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24-05-10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通用11篇)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篇1

我国是农业大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干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的新技术,如旱育秧及机械化插秧等,但推广多年覆盖面仍然不够理想。可以说,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现象。

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

1、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更谈不上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2、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贫,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次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3、乡镇站编制被挤占、挪用,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中心工作”,乡镇机构改革后,井入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行政管理权下放到乡镇,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且多站在一起办公,上面又没有相对应的单位,业务工作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管理,工作随意调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乡里的一些多而杂的工作.如部分乡镇在农事季节任意抽调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去抓征收税费、计划生育等工作,加之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落实,农业生产现状的低格局,使其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致使部分人员对本职业务工作丧失责任心,失去了进取心。由于农业服务体系经过改革后,农业服务中心的大部分职能都由乡镇管理,农业局只有职称评定的这唯一权利,不能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实在在的管理.多种业务活动相对受到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一些农技人员由于受“工作”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服务网络.不能很好地运用现有的资源,壮大自己的服务网络和经济实力,从而很好的服务干农业。

4、基础设施不全。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部分地区农技推广设施设备严重滞后,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无法配备。只有尽快配置现代化的设备,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二、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我们认为必须从农业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做出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1、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例如: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三级网络(区、镇、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函授及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2、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颐之忱。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3、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努力使农技推广机构由“空心”变为“实心”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搞活农技推广工作,增强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改革旧的推广模式,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结合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要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立足推广工作的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良种统繁统供、化肥统测统配、植保统防统治和农产品贮运加销一条龙的系列化服务,开拓农技推广产业化服务领薪。农机人员要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开展个人或集团技术承包,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调动农技人员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使基层推广机构不断巩固和提高。

4、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

首先,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教农业体系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其次,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一再次,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5、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篇2

为正确引导广大农民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 引导农民科学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 提高农民农业科学种养水平, 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渠县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新技术, 通过强化科技引领、强化项目整合、强化主体带动等细节性工作引领, 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开拓新的天地。但是, 考虑涉农项目的天然滞后性,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文章分析问题, 指出改革建议, 以供参考和借鉴。

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 国内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 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市场不断变化的发展格局, 对国内农技推广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严重滞后与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句话,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目前存在不小的问题, 额待我们去探索解决。这其中, 第一个问题——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很大程度制约推广力度。世界农技经费投入, 统计调查: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 约占农业总产值的0.6%~1%;发展中国家农技推广经费, 约占农业总产值的0.5%;而国内农技推广经费, 占有比例不到农业总产值的0.2%。第二个问题——农户接受新技术能力差, 中国农民综合素质低, 技术接受能力差。而且, 新技术需求的动力性不强, 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果转化。除农户本身文化素质低之外, 还有一方面原因, 在农业内部, 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人的成本和预期收益, 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 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 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 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第三个问题——传统农技推广, 无论自推广项目、推广技术等, 都难以满足农户的生产需求。较长一段时间内, 国内农业科研、推广工作, 以提升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 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 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 效果, 服务质量, 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 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此外, 农村村落分散居住, 组织化程度低, 村委领导能力受限, 农技推广渠道单一, 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 都导致农技推广的高成本, 导致技术推广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割裂。

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进一步发展建议

3.1 确立农户主体地位, 农户自主选择农业新技术

今后农业技术推广中, 应确立农户的主体地位, 调动农户采纳新技术的自觉性。今后农技推广, 我们必须要意识到, 农民始终是农业经营的主体, 始终是农技需求的主体, 更是农业市场参与的主体。由此, 农业技术的推广, 不能单纯的变为政府的单行推广行为, 应注重农户的自主参与, 改革创新农户参与机制。同时,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部门, 应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动态, 选择正确的供求信息, 切实调动农户自主选择的积极性, 引导户主选择最新的农业技术。

3.2 农技推广与中介组织结合, 提升农技推广的效率

创新农业推广体系, 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 不但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政府的技术推广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的组织来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 可以兴办经营实体, 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鼓励科研、教育单位及企业、农业技术协会、种养大户等参与农技推广, 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 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 提高推广效率。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形成“技术推广站 (农业科研单位等) ——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 使农业专合组织成为联接农技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 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 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这样的技术转移过程, 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证了农民获取技术获的费用较低, 另一方面保证了农民能够自主选择技术, 还增强了农民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 从而实际效果更为显著。

3.3 发展引导农技推广, 规范农技推广行为

政府专项财政支持, 酌情增加资金投入, 设立专项农技推广基金, 通过完善制度增加财政支出, 用于农技推广的金额支出。今后资金的支出, 应逐渐转向科研、推广等领域, 至少确保达到国际化平均投入的水平标准。

注意农户知识更新, 加强农户技术培训, 将科研、教育、推广等紧密结合起来。今后农技推广的基本目标, 在于提升农户的综合素质, 切实提升农户驾驭新技术的能力。同时, 注意调动农户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注意创新技术培训的方式和方法。

注意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 在技术推广的实践工作中,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始终服务于“三农”一线,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有必要重视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 通过不断培训更新期专业知识, 提升其综合素质, 适应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推广的发展需求。

注意规范农技市场, 规范农技推广行为。

参考文献

[1]程玲, 黄智敏.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7, (11) :107-108.

[2]宋斌, 王强.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7, (9) :82-84.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篇3

关键词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现存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唯有不断提升更新农业技术,才能确保农业的高效生产。针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而言,受文化程度、观念及环境气候等影响,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1]。如果没有强硬的技术后盾,农业经济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无法实现。为此,坚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我国目前的首要任务。

1 现存问题

1.1 思想落后

由于我国长期沿用传统生产方式来运作基层农业生产,对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农业提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农业技术推广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又需要花费极长的时间来完成,导致农民及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始终抱着忽视态度,造成基层农业技术需求落不到实处,最终使农业生产技术无法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特别是相比发达国家而言,其水平仍旧处于极为低下的状态,这无疑于是对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2]。

1.2 投入力度较弱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与保障,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资金的作用,但受限于思想意识方面,相关人员等对农业生产迫切需要农业技术推广认识不足,也就造成资金投入力度较弱现象,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正常有序地开展,特别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连0.1%的农业技术推广费用投入都不到,但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却分别接近1.0%和0.5%~0.7%,而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我国在该方面的投入更是存在较大差距。这组数据表明,我国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不到位,也是我国基层农村不能充分利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的体现,是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的重大阻力。

1.3 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上述分析中提到,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受限于资金投入和思想意识的影响,故而在管理体系方面并不完善,尤其是相关的管理实施方案及制度的缺乏,导致农业技术推广进程被制约[3]。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农户需求与推广内容完全脱离,部分地区的推广部门更是流于形式,以照本宣科的形式推广所谓的先进技术和科技等,可以说并未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导致农业生产与实际相脱节,不仅让农户产生错误认识,以为农业技术推广就是“走过场”,更让相关技术被“搁置”,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这种结果在农业技术推广失利的情况下,造成大量财、物、人力的损失浪费。

2 解决措施

2.1 完善管理体系

首先,人事管理机制的完善。对农业技术推广人事管理现存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找出原因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并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实行推广人员全面聘用制度,使其在强烈职业危机感的推动下,在思想上提高对工作的认识,从被动工作转变成主动工作,总之,农业技术推广成效取决于不断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其次,健全推广人员考评制度。建立一个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上级主管部门、推广人员及地方领导,严格执行考评奖惩,使推广人员在劣罚优奖的推动下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最后,分配机制的进一步创新。既往分配制度主要是大鍋饭平均分,这对部分推广人员而言相对不公平,为此必须进行创新,最佳的工资机制是与绩效挂钩,根据不同绩效分发工资,让各个档次的推广人员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进而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2.2 加强投入力度

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力度,要正确认识在基层农业和国家农业中实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想方设法在基层稳扎稳打地推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首先,加强管理。针对科技工作建立科学导向机制,采取垂直管理模式,推广基层农业科学技术,使农户接受种养殖新技术新科技,突破传统观念。其次,加大投入。针对专项技术推广,县乡政府要认识到其重要性,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并严格监管资金使用情况,确保专款不被挪用得到充分利用。另外,大量投入人物力,对农业技术和信息采取信息化媒介推广,拓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渠道。最后,要确保硬件设施的与时俱进,及时更换购买,以免农业技术推广发展受限。

2.3 提高农户及推广人员的科技综合素质

用人制度坚持优胜劣汰,高薪聘回调离农业部的优秀技术员,鼓励高学历毕业生入站工作,同时清除不称职人员,使人员整体素质得以提高。针对专业进行技术培训,借助宣传咨询、讲座等形式科学推广农业技术,以及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传授。同时,选择站内优质技术骨干到邻近乡镇等进行交流学习,促进其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另外,农户作为农业技术的应用者,其主体地位必须给予充分重视。政府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通过各个渠道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水平。加强培训村级干部转业技术,注意科技骨干的选拔培养。最后,强化农户现代技术培训,建立相关信息平台服务于“三农”发展,进一步增强农业信息和技术推广的结合,使农户全面掌握推广技术。

3 结语

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要取得成效,要正确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并加大对其的投入,健全相应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同时,不断提高农民、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积极性,加强高效基层农业推广队伍的建设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自文.浅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35(16):246-246.

[2]韦良源.基层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农技服务,2015,32(6):218-219.

[3]李传宏.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5(2):248-248.

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篇4

近几年劳动力市场对产业工人的需求旺盛,所以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但在就业跟踪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存在就业不稳定的现象。同一批就业的学生,有的已经由刚工作时底薪600元的普通岗位转到了底薪1600元的管理岗位,有的则由于不断地转换工种和岗位,与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农民工一样,更有甚者,走入就业、失业,再就业、再失业的怪圈。这种现象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了一定压力,也给技工教育的声誉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调查发现,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理想中的工作环境及待遇与现实差距较大;二是懒散的行为习惯不能适应现代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的约束;三是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不精不能适应企业的生产要求;四是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和必要的求职观念,不能融入企业的人文环境。

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的职业指导。以前我校的职业指导仅仅是就业指导,由就业办在学生毕业时集中进行,主要介绍就业形势、所学专业适应的职业范围及特点以及求职的知识和技巧。这种简单的应急教育,对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试想如果在技校学习期间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没有掌握本专业基本的职业技能,掌握再多的应聘技巧又有何用呢?

二、原因分析

1、技校生不能全面地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由于技校生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体制下属于学业上的弱者,学习基础不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自信,大多认为来技校上学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他们不知道社会发展不仅需要科学家,而且需要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普通劳动者,通过上职校也能为自己开辟光明的未来。

2、学生不了解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一个人长远发展的水平,认为上技校就是学“一技之长”,轻视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影响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有些学生没有养成适应职业需要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懂遵守职业道德对社会、个人发展尤其是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不能自觉养成符合即将从事的职业需要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有些学生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理想,对自己的未来没有长远的规划,胸无大志,不考虑对社会、对家长、对自己的责任,混到哪儿算哪儿。

上述问题从表面上看都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实则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是学生的职业指导问题。所以要让学生对上技校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了解所学专业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这才是前提。而这些主要是通过职业指导完成的。

三、应对措施

《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技工教育应把职业指导工作贯穿在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中。第一、通过“入门教育”使在中考战场上失败的学生消除自卑感,建立自信心。新生从普通中学进入技工学校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由于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许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对未来没有信心。我校应在新生军训的同时开展了职业指导,利用媒体上宣传的优秀技工的事迹及我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使学生对技校生的价值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对学生情况的熟悉程度直接决定着该班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质量的标准在于人职匹配,是建立在对学生恰当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准确定位基础之上。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择业取向进行正确引导和有效调控,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就业,才能使学生人尽其才。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篇5

摘 要:为了推进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就需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服务,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产业发展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分析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题,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措施,以供相关人士进行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问题;发展措施

为了促使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在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水平提升,就需要建立以及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解决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之中存在的问题,这是促进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重要措施。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中现存的问题

1.服务机制缺乏完善性

目前,大多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是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辅,因此很多参与推广服务的工作人员因需要处理的行政事务比较多,而缺少时间和精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另外,科技推广服务的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对服务人员的管理也不够科学。所以,现阶段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效率低下问题,这也是导致一些农业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无法及时得到推广应用的原因之一。

2.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经费较为有限

由于部分地方领导缺乏对推广农业科技重要性的认识,造成经管部门拨付给推广机构的经费较为有限。并且投入到推广机构的经费大部分是用于支付服务人员工资的,因此,真正用于科技推广的经费非常有限,影响了推广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3.办公设备陈旧落后,服务人员知识匮乏

由于目前缺乏足够的推广经费,大部分推广农业科技的服务机构都存在办公设备陈旧落后,网络配置不足的问题。同时,工作人员因网络问题不能丰富或学习农业科技的相关知识,自身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提高。由此导致服务人员在推广新技术时,无法向有关部门以及社会提供合理合法的数据,无法得到相关的质量认可和计量认证,推广服务工作难以展开。

4.科技推广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人员大都存在素质水平低、科技知识更新缓慢的问题。另外,因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及经费短缺,科技服务人员的工资难以得到保障,人员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效率较为低下,甚至有不少服务人员选择辞职、转行。

5.机构设置不合理,合作单位关系淡薄

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涉及三类组织机构:教育单位、科技研发中心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当前的推广工作中这三者都采取独立体制,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这就导致了推广机构的信息难以及时反馈到科技研发中心,科研中心也无法实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也就是说,农业推广机构同教育单位以及科研中心是分轨道运行的。另外,再加上组织机构的设置存在不合理,导致服务机构的各主体部门难以对资源进行整合,难以实现科技推广服务系统高效运行,同时也就难以满足农民农业生产实际需求。

二、关于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政府应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加强支持力度以及建立健全推广服务体系。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服务机构的配套设施需要得到完善,使服务人员有条件学习和补充科技知识,与此同时,服务人员基本生活也能够得到保障,促使其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以及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其次,应当建立以及完善推广服务体系,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通道畅通,同时进一步完善城乡机构,使得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能够得到机构管理和指导。

2.加强推广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工作

建设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管理机制和优良工作环境。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改革力度,创建良好工作环境,做好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工作。政府结合当地一些主导产业进行特色经营,有组织、有计划安排人员深造,实现基层推广队伍服务人员科技知识更新以及素质提高。

3.创新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模式

根据实际推广工作调查了解到,部分地区农民学习新技术积极性不高原因是服务人员工作模式与当地实际情况不符,无法满足农民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因此,服务人员应当转变思维以及创新推广模式,促使农业科技能够得到真正推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围绕当地特色产业,从农民自身要求出发,引导农民转变思维,主动参与到创新技术学习中来。第二,改变农业技术培训模式,实行培训式教学,让农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参与到实践中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接轨。

4.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

第一,明确服务机构定位,创新运行机制。政府应当建立集科技研发、教育及推广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在机构定位上,应当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实际的发展需求。革新推广服务体系,应当创建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并以行政手段作为辅助。第二,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及时有效开展,信息传递速度影响着农业发展成效以及农民增收。所以,应当完善科技服务推广平台,建立信息化农业公共服务平台,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发展步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本人根据多年工作经验认为,应当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创新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模式以及加强推广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篇6

关于解决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是公共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随着兽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制逐步完善,解决了机构编制,理顺了工作关系,落实了工资待遇,改善了工作环境,使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人员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生产经营方式的不断转化,当前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在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对此结合工作实际,就现阶段我所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中存在的有关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的相关对策。

一、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存在问题。

一是执法主体不明晰。动物卫生监督是行政执法,是一种政府行政行为。作为具体实施此项行政行为的动物卫生监督所的主体资格至今尚未能被当地政府确认,单位性质虽然由原来的差额事业单位恢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政管理制度,但体制上没有参照公务员管理,法人主体资格的合法性受到影响职能划分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动物卫生监督法律体系不完善。《动物防疫法》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唯一法律依据,而相对应的相关细则、行业规定、国家标准等未及时出台,缺乏可操作性,有时在执法中出现找不到法律依据等现象。加之全国性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尚未出台,整个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缺乏执法解释和必要的强制性措施,客观上造成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难以到位。

三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经费投入不足,监督工作难以落实。目前

我市财政没有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使监督执法工作经费难以落实,导致办公场所不足、办公设备及工作条件简陋。一线监督执法人员缺乏必要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监督检疫票证出证设备不足、调查取证手段单

一、落后等。从而执法难度增大,执法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高,严重障碍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缺乏良好的执法环境。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经常出现执法难,处理难的问题。动物卫生监督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履遭不法分子的阻挠,甚至殴打。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屠户、屠商和牲畜贩运户,这些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

(二)是通过对生猪等动物实施定点屠宰在联合执法检查中,工商、税务、卫生监督人员都身着标志服装,唯独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身着便装,被群众和经营者误认为动物卫生监督人员没有执法权,不属于执法者。因此,一遇到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单独执法时,便会遭到违法当事人员故意叼难,阻碍执法,甚至受到威胁。

二、加强和改进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是规范和理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体制。##建议**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在体制上参照公务员管理,给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赋予独立的执法资格,完善考核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以保证监督执法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努力培养、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管理人才,完善编制和人事管理制度,严格监督员任职资格管理,把好人员进入关。强化执法法律、法规培训,不断提升监管人员文化、专业和职业道德素质。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岗位职责、工作纪律、责任追究、违法处理、证照管理、案件办理等规章制度,定期进行督促检查,不断规范检疫、收费和出证行为,提高检疫标识真假鉴别力,加大内部违法违纪行为整治力度。引入激励竞争机制,严格考核,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作风正派、技术精湛、执法文明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专业法律的运作能力,以确保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在基层能得到有效开展。尽快解决办案难的问题,不断强化监督执法,充分发挥“以监促检”的作用。

三、是改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环境。针对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改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环境刻不容缓。为确保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正常开展,防止疫病传播,保护人畜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履行职责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以确保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一是加大对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监管对像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二是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配备统一着装,提升执法队伍的整体形象;三是希望公安部门加大对动物卫生监督的执法的支持力度,一旦发生暴力事件,对犯罪分子从重、从严、从快打击。同时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与公安、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的协调联系,实行多部门联合执法形成执法合力。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篇7

1 存在的问题

1.1 动物防疫专项工作经费短缺

动物防疫工作经费都纳入了政府财政预算, 并逐年提高, 但因近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畜禽饲养总量扩大, 疫病风险加大, 防疫工作量增大, 有限增加的动物防疫经费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1.2 动物免疫接种和疫情监测工作方面的问题

一是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注射副作用较重, 因地方财政困难, 没有建立免疫死亡补偿机制。二是免疫抗体水平抽检和病原学监测采样任务重, 工作量大, 诊断试剂昂贵, 频繁采样养殖户有抵触情绪, 经费紧张, 没有建立采血补偿机制。三是基层动物防疫工作量大, 基础设施差, 设备落后, 四是个别地方存在不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动物免疫预防接种的现象, 对新增 (补栏) 畜禽补针不及时。

1.3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动物检疫申报点建设滞后, 国家要求对动物检疫申报点进行标准化建设, 但是由于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资金困难, 村级动物检疫申报点建设基本处于停止状态。二是活畜禽交易市场由于客观条件限制, 基本是有市无场的现状, 且存在市场主体不明确或无人管理的情况, 动物防疫条件不符合规定。三是定点屠宰场类别不全, 城区不能全面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四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和设备相对落后, 用于监督执法的工作经费很少,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开展深度和广度有限。

1.4 村级防疫员报酬亟待稳定和提高

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形势任务的变化, 近几年村防员工作在完成禽流感、口蹄疫免疫工作基础上新增了猪瘟、蓝耳病等多个强制免疫工作, 村防疫员的工作量逐年增加, 每年用于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畜禽养殖数据统计、疫情排查、月月补针以及周巡查等工作付出的人力和时间逐年递增。虽然村级防疫员报酬予列入了财政预算, 但部分地区列入预算的只是国家补贴的部分资金, 地方财政配套至今没有落实, 与此同时, 地方劳动力价格也逐年上涨, 较低的补贴造成队伍的不稳定, 影响村级防疫队伍的稳定性。

1.5 基层动物防疫技术人员的问题

基层动物防疫技术人员缺乏, 年龄老化, 专业知识浅薄, 操作技能水平低, 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动物防疫工作的实际需要;村级动物防疫员工资待遇低, 防疫队伍不稳定, 人员流失比较严重, 致使基层防疫工作不能全面落实。

2 解决措施

2.1 明确任务, 严格落实责任制和防疫资金

动物防疫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已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按照“政府部门保密度, 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工作总要求, 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主管领导负责制。县政府应投入与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金作为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基础, 同时与辖区各乡 (镇) 、乡 (镇) 与村级动物防疫员层层签定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书, 建立健全技术承包责任制, 明确任务, 落实责任, 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全面完成。

2.2 积极筹措资金, 确保物资发放到位, 建立采样补偿机制

财政部门加大动物疫病防控专项经费的投入, 购置动物防疫物资, 并及时将各类防疫物资和疫苗足额发放到各乡 (镇) , 做到物资储备充分, 供应及时, 为动物防疫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物资保障。同时增加村级防疫员的劳动报酬, 稳定动物疫病防控队伍, 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对于监测采样应该建立合理补偿标准, 消除养殖户抵触情绪, 以便顺利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及病原学监测。

2.3 有效开展监督检查, 确保防疫质量和效率

为了进一步确保动物防疫工作质量和效率, 业务主管部门专门成立了动物防疫工作督查组, 定期不定期地深入乡 (镇) 、村、组, 督促、检查、指导动物防疫工作, 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以通报的形式, 肯定成绩, 查找不足, 限期整改, 有效地促进了各项防疫工作措施的落实。对已建立的村级动物检疫申报点要健全制度, 及时开展检疫工作;对活畜禽交易市场和定点屠宰场会同卫生、工商部门开展专项整治, 全面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 确保有疫不流行。

2.4 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篇8

【关键词】农业技术;新型转变机制;解决办法

1.东丰县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我国农业生产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过程中,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着一些困难,反应出制约我国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1.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及运行机制

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是政府支持的农业的依靠力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种植什么产品,需要什么技术,基本上都是由生产者自己确定的。另一方面,农机推广体系内部也存在着运行机制不活的状况,普遍存在着经营性职能和公益性职能部分现象,农技推广部门不愿花大力气去搞公益推广事业。

1.2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农机推广的力度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政府部门要注入一定的示范启动资金。据了解,发达国家农业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5~1%,发展中国家也在0.5%,而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一些部门出现了“卸包袱”现象,为了生存,把农经推广部门推向市场,造成了人员离岗和流失,出现了“线段/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1.3农业科技成果现状与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需求不相适应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增产性技术多,质量效益性技术少。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蔬菜/花卉/畜牧/水产/农产品加工/优质农作物和畜禽的良种繁育等方面的技术,而目前科技正规现状却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1.4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转化质量

从吉林省东丰县农机推广队伍的现状看,全县各级农技推广人员1358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60人,占3.9%,中级职称的198人占 12.5%,初级职称的1202人,占76%,其余人员占7.6%。农机推广的队伍总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推广主体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干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的新技术,如旱育秧及机械化插秧等,但推广多年覆盖面仍然不够理想。可以说,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现象。

1.5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更谈不上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1.6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贫,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次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2.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原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在机构设置,服务机制/服务功能和人员素质等肛门越来越难以适应必须进行改革,大胆创新,逐步建立起公益性的综合服务组织与市场化的专业服务组织相结合的,多种所有制服务主体并存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2.1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

建立与农业市场化,专业化,区域化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适应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改革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机构设置。在市场经济条件,农业科技服务也应作为一门产业来办,凡是能够面向市场的农技推广服务项目,都要按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实行有偿服务,并主要由市场化运作的农技推广服务实体来承担;对于那些社会效益显著的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服务项目,政府要继续给予支持,可以有政府主办主办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来承担,并加大支持力度,重视农业科研与推广的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委托相应的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和民营农机推广服务实体来承担。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实体。

2.2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加快造就一批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业科技示范户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文化教育么,建立与健全形式的农业科技继续教育体系,以适应效益农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在农村广泛的进行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以提高农民朋友的科技素质。要加速培养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改善他们的知识 结构。造就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农业推广专家。在大中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企业要建立健全多渠道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加速培训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教学的培训基地的建设,健全农业职业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体系的作用,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以职业教育,专业培训,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农民特别是专业大户开展技术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我们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农业科技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的作用,伸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组织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之间的相互观摩,交流,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促进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

2.3加强农业技术市场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篇9

(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一、存在问题

1、公共开支比重大,政府财政负担加重。自2000年以来,欧洲国家原先引以为豪的福利制度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负。如英国的社会福利开支在60年代为81亿英镑左右,到1980年上升为221.5亿英镑,1999年更高达1000亿英镑。又如瑞典,自1991年开始连续3年经济衰退,退休金还要照付,各种社会保障开支也不能减少,这使得福利体制捉襟见肘。为了维持高额福利开支,政府只得大举借债,从而导致财政出现大量赤字。目前,瑞典政府的债务共有1.43 万亿瑞典克朗, 相当于1996年国内生产总价的84%。公共开支比重大,政府财政负担沉重是西方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是一个直接而重要的原因。

2、福利收益水平偏低。虽说西方国家公共开支比重大,但社会福利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福利收益水平却偏低,突出表现在西方国家贫困化现象相对严重。如英国是世界福利国家的典范,但目前英国生活在官方公布的贫困线以下和略高于贫困线的“贫困人口”估计接近1700万,约占其总人口的30%。在欧盟组织的其他国家中,贫困问题也同样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3、福利依赖严重,造成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充分就业政策难以实现。由于劳动者过于依赖高福利的保障体系,损害了人们的就业动机,调动不起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福利依赖现象的产生。在西方国家,由于政府对失业者有较好的福利待遇,因此一些失业者不再积极地寻求新的就业岗位,而长期依赖社会福利的救助。福利国家制定普遍的高标准的福利待遇的初衷是为了稳固执政党的政权以及战后社会的稳定,但带有社会民主主义性质的福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北欧一些国家,劳动者与不劳动者之间所获得的福利补贴没有太大差别,而劳动者甚至还要缴纳较高的税额,这样带来的结果便是失业率居高不下,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而依靠政府补贴喝下午茶的“懒汉们”却越来越多。

4、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收不抵支引发的财政危机。社会保障水平的上升不会对政府造成财政负担的前提是福利国家的经济要保持快速的发展,但是,当社会保障水平以“刚性”不断上升,其增长速度明显超越经济增长速度,并伴随着经济衰退与失业危机时,政府所承担的财政压力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大量发行货币所带来的货币贬值以及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各国不得不向发达国家借债来弥补国内的财政赤字。为使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得以维持,欧洲各国不得不消耗巨额的财政用于公共开支,而政府财政支出的过分增长造成了巨额财政赤字,这成了福利国家的通病。为弥补高福利所导致的巨额财政赤字,福利国家不得不大举借债,同时不断扩大货币发行量,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劳动人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的恶性连锁反应。此外,高税收导致民众逃税现象严重。高税收客观上导致了国民对福利制度的普遍不满和严重的逃税倾向。

5、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下降。福利国家主要通过对企业高额的税收来实现对公民普遍的高福利,这无疑会使企业肩上的负担变重。企业用于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过多带来的结果就是生产的产品成本不断攀升,继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政府将税收的绝大部分用于福利支出的同时用于投资那部分的比例就会减弱,最终导致福利国家内部经济产业持续低迷,生产力水平在国际环境来说相对下降。

6、人民不满与日俱增。社会保障制度无法解除失业给工人生活带来的困苦。通常,欧洲福利国家的失业保险津贴不到工人原工资的一半,而且实际上大多数失业工人领不到失业津贴,不少失业者只得依靠社会救济和领取施舍度日。此外,欧洲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对象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仍以过去的产业工人为主,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社会的不满。

二、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主要措施

1、社会福利制度地方化改革。在社会福利制度地方化改革方面,北欧各国强调中央政府的权力下放,使地方政府成为社会福利的主要提供者,其目的是要减轻中央政府社会福利支付的负担,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社会福利实施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在瑞典,他们按照“贴近居民生活和了解居民需要”的程度,建立了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并进行了相应的职能划分:第一级是中央政府,主要是负责全国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法规建设和发展的规划。第二级是郡政府,负责国家福利和社会服务政策方针在本地区范围内的细则和补充,并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管理。第三级是市镇政府,负责中央政府和郡政府上述方针政策在本辖区范围内的补充,以及负责各类社会服务、金融支持等事务。挪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也有非常明确的分工。市级政府主要负责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中央政府主要负责收入再分配和其他集体性服务。一般情况下,大约70%的劳动者福利以及75%的公共部门雇员工资由地方政府支出;行政管理、国防、养老金等,中央政府支出占绝大多数。因此,福利政策的实施者主要是地方政府。在丹麦和芬兰,中央政府只负责制定政策、标准、计划和实施转移支付等宏观调控方面的任务,大多数职责都下放给地方政府承担,包括老年人的照顾和服务、婴儿家庭补贴、残疾人康复和照料、失业救济(没有交纳社保费的失业人员)、生病津贴以及社会养老金分配等,地方政府也被称为“全能政府”,有充分的权力进行具体的福利立法,担负着完成社会政策的任务。

2、医疗服务方面的改革。北欧国家在医疗服务方面改革的目标是控制健康医疗费用支出,防止医疗费用需求无限扩大。其主要措施:一是改变医疗预算体制和方法,将原有的固定医院预算制改为浮动制,对医院的预算拨款与医院的实际医疗效果挂钩。二是“个人自由选择医院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公民个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是一个城市内)选择任何一家医院就医。由于医院的医疗效率直接影响到其预算拨款额,这一措施促进了医院间的竞争,改善了医疗服务水平。三是在医疗服务领域引进私人投资。1992年,瑞典政府颁布法令,提出有效合理利用各种老年社会服务资源,提高老年社会服务实际效果,强调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个人选择机会。当年,瑞典建立270个私营老年护理机构,占瑞典全国老年护理机构的1/3,71个地方政府和6个郡政府已经就老年和儿童照顾与私营社会福利机构签定了协议。芬兰在老人护理和儿童日间照顾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由私营机构经营。

3、就业政策的改革。

北欧福利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充分就业”,它的基本含义就是对“工作权利”的确认与确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欧各国开始引入强调“工作义务”的新的就业政策。例如,瑞典政府设立了一个新的“职业生涯发展”项目,这个项目的服务范围从教育扶助一直延伸到社区工作,受益者可以获得一份培训津贴,数额与失业救济金相等。在失业保险方面,1988—1993年期间,2

不存在等候期,并且补偿水平为以前收入的90%,最高限额略低于蓝领平均工资水平。从1993年7月起,政府重新设立了为期5天的等待期,补偿水平也降低到以前收入的80%(有一段时间为75%)。1995年挪威政府在“福利白皮书”中明确宣布将“收入扶持”政策中“消极的扶持”改为“积极的联系”,鼓励津贴领取者“自立”,强调权利与义务之间的联系,强调每个公民既享有给付的权利,又要有工作的义务。丹麦在“1997年劳动力市场改革”法案中将“灵活化”(即或接受给予的工作,或失去任何津贴)与权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失业的最大权利减少到7年,规定头4年是有“权利与义务”的,而后3年则是永久“灵活化”的。1997年颁发的“社会救助法案”进一步规定,没有工作就无权接受公共津贴,而只能接受地方政府的安排。

4、养老金改革。

在养老金改革方面,北欧各国主要侧重结构调整,其改革的目标是使养老金制度更加灵活机动,使领取养老金的人和在业人员来共同分担和分散风险,以改变目前的养老金集中使用,投资收益与个人无关,风险完全由在业的人员来承担的现状。1994年瑞典议会通过了新的退休制度,一是改变了过去实行的养老金一视同仁,所有人退休后都拿工资的60%的做法,规定养老金额要按照个人年龄、国家经济情况计算,因人而异;而且实行退休越晚,养老金越高的办法;二是对养老金从现收现付制度转变为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制相结合。其主要内容是将18.5%的总缴费一分为二:16%被划入到现收现付型的养老金制度,2.5%被划入到一个强制性的基金账户,进行投资增值,以减轻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在芬兰,1996年对国民养老金进行了改革。在原体制下,任何公民达到法定年龄都可以得到国民养老金津贴。这项制度已于1996年被取消,代之以“以收入为基础的基本养老金”,即根据其他社会福利待遇领取情况确定公民是否仍然享有国民养老金资格。近年来,丹麦的养老金制度也开始从完全由国家提供向部分由私人自付转变。

5、税制改革。

在税制方面,北欧各国深感多年推行的所得税及工资税等起点太高,严重影响了公司投资和个人发展的积极性,并且阻碍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为此,减税就成为北欧各国税制改革的一个重点。瑞典政府在1989—1990年的“世纪的税收改革”中,将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1989年的72%降低到68%.公司所得税也从50%降低到30%.1993年丹麦宣布在今后5年内将所得税率的上下限分别由68%和57%下调到58%和38%.1998年丹麦政府也通过税收改革逐步降低低收入阶层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免税限额和降低公司税,同时提高能源税和改变年金基金的纳税制度。挪威在1992年的税制改革中将普通劳动者、个体经营者和公司的所得税从57.8%、62.7%、50.8%分别降到48.8%、51.7%、28%,并进一步扩大了税基。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初,芬兰、挪威和瑞典还引进了双重所得税系统,双重所得税系统(DIT)的主要指导原则在于将对劳动收入的累进税率与对公司和资本收入的不变税率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广阔的税基和相对低的税率。

6、用“选择性原则”替代“普遍性原则”。使社会福利切实流向最需要的人群。莫雷托教授曾把20世纪80年代各国普遍使用的反贫困方法归纳为,“传统的救助制度”是“使一定的资源就像经过漏斗一样进行分配”的制度。认为这种制度针对的是所有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穷人,但是最贫困的穷人却无法从中受益。正因如此,西方国家为了削减福利开支,提高社会福利的效率,大多采取了用“选择性原则”替代“普遍性原则”的办法,让社会福利真正发挥帮助穷人的作用,而不是平均分配的。

7、明确社会福利享受者的权责关系,推行与就业相关联的激励制度。为了达到反福利依赖的目的,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并制定了有关的制度。“以工作替代福利”项目的实施,在1985年一年,就使13万原来依靠社会福利生活的人找到了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原来社会福利领取者的工作收入,抑制了美国公共财政开支增长的势头。由此看来,明确社会福利享受者的权责关系,推行与、就业相关联的激励制度在反福利依赖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8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以减少公共开支。为了减少公共开支,西方国家通过扩大家庭服务,培养家庭护理员,建立保健医疗和社区服务体系等途径来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个人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为同学的成长服务,越具体越好。培训对个人今后生活观念与学习有什么影响。个人的其他感受和最突出的体会是什么等内容以总结的形式上交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籍此检验学员的个人成长与进步。

三、对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评价和启示

(一)对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评价

1、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实质是进一步调整福利国家的组织模式,改变国家行为和加强社会的政治自我调节,意在保持福利国家对整个社会机体积极作用,同时修正其消极的一面。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减轻政府的负担、激发企业的活力、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以建立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彼此协调负责、良性互动、充满创新和活力的福利国家。而在国家、企业、个人这三者的关系中,重点是培养和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

2、从改革的力度上看,北欧福利国家的改革较为稳健和谨慎。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高福利已成为北欧社会的一种政治文化,得到了各政治派别和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接受,任何改革的举措都要考虑到广大民众和利益集团的反应。因此,它们都不愿在此问题上有任何过激的举动,而在选举政治中失去选民的信任和支持。

3、从特点上看,北欧福利国家改革既体现出与其他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改革的一致性,如实行社会福利支出紧缩政策,也有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改革的独特性,例如社会福利地方化改革成为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重要政策措施,北欧各国政府也没有像英、美那样将社会福利私营化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而是通过在社会福利中引入竞争机制,以实现提高福利国家制度效果的目标,这使得北欧福利国家改革具有鲜明的国别特色。

4、从改革的效果看,20世纪90年代北欧国家的福利改革初显成效,基本上控制住了公共开支不断增长的势头,例如,从1995年到2003年,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的社会支出占GDP的百分比分别从34.6%、32.2%、27.3%、31.7%降到了33.5%、31.1%、25.6%、27.0%.而失业率也分别从7.7%、7.0%、4.9%、15.5%降到了4.9%、5.5%、4.5%、9.1%.尽管数据变化幅度不大,但毕竟福利改革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而北欧福利国家制度若要发生根本的改观,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北欧福利国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是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4

我们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社会保障政策,从而真正发挥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的作用。

1、要建立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北欧福利国家建设的经验表明,社会保障的范围、内容、规模必须严格控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如果随意提高福利支出比例,就会导致经济下滑,引起通货膨胀,最终使提高社会福利的期望落空。同时,由于社会福利特有的刚性,只能上升难于下降。因此在界定社会保障的分配标准、程度和水平时,我们一定要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口众多、经济还不发达的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坚持社会保障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切不可与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水平盲目攀比,急于求成,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2、要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与现有福利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北欧发达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资金来源尚要靠社会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量巨大,资金来源更需要社会化。我们应在推进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继续发挥并巩固城乡居民的家庭保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医疗保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与社会慈善公益团体的替代功能,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制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应该说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3、要把实现劳动者的就业作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就业可以缓解社会保障的压力,这是因为社会保障的财政基础是纳税人的税收。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个问题上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增长、努力扩大就业总量。二是改善就业环境、支持自主创业、鼓励广辟就业门路。三是统筹改革改组,努力减少下岗失业人员数量,推进再就业工程。四是根据市场需要,加强劳动力培训、努力提升就业能力。五是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体,给困难群众提供特殊的就业照顾和就业援助。

4、明确划分事权,实行分级负责制。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权一直未能明确划分,统放不分的局面影响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方面,北欧的社会福利制度地方化改革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可考虑在统一决策、统放结合的原则下,建立中央与地方各级负责体制,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完善社会保障的法规,加快制定出台“社会保障法”及配套法规,确保社会保障的各项规定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社会保障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社区工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篇10

针对这种情况,各地社区、街道党工委都采取了一些措施。这里主要是借鉴济南市历下区文东街道党工委的经验,通过调查,对此做进一步的探讨。主要措施有:加强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作用,加强其与党员的勾通、理解,并通过各种措施开发党员素质、潜力,为社区建设服务。

??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它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包括社区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同时又需要这些资源“各得其所”,有机地发挥作用,从而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发挥,社区的资源得到开发,二者共同进步。?

??据我国国情,在社区建设的人力资源中,党员群体发挥着龙头作用。一方面,他们是社会各界的“精英”,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因而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引起相当的重视。?

??但目前情况是,社区中的党员力量相当分散,情况复杂,管理方面困难颇多,一些年轻力壮的.党员的中坚力量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需要各街道居委会做大量的协调工作。??

?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进程的加快,党员的构成呈现复杂性。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流动党员群体的形成。这一群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才流动,一些党员工作岗位不断发生变化;二是企业下岗职工中的党员也处在重新上岗、谋职的变化中。?

??针对这种情况,社区的党建工作就应“具体对象具体分析”。??

??第一,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应是党员同志的“大后方”。对于流动党员,要做好管理工作,帮其解决经济问题。在调查中,一位党员告诉我们:“我和妻子都下岗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日子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老想给社区办点事,可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埃”对这种情况,党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感触颇深。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党员的党费收缴都有困难。可见,社区党建,解决经济问题是前提。还有一些流动党员,因工作调动迁入新社区,对社区环境不熟悉,人际沟通、孩子入托、老人保健方面都有困难。?

??针对上述两种情况,借鉴文东街道办事处的经验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街道党工委建立“ 党员之家”,以流动党员为主要服务对象,采取定期走访和不定期走访相结合的办法,了解其情况。第二,利用社区资源,请专家做职业方面的讲座和报告,让其了解社区内的职业变动和就业趋向;同时,与社区服务中心联系,进行相关培训。第三,定期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互相交流意见。设立流动党支部和联络员,发放征求意见卡,通过各种方式与党员加强联系和沟通,切实做到党组织为党员办事,党员信任党组织。?

??第二,对于社区中的固定党员,要做好评定工作。一个优秀党员的评定,关键在“八小时以外”。党员作为社区中思想先进、作风正派、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先进分子,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还是对社会的贡献,都应起表率作用。因此党员不仅是八小时内的党员,更重要的是在八小时之外。各街道党工委应积极号召党员做“24小时党员”,进一步壮大、充实“ 六队三员一小组”队伍,即各居民区都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治安巡逻队、精神文明宣传队、文体宣传队、法律咨询服务队、老党员自助服务队和党建工作指导员、法律咨询员,并以宿舍区楼道为单位,成立党员活动小组,鼓励党员积极参加社区建设,为社区服务。同时,建立“在职党员协管站”,与党员所在单位做好协调,把党员八小时外的表现与其评定联系起来,提高党员的社会奉献意识。?

??第三,以社区为基地,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新时期,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知识更新快,一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党员,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苦于找不到学习的好途径。?

??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社区的思想教育阵地建设,利用党校、宣传栏等广泛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社区文化科技长廊,定期召集老党员参观学习。以社区联合党校为主阵地,举办社区教育讲座,如科普、法律、党建专题报告、市场经济与管理、WTO知识讲座等,由街道党工委牵头,使社区也成为党员了解外界的窗口。?

??第四,多方筹集资金,共办社区党建。多年以来,社区党建的一大难题就是活动资金短缺。为此,许多好的项目、活动不得不从简从略,以减少开支,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些应有的奖励、鼓励也难以落实。

??目前,社区党建的活动经费百分之八十以上由街道办事处筹集,一小部分由社区单位资助。这种近似于单一的筹集渠道局限性很大,难以解决问题。?

?今后,希望社区的党建工作能得到更多方面的支持。一方面,国家实行政策倾斜,给予部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社区党建向非公有制企业延伸,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员,同时得到它们在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篇11

关键词:高压电气试验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M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b)-0048-02

首先简要了解一下高压电气试验,即通过检测和分析电气设备来综合评价电气设备是否可靠运行的一种试验方法。而电气试验则是针对于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进行测试的一种检测手段,其目的是保证电气设备稳定安全地运行。总而言之,高压电气试验就是对电气设备的绝缘性和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考核。在实际操作中,对电气进行高压电气试验是确保电网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手段之一。

1 高压电气试验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1 关于引线问题

通常在高压电气试验中,关于引线中存在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两种:(1)避雷针引线问题。避雷针引线关键的作用是降低电击的风险,进而来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检修人员经常因为疏忽而忘记断开避雷针的引线,也未能及时处理引线的接头,继而导致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2)绝缘带问题。绝缘带是高压电气试验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在试验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一般需要增加测试结果的标准。若是在试验中电压互感器的引线和绝缘带之间的距离太近,则会严重影响最后的测试结果。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引线与绝缘带之间相互干扰,电流与电阻难以直接实现平衡。

1.2 接地不良

如果在高压电气试验中出现了接地不良的现象,在很短的时间内会对介质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恢复的难度也是极大的,通常这是耦合电容器等电容性设备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当前我国很多高压变电站针对上述问题,一般采用线路连接的方法给予解决,也就是将导线和电压互感器串联在一起,将电压互感器虚拟为接地开关,这极大地降低了对介质的损伤。但是,如果导线和电压互感器之间出现接触不良,电压互感器就会形成巨大的电阻,丧失了串联作用,出现接地不良问题,继而损坏整个电气系统。

1.3 关于电压

一般来讲,电压会对介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耗,电压越高,介质的损耗值就越小,而电压越低,介质的损耗值就增加。在高压电气试验过程中,如果试验人员对电容器的测量结果不够清楚,事先没有对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对措施,电压的实际情况很容易出现异常情况,最终导致介质损耗值增加。与此同时,介质的损耗也容易导致电容中电压的状况出现不良状况,继而导致电阻变大,诱发漏电等现象。

1.4 关于接地开关

高压电气试验中常规的检测工作中,一般使用的耦合电容器都是顶部接地的。因此,实际中使用的滤波器接地开关最容易出现问题。有些工作人员习惯于用反接屏蔽测量C1的介质损耗,并将C1与C2连接,将C2端口下部所有的元件全部屏蔽。这种做法对于滤波器接地开关的损坏程度是更加严重的,接地开关如果长期处于开启的状态,则会极大程度地缩短电容器的使用时间。

2 高压电气试验技术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重视引线

在高压电气试验中,需要对被检测设备给予高强度的电压,伴随而来的,绝缘带会产生较强的电阻。此时,和绝缘带临近的引线,它们之间会出现相互干扰,继而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引线对试验结果产生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通常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法:一是保证引线和绝缘带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二是拆除绝缘带,减小绝缘带带来的电阻,进而降低绝缘带对整个试验造成的负面影响。

2.2 注意接地不良

首先需要明确高压电气试验设备和接地设备可能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要高度重视高压TV和TA的二次绕组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测量的安全性以及测量结果的稳定性。针对于其中的一个端子接地状态,需要做到万无一失。针对于交流耐压实验,需要仔细测量电容电流强度,通过测定电流的大小来判断电气试验电压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

针对接地不良的问题,也是为了保证在试验过程中精确地控制测量结果的精准度,则需要科学地处理绕组问题。该文所指的绕组问题主要是TA和TV的二次绕组问题。常用的解决办法是:一是将电流的实际参数作为标准来评价高电压电气试验的工作情况,继而有助于解决TA和TV的二次绕组问题;二是确定一个端口作为试验目标,在保证其接地良好的前提下,检测其他端口的反应;三是适当增加电容电流的强度,可以将额定电流的强度维持在电容电流强度的一倍,来检测设备交流耐压系数的变化。

2.3 合理设定电压

介质的损耗通常是导致电压问题的主要原因,电压问题的出现则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可信度,导致试验结果出现纰漏。因此,在进行高压电气试验时则必须要合理地设定电压,以保证氧化层与介质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第一,重视电压对直流电阻测量产生的影响。若是双臂电桥电压比较低,虽然不会发生击穿氧化膜的现象,但是会导致出现较大的电阻。若是双臂电桥电压相对较高,氧化膜则会被击穿,但这会降低电阻。第二,重视电压对介质损耗测量产生的影响。若是试验的电压处于一直增加的状态,就会导致氧化层被熔化,继而导致氧化层所接触的电阻变小,同时,降低介质的损耗。

2.4 严格遵守制度

在高压电气试验技术中,尤其是在试验过程中,严格地按照制度进行相关试验,是保证工作有序高效进行的关键。在高压电气试验中,会出现由于场地现场的不确定以及操作环境恶劣等因素,增加试验工作的复杂程度,增加了工作人员工作的困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工作的危险系数。因此,在试验过程中,尤其是在环境复杂、危险性较大的工作场地,工作人员需严格遵守施工制度。在试验过程中,需要向负责人明确电源是否可以合上,在得到负责人的许可后方可以开始检测工作,工作人员不能依靠经验进行判断和操作。

参考文献

[1]孙斌.高压电气试验设备与技术改进策略探讨[J].大科技,2015(14):241.

[2]宋山茂.探析电气高压试验设备的技术要点及改进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5(28):130-131.

[3]赵驭阳,杨晓晨.分析高压电气试验设备的现状及其技术改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4).

[4]廖钧.变电站高压电气试验设备现状及技术改进分析[J].通讯世界,2013(17):133-134.

上一篇:致敬青春最美的样子下一篇:乐善学校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