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有效教学和基本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2024-08-22

《职业教育有效教学和基本教学方法》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职业教育有效教学和基本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篇1

(内附教案)

教师:隋佳斌

佳木斯职教集团教育系

2011年5月

2011年4月28日-29日,我参加了“职业教育有效教学和基本教学方法”专题讲座,邀请了张学政知名教授为我们进行了讲授。本次讲授集中阐述了职业教育中的学习心理及其应用等内容并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使我受益匪浅,从中也深有体会职业教学的使命以及创新改革的理念。

不要总是复制别人的理念和教法,要有自己创新意识,这也是职业教学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在这次专题讲座中收获最大的体会,通过这次的专题讲座,结合自身的专业整理出以下几个有效性:

1.明确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考察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需要明确在教学实施前,教师和学生期待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否则所有的考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也要有四个要求:学生为行为主体;行为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教师再经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条件、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意图和学生需要意图的深入研究之后,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起明确的任务导向作用。

2.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但并不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单向传递看起来非常省力而且有很大的容量。但是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单向接受的知识是不牢固的知识,不能转入长时记忆和有效内化。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只有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主动加工那些对个人有意义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了合作学习的价值。所以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但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小组学习,也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活动形式。互动、合作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描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以及与自身的认识、思维、思想情感的流动情况。没有这些内容的流动,甚至是碰撞就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3.提高课堂优化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性

选择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具有最大的效益,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有效教学追求的就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达成的过程中,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非常重要。现代教学方法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教学策略,但任何策略都是有针对性地,所以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并如何在实施过程体现出其最大的效益是我们教师特别需要关注的。在教学评价中,考察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策略是否符合学生获得该知识与技能的认

知规律,在实施过程中是否把握了该教学策略的本质,发挥出最大功效是评价者需要关注的。

4.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实施有效性教学,必须提高训练的有效性。要科学安排时间,适时、适量、适度,练习要有效度。做到有练习教师要先做;有练必选;有练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改。

《职业教育有效教学和基本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篇2

1 混合式教学的定义

顾名思义, 混合式教学就是融合各种学习方式优势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在目前的教学方式当中, 最为主要的就是传统教学学习方式和E—Learning教学学习方式, 而传统教学学习方式主要有粉笔黑板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 E—Learning教学学习方式主要有非正式在线学习方式 (如学生自行观看教学视频) 和完全在线学习方式 (包括教学内容和指导的在线学习) 。同时, 由于本文探究的是高等职业教育, 企业实践和行动过程也是混合式教学的对象。综合而知,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混合式教学就是融合传统教学学习方式的优势、E—Learning教学学习方式的优势、企业实践优势的一种教学方式。

2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

2.1 高职院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支撑平台

混合式教学的重要部分就是网络化教学所需的硬件基础建设, 而最为关键的即是网络化的教学平台、规模化的网络教室及网络化的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其中, 担负师生之间网上交流的载体即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教的“主导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 使得分布在不同地点的高职院校学生通过校园网的接口和登录权限进行同步和异步方式的交流, 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而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教学环境保障。

2.2 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素养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

如若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步成型, 那么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师生特别是教师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而通过多年的网络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高职院校教师都具有了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能力, 意味着混合式教学的前提条件不再成为问题。同时, 网络时代下的高职学生也已经具有简单的信息处理与加工能力, 并能够自我进行一些必要的资料检索以及学习群体之间的互动性学习, 进而形成网络性的学习方式, 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教学技能保障。

2.3 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师生的多元化的教学需求

当今时代, 单调的纯粹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已经被学生所厌恶和教师所摈弃, 也就是高职院校师生都渴求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教学激情, 从而建立高效的教学方式。而混合式教学就恰好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师生的多元化的教学需求, 通过学校教学、网络教学和企业实践等多种教学过程来摆脱单调的教学过程,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而且也能够弥补教师在教学方面所存在的一些相对不足与差距, 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师生的潜力都得以发挥出来。

3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1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混合式教学是新型的教学方法,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需要逐步探索和思考, 这就意味着此处的“有效方法”并不是放之四海普遍适用之, 仅仅是就多数高职院校的情况适用之。而无论是基于何种教学, 都要涉及师生的共同参与和介入, 也需要根据教学过程而采取不同策略应对, 下面拟对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阐述:

推行过程导向法予以实施混合式教学, 即以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为指导, 将网络教育、企业实践和学校教育设置为统一的教学任务, 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具体而言, 首先是对过程任务为核心的教学组织形式予以混合。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促进职业过程能力和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为主, 同时过程能力和过程知识隐含在过程任务当中, 而过程任务因各种因素影响会存在一定差异, 且过程任务存在不同的难易程度, 因此需要对过程任务分解为各项子任务予以实施。这样, 基于不同级别和性质的工作任务就需要不同的组织形式予以应对。其次, 是基于完整的职业过程循环的教学活动进行混合设计。职业过程主要是围绕完整的行动过程而展开, 而高等职业培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主动建构和设计工作过程的能力, 因此, 学生关于行动的真正领悟并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感知就能够胜任, 需要切身参与和感受才能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和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检查、评价和改进工作过程的能力的目标。而目前关于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任务式教学活动、体验式教学活动、自主式教学活动等等。而对于完整的职业过程任务的完成需要多种教学活动共同进行并予以混合设计。再次, 是基于网络课程平台提供全面支持, 即网络课程平台是通过创设虚拟化的任务情景来为教学活动过程提供全面支持。

当然,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并不仅仅限于过程导向法的推行, 还有其它方法并需要逐步积累教学经验而予以推行, 在推行的过程中发现教学缺陷而予以完善和改进。

3.2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有效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育高技能水平的职工, 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这样, 在学校教学、网络教学和企业实践相互补充的混合式教学中, 虚拟化的网络教学占据重要一环。为此, 在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混合式教学的途径之中, 网络教学的好坏关乎着混合式教学的质量高低, 唯有将网络教学质量予以提升, 混合式教学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而网络教学可以设计学生参与序列化活动的学习流程进行优化, 即通过进入任务→是否是活动的任务顺序 (如若否就退出) →是否是协作活动 (如若是, 进入协作学习并基于活动任务予以分析和小组分工;如若否, 进入个人学习并查看活动主题和指导语) →学习活动操作→提交学习活动。这样, 可以通过对网络教学的优化和提升来强化学校教学、企业实践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发挥, 并进而使得混合式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升。

4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操作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 可以实施混合式学习课堂教学和混合式学习实训教学。混合式学习课堂教学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习活动设计, 并将所学课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文献调研和实践考查, 根据调研情况和考查结果进行框架构思, 而框架构思主要是基于理论分析和方法选择进行;第二阶段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并根据教师实施和学生配合而予以问卷调查和课堂实施;第三阶段为问卷分析和数据统计, 并根据数据处理进行资料分析;第四阶段为理论方法, 并制定评价指标进行教学总结和效果评价。而在这四个阶段当中, 各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是存在着承接关系, 即框架构思→问卷调查和课堂实施→资料分析→教学总结和效果评价→结论建议。

混合式学习实训教学活动设计见图1所示:

这样, 通过确定任务→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总结评价的逻辑程序, 来更好地实施混合式学习实验教学。

5 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中, 实施混合式教学势在必行。而关于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和实践却并不理想, 需要全体高等职业教育者的集体智慧来予以解决, 对此, 本文提出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也不可避免存在不足和缺陷, 需要在以后的研究当中予以改进。

参考文献

[1]罗冬梅.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以《网络教育应用》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10) :36-40.

[2]杜淑娟.论混合式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开展[J].教育与职业, 2011 (14) :83-84.

《职业教育有效教学和基本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篇3

这次论坛学术报告主要集中在教育改革方面。其一,在教育方法的改革上,上海电大校本部法律与行政系的王霄兰老师为了提高教育的开放性提出“四个增加、一个减少”: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网上教学课时、网上自学时间和网上资源,减少面授课时。她的想法很实际,做法也很细腻,对于营造一个生动有效的学习环境很有好处。信息与工程系的杨焕宇老师认真了解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并据此进行专业指导,最终达成因材施教的目的。浦东分校的章涵老师为了活化课程教育模式,初步创建了精彩的面授课堂,丰富了网上资源,设计了多样化的网上教学活动,这些做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他比一般高校的本科教师想得更深、做得更多。闵行一分校的高凌云老师阐释了对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学生采取分层教育和项目教育相结合的办法,给同一层次的不同学生组成的小组安排不同的项目,引导其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主动学习,很有新意。其二,在开放教育课程建设改革方面,外语系的张轶斌老师结合国外名校经验提出了将精品课程变成精品开放课程的想法,他特别强调了课程建设的开放性和实施的开放性,这些建议都很有远见,很有现实意义。管理系的刘玉梅老师,为了增强网络课程的情感关怀,采用多边互动机制,从学习生态观的视角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设性思路。其三,开放教育改革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内涵建设。管理系的张颖华老师从打造团队、大力建设优质资源的角度,提出了好用、管用、实用的原则,对推动物流专业内涵建设和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何加强文科实践教育,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金融和会计系的祝小兵老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一些具体建议,他们的工作若能坚持下去,一定会对文科教育实践产生很好的影响。

这次论坛的第二部分是在讨论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资源建设。管理系系主任袁蔚老师的报告侧重教育改革团队的建设,他们结合“人才资源管理概论”课程和工商模拟实践教学,体现了对于团队作用的深刻理解和思考,更使我感受到,他们多年来采取的建设措施是合理的、有力的和有效的,提升了教师教学科研的能力,这方面的工作难能可贵。

这次论坛还谈到了教育管理当中一些具有共性的实际问题,如,松江分校藏鸿雁老师谈到了在“电子政务”这门课里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到位率的问题,很有特点。外语系刘苏景老师也基于课程实践讨论了教学测评一体化在课程主持中的实现,他们对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进行规范性设计,采取将学生英语学习中视听说能力的提高和掌握知识内容相互呼应的方法,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作为课程主持老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来促进教学,值得提倡。

总之,本次论坛上老师们的学术报告都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于进一步弘扬开放教育的理念,加强教育、学术能力的建设,推进我们电大教学改革和开大教学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次论坛,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开放大学坚持“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的办学理念,他们的发展思路很清晰,并在开放教育改革工作中取得了很多令人鼓舞的成果。

(本文系作者在“教学改革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论坛上的点评发言,根据录音资料整理。)

《有效教学的基本功》的心得体会 篇4

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教学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保证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当教师运用一种教法,学生采取相应的学法与其积极配合时,才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及任务的前提下,既要考虑教法又要考虑学法,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把教法与学法统一起来。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要指导学生除与教师的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外,还要使学生在课后复习、完成作业、课外阅读等方面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应贯彻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如预习、听课、完成作业、复习、课外阅读、自学能力培养等方面均要加以指导,才能收到成效。

备课,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教师在处理具体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应采取何种方法与我的教法相适应,如发现学生不对头,就要加以指点,使其有正确的方法可循,不走冤枉路。

1.课堂教学是教学全过程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要指导学生思维跟上自己的讲解,二者是同步的`。当学生不能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要指导学生,暂时把此点记下来,接着往下听,课后根据存疑,向同学请教,或请教师释疑。

2.要善于联想。老师讲授新知识往往联系旧知识,要指导学生认真回忆旧知识,做到由旧达新,以新固旧。联想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知一举三,达到认知更高层次实现知识的迁移。

3.要指导学生养成做简要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对没听懂的知识要做笔记,以备课后向老师请教。做到听、记、练相结合,手脑并用。

4.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养成先看教材再做作业的良好习惯。要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教材,结合老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复习了所学知识。

5.指导学生养成自我检查知识掌握情况的良好习惯。我通常采取的做法有:

(1)一个学习阶段结束之后,让学生做单元卷,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2)为检查自己知识掌握情况,小组互相出题或在考书中选择一些有价值的习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让学生对照答案,给自己评分。从中找出不足,再加深复习有关单元,查缺补漏。

通过学习,我还认识到在学习中,除了任课教师,至少还有三位特殊的“老师”,它们的作用和老师一样重要,也是我们学习中的良师益友。

1.自信

自信就是开发巨大潜能的金钥匙。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每个人可供开发的潜力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可限量的。只要自己敢想、敢做,永不服输,就一定能不可阻挡地走向成功。自信是学习中的第一位老师。

2.课本

课本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二位老师。每有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应当是查阅课本。不仅如此,课本还起着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那些平时不重视阅读课本,只把课本当做课后练习的习题本的学生是很难学好知识的。

3.同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三位老师。学习不仅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传递,更需要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因为同学之间的协作更方便。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争辩,有助于开拓思路,激发思维,互相促进。

4.教师

任课教师是我们学习中的第四位老师。这并不是轻视教师的作用,只是指教师没有课本和同学更易接近、更方便。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对知识的关键进行点拨,是学生学习的外围推动力,因此,上课时认真听讲就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教育有效教学和基本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篇5

摘要: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教育教学的实效、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是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解决好三维目标的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四个问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有效教学;课程资源;学习方式。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预期的、应有的发展:

1、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条件,既包括课堂的时间空间条件,也包括教师指导和组织的条件;

2、学生的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客观标准;

3、“预期的”发展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预设并使之实现的目标与任务;

4、“应有的”发展是指每个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基础、能力水平和特长,应该实现的发展目标。预期的发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应有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预期的发展主要体现基础性目标,应有的发展主要体现生成性目标。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既有科学预期的全面发展,又有生成性的个性特长,这就是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1.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有效教学的特征,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方向,只要从学生的发展,学习的首效率和积极参与的态度抓扎实,课堂教学有效指日可待。

首先,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提供条件。有效

教学是以学为中心的活动,坚持教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习题的关系,既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又不能成为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奴隶。如果学生不愿听,不愿学,不会做习题,教师不要只是责怪他们,也要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其次,学生发展是指学生德、智、体、美、劳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包括优良品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掌握“双基”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再次,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关注教师的发展,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学术水平和健康心态的发展。我们提倡“在教育教学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新理念。

2.要关注教育教学实效和效益。

围绕“用较少的师生经历和时间,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宗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取决于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有效教学旗帜鲜明地反对缺乏效益的“奉献”,因为这种意义上的“奉献”其实是在耽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要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

从过程上讲,它包括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

与。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相关影响是成正比的,而且二者对高层次思维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学生的行为参与对高层次思维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简单应用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广泛参与,就会在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启发,从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4.要关注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尽可能地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是有效教学的应有之义。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有效有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目标,才会产生有效、实效、高效的教学效果,这是毋须论证的教学真理。

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实施有效教学其方法要有利于学生三维目标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发展以及学习方式的转变。

1.要立足学生发展,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目前有相当多的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传统的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有三方面的缺陷:一是知识和能力不容易区分,知识是培养能力的载体,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人为地分割,重知识轻能力与轻知识重能力同样不利于学生发展;二是缺乏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方法的指导;三是在德育目标中缺乏健康心理的要求。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知识、技能是发展的基础;过程、方法是发展的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则体现发展的方向。必须强调,三维目标不是彼此独立、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知识中有情感,能力中有方法,过程中有价值取向。

2.立足学情,整合课程资源。

一是注重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种转变,一方面体现了重能力重素质的发展观,体现了教师向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角色的转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甚至可以说是“成品”课程)。因而,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知识并进行适度的挖掘,贴切地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是整合学科课程资源的基本要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在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应该具有的教学基本功。二是注重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如学生的疑问、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学生在答问时的失误或另类的提法,辩论时偏激的言论,师生合作探究时的反诘,都是最丰富、最生动、最有价值的生成性课程资源。然而有些教师不注意对这些课程资源的利用,往往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设计而导致课程资源的流失。实际上,越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教学变量就可能越大,课程资源的利用就越充分。从这一意义上说,越是有缺陷的公开课反而越真实,越有示范性。如果公开课变成了师生完美地演示课堂教学程序的工具,就失去了课程意义。

3.立足思维能力发展,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和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适应课程改革要求,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其一,必须充分认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意义。一是要针对当前教学的实际,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首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而忽视学,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越学越不爱学,越学越不会学,因而应强调自主学习。二是要在教与学、学与学的关系上,应试背景下的竞争机制造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不仅带来了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妨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而强调合作学习。三是要在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上,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无暇顾及学生的发现和探究,限制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而强调探究性学习。第二,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时代精神。①自主学习要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②合作学习要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和分享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③探究学习要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将研究

性学习方式引入学科教学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好方式;创设情景,营造宽松环境,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方式的基本途径;在日常生活和教学行为中教师要注意自身治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的启迪,重视价值观的渗透、情感的熏陶和态度的影响。

甚至需要说明的是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都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选用时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的相互结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意味着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取代其他的学习方式,如用自主学习取代指导学习、用合作学习取代个体学习,用探究学习取代接受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的本质是强调学习方式由单一型转化为多样型,强调对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融入生活,把生活融入学习,在合作中学,在读书中学,在思索中学,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游览中学,在听中学,在交谈中学,在看中学,让学生调动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使今后的课堂教学从有效进入实效而实现高效。

参考文献:

李晶: 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教材《有效教师》。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浅析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和策略

普茶寨小学

王云芬

《职业教育有效教学和基本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篇6

承德县第二小学 宋小荣

(一)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

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数学学科,具有如下性质: 1.生活性

倡导将数学学习回归于儿童的生活,这已经成为了当今转变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2.现实性

儿童的数学是他们的现实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的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这种现实存在于儿童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交流的构成之中,存在于儿童的社会生活的时间活动之中。这些“现实”是小学数学课程的起点,也是儿童获得数学的学习活动与生活时间的节点。课程的任务是构建抽象与现实的连续体。3.应验性

数学教育应当成为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一下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不要总是将详细整理好的证明(事实)材料提供给学生,而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进行仔细的观察、粗略的发现和简单的证明,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经历超越局部的、非单纯接受的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小学数学学科的任务

小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人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获得高质量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素养、能力和情感。

1.培养公民数学素养是基本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就像今天的识字、阅读一样,数学日益成为公民必须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成为了时代的要求。2.培养数学思维是实现数学素养发展的基本点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活动。具体来说,数学思维就是一数和形及其结构关系为思维对象,以数学语言和符号为思维的载体,并以认识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

数学逻辑思维是以数学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完全)归纳、演绎为主要方法,并能用词语或符号加以逻辑地表达的思维方式。

数学形象思维是以数学的表象、直感、现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比较、分类、类比、联想、(不完全)归纳、猜想为主要方法,并主要通过对形象材料的意识加工而得到领会的思维方式。它以形象性和想象性为主要特征,其思维过程带有整体的思考、模糊判别的合情推理的倾向。

数学直觉思维是包括数学直觉和数学灵感两种独立表现形式,能够迅速直接地洞察或领悟对象性质的思维方式。它们以思维的跳跃性或突发性为主要特征。3.提高将数学应用于现实情境的能力是发展数学素养的基本目标

数学教育目标是为了拓展人的空间,包括数学的空间和生活的空间。拓展数学空间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拓展人的一般生活空间,使人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显然,数学对每一个普通公民来说都有价值。

作,实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目前我正在大力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请大家了解一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第一个环节:课前两分钟

课前两分钟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在这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带给自己快乐、自由和成长。这个环节是师生的最爱。学生自信的主持,精彩的展示,内容的丰富,真可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学生展示的内容丰富,有数学古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要闻、数学成语、数学符号的由来等等形式多样。真可谓是万紫千红,各有千秋。

二、第二个环节:前置性作业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合理的设计“前置性作业”。以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和交流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新时期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前置性作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留前置性作业,教师在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注意目标明确,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好的前置性作业设计要尽量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做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能得到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发讨论。二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前置性作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预习”移到课堂中,即在上课开始时,就让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按照教师的“自学指导”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这时的学生学习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统一行动,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的探究、实践与学习,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增强了时间观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有效课堂给每一个孩子创新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智慧各放异彩。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体现了这个原则。我的教学流程是: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2、4人小组成员开始小组学习课前小研究,结合本组成员感受最深的部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准备好上台向全班汇报。小组成员以4人小组为宜,组成一般按优良中差或优良中中搭配。选出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的任务有分工、协调、帮助、评价等。所谓分工就是当小组共同完成一件任务时,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学生会不知所措。比如确定一、二、三、四发言人的任务,小组交流后选择一个问题再进行讨论准备上台汇报时每个同学的发言任务等。小组的第一发言人一般为不善于发言或程度较差的学生,优秀者一般最后发言。协调是指在分工的过程中,有的任务不能充分发挥某个同学的特长,他有要求承担其它任务的愿望时,这时组长要协调,当组内同学长期承担一种类似的任务,还须要培养他其它方面的特长时,组长要协调。所以隔一段时间我会要求组长根据实际情况调换组员所承担的任务,让每位同学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小组面向全班发言的任务一般有:1.我的例子是什么?2.我的解题方法是什么?3.解题时要注意的是什么?4.我不懂的问题是什么?

四、第四个环节:小组汇报

小组内达成一致的建议向全班汇报是一堂课重要的也是最能张扬学生个性的环节。小组汇报时的要求是每个小组要认真倾听其听发言,及时针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补充或质疑,补充时切忌重复。在小组向全班汇报的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点拨。点拨要掌握以下两点。

1.点拨的语言要尽量精炼,尽量少点用时间。

2.点拨要起到表扬、激励和“收”“放”“引”的作用。

五、第五个环节:师生评价

评价是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系统内部,评价不是目的,只是促进教学的手段,任何的极端运用都会导致教学生态的破坏与教学的低率。而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也提到了: “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在教学中,通常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口述式:我常常会在孩子们有进步或表现优秀时,及时鼓励。

2、文字式:除了口头上的表扬,我还习惯在他们的书上或本子里写下

一、两句由衷的赞美,如:你真棒!等等;还可以用发放表扬信、奖励卡、我们特做的魔术棒等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努力的关注和肯定,从而激励他们更主动的去学习、去表现自己。

3、评“星”式:我一般一个月(或两个月)会评奖一次,选出诸如“自信之星”、“倾听之星”、“进步之星”等等,并把那些孩子的照片作为桌面放在电脑上。

4、称号式:另外,还可以采用称号的方式来表扬学生,例如:可以给表演生动的孩子一个“优秀小演员”的称号,也可以给评别人的表演最中肯的孩子“小小评论家”的称号。

评价也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小组合作评价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而且要反映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不仅要反映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反映学习过程。评价的标准应多维、评价方法应多样、评价主体应多元、尤其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除了以上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主动评价,如他们常说的:谁来和我们交流、谁有问题想问、谁有不同意见、谁要补充、谁来评评我等等,从这些日常的用语中就能体会学生之间这种互评互学的氛围是多么的浓厚。总而言之这种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自由的评价中爱上你的课堂。

六、第六个环节:自我挑战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所以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职业教育有效教学和基本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篇7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 尽管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引入了现代教育理念以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但是, 建立在二者之上的教学改革并没有得到深入发展, 这样就导致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体现。在这种情况下, 大力加强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研究就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2011年12月, 笔者对唐山市3所高校的2010级大学生进行了“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调查。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主要围绕大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设计, 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英语的目标和目的;对英语课堂的满意度;在英语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你最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你对提高英语课堂有效性的建议等。

二、研究结果

2011年12月, 为了得到第一手数据, 笔者带着“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个问题对3所大学2010级随机抽取400名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研究共下发调查研究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82份。使用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

三、讨论

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 在当前大学英语有效性教学过程中, 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并不充分, 大多数本科生尽管有着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 但是学习效率相当低, 经过认真分析, 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 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着厌学现象。 (2) 现代教育理念还没有完全融入课堂, 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比较差。 (3)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还没有得到全面的使用, 即使使用也只是简单的PPT课件和动画。

四、对策

1. 大力激发大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认为, 激发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动机应该是高中或者初中教师的任务, 其主要任务就是努力提高大学生在英语语言方面的能力。在大学教学过程中, 作为环境依赖性非常强的英语教学并没有找到有效的提高环境, 在课堂上, 大学生们很少有进行英语语言操作的机会。这样一来, 势必大大挫伤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为此, 教师要努力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使大学生从被动性的学习转变为主动性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要认真分析大学生的特点, 分析大学生的爱好以及大学生的需求, 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技术融入整个教学过程, 恰当设计教学目标,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有效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2. 大力加强课堂教学改革

调查显示, 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围绕着教师进行, 无论是词汇, 还是语法和阅读, 大学生都无法进行自主学习, 至于整个教学过程的目的、方法和规则更是一无所知, 在这样的课堂上大学生只是一架简单的学习机器, 根本不具备任何主观能动性。为了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大力加强课堂教学改革。首先, 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念, 争取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整个英语课堂。其次, 教师要认真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特点, 使大学生的认知效率大大提高。最后, 教师要使大学生明确课堂英语学习的任务与目标, 并让大学生自己带着任务和目标进行合作学习。

3. 大力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使用

现代化的教学是完全开放的教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并没有改变教师的认知活动, 只是成为了教师呈献给大学生信息的工具, 对于大学生来讲, 简单的信息呈现也无法促进他们认知活动, 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用上的问题。大力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使用, 必须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当作大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而不是简单的信息呈现。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使大学生完成知识的分享、意义的协商和知识的建构。

总之, 将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技术融入大学教学过程中, 不但可以大大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还可以创造性地发展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他们走进社会, 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发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为广大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技术,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研究

参考文献

[1]莫思愚.浅谈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大学201英1 (语6有) 效.教学[J].技术与市场,

《职业教育有效教学和基本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远程教育网上教学;环境要求;基本条件

网上教学的出现和逐步发展,使人们对网上教学由生疏质疑到广泛认同,网上教学由单一形式发展到复合形式,网上教学在远程教育领域内由辅助的地位到主角的地位,网上教学由远程教育领域拓展到众多的教育领域并改进和扩充着传统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网上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它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需要有具体的物质条件。远程教育意义上的网上教学的社会环境需求是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其中包括从观念到物质从理论到实践的丰富多彩内容。本文着重从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角度以及网上教学平台建设诸方面探讨网上教学的环境和条件问题。

一、网上教学基本理念

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操作层面,远程教育意义上的网上教学基本理念都有其独特内涵。

1.理论层面的网上教学基本理念.在理论层面上,网上教学基本理念可以表述为: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导学助学为辅。这一基本理念已得到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广泛认可。它体现出网上教学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要求,组织学生的开展自主化学习。这一基本理念明确要求,网上教学是要促进学习,而不是控制学习。其强调的重点不是要通过设计教学方法来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之达到预定的相同的教学目标,而是强调遵守网上教学规律来科学地设计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知识获得过程中的协作和交流。把学生由其它教学模式中的外部刺激的简单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以广义上的学习环境出现,而不是传道者的身份出现。在这一理念体现出的学习环境下,网上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与其它教学模式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2.实践层面的网上教学理念。它主要表现为以教育理论中的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在理论层面教学理念指导下,提出了网上教学操作上的方法论和实施过程中原则要求。主张在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借助社会交往(如学习小组交流,师生双方沟通)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如学习团队协作,导学与自主学习融为一体),帮助学生解决真实的各种形式的学习问题,掌握知识和应用技能,由学生来自我控制学习进程,自我建构学习目标。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和主动性。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影响下,网上教学将教学或其过程理解为学习环境,将知识理解为个体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来建构认知和意义的过程,所以教学是学习者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丰富素材和资源建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在网上教学学习环境里,学习者能够最佳地得到建构素材和学习环境的支持,这些素材和环境促进个人认识和意义的建立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这样,教师的角色就是开发能使学生参与并建构其认识和理解的环境,这种环境体现的原则是:情景、建构、合作和交流。网上教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学习被安排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学生能够反思已有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师的基本素养和作用

教师作为网上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网上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和互动学习的协调者,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其自身的基本素养是网上教学环境和条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网上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与面授课堂教学是有所区别的。在网上教学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能力)及发挥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协调和调动学生方面的主动性及能力。网上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不是直接的面对面接触和互动,与面授教学相比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调动和协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网上教学对学生是否参与的约束相对弱一些,主要在于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调动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生主动参与网上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网上教学实践中有时会出现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情况,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师没有及时转换角色,未能从网上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动员所造成的。网上教学对教师的另一考验是怎样应对学生的大量来帖,与面授课堂相比学生的发言动机似乎更强一些,对教学内容不只是了解和简单接受,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还从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再加上师生和同学间的交流等等,会使得一定时间内的帖数让教师应接不暇。这对组织网上教学的教师就有个如何协调的问题,既维护教学主题的统一又要照顾到各类学生发帖内容、既要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要营造同学间互相讨论的学习氛围。可见,教师是否具有调动和协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相应能力,对网上教学能否取得效果是一大挑战。

2.明确的服务意识和更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网上教学与面授教学一个很大的不同是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和方法,如果说面授教学主要是教师的口头讲解的话网上教学则可通过视频、BBS讨论、PPT演示等形式来演示和诠释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显然,运用这些形式的目的和中心任务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简单地显摆吆喝。再有网上教学往往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连在一起的,在面授课堂教师用一份讲义面对所有的学生,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没有学习上的主動权;网上教学则有所不同,学生可以从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有选择地参与学习,在这个意义上网上教学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这些都要求教师要有一切为了学习者的服务意识。与此相关的是,网上教学面对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和相应的学习内容,对教师的应对能力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自觉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有人认为教师象个单干户只要管好自己的课就可以了,应该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理由,传统的面授教学中的教师大抵上就是如此,如果把这种做法延用到网上教学显然行不通了。网上教学首先要有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学技术团队,专业知识内容的网上传递需要有专门化的技术平台,专业知识内容的表达和展示需要有相应的技术给予支撑和帮助,网上教学过程需要网络平台的监控和维护;其次还要有不同专业不同专长教师组成的教学协作团队,网上教学所面对的众多的个性化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常常会超出某个学习主题某个课程内容甚至是超出某个专业知识的范围,这往往是一名教师难以适应的,这就需要有一个能够知识和特长能够互补的教学协作团队共同努力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状况对从事网上教学的教师来说是必须面对的,它要求教师由“单干”必须走向团队走向协作。

总之,多样化网上教学交互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有对学生的真诚和爱心。还需要较强的管理能力,网上教学主要采用分散化、个别化学习模式,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科学的、合理的选择,需要教师不断了解其学习情况,及时提出合理建议等。

三、学生的基本能力

作为学习主体和网上教学的对象,学生状况会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网上教学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取得或在多大程度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学习状况显然也是网上教学环境和条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具备网上教学条件下有效学习的能力(自主扩展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而这种学习能力素养是在摆脱传统面授学习模式,摆脱多年沿习的旧模式,在全新的开放式的自主学习模式下逐步培养而成的。有效学习能力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能力,是其继续学习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1.主动学习能力。对学生而言,网上教学不同于面授课堂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学习而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它不仅是学习场所学习时间的选择还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在自由选择地过程中折射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当然不是无条件的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的,它依赖于学生在学习上的高度责任感、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否则的话网上教学因没有学生的响应只能是学校或者教师单方面的举动而失去其意义和实际效果。其次,网上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到教师的学习指导是间接的,这就要求学生比面授教学掌握更多和更为有效地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如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进度的合理安排、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等更多地需要学生自主控制。再有就是适应和熟练与网上教学相关的网络环境和相关的学习软件及网上教学特有的信息获取方式,显然这是对传统意义上一本书一支笔学习方式的转变,尽管网上教学特有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学习提供了许多的便利但对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也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可见,在网上教学条件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包含了学习精神、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诸多方面的内容,它们对学生适应网上教学完成学习认为是不可缺少的。

2.网上交往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网上教学似乎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似乎就是一个简单的人机对话过程,其实这只是表面的现象。首先网上教学中的各类学习资源是由人(包括教师和技术团队)制作并提供的,在某种意义上获取和使用学习资源也就是在与其制作、提供者进行对话进行交往,学习资源门类的多元数量的庞大意味着学习者交往对象交往空间的扩大,这种扩大要大大超过面授教学与教师的交往范围及交往强度。其次,网上教学是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的参与式协作式学习,所谓参与式学习是指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从自身知识结构的构建和拥有的学习条件主动地参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规划甚至是教学过程安排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所谓协作式学习时指在学习过程中共同交流分享學习心得学习经验共同探讨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困难。虚拟空间虽不象现实社会来的感性来的具体,但它同样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由于虚拟空间突破了时空限制其交往对象交往范围要比现实社会大得多,人际环境也要复杂得多。为了参与式协作式学习的顺利开展,自然对有关的学习者在交往技巧和行为方式等交往能力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

3.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显而易见,网上教学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的,学生只有掌握了必需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技巧才能正常有效地进行学习,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有人说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技巧熟练程度决定了他们在网上教学中能否成功学习。确实在一般情况下比如对80后年轻人或者以此为职业的人来说,讨论这个问题是有点多余的。但是,从接受远程教育的基本群体构成来看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一般来说,远程教育是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而产生和兴起的,是与普通高校的精英教育相对而言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接受远程教育网上教学的学习群体在教育领域内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在许多方面确实有着比较薄弱的地方,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欠缺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基本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技巧如office办公软件、Internet连接、电子邮件、BBS发帖、网上浏览、搜索引擎等对他们来说还是新的知识和能力,这种情况无疑会影响甚至是阻碍他们接受网上教学。目前许多从事远程教育的学校在新生入学之初先组织学习《开放教育入学指南》之类的课程,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方面对学生进行“扫盲”,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这样做是顺应了网上教学的需要,也是网上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四、网上教学平台建设

网上的教学优势,需要有强大的软硬件支撑即高效简洁操作方便的网上教学平台,它是构成网上教学成功的基础。网上教学平台是建立在网络基础设施之上的、用计算机编程实现的学习环境,它的后台是一系统程序和被程序组织起来的数据库,它的前台是网页界面。良好的程序设计和实现是平台功能的基础,而良好的网站界面则是发挥平台功能优势的前提和条件。友好的界面和操作程序可以让教师能够高效率地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能够在无需太多网络编程知识的前提下,有效地编写并管理属于自己的网上课程,这时网上教学平台所提供的功能大大缩短了教师开发和管理网上课程的时间。学界已经形成的共识观点认为,从网上教学的具体使用来看网上教学平台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上课堂。网上课堂可以说是网上教学的主阵地,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与课程相匹配,一门课程对应一个网上课堂主页界面。网上课堂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电子教材也不只是用来简单地发布教学信息的,它对网上教学的“教”和“学”双方都有着更深层意义和功能。对教师而言网上课堂是教学工作平台,既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设计展现教师教学风采也可以教学学习方法辅导开拓学生学习视野还可以控制学生的学习节奏等等;对学生而言网上课堂则是一个基本的课程学习环境,可以在对课程内容总体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选择地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控制学习进度还可以对自己掌握课程内容进行自我评价等等。

2.BBS在线讨论。在线讨论是网上教学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手段,一般是通过BBS发帖形式进行的,包括实时和非实时两种方式。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进一步应用,在线讨论由以文字为主逐步加入音频、视频等新的途径手段。为了实现在线讨论,在网上教学平台中提供在线讨论课程表,在规定的课程讨论时间内,教师可以在计算机前在线值班,组织课程讨论并进行答疑。利用这种“在线讨论”的方式,教师可以与学生在网上直接交谈,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弥补网上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问题,使教师能够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关心和希望了解的问题。在“在线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积极地参与提问,主动地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对于教师来说,使用这种网上“在线讨论”的形式,也可以很从容地将仔细斟酌过的答案送到网上。实际上,不少问题往往在学生之间进行在线讨论时就可以得到解决。因此,利用在线讨论能够比较有效地解決网上教学过程中的交流问题,发扬传统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优势。

3.网上考场

网上考场是以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CAI制作技术为基础进行的试题库、电子试卷。进入考试或测验系统后,系统将能够从试题库中为学生随机抽取指定数量、指定难度的题目组成试卷。在考试过程中,系统将核对学生的登录信息,并在学生答卷数据表中记录考生的答卷情况。对于测验系统,可以选择规定是否随时提示试题的正确答案。在考试结束后,考试系统可以立即给出考试成绩并将其登录进学生成绩数据表中。这样即可以降低教师出题和评判试卷的工作量,也可以避免在评卷过程中出现人为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学生考试、测验结果的收集和记录,为教学积累了宝贵的信息。

显而易见,网上教学平台为网上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是不可缺少的技术环境和物质条件。

由于基本条件和环境的特殊性,网上教学在运行和管理上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说,一般学校包括普通高校把网上教学中的某些做法加以应用只是作为辅助手段的话,那远程教育意义上的网上教学则把受基本条件和环境制约的能够保障其有效运行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和实施方法实施途径作为自身特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基础性部分。(作者单位:上海电视大学法律与行政系)

参考文献:

[1]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01.

[2]李盛聪,叶红英.浅析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3.02.

[3]赵剑.网络课程研究[J].西南大学.2007.

[4]王莹,谢百治,门鹏.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课程系统设计与反思[M].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

[5]谢扬.基于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6.

《职业教育有效教学和基本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篇9

答:

1、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与教育相关的法律知识;

2、专业(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内容。包括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与本专业(学科)相关联的实践能力、对本专业(学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理解掌握水平等;

3、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内容。包括分析教材、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语言、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

4、基本教育教学素质内容。包括仪表举止、口语表达、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以什么方式进行?

答:测试由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组织。测试通过试讲、面试两种途径进行。

试讲:根据选定的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设计出教学方案,并在指定班级进行试讲,条件不具备时也可采取说课的形式进行。试讲时间为一课时,说课时间一般为15—25分钟。

面试:主要采用问答形式,围绕试讲(说课)、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动态等方面内容进行。专业评议组成员根据面试的测试标准进行评价。面试时间在10分钟左右。

注:

1、对拟任音乐、体育、美术、舞蹈等学科(专业)教学的申请人,在面试时需对专业特长进行测试;

2、申请认定小学教师资格和幼儿园教师资格人员需加试拼音字母知识。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有哪些程序?

答:

1、认定机构提前1周公布测试内容(课程)、测试人员名单及测试时间、地点;

2、申请人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面试、试讲。测试时申请人通过抽签确定测试顺序和试讲内容(课程),并将教案提交学科(专业)评议组;

3、各学科(专业)评议组成员独立地根据听课、查阅教案和提问等情况逐项评分;

4、学科(专业)评议组汇总测试结果,并由组长签署评价意见;

5、专家审查委员会对学科(专业)评议组报送的测试结果进行民主评议,并签署评议意见。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结果如何评定?

答:

1、申请人的面试成绩分为合格不合格;

2、申请人试讲的成绩总平均分在60分及以上的为合格;

3、面试、试讲均为合格者,其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合格。

试讲、说课材料如何获得?

开展有效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篇10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李燕高(363105)

【摘要】 “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是否获得成长和发展”,即:从“学会”到“会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互动、有效组织、有效理解并开展有效辅导。“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延长学生的参与过程,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师专业和学生学业共同发展。

【关 键 词】有效教学 实践 体会

“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是否获得成长和发展。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曾通俗的说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但是,一些教学活动却背离了如此明白的原则,言不及义的课堂讨论,轻视学科知识而空谈能力的教学互动等,都应该列入无效的教学一类。对此,我们设计了“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的专题研讨活动,意在激发老师们深层次地思考、反思、优化课堂教学的各环节,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我们围绕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用有效教学的理论更新教师的观念

首先,在课堂情境中学习,组织有效教学课堂展示活动,教师之间加大互相听课的力度,用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来审视课堂教学;其次,在交流中学习,组织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和学习札记交流活动,通过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为深入实施有效教学夯实认识基础、理论基础。确立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 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必须从传统的“重教”走向“重学”,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从“传授”到“体验”,使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三是从“书本”走向“生活”,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四是从“被动”到“自主”,让学生自主建构概念的意义。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

核心理念:课堂教学观须要从单一的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文化知识,从“学会”到“会学”。即:

●从注重“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的量”到更关注“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状态”,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更关注“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关心“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到同时强调“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发展”。

● 由过分关注教向既要关注教,更要关注学转变,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监测学生的学情变化,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模拟知识的发现轨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 认真备课,弹性授课,让死教案活过来,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和发问时机,掌握处理学生问题的技巧,学生问题再幼稚也是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这也是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根本源泉),多项互动,动态生成,创造性地教。

● 教是为了不教,不教不是指学生没有问题了,是指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后,自己能够去学习、探索;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正所谓:不好的教师只会传授真理,而优秀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二、集思广益,“有效”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同一备课组内,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主备课与复备课相结合的“备课制度”,使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带动有效教学整体发展。由于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因此在集体备课时,要从知识演绎的逻辑顺序出发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并针对学生的学情实际,集体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形成统一教学方案的基础上,个人再进行个性化备课。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有效设计不等于实际教学中完全依据教学设计展开,但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要求达到梯度化,按照“低起点、高密度;小坡度、大容量”的要求进行教学,根据课堂教学的进程,灵活处置,不断创新、不断调整,让预设同生成共精彩。

(一)有效讲授。要恰当的讲,教师讲的太多学生往往容易陷入休眠状态,教师不讲学生又不知道从那下手,思维处于茫然状态。所以教师的讲要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在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展示才华。当讲则讲,教学中应做到“三必讲”、“三不讲”,即“核心内容与问题必讲,规律、思想和方法必讲,疑点难点和典型错误必讲”;“学 生已掌握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自学的不讲,讲了学生也无法掌握的不讲”。有效讲授要求课前准备要充分,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去进行启发性的讲,才能做到讲准讲到位,才能真正讲解透彻;讲解要注重艺术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效讲授既不是满堂灌也不是满堂问。

(二)有效提问。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提问要紧扣知识的延展点、易错的交叉点和学生思维的发散点,要充分利用提问在诱发思维、加深理解、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等方面的价值;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刻性,杜绝随意性的简单即问即答;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投入思考;问题要有一定启发性,如学生一时无法解决,应灵活将问题化解成若干小问题,或转换设问、或提供思考背景等;问题要有一定的系列性,要将整节课问题系统设计。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总之,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出能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情感交融,智慧挑战的有效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

(三)有效互动。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们应该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个人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确切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课堂上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作为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作为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疑惑、不理解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作为合作者,教师应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有效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人人都参与,而不是少数尖子生的表演。互动要是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活动,互动时教师要参与、调控、引领、点评,要通过互动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有效组织。有效教学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组织。有效的课堂管理要达到:课堂中既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空去想、去做、去活动,又要维持活而不乱,让学生想有方向、做有目的、动有收获。要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进行适时的认知干预,对动态生成要及时转化、化解、提升、引领。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各类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收获。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真正疑难所在,并及时设法解决。要有效评价和反馈,对学生各项学习活动进行恰到好处地点评,提倡引导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但要摒弃廉价表扬。

(五)有效理解。有效教学应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形式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 3 “都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三、“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适时的总结、反思、沉淀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对一堂课乃至一堂课中的每一环节的安排,都必须有一个理性的反思,用一个简单的问题表达就是:“我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有理论的支撑,不应是盲目的形式的追求。这样做效果不错,为什么不错?要思考、要总结、要提升、要推广;这样做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要思考、要寻根、要论证、要改进。这就是理性的反思。我们要求教师们每堂课下来都应该问问自己:

1.是否充分利用了各种课程资源; 2.三维目标的设定和落实,是否到位; 3.是否巧设问题,点燃了学生激情; 4.是否启发质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5.是否适时点评,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6.是否抓住有利时机,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

7.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有深刻的情感体验; 8.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升华;

9.课堂上是否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有适切的学习方式; 10.课堂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收获之间有多大差距; 11.教学过程是否有合适的切入点; 12.教学目标是否有恰当的落脚点; „„。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在真实、朴实、扎实的基础上的一种智慧型的教学过程,有效的课堂能够更多的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更多的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多的给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时空,更多的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体验!

四、从“有效教学”实践过程中想到的

通过开展 “一堂好课”(即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标准研讨活动,结合教学观摩、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有效教学实践活动,我们体会到:

(一)有效教学要加强“有效训练、分层作业”。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如何才能实现共同有效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性地为学生精选适合不同层次发展的个性化作业,以满足差异、自主发展的需求。我们认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二)有效教学须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是人与人间的情感交流,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延长学生的参与过程,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才能真正与教师,同学对话、沟通、合作,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适时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学习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新课程也强调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教师要有“教是为了不教”的 意识,美国有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学生能看懂、能发现、能去做的,教师就不要点明,否则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我创新。

(四)有效教学应实现教师专业和学生学业的共同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效果,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需要以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为前提(基础)。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而是教师和学生一同提高与发展。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课案设计息息相关,在课前教师要反复推敲、斟酌教学设计与流程,过滤和压缩无效言语,增加学生练习与思考的时空,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使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将老师的思路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智慧的挑战、人格的熏陶和教与学关系的和谐。从而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村镇建设下一篇:物价局社会综治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