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观后感

2024-06-23

微电影观后感(精选8篇)

微电影观后感 篇1

5月27日,我所组织观看了《礼物》、《青团》等几部廉政微电影。这组廉政教育微电影,既有公职人员贪污腐败被查处的案例,又有展示刚正不阿、廉洁自律好干部的典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廉政教育课,也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真诚而深刻的洗礼。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私心人皆有之,但自私之心必须要得到有效的控制。作为党员、作为国家公务人员、作为戒毒人民警察,我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但这种权力绝不是用来谋私利的工具,而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是用来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民、为戒毒事业服务的。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如何始终坚持正确对待我们手中的权利呢?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做一个清清白白官,当一个坦坦诚诚的人。在行使权力时如出现公与私的碰撞,要认真慎思,这种“私” 是否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利益、是否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是否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是否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等等。如果是,那就不能越雷池半步,要把自己的自私之心有效地控制到党纪国法、规章制度规定的范围之内,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遵纪守法,廉洁从政。微电影中的那位父亲,宁愿放弃自己孩子轻松上好大学的机会,也不做违反纪律、违背道德的事,不就是这样的典型吗?也许他的孩子会恨他,但终究有一天,他会理解父亲,并为他父亲的坚守而骄傲。

其次,我们要时刻自重、自省,要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各种诱惑,不仅在事业上要与戒毒人员及其家属划清界限,生活上也要谨慎交友,牢记八小时以外的组织要求。在金钱、美色、享乐等面前,我们要经得起考验,要坚决守住底线,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腿,不该拿的坚决不拿,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要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时刻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做到慎行、慎吃、慎好、慎友、慎独、慎微,牢记宗旨,管住小节,努力做一名“行大道、行公道、行正道,做组织放心人民满意的戒毒人民警察。

第三,言传身教,管好自己的家人和子女。一是教育家人正确对待人生的进退和金钱利益,让他们认识到权力是双刃剑,廉洁和腐败是1和0的关系,营造廉洁自爱的家庭氛围。二是引导子女勤奋学习、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创造自己的人生,而不是靠自己长辈的权力去换取人生奋斗的捷径。三是加强道德修养,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行去感染身边的亲人,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真正把自己的崇高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财富留给家人,那才是最可观的、最可靠的财富。微电影中的那位母亲毁掉了儿子的前程,却换来了儿子的顿悟。而那个孩子却差点因为自己的前程,摧毁了父亲廉洁的一生。强烈的对比下,更让我感受到:廉洁,才是对一个家庭真正的负责和最大的保护。

微电影观后感 篇2

法治微电影, 是以各种法治微电影大赛为创作和播出平台, 伴随其产生和发展的。最早的法治微电影出现在2012年四川成都青少年法治微电影大赛上;到2013年, 昆山法治微电影大赛和苏州法治微电影大赛相继举办, 引领法治微电影崛起, 同时树立了地方法治微电影品牌;而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举办的首届法治微电影大赛, 则将法治微电影的发展推向高潮, 从此法治微电影的创作在全国遍地开花。

一、法治微电影是微电影发展的里程碑

法治微电影的异军突起, 对微电影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让微电影有了类型片, 而类型片是电影走向成熟的标志, 像美国的好莱坞电影, 以及辉煌时期的香港电影, 都是靠各种类型片打天下。

法治微电影出现之前, 微电影没有自己的类型片, 甚至分类都比较模糊。以起步较早、发展也较为成熟的奇艺网微电影频道为例, 微电影被分为爱情、惊悚、喜剧、动作、悬疑、文艺、励志、恶搞、公益九种。其中, “爱情、惊悚、喜剧、动作、悬疑”跟“文艺”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文艺片是相对于商业片而言的。至于“励志、恶搞、公益”则很难成为一种类型片, 只能是一个大的范畴, 比如公益微电影里完全可以分出爱情、动作和悬疑来;而“恶搞”则是一种行为方式, 在微电影里只能说是一种创作手法, 不能成为分类的依据。其他像“爱情、惊悚、喜剧、动作、悬疑”则是对大电影的模仿和套用, 既没有凸显微电影作为新媒体的个性, 也缺少专业色彩。

名不正则言不顺, 微电影被人诟病的就是不专业;而要走向专业, 如果没有自己的类型片, 显然没有说服力;法治微电影的出现, 弥补了这一缺憾。法治微电影讲述的是法治故事, 有鲜明的法律个性, 体现了法治领域的特征, 同其他微电影区分明显, 成为微电影的类型片, 引领微电影走向成熟。

二、法治微电影开辟了普法传播新渠道

同样是用影像进行法治传播, 微电影与电视消息报道、专题片、纪录片相比, 有自己的优势, 开辟了普法传播的新渠道。

消息报道、专题片和纪录片都苛求真实, 要求是真人真事。由于种种原因, 越是这种真人真事, 在做正面宣传时, 效果往往会打折扣, 有时候媒体说得越真, 观众反而越是质疑。而微电影不苛求真实性, 它选择典型的故事和人物进行艺术加工, 用好的故事和情感来打动人, 改变了观众看正面宣传就是要受教育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定式, 在潜移默化中寓教于乐。

过去的法治传播往往是单个节目的报道, 无论是宣传法规, 还是讲述一个人的事迹, 多是“单兵作战”。而法治微电影通过法治微电影大赛的平台, 几十部、几百部甚至上千部法治微电影集中涌现出来, 全面地展现这个行业, 形成一种群像, 具有拳头的冲击力;而且微电影从前期的准备到拍摄成片, 再到参评、评奖、颁奖, 在网上播映, 在线下展映, 这一过程短则三五个月, 长则一年多, 传播的周期长、力度大, 形成阵势, 有别于电视节目在电视台线性播出、稍纵即逝, 从而彰显出强大的传播优势。

而且法治微电影创作成本低廉, 对设备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创作门槛低, 能吸引大众参与, 成为操作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法治传播的新载体。

三、法治微电影的题材贴近民生

法治微电影题材的最大特征是贴近现实和百姓日常生活, 具备法理点, 对观众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启示、警示意义。这点同法治题材的影视剧不同。

法治题材的影视剧主要讲述的是法治领域内的涉案故事, 而且往往是大案要案, 动辄杀人放火, 破案过程迷雾重重、一波三折, 故事的结局往往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像经典的涉案电视剧《重案六组》就是如此。这类涉案故事, 除了娱乐和惩恶扬善的警示意义, 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的帮助。

而法治微电影不是这样。它贴近民生, 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包括一些看似不起眼, 但遇到就很麻烦的问题, 提供一些法律上的帮助, 不但告诉观众要遵纪守法, 更告诉观众什么样去维权。

比如有一部法治微电影, 讲述一位女士在服装店买衣服时, 被一只流浪狗冲进来咬伤了。这位女士得自己掏钱治疗, 还影响了工作, 于是, 她找服装店老板讨公道。服装店老板认为自己没有责任, 不愿意承担赔偿, 说:“第一, 这狗不是我们店里养的, 你应该去找狗的主人要求赔偿。第二, 这是条流浪狗, 它窜进来咬人, 我们也无法防备, 你被咬了只能自认倒霉!换句话讲, 你到银行取钱, 突然一个犯罪分子窜出来把你手上的钱抢走了, 你能找银行赔钱么?”

服装店老板说的听上去也在理, 在这种情况下, 消费者如果不懂法, 往往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位女士也是一样。后来, 她求助于当地的消费者协会, 启动调解程序进行调解, 调解员告知店主:按照《消法》规定其应该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失费等相关费用。店主不服, 说这种情况不适用《消法》, 而适用于《民法通则》, 根据《民法通则》第127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 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店主既非饲养人也非管理人, 所以不承担责任。而调解员告诉他:消费者有选择使用法律的权利, 这位女士可以按《民法通则》找动物饲养人和管理人主张权利, 也可以选择《消法》向店主主张权利;而店家赔偿后, 这位女士的诉权就转移到店主身上, 店主有权再向狗主人追责, 要求补偿。

法治微电影的题材, 不以奇观性和戏剧性见长, 注重的就是这种贴近民生的典型性和普遍性。

四、法治微电影的故事具有特殊性

相比其他微电影, 法治微电影讲述的故事具有特殊性:一定是与法律有关的, 并以法律为核心。法治微电影不仅通过好看的故事来吸引人, 还将法律法规和故事有机结合, 传播法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法治微电影的故事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讲述的是执法者和普通人之间的故事, 这些执法者包括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税务工作者、消防官兵、交警等。因为主人公是执法者, 这类故事天然具有法治色彩。

比如有一部法治微电影讲述了社区民警救助吸毒青年的故事:失去父母的吸毒青年金铭从戒毒所出来后, 发现他以前的朋友以及女友都离他而去。因为有吸毒前科, 金铭找不到工作。在他情绪低落之时, 社区民警老杨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 帮他找到了工作。金铭下决心不再碰毒品。一次偶然的机会, 金铭与前女友相遇, 他想挽回感情, 却被女友拒绝, 并招致女友的现男友纠结一帮人暴打。深受刺激的金铭再次陷入歧途, 并产生了幻觉, 他冲上楼顶, 持刀砍人, 民警老杨及时赶到, 但金铭失手将老杨砍伤, 自己也险些坠楼;老杨将金铭救起后, 因为受伤, 体力不支而晕倒, 不幸坠楼牺牲, 金铭瞬间清醒……最终在金铭的协助下, 警方将毒贩一网打尽——这类执法者与普通人的故事, 是法治微电影中最典型的。

另一类法治微电影, 讲述的是普通人之间的爱情、友情和亲情故事, 但这类法治微电影的核心不是故事的情节和情感, 而是其中的法律关系。比如有一部法治微电影《恋爱诉讼》, 讲述了一对恋人分手的故事:男生是一个经济适用男, 女生是一个拜金女, 两人在交往过程中, 男生倾其所有讨女生欢心, 还借父母的钱给女生买了一辆轿车, 但最终女生还是投入了有钱人的怀抱。女生提出分手, 男生无奈接受, 但要女生归还那辆车, 因为车钱是父母给的, 别的可以不要, 父母买的汽车一定要归还, 女生不同意。男生于是求助法律援助, 律师告诉他, 根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 这辆车是彩礼, 由于双方没有登记结婚, 男生可以要求女生归还彩礼, 如果协商不成, 可以诉诸法律到法院去起诉。最终男生拿回了自己的车。这部法治微电影无论题目还是内容, 都同爱情微电影明显不同, 其目的不在于呈现爱情故事本身, 而是要告诉观众如何处理情感纠葛和经济纠纷;至于人物, 故事中的律师只是个配角, 却是关键人物。

五、法治微电影创作的优势和不足

生活中的法治故事很多, 所以法治微电影的内容也呈现多样化, 十分丰富。除此之外, 法治微电影的创作手法和形式也不受影视剧条条框框的束缚, 非常灵活多样:既有虚构的, 也有纪实的;既有以对白为主的, 也有用旁白穿起全片的;既有严肃的正剧, 也有搞笑的谐剧;既有故事性很强的小说式微电影, 也有抒情性很强的散文诗式微电影, 等等。

从演员的表演来看, 法治微电影多是一种本色表演, 主要演员基本上都是来自法治领域的——他们演自己熟悉的人, 说自己熟悉的话, 做自己熟悉的事, 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这些都是法治微电影的优势。当然, 由于刚刚起步, 法治微电影在创作上也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 比如:有的片子过于致力于突出人物的正面形象, 剧情偏离生活, 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感;有的故事和法理点结合比较生硬, 甚至生拉硬套, 导致缺乏情感感染力和法理说服力;还有的法治微电影, 是用专题片、纪录片和宣传片的思路来创作的, 缺少微电影的个性魅力。而在技术层面上, 很多法治微电影在镜头拍摄、光影运用、声音处理上也还不够专业。法治微电影是一个新生事物, 相信这些问题和不足, 能够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得以解决。

法治微电影将法治传播同故事相结合, 做得比较成功, 也为微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思路:科普宣传、环境保护、道德风尚、公益事业乃至工业和农业的很多领域, 也都可以同微电影进行有机结合, 展现行业特征和风貌;而这些行业微电影也会让微电影的面貌焕然一新, 呈现更多风景。

摘要:近年来, 伴随着微电影的发展, 法治微电影异军突起, 有力地推动了微电影的发展。法治微电影贴近民生, 故事具有法理点, 实用性强, 传播法律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成为微电影比较成熟的类型片, 也开辟了普法传播的新渠道。

微电影营销?先营销微电影 篇3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积极尝试微电影营销。不少企业定制的微电影因为引人入胜的情节、满满的正能量或者唯美的画面,以较小的投入获得了巨大的品牌和新品推广效果。比如,红星美凯龙的《时间门》、大自然家居的《我的山》、MINI的《MINI PACEMAN城市微旅行》等,尤其是慕思寝具2012年推出的贺岁微电影《床上关系》,创下近2亿的播放量,加上刚推出的《床上关系2》在网上的海量点播,很好地起到了品牌传播的效果。

对于注重网络传播的企业来说,微电影营销已经从新型营销手段转变为一种常态化的营销工具。无数企业希望自己的品牌或产品以微电影为载体,通过微电影的网络自传播将品牌理念和产品信息植入潜在消费者心智。而微电影营销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先把微电影营销出去,这就需要做好两方面功课:一是保证微电影制作的高水准和趣味性,二是通过各种线上、线下传播手段按照电影营销的标准来传播微电影。

内容制作:做足传播点

微电影自2011年开始,从年产量30部爆发式增长到了2013年的1万多部。但是,“人尽可微”的参与热潮在炒火了微电影市场的同时,也在急速拉低整个产业的水准。随意打开一些视频网站,不乏粗制滥造、仅凭噱头却毫无内容的微电影。粗糙的作品在慢慢吞噬网民对待微电影作品的兴趣。

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再度下发通知,要求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明确“先审后播”制度,并要求制作方“持证上岗”,个人上传“实名制”,多部微电影被勒令下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床上关系2》免费上线首周即冲破5000万点击大关,三周实现点击量过亿。《床上关系2》凭什么取得这样的成绩?

2012年,由导演张元执导的定制剧《床上关系》以近2亿的点击量打破了当时的微电影播放纪录,成为2012年最热门的微电影之一。先前的口碑和品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网友观看《床上关系2》。除此之外,《床上关系2》在制作上的大投入、精心策划和高标准要求,最终靠内容征服了观众。

首先,《床上关系2》由著名导演刘奋斗执导,由柏林影帝廖凡主演、中国最美面孔朱珠和实力偶像陈亦飞联袂出演。由知名导演和演员组成的豪华制作团队一方面保证了影片的制作水准,导演、演员自身的影响力和光环效应也为微电影的传播留下了传播点。

其次,《床上关系2》的剧本在榕树下征集,三易其稿。影片在极其性感的气氛中突然反转剧情,一场火辣的床戏牵出一段美好的回忆,床下的不速之客却成为最终留在床上的那个人,深入展现出现代人内心世界欲望与真爱的矛盾。以“真爱与欲望的纠结”为核心的完整故事,恰到好处地切中了当代人心中最柔软的痛处,故事主题本身很容易引发受众关注。

再次,《床上关系2》向真爱致敬的主题灵感,源自影片出品方慕思寝具所倡导的“真爱”——听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影片中出现慕思产品的镜头并不多,且大多一晃而过,显然,慕思更强调从品牌的情感诉求出发影响受众的价值观,而非单纯的产品植入。从好的故事入手,实现巧妙的“轻植入”,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在这一点上投资方和制作方应该达成共识:在不影响观众整体观影体验和情感诉求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品牌植入,创造商业植入“免打扰模式”。这个免打扰,核心是观众观影过程的愉悦,企业植入的顺其自然,也更激发观众对植入企业的尊重。

今天的微电影市场已经不像当年《老男孩》推出时那样,只要有好的内容就能引发关注热潮,必须利用微电影自身的传播点不断制造话题,通过各种传统、新兴媒体和各位意见领袖引发受众的关注、期待和讨论。

以电影营销的标准营销微电影

据艺恩咨询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217.69亿元,而电影宣传营销总费用达28亿元,已超过电影产业整体规模的10%。明星主创阵容、好的故事题材、俯仰皆是的硬广投放、花样翻新的创意海报、吸引眼球的预告片、大规模的首映礼、主创爆点新闻、全民娱乐的新媒体营销,共同成就了近年中国电影票房市场的辉煌。

《床上关系2》从一开始就是按照院线电影的模式进行营销推广。《床上关系2》的主演是柏林电影节影帝廖凡,其主演的文艺片《白日焰火》斩获2014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白日焰火》的受追捧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观众观看《床上关系2》。

除了品牌口碑、明星阵容、有共鸣的故事情节,《床上关系2》的系列传播也是可圈可点。从预热期间多个版本海报发布到主创采访,再到各个版本的精彩花絮剪辑;从百度百科、搜搜问答到豆瓣、时光电影小站,再到各大网站的贴吧;从与爱奇艺、腾讯、优酷的付费合作,到全网免费上线,再到与搜狐、乐视、PPTV、迅雷的观影活动合作;从影评人、媒体人影院看片会到多角度网友、影评人观影影评,再到各大影视专业类媒体推荐;从各大专业公众号的微信推荐到熟人转发的朋友圈,再到分享观影体验;从微博自媒体全面的内容营销到微博大号推荐、热点话题跟进,再到主创和网友的及时互动。《床上关系2》的系列传播可谓做足全套,吸引眼球。

在《床上关系2》的全方位立体传播中,共整合了《北京青年报》、新浪、搜狐等15家传统媒体,乐视、优酷视频、搜狐视频等16家视频网站,阿木、娱乐码头、丑鱼尼莫等15个影评人,爱奇艺官微、腾讯官微、唯像网等30多个微信公众号,以及 happy张江、我的前任是极品、作家崔成浩等40多个微博大号。4月底到5月初,《床上关系2》还登陆央视CCTV第一剧场、陕西卫视《华夏微电影》栏目,并在北京地铁6条线路循环播放。

“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好传播”的“四好”模式,是《床上关系》的承制方UMG联播传媒始终坚持的精品微电影运作法则。从《床上关系》到《床上关系2》,两部微电影的成功有类似影帝光环的偶然,但更多的是遵循电影规律、坚持精品思路的必然。

微电影的未来

《床上关系2》此次登陆爱奇艺、优酷网、腾讯视频三大视频门户,点击率达到500万,创造了微电影付费点播的新纪录。这是一次试探市场反应的积极尝试,不仅为投资方慕思寝具带来了巨大的广告曝光效益,而且带来了《床上关系》系列的品牌效应。真正意义的网络电影或将是微电影的未来。随着微电影市场的发展,好的作品从线上走入院线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另一条成长途径。制作精良的微电影产生于网络时代,借助于网络迅猛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口碑,进而形成品牌效应走进影院与传统院线电影分庭抗礼,是完全有可能的。

试想一下,哪部制作精良的定制微电影如果能成为真正意义的网络电影或走进院线,定制微电影对投资方的意义就不只是传播品牌或产品这么简单,而有可能变成一个能赢利的微电影产品。

微电影观后感 篇4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主人公贾二院里的杏树结了杏,然后他拿去卖。贾二卖得非常不顺,第一位老奶奶问杏是甜是酸,贾二转了转眼珠,说是甜的,结果老奶奶不要;第二位老爷爷也一样,贾二骗老爷爷又没有得逞。后来,贾二对第三位顾客壮汉说杏是半甜半酸,壮汉更不要了,贾二最后只好沮丧地回到家中。

这电影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要实事求是。因为如果你欺骗了别人,自己肯定要遭报应的,就像贾二一样,最终一个杏都没卖出去。所以我们一定要做诚实的人。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并没有保持住诚实,这让我感到十分羞愧。上个星期一,我们在班上举行了数学小测。同学们都在动笔“沙沙沙”地写,这时,一道难题“堵”在了我们通向一百分的道路上。突然,我的同桌,数学课代表眼睛一亮,嘴巴一咧,马上动笔写起来。我绞尽脑汁地想,就是想不出来,怎么办?一瞬间,一个坏念头从我眼前闪过——抄他的!于是我抄袭了他的。后来,试卷发下来了,我的分数达到了姥姥的标准,考了个满分,但是不知为什么,我的心中就像有一块大石头似的,始终放不下。这让我第一次感到了失去诚实的滋味,也让我不再犯这低级错误,因为这样良心并不好受。

《法治微电影》观后感 篇5

《法治微电影》观后感一: 通常法律给我的印象是无私而威严的。特别是法制片的观后感,在我的印象中,说不清为什么它总是给我一种冰冷而严厉的感觉,对它难免又生出遥远之感。但是,看完了这部法制微电影以后,我发现,其实法律又是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它活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即使事实上,我们很少关注它。

令我未曾料到的,确实法律中蕴含的汩汩深情,它因法治参与者的无私投入而更加灼灼生辉。一位抵抗冰雪与寒风奔波于忙碌街道的出租车司机,微笑着为他人指明了方向、解决了困难,却默默掩埋了自己的苦楚;他的儿子和他一样备受怀疑顶着重压却最终执着追寻真理。他们握紧了拳头,凭着一种“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信念,将自身利益毅然抛之不顾;他们向我们诠释了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一个普通人应有的争议和执着!他们的善良感动了我,他们的纯净感动了我,他们无私的精神感动了我。我们的社会因他们的存在而更加温暖安定。他们值得我们去尊敬,去称颂。更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

我不得不承认,那是一个充满十足温情正气盎然的,发人深思的故事。差不多没有一个人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为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着为春天增添一丝绿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其实,人生就如同炼钢!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铁”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炼!钱老师说那个掉包了假币的孩子是个英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天生的英雄的。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完全是由于自身在犯了错误之后虚心改正,及时回头。

古人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都是教育我们要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不要认为那些事没什么,须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电影中的学生为例。可能刚开始时有一次交了假币,如果不引起重视,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在这个时候如果仍然不把这件事当回事,自己也没有警觉起来,只是认为挺轻松的,那么就会渐渐地养成习惯,进而思想道德逐步下降,最后走上犯罪的歧路。再想回头那可真是难上加难了。此时就产生了一个质变的过程。最终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破罐子”,只好破摔下去了。

怎么样才能避免在日常生活中发生这种违法的事情呢?我想一个词语就可以说明了,那就是“防微杜渐”。对于第一次发生的事情,切不可掉以轻心,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要想让这些事不出现第二次,那么就一定不要有第一次。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如果第一次犯错时轻轻放过,那么就可能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至最终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防微杜渐”是我们需时时提醒自己的。

那么如何做到“防微杜渐”呢?我想孔子说的一句话就可以的了:“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做一个检讨式的反观自省,看看这一天有哪些事做的不太合适,今后要多加注意,倘能经常这样作,那么虽不敢说离圣人不远,但至少你会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的人。

当然这样做很不容易,但世上有哪些事是容易的呢?或许有一件件事是最容易的:世上唯一不用花费力气就能做到的事,就是慢慢变老。

《法治微电影》观后感二:

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孩子,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和谐、平安的学习氛围,也是我们学校一直所重视的,更是我们教师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学校将中小学交通消防安全教育、反邪教警示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未成年人保护、财产安全教育等内容列为教育重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法制教育内容,将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学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使法制教育深入到方方面面,力求全面无遗漏。

另外,除了安排教师组织班会教育,学校组织观看相关座谈,学校还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园网等宣传媒体,加大“法制教育、平安校园”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确保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然,法制教育不仅要向青少年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力武器。法制教育应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法律就在身边,我们学习、生活的学校、家庭、社会有一个强大的法律保护网,时时刻刻规范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只有自觉遵纪守法,才能健康顺利的成长,并有一个良性发展。

换个角度讲,法制教育是一个普法的过程。我们应当告诉学生日常生活的中有哪些针对他们的陷阱,如何识别、自救、求助等。还要让他们明白有哪些权利,如人格权、受教育权等等,如果这些权利受到侵害应当采取何种方法、手段才能得到有效的救助,而不至于付出更大的代价。总之,开展法制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学生民主、法治的观念,让青少年认识到法律不是约束行为的锁链,而是保障生活的要素,偏失的正义会得到法治力量的匡扶,弱势群体也能得到法律阳光的普照,从而自然地产生对法律的信仰,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才是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他们从单纯的课堂教育中学不到的,更是法制教育的价值所在。

遵纪守法的道理人人都懂,法制教育更要潜移默化地从青少年身边的事件起,从他们身边的事做起,通过科学全面的法制教育增强有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守法用法的意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向上的法制环境。

《法治微电影》观后感三: 昨晚看了《月球》,看得舒缓又揪心,整部影片格调清淡,只有一个演员,可以算得上是参演人数最少的电影了吧。看开头时都有些瞌睡,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越发觉得头脑清醒。影片与其说是演员的节奏把握能力很强,不如说是导演的功力深厚。全片充斥着科幻的极致色彩,让人佩服编剧的想象力。

影片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克隆人该如何定位,无论是道义上、伦理上,还是情感上和法理上。从道义而言,每一个山姆都要服役三年之久,他们满怀希望回到地球和家人团聚,却在快要服役期满时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症状,不断咳嗽吐血,其实这是所有克隆人自身无法避免的生理缺陷造成的,这意味着他们“到期”了。一个人像商品一样存在到期即被抛弃的命运,怎一个可悲能够概括。

从伦理上说,山姆最后拨通了地球那一端期盼已久的亲人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他的女儿,因为制造者人为制造的通信故障,使山姆相信自己的女儿只有几个月大,她同样需要自己的爱独一无二的父爱。但现实是接电话的女儿已经15岁了,而且她的爸爸也就是“山姆”的原版也在电话的那一端,这就注定了山姆尴尬的社会定位,他到底算不算女儿的父亲呢?他怀揣了三年的美好感情算是山姆原版的克隆亲情,还是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不值一提呢?是为伦理。

从情感而言,山姆开着月球工程车出了车祸,按照正常程序,他不该在外空间结束自己的命运,那样就给新生代山姆提供了发现并救活他的可能性。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两个山姆碰面了,他们互相指责对方是克隆人,但可悲的是他们全是克隆人,他们的命运是一样一样的,只是一个即将结束,一个刚刚开始。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面对自己的复制体,你该如何接受,是坦然,是兴奋,是无助,还是绝望呢?

最后从法律而言,不能被赋予法律人格是克隆人被世界各国所禁止的主要原因。每一个人活着都需要法律人格的确认,都需要有法律主体地位。正是因为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山姆的存在永远只能是一个谎言。不能让山姆与地球取得联系,否则始作俑者的意图就会穿帮,所以山姆程序式地认为,月球信号屏蔽是正常现象,殊不知这是他们的制造者唯一掐断山姆合法地位的技术手段,除此之外再无高明可言。他们要让山姆永远活在希望中,永远活在三年周而复始的永无休止的劳役中,希望只是一种技术手段。

山姆的问题,不在于他的存在,他的希望,而在于他本不该存在。

微电影《来信》观后感 篇6

今天同学给我推荐了《来信》这部微电影,看后,我哭了。很伤心,也很伤感。问:一封信,来自哪?一封信,什么信?

答:“这是爸爸给你写的第一封信,也是最后一封了!看到这信的时候,我已经和你妈妈重逢了!”

原本是一件很常见的事,常见得从不受人重视。或者当事情发生在某个人身上时,也只有他自己内心惆怅。然而,制成影片,则引起广大的共鸣。

共鸣了以后呢?看时的热泪盈眶又该转化成什么呢?

有人说——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这话,通常用于爱情。在年轻人眼里,爱情至上。因为爱,无所谓;没有爱,可以寻死觅活。

因为爱情就要寻死觅活吗?有什么资格?生命……父母给的。从一个婴孩,长大到有自己的性格,脾气。然而,父母也老了……

长大了,因为学习,因为工作,因为追求,因为梦想……天下之大,我们需要去闯荡。多回家看看则成了空话。总想:日子还长。当发现日子不长时,为时已晚。

年轻人,受不了寂寞。唱着“寂寞的夜和谁说话”时,可曾想到家中孤独的父母要和谁说话?恋爱时,幸福,美好……感觉天地间就彼此存在一般,父母都变得不值一提,为了对方可以去死,只有对方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可是,分手时,哭泣时,谁会站在身后默默地陪伴,永远不离不弃呢?还是父母。

假设一下:如果自己生病了!病得很严重,躺在床上需要人一把尿一把屎的照顾。那个时候,热恋中的那个人会来照顾吗?只有父母会无微不至,从小到大。在此,我不是说爱情没有亲情重要。我相信世间有真爱,爱情亲情友情都重要。

有人说——青春短暂,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去珍惜。

青春,是应该珍惜。不过青春的后面还有很多的岁月。然而,夕阳西下时的时光,不需要珍惜吗?

影片中,老人言——一辈子,最幸福的就是有了儿子和女儿。后来,儿子带回了媳妇,女儿带回了女婿。再后来,就有了孙子,孙女。多热闹啊……可这原本属于大家的热闹不属于老人。一句“人虽然多了,家里却只剩下我和你妈妈了!”便能概括全部。

信中说:

“刚开始,我们盼望你们一周回来一次。”

“后来,变成一个月回来一次。”

“你妈妈走后,就变成一年一次了!”

……

老人知道小孩都很忙,没时间。可真的一点时间也没有吗?老人有大把的时间,用大把的时间去思念自己的孩子。

在此,我突然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十个约定》。那里面病危的妈妈在女儿要养一条狗时,对女儿说——你上学,可以有很多的朋友。然而,狗狗就只能你一个朋友。在狗狗的眼里,主人是最重要的。而在人的眼里,孩子是最重要的。孩子,孩子,孩子……永远只会想到孩子,有多少时间会去考虑身后的“老孩子”呢!这原本就是一个调动思绪,给人很多自我思考的影片。但我相信,思考了之后,没几个人会有什么行动。点击鼠标,转发转发便再无此事。

也许,这就是人类传承文明中,一个定局,一个无法改变的世态。父母会把鱼肚子上没有骨头的肉取下来夹给我们吃。而将来,他们老了,我们会夹给他们吃吗?不会。因为我们会夹给自己的小孩吃。就这样……上一辈对下一辈,永远只有无怨无悔的付出。一个定局,一种世态。可悲吗?这个问题不需要思考。

钱是父母所需要的吗?很多的孩子,都很勤快地给父母打钱。其实,父母不需要很多的钱,也花不了几个钱。有点养老保险,足够自己养活自己了。他们需要的是小孩的关心,他们希望多看见小孩的身影。然而,小孩在外都忙啊忙,说好来,最后又有事不来。辛苦准备好的一桌子菜,到头来还是自己吃。还得反复地加热,吃几天也吃不完。

我母亲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妈妈老了,躺床上了,有钱也买不到东西了!一句玩笑话,却是意味深长。小孩不希望老人生病,希望他们都能长命百岁。老人更不希望自己生病,住院,那样会给小孩带去麻烦。

现在的自己,也已经长大了!这个长大,是自己给自己的冠名。到底是否真的长大,自己也不知道。

瞧,脑子还是那么地简单,什么大道理都不懂。一天天地忙碌着,闲暇时约朋友打打球,喝喝酒。嫌母亲烦,嫌母亲不断地在耳边唠叨。甚至有些时候,都不想接家里的电话。出门在外,过年时回家,看着老了许多的母亲,便觉得很是羞愧。母亲看见我,又开始唠叨了,一句一句,一遍一遍……不停地重复同样的内容。最后,总是受不了而逃之夭夭,躲进自己的房间。

可当母亲一声不响地来到房间,把切好的水果放在书桌上的时候,我连头都不敢抬一下。我应该闭门思过。我心里明白——父母是为了我好。无论我如何的不礼貌,他们都不会介意。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吧!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校车出事故,车里的一个小女孩不幸遇难。她的父母把她抱到床上,然后陪她睡觉。到最后臭掉了也不肯拿去火化。这世上,最残忍的事情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爱父母,就应该更爱自己。而行千里母担忧,照顾好自己,让自己健康快乐,才是对父母的孝顺。父母生来好像就是为了孩子而活着一样,为了孩子,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地震中那个紧紧将孩子抱在怀里而牺牲自己生命的母亲;有一种蟮鱼在开水中努力将身子弓起就是为了救腹中的鱼子,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类?我们不要埋怨父母的唠叨,那是因为他们太孤独了。作为儿女的我们还是多陪陪他们吧,我们的时间远远要比他们多得多。真的不知道还能和母亲一起再能过几个春夏秋冬了。真的不能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再后悔莫及,不要总是等到失去之后才明白,失去的那个人对自己有多么重要。父母的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觉到温暖如春;父母的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岁月的风尘也能清澈澄清;父母的爱是一株树,在季节的轮回中固执地坚守家园,为你撑起一树浓阴而默默付出;父母的爱也是根穿针线,只要有一个小小的针孔,它便会如春水般细细流淌,浸润着寂寞的疲惫的甚至伤痕累累的心田。不要让父母在遥远的地方守着昏暗的灯火,独自怀想着儿女绕膝的快乐;不要让父母独自吞咽为我们准备的饭菜,它曾经和他们一起等待,现在却已渐渐冷却,而我们却在遥远的地方灯红酒绿;不要让父母独自忍耐痛苦和伤病,还要让他们在我们打电话的时候,话到嘴边又默默地咽下去。不要让我们的爱只停留在心底,拿起手中的笔,让我们尽情抒写对父母的爱,去关爱身边最爱你的人吧。亲情是什么?亲情是黑夜中的北极星。曾经我们向目标追逐而忽视它的存在,直至一天我们不辨方向,微微抬头,一束柔光指引我们迈出坚定的步伐。亲情是什么?

亲情是航行中的一道港湾,当我们一次次触礁时,缓缓驶入,这里没有狂风大浪,我们可以在此稍做休息,修补创伤,然后再养精蓄锐地重新高帆扬起。

亲情是什么?亲情就是血脉相连,给你生命的父母。

小学,中学,大学……一路的成长。接着,将会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爱人,有自己的孩子。有了事业,有了家庭,就有了责任,有了义务。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也有很多的烦恼平日工作忙,没时间打电话向父母问候,父母给予体谅。周末要带孩子去游玩,没时间陪父母说说话,父母给予体谅。节假日朋友聚会,没时间和父母吃顿饭,父母给予

体谅。父母什么都会体谅。而我们呢?体谅他们什么了吗?

平时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回家。再苦再累不能忽视爸爸妈妈。吃穿对他们已不重要,买东西不如陪二老说话。每天上班很累,生活压力很大。不能回家要给爸妈打个电话。尽量陪伴父母唠唠家常,别让后悔的泪水流下。爸爸妈妈放心吧……我会经常回家。不会让孤独伴着你,青丝变白发。爸爸妈妈放心吧……我会经常回家。让天伦之乐伴着你,生活乐开花。生活乐开花……爸爸妈妈放心吧……我会经常回家。让天伦之乐伴着你,生活乐开花。生活乐开花……父母还能活多少年?我们还能陪伴他们多少时间?青春那么短暂,生命那么短暂,人生就如同一个华丽的转身,猛然醒来才发现——却是梦一场。茫茫一片,只见沙丘,千里长蓬曲终人散尽……

时间无法倒流,请珍惜身边的人!

微电影观后感 篇7

一、情色微电影的产生

内地是没有情色电影的, 一方面没有情色电影创作和生产的传统;另一方面电影分级制尚未实施, 没有情色电影的创作空间;香港有些重口味的电影。情色微电影的出现, 弥补了内地电影的“情色”空白。情色微电影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 (1) 利益驱动。情色往往比较容易博人眼球;事实也证明, 在微电影里, 情色微电影是点击率最高的一类;而点击率高, 也就意味着广告收益大。所以, 在利益的驱动下, 情色微电影一度成为商家的宠儿。 (2) 电影新人的剑走偏锋。对很多电影新人而言, 要做一部大电影, 难度很大, 尤其是找投资比较困难, 而大电影拍出来后, 要获得好的票房回报, 也没有把握。于是, 很多电影新人就瞄准了微电影;但是如果步大电影的后尘来做微电影, 则难有好的出路, 所以一些电影新人便另辟蹊径, 把镜头对准了以前大电影没有做过的, 或者涉猎不多的一些题材和领域, 包括一些另类人群, 这样“外围女”微电影便产生了, 情色电影便出现了。由于两个原因交织在一起, 情色微电影出现伊始就带有一种复杂性:艺术的创新、内容的开拓和商业利益、甚至唯利是图纠结在一起, 并在这两个向度上同时发展着;到了后来, 利益驱动遮蔽了艺术追求, 导致微电影被一些人诟病缺失道德底线和健康底线。

二、情色微电影的特征

情色微电影并不局限于“外围女”微电影, 也有一些诸如少女援交、大学生用青春赌明天的故事等等。目前来看, 这些情色微电影呈现出几个共同的特点: (1) 语言多暴力, 动作涉情色。除了爆粗口这一表象外, 人物对白充斥着对金钱和性赤裸裸的表白与追求;动作上, 虽不像色情片那般暴露, 但也有别于院线电影和电视剧的“点到为止”, 有一定的暴露尺度。 (2) 人物功利, 金钱至上, 颠覆了传统人物形象。传统人物形象中, 这类女性往往是弱者, 属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而且有的还如杜十娘般重情重义, 令人同情和钦佩。而在情色微电影中, 这些女子往往不再是弱者, 相反, 她们自视高于屌丝大众, 对屌丝生活有着深入骨髓般的轻视与恐惧, 虽然她们多数也出身屌丝, 但是, “拒绝屌丝生活、远离屌丝苦难”, 成为她们最低层面上的人生追求。 (3) 在人物关系上, 往往充斥着一些赤裸裸的钱色交易;闺蜜之间也多见利忘义、反目成仇。 (4) 保留真正的爱情, 而且不乏纯情。这类微电影在展示纸醉金迷、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同时, 仍保留了一些纯情的人物和桥段, 让影片散发出些许真情的温暖, 也显示出生活的矛盾、情感的复杂, 以及人物内心和自我定位上的摇摆不定。 (5) 故事和人物相对比较真实, 解开了现实的表象, 呈现出生活被遮蔽的另一面。

从以上特征来看, 目前的情色微电影, 整体上还远未成熟, 带给观众的还只是一种题材的新鲜感和感官的刺激, 而缺少经典情色电影的那种“美”“真”和独立思考, 所以也就缺失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情色微电影的本质

网络上情色微电影的数量看似很多, 其实只有少数, 内容和画面是情色的, 大多数无关风雅, 乍看题目和宣传的片花, 以为涉及情色, 真正看完片子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情色那点事儿, 只是个博人眼球的噱头, 内容大体上并不过分。所以对于情色微电影, 又有一种说法———“伪情色”, 或者“伪色情”———一个“伪”字, 点出了这类微电影的本质:不是真的情色, 更不是色情。

过去这类微电影之所以被冠以情色之名, 主要有两个原因: (1) 标题情色。标题情色, 但内容不情色。例如, 微电影《床上关系》, 标题似乎是讲述床帷之事, 其实并非如此, 而是讲述了一个小偷到一户人家偷东西, 没有得手, 便顺手拿了一个安全套;这家的主人———一对夫妻回来后, 妻子发现安全套少了一个, 便质问丈夫, 丈夫怎么解释都没用, 最终两人离婚……这部微电影揭示了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脆弱, 反思夫妻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 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片中, 除去夫妻要亲热的那一点场面外, 大部分内容是对话和争吵, 与情色和色情无关。 (2) 这类微电影多是讲述另类女人的故事, 而故事的场景又离不开寻欢作乐的“欢场”———这些都与性有关———这也是这类微电影, 虽然涉性的桥段并不特别突出, 以前还是被冠以了情色之名的主要原因。

到目前为止, 如何来衡量和判断一部微电影是否情色, 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 但拿一些经典“情色电影”来做对比, 多数情色微电影是谈不上“情色”的, 相比这些“情色电影”里大段大段的性场面和裸露尺度, 微电影的情色是小巫见大巫。

四、情色微电影的社会影响

前几年, 网络上出现了一股情色微电影的潮流, 有的片子点击率动辄百万、千万、上亿, 有点像洪水猛兽, 让人担忧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那么, 这类微电影的不良影响究竟有多大呢?考量其影响, 需从两个方面入手:

(1) 看其情色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其实并不大———之所以这么说, 一方面是由于这类微电影只有少数是真情色, 而多数是伪情色, 情色影响有限。另一方面,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也有着与前辈不同之处。几十年前, 情侣在街上拉手都觉得不好意思;而现在的青少年, 是伴随着网络、看着电视里的各种“场面”成长起来的, 包括现实生活中公开场合的各种亲热———街头接吻、地铁拥抱等等, 他们也见多了;所以, 不要低估他们对这类微电影的承受力和免疫力;不能用上一辈人的眼光来审视来夸大其影响。 (2) 思想观念上的影响。情色微电影的社会影响, 重在传播了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例如, 有的微电影充斥着对性和金钱赤裸裸的追逐、钱色交易、对纸醉金迷生活的向往、对正直善良等传统美德的践踏;有的则一味恶搞, 满足某些人的逆反和叛逆心理;更有甚者, 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展示的全是人性和社会的负面。这样的微电影, 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是不利的;在电影分级制出现之前, 也有必要采取措施限制其传播。

这几年微电影火了, 情色微电影来了, 但微电影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情色, 情色也不是微电影的主要颜色。在真情色、伪情色之外, 我们还有更多的微电影, 它们朴素无华, 将人间的真爱和大爱传播四方。例如, 有的残疾人微电影将视角对准了社会底层的残疾人, 讲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奋斗历程, 给予他们关注和关爱。有的大学生微电影记录了大学生在学业和就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给莘莘学子树立起做人做事的榜样。行业微电影, 诸如法治微电影、旅游微电影、消防微电影等等, 围绕各行各业真实的人和事儿, 展现出新时期的行业特征和行业人应有的精气神。公益微电影, 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真挚的友情爱情———家境贫寒的孩子遭遇不幸, 素昧平生的志愿者伸出援助的手;老人在街头不慎摔倒, 陌生人赶上前搀扶;夫妻相濡以沫、共同面对人生的风雨……这些微电影, 都远离了情色和色情, 给人温暖和振奋人心的力量。

情色微电影, 不是微电影的全部, 更不能代表整个微电影, 它只是微电影的一道风景———一道另类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 2012 (4) .

[2]董军华.浅析微电影的分类[J].电影评介, 2012 (13) .

微电影:与电影无关 篇8

即便是出席,赵雨润也是去应付差事的,他见到的永远是那几个出品公司,那几位脸熟的导演,同一拨评委,再加上有钱的赞助商。

“拍微电影的人不少,但是做微电影节的人更多,”2011年,盛大旗下的“盛大影视”华影盛视涉足微电影行业,首席执行官赵雨润定期就要应付一次“微电影节”的过场,“都是做给赞助商看的,赞助商出钱拍的片子准拿奖。这全是商业行为,和电影没有一点关系。”

开始,与电影无关

“微电影”是什么?又是哪一天诞生?

微电影是什么的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有人把它当电影短片,有人把它当长篇广告。但“微电影”三个字的诞生,却有着确切的日期:2010年12月27日。

这一天,某汽车品牌拍摄的一部名为《一触即发》90秒广告片面世,片中男主角吴彦祖驾车赢了对手。

一则广告本平平无奇,但幕后操盘手上海麦肯广告公司给这则广告片又做一个概念营销,麦肯创制了一个新词“微电影”,并用宣传电影的辞令和方式来推广这支广告片。

这次营销大获全胜,但是后来,人们忘记了创制微电影概念的麦肯和广告商,却记住了这个伟大的发明“微电影”。

这个发明太好用了,“它就是一个大箩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从没拍过广告片的王小帅,也终于忍不住来一微电影的浑水,接了一部汽车品牌投资的微电影《远方》。“什么微电影,就是广告,没有电影两个字,谁会关心它的存在。”

在微电影这个大箩筐里,借“电影”两个字吸引眼球的实在不少。苍井空要出新专辑,剪了一个名叫《第二梦》的MV合集,称作微电影;宜昌搞城乡旅游推介,请来台湾大导演拍部《相约山楂树》,播出去也叫微电影;电影《大魔术师》发个预告片,起名《扶桑恋人》,又成了微电影。

现在,只要是关于微电影的采访,王小帅一律回绝,理由是“这东西太无聊,一点意义都没有”。王小帅一点也不避讳“接拍《远方》就是为了赚钱”,聊到二十分钟微电影的没意义,他才说,“这东西能证明我也会为客户着想,不是自恋狂。证明我也会用灯光音响制造哭点这些简单玩意,而不是故意晦涩。可是,这些都不关电影的事儿。”

“微电影是属于广告领域的。”作为中国最大的微电影出品方华影盛视的首席执行官,赵雨润从决定在公司成立微电影制作部那一刻就已经心中有数。

从接到盛大游戏投资拍摄的第一部微电影开始,华影盛视曾经每周产出一部微电影。这是链条化的生产方式,有广告商,有完整制作团队,有播出平台,“广告商是前提,没有广告商就没有商业模式。”

当然,赵雨润也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一段5分钟的微电影广告嵌入时间不超过二十秒,主题要符合有小清新风格;要有完整的制作团队,从调色到字幕各工种一共二三十人一个都马虎不得;草根制作,从不找明星、电影导演执导,小导演更愿意接受资方要求……“这叫做专业的娱乐精神,必须满足客户的利益最大化和观众满意度的完美结合”。

广告主驱动

按照赵雨润的标准,广告导演专业出身的肖央在毕业第一年就已经交出了炉火纯青具有专业娱乐精神的作品。2006年,肖央凭借广告作品《桑拿篇》获得第一届全球华人非常短片大赛最佳人气奖。

那时候还没有“微电影”的称呼,肖央的心里却一直构想着“微电影”的事儿,只不过肖央心里的“微电影”是电影短片,与广告无关。

因为拍广告,肖央结识了经营文化公司的王太利。出生在八十年代初的肖央竟然和六十年代末生人的王太利一拍即合,一个是一心想拍电影,一个是怀揣音乐梦。2007年,两人决定用手里拍广告积攒下来的制作团队拍音乐短片试试。

《男艺伎回忆录》就是肖央和王太利以“筷子兄弟”身份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当时,根本就没有广告商、赞助商,制作费两个人一人出了一万元,后来用同样的方式他们完成了筷子兄弟的第二部作品《祝福你,亲爱的》。

两部片子投进去了几万块,一分钱也没有收回来。免费的制作团队也不能一直白用,友情牌总有用尽的时候,而且对于刚刚毕业不久的肖央来说,生存更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筷子兄弟的电影之路搁置了,肖央继续去拍广告糊口,王太利则回去经营公司。有一点,当时的肖央就很确信,“比起拍广告片,那会儿做的事儿是真正有意思的,他一定会回来”。2010年,优酷网找到肖央参加《11度青春系列电影》的拍摄。《11度青春系列电影》的投资方是一个汽车厂商,资方希望拍一部以该品牌汽车与金鱼缸为主题的十分钟短片,金鱼缸暗示现代都市对于年轻人青春梦想热情的禁锢。

肖央现在回想,当优酷拿着十万块钱找他的时候,心情就像捡到宝,“有人投资,当时就是冲着电影去的,想给自己一个交代。”

系列电影共11部,分别由11个导演拍摄。作品提交后,有十部出现了那个品牌的汽车,其中两部出现了汽车撞金鱼缸的镜头。只有肖央的那一部,既没有汽车,也没有金鱼缸,且时长超过半小时。肖央把它命名为——《老男孩》。

为了完成《老男孩》,筷子兄弟自己掏了二十多万元。肖央以为他要“破产”了,又要回去拍广告攒钱。

肖央没想到,十月份《老男孩》播出掀起了一阵狂潮。两个月后,“微电影”诞生了。

第一次听到微电影这个词的时候,肖央在拍摄另一部短片《赢家》。没过两天,肖央发现自己之前的作品和正在拍的《赢家》都成了“微电影”,而自己也成了微电影导演。

这下肖央用不着“破产”了,电影制作公司、视频网站、广告公司都快把肖央的家门踏平了,片约多得筷子兄弟根本应付不过来。

两重天

一开始,肖央以为走这样一条路自己真的能成电影导演,他却发现所有来约片的并不想要“老男孩”,他们想要的还是广告。

肖央不能违背资方的意愿随意改变时长,不能对赞助商的产品置之不理,他甚至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全都是命题作文,你能发挥的就是怎么去夸这个产品。”

“一切又回到了原点,”肖央发现找上门来的“微电影”和他之前拍的广告片没有区别,对于肖央这样的拍摄者而言,甚至连片长和片酬的比例都几乎没变。

可是,在产业链的上端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华影盛视首席执行官赵雨润将微电影产业链划分为四个部分:营销、制作、播出、延伸。像华影盛视这样的公司做营销和制作,视频网站是主要的播出渠道,延伸就是指举办各类微电影节。“目前有播出平台的公司可以形成最完整的产业链,视频网站有自己的销售团队,只要把利润最少的制作部分外包,他们就可以赚到盆满钵满。”

“利润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广告商。”依附于广告商投资的微电影商业模式并非没有可以自恃的资本,“广告商同样离不开好的营销概念,现在又有哪个大公司好意思不拍微电影呢?”在赵雨润看来,命题作文的软广告是微电影的全部。

另外一部分人坚持着,既然微电影叫电影,本质上还应该是创作。

肖央是其中一个,他放弃了所有找上门的片约。“如果有好的赞助商愿意冠名拍一个有思想的短片,我还可以接受,”其实对于肖央而言,他当初要给自己一个交代的目标已经实现,“其实,我已经开始准备拍真正的电影。

现在肖央走的这一条路,是王小帅最为认可的那一种方式。

王小帅每年去参加国际电影节都最喜欢看短片单元,“很多外国优秀导演都是从短片开始的,”在他看来电影短片是最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种形式,除了时长的区别之外,没有任何标准或者清晰的特征。因为短片的艺术性和实验性更强,涉及的现实主义题材更多。

在微电影出现之前,电影短片在中国还没有被完全淹没,但却始终找不到商业模式。“中国人根本是看不起短片,钱字当头的时代,短片哪有钱赚,怎么会有人关心?”

在国外有专门的基金为年轻导演和无名电影作者提供资金帮助,而在中国却有“第二十二条军规”式的悖论:没有投资方愿意为一个新人投资,要获得投资,你必须不是一个既没名气也没作品的新人。如果接受命题作文,那就必须做到把品牌植入,做到肩负广告诉求和电影艺术完美结合才能杀出重围脱颖而出,这样的成功者寥寥无几。

如果微电影就是广告,那么它现在催生的一定是广告圈里最会吸金的商业模式。如果微电影是电影短片,那么原本属于少数派的巢穴已经完全被侵占了。

广告本不怕审查

微电影走广告营销模式原本一路通达,但总会时不时地杀出一两颗绊脚石。

“一些骂教育、骂社会、骂食品安全之类的视频往往能‘火’起来,宣扬社会正气、教人向善的视频反而遭到了观众的冷落”。一个月前,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谭小芳批评的那部骂社会的微电影名叫《红领巾》,故事讲述的是小学生张小明找回自己戴红领巾资格的故事。

这部短片真的火了。2011年8月1日,导演向歌上传了这部短片。短短4天的时间播放次数突破150万,数万条评论中,绝大部分都认为“真实并讽刺”,被网友誉为唯一可与《老男孩》媲美的“神作”。

而到底是宣扬恶还是抨击现实,大概只有靠看过这部短片的人自己去评判。但这样的微电影却是主流们所不能接受的。

7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广电总局发言人表示,部分网络视听节目出现内容低俗、格调低下等问题,由于网民反应强烈,要求政府依法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今后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将一律先审后播。

这一新政出台受到国内视频行业普遍欢迎。优酷网、爱奇艺网、乐视网等视频网站纷纷表示坚决拥护《通知》精神,“努力从健康性和引导主流社会价值观方面贡献应有的力量。”

作为上游的制作公司,赵雨润坦言审查制度对他们的影响很小,华影盛视一直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要求“微电影跟我们的电视剧是一样的,必须要保持着一个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完整。这也是符合我们整个行业利益的选择。”

“这就是一群既得利益者在利用政策达到自己的目的,”饱受电影审查制度折磨的王小帅虽然现在也算是微电影行业中的一员,但他仍觉得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审查都是不合理的,“这就像是‘文化大革命’,很多闪光点还没有成形就被阉割了。”

上一篇:六年级散文诗歌 : 天边的小星星100字下一篇:秋日趣事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