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勇者的面对》精选教案

2024-06-16

小学五年级语文《勇者的面对》精选教案(精选9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勇者的面对》精选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的历史名词。

2、理清课文的两条叙述线索,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论法2、教师引导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学习本文中国女孩的做法。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和两条叙述线索。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同学们我们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万里长征为了什么?那么狼牙山五壮士和小英雄雨来英勇牺牲为了什么?

二、展示录象资料使学生了解北洋舰队、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等。

师:那么同学们让我们看看那些侵略者那些日寇曾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有着怎样的残酷的兽行。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解决不懂的词意(例如:支那等)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师:那么为了维护民族利益,民族的尊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

师: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看看文中的中国女孩是怎样做的。读完课文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找出不懂的生词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大家提出教师协助。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和两条叙述线索,

师: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件事说清楚的呢?

集体讨论理出时间线索:

“去年暑假” “开始……后来”“山崎母子外出旅行期间”、“山崎母子回来了”“后来”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出示本课中心话题:

山崎的态度是怎样一步步改变的?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

预设点:

1、最初山崎的态度体现了山崎是个怎样的人?从那些词句看出来?

山崎最初的态度:

“脸色始终冷冰冰的”、“嘲讽和轻蔑”、“不屑的表情又来了”

“垂下了眼帘,可又不服气”、“把头昂的高高的”、

从这体现出山崎对中国的偏见轻视,对女孩的介绍的中国的质疑,固执的军国主义思想,认为日本是受害国。

2、当山崎母子旅行归来后,山崎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通过那体现出来的?

“滔滔不绝”、“由衷的发出一声声的赞叹”、

体现出山崎在亲眼所见中国的大好河山之后对中国由轻蔑转向了赞叹。对中国的看法有所改变。并且不再反对或者怀疑中国女孩对中国的进一步的介绍。

3、当我送给山崎我精心制作的小册子时,山崎又有那些变化?

“警惕”、“犹豫”、“额头沁出了细细的汗珠”、此时山崎是紧张的难堪的,山崎意识中坚不可摧的“民族优越感”在轰然倒塌。是中国女孩用历史事实向山崎证明谁对谁错!

4、最后山崎又是怎样的态度?

“忍不住”“由衷的”体现了山崎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终于鼓起勇气正视本民族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女孩的努力终于改变了山崎对中国的看法。

三、课文的题目是《勇者的面对》,你认为文中谁是勇者?说说你的理由。

山崎是勇者,敢于正视自己民族不光彩的历史,本文的中国女孩是勇者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想方设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要为民族自由、独立抛头­,撒热血。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也要据理力争。

四、作业

小学五年级语文《勇者的面对》精选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学习课文,把握三峡景物在一天中的不同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优美、清丽的语言;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文章的感情脉络,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

2.带领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积累美词佳句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三峡秋天的美 重点难点 了解三峡秋景的美,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峡群峰秀丽、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写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领略三峡秋天的神韵。

二.初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三峡之秋就是三峡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秋。 (生自由读课文) 谁愿意说说,作者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 我觉得是美丽的。 三峡秋天的美充满了什么气息?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一种成熟的美。 你从哪儿找到成熟这个词的?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是的,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括了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美,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段。 (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重点描写了哪种景物,都写了它们的什么? 重点写了橘柚树,写了橘柚树的叶子和果实。 那绿得发黑的叶子,那由青变黄的果实都散发出秋天的成熟的气息。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体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来浏览全文,并画出相关词语。 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时间词有早晨、中午、黄昏和夜晚。

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峡秋天的美景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再现了三峡秋天的美景,在一天的不同时段,三峡风光各异,各具特色。就让我们迎着晨光出发,来到三峡,你将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在文中找找三峡秋天的早晨有什么特点?自由读一读,并画出相关语句。 我觉得三峡的秋天是明丽的。我从“透明的露水露水闪耀着“这句话感受到了一种明亮和美丽。 我从“橘柚树上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感受到了。闪烁着阳光,特别明亮,而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当中感受到特别美丽。 橘柚树上透明的露水,闪烁的阳光,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正好构成了一幅明亮的三峡晨景,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其它时段的三峡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现在请你默读课文的3~5自然段,并画出相关语句。(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中午的三峡是热烈的。我从“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感受到长江的热烈。这时的长江很有气势,波滔翻滚。在其它两个时段也有对长江的描写,你能找到吗?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自由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前两句运用了比喻,后一句是拟人。

表现的景物的特点一样吗?不一样,第一句表现了长江中午的热烈,第二句表现了长江黄昏的平静,第三句表现了夜晚长江的宁静。同样是写长江,由于作者巧用修辞手法就表现出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长江中午的热烈,全班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三峡秋天很美。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三峡秋天的美。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在其它两个时段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还描写了雾。 雾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朦朦胧胧的感觉。 还有哪些景物? 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还有过路的驳船。 驳船的汽笛响起,岂不是打破了夜的宁静?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更突出了夜的宁静。 这种写法叫做以动衬静。你瞧,那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多像长江朦胧的睡眼呀!能读出这种静谧的感觉吗? (生齐读第5段) 这一夜正是中秋之夜,这样的夜晚有一样景色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现在请你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边听边想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一轮皎洁的月亮正从天边升起。 我仿佛看到了一座雾蒙蒙的山上挂了一轮圆圆的月亮。 我仿佛看到了一轮明亮的月亮,月亮里的嫦娥仙子正在翩翩起舞。 同学们可真有想像力,这么美的月色你想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呢? 皎洁、美丽、神奇、神秘、陶醉------- 把你们的感受融入到你们的读书声中,齐读“这时--------------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三、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思考: ⑴.在美读课文中我们尽情陶醉在三峡之秋的美景中,流连忘返。那么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⑵.同学们想一想,结尾去掉行吗?为什么? (照应开头,具体说明作者观察到的三峡之秋的时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三峡渡过了一整天,回顾整个行程,留在你脑海中最美最深的画面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三峡之秋的美。(⑴。温柔的阳光,橘柚的清香,清新的空气,奔腾的江水。这里是世间桃源,人间圣地。⑵、这里有最神秘的夜晚,有奔腾的江水,有最清爽的早晨,这里是美丽的地方。中秋到,来三峡,来天堂。⑶、三峡风光无限好,浪花送你到巫峡。午后三峡静而缓,月光朦胧似流水。)

五、作业设计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领略到的三峡美景介绍给爸爸妈妈。

小学五年级语文《勇者的面对》精选教案 篇3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朱丹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增强学生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寄托的哀思,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策略

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梳理问题,引入探究

1.导语:木笛,一种中华民族乐器。清音洋溢,圆润厚实。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快速浏览全文,回忆主要内容。

关键词:拒绝,录取。

2.故事一波三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听了故事的概貌,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3.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起阅读期待。

(二)深入探究,品读体会

1.我们先来看看朱丹什么样?找到描写他外貌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1)指名读语句,提示:云锦,中国传统织品,美若云霞;梅花,冒雪而开,别有风骨。从他的衣着上你感到了什么?

(2)他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了他挺秀的英姿,从他的外貌让人感受到他的独特气韵。再指名读外貌句,齐读。

2.朱丹一路过关斩将,两轮赛事后进入终试,让人对他的演奏充满了期待。然而考场上他的举动让人颇感意外。自读相关段落,说一说发生了怎样的一幕?

3.默读相关段落思考:一场考试,一次拒绝,为什么说朱丹的放弃考试让大师深感惋惜?把你读懂的内容简单批注在段落旁边。

4.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从不同角度思考。

角度之一:从考场氛围的角度感受这场考试非同寻常,在这次考试中主动放弃让人感到意外。

(1)让学生从“要求严苛、竞争激烈、都是高手”等词语中体会高手云集,进入终试不易。

(2)抓住“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声名远扬”等词语体会考官不同凡响,对艺术水平要求高。

(3)追问:罗丹,的雕塑家,他打量雕塑作品时什么样?大师像罗丹打量雕塑作品一样打量朱丹,你感受到什么?

小结:看得细致入微,仿佛要从外表看到他的内心;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打量朱丹,初见朱丹,大师对他投去的目光严苛而又欣赏。

角度之二:从朱丹的举动引起反响的角度看,他的放弃考试让大师惋惜。

(1)随学生交流适时点拨:“闷雷炸响”,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朱丹的一句话震惊了全场,“轰”的一声在人们的心头炸裂,谁都没想到他会拒绝演奏,让人诧异。

(2)追问:从大师的话语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朱丹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他放弃的是什么?

放弃了进入乐团的机会,放弃了自己美好的前途;前途错过了,再也无法挽回。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朱丹竟甘愿放弃自己美好的艺术前途。

角度之三:从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情中体会。

(1)让学生从“一丝悲戚”和“涌出苦涩的泪水”两句中感受“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今到了伤心处,眼中难以抑制泪水,放弃这次机会他心中多么不舍。

(2)引导学生关注朱丹进入考场和离开考场前取放木笛的语句。从他对木笛的“一取一放”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两个“小心”,看出朱丹珍爱木笛,热爱音乐,对木笛的视若珍宝表现出对艺术的渴望与追求。

5.这部分作者以对话的方式展开内容,抓住朱丹的动作、神情细致地进行描写。朱丹,一个颇有音乐才华的青年,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在一场决定他前途命运的考试中,毅然选择了放弃考试,默然离场,只因为什么?

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6.朱丹是为了一场纪念。在朱丹的内心深处,对死难同胞的纪念胜过了他个人的前途、命运,甚至他的生命。在前途与纪念中他选择纪念;他的内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波澜,使得他如此义无反顾?让我们翻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

(1)出示图片: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的历史佐证。

(2)出示课件。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日寇像牲畜一样虐杀。惨绝人寰的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这是祖国历惨痛的一页,这一天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国殇之日。

(3)学生谈感受:看着日寇兽性摧残中国人的情景,听着这组血淋淋的数字,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

小结:痛恨日寇,他们侵略我们的国土,虐杀无辜的百姓;同情死难的同胞,为他们生命的逝去感到难过、惋惜;心中充满了悲愤,为我们的祖国曾遭践踏而痛苦;我们要记住历史,要振兴中华。

7.南京大屠杀,一段屈辱的历史。朱丹国耻铭记在心,满怀哀痛。所以在欢乐与纪念中他选择了恪守悲伤。考场上他毅然离场,心潮难平,你们体会着此刻朱丹的内心想法,分角色读一读对话。

(1)自由找伙伴练读。

(2)学生展示,大家从他们的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的体会与资料的引入,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感悟朱丹当时的心情,理解他做出选择的原因。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过渡:朱丹不肯吹欢乐的笛曲,这无声,胜过千言万语。这不为,彰显了他人格的力量,痛楚而坚决。我们感到了他拒绝背后的铮铮豪气。

暮色来临,雪花飞扬,他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静静伫立,深情款款地吹奏了起来。笛曲就是他的心曲,你们能听懂他的心声吗?

自由读“入夜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1.此刻,你们听到了怎样的笛声?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把你感受到的动笔写一写,和其他同学说一说。

出示课件: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 ,犹如 ;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是在为 而哭泣,是在诉说 。

【设计意图】借笛声引发想象,表达心声,体会文章主题。

3.这笛声道尽了朱丹内心的悲痛,他对死难同胞的深深悼念,他对日寇累累暴行的控诉,他不忘国耻的浩然正气都凝聚在这幽幽的笛声里,充塞在天地之间。这是他的生命心曲。反复朗读。

4.朱丹不忘国耻,在铭记中砥砺前行。在描写朱丹的笛声时,在这部分内容中反复出现了飘舞的雪花,你们找一找,说一说作者描写“雪”的意图。

(1)学生找到语句,读一读说一说。(小结: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2)点拨:朱丹在石碑前看到了孩子的方阵,为什么描写雪花?

①自己读一读“孩子方阵”这一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指名读:“曙色萌动,蓓蕾初绽”想象一下是怎样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小结:稚嫩的生命正在成长、绽开,新的一天正在到来,焕发着勃勃的生机,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希望。

③石碑前看到孩子方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小结:孩子们自发地聚集在纪念碑前悼念死去的同胞,他们像朱丹一样不忘国耻,一样热爱我们的中华民族。

是啊,这莹莹的雪花烘托出了朱丹纯洁高尚的品格,对民族的挚爱之情,也突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这样的环境描写起到了衬托的作用。作者说雪中祭奠的孩子们仿佛是“一片幼松林”。你又想到了什么?

小结:幼松树,这些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他们会成长为坚贞不屈,苍翠挺拔的参天大树。

5.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那浓浓墨色浸润纸张,朱丹一样的人们不忘国耻,爱国情深,父辈的教育也浸润孩子们的心田,流淌在他们的心间。这部分作者用鲜活的比喻写出了朱丹在石碑前看到孩子方阵时的内心感受,他人笛合一,心中厚积的情感都随一曲笛声道出。我们再来读读语句。

再次指名读“入夜──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画面,体会孩子们爱国的举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回读外貌,感悟形象

一曲终了,我们感受到了朱丹的才华横溢,我们知道大师改变了主意,破格录取了朱丹,你们说打动大师的仅仅是朱丹的音乐才华吗?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1.重点理解: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紧紧握着木笛。

“两个紧紧相握”意思有什么不同?

(1)大师紧握朱丹的手,是他理解了朱丹拒绝演奏的深意,他得遇一位有才华而又爱国的青年,分外激动,他为白天自己的做法深深地致歉。他敬重朱丹,被他具有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情怀打动。

出示课件: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2)朱丹紧握木笛,为自己的选择和举动感到欣慰。

2.手握木笛的朱丹,伫立在莹莹白雪覆盖的天地之间。让我们再来看看朱丹的外貌,让他的形象印在我们的头脑之中。学文至此,你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再读外貌的语句,体会:一袭黑衣,是对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朱丹就像一株梅树傲然挺立,感受到了他的民族气节,爱国深情。爱国情融入他的骨髓,像花开树枝上一样,相伴相生。

【设计意图】在回读中加深对作者描写朱丹外貌用意的了解,体会比喻修辞方法运用的贴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朱丹的不忘国耻,爱国深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勇者的面对》精选教案 篇4

同学们,对于火,大家都不陌生,你能说说在发明电之前,或都有哪些用处吗?

(烧熟食物、取暖、照明、烘干衣服、通报敌情……)

在发明电之前,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火,可以说,火是人类历一项划时代的创造。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于火有关的神话和传说,谁能说说?(钻木取火)

在古希腊,也有一个关于火的神话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休斯的故事》,相信你一定会为故事的主人公所感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以及故事里的人名,然后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这篇课文的生字很多,算算有几个? 14 个。都会读了吗?谁想读给大家听?一个人读7个。**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她有没有读错。

(2)男女生赛读

我们男女生比比看,看谁读得准确,女生读前7个,男生读后7个。

(3)这一课的生字不但数量多,而且不容易写,谁来提醒大家?

(掰、绒、链莲涟、缭、懊)

(4)全班读

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字读三遍,一边读一边记字形。

(5)整体认记人名,了解人物背景

大家对生字的掌握不错,现在啊我要加大难度了,老师这儿有几个词,很怪很难读准,有没有信心读好?(出示课件:一个名字一张幻灯片)(读完一个,就问:有没有那位同学了解了有关**的信息?)

(6)全班读人名

3、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生字我们已经掌握了,古怪的人名也读顺了,这样阅读速度就会提高,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结课

小学五年级语文《勇者的面对》精选教案 篇5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运用网络资源,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网络资源,在探究中理解,在理解上朗读。扣住一个“情”字,引领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课文,与书本上的文字“_交流”,释放探究之后的情感蓄积,升华对语言的感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了解学生资料搜集情况。

学生:搜集有关邓小平的资料,并尝试自我处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所必备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引进语文教学的课堂,用信息技术手段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在探究中理解,在理解上朗读。扣住一个“情”字,引领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课文,与书本上的文字“_交流”,释放探究之后的情感蓄积,升华对语言的感悟。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多媒体,网络,与语文教学同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课文是——请读课题——

2、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禁不住要问?

(预设:“永生”什么意思?谁在大海中永生?为什么在大海中永生?)

3、初步解疑。《在大海中永生》教案设计精品

“永生”什么意思?谁在大海中永生?

4、课件出示邓小平像。

这就是我们的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说他在大海中永生?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根据课题质疑,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直接切入课文找到了契机。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整体感知课文,进而能准确地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达到初步认识邓小平爷爷这位伟人的教学目标。

二、整体感知,初步认识伟人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汇报交流,初步理解邓小平的精神和人民对他的颂扬之情。

课件出示语句:

1)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 篇章。(点击“伟人”下加着重号)

2)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3、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伟人?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这一问,越发激起了学生强烈的了解和探究伟人一生的_,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期待。

三、借助网络,逐步走近伟人

1、邓小平爷爷为他所爱的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哪些伟大贡献?请同学们打开“纪念邓小平爷爷”网页,走进邓小平爷爷的“光辉一生”,注意:一边浏览资料,一边体会:你感受最深的是小平爷爷的哪方面贡献?

2、学生上网查阅有关邓小平的资料,了解邓小平的生平,感悟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和不朽精神。

3、借助网络资源,交流汇报。

4、小结。

课件:随着教师的话语,逐张显示不同时期的邓小平照片。

是他,率领刘、邓大军南征北战,推动解放进程,实现祖国大陆完全大解放,他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

是他,带领全国人民改革开放,探索强国富民之路,让我们过上幸福生活;是他,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才会顺利回归祖国的怀抱!他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他,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使中国走向了世界,世界也走进了中国!他真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世界公民!

5、引读重点语句。

(1)引读邓小平的话。

(2)引读——“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

【设计意图】教学准备阶段,设计制作了网页“纪念邓小平爷爷”,在该网页中分别制作了不同的栏目:介绍邓小平丰功伟绩的“光辉一生”、“大记事表”,表达人民缅怀伟人的相关资料,还链接了许多影视片,内容非常丰富。通过阅读自制网页资料,学生尽可能地了解邓小平爷爷对中国、对世界作出的丰功伟绩,逐步走近伟人,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伟人的热爱之情,为下面“潜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伟人功勋,深情缅怀伟人离去”做好铺垫。

四、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1、过渡:就是这样的一位伟人,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了。

2、观看录象:医院终别情景、万人追悼大会、长安街万众送别等情景。

3、过渡:小平爷爷要走了,绵绵哀思化泪流。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也送邓小平爷爷最后一程吧。

【设计意图】录象片段生动地再现了当邓小平离去时,他身边的亲人、首都的人民和全国的人民对他的绵绵哀思。情景的创设,渲染了哀伤的气氛,学生由一开始对伟人的热烈颂扬转而进入对伟人的悲痛缅怀,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再加上下一个教学环节教师情景范读,心灵会受到极度的震撼。

五、潜心研读,深入理解伟人

(一)范读铺垫,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师配乐诵读课文第1、2自然段。

课件同步演示课文内容。

2、过渡:伟人要离去,滔滔海水在呜咽。同学们,大海也会有我们人的情怀?我们人的思想吗?

(二)借助资源,精读感悟课文第3、4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轻生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刚才网页中小平爷爷的伟大贡献,边读边体会:你认为大海懂得人民的心,懂得小平爷爷的心吗?

课件出示课文第4段文字。

2、汇报交流,想象延伸。

根据学生回答,随即安排引读和拓展:

(1)学生汇报第一个“也许”,教师引导描述万里海疆对邓小平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2)学生汇报第二、三个“也许”。

1)观看录象:香港回归的精彩瞬间和邓小平想到香港去走一走、看一看的心声。

2)教师引导描述。

(3)学生汇报第四个“也许”,教师引导描述。

(4)理解省略号,学生仿照句式想象描述。

就这些地方吗?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还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哪里?

课件在“祖国的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下加着重号,点击“……”红色。

3、小结。

引读本段最后一句。

4、观看录象:联合国悼念邓小平片段。

【设计意图】此处,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文意。同时,在充分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作了必要的拓展延伸,进一步认识到邓小平的丰功伟绩,生发对这位伟人的热爱之情。再加之联合国悼念邓小平的隆重场面,更使学生对伟人肃然起敬,能更深入地理解该段最后那句含义深刻的话。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第5、6自然段,升华情感

1、过渡:就是这样的一位世界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 篇章了。

2、引读。

教师课件出示第5、6自然段,点击文字“震撼人心”以及邓小平的话逐个为红色显示。

3、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否也如大海一样波翻浪涌?在你心中涌动着哪些情感?

4、交流讨论。

5、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1)抓住“盘旋”指导读出对邓小平爷爷的深切怀念。

(2)抓住“震撼人心”指导读出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和爱戴。

6、指名读,评读,赏读。

【设计意图】紧扣文本重点词、句(“盘旋、波翻浪涌、震撼人心”以及邓小平的话),借助课件出示文字,聚焦学生感知点,反复交流,相互评点,借朗读体验情感、表达情感,升华情感。

(二)以读代讲,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掀起_

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1、第一次引读课文最后一段。

小平爷爷,您慢走,请听我们对您深切的思念,愿您——

2、第二次引读课文最后一段。

邓小平爷爷虽然走了,但他的丰功伟绩我们不会忘,他的不朽精神我们不会忘。小平爷爷,您慢走,请听我们对您崇高的敬仰,您会——

3、第三次引读课文最后一段。

邓小平爷爷走了,带着他的未了心愿走了。但改革开放事业后继有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指日可待。相信我们吧,我们会努力,努力实现您心中的夙愿。小平爷爷,您一路走好!您必定——

【设计意图】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文题,直抒胸臆,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有效着力点。通过教师三次不同的导读,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读出层次,掀起情感的_。

(三)、倾诉胸臆、铭记伟人

1、借助网络,献花留言。

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伟业传千古,鲜花敬伟人。此时此刻,我们身边没有鲜花,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准备用什么来表达对伟人的怀念、敬仰之情呢?请再次打开“纪念邓小平爷爷”网页,走进“献花留言”,选择你喜欢的花献给邓爷爷,在留言栏中写下心中的话。2、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写。

3、视频投影展示交流汇报。

4、结语:时间真是短暂哪,对小平爷爷的绵绵哀思,我们想说也说不尽;对小平爷爷的无限敬仰,我们想写也写不完。千言万语汇成两句话——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5、总结、点题。

小平爷爷,您永远活在祖国和人民心中!

课件:背景音乐《春天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一训练激活了学生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心浸文中,情涌心中,感受与表达合二为一,通过语言实践设身处地地进行情感迁移,唤醒内心情感,深层地诱发情感体验,渗透情感教育。另外,恰到好处的音乐留给学生无尽的想象空间、思考余地,真是曲终意未尽。

(四)、课外作业(任选一题)

1、课外阅读《邓小平的故事》,举办主题故事会。

2、制作纪念邓小平爷爷的电子板报。

附1:板书设计

13在大海中永生?!

邓小平爷爷

↓爱↑

小学五年级语文《勇者的面对》精选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语文百花园五”编排了玩玩说说——给汉字分类、归类;连一连——动宾词语搭配;读句子——发现句子中的反义词;采集古人儿时的故事,读短文,说话写话,口语交际等内容。教学要求

1.按学过的各种方法将字分类。2.扩展词汇,正确搭配词语。3.认识一些关联词。4.读懂短文。5.进行口语交际。教学重点

1、认识广些关联词语。2.读懂短文。3.进行口语交际。教学难点

1、认识广些关联词语。2.读懂短文。3.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第 1 页 课前准备

1.小黑板(投影)。2.教学挂图。教学课时 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按学过的各种方法,给词语分类。2.扩展词汇,正确搭配词语。3.认识一些关联词。教学重点

认识广些关联词语。教学难点

认识广些关联词语。教学过程

一、说说玩玩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在每个字上注上声母或音节。3.说一说,这些字都有哪些声母? 4.你怎么分呢?(平舌音和翘舌音两类)5.你们还能用别的方法分类吗?,(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

第 2 页

二、连一连

出示小黑板(投影)。1.自由读词语。(每组右边)2.共同理解词语,想想这些词语可以用什么动作的词 3.指名上台连线。

4.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再指名订正。5.小组读,全班齐读,达到熟练背诵。6.投影练习题,随堂练习。讲风筝 放梨树 种故事

三、读句子

出示小黑板(投影)。1.自由读句子。2.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将关联词圈出,告诉学生,这是关联词语。3.再读句子,选其中一个词语讲一句话。4.你能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吗?

四、作业 完成书面作业。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第 3 页 1.读懂短文。2.交流“我的采集本 教学重点 读懂短文 教学难点 读懂短文。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自由读短文,不认识的字结合字音熟读。

2.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说的,提出问题理解)(1)小河为什么洋洋得意,又为什么感到羞愧呢?(2)小河佩服大海什么?(谦虚,心胸宽广)(3)学了这篇短文,你知道了什么?

二、我的采集本 1.自由读。

2.你知道了什么?(我国古人儿童时代的故事)3.谁知道这些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不知道的老师可以讲一讲。)4.将这些故事题目写在自己的采集本上。5.谁还知道我国古人儿童时代的故事? 小结:我国古人儿童时代的故事很多,如:孔融让梨,数星星的孩子(张衡)……同学们再收集一些,写在采集车上,也

第 4 页 可讲给同学们听。

三、作业

收集古人儿童时代的故事。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教学重点 进行口语交际。教学难点 进行口语交际。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能说会道 出示教学挂图道歉。

1.看图:小明画画时,不小心把颜料弄到小芳的衣服上了,他们会怎么办呢?(1)指名说。

(小明主动向小芳道歉:对不起)(2)还可以怎么说?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真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的衣服弄脏了,我不是故意的,回

第 5 页 家时,我帮你洗干净好吗?……)(3)小芳怎么说?(不要紧,我回去洗一洗就干净了。)(4)指名,完整地说一说。2.演一演。

(1)两个同学上台,一个饰小明,一个饰小芳。①小明不小心将颜料弄到小芳的衣服上了。(动作)②小明怎么说。(小明说、动作)小芳怎么说。(小芳说、动作)(2)同学们评议。

3.将道歉过程完整地写下来。

二、作业

将口语交际的内容继续写下来。

小学五年级语文《勇者的面对》精选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点评: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

(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C: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

(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4、参照,《登鹳雀楼》,深化感悟。

学到这里我们想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的著名诗句,引读: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引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首是学生的必备古诗篇目)

是啊,同学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的全面呀!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首诗《题西林壁》。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读古诗。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读一、二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像庐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风景,再观赏庐山图片。思考此时此刻游历在庐山之中的苏

轼有什么感慨?(移步换形、庐山的风景千姿万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读前两句。

3、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时此刻作者会想什么?

读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点评:设计此环节,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想象出诗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诗人的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你从这两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动画: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壶。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

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如果怎样看待身边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

(进行人文渗透,渗透做人的道理。)

5带着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四、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1、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语言积累。

1、填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上面填的四句诗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检查背诵两首诗。召开小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赛诗;同位赛诗;以小组位单位进行赛诗等。

(设计此环节,让每一个孩子动起来,因为竞赛可以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积累的激情)

我们再想想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你又想起了那些诗?咱们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谁平时积累的诗多!

A想起了登高诗:杜甫的《望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B想起了诗人的其他诗篇:如学生学过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过本课两首古诗这个点引导学生回忆思考一个面)

二、课外拓展,补充哲理诗。

1、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由唐诗的以意象取胜转而喜欢谈哲理。宋朝是个哲学思辩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下买我们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发给学生阅读。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简单了解: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点评:这首诗亦理趣诗,以理语成诗,补充给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宋朝哲理诗的感悟。)

三、作业设计:

1、抄写、背诵本科所学的古诗。

九年级语文短诗五首教案精选 篇8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19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秀的诗篇之一。

三、板书设计

品味新诗的美《月夜》: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

第2课时

《断章》《风雨吟》《统一》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断章》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目标导学二:《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统一》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三、板书设计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吟》——象征:风雨大地“我”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这节课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并理解五首短诗的内在主旨,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小学五年级语文《勇者的面对》精选教案 篇9

1、了解、学习风景画的表现方法。

2、学习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组织安排版面的能力。

2、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歌颂宣传家乡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课前信息收集:到万州各个有特色的地方走一走,用文字、速写、拍照、摄影等方式记录下来。

2.知识抢答:下面指的是哪些地方? 3.交流感受:

a、欣赏《魅力城市》中介绍万州的片段。b、家乡万州发生了什么变化? c、你喜欢的家乡美景是什么?都有哪些特点? 4.教师小结:万州这几年变化可真大,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不管是朴素的农家小院还是城市的璀璨华灯,它都是美的!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热爱家乡就是热爱祖国。

二、作画步骤:

1.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学生作品是怎样表现家乡的。学生开展讨论和评价,教师总结: a、构图的处理。(前主后次,前实后虚,前大、多,后小、少)b、特定的内容。(房屋、街道、田野、树木等)c、内容的取舍。(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抓住景物特征)2.师生总结作画方法和步骤,提出作画要求:

a、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和景物,将家乡的主要特点表现出来,不必完全写实。

b、注意有主次,有取舍,注意构图的完整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家乡的景色特点。c、绘画工具不限。

3、创作要求:

选择最富有表现力的工具作画,把家乡最美的景色画出来。

三、评价:

表扬作画大胆和构图独特的学生,并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其作品。

四、拓展:

1、欣赏录制好的学生快板表演《家乡好》。

2、课后通过网络、书籍或民间搜集有关家乡各方面文化的资料(传说、民歌、戏曲、特产等)。

第二课时

一、模拟情境

邀请外国朋友到家乡来“万州一日游”(出示课题: 《欢迎来万州做客》),学生为他们当小导游。

为外国朋友安排这“一日游”的行程。(学生自由回答后,确定行程:赏风景——品特产)

二、带外国小伙伴“万州一日游”

1.选择旅游景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景点——选画。

2.景点介绍:各小组交流资料,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丰富 各景点的知识介绍,然后整理成简单精练的文字——突出特色。3.品尝万州特产和特色小吃。4.感受万州的节庆活动。5.了解万州名牌产品。

6.老师小结:万州的历史文化、风景物产给外国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万州一日游”结束了。为了让更多的游客到我们这里来旅游观光、投资办厂、购买物品,让更多的朋友知道万州,喜欢万州,你们愿意为家乡做广告宣传吗? 7.制作宣传刊:

8人一组,根据家乡的特点设计并制作宣传刊。比比看。哪个小组能获得最佳设计奖或最佳导游奖。

9.步骤方法和要求:根据书上制作步骤图的提示,将表现家乡的画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并结合美丽的图案,合作办一期介绍家乡的宣传刊。a、用黑色或灰色厚纸托裱作品。

b、配上简单精练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画、剪贴等方法)。c、标题文字要美观醒目。

10.小组分工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各小组在教室四周展示作品:

1.派代表按“风景、建筑、特产、人物”的顺序夸夸家乡。

2.演一演:小组自己确定小品的节目,如:带外国朋友参观;给在乡下的奶奶讲讲城里的变化;给在外地的姑姑说说万州特产等。并表演。3.旅游咨询。

a、每组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成立旅游咨询小组。

b、走下座位向其他小组咨询,也可邀请同学到自己小组咨询。4.教师小结:我们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通过咨询你最想说什么话?为了明天家乡的更美好,我们该做些什么?

四、拓展:

1.查找家乡(历史)的爱国名人,将他们的事迹摘录、图片收集,整理成资料卡片,可上当地图书馆、文化馆找地方志之类的书籍或上网搜索。

2.参观、采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革命遗址、文化遗址、名人故居等。这一组宜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准备好相机、录音机、笔、纸,并要精心设计好采访提纲。老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记录和拍照,引导学生体察自己的心境,深入思考

第2课 逛大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记忆、想像,理解物体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表现出逛大街的热闹场景。

2、能较好地掌握画线的基本方法,并用线条较准确地描绘出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征。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家乡的情感,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教师设置一个“猜猜看”的游戏环节,逐一出示四张范画。(1)立式广告牌的几何形。(2)平面的立式广告牌。(3)立体的立式广告牌。

(4)添画了细节的立式广告牌。最后出示这张立式广告牌的摄影照片。2.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从平面到立体,从简略到细节的过程。

二、师生交流

师生之间交流所见街边的小设施。在记忆和叙说中唤起学生对美丽街市的留恋,以及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

三、欣赏、发 现与交流

1.分小组欣赏各自带来的街边小设施的图片(教师也可以为学生预备几张)。能说出它们的出处及造型可爱之处。

2.说一说所带来的图片哪一张你认为最难画?难在哪里? 3.学生互相交流,再师生交流。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1.提出作业要求。

(1)根据拍摄的照片或自己的记忆,画一画街头的小设施,要求用线流畅,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并能进行一些细节描绘,可以适当地填上一些色彩。(2)作业完成后沿轮廓剪下来贴在作业展示板上。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评议作业小节全课

用线描的形式画一条宽阔的大街,让学生把所画的小设施贴在合适的地方。(1)说一说哪一段街道“设施”最完善。(2)看一看这条“大街”,你有什么感受?还可以增添什么设施?使之更具人文性。

第二课时

一、声音导入

1.听声音(人的喧哗声)2.提问:

(1)刚才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人的喧哗声)(2)通过听到的声音,你想到了什么地方?(大街上)(3)这些声音会给你带来什么感受?(人多,非常热闹)(4)大街上,你能看到些什么?(街头小设施、建筑物、人物)

二、图片欣赏 1.欣赏图片

(1)街头小设施(2)建筑物(3)人物(4)街市图片

2.总结:街头小设施 街市:建筑物、人物

三、介绍相关知识

1.认识不同视角及构图类型 2.透视知识(1)近大远小(2)近清楚远模糊(3)遮挡关系

四、画法指导

1.确定内容:突出重点 2.定好构图:灵活、新颖

3.大胆描绘:先画近处的,再画远处的。近处的画大一些。远处的画小一些,近处的物件总是遮挡远处的一些物件。

五、欣赏作品 1.欣赏学生作品 2.谈感受

六、学生作业 1.提出作业要求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作业 4.总结、拓展

第3课 聪明的机器人 教学目标:

1、学习设计机械手和制作机器人模型的方法,掌握机械立体形的画法,能运用各种媒材进行机器人模仿造型活动。

2、透过美术创作活动,学生的空间想像力逐步发展,对媒材的造型的适应性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并能合理选择和使用媒材。作业应做到造型与功能作用相结合,初步形成设计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团队活动任务中,独立思考,共同探讨,使小组活动有序协调地开展。对设计与制作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教学过程:

一、动画欣赏 认识机器人

1.欣赏机器人动画和影像片断。

2.引导提问:你了解机器人吗?你是从哪里了解到机器人的有关信息的?学生自由交流,谈论机器人。3.认识机器人:你认为机器人是什么呢?是人吗?是机器怎么又叫机器人呢?我们给它取名机器人,并不是因为它像人的样子,而是因为它具有与人相似的智能水平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并且具有在人类不可接触的环境中进行工作活动的特殊功能。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惊讶机器人的聪明程度。

板书课题:聪明的机器人。

二、认知结构 尝试训练

1.了解机器人的作用。引导思考:机器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来看一看机器人的类型有哪些,分别都能做什么。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而特种机器人则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机器人化机器等。在特种机器人中,有些分支发展很快,有独立成体系的趋势,如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微操作机器人等。机器人的类型不同,它的作用也就不同。

2.认识机械手的造型特征。一般讲的工业机器人,就是机械手臂,代替人类进行一些特殊性工种的工作,根据你看到的这些机械手图片,说一说机械手臂的外形特点。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机器人的手一般由方形的手掌和节状的手指组成。教师介绍北京航守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究与开发的“多指灵巧手”。3.自主尝试机械形体画法。

看书分析机械形体是怎么画的,试一试螺丝帽的立体形的画法。学生尝试练习,展示作业,教师反馈,进行技法指导。

三、创意设计

1.机械手功能探讨。你准备设计一个具备什么样功能的机械手?学生自由发言,交流。2.提出活动:参照资料或展开想像.用线描的方法设计一只机械手。注意将关节的连接部分交待清楚,画出机械手的立体形效果。3.学生作业。

四、展示创意

学生自评,将设计意图和机械手的功能进行设计发表。

第二课时

一、欣赏感受 认知造型特征 1.欣赏感受,认识特征。引导提问:通过观察,机器人在造型上都像人形吗?都有哪些外形特点呢?(学生自由交流。)2.欣赏机器人模型。出示机器人模型的图片,感受模型制作的材料和有趣的造型,引出本课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机器人模型制作。

二、范式分析 获得方法

1.拆分模型,发现制作材料与方法。

分小组分发机器人模型,让学生直接把玩模型。

引导思考:这些机器人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运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学生讨论与发现,分组进行总结发言。

小结:运用了各种纸张、泡沫、纸盒、蔬菜瓜果等材料。运用了卷、折、贴和切制、削制、插接等方法。2.材料选择。

分析教材多用途机器人的模型制作,并与原型图片比较。这件作品的制作是怎样巧妙利用材料来制作的? 自主学习说说它的制作过程。

小结:机器人的不同部分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3.方法的训练。

对刚才了解的方法.尝试选择合适的材料做一做机器人的形体组件。学生自由尝试练习。4.小组策划机器人模型制作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画示意图,派代表发表模型制作的构思,说明小组内的分组方式。

三、分工制作 小组组装

1.提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一个机器人模型。2.小组分工,完成个体制作任务。

小组内由小组长布置分工,依照小组集体策划盯方案,依计划分工合作。3.学生作业。

4.教师巡视,协调各组制作情况。

5.小组内合作将机器人模型各部分部件进行整体组装。

四、作品发表

小组各自展示模型作品,分小组分别进行自我评价,表达设计意图和功能特点。

五、学习拓展

科技发展很快,需要我们去发现与学习,通过今天的美术学习活动,希望同学们更加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会用科学知识为人类造福。

第4课 欢乐陶吧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陶艺作品的赏析,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今陶文化的发展过程,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个人文化素养。

2、运用陶艺制作的多种方法,创作造型有特点、形象生动有趣的作品。教学重难点 增强学生的想像表现能力和动手造型能力。教学过程

一、说陶

1.了解我国有关陶文化的知识。2.学生讲述知道的陶文化。

二、赏陶

1.欣赏彩陶文化:

(1)半坡型(2)庙底沟型(3)马家窑型

(4)半山型、马厂型

2.欣赏黑陶文化特点:黑、薄、光。3.彩陶文化运用的艺术法则。4.欣赏现当代陶文化。

三、玩陶

1.提问:这些作品分别运用了什么方法? 2.这一件作品运用了哪些方法?你感觉怎样。3.A、手捏的作品是按什么步骤做的呢? B、手捏的大泥团应注意什么? C、盘条法又是怎样做呢? 4.搓泥条应该怎样才能搓得基本一致? 5.怎样才能使泥板拼接的作品变得牢固而不会轻易损坏? 6.拍泥板应该注意什么? 7.以下作品分别运用了哪些装饰的手法,你能说说吗? 8.欣赏学生作品。

四、用陶

老师总结陶艺在生活中各个地方的应用。

第二课时

一、对比导入

1.出示陶艺作品,仔细观察比较,说说它们各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 2.制作方法归纳:泥条盘筑、随手捏制、泥板拼接法等。

二、探究方法

1.将用泥板拼接法做成的陶艺作品在学生间传送,看一看,摸一摸,感知作品制作特点。2.思考:泥板拼接法的制作步骤和方法是怎样的? 3.同桌或小组间交流。

三、验证方法

1.师生合作完成一件简单的泥板拼接作品。2.归纳制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1)拍泥板——泥板厚度适宜;

(2)粘接成形——粘接部位要捏牢固;(3)装饰——方法不限;(4)烧制。教材赏析

四、尝试制作

1.观察教材步骤图例,进一步了解陶艺制作的整个流程。

2.欣赏教材范品,开阔思维,感知作品造型的多样性。

五、作业要求

1.作业要求:运用多种方法个人独立制作或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自己喜欢的造型生动的陶艺作品。

2.教师巡回指导。

六、作业展评

1.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2.教师小结全课。

第5课 同一幅画 教学目标

1、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认识色谱,学习调色与涂色的方法。

2、能准确地识色、调色和涂色,个体完成涂色练习并参与集体组合成画的活动。

教学重难点 表现出对世界名画欣赏、临摹与组合的美术活动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富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欣赏讨论 1 .欣赏《向日葵》。2 .引导提问:你见过这幅画吗 ? 对同一幅画你们的感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 学生组内交流、讨论。认识色彩是绘画的语言.色彩是相同的。3 .导出新课,板书课题:同一幅画。

(二)探索体验 .引导思考:这幅画主要有哪些颜色 ?(1)观察与识色。(2)提问。2 .探索调色方法:这些颜色是怎么样调配出来的呢 ?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体验 l :根据教材提示,用大红与柠檬黄进行调和,把产生的橙色与同桌的比一比,色彩效果是否一样 ? 为什么 ? 小结:两种颜色相调和,颜色分量的不同使色彩效果产生变化,一般朝分量多的颜色方面倾斜,所以调色时应先看准色彩的倾向性。体验 2 :在一种颜色中调入白色或黑色,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 小结:通过这一方法可使色彩发生深浅变化,这又叫做色彩的明度变化。这样就可以调出许多丰富的颜色了。体验 3 :任意找一种《向日葵》这幅画的颜色,尝试调配一下,是否很接近? 学生自由交流。体验 4 :从教材右页马赛克效果的《向日葵》画中取一方格(G5),这一格是由 24 个小块组成的,将它们分解开,与色谱中颜色相对比。我们一起调出这些颜色并涂画在纸上。师生合作,共同探讨。

(三)分工合作

我们可以将这幅画分解成许多小色块,近看是些颜色。但远一点或眯眼看,向日葵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全班每个同学画其中的一部分,然后组合,可拼成一幅有丰富色彩的《向日葵》。1 .画格。2 .选择与分工。将横排 A — J 与竖排 l 一 5 交*组成编号,如 Al、A2 „„ J4、J5,选择你喜欢的一块。分工要有协调,别人已选的不能重复。教师调控方格被选情况。3 .临摹涂色。按小格的颜色来调色、涂色,涂色不能出格.相同的颜色可以一次涂完。4 .提出要求,巡视指导。

(四)组合展示 .让学生按底纸上的格子,找准坐标贴上自己的那一部分。2 .引导学生眯眼看看,欣赏评述全班同学集体组合画出的作品。

(五)教学拓展

色彩是绘画的语言之一,研究色彩,表现五彩的世界是画家特别关注的,像修拉的点彩作品就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建议同学们也去试试,你会有更多创造性的发现。

第6课 团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古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2、欣赏团扇的扇面画,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

1、制作团扇,运用所学装饰扇面。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感受中华民族古老的扇文化 .教师出示图片。2 .学生欣赏有关团扇的古诗、古画及相关介绍。3 .教师板书课题。

(二)讨论交流,了解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提出活动要求:分组交流团扇的资料,并思考团扇的特点是什么。2 .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教师参与。3 .继续演示课件,介绍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三)讨论分析,感受扇面画的形式美感 1 .继续演示课件,提出活动要求:(1)分组,每组重点讨论教材中的一件团扇作品。(2)从扇面画的作者、内容、造型、色彩、风格、构图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根据不同的扇面画可以有所侧重。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3 .每组选派代表上台评述。4 .教师鼓励学生,并与学生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制作团扇,根据扇面的形状合理安排画面 .指导学生剪出团扇的形状。2 .观察教材小训练中的两个扇面,说说哪个扇面更美 ? 为什么 ? 3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前者更美,因为蝴蝶图案的大小、布局更适合于扇面的形状。4 .引导学生根据扇面的形状安排画面。

(五)教学评价与延伸 .展示作品,自由欣赏,自由交流。2 .自评、互评。3 .欣赏折扇的扇面画。

第7课 我的藏书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藏书票的有关知识、应用价值。

2、掌握藏书票基本的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创造表现意识,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2、扩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感受与欣赏 1 .提问:你最喜欢看的是什么书 ? 对你最喜爱的书你用什么办法来保护它 ? 你有没有想过给你喜爱的书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 ? 概念:藏书票作为书籍收藏者的藏书标志,贴在书籍扉页上,通常是小幅版画形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艺术性和装饰性,增添了书的珍贵和美感。其作用如同中国传统的藏书印章,有“纸上宝石”、“版画珍珠”之誉。2 .在解释藏书票概念的同时给学生播放一些藏书票的欣赏图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交流与探讨 .同学们看了这么多的藏书票,你认为一张小小的藏书票有什么作用 ? 作用:是夹(或贴)在珍藏的书籍里的小纸片,既是书主人的凭据,也是对书本的美化,它体现出藏书者的性格修养与审美品位。2 .这些藏书票上面的图形与生活中见到的形象有什么差别 ? 区别:藏书票上面的图形概括、简洁、单纯,构图灵活多变,是藏书者审美趣味的综合体现。3、通过以上观察与学习,你认为藏书票有哪些特点 ? 特点:藏书票大小不超过一个手掌,正面一般由图画与字母构成。

三、尝试与设计

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对它进行藏书票的画稿设计,设计时要尽量做到图形简洁、构思新颖、能代表自己的个性偏好。

四、互评与反馈 .把刚才设计好的图形草稿与同学交流,首先介绍自己的作品有什么特点,然后同桌之间进行相互点评,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小结。2 .根据同学和教师的建议对藏书票草稿进行适当修改。

第二课时

一、探索与方法 1 .学生根据藏书票草稿进行版画的制作探索活动,让学生尝试去使用一些方法进行吹塑纸版画的制作,从实践中总结经验。2 .根据探索学习总结如下:吹塑纸版画藏书票的制作首先要把工具和纸张准备齐,纸版拓印时的颜料要尽量少掺水,保持颜色的纯度。3 .拓印欠佳,还可以视情况加以补救,可揭起拓印纸观察效果与进行分析。

二、帮助与指导 . EX — UBRIS 是国际通用的藏书文字,要在藏书票上有所体现。2 .文字的处理:可用薄纸上写好后背面朝上印画到吹塑纸上,这样拓印出来时才是正确的。3 .在拓印过程中拓印纸与底版吹塑纸之间不能随便移动,如果拓印时产生移动,拓印效果会很不理想。

三、创造与表现

运用制作吹塑纸版画的方法。为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制作一套藏书票。要求构图内容以书中的主人公、情节或自己喜好而定,在藏书票上标上“ XX 藏书”和“ EX — LIBRIS ”。

四、评价与扩展 .学生的藏书票作品制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对学生的藏书票作品进行评价,评价“我的藏书票”可以采用学生谈构思、作品观摩、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等共同完成。2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藏书票的设计,可以把藏书票贴在自己喜爱的书籍扉页上,以后,当我们每次看

到喜爱的书籍、心爱的藏书票时,心里一定会很高兴。同时,我们不仅要设计好属于自己的藏书票,也要学会爱惜自己的书籍,更要学习怎样看书与读书,以此来提高我们的情操修养。

第8课 大地飞虹

教学目标

1、欣赏立交桥的艺术美,感受立交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运用裁、剪、切、粘贴等手法,将纸材加工为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参与改造生活的热情,播下建设美丽家乡的理想种子。教学过程

一、立交桥欣赏 .欣赏桥:水面有桥,沟通隔水两岸;陆地有桥,连接四面八方的立交桥,方便了往来,繁荣了经济,也可沟通心灵。2 .揭示课题:立交桥。

二、立交桥分析 .提问:(1)你能想像一下,在城市中建造一座立交桥需要什么条件吗 ?(2)你还能想像一下,真正建造一座立交桥需要做些什么吗 ? 2 .图片欣赏:立交桥的种类:

一、跨线桥;

二、地道桥。3 .欣赏跨线桥,提问:你能将这座跨线桥用绳线表现出来吗 ?

三、了解本地交通现状提供设计指导 .我市某地交通拥挤,是交通事故高发地段„„ 2 .你们能为此地设计一架立交桥,舒缓其交通压力吗 ? 1 .你们能尝试先用手中的绳线来设计吗 ? 2 .教师巡视指导。

四、设计立交桥

提出要求:将用绳线设计的立交桥雏形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 2 课时

一、确立、完善方案

欣赏上节课优秀作业,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小组成员、设计方案。

二、方法指导

教师模拟桥梁设计师的身份,示范、讲解制作立交桥的基本过程和方法:(1)根据方案,各自分工完成桥面、桥墩、附属设施等的制作。(2)根据方案。齐心将各部分粘贴合成。(3)根据方案和实际情况,对立交桥模型进行修整。

三、制作立交桥

学生们动手制作立交桥,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品评析 .将学生的作品陈列在展台上,由小组推荐 1 — 2 位组员对自己的作品作简单的陈述。2 .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座立交桥 ? 说说你的理由。3 .同学们设计和制作的每一座立

交桥都有各自的特点,课后让“小车”在上面跑跑,检查检查你的设计合理吗 ? 如果存在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 ?

第9课 编花篮

教学目标

1、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

2、了解有关插花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制作一件插花作品。

教学重难点 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 主动学习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插花资料,在课堂上采取各组之间相互问答的方式进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2.简要了解插花艺术的历史和种类。

二、命名游戏 感知归纳

1.欣赏一组插花作品,感悟花的语言。在欣赏过程中:(1)比较插花作品中的花器,了解到花器有深浅之分。(2)比较插花作品中的花枝的整体造型,了解到插花造型有直立式和横卧式的区别。(3)了解到花和花篮之间的不同色彩搭配能营造不同氛围。2.学生讨论,根据花的数量、色彩、疏密、姿态等变化给作品命名,赋予插花以生命色彩。

三、演示观摩 拓展思维

1.出示一个深度适中的花篮和一束花,请学生上台试摆造型。(1)花束首先以未经造型的形象出现,和刚才欣赏的插花作品形成视觉反差,使学生产生动手欲望。(2)请学生上台试摆各种造型。(3)试摆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花泥的妙用,并启发学生寻找其他能固定花枝的替代材料。教师小结:每枝花的高低错落、疏密、斜正、俯仰姿态都会产生不同的韵律变化。2.出示一个矮花篮,请学生上台试摆各种造型。(1)用花泥等材料固定花枝,做出直立造型的插花作品。(2)用花泥等材料固定花枝,做出横卧造型的插花作品。(3)先将花枝包装成束,再和花篮组合造型。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教师小结:花篮的形状特点各异,插花的方式也有相应变化。3.小组内讨论交流,根据各自所带花篮的结构和特点,适合设计哪种造型,选择哪种花材 ?

四、小组合作 自主表现

1.提出作业要求:(1)选择合适的花材,制作 1 — 2 个造型独特的插花作品。小组内材料可以共享。(2)固定花枝的方法可以自由选择,但是要注意巧妙地隐藏花泥,尽量不要让花泥裸露出来,影响整体的美感。2.小组合作利用材料,学生自主表现。3.教师巡视指导。

五、师生共评 展示个性 .请摆出生动造型的同学上台展示作品,并向同学们讲述创意。2 .师生共同评议优秀作品,选出最优秀的作品美化教室。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1 .欣赏上节课制作的纸条编织的方形小花篮。2 .展示、欣赏一个圆底小花篮。3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把这种美进行延续和扩展,做一个可爱的圆底的小花篮。

二、对比激趣 .同时欣赏蜘蛛编网和手工简易篮筐编织(按书中步骤图)的录像。2 .从刚刚见过的录像里你发现了什么 ? 两种编织的效果有何不同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 学生讨论交流。3 .提、压是编织的基本方法,但要做成一个立体的小篮,还需要一些小技巧。你们想不想了解更多呢 ?

三、晋级游戏

我们一起进入编织竞技。游戏规则:每学到一定程度顺利过关就可以获得升级机会。1 .开始的级别为杂工。编织篮筐从哪一部分开始 ?(底面)各组欣赏自己带来的筐篮的底面。底面编织有哪些不同的方法 ? 它与侧面编织有什么关联吗 ? 试试看,还有没有新的编织方法。全体编织完篮底,过第一关。2 .升级为制造工人,回主菜单——花篮。接下来我们要进入侧面编织。你们先用 2 分钟时间试试编侧面。有什么问题吗 ? 如何才能让侧面竖立 ? 说说你们各自的方法。教师小结:底面剩余材料弯折缩编、纬线圈按从小到大顺序套起„„欣赏各种造型的花篮。怎样才能做出特别的造型来 ? 教师小结:纬线圈的形状变化、借助外物造型„„修改你的设计。3 .升级为设计助手。回主菜单——花篮。一个好的设计师不光要了解制作方法,还应该掌握多种可用材料及其用法,有更加宽阔的视野。欣赏各种材料制作的篮筐。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来编织篮筐 ? 教师小结:纸条、纸藤、枝条、软铁丝、软家用电线、细麻绳、彩泥„„这些材料各自有什么特点呢 ? 怎样更好利用 ? 师生交流、讨论。师:非常棒。祝贺你们再次升级——设计师。4 .进入主菜单——花篮。这一关会有什么展现给我们呢 ? 作业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集体制作一个花篮,看谁的造型独特有创意。学生组内制作。

四、点评小结

展示各组成果,学生评点出最美的花篮。祝贺通关成功!升级为首席设计师!通过共同的努力,同学们终于成功地通过了游戏最后一关,这些美丽的花篮要是再装上鲜艳的花朵,不知道会多美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为花篮添上更美的插花装饰!

第10课 生命的甘露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水对生命的重要和水的多姿多彩,欣赏珍视生命之水。

2、学习用线描、色彩表现雨景,制作保护水的招贴画。

教学重难点 养成学生在生活中关心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人

1.教师设问:同学们,下雨是自然现象,你喜欢下雨吗?为什么喜欢下雨?描述一下雨天上学的情景好吗?(学生发言描述之后看影像)2.看下雨的影像。

3.小结:烟雨朦胧,湿漉漉,空气清新,到处像洗过一样很漂亮。

二、深人理解

1.下雨天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景物、人物)2.你注意到雨点落下来时是什么样子?(在空中、在地上)3.下雨时你是什么心情?有什么感觉?(喜欢、不喜欢)学生回答后小结:大家说得很好。下雨了,雨点从天上争先恐后往下落,风把雨点吹得往一边斜,所以,人们打伞总要斜一点。有时雨越下越大,好像一串串银珠从天上掉下来,雨水把地面淋得透湿。人们打着伞、穿着雨鞋、披着雨衣,在路上匆匆忙忙地走着。当乌云密布时,大地变得阴暗,景物也失去了光彩。每当下雨了,很多同学就有一种好奇、兴奋的心情,有的还喜欢在雨中行走玩耍。大人们也不例外,在炎热的夏天,若是下一场大雨,人们会觉得非常舒畅。美国影片《雨中情》中的男主角在雨中手舞足蹈,表现出兴高采烈的情绪。雨,原来也是欢快的。

教师:怎样画雨景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开。(画雨的小训练)

三、方法指导

1.介绍画雨的表现方法:勾法、刷法、刮法、蜡笔水彩法。2.教师着重介绍蜡笔水彩法。示范并讲解:(1)先画好雨中的人物、景物;

(2)用浅色蜡笔点线画雨,注意用线;

(3)最后用重色水彩(如:紫灰色、蓝色、深绿等)涂画天空地面和空白处。乌云、闪电、树、飘落的雨点、人们打着伞在雨中行走,还有映在水中的影子等等的表现,使画面线条模糊,给人感觉好像是画中景物被风吹得在动。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自己的方法。

四、作业观摩

1.教材上的三幅学生作业,内容情景不尽相同,工具材料各不相同,表现形式方法也不相同,但都是非常优秀的作业。

2.本校同年级学生的优秀作业若干。作具体的情景与形式美评价分析。

五、自由表现

1.布置学生作业:画一幅雨中行或雨中景的画。2.学生动手作业。

3.教师巡视、协助、提示。

提示:把雨天见到的印象最深的场面画下来。表现雨不一定就是画雨,还可以通过人物的动态、衣物在雨中的形态等来表现雨;雨点不像雪花,要注意用线。有些颜色调不出,如蓝黑色、蓝灰色、蓝紫色等,教师可趁机把方法告诉给学生。

六、教学总结

1.作业完成情况的简要评价。2.课堂学习态度的评价。3.未完成的作业的后续安排。

第二课时

一、讨论主题

1.组织教学,巡视纪律和学具准备等情况。

2.导入新课。问:地球是个水球,为什么又缺水呢?我们怎样来节约用水?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来保护和爱惜水? 3.让学生针对在网上查的资料进行讨论,怎样开展保护水的宣传活动。

4.小结:地球虽然被水包裹,但90%以上是海水,加上雨水分布极不平衡、河流污染、可利用淡水很少,造成水资源匮乏。保护和爱惜水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为让更多的人爱惜和节约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设计招贴画。板书课题:保护生命之水(设计招贴画)

二、探究方法

1.要设计好招贴画,首先要了解招贴画最基本的形式构成要素。形式要素有:(1)广告语:(板书)简单、明了、意义贴切。(2)画面:(板书)色彩对比强烈、主题突出。2.欣赏各种招贴画,对照要素进行分析。3.步骤与方法学习。

第一步:构思好了开始画草图(可用笔画出图形和文字的位置,并标出色块)。(老师可在黑板上画示意图)要求:图形不要太复杂,突出主题。(结合课文中的图片讲解)如:《请珍惜一点一滴》中以水龙头的外形和水滴结合,配以文字说明,画面起到衬托作用,警示人们关好水龙头。节约用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第二步:草图定好了开始绘制。可用水粉、水彩笔、剪贴等工具材料进行,也可直接利用计算机制作。今天我们就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制作。在网上选出图片,再利用图形应用软件进行处理并制作。可运用Windows中的绘图工具或从程序中找到图画工具并进行绘制;也可运用金山画王绘制;还可运用photoshop制作。 第三步:用软件中的文字工具打出主题广告语。

三、自主作业

1.将自己的构思、构图和同学展开交流讨论。允许学生交谈。2.学生作业:直接运用计算机进行作业。

3.教师巡行、个别指导,及时解决学习活动过程中的问题。4.教师可随时调出不错的阶段性学生作业效果给全体同学观看。

四、总结评价

1.学生把作业保存在指定的文件夹中,教师调出画面,学生互相欣赏。2.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简评。

3.总结:今天,我们不仅认识到了水的珍贵和水资源的匮乏,懂得怎样保护、节约。

第11课 飞天畅想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太空奥秘的浓厚兴趣,启发学生大胆想像,描绘未来世界人类去太空旅行或探索的情景。

2、运用易拉罐、铁丝等材料进行人造卫星的立体造型表现训练。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展示充满无穷无尽奥秘的太空

2.教师小结: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充满无穷无尽奥秘,人类几千年来不断地对太空进行

探索,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天文学家,近几十年来,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发射了许多探测器,去探索无边无际的太空世界,今天我们也一起去太空看看。(揭示课题).二、交流

1.游太空前的准备——资料交流,参观了解。

(1)资料收集:课前搜集航天发射中心、火箭、飞船、卫星、探测器等有关太空的资料和图片。

(2)讨论怎样游太空。e突出“游”的方法)a、坐上各种飞行器。

b、穿上太空服。(因为没有地球的吸引力,没有氧气,在太空中会飘来飘去)(3)去航天发射中心。(分组交流资料——教师总结)a、了解航天发射中心。我国有三个航天中心,分别是甘肃省酒泉发射中心、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西昌航天发射中心。(课件展示图片)航天发射中心是发射卫星、探测器、飞船等。b、了解长征系列火箭。(出示长征系列火箭图片)c、了解“神舟”号系列飞船和各种卫星、探测器。(出示图片)卫星、飞船、探测器等是*火箭装载飞进太空的。

d、观看“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发射遨游太空的精彩片段。2.乘坐飞船游太空——指导构思,引发奇想。

(1)一乘坐“神舟”六号飞船游太空(播放音乐和游太空录像)(2)说说在太空见到什么?提示:五颜六色的星星,各种人造卫星,无边无际的宇宙,美丽的城市,和地球一样有各种生命,可爱的外星动物,儿童乐园,高速公路„„

(3)说说在太空出现什么情况?(没有大气,会失重,课件出示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失重的各种不同动态和在睡眠、饮食时失重的有趣状况)3.画太空——欣赏作品,评价学习。(1)课件展示多幅学生作品。

(2)说说这些小朋友是怎样画的、怎样想的。

三、创作

大胆设计造型独特的航天飞行器、奇异的外星人和壮观的太空城市,描绘出一幅未来人类在神秘太空世界进行探索、旅行的图片。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价

表扬想像奇特大胆和构图独特的学生,并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其作品。

五、拓展

了解卫星是怎样传送电视节目的——外国的新闻内容就是通过卫星传播过来的。天气变化情况是通过卫星来观察云层而得知的。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在神秘的夜空中,除了点点繁星,有时还可以看到在慢慢移动的小星星,那就是人类在太空中的好助手——人造地球卫星。(图片展示)2.揭示课题:飞天畅想二

二、欣赏认识

1.自主学习、认识各种不同功能和形态结构的卫星。(学生将课前收集的卫星资料分组进行展示介绍和交流)2.展示欣赏:地球的守护神——神奇的卫星。

3.总结卫星的基本结构——主体部分与展开部分,(动画展示)它们具有十分丰富的形态变化。

三、探究制作

1.初步感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颗真正的“人造卫星”——模型。(实物展示欣赏易拉罐制作的卫星模型)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 2.认识材料:分组探讨易拉罐的不同处理制作方法。

(1)认识易拉罐的结构:罐身、罐口、罐底,怎样运用不同的部分?(剪开分解、展开等)(2)易拉罐的处理方法。(剪切、弯折、卷曲、粘贴、穿插等)(3)用易拉罐可以做成怎样的立体形?(4)思考:怎样巧妙地利用易拉罐罐身上的图案?(5)注意:工作时戴上手套,以免易拉罐划伤手。(6)想一想:怎样连接各个部分?(7)教师总结说明。(课件展示)3.分组合作。

(1)讨论设计:讨论设计本组将制作的卫星其功能与外形,画出简单的草图,明确主要结构与形状。

(2)合作制作:各组分工制作卫星不同的部件。(分总设计、主体制作、天线制作、能源板制作、技术支持等,总设计师对个人的制作进行整体安排与协调,技术支持对个人制作时提供技术上的帮助。)(3)组装完善:将各部件进行组装,添加细节与装饰完善。4.教师指导帮助。

四、赏评展示

1.各组介绍自己制作的卫星的名称与功能。2.师生共同欣赏评价。

五、拓展升华

1.欣赏:卫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天气、通讯„„

2.学生畅谈对将来的构想,设计制作更多先进的卫星帮助人们的生产生活。

第12课 我们去旅行 教学目标

1、根据假定的旅行情境,画一画自己的旅行物品,并以旅行包为主体,把它与其他生活用品一起合理安排在画面之中。

2、能根据客观物象的内在结构、比例,用流畅的线条塑造旅行用品。

3、善于收集整理资料,能用文字、图像形式记录、整理旅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教学重难点

1、能运用简单的平面设计的形式原理,集体合作制作一个集锦本。

2、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寻访自然美景,了解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探究世界奥秘,激发热爱生活、艺术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教师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旅行笑话,说明旅行前物质准备的重要性。2.学生说说自己最希望到哪里去旅游。

3.细心思考出行前的物质准备。根据当地的天气、地理环境、自己的生活需要进行准备(例女百:路线图、备忘录、衣服、雨伞、洗漱用品、零食、药品、钱、照相机等)。

二、观赏背包

1.出示背包,引导观察、思考:

(1)旅行使用的包应该有哪些功能、样式?(2)这些产品的结构、材质、构成、各部分的比例是怎样的? 2.了解背包的结构。

(1)背包的结构:圆柱体、圆球体、立方体、三角锥体。(2)构成:功能袋、背带、拉链、装饰图案。(3)材质:皮革、帆布、尼龙布料、普通布料。

(4)样式:手提、肩挂、背负、一个功能袋、多个功能袋组合、附件、纽扣。

三、绘画指导

1.教师示范画背包,学生总结步骤、方法。2.小结表现方法:

(1)抓住背包的外形特点与哪种立体形相近。(2)从不同角度观察背包。

(3)表现背包的背带、拉链等细节。

(4)添画生活用品,学生做教材中的小训练。

四、作品欣赏

1.欣赏学生作品。

2.分析学生作品的成功和不足之处。(1)背包的形体画得比较准确,构图大方。(2)线条流畅,有疏有密。(3)注意了细节描绘。

(4)生活用品的摆放有紧有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

五、学生作业

1.学生自由摆放自己的书包和水壶。2.学生进行观察性绘画。

六、评析交流

1.学生作业展示。

2.学生自主介绍自己的作品。

3.教师布置学生收集活动二的学习资料。

第二课时

一、欣赏感受

1.学生将收集的各地景点信息进行讨论分享。2.欣赏各地风光、风俗人情。3.提问:你最喜欢什么地方呢?

二、了解制作集锦本的步骤、方法 1.集锦本欣赏。

2.思考集锦本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封面、内页、留言栏)3.封面有什么?(封面必须有标题。)4.内页有些什么?(内页主要包括旅行地的地名、图片、文字介绍及相关插图。)5.留言栏用来干什么?(向观众推介作品,同时与观众取得联系。建立评价栏目,相互学习指导。)6.集锦本的特点是什么?(吸引观众:内容令人向往,图画引发想像,文字介绍知识,激发情感。)

三、了解版式 设计法则

1.版式设计游戏通过课件让学生互动练习,进行版式设计。2.展示版式设计法则:

(1)描述性文字排列有的外形规范,有的活泼有趣。

(2)标题字体设计。不同字体、不同大小的文字在版式呈现的不同效果。(3)版式设计。(通过图例说明问题)a、视觉反差

b、对称及不对称平衡 c、视觉节奏 d、深度 e、隐含空间 3.色彩搭配练习

小结:色彩鲜艳、明亮、醒目

三、招贴欣赏

学生欣赏广告招贴

四、学生作业

学生合作制作集锦本,要求版式新颖、简洁明快,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五、评析拓展

上一篇:雷军的创业故事下一篇:水口中学青年志愿者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