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沈阳市浑南新区第一小学考察报告

2024-06-02

参观沈阳市浑南新区第一小学考察报告(共2篇)

参观沈阳市浑南新区第一小学考察报告 篇1

2010年7月,沈阳市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校长培训会在沈阳市浑南新区第一小学举行,我随苏家屯区教育局参加了这次培训会。沈阳市浑南新区第一小学坐落在河畔新城二期园区内,是经沈阳市教育局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公办学校。现有一至六个年级,每年级设四个平行班,24个教学班,教师60余人,学生900余人。总建筑面积10050平方米,是一所由浑南新区政府创办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全日制小学,学校于2005年9月1日正式开学。

对“浑南一小”的参观和冯凝校长的介绍,我们深刻地了解到了“浑南一小”:

一、全新的办学模式决定了“浑南一小”的办学思路的高定位、高起点。

学校的办学宗旨: 办学生终身怀念的学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创新发展,优质服务,力创品牌 办学特色: 使学生和谐发展有所长,知能并举有个性 办学标准: 教师队伍素质高,教育教学质量高 校 训: 诚实做人,主动求知,健康向上,创新发展 校 风: 勤学健体,乐观向上,追求卓越 教 风: 因材施教,合作创新,务实求精 学 风: 会学习、会合作、会思考、会创新

本着规范与创新结合;传承与超越并存;理想与现实兼容;务实与求精并重的办学原则,学校在各方面工作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二、德育工作---创建师生的精神家园

学校努力把“全面发展有所长,知能并具有个性”作为培养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师生营造快乐的精神家园。

1、脱离分数桎梏,用独具一格的“三自”德育目标另辟德育评比蹊径。

2、建立校园人文化评价体系:“阳光地带”“乌云角”“卫生星级班”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学校的主人。

3、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师生的心灵世界共同成长

“公益广告设计大赛”“新年手抄报大赛” “快乐易货” “牵手世园会”“绿色农庄”„„ 尤其07年学校的大型爱心拍卖活动“将爱进行到底”更把“一小”推上央视舞台,这一活动更是在一小每个孩子的心底埋下了“爱”的火种。

三、教学工作----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

为了走出教育的误区,不让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学校对改革旧式单一的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多元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构建学生难忘的学校课程

2、创造一系列新颖的教学活动

3、期末给孩子们充满自信的多元评价

基础教育是“人生的预备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实践比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冯凝校长在她22年的教育之路上,走过了世界钢琴大师郎朗,走过了美国总统奖获得者赵雨惠。今天,她把自己的开放发展的教育理念从一个班级应用到一所刚刚建成的学校的时候,这所学校就一跃而起,在大千世界中,舞出了一份让人难以忘怀的绚丽。

冯校长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个人素质、兴趣爱好、生活环境、接受能力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优势智力领域,有着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只有坚持对其实施开放的、量身定做的教育,按照其智力潜能的发展方向去培养,才能造就人才。也就是说,教师要为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类型,让他们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现代教学观提出: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个体,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教育的条件,而且是教育根本目的的内在规定性。冯凝校长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感受到自己的学生——“这一个”独一无二与与众不同。但是,尊重差异并非要求每一名学生片面发展、单一发展,也不是要求学生单科发展,而是在强调学生基础学科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孩子的潜力和接受能力进行有差异的教育。

四、教师队伍----打造一支精兵强干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关键。浑南一小着力培养教师严谨治学的品格。努力引导教师形成求知、求实、求精、求新的教风。为了严格规范教学行为,学校制定了《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努力使课堂教学规范化。每一个应聘到浑南一小的教师,都有着骄人的业绩。即使这样,学校仍教育教师不要躺在原有的功劳簿上停滞不前,为在教师队伍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通过“教师朗读基本功大赛”“板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比”“新秀课大赛”等多种形式,激励教师自我充实、自我成长、自我提高,树立教师终生学习的人生观。

五、组织管理-----目标管理精细化,项目负责人人抓 规范化的管理是提高办学质量的保证。学校切实抓好常规管理,制定了《德育工作制度》《教学工作制度》《安全工作制度》等行之有效的规章。使学校管理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工作重点放在发掘自己团队的优势上,不断激发教职员工自觉为学校发展做贡献的主人翁意识,真正把自己的发展同学校的发展统一起来。

学校实行扬长教育,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学校扬长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实行目标管理的项目负责制,创建一个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局育人的工作氛围。学校形成了项目负责的管理网络,激发了每位教师、每名学生做学校主人的意识和行动。

借助学校优势媒体Bb教育平台,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让老师、家长和校长在键盘键探讨家庭扬长教育方法屏幕前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真正做到无界交流,提高了家长扬长教育的家教水平。真正打造了教育的合力。

六、学校展望----成为示范一方的名校

学校的目标是办学生终身怀念的学校,让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留下值得怀念的烙印。当学生们长大成人时,令他们回味无穷、激励他们成长进步的是在浑南一小度过的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

学校已实现了制定出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办学第一年,规范,打基础;第二年,巩固提高;第三年,创品牌,使浑南一小成为示范一方的名校。

我的几点感悟:

一天的学习和考察,虽然浮光掠影,但也学有了大概的了解。我们学习的教师在感叹、钦佩他们的同时,也深有感触。

1、“浑南一小”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绝非有先天的优势。我们在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和困难,他们同样面临、面对。不同的是,他们积极应对,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2、“浑南一小”的理念、做法确有许多独特的地方,他们把先进的理念和做法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全员参与,营造了浓郁的氛围,把自律意识变成了自觉行动,并坚持不懈的实行下去了。

3、“浑南一小”各种理念和管理措施固然先进,大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然而更让人钦佩的对学生充满热心、对工作充满激情的负责精神,缺乏这些精神即使再先进的措施和做法也不可能取得辉煌的成绩。

4、“浑南一小”真正实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从教学到管理,到学生的生活、活动,全体教职员工都积极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去。

5、“浑南一小”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中,到处都充满名言警句,充分展现这所的魅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教育着学生,引导着学生不断前进。

参观沈阳市浑南新区第一小学考察报告 篇2

为了学习外地加快工业、建设园区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市政府咨询员雷建平带领市政府研究室、市委办公室、市委政研室、市发改委、市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同志,于4月7日至4月14日先后走访了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办、宏观经济研究院等中央单位,了解国家有关产业发展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新动向,随后赴天津滨海新区、沈阳、长春、哈尔滨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座谈讨论,并深入滨海新区管委会、铁西新区及沈阳机床、哈尔滨电机、三精制药等企业实地考察,总体感觉到:天津滨海新区和东北三个城市,在加快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园区经济方面目标明、思路清、措施实、成效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在较短的时间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形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之后的又一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一、基本情况

天津滨海新区由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及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组成,面积2270平方公里、人口140万人,2007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完成2364.08亿元,增长20.5%,初步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建成了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新区。建立起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世界500强企业有70多家在新区投资。未来发展定位是成为我国北方经济中心、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国家大飞机总装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东北地区是我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转轨较慢,计划经济体制色彩浓厚,逐渐丧失发展优势,东北工业一度陷入低谷。200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下发,一系列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相继出台。从此,东北三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投资、对外开放、利用外资数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的纯收入等方面,增长速度都高于全国水平。

哈尔滨是我国省辖市中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特大城市。市区面积70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2.41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72.8万人,辖8区10县(市),总人口980.4万人,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医药、汽车、食品、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装备制造、环保、焊接、新材料、生物工程等5个优势产业,构筑起工业经济新格局。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36.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768元,比上年增长12.8%,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3393美元。

长春素有森林城、汽车城、电影城和文化城之美誉。总面积2.05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0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9平方公里,辖6个区3个县级市及1个县。总人口712.5万人,市区人口303.9万人。是全国最大的铁路客车和地铁客车科研生产出口基地,在全国铁路线上运行的铁路客车有60%是长春客车厂生产的,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地,汽车年产量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基本形成了高水平、大批量、专业化的配套企业群,被称作是“座落在车轮子上的城市”。

沈阳辖9区1市3县,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71平方公里,总人口709.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504.9万人。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在全国165个工业门类中沈

阳有142个,形成了实力雄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成套能力。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五年间,基本形成了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化工医药、钢铁、有色金属、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航空、电子信息8个优势产业,初步奠定了 “东汽、西重、南高、北农”四大发展空间,世界500强企业有52家落户沈阳,2007年6月被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

二、基本经验

(一)坚持行政推动,确立工业先行战略。通过考察我们了解到东北三市党委政府对工业发展都非常重视,认识到位,并在政策制定、执行和资金方面给予了充分的支持,效果明显。沈阳市坚持“工业立市”战略,聚焦工业发展,筹集20亿元工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产出超百亿元的项目,市本级设立10亿元工业发展资金,其中4亿元列为重大专项,用于重大装备产业化。长春市出台了《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哈尔滨成立了大厂办,专门为驻哈中省企业服务。对三精制药从行业整合、工业用地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使三精制药从九十年代排不上名次,一跃成为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的大型工业企业,三精工业园成为哈尔滨市第一家以展示工业生产场景为特色的旅游园区,并被确定为“黑龙江工业旅游示范园”及“全国AAA级旅游景区”。

(二)坚持项目带动,以大龙头带动大产业。沈阳市突出工业立市主线,坚持一年一个主题,2003年开展了“项目年”、2004年“环境年”、2005年“工业年”,2006年“开放年”,2007年是“创新年”,2008年是“优化结构年”,其核心都是工业经济。2005年沈阳市新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145个,2006年达到1377个,2007年达到1512个。2003年至2007年,沈阳市开工建设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4020个,总投资9412.6亿元。特别是宝马汽车、沈飞日野客车、上海通用一期、东芝电梯等一大批项目的竣工投产,为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航空航天器制造8个优势产业,2007年,8个优势产业完成产值3902.9亿元,增长42.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1.4%。其中装备制造业(全口径,含汽车及零部件)完成产值2458.5亿元,增长4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1.3%,6家企业产值超百亿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项目特别是重大工业项目,是沈阳在5年时间内经济总量连续突破2000亿元和3000亿元大关的关键举措,这对我市的发展很有借鉴作用。

(三)坚持外向牵动,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考察中我们感到东北三市始终把对外开放作为第一战略,通过抓好会展业的发展,形成吸引外来资金、技术、人员的大市场。一是以节会为载体,全力招商引资。纵观长春的电影节、哈尔滨的冰灯节、长春、哈尔滨的汽车博览会、沈阳市的 “制博会”、“韩国周” “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都是以会展为载体,将招商引资和扩大经贸合作作为主要内容,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的要素和商品市场,充分释放东北亚中心市场的辐射能量。沈阳市与12个国家的13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同17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对外经济合作区域扩展到9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批准外资企业1万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2家公司在沈投资设立了79家企业。二是积极推进国企改革,实施大规模资产重组和整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强联合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沈阳市对1000多户国有中小企业实施了转制,对87户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关闭破产。目前中小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沈阳机床集团通过改制重组,已形成跨地区、跨国经营的全新结构布局,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2亿元,规模实力跃居世界机床行业第三位。沈重集团和沈矿集团经过资产和市场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组建了北方重工集团并筹备H股上市,成功并购了德国维尔特、法国NFM公司,使北方重工集团在隧道掘进机制造领域拥有世界级核心技术和品牌。长春市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将优势国有资产向大企业集聚,形成了一汽集团、吉林德大等一批主业突出、核心带动能力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隶属关系、跨所有制的多元投资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到2007年底,汽车、食品、光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材料制造和能源六大产业完成产值2612亿元,产业集中度达到92%。三是坚持创优环境,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沈阳市以建设北方最佳投资环境为目标,行政审批事项由过去的1229项削减至165项,成为全国大城市中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取消了所有的市本级行政收费项目,铁西新区、浑南新区等实现了“无费区”。

(四)坚持同城一体化发展,加快城市化步伐。通过考察,我们了解到,外地城市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正以城市群的眼光和思路发展城市。一是滨海新区、东北三市都逐步打破行政区划,按照经济发展和生产要素聚集的要求和方向,着力发展城市群。哈尔滨提出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沈阳市提出与辽宁中部七城市的合作,推进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沈阳为中心的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开始启动,西部出海大道开工建设,024电信区号资源共享工作正加快推进,长春提出建设国际汽车城、绿色绿色食品城、科教文化城、电影城、森林城、雕塑城“六大名城”。二是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沈阳市在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的基础上,提出举全市之力,全面建设国家生态市,并把创建生态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沈阳全面振兴的战略选择,增强城市综合实力、赢得新一轮竞争的重要举措。三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沈阳市将鼓励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放大到郊区,4个郊区围绕发展产业,一方面促进市内生产要素、现有资源向郊区转移,另一方面通过空间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和培育工业项目。在全市规划确定的20个超百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中,有17个在县域范围内,促进县域经济尽快融入城市发展空间。

(五)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开发区建设。一是体制创新。天津滨海新区将原来的开发区、保税区、港口区等6个区合为一个,打破了以前各自为政的格局,实行统一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统一投融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等,没有负责区内行政问题和民政问题的职能,主要精力用于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保持了机构的高度精简,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体制。沈阳把铁西区与开发区合为一个,实行一套班子两个牌子。二是机制创新。开发区在人事管理上实行灵活的管理方式。沈阳开发区书记由企业派出,主任由政府委派,一般管理人员自主聘任,工资与绩效挂钩。三是办法创新。沈阳开发区采取以企业旧厂区置换新厂区的办法,既解决了新开发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促进了企业向开发区聚集,同时开发区也因此得到不断发展壮大。抢占技术研发的制高点,是开发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天津滨海新区在提高企业自主研发方面,采取设立孵化基金的办法,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沈阳市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在沈建立研发中心,长春市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一次性给予200万元补助。

(六)坚持抢抓机遇,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完善。沈阳市抓住国家在辽宁省进行社会保障试点的机遇,初步构建了社会化的社保管理服务体系,对全市950户国有企业的31.2万职工实施了“并轨”,使企业减少员工工资、“两险”及采暖费等各种支出费用30多亿元;利用主辅分离等政策,采取“政府担成本、企业卸包袱”的办法,对全市90户国有企业自办医院、学校等承担社会职能的辅助资产全面剥离,共盘活资产25.5亿元,企业每年减少补贴费用5.4亿元。长春市借助这一政策机遇,使652户国有企业顺利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21.5万名国有企业职工理顺了劳动关系。这一举措的实施使多年束缚老工业基地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得到有效破解,一大批企业焕发了青春与活力。

三、几点建议

(一)强化解放思想意识,加速创新发展步伐。当前,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模式成为各地的重要任务,谁能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先机,先试先行、率先突破,谁就能在改革进程中掌握主动权和制胜权。天津滨海新区能够在十年内取得突破性发展,人均GDP由1200美元增长到17000美元,进出口总额由5亿美元增长到226亿美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提高各项政策的协调性,使单个的优惠政策聚集成整体优势,在有条件有基础的领域争取率先突破。我市在学习滨海新区的基础上,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加速改革创新步

伐,把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作为引领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动力,明确目标的指向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措施的协调性,用行政力量全力推动,力争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借鉴天津滨海新区招商引资已经延伸到亚洲、美洲和欧洲的成功经验,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树立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观念,拓展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国外市场的开放力度,积极吸引国外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科技要素进入宝鸡,承接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将引进和利用国外资金作为下一步对外开放的重点,实现技术和产业的跨越发展。

(二)继续加快工业发展,大力建设工业强市。工业经济是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我们感到,我市在工业方面具有良好的历史基础,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着眼在西部率先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更加突出工业这个立市、富市、强市之本,进一步突出工业强市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支柱地位。当前的紧要工作是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强化装备制造业的支柱地位,加快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铁路及石油装备和电子电器四大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支持宝钛集团做大做强,形成钛材加工产业集群,把宝鸡建成中国最大、世界一流的钛材生产加工基地。

(三)培育能源化工产业,使其成为宝鸡未来发展新的增长点。丰富的资源是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考察交流中,外地市对于我市丰富的资源羡慕不已,对我市今后的能源化工发展寄予厚望。我市麟北煤田探明储量30多亿吨。煤质为低中灰、特低硫、特低磷、高热值的富油煤,是良好的优质环保型动力、气化、低温干馏用煤。国家发改委已于今年2月发文批准黄陇侏罗纪煤田永陇矿区麟游区总体规划。我市已在煤田开发、150万吨/年煤制甲醇等能源化工项目上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今后要按照煤电一体化、煤化工一体化的原则,加快麟北煤田开发步伐,大力发展煤基合成油等现代煤化工产业,推进煤向电、化工产品和载能工业的转化,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煤炭资源,使能源化工产业成为我市实现率先发展的战略支撑。

(四)进一步发挥高新区的优势,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从考察的城市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园区搞上去。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高新区和园区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亮点,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基地。但是也存在有的县区政策“打折”,招商引资缺乏大的突破、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以及体制不顺、环境不优的问题。我们建议借鉴沈阳的做法,除资源类项目外,所有的工业项目都要进开发区、进工业园,不断提高项目的投资强度和产出能力。以园区扩张推动产业集聚,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企业集中化布局,互动式发展。通过研发、孵化和技术扩散,加快“创新和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引导各园区创新招商机制,完善招商激励办法,用好招商人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学习天津市对高新区实行特区式的全方位授权的经验,打破行政区域局限,把各县区园区纳入统一管理,实行统一投融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土地使用政策。高新区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呼应关中天水经济区,在竞争中练强内功,在错位中培植特色,充分发挥技术扩散、产业聚集、外向带动、人才塑造等功能作用,培育壮大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倾力打造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发展为大集团配套加工型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和现代物流服务业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园区要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每个产业集群不仅有龙头企业,更要有一个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始终掌握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使高新区成为招商引资的前沿阵地,成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最佳平台。

(五)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我市城市化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在建设特大城市过程中,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把人本思想、和谐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方向和拓展区域,高标准编制和实施中心城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做大中心城市,加快推进以市政道路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保障有力、配套完善、适度超前的区域现代化

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通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农村的城市化,加速推进城乡发展加速融合,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城市过境交通、城市快速交通、城市内部交通的关系,同时抓紧实施宝天、宝平高速公路和运煤专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和完善现代化大城市交通骨架,巩固宝鸡交通枢纽地位,构筑“大交通、大物流、大服务”新格局,全面提升大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以大流通带动大产业,形成以宝鸡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圈。

(六)继续关注民生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东北地区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财政、税收、基础设施建设等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感到,我市在社会保障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仅给予了高度重视,而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要更加重视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加大低收入群体和特困户的帮扶力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最大程度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大力发展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基本形成惠及全体市民的社保“安全网”和 “保护伞”。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满足城市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全体城乡居民提供一个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考察组: 雷建平李锁林

惠建学 朱 铭 王向民 鲜建强 梁丹军

审稿: 雷建平李锁林

上一篇:刻公章证明下一篇:关于人生的英语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