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备战:文言文通假字的

2024-08-27

中考备战:文言文通假字的(精选4篇)

例谈中考文言文通假字的辨别 篇1

辨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15-02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每年各地语文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如2011年柳州中考语文卷考查了“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中的“辟”;2012年南宁中考语文卷考查了“荡胸生曾云”(《望岳》)中的“曾”;2013年桂林中考语文卷考查了“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中的“属”,还有“百废具兴”中的“具”;2014年百色中考语文卷考查了“项为之强”(《童趣》)中的“强”等等。上述的“辟”“曾”“属”“具”“强”都是通假字,分别通“避”“层”“嘱”“俱”“僵”,如果学生不能加以辨别,则不可能作出正确的解答。可见,辨识通假字对于文言文学习与中考来说不可或缺。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辨别通假字?

一、引导学生理解通假字的内涵

所谓“通假”,是指因为某种情况,古代书写者不用本来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的现象。“通”,就是“通用”的意思;“假”,就是“借用”的意思。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例如:《与朱元思书》中“窥谷忘反”,《愚公移山》中“始一反焉”,这两处的两个“反”字是“返回”的意思。本来表示返回的字已有,应写作“返”,却用同音的“反”代替,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即“反”通“返”。

二、引导学生把握通假字的类型

(一)音同音近通假。即借字与本字的声母、韵母相同或相近而构成的通假。下面以具体试题为例进行分析。

【例1】(2011年南宁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D.予观夫巴陵胜状 高处不胜寒

【例2】(2014年河池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依托。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北斗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互相通达。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在这两道中考题中,考查了“阙”“属”“要”这三个同音通假字。【例1】A项“略无阙处”中的“阙”通“缺”,读“quē”,意思是空缺;而“城阙辅三秦”中“阙”,读“què”,意思是古代宫殿门前两边的楼,可见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例2】D项“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读“yāo”,邀请的意思,所以D项的解释是正确的。像这样的音同音近通假字,在教材中还很多,如:“错”通“措”(《唐雎不辱使命》中的“故不错意也”),“惠”通“慧”(《愚公移山》中的“汝之不惠”),“距”通“拒”(《公输》中的“子墨子九距之”)等。特别指出的是,上述音同音近通假现象,都是根据现代词语的读音和古代词语的读音相比较而言的,而古代词语的读音和现代词语的读音是有变化的。在古代,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多为同音和近音。所以,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和梳理积累,掌握通假的规律,就能比较容易地辨别通假字。

(二)音变通假。即两个字声母和韵母均不相同。

【例3】(2010年百色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本题C项考查了对“拂”的理解。“拂”,读“fú”,吹拂、拂动的意思,而在“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则通“弼”,读“bì”,辅佐的意思。所以C项的解释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故不选C项。这里的“拂”是一个音变通假字,两个字声母和韵母都不一样。类似这样的还有:“还”通“旋”(《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扁鹊望桓侯还走”),读“xuán”;“矜”通“鳏”(《大道之行也》中的“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读“guān”。这种音变通假字在教材中较少,由于无明显的规律可循,掌握起来较难,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反复记忆,做到烂熟于心。

(三)形似通假。不少通假字与本字在字形上非常相似,它们的差别是某个偏旁的有无或不同。

【例4】(2011年河池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色愈恭,礼愈至 每至晴初霜旦(郦道元《三峡》)

B.同舍生皆被绮绣 唯见布被覆尸(范晔《强项令》)

C.何有于我哉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D.择其善者而从之 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本题B项考查了对“被”的理解。第一句中的“被”通“披”,读“pī”,动词,穿的意思,是一个形似通假字,而第二句中的“被”,名词,意思是被子。这两者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故不能选B。

像这样的形似通假字,课文中还不少,如:“说”通“悦”(《论语十二章》中的“不亦说乎”),“女”通“汝”(《论语十二章》中的“诲女知之乎”),“纪”通“记”(《满井游记》中的“恶能无纪”)等。这些都是因为形体相似而形成的通假现象,容易给人造成混淆,所以要进行归类整理,并多训练,多运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通假字的辨别方法

(一)以声寻义,反复推敲

利用通假字与本字音同音近或形似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识别,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声寻义”的方法。具体做法就是,我们阅读文言文,如果发现某个字,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我们不妨结合上下文,用音同音近或字形相似的另一个字去理解,看是否合情合理讲得通。如果讲得通,就可以断定这个字就是通假字。

如2011年贺州中考语文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中的“得”,用“获得”“得到”去理解释义,不合乎情理讲不通,用与之音同的“德”,义为“感激”,去理解释义,则合乎情理讲得通,可以断定“得”通“德”;2012年柳州中考语文卷“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曾”,用“曾经”去理解,则句意不通,用与之音同形近的“增”,义为“增加”“增强”,去理解,则句意通畅,可以断定“曾”通“增”;2013年钦州语文中考卷“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用“死亡”“逃亡”去释义,讲不通,用与之音近的“无”去释义,义为“没有”,则讲得通,可以断定“亡”通“无”;2014年崇左语文中考卷“而越人被发”(《韩非子·说林上》)中的“被”,用“被子”“覆盖”“遭受”去翻译,句意不通,用与之音近形似的“披”,义为“披散”,去翻译,则讲得通,可以断定“被”通“披”,等等。

(二)加强识记,不断积累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平时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不管是课内文言文还是课外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注释或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先弄清楚这个字通什么字,是什么意思,然后加以分类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图,并学以致用,从而加深理解,加强记忆。有些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和字形方面的特点不明显的,如“拂”通“弼”,“矜”通“鳏”等,这些只能靠平时识记、不断积累才能加以掌握。

综上所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含义、类型和辨别方法,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与质量。

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篇2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G: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G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蹋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蹋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I:同“锄”;锄头。名词。“I⒓矜,非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n”;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通“挡”抵挡。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当:通“挡”;遮挡。动词。“坦墙周庭,以当南日,”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C牛门闭不得出。”

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同“如”象。形容词。“军惊而坏都舍。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无他,但手熟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以头抢地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中考备战:文言文通假字的 篇3

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如何?”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②?”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①上:皇帝。②禽:通“擒”,捉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陛下()能将几何()

2、解释加点字。

能将几何()上尝从容与信言(3、你能从上面的选文中提炼一个成语吗?并解释这个成语。

4、“多多益善”是谁说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

5、从文中可以看出汉高祖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144、1、bìjiànɡ

2、多少曾经

3、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4、韩信说的;才高过人,自信又自夸。

文言文通假字 篇4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 (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新思考下一篇:总包进场安全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