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2024-09-10

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精选8篇)

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篇1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与原因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

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专业要求上,女大学生面临的条件要比男生苛刻得多,找到满意工作不容易。其次,从对职业的要求上看,男生与女生基本一致。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表明,他们的首选单位多为事业单位、公务员、国家机关、外资、合资和大型国有企业,但是在这类单位中,男生被录用的比率要高于女生。再次,女大学生就业岗位层次低,主要表现在:对于同一层次的学校、同样的学历、同样的专业,女大学生所就业的岗位往往要低于男大学生,工资水平也低于男生。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女生与男生相比,求职的经历要更为坎坷,因为在求职中招聘公司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歧视方法,致使女生获得的机会少于男生。公开的性别歧视

公开的性别歧视指的是用人单位在录用名额中明确规定录用男性。在人才市场发现,在各类招聘企业中有很多家企业都明确要求男生的信息,女生直接被排斥在外。这种显性的性别歧视极为广泛地存在。一位被访的女研究生说向我们讲述了她的经历:她去南京的人才招聘会看到一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正在招人,由于专业对口,自己也喜欢,就过去想投简历,不料走近看时才发现上面写着只招男生的信息。她问招聘人员为什么只要男生,对方说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都是女性,因此要招男生平衡一下男女员工的比例。这个说法看似非常合理,让人也说不出反驳的话来。其实在我们的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网站上和学院的信息栏中也经常登有诸如“男生优先”、“限招男生”的招聘信息。一位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说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要女生,大致的原因是:原单位性别比例失调,希望招男生调整;工作性质不适合女生,或者用人单位在长期过程中总结出性别的特点,认为女生跟他们的要求不是很协调;还有就是传统文化的作用。不招女生的理由都非常充分,而且听起来也合情理,在法律上也无可厚非。这让广大女生在面对歧视时无可奈何。

隐性的性别歧视

隐性歧视就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不写明性别,但实际不打算招聘女性。有的用人单位不写明招收人员的性别,但以种种理由拒招女生或以“名额已满”为由拒绝女生。这是一种更为隐蔽的性别歧视。这也是女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一位被采访的女生说,有个单位并没有写明限招男生的信息,来投简历的男生女生都很多。但是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所有投简历的男生都会当场有一个简短的面试,而所有女生的简历虽然都被当场收下了,但是全都立即放在了另一边的一个大纸箱里,招聘人员甚至没有看简历上的信息,更没有给女生面试的机会。这种隐性歧视并不给女生任何解释,女生好像因为“能力不够”而被淘汰。事实上,招聘方通过筛选简历的环节就进行了性别选择,这种隐性的歧视更“安全”也更“有效”,对女生的伤害也更严重。隐性歧视比显性歧视更可怕,它让女大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它使女大学生求职过程更加漫长,挫败感也更强。女生面试过程中的被动地位

面试过程中,几乎所有女生都会被问到与恋爱、婚姻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了女性的性别身份,使女性自觉地意识到与性别相关的生育等问题。在前几年,许多企业在劳动合约中限制女性应该得到的基本权利,如生育权,婚姻权等。即使有女生能够过关斩将通过面试,签约时规定三五年内不得结婚或生育。但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的完善,用人单位都不会再明目张胆地签这类违法合同。但是在面试过种中,几乎所有的女大学生都会被问到与结婚、生育相关的问题。一位女学生说,他们(面试人员)没有问打算结婚的问题,但是会问我是否愿意去某个地点工作,如果我不愿意去,他们就会问是不是因为男朋友的关系? 还有一女生特别无奈地说了她的经历:“那是一个基金公司,四月初的时候就开始面试,在面试的时候,他们部门经理跟我说,对我特别的满意,结果被告知:“你很优秀,因为名额有限,录用了一个男生”。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金融危机的影响

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受到性别歧视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种性别歧视更加明显。从目前情况看,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对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是国内为国外多种产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企业用人大大减少;其次是跨国公司绩效下滑、业务萎缩,会减少招聘应届大学生的数量;再次是对金融企业的影响较大,引发连锁效应,导致企业用工减少。来自“前程无忧”网站的数据显示,该网站2008年下半年金融业职位招聘人数同比上半下降12%,减少的招聘岗位主要是外资银行、证券等机构,房地产业招聘人数。2009年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相比下降了6%,智联招聘的统计显示,虽然2008总的职位数量略有增加,但2008下半年的增长曲线与上半年比,已经放缓了很多,金融、贸易、房地产等行业的就业需求量变化尤其明显,预计2010年大学生就业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历史原因

传统的性别歧视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夸大女性的负面影响,而低估了女性的价值和能力。用人单位在雇佣过程中对男性的一定偏好,往往是从以前的经验得来的,劳动经济学将这种偏好称之为统计性歧视——因为观念、传统、文化因素而不知不觉产生的一种“偏好倾向”[12]。同时,也正由于受我国关于两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自身也认同“男主外女主内”、“夫贵妻荣”甚至“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降低了自身学业水平、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社会原因

首先,人才市场供求矛盾尖锐。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尖锐的供大于求的矛盾,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可能。其次,目前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就业政策缺位。国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上,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不全,缺乏有效的监督。保障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也较为笼统,缺乏相应的和具体的配套措施。此外,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同等条件下企业雇佣女性往往要比雇佣男性付出更高成本,也是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次,用人单位受利益驱使对女性大学生的歧视。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女性参加工作后就会面临着生育、哺乳等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工作,不仅如此,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还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因此,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也必然导致女大学生就业要比男大学生难。

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这一现象与女大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特征导致的男女差异、就业观念与就业需求、女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等有密切关系。生理上由于女性体质一般不如男性强壮,而在心理方面,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女性可能会产生自卑、依赖、安稳、从众等心理状态,从而给自己求职就业带来困扰。

第二,女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就业需求的矛盾。和男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比较理想化,对未来的职业往往充满一种“浪漫”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例如,一提到做职业女性,女大学生往往会想到坐办公室、做白领丽人,而不愿考虑下车间等工作。

第三,女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不适应社会要求。由于受到已有女性就业结构和社会角色定位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表现出依赖性有余,竞争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就业实力等问题。而社会的高要求与女大学生自身素质低的矛盾使得女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女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好于男生,工作能力也绝不比男生差,但对于工薪的期望却要低于男生。而实际的就业经历也的确要比男生坎坷,为什么在就业阶段,女大学生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歧视和排斥的对象呢? 首先,女大学生就业难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我国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构性大调整,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普遍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大批的工人被机器取代,各行各业都有大批的“下岗”人员,可以说,就业难从来就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问题,而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

其次,杜会传统文化中的女性歧视观念对今天的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地位依然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传统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社会是男人的事业,家庭是女人的舞台”等等。这些歧视女性的思想势必会在现实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第三,学习成绩好,是学生干部,这些固然是劳动力素质的保证及体现,但却不是市场竞争能的全部。劳动力市场所竞争的是综合劳动能力或者说是劳动效率,它包括学历、能力,生理、心理以及价值观等等。由于既定的非劳动力市场因素,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是受天然的女性特点影响的。政策规定妇女比男性要早退休5至10年,因此女性的福利支出要高于男性。而这些在非市场化的过去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没人过多地关注投入和产出的核算这类事情,但是现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单位(私营、集体以及希望赢利的国营企业)越来越重视核算投入产出,核算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出于经济理性,雇主很自然的要考虑雇佣成本的现实,在哪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雇佣男性。于是,在广东的打工妹中,“要生孩子就辞工”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经济理性的用人单位的雇佣决策势必要全面衡量使用劳动力的成本与效率。

最后,女性自身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会产生“干的好不如嫁的好”的附庸心理,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对他人的寄托之上,认为配偶的事业比自己的事业还要重要,一切应以对方的需要为中心和重心。同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遭遇和受到的不公正待选也使一部分女生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失落感并且萌生了退出竞争,“另辟蹊径的想法”。

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篇2

一、河南贫困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统计,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 2008年未就业的全国高校毕业生还有170万。据2004年3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公布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贫困生比例约为20%, 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超过30%。有关数据显示, 河南贫困女大学生在高校中比例约为11.20%。高校贫困女大学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稀缺的岗位资源面前处境尤为艰难。

二、对贫困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辩证分析

(一) 影响贫困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1. 贫困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缺陷是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 在成长过程中, 大部分贫困女大学生缺乏相应的环境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时由于经济问题, 这些女大学生群体往往比较自卑, 长期封闭自我, 缺乏必要的信心和勇气, 容易对社会和交际充满畏惧。调查显示, 这些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薄弱、知识面不够宽广、能力也有限, 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 自身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就业期望值错位

“知识改变命运”对许多处于社会较低阶层的家庭来说, 上大学不仅意味着未来经济地位的提高, 也意味着对精神满足和获得社会尊重的追求。调查显示, 有26%的贫困女大学生受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思想观念的影响, 认为考上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 “要面子、怕风险、求稳定”的择业观念使她们不愿意下基层、到农村, 更不愿意到偏远的地区从事艰苦的行业。78%的贫困女大学生倾向于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和大都市, 缺乏立足基层、服务基层的真情实感, 都市情结、白领情结成为不少贫困女大学生的思维定势。

3. 传统性别歧视观念及其延续导致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 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是女性生理条件的限制。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女性自身的生理结构特点会增加经营成本。此外, 传统性别歧视在现代社会有了新的延续。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女性时习惯“以貌取人”, 这显然是违背公平和正义的。于是貌不出众、衣不出众的贫困女大学生在这样一个“美丽者生存”的时代, 更加失去了就业的良好机会。在这样的歧视下, 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二) 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优势

1. 认真刻苦, 成绩优异

在河南很多高校, 名列前茅的多是女生, 尤其是文科;女生的外语口语能力普遍好于男生;女生的组织、表达能力相对男生较强。这些特点在求职中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2. 积极主动, 独立自主

出生贫困家庭的女大学生, 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没有可依靠的后盾, 只能靠自身奋斗, 所以早早地行动起来, 在就业方面的积极主动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找工作的目标也更加独立和明确, 选择的地域也更广泛。

3. 忍耐力和思维能力的优势

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 这是女性的一大特点。大多数女性工作耐心持久, 态度认真, 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而且女性在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密上普遍具有优势。

三、实现贫困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 女大学生:完善自我, 拓宽就业视野, 科学确定期望值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要学习好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立足基层, 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合理确定发展目标, 避免因就业期望值过高而受到挫折。同时, 应转变传统的“一种职业定终身”的就业观念。随着河南省经济水平的发展, 旅游、餐饮、家政服务、保健服务等非正规就业将逐渐成为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式。同时包括不少与新生活、新科技有关的行业, 如网络技术、广告策划、自由撰稿人、证券经纪人、律师、翻译、模特等。

(二) 政府机构: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应加强对河南省劳动力市场的监督, 特别是对私营中小企业和非正规就业领域的监管, 消除其对女大学毕业生的性别歧视, 建立公平、合理的就业机制。此外,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工作,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支持女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女大学生到基层锻炼, 培养女大学生村官;调动女大学生到西部地区或河南省各欠发达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热情等。

(三) 用人单位:加强政策引导, 转变传统性别歧视观念

对于个别用人单位出现性别歧视的现象, 不仅要有舆论的呼吁和监督, 也要靠省妇联等组织的维权, 同时更需要有政府部门参与其中, 通过政策引导真正解决问题。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女性的录用比例, 在税费上给予调节, 使用人单位因为录用女大学生产生的“损失”能够得到有效的补偿。劳动保障部门设立专门的社会保险, 对于女性在例假、产假中, 不能正常上班期间的工资福利通过社会统筹来解决, 女性比男性多出的一些假期就不会成为用人单位的一种“负担”。

四、结语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 经济教育发展尚未完善, 来自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也相对较多,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但贫困女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一样, 有着她们的年龄优势、学历优势、信息优势、能力优势, 就业绝对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对面临职业选择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说, 战胜自身的弱点尤为重要。正确地面对现代社会对女性、对女大学生近乎苛刻的要求, 要有竞争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 保持一个良好的择业心态。而这一问题的解决, 需要政府、社会、女大学生群体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方, 何梅娜.反思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

[2]陈玉芳, 江璇.高校贫困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 2008, (12) .

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篇3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调研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尤为严峻,在录用标准、薪资待遇、应聘机会和升职加薪等方面,均面临着明显的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葫芦岛市部分高校大四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性别歧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期准确了解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性别歧视现状,为就业反性别歧视的立法和制度制定及促就女大学生良性就业提供依据。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研以葫芦岛市部分高校大四女大学生为主,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问卷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被访者相关信息、对就业性别歧视的基本认知、专业与女大学生薪酬歧视的关系及对性别歧视现象产生原因的看法。调查于2015年12月和2016年6月分两次进行性,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了96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23份,有效回收率为92.3%,并运用了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样本总数为923人,其中文科生451人,占总人数的49%,理工科学生472人,占总人数的51%。在调查的女大学生,已经签约的人数为512人,占总人数的55%,未签约的女大学生为411人,占总人数的45%。

(二)女大学生对就业歧视现象的基本认知

从表二可以看出,95%以上的女大学生都认为就业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即使在同等就业条件下,有85%的女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更青睐于男大学生,无论是招聘录用还是基本薪资,男大学生都占绝对优势。

(三)专业与女大学生薪酬歧视分析

表三中,通过对专业与女大学生薪酬歧视的相关检验中可以看出,在0.05的置信水平下,X2的双尾检验值是0.005,远小于0.05的置信水平,说明专业和女大学生的薪酬具有相关性。其中文科类专业女大学生更偏向于认为女大学生在薪酬上会受到歧视,理工科的女大学生对薪酬会受到歧视的看法没有文科生多。这说明相对于理工科女大学生来说,文科类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中薪酬方面更容易受到歧视。

(四)性别歧视现象产生原因的看法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应聘女大学生个人的原因,也有用人单位、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原因。本次问卷调查,请女大学生选出自己认为就业中出现性别歧视问题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如下:80%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生理和心理素质较弱是造成就业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也有超七成的女大学生认为这与用人单位的偏好相关(如图一所示)

三、调查结论与对策建议

调研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是一种客观事实,且95%以上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都遭遇过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遭遇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薪酬、面试和专业等方面。通过此次调查,可见女大学生对当前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性别歧视现象非常反感,其中“大女学生心理生理素质较低”、“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影响”和“用人单位偏好”被女大学生认为是造成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的主要原因。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对女大学生的歧视现象,需要多个层面共同努力解决:从宏观层面来看,首先需要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当代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大学生就业竞争,从根本上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其次,要加强法制建设,在同等条件下,明令禁止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行为;最后,还应当建立健全生育基金补偿和女性就业保障等相关制度,消除用人单位的担忧。从用人单位来看,用人单位应当主动消除潜在用人性别偏好,改善用人机制,对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优势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从个人层面来看,女大学生需要主动消除传统“弱势群体”、“男主外女主内”和“男尊女卑”意识,通过不断提升自我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增强自身的就业优势,同男性进行公平竞争。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篇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同健康的`关系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冲突、情感危机与适应不良等问题.为了解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选取洛阳市3所高等院校的妇幼、艺术、高护3个专业的女大学生进行比较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保健服务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洛阳市3所高等院校3个专业女大学生,即妇幼专业39人,艺术专业42人,高护专业30人.3个专业学生的平均年龄无显著性差异.

作 者:胡庆成 宋晓伟 田敏 吕姝焱 黄永 作者单位:胡庆成,田敏,吕姝焱,黄永(洛阳医专预防医学教研室)

宋晓伟(洛阳医专生物化学教研室)

女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范文] 篇5

——以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为例

公共政策案例:2011年8月5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非常重视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公共政策推进女大学生就业。

宋秀岩指出,在整体就业形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要保证女大学生拥有公平而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为了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开展了促进就业的各项活动,使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建立更加便捷、相互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在招生和教育全过程中加强指导,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就业能力。据介绍,2008年以来,教育部、人社部和全国妇联共同开展了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以及创业扶持行动,全国已经创建了女大学生的实践基地6000多个,帮助了一大批女大学生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实现创业就业。

同时,国家还出台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的财政政策,就是对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国家将提供5万-10万元的小额贷款,由国家贴息扶持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目前全国已经贷出妇女创业就业的小额贷款260多亿,国家和省两级财政已经贴息将近10个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妇女中包括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的创业就业问题。

关于以上政策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大事,大学生能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关乎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开发,人才培养的成本能否得到回报,也影响着社会的整体结构与平衡,影响我国的稳定与发展。而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在性别歧视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无论是党和国家,新闻媒体还是社会公众都积极的关注这个问题,并且为了这方面政策的建立发挥了强有力推动作用。

女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出台,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我国的长远利益。但是要想这个政策能够长远的推行下去,还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支持,首先是要有必要的执行经费,还要选择具有高素质的政府人员真正的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同时为了推动政策的执行,政府还要在社会上做必要的宣传,加强社会公众对于政策的理解,减少政策执行的成本。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要积极的制定政策的评估标准,对政策进行评估,监督相关的政策执行主体真正的贯彻相关政策,推荐女大学生就业,从而促进整体就业形势的改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不断的完善这一政策。

11020901班

姚淑娟

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篇6

对平顶山工学院1~3年级专科女生进行调查后发现,专科女生存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完善、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情绪自控力较弱等心理问题,文章从其生理及心理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作 者:方改霞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学院生物工程系,河南,平顶山,467001 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 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3 1(5) 分类号:B844.5 关键词:专科女生   心理健康   教育对策  

民国时期女大学生就业方向分析 篇7

对于这六百六十五位毕业于民国各高校的女生, 陈东原先生进一步统计云:“国立的:北京大学11人, 北京师范大学15人, 北京政法大学7人, 北京农业大学4人, 北京女子高师236人, 北京工业专门8人, 北京医学专门14人, 北京美术专门30人, 南京东南大学44人, 上海商科大学13人, 武昌高等师范19人, 广东高等师范13人。省立的:天津河北大学13人, 福建厦门大学4人, 武昌外国语专7人, 广东法政专门13人, 云南东陆大学8人。私立的:北京中国大学14人, 北京平民大学12人, 北京新华大学4人, 北京新华商专9人, 天津南开大学23人, 上海南方大学4人, 上海中国公学3人, 江西豫章法专6人, 武昌中华大学34人, 长沙自修大学3人, 长沙达才法专3人, 长沙群治法专12人, 广州岭南大学27人。”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 这些毕业于高校的民国女大学生们, 其中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占绝大多数, 共计是283人。其余除专业未标明者之外, 尚有政法专业的41人, 美术专业的30人, 商业专业的21人, 医学专业的14人, 工业专业的8人, 农业专业的4人, 语言专业的7人, 基本上代表了民国时期女子的全部就业方向。

一、就业于教育行业

通过上述数字可以看出, 民国女大学生在师范学校就读者占的比重相当大, 所以毕业后从事教育行业是当时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大趋势。鸦片战争前后, 欧洲各国家不断地派送传道士进驻中国各城市, 女子学堂的兴起也是在这个时期。自1906年天津兴办了北洋女子学堂之后, 以招收成年女子为对象和招收幼女童为对象的各种女子教育逐渐兴起。据光绪二十三年 (1907) 学部第一次教育图表编统计, 仅京师、直隶、江苏就有各类女子学堂205所。在这些女学堂里任职的女教师和女校长大多都来自于高等师范学校, 或是海外留学归来的女学者。如上文提到的最早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旁听的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王兰, 毕业后于北京职业女校担任校长。又如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是1924年春开始担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的杨荫榆。杨荫榆早年就读于景海女学堂和上海务本女中, 1907年获公费东渡日本留学, 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 1918杨荫榆又赴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便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召至北京, 于1924年2月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又据《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 (教科卷) 中谢鸣九撰写的一篇名为“上海私立学校的奇闻丑事”云:“那时雁荡路上有一所上海妇女补习学校更异想天开, 用登报招聘教师的方法, 罗致一批不必付酬的人为学校服务。每一个应征的人来, 校长周振韶必亲自提出一个条件:先试教一个星期或是两个星期, 合意后再行正式聘请, 在试教期间只供膳食, 没有薪金。真正被延用的只有极少数容貌俊秀而能陪伴校长跳舞的女教师。”虽然此文中并没有提到所招聘女教师是否为女大学生, 但从学校校长苛刻的选择标准来看, 此校对于女教师的聘用是有学历上的要求的, 所以极有可能有许多女大学生来此应聘或执教。这种女大学生就业于各类学校的现象似乎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甚至在当时的改良年画创作中也有所体现, 如民国初年的一幅各叫《美术教育》的年画是提倡“美育”的改良年画, 画面上有两个儿童在教室里伏案写字, 另一儿童跪在椅子上手持画板, 正在学画梅花。值得注意的是, 画面的远处有两个身穿短袍长裙的青年女子, 正手拿着书本朝这里走来, 她们两个应当是这所小学校的女教员。从这幅图画可以看出, 当时青年女子在社会上从事教员的工作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就业于基督教会的各个机构

民国时期, 基督教会已在中国兴办了许多教育、医疗及福利机构, 如各类学校、医院、托儿所、慈善机构等, 在其中工作的除了外籍宗教人士之外, 还有许多中国知识人士。特别是在基督教所兴办的女学堂里, 有大批女大学生在这里执教。如上文提到的《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 (教科卷) 中的谢鸣九撰写的“上海私立学校的奇闻丑事”提到:“有好多女教师不肯结婚, 因为结婚以后就不受学校欢迎, 甚至有被踢出校门的危险, 所以宁愿终身不嫁。这种情况在几所著名的教会大学校里几乎形成风气。像圣玛利亚女中、晏摩氏女中、第三女中的前身今四女中等, 女教师中老小组特别多。其他私立女校如培成女中、启秀女中、第十一女中的前身允中女中等, 都向教会学校学习, 这种风气也颇流行。”从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 大量的民国时期的女大学生进入教会所办的学校里任教, 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和独立的社会身份之后, 为保住这个工作, 她们宁可放弃婚姻和家庭。

又如在《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 (教科卷) 中, 幼教专家顾蕴鹤回忆了早年在上海静安寺路999号的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的上海第一家托儿所里工作的情景:“姚贤慧所长见我喜欢孩子, 又读过幼师, 便把我留下当一名保育员, 这便是我幼教职业的开始。”这说明顾蕴鹤是一名毕业于幼师的女大学生, 所以才有资格进入上海的第一家基督教会的托儿所工作。据她的回忆, “金陵女子大学的师范生前来参观, 开座谈会, 还参加实习。我们一边自己办保育员训练班, 一方面为来参观实习的后备军提供条件。”这说明这所托儿所还兼作金陵女子大学的实习基地, 为未来可能从事幼教工作的女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

三、就业于医疗机构

据著名作家萧乾的回忆说:“早在三十年代我在燕京大学读书时, 就注意到那里的女教授大都是独身的 (冰心是仅有或不多见的一个例外) 。原来妇女一结婚, 立刻就丧失教书的资格。那时协和医院的护士学校有一项极不近人情的规定, 学员不但在学习期间, 甚至毕业后若干年内也不许结婚, 否则立即取消护士资格。”从这一护士学校不近人情的规定里可以看出, 当时的各大医院都在招收女大学生入院工作, 条件却是以牺牲婚姻为代价。所以民国时期毕业于医学院的女大学生, 其就业方向当然是各种医疗机构, 如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早年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 1921年考入协和医学堂, 1929年, 林巧稚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 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 成为协和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民国女大学生中也有人自创医院行医或自创女子医学学堂的, 如妇幼保健专家杨崇瑞, 1917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22年她在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 1925年被选送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妇产科, 1929年归国后, 杨崇瑞筹建了北京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和附属产院, 1933年又创办了南京中央助产学校, 杨崇瑞亲任校长。

四、就业于各政府机构

中国近代女子参政运动再度出现高潮是在五四运动之后, 在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启迪之下, 民国时期的知识女性有了参政意识, 各省资产阶级上层妇女组织的“女界联合会”就是女子参政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于是第二次女子参政运动于就在1921年至1922年间发生, 并以湖南、广东为先锋, 进而影响到全国各地。于是湖南省“省立宪法”于1922年1月1日正式公布并明文规定:“无论男女, 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二十一岁以上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在稍后的选举中, 又规定:全省“得有女省议员一人, 女省视学一人, 女县议员十数人, 及少数女子得供职于省议会等各行政机关”。虽然本文作者对此法律条文能否落实以及落实到何种程度没有详考, 但起码从文件精神上来看, 此法律已为民国时期的女大学生进入政府各职能部门就业提供了可能性。

又据《冯玉祥在开封》中, 开封人氏原景松撰写的“我亲身参与妇女解放运动”中记载:“冯玉祥主席提倡男女平等、妇女参政。从这时起, 行政府所属政府机关才开始录用女职员。冯玉祥制定和实行县长考试制度时, 在考取县长资格的30多人中就有两位女性。这不但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很少见, 在国民党统治时代也是凤毛麟角。”虽然文中并未提到这些女职员、女县长的学历, 但从严格的考试程序来看, 这些优秀的女性应当属于高学历者, 故可以作为民国时期女大学生就业方向的一个侧证。

除上述几种外, 民国女大学生还有开办律师事务所、办报纸、经商者或从政等就业方向。如郑毓秀, 早年曾入天津崇实女塾读书, 1907年随姐姐东渡扶桑留学, 后又入巴黎大学的前身索邦大学学习, 1924年郑毓秀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郑毓秀在上海创办了律师事务所, 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律师。又如民国时期知名的女界名人、《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北洋女子公学的创办人吕碧城, 曾于1918年前往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 攻读文学与美术, 同时也兼为上海《时报》特约记者。

参考文献

[1]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5.

[2]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商务印书馆, 1998.

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8

【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步呈现,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制约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本文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高职女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困境原因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受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而高校女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其就业困难的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历史、性别、年龄、身体条件等方面原因,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遭遇重重障碍,她们的就业之难已日益凸显,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指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上相对于男大学生而言处于弱势地位,叶文振教授认为这是一种“同民不同工”或是“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机会不平等

就业机会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应招机会不平等。在招聘中有用人单位存在只聘用男生的情况,甚至一些类似会计、人事、文秘等比较适合女性的工作,也因男生为稀缺资源而拥有优先录用的优势。另一方面是招聘录用标准不平等。据调查,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女职员时往往带有许多附加条件,如身高、户籍、形象、婚姻、生育情况等,其中最“性别分明”的一点就是女职员在一定期间内不得怀孕,理由是生育子女要离岗抚养孩子,影响企业工作的连续性,增加了单位的成本支出。有些单位虽未做硬性规定,但一旦生育离岗,升职加薪都将受到极大影响。在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在意女性的生育问题。

2、就业待遇不平等

就业待遇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同工不同酬,有些用人单位夸大了女性就业的负面效应,造成给女大学生拟付工资明显低于男生,形成女大学生不合理的就低上岗。由于就业难度大、获得报酬少或工作与自身能力不符等原因,使得女大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质量远远低于其职业预期,对职业满意度较低。

二、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自身特点及就业心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部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面临社会、家庭以及自身各方面的压力,表现出一系列就业心理问题,致使她们在就业问题上出现严重障碍。

1、自卑和自大

部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学历和性别没有信心,不敢积极参与竞争,同时在求职过程中也会因为屡次遭拒而加剧自己的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出现一些消极沮丧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认识过于理想化,对工作待遇期望值很高,缺乏脚踏实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迷茫和等待

部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由于对职场没有做充分的了解,对自身也缺乏足够认识,面对招聘信息和签约时显得无所适从,比较迷茫,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去积极争取,等待学校的安排和理想的单位相中自己,表现出听天由命的消極被动心理。

3、攀比和从众

部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看到其他同学选择了条件较好的单位,认为自己不能比别人差,盲目的攀比心理致使高不成低不就,工作迟迟不能落实。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相对缺乏独立性,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凡事喜欢从众凑热闹。由于盲目应聘者本身态度不够端正,缺少准备,往往屡试不中,影响求职信心。

三、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原因

1、用人单位期望值越来越高

高职院校的扩招使得就业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当一些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全日制本科学历”和“男性优先”的基线时,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忧虑恐慌。“而就业市场机制尚未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新机制没有真正形成,这都给学历和性别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1]

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部分专业设置不能有效地按市场需求来调适。往往是根据老师的条件开设专业,这就从源头上成为了制约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2]

3、忽视职业生涯规划,自我定位不准

高职院校虽然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大班化的教学使得学生中很少有人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重点课程,自身重视程度不够。相反,把主要精力都花在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上,甚至出现只听专业课的情况,导致自身职业目标不明确,自我定位不够准确。

四、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解决对策。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确就业方向

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加深对该门课程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并通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讲座、交流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适当调整期望值,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

2、开展就业心理教育,加强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中心及心理辅导员,缓解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治疗工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促进她们人格健康发展,帮助她们克服不良的心理因素影响。

3、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创造就业机会

高职院校应积极开放办学、注重校企合作和长期合作关系,一方面,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较好地适应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另一方面,通过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保证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对接,从根本上解决一批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炜.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初探[J].出国与就业,2011(17).

[2]漆军.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上一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案 已改下一篇: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