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国计民生

2024-05-11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国计民生(精选6篇)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国计民生 篇1

主讲人简介:温铁军,中国研究“三农”问题的权威专家,中国体改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03十大经济人物之一。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一直坚持用“脚”做学问,被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誉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研究

成果受到中央高层领导和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如果关注自己脚下的热土,应该知道这块土地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90年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为什么现代不只是强调农业问题,而是三农问题?为什么八十年代没有三农问题?为什么90年代简化为农业问题时出现那么多的矛盾?

解构现代化

在农村基层,越是现代化,越是现代法制,农民负担就越重。为什么80年代农村发展得还不错,90年代却不行了呢?因为80年代没有那么多的法律,90年代规定太多,没法执行了。中国小农经济是传统的经济基础,而搬来一个现代的上层建筑,到底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是反过来?一般而言,违背规律要受惩罚,而惩罚往往不是由照搬的人负责,变成由基层群众承受。大家习惯说基层乡村干部是土豪劣绅,但打他们能解决问题吗?根本问题在哪里?小农经济是养不起现代化的上层建筑的。

“农民那儿是有真理的”

中国农村经济是“粮猪型小农”,种一点粮食,养几口猪。为什么这样呢?因为需要分散风险。农业的生产周期与市场价格波动周期不同步。一般来说,市场上如果粮价高了,肉价就下降;肉价高了,粮价可能下降。所以农民种粮养猪,粮价高卖粮,肉价高卖肉。与熊德明(温家宝帮忙讨回工资的重庆农妇)聊天时,温铁军问到她为什么不去找法院、劳动局等有关机构,她说“要不得”;回答“那怎么办?”时,她朴实地讲“多养两口猪”。因为中国小农经济机制与西方不同,照搬西方理论作为中国依据时,就会出现问题。中国农业的传统是稻作农业,中国今天的文明是由典型的集体性文化基因延续出来的,这与西方典型的个体化文化基因不同。农民那儿,其实是有真理的。

“天地良心,贫民窟里不是你”

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人口过剩,劳动力也过剩。发达国家劳动力人口总和也就4亿多,我国劳动力就有7亿多。在学习国外经验时,“下眼皮发肿——光往上看”是不行的,只注意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不重视发展中国家是不适当的。很多学者说,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出现贫民窟就应放任它。每当这时,温铁军都会在心里说上一句:“天地良心,贫民窟里不是你!”中国这个国家从根本上就与西方不同,而现代理论基本来源于另一个文明系列,中国还不能立足于我们自己的发展历程形成有解释力的理论,还缺乏很多基础性的工作。现代西方可能很先进,但也不应妄自菲薄。而且文明未必一定冲突,是可以交融的。比如“股份合作制”,有人说它“非驴非马”,但骡子更有劲!

新乡村建设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国计民生 篇2

民生新闻是更多地关注民生、民情的一种新闻类型。2002年, 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节目被公认开启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先河。此后, 各地区电视台纷纷推出了民生类新闻节目。这些民生新闻栏目以其平民视角、亲民风格突破了以往电视新闻的固有特点, 在一段时间内赢得了较高收视率, 获得了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被新闻业界誉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但是, 随着民生新闻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

1.1 题材单一, 报道内容低俗

民生新闻在市民阶层中的高收视率和高关注度, 使其成为各省市地面频道的主打栏目, 但这也导致各省市民生新闻呈现白热化竞争趋势。很多节目在制作形式、内容定位方面区别很小, 各媒体一味趋同, 民生新闻制作难以得到新形式、新题材、新领域的突破。比如, 仅长春电视台就有《城市速递》《长春帮》《直播长春》等多档民生视角的新闻节目。且其媒体工作人员多数将民生新闻定位于家长里短、邻里纷争, 导致内容的取材更加单一, 节目视阈狭小, 难以引起社会更多思考。民生新闻报道娱乐化趋势非常明显。由于猎奇是民众的普遍心理, 为迎合受众, 报道时常用具有煽动性语言, 内容上设置悬念。主持人过多注重夸张和幽默化的风格, 对新闻本身反应的社会问题少有反思和探析, 节目选材方面, 更倾向于能刺激人感官的负面事件新闻。

1.2 内容琐碎, 新闻价值降低

琐碎化的节目报道会导致新闻内容流于表面。新闻报道中, 片面地对“一人一事”的材料进行堆砌、追求量的积累, 很难挖掘新闻本质, 并对社会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比如, 报道车祸事故的新闻, 多数只关注该次事故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浅层的事故原因, 却对该路段存在危险预警, 以及后续路况修缮少有报道。这样的新闻报道模式没有实际价值引导意义, 难以切实反映民众关心的问题, 更难以在市民和政府之间搭起有效的沟通桥梁, 帮助民众合理地应对公共危机。

1.3 定位不明, 充当媒介审判角色

媒体有“舆论监督”的功能, 但该功能应限于“表达民意, 而非将民意彻底落实”。新闻媒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群众意见, 履行其舆论监督职能, 但没有审判权。目前, 一些媒体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 从瞭望者、记录者变为了“执法者”, 这一现象有越俎代庖、超越新闻媒体尺度的嫌疑。“群众有事找媒体”, 反而忽视了一部分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 不利于社会合理分工。

1.4 新闻失实, 媒体公信力降低

真实性、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但是, 近些年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存在明显的虚假化倾向。一些节目使用现场目击者的拍摄工具或口头陈述采集新闻, 但这些手机、DV拍摄的新闻短片有断章取义的可能性, 有时会造成假新闻出现。比如, 2007年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假新闻, 引起巨大轰动, 后证实该新闻是该节目制片人自编自导的假新闻。这一假新闻的播出无疑引起了普通受众对媒体公信力的质疑。

2 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

民生新闻是反映社会发展的重要新闻渠道, 是体现民生民情的一扇窗户。但近些年所面临的多种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发展, 媒体和社会不应对此放任不管。本文从“提升民生新闻质量”和“发展公共新闻”两方面分析这一问题。

2.1 提高民生新闻节目质量

提高民生新闻的质量是当前媒体人面临的主要挑战, 笔者认为, 可以从形式与内容入手, 内外结合, 对民生新闻的节目质量加以提升。

一是创新节目形式, 注重差异化发展。《南京零距离》节目成功后, 该节目的制播模式也被各地方电视台套用, 导致我国民生新闻节目出现雷同现象, 进入不必要的同质化竞争怪圈。对当前的民生新闻节目来说, 要摆脱相同资源环境下被动的竞争模式, 创新民生新闻节目就变得刻不容缓——新颖、亲民、实用的节目形式可以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助跑器”。比如, 探究邻里矛盾的问题, 就可以请邻里双方到演播室里, 同时找相关的社区负责人、心理专家等帮忙调解、分析, 也可以给现场观众设置投票、提问环节, 这样做一方面确保了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另一方面, 也可以增加节目的看点和深度。

二是丰富栏目内容, 提高新闻价值。媒体要做好民生新闻, 在市场环境下赢得一席之地, 就必须注重提升节目内容, 强化新闻价值。而民生新闻的价值主要通过反映民意来体现。民生民意是一个丰富的概念, 需要反映的是广大市民、农民的实际生活、实际诉求。目前,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没有解决, 媒体不应避重就轻, 对鸡毛蒜皮的琐事报道不休, 而应直面问题, 对这些社会普遍认可的难点、痛点进行报道, 提升电视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拉近与百姓的距离。

2.2 向公共新闻方向发展

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念的学者Jay Rosen认为, “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 还应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 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质量, 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的新闻定位符合我国当前民生新闻的趋势走向, 具体来说, 民生新闻可以在媒体社会角色和议程设置两方面进行改善。

一是重新定位媒体的社会角色。电视民生新闻可以在保持媒体客观性、公正性的前提下, 适当转变自身媒体角色定位。首先, 从新闻记录者转为深入调查者, 深入新闻实地, 对事件的始末以及有关部分、事件当事人进行采访探究;其次, 做新闻事件的组织协调者, 在新闻监督的合理前提下, 介入公共事务, 使新闻各方可以公开、透明地表达自身诉求, 从而缓解矛盾;再次, 新闻传播者要做对立意见的平衡者, 不能站在道德至高点代表某方利益, 而是要平衡各方利益, 引导各方让渡权利, 成为社会利益协调者。

二是重新规划媒体议程设置。民生新闻节目向公共新闻的方向转变, 应在进行议程设置时, 注重主持人把关、群众互动、引入专家视角这三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 首先, 民生新闻可以增强与公众交流的环节, 民生新闻由于其本身定位, 天然具有群众互动的优越性, 这一优越性应被媒体人员有意识放大;其次, 可以搭建微博、微信、BBS (论坛) 等网络平台, 增强与用户的交流, 培养高质量的稳定性忠诚观众;再次, 民生新闻若要向公共新闻转变, 就应放弃以往一些“高大全”的政府视角, 植入更多专家视角, 将发言权交给有关领域的专家, 培养受众理性、专业的看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 民生新闻比其他新闻类型更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和问题, 更注重时效性、接近性、现场感与互动感。“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是其主要的新闻视角和价值取向。民生新闻是在我国新闻实践中得到群众肯定的一种新闻传播形式, 但目前存在多方面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有关宣传部门和媒体从业者应尽快对节目进行调整和改进, 从而使民生类新闻节目可以高质量延续与发展, 进入一个新的电视形态阶段。

摘要:近年来, 全国各地民生新闻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势态, 民生新闻作为重要的新闻传播形式, 一直起着关注民生、民情的作用, 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然而, 在民生新闻发展进程中, 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问题和弊端。本文就民生新闻的现状及问题做出总结, 并对其未来的发展策略做探究分析。

关键词:民生新闻,问题,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明.对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的思考[J].新闻传播, 2012 (6) .

[2]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J].国际新闻界, 2004 (1) .

历史上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 篇3

时下,最让亿万百姓欣喜的莫过于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庄重承诺,让亿万人民看到了生活更加富裕的美好前景。

(一)民生问题关乎社会进步和政权兴替。历史已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长治久安。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从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胡锦涛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这些理论、方针、政策都充分说明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生存、发展等基本问题作为执政党的最重要的目标任务。

(二)民生问题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在促进发展中关注民生,在深化改革中维系民安,在统筹协调中实现民乐,在维护稳定中促进民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注民生的朝代,就是社会和谐的朝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历史经验,进一步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改善民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所在。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中国人民从历史的进程和切身的体验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问题。作为一种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国家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和被动挨打的处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正确的道路;作为一种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跃;作为一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提供了坚强的保证。无论我们今后遇到什么复杂局面,无论遇到什么风险考验,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国计民生 篇4

——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摘要: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措施。文章从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的含义入手来阐明了两者的联系。并从民生问题中的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医疗保障制度问题具体阐明和表述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内在联系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 民生问题 关系 最有效措施

社会保障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从广义上来说,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有效的措施,来自共产党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告诉了我们这个事实。

尽管在世界各国的政策文献和有关论著中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说法不尽相同,并且各国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认识来描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但就其所包含的主要共同点而言,对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做出如下表述: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它涵盖三层含义: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需要;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相应的社会立法。显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的是基本的民生问题,即对处于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

而民生问题,具体的来说分为三个层次。即化解生存危机为目的的社会救助、以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险、以及生活更加美好为目的的社会福利。

以就业问题而言,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和谐之基,促进就业和实现基本的社会保障是各国政府必须特别关注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极为严峻,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给总量不减,岗位缺口较大;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消化,部分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新的就业矛盾逐步凸显,高校毕业生和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以及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国政府要继续把促进就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任务,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发展经济、改善结构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重点解决体制转轨过程中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健全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将城镇失业率和平均失业周期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够得到平等就业机会或处于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

以收入分配问题而言,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在0.4%,但是现在已经突破这个警戒线了,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过低,而劳动分配在居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就更低。城乡之间,不同所有者之间,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在工资和劳动收入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存在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08年5—9月在全国的抽样调查显示,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排在第三位的社会问题,社会保障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政府公共财产承担兜底的功能,实现国民财富在各类不同群体以及代级之间的转移,从而缩小初次分配的收入差距。我国当前不健全、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不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居民之间、国有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我国当前正处于各种利益矛盾多发的时期,收入差距过大,造成一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从而引发心理失衡,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保障全体公民的身体健康是医疗保险的主要目的,实施医疗保险制度对保障公民基本医疗、促进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开始在部分城市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全民享有医疗保险探索经验。但是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和医疗费用高、药品居高不下。并且农民在报销的时候遇到了还能多麻烦,而且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困扰着大家,让人们大病医不起,小病不敢医。对此,我国政府还需继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造福百姓。

此外,关于民生的教育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房价物价问题等还需要我们社会去关注和解决。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民生问题直接关系着政府与百姓的最本质的关系,民生和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而且任务非常繁重。如果在民生问题上处理不当,任何政府都有可能丧失合法性,政府要站在解决民生问题的高度来设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最坚强的堡垒和后盾,也是最有效的措施,政府要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当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解决民生问题,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我们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贡献力量。参考文献:

人民日报2007/11/09安世银《从战略高度看待保障和改善民生》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 刘铁明 《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国计民生 篇5

当民富与国强终于能够摆到相同重要的位置,并基本形成共识之后,那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就应当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得到富有成效的解决和提升。以下即为当前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

一、反腐倡廉

也许有人会说“反腐倡廉”怎么会是民生问题呢?“反腐倡廉”不仅是民生问题,而且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因为只有政府及其官员廉洁奉公,才可能有清明的政治环境,国家的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实现,民生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改善与解决。实事上,很多民生问题只所以得不到解决,并不是地方政府的无能为力;相反,恰恰是因为一些官员不作为所至。应该看到党和政府对“反腐倡廉”的态度,也应该看到党和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希望能通过合理的干部选拔机制,通过长抓不懈的努力,做好“反腐倡廉”的工作,从根本上为改善民生问题做出保障。

二、安居工程

提起住房,就会想起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个社会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即有家可居,有业可乐。而住房问题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之一。诚然,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如果说让每一个人都有家可居,是有点奢望。但是最起码也应该保证普通百姓、工薪阶层能买得起房,能住得起房吧?目前虚高的房价,恰恰是因为没有遵从市场经济的结果。虚高房价的背后,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超高利润。房价居高不下,恰恰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片面强调政绩所致。如果每一级政府和领导,能有杜甫那样的胸怀,人民何愁无家可居?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什么文化人士,必须记住的是“安居”是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三、就业问题 百姓能有业可操、有业可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另一个根本。目前所存在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民工问题、农村孩子的留守问题等,都突出的说明了有业可乐的重要性。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四、医疗体制

人吃五谷杂粮,就难免身体有恙。而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从药品的监管,到药品的价格,再到医疗机制,我们始终没有走向正规。而后果就是让老百姓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实事也说明政府的监管是不到位的,医疗体制的改革是不成功的。如何完善政府对药品的监管,如何让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如何完善医疗体制,是改善这个问题的关键。目前农村开始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五、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事关国家前途与未来的大问题,是事关国家长期发展的根本。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有个传统:学生所学,首要在学做人,其次才是学知识;老师所授,首要在于教做人,然后才是传知识。现在教育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重视学知识,而忽视了学做人。这也是社会不文明的根本原因之一。做人的根本是从遵守规则做起,是自觉的遵守社会的公德和公则,是遵守国家的法律。可面对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自觉遵守社会公则呢?而大学现在存在的资源浪费更是突出。试问:这样的教育机制如何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呢?

六、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软肋。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尺度,不在于是否荣获了诺贝尔奖,也不在于是否荣获了奥斯卡奖;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是人民的文化修养水平,是人民的道德素质水平,是人民的文明程度。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就会带动各种形式的艺术繁荣,就会带动人民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思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进步的动力。

国家固然有监管的责任,政府的确也有整治的义务,但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多是因为我们中的所谓“人民”造成的。从这个意义说,我觉得悲哀,觉得是一种耻辱。为了绳头小利,而相互残害着。对食品安全的的治理如果仅仅靠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是永远不会得到改善的,全民必须有不挣黑心钱、不挣丧良心钱的素质。往往那些施害者,同时又是另一种食品的受害者,我们的食品安全就是这样一个耻辱的恶性循环。我们在责怪这个社会的时候,也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

八、贫富分化

富者穷奢极欲,穷者苦于生存。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分配不公,是因为富者的剥削,是因为富者的不道德资本,是因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因为穷者的根本利益未受到保护,是因为垄断行业的强取豪夺。贫富分化现象如此之严重,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国家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如何调整分配制度,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分化的根本。

九、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责任。污染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一些地方政府的腐败,根源于地方政府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国家和政府要把污染源堵住,把好审批关,把好监管关,我们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局面。同时保护环境也要有一个全民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把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

十、社会治安

社会治安是事关老百姓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大事。对于这个问题,要两手抓:一手要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居乐业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另一手要严厉打击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这就是宽猛相济的道理。以德治国,以宽临民是根本;以法治国,以猛纠民,是手段。其实这些民生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清明的政治环境,就会有一心为民的官,人民的安居乐业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人民安居乐业,自然社会就不会有如此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治安也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良好的教育机制,重视思想文化的建设,人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素质就会得到提高,自然就会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就能以法经商、以则做人。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开始。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国计民生 篇6

一、黑龙江省民生发展的基本成就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报告中关于民生的部分从教育、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社保体系建设和提高人民健康等5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如何改善和保障民生。可以说, “群众利益无小事, 民生问题大如天”, 保障民生工作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核心要务。黑龙江省在提出的“八大经济区”和“十项重点工程”发展规划中, 已将民生发展问题列入重要内容。十一五时期省本级财政民生投入累计410.7亿元,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 社会就业的基本成就。

近年来, 黑龙江省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时期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6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9万人, 分别比十五时期增加88万人和53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同时建立了援助就业困难群体长效机制, 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就业援助行动”, 实现“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的长效机制。

2. 社会保障的基本成就。

至十一五末期, 黑龙江省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五险”人数分别达884万人 (含离退休人员) 、1560万人、472.26万人、430万人和289.9万人;地方依法破产及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87.47万余名退休人员, 全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3年上调, 2010年末达到1050元, 比2005年期末增长81%。

3. 住房保障的基本成就。

黑龙江省“十一五”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108.9万户, 新建廉租住房18万套。根据2012年11月《关于黑龙江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报告》的统计:截止10月底, 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52.4万套, 开工率102.4%, 完成投资784.8亿元。其中住房开工情况为:廉租住房3.48万套、经济适用住房1.3万套、公共租赁住房0.79万套、国有工矿住房0.67万套、城市棚户区改造住房14.42万套、林区棚改开工18.3万套、垦区危房4.97万套、煤矿棚改住房7.44万套和限价商品房1.02套。

二、黑龙江省民生发展政策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在加强民生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 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财税政策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 黑龙江省财政支出增长较快, 甚至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在全省现有财力不足的情况下, 财政资金在民生支出项目的安排上尤为重视, 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农业等最基本的民生支出力度, 但农业、科技和教育等项目的投入, 其效益回报期长, 且社会保障等项目支出一般不产生相应的效益, 而诸多项目的财政支出刚性增长不断加重了财政压力, 也导致部分地方财政的民生支出增长无法得到保证, 出现了相关财政政策不能全部落实到位的问题。

2. 社会保障政策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合理, 如企业职工保险在省、市、县市区所享受的待遇差距大;二是社会保障的履盖范围不广泛, 如农村的部分农民及部分地区的城镇职工未纳入保障范围;三是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就较大;四是社会保险筹资渠道单一, 企业、公民缴纳社保金的意识不强, 单位不愿或逃避为职工缴纳社保金, 日积月累、越积越多;五是特殊、重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尚无妥善解决办法, 但先救人、后付款所造成的另一个问题:累积庞大的医疗费无人买单。

3. 就业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国有企业多、下岗失业人员多, 这是黑龙江省改造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困境。众多、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不稳定, 高技术行业急需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 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因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偏低而无法胜任, 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任务艰巨,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比例不高、就业空间小、岗位不稳定、薪资水平低, 其合法权益还得不到充分保障;随着新劳动力增长高峰的到来和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 青年群体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诸如上述难题, 其就业政策缺乏或力度较小。

三、国外保障民生政策的主要经验

为做好黑龙江省“十二五”民生保障工作, 我们应更多的学习国外有益的做法与经验。本文主要阐述与分析美国、新加坡有关民生发展的政策经验。

1. 美国保障民生发展的政策经验。

作为发达的西方国家, 美国在民生政策的制定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主要包括:

第一, 住房保障政策。住房保障问题是各国民生发展的重要问题。美国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的方式, 主要有公共房屋、津贴房屋、租金津贴和廉价公屋。其中:公共房屋是政府建造, 主要用于出租, 租金是家庭收入的1/3;津贴房屋是政府提供优惠政策, 供给对象主要是62岁以上老人家庭, 年退休金不超一定标准;租金津贴是低收入者承租私人房屋, 政府承担租金的2/3;廉价公屋适用低收入偏上的家庭, 租金在家庭收入1/3以上, 但房子较舒适、质量好。

第二, 医疗卫生政策。美国始终把医疗卫生作为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予该领域以充足资金和计划项目等多方面的财政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一是政府设立专门机构, 用于民生科技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二是制定了多项生物医学重大计划项目, 支持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三是除了注重推广、应用及制定研究计划外, 政府还着力于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第三, 低碳环保政策。自然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但美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一方面结合本国具体环境问题和特点, 选择重点支持的领域 (如新能源领域等) , 政府采取资金支持、计划项目支持、机构设置和法律法规保障等方式为新能源的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 政府重视交通运输工具的技术创新在民生科技发展的积极效应, 加大对先进汽车制造和技术研发的资金资助。

2. 新加坡保障民生发展的政策经验。

新加破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 建国以来在执政党———人民行动党领导重视下, 其民生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新加坡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 对中国共产党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 住房政策。新加破实行“居者有其屋”的住房保障政策, 政府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一是低息贷款, 政府每年都为建屋发展局提供建屋发展贷款, 采取挂账形式、且不追索还债, 其利率明显低于市场利率;二是补贴亏损, 为保障普通百姓能买得起公共住宅, 以中低收入阶层的承受能力确定房屋售价, 而不是按成本定价, 其直接亏损由政府核准后每年给予全额补贴;三是提供土地, 政府协助建屋发展局多渠道、低于市场的价格获得开发用地。政府对高收入居民通过住房商品化方式解决住房问题, 只有收入低者才能进入“居者有其屋”计划, 同时制定政策标准, 依购房者经济收入水平层次购屋, 其首付款、还款额及还款方式有所不同, 能够适应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需要。

第二, 教育政策。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教育, 将GDP的4%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打造本国教育事业。教育部为小学、中学和预科大学的学生提供各种奖学金、奖品和补助;政府、法定的委员会、私人公司和民间组织, 也对在当地或海外教育机构求学的成绩优秀或其他方面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提供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和学费补助;政府高度重视职业培训, 利用多层次、多类别的学习与培训形式, 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广泛性, 特别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适应性。

第三, 就业政策。新加坡推出职业再造计划, 促进全民就业, 有效提升了就业率。具体的职业再造计划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工作再设计的方式提高某些工种的工作效率和工资水平, 使从业者认识到职业前并更乐于从事本职工作;二是创造和挖掘更多适用于本国公民的就业机会;三是加强职业培训, 使求职者尽快适应重新设计的工作。

第四, 社保政策。新加坡的社保政策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等, 其中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完全积累制, 是通过强制储蓄的手段实行对职工本人的自我保障制度, 其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雇主和雇员, 政府不缴纳任何费用;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强制医疗储蓄、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3个部分, 各部分均由政府机构管理实施。

四、国外民生政策对黑龙江省的借鉴

上述国外的民生政策, 对黑龙江省民生发展的政策制定与实施, 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1. 促进经济科学发展。

民生与经济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是解决民生的物质保障,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 应将民生与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达到发展目的与手段、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更好地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提供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基础性服务, 提升社会总体的福利水平。结合黑龙江省的客观实际、社会主要矛盾和面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 积极加快实施“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发展战略, 统筹兼顾各方利益,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保障全省社会经济科学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双赢目标。

2.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教育是民生发展的重要内容,

多数国家都重视教育政策的研究与实施, 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国民的受教育水平。从国外教育政策上看, 教育项目的财政投入通常是有针对性的。如美国教育的重点是对NCLB (不让一个孩子落后) 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新加坡教育投入的重点是义务教育和国民持续教育 (通过“职业再造计划”以持续教育促进就业) 。这些教育政策值得学习与借鉴。结合黑龙江省省情, 在加强教育事业财政投入的基础上, 重点向符合“十二五”规划的科技产业领域倾斜, 加强与就业相联系的居民后续教育体系的完善工作, 使教育政策与保障民生、解决就业相结合。

3. 加强住房保障建设。

居民的住房保障是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 也是中国及各省近年来极为关注的重点工作。其国外住房保障政策经验对黑龙江省的借鉴之处在于:一是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法律制度, 明确受益居民条件, 使其具体实施有法可依, 加强保障性住房监管机制, 接受公众监督, 严格资格审核;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及棚户区改造问题, 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三是在资金来源上主要依靠政府投入, 并积极拓展渠道、区别对待, 如对有一定经济来源的保障房享有低息银行贷款及公积金, 对需要完全保障的居民可享有财政补贴全部或部分的建房费用。

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世界各国实践证明, 社会保障制度是调节社会分配不公、解决低收入者困难和保证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 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 完善黑龙江省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一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 进一步扩大企业和个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保体系的覆盖范围;二是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手段, 加快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 实施“再就业工程”, 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制度, 从根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看病难的问题等。

参考文献

[1]孙学玉.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12

[2]刘昆.论公共财政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及实现途径[J].财政研究, 2008 (9) :43-47

[3]张怀雷.对民生财政的探讨[J].财会研究, 2012 (1) :13-15

[4]古海阳.美国以民生科技作为发展战略[J].广东科技, 2011, 20 (23) :60-61

[5]王林昌.新加坡教育体系的特色及利弊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87-91

[6]刘海燕.教育公平: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 (4) :21-23

上一篇:邮政业务推介方案范文下一篇:阳光路上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