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

2024-07-04

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共9篇)

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 篇1

关于产能过剩行业,钢铁、煤炭、水泥、造船、电解铝、玻璃等6个行业已被点名,其中最突出的是钢铁煤炭,今天我们浅析一下水泥行业现状。

日前,国务院分别发出针对钢铁和煤炭去产能的文件,明确提出未来3——5年去产能任务。我国水泥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产能压力,化解过剩任务艰巨。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央对清理过剩产能的决心前所未有,建材行业去产能任重道远,并购重组是一条合理化路径。推动联合重组,以优化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是水泥行业去产能的一个主要措施。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水泥制造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水泥产量234796万吨,同比下降4.9%。全国水泥行业实现利润总额329.7亿元,同比下降58%,利润不到去年的一半,甚至低于近七年的盈利水平。尽管产能增长势头走低,但此前的产能严重过剩引发市场恶性竞争,水泥销量呈现25年来首次下降,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水泥年平均出厂价格每吨270元,比2014年低29元。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行业亏损面快速扩大。

2015年,水泥行业企业亏损面约为35%,亏损面较上一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为215.36亿元,亏损额较上一年增长一倍多。全国31个省级地区中,有9个省出现水泥行业亏损,约占29%。如何化解过剩?近日,水泥行业主要是推动联合重组来优化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要推动水泥行业的错峰生产来适度压减产能。同时开展试点,引导工作基础较好的重点地区率先取得去产能工作的突破,并进一步提升水泥产品档次以拓展水泥产品功能。

今年年初,媒体传出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筹划战略重组的新闻。在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的背景下,“两材”的战略重组标志着建材行业央企整合正式启动,去产能全面提速。对于中材集团与中国建材来说,水泥都是一项很重要的业务。在水泥区域市场,同业竞争问题已经存留多年。

数据显示,其水泥年产能超过4.5亿吨,位列世界第一;商品混凝土年产能4亿立方米,位列世界第一。联合重组的目的是增加集中度,鼓励大企业按区域形成市场核心利润区,鼓励大企业之间产能互换,鼓励大企业托管中小企业,支持企业之间交叉持股,或者形成联合销售体进行联合销售。

2016年将是国企改革攻坚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在化解产能过剩、处理“僵尸企业”方面将出台一系列文件,制定合理的淘汰规则。因此,2016年也将是国企重组与清退产能年,不仅是建材板块两大央企重组消息再起,整个国资重组进程也在提速。

近日召开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主任张毅在部署2016年工作任务时提出:“要向盘活存量要效益,加大集团层面的兼并重组,推动强强联合;推动专业化重组,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同质化业务整合和细分行业整合;加快从缺乏竞争优势的非主业领域及一般产业的低端环节退出,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投资。”此外,张毅还明确国企重组的实施路径,即“推动同业或产业链上下游中央企业在集团层面的重组整合,推动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展行业板块专业化重组”。

只有严格按市场及价值规律,运用好兼并重组手段,将集中度提高到适宜水平,水泥行业发展方能取得更好更健康的长远效果。用市场化的办法对产能进行重新整合,以联合重组2 的方式加快淘汰劣势产能,从而提高资源效率,是水泥业去产能的利器。

欧美等发达国家,包括日本,水泥、钢铁等基础原材料产业,基本上到了一个高峰之后就是兼并重组,关掉很多工厂,几十家水泥厂变成几大家,高度集中,同时果断退出,果断产能出清。

近年来,中国建材在水泥、玻璃等传统建材领域推进联合重组、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推动了全行业整合优化和转型升级。在水泥领域,通过大规模联合重组,组建起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4大水泥公司,使全国水泥行业的集中度大大提高,从2008年的16%提升到现在的53%。2007年在山东枣庄集中爆破9条立窑水泥生产线,被称为“中国水泥第一爆”,带动了全国淘汰落后小水泥。投资150多亿元对所有符合条件的水泥厂建设余热发电体系,配套了脱硫脱硝、袋式收尘等体系,建设无烟、无尘工厂,在发展高效、节能、低碳、环保的绿色生产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本文作者:余水工()

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 篇2

1 我国散装水泥发展现状分析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水泥生产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效益以及更多的竞争优势, 逐渐对生产措施进行了改革, 积极应用节能、节财等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 尤其是散装水泥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以其具备的低成本、低售价来抢占市场资源。在此背景下, 国家针对市场要求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政策, 使得散装水泥行业发展更为迅速。传统袋装水泥在生产以及使用整个过程中, 需要经过多次的倒运、装卸以及搬运等环节, 包装袋已经磨损不但会造成水泥的损失, 同时也易形成扬尘, 对环境造成污染。而散装水泥则完全不存在此类问题, 可以更有效的实现资源节约, 提高生产效益。因为散装水泥具备的优点, 使得我国散装水泥生产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据资料统计, 2009年上半年全国水泥同期增长8626.43万吨, 增长幅度达到12.31%, 其中散装水泥同比增长4370.14万吨, 增长幅度为15.51%, 比同期增幅高2.2个百分点[1]。虽然我国散装水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实际上我国散装水泥生产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仍需要提高政策扶持力度,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散装水泥的普及。

2 散装水泥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2.1 结构矛盾突出

在水泥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的水泥行业供求矛盾也日益加剧。水泥的增长依靠资源与劳动力等方面的进一步投入, 而真正应用于建设结构的优质水泥只占水泥产量的1/5, 存在大量低标号水泥, 大型工程并不会选择使用此类水泥, 最终会导致袋装水泥不断增加。现在我国水泥产业总产量24亿吨远比市场需求14~15亿吨大,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我国水泥生产行业面临的一种重要问题, 结构矛盾日益突出[2]。

2.2 经营风险高

就我国散装水泥生产行业现状分析, 大部分生产企业资产负债率都在60%以上, 即便是类似山水、海螺等龙头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样如此[2]。自有资本比例过低, 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企业发展受资金影响较大, 很多小型生产企业很难有机会进行扩张, 并且因为随时面临还款压力, 其中一部分企业逐渐被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收购或者兼并。尤其是针对部分拥有较大资金实力的外资企业, 面对国内散装水泥生产现状, 更是加大了对水泥企业的并购力度, 对有能力和有希望成为区域龙头的水泥企业进项投资, 不断优化企业布局, 占据市场优势。

2.3 市场分布不均

因为散装水泥在节能降耗上体现出的优势, 国家逐渐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但是仍存在明显的分布不均、集中度低等问题。虽然我国水泥行业产能在不断提高, 但是消耗应用的主要方式还是国内工程建设, 出口部分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出口量大约为全国水泥产量的1~2%, 并且我国水泥出口目前正处于下降通道, 出口形式依然严峻。虽然我国加大了基建工程投资, 例如机场、铁路、公路等项目, 但是大部分项目基本都分布在城市地区, 而分布广泛的农村散装水泥市场却很少得到开发。

2.4 企业集中度低

虽然社会经济发展对水泥产量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全国产能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企业平均产能较低。另外, 水泥行业集中度低, 是散装水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虽然近年来受政策扶持, 但是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现在我国水泥生产企业大概共有4000多家, 而产能在20万吨以上的只有260多家, 仅占全国水泥总量的20%左右, 而其余的生产厂家则规模较小, 很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我国散装水泥行业发展规律来看, 当龙头水泥企业在区域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大于60%后, 就可以达到稳定区域价格的效果。因此, 想要进一步发展我国散装水泥生产行业, 提高企业集中度已经势在必行。

3 我国散装水泥行业发展改进措施分析

3.1 建立完善发展机制

想要进一步发展散装水泥行业, 不仅仅是要实现对包装材料以及费用的节约, 而是需要与整个市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必须在对市场进行全面协调的基础上, 创新完善行业发展机制,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对散装水泥发展制度, 进行科学化、规范化以及民主化分析与完善, 并结合国情将散装水泥行业发展纳入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规划管理中, 通过对企业节能减排与节能生产等环节的进一步研究吗, 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做进一步分析。

3.2 调整产业结构

对于水泥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 需要结合当地市场发展现状, 因地制宜的将现有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优化, 加强对大型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另外, 针对城市与农村发展现状, 应结合其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对市场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 选择以强强联合的方式, 弥补不同企业所存在的缺点, 实现集约化企业集团发展模式。推动新兴企业的发展, 应重点扶持散装水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应用等相关产业, 并鼓励生产企业积极引进新工艺、技术以及装备, 以便能够更好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3 加强市场监督

加强对散装水泥生产市场的监督, 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对企业发展进行采取更为严格的执法与责任追究制度, 通过对其绩效的全面考核, 确保企业长期的有效发展。例如在生产企业内切实推行企业监控制度, 从行政、质量、总量以及验收等方面进行管理, 对落后产能强制进行淘汰, 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另外, 应推动行业内的清洁生产, 延长水泥资源产业链, 从源头上实现节能减排目的。

4 结束语

散装水泥在节能减排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想要实现行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需要与我国市场发展现状相结合, 加大政策引导, 并增加科技投入, 以新型技术、工艺以及设备来提高行业的持续发展。散装水泥与袋装水泥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 无论是环境保护还是资源节约, 对实现节约型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对散装水泥的要求, 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寻找积极的措施的进行解决。

摘要:散装水泥即不用编织袋、纸袋等包装, 而是选择专用装备出厂、运输、储存以及使用的水泥, 与包装水泥相比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更有效的节约资源。随着市场的变化, 我国散装水泥的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总体上也存在部分问题, 想要更好的发展水泥行业, 必须要针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 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本文针对我国散装水泥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散装水泥,现状,趋势

参考文献

[1]蒋尔忠.论中国散装水泥现状和未来发展[J].散装水泥.2010, (06) :59-60.

浅析我国肉鸡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肉鸡 消费 安全

中图分类号:TS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2-0078-03

近年来,我国肉鸡产量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1020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32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达4.39%,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肉鸡生产国,在整个肉类产品消费结构里,鸡肉消费所占的比例不断攀升,从1982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17%左右[1],根据这一发展趋势,很可能到2030年左右,鸡肉消费将超过猪肉而成为主要的肉类消费品。本文旨在引导消费者科学正确的认识肉鸡消费现状,以助于更好地提升消费者对肉鸡产品的信心,一定程度上促进肉鸡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1 我国肉鸡消费现状

1.1 消费情况

中国肉鸡消费区别于国际肉鸡消费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除了有快大系(白羽肉鸡)外,还有极具民族特色的三黄鸡(黄羽肉鸡),并且占有份额比较大。2011年我国肉鸡出栏量近90亿只,其中白羽肉鸡出栏量达44亿只;黄羽肉鸡出栏量约43.29亿只,比重达50%。

白羽肉鸡以工厂、学校、航空、快餐及出口为主要消费渠道,白羽肉鸡的胸肉、腿肉广受欢迎其主要消费形式为加工分割制品,具有品种丰富、肉质细嫩、性价比高的优势,不但适合于高消费者,对我国广大低水平的消费群体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黄羽肉鸡的生产及消费都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点,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我国不同地区对黄鸡的消费习惯不同,如上海地区喜食以吃白斩鸡,“无鸡不成宴”的广东人喜食鸡煲,四川人喜食棒棒鸡,湖南地区以消费母鸡为主,海南地区以消费文昌鸡为主。现有的黄羽肉鸡加工制品种类较少,市场上现售的主要是传统鸡肉制品。黄羽肉鸡比白羽肉鸡的屠宰加工率相对较低,产业链不完整,商业化程度不高,市场发展显得相对滞后,但也说明其有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我国消费者食用鸡肉时,最多的人会选择整鸡。例如:在农贸市场购买活鸡后,然后在家烹制;在餐馆点餐时,会选择整鸡烹制的菜品。就具体部位而言,中国消费者最喜欢食用鸡爪、鸡腿和鸡翅。例如:在快餐店,消费者会选择炸鸡翅、炸鸡腿。一半左右的鸡腿和鸡中翅被普通家庭消费,其余的主要供应餐馆和深加工企业。四川人喜欢食用泡椒鸡爪和卤鸡爪,卤制品熟食店遍布农贸市场、街道、小区、超市等。

1.2 肉鸡消费的主要种类

目前,市售的肉鸡产品主要有三大类:一是“西装鸡”(去头去内脏)。二是“分割鸡”,即分割成鸡翅、鸡爪、鸡腿、鸡脯等;三是基于传统产品基础上的深加工鸡。

1.3 熟制鸡肉制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快餐业迅猛发展,卫生、快捷、营养、味美的饮食观念已逐渐占据主流地位,迫切需要大量的方便食品应市,促进了熟制鸡肉制品的消费量;另一方面,近年来频发的禽流感影响了活鸡的消费量,加之国家对活鸡市场经营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大城市开始限制或禁止活鸡销售,导致熟制鸡肉的发展呈明显的上升势头,即使在禽流感疫情暴发期间,生产熟制鸡肉的企业产量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2 制约我国鸡肉消费的因素

2.1 频发的鸡肉安全问题

如“禽流感”、“速生鸡”、“抗生素养鸡”事件等,虽然问题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不高,并且其危害性从专业角度分析也不一定都很严重,但是由于鸡肉行业生产透明度不高,加之缺少与消费者的沟通,导致消费者对吃鸡肉心存顾虑,这个心理因素对鸡肉的销售有明显负面影响。

2.2 传统饮食习惯对鸡肉消费的影响

我国的鸡肉制品人均消费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肉类消费仍以猪肉为主。消费地点和消费形式单一化,主要购买活鸡和熟食,半成品消费较少,比如鸡肉丸,一般仅是在外就餐吃火锅会点餐,家庭菜谱和餐馆菜谱主要是传统鸡肉制品和传统烹饪方法。

2.3 目前市场上的鸡肉产品品种较少

主要是地区特产的简易加工,比如通过采用成熟的包装技术提高保质期,装潢精美度等,但较少在产品的开发上有新的突破,消费群体较少,且市场已接近饱和。其产品结构不合理之处表现在: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高温制品多,低温制品少;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名特优产品少;餐桌食品多。所以,若能开发出既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又能引导消费习惯的产品,将会激发鸡肉的消费潜力。

2.4 肉类加工企业发展参差不齐

近年来,虽有许多新建肉制品加工企业,但其不规范的生产行为也经常被电视等媒体予以曝光,但因监管机制不完善,仍有一些伪劣产品流通到消费者手中,这是肉类生产行业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5 产品包装技术落后

由于我国包装技术和对产品装潢的观念相对落后,很多传统鸡肉产品几乎没有包装,产品容易感菌,从而导致产品货架期寿命短,如棒棒鸡、道口烧鸡等。一部分虽然有简易包装,但有些产品的包装方式不合理,反而破坏了产品原有的风味,如扒鸡等的铝箔蒸煮袋软包装,在经过高温高压后已失去了产品原有的风味。另外,部分产品加热后口感更佳,或要保持酥脆的表皮,这些都是目前包装技术不能达到的,这方面的系统研究也相对较少。还有,传统鸡肉制品主要采用家庭包装,市场上小包装形式的休闲鸡肉制品少,这样也限制了消费人群。

3 我国肉鸡消费的趋势

3.1 产区转移,消费区域的延伸

nlc202309021636

近年来,由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黄羽肉鸡的消费需求增加,消费群体也向北方延伸,原来的广东、福建、港澳地区是黄羽肉鸡的消费大省,现在安徽、浙江、上海、江苏、湖南、湖北等省市也逐渐接受并普及。因此常州立华畜禽有限公司最早于2003年率先在长江以北的安徽省合肥地区开展黄羽肉鸡的繁育和推广,随后温氏集团以及两广地区诸多老牌的黄鸡生产企业纷纷渡江北上,在长江以北地区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黄鸡市场争夺战,这正是大家所熟知的“黄鸡北上”。与此同时,由于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升高、疫病危害严重等因素,白羽肉鸡主产区也逐渐从原来的长江以北地区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业内人士称之为“白鸡南下”,这也将促进南方地区对白羽肉鸡的消费。

3.2 黄羽肉鸡需求增加

喜食黄玉肉鸡是我国的传统消费习惯。虽然国黄羽肉鸡的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膳食结构的改善,肉质好,味道鲜美的黄羽肉鸡更加符合民众高消费需求,目前黄羽肉鸡市场向北延伸和扩展的势头已显现。

黄羽肉鸡的消费趋势以冰鲜鸡销售为主,即从公司销售平台到个体屠宰户或屠宰场,再到超市、饭店和农贸市场,最后由消费者购买,加工更加方便的同时也会进一步促进鸡肉的消费量。由此可见,我国黄羽肉鸡的消费前景十分广阔,消费量将逐步增长。

3.3 走精深加工之路

鸡肉加工业将沿着肉鸡业内部结构调整和拉长产业链条的方向发展,旨在有效加大鸡肉产品附加值的力度。据调查分析,欧美国家80%的鸡肉为加工产品,30%以上是深加工产品,每次精深加工均能提高20%-40%的附加值,而目前我国用于深加工的肉鸡只占总量的5.8%左右,开发潜力巨大。

3.3.1 熟肉制品开发

现代烹饪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鸡肉制品的美感,客观上提高了人们对鸡肉制品的消费品位,也促进了新产品的研发。一方面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开发营养保健、美味可口、方便快捷、包装多样化的鸡肉制品,如鸡肉肠、鸡肉松、鸡肉串、鸡肉干和小包装调味鸡块等。另一方面将传统加工工艺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将我国传统鸡肉制品,如道口烧鸡、德州扒鸡、常熟叫花鸡、上海白斩鸡、长沙油淋鸡、姚安封鸡、重庆泡椒鸡爪等实行专业化批量生产,尤其是旅游、休闲系列鸡肉食品,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与竞争,使美味、可口、色香味俱佳的中国传统风味鸡肉制品走向国际市场,光大我国饮食文化。第三,应快速生活节奏的需要,开发方便快捷的微波方便食品。例如:杨玉宝等[4]开发出鸡肉榛蘑方便食品,以鸡肉和榛蘑为原料,加入一些辅料进行烹制,烹制好后冷却分装,用真空封装机封口,经过杀菌后即制成鸡肉榛蘑方便食品,用微波炉加热后即可食用,方便快捷。

3.3.2 将现代新食品加工技术应用到鸡肉加工中

将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到鸡肉精深加工领域,开发出品种多样、口感丰富、营养安全的多功能包装产品。如为使鸡肉制品根据细嫩,可以将酶工程技术应用在鸡肉加工行业,能有效提高产品的消化吸收率;使用超高压处理增加鸡肉制品保水性的效果[5,6];将肌肉蛋白凝胶技术应用于糜类鸡肉制品的开发,可解决鸡肉切片性和咀嚼性较差的缺陷;采用CO2超临界萃取、酶水解等技术提取肉鸡的自然风味成分,用于制备鸡肉香精,以提高快大型肉鸡肉风味;利用栅栏技术、辐照技术、气调包装、冷链管理等现代贮运保鲜技术,延长产品的货架期;应用电子舌可以快速、简便地检测鸡肉与肉制品新鲜度、进行肉制品定量分析、肉品质量鉴定和肉品卫生质量鉴定[7]。

3.3.3 发展鸡肉冰鲜制品和低温制品

近年来,禽流感等时有发生,活禽消费量下降,冰鲜鸡肉以其营养、安全、美味和货架期长的优良特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在香港、澳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活禽售卖方式被取消或严格规范后,冰鲜禽在超市的销售量呈上升趋势。冰鲜鸡由于经过了冷却排酸过程,鸡肉的嫩度得到改善,芳香味提高;冷却排酸过程还可以除去肌肉中含有的酸性物质和体液中的激素类物质,使其不至于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卫生性。此外由于经过活禽检验验收、宰后检验、预冷杀菌、金属探测、冷藏,各种危害因子得到严格控制,可以大大增加了鸡肉制品的安全。并且通过采用羧甲基壳聚糖(CCS)、乳酸链球菌素(Nisin)、溶菌酶(lysozyme)等生物保鲜剂增加冰鲜鸡肉保鲜效果[8]。

鸡肉低温制品是在常压下通过注射、滚揉、蒸煮、烟熏等加工过程,使其中心温度达到75℃~80℃,成品的运输、贮藏、销售原则上要求在低温(0-4℃)条件下进行。产品的货架期一般比较短,保质期数天至十多天,不便长途运输和保存;但因其具有鲜嫩、可口、风味佳、营养损失少等优点,现已风靡欧美市场。

3.4 走经营品牌化之路

品牌经营是我国肉鸡行业要取得突破的必经之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营养保健越来越重视,因而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鸡肉产品时会更加看重品牌。无公害肉类食品、绿色肉食品,已成为我国今后应对肉制品市场竞争的当务之急,品牌战略昭示了生产企业技术水平和素质水平的提升,也是企业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结合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济民.我国肉鸡业发展现状与转型建议[J].农村养殖技术,2012,17:6-7.

[2]刘登勇,周光宏,徐幸莲.我国肉鸡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食品科学.2005,26(11):266~269.

[3]徐幸莲,王虎虎.我国肉鸡加工业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食品科学,2010,07:1-5.

[4]杨玉宝.鸡肉榛蘑方便食品最佳工艺与配方的研究[J].肉类工业,2013,01:3-7.

[5]李莹.超高压对添加低浓度复合磷酸盐鸡肉制品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2.

[6]马力量.超高压及亲水胶体对鸡肉凝胶品质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7.

[7]田晓静,刘丽霞,王俊.电子舌技术在肉与肉制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3,07:397-400.

[8]王勋,解万翠,杨锡洪,姜石红.3种生物保鲜剂对冰鲜鸡肉保鲜效果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01:87-89.

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 篇4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日渐成熟,以从事房地产业管理为基础的物业管理,蓬勃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我国市场中最具竞争活力、最有投资潜力的行业。分析我国目前的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于完善我国的物业管理以及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均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物业管理;现状;对策;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小城市相继开发建设了大量的生活小区、写字楼等。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物业服务企业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物业管理作为现代房屋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是随着房地产经济市场化和住房商品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是房地产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延续,也是房地产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物业管理实行的是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物业管理是新生事物,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规范、城市规划、设计环境和建筑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仍需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本文试就目前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分析。

一、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物业管理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的住房管理模式,我国从1981年3月起在深圳试点开始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物业管理这个行业一直奏响发展的主旋律,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行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日益受到社会的认同和业主的接受与欢迎。目前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无论是企业数量、从业人数、人员素质、覆盖范围,还是经营能力、服务水平、服务内涵都在不断提高和增强,中国物业管理行业积极探索和创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特点的物业管理模式,同时我国物业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物业管理立法滞后,理论体系不够健全。

物业管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我国相关的法规建设十分滞后,这种法律上的缺位容易引发各种利益冲突,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宁和稳定。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住房自有化和住区社会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物业由开发商移交给物业管理公司的过程中,开发商、施工单位、物业公司、业主四方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各自对物业的质量、养护、使用负有什么样的责任,这些都需要在法律上予以界定。并且,规范和约束业主与业主之间,管理公司与业主之间的关系仅靠公约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强制性、权威性更强的物业管理的法规体系,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各自的责、权、利明确下来,确保物业内的公共利益不受侵害。因此,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已成为物业管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问题。

(二)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形成。

物业管理招投标管理不规范,基本是谁开发谁管理,未形成市场竞争机制,主要表现在:小区竣工交房阶段业主入住较少,基本是开发商自行选聘物业,在业主入住达到一定规模后,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难度较大,业主很难选聘自己满意的物业公司。

(三)物业管理收费难且不规范。

物业管理直接涉及到业主、使用者和物业公司的切身利益。目前,物业管理表现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是:―是收费难度大。少数业主和使用者不愿交管理费。还有一些业主经常外出或由于购房仅仅为了增值而长期闲置,也造成收费困难。二是收费行为不规范。国家计委、建设部早于1996年2月就颁发了《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将物业管理服务收费作了明确规定。但是各地物价主管部门没有严格实施,有些物业管理企业忽视业主的合法权益,多收费,乱收费。

(四)物业管理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

我国沿海地区、发达地区物业管理服务发展较快,运作也比较正常;而在边远落后地区,物业管理服务的体系还没有建立,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实行物业管理服务。这就造成了我国物业管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不利于我国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

(五)物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并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层次不高,物业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物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物业管理人才对物管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水平,而且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物业管理发展的若干对策。

1、要求政府部门尽快建立统一的物业管理法规,完善物业管理的法律体系,使物业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能够依法运行。明确区分开发商、业主、物业公司之间的责、权,以减少纠纷,更好地维护各方利益,从而促进物业管理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2、政府加大监管力度,推行物业管理的市场化进度,严格实施招投标制度,由业主来选择信得过、能够提供质价相符服务的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各物业公司之间的良性竟争来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

3、着重加强边远落后地区的物业管理建设,广泛宣传物业管理的相关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物业管理的认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物业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只有提高了人们对物业管理的认识,才能更好地促进物业管理产业的蓬勃发展。

4、提升人员素质,做好人才储备。物业管理不仅涉及面广,而且专业性强,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脉血,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就必须在人员培训上下功夫,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定向培训、专业培养,提升队伍素质,以适应物业管理市场的需求。

三、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针对目前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未来的物业管理企业必将向着社会化、专业化以及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一)物业管理的社会化。

物业管理涉及面比较广,业务也比较繁杂,物业服务公司既可以承担全部业务,也可以把专业性比较强的部分服务项目分离出去,委托专业公司来完成。物业服务公司主要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物业管理社会化是以物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以及社会分工发达为前提的。物业管理职能的社会化大大方便了业主和使用人,使广大业主和使用人能集中精力投入到他们自己的工作中去,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物业管理的专业化。

物业管理是由专业的管理企业——物业管理公司实施对物业的统一管理,除了物业管理公司从事专业服务外,绿化公司、保安公司、清洁公司、清洁公司等专业化公司提供专业服务已逐步成为一种趋势。物业管理公司仅仅是一个管理机构,而将一些专业管理以经济合同的方式交予相应的专业经营服务公司,这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序,并能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向现代化管理方式转换。

(三)物业管理的智能化与信息化。

物业管理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是物业管理的必然趋势。在沿海城市、大城市的一些物业公司在物业管理中,运用现代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相关的设备系统实现对物业及物业设施设备、物业环境、物业消防、安保等的自动控制和集中管理,全面提升企业水平,打造了自己的服务品牌,实现了规模化、节约化经营模式,把竞争对手远远抛到后面,抢占了市场先机。因此其已成为当前物业管理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筹码。

总之,随着我国房地产和物业管理行业的迅速发展,物业管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物业管理行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急待解决,服务质量急需提升,否则难以适应社会对物业管理专业化、综合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我国塑料发展现状及趋势 篇5

http:///newcirclemodule/article_viewEntry.do?id=1797934&circleId=103080

评论:3 条查看:1881 次gqgmzhang 发表于 2008-05-18 17:05

近几年,塑料模板在国外工业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塑料模板的品种规格越来越多,我国塑料模板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目前在建筑工程和桥梁工程中也已得到大量应用,取得很好的效果。塑料模板是一种节能型和绿色环保的产品,推广应用塑料模板是“以塑代木”,节约资源的重要措施。塑料模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采用塑料模板应该是模板行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之一。

塑料模板的发展概况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模板。1982年宝钢工程指挥部和上海耀华玻璃厂联合研制成“定型组合式增强塑料模板”,于1983年通过鉴定。这种模板选用聚丙烯为基材,玻璃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采用注塑模压成型,模板结构和规格尺寸与组合钢模板基本相同,通过上海宝钢10多项建筑工程应用,取得较好效果,受到施工人员的好评。

砂塑和木塑板模板。1988年昆明工学院研制了以废砂、炉渣、矿渣、石英砂等为主要原材料,以废塑料为黏结剂的复合材料,主要用作地砖、装饰板、包装箱板和排水管等,昆明建筑安装公司曾用来试制钢框塑料板模板。上述几种塑料模板由于模板的承载力和刚度较低,耐热性较差,板面易产生蠕变,不能满足施工的要求。另外,当时聚丙烯材料的价格也较高,因而没能得到大量推广应用。

强塑PP模板。1995年唐山现代模板股份合作公司在清华大学、中科院化学所、河北理工大学、唐山塑料研究所等单位的技术支持下,研制成功了改性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简称强塑PP),是以聚丙烯树脂为基材,添加防老化、阻燃等助剂,采用SiO2纳米材料改性。玻璃纤维增强的结构性板材,一般是两层玻璃纤维布复合聚丙烯,其中有机材料占60%,无机材料占40%.强塑PP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已能达到混凝土模板的施工要求,用于做素板施工可以周转50次以上,用于钢框塑料板模板可以周转150次左右,模

板价格也接近胶合板模板,因而在许多建筑和桥梁工程中大量应用。

竹材增强木塑模板。2004年湖北石首鑫隆塑业有限公司研制成功了竹材增强木塑模板,这种模板是以聚丙烯树脂为基材,添加木屑和阻燃剂,以竹筋为增强的结构性板材,采用层压机热压成形。这种模板的特点是采用竹筋增强,材料的强度和刚度较好,能达到有关标准的要求;树脂内添加了木屑,减少了树脂的用量,减轻了产品的重量,降低了产品的成本。素板使用次数可达30~50次,用于钢框塑料模板可以使用100次左右,这种模板在许多桥梁工程中得到大量应用,效果很好。

塑料模壳。上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图书馆等一些密肋楼板建筑的模板工程中,吸取了国外的经验,采用了塑料模壳,进行密肋楼板的施工,取得较好效果。这种模壳以改性聚丙烯塑料为基材,采用模压注塑成型。其优点是生产效率高,重量轻、韧性较好。缺点是模具费用高,刚度、强度和耐冲击性能较差,损坏率高,周转使用次数少,因而没有大量推广应用,逐渐被玻璃钢模壳替代。

塑料模板的发展前景及趋势塑料模板优点显著。

塑料模板板面平整光滑,可达到清水混凝土模板的要求,脱模快速容易;板面平整度误差可以控制到0.3mm以内,厚薄均匀度好,厚度公差可以控制到±0.3mm之内。用作钢框组合的模板比竹胶板模板更适合。

耐水性好,在水中长期浸泡不分层,材料吸水膨胀率小于0.06%,板材尺寸稳定。可以耐酸、耐碱,耐候性也好,温度在-60℃~130℃都能正常使用,耐久性强,使用6年的衰老度仅为15%,能正常使用8年以上。在沿海地区、地下工程、矿井、海堤坝等工程中应用比钢模板更适宜。

可塑性强,允许设计者有较大的设计自由,能根据设计要求,通过不同模具形式,生产出各种不同形状和不同规格的模板,模板表面可以形成装饰图案,使模板工程与装饰工程相结合,这是其他材料模板都不易做到的。

加工制作简单,制作工序和生产设备都较单一,板材用热压机即可快速模压成形。施工应用简便,塑料板材可以钻孔,钉、锯、刨等具有与木模板一样的加工性能,现场拼接很方便。

可以回收反复使用,塑料模板施工使用报废后可以全部回收,经处理后可以再生塑料模板或其他产品。对生产厂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对施工企业无需支付处理报废竹(木)模板的费用,还可以得到塑料模板10%的残值。施工应用整个过程中无环境污染,是一种绿色施工的生态模板。

各种新型塑料模板正在不断开发和诞生。木塑复合刨花板模板。这种模板是将木质材料与塑料混合,铺装后再热压复合成新型复合材料。其所用木质材料主要采用木材加工剩余物,枝桠材及人工林小径材。塑料原料为废弃的塑料膜、塑料袋等。塑料品种可以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也可以是不同塑料的混合物,这对充分利用废弃塑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塑料废弃物形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困扰人类生存环境与人类自身发展的问题之一。在“白色污染”中,农用地膜、一次性废弃餐具及一次性塑料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我国年农用膜生产量已超过100万吨,对于塑料膜、袋废弃物基本没有良好的回收利用途径。新型木塑复合刨花板模板的开发和应用将是解决废弃塑料膜、袋回收利用的新途径,并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木塑复合刨花板模板是采用木材加工剩余物、枝桠材和废塑料为原料,因而模板的生产成本很低。其物理力学性能也较好,据有关研究所的测试资料,静曲强度为97.1MPa,静曲弹性模量为9809MPa,胶合强度为3.26MPa,都高于木胶合板模板和竹胶合板模板,完全达到有关标准的要求。另外,这种模板使用报废后,也可以全部回收利用,不但可以降低产品成本,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目前,这种模板还没有正式批量生产,但是将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和社会环境效益。

GMT建筑模板。GMT是玻璃纤维连续毡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GlassFiberMatReinforcedThermo鄄plastics)的英文缩写,它是用可塑性的聚丙烯及其合金为基材,中间加进玻璃纤维和云母组合增强而成的板型复合材料,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复合材料之一。它具有钢材、玻璃钢等材料的共同优点,如重量轻、强度高、耐疲劳、耐冲击、有韧性、防腐性好、耐磨性和耐水性好等。

GMT在国际上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发,90年代广泛应用的“以塑代钢”新型复合材料,目前国际上年产量约15万吨左右,主要生产地在美国、德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主要用于中高档汽车结构材料和零配件、建筑模板、包装箱和集装箱的底板与侧板、家用电器、化工装备、体育场馆的座椅和运动器材、军工产品等。韩国和日本的GMT建筑模板已大量用于建筑工程中。

我国在九五期间将“汽车用GMT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列为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现已通过验收。最近,江苏双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在复旦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的技术支持下,采用国家“863”计划GMT项目的科研成果,设计和开发生产了GMT建筑模板,通过试制和试验已获得成功。现已建成国内第一条连续化GMT片材生产线,一期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年,2007年GMT建筑模板正式投产用于建筑工程中。

工程塑料大模板。2002年北京天冠伟业工程塑料模板公司经过几十次的工艺配方试验、模具加工、生产设备改造、模板试制和试验、大模板工程试用等一系列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经历了三年多时间的努力,研制成功了工程塑料大模板系列产品。这种模板是在GFPP塑料中,添加十几种辅助材料,经混合搅拌后,用专用造粒机制成混合料粒,再由挤出机加工成板材、异型材、管材等部件,在车间内加工组装焊接成工程塑料大模板。

工程塑料大模板的面板为PP增强塑料板,板厚为10mm~12mm;模板边框为专用PP增强塑料异型材,截面为不等边角形状;模板竖肋、横肋为专用双腹工字型PP增强塑料异型材。模板支撑为专用PP增强塑料圆形管材。经组装焊接可以加工成各种规格、形状的模板系列,如组拼式墙体大模板,以及阴角模、阳角模、梁模、楼梯模、阳台模等。

作者简介:糜加平长期从事建筑模板脚手架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20多年来,曾主持完成“组合钢模

我国花卉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6

从全球范围看,花卉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有一定条件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满足内需,组织出口。我国具有发展花卉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因此,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二十年发展成就显著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花卉业伴随着改革开放悄然兴起。进入90年代,特别是“九五”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农业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以及城市园林建设步伐加快,我国花卉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据统计,1990-2001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由4万多公顷扩大到24.6万公顷,年均增长17.95%;销售额由12 亿元增加到215.8亿元,年均增长30.04%;鲜切花产量由2.2亿支增加到37亿支,年均增长29.25%;盆栽植物由1.6亿盆增加到10.5亿盆,年均增长18.65%。花卉出口由1990年的2000多万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8000多万美元。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01年,全国花卉从业人员已有195万,生产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经营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3300多家,大小花卉市场2000多个。从全国花卉生产布局看,云南鲜切花生产位居第一,2001 年年产鲜切花16亿支,占全国总产量的43%左右;广东、福建是全国最大的观叶植物生产中心;江苏、浙江、四川、河南、河北等地已成为绿化苗木和观赏树木的供应基地。从花卉销售看,已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市场,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市场,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以郑州、武汉为中心的中原市场。在短短20年时间里,我国花卉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发展中问题已引起重视2002年7月,中国花卉协会在天津召开了全国花卉协会秘书长会议。中国花协会长江泽慧同志在这次会议上指出,虽然我国花卉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快速发展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1.劳动生产率水平低。我国花卉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比,存在较大差距。荷兰花卉从业人员为9万多人,生产面积4.4万公顷,花卉年产值达55.2亿欧元,人均产值6万多欧元,每公顷产值12.5万欧元,远远高出我国花卉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这是差距,也是发展潜力。2.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由于一些投资者只重视硬件投入,不重视品种更新和技术引进,导致一些中低档花卉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持续走低,有的甚至没有销路。而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花卉产品却需要进口。3.技术创新能力弱。目前花卉生产上的关键技术需要引进,种苗、种球大部分也靠进口,绝大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当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4.生产方式落后。虽然各地花卉生产专业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小而全”或“大而全”的生产方式普遍存在。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我国花卉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影响国际竞争力。

上述问题是我国花卉业发展中的问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并用发展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同时,这些问题也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花卉协会和花卉企业的普遍重视,正在研究,并着手逐步加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将是我国花卉业与花卉业发达国家缩短距离的过程,也是我国花卉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前景广阔的优势产业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的退耕还林工程已全面启动,截至2002年7月底,完成退耕还林164万公顷,为全年计划任务的72.4%;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53万公顷,为全年计划任务的57.4%。城市园林建设步伐加快,要求提高。上海2002年扩建了1200公顷的绿地,到2008年,北京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将从现在的34.9%,提高到40%以上。绿化和观赏苗木、各种适宜的地被植物、花坛花的市场需求将会大幅度上升。鲜切花消费已由过去的特殊需要逐步成为日常消费。北京、上海、广州是中国三大鲜花消费城市,2001年上海鲜花消费量为4亿多支,人均30多支,较上年增

加一倍多。今年夏季,每天空运进京的鲜花超过30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环境的逐步改善,花卉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我国发展花卉业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我国是世界上野生花卉资源和园林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气候带,加上地形、海拔、降水、光照等的不同和变化,形成多种生态类型和气候类型,可以充分利用天然条件,做到适时适地栽培,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收益;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目前世界花卉生产出现的由发达国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国花卉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这对普及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花卉鉴赏水平,从而扩大花卉消费是十分有益的。“入世”后我国花卉业已经融入世界花卉产业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各花卉生产国和出口国都最大限度地优化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尤其将信息资源和品种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积极开拓花卉市场。这些有利条件、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在被我国各有关方面普遍认识和重视的同时,也吸引了国际上知名的花卉企业来华考察、投资,想在全球这块最大最有活力的花卉生产的理想土地上发展业务。这种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势头也越来越猛。

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 篇7

第一, 厨卫管线布置缺乏协调。

目前国家在厨卫管线布局接口等方面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 造成各工种各自为政, 各种管道的配置任意性过大, 各专业过分强调本身的特点, 而不是服从使用功能, 考虑放置设备及装修的要求。特别是煤气管任意穿行厨房, 造成厨房布置橱柜困难。

第二, 小面积住宅卫生间比例偏大。

目前我国的卫生间设计中存在着盲目追求增加卫生间个数的倾向, 如两室两厅的户型中, 就有2卫 (主卧卫和共用卫) 甚至3卫 (主卧卫、共用卫、工人间卫生间) 。

第三, 厨房中油烟污染严重。

由于中国传统烹饪方式中炒、炸等操作产生大量的油烟, 对厨房以及其他房间都形成一定程度的油烟污染, 以前的厨房设计对此基本未作特殊考虑。而很多居民自发采取的一种对策是, 将厨房阳台封闭改建为热炒间, 部分住宅将原厨房加入餐桌改为餐厅。

由于厨房阳台在设计中并没有考虑上下水、煤气管线等问题, 给住户改造带来极大困难。并且由于厨房阳台空间狭窄, 难以组织合理的操作动线, 造成使用不便。北方地区还因阳台没有足够的保温和采暖措施使烹饪作业条件很差。此外摈弃原烟道将抽油烟机直接对窗外排烟的方式, 虽有排烟效率高的优点, 却产生倒灌, 影响立面、污染上层住户。

第四, 卫生间干湿不分, 设计不细。

目前, 我国大部分住宅的卫生间中便器和淋浴器共处一室, 造成淋浴后便器及地面全被打湿, 带来很多不便。而随着住区集中管道供热水及热水器的普及, 每天洗澡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 使这一问题更具有普遍性。

第五, 没有考虑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针对这种趋势, 需要住宅设计积极加以应对, 使住宅更加能够适合老年人的使用要求, 而厨房和卫生间则是首当其冲的关键部位。但就现状而言, 住宅的设计还很少考虑老年人的需要, 特别是厨卫空间从老年人使用的角度看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1.地面存在高差, 不利于老年人安全行走和轮椅进出;2.地面材料过于光滑;3.厨房的设备和布局不能适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4.卫生间中缺少必要的扶手;5.洗浴设备不能满足老年人安全使用的需要等等。

那么, 住宅厨卫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

第一, 双厨将成为主流。

在近一两年的新项目中, 双厨的设计开始出现, 发展商及建筑师将住户改造的意愿纳入设计中, 一些项目将此称为中西厨房。中厨即为油烟大的热炒间, 可用门隔开并对外有窗, 西厨则是制作冷餐, 使用微波炉、电饭煲操作的场所。

第二, 卫生间需要干湿分离和弹性分隔。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入浴行为的日常化, 将浴室作为湿空间单独分离出来将变得十分必要, 卫生间干湿分离、小间化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另一种可能的趋势是, 卫生间以轻质材料分隔使卫生空间的重新划分和弹性增加成为可能。如将紧邻卫生间的部分空间在必要时方便地改为卫生间。此外, 空间的弹性分隔也是为新功能的增加预作准备的需要。

第三, 厨卫的整合设计将受到重视。

住宅厨卫是住宅中科技含量最高、涉及面广、需要各工种配合、综合设计的部位, 所谓整合设计就是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 注重长久的综合效益。

因此, 厨卫设计中各种管线必须进行统一设计, 统一协调, 统一施工, 不得以各自的特殊性破坏整体布局。管线应集中、隐蔽, 设立集中管井、管道夹墙或管道间, 使压力管线尽可能集中布局, 并且方便检修、更换、计量。

暖气布置应考虑不妨碍厨具和洁具的布置为主, 此外在厨房中应注意避免切断流线, 在卫生间中应尽量放在不妨碍行动的位置以避免造成烫伤。

便器的排水口距墙的距离必须标准化, 以提高产品的互换性、适应性, 方便设计、施工及住户选用。

第四, 设置设备层以适应厨卫的更新和灵活布置。

今后住宅建筑的结构体系将越来越坚固, 而内部户型隔墙划分和设备更新越来越频繁。占建筑费用1/3以上的结构部分如因不能适应改变而被摧毁将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第五, 重视厨卫的通用设计。

这里所说的通用设计, 指的是在考虑适合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别人群使用的同时, 也适合或不妨碍正常人群的使用。住宅中的厨房和卫生间是典型的需要通用设计的空间。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厨卫与相邻地面的高差。

2.设置必要的安全装置。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下降, 感知危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相应降低。对此, 需要通过设置必要的安全装置来加以弥补。

3.橱柜布局应兼顾坐轮椅者的使用。

4.卫生间中应设置扶手。卫生洁具旁均应根据受力的关系在合适的位置设置扶手, 并应特别注意使可扶物之间具有连贯性, 以免老人在途中因无处扶靠而发生危险。在暂无设置扶手必要的住宅中也应在墙内安装预埋件, 以便在需要设置时可以方便地安装。

5.浴盆的外侧边应加宽, 便于老人以坐姿进入浴盆。在浴盆外设置淋浴空间及坐凳, 以避免在浴盆内滑倒。

第六, 追求人性化设计。

1.注重舒适性, 使设备和器具的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工效学的要求。

2.注重健康性, 使采光、照明、通风、换气和采暖等条件得到改善。

3.注重安全性, 使用绿色环保材料, 注意防滑防燃, 设置必要的安全警报系统。

4.注重方便性, 如厨房和卫生间的储藏会分类更细, 设置的位置更便于人使用。

5.注重娱乐性, 如实现可在厨房和卫生间中看电视和听音乐。

6.注重审美性, 使造型设计和颜色搭配多样化, 满足广泛的审美要求。

结束语

住宅建筑的厨房和卫生间看似“不起眼”, 但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关系到了居住的环境质量、身心健康, 应引起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 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选择厨房和卫生间布局方案、节能高效的卫生设备、合适的装饰材料, 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

参考文献

《住宅建筑规范》. (2005版) .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2003版) .

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 篇8

摘要:进入21世纪,人们对水利建设的要求应当是全方位的,可以预计在21世纪的前半段,人们将会要求恢复碧水蓝天、山川秀美,要求水系恢复良好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为此,本文首先对我国水利的发展历程作了简单的探讨,着重论述了我国水利科技的最新进展,最后又指出了我国水利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水利科技 发展现状 未来展望

0 引言

在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水利建设所表现的相应内容也有所不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防洪、供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在70年代重点进行水资源保护,80年代抓水系景观建设,90年代抓水系生态修复,水利发展的阶段性表现比较清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前一时期由于水利建设投资不足,问题积累较多,在现阶段表现的发展阶段性不十分清楚。在防洪方面城市防洪标准较高,大江大河可防中、小洪水;在供水能力方面北方缺水严重,江河断流,但地下水开采能力较强,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水域污染已十分严重,流经城市的水系普遍呈严重污染,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在一些大城市水系已开始景观建设,但水质普遍较差;水系的生态修复问题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 我国水利科技最新进展

在充分总结历史上治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中国水利围绕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一历史性任务,组织科技力量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水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1.1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合理配置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全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20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与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700m3用水紧张的标准相接近。水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水危机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水文工作是水利的基础工作。水文自动测报技术日趋成熟,自动化程度和观测精度有所提高。在水文分析、水文基本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水文内循环研究中开拓了联系水圈和大气圈研究的新领域。水文要素常规监测仪器设备已实现本地化、标准化,测验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2 防洪减灾 防洪策略调整上的重大突破,是在建设方面强调在流域生态系统重建的大框架下部署防洪工程建设。在管理方面运用系统论理论和风险管理方法,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防洪战略的转变为抵御今年夏天淮河特大洪水提供了理论基础。依法防洪、科学调度和政府应急机制的有效运用为战胜洪水提供了保证。

1.3 水环境与生态 近十年来,针对流域污染成因,开展了海河、淮河、松辽、黄河、长江、珠江六大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研究,对10317个排污口排污情况进行了调查,获得100多万组数据。采用系统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了排污规律,列出了严重污染区域,分析了污染发展趋势。针对山区河段、平原河段、湖泊、水库等典型水体,开展了利用生态方法修复污染水体的示范性研究。

1.4 农村水利 目前中国众多单项节水灌溉技术已趋于成熟,趋近国际先进水平,如在水稻调亏灌溉机理研究方面,提出了水稻水分生产函数及“非充分灌溉”理论,该理论是节水农业基础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波涌灌溉技术和水平畦田灌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可使田间水利用率提高30~40%,接近先进国家水平。半干旱山区雨水集蓄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开发,在总结传统雨水利用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提升雨水利用技术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齐抓,有效解决了人畜用水和部分农业用水问题,效果良好。

1.5 泥沙研究 中国在泥沙运动研究方面总体水平居于国际领先,近年来一直保持了这种领先态势,表现在实体模型相似理论、轻质模型沙特性和试验技术、泥沙运动的统计理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河床演变、高含沙水流运动规律、高含沙水流泥沙的数学模拟等方面。

1.6 水土保持 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草场沙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2 我国水利现代化趋势

从水利五阶段来看,目前许多国家已进入第五阶段,但我国从总体来看应当是处于第二~第三阶段之间,要实现水利现代化,任务是很艰巨的。根据我国的特点,我国水利现代化进程将有以下特点:

2.1 长期性 目前我国水利行业的落后状态是由于国家长期对水利投入不足所造成的。要根本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极大的投入。我们已可以估计到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过程是需要贯穿整个21世纪的。如果我们作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用20年左右时间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全国可用40~50年左右时间在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水域空间景观建设等方面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然后再用几十年时间在21世纪末使全国的水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恢复。

2.2 差异性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水文条件差异极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极其不同,所面临的水问题及水利基础设施的状况也差异悬殊。因此各地方的水利现代化进程也必然是极不相同的,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行动计划,认真分析本地区条件,确定当前及长远任务。如有些城市尚未设防或防洪标准很低,应当首先抓紧防洪排涝建设。有些地方长期缺水干旱,大量开采地下水应首先解决节水和开辟新水源。对于水域污染十分严重的地区,如上海市提出“环境水利”的目标,重点解决排污处理和水资源保护。

2.3 阶段性 上述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景观-生态等水利发展的五阶段是对世界各国水利发展过程的正确总结,也是水利为满足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提出要求的必经之路。因此,其过程是不能随意倒置的,水利发展具有极其明确的阶段性,每一阶段要完成一项主要内容,不可能设想一个地区在防洪或供水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之前,去花大力气搞景观或生态建设。

2.4 社会性 水利建设是为社会服务,保障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为社会需求及国家经济实力所支配,表现出极强的社会性。所以水利建设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可能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合理的行为和趋势,加以引导和控制。例如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域内的盲目投资和建设,在缺水地区建设高耗水和污染严重的项目,盲目的开荒及湖泊湿地围垦等。过去我们只强调了水利发展要满足社会需求,而忽略了对社会用水需求的限制和管理。所以水利行业只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只注重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忽略了对社会水行为、水意识的管理。因为水利现代化是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水利行业应当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协调好社会发展与水的关系。

我国车险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篇9

车险费率改革篇

作者:杨国县

随着保险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车险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竞争逐步走向规范有序,财产保险业基本扭转了多年来持续亏损的局面,进入以管理升级为内涵的转型关键期。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要,合理维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合法权益,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被正式提上日程,并将引导车险市场向着依法合规、公平合理、内控健全、产品服务不断创新的良性轨道上发展。

我国车险市场现状

(一)车险保费收入增速下降,但新渠道业务发展迅速

2012年,全行业累计实现车险保费收入4005.17亿元,同比增长14.28%,增速较去年年底下降2.38个百分点,为自2003年以来的增速最低点。车险占产险公司总保费的比例约为72%,较去年底下降近两个百分点,为自2008年以来的最低点。(见图1、2)自2007年车险电销专用产品推出以来,国内保险新渠道业务发展迅猛,连续数年实现高速增长,截至目前已有19家财险公司经营车险电销业务。2011年,全行业实现车险电销保费收入超过440亿元,同比增长130%,占车险总保费的12.5%左右;与此同时,网销业务也开始逐渐发力,2011年网销保费收入已达50亿元左右,增速之高更甚于电销。预计2012年全行业电网销保费规模将超750亿元,占车险市场份额18%以上。新渠道业务已经成为国内车险近几年来最具成长性的营销渠道。

相对于传统渠道,电话、网络销售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易管控和地域覆盖广等优势,被视为保险行业近几年来最具成长性的营销渠道。但其背后更具竞争力的是其低于传统渠道15%的价格水平。因此,价格仍是当前车险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电销产品的出现恰好是顺应了目前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充分说明,费率改革的走向也将直接决定车险市场竞争的方向。

(二)经营主体不断增加,市场集中度稳中趋降

截至2011 年底,国内共有48 家财险公司开展车险业务,较2010 年多出7 家。其中,车险保费规模超过1000 亿元的财险公司只有中国人保财险一家;车险保费规模在500 亿元(含)到1000 亿元(不含)之间的公司有平安财险,车险规模在100 亿元(含)到500 亿元(不含)之间的有太保财险、中华联合、国寿财险、大地财险、阳光财险等5 家;其他公司均在100亿元以下。

2011年以来,国内大型财险公司快速发展的势头受到遏制。车险市场集中度(CR3)未能持续2008 年以来的快速上升势头。截至2012年9月,我国车险市场集中度(CR3)为68.06%,较2011 年底下降0.58个百分点。(见图3)

(三)交强险承保面不断扩大,亏损局面进一步加剧

截至2011年底,全行业共有36家公司经营交强险业务,2011年交强险共承保机动车1.14亿辆次,同比增加12.41%。自交强险实施以来,投保率逐年上升,从2007 年的38.61%增长到2011年的50.67%,较2010 年提高1.68 个百分点。2011年,交强险经营亏损92亿元,同比增加27.78%,严重入不敷出。(见图4)

我国车险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新目标将为车险发展带来战略新机遇

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一方面将带动建筑业、运输业的复苏,使车险业务有望在工程车辆和营运车辆上进一步发挥优势;另一方面,城镇化将对汽车消费形成带动作用,亦将给车险带来新的增长点。如何将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与车险业务建设有效结合,将是考验我们能否把握机遇,提升产能的关键。

(二)汽车市场的新变化将可能影响车险发展格局,并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

各区域新车增长将呈现更加不平衡的趋势。2013年,预计汽车市场增长将与GDP增速基本同步,保持个位数增长速度,但由于基数较大新车销量将首次突破2000万辆。从区域格局上看,一、二线城市整体汽车销售不会出现大幅增加,但中高端车辆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而“高销量、低保有量”的三、四线城市将可能成为车险业务新的增长区域,也意味着三四线城市的新车竞争将更加激烈。

新车业务对整体车险保费的贡献度进一步下滑,存量市场竞争加剧。随着汽车保有量增速持续下降,存量市场竞争不可避免的进一步加剧,主要行业主体在更加积极巩固自身续保率的同时,对转入业务的争夺也将进一步加剧。

盈利空间面临被进一步压缩。近年来,受新车购置价下降、新兴渠道优惠等因素的影响,车均保费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大汽车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为了维持其经营和利润,不断上调配件与工时费价格:仅2012年当年,累计上涨在1000种配件以上的品牌有40家,上涨幅度在10%以内的零配件占上涨配件总量的67.57%,上涨幅度在10%-30%间的占总量的18.32%,而上涨幅度在30%-50%的占总量的8.25%,车险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三)中介监管新政频出,将直接加大车险经营成本

保险监管机构持续加强产险市场秩序整治和中介市场监管,推进中介专业化和规模化。2012年7月份之前,尚无汽车保险销售公司被批准设立,7月份之后监管机构集中批复了8家汽车保险中介,参与发起的汽车相关企业达到48家。预计未来由汽车厂商、销售商等保险产业上游企业或同业组建的大型中介将成为中介市场的主流,这将在改善市场竞争秩序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中介的议价能力。部分规模较大的中介机构凭借自身巨大的资源优势,迫使保险业支付高额手续费,直接加大车险费用成本。

(四)商业车险改革正式启动,未来走向尚未明确

2012年3月8日和3月14日,分别正式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加强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商业车险行业示范条款》(下称《协会条款》)。同时,车险代位求偿实务的调整已经基本定稿,并进行程序的测试,该项调整与车损险产品修订直接相关。

总体来讲,《通知》旨在按照审慎放开的原则,稳步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同时确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应当至少每两年测算一次商业车险行业参考纯损失率,供保险公司参考、使用,因费率方面的修订尚未公布,由此对车险市场的影响尚不确定。

车险费率改革的影响

综上分析,未来车险发展形势复杂,各种因素变化多端,难以对未来车险市场发展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在此重点就车险费率改革对车险市场发展的影响,分短期与长期两种情况进行着重分析探讨:

(一)短期看,此次车险费率改革对车险市场规模影响有限

首先,随着车险承保面的不断提升,车险已逐渐成为广大车主的“生活必需品”,需求相对稳定,因此车险费率改革对投保车辆数量的影响有限;其次,《协会条款》取消“按责赔付”,实施“代位追偿”,以及其他保险责任的扩展,免赔事项的减少,在提高车险保障能力的同时,也将相应提升纯风险损失率水平,但是受各公司间车险管理水平差异的影响,费用率尚未确定,因此,与现行产品相比,最终费率水平升降与否尚难以确定。第三,此次改革拟在建立起以纯风险损失率为基础,市场化为导向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形成机制;保证保费充足的前提下,对费率采取“限高不限低”的监管思路,规定保险公司拟订商业车险费率,原则上预定附加费用率不得超过35%。因此,费率水平大幅上调的可能性较小,加之承保数量基本呈现稳中有增的态势,此次改革车险市场整体规模的影响将十分有限。

(二)长期看,此次车险费率改革将大大增加行业赔付成本

首先,为有效应对“高保低赔”的社会质疑,车损险保险金额修订为按照实际价值确定,赔付时,部分损失按实际修理费用计算,不再有不足额保险的约定,也相应取消了现行条款中比例赔偿,全部损失完全按照保险金额进行赔偿的约定,不再按照事故发生时的实际价值,将直接增加车损险的赔付支出;其次,为有效应对“无责不赔”带来的社会质疑,取消“按责赔付”,实行“代位求偿”,此举在短期内对保险公司的影响有限,但是长期看,代位求偿制度的实施,车辆损失的先行赔付,必然会产生部分无法追回或难以追回的车损险赔款,导致车损险赔付成本的上升。第三,费率厘定是否采用车型定价,也将会对车险赔付成本造成直接影响。近年来,各大汽车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为了维持其经营利润,不断上调配件与工时费价格:仅2012年,东部沿海地区的零配件、工时费价格涨幅普遍达到10%以上,部分地区更是达到了20%;中西部地区的涨幅也在5%—10%之间,以零配件累加计算的车辆价格已远远超过市场上的整车新车购置价,通过保险理赔可以获取高额利润已成为汽车销售行业的共同认识。如果车险行业不能通过车型定价来有效应对零配件及工时费不断上涨的压力,车险盈利空间将会被进一步蚕食。第四,受“同命同价”、伤残赔偿标准逐年上升以及诉讼案件大幅增长影响,人伤案件赔付居高不下,交强险亏损面不断加大,如果不通过商业车险费率改革尽快扭转,车险市场将极有可能再一次陷入全行业亏损局面。

(三)车险费率改革给监管和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此次车险费率改革向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通知》精神,本次改革强化保险公司在条款费率拟订、执行中的主体作用和责任,要求保险公司在拟订商业车险费率应当遵循充足、公平原则,能够补偿风险转移的成本,不得危及公司财务稳健和偿付能力,同时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尽管竞争的外在手段仍体现为价格,但内部将集中于精细化管理水平、产品服务创新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的竞争,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在此次改革中有的放矢。

其次,此次车险费率改革也向保险监管机构提出更高要求。保险监管机构旨在稳步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其核心设立差别化的车险产品开发机制,建立车险代位求偿机制,但是目前上述机制尚未制定最终时间表、步骤和详细计划。各公司上报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异幅度、车险代位求偿中纠纷的处理机制等均尚未建立。与前次相比,此次车险费率改革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来自保险公司、中介以及消费者的诉求也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因此,如何在下一步改革中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工作基调,仍需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防范系统性风险,营造良好改革发展环境。

上一篇:61.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总结下一篇:瑞昌公安局新入警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