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方案

2024-08-10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方案(通用9篇)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方案 篇1

1、气球蒙烧瓶口时,要费很大的劲,学生不易操作,而且气球容易被撕裂;

2、此实验热胀的现象较明显,冷缩不够直观;

3、气球是学生喜爱的玩具,课堂上学生不自觉就玩起了吹气球。针对这些,我设计了以下实验:

1、选两个带试管口的烧瓶,用橡皮软管连接起来;

2、一个烧瓶里装上红颜色的水。

3、将另一个烧瓶分别放在冰水和热水里,当放在冰水里,空气收缩,体积减小,另一烧瓶里的水就从管子里流了过来;当放在热水里,空气膨胀体积增大,挤出管子里的水,并且使烧瓶里的水往上升形成喷泉。改进后的实验我以为有以下优点:

1、实验材料都是实验室里常见的,可重复使用,不浪费;

2、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直观现象;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方案 篇2

由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主办,以“开创检验行业特色专家平台、提高检验医师知识服务能力”为主题,第九届全国检验与临床学术会议(CCLAB 2014)在苏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3 000余名检验医师,通过学术交流、专家讨论、现场指导等方式,共同解决检验医学在工作中的相关实际问题,提高检验专业知识服务能力。

2014年11月20日 ,西门子医学诊断以“更智能检测,更高效运行”为主题,携实验室创新解决方案亮相现场及学术研讨会。与会嘉宾不仅能亲身体验最新技术和诊断产品的现场演示,还能进一步了解有关“女性健康”等主题的学术进展。

西门子医学诊断携强大产品阵容,诠释实验室创新解决方案。集中展示“中心实验室”以及有关“急诊科”、“重症室”、“女性健康检测及临床诊断”等方面的解决方案。产品线涵盖自动化、临床生化、免疫分析、血液学检测,血气,尿液分析,微生物等全系列高品质产品。现场针对免疫分析、急诊检验专业解决方案与自动化样本传输系统的新品发布使人耳目一新。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方案 篇3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实践的环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最有力的一种手段。这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得学生有主动研究问题迫切想要解决问题的想法,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孩子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问到很多让人不可思议的问题,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就应该仔细观察,悉心扶持和培养,给予学生的心理上更多的心里鼓励,并及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的指导,不断的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创新兴趣,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但是现在有一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不爱动脑筋、懒于思考的坏习惯,这对他们的思维发展是不利。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自行进行探求活动。记得有一次实验课上,在研究《植物的生长靠什么》 教学时,精心安排了一个实验。当拿出几张农作物需要让学生进行辨认时,学生们都毫不忌口的说出自己所认识的农作物,这时老师应站在学生的心理立场上,拉近学生的距离,尽量缓和上课的紧张氛围。之后我们大家只给植物喝很纯净的水,看植物能否正常的生长,同学们对这种小实验更加感兴趣了。同时,在赞扬他们是时候还引导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同学们你们下课再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植物,动脑筋想想还能用什么方法能够使植物生长的更壮呢?”课下都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好奇心理,学生会觉得难度较小,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从这种小实验的研究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树立学生创新思想意识

在现代的科技发展如此快速的社会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脚步,学生一味的听讲,根据教师讲课的思维对问题进行解答,而不根据自己对问题思考的角度进行解答,这种传统的填鸭方式学习,一直是教育的瓶颈所在。解决问题之一的重中之重就是发展创新教学,更新老师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创新意识。在每次重大科学研究发现的前提都是从质疑开始,“好奇”是创新意识的启蒙阶段,正如牛顿被苹果砸到头成功地提出了万有引力的概念等等这些创造发明的前提都是好奇心在驱使。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本身的小脑袋里就有我们想不到的无穷无尽的新奇的想法,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的情景,对创新意识进行正面的引导,进而激发孩子们对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同时要鼓励孩子们解放思想,不要让孩子们有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凭着自己的想法对解决问题,敢于想象,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

三、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对待问题上,不同的角度看待会有不同效果展现,在学生的小脑瓜更是里会涌现出来无穷无尽的解答方案。当学生在对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时,我们首先对学生自己的看法进行进行相应的肯定,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敢于幻想,敢于思考的行为,让学生放下防备的心理,大胆的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拓展,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显示和创新思想概念的提出。然后,根据教师巧妙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加以引导,无形中就激发了他们对学习渴望的心理。具体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相应的实施:创新的基础是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根本不知道题目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只是一味的根据老师讲解的思路提葫芦画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条件下,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创新的空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不应该急于公布答案或者按照答案循规蹈矩的给学生灌输所谓的正确思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的拓展。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在好奇心和好胜的心理同时作用下学生会产生及其高涨的热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去不断的寻找科学的真相,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再者,学生都会很强的自尊感,老师要对勇敢创新的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不仅鼓励了发言的孩子们,让他们体会到认可的喜悦感而且还会带动更多的学生勇敢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敢于创新。

四、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思维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渊源,是检验早期智力发展水平标准之一。因此在日常的教学环境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速度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习中多多涉及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去实践,去经历挫折,去发现,去体会实践后成功的兴奋感。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还可以让学生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丰富了生活的色彩,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凸显自己的个性,为学生独立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样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感,对生活充满幸福感,增强创新精神,从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提高了教学质量,也让学生能够在科学的大自然中快乐成长。

结语:

通过对学生心理好奇的特点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的研究,使得小学生在培养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方式的延续将会为教育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也为社会注入创新性新的人才。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方案 篇4

长机实验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学生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从宏观角度来看,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于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论从国家民族,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因此,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大课题。

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小学新课程教学创新实验研究》正是基于此而展开实施。作为课题组成员,我们深感这项研究对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意义之重大。

2、问题的提出:

我们认为,我们从事任何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活动,离不开想象。因为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

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核心是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可以说,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创新研究的基点与核心。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更是干净利落地告诉我们:“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想象的重要性已达到了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础的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记得联想集团的广告语是——“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李白也正是有了非凡的想象力,所以才有后无来者的传世之作;有了想象才会有所发明,正

是因为人们要象鸟儿一样飞翔,所以才有了能上天的飞机,甚至于遨游宇宙的“神六”!

武汉大学校长侯杰昌指出我们的中学生,可以在数理化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都可以拿冠军,但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呢?因为我们的孩子缺乏想象能力„„

3、有资料表明,学前与小学阶段是孩子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孩子在这一阶段,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非常好奇,总是瞪大眼睛怀着一种要发现世界奥秘的愿望,去观察、去想象、去发问。他们对万物充满兴趣,脑子里也就装满了对事物的憧憬与幻想。在这个时期,如果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就会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

另外,儿童的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成分,聪明的孩子具有丰富地想象力。儿童如果缺乏想象力,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也缺乏创造力。因为想象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能使同学们的智力活动展翅高飞,鸟瞰全球,观看古今,展望未来。想象力可以使人认识到无法直接感知到的事物与形象,使人看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追溯过去,展望未来,在这个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自由地飞翔。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是知识的萌芽阶段,是人类走向自我解放的启蒙之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想象力的培养最为关键。抓住孩子想象力的培养,就抓住了创新能力的本质与内涵。因此,我们只要注重了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就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为富有想象力,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我国儿童想象力的现状分析:

在发达国家,想象力作为发明创造的基础, 被认为是21世纪竞争力的一种。但在我国,想象力丰富往往被斥为“异想天开”,而遭到冷眼。目前,应试教育仍是阻碍想象力和幻想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专家认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想象和幻想教育没有被放在应有的位置上,统一的教育方式、统一的标准答案正束缚着学生的想象力。有人分析指出,想象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它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的想象力越强,思维能力越强;想象力强的人,记忆能力一般也较高。然而,有关城市儿童想象和幻想课题研究结果显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很少有学校注重对孩子想象力的培养。除了学校以外,父母们也没有给孩子提供发展想象的心理空间。父母过分看重分数,孩

子的学习成绩好,家庭气氛就比较活跃,否则,气氛也会马上紧张起来。更多的专家认为,中国儿童的想象力受到压制,除了教育体制外,更多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问题„„

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教育还缺了什么?也许有很多的缺失,但缺少了想象力的培养肯定是其中最大的缺失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假设:

基于教师的培养与训练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科学地整合各类实验点,形成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方式与方法的方案;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个性体验,使其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四、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在课堂上进一步探索学生想象力培养的方式与方法。

2、通过实验,进一步有力地证实想象力在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使学生在丰富想象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4、通过实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五、课题具体实施方案:

1、使课堂成为“让想象飞起来”的主要舞台;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阵地,我们不能脱离这个主阵地来进行实验研究,我们要把课题与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寻求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并结合起来,以收到最优的效果。

没有飞翔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我们就是要在课上让学生在学习中体味飞翔的乐趣。

(1)深入挖掘教材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根据文中的插图,文中的美景,文中的人物表情及文中的一些空白点等等对学生进行训练。

(2)结合教材中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教材中有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特别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2、编制校本教材,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系统的培养;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编制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训练习题或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在生活中挖掘培养想象力的素材;

生活是学习知识的广阔天地,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把学生引出课堂,尽一切可能,让学生接触周围环境,带他们走向多彩的生活。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对人、事、景有感触、随想,甚至于联想或漫无边际的想象。

通过旅游、参观等形式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能增加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4、在多样的活动中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的因素。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造性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拓展想象的空间,促使学生的想象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实验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一)研究方法:观察法、对比法、课堂实验法、竞赛法、个案研究法为主,并以问卷、家访等调查法为辅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1、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查阅、搜集、积累文献资料,了解跟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掌握有关小学生想象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各种新鲜事实、观点和见解,并作为我们研究的参考和借鉴。

2、观察法:即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整理。实验中,在不同阶段,利用观察法了解课题作用于学生的情况,验证课题实施的科学性、有效性。

3、对比法: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来了解学生在培养后的进步情况,并作好记录。

4、课堂实验法:在课堂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这方面的训练,在课堂有效时间内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5、调查统计法: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或访问,对其进行统计、总结、分析。

七、研究问题可行性的分析:

1、想象力的培养各校各班都在有意无意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只是没有形成系列,还不规范。我们就是要分析一线教师在平时授课中的有效经验,总结并予以推广;并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得以发展、提高。

2、对于这个课题,学校领导极为关心,多次过问子课题的确立,亲自安排实验人员,召开实验筹备会议,精心组织,周密布署。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参加本课题的成员都是我校一线的语、数、外骨干教师,精力充沛,事业心强,有一定的文笔功力。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年4月——2007年5月)

1、确立课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论证。

2、组成本校课题组,聘请顾问不定期地对课题进行指导。

3、准备实验材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二)实验阶段:(论证、整理)(2007年5月——2008年4月)

1、2007.5—2007.9 搜集相关实验材料,各成员进行初步探索性实验。2、2007.9—2007.12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积累实验原始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3、2007.12—2008.1撰写中期实验报告,调整实验方案。

4、2008.1—2008.4 根据中期评估、总结,对实验进行修正和细化深入。

(三)总结阶段:(2008年4月——2008年12月)

1、整理实验期间有推广价值的实验论文。

2、形成本课题终期性实验报告。

3、提交结题申请。

九、预期成果:

1、本课题实验研究报告和阶段性实验报告。

2、本课题实验区域性交流、讨论形成的文章或Blog。

3、本课题实验过程中形成的典型教学课例及音像。

4、课题实验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课件集或者教学反思。

5、通过课题实验各位实验教师的理论总结和相关论文。

6、对有价值的实验成果进行普及与推广。

十、实验的组织与管理:

(一)课题管理办法:

1、准时参加课题组召开的相关会议,了解课题进展情况,落实相关会议精神。

2、本课题组每月定期召开课题进展汇报会,组织本组成员讨论、交流课题实施情况、遇到的问题。

3、对实验的成果及时整理、总结,形成经验性材料。

4、定期组织实验教师观摩、执教研讨课。在实践中交流提升。

5、课题组成员要按照要求定时上交课题实施计划、进展情况报告、经验性总结等文字材料。

(二)课题组织机构:

组长:高红玲袁学军

负责人:于璐

STEAM创新实验室方案 篇5

创新实践课程按照设计思维的流程,引导学生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科技创新实践。

“STEAM其实是对基于标准化考试的传统教育理念的转型,它代表着一种现代的教育哲学,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本质上来说,我们敢于让学生们犯错,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想法,让他们听到不同的观点。与考试相反的,我们希望孩子们创造能够应用于真实生活的知识。”所以STEAM教育倡导将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综合的课程结合起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让学生在综合的环境中学习,在项目活动中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1、建设意义 1)创新实验室是实践创客教育的良好手段,它不同于传统实验室,而是以融教学、实践、借鉴、创新和实现的创新教育理念为基础构建的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创新实验室的设计采用PST(Pedagogy-Space-Technology)的设计框架,旨在帮助学校创设新型学习空间,促使学生更多地投入学习和体验,获取最佳学习效果。

2)帮助学生:①将创意付诸实施,变成实物;

②做中学,以任务驱动学习知识和技能;

③持续分享,采用“想出”、“说出”、“写出”、“做出”、“展示出”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彼此分享;

④协作学习;

(5)跨学科学习3)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我们经历的学校或者培训班教育,主要是“讲座式”的教育,老师无论是风趣还是无趣的在讲台上讲课,学生或是专心或是走神地坐着听课。这里不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有效无效,但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是基于我们对于知识的一种假设:也就是知识可以通过老师传递给学生,灌输式直接告诉你知识和原理。但是建构主义的支持者们认为这种“传递”假设是不正确的,他们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起来的。所以教育需要给学习者提供能够让他们自己建构知识的环 境和机遇。老师在课堂上只是辅助性角色 2、建设目标 1)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营造出一个能激励学生想象力和动手动脑激情的氛围,主题能突出操作实践和创造力,开发内容能突出想象力、激情和创造的欲望,能将人文和科技融为一体。丰富的工具设备、橱窗内的产品、模型,墙面的标语与科技图片等组成的学习与创造平和谐统一。

2)为学生开展操作性实践活动和创造性探究活动的工具(机械的、手工的、智能的、数字的、电教的),提供相关的阅读刊物与教学资源,小组合作研讨、交流的学习设备与条件。

3)传播科学知识与技术、科学思想与精神、科学方法与态度、人文思想与科技文明等相关主题的科普走廊或图片资料,形成科普传播的教育阵地。

4)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方法,有利于促进科技辅导员、教学与管理人员提高科技教育自觉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提高科技辅导员、教学与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兴趣、能力和职业精神。

二、易教STEAM创新实验室的主旨规划 通过开放、灵活的空间的设计、桌椅的摆放、墙面的布置,与各类创新实验室软硬件设备有效搭配、结合,让学习空间更具可调式性,为学生提供培养基础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的物质空间。

“STEAM”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能生成创意并实现创意的空间,配备以“设计思维”为核心理念的“基础能力”课程和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式学习设计;

也为学生提供从基础教学到设计创作的全套工具和设备的空间,配备“创新实践”课程和资源,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三、易教STEAM实验教室建设环境的基本要求:

1、使用面积:80㎡-100㎡以上 2、实验室位置:实验教室应保证最佳建筑朝向,室内避免直射阳光,主要采光面应位于学生座位的左侧。

3、环保:教室内部装饰应选用环保型材料,室内环境噪声应低于 55 分贝,金属制品和木制品制作实验室可高于此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及附属用房时,甲醛、苯、氡等有害气体和放射性污染应符合相关标准中的限量值。对于在学生活动中可能产生较多垃圾的实验室,要配置足够的垃圾桶,垃圾应分类收集。

4、温度:室内温度应在 4℃至 30℃之间。室内可安装空调,温度宜控制在 16℃~28℃。

3D打印实验室应保持室内温度恒温。

5、供电:用电负荷应留有余地,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需要;

按规范敷设强、弱电线,空调专线敷设,安装漏电过载保护器和可靠的接地保护。

6、综合布线:按有关技术规范敷设强、弱电线。强电电源插座与照明用电应分路设计、分别控制,用电负荷应留有余量,并安装漏电、过载和触电保护器,有可靠的接地保护措施。弱电应考虑冗余,在合适位置配备足够的网络信息接口。

7、安全:实验室应配备有效的防火、防盗、防潮等设施设备和外伤急救箱,急救箱中的药品应注意及时更换。应加强对工具、仪器和设备等的安全管理,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8、环境:环境布置应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营造探知科学的氛围,做到生动活泼。

四、实验室人员配置 1、工作室专业3D打印工程师:能够使用3D建模软件进行3D建模;

熟悉主流3D打印成型工艺原理;

具备3D打印机的日常使用和维护技能,并获得相关行业公司的技能培训证书;

熟悉3D扫描技术,能够使用3D扫描仪。

2、优秀科技老师:能够使用3D建模软件进行3D建模;

熟悉各类3D打印成型工艺原理;

具备FDM桌面3D打印机的日常使用和维护技能,并获得相关行业公司的技能培训证书。

五、主要培训对象 1、中小学学生(三年级以上)2、中小学科技老师 六、主要培训内容 1、3D打印技术知识培训,包括各类打印技术以及打印材料普及;

建模软件的操作和使用;

2、3-6年级开设入门班和初级班,包括增材制造概念原理;

FDM桌面3D打印机使用;

基本3D建模软件的操作和使用;

3、7-11年级开设中级班和高级班,包括各类打印技术工艺原理;

FDM桌面3D打印机使用;

中级3D建模软件的操作和使用;

3D模型的打印切片转换;

结合3D打印机,介绍3D扫描仪的工作原理与基本使用。

4、老师培训项目,包括各类打印技术工艺原理;

FDM桌面3D打印机使用;

高级3D建模软件的操作和使用;

高级3D模型的打印切片转换;

结合3D打印机,介绍3D扫描仪的工作原理与基本使用。

七、实验室区域划分 1、教学区:主要进行日常教学与实践活动 2、科普区:主要以墙面展板为主 3、展示区:主要展示工作室作品 4、信息港:主要用来查询信息资料 5、工具台:

6、3D打印区:

八、实验室配置方案及报价 实验室设备清单:

序号 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价格(万元)1 3D打印机 锐桌面级打印机 台 2 3D打印耗材 PLA 公斤(卷)3 电脑 主流机型和配置 台 4 高端电脑配置(用于处理三维扫描数据)显卡要求高 台 5 手持式扫描仪,设备包括扫描镜头,手持架子,软件光驱,加长线 三维扫描仪(包括软件和培训)台 6 遥控升降机 7 蓝牙自动转台 8 书写板 通用规格 块 9 教师台 通用规格 张 10 多媒体教学设备 LCD投影机+投影幕布等 套 11 总控电源 带有防雷击设施,有可靠的接地保护 套 12 工作台 可放置电脑与打印机 套 13 墙面展板 块 14 消防设备 套 15 各类配套线路、配件 16 教材 ²(最终报价根据双方商定情况及现场情况定)实验室参考实景图 九、实验室主要设备参数及性能 Ø 3D打印机 1、设备造型以及参数、制作的样件 2、打印过程 3、部分试验样件实物 4、应用范围 低成本3D打印机是设计师、教学及办公的得力帮手。能任何时间便利、及时的将设计图稿转化为成品,是生动直观的教学形式成为可能。这款产品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主要包括工业品设计、机械模具制造、教育、医疗、动漫、玩具、制鞋行业、首饰、艺术设计等等。

Ø 三维扫描仪介绍 手持式人体扫描仪是新一代的三维成像系统,采用瞬间闪光技术,被拍摄人员亦无不适感。同时采集手段采用了高像素的数码相机,纹理丰富,应用面广,可应用于雕塑,人体、工艺品、医疗、安全、娱乐等领域。

该产品具有较高的点云采集能力,采集的数据可以实现色、模分离(色:指色彩,模:指模型),同时是目前市场上面见到唯一一款性价比最高的人体扫描仪。该款扫描仪最大亮点在于软件的强大,采集好的数据,可以直接在配套软件里面进行处理,同时也可以导出其它格式,导入其它软件进行处理,达到一据多用的功能。

在MEPHISTO进入中国市场以后,Gotcha三维立体扫描仪,深受用户喜爱,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主要功能介绍:

生成三维模型(数据):可以非常快速的生成真实的三维人像模型(数据);

三维模型编辑:该项功能能够对生成的立体人像模型进行编辑和修饰,使模型更加生动;

模型点生成:将三维立体人像模型或其他的三维立体模型数据生成点云模型;

Ø 3D打印创新实验室软件介绍 软件优势及对比 行业建模软件有UG、RHINO、AUTODESK、PRO E、Solidworks、123D Design 系列,其中UG/PRE、Autocad、Rhino、Solidworks、Tinkercad均为当前比较流行的专业3D建模软件。对于初学者的使用建议使用rhino软件进行教学。Rhino具有下列有点,1.简单易学,没有基础也容易上手,有中文版 2.软件成熟 3.Rhino是建筑行业和汽车行业的主流建模软件之一,很受建筑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欢迎,值得长期积累学习4.Rhino插件丰富,可以有高级的进阶空间 5.Rhino网络学习资源丰富 6.Rhino支持obj和stl格式保存,满足3D打印机文件转换需求 十、易教STEAM创新实验室课程方案介绍 1、为更好的通过3D打印技术完善中小学教育体系,开拓新兴教育方式,提升基础教育水准,锻炼省内中小学学生的创新创造性能力,我们建议此次3D打印走进中小学的项目将分为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是意识培养的进行。通过3D打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如将几何立体构造打印出来让学生直观了解几何内部元素联系、将历史课程中出现的古代物品打印出来;

在地理课上可以用学生们创作的3D打印世界五大洲板块立体模型更形象直观的呈现大陆板块;

在物理课程上用学生们制作的3D打印电动机零部件直接组装电动机等,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其原理构造,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与认识。

第二阶段是软硬件设施的完善。硬件方面,将建立中小学3D打印实践中心,每个中心至少有20台3D 打印机硬件设施,学生们可以随时打印出他们自己的创作作品。定期举办“中小学3D打印创意大赛”、“中小学教学模型3D设计大赛”、“3D工艺制品大赛”等活动,由浅入深的让学生了解3D打印机的产品性能、技术及相关行业发展,提升中小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拓展中小学生的课外视野范围,帮助孩子实现创新梦。

第三阶段是学生创造成果市场转化阶段, 让学生的优秀成果完成市场转化,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催化剂。爱用将提供3D打印技术及3D打印机操作的系统培训。

2、课程设计理念 (1):从概念到现实 课程结合中小学教材,将抽象概念通过实际的3D打印技术打印出实物(2):从学、理解、到应用再创造 同学可以通过概念性实物进行再创造,给模型增加实际功能(3):从积累进阶与提高 建模教程根据同学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行课程定制 ——教学目标(小学生3年级以上)l 通过虚拟建模环境与3D打印实物打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l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3D打印相关知识:材料成型原理,设备工作原理和简单模型制作。

——课程设计 l 3D打印技术原理概论课 l 3D建模课 l FDM打印机操作应用课(简单模型前处理)课程内容模块:

课程:FDM打印机操作应用 教学目标:认识打印机的操作维护,掌握将模型打印成实物的技能.教学设备:电脑、打印机 课程内容:

l 启动操作 l 打印操作 l 打印软件安装及使用操作 l 打印学生在建模课自己学习制作的模型,打印数学、物理课应用教案,打印自己设计创造的模型 课程:3D打印技术原理概论 教学目标:对3D打印技术有个基本的概念和认知 教学设备:标准化课堂 3D打印是直接从数字模型通过材料的堆积来生产三维实体的技术,即增材制造。传统的制造为减材制造。增材制造举例,蜡笔在纸张上反复涂会产生厚度和形状/纸张通过叠加产生厚度/堆沙子等。减材制造举例,蜡笔通过卷笔刀或者美工刀切割/纸张裁剪出形状 3D打印技术原理:

l 3D打印机工艺介绍 l 耗材介绍 l 建模软件介绍 课程:3D建模 教学目标: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创造力,掌握基本的Rhino建模技能 建模软件:Rhino 教学设备:电脑 课程形式:

向学生展示一个用FDM打印机打印的实物模型。学生根据这个模型来学习视频教程,一节课结束学生可以通过Rhino建立自己的模型,并通过使用公司的3D打印机打印实物。

教学模型选取条件: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方案 篇6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有人曾说过“没有实验的一堂物理课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见,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十四、五岁的中学生其心理认知水平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通过实验可以加强直观教学,刺激学生的感观使思维活跃起来,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论,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求知兴趣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达到“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三大能力要求。这三大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2、教材改革给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旧教材比较,在实验教学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教材的实验更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的内容。注重科学探究,注重知识的渗透,注重科学的理念;三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我们在实验教学方式的探究中,要注重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克服以往实验教学中看实验多,做实验少的问题;注重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已有条件,因地制宜地作好各种实验。

3、解决初中物理疑难实验的需要。

初中物理教材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疑难实验,困扰着教师其原因可能一是实验本身的难度较高;二是实验器材不足,实验仪器的灵敏度不够;三是环境气候的影响以及及操作者的实验技能等因素所致,使实验效果不佳或实验不成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对实验的可信度。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来解决这一难题。

4、开展自制初中物理教具满足教材实验的需要。

原来的实验教学设备装备有一部分能适应现行实验教学的需要,有一部分经过改进后才能继续使用。所以,我们只有解决教具制作问题,发动教师和学生,人人做教具,个个做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

为使学生在实验中形成较强的观察、思维、分析、操作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整合知识内容及应用,为此,我们拟定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实验教学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这些器材学生熟悉,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总之,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做实验是学习、研究事物内在联系,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整合现有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可以利用的物理教学资源,尽可能地在教学中发挥出最大效益。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本学科教师的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操作、教具制作、实验创新等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较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对实验的改进,自制教具,以达到动脑动手之目的。

2.通过实验研究整合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3.通过实验研究,使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全校选2个班分别进行实验教学方法研究,其中,初二年级选1个班作实验班,选1个班作对比班;对实验对象进行有规则的测试,并作好记载。

2、研究方法

以实验对比法为主,实验法和实验总结为辅。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提倡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改进设计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不仅是解决新课程实验设备不足的权宜之计,而且还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体验到科学的真实性,体会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补充演示实验的数量

教材已列出大量演示实验,但仍有的章、节还没有演示实验或数量还不够。有和没有演示实验,教学的效果有很大区别,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时加入演示实验很有必要。

2、改进演示实验的效果

现行教材有很多精彩的演示实验,教师教学时,由于种种原因,教材给出的一部分演实验效果要么不明显、可见度不够,需要我们大胆地改进,重新设计。例如:从实验形式上可以将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随堂小实验或学生课后小实验等;从实验设计上可以本着实验操作简单化、实验材料生活化、实验制作低成本化等原则来改进。

3、撰写实验教学的典型案例与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收集自己或他人的一些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改进和提高实验教学的设计,同时完成改进实验材料的汇编,为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和积累素材,实现资源共享。

4、查阅相关的资料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掌握物理实验改进的最新信息,并及时通过仿制或改制的手段充实学校实验室中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

八、研究过程(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12~2014.3)

主要是论证实验的可行性。确定实验班级。

2、实施阶段(2014.3~2014.11)

根据实验目标,每学期定计划。年末小结,按实验进度对实验的有关资料,数据进行检测,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控。

3、总结阶段(2014.11~2014.12)

主要是测试实验效果,数据分析统计,总结、撰写实验报告和工作报告,课题结题。

九、成果表现形式

1、收集选题资料,开展课题论证,制定研究方案

2、(1)查阅实验教学的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进行资料的摘抄、汇总、分析;

(2)进行教具、学具的自制和改制;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方案 篇7

一、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氛围。我们在实验室的黑板上设计创新专栏, 可以是与创新有关的格言妙语、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奇思妙想, 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就在身边, 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就在科学学习的活动之中;引导学生不管是在课上的学习活动中, 还是在课下的自主探究中, 都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去发现、摸索、发明和创新;也可以是学生获奖的科技小论文和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科学实验等, 并且定期更换。这些创新专栏整体看上去图文并茂、和谐美观, 每一处都显示着设计者的巧妙用心, 孩子们在这些设计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激发了创新兴趣。使学生对环保、生活、科技和实验有了新的认识。

二、通过科学实验促进发展

实验教学是自然科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但是当前科学实验教学普遍都存在着只是注重简单的操作练习, 忽视了其实验的基本本质的教学工能的现象, 教师很少回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这样很不利于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加强探索性的实验, 以便于拓宽学生的轰动空间和思维的空间, 从而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例如:在做实验中物体受到浮力大小, 从中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 你是否能利用现有的装置对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进行测试呢?那么你还能设计出多少种方法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呢?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使用不用的器材、不一样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让他们在实验中感受并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 不仅能大大的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还是发展学生的个性, 并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学教师还应该通过创设条件, 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 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谁问题的同时, 还要将创新充分的渗透其中, 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 积极的引导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要有所创新的解决相关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探究性试验的基本环节, 并且还要在试验的各个环节中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 让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快乐,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 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的为学生中标新立异的思维、方法、手段给予肯定和鼓励、支持以及帮助, 并且还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独立性的思考, 通过亲身实验否定其错误的假设或者是改正并完善相关合乎实际的猜想, 从而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信心、勇气、毅力和创造力。

三、促学生个性空间的发展

科学课就是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发展学生个性。实验室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空间, 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我们可以设立学生自制标本展橱。在实验室将学生制作的各种动植物标本摆放进橱窗去, 让学生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尽情观察,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橱窗下面及实验室门前陈列一些文竹、君子兰等植物, 也可以喂养蚕、小金鱼等, 这些是学生们很喜欢做的事情, 它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机会, 而且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并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实验室设置工具箱, 放置实验和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活动纪录卡等。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利用, 如皮筋、气球、乒乓球、各种弹簧、石头、易拉罐、各种金属条、塑料瓶、吸管、各种纸、海绵、泡沫、木块、木炭、橡皮和硬纸板等都由学生自主筹备。发动学生不断为它“添砖加瓦”, 使它应有尽有, 充分施展学生自制学具的才华, 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实施开放式探究提供便利。

还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和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 自己独立思考, 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去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 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并引导学生纪录实验数据、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出自己的发现和体会。从而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拓宽并延伸科学教学内容。

同时, 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 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到做出预测或假设, 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经过思考之后得出结论, 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的阵地, 成为展示他们探究活动成果的舞台, 成为学生搞发明创造的乐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从中获得科学知识, 增长才干, 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理解科学的真谛。从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通过科学实验教学,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空间, 使其在空间中展现自我。本文主要是针对小学科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和影响。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占勇:《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22) 。

[2]王玉清:《小学科学课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之友》 (小学版) (上半月) , 2009, (08) 。

钠与水反应实验方案的创新设计 篇8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中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实验。

教科书上的装置和方法,存在着明显不足:

(1)反应不具有可控性。钠与水的反应非常剧烈,在短时间内结束,无法控制反应的速度,不利于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2)反应不具有安全性。实验没有专用的反应容器,而是在敞口的烧杯或培养皿中进行,极易造成钠溅出而发生危险。

(3)反应不具有精确性。实验中对于生成物氢气的判断,只是通过实验现象(游、嘶等)经验式地推测,不能确切验证氢气的存在。

二、创新设计

1.实验用品

仪器:圆底烧瓶(250 mL)、分液漏斗(100 mL以上)、带导气管的双孔塞、导气管、橡胶管、尖嘴管、止水夹、铁架台(带夹子、铁圈)、酒精灯、小烧杯

药品:钠、蒸馏水、煤油、酚酞溶液

2.实验装置图1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3.实验步骤

(1)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打开导气管上的止水夹,并将导气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如果导气管有气泡产生,移去酒精灯,导气管有回流液柱,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2)向烧瓶中加入煤油(约为烧瓶颈部体积),放入金属钠(约绿豆粒大小),然后塞上橡胶塞。

(3)打开分液漏斗旋塞和止水夹,通过分液漏斗向烧瓶中迅速加入滴有2~3滴酚酞溶液的蒸馏水,使液面到达烧瓶橡胶塞处,充分排出烧瓶内空气,关闭止水夹。

(4)观察实验现象。钠块与水反应熔成银色的小球,并伴有气泡冒出,在气泡的推动下,钠在煤油和水的界面处上下浮动,同时可观察到水溶液变成红色。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的气体逐渐增多,液体回流至分液漏斗,烧瓶内液面下降,当降至烧瓶颈部以下时,煤油层液面变薄,钠与水接触时间延长,发生剧烈的反应。

(5)关闭分液漏斗的旋塞,打开止水夹,收集一小试管气体验纯(由于反应前烧瓶内空气被排空,验纯也可省去),然后点燃尖嘴管处的气体,火焰呈淡蓝色,在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干燥的小烧杯,可发现烧杯上有液滴生成,说明生成的气体为氢气。

4.注意事项

(1)加入煤油的量不宜过多(待加入蒸馏水后,煤油的量恰好充满烧瓶颈部),以免影响对钠与水剧烈反应现象的观察。

(2)加蒸馏水之前,分液漏斗要伸入到煤油液面以下,反应过程中要保证分液漏斗始终在液面以下。

(3)加蒸馏水之前要打开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加蒸馏水后迅速关闭止水夹;点燃氢气之前要关闭分液漏斗的旋塞,打开止水夹。

(4)一定要尽可能地将空气排尽。

5.实验优缺点

(1)优点

①现象明显,利于观察。有效控制了反应速度,使学生可以清楚、细致地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另外,随着反应进行,钠与水的接触时间延长,学生可观察到钠与水剧烈反应的现象。

②容器封闭,安全可靠。采用玻璃烧瓶,既避免了迸溅的发生,又降低了使用塑料反应容器易被烧坏的危险。虽然依然使用玻璃仪器,但反应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避免了爆炸的发生。

化学创新性规范化实验研究方案 篇9

“规范、参与、探索、创新”实验与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种社会发展趋势下,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使我们的基础教育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一位留美博士曾尖锐指出:我们的中学生可在世界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屡屡获奖,但建国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过代表最高科学荣誉的诺贝尔奖。这原因很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缺乏从小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科教学,必须要适应这种变革和挑战,要通过创新性的教与创新性的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我市化学科教学,仍然存在着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诸多因素。首先,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充分利用好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初中学生学做化学实验,实施的是启蒙教育,在该阶段规范实验基本操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但从去年我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情况看,大部分学生的实验操作还很不规范,即使最简单的操作,学生也会出很多问题,由于实验操作的不规范,导致后面的实验无法进行,甚至由于操作错误而导致危险,更谈不上让学生自主探索设计实验和培养能力了。其次,由于现行初中教材中实验安排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而且往往是教师安排好,学生带着先入之见进行实验,甚至一些学校,在黑板上画实验,在课堂上讲实验,在“题海”中验证实验的做法依然存在,这种教学模式,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抹杀了学生个性,防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可见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处理好规范化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关系。因为,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实验的规范化操作,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基于上述有关思想和方法,我们提出了初中化学实验——“规范、参与、探索、创新”的实验与研究这一课题。

二、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中心作用,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框架的教学模式。

三、实验假说

1、通过教师创造性的理解化学实验的内容与设计,并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方法,注重过程,实现创造性的教。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验证性实验拓展为改进设计性、探索性和自我实践性的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过程研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的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并培养起主动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和个性,实现创造性的学。

四、理论依据

1、心理学关于兴趣的培养原理

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使个性积极化,是构成动机的成分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速度和水平,激发人积极的情思,增强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兴趣对学生未来活动起准备作用,2 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起促进作用。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

现代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论引入教学理论,奠定了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即教学是认识的过程,也是活动的过程。教学不仅是一个通过学生的认识掌握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活动和实践的过程,教学中要有大量的探讨活动和重新发现活动,才能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任务。

3、创新性教育理论

(1)创新教育是继承和发展相统一,是以创新的教与创新的学为基点,是教与学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教与学的不断改革,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实现。

(2)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树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观,知识是重要的基础,是培养能力的中介和载体。

(3)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要服务于学生。

(4)正确处理教学的传输方式与活动方式的关系,确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传输为辅的学生发展观。

(5)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注重学生参与探索实验的过程教 3 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逐步养成研究学习的习惯,锻造良好的品质。

五、实验研究内容

1、教材

(1)教材中现有化学实验的种类、地位、作用。

(2)为实施创新教育,教材内容、实验内容所需改进及补充。

a、变某些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b、变某些验证性实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c、变理论教学为实验教学d、变某些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

2、学生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情况

(2)学生原实验基础(包括相近科目:小学自然、物理、生物)(3)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毅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4)学生的学习方法。

3、教学设备

(1)实验器材配置(包括自制教具)。(2)现代教学仪器配备

4、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指导思想和观念上,要充分体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由以传授灌输知识为主向以 4 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为主的转变;由过去单纯科学教育向坚持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转变。

(2)实验在化学中的作用由仅仅是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的转变;实验教学由以教师演示为主向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主的转变。

(3)开展好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假期搞好科技小实验,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4)加快教学、实验手段现代化。

六、实验模式研究

初中化学实验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及家庭小实验三部分,在实验过程中应本着打好实验基础,特别是在实验基本操作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养成规范化操作的习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后,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更加强调实验的探索性和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变 5 模仿实验为自行设计实验,让学生经历象科学家那样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已知知识,而且还要学习过去和将来探索及检验这些知识的方法。为了便于操作,初步探讨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实验模式如下:(I)问题——动手实验—观察现象—结论——应用——拓展

模式(I)适合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因为演示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易感知性。因此,改进演示实验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模式(I)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该模式可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实验——变客体学习为主体学习。对于演示实验,学生自己能做的应当尽量让学生动手做;或者老师边讲边让学生实验,以优化实验教学。这样做,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仅能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II)提出(或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拓展实验

模式II适合于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通过模式II不仅要求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设计和研究实验,还要求学生大胆进行想象和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在参与 6 中探索,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该模式可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变结果教学为过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一般为验证性实验,而且学生的分组实验是在授课后进行,作为巩固课堂知识的一种手段。依照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做实验大多是“依样画葫芦”,仅仅进行了对知识的简单重复,没有探索的余地。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结果教学为过程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和思路,发挥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教师应抓住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明确提出问题,探索研究的起点是“问题”,问题的提出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和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促使学生去阅读资料,设计实验,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探索研究并予以验证,再根据实验事实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学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进一步将实验开拓提高,不断地唤起学生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欲望,使学生不断地由创造走向新的创造。

(III)实验——发现问题——上升理论——结论——应用

模式III要求先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发现问题,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

该模式适合理论研究课,7 由于受目前实验手段限制,还难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如分子、原子内部结构或个别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因此,可借助录象或多媒体,映出实验事实,然后完成由实验——问题——理论——结论——应用的学习过程。

(IV)问题——设计方案——讨论研究——实验论证——结论

模式IV适合于将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通过该模式能使实验教学成为带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推理所获得的结论比教师讲解所获得的结论深刻得多。因此,教师要设计思路、提出问题、架设桥梁,让学生在求知的兴趣中主动思考,分析推理,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以及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更高层此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验改进及模式研究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挖掘教材内容的创造性因素,让学生在探索中创造,培养其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校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基础、班额大小、教师的教研能力、器材设备等情况,向着有利的实验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与研究。

七、实验周期

针对目前只在初三开设化学的实际,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9月——2001年1月)实验发动、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制订实验研究的方案,并逐步研究、探索,构建实验模式。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的规范化阶段。

第二阶段(2001年2月——2001年7月)深化提高阶段。在局部调查、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实验模式,并总结阶段性成果,形成文字性材料。

第三阶段(2001年9月——2002年7月)验证完善、形成规范、结题阶段,这一阶段是在前面总结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形成完整的实验研究报告,结题验收,从而向全市推广。

八、实验措施

1、确定实验组织(1)实验领导小组。(2)课题组。

(3)实验教师。

2、认真学习实验方案,领会其内涵和外延,内容结构、模式方法,确立实验班、对比班,并组织实施。

3、定期分析、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学生成绩的变化、非智力因素的变化及各种能力的变化),充分利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随时研究、处理、解决、调控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领导小 9 组要随时进行指导。

上一篇:中医院总结下一篇:企业文化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