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旄镇小学2011—201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2024-07-09

白旄镇小学2011—201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精选6篇)

白旄镇小学2011—201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山东省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提升全镇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速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依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临沂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临沂市2011—201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临沭县2011—201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制定《白旄镇小学2011—201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创建“数字化校园”为抓手,以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以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和人才队伍培养为重点,以改革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人为本,统筹规划,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坚持以应用促建设、以需求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基本原则

1、统一标准、科学规划。各学校要按照我镇发展目标,立足实际,统一标准,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促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逐步缩小校际教育信息化差距。

2、集中建设、资源共享。以县教育信息化中心建设为重点,镇教委将根据上级要求集中建设本区域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防止重复建设造成的投资浪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加强网络管理,实现软、硬件同步发展。整合教育信息资源,促进资源开发和应用,实现资源共享。

3、着眼长远、适度超前。以适应教育及社会公众的实际需求为

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以富有前瞻性的眼光、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以应用促建设,边应用边建设,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二、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

(一)总体目标

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建好白旄镇教育资源站点,建立科学、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群;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及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与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建立较为完善的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向社会开放网上教育信息资源,初步形成全社会终身学习体系,使我镇教育信息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主要任务

1、数字化校园建设。到2015年,全镇各小学皆争创为临沂市数字化校园,全镇平均生机比为12:1,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设达到1人1机,专任教师人手一机。全镇90%在规定年龄内的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考核。

2、网络建设。一是全镇各小学皆加入临沭县教育城域网。通过全县城域网,达到资源共享。教委与各校、校际之间实行电子网络联系,做到文件、数据网上传输,不断完善全镇教育电子政务、视频会议和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初步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和学校办公自动化。二是学校网络建设。各学校进一步加大以计算机配备及网络建设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基础工程建设力度,实现中小学较高层次的“校校通”。三是教育博客建设。进一步提高我镇教育博客开通率,争取到2015年实现人人有博客,人人参与网络教研。

3、资源建设。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形式活泼、使用方便的信息资源和相应的软件支持是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一

是充分利用县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资源,提高共享资源利用率。二是校园网资源建设。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有自己的网上主页,大力加强校园网资源的开发建设,建设依托临沂教育资源网的中小学信息资源库,既要为教师提供各种教学辅助资料、优秀课例、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和素材,又要为学生提供优秀教师的教学辅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级教育资源中心库,进行链接或移植转化,为学校师生服务。

4、队伍建设。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要把信息技术纳入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分层分级抓好我镇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应用、开发、管理、学科教学四支队伍建设。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应用网络环境开展学科教学及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及探索性学习;60%的教师能够比较熟练地自主开发设计多媒体课件和制作网页,能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研究活动;各校有1-3名网络管理专业教师,能熟练掌握网络硬件的结构原理,掌握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相关软件的使用,能切实抓好学校网络管理、开发和应用工作;通过上岗培训、在职进修、教研活动等多种形式,更新观念,提高业务能力,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5、应用研究。要在应用中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探索计算机信息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一是提高教师应用校园信息平台的能力。实现校际信息管理和教育教学信息交互平台,实现学校管理的智能化、电子化、网络化。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及相关知识信息系列,构建全县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二是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掌握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内容设计向过程设计、从单一学科教学向多学科整合的转变,促进教育教学全面改革,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三是研究网络时代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尽快将信息素

养的提高列入各级各类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的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作为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四是研究基于网络的校园文化建设。各校积极创设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博客、网上论坛、班级主页、学生个人主页等),为学生提供协作交流,表达情感的空间,提供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学校50%的课时中使用信息技术,逐步掌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鼓励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模式创新。

三、主要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到位。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镇教委主要负责负责本镇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以及所属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组建本地区教育网,加强对所属学校校园网和网络教室的管理,为本地区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学校主要负责本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以及教学与管理。

(二)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地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乡镇政府也要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各地各校要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在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前提下,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学校要严格执行有关收费政策,规范管理,搞好服务,所收费用必须全部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广泛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同时,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教育信息资源逐步面向社会有偿开放使用的运行模式,以弥补教育信

息化软硬件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的不足。

(三)加强队伍建设,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各单位要重视加强学校信息技术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所需的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下大力气提高各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将适龄教师按期通过信息技术培训考核作为教师职务聘任、晋升、晋级的必备条件之一。

(四)加强检查考核,确保全镇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如期实现。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检查考核,将其列为对学校考评的重要内容,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

白旄镇小学2011—201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篇2

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注重顶层设计、强调高位引领,学校信息化硬件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各类教育基础数据平台部署完成,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初具规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升,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几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目标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要真正实现“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需要信息化教育软件产业的同步健康发展。信息化教育产业是我国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简单地分为信息化教育硬件产业和软件产业两大部分。[1]信息化教育软件产业是对从事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软件、平台、资源、服务等信息化产品研发与供给活动相关的业态总称。全面梳理产业发展现状、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特点、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冷静思考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我国信息化教育软件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

●我国信息化教育软件产业发展现状

2016年我国信息化教育软件产业发展状况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题库和在线答疑类产品竞争白热化

如果要为本年度我国信息化教育软件产业发展状况“画像”的话,那么各种基于手机APP的题库和在线答疑类产品的白热化竞争是其首当其冲的特征。自猿题库、梯子网为代表的智能题库产品出现以来,各种题库类产品层出不穷,如作业帮、小袁搜题、阿凡题、学霸君、一起作业网、互动作业、快乐学习等产品持续涌现,将学生通过手机拍照等方式输入查询、迅速获得难题参考答案及解析步骤以辅助课后作业与练习的学习活动演绎到了极致。据第三方机构估算,我国教育信息化软件与服务市场规模巨大,每年有近千亿的市场,但由于产品的同质化导致企业竞争近乎白热化,产业格局不断洗牌。[2]随着产品竞争的加剧,在线一对一答疑辅导、观看课程直播、在线测评与知识薄弱点诊断、精准推送补充性学习资源等功能成为该类产品当前竞争的焦点,产品功能逐渐趋向综合。

2. 在线课程和资源平台类产品稳步发展

该类产品又可以细分为网络资源库类、备课系统类、网络课程类、视频直播类、微课类等产品。网络资源库类以百度文库、学科网等为主要代表,继续传统海量配套教学资源建设的模式,以课件、教案、试题等为主要内容,由于满足了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本需要,仍然在信息化软件产业中争得了一席之地。备课系统类产品以云存储技术为支撑满足了教师在线备课和在线授课的需要,这类产品大多与硬件系统相捆绑,以各类电子书包、智慧教室等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形式面向教育用户。网络课程类以网易云课堂、百度传课等各类视频公开课或MOOC平台为代表。视频直播类以学而思、北京101网校等中小学网校为代表,在“三通两平台”建设大背景下再度获得发展机遇。微课类产品大多以微课和视频点播技术为基础,面向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有代表性的如题谷视频解题等。

3. 课堂教学和移动教学类产品暗流涌动

缺少适用于当前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实际,有助于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教与学活动融合的跨平台的开放性教育软件,是当前我国信息化教学应用的软肋。国内当前实践中满足这类应用需求的软件大概有四类:一是绑定于各类一体化环境解决方案的专门软件,这类软件功能实用性较强,但硬件依赖性太高;二是社会化软件的迁移应用,如微信、微博或基于微信平台二次开发的微助学等;三是引进国外或本地化开发的移动教学系统,如Edmo Do、Edu Soho、小蚂蚁教学系统等;四是基于智能手机等自带设备、直接服务学校混合教学实践的新兴产品,如蓝墨云班课、雨课堂、学习通等。可以说,这类产品找准了我国信息化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来看,虽然每个产品定位比较明确,竞争尚不激烈,但必将成为信息化软件产业竞争的下一个爆发点,可谓看似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4. 学科教学软件类产品研发受到关注

学科教学软件是指专门用于中小学具体学科内容教学的应用软件。国内学科教学软件的开发一直是块短板,长期以引进国外或借用其他领域的产品为主,如几何画板、虚拟地球、Celestia、虚拟人体等。随着我国大部分学校信息化发展进入常态应用和融合创新阶段,学校对学科教学工具软件的需求逐渐加大。因此,近几年国内学科教学软件的研发开始受到关注,主要包括各类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一体化解决方案中绑定的学科教学产品和各类学科学习APP。学科学习APP目前以流利说英语、英语趣配音等语言学习类产品为主,涉及的学科面比较窄,主要服务于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

5. 创新教育与素质拓展类产品发展迅速

该类软件主要包括儿童教育类、机器人教育类等产品。儿童类APP产品目前占据重要份额,主要服务于幼儿家庭教育的娱教产品,如贝瓦儿歌、儿歌多多、宝贝听听等。随着近两年来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兴起和对STEAM教育的重视,相关的3D打印建模软件和DFRobot、萝卜圈、Scratch、Kodu、Arduino IDE等机器人教育类编程软件逐渐受到关注。此外,教育游戏类产品随着各类手机APP及相关技术的成熟而重新受到重视。

6. 虚拟现实与大数据分析类产品崭露头角

2016年是中国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元年。随着虚拟现实硬件设备成本的降低,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成为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焦点。2016年3月发布的《中国VR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VR的潜在用户已经达到2.86亿,约有19%的人成为潜在购买者。“VR+教育”也成为VR行业探索的新领地,国内某大学VR“模拟解剖课”投入教学成为VR教育应用的燎原星火。目前,这类技术在场馆学习领域已经得到初步应用,如我国开发建设了大学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虚拟敦煌、虚拟故宫。另外,VR超级教室、课专家、趣上课等基于VR技术的面向课堂教学的虚拟现实产品崭露头角。此外,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各类智能测评系统和学习分析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也逐渐兴起。

●我国信息化教育软件产业发展现状思考

纵观2016年我国信息化教育产业发展,可以发现存在如下特点:(1)手机APP成为各类教育软件产品的必备元素。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用户对软件产品的多种终端接入、跨平台应用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各类产品在开发中也十分注重智能终端、浏览器和PC客户端的多终端接入实现。(2)新兴信息技术不断得到应用。我国传统的信息化教育软件开发技术相对较为简单,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类教育软件产品中应用的技术手段逐渐丰富,智能测评、拍照识别、主观题测评、语音测评、数据挖掘、学习分析、智能推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信息技术逐渐得到应用。(3)主流产品聚焦于中小学生课外辅导和婴幼儿的家庭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为学生的“成绩提高”,具体表现为题库类产品或各类配套微课视频产品的扎堆竞争和幼教产品盈利模式的初步成熟。

随着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剩余资本向互联网教育领域的投入转移,我国信息化教育软件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出现题库和在线答疑类产品的白热化竞争和MOOC、微课等视频类教育资源建设的全民化运动。但与此同时,信息化软件产业发展中却始终存在无人问津的短板,主要问题表现在:(1)课堂教学类产品不成熟成为实现课堂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的关键障碍。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本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但一线教师要在当前条件下上好一节高水平的信息化课所需的技术门槛实在不低,需要电子书包、网络空间、问卷星、二维码扫描、同屏传输等十八班武艺轮番上阵方可。(2)学科软件类软件供给不足是信息技术难以提升学习质量的关键症结。缺乏成熟的学科教学软件是影响信息化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很少有适合国内教学实际需要的,特别是缺少探究性、验证性的学科实验软件是制约课堂改革的重要因素。(3)部分产品竞争过热或炒作过度将成为影响信息化教育软件未来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题库和在线答疑类产品竞争过热导致的投资风险加大将会打击投资者向信息化教育软件产业投资的热情,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尚未成熟的前提下过分炒作很可能会引发信息化教育产品用户的反感甚至排斥心理。

在各类手机APP竞争白热化,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备受追捧的同时,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急需的课堂教学类产品和学科软件类产品的企业却很少,为什么?信息化产业发展“冰火两重天”的背后隐藏着值得冷静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上述这些领域专业性太强需要企业既懂教育又具备技术实力,前期投入巨大但获益周期太长固然是造成这些领域无人问津的重要因素,但关键在于产品供给模式背后暗藏的玄机。仔细分析会发现,近几年发展较好的信息化教育软件产品主要有:一是基于“B2C”供给模式的,即企业开发—家长和学生直接使用;二是基于“C2C”供给模式的产品,即以开放性平台为中介实现用户—用户直接供给的模式,如各种一对一辅导、传课平台等。在学校信息化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科软件、课堂教学等产品大多需要以“B2G”模式供给,即企业开发—政府(学校)统一购买供师生使用,但信息化建设中挥之不去的重硬轻软思想和产品招投标过程中各种利益纠葛使得这些领域成为企业眼中的“深坑”。因此,及时理顺信息化教育事业、信息化教育学科和信息化教育产业之间的共生与协同发展关系,改善我国信息化教育软件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整个信息化利益相关者共同面对的难题;加强课堂互教学动类、学科软件类等重点领域和大数据分析、教育游戏、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的建设是我国信息化教育软件产业面临的历史使命。[3]

缺少适用于当前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实际,有助于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教与学活动融合的跨平台的开放性教育软件,是当前我国信息化教学应用的软肋。

参考文献

[1]李运林,张瑜.论信息化教育产业--再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0(4):5-8.

[2]吕森林.中小学互联网教育行业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6(5):53-61.

白旄镇小学2011—201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10-05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抢占教育信息化发展制高点,推进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升教育信息化先进性,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深圳于2015年5日出台了《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及6个配套文件[1](包括2项工程,即深圳市教育云建设与应用工程、深圳市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工程和4个行动计划,即深圳市中小学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行动计划、深圳市教育管理信息化行动计划、深圳市师生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深圳市教育网络环境优化行动计划)。笔者作为《规划》的组织编制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背景,接着依据实证调研数据,对深圳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最后从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配套工程和行动计划及主要特点等方面对《规划》进行了解析。

二、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1.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战略

近年来,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教育信息化通过在教育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表征形式,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和学习形态,从而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的变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美国在2010年发布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提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给力学习”[2];英国制订了2010-2012年发展战略,强调云计算、绿色IT以及ICT的能力规划[3];韩国2011年推出智能信息化推进战略,提出2015年全国中小学全部使用电子课本,同时引入云服务,推进教育变革[3]。

2.国家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4]从国家层面对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发展提出了“三基本两显著”的新目标。2012年9月5日,国家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提出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任务[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 明确指出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3.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纷纷推出新的举措

北京出台了《2006-2020年首都信息社会发展战略》 、《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等,关键任务是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力度。上海制定了《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市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2013-2015年)》等,重点推进基于“人人通”和数据共享平台的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以应用为导向促进教育信息化向“主战场、大规模、常态化”发展。广州围绕“智慧广州”战略,先后印发《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广州“数字教育城”建设规划纲要(2010-2014年)》等,加快对构建智慧型教育体系,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的探索。武汉出台了《武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2015年)》、《武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2015年)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重点推进国家教育云试点工作。

综上比较,深圳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文件、制度等更多地规范某一具体业务领域的建设和应用,缺少对全市教育信息化的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因此,制定深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从市级层面谋划深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蓝图,明确方向和任务,成为深圳教育信息化工作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深圳市教育局组织专家成立编写组,开展了深圳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深圳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为更好地掌握深圳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及发展需求,做好深圳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编写组在全市集中开展了教育信息化专题调研。

1.数据来源

调研分为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其中,问卷调查包括基础网络环境、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等方面,面向10个区(新区)和15所市局直属学校,共发放调查问卷25份,回收调查问卷25份,有效问卷25份,回收率100%;实地调研是到有代表性的区(新区)和学校开展实地查看,共到4个区(新区)、9所学校进行了座谈交流和参观考察。

2.数据分析

(1)教育城域网使用情况统计和分析

调研发现,目前100%的区(新区)和市局直属学校已经实现网络“校校通”,部分区甚至实现了有线和无线的双网覆盖,但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信息化应用在学校的深入,现有的网络环境仍无法满足应用需求。调研发现,有70%的区(新区)和60%的市局直属学校反馈目前的教育城域网无法满足应用需要,对于教育城域网的升级最迫切的需求是加大带宽和增加稳定性。

(2)教育资源使用数据统计和分析

目前有50%的区(新区)和67%的市局直属学校建有自己的资源平台,100%的区(校)能使用市级平台的资源,资源存储总量达到80081G。资源主要的来源集中在教师自制资源、使用网上免费资源和自行购买资源三个方面。

(3)信息化系统应用情况统计和分析

统计发现,10个区(新区)中,有8个区(新区)建有自己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占比80%。两个新区成立时间短,目前正在进行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调研的15所市局直属学校都已经建设了信息化应用系统。

(4)教师应用能力统计和分析

目前,全市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100%获得省级培训考核合格证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普及率100%,90%以上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技术。近三年来,承担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29项、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专项课题33项。

3.现状分析

(1)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发展水平不均衡

区与区之间,特别是老区和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部分老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投入比较到位,都已经建好或正在建设覆盖全区的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都比较高,能够较好的支撑教育教学应用需要。而一些新区由于刚成立,在信息化建设投入和应用方面基本空白,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都比较薄弱。

学校间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区属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及新区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比较薄弱,校园网的出口带宽少,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而市局直属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投入到位,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较高,可以较好的满足教育教学方面的需求。

(2)信息化网络环境有待提升

各区(新区)和学校近年来在信息化基础网络环境方面的建设和投入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成效,但是随着信息化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网络带宽越来越成为信息化应用的一个瓶颈。

(3)教育管理系统需要整合并提供统一服务

目前,全市各区(校)已陆续开展各类信息化应用。综合应用现状,各区(校)开展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侧重点有所不同,部分具有重复的功能,且基础数据和资源尚不能整合与共享。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区(校)提出在整合的基础数据基础上,为全市提供统一的教育管理服务,包括一卡通、办公、学籍、人事、资产、教学、校务等信息化管理服务。

(4)对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呼声很高

学科教师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仅迫切,而且需求更加细化。受访的区(新区)和学校都普遍反映近年来通过多种途径建设了资源库,但更新困难,利用率低。

(5)信息技术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仍然突出

各区(新区)和学校信息技术人员队伍管理渠道有差异,加上信息技术在学校属于小学科,常常得不到重视。同时,近年来学校设施设备、功能场室不断增加,信息技术维护等工作量加大。相对其他学科教研队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和培训活动相对缺乏,在评优评先中得不到足够重视,影响到专业队伍建设。

四、《规划》内容解读

在国家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战略需求,未来六年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规划》是新阶段的发展蓝图,其核心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可量化目标指引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

《规划》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智慧深圳规划纲要(2011-2020年)》、《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等文件的要求,结合深圳教育信息化现状,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数据指标,通过可量化的目标指引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未来六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看得见,摸得着(详见表1)。

2.以能力体系建设为核心转变发展方式

依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发展思路,未来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基础设施的概念,而是一个能力体系的概念,强调总体协调运行的体系,而非单一要素。它不仅包括硬件基础设施,还包括应用软件系统、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人才队伍、保障制度等,要从 “以硬件为中心”引领的思路转变到“以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和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引领的思路。

为此,《规划》围绕打造“智慧深圳”的战略要求,提出要打造“智慧教育”的发展思路。“智慧教育”是一个多方要素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核心是师生的智慧发展,重点是实现六化,即:

(1)资源多样化。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资源环境,构建形式多样、品质优秀、机制健全、主动推送、体验先进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师生提供优质资源服务,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教学个性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构建智能教学系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与学。

(3)师生智慧化。提升师生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智慧型师生,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4)管理智能化。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教育管理的智能化,提升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

(5)环境泛在化。采用云计算、无线网络等技术,突破物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构建师生随时随地随需的泛在教学环境。

(6)发展可持续化。坚持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化发展。

3.以六大任务助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我国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仍然主要停留在信息技术课、应付学校达标、评比和检查上,信息技术基本上处于教育的边缘位置,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行政人员的管理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等都没产生本质性、持续性的影响,缺乏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和动力。为此,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在2015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提出“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围绕重大问题,全面深化应用’”,即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动技术成为在实际教育过程当中的关键性因素,直面和解决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的教育公平的问题、减负的问题、素质教育问题、教育管理科学决策的问题等等。

针对国家的要求,《规划》提出六大发展任务,着重从教育发展的角度,阐述能够用技术助力破解哪些疑难问题,包括: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信息化教育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促进人的发展;构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网络化,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教育大局,满足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信息化的体制机制,主要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4.以工程和行动计划推动具体任务的落实

《规划》围绕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配套出台了6个附件,包括2项工程和4项行动计划,目标是以重点项目和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具体任务的落实。

(1)深圳教育云建设与应用工程

深圳教育云是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创新应用,通过应用云计算技术充分整合市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集约化教育服务,有效节省政府的投入成本,有力促进深圳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发展。重点建设内容包括教育云基础设施、教育云支撑平台、教育云应用服务、教育云管理与运营体系、教育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

(2)深圳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工程

“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开展智慧型校园环境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践、信息技术支持下学校管理模式、智慧型师生的素养培养模式和策略、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标准指引制定等探索。

(3)深圳市中小学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行动计划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深圳市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内容包括智能化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建设、优质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库创建、以应用导向的共建共享机制构建、数字教育资源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制订等方面,目标是以建设、共享和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抓手,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4)深圳市教育管理信息化行动计划

教育管理信息化行动是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整合全市教育管理资源与基础数据,实现覆盖全市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对教育系统人财物事的智能管理,提升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教育基础数据库、构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门户、建设教育人财物事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教育决策支撑服务系统和建立教育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5)深圳市师生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师生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是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着力提升我市广大师生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重点包括教育信息化“十百千”培养行动、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教育信息技术队伍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等方面。

(6)深圳市教育网络环境优化行动计划

深圳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是深圳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包括升级完善深圳教育城域网、构建深圳教育云数据中心、提高网络和数据中心的安全、推进无线校园网建设与移动终端配备,构建泛在学习环境、改善民办学校信息化环境等。

五、《规划》的主要特点

1.构建深圳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1+6”架构

1个规划体现了国家、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符合“智慧深圳”建设的要求,明确了未来深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

6个配套文件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实。其中,以2个重点工程为抓手,从市级层面通过大项目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有效推动规划各项任务的具体落实。通过4个行动计划,分步、有序、科学地推进各项工作,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确保规划既定目标的完成。

2.围绕打造“智慧教育”的核心目标,提出要实现“六化”

参考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基础教育版》、《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等,结合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规划》在发展思路中围绕打造“智慧教育”的目标,提出了要实现“六化”,使“智慧教育”的目标更具体、更形象。

3.探索信息化建设新机制,重视发挥深圳企业优势

《规划》重视发挥深圳企业优势,注重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企业投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新机制,解决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助推我市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产品研发、孵化、推广应用基地和成果交易中心,借助 “深港同城化”,打造教育信息化特色。

六、结束语

《规划》的出台,为深圳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谋划了蓝图,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必将对深圳教育信息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深圳将以《规划》为契机,继续加强统筹整合、突出重点、开拓创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深圳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使教育信息化成为深圳教育坚持做“有使命感的领跑者”的加速器,为深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http://szeb.sz.gov.cn/xxgk/flzy/tzgg2/201505/t20150513_2875902.htm.

[2]何克抗.关于《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学习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4):8-23.

[3]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9):14-15.

[4]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5]把握机遇 加快推进 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ncet.edu.cn/html/news/leader/201211193486.html,2013-11-12.

[6]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前线,2013(12):5-19.

[7]易庆竑.2014 年度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核心内容研究述评[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3):46.

[8]佚名.《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发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5).

白旄镇小学2011—201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篇4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幸福新蕉岭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为深化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范化建设,突出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免疫规划两个重点,做好职业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等各项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实现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科学发展,增进人民健康,服务“绿色经济崛起,建设宜居城市”,根据《关于印发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粤卫办〔2011〕23号)和《关于印发梅州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责任制考评办法的通知》(梅市府办〔2011〕48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疾控事业科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做好疾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③随着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疾控机构的公益性将进一步得到体现和回归,医改将成为我们推动疾控工作的有力抓手。

(二)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全县疾控事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其它地区,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疾控工作发展不平衡,在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疾控中心与慢病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非均等化现象较为严重。②多重疾病负担带来严峻挑战。传统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生活方式疾病、生态环境疾病、伤害等对人群健康造成明显危害,而且多重疾病负担的挑战将长期存在。③目前疾控机构办公经费、主要业务经费仍依赖业务收入维持,严重影响了疾控工作的开展。四是疾控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农村基层疾控人才缺乏。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医改的目标和要求,坚持“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重预防”,完善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服务逐步均等化,促进公众健康与社会和谐。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防治结合。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始终把维护公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政府主导,协调发展。健全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统筹协调发展。

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积极探索符合县情、适应实际的管理模式,加强行业管理,促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规范运行、健康发展。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遵循工作实际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确定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目标与策略。

三、发展目标与主要指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进一步健全疾控体系,推行绩效考核,显著提升疾控综合服务能力。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疾控服务网络,公平性、可及性显著提高。健全疾病监测网络,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验能力,有效控制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二)主要指标。

(1)疾控体系建设。

指标1: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27-2009)要求,继续改善疾控机构的房屋建设,B 类仪器设备配置率达到85%以上;应开展检验项目开展率达到90%以上。

指标2:全县疾控机构人员总数达到每千人口0.20 人,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85%以上。

指标3:县级和镇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

指标4:重点传染病实验室诊断率达到60%以上。

(2)传染病防制工作。

指标5: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250/10 万以下。

指标6:维持艾滋病低流行态势。

指标7:新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保持在90%以上,耐多药肺结核可疑者筛查率达到60%。

指标8:遏制狂犬病、手足口病疫情上升的趋势。

(3)免疫规划。

指标9:以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

指标10: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指标11:2012年基本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全县麻疹发病率<1/100万)。

指标12:乙肝发病率进一步下降,全人群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6%以下,5岁以下人群表面抗原携带率低于1%。

(4)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指标13: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

指标14:2015 年底通过消除疟疾考核验收。

指标15:以镇为单位,肝吸虫感染率降到8%以下。

(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

指标16:在2010 年基础上,人均食盐摄入量下降15%。

指标17:人群重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70%;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率达到30%;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达到40%,血糖控制率达到35%。

指标18: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到全县50%以上镇。

指标19:90%以上在校儿童青少年接受营养干预措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控制在35%以下。

指标20:居民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50%以上;12 岁儿童恒牙龋齿患病率控制在25%以下;中老年牙周健康率达到20%。

指标21:以镇为单位,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建设率达95%以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到70%,其中规范管理率达到80%。

指标22:报告死亡率不低于总人口的2‰,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报告率达到95%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1、加强疾控机构基础建设。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疾控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县疾控中心实验室装备和规范管理。

2、加强疾控机构管理。推进疾控机构绩效考核,将性病、麻风病、结核病、精神卫生等防治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并纳入常态管理,促进疾控服务均等化、提升疾控水平。创新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县疾控中心在基层卫生疾控技术优势,建立指导团队,积极为基层卫生机构提供业务指导。

3、加快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整合资源,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快疾控工作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健全疾病监测网络和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报告网络,依托省级综合卫生信息平台和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免疫规划、传染病、慢性病等信息的互联共享,提升全县疾控系统服务和管理水平。

4、加强疾控队伍人才建设。继续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逐步建立进修交流培养机制,打造一支作风好、技术精、水平高的疾控人才队伍。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基层疾控人才队伍素质。加强疾病工作人文建设。

(二)切实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

扩大完善传染病监测网络,加强对重点传染病的监测、预测和预警工作,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利用能力,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各种重大传染病的疫情和流行趋势,为疾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规范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建设,落实传染病预检分诊、疫情报告,规范处置和救治措施。全面落实针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有效干预措施,健全免费检测和咨询网络,继续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提高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可及性。将性病、丙肝与艾滋病防治有机结合,加强梅毒、丙肝等性传播疾病的实验室检测和规范化诊疗,提高早期发现率。继续建立和完善性病监测网络,开展性病高危人群干预和母婴梅毒控制项目,切实降低淋病、梅毒发病率。继续落实结核病控制策略和措施,强化实验室网络建设,提高肺结核患者发现水平,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规范治疗管理工作;扩展耐多药结核病筛查和治疗工作,加快结核菌/艾滋病双重感染防治工作,提高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结核病防治服务的可及性。加强霍乱、登革热、手足口病、流感等急性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落实防控措施,及时有效控制疫情,严防疫情的扩散和蔓延。推进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规范化建设,提高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率。

(三)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

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单位管理,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率和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质量。加强疫苗针对传染病疫情监测,规范应急免疫,妥善处置暴发疫情。维持无脊灰状态,巩固麻疹强化免疫成果,实现2012 年基本消除麻疹目标。继续做好乙肝查漏补种项目,有效降低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完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提高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能力,建立完善异常反应补偿机制。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一地建卡,异地接种”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管理,在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逐步实现疫苗电子监管。

(四)稳步推进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坚持食盐加碘为主的防治碘缺乏病综合措施,规范食盐加碘工作,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做好输入性疟疾的防控,开展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加强肝吸虫病防治,降低重点地区的人群的肝吸虫感染率。加强土源性和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巩固消除疟疾防治成效。

(五)进一步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和管理。

进一步强化镇卫生院公共卫生职能,做到“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切实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精神疾病的管理纳入其绩效考核的内容,推动和实施医改和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

目,提高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率。县疾控中心要加强对镇级疾控工作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实施高危人群健康管理、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推广患者自我管理模式,促进规范治疗和管理。继续做好肿瘤登记、肿瘤早诊早治项目,开展居民营养状况、慢性非传染病和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提高死因监测质量,形成综合监测系统。推进儿童伤害预防和控制工作。继续开展儿童口腔疾病干预试点工作,进一步健全牙防工作网络,提高基层口腔疾病防治和干预水平。继续完成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工作,健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到2015 年,所有镇建立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逐步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率和社区管理率。加强精神疾病预防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提高基层精神卫生专、兼职人员的服务能力。

五、保障政策和措施

(一)强化政府职责,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

疾控工作是各级政府管理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体现,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健全由卫生、财政、教育、公安、计生、交通、宣传、物价、妇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协调机构,将疾控事业列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范畴,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疾控发展规划的落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镇政府也应成立相应机构,协调机构每年定期召开一次以上会议,研究解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审定工作规划,监督、检查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

(二)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要坚持疾控机构的公益性质,加大投入,保障疾控机构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建立稳定的疾控经费保障机制。推动疾控机构参公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加大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督导检查,开展资金绩效评估,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认真落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强疾控人才培养,提高行政管理、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提高疾控机构人员整体素质。

(四)整合资源,加快推进疾控信息化建设。

逐步整合疾控机构信息资源,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疾控信息平台,并与省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及市级区域卫生平台互联互通,推动疾控工作现代化。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和疾控机构基本信息报告质量。加快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信息系统等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工作效能。

(五)加强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疾控事业。

加大健康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预防保健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结合环境改造和人们行为危险因素的控制、干预,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六)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价和绩效考核机制。

白旄镇小学2011—201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江苏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和江苏省中小学办学标准及要求为指导,以学校素质教育三年发展规划为依据,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师资队伍的整体提高,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整体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二、现状分析:

学校已建立起了校园网,网站资源比较丰富。教育技术装备和软件设施按照上级标准配置基本到位,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于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越来越凸现出其重要作用。通过前三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和实施,教师能转变观念,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升,但由于教师年龄层次的不同,在思想认识、运用能力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面也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

如何全面推进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如何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科学性、有效性,符合学科发展特点?如何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信息技术如何促进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者角色定位和教育管理的变革等都急需不断研究,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如何发展思维,解决问题,提升协作学习的能力等急需不断探索。为此,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今后三年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规划。

三、目标与措施:

(一)总目标:

充分发挥多媒体、校园网的作用,优化校园信息化环境,推动学校信息化管理进程。加强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为信息化资源的有效运用奠定基础。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的整合,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实践,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大科研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内涵。

(二)分阶段目标:

1、目标:

加大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力度,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继续进行校园网的建设,充分利用好现有网上资源和各种管理软件。继续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变革校本培训的观念和方式,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德育工作、少先队工作信息化程度。

2、措施:

(1)调整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小组,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检查力度。

(2)对校园网栏目进行不断调整,充分发挥“家校互动网”的作用,完善校园网功能,使校园网更具实用性。

(3)继续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提升教师课件制作能力和素材的收集整合能力,丰富课堂教学。

(4)探究校本研修的新模式,继续与孙桥小学进行校际联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校本研修,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5)在学生德育专题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建设学生电子阅览室。

20xx学年:

1、目标:

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大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力度,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升教学有效性。依托信息技术项目实施,借助网络平台,推动教师自主管理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探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渗透与整合。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

2、措施:

(1)继续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添置更为实用的学校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效能。

(2)教研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校本研究与实践,撰写教学案例,进行视频课例剖析。

(3)充分利用“教师专业化发展网络化管理”平台,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加强网上论坛与交流,进行网上评课,创设个性化的教师“个人成长记录”。

(4)以信息技术与拓展课程整合为抓手,提高以“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校本拓展课教学的效果。

(5)在研究型课程的落实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建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环境,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水平,提升探究课程的实效。

20xx学年:

1、目标:

更新部分教育技术装备,更好地组建信息中心,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形成良好的校园信息化氛围。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度,打造一支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增强家校互动的交互性,畅通沟通渠道,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2、措施:

(1)加强校园信息化硬件建设,完善信息中心及校园网络硬件设施,充分运用好电子阅览室,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

(2)开发校园网的新功能,做好计算机、实验室、图书室三大网络管理平台的使用。

(3)组织部分家长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推进“家校互动”的交互性,畅通沟通渠道。

(4)组织教师进行电教课题教学研究活动。

(5)建立一支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借助外力,提高学校信息技术综合实力。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职责明确。为了保障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及时调整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工作重心。领导小组成员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同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导。

2、制度保证,落到实处。对于学校制定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加强检查力度,落到实处。

3、骨干引领,加速成长。培养一支信息技术骨干队伍,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整体能力。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

4、加强维护,责任到人。后勤部门要加强教师媒体设备的检查、管理,做好财产的入账、保肥工作,电教部门及时做好设备的检修和调试,责任到人。

白旄镇小学2011—201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育好人”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立足学校实际,面向全体教师,围绕有效教育教学,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积极开展以校为本,以教研组为主阵地的校本培训活动。

二、基本要求

(一)全面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优化知识结构,聚焦课堂,直面问题,增强教师创新精神和执教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二)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培训机构的指导下,以学校为基本单位,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全面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坚持“教学做合一”,围绕教育教学工作,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按需施教,讲求实效,学用一致,因地制宜,多途径多形式开展校本培训。

(四)面向全体教师,每位教师必须参加校本培训。每学年校本培训不少于24学时。

(五)以教师发展为本,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注重差异,突出个性,满足教师发展需要。

(六)注重资源整合,加强教学、科研、培训的有机统一;注重校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手段。

(七)建立配套制度,完善激励机制,逐步实现校本培训规范化与特色化发展。

三、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内容分“规定内容”和“自定内容”两部分。

(一)校本培训“规定内容”

1.专业精神。大力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的师德风尚,贯彻执行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政治思想和师德修养教育,教育政策和法规教育,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师的经验,典型师德教育材料,树立科学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

2.专业知识与技能。围绕教学基本环节、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针对教师实际,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拓宽和更新专业知识,以课堂教学问题为突破口,训练教育教学技能,研讨教育教学方法,交流改革经验,扎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3.专题培训。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德育工作、教科研、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4、理论学习。每月由镇教研室向全镇各科教师推荐学习材料,要求教师把学习体会写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二)校本培训“自定内容”

(1)骨干培训

大力支持我镇教师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与学习,并形成我镇的骨干教师精英梯队,有专家型、学者型的骨干教师队伍。

(2)青年培训

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给青年教师一定的学习任务与压力,并根据青年教师不同业务层次进行“拜师结对”,使青年教师在思想和业务上尽快成长。

(3)网络培训

充分利用教师办公电脑,实施校本教研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使常规的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校本培训的重要载体。把网络远程培训活动纳入校本培训体系中,使校本培训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同时把学校的学生工作、新课程实施、教学反思等活动都纳入到学习工作中来,使之更加丰满有肉。

(4)成长档案

分别为青年教师、新教师、骨干教师建立培养档案,存档教研室,同时为全体教师建设网络电子成长档案,以博文的形成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

(5)班主任培训

为进一步落实“小学班主任全员培训计划”的精神,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各种形式的班主任培训活动。

(6)基本功修炼

通过讲课比赛、下水文比赛、写数学周记比赛、课堂达标、学习观摩、撰写学习体会等多种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

四、培训形式

以教师发展为本,坚持因地制宜、学用结合,引导教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必要时,“走出去、引进来”,分类受训、按需施教。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引导教师自主发展。倡导各单位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五、保障措施

1、继续执行教师参与教研及信息宣传奖励规定,定期兑现奖励资金,鼓励教师多出教研成果。

2、制订科研课课题研究奖惩规定,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树立科研兴教的观念。

3、继续执行教师发展性综合量化制度,每学期对全镇教师从职业道德、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教研成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促进教师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4、坚持教研员开放周和骨干教师送教活动,一方面为一线老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借活动不断锤炼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素质,提升其能力。

六、具体安排

三月份:

1、制订新老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培训培养工作计划。

2、组织开展讲课比赛活动。

3、召开各科教学研讨会。

4、推荐每月一荐学习材料。

四月份

1、推荐每月一荐学习材料。

2、自主高效课堂探索交流研讨活动。

3、专题业务讲座活动。

4、教师下水文和数学周记比赛活动。五月份

1、推荐每月一荐学习材料。

2、组织开展第二批镇级课堂达标活动。六月份

1、推荐每月一荐学习材料。

2、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并开展外出学习汇报活动。

3、业务检活动。

七、八月份:

1、教师暑期培训活动。

2、推荐每月一荐学习材料。

九月份:

1、英语教学研讨活动。

2、推荐每月一荐学习材料。

3、教研员开放周活动。

4、语数英三科教师讲课比赛活动。

十月份:

1、推荐每月一荐学习材料。

2、第三批课堂达标活动。

3、骨干教师送教活动。

4、青年教师人人搞讲座活动。

十一月份:

1、推荐每月一荐学习材料。

2、教干教师网络远程培训活动。

3、课堂教学听评指导活动。十二月份:

1、推荐每月一荐学习材料。

2、总结本校本培训工作。

3、督查各单位校本培训工作。

上一篇:2010党风廉政总结下一篇:农村教育反思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