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4-09-06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精选8篇)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成长进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拥有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教师队伍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下一代的茁壮成长。纵观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上素质较高,通过他们的辛勤耕耘,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不应忽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受教育者所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知识需求与教育者自身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育理念地变化,使部分教师跟不上步伐,仍停留在“授业”观念上。一些中小学教师仍抱着千百年的传统“传道、授业、解惑”观念不放,推崇“师道尊严”,将学生看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容器”,学生唯师命是从,唯唯诺诺,学生被驯化成无条件服从、被动接受的学舌鹦鹉。就是这样的死教条又让发展的孩子们产生了逆反心理,造成了很多教育悲剧的发生。少数学校还发生体罚案件。这些严重影响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2、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现象应尽快调整。中高级职务教师比重偏低,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务的平均比例,影响所及是多方面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超编,音、体、美、外语等学科以及劳技课教师短缺。

3、校际师资水平悬殊,中小学的“名师”、“名校长”往往集中在少数名校,这种现象使校际间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差距拉大,从而导致择校现象。

4、教师队伍中骨干教师缺乏。在培养指导中青年教师方面,发挥作用不够,高级职务教师年龄偏大,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面临严峻形势。

5、教师待遇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在经济各行业中处于偏低的状况。

二、采取有力机制,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提高。

1、要建立教师质量评估系统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教育对象的心理、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的学校教育必然是动态变化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教师教学水平、道德情操进行经常性的评估。从教书育人、德操品行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对改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直接意义。根据教育发展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对教学状况作出系统分析,判断教师教育水平优劣,从而可以在科学的基础上,采取重大的教学改革及对教师奖惩等措施建立竞争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平衡,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改进教学工作,从而达到学校育人效益的最大化。

2、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对教师的知识层次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育活动是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因才施教的科学活动,需要教师具有理解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还要具备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能力,同时对教师的学历层次、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缺陷。学校应该依托各类高等师范院校,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体系。由于高等师范院校是创造知识和新的思维的地方,院校科研氛围浓厚,思想观念先进,教师只有在这里接受学术熏陶,才能提高眼界,更新思维。同时可以把教师在职培训与学历提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理论素养,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搭建学校教师之间的科研平台

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诸如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考评方式改革等许多复杂的问题。必然要求学校管理者以构建一种学习型校园的理念找准教师成长的突破点,认清教学与学习、科研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聪明才智,为教师搭建学习、科研平台,营造教师学习交流、科研氛围,推动教师自己动手解决素质教育中的难题,为教师发展提供适宜土壤。教师在一起学习交流研究授课技巧、教学课程、教育理论等心得体会,达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学校不仅可充分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使有限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还可通过教育开放式交流机制,使教师有机会和同行展开交流,共同研究,极大地提高学校知名度,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有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4、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教师的管理者,首先应该做到尊重教师的个性,认可教师对生命价值独特的追求。教师的生命个体也是独特的,着有不同家庭背景与生活环境,有着独特的各种经历和心路历程,在道德水准和心理素质,在学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乃至个性爱好差异不同的情形下,作为管理者应该承认教师这样的差异,同时尊重教师这样的个性,努力让教师求同异存。作为管理者应有用好各种类型教师的水平。让每一个教师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其实只要用心分析,就会发觉我们教师中分三类人:一是能力比较强的人。把这些人放到学校的重要岗位,发挥他们最学校中的带头作用,并且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自我,成为一定区域内的佼佼者。第二是个性明显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思想敏锐,思考问题有着独到之处,眼光尖锐,分析问题比较透彻,有的情绪外露,处理问题果断急噪,有的独具创意,不拘束缚,但往往字我感觉良好,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作为领导者就要有雅量,尽量避开其短处,让他们扬长避短。第三就是缺点明显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有明显弱点的教师,我们不应忽视与歧视。要努力帮助与成全他们,在理解与宽容的前提下很容易让他们改正缺点。用赞赏的目光来看待他们,就会让教师感到希望,有了希望就会产生向上的动力。其实领导者具有欣赏的能力才是最完美的领导。

5、实施人性文化管理。教师也是人,他除了工作以外,还要生存、生活、学习、发展,都有七情六欲。学校领导就要时时处处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使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认识到自己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学校把他们当成自己人,他们就会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有谁不热爱自己的家,有谁不愿勤奋努力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6、加强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

学校内部对教师的管理,从宏观上讲,就是认真执行党和国家对教师管理的各项政策、制度、法规,依法 管理教师。从微观上讲,就是要建立一套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师管理规章制度,其中包括科学的教师工作评价制度。

通过检查达到落实是重要的一环。检查的主体应是教务、政教、总务后勤各部门。各部门依据相关的制度内容进行检查。检查的方式应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大面积检查,也可以是分年级组、教研组进行抽查。检查的时间要适当,天天检查,工作量太大,搞得都紧张没必要,一学期或一学年才检查一次,时间跨度太大,出了问题,进行处罚也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忽视了过程管理。最好是一个月检查(抽查)一次。检查的结果,一定要依据规章制度进行奖惩,月月兑现。并按月将结果反馈给教师。起到激励好的,否定差的教育作用。

在检查落实这一环节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公平、公正、公开。坚持领导与普通教师一个尺度,关系好、关系差一个尺度,有背景的人与无背景的人一个尺度。做到事实公开、结果公开。二是放手让各部门工作,一般是各部门检查,各部门负责落实处理,做出结论,争议较大或问题较突出的、各部门拿不准的,才提交学校行政会议决议。三是既要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又要有适当的灵活。有时,教职工是因为不可抗拒的外在原因而违犯规章制度,就应酌情考虑,适当放宽。

7、强化教师管理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教师自主管理的作用。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2

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走访了河北省七个市的十九所农村初中学校,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方法, 收集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分析和总结了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农村教师数量不足, 代课教师依然存在, 综合素质偏低。

由于农村初中教师学历偏低, 且绝大多数教师的学历在调查时还不是第一学历。加上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差、人均工作量大、优秀教师大量流失, 所以很多学校只好聘请临时代课教师, 而代课教师稳定性差, 总体素质不高, 很难提高教学能力。

2. 教师心理压力大。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 留守儿童失去父母庇护, 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失管、失教和失衡的局面, 这些学生大多都属于问题生, 把本应由家庭和家长承担的责任推给教师, 这无疑增大了教师教授和管理的难度。而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逆反心理严重, 教师还要进行家访、谈话和心理疏导, 工作强度更大, 更增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此外, 新课改的推进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措施, 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新知识, 而许多农村教师因自身知识能力有限, 加上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而无法适应, 因此心理压力很大。

3. 教师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 而大力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 农村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均存在问题, 导致了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 主要表现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培训队伍;缺乏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学习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缺乏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另外, 学校专职教师人数有限, 面对各级各类进修, 为了不耽误正常的教学秩序, 只能占据寒暑假, 甚至有时候开会也会在周末进行, 教师的假期也被压榨殆尽。

4.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

由于农村教学环境差、教学条件落后、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新课程理念无法更好地实施, 现代教学手段无法落到实处, 难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职业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

5. 教师学科结构性缺编。

教师年龄老化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 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现象更为普遍。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师普遍不足, 一些学校师资紧缺, 甚至无法开课。一些教师“身兼数职”, 出现了包班教学、一人代八门课的“万金油”式教师。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备课,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近几年来, 河北省开展了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的短期培训, 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口语强化培训, 顶岗实习培训等, 缓解了农村中小学音、体、美和英语教师短缺的问题, 但这一问题期待持续解决和不断提高。

6. 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合理的职称结构对

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目前调查所知农村初中教师主要以初级和中级职称为主, 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低、年龄偏高。

二、河北省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随着加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大环境的逐步改善, 解决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条件和时机渐趋成熟, 教师工作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遇到的问题, 既有长期遗留下来的结构性、体制性的老问题, 也有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并以当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为依据, 对加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1.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保证教师职业吸引力。

我们呼吁政府等职能部门应采取相关政策, 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 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和教学条件, 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确保教师队伍补充的长效机制, 让教师职业更具吸引力。

2. 立足农村教育实际,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师德建设, 培养他们终身从教的理念;多层次多方位地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 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让他们快乐工作、享受工作,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3. 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 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要多与农村教师交流与沟通, 在培训内容上区别对待初期教师、能力形成期教师、成熟期教师、老龄停滞期教师等, 设置不同层次需求的培训;增加适合农村实际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培训;同时重视班主任培训、心理健康培训;在培训方法上, 要考虑教师需要假期修正和心理调适的实际情况, 加快统一信息平台建设与各地网络系统的整合, 强化“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等。逐步建立健全各级现代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网络, 达到现代化教师培训的要求。

4. 要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 教育环境的改善促进教师自觉成长。

要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 带动新课改的推进;并带动农村初中学校教师教研工作的开展, 结合新的教学条件的改善, 让农村教师从身边学起, 利用新的教学资源开展新的课堂教学, 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兴趣, 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5. 实行“联合办校”,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 城乡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水平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让城乡学校之间结成联盟校, 实行联合办校。让农村学校的教师更好地接近新课改的前沿, 有更多的机会听课、评课, 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业务研究的氛围更浓厚, 更快地促进农村教育的提高, 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6. 利用教师课题研究, 引领教师科研转变。

要想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必须引导教师参加教育科研, 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鼓励教师每人参与一个课题的研究, 可以是学校的课题;也可以加强校际互动, 参与别的学校甚至是高校课题的研究, 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学习, 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写反思、小结、调查报告和撰写教育论文, 最终完成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摘要:促进社会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进一步推进新课改, 农村教育问题是关键, 而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即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较高素质、专业结构合理、潜心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农村初中教师的调查研究, 找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对策, 旨在促进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改变农村的教育现状。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泽德、赵上帛, 《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 2011.08

[2].王正青, 《国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趋势——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01

[3].李吉昌, 《农村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管见》[J], 《中国教育学刊》, 2010.12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05-01

现阶段,农村小学普遍开办了英语课程,部分小学在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程。然而同城市相比,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困难。师资不足、课堂单调、教学方式落后、气氛不足,这些都给农村小学英语教学造成了一定困难。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学生参与度不够

受成长环境影响,农村小孩同城市小孩相比在课堂上会显得更加拘谨,不敢发言。同时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由于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经常会出现满堂灌。农村小学生本身对英语就缺乏兴趣,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觉得更加无趣,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和同学相互打扰或昏昏欲睡。通过多年的研究表明,教学中,重要的是“学”,只有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之中,主动的去学才会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同城市相比,农村小学教学中使用的设施相对落后,很多农村小学别说计算机,连多媒体都无法保证每台教室一台,这严重的制约了高效教学手段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缺少学习氛围

语言的学习对学习氛围的要求很高,在一个好的氛围中语言学习可以事半功倍。在我国的教育中英语仅是一门外语,而并非第二语言。在农村小学中,除了在英语课堂上,在课下我们很少能够听到老师、学生们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有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英语能力原因,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多数还需要讲汉语。

在农村小学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一般的农村小学的英语课程都是一周才会安排三节左右,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的时间,下课后学生也不经常使用英语,到下一次在上英语课时,学生对课程掌握的内容已经遗忘。

农村英语教学在对英语教材的使用上存在这一定问题,他们往往都是教教材,而并非用教材,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为了一种工具。此外,生活在农村的家长由于受文化和经济的影响意识不到英语的重要性,农村的小学,家庭中很少会有英文的杂志、报刊以及出了英语教材外的其它读物,这导致了农村小学的学生的知识面受到了限制。

二、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深交流,激发学生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要课程中要求的基本任务外,还要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自信心,让学生大声的将英语说出来,使学生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心里学角度将,教学如果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增加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使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力的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范围,因为农村的小学生都比较腼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经常鼓励学生发言。另外英语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应当多寻找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讨,例如用英语交流动画片里的人物,让小学生用所学过的英语单词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动画中的人物进行描述,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词汇量,而且也可以增加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多说一些鼓励性的言语对学生予以激励,特别是对那些英语差,对英语兴趣较低的学生,逐渐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2、科学设置课程,利用优秀教学资源

农村小学英语课程的成功开设应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合理的教材、合格的教师、科学的课程设置。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保证。农村小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不能过于稀疏,高年级的课程安排应当以短课堂长课堂相互结合的方式,低年级的同学则应当以短课堂为主,短课堂一般应当为20分钟,这样就可以将英语课堂合理的分配到不同天内,反复性的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们了解到,隔天记忆对可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也便于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了学生每天都可以接处到英语,确保了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师在讲课中必须用到的工具,而教材是面对全国学生编写的。农村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应用,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地点的时期情况,适当的将教材中的内容和实际相连。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的让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让学生用英语说一些家乡具有特点的景色、事物等。英语教材在教学中仅仅是一种工具,因此英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驾驭,教师一定不能被教材所束缚,要将自己作为主体,不能被教材的所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删减、增补、调整,对教材的使用要灵活,使教材能够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语言,我国的多数小学已经将英语可纳入到了教学内容之中。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准确把握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同时要对农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正确的分析,创作良好的学习气氛,只有这样才能是农村小学学生的英语能力有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唐文杰.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选择——以湖南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2011,10(5):13-14.

[2] 黄振远 陈维振.中国外语教育: 理解与对话[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0(13)230-231.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72-02

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小学教育是否发达,对整个教育事业影响重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小学教育面广且量大,要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改善和发展好农村小学教育,而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相对于过去,农村小学师资力量有了一定的发展,发展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论是与城市小学教育相比还是从农村小学教育自身来看,农村小学教育师资队伍依旧发展不足,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本文以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为立足点,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 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在现行的农村小学教育实施过程中,许多老师尤其是贫困山区教师,受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及时地更新先进的教学观念,导致在教学方法、信息和教学理念相对单

一、落后。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模仿;教师先讲解,学生再重复等,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导致学生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教师仍旧沿用着粉笔加课本的教学方法,有些地方是因为教学设施不到位所限,而有些有条件的农村小学,许多电子教学设施成了摆设或者只是传统板书的投射,先进的教学手段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的结构可分为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普通话水平结构等。目前,农村学校大多数老师年龄偏大,年轻教师、中间年龄段的教师数量较少,容易造成脱节现象;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相对缺乏,陷入学科师资不平衡状态,许多老师身兼数职,什么科目都教,但因为本身不够专业,在很多方面都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学历偏低,主要为专科学历,本科较少;另外,由于受地域及年龄的影响,采用普通话授课的教师较少,这些都制约着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3.农村小学教师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中小学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待遇整体水平比较低,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农村条件比较艰苦,特别是贫困山区“土墙、烂瓦、朽木、黄土、泥路„„破旧的教室在风雨中飘摇”,已成为农村学校的另类“风景”,即使是当地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也因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等原因而流向城镇学校,年轻的教师走了,有能力的教师走了,给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 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为了实现农村小学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壮大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是关键,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则尤为重要。

1.加大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

为了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应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

第一,“走出去”,选派一批农村骨干教师到教学水平高的学校进行调研学习,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引进来,并带入到课堂中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第二,“请进来”,通过下乡支教、教师轮岗、教学能手亲临指导等方式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实施城乡教师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接收下乡支教的大学生进行授课,让他们把所学到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行轮岗制,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城乡教师进行轮岗交换,通过长期的学习交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总体教学水平;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实践,邀请教学能手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帮助,充分利用专家的师资、技术、资源优势进行研修、访学、交流、实践,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第三,鼓励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知识结构不够完善,通过挂职深造,提高农村教师自身的素质,从而提高农村小学教学水平。

2.健全农村小学职工编制标准及管理机制

党的十八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而农村小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一方面应适当增加农村小学教师的编制,实行教师公开招聘方法,择优聘用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小学工作,扩大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应加强教育人事制度管理,实现“在其位,谋其职”。目前,农村学校大多数老师身兼数职,尤其缺少音体美科目的专业老师,在很多方面都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然而如果从编制上来看,乡村学校似乎并不缺少师资,有些学校甚至还超编了,这是由于相当比例的老师受待遇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在其位却不谋其职”,这样不仅影响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更大大降低了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编制监管力度,实现编制到位。

3.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由于农村小学存在着分布相对分散、规模小、条件差、交通不便利、待遇偏低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小学教师队

伍的发展。因此,在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上,首先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这是根本之道,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奖金,促进师资力量向农村流动,解决好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调动农村教师扎根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改善农村教学环境和设备,并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农村教师注重素质教育,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实现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根据地方实际,在职称评定、培养培训等方面应向农村教师倾斜。另外,加强农村教师的本地化,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当地大学生学成后回乡反哺、执教,这样可有效减少农村小学教师的流失。

三 结束语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5

揭示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热点和存在的难点,指出农村财务工作事关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党群、干群关系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并从制度和法律的角度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对策.

作 者:单云 Shan yun  作者单位:新疆自治区额敏县上户乡农经站,834600 刊 名:农业技术与装备 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EQUIPMENT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S-9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   民主理财   财务公开   队伍建设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6

农村集贸市场是目前农村牧区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是广大农牧民群众获取日常生产、生活必须品、出售农畜土特产品的重要交易场所。对方便广大农村消费群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创收和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农村集贸市场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共同解决。

一、当前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开办者“第一责任”难落实。市场开办者本应是市场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市场物业管理、商品质量、交易秩序、清洁卫生和消费者投诉等负有第一责任。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农村集贸市场开办主体不明确,多以挂靠地方政府或村委会,极少数归个人所有,归个人所有的,市场开办者唯利是图,只是关心自己的收入,对于其它问题一概不过问,只要有收入,不管场内经营者是无照经营也好,假冒伪劣也好,市场开办者都可以视而不见。客观上,有的市场开办者为了减少管理成本,一般雇用临时人员来管理市场,这些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缺乏管理经验,又未经过专门培训,很难胜任管理市场的工作。

(二)经营项目繁多,存在安全隐患。一是质次价廉的商品充斥市场,这主要是因为农村消费者属于低消费群体,买东西只图便宜,而且识假辨假能力差,为其销售这类商品提供市场。二是食品经营问题多。在农村集贸市场内,食品经营户以大量天然经营的方式存在,经营食品极其落后,卫生条件根本无法得到保障,过期食品充斥市场,一整治就溜之大吉,整治结束后死灰复燃,在日常监管中和管理人员搞猫捉老鼠的游戏,为有效监管带来诸多困难。三是经营场地卫生条件差,经营场地和经营设施简陋,卫生条件极为恶劣。

(三)无照经营行为普遍存在,埋藏重大安全隐患。由于大多数经营者以“赶场”或走村串户的方式推销商品,有门面固定从事商品经营的相对较少,使无照或证照不齐而从事经营活动的人较为普遍。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集贸市场,没有

相关检验检疫部门对上市的(除定点屠宰猪肉以外)的畜产品(包括牛羊肉及熟食制品,禽类胴体及熟食制品)水产品等食品进行检疫检验。致使这些肉食品得不到有效的质量保障,存在着重大食品安全隐患。

(四)相关部门对市场的监管不力。表面上,市场监管涉及商务、公安、环保、畜牧、城管、卫生、工商等多个职能部门。实际上,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是什么,各地都没有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没有对号入座,即使知道自己的职责,也因为市场监管点多、面广,责任重大,也不愿意在市场管理上花精力、下功夫,有时遇到问题还相互推诿扯皮,很难形成市场监管合力。况且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认为管理市场应是工商部门的事,一有市场方面的工作,不管是清洁卫生、还是占道经营,不管是污水处理、还是乱搭乱建,一概由工商部门去处理,这些原因造成了市场管理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突出。

(五)有特色的专业化农村集贸市场不多。在市场竞争中,特色、专业化是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需要特色,需要专业化。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分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目前,农村集贸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建设大众化,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很少。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建设难以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二、对策建议

(一)落实第一责任,抓好前沿管理。市场开办者是市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落实好市场开办者第一责任人制度,是市场管理的前沿阵地。深入走访调查,摸清情况,与地方政府、村委会加强沟通,讲清利害关系,进一步确立市场主体,落实第一责任。召开座谈会,向市场开办者宣传第一责任的相关内容,使市场开办者明白自己不仅要抓好市场的物业管理,更重要的是履行好市场第一责任人责任;通过与市场开办者签订市场管理责任书,明确市场开办者对市场内经营户证照、市场内安全、计量、维权、卫生等有督促和管理责任,对市场内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有建设和维护的责任;组织市场开办者学习教育,提高其觉悟,提高其社

会责任感,自觉投入市场建设,使其明白,管好市场,就会实现目标一致,互利双赢。

(二)调动各方面投资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扩大农村集贸市场功能。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不可能单单依靠政府,更多的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要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鼓励个人、集体、外商多方投资于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同时,市场建设要在满足使用功能和投资许可的基础上,以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式样新的要求,完善水、电、通讯、仓储、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加快交易手段的现代化,尽可能地提高市场建设的档次。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建设,将农村集贸市场迅速从传统市场转变为现代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入场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各类农村集贸市场的规范和指导,只有让经营者先知法、懂法,最后才能守法,才能在全社会倡导诚信经营;只有让广大消费者知道自己有哪些合法权利,怎样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才能在全社会掀起打假治劣的良好氛围;只有落实了市场开办者的第一责任,知道自己所应负的责任,才能改变对农村集贸市场监管的被动局面。

(四)注重有特色的专业化市场的建设。专业化市场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但是,它的建设决不能脱离其区域基础而盲目建设。因为其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较广阔的腹地、较高的门槛购买力、较佳的区位和相对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因此,应慎重考虑,在经过综合比较和优选的基础上,注意发挥区域优势,有步骤、谨慎地加快专业化市场的建设。

(五)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工作。农村集贸市场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是市场机制运行良好重要标志,也是市场生存发展和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因此,各地应制定出台《集贸市场管理办法》,建立以苏木乡镇政府牵头,城管、工商、卫生、经贸、环保、消防、建设、公安等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合市场管理机构,对集贸市场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巡查人员的作用,定期或

不定期地加大对农村集贸市场的巡查力度,重点检查主体资格、商品进货渠道、产品质量、产品价格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堵住假冒伪劣的源头。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和自我保护意识,打击不法商贩和违法经营者,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当前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县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己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这种变革是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农民基本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而发生的。事实证明农村集贸市场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充分的发展空间。然而,在这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监管难点。为了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的监管,笔者针对农村集贸市场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以峰高镇集贸市场为例阐述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几个问题

1、业主纯商业运作,监管不规范。峰高镇集贸市场于2002年由政府建成后以招标的形式转让给私人业主进行经营管理,这种措施减少了政府人力财力的消耗,也有利于政府将资金投入到其它的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业主实行的是纯商业运作,以赢利为最终目的。就使得市场的监管方面不够规范,各种商贩只要交钱都可以进入市场,商品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2、无照经营者充斥着集贸市场,商品质量低劣。据调查,该集贸市场逢场天一般有两百多户商贩,但其中只有七十多户是在工商所登记,有执照的,其他一百三十户都是摆地摊、推销药品和江湖郎中的无照“游击户”。而且商品质量比较低劣,假冒伪劣商品居多,以洗发水、洗洁精、蜂蜜、和食用油等农村常用日用品尤为突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

3、集贸市场布局不合理。市场内的商品没有形成科学、合理地划分好种类区域,常常是畜产品和蔬菜在一个区域;日用品和熟食品在一个区域。在逢场天或过节的时候,有些商贩还将商品摆放在市场的入口甚至街上去了。这样既为消费者的购买造成了不便,影响了市容,也加大了市政管理的难度。

4、卫生状况差。市场内仅三名管理人员,其中两名都是开票收费的,而清洁人员仅一人。77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连平时打扫都很吃力,更不要说人流量是平常几倍的逢场天,清洁卫生根本无法维持。果皮、废纸、鸡鸭血、泥水使整个市场肮脏不堪。

5、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淡薄。与城市居民日趋成熟的消费理念相比,农民安全消费意识十分淡薄,其中固然有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水平不足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对假冒伪劣商品可能造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由于对危害性认识不足,低廉的价格往往成为农民在购买使用商品时最主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即使明知所购商品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在“一分钱一分货”、“只要能用就好”、“便宜就好”等心理作用下,购买使用这些假冒伪劣商品。更有甚者,在工商行政执法部门销毁假冒伪劣商品时,一些农民还不顾执法人员的阻拦,哄抢未被完全销毁的假冒伪劣商品。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参与打假维权行动。广大农民作为农村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农村市场的打假维权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因此,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使用假冒伪劣商品将损害自身权益,从而提高鉴别假冒伪劣商品的能力,增强抵制假冒伪劣商品的自觉性。(1)采取适合农村特点的宣传方式。根据农村宣传的条件及受众的特点建议采取在农村集贸市场、村委会等群众聚集的地方,定点分发宣传册、宣传单;在村委会、集贸市场的宣传栏、黑板报上进行宣传,同时对一些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件进行宣传等方式,以提高宣传效果。(2)针对农民的需求提供咨询服务。根据农民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春耕时节,组织力量进行种子、农药、化肥、地膜等方面的知识宣传,提高农民鉴别假种子、劣质农药化肥、“三无”生产用具的能力;而在中秋、春节等节假日,举行大米、食用油、糖果等食品方面的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3)建立面向农村的宣传阵地。目前我县有电视台和电台,建议充分利用这些宣传的平台,以固定的电视栏目,建立面向区域内农村、农民的宣传阵地,使这些宣传媒体成为农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了解市场信息、提高产品鉴别能力的窗口。

2加强监管力度,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监管办法农村地域广阔,市场分散,相比之下行政执法力量显得薄弱,而农村市场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法制观念相对淡薄,一些村规民约深入民心。因此,对农村市场的监管有别于对城区市场的监管,在借鉴对城区市场监管办法的同时,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监管办法。(1)加强集贸市场监管力量。农村市场的监管力量相对薄弱,除工商部门在乡镇设有基层所,在农村实施市场监管外,其他行政执法力量由于在乡镇没有派出机构,面对地广大农村市场,监管力度相对很小。而一个工商所的人员编制一般都在五至六人左右,负责辖区内企业和个体户的登记变更、商标广告合同等日常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对商品质量监督有限。因此,建议对涉及农村市场监管的工商、卫生、药品食品、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进行行政资源整合,综合行使农村市场监管的行政执法权,在人员、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彻底消除农村市场的监管盲区。(2)改革农村市场监管方式。由于我县部分集贸市场实行了像峰高镇集贸市场那样转让给私人业主进行管理经营,业主出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不可能组织太多的监管人员。因此,建议分管部门应加强引导,逐步建立起农村市场的自我监管、自我约束机制。如在市场内各相同行业建行会组织,强化经营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了相互监督,推动市场向安全、文明、健康的放心市场发展。因此,在依靠行政机关依法监管的同时,逐步在农村推广建立市场自律组织,依靠以德监管,加强市场生产经营者的自律行为,推动农村市场走向规范。(3)增加农村市场监管手段。农村市场相比城区市场比较不成熟,城区市场施行的有效监管办法,在农村市场却举步为艰,如索证索票制度在农村市场难以施行。建议一是要根据市场内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制定处罚细则,加大处罚力度,避免这些经营者钻法律的空子,逃避处罚;二是要推广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办法,加强对集贸市场销售的农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的检测;三是健全12315维权网络,在集贸市场聘用素质较高、办事公正、有较高威望的人为协调员,方便消费者投诉,及时调解市场纠纷。(4)加强卫生监管力度。干净、卫生的集贸市场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商家,并保证消费者能在舒适、安心的购买环境内购物。建议相关部门和业主协商要求增加市场内清洁人员数量及改善清洁维持状况。制定细致明确的处罚制度,如要求商贩进入市场前先交一定数量的卫生保证金,管理人员随时检查,如果发现其摊位卫生太差就进行处罚等方式对市场的卫生进行规范。

3、加强引导扶持,推动市场内商贩走上规范化轨道由于农村市场商品品种相对较少,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小,这往往造成了许多生产经营者既是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同时也是假冒伪劣商品的消费者,在侵犯别人合法权益的同时,自身的合法权

益也受到侵犯。因此,建议开展针对农村生产经营者的诚信教育,加强引导与扶持,推动市场内店铺、摊贩走上规范化轨道。建议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税费,将市场内店铺、商贩变无照经营为有照经营。农村地理和卫生条件等客观因素与农民对审批手续抵制和逃避纳税等主观因素,使得当前许多市场内小店铺、商贩办理不了或不愿办理经营许可证。因此,建议针对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简化对市场内小店铺和商贩的审批手续,并给予减免税收等政策支持,鼓励这些小店铺甚至“游击”商贩办理经营许可证,使之从无证经营向有证法经营转变,从而纳入正常的监管范畴,引导其走上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道路。通过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积极参与打假维权行动;通过整合行政资源,改革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建立适合农村市场特点的监管办法,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通过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使市场内店铺和商贩从无证非法经营向有证合法经营转变,使农产品经销商成为农村市场合格产品的提供者,消除了假冒伪劣商品生存的土壤和销售的渠道,农村市场将日趋成熟,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

农村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买方市场日益繁荣。当前,不少农村市场的发展速度趋缓,有的地方甚至停滞不前。为了解影响农村市场发展的原因,寻找加速农村市场发展的新路子,最近,省农调队就农村市场发展的有关问题对全省小城镇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农村市场现状

2001年全省小城镇共有1072个,辖27207个行政村及2482个居民委员会,3032.5万农户,总人口达3670.6万人,其中:镇区人口有885.2万人;共有集贸市场2212个,比上年增加79个,其中:综合市场1772个,农副产品批发等专业市场440个;集贸市场成交额达437.05亿元,比上年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1.02亿元,增长10.3%;还有一些村级小市场不包括在内。在这些市场中,市场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有相当部分市场没有固定的门面和摊点,面积狭窄,市场交易量不大,商品交易品种不全,市场覆盖率不高等,严重阻滞了我省农村市场的发展。

二、农村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农民购买力不强。这是制约农村商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2001年,我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299.46元,同比增长4.7%,可支配收入2264.71元,同比增长4.9%;最低的镇人均纯收入不足1300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未来增收预期不稳,延缓了农民的即期消费。由于近两年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大宗农产品、畜产品价

格低迷,已使农产品总量扩张不能为农民在农业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弱,外出务工环境趋紧,使农村非农产业难以支撑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加之农民对未来增收的预期不稳,产生即期消费紧缩的倾向。消费支出的停滞,导致目前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生活消费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90年代以来一直在0.55-0.58之间波动。生产投入的下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最终还会影响到农产品的供给。

2.农村市场的非均衡分布,加大了开拓农村市场的难度。既有消费需求又有购买能力的农村居民只是少数,多数农民有消费欲望但购买力不足。虽然农村市场空间很大,但是,从购买力的分布和农民的消费行为分析,真正既有消费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即能形成有效需求的仍是少数,绝大部分农村居民购买能力较低,难以形成对市场的旺盛需求,购买力不足是影响农民即期消费最主要的原因。

3.同比外出打工人数较多,本地劳动力不足,发展后劲不足;打工资金回流消费增长缓漫,回乡服务本地经济建设少。(二)产品结构不合理

不少生产者和经营者,把开发新产品和推销商品的着眼点放在城市市场,追求高附加值,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设计多数是以城市需求为基础,造成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商品结构趋同性问题十分突出。

(三)流通组织滞后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部分干部的市场观念、市场意识淡薄,只重视抓生产而忽视流通组织的建设。农民盲目生产、无序流通、销售不畅。近年来经常出现柑桔因销路问题而烂果枝头的现象。再有,各种农产品市场建设规模小,没有形成网络,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严重不足,市场带动作用很弱。

(四)信息服务薄弱

主要体现在信息不足,真正用于农民生产、生活信息指导不多,信息质量不高,鱼目混珠的现象时有发生,令农民不敢轻信;信息网络不够健全,使一些信息无法送到农民手中。农村信息服务发展滞后,农民不能得到必要的生产指导和市场销售信息,产销之间的联系度不够通畅,时常出现农副产品积压和卖难问题。

(五)农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如农民的家用电器和各种农用机械及农用汽车近年来增加很多。但农村的供水、用电、道路建设和电视信息接转等基本问题,未能尽如人意;第三产业又难有作为。因此制约了很大部分商品的普及和在农村市场的开拓。

(六)假冒伪劣商品多,影响购买积极性

主要集中在食品、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上,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

三、加快农村市场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用市场的观念引导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要让广大农民深刻懂得农村市场这种规律,作为卖方市场,农民要知道自己生产什么产品更好,效益更高。作为买方市场,农民要知道自己购进什么更有利于自己的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提高。

(二)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转变农民生活方式

城市化滞后是我国农产品和工业品双重过剩的症结所在,因此,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启动内需的重要内容。通过农村城镇化,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提高消费水平。同时,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将带来交通和市场的繁荣,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领域。国家应不失时机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探索小城镇发展模式,吸引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如果由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能够侧重于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小城镇的电网、道路、供水等与生产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和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效果将比较显著,而且有利于消化目前“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

(三)加强农村市场培育,建好、用好农村集贸市场

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集镇的市场设施跟不上日益发展的农村交易的需要,有些集镇没有按规划建设农村贸易市场。因此,在农村电网改造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速市场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功能,在广大农村依据市场规模形成梯度规模的网络体系,使其为开拓广大的农村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四)发挥和开发交通优势,为城乡物质快速流转创造更多的便利

要把现有的交通优势发挥好,要进一步开发出潜在的交通优势,为城乡和外界等物质的快速流转创造更多的便利。

(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减轻农民负担最根本的是压缩“需求”。应下决心精简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权力与金钱的彻底分离;在加强机构改革的同时,结合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干部政绩考核。农民只有丰收,产品能够销售出去,并卖个好价钱,才能实现扩大消费的行为。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信息指导,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建立大市场,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销比重,减少自产自食,扩大农村内部相互间的服务领域,促进第三产业更快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目的。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市场份额问题。因此,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要抓住当前农产品比较充足的有利时机,以提高农产品品质为中心,调整优化结构。目前,我国农业效益低,主要低在农产品加工滞后。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多种多样的农产品加工产品,尽快推广实用加工技术。按照市场需求,更新品种、提高品质,通过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条,解决优质农产品开发和大规模生产问题,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工商联手,共同开拓农村市场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7

1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村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很多村会计没有经过专门的财务知识培训, 对现行的会计制度和财经法律法规不了解, 有的长期采用单式流水帐, 只简单记录现金的收支业务, 对其他会计业务不核算, 不能全面的反映各监督村组集体资产和负债全貌, 有的继续采用收付实现制, 作为帐务处理的基础, 村组债权、债务不核算, 内部往来管理混乱, 欠人和人欠手续不清, 债权债务不明还有个别村会计根本不记帐, 形成“包包帐”。

1.2 村组集体资产管理不规范

一是帐物不符, 有帐无物, 有物无帐, 没有能够准确合理地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台帐并建立相应的保管责任制度, 同时对资产的购置、处理、转让、租赁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 甚至还有个别村存在暗箱操作、口头协议、在承包单位列支费用等情况, 将集体资产管理游离于村委会及镇政府监督管理之外。二是个别村组干部长期侵占、挪用村组集体资产, 私自处理集体资产不入帐, 造成干群矛盾突出, 形成不稳定因素。三是现有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不明晰, 镇村之间、村组之间互相扯皮现象时有发生, 镇村矛盾、村组矛盾、干群矛盾日益加剧。四是现有资产价值不明确, 使资产发包、处理、转让的随意性很大, 不能形成完善的监管体制。五是对资产发包、转让、处理及在建工程承包的合同管理不到位, 特别是工程承包合同, 事前没有该项工程的预算、工程开展的可行性报告, 事中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 事后没有工程竣工报告, 也没有对工程资金运作及开展情况向群众予以公开, 群众意见很大。

1.3 财经纪律不严

不按规定程序办事, 村干部直接插手管钱管物, 坐支收入, 使财务制度形同虚设。有的村干部把收入的钱, 直接用于其他开支, 形成“坐支”, 有的长期使用或借用村组集体资金, 还有的一手管票, 一手管钱, 收支无计划, 审批无制度, 民主理财和民主监督更是流于形式。这类问题的产生, 多数是因为村干部缺乏必要的财经法规知识和会计基本常识, 不懂得资金收支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有关时限要求, 主观上无意识地违反了有关财经法律法规, 造成村上财务管理混乱;还有个别村干部明知道该怎样做, 但为了个人私利或少数人的利益, 主观上有意摆脱村财务人员和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 搞暗箱操作, 有意侵吞村组集体资金。

1.4 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流于形式

账务不公开, 收支不同群众见面, 或者为应付检查, 避实就虚, 账务公开流于形式, 民主监督制度不落实。目前全镇都设有民主理财小组, 也搞了财务公开, 但真正按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公开的, 只有少数几个村。绝大多数村组的民主监督和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有的是为应付检查, 临时公开一下, 有的是群众反映强烈, 在有关部门催促下才公开。从公开的内容来看, 大多是农民看不懂的财务收支大类的一些基本情况等, 而对于村上的具体收支、群众看得懂的情况、大型工程建设和筹资筹劳使用情况等群众普遍关心的, 也是财务公开中必须公布的核心内容却避而不公开, 群众意见很大。

1.5 挥霍浪费严重

一是收支失衡、支大于收、非生产性支出过大, 有的村集体收入很少, 甚至连正常的开支也难以维持, 但村组干部在支出时, 不考虑这次支出是否必要, 有钱就花;有的村集体经济条件虽然好些, 但村组干部只顾自己享受, 用公款购置汽车、吃喝玩乐、外出学习考察等等, 村民意见很大。二是吃尽分光、分钱分物现象严重, 特别是组级, 由于最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土地价格上涨、土地流转和征用项目很多, 村组有了大量土地补偿款, 村组集体实力有所增强, 但村组干部没有能够很好地利用该项基金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改善农村公益性事业, 而是为了“讨好”村民, 大肆按人口、承包面积分钱, 这样村组没有积累, 没有可持续发展力量, 并在社会上形成不好的风气。

2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农经机构设置不明确, 干部队伍不稳定

一是机构设置不合理, 农村税费改革后, 乡镇不再设立专门的农经部门, 各乡镇没有统一的单独的人员编制机构。在这种管理体制和责任不明确的前提下, 要管理好农村财务, 难度相当大;二是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较低, 队伍不稳定, 因农经机构责任性强, 职能不明确, 即权责不明确, 因此乡镇机关业务能力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都不愿从事该项工作。这种情况的存在, 势必造成农村财务管理和监督混乱, 群众上访不断, 干群矛盾突出, 干部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2.2 对农村财务违规处理难执行

一是司法机关监督不力, 1997年刑法实施后, 村组干部不再是贪污、挪用等职务犯罪主体, 检查院不能对其立案侦查, 同时又不是侵占、挪用资金等犯罪主体, 公安机关不能对其立案侦查, 法院又不能以民事案件立案, 村组干部的经济违规问题成为法律空白。二是经检机关监督乏力, 村干部是党员的, 纪检部门还可查处, 对不是党员的纪检部门根本难以查处。三是群众监督不力, 分散的家庭经营, 使村民的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 部分村民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 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 给某些不廉洁干部有了可乘之机。四是内部监督不力, 由于村组财会人员由村级任用, 部分财会人员怕丢饭碗, 对村组干部的违纪违规行为不愿监督或放弃监督, 发现问题不敢管, 听之任之。

2.3 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不力

一是村级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财务公开力度不够。有些村虽然定期将财务收支情况公开, 但是公开的内容不具体、比较空洞, 群众无法了解资金的用途、去向, 个别村一些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没有能及时公开, 致使群众无法实施民主监督。二是乡镇机构改革后, 乡镇农经站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 人员相对减少, 对村级财务管理职能有所削弱。三是对村组财务审核监督没有落到实处, 虽然绝大多数镇实行村帐镇代理, 但很多乡镇农经站没有认真审核各村组财务收支预算的可行性、资产发包合同的合法性、财务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和规范性等。四是村级招待费零管理的配套措施没有跟上, 乡镇干部下村工作的伙食费用没有得到解决。

2.4 对农村财务问题重视不够

一是某些干部认为村民自治, 不宜多管, 由于这种认识的偏差, 导致乡镇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不重视, 对群众反映的财务不进行认真调查和处理。二是某些镇村干部存在老好人思想, 对存在的问题听之任之, 不愿得罪人。三是财务政策、规章制度没有能得到很好有贯彻落实, 有些村干部不熟悉财务法规和制度, 不按财务规章制度办事, 不听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造成财务管理新老问题不断。

2.5 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 业务水平低

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要求财会人员要相对稳定, 但是, 部分村的财务人员都是由村干部指定, 另一方面, 会计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 由于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干, 又找不到合适人选, 即使一些业务生疏的财会人员也“持证上岗”, 还有村在挑选财会人员时不是从工作考虑, 而是凭个人好感, 凭感情用事, 一些素质低下、根本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 也被选拔到会计岗位上来。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3.1 理顺管理体制, 明确职责分工, 稳定农经干部队伍

在当前农村矛盾和问题较为严重的情况下, 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明确职责分工, 从而稳定农经干部队伍, 强化农村财务管理。一是要提高乡村干部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端正思想, 摆正关系, 搞好财务管理。要把加强财务管理放在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障村民合法利益的高度上来认识。二是要建立健全农经管理机构, 给予农经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 让他们安心工作。三是要明确农经职责和分工, 特别是要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日常管理制度、审计监督制度、首问责任制度, 明确责职, 各负其责。四是针对当前农村税费改革中财务管理混乱的情况, 对农村财务实行“一站式”服务形式的“委托双代管”, 即将村组的资金管理和帐务处理统一纳入乡镇委托代管, 真正把农村财务监督予以管理之中。

3.2 建章立制, 规范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财务工作的规章制度, 如民主理财制度、现金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集体收入分配制度等, 通过制度来规范财务工作。二是将“权”进行适当分解, 由一人掌握变为多人交叉掌管, 正式发票或收据至少要有2名村干部签名, 避免财务开支的暗箱操作, 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三是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民主监督的有效方式, 加大财务公开的力度。成立村民民主理财小组, 参与财务管理;集体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定期对村干部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审核;设立村务公开栏, 定期将财务收支情况、基本建设资金使用、大额资金使用、干部报酬、个人借款、水电费、招待费、车辆费用等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专项公布, 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四是要保证财会人员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认真听取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3.3 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一是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 召开座谈会、研讨会, 举办培训班、知识竞赛, 制作黑板报、张贴画、标语等, 广泛宣传, 提高认识。二是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财会人员作为特殊从业人员, 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 还要有较强的政治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因此, 要通过举办业务讲座、法制讲座、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 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三是针对部分农村财会人员年龄偏大、素质不高的问题, 将一些年富力强、爱岗敬业、业务精通的社会人员选拔到会计岗位上来。四是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置, 要由乡镇农经站配合组织部门进行考察选配。在选拔财会人员时, 要坚决杜绝“任人唯亲”的行为。

3.4 增加村级财务的透明度, 使村务公开、民主理财落到实处

农村财务能否如实向群众公开公布, 能否接受群众监督, 事关重大, 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而且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因而农村必须实行财务公开, 进行民主理财。村级财务公开要制度化, 公开的地点必须是群众较为集中、群众容易看到的地方。公布后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耐心解释, 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以及揭发出来的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 镇纪检、监察、审计所要认真对待, 严格查处, 并向群众反馈查处的结果, 给群众一个明白和满意的结果。

3.5 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委托双代管”,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

3.5.1 收支管理制度化

结合农村财务“双代管”, 建立健全了四项制度。一是建立收支计划制度。按照“收支平衡, 略有结余”的原则, 由村委会于年初制订年度收支计划, 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经乡镇农经部门审核同意后, 作为结算报帐的依据。二是建立集体收入监控制度。集体经济组织各项收入自开票之日起实行票款同行, 5 d内资金必须进入农经部门设立的村级资金专户, 严禁体外循环。三是建立收支两条线制度。村级所有收入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先行送缴服务中心入帐管理, 不得滞留在村, 不得以支抵收, 不得抵扣挪用。日常支出实行备用金报销的办法。四是建立集中结算报帐制度。村报帐员对各种手续齐全并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的原始收支凭证初步整理后, 到农经部门审核报销, 农经部门对不符合要求和未按年度收支计划进行运作或未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盖章的票据, 一律不予报销入帐。

3.5.2 基础工作规范化

一是规范收费票据管理。规定村组收费只能使用江苏省农林厅核发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用票据, 同时建立票据的领用、缴验、核销制度, 保证村组收费全额、及时解缴镇委托代理资金专户。二是规范村组集体资产管理。农经部门为各村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建立资产管理台帐, 并指定专人保管, 同时对资产的发包、转让、处理实行审核和监证, 避免集体资产流失和各种人为损耗。三是规范档案管理。农经部门为各村配备专门的档案柜, 按照“一村一柜、安全高效”的原则保管各种会计资料。

3.5.3 民主监督全程化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8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 教师激励 激励机制 激励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15-02

教师激励机制,就是教育管理者为了达到既定的工作目标,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与教师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总和,也就是中小学组织激励内在关系结构、运行方式和发展演变规律的总和,所采用的一系列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使其切实感到力有所用、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自觉努力地朝着预期目标奋进的方法、措施和程序,是一个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态组织系统。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一)激励模式的合理性问题

1.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

物质需要作为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物质激励是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来鼓励教师员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的正激励以及罚款等的负激励。但是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具有许多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不同的特点,比如更注重精神议论需要;关切自尊和荣誉需要、创造和成就需要等。由于学校领导对于教师需要分析不足,一些学校领导认为教师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因而只要给教师多发课时费,大家就会多上课、上好课,没有深入地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虽然收入有所增加,但教师对现状并没有感到满意。而且,有了物质刺激后,学校管理者理所当然地忽视了教师的情感需求,不与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激励方式简单粗放,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导致人际关系庸俗化、激励方式货币化,最终使得激励背离了初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仍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2.重外部激励,轻内部自我激励。

一般来讲,在外力推动下调动人的积极性均属于外部激励。我们应该看到外部激励对不同教师有不同的作用,其作用还是有限的。比如说中小学管理者通过为教师设置一定的工作任务,并要求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最后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与速度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依据。这种工作任务对教师存在一定的激励,虽然教师会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工作,但是本身这种任务激励却存在一种缺陷,它的实质是通过行政手段来管理教师的方法,这种方法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教师处于一种被动服从或是执行上级任务“要我做”的状态,只追求压力如何减轻或是解除。这种方法也会促使教师产生一种逆反行为,情绪严重时会出现反感、抵触甚至憎恨,这是与激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内部性自我激励是指教师主动地与自身消极因素作斗争,把内心潜在的自我完善欲望转化为不懈的实践努力,以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保持工作具有振奋、高效动力状态的活动,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最有效的方式。然而,很多学校并没有把握好内部性自我激励和外部性任务激励的平衡,使得后者在激励措施中占的比例过大,没能有效地激发出教师自发、自觉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绩效考核的公正性问题

1.过分偏重量化考评。

目前中小学的激励措施一定程度上尊重人力资源的价值,但是考核指标却偏重于量的考核。如薪酬分配主要是根据授课的课时量及职称高低,职位晋升往往参考教龄以及学术论文的数量,这些量化的指标往往引导教职工把精力投入累积课时和论文发表上。又如在教育质量的考评上,现实中教育质量就是分数,升学率就是硬道理。评价标准日益分数化,“量化标准”成为几乎所有的中小学评价标准制定的规范文本。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改革中小学考试与评价体系的通知》指出,“分数不能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我们理解为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但却是最重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标准。

2.考评方式单一化。

教师考核又称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指对教师的工作现实,或潜在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中小学对教师考评时,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缺勤率、师德水平、教师科研成果等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标准,其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所占的比重最大。以教学成绩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标准,说明在中小学教师评价中仍然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说明现在的中小学还停留在传统的终结性教师评价上,此做法与当下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的形成性或发展性教师评价背道而驰。

二、完善我国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一)物质刺激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教师是社会人,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需要生存和发展,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外在物质条件做支撑,这是客观存在。教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强烈的自尊需要和成就需要,他们的工作热情,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教育工作本身。因此,在我国的教师管理中,要坚决摈弃“经济人”假设的思想,在运用工资、奖金等经济手段和方式激励教师的同时,还要满足教师情感、发展、成就等较高层次的需要,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可以为教师营造更加优良的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缓释教师的工作压力;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增加其对学校目标的认同;学校还可通过信任、关怀、提升、提供进修机会等方式,增强教师的自我实现感。

(二)优化激励过程

1.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根据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不同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也是不同的,相同的激励措施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为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因人而异的奖励制度,针对不同教师的需要和动机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

2.全面地评价教师,建立智力激励体系。同时教师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教师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价值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隐含性。因此,对教师进行激励时,要根据教师劳动的特点,科学、全面地评价教师劳动的价值、成果、贡献。在评价过程中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加强,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师创造性的多元的、新型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要注重学生的意见和家长的反馈,通过多方面的评价,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改进教学行为和进行自身修养的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

(三)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

1.改革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学校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根据学校的具体定位和需要,来设置教师岗位,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中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其次,学校要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在合同中要明确学校和教师双方的责、权、利,根据岗位不同,职责和津贴均不相同;第三,教师要能上能下,动态管理。教师聘任的各个岗位尤其是关键岗位是有限的,在这些岗位上要认真考核,对于无法履行职责的教师要及时根据合同让其下岗,或更换职位。

2.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励制度首先要体现公平的原则,首先要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其次要与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时要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学校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教师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并通过实践不断地检验和修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而提高指标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孙非.组织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罗明丽.中小学教师激励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广场,2008,11.

[3]吉同权.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策略研究.2008,04.

[4]王炳坤.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研究.2008,05.

[5]梅玲.国中小学教师激励措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03.

[6]吴海燕.浅析中小学教师激励策略的正确运用[J].读与学(教育教学刊),2010,08.

[7]黄昭委.试析中小学教师激励中的伦理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9,03.

上一篇:atm取款机测试用例下一篇:皇城小学教师聘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