环节。(5)毕业论文方面。在学生大四的实习阶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最终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实习阶段,将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毕业论文研究课题,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去最终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选择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实践性研究课题。(6)职业化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包括个人良好的心理品质、职业综合素质和专项能力。职业素质包括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职业通用素质包括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文字书写与表达能力;专项能力主要包括个人特长的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扩展学生的就业范围。(7)科研创新方面。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在校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参加教师的课题组。通过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将学生的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参加课题纳入学生创新学分管理,激励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专业技能的提高。(1)加强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作为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应该大力度建设与完善实验室。实验室是见习、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高校应该制定实验室开放制度、开放项目,除了正常的实验教学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行探索性、设计性实验,保障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还可以将校外资源整合到实验室开放项目中,增加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合理开展心理学研究。(2)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服务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建设一支服务能力突出、行业分布合理的实践基地,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基地场所,如精神病院、监狱、劳教所、中小学教育机构、心理咨询门诊,人才测评与咨询机构,如人才市场、公司企业、管理咨询中心,使学生的见习、实习得以保障,了解心理学应用的不同层面和机构,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3)校内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强化实践技能的培训,需要经常更新自身的实践技能。校外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有着丰富的实践技能,他们了解社会市场的需求,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中不可小觑的力量。(4)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索问题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极大地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情境模拟体验:学生根据案例角色的特点,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人物活动,体验并分析其心理特点。②行为体验: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双主体学导式教学观,将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行为再现形式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5)提升科研实践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验室开放、本科生导师制等途径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从中学习科研的选题、设计及撰写方法,从而培养科研思维。鼓励学生申报各类兴趣科研项目,并配以导师,通过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提升科研实践能力。

(二)设计并开展校园特色和创新性主题活动

首先,通过前期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和课程性质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以“体验生活、心理感应”为主题,开展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分析。

2.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以“我爱我,从心开始”为主题开展心理健康周活动。

4.以“增强团体协作意识、提升团体辅导技能”为主题,开展心理拓展活动策划及实施大赛。

5.以“理解角色、扮演角色”为主题,开展心理情境剧汇演。

6.以“认识自己、认识职业”为主题开展模拟招聘活动。

此外,还可以考虑研究型实践教学。学生在本科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前期调查、研究设计、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训练过程,可以提升科研实践能力。指导高年级大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积极参与科技竞赛活动及学术性会议,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特色性的工作,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自主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光成。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6 )。

[2]李国强,王旭红。 应用心理学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 )。

[3]张素玲。关于高校实践教学创新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1,(10)。

[4]庞爱莲,孟维杰。实践教学:应用心理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7 )。

[5]高立群,彭聃龄。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

[6]莫雷。培养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

[7]辛勇。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4 )。

[8] 吴真,李洁,鲁迟。 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例[J].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基于“四级”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篇6

【摘要】学科与专业建设是大学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载体,应引起重视并切实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专业建设为例,对其中的关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几点体会。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建设 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专业达标评估的专业建设》项目(编号:z2016050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39-0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应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适应上海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人才培养需求,近年来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可是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技研究发展迅速,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层出不穷,过去曾经领先的一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逐渐落后于现代工业的发展步伐和需求,如何适应材料科学的发展状况,融入国家和上海市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进行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一轮专业建设十分有必。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中关于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予以简单介绍:

一、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建设目标

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建设是在现有专业基础上,结合现代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强化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材料科学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已有的教学体系。本专业建设的目标是瞄准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各领域,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新方法、新手段,构建并夯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过程中反哺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的教学模式,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有机结合。

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建设将充分发挥我校骨干教师教学团队的激励机制,专业教师充分明确能力教育的基础地位,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为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通过学习、讨论,本专业三个教学团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融合共同促进本学科发展,提升专业和学科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树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生存”的教育新观念。改变以往本科生接触本专业相关的试验制备、结构分析、撰写论文的教学训练环节较晚的情况,使学生尽早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老师给学生创造参加创新实验和创新试验项目的机会,同时结合本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如:课内试验、专业实习、综合试验等,做到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对本专业相关材料和试验制备方法等有基本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理论课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更好的完成理论课的学习,而并不是一味的听老师讲解,觉得专业课枯燥无味;进入毕业设计环节时,学生能够自己设计试验,组织实施,试验结果分析等各个部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二、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建设现状――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需继续提高

1.实践教学是我校的特色和传统优势,但近几年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由于课程设置固有的刚性要求,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自由的氛围和宽松的组织形式还有一定的矛盾,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近三年的培养计划的修订虽然以切实的社会需求调查作为依据,基本执行教育部或教委建议的专业基本要求,但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占总学分(学时)仍然不足25%,应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课程和课程体系之间的融合与相互衔接,开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并形成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有效方法。对于创新创业实践课的教学还需教师改变教学思路,从课程体系全局出发看待自己所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目前,本专业的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每届学生都有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这些实习基地中,有些研究所或企业对外开放程度有限,很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具体的实验操作和工艺流程,如不少学生反映在实习的过程中,只是大致参观和了解了与专业相关的某些设备,且印象并不深刻,而没有锻炼自己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虽然我们专业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习的平台,但我们还需要深入产学研合作单位内部,为专业学生制定更加完善的实习计划。

4.毕业设计(论文)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一门至关重要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与理论,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工作能力,包括调查研究、查阅中外文献及收集分析资料、制订试验(设计)方案、理论分析、总结成果的能力、论文撰写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和外文文献阅读及翻译能力等;在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中有一定数量的课题都是来自于生产和社会实际,但其比例不高,如何进一步加大生产和社会实际选题的数量,使更多的学生通过此环节真正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每位教师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及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建设改进措施

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开展与企业的科研合作,积极申报各级别纵向科研项目,积极寻找横向课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实践。在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同时,实现以高水平的科研反哺专业教育,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科研和竞赛活动,如: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创新实验及各类涉及专业方面的实践类公共选修课。注重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大实验室建设,开放实验室,提高设备使用效益,使实验室资源得到进一步充分利用。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争取新增校外学生实习基地2~3个。

参考文献:

[1]吴仁华.提升服务能力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5(1):36-39

[2]陈少斌.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6):144-146

[3]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2-47

作者简介:

基于“四级”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篇7

各国高校所开设的光伏专业是以培养能在光伏领域内, 从事太阳电池、组件、发电系统设计、制造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学科角度考虑, 都要求光伏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光伏专业知识, 而且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然而目前, 我国高校培养的光伏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普遍偏弱, 成为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究其根源在于现在国内高校光伏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未形成系统化、可借鉴、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所以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光伏实践教学体系是开设光伏专业高校必须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专业主修能力是指本科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应具备和达到的专业能力。通过专业主修能力的提升, 可以带动其他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渤海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光伏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 在光伏人才培养方面, 非常注重学生专业主修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本文以光伏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从专业主修能力培养角度, 介绍渤海大学光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情况, 探讨光伏实践教学如何建立和如何有效实施等基本问题。

一、光伏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简析

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呈现出金字塔形结构, 主要包括硅料、铸锭 (拉棒) 、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等6个环节, 其中上游为硅料、硅片环节, 中游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 下游为光伏发电系统环节。与这一产业链相关的岗位群主要包括:单晶 (多晶) 硅棒、硅片制造生产、光伏电池生产、光伏组件加工、光伏发电系统施工等。对太阳电池、组件及发电系统标准生成过程而言, 可以将光伏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分为基础实践能力、基本实践能力和主修实践能力三个层次的综合, 如图1所示。其中基础实践能力是所有光伏专业本科毕业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具体包括常规工艺测试能力、一般设备的操作能力和简单工艺结果的分析能力等实践能力;基本实践能力是从事某专业岗位所需的最基本的基础技能, 是岗位群内通用的能力, 包括工艺参数控制能力、设备维护和保养能力、实验过程设计能力等实践能力;主修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技术完成某种岗位的任务, 并通过分析研究可以进一步做出正确决策并实施管理的能力, 包括特定工作岗位上需要的工艺和器件设计能力、工艺过程监控和调整的能力、设备维修和开发等实践能力。岗位能力是多种能力模块融会贯通形成的, 能力模块之间具有某种递进或层次关系, 正确划分实践能力模块是岗位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二、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依据光伏岗位实际需求所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渤海大学已建成四个光伏技能综合训练模块 (如图2所示) , 用于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主修能力的培养。四个光伏技能综合训练模块包括工艺模块、测试模块、EDA仿真模块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工程技术模块。工艺模块包括清洗、扩散、氧化、光刻、湿法刻蚀、干法刻蚀、金属膜蒸镀、退火、介质膜生长、晶片切割、芯片封装等若干子模块。测试模块包括半导体工艺过程参数测试、半导体器件成品参数测试、光伏发电系统参数等子模块;EDA仿真模块包括半导体工艺仿真、半导体器件设计、电子线路等子模块;太阳能发电系统工程技术模块包括光伏组件、光伏逆变系统、储能系统、高效光伏发电系统等子模块。各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覆盖了半导体测试与表征技术、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制造工艺、半导体器件物理、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EDA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学生可实现光伏技术规范基本技能训练。通过形成系统化、规模化、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开设与光伏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及选修实践教学内容, 突出专业主修实践能力的“专”、“精”、“独”、“特”的特点。

三、基于主修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设定

渤海大学新能源学院拥有辽宁省微电子工艺控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光电功能材料检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光伏发电控制与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实验教学平台, 可实现晶硅太阳电池、小型光伏发电系统、功率半导体器件和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加工、表征、测试和组装工艺训练, 为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工艺训练过程中, 大学一年级属于奠定基础阶段。该阶段主要结合大学物理、工科化学和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兴趣。大学二年级属于技能养成阶段。该阶段主要借助一些专业课程关联的实践课程, 如近代物理实验、电路分析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现代测试技术和创新实践等实践环节, 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 同时以开放实验的形式, 加强学生对光伏技术有关工序的理解。大学三年级属于技能提高阶段。该阶段主要通过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测试实验和专业工艺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学生的兴趣完成专业基本实践能力和专业主修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些与工作岗位结合的实训内容的训练, 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练的目的。

在专业基本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 开设大量综合实验和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在确定专业实验题目过程中, 每年都根据人才市场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对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探索新的实践模式, 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 各模块均开出多种综合性实验题目, 学生可获得多种光伏技术基本技能的训练, 有效地锻炼了光伏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主修实践教学过程中, 渤海大学重点培养以下几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 具体包括:晶硅片切磨抛加工;晶硅电池扩散加工;介质膜材料生长控制;电池组件封装;化合物电池制备。学生依据兴趣可选择培养:设备使用能力和工艺参数控制能力。具体包括晶片切磨抛加工设备的使用和工艺参数控制、晶硅电池扩散加工设备的使用和工艺参数控制、介质膜材料生长加工设备的使用和工艺参数控制、电池组件封装加工设备的使用和工艺参数控制、化合物电池加工设备的使用和工艺参数控制。在设备使用能力的考核过程中, 主要考核方法为实操。在工艺参数控制能力的考核过程中, 主要考核方法为论文和分析报告。并根据考核结果给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四、结论

渤海大学光伏专业依据岗位实际需求确定专业实践体系, 并建立了可极大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模块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 探索出一条适用于国内高校光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途径。学生可根据基本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和未来欲从事的专业技术岗位,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艺实验题目。从而明确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强调了学生对老师、对实践课程的自主选择权。通过这种以学生为本的专业主修能力训练, 让学生进入工作模式, 扮演技术人员角色, 进行具体操作, 让学生把理论形态的实践能力转化为实践形态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勃华.中国光伏产业市场发展及趋势[J].电气工业, 2007, (7) :30-31.

[2]周雷, 孙云龙, 刘伟.光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11, 7 (10) :121-122.

[3]申天恩.对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4, 17 (2) :13-17.

基于“四级”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CBE模块教学法 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 能力模块 专业能力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68-02

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该专业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开设较少。笔者作为该专业专职教师,一直参与该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并于2011年成立《基于CBE模块教学法的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以CBE模块教学法为依据,根据对该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研,初步规划了该专业学生所需的能力模块,构建专业能力体系。

1 CBE模块教学法简介

CBE模块教学法(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是加拿大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宗旨,在专业开发和课程设置上形成的一套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所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学习期间就具备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把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乃至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CBE教学模式在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中得到广泛而成功的运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改进我国的高职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行业针对性强,对学生的各项实际操作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要求非常现实,而CBE模块教学法能够在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模拟本专业学生在就业后所需的各项能力,形成若干个能力模块,再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本校教学资源对众多能力模块进行有机重组,形成完整的能力体系,进而构建形成该能力体系所需的课程体系以及适合的教学模式,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变化还可以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该方法经实践证明比较适合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2 以CBE模式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能力体系

运用CBE课程模式开发课程的方法被称为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方法,译为“教育课程开发”。该模式的实施方式主要是从社会和企业实际需要出发,与用人单位合作,以能力培养为基础来开发、实施和评价课程。其开发过程可分为五个具体环节:

(1)职业和岗位分析。分析授课对象“职业内的工作”,即确定授课对象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和职业内各种可能从事的岗位。

(2)职业能力分析。分析确定授课对象在其工作职责的每项任务中应达到的“最终绩效目标”和“能力目标”。最终绩效目标指授课对象在今后工作中能做什么,而能力目标是实现最终绩效目标应预先达到的分解目标。

(3)教学模块分析。在“职业任务分析”过程中制订的最终绩效目标和能力目标确定专业教学模块,然后确定授课途径和课程设置,制订教学计划。

(4)教学开发。根据教学模块分析的结果,编写每一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编写教学大纲,并确定相应考核标准。

(5)教学实施。根据以上所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并在实施过程中总结经验,修订教学文件,调整教学方法。

本文主要完成了前2个环节的工作即职业岗位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通过研究构建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能力体系,为后面环節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3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能力体系规划

该专业2004年至今已有5届毕业生,笔者设计调查问卷发放给已毕业学生和其所在用人单位,毕业生调查问卷回收200份,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回收50份,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结合本专业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专家的研讨,初步确定根据国际集装箱运输业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规划。

3 以CBE模式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能力体系的优势

通过CBE模式构建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能力体系相对于现有的教学体系来说,优势主要有以下四点:

(1)有助于校企合作、定向培养

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岗位主要为货运代理企业和船舶代理企业业务员或操作员,以及港口航运企业工作人员。这些企业分工明确,岗位种类多,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不同种类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不同。CBE模块教学法从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要求构建能力模块和课程体系,真正能够将本专业的定向培养目标贯彻落实,甚至可以和企业合作,针对企业的各类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2)有助于加强教学与岗位需求的接轨

国际集装箱运输业横跨多个行业,涉及多种类型的企业和多种岗位,不同企业和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同,CBE模块及学法以此为根据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可以使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使得学生在校内所学习的课程实际实用,活学活用,从而实现校内教学和岗位实践的无缝接轨,真正做到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根据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很多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了大量管理类的课程,且以理论知识的单方面灌输为主,对每门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清楚,培养目的不明确,动手能力不强,在就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从事管理类工作,学过的知识用不到,基本业务的操作能力又很难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容易产生青黄不接的现象。以CBE模块教学法改革课程体系和授课模式,旨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本专业课程体系内适量加大专业基础课所占的比例,并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一定的技能类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更好地融入企业。

(4)有助于促进课程体系的进一步科学和精炼

现有的课程体系很多专业课程内容重复,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CBE模块教学法完全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可根据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将部分专业课程重组,使课程体系更加精炼和充实,进一步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冯勇.CBE模式构建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几点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5).

[2] 李隽.浅谈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模式(CBE)[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1).

[3] 潘亚儿.借鉴CBE理论发展我国高职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5).

上一篇:在我心中下一篇:甘肃范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