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强化企业教育竞争

2024-06-19

论强化企业教育竞争(共8篇)

论强化企业教育竞争 篇1

系别专业:管理工程系物流管理专业

学号:wl0836611

姓名:石亮

指导老师:战欧

日期:2011-3-16

论逆向物流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化

wl0836611

石亮

绪论

近年来,退货作为逆向物流的主要部分开始受到实务界和理论界的关注。美国每年消费者的退货额约为1000亿美元 ,而相关的处理成本高达370亿美元。蕴藏在退货中的巨大可收回价值并未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退货处理往往被赋予最低的运作优先权。研究表明有近40 %的美国企业退货处理周期超过2个星期。

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网络销售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维持并提高顾客对本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便开始采取更为自由的退货政策, 导致退货的大量增加。但随之而来的是居高不下的退货率, 大量的退货成本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由此电子商务企业意识到退货逆向物流已日益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一个有力的武器, 并把退货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 提高顾客满意度, 提高其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手段。

除了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人们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网上购物这种新型的购物方式。近几年来,网上商店零售业在我国电子商务中得到发展,网上购买活动不断增多。同时,网上商店的产品退货现象也正迅速地增加。网上商店对退货如何处理,如何构建有效的退货

物流系统正成为网上商店提高效率的全新竞争领域。作为逆向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的退货物流系统的设计已经成为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因此,网上商店如何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降低退货物流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针对退货的特征建立物流系统,对网上商店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逆向物流管理中的退货逆向物流管理成为现阶段企业竞争优势强化的最终手段

一、逆向物流介绍

(一)逆向物流的定义

逆向物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组织对来源于客户手中的物资的管理(吉恩蒂尼和安戴尔,1995GiuntiniandAndel,1995)。逆向物流包含来自于客户手中的物资、包装品和产品。更简单的概括是,逆向物流就是从客户手中回收用过的、过时的或者损坏的产品和包装开始,直至最终处理环节的过程。但是现在越来越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逆向物流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产品和物资的完整的、有效的和高效的利用过程的协调。

(二)逆向物流的一般模式 论逆向物流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化

wl0836611

石亮

下图说明了逆向物流的一般模式,包括了回收逆向物流和退货逆向物流两种组成,具体有退货、检验、分类以及一系列后续回收和再利用等处理方式和流程。这些流程和活动构成了逆向物流的一般模式。

一般性逆向物流模式

(三)我国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循环经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责任制度,逆向物流发展已初具规模:法规和责任机制的初步建立,我国逆向物可依据的法规有: 环境保护法 《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法 ;生态园区的逆向物流发展初具规模,我国从1 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园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2001年中国建立了第一批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广西贵糖(制糖)生态工业园区和广东南海生态工业园;初步建立了“再制造”逆向物流与“再利用”逆向物流的试点,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我国逆向物流的发展仍然滞后,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投诉退货、终端退货、商业退货、维修退货等退货类别,普遍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其涉及的部门从采购、配送、仓储、生产、营销到财务部门。因此,退货物流管理需要处理大量协调、安排、处置、管理与跟踪的工作,企业才能完成资源的价值再生。然而在许多企业,逆向物流的管理却往往被忽视或简单化,甚至被认为是多余的。

一般认为,退货的流量越小越好。从节约成本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的确如此。但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是不是退货量越小就越好呢?顾客退货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企业的一笔财富,也是企业增加顾客忠诚度和技术创新的来源之一。因为产品的退回可使企业及时发现产品或服务中的失误,从而加以改进和进行技术创新;退货也许还代表着消费者新的需求,有利于企业开创新的商机。按照竞争论的观点,越是激烈的竞争、越是挑剔精明的顾客越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研究表明,由于沟通渠道的不畅和心理障碍,在通常状况下,70%-9 5%的不满意顾客不会向企业投诉和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没有逆向物流是企业的潜在损失,相反应鼓励、培训顾客的退货需求,这是建立在企业对产品的质量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合适的退货量是多重变量作用的结果,并不是越少越好。

二、电子商务中退货逆向物流 论逆向物流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化

wl0836611

石亮

(一)传统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退货逆向物流模式

由于传统的电子商务退货模式通常不受重视,因此也比较简单和不完善。例如,通过消费者和客服部门之间的在线协商,由消费者邮寄物品至在企业所在地。企业收到货后经验货审核,如满足退货条件则将货款退至消费者账户(有些商家承担普邮费用);如果退货产品经审核不满足退货条件,在线商家通常不承担寄回费用甚至有的商家也不承诺寄回业务,这也往往造成了各种各样退货纠纷的产生。正是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买卖方地位不平等或模糊退货条款造成的不必要或不成功的退货,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满意度还降低了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效率。

(二)引入第三方退货授权中心的模式

此文提出一种现代电子商务退货逆向物流的新模式,其与传统的退货物流相比最大的改变在于引入了一个“第三方退货授权中心”(如下图)。引入第三方退货授权中心最大的好处就是专业化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好处有二:其一,可以利用第三方物流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的便利地理条件,这样消费者在需要退货时只要将货品送去当地指定的物流公司办事点,在这里工作人员会进行货品退货条件的审核。这种做法通常可以省去不少由这种不满足条

件的退货所造成的邮费,同时降低退货纠纷的发生率和消费者的不满意度。其二,对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两者而言,这样的一种合作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长期合作的物流战略联盟,建立战略联盟会使双方都受益。

此外,这种退货模式将整个逆向物流的发生流程以及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种不同的流形式进行分解,将各主体的职责与工作内容进行了比较清晰的界定,能够有利于整个系统下逆向物流工作效率的功效放大。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由第三方来建立逆向物流系统已成为今后的一大趋势。论逆向物流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化

wl0836611

石亮

三、企业管理退货物流的策略

(一)采用差异化退货战略由于对产品的实物是否与图片相符以及对产品质量的担忧,消费者愿意在线购物的前提是需要商家做出明确且较宽松的退换货保证。因此,如果企业能够做到充分重视退货策略并将其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考虑退货问题的话,从长远来看,对企业的持续盈利是非常有帮助的,它甚至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可以采取“宽松退货政策”的差异化战略。所谓“宽松退货政策”是相对于现在大多数企业的“限制性退货政策”而言的,即仅仅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企业才接受退货。那么对于那些大量存在的非产品本身缺陷而是由于消费者的冲动消费或拿到实物后与想象中不一样等(网络过分美化夸张产品的情况时有发生)情况下则不受退货条件保证。宽松退货政策则涵盖了这些情况,为消费者解决了后顾之忧。至于由消费者方面带来的退货成本问题,企业完全可以从产品的价格定位、收取退货邮费或手续费来消化掉,相信即便如此大多数消费者是欢迎这一条款的。事实上,由方便退货的独特竞争优势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长将远远高于设立第三方退货授权中心所需的成本。

(二)重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逆向物流由于地点分散、退货量少,其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常常不被重视。事实上,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逆向物流中的信息技术问题是很有意义的,论逆向物流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化

wl0836611

石亮

研究目标具体为物流信息系统收集的代码化、信息处理的电子化、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实时化和数字化等。在本文提出的退货逆向物流的模型中,第三方退货授权中心与企业间就存在一个信息系统,通过电子数据的交互,居于计算机网络另一头的在线商家可以清晰地界定查找和识别退货原因代码、退货商品授权号码、以及其他一些商品相关信息,这也是引入第三方退货授权中心进行退货操作所必须的前提保证。

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合理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应用新技术提高信息质量,加快渠道成员间的信息交换速度,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强化供应链管理,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增强综合竞争优势

企业作为在线零售商其对面的是众多的供应商,如果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供货总是出现问题,这些都将是引起消费者退货或取消订货的主要原因。企业应该意识到21 世纪的竞争模式不再是一家企业的胜出而是变成一整条供应链的胜出。因此,做好供应链的管理,与众多供应商、第三方物流形成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实现双赢多赢的局面是企业工作的重点之一。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再吸引人的差异化退货战略或再最先进的退货信息系统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水平作为支撑也只会造成混乱的形成和成本的上升。所以,降低退货的发生率,提高退货处理效率就需要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管理流程、产品检测、监督反馈机制等等是否合理,减少进货、备货和发货环节的差错现象,重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提升顾客的购买满意度。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优势。

结 论

购物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人们购物退货的退货量和对退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退货物流作为逆向物流的一部分,其成本是商家物流活动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退货方式和过程也相对复杂,需不同的处理方案。文中通过建立集中退货处理中心对退货进行集中处理,并针对购物中各种不同的退货方式作出专门方案,缩短了购物退货周期,提高顾客满意度,同时节省商家的退货逆向物流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论文作出了退货逆向物流的初步解决方案,未来的研究可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退货逆向物流网络的设计,明确分析成本、响应时间、市场潜力和快速退货之间的权衡。

(2)集中退货处理中心与商家、快递公司的合作模式。论逆向物流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化

wl0836611

石亮

(3)集中退货处理中心上门服务的路径优化选择及成本服务权衡问题的考虑。(4)以其增强企业综合竞争优势。

退货逆向物流是企业商务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它面向终端顾客,影响着企业在顾客中的信誉水平和经营水准。在企业商务迅速发展的全球化环境下,对退货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还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国际化竞争水平。目前,我国在退货物流管理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政府、企业都应积极思考对策,提供支持,以保障我国物流管理水平和国际化竞争能力的提高。

致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战欧对我的悉心的指导与无微不至的关怀。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查阅资料,大纲的修改和确定,中期检查,后期详细定稿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老师多次询问论文写作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除了敬佩老师的专业水平外,老师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此谨向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和最崇高的敬意。

衷心感谢大学三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专业知识的基础,感谢所有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衷心感谢我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才能克服每一个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在学校专心完成我的学业!最后感谢母校三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

论强化企业教育竞争 篇2

一、加强电力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对于电力企业来讲, 随着电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电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其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一过程中, 能否建立起高效的人才开发、培训和激励机制, 对于开发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至关重要。这是电力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需要所决定的。

首先, 电力企业员工素质现状难以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需要, 迫切需要加强教育培训以提高自身的素质。电力企业的垄断地位使得自身效益相对较好。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长期以来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很难分配进去, 另一方面大批低素质人员又通过各种关系网涌进企业。结果造成企业人员文化结构偏低。据近年来有关部门对我国某地区一些县 (区) 电力企业员工文化结构统计调查, 在调查的1572名员工中, 大专以上学历的为164人, 占员工总人数的10.43%, 其中70%以上为后续学历;中专、中技学历的为537人, 占员工总人数的34.16%, 其中80%以上是各县电力企业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与一些学校联办的中专或中技班 (自费) 毕业的人员 (有的实际上是职高班) 。

其次, 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随着“两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 电力企业的发展展示了灿烂的前景, 电力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对电力企业的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市场营销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开拓市场、优质服务、发展自己是电力企业经营工作的主旋律。要开拓市场就要对市场的需求进行研究, 要调查市场、分析市场。这就需要一支既会经营又懂营销的员工队伍。但是, 目前许多电力企业员工还缺乏这种素质, 必须加以培训。 (2) 大量高新科技设备的投入运行, 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经过“两网”改造后, 供电范围扩大了, 所采用的输配电设备及保护设备的技术含量比从前的高得多, 也复杂得多。调度、财务、营业及其他管理工作也进入了微机现代化管理阶段。企业的技术人员、运行检修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不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难以适应这急剧变化了的生产形势的需要。由此可见, 加强对电力企业员工队伍的培训, 提高人员专业水平已刻不容缓。

分析表明,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员工的整体文化水平、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还不高, 还难以适应和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电力行业发展提出相应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要使电力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加强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对于打造出一流的员工队伍, 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是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

二、电力企业员工教育培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众多电力企业纷纷开始重视人才建设工作, 并采取诸多措施不断加强本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其素质, 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 从各地电力员工的培训实践以及笔者的亲身感受而言, 目前, 电力企业员工培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培训规划还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虽然当前许多电力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充分认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并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突出战略位置”, 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教育培训计划, 培训工作就显示出短视性和急功近利的特点, 具体工作有些过于盲目, 使得培训工作实施处于“临时抱佛脚”的随机状态。

2.培训内容、形式与实际生产实践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现象。

员工教育培训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需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 针对受训者所在岗位和所承担的任务需求来开展课程设计工作。而目前多数电力企业的培训工作仍然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 从而使得教育培训的内容与生产实践分而置之相互割裂。

3.培训课程设计针对性较差。

员工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推动企业人才的成长。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每个企业员工的工龄、职位、专业和岗位的不同, 因此, 他们对知识的认同能力和需要的知识面以及接受相同的教育培训之后其认识接受能力也不相同。但在大多数教育培训中, 采取的培训方法和课程设置一体化, 而缺少因人施教的内容。

三、推动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举措

面对市场竞争给电力企业带来的严峻考验, 电力企业应当结合目前员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 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员工培训机制, 依靠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1.制定完善详细的培训计划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员工培训是一项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渗透至企业的每个层面和所有环节, 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与支持, 是各级管理人员和各部门的重要职责。为了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进行, 员工培训主管部门和领导需要调动企业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和参与, 在对企业内部进行整体的培训需求调查确认的基础上, 编制整体的培训大纲计划。同时注重培训计划的动态发展, 即根据发展的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对培训计划不断进行完善补充, 使员工培训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

2.强化岗位培训课程设计, 提高针对性

在职员工培训时要注意以满足岗位要求为目标, 岗位培训需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 针对受训者所在岗位和所承担的任务需求来开展课程设计工作。例如:新员工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行为规范、安全规则、电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备系统原理和操作流程;老员工培训内容——侧重于和所在岗位密切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运行岗位技术培训——运行岗位是发电企业基本的岗位设置之一, 运行岗位的技术培训分为:新员工岗位技术培训和在职运行人员复训 (即全能运行值班员培训) 。

3.采取灵活多样的岗位培训形式

不同的培训形式适合不同的对象。企业员工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 因此培训的主要方式不是简单的“你教我学”, 而应加以创新。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 可以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类别的多种形式交叉进行, 包括:课堂授课、现场巡检、实验室电脑模拟操作、跟班组运行等。受训员工可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 在现场练习实际操作, 还可在仿真机上进行新技术模拟训练。这种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可使学员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掌握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

4.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

建立培训效果评价机制的目的是进一步优化培训方案, 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确保培训活动不断良性循环。进行员工教育培训评价,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根据考核直接评价。即通过专业课笔试、实践课现场操作、事故处理问题口头答疑等方式考核员工培训后的综合技能水平, 可以最直接地评价出培训效果。 (2) 根据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做出评价.综合各方反馈信息, 如在岗人员、教师、学员、企业管理层、考核结果及工作组检查结果等, 对培训效果做出评价。 (3) 通过其他途径做出间接评价, 比如:培训活动的开展对企业及工作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培训的投资回报, 包括岗位合理化建议是否增加, 是否以往常见的问题已明显减少, 等等。

5.建立培训的激励机制

培训激励机制的作用在于提高员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调动相关培训人员的热情, 确保培训工作主动有序的进行。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就是将员工的培训和员工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 使员工在培训中受益。为此, 需要建立和培训相关联的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薪酬激励、事业激励和荣誉激励等多方面的复合激励机制, 使培训效果和培训经历与员工的收入、福利等待遇挂钩, 从而推动员工积极参与各类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总之, 学习型企业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带给企业的必然选择。电力企业只要通过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培训与开发就一定能够切实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 并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员工队伍, 为电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和基础。

摘要:对于电力企业而言,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管理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应该说现已基本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依旧存在着培训规划不够完善、培训定位不准等问题。对此, 电力企业应进一步加强企业员工培训的建设, 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经营管理的先进性、市场竞争的适应性, 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电力企业,教育培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劲强.对加强电力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大众科技, 2005, (11) .

[2]邹嘉华.以“人才大唐”推动“和谐大唐”建设.中国电力教育, 2007, (6) .

试论强化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强化成本管理;对策研究

1.加强成本核算是成功进行成本控制管理的有效方法

1.1加强材料消耗控制

(1)从源头抓起,加强对用料计划的审批管理,做到事前有控制。每月末各单位将下月预计所需的材料消耗上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根据与各单位签订的内部成本费用结算合同和各单位的预计消耗情况,对各单位下达材料消耗计划。对于计划外的临时任务所需的材料,各单位必须另打报告,报主管部门批准后方能办理。

(2)加强对库存材料的现场管理。建立大型材料档案管理制度。对单项金额大的、重要的大型材料一律建立档案,从材料的投入、使用、转运等过程进行监控,全部登记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对材料按类别或金额实行划片管理,责任到人,并对材料库存分类核定最佳储备量,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

(3)规范行为,加强材料领用管理,做好材料领用的事中控制。

①对材料领取、使用加强管理。主要采取查看领料单及现场查看相结合的办法,重点从材料是否超范围、材料收发存记录是否规范、对公私两用物品的领用管理是否严格、各单位领用的材料是否及时使用、是否存在小库存等方面进行管理。

②建立材料的交旧领新制度。对于有残余价值的物品,必须建立交旧领新的制度;对于应交回旧的物品而未交回的,决不允许领取新的物品。

③加强材料使用管理工作考核。主要从管理创新、节能降耗、定额消耗执行是否到位、查出的问题是否及时整改等方面进行考核,目的是促进各单位合理组织施工,减少材料损失浪费,发挥修旧利废作用。

(4)对材料的计划与实际耗用进行分析考核,做好材料领用的事后分析考核。

主管部门每月可按以下指标对各材料消耗单位进行考核,如:材料计划和实际消耗情况分析、节能降耗指标、定额消耗执行情况、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考核,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做到奖罚公正。

1.2加强工资薪酬的控制管理

加强工资薪酬的管理控制是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1)合理定岗定编,在确保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控制劳动力的投入 。合理定岗定编是加强用人管理的基础,也是节约活劳动、降低人工成本的基础工作。在这方面最主要的工作是企业必须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去设置合理的岗位和配备合适的人员,并结合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根据需要做适时调整,以达到合理定岗定编,控制劳动力投入的目的。

(2)制定工资薪酬的总目标,根据总目标合理分解。企业在制定年度工资薪酬总目标时,必须在坚持人均工资增长率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原则下制定,然后以总目标为基数将工资薪酬分解给内部各单位,从而达到工资总额控制的目的。在没有重大生产经营变化的情况下,全年的工资总额基本不变。

(3)将工资薪酬和销售收入、成本费用消耗水平等挂钩。在确定了工薪总额及内部各单位的分解目标后,还需将既定的工薪目标与销售收入指标和成本费用消耗指标等挂钩,以达到工资与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等协调增长或减少的目的,从而起到加强工资薪酬管理控制的作用。

1.3加强期间费用管理,控制不合理支出

企业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作为间接的成本费用,在企业总体的成本费用水平中占据一半份额或更多。为了加强三项费用的管理控制,除了上面已提到的对成本费用支出通过预算管理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在具体的支出上对一些细节加强控制管理。

(1)将企业发生的费用按费用性质划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由于固定费用在一定时期内相对较稳定,因此要重点加强对变动费用各环节的审批支出管理。

(2)日常支出费用出入库研讨。对于企业日常支出较多费用的消耗物品,无特殊情况外,一律采取出入库的形式结算,不得以现金报销结算。

(3)话费等采用定额补助的形式。对于话费、小车费用等采取定额补助的形式予以支出,为了免除涉税风险,可采取在定额补助内凭票报销的方式。

(4)销售费用的固定和提成的方式。对于销售费用,采取按销售额和回款额挂钩,并按定额提成的方式结算,同时为了免除涉税风险,也采取在定额的范围内凭票报销的方法。

(5)实行严格的费用开支审批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的费用开支和报销审批制度,将费用的报销分为考核和非考核费用。对于考核费用,一切开支都要在预算额内进行,不允许有任何的调整和变动;对于非考核费用,必须经单位负责人直接审批或有类似权限的人审批后方能办理。对于一些重要的费用如招待费、会议费、广告宣传费、中介机构费等,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各部门的预算额度和实际费用支出进行审计,确保费用计划与实际支出的合理性和公允性。

2.加强监控是企业成本控制的有力保证

加强监控分两方面,一是成本核算、分析、考核;二是审计控制。

2.1成本核算、分析、考核

(1)成本核算。

(2)成本分析。这是根据成本核算提供的成本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与本期计划成本进行对比,通常采用产品的结构分析法来确定成本差异,并且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查明成本超支的责任,以便采取措施,改进生产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3)成本考核。这是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定期地对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企业应定期对生产及各职能部门制定的成本计划进行分析、考核,并与“奖惩制度”相结合,做到“有功必奖、有过必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充分调动员工执行计划的自觉性,为新一轮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2.2审计控制

审计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规定的措施是否贯彻、合理有效,目标是否达到。内部审计的内容一般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营管理审计,此外,还可以请外部审计事务所进行审计。

3.强化流动资产管理是公司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

3.1应收账款控制

应收账款目前已成为企业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减少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中的比例,防止形成呆账,减少企业不应有的损失.应收账款控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所有经销商逐一进行信用分析,建立起既适合于本企业实际情况,又适合于经销商利益的双赢的信用政策;二是做好应收账款的清理工作,采取月月对账,确认债权工作,以达到减少企业损失,控制成本。

3.2库存控制

公司根据每年生产计划制定较为合理的库存资金限额,实施总量控制,不定期地进行分析和控制。坚持每年两次开展全面的企业财产物资盘点和进行每月的库存统计,使库存日益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荆新.财务管理学(第2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宏萍.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02).

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市场竞争力 篇4

题目: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市场竞争力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班级:11--0

2姓名:张春杰

学号:54110202025

5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市场竞争力

摘要:论文以企业管理的必要性、管理的层次性、管理的基本精神和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加强企业管理的对策等方面阐述了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加强管理这个制度法宝,来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使企业在健康良性发展中做最大做强。

关键词:企业;管理;市场竞争力

任何一个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适应市场形成的变化,不断重视自己和竞争对手,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运用科学管理理论,不断深层次的强化企业的管理,来提高和培育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使企业能够在发展中做大做强。

一、强化企业管理的必要性

1.管理的主要性

管理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最强最主要的动力源泉。管理中能出效率,把管理工作做好了能事半功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效益,能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2.如何做好管理工作

我们能够真正认识到管理工作的主要性和艰难性,才能在企业工作中来认真对待管理工作,并认真做好管理工作,只有加强管理并做好管理工作,形成有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活力和威力发挥出来。

二、现代企业管理要注重层次

1.管理中办事要有层次

管理要有层次,首先办事要有层次。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中办事要有效率,但是所谓的效率,就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各级分工明确,这样可以足以保证办事的合理性和效率性。

2.管理中用人要有层次

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用人要有层次。在这层里不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如果想要发展起来,就得学会合理的运用人才,正所谓“人各有专“,合理的要运用人才,才不会导致人才的资源的流失,所以在企业中合理的安排人员位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管理工作中注重发挥人的优势

1.要尊重人才、爱护人才

要真正的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才能将企业各方面的潜能调动起来,协调起来并产生最大的合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优势。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有竞争力,更是需要优秀的人才,人才在企业发企业要发展,首先,选拔人才,从高校中选拔学习成绩优异、思想品德好、动手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后加强培养与锻炼,使其成为企业的栋梁;其次,以人为本”,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把人看成是“具有内在的建设性潜力”的因素,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条件,使其主观能动性和劳动潜力与智慧充分发挥出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再次,是教育投资,在本企业中培养创造性人才,通过对员工的继续教育、继续学习、继续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他们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也促进员工本身的全面发展,使企业进入良性循环,成为知识型企业、创造型企业。

2.企业用人要任人唯贤

企业领导要搞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企业的根本利益。

3.要严格要求人才

对人才要严格要求,但不等于苛求人才。对于新手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领导者应从爱护出发,加以批评、纠正,不可一味苛求。有才者往往不拘小节,甚至狂放不羁,领导者应以宽厚、幽默来待之,并加以引导,成为企业管理的栋梁人才。

四、加强财务管理

企业运行说到底是靠资金维持的,离开了资金的支持,企业的其他活动都寸步难行。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高低也间接地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它就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对企业运行来说至关重要,必须突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制度,严肃财务纪律,防止资金被挪用被浪费,钱该花在哪里,如何花,花多少,必须有相应的决策机构和决策依据,实事求是,决不能浪费。

企业创造效益固然重要,它是增加企业效益的直接方式,但是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努力做到节省节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也会间接地增加企业效益。企业运行费用成本过高会抵消企业的直接创造的效益,从而降低企业的实际效益,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硬约束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严格财务开支,把钱花在刀楞上,杜绝不必要的花费和开销,以最少的资金办最大的事情,发挥资金作用的最大化,努力降低费用成本,做到节约节俭,一年下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会节省一笔很大数目的开支,从而间接地增加企业的效益。

四、企业管理工作中自身存在的几个问题

1.组织结构臃肿

第一组织结构臃肿导致管理混乱,员工有时会遇到多重管理,不知道听谁的指挥,增加了管理成本;第二相关部门有时利益不统一,都为了维护部门的利益,经常发生摩擦,合作性差,造成组织结构不够畅通、合理和有效率。

2.创新能力缺乏

缺乏创新能力原因很多:第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是企业之魂”的真正含义,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创新的意识,不具备现代经济技术知识。第二、许多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很少,在投资上热衷于“短平快”,不重视技术改造与开发;第三、管理决策层素质底,通常喜欢复制国外的一些管理模式,不懂得变通,忽视了水土不服的因素,是企业变得越来越缺乏竞争力。

3.企业信用缺失

表现为企业为了追求暴利,隐瞒事实真相,欺诈消费者和其他商家。

4.企业文化模糊

目前,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还不

够深。第二,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来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第三,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视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来做,缺少统一规划。第四,没有做好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员工对企业的宗旨及内容存在模糊认识。

五、加强管理、正视危机、迎接挑战

加入WTO,使中国真正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企业面临着一场从未有过的冲击与竞争,要想迎接这些挑战,就必须正确认识到企业存在危机的严重性,切实加强管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使企业走向健康成长发展的道路上。

1.正确面对管理危机

中国企业与国外大集团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实质不在资本,不在规模,也不在市场占有率,而在于管理。中国企业管理的粗放型和不规范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我们要敢于面对现实,正确面对这些管理危机,才能采取相应措施,让企业渡过难关。

2.企业面临人力管理危机

没有人就没有管理。没有人才就没有企业的发展,这是人力管理的根本目的。

3.危机与挑战并存

正是有了危机感,才使我们意识到学习的主要性。而那些整天只谈危机,却又不思学习进步的企业,即将面临最大的危机。

六、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优化组织结构

第一、管理优化,企业可采用扁平化、流程化的组织结构,优化管理幅度。第二、岗位优化,做到人人有事做,事来有人做,精简整编人员。

第三、部门优化,精减不必要的部门和重复设置的部门,剔除无价值的工作。

2.提升创新能力

第一、健全奖励机制,调动职员创新的积极性。

第二、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为职员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三、提高创新意识,鼓励职员创新,对职员的创新意识和行动给予重视和支持。

3.重构企业信用

第一、企业领导要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要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第二、政府应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让企业对自己的经济行为负责,做到诚信经营。

第三、加快诚信立法,只有提高失信企业的违信成本,实施新企业得不偿失,这样对企业的信用构建才有效。

4.改造企业文化

第一、创建自己的特色企业文化,制定出适合企业现状,又适合中国宏观环境的企业文化

第二、注重企业文化更新,这样才会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在企业中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推动企业发展。

第三、创建虚实结合的企业文化,既要注重厂容、厂貌等主体因素。结束语

管理的精妙在于:方圆合一,方为其中。彼得·杜拉克说:“管理就是原则”,也就是说,管理的本质是方的,其中最为本源的东西就是:标准化、流程化、栅格化。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管理、创新、与时俱进,在经过这次经济危机的大浪

淘沙后,中国企业的未来将是一片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刘珂:《现代企业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2]周三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余敬:《管理学案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论强化企业教育竞争 篇5

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必将改变房地产企业的竞争格局,进一步加快市场的“洗牌”速度。在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前,整个行业经历了一个黄金期,几乎每一个开发商(无论品牌实力、规模大小)都赚了大钱,开发商之间也几乎不存在什么竞争。即使有竞争的话,也仅仅是个别楼盘或开发商之间的竞争,而不存在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在新的市场政策下,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将由“村民间的攀比性竞争”变为“运动员间的公平竞争”。如何在竞争中胜出?“提升竞争力”无疑是唯一的答案!房地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

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成本竞争阶段

在这一阶段,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以成本竞争为主要特征--谁的项目成本(当然包括土地成本)低,谁就具有竞争优势。成本竞争也可以说是关系竞争。2003年国土资源部的“121号文件”宣告了这一阶段的基本终结。

第二阶段:性价比竞争阶段

性价比用于产品宣传最早在IT领域,传染到房地产是近一两年的事儿。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2003年以来,部分在“均好性”上做的比较好的开发商纷纷喊出“性价比更优”(广告语)和“性价比最优”(口头语),而且大都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于是,更多的开发商群起效之,昭示着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性价比竞争阶段。

第三阶段:模式竞争阶段

房地产企业发展模式包括产品模式和管理模式。

产品模式就是基于预测和研发的、适合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的、可复制开发的、独特的、相对固化的项目类型。如万达商业广场、奥林匹克花园、万科城市花园等。确立产品模式是企业进行多项目连锁开发的前提,是实现资本、规模快速扩张的基础。

所谓管理模式就是适应新的投资模式和企业产品模式的、适应企业自身实际的全面管理体系。适宜的管理模式是项目开发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当前,处于“第一梯队”的开发商都基本确立了自己的产品模式,并在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可以预见,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房地产企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模式竞争”将是未来几年内房地产市场竞争的主要特点。

第四阶段:品牌竞争阶段

当市场竞争到一定阶段,随着大量的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房地产市场份额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届时,房地产市场进入品牌竞争阶段。香港房地产市场(由六大开发商垄断)就是佐证。

当然,因为各地发展的不均衡,以上四种阶段在一定时期内会同时呈现,但趋势是必然的。

二、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格局

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无疑会加快市场的“洗牌”进程。在新的市场政策下,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格局将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部分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会减少。1996年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数量比调控前减少了40%,参见下表。本次从各个方面对房地产市场所采取的调控政策,特别是土地和房贷政策,可能将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淘汰出局。从调控政策的力度、深度来看,被淘汰出局的企业的比例可能不低于三分之一。

2、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随着部分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加上消费者越来越倾向购买品牌开发商的物业,房地产市场小、散、乱的局面将逐步改变,品牌企业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提高。

3、行业利润率逐步下降。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品牌企业将更多的追求企业的整体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追求企业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而不是像从事单项目开发的小企业一样过多地追求某个项目的利润率。宏观调控政策的后续效应和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激烈,使得行业的利润率下降。但是,房地产业的高投入、高风险性仍使得行业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

总之,房地产市场政策的变化将改变市场的竞争格局。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必须提高竞争力。

一、房地产企业应注重综合竞争力

房地产的产品属性决定了房地产企业不像其它行业企业一样有“专利壁垒”,房地产企业不会有具有明显对比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应更多地关注并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房地产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构成房地产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包括品牌形象力、制度有效力、战略执行力、研发创新力、资源整合力等。

1、品牌形象力

品牌形象力是房地产企业最基本的竞争力,包括企业品牌力和产品品牌力。企业品牌力主要包括认知度、美誉度和忠诚度。随着消费者置业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倾向购买品牌企业开发的物业。同时,随着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大中型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塑造鲜明的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力。

产品品牌力是指产品模式的竞争力,包括产品模式的市场预测力和市场竞争力,体现在价格上,就是产品品牌的附加值。研究并确立企业的产品模式是提升产品品牌力的基础。

2、制度有效力

房地产企业的管理制度包括三个层面:最高层面是指企业的基本管理制度,包括公司体制及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机制、薪酬制度、基本会计制度等;第二层面是企业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规章等,包括行政事务、法律事务、财务、人力资源、采购、工程管理、销售、客户关系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可以形成文件的有100-150项;第三层面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岗位、部门和项目部(项目公司)内部使用的、没有纵向和横向工作接口关系的工作规程。

一个企业的成功往往是制度的成功。如民营企业比传统的国有企业更具竞争力,二元结构、三元结构的股份制民营企业比一元结构的民营企业更具竞争力,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股份制企业比“换汤不换药”的“股份制”企业更具竞争力,职能设计合理、职责清晰、工作接口关系明确的组织机构设计比经常推诿、扯皮、内耗的企业更具竞争力,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且制度适宜的企业比虽然建立了一堆制度(如管理制度汇编、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但制度不适宜、执行不力的企业更具竞争力。

房地产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必须建立一套全面、适宜的管理制度,并确保各项制度的有效施行。

3、战略执行力

与计划的作用一样(制定计划的原因是因为有“变化”,制定计划的目的是应对变化),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的目的也是为了应对企业各种权变因素的变化。在企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如市场政策的变化),越应该加强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调整或重新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包括:(1)发展环境研究,(2)企业特点、优势、劣势研究,(3)竞争对手研究,(4)发展资源研究,(5)战略选择,(6)战略规划。

发展战略确定后,企业应通过沟通、宣介等方式使企业员工知晓,以提高员工的认同度,进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战略执行力。

4、研发创新力

研发创新力是指企业在制度、产品、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产品方面,企业通过系统地研究房地产的产品形态,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研究建筑的外观设计(色彩、造型等)、户型设计等,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就能够提高项目的销售力。如果在设计方面有大量、独有的创新的话,就更具比较优势。

5、资源整合力

资源整合力是指企业利用和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

房地产企业的内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资金资源;外部资源即企业的公共关系资源,包括政府关系资源、媒体资源、融资资源、投资者(包括股东)资源、供方资源和客户资源等六个方面。其中供方资源是指为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组织或个人资源,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销售代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供方有二十类左右。

房地产企业的“投资管理型”和“外包型”的特性决定了企业整合资源的重要性。要提升竞争力,房地产企业除了充分利用、发掘内部资源外,还要构筑全面、均衡、稳定的公共关系资源链--在每一个环节都要有1-3家相对固定的长期合作伙伴,从而降低选择的风险和时间成本、使用成本,缩短项目的开发周期,提高效率和效益。

三、综合竞争力的数学模型

房地产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

F=k1f1+k2f2+k3f3+k4f4+…+knfn

其中,k是指各竞争力(分力)在企业各阶段的权重,f是各竞争力(分力)的相对值。运用这一模型可以测算出企业的相对综合竞争力及比较优势。

提升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在当前的市场态势下,因为消费预期的影响,交易量的阶段性减少是必然的。在这段时间内,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做相应的阶段性工作调整,如重新研究、制定年度计划和目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建议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一、研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房地产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重新制定或调整原来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在新的市场政策下,房地产企业一定要由原来的机会导向、关系导向和银行导向转变为政策导向、市场导向和战略导向。

二、调整组织机构设计

房地产市场政策的变化已经导致房地产投资开发模式的变化,投资开发模式的变化意味着企业必须对各职位、部门、项目部等重新进行职能设计(因为开发流程的变化导致工作流程发生了变化)、重新进行职责分工,重新界定工作接口关系。利用市场调整期对组织机构进行适宜的调整极为必要,也是较容易做好的。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房地产企业建立体系化的管理制度的一般程序是:

(1)对现行的“管理制度汇编”及散乱的“管理办法”等进行梳理,并逐一地评审各项规章制度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分析执行不力的原因。

(2)分类列出缺失的和需要改进的制度,如分为行政管理类、法律事务类、人力资源类、财务管理类、招标采购类、工程管理类、营销策划类、客户服务类等。

(3)决定是企业自行编制还是委托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一般来说,企业自行编制的制度局限性较大,表现在几个方面:A、在起草制度时“心态”不正常,或者过于严厉(总经理亲自起草时往往如此),或者过于简单、应付(指定某人起草时,为了“及时”完成或担心“得罪人”)。B、起草制度的主体不合适。许多企业的制度由制度的主控部门或主控人来起草,如车辆管理制度由车辆管理员起草、报销管理制度由出纳起草,起草人在起草制度的过程中往往不顾及其它部门或人员的执行而过多地考虑到自己如何管理、如何回避责任,从而导致执行效果差。C、颁布制度前不经过全面、认真的评审,往往是在未取得高度认同的情况下而强制颁布、实行。D、制度的预防性差。制度的目的不仅是“纠正”,更是为了“预防”(预防将来发生的可能做出损失的情形)。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特别是有着丰富的行业企业咨询经验的机构能够规避以上问题,在广度、高度、深度、精度上可以比企业做得更好,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内部冲突。

(4)成立工作小组。无论是企业自行编制还是委托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企业都应成立一个临时的工作小组,以确保工作质量。

四、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有些企业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理念,但往往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缺少具体的行动。建议业界企业利用这段时间,制定各级人员的培训计划并切实执行。培训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还可以为今后的工作做好智力储备。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6

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不足,整体竞争力处于较低水平,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但其中企业文化建设不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的部分国有企业提出了一些具有自己独特经营理念,反映自身经营特点的思想和做法,如鞍钢宪法和大庆铁人精神等。这些思想和口号在当时并没有冠之以企业文化的名头,但实际上却是企业管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思想和口号并没有在后来的生产经营中得到长期的延续,这既有时代变迁的影响而使这些企业经营思想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发展有关,也与企业对这些思想和文化没有认真总结有关。

从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对外开放使我们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又被引入中国的企业中。通过文艺活动、口号标语,有些企业还直接请广告公司做 CI形象设计统一服装、统一标志,促进了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是,这时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处于表面,一些企业文化建设的明星式企业有的还在经营中走向了没落,这说明,企业文化如果停留在表面,忽略了文化内涵建设和企业管理的基础建设,企业文化也不能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企业文化不能代替企业的管理。

一、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对核心竞争力作用的发展现状当前在中国许多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着三种倾向: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独裁式企业管理模式以及军事化企业管理模式。这些模式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一种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属于一种亚文化,自然会受到管理模式的影响,这就形成了在各种管理模式下的企业文化产生的根源。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罩上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更多地融入了传统的亲情关系,具有一些非理性特征。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有一定的优势和必然性,但是,更多精彩文章尽在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种种弊端就暴露无遗,民营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要突破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

独裁式经营模式的产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人治”观念,而且也与企业的集权式管理有关,一些企业的经营成功也与经营者具有独到的成功绝招有关,这些成功的企业经营者们在经营中承受风险的能力特别强,对机会的把握有优势,具有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这些成功经验往往形成他们对自己能力无往不胜的自信,在企业中就出现了企业经营者独立决策的情况,从而出现了独裁式的经营风格。这种经营文化氛围中,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基本依赖于管理者的个人水平,如果管理者始终能够做到创新,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发展会不断前进。但如果管理者不能适应环境变化,故步自封,则企业发展能力就会不断下降。在中国的企业中,还有不少的企业经营者喜欢用军事化的管理手段来经营管理企业,他们坚持说商场如战场,把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军事对抗中的活动相提并论,在企业中实行军事化管理,严格要求和约束职工。这样虽然在短期可能会使执行力得到提升,但是,依靠强制的管理权力来推行的经营活动,需要更大程度上依赖管理决策者决策的科学性,而这是很难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得到保证的。因此,军事化的管理只能是一时的,而不是长久的,尤其是当经营需要创新的时候。企业文化建设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企业文化当前建设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有关。

从外部环境来讲,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外资企业先进管理经验的影响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压力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但是,新旧体制的碰撞,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机遇,又对新企业文化发展形成障碍。企业的许多经营活动还受到行政方面的多种干涉,使企业经营者往往无法真正实现创新管理。同时,市场体制不健全,不能充分体现管理创新的价值,企业经营活动有许多非正常的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使企业经营不能从正常的途径得到发展,企业的经营者就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非经营性内容方面。一些企业家不再把苦练内功,加强管理、促进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而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在企业文化方面就表现为重表现,重眼前利益,缺乏战略和长远的眼光和投入。此外,从企业的内部来看,企业文化的建设的主体不明确,企业职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够。企业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是要在企业树立一种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要成为企业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为指南。这就需要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企业形象建设上,还要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中都要体现这种精神。这不是企业某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全体职工上下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职工的参与创造,企业文化就会成为一种摆设和形式,因为文化的真正内涵是人们行为的思想体现。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下的文化流程打造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要重新打造企业文化流程,使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顺应市场竞争的变化,不断需要社会的需求,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文化修炼和积淀,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1.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到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不管是企业中一般员工还是领导层,都要能其能力、需求和特长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出可以发挥其能力与特长的职业规划。针对其实际情况,分析其目前的状态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并且分析其发展面临的困难,帮助其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好处不仅是对个人有意义,而且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一定的揭示。因为这正是我们在经营中难以做到的,也就是对人的能力和潜力的忽视。而文化建设正是要更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文化追求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相结合,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2.为企业制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远景规划。从核心竞争力角度对企业的理想文化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建立企业理念的开端。尽可能使企业中更多部门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确保那些理念能够反映出对于企业较为重要的能力,并要确保这些核心竞争力能够被用来巩固远景规划和价值观。3.分析支持和抵制变革的文化因素并制定改变企业文化的策略。找出企业文化中支持现状、抵制变革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聘任实践、薪酬、政策和管理程序、习惯、行为规范以及绩效管理实践,确定用何种方法来中和那些抵制因素,用何种方法来最好地利用那些能够促进改变的因素。对目前文化和理想文化做一个分析,在此基础上创造所期盼的竞争力文化。决定要从目前文化的哪些方面入手。团结企业内部的主要影响人和发表意见的人。让这些盟友在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职位上任职。建立激励机制来巩固那些代表能力文化的行为和价值观。利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选任程序帮助企业引进那些可带动所有员工去改变那些使当前文化得以维持的习惯,利用公共关系中的每一种手段表彰那些以新的企业文化作为标准的员工。为了创建竞争力文化,对那些所需要的行为和绩效进行嘉奖。策划文化变革过程的所有步骤。庆贺胜利,预测失败,作好受伤的准备,牢记目标的价值和工作的重要性。

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 篇7

1 建筑施工企业品牌建设应遵循的途径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企业谋求以品牌管理为中心的差异化优势, 通过品牌的力量去赢得业主、客户的信赖, 无疑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品牌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柱, 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 品牌必然是未来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品牌建设应遵循从创建品牌工程———塑造统一形象———培植品牌之路。

精心打造品牌工程, 将“追求卓越”的企业理念熔铸在工程产品之中。在品牌建设中要致力于“名品、名人、名企”的品牌发展思路。作为建筑施工企业要形成和谐为本, 追求卓越的企业理念, 凝聚企业品牌理念和价值观, 表达企业对发展的目标追求。同时, 还要十分重视把品牌工程建设作为培育企业精神的熔炉, 把诚信经营原则凝聚在对业主的服务理念、服务规范之中, 渗透到产品的质量意识和经营道德之中, 树立一大批先进典型, 成为引领员工做好各项工作的示范群体。在重大品牌工程建设中培育和提炼企业精神, 丰富拓展企业精神, 成为企业发展教育的生动教材。

集聚品牌形象资源, 努力塑造和谐统一规范的良好企业形象。把加强内部规范管理、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作为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以安全生产为突破口, 把生活卫生、工地宣传、文明建设、综合治理、爱民便民等纳入创建文明工地工作之中, 塑造文明、整洁、有序的工地形象, 在建设施工中总结出一整套文明施工的规范标准。积极倡导与环境和谐相融, 优化建设环境, 塑造文明形象, 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在品牌建设中, 要十分重视品牌资源的集成和文化影响力的集聚。在施工现场全面导入CI形象策划, 并不断优化和完善企业形象规范。为发挥统一形象的集聚效应, 应逐年加大统一形象的推进力度, 在企业各种设备上统一制作企业形象标志, 所有工地都由外到内逐步达到了统一规范标准, 借助施工现场这一得天独厚的载体, 向社会公众展示企业独特的理念文化, 在社会上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 提升企业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和公众美誉度。

要十分重视在总承包项目管理中发挥品牌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在总分包关系中倡导和谐相融的合作关系, 促进工程项目总包和分包队伍的文化融合。把统一形象和文明施工等规范要求覆盖到分包队伍中去, 提高文明施工的水平, 创造文明、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 同时还建立各种协调机制和途径, 加强沟通联系, 营造优势互补、减少文化冲突的工作氛围, 确保标志性工程的质量和文明施工的水平。

2 建筑施工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在市场和客户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行业品牌文化, 企业品牌优势也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内容, 但品牌建设在围绕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 适应市场变化方面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主要是:

2.1 品牌意识差、品牌观念弱, 对品牌工作存在片面认识。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 特别是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自身特点及生存环境的制约, 不少企业经营者长期以来重战术, 轻战略, 有时为了眼前利益甚至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 经营的盲目性、投机性、随意性特点突出。经营者对品牌资产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热衷于对企业短期利润的追求, 轻视或忽略品牌经营和管理理念, 必然对品牌战略缺乏深入的研究和长远的打算。

目前为数不少的建筑施工企业领导, 把品牌仅仅看成是商品的一种标识, 而没有看到品牌深层意义上的含义。这种片面认识导致了企业对品牌的看法是有也行无也行, 品牌工作不受重视, 也就不可能去认真、积极地研究品牌问题, 品牌建设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中成了一个空白, 更别提品牌战略了。

2.2 企业法制观念落后, 对品牌的管理和维护意识薄弱。

由于建筑装饰行业自身的特殊性, 部分企业对产品包装、商标、品牌的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法制观念不强, 因此在品牌的注册、防伪、打假等方面都还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不少企业重视商标专用权的取得, 却不重视商标的注册, 如果这些企业的产品没有使用注册商标, 其产品在竞争中自然得不到法律保护。另外一些企业在注册商标之后, 却没有相应的防伪、打假等防护措施, 商标侵权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说明企业法制观念落后, 对品牌的管理和维护意识淡薄, 没有树立品牌战略的观念。

2.3 品牌形象单一、陈旧, 没有新意。

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 对自身产品和市场定位不明确, 缺乏必要的资金和人才投入, 因此品牌效应不明显。纵观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品牌, 大多存在如下问题: (1) 品牌形象单一, 给人以单调、陈旧之感, 没有新意。 (2) 品牌形象老化。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牌没有跟着进步, 而是停留在过去, 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3) 品牌形象冷漠, 缺乏与市场的沟通, 缺少人性化的品牌设计。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仅仅为了提高知名度, 而忽视独特的品牌形象设计。一个品牌要有自己的个性形象, 才会与其他品牌相区别, 才会吸引消费者, 创造好的业绩。

2.4 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导致品牌缺少文化内涵。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 而且有利于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企业形象则是品牌形象的基础, 塑造企业品牌及其品牌文化, 要靠先进的企业文化作支撑。纵观目前的建筑建筑施工企业, 大多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带有强烈的依赖性和滞后性、注重对资力和技术力量的管理即“硬件”的管理, 同时, 管理也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而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大多沿用家族式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带有强烈的血缘、亲缘和地缘性质,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家族企业的“三缘”。决策者的家长作风、任人唯亲、个人主义使企业根本达不到管理所拥有的秩序和效率, 在企业中也很难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及建立在这种文化基础上的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在这种体制之下, 企业的品牌文化建设流于表面化, 成为企业家宣传个人思想的工具。企业片面地认为只要干出有影响、投人大的工程, 企业品牌价值自然而然就提升了。实际上, 企业品牌如果离开了企业文化的支撑, 这种品牌是苍白的, 或者说是难以持久的。

3 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品牌建设的思路

在目前经济危机形势下, 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认识到:品牌展示了企业的综合形象, 具有不估量的市场价值, 品牌意味着价格合理, 服务质量高, 产品质量好, 通过品牌的力量可以赢得更多更大的市场;而把品牌管理作为通往市场、参与国内外竞争的利器, 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 要把品牌管理提升到生存战略, 发展战略的高度, 把品牌战略作为其他一切战略的核心内容。从某种角度上讲:品牌管理就是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就是市场战略, 市场成功就是品牌成功。从品牌个性而言:追求品牌的差异化, 要让品牌长久不衰。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对品牌文化建设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我对品牌建设粗略地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3.1 强化品牌经营意识, 将品牌建设作为企业经营运作的中心内容。

当今企业发展成长的主要方式已由过去的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发展到品牌经营。品牌及其价值已成为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企业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打造品牌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对业主具有更强的吸引力。由于建筑产品的特殊性, 建筑企业不可能生产出很多产品供客户挑选, 而只能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建造。在市场竞争中, 建筑施工企业的品牌, 成为建筑产品质量的保证, 可以更多地赢得业主的信赖。品牌可以超越恶性价格竞争, 并形成品牌溢价。二是为企业提供跨地域经营的平台。由于建筑行业对土地核心资源的依赖性、规划性较强, 而且受宏观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影响较大。只有那些具有较强综合实力, 特别是有强势品牌优势的建筑施工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跨地域经营。三是有效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由于建筑施工企业以项目的形式提供产品和服务, 自有资金积累速度慢、时间长, 在开发新项目和规模扩张时, 资金往往成为瓶颈, 特别在经济周期低谷时更是如此。一个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企业, 由于有良好的品牌声誉, 在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中往往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更要把积极培育发展品牌、做响品牌, 维护好、统一使用好品牌, 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从观念上、管理上、经营上改变过去的企业运作常规, 将品牌建设作为贯彻企业的核心理念予以推广, 全力强化品牌, 不断充实和延伸品牌的内涵。切实建立起品牌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保证品牌战略规划严格有效地执行。

3.2 明确品牌核心定位, 丰富和深化服务业主、诚信经营的品牌内涵。

面对市场新的变化, 坚持“科技兴企”的主战略, 大力推广使用新工艺、新技术, 加强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 将领先的技术优势化为品牌优势和服务优势, 不断增强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需要培育精心施工, 尽心为业主服务的理念, 切实把企业的理念渗透在为业主服务的服务理念、服务规范之中。另外, 在我们同业主和社会各方面的人际交往中, 也需要具有良好的礼仪文化, 增强对外界的亲和力, 促进合作, 树立口碑。

3.3 梳理企业管理标准, 健全和完善企业品牌化管理模式和制度规范。

健全和完善企业品牌化管理模式、制度规范已成为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品牌建设的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一方面需要对现有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完善和修订, 对不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进行调整。另一方面特别需要认真总结管理原则、管理思想及相关成果, 为逐步形成适应市场又有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3.4 用资质奠基企业品牌。

建筑施工企业承揽业务, 都需要通过招投标等竞争机制来实现, 而在招投标中, 企业的资质等级、经营业绩、获奖情况、业主评价等成为资格预审或者评标的重要内容, 是判断企业是否具有除价格之外的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据。企业资质等级是建筑企业生存的根本, 没有资质, 就无法合法地进入建筑市场, 拥有高等级的资质意味着企业拥有了通向更高层次、更大规模市场的通行证。一个没有全面而高等级资质的企业, 不可能广泛的参与和赢得市场, 更不可能塑造优秀的品牌。

3.5 积极探索品牌经营, 开掘和拓展企业品牌内涵的增值潜力。

创立品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 通过品牌这一无形资本的有形营运, 特别是在异地拓展中, 探索各种合作兼并、输出管理的具体模式, 积极以品牌扩业、聚资、引才, 壮大市场竞争的有形力量、塑造相辅相成和互促互进的共荣机制。

3.6 精心塑造品牌形象, 传递和扩大品牌的市场和社会效应。

大力推进统一规范的工地办公区、生活区形象, 梳理和统一施工现场的图牌和管理制度, 提高企业形象规范管理的水平, 在社会上塑造良好的企业整体形象, 大力推进异地工程项目的品牌形象塑造工作。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功能传播速度快, 时效性强的优势, 提升文化传播功能, 增强和开发远程管理服务实用功能。通过各种载体宣传企业品牌, 同时要利用重大工程开、竣工以及重要工程节点, 通过精心策划举办有影响的活动来宣传企业, 提高和扩大品牌影响力。还要根据企业施工现场与社区联系交往多的特点, 适时适度地组织开展各种服务型、公益性活动, 为构筑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论强化企业教育竞争 篇8

一、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的战略意识

近两年来,IT行业的一系列跨国知识产权诉讼案件进入公众的视野。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两起诉讼,分别涉及了引领智能手机潮流的苹果公司和开发了与苹果系统平分秋色的智能手机系统——Android系统的谷歌公司。

众所周知,苹果公司知识产权战略具有不与外界兼容、强专利保护的鲜明特征。苹果公司对三星公司的Galaxy系列手机与平板电脑是否涉及侵犯其iPhone、iPad产品的专利权已展开了一年多的诉讼。2012年8月,美国法院判决三星公司向苹果公司支付10亿美元的罚金。9月,苹果公司又请求美国法院颁布永久禁售令,禁止三星公司在美国市场销售“任何侵权产品或任何其他具有与侵权产品相似功能的侵权产品”。相比于罚金,两家公司对禁售令的颁布与否更为看重。在2012年第一季度,三星公司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已达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29%,超过苹果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商。一旦禁售令在美国颁布,那么智能手机的全球市场格局也必将发生重大改变。

与苹果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不同,开源软件运动奠基人SUN公司,通过GPL等许可证给予被许可者较大的使用自由。但在SUN公司被甲骨文收购后,曾由其开发的开源程序语言Java也被甲骨文公司用来发起对谷歌公司侵权的诉讼。甲骨文公司要求谷歌公司赔偿在开发Android系统时对Java专利权及著作权的侵犯。虽然目前陪审团已驳回了甲骨文公司的诉讼请求,但本起诉讼对于三星、摩托罗拉、LG等这些已经大规模应用Android系统开发自身智能手机系统的大型手机生产商而言,未尝不是一记警钟。因此有评论认为“甲骨文起诉谷歌的举动,是在挑战目前Java语言的生态模式,它将会影响开源项目的局面”。

由上述知识产权纠纷可见,其判决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已远不仅是企业之间利益的分配,而是将深远影响到未来整个技术领域的走向。因此,我国企业也应引以为鉴,一方面着眼于掌握核心技术,一方面应全方位加强对自身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从而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掌握住行业的话语权。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是大型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必备武器,也同样是每一家企业立足于国内市场中的护身符。

据中国知识产权局2011年的年度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有效的发明专利共69.69万件,而日本、美国、韩国这3个发达国家在目前在我国的有效发明专利则分别为15.31万件、6.62万件和2.93万件,共占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总数的35%。这些在我国获得授权的外国专利的大量存在,意味着外国企业的专利权人,可以针对在我国国内生产、销售的侵权产品直接通过我国的法律提起维权诉讼,并获得赔偿。在这当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莫过于DVD行业的6C、3C等专利联盟对我国DVD生产厂商的专利许可费征收。2004年时,即使在我国国内卖掉的每一台DVD,也需要向专利权人缴纳10多美元的许可费。

二、科学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两个市场加速并轨,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运行安全挑战,2008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协助我国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体系的政策措施。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加强自身知识产权的战略布局。

对于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应围绕自己的核心技术构建严密的专利堡垒,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市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保障自己的产品在受到其它企业专利侵权诉讼时能够捍卫自己的权利;一方面积极促成企业之间专利联盟的建设,形成不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在整个行业的国际舞台上掌握自己的话语权,并进一步力争通过专利的许可、技术标准的许可直接获得利润,真正实现以技术为核心的盈利模式。

对于中小型企业,也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积极的专利策略,利用好国家的优惠政策。2009年起,中央财政设立自主向国外申请专利的专项资金,对国内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通过专利合作条约和巴黎公约向国外提出的专利申请给予专项资助。利用类似契机,中小企业可以在较小的经济开支下,逐步扩展自身技术在海外的布局。

上一篇:3bunit2知识点总结下一篇:和谐建设合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