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2024-08-25

大力弘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精选5篇)

大力弘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篇1

——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任仲平)

任仲平

(一)历史正在走向新的世纪。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在思考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在世界大舞台上,怎样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赢得有利的地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我们所说的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就是这些思想、意志、情感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1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这种主旋律越鲜明,越有力,我们的思想就越统一,力量就越凝聚,人民就越团结,社会就越稳定,改革就越顺利,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越有保证。

面对新世纪宏伟壮阔的舞台,我们要演出更加威武雄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剧,将我们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壮丽前景变为美好现实,就必须继续高奏我们的主旋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真正成为凝聚我们56个民族、12亿人民开拓进取、团结奋进、昂首阔步奔向光明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一面最具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伟大旗帜

(二)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凝结起来、积淀起来的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纯洁就在于,爱国是一种奉献。这里,没有等价交换,没有讨价还价,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只要祖国需要,就把自己的一切无条件、无保留地奉献出来。高尚就在于,爱国是一种尊严。这里,没有懦弱,没有退缩。在对祖国的热爱中,产生的是勇敢、智慧、忠诚。神圣就在于,爱国是一种信念。这里,没有选择,没有抱怨,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不论祖国是贫弱还是富强,是遭受欺凌还是扬眉吐气,我们都深深地爱她。贫弱,靠我们去改变;富强,靠我们去创造。祖国的兴衰荣辱永远和我们的命运连在一起。

(三)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魂,也是我们的国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爱国主义生生不息,根深叶茂。爱国主义传统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五千年,爱国主义代代传。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格和道德风范,培育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和杰出人物。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孙中山的救国图存,振兴中华。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光彩照人,彪炳千秋。

(四)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升华和风范。同时,也是将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有机统一起来的典范。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人民解放和祖国富强为己任,经过长期探索,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民族独立、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献出了无数优秀儿女,终于击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开创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恢宏、最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李大钊立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自觉肩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们的伟大思想和光辉实践,集中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是爱国主义者,也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者。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既肩负振兴祖国的重任,也履行国际主义的义务。在维护国家主权、打破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封锁和制裁的斗争中,不信邪、不怕压,同时在国际事务中主持正义,支持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争取解放、争取独立的斗争,支持发展中国家和我们一道共同迈向美好未来。

(五)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最精辟、最科学的概括。

(六)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丰富了爱国主义的内容,升华了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在这20多年中,我们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近几年来,我们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唱响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颂;隆重庆祝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百年国耻,一朝雪洗;全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战胜了前所未有的特大洪涝灾害,铸就了震古铄今的抗洪精神;强烈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联盟使馆的野蛮行径,取得重大胜利。这一切充分说明,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结出了更加丰硕更加辉煌的成果。

(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倡导一切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永恒主题。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党员、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爱我们的祖国,就要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了解我们党的光辉业绩和优良传统。

集体主义———一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

(八)集体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同任何事物的辩证发展一样,集体主义的发生、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原始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结成群体,在同猛兽的斗争中猎取食物,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生存繁衍。很难设想,没有原始人的群体组织、群体意识和群体所形成的力量,能有人类种族的延续,能有现在的文明人类和人类文明。原始人的这种群体组织、群体意识,可以看作集体组织、集体主义的萌芽。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广泛和密切。在剥削阶级的压迫下,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在同剥削阶级的斗争中,孕育、锤炼着更高层次的集体主义。然而,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推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唯利是图,尔虞我诈。因此,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生产社会化,虽然可以促进劳动的合作与协作,却不能在社会中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主义。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使“各个个人所结成的那种虚构的集体,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由于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支配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集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这样的集体中,个人服从的只是强制性的社会分工,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从根本上说是对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化生产的发展,消除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对立的根源,为集体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制度保障。集体主义原则成为人们的行为

准则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生活出现了利益群体、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对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提出了新的课题,关键在于引导。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政策措施,加强对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群体的工作,促进集体主义向着新的阶段发展。

(九)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实践说明,只有集体才能为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舞台,个性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丰富发展。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的那样,“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有这样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18世纪初,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在航行中由于和船长发生冲突,仅带着船队留下的一磅火药和枪支,被遗弃在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4年后,当另外的船队发现他时,火药早已用光的塞尔柯克赤着脚,用野蛮人的办法在猎取食物,其外貌神态甚至比“野生的山羊还要狂野”。这印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离开了集体,单个人的发展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还可能由文明人退化为“野蛮人”。

前国家女排,是一个具有高度的集体主义意识,又能使每个队员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集体。教练袁伟民说:“一个队12个队员,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打起球来才有声有色。如果把她们性格的棱角磨平了,这个队也就没有希望了。”集体是土壤,它含有个人发展所需要的营养,而个人的发展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和果实。

(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协调一致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是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和扼杀个性、否认个人利益的“封建整体主义”有本质不同,也和资产阶级宣扬的极端个人主义根本对立。它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时强调:三者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倡导将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的合法利益;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三者利益发生矛盾时,倡导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承认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国家依法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坚持个人致富与奉献社会的统一,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同时强调个人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提倡顾全大局,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热心公益,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

处理三者利益关系的原则,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全体人民的“个人利益”。我们国家是人民的国家,除了人民的利益,国家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离开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个人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就没有保证。坚持单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个人利益从长远上和根本上说才能不受损害。

(十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集体主义的力量。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在经济科技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成功地发射“两弹一星”;在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这都是我们的制度、我们的集体主义显示的威力。面对发达国家高科技迅速发展形成的压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们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争得一席之地,更需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依靠集体的力量去拼搏,去奋斗。

(十二)集体主义原则的确立、坚持和贯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实践的长期性决定了集体主义原则的充分实现,需要我们的长期努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理直气壮地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反对和抵制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应当成为我们大家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社会主义———一个不可动摇的根本信念

(十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胜利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面对社会主义在国际上遇到的挫折,西方有人预言,20世纪兴起的社会主义,将在20世纪内灭亡。但是,事情的发展偏偏不是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社会主义的旗帜高高飘扬,整个国家生机勃勃。尽管我们面前还有不少问题和困难,我们的工作也有过某些失误,但是我们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中国人民普遍地真切地感受到了的,也是大多数世人所公认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在迈向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对社会主义一定要有一个坚定的清醒的认识。离开社会主义,就没有根基,没有方向;动摇了社会主义,就动摇了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就会被葬送。

(十四)世界社会主义的挫折,决不表明社会主义没有优越性,绝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社会主义的历史还不长。资本主义已经有了三四百年的历史,在发展中几经曲折,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十分激烈,至今不少资本主义国家还留着封建主义的尾巴。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也充满着失败、危机和挫折吗?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也有一个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会发生曲折。社会主义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前景是光明的,社会主义遇到的挫折,终究只是暂时现象。

(十五)一提资本主义就是富,一提社会主义就是穷,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全世界100多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中,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不过20多个。就是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论发展速度,我们也并不慢。我国从1981年到1995年,仅用了15年时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这在世界大国的经济发展中是一个奇迹。从历史长河看,社会主义完全可以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

(十六)还应当看到,在发展起点上,我们同资本主义不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所承受的是旧社会的烂摊子,这同资本主义数百年掠夺积累的“资本巨富”之间的差异十分悬殊。两种社会制度条件下,发展经济的手段又截然不同。资产阶级用低廉商品摧毁落后民族的闭关锁国,用坚船利炮把弱小民族变为自己的附庸。资本主义的发展,靠对内剥削、对外掠夺,以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巨大苦难和牺牲为代价,是一部充满血腥的肮脏的发迹史。他们对第三世界的不等价交换,至今犹在。而我们,主要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十七)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相对稳定和发展,并不能消除其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是就根本政治经济制度而言的,公有制比私有制优越。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种种因素,这种优越性还没有也不可能全部发挥出来。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具体做法上的某些弊端,不能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混为一谈。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就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和人民利益的经济体制和某些具体制度,兴利除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十八)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初步地显示了进步性和优越性。俄国1917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时,面临极大困难,在列宁的领导下,他们顶着帝国主义的压力,把苏联的国力搞上去了。后来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是在占世界7%的耕地上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1999年我国的钢产量是建国初期的786倍,粮食产量是建国初期的4.48倍,靠什么?靠党的领导,靠社会主义制度。封建军阀和国民党统治了38年,我们共产党领导了50多年,两者相比,天渊之别。

(十九)马克思恩格斯在说明他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时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社会主义不是天衣无缝、冰清玉洁的圣物,而是从旧社会脱胎来的,是扎根在土地上生长在现实社会中的新生事物。不能设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都是不需要经过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分步骤分阶段实现的。急于求成曾使我们走了弯路、吃了大亏。也不能设想,社会主义构想和制度在建立之初或在一定阶段上,就都完完全全、不折不扣地展现出来,否则就不是社会主义,或者就怀疑社会主义。只要我们从我国最近50年的历史观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看出我们国家发展由弱到强、由贫到富的总进步和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总趋势。(二十)为什么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这是因为社会主义不是主观臆造的一个蓝图,也不是刻意固守的一个“概念”。坚持社会主义,是顺应历史规律,坚信真理力量,追求人民利益。当代中国,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同社会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历史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沿着时间的坐标,选取4个数字,勾画基本事实,也许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

5000年。当人类文明日出晨曦,中华文明就领风骚。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几度领先。但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造成中国长期的发展迟缓。特别是从明朝中叶开始,闭关锁国,妄自尊大,囿于传统,反对变革,无视世界大势,坐失发展良机,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本世纪100年。中国从屈辱走向富强。从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到2000年中国进入小康,大步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取得巨大成就。毋庸讳言,这其中,有成功,有失误,有胜利,有曲折。但更不容否定,中国各族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大地的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20年。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今天,我们以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自尊和自豪,以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强,昂首阔步奔向21世纪。

从历史发展和现实成就中,我们完全可以说,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康庄大道,这是实践的结论。

大力弘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篇2

一、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大学是人力资源的聚集区,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要他们具有高昂的民族精神, 提高综合国力就有希望。中国青年大学生的运动史证明, 青年大学生之所以在不同时期都能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 靠的就是民族精神, 也正因为有青年大学生的率先觉醒和冲锋陷阵, 才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振兴中华, 使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是迎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 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挑战, 在高校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将中华民族精神熔铸于他们的精神和品格之中, 使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发扬光大;有利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 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抵御外来腐朽文化的侵略;有利于增强广大青年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奋发成才。

3、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培育民族精神, 则是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可以激发青年大学生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去为这宏伟目标而奋斗, 引导青年学生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从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勤于学习, 善于创造, 甘于奉献”的要求, 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化为立志图强, 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4、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民族精神的要求, 最终都体现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而生动活泼、热火朝天的实践活动又为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特点。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将青年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创造性发挥出来, 向心力凝聚起来, 就能永葆进取之心, 就能把他们培育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1、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目标

现代化国家强有力的精神杠杆就是强烈的民族意识, 现在, 中国仍然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种状况在民族心理上造成了巨大压力, 这种压力的长期存在容易导致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衰退和萎缩, 从而无法为现代化进程提供较好的民族心理背景。我国的大学生正好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至关重要。必须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内驱力, 发挥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凝聚力, 促使他们确立起民族复兴的崇高理想。通过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产生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典型的爱国的史例, 可以使大学生形成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进而产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2、要培养大学生的改革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不仅是发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同时也是民族精神之魂。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必然走向衰落, 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必然受制于人, 这是历史的事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依靠自主创新, 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新的世纪, 中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大国, 其现代化问题的复杂程度是其他民族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为了提高中华民族应对挑战的能力, 提高全民族的现代化意识, 就必须发挥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 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人才是创新的主体, 没有人才便没有创新。高等教育旨在培养高级人才, 高级人才的标志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素质的基本内核,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的核心。面对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 大学毕业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 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 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事业的效益和水平, 关系到我们民族的进步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因此, 社会主义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就必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在为祖国服务的基础上, 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是我们国家发达的根本所在。

3、要培养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 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 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 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 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 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和劳动创业的精神, 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 从小处于安逸的环境中, 面对困难缺乏独立应对的能力, 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 缺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险而著称于世, 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中都能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荣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发愤图强、艰苦创业的思想意志教育;进行掌握现代化科技和本领的历史使命感教育;进行具有严格纪律和心理承受力以及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教育。我们要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大学生的思想上真正扎根, 在行动上自觉体现。

三、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强国先要强民, 强民先要强魂, 而强魂的根本在于铸造起坚不可摧的精神脊梁。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潮流人物, 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继承者和发扬者, 应该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担。那么我们如何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呢?

1、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升华。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文明, 同时也取得了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 要以民族悠久光辉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有效地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让青年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 特别要学习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艺术和中国科学技术等内容, 并把这些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要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最终使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一代的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弘扬和提升, 做到爱祖国、爱人民, 今天努力学本领,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今后作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认真进行品德教育。

其目的在于养成学生一定的德性。育德过程实际是建构学生道德境界的过程, 是将社会道德规范向学生主体转化的过程。建构过程 (内化) 的要点有三:一是向学生传递道德信条、道德意识, 让学生晓真理, 明是非, 辨善恶, 知美丑, 懂荣辱等。道德意识不是基因生成的, 它是文化浸润和教育、养成的结果。所以, 育德的第一个特点是“育”。二是建立学生道德信念。仅向学生灌输一定的道德意识、规范, 在一定意义上讲, 它是外力, 靠舆论对人的行为的约束, 是他律。严格地说, 仅靠外力对行为的约束, 还不能说学生已经形成某种品德。只有学生将所懂之理与自己的情感结合后, 升华为“信念”, 才可以说学生已具备了某种品质。要使知与情结合, 沟通渠道是实践中所得到的体验。所以, 育德的第二个特点是“动情”。这是“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基础。三是启发学生的“悟”性。“悟”就是觉悟、醒悟、顿悟。启发悟性就是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 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对象来审视自己、支配自己、约束自己,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做人, 知道怎样生活才最有价值。当学生知道自己应怎样的生活才有价值时, 并以此来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时, 这时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了。道德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律”。所以, 育德的实质是唤醒学生“觉悟”。

3、抢占网络阵地, 拓展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新渠道。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高速发展, 消除了人类跨地域沟通的“时限”, 而且网络也成为大学生掌握知识、了解信息的一种主要渠道, 这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但同时网络也是教育者与学生双向沟通的一条新渠道。目前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在网上建立民族精神宣传网站、论坛、数据库等, 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 创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信息学习环境。要培养一批适应网络需要的教育人才, 占领网络宣传阵地, 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把网络建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坚强阵地。

4、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良好的师德师风蕴含着勤劳勇敢、爱岗敬业的科学精神、创业精神, 这些民族精神的要素是民族精神在教师职业中的生动体现, 教师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广大教师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觉悟、价值取向对学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要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爱国、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以身立教, 自觉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用自己的言行去践行“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行为准则, 逐步形成依法执教、严谨治学、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风, 要自觉地发挥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 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

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今天, 只有让大学生牢固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努力发展先进文化, 积极培养民族精神,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时代的继承人。

摘要:;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目标, 要培养大学生的改革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 要培养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民族精神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认真进行品德教育, 抢占网络阵地, 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关键词:民族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⒈《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N], 2007年10月15日。

大力弘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篇3

活动简讯

一个月来,田家寨中学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弘扬民族精神月”活动。

以班为单位,学习抗日战争历史,播放学习抗日战争史片《沂蒙》,首先充分发挥学校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以广播站、板报、墙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少先队员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各个年级以学生为中心,以讲小英雄的故事、给灾区小伙伴写信、向灾区小朋友献爱心、我的规范我来学、我的规范我来画„„

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心灵受到震撼与洗礼,全校上下掀起了学守则、践规范的活动热潮,纷纷表示一定要向抗震救灾小英雄学习,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首先充分发挥学校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以广播站、板报、墙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少先队员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各个年级以学习精神系列比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了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心灵受到震撼与洗礼,全校上下掀起了学守则、践规范的活动热潮,纷纷表示一定要向雷锋学习,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大力弘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篇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中国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伟大精神。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崇高精神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它们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国魂,其中民族精神是根基,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二者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所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身负国家重任,我们应当义不容辞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祖国的优良传统永传于世,并打造出更好的未来。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不是我们作为大学生喊出来的口号,它本身就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了大一上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们先人倡导的民族时代精神,化育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凝聚着中华民族历经了数十世纪风风雨雨,终于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辉映环宇的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但继承和弘扬了民族精神,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惊天动地,气贯长虹。解放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我国人民用智慧和生命弘扬光大了一幅幅壮丽的中华民族和时代的精神。包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即“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1998年的“抗洪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拚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努力攀登”的崇高精神,以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2003

年抗击“非典”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正是包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敢于胜利”在内的伟大民族时代精神,靠的是亿万人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的力量,我们面对一个又一个灾难,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愈挫愈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战胜了一个个灾害。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有过光辉灿烂的业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中华民族也历经过坎坷曲折的道路,遭受过外国侵略者的欺凌。在16、17世纪以前,勤劳聪敏的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写道:“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就是到15世纪,也还远远超过欧洲”。据他统计,从打通丝绸之路到18世纪,中国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各地的重大发明创造就有30多项。我国的四大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特别是对欧洲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但明末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故步自封,实行闭关锁国,当西方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时,封建帝王们却在大造皇宫、园陵,大修长城、御道,使中国失去了与世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机会,社会生产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长枪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一个泱泱大国沦落为西方列强“蚕食鲸吞、瓜分豆割”的对象。据统计,从1840年到1949年的109年中,各帝国主义国家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共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先后被割去了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赔款1000亿两白银。满清王朝和国民党反动派丧失了民族精神,导致中华民族一度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丧权辱国的危亡之中。但富有爱国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战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七十多年里,开展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无数革命先躯,为了救国救民,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爱国情怀,以“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英雄气概,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展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时代精神。

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虽然其中也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开拓前进内在的精神动力。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时代精神,使我们每一位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职责。

第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

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第二,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

大学生要在培养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立报国之志,应该对祖国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第三,培养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

青年大学生,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本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报国本领,才有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条件,也才能实施报国行动。

第四,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大力弘扬新时代精神 篇5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些精神特质,既有在科学的发生、发展中积淀的品格、方法和规训,又强调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伦理维度,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中物我合一、理实交融的天人观,是仰望星空的真理追求和检视内心的人文关怀的统一。

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人,才拥有完整人格。没有人格,“学问”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没有人格,也不可能有真“学问”。这就是人格与学问之间深刻的辩证法。追求知识和真理是中国科学家的初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亦是中国科学家的初心。在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就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创新精神是科学研究最鲜明的禀赋。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近5来,世界科学中心的几次转移,无不记载于人类敢于争先、勇立潮头的拼搏史之中。19世纪之所以被誉为“科学的世纪”,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发现创造性地通过技术应用第一次走出书斋和实验室,转化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面对日趋激烈、关乎国运的世界高新科技竞争,抢占制高点,布局于长远,是当代中国科学家的时代担当。面向未来,中国科学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同时,科学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科技创新提供宽松社会氛围。

求实精神是科技发展进步的原动力。科学是面对未知的无尽的探索,是揭开自然“面纱”的较真较劲。没有不变的发现模式,也没有恒定的预期路径,不变的只有对客观真理的不断探求和追寻。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新时代科学家秉持求实精神,就是要永葆好奇之心,不盲从权威,不迷信教条,敢于怀疑,大胆挑战;同时,尊重科学发现的规律,客观诚信,不浮躁求成,不急功近利。弘扬求实精神,还要坚持立德为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涉及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器官移植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前沿生物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时,不得突破伦理和法律的底线。

奉献精神成就科学家高尚人格风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用数十年走完了西方一两百年的科技发展之路,描绘出无愧于时代的科技创新版图,这得益于中国科学家甘坐冷板凳、甘于无私奉献。相比于单纯的才智成就,奉献精神是更为宝贵的道德品质,是支撑起站得住脚的科学成就的精神力量。只有弘扬奉献精神,才能“既赢得崇高学术声望,又展示高尚人格风范”。

协同精神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之必需。纵观人类科技史,不难发现,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所处的时代,主要是科学家个人探索的时代;17世纪60年代,以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的先后成立为标志,科学研究的建制化时代来临;工业革命之后,科学共同体不断涌现,科学研究的组织化程度日益增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学家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科学家之间、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甚至国家政府之间的团队合作、集体攻关成为时代潮流。这就需要跨界融合、协作互利的新思维。中国科学家应弘扬协同精神,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进程,培养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育人精神关乎科技事业长远发展。科学是一项承前启后、不断超越的伟业,是甘当人梯的前辈和不断超越的后辈教学相长的过程。历史上伟大科学家的魅力和胸怀以及年轻人的努力和超越,对一个学科甚至一个学派的发展至为关键。如高斯、黎曼、克莱因、希尔伯特之于哥廷根数学学派,玻尔、海森堡之于哥本哈根学派,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于敏、王淦昌、朱光亚等之于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对新时代中国科学家来说,要身先士卒、慧眼识英、奖掖后学,把发现、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责任;对年轻科技人才来说,要立鸿鹄志、严谨求实、敢于创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党委党建范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落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做到蹄疾步稳,夯实基础,把准重心,真抓实干,以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把主题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夯实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守望初心、担当使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厚植群众基础。发挥“钉钉子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应当打好“钉钉子”的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严肃认真对待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而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漠视群众疾苦,淡化与群众的感情,忘记走过的路,忘记走过的过去,忘记为什么出发,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就会退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因而,唯有时刻铭记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才不会脱离群众,才不会失去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守着“以人民为中心”这颗最大的初心,要关心民瘼,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担当起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都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在新时代开展主题教育,就是要始终坚持最真诚的初心、最质朴的初衷,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不断夯实群众基础。

把准重心: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

把准重心,确定重点对象,坚持靶向发力。根据部署,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作为“重点”和“关键少数”,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直接影响到主题教育是否到位、是否能够取得实效。

主题教育要围绕重点目标开展。要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就要弄清弄懂主题教育目标的重点,对准目标,有的放矢,积极推进。重点对象要承担关键责任,善于引领示范。各级党委(党组)要扛起主题教育的主体责任,主要领导同志要担负起第一责任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作为主题教育的重点,更是要承担起关键责任,围绕着主题教育的目标重点,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既学在前,更做在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带头履职尽责,带头担当作为,带头承担责任,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确保主题教育不走偏、不走样。要切实发挥引领、示范、标杆作用,以身作则,领而导之,切实担负起参与者和组织者、推动者的角色,一锤一钉地推进主题教育,推动形成主题教育上行下效的生动局面。

钉实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陆续推进和全党开展,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发扬“钉钉子精神”,以“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坚持和执着,全面整体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以狠抓落实的实际行动,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

锤锤钉实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主题教育“客里空”。做实做细做好主题教育,要一点一点地钉,一步一步地锤,不能急躁冒进,把事情做踏实。要注意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可能出现的多重面相,如,有表态多调门高,但行动少落实差、虚多实少,仅仅满足于“轮流圈阅”“层层转发”“安排部署”的机械式面相;有不重实效重包装,把精力都放在“材料美化”上,急于总结成绩、宣传典型,搞“材料出政绩”的包装式面相;有热衷于与下属单位签订“责任状”,将责任下移,试图让下级的“责任状”成为自己的“免责单”的签单式面相;有层层重复开会议,一个接一个,检查评比走马灯,导致干部疲于应付的重复式面相。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开展主题教育要谨防以上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以好的作风开展主题教育,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抓实干,转变作风。

用好“实锤”,从领导干部自身素质提升、解决问题成效等方面,评估主题教育效果。要从是否学深悟透、融会贯通、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来看主题教育的效果;要从是否善于破难题出实招、硬招来评估教育效果。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树立起解决问题是政绩的观念,完善评估考核,引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事业观。要防止出现“两张皮”现象,把开展主题教育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把主题教育同完成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结合起来、同党中央部署正在做的事结合起来、同应对化解各种风险挑战、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既攻坚克难,又久久为功。要按照时间表、路线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信念,以“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将主题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党委党建范文】三

“红船精神”是伴随着党的诞生而诞生的,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根和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恢宏开篇和历史起点。南梁精神是党在西北大地革命斗争实践的结晶,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西北革命斗争、探索革命道路、创建南梁革命根据地的进程中所铸就的丰厚遗产,是对“红船精神”的传承、发扬和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重要支点,将中国革命推向成功的彼岸。二者一脉相承、一心所系、一魂所牵,与其他革命精神一起,共同挺起了中国革命的精神脊梁,引领了中国革命的成功。

1.在坚守党的理想信念上,两者均具有始终不渝的革命性

始终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念,是“红船精神”和南梁精神的政治灵魂,也是指引革命、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的精神支柱。当初,党的一大会议在白色恐怖中召开,由上海转至嘉兴,在南湖红船上完成缔造中国共产党的使命,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南梁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在军事斗争、根据地建设中,虽屡经挫折和失败,并多次遭到“左”倾错误执行者排挤打击,甚至在错误肃反中被逮捕关押,但他们始终秉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愈战愈勇,最终使革命根据地得以“硕果仅存”,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出征抗日提供了“出发点”。

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无论经济怎么繁荣,如果放弃了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不可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传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南梁精神所孕育的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就是要廓清思想迷雾、澄清模糊认识,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特点,正确看待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毫不动摇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2.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上,两者均保持着须臾不离的人民性

密切联系群众、把群众放在第一位,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从红船始发之际,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鲜明地标注在了党的旗帜上。依水行舟,忠诚为民,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也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同样,面向群众也是南梁精神的根基所在,是对忠诚为民、无私奉献精神的发扬与升华,是南梁革命根据地得以创建和发展的基础。南梁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始终坚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以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和无私服务,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决支持。他们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和服务群众,选举群众代表参与政府工作,参加政权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真正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他们作为陕甘红军和南梁苏维埃政府的主要创始人,从来不以部队首长和政府主席自居,始终把自己看作红军部队和苏维埃政府中的普通一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服好务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传承“红船精神”和南梁精神所蕴含的群众观念、宗旨意识,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以及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作为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难心事、烦心事和关心事,奋力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建成更高质量、更有成色的小康社会,切实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地变为现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在锤炼共产党人的党性观念上,两者均拥有如雪皑皑的纯洁性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所在,也是无产者阶级性和无产阶级利益最高、最集中的体现。“红船精神”所蕴含的“立党为公”的党性观念,就是对中国共产党本质和党性的高度凝练和宣示。

特别顾全大局、坚决听党的话,是南梁精神最鲜明的一个品格。在创建南梁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南梁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忍辱负重,严于律己,襟怀坦荡,尽一切努力维护部队的团结,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从严管党治党,是新时代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提升战斗力凝聚力,就要传承“红船精神”和南梁精神所蕴含的光荣革命传统,传承赤诚为党为民的高尚革命情操,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使我们的党旗永远鲜艳如火、队伍永远团结有力。

4.在指导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上,两者均具有引领方向的先进性

20世纪代,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求民族独立、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南湖红船上宣告成立,从此使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勇立社会、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铸就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成为“红船精神”的宝贵品质。

求实开拓、敢于走认准的路,作为南梁精神的精髓所在,正是对红船首创精神的发扬与升华。在西北大地,南梁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不迷信书本教条,把党的革命理论同南梁革命的斗争实践相结合,按照客观条件制定政策,独立处理革命重大问题,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坚持走正确的革命道路,在建立革命武装、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实行统一战线、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三色”建军方式、“狡兔三窟”的根据地发展战略和“梢林”中的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探索出红军发展和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南梁模式、南梁道路,表现出了政治上的清醒和独创,为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当前,我国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各类风险增大,改革发展也走到了新的战略抉择期、机遇期,我们要传承“红船精神”和南梁精神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战略眼光和务实作风,继承革命先辈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发展定力,着力增强各方面的能力、本领和素质,树立战略、创新、辩证、法治和底线思维,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作为,坚定不移地把党中央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坚决防范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确保党始终勇立发展潮头、走在时代前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经千重风浪、驶过险滩激流,南湖红船靠岸南梁红色热土,从此披荆斩棘、破浪前行,驶向了胜利的彼岸,也孕育了伟大的、永不过时的“红船精神”和南梁精神。我们要传承好、弘扬好这两个伟大精神蕴含的精神养分和不竭荣光,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用伟大红色精神指引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党委党建范文】四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研究,深刻把握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要阐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运动的关系,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要回答好为什么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为什么当代青年必须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找准当代中国青年运动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着力点,激励广大青年在各行各业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要深入研究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广大青年把树立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引导社会各方面为青年成长成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入研究五四运动和中国青年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五四运动百年来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五四精神的承继者,跟共产党走、为民族复兴奋斗是百年来中国青年运动的主旋律。在这100年中,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坚定不移跟党走,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五四运动以来百年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表明,为民族复兴奋斗一直是有志有为青年的理想和实践,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有志有为青年最突出的品格,同时也是他们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实现五四先驱的理想,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大动力。五四运动以来百年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表明,只要广大青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做五四精神的传承者,就能够不断谱写出无愧于前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 篇章。

在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百年青年运动中,共青团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向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个青年群众组织为中国共产党所缔造,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尽管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它的名称和组织形式曾经发生过变化,但是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初衷始终不变。在共产党顺利发展、取得胜利的时候如此;在共产党遇到困难、遭遇挫折的时候依旧如此。在百年来的青年运动中,党旗所指团旗所向,共青团始终按照共产党的指引和召唤,带领一代又一代青年团员英勇奋斗、开拓进取,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前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书写了绚丽的青春 篇章。

在艰苦卓绝、曲折前行的民主革命时期,胸怀报国之志的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跟着共产党,在共青团组织带领下投身大革命的洪流,卷起五卅运动的反帝风潮,走上打倒封建军阀的战场。在革命潮流突然逆转出现白色恐怖之时,毅然跟着共产党走上土地革命的新征程。“九一八”的枪炮声导致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卢沟桥事变拉开全面抗战的序幕,中国青年运动走向抗日救亡的方向,各族各界青年洒血在反侵略的战场。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又面临光明与黑暗的选择,向往光明的中国青年跟着共产党,创建新民主主义中国,承继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完成“改造社会”的心愿。

在凯歌行进、奋力探索的新中国建设时期,各族青年在共产党领导和共青团组织带领下,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成为生产建设的突击队和生力军。以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垦荒队为代表的青年活动,奏响了中国青年运动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赤心报国的青春乐章,在新中国各项建设成就中处处闪现青春的智慧和激情。尽管这一时期也曾遭遇曲折,但中国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传统的赤诚不改,初心不变,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地跟着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在春潮涌动、锐意创新的改革开放时期,五四运动的优良传统得到大力弘扬,“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广大青年的时代使命。共青团响应党“为伟大的新长征贡献青春”的号召,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激发广大青年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投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极大热情,在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注入生机勃勃的青春动力。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广大青年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勇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重大利益,爱国热情、报国之志日益高扬,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留下了青年一代奋斗的足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领导全党全国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新时代青年更全面发挥作用和实现报国之志提供了广阔舞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广大青年唱响“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新时代青春之歌。

五四运动所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至今仍是激励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五四运动以来的百年中国青年运动史,同样能给当代青年以启示和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源自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起点。重温百年前的历史,对当代青年是一种鞭策、一种启迪。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的成长更离不开党。把个人的理想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当中,是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代青年通过学习五四运动史和中国青年运动史,能够找到继往开来的路径,从而更好更自觉地把握走向未来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大历史观,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去认识和把握研究的方向和目标。要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合的高度,在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各领域开展研究,认真总结历史规律,揭示历史趋势,使研究成果发挥引导青年自觉以史为鉴、以史为师的作用,使当代青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用历史的光芒照亮未来。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史料和文物的收集、整理、保护和研究,为后人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和中国青年运动的优良传统留下历史记忆。

【党委党建范文】五

一部五四运动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的精神成长史。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在其所处时代释放出巨大的实践力量,而且能够跨越时空给人以精神感召、促进人的精神成长。五四运动集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于一身,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五四运动有如一座精神上的高峰,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核的五四精神,不断锤炼中国人的爱国品格、更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形成中国人的现代意识并激励中国人的自主求索。

由“被动”到“主动”:五四运动激活中国人的精神自主性

精神自主是人格独立的重要标识,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独立自主的重要体现。一国之国民拥有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一国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才会拥有无限活力。五四运动在精神领域的首要功绩,便是使中国人摆脱封建的、糟粕的、“拿来”的思想观念之桎梏,使自主精神充盈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五四运动激活中国人的精神自主性,首先体现在国人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求索当中。自1840年以来,中华文明遭受了千年未有之危机,民族与国家的兴衰存亡箭在弦上,诸多鼓吹文明优劣的论断充斥着当时的舆论界,“中国应走向何方”成为困扰国人的难题。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其演化,使先进中国人深刻认识到:中国道路的前景在于走出一条有别于以往所有改良、革命道路的全新道路,即从新民主主义发端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人的实践创造与自主奋斗下,百年来创造出巨大的人间奇迹,这充分印证了中国人的精神自主与实践自主是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的。正是有了五四运动的实践自主,中国人才逐步生发出对于道路选择的精神自主;而正是拥有了精神自主,中国道路的发展才愈发充满活力,进而迈向光明前景。

五四运动激活中国人的精神自主性,关键表现在中国人的民族主体意识、历史主体意识的确立。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演化进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五四运动从实践上有力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充分验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了确立人民主体意识的必要性与正当性,这对人民群众把握自身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确立民族与国家的主体意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五四运动在中华民族陷入沉重危难的历史时刻爆发,其传递出的群众力量、民族力量,使得中国人愈发认识到维护民族尊严、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的紧迫性。正是在五四运动鼓舞下,先进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民族主体意识、历史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由“自我”到“他者”:五四运动提升中国人的精神包容性

随着五四运动的持续推进,中国人重新认识中华文明与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关系,对各文明之优长进行肯认与采补,同时也不陷落于文明自卑情绪,一种全新的文明观与交往观逐步形成。

五四运动提升中国人的精神包容性,主要体现在正确认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之上。五四运动期间,中国人对东西文明之关联与差异、“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进行了再认识,逐步摆脱封建统治留存的“天朝上国”之迷梦。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点明:“东西文明,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实际上,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具有内在一致性,可见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一脉相承与历史发展。从更为深远的意义上看,五四运动的持续发展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澄清,正确的文明观被先进中国人运用于文明交往互鉴过程中,中华文明方能在历经近代劫难之后焕发新生。

五四运动提升中国人的精神包容性,还体现在中国人以一种自觉、自信的精神面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下,许多中国人将“他者”之优长过度夸大,乃至于认为中国的发展方向就是“全盘西化”。巴黎和会戳穿了帝国主义精心粉饰的谎言,一些曾经奉西方文明为圭臬的中国人如梦初醒。在五四运动所处的时代,人类各文明的交往日益密切,但这些交往并非全是和平之状态,往往带着“血”与“火”的罪恶,以及非正义的利益诉求与殖民企图。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开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正确的历史观、文明观看待世界,形成了一种文化自信基础上的精神包容性。这种精神包容性既注重“各美其美”,更强调“美人之美”,其最终方向便在于“美美与共”。这种精神包容性历经不断传承,在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中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由“传统”到“现代”:五四运动增强中国人的精神丰富性

李大钊热切期盼“新青年打起精神,于政治、社会、文学、思想种.种方面开辟一条新径路,创造一种新生活,以包容覆载那些残废颓败的老人,不但使他们不妨害文明的进步,且使他们也享享新文明的幸福,尝尝新生活的趣味”。从传统到现代,是生活样式的更迭,更是一种文明发展新进路的历史性生成。五四运动有力推动着社会生活与文明的变迁,中国人的精神丰富性也伴随这一变迁进程的推进而逐步增强。

五四运动增强中国人的精神丰富性,首先体现在中国人的精神资源不断趋向丰富。五四时期,西方思想观念的传入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轨迹,文化的现代转型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的文化转型倾向带有否定自身文化的片面色彩,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积极、进步意义。毛泽东同志深刻揭示了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化的历史嬗变,指出此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的确,在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扬弃之下,呈现出创造性转化的新曙光。这样一种扬弃,舍弃了中国文化的糟粕成分,留下了中国文化之精华。与此同时,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支撑,先进中国人告别了对西方文化、西方现代化顶礼膜拜的片面态度,以一种全新的、辩证的态度去吸纳西方文化之优长。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的精神丰富性得以提升。

上一篇:办公室节能降耗小常识下一篇:工程测量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