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心得

2024-07-09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心得(精选6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心得 篇1

常州市谭市小学

王旭

在2011寒假期间,我认真学习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过程中本人作了深入的思考,谈一下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建适合新一代儿童自主发展、自主成长的教育环境;其直接目的是建立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又能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特点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一、信息技术技能训练中应维持学生的兴趣。对于技能性很强的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对学生进行重复性的技能训练。但是,在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的差异性是必定存在的,简单的重复训练会引起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反对,学习自然没有了兴趣,而如果只考虑有操作基础学生的学习进度,则更多的同学将跟不上,导致班级内的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程度差异进一步拉大。这就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信息技术老师要更善于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独特的教学设计,引入更多学生感兴趣的教学任务,同时这些教学任务又包含着这一阶段的操作技能的重复训练。让学生在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同时,不知不觉地进行着操作技能的重复训练。而不能用以前那种类似于软件应用说明快的操作方式来授课。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课堂中教师为切实达成课时目标,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实践活动。在给出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应面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便于交流与共享,应充分利用网上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在学生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实施多元评价。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思想、共同提高,不仅体现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更体现在学生参与的各种评价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组织学生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帮助学生学会未来社会的交流合作能力,以评价促学习,以评价促发展已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达成、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确重要手段。实施多元评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总结性评价(师评——自评——互评——展评——家长评)、过程性评价(电子学档——成长记录袋)。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可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评价结果

真正起到对教学活动的诊断和促进作用,而且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各层次学生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真正实现“以评促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心得 篇2

■江苏纲要出台的背景

近年来, 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加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新理念及其大力宣传,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普及率大幅提高, 甚至很多较为发达的地区从幼儿园就开设了相关课程。尤其对于江苏省这种经济、教育位居全国前列的省份,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持续开展, 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急需更为有效衔接的信息技术课程。而2000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2000年指导纲要) 规定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均为零起点, 各内容模块所确定的内容 (包括必修与选修) 也已经不能适应各阶段学习的需要。正如有人说的那样——2000年指导纲要已经“功能衰竭”。在没有国家纲要出台的背景下, 教育部鼓励部分发达地区可以根据区域发展需要, 研制地方纲要, 并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发挥带头试点作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江苏省教育厅、教研室联合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以及江苏科技出版社, 共同研制江苏纲要。笔者作为江苏纲要研制的主要负责人, 组建起一支由教授、副教授、博硕士研究生、地区教研员等组成的团队, 共同起草了本纲要。该纲要已经正式出台一年多, 根据江苏纲要编写的教材也已经投入使用。这期间, 针对江苏纲要的讨论一直很激烈, 再次掀起国内对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讨论热潮。笔者对江苏纲要进行简要介绍, 分析江苏纲要在内容设置和结构设计上的特点, 并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出一些看法, 以期与各位同行一起交流。

■江苏纲要的主要内容

江苏纲要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包括分目标) 、课程内容 (包括内容结构表和内容详细说明) 、实施建议给出了详细说明。这种文本结构和呈现方式, 一方面继承了高中新课标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和成功经验, 另一方面也吸取了高中新课标的某些不足导致实施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的教训。笔者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研制组的主要负责人, 并对高中新课标五大实验区进行多年的跟踪、走访, 更有利于将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融会到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之中, 既能确保江苏纲要密切跟踪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 理论研究的前沿, 又能根据中国不同地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 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选择, 使江苏纲要更具地方特色, 更具有针对性。

1.江苏纲要对课程基本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规定

江苏纲要将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概括为基础性、技术性、综合性、发展性。在基本理念上, 坚持终身教育、促进学生的信息文化内化、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对象又作为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等。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与各学段分目标, 课程总目标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一脉相承, 即明确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分目标对总目标从四个维度分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分别对课程目标进一步解释。这四个维度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行为与创新。每个维度上从小学到初中不断提升, 从而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其中, 行为与创新是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从小养成恰当应用信息技术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及积极参与技术创新的意识与动力的独特要求而提出的。

2.江苏纲要对课程内容模块的设置

根据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情况,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采用多样化组合方式,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完成基础模块的学习, 并分别在小学和初中阶段, 各至少选择学习一个拓展模块。基础模块, 小学分为两个阶段, 初中分为一个阶段, 小学和初中各68学时。拓展模块分为拓展I、II和III, 分别为“主题活动”、“程序设计”和“机器人技术”。拓展I为34学时, 一般在小学开设, 部分初中也可以根据入学学生情况选择开设;拓展II为34学时, 主要在初中开设;拓展III小学和初中的内容相对独立又互相衔接, 各34学时, 学校可根据具体选择开设。课程内容的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基础模块的内容作为必学模块, 是对全体学生的最低要求。基础模块内容以“信息活动”为主线, 在横向上展开为四个板块的内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每一板块在纵向上互相衔接, 高年段是低年段对应内容的自然延伸 (即不再采用各阶段零起点的模式) , 在横向上互相联通, 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 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重新整合。这样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形成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螺旋上升”式结构。这种内容结构既可以保障各年段间的有效衔接, 同时在内容展开上打破各种软件的界限, 使信息技术课程真正超越“工具”层面, 突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课程宗旨。

江苏纲要中拓展I为主题活动, 其限定学习形式即为主题活动, 意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生活和学习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品质。拓展II为程序设计, 分为算法与问题解决、程序结构与设计两项内容。目的在于引入程序设计的思想, 介绍一些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方法, 让这部分学生加深对借助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 或者为部分学生发展为信息技术领域精英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平台。纲要中拓展III为机器人技术, 分为构件与功能、算法与程序、设计与制作三项内容, 设计目的在于借助学生机器人这个实验平台, 让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过程, 初步认识机器人技术的几个方面, 实际上也是当前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几个方面, 包括机电技术、传感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等。

鉴于以往课标或纲要中对课程内容描述过于抽象、笼统或者过于详细, 都不利于教材内容的选编和实际的教学实施, 因此, 我们对每一个内容模块都用知识结构表来清晰地展现该模块所包括的内容的内在关系, 并在内容详细说明中以清晰的表格辅以具体内容说明, 必要时附加一两个例子, 帮助使用者更准确、深入地理解纲要对课程内容的要求。

3.关于课程实施建议

江苏纲要对课程开设的时间与形式、教材编写、教学资源与平台以及教学与评价等方面提出实施建议。在课程开设的时间与形式方面, 基础模块开设的时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 一般建议从小学三四年级开设, 条件好的学校可以从一二年级开设, 基础模块内容表中本身将小学阶段划分为两个学段, 就是针对这种开设时间总体跨度比较大, 其间可能造成学生学习水平差异不断增大的问题, 对两个学段分别提出“出口”水平, 即无论是以一二年级为起点还是以三四年级为起点, 在完成江苏纲要中第一学段规定的内容时, 都应达到该学段提出的要求, 方可进入第二学段的学习 (当然, 小学第一学段与第二学段间的边界本身也可模糊处理) ,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学习水平的差距问题。不同条件的地区、学校根据自身条件, 确定了开设起点和课时之后, 可以从拓展模块中灵活选择一到两个模块作为选学内容, 拓展模块也可以在基础模块开设的年级穿插进行。在教材编写方面, 针对江苏省南北部地区信息化程度差异比较大, 江苏纲要建议应分别针对不同的经济、文化、资源条件, 编写适合不同地区、体现地方特色的教材。对于拓展III中的机器人技术, 江苏纲要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机器人及其相关配件的选择等也提出了具体建议。在教学建议方面, 我们深入调查了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包括学科整合的方式) 的成功案例, 将其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融会其中, 给出了如低幼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可行方式、拓展模块可以借鉴的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以及不同条件下开展机器人教学的解决方案等建议。在教学评价上, 强调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并重, 并鼓励将过程性评价引入到总结性评价之中, 以使评价结果更能全面反映学生信息素养形成和提高的过程。当然, 这需要省、市和县级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教师的积极配合, 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保障。

■江苏纲要内容设计的特点

与2000年指导纲要相比, 江苏纲要体现出鲜明的新特点, 例如打破各阶段零起点、打破各种软件之间的界限等, 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内容结构的设计。比较来说, 我们将2000年指导纲要及其指导下的大部分教材所体现的内容设计称之为“散点式”, 江苏纲要以及其倡导的教材内容设计则是“螺旋上升式”。

“散点式”内容结构体现为内容呈现上是以零散分布的几种软件或工具为主, 它们彼此之间相对独立, 也没有严格的学习顺序。曾经有人认为,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由各种相对独立的软件或工具构成, 它们灵活地分布在各个点上, 难以看出它们之间有稳定的关系, 因此,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只能是一种“散点式”设计。实质上, “散点式”课程设计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往前十几年看, 正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的风云变幻时期, 课程设计者难有信心拨开迷雾看清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知识逻辑。但是, 这种“散点式”课程设计的局限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日益显露出来。当前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已经不容置疑,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软件、工具从专业层次进入大众领域。取材于大众信息技术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将不断膨胀, “散点式”课程越来越难以应付这种状况。

“螺旋上升式”课程设计的思想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 (J.S.Bruner) 提出, 他认为, 课程内容的核心是学科的基本结构, 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课题等, 而学习不是一次就能达到目的, 必须通过反复学习, 通过在越来越复杂的形式中加以运用, 不断加深理解, 进而逐渐掌握。因此, 应该让学生尽早有机会在不同程度上接触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以后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 围绕学科的基本结构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 以螺旋式重复来加深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

一般来说, “螺旋上升式”课程设计需要一定的条件, 那就是作为该课程知识来源的背景学科 (如物理学对于物理课程) 具有比较明确的知识逻辑, 或者说具有相对完整而稳定的基本结构。而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背景学科不是单一的某个学科, 而是一个学科群, 且该学科群的知识更新十分频繁。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实现“螺旋上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一种事实, 即新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在大众层面的发展呈现出稳定的局面, 这种“稳定”当然不是局限于计算机的性能或软件工具的类型与功能层面的考察, 而是在更上位的“信息文化”层面的考察。以此为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已经“呼之欲出”, 从而为“螺旋上升式”课程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螺旋上升式”课程设计可以通过课程内容基本结构的合理组织, 将新内容不断吸纳到原有的课程内容框架之中, 使课程“以不变应万变”。这是新时代信息技术课程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江苏纲要立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长远发展, 力图从“散点式”走向“螺旋上升式”。

“螺旋上升式”既可以体现在课程内容设计上, 也可以体现在教材内容设计上。对于教材来说, 需要教材编写者深入把握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 并巧妙地按照某种结构组织、编排教材内容。这是一项既具有挑战性同时也具有创新性的工作, 其前提就是编写者能够真正把握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江苏纲要中, 我们利用课程内容表, 将每个模块的内容按照一定的结构呈现出来, 帮助教材编写者及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理解、领会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

“螺旋上升式”课程设计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在横向与纵向上的分布与展开。横向上体现的是课程内容在同一水平上分布与排列的基本框架, 纵向上体现的是课程内容在不同水平上的层层递进与延伸, 也就是课程内容之间的层级关系。以基础模块为例, 横向上课程内容以信息活动为主线, 展开为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四个板块, 它们既代表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活动展开的序列, 同时也代表了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类工作需求。而信息活动本身又可以将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社会意义等多维内容要素整合于一体。每种工作通常可以通过多种工具满足需求, 如信息获取可以通过浏览网页、e-mail、各种搜索引擎, 网络交流可以通过BBS、MSN、e-mail等途径, 而一种工具通常又可以用于多种工作类型, 如e-mail可以用于信息获取、信息交流甚至信息存储等。这样, 课程内容的各构成要素按照各自所属的工作类别分布到所对应的信息活动序列之中, 并通过信息活动序列间的内在联系保持横向联通性。

在纵向上, 首先打破原来各阶段的“零起点”模式, 按照课程内容的层级关系自然延伸, 同时兼顾学生认知发展与知识积累程度, 逐渐加大课程内容的深度。这种“自然延伸”并非局限于同一种工具软件功能的分阶段学习上 (如此设计的教材虽然打着“螺旋上升式”的旗号, 实际上并没有突破传统的工具视野的束缚) , 而是按照同一个工作类别所聚合的知识组块内部由浅至深的层次关系不断加深学习, 如围绕“表格”形成的知识组块, 大致可以这样分析其层级关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格为基础层次, 为学生提供对表格作用的初步体验, 在其基础上, 利用表格加工“结构化文本”, 发挥表格的规划布局功能, 通过恰当的任务引导, 由此可引申出表格的运算功能 (如文字处理软件中的表格具有统计功能) 。由此, “表格”产生两个分支, 一支引向页面布局中的表格利用 (如网页、演示文稿中) , 另一支引向数据表进而是数据库的“表”概念。伴随知识逻辑由浅入深展开的是学生相应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 从而将课程内容在各学习阶段层层延伸开来。总之,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 我们所构建的“螺旋上升式”就是围绕信息素养、以信息活动为主线的、多维内容要素相综合的“螺旋上升式”, 实现了对“工具”的超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心得 篇3

关键词:合作性学习;科学理论;网页制作

一、合作性学习的含义

所谓为合作性学习是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内容结伴、结组或结群进行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也可解释为合作对象有计划地分配到不同团队或小组中,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系统地利用师生之间多边互动原理促使学生学习,共同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对于研究性学习需要合作,合作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合作性学习是一种较高效的学习方式,主要针对的是高中及大学后教育而采取的一种综合性教育及学习方式。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其特点主要是: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等。

1.科学性

任何技术的背后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支撑着,信息技术也不例外。首先是信息科学,然后才是信息技术。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所以在教技术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技术所依托的科学理论。

2.实践性

技术应用与工具的使用是需要亲历的。只有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学会、掌握。所以,信息技术学科要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

3.创新性

技术的本质在于发明、创造。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践问题中,给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应用性

由科学理论发明技术,由技术产生工具,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工具性,工具再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5.综合性

(1)就信息技术而言,它包括了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智能技术、控制技术。(2)它的应用涉及各行各业。它不仅要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知识。

6.基礎性

(1)信息素养已经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2)信息科学已经成为其他科学的基础。因此,我想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注重实践和创新,要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静心实践,有空间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在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中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只有让学生亲自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学会和掌握,而发明和创造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工具性,有了这个工具再应用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去。基于以上特性,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用合作性学习的方法,能更多更好地获取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巧,运用集体的智慧,教师给予适当的激励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快速地积累信息技术知识。

二、信息技术课程采取合作性学习的方法应注意的事项

1.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性格特征、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与他人相处是否和谐及哪些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具有奇思妙想等。

2.对上课的全体学生进行具体的了解分析之后,按照学生不同的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组

要保证一个小组的同学之间各具特点,使其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每个小组内的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要有好、中、差的区别,以利于学生形成优等生主动帮助中差生,中差生主动向优等生学习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学生以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组长,并由教师预先制订组长职责,指导组长对整个合作组的学生进行督促管理。

3.明确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要达成的目标及每个学生

的实际具体分工

以网页的制作为例:优等的学生主要负责建模,其他学生可以按照学习成绩从优到差依次负责每一个模块儿的具体操作,也可以由学生毛遂自荐自己喜欢的操作部分进行明确分工来完成。小组长要负责协调好交流和讨论工作,使所有成员都参与进来。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学会用探究的方法来解决信息技术每节课程预先设定的任务。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个人责任的实际是独立学习,但独立学习又是构成合作学习的基础要素,没有基于独立学习的合作学习很容易走向形式和表面。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使用合作性学习的方法,要由教师预先设计好学习目标,其中还要有不同的小组分工,由各小组讨论不同的小组来完成不同的目标,之后各小组之间互相交换任务,直到最后各小组全部完成了整个教学目标。最后由教师将不同的小组之间完成的任务综合起来,对比不同小组完成共同的目标因使用了不同方法、素材而导致最后结果的差异,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可以使课堂效率极大提高,上课的氛围和谐顺畅。

4.信息技术合作性学习中教师充当的是制订目标任务,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的角色,学生才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实施者

因此,教师在整个学生学习中不要影响学生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只要组织好学生教给学生合作性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并且着重扩

大学生的参与面、参与深度和参与热情就可以了。虽然合作性学习预先对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分工,但是也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任务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操作。并且思考和具体操作实际问题的时候有深度、有内涵,而且遇到问题培养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不能使学生养成敷衍懒散的坏习惯。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及小组发表独立见解和信息技术设计中的创造力,尤其是学生发现的新问题、新思路、新见解要大肆的肯定和赞扬,并要善于把个人和小组的创造力转化成全体学生集体的智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心得 篇4

连平县元善中学 宁挺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通过学习《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使我从思想上真正明白制定预案和预案管理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通过加强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救、救护能力必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因此学校安全关系千家万户,是社会稳定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大事。

为了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提高安全教育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非常有必要。近年来我国陆续修订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对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法律要求。另外,在《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中,均提出了要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尤其是修改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这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加强依法办学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安全知识和提高学生防范、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巩固和健全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减少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损失,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到位,学生具有基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许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这反映出我国当前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急待加强的地方。另外,目前我国安全教育还存在急需规范的地方,如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内容大多偏重于学生安全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缺乏对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对安全行为的训练;教育行政部门也缺乏对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指导和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与开展安全教育相适应的综合保障机制;部分学校对公共安全教育重视不够,实施不力、随意性强,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等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国家已经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指导,切实提高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效性,确保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

加强学校安全教育,是构建中小学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根据“科学预防,积极预防”的方针,要一直把中小学安全工作重心放在预防为主上,将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使学生在认知、技能和行为三个层面树立安全意识,获得安全知识,学会在生活实践中应用安全知识和技能,养成规范的安全行为习惯。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心得 篇5

为了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管理业务素质,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参与了南京教师培训网站进行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手册》的课程学习。这次培训非常适合我们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它给了我们一个掌握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好机会。当前,计算机行业是个飞速发展的行业,日新月异,因此,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进行知识更新,是我们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由于我们小学教师长年工作在教学一线,工作任务繁重,而且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是语文数学等专门课程老师,参加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机会较少,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却需要我们教师有丰富的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技术,南京教师培训网的这个项目为我们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的场所,在这个场所里,教师可以借助配置的学习资源和自身的经验,开展有组织、以自学为主的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培训中我们学习了以下这样一些知识内容:第一章:基础篇,这章我了解掌握了多媒体设备的简单维护和保养方法;知道了木马等恶意程序的发作症状,掌握防范木马等恶意程序的基本方法。第二章:软件篇,这章我学习了POWERPOINT、ACD see、音频处理和视频处理和电子邮箱等常用的几种软件和应用技巧。第三章:技术应用,这章我重点学习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了解了电子白板的主要功能,学会了电子白板的简单操作;了解了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尝试学习手工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了解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博客进行积累资源、记录学习进程、师生互动和教育反思等活动。掌握博客平台应用于教学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使之成为有效辅助教学的工具。通过应用实例理解魔灯平台应用的优势,掌握魔灯平台的基本使用和操作;学习了制作主题学习网站的方法和常用的制作主题学习网站的软件,尝试使用新浪博客制作主题学习网站。

虽然这次培训的时间很短,但对我来说受益匪浅,以这次培训为契机,积极接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观念,开阔了教学研究的视野,充分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教学媒体的特点和重要性。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面的体会:

1、培训学习让我了解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硬件与系统软件的安装、维护知识。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授课老师深入浅出,结合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使每个学员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

2、学习了常用的办公软件,POWERPOINT、ACD see、音频处理和视频处理和电子邮箱等常用的几种软件的应用技巧,同时也学习了一些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的方法,相信这次学习,会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电脑时能够得心应手。

3、相比于前两章,第三章我学习的很慢,有时候一节教材要反复学习好几次,不过成效仍然不明显,总是前面学了后面就忘记,本来已经了解了,但真正实践时却这个错了,那个不对,挫败感不断,看来还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并且在实践中常学常新。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始终认真学习,把知识及时作以整理和复习,以便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心得 篇6

王宗孝

通过对《学校民族团结指导纲要》的小组学习和自学,结合对达来集团近期反分裂活动的了解,我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1、我国民族分裂活动由来已久。解放以来,分裂与反分裂斗争在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西藏解放初期,**集团不甘心在政治上的失败,发动武装叛乱,妄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当叛乱失败时,他逃到了国外,勾结外国势力以“和平解放西藏”为幌子,继续煽动国内的一部分人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而当这一切不奏效时,他便露出本来的面目,“3.14事件”便是他丑恶嘴脸的真实写照。严峻复杂的对敌斗争形势决定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也促使我们迅速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使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旗帜鲜明地与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作斗争,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坚决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民族分裂将会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纵观历史,民族团结,国家兴旺;民族分裂,人民遭殃。汉王朝平等对待各民族,强大的西汉帝国统治中国达数百年,元朝推行大蒙古族政策,短短九十九年就葬送了江山社稷;南北朝的分裂,多少人妻离子散,抛尸荒野,唐王朝的统一,形成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开元盛世” 的局面。近代中国,军阀割居,互相混战,造成了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和任人欺辱;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各民族大团结,社会主义新中国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然而,**集团无视人民要求团结,继续进行非裂祖国的活动,已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实在是我们的敌人。

3.看清了敌人,增强了斗志。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反人民、反社会、反民族、反祖国的反动本性和破坏各族人民群众幸福的罪恶目的,必然要求我们高举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最大限度的团结和依靠最广大的干部群众,最大限度的孤立和打击一小摄民族分裂分子,用铁的手腕、狠狠打击**集团的 嚣张气焰,每个公民都有责任、都有义务同**集团作坚决斗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民族大义为重,紧紧依靠党委政府,毫不留情地对其进行坚决果断的严厉打击,形成“维护稳定光荣,破坏稳定可耻”的强大氛围,使**集团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人人遇而诛之。

作为一名教育事业的基层工作者,我将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非裂祖国欣慰和活动,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民族团结指导纲要》学习心得

上一篇:各有各的精彩高三作文600字下一篇:张营乡刘营村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