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论文

2024-07-11

中国近代史论文(精选9篇)

中国近代史论文 篇1

时间的灰烬铺平不了列强铁蹄碾过的道道划痕,漫天的黄沙掩盖不了那硝烟弥漫惨不忍睹的幕幕史实,湍急的碧波荡涤不了抛洒在历史长河中的沽沽热血。

风云世纪,百年中国,穿梭于深远悠长的历史隧道,听着那风起云涌年代的咆哮,撕开那血腥淋淋的层层面纱,几阵悲痛夹着几许哀愁;看着黑暗里一双双寻找光明的眼睛,感受着那弯曲背影里隐藏的无可奈何,听着那战争年代下一曲曲的国民悲歌,几番警醒混着几丝悲凉......一百年前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黑暗时刻,写下了史上最为耻辱的篇章。慈禧太后,中国垂帘听政的第一人,是她让清政府一步步迈向了落魄,走向了灭亡。在她之水深火热的广大人民于不顾并且还毫不犹豫的答应履行各国列强一系列的割地赔款政策,还能欣然说出“量吾国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时,她可曾想过她会成为历史批判的罪人,她的名字不是流传千古而是遗臭万年?就因为她,美利坚军队可以明目张胆越俎代庖地在气势雄伟的紫禁城里练兵,德国骑士可以在中国的黄土地上搞骑射比赛,并且用的是中国的毛驴,各国公使可以很舒适度地坐在金光闪闪的皇宫大殿的龙椅上拍照.....如此昏庸无能的政府,如此痛人心弦的惨状,却又如此真实地把清政府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然而,就在这百无聊奈之际,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了很多新生力量,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批立志于解放事业的有志之士站在了枪淋雨弾的最前线,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广大农民运动也纷纷发动起义战争,虽然,他们最终也没能力挽狂澜,但他们的铮铮铁骨,铁血丹心会永远在历史的丰碑上闪耀。

天空的阴霾给华美星空罩上了一层亘古不变的历史的忧伤,眼泪下的海也流淌着昨天伤痛的回忆,历经了历史的考验,迎接过风雨的洗礼,中华民族如今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承它的文话,展现它的风采,用无数欢颜的泪水与闪光的智慧震撼着梦想的舞台。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形成的蘑菇云向上升腾,实现了科技梦;“神七”的圆满发射,实现了飞天梦;08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百年期许的奥运梦......还有更多辉煌的瞬间等着我们去创造,更多美妙的旋律等着我们去谱写。

作为团旗下一群年轻人,有着生命闪电的傲慢,有着烈火青春的激情,更应该在这世纪风云的变革中体味正义凛然的民族大义,在这百年中国的沧桑中寻求人生价值的足迹。

中国近代史论文 篇2

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并立的政权。但中国近代史是一段特殊的历史阶段, 由于受到列强的侵略, 中国社会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 近代中国出现的一些政权也带有一些特殊的色彩。

太平天国:是鸦片战争后建立的一个农民革命政权, 1853年定都南京, 改南京为天京, 正式与清政府对峙。尽管它还属于一个旧式的农民政权, 但时代却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承担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利用西方基督教义创立拜上帝教来组织发动起义;其领导人在后期还提出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与这两个政权并立的还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建立的殖民统治机构———联军委员会, 为侵略者维护殖民统治秩序的广东巡抚衙门———这是中国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

辛亥革命时期:1911年武昌起义后, 革命派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并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再次建立了与清政府并立的政权, 但这个政府是一个由革命派、旧官僚、立宪派组成的联合政府, 受其影响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政府而独立。1912年,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这个政府的成立意味着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与封建腐朽的清政府的对峙, 是一个代表世界发展潮流的势力与守旧落后势力的对峙。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国共两党正式合作, 革命统一战线形成。1925年7月1日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 它以反帝反封为己任, 目标直指北洋军阀, 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而后随着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国民政府也由广州迁到武汉, 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国民革命威震全国。这一时期, 孙传芳、吴佩孚被打垮, 张作霖主持北京政府;国共合作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国民党内部也发生了分化, 形成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和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是特殊的一年, 国共合作破裂后, 大革命失败, 这一年曾出现短期的三个政权并存———张作霖把持的北京政权, 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下半年, 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 发动了多次起义, 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国共对峙时期。1928年, 国民党宁汉合流, 组成新的南京国民政府, 这年年底统一了全国。值得注意的是, 这时的国民政府也只能是形式上统一中国, 至少有三方面可以说明: (1) 国民党新军阀连年混战, 国民政府的军令、政令不统一; (2) 遍布各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与国民党政权尖锐对立; (3) 帝国主义还直接占领、控制租界, 成为国中之国, 这是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这种情况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解决。1931年, 在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三次反革命“围剿”后, 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正式形成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的局面。

由于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不到半年时间, 东北沦陷。于是, 1932年的中国形成了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在东三省, 日本扶植傀儡溥仪成立了所谓的“伪满洲国”, 它是一个傀儡政权;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 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共产党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它是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有四个并立的政权———重庆国民政府 (南京政府迁往重庆后得名) ;“伪满洲国”;南京伪国民政府;延安抗日民主政权。在此期间, 四个政权并不是和平相处。抗战时期, 蒋介石玩弄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 既想反共又不敢与之破裂的反动的两手政策, 制造反共摩擦;汉奸政权为日本帝国主义维持秩序, 屠杀爱国人士;而共产党既要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又要对付蒋介石的反革命两手, 以斗争求团结,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 这一时期斗争形势错综复杂。

《中国近代史词典》 篇3

这部词典的释文,根据条目内涵、外延的不同,做到长短适中(如鸦片战争、梁启超等重点条目释文长达一千余字,短的释文如词典正文第一页“乙榜”只数十字),基本上做到编者所说的“求其准确明了,言简意赅”。

人物条目,在这本词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谁收谁不收,收录了,经历、事迹如何叙述,作者所取的态度基本上是实事求是的,力求做到对先驱人物的行谊不溢美,对旧时官吏的作为不全盘否定。如“左宗棠”条,从几百字的释文中,可使读者知悉:他一生做了三件大事: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太平军,捻、回起义),这无疑是反动的;办洋务,有爱国、进步的一面(姑不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收复新疆,是爱国的、进步的。做到这一点,需要不囿于成说,而是广搜有关史料,汲取当代人的研究成果。

附录《中国近代史大事记》、《历日对照简表》、《韵目代日表》等五种,也能方便读者。例如在《大事记》一九○三年项下,就载有李书城等在东京创办《湖北学生界》,邹容《革命军》出版于上海,陈天华所著《猛回头》、《警世钟》相继在上海出版以及“苏报案”发生等大事。上述重要书刊,不少资料是经常提到的,但其出版年月和编著者,一般大事年表也不可能备载。

辞典的某些内容还有可议之处。有些人的生卒年可进一步查清。如在北洋时代曾代理过国务总理的朱启钤(据说解放后才故世),其卒年打“?”号,似失之粗略。其实只要通过他的女儿朱洛筠(现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天津市政协委员)一问即知。

此外,对于清王朝的一些残暴而愚昧的大员,在释文中如能略述其劣行丑事,我想无疑会增加读者查阅的兴味。如杨芳,词典载称他于一八四一年“随靖逆将军奕山赴广东防剿。行抵江西,即附和琦善和议,……,为割让香港进言。至广州后,战不能胜,乃上奏‘攻守八难’,畏敌求降,请许通商”。据史料记载,杨芳其人在这一年竟想出一条“以邪破邪”的妙计(即让士兵载马桶于木筏之上,迎着英侵略军的洋枪炮去“破邪”),结果遭大败。当时有人赋诗嘲讽这位参赞大臣道:“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海中。”类似这样的事,《辞典》若能适当采撷,无疑可以增加辞书的可读性。

中国近代史 篇4

影响:——入侵,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非“侵华有功”,(看法)只是充当历史不自觉的工具,目的只是掠夺,;随着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帝国主义越来越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鸦片战争后,签约(不平等),政治上:主权,领土;经济;海关,经济;文化;传教,班医院,学校,麻痹思想;侵略过程:无恶不作,精神损失和伤2近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最终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A人民的反抗侵略斗争,沉重打击帝国势力和她们在中国的统治,粉碎了其瓜分中国的图谋;B,反侵略斗争,振奋了民族精神,鼓舞了爱国斗志;C,凝聚了名族凝聚力,加强了名族团结3近代中国主要矛盾,历史任务,两者关系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关系:A,相互交织,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B,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能够暂时的团结起来举行名族战争反对帝国主义。这时,民族矛盾为主,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地位C,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势力勾结,用战争意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时;中国人民多采取用内战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反对势力,斗争矛头直指封建政权,阶级矛盾为主,民族矛盾为次

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关系:A两大任务相互区别,相互联系B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创造必要条件C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发展4近代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A社会政治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5太平天国的文献天朝田亩制度内容:A确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B规定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管理,25户为一两历史价值: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力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进步意义缺陷: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他所描绘的理想天国,认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没有商品交换,决定公平资政新篇内容:(政治: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法规;经济: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奖励科技发展和机器制造,提倡雇佣劳动制;思想:建议建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社会福利事业;外交:主张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禁止鸦片输入历史价值: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局限: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实现6近代那么斗争失败的原因:A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方案;B无法克制和制止领导集团自身的腐败现象的滋长;C无法长期保持团结

7马关条约内容:A割让台湾及其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B赔日本军费2亿两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港口,D允许日本仔通商港口投资设厂。8洋务运动指导思想,评价其贡献于局限性指导思想:中体西用贡献: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一次早期尝试,是近代地主阶级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是中国走上富强:办军用,民用企业,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办学堂,派留学生,对培养人才有积极作用,冲击封建思想局限:封建衙门管理制9维新变法的背景,内容,历史贡献和改良失败原因背景:A19世纪9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B甲午战争惨败,造成新的民族危机,激发名族觉醒,C内忧外患,文化冲击中人民形成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内容:政治: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提倡向皇帝上书,经济:奖励能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军事:采用西法练兵;文化教育:创立京师大学堂,各省建立高校,各地建立小学堂历史贡献:A—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B—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C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改良失败原因:A顽固势力强大,极度反对变法;B维新派本身存在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10近代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历史必然性A民族革命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主要矛盾;B清末“新政”破产—重要原因C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成为革命阶级的基础和骨干力量11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成功: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失败: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被袁世凯篡权,名存实亡,社会性质还是双半社会,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12,中国二大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1922年7月召开中共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对中国社会会政治状况的分析确定当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她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在双半社会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13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主题和主要内容主题:民主,科学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4在五四后的百家争鸣中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A中国具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B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C中国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1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信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名族,民权,民生·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突出反帝内容,强调名族独立;在民权中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民生平均地权,节约资源,改善工农生活状态(联饿联共扶助工农)

16八七会议 1927.8.7 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错误,确立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选出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提出注意军事,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和正对改变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错误。意义:使中共在政治上前进一大步,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

遵义会议内容:中国政治局,1935.1.15-17,遵义,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同意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批评博古,离得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意义: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在中共的领导地位,挽救了中共,中国工农红军,中国革命,中共的一个生死有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内容:1949.3 中共河北平山西柏坡规定当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弯角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中央农业国转为工业国,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转为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思想“意义:为中共在政治方面指名了方向,推动了新中国的各项建设

17,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建设,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

1830 年代前期中共内“左倾”原因,主要观点和实质原因:A八七后党内一直存在浓重的“左倾”情绪没有得到认真清理,B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C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够,不善于把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观点:在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名著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江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最危险的敌人革命道路问题上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军事上实行进攻冒险主义,防御保守主义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19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原因A中共在全民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B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空前的团结 C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基本经验:A全面原界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B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奋进的精神动力,C体感综合国力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D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E只有坚持中共的领导,发挥党的作用,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

20,评价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A国正是抗战主力B由于正面战场的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计划,C支援了中国共产党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D国党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事迹,振奋了民族精神,E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上的影响力,F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建设,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条件21抗战时期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政治: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经济:减租减息,发展生产C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命题的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22.抗战胜利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命运三种建国方案:A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是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大资产统治,使中国继续双半老路B民族资产阶级方案:建立一个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一边是资本主义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C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进行新民主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的国家。两个中国命运:A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难以实现;B脱离了中国实际,得不到拥护,C逐步得到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机器政治代表的拥护,成为中国的选择23评价抗战胜利后的第三条道路中间路线的鼓吹者主张: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在经济上:改良资本主义,但不准官僚买办资本横行。他们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实质是旧三民主义的道路

中国近代史纲要 篇5

——观《辛亥革命》有感

摘要:本文通过对观看《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后对其内容进行概述,同时进行了以史论相结合的评说,阐述了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充分的论证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历史性事件,它是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关键词:辛亥革命 孙中山 民族解放 反帝反封建

《辛亥革命》主要讲述的是: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存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公和体制,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然而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经过这次起义,清政府对革命党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同时积极寻求与帝国主义的卖国交易。

《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很好的描述了当年革命史的前因后果以及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而且影片中对于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予了很详细的描述,如黄花岗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很好的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影片中孙中山先生最打动我的地方有两点:

一、孙中山先生的无私精神。孙中山先生的无私表现在他对革命的义无反顾,回顾孙中山先生救国图存的一生,他将精力全部放在了推翻封建帝制这一漫长的历史道路上,以自身行动全是了“天下为公”这一词的真正含义。劳其一生,只为了推翻满清,为了这一点,他连大总统的位置都可以退让,他除了达成了这一愿望外,并没有渴求私人的利益,这在政治家中是难能可贵的。

二、孙中山先生的大无畏精神。孙中山先生多次只身奔赴外国,为四国银行像清政府借贷之事调停,他并没有考虑他将自己处于怎样的险境,他心中只存有救国的信念。纵使屡屡失败也没有放弃这一切,这不但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大无畏,也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他的无私精神。

在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清末新政的失败和清王朝的破产同样加剧了民族的危机,同时,赴外国留学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自发的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而将辛亥革命推向高潮的则是武昌起义。它迅速的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在1912年2月12日,终于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在起义和政权更迭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但其在革命过程中暴露的软弱性和妥协态度也是不容忽视的,正是由于这一不可小视的问题,导致了虽然很多地方成功的革命了,却很快蜕变成为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这意味着,革命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并没有牢固的基础,内外都潜伏这深刻的危机。

1911年底,随着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并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就于1912年建立了,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不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2000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有革命性、民主性。

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表现在: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姐姐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些变化不但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精神解放。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仍以失败告终。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从此,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却给了我们很深的反思,孙中山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了历史功勋,但是他并没有找到中国真正的出路。而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并不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它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额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广为流传,人民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绝。

辛亥革命的失败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从根本上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的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这场革命的失败,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意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

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了新军和会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是在清政府被推翻后他们就把群众抛弃了。正如“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所以革命的根基就相当单薄。

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总而言之,辛亥革命的失败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2.政党内部不够团结3.没有提出明确的指导性纲领。

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都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这一切。辛亥革命的成功主要在于其环境因素,在清王朝的最后几年里,一次有一次的增加各种苛捐杂税,只是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当时的清王朝处于动荡变革的年代,统治日益腐朽没落,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全国人民在斗争的失败中看到了革命是唯一的出路,辛亥革命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同时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即三民主义)作为基础,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禁锢,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致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意识到,想要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寻求救亡图存的新方法,通过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充分的发动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并在内部加强团结,而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更是所有共产党人的共同追求。于是,在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日子。

参考文献: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出版地: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 页码:57~74页

中国近代史资料 篇6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革命任务发生变化,从这三发面说就没错.鸦片战争以前中过是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在经济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社会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有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

革命任务也发生变化,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所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客观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打开了中国国门,打破了中国相对封闭的格局,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西方近代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部分地进入了中国(洋务运动兴起和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就是证明),与此同时西方近代文明也进入了中国。这些都在客观上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走向近代化。

但必须说明,这些都只是西方侵略在客观上为中国带来的附加性效果。主观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绝不是为了促进中国的发展,而是为了其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而试图控制中国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西方国家用武力入侵的方式打开中国国门,割占我国的领土,破坏我国的海关制度,这都严重践踏关于国家主权不得侵犯的国际法,严重破坏和侵蚀了我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主权;西方国家大肆掠夺我国经济和自然资源,仅《辛丑条约》就迫使中国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本息合计达9亿8千多万两,长期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西方国家还屠杀我国人民,仅仅南京大屠杀就杀害30万中国同胞。这些都足以证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入侵对我国是一场不可不扣的灾难,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3.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的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政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来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阀门。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事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精神的解放。辛亥革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也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列宁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4.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辛亥革命的失败,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第一,中外反动势力的武力镇压和破坏,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中国作为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在中国有举足轻重的力量。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和提供借款。

第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首先,资产阶级革命党缺乏远见和足够的勇气,看不见或看不起广大人民的决定性作用,脱离了广大人民。其次,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强大武装部队。再次,财政困难直接制约着军队的发展。另外,中国资产阶级患有软骨病。一方面,它憎恶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阶级的压迫;另一方面,它政治思想不成熟,随时存在妥协的可能。

资产阶级革命党内部矛盾也出现得过早、过于尖锐。许多人是为了建立中华民国而主张推翻清朝政府,准备切实贯彻三民主义。但是也有人只是简单主张排满革命,两眼只盯住“驱除鞑虏”,其他重要内容,如民权主义或民生主义则不甚关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在中国建立并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国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最终都不能成功。

4、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失败原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指导思想的局限性,领导集团的腐化。(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远大于革命力量。

历史意义: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快了封建制度崩溃的历史进程,还一定程度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捍卫了民主独立,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精神极大鼓动了中国人民,对后来的中国革命和欧亚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奠基者。

浅谈中国近代史学习的方法与意义 篇7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政治史,微观研究,综合研究,现实与历史

一、中国近代政治史应受到关注

(一) 政治史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末期,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备受青睐, 精彩迭出, 其中政治史研究尤为关键。文化作为历史研究的中心举足轻重, 但经过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 历史研究的主要力量都在描写政治, 政治是国家脊梁, 是历史的灵魂, 经济是国家的基础, 但无论如何发展, 经济总要受到政治的约束, 文化自然也受政治的制约, 深入的研究, 文化只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而政治史的研究, 其地位无可取代。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撰文《文明的冲突》, 影响深远, 文章对文化备加推崇。此文否定了经济, 肯定了文化在国际上的冲突。文化的地位当然重要, 不过政治的影响更为严重。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 亨廷顿继续加力, 写成了一本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来完善学说。在书中, 除了他一如既往地肯定了文化的因素, 对文化进行了更深刻的论证外, 他强调了“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 通过了多种案例提出了政治对历史的影响, 说明了战争因素虽起源于文化冲突, 但是更多地起源于政治利益。在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当中, 大部分人轻视政治史研究, 推其根源, 有些研究者片面的以为中国近代史所描述的无非是阶级斗争史。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边曾经明确指出, 所有的历史全部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一点无可非议, 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列宁同志对此也进行过描述, 说阶级关系至关重要, 没有阶级关系, 谈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历史, 必须重视政治史的研究, 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达成共识。

(二) 研究弱化的原因

历史研究者对中国近代政治史没有做深一步的研究, 主要的原因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研究成果堪称辉煌, 沿着前面的步伐, 亦步亦趋, 固步自封。如果要作出新的发现, 研究起点极高, 匪朝伊夕所能成就。但是实际上我们深入的研究表明,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都有我们没有研究彻底的;有众多的问题有待我们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发现, 有些问题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有些问题的研究可能北辙南辕;据一个例子来说, 国父孙中山先生, 近几年来不断地发现他更多的革命资料, 包括很多生活、学习、思想方面的信息, 我们都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 时至今日, 研究先生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分歧,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因此仍然缺乏一部极具学术价值、颇有分量的传记。

(三) 关注重大事件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政治史息息相关, 一直以来都是政治史的关键内容, 当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一部分而已, 不过它具有代表性, 起到了说明近代政治史性质的作用, 研究、学习中国近代史, 首先要关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其意义非常重大, 不容忽视, 当然, 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彼此桴鼓相应, 相互补充, 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都有认真研究的必要, 作为一个研究者, 不能够厚此薄彼。

二、微观研究、综合研究相得益彰

多年以来人们对历史的研究有细化倾向, 专注于某一方面研究具体的问题, 成果喜人, 收获巨大, 一方面说明了成绩, 另一方面暴露了弱点。对历史的过于细化的研究, 无法纵观全局, 容易脱离大背景, 从大的方面讲觉解决不了宏观方面问题, 中国一百多年, 斗转星移人事繁多, 研究细致固然说明了认真的程度, 但还是要全盘考虑, 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 要胸有成竹。划分过于精细, 难以做整体的研究, 对历史研究人才的培养也是一种失误, 难打造高屋建瓴的人才。中国优秀的历史人物众多, 他们很多人学富五车, 饱读诗书, 同时又有深厚的儒释道思想, 如果对他们的研究过于细化, 肯定会失之一隅。如果研究全面, 必然要涉及多方面的学问, 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几乎达到了“通识博学”, 当然如果具备这些条件, 所作的研究自然也能够出类拔萃超人见地。

三、现实与历史的辨别

历史继往开来, 现实和历史一脉相连。历史研究者生活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必然要成为将来的历史。在现实社会当中, 有千千万万的历史问题引发我们研究者的思考, 这样有一个问题就摆在眼前:现实和历史之间的同异。问题虽然简单, 但是长期以来一直被研究者混淆。举一个例子来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中国大量引进外资进行开发,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由此一些历史研究者中产生了错误的观念:近代中国一百多年中, 外国侵略着不断进攻中国, 侵略我们的土地, 倾销商品掠取原料不胜枚举。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 他们帮助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会促使中国早日实现现代化, 如果当年没有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会对中国的发展十分有利, 显然, 这是把历史和现实等同化了。要避免这种错误, 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掠夺了中国大量的财富, 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给中国带来了非常大的损失, 人民因此水深火热。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建立了新的国家, 由于祖国的强盛、中国人民的强大, 外国在中国的投资是在尊重中国国情、遵守中国的法律的情况下, 会驳回他们任何不合理的请求, 他们的投资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因此, 今非昔比, 不能够以古套今, 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四、结语:历史教育意义重大

费正清著中国近代史 篇8

费正清今年八十一岁,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三十年代前半期曾在北京学习汉语文,钻研中国历史,1936—1977年任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为哈佛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持人,近三、四十年来美国外交界、学术界知名的关于中国问题的学者,包括基辛格等人,多数出自费氏门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他在重庆主持美国学术资料供应处,和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和文化界人士往来颇多。战后回美国,历年主持多次中国问题研讨会,致力于在美国对中国充满糊涂意识和偏见的知识界中传播实事求是的科学认识,特别近年来关于新中国的了解。在中美邦交正常化和促进美中友好方面,起了积极影响。

论述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学者一般都以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为起点,着重追溯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这也等于着重研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怎样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然后进一步论证怎样从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苏联历史学者依据马克思关于“鸦片战争”的论著,就是这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从毛泽东、范文澜以至于许多近代史学者,一脉相传,都是这样论列的。

从三十年代起,以及以后还有许多学者,着重追溯中国经济发展史为什么迟迟不能开始资本主义的变革,甚至有人提出明末已有大量资本主义“萌芽”现象,而长期得不到发展。

总之,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在封建的经济政治解体之余,没有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而是走进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泥沼,主要是西方资本。帝国主义挟着它们的现代枪炮和舰艇,威逼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开辟通商口岸,篡夺了海关主权,加上掠夺式的战争,索取了巨额赔款……标志这一时期的开始的,一般就是中英鸦片战争,或者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太平天国的失败。

把中国历史的转折,主要归因于这种“外来”的因素,对于宣传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自然是很方便、言之成理的。可是这种看法,怎样符合辩证法所要求的“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内部”的道理呢?

无独有偶的是,不仅苏联历史学者和中国学者,西方——例如美国学者——也有不少人,具有类似的看法。特别是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间,这种看法是相当普遍的。但是,同时也有相当数目的学者和他们的看法相反;这些人认为中国没有走上和日本同样的道路,主要不是因为西方的侵略,——这种侵略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也曾存在过——而是中国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特点,——即中国的“内因”所决定的。持这种看法的人中,以费正清为主的“哈佛学派”是最令人注意的。

费正清教授的《伟大的中国革命》,也是从清道光初年,即中英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之前写起的。

作者说:“……我们要纠正那种把中国历史的重心说成是在中国以外的外国人手中的重大谬误。远非如此!灾难之来,是因为中国不象日本,没有对西方重力的吸引,做出那样的(按指“明治维新”)的反应。”(原书第41页,“关于几种理论的提法”)

作者又在原书第三章指出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以前,19世纪初期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顽固保守,两者之间互相矛盾时说:“生气勃勃的成长和死气沉沉的机关体制,这一对比,形成中国近代史中最令人大惑不解的哑谜——就是说,中国尽管有高水平的技艺和资源,足以在工业革命史上实现一个突破,以与当时欧洲的工业革命相匹敌,却没有这样做。中国与大西洋两岸在十九世纪这一重大对比,引起各种不同的解释性理论。最普遍的一种,就是:‘我们被强盗掠夺了’的看法。就是说,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新兴事业的忌妒和仇视,中国资本主义的成长受到阻止。这种理论,除掉真正相信它的人外,已不攻自破。不仅仅因为这种理论把中国对外贸易放在她自己生产过程中的最高位置,……在中国经济中资本主义没有兴起,本来是在鸦片战争和帝国主义时代以前很久的事了。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没有能够提高她的个人生产力,从而打破所谓‘高水平平衡的圈套’。这种情况就是:蒸汽机以前技艺水平相当高,足以保持生产和消费循环往复的平衡,以至防止了工业发展的投资。这种圈套的一部分是:巨大的人力供应,使机器成为不必要。另一原因是,当时很少资本积累和信贷办法作为投资之用。朝廷和统治阶级靠收租征税过活而又靠贸易。

“事实是中国在进入现时代以前,一个半世纪,已经达到了一个自我平衡的社会,有足以维持一个稳固国家的能力,好象一个人体,自我矫正的机构能够维持体温、血压、呼吸、心脏和血糖的平衡,在正常变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保持不变,中国政治和社会体制已使全部活动制度化了,使它保持在已定的路线上运转。”作者在论及中国现代化迟缓的“内部因素”时,缕述过去多数外国学者所忽略的事实,如妇女缠足使一半成年人丧失劳动力,中国文字和科举考试,人口过分稠密,封建宗法社会制度等等。总之,关于中国近代史发展变化的因素问题,费正清的论点是很可争论的,他讲了很多老实话,但也有不少论点值得深入探讨乃至认真辩论的,例如关于西方资本帝国的入侵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影响,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影响;积极方面讲得多,消极方面讲得少,有的地方没有讲。但总的说来,他在驳斥“外因”论方面,是值得我国学术界参考和比较的。

中国近代史总结 篇9

1.第一次鸦片战争

魏源 :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林则徐

:1839 年 6 月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包括:

1、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

4、中国海关税应于英国商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

火烧圆明园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争

《天津条约》 :1858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内容如下: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 10 处为通商口岸.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5)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 200 万两白银 ,赔偿英商损失 200 万两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是 1860 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

国;④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⑤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近代沙俄共侵略中国领土约 150 多万平方千米,其中:

1858 年《瑷珲条约》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多 60 万平方千米; 1860 年《中俄北京条约》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40 万平方千米; 1860 年,1864 年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 万多平方千米; 1881 年,《伊犁条约》中国西北部 7 万多平方米。

(二)太平天国

1.太平天国的兴衰

金田起义:1851 年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领导农民起义,从此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革命拉开序幕。

洪秀全 :

天京变乱: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军事上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原因:主要原因是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革命进取心逐渐减弱,腐朽思想日

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经过:韦杀杨;洪杀韦;石出走 影响

(1)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2)清军乘机反扑,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再次围困天京

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1853 年冬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三)洋务运动: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总理衙门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曾国藩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四)民族危急的加深

1.中法战争

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者的战役。冯子材

台湾行省的建立:1885 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 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决定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刘铭传为台湾省第一任巡抚。

2.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战役规模的海战,在黄海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分别是驾驶致远舰和经远舰的邓世昌和林永升。

《马关条约》: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为割领土、赔巨款、开四埠、设工厂四个方面。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国 的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②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危机。为偿付赔款,清政 府不得不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则通过附有苛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

依附于帝国主义。同时,这笔赔款,也增强了日本的侵略力量。③四个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于把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同时也向其他帝国主义

开放,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这条约规定也反映了帝

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而资本输出必然导致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

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 1900 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的八国联

合军队,联军占领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陕西西安

《辛丑条约》

1、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 9.8 亿两。

2、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

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

5、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五)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

康有为:1895 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天演论》《天演论》是清末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最著名的译作

2.百日维新:1898 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六)辛亥革命

1.孙中山与同盟会

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到 1905 年与华兴会、光复会合并为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于 1905 年 8 月 20 日在日本东京成立。

2.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1911 年(农历辛亥年)10 月 10 日在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七)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

白话文: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新文化运动时

期,胡适首次提出推广用白话文,著有《文学改良刍议》,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相应。狂

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作者鲁迅。

2.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 1919 年 5 月 4 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3.中国共产党成立

马克思主义传播

:李大钊为中国宣传马克思主意第一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 年 7 月 23 日至 31 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八)国民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首次建立的合作。

2.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是 1924 年至 1927 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3.“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动用军队、武装流氓屠杀中共党员和共产党领导的工 会等组织,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破裂。

(九)国共对峙的十年

1.土地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暴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于 1927 年 8 月 1 日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

革命根据地: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江西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

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1934 年 10 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 “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2.日本侵占东北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一二九运动:1935 年的 12 月 9 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 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这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西安事变:1936 年 12 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计划。张扬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 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无理训斥。他们于 12 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这就是“西

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十)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七七事变:1937 年 7 月 7 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八一三事变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

南京大屠杀: 1937 至 1945 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 1937 年 12 月 13 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

2.国共合作抗日

正面战场:抗日正面战场主要包括三场大的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和徐州会战。其中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正面战场第一次胜利,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胜利。

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3.抗日战争的胜利:

时间:1945 年 8 月 15 日抗战胜利的原因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华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 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

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

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 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

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抗战胜利的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

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废除了帝国列强强迫中国

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四)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

(五)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

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领导。

抗战初期,中共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广泛的全国性的统一战线,这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 因。

(十一)解放战争

1.重庆谈判与内战爆发:1945 年 8 月,蒋介石在日本投降前后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际、国内重要问题”。为

避免内战再起,国共双方代表曾先后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和《停战

协定》。然而,国民政府派出军队进入东北地区及其他原日军侵占区后,不承认前期已经进入该地的

中共军队及其所建立政权的合法性,双方遂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

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竟然不顾全国人民和平、民主的要求,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内战,中国人民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争取最后的和平,民主,同国民党反动派又展开了伟大的解放战争。

2.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上一篇:初中心理辅导案例下一篇:读山海经·其十二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