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课堂提问更高效

2024-08-02

怎样让课堂提问更高效(通用11篇)

怎样让课堂提问更高效 篇1

值得注意的是,在表现优异的团队里,发言时间和专业意见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而在表现不佳的团队里,它们则不相关。

在表现优异的团队中,特定问题或领域的专家也会在进行与自身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讨论时主动发声。

3. 地位和阶层效应

地位和阶层效应也可能导致一些成员的贡献受到过度地重视和关注。

某些特殊的团队成员可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组织中的高级别成员,正是他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将他们带到了组织的顶端),因此,不愿意考虑团队成员所提供的观点或知识。

高级管理人员出席会议时,他的意见也可能对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4. 社会从众性

团队成员会受到社会从众性的影响,导致他们放弃与大多数观点相反的意见和信息——特别是与组织中主流观点相反的意见和信息。

即使最初不同意这一立场团队成员往往最终也会选择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5. 群体思维

社会心理学家欧文· 贾尼斯( Irving Janis)在对决策失败的研究中发现了“群体思维”现象,关系紧密的团队可能会因为更在意取得共识而非最佳决策结果,从而做出错误决断。

当不同部门视彼此为竞争对手、推崇本位主义以及群体思维时,其对组织运行的威胁尤为严重。

怎样让课堂提问更高效 篇2

关键词:有效提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提问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 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提问却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反而让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望而生畏,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问题本身缺乏趣味性, 提问方式单一, 教学氛围枯燥, 使得提问失去了其教学价值。提问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法宝”, 在教学中我们改变单一的呈现方式, 要对问题进行“包装”, 使问题以多样的形式来呈现,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看法, 真正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来, 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学习, 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

一、寓问题于趣味故事中

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学生百听不厌。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与趣味故事联系在一起, 可以使学生从心理上降低对数学的畏惧感, 消除消极情绪, 使学生将对故事的喜爱与积极的情感转移到数学知识上来, 从而使学生在听故事中无意识地进入学习数学的最佳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 并积极收集相关资料, 将问题设计于趣味故事中, 以此来吸引学生, 使学生在听故事中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在学习“>”和“<”时, 直接告诉学生哪个是大于号, 哪个是小于号, 教学枯燥, 学生参与度不高, 而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创编了这样的故事:有一对孪生兄弟, 名字分别叫大于号、小于号, 许多村人都分不清这两兄弟, 你能分清吗?请你来说一说, 来帮助村人认识这俩兄弟。这样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积极发言, 课堂教学氛围异常活跃,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积极探究,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寓问题于生动游戏中

游戏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之一, 让学生在做游戏中学习, 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印象最深刻、记忆最牢固,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对于儿童来说, 游戏是学习, 游戏是劳动, 游戏是重要的教育方式。”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游戏, 让学生在玩游戏、做游戏中进行愉悦的求知。如在学习“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 我发动学生收集更多的物体, 在学生所收集的物体中选出牙膏盒、粉笔盒、鞋盒、易拉罐、乒乓球、文具盒、茶叶罐、香皂盒等让学生分类, 并告诉学生这些基本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分类后的各组物体, 多角度地进行观察, 通过比较等方法来具体感知各类图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这些物体进行拼组, 看谁摆的图形所包括的种类最多等, 或者由教师摆出图形, 让学生数出包括哪些图形、各有几个等, 让学生在游戏中达到对图形形状的准确与牢固了解, 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学中乐。这样的活动更符合学生的特点, 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 整个活动过程充斥着竞争与愉悦, 学生完全沉浸在积极游戏、主动求知的最佳状态中, 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寓问题于动手操作中

小学生天性好动, 有着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学生的好动不是教学的干扰, 而是宝贵的学习资源, 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好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好动, 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可以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 让学生有更多动手的机会, 这样更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 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时, 我引导学生亲自动手,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摆成任意的长方形, 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长、宽与面积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认真观察、仔细思考, 进行不断的比较, 进而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四、将问题与丰富的生活相联系

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学科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尤其是小学数学, 在教材的编写上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对此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入手来学习数学,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 这是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从生活中来学习数学才是“活”的知识, 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意义, 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引在教学中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将之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 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教学的可信度与亲切感, 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使学生将枯燥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与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现象相联系, 化解数学的抽象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如在学习“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 我事先让学生到超市来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 并记录下来, 拿到课堂上一起研究。课上针对学生记录的各类商品的价格, 我进行了一些选择, 如3.50元、4.05元、23.58元、20.80元、8.00元等, 然后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这些价格里如果将小数部分的“0”去掉, 商品的价格是否发生变化?总结哪些“0”可以去掉, 价格没有改变?这样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使学生在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中顺利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这样更能够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深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而树立学好数学、为生活服务的强烈学习意识,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

总之, 提问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我们要将问题与趣味故事、生动游戏、丰富的生活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等相结合, 使问题的呈现方式更多样化, 赋予问题以丰富的外在形式, 使学生在外在形式的刺激下将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转移到问题本身上来, 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使提问更有效, 课堂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陈艳.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现代教育小学校长, 2007, (6) .

[2]雷宁.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陕西教育, 2011, (Z2) .

优化提问策略 让语文课更高效 篇3

【关键词】优化  提问  策略  语文  高效

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已经成为大家自觉致力追求的目标。在致力追求与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我们教学无论是什么课,什么活动总离不开提问,尤其是我们语文学科教学,更需要通过不断地提问将课文阅读赏析等环节不断地向纵深推进,直到整个教学目标完成。所以要让语文课更高效,就必须优化提问策略。

一、抓住课文的关节点进行设问,促进学生理清课文内容

随心所欲的提问,不仅问题零散,学生难以形成知识网络,而且长期以往,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疲劳,学习厌倦,课堂质量低劣。尤其是学生初读课文时如此提问,不仅违反了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知规律,而且直接影响了接下来的整个教学活动质量。因此,我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就抓住课文的关节点进行设问,促进学生从整体上理清课文内容。

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课文长,涉及的事情多,而且内容也较庞杂,但结构非常明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以我抓住这一关节点进行设问:课文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课文哪些部分是写“百草园”,哪些部分是写“三味书屋”?写“百草园”分别写了哪些事,写“三味书屋”又分别写了哪些事?“百草园”这些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那“三味书屋”呢?全文呢?从而使学生轻轻松松地理清了课文结构、作者的思路,同时避免了往年学生因课文事多而主题难以准确把握的现象。

二、抓住作品的中心点进行设问,促进学生把握课文主旨

文章的中心点,就是文章的关键词或中心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眼。抓住了这些中心点进行提问,可以直奔文章的主题,在系列问题中水到渠成地将其揭示出来,从而改变许多教者往往因为文章的主题多是“藏着的”、“掖着的”,无法自然引导出来,无奈之下,只好在课堂的最后硬是“强行”自己说出来这一不科学的做法。

如《变色龙》一课,反映的是十九世纪沙皇统治时机虚伪的警察制度。其事件不仅是外国的,而且距学生已经有一百多年,又采用的是比喻表现手法。所以要让学生理解其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抓住这一课的“文眼” ——“变色龙”进行设问:“你知道什么是变色龙吗?课文中写的是变色龙这种爬行动物吗?一个国家的警察怎么成了变色龙了呢?其依据是什么?他是因为什么原因而不断地变色?这写的是哪个国家什么世纪的事?作者想说明什么?”这些问题探讨出来了,文章的主题就出来了。

三、抓住文章的难点进行设问,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韩愈的《师说》中有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告诉我们解答疑难问题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况且文章理解的难点,往往就是文章重点所在,理解了文章的难点也就把握了文章的重点。所以抓住课文难点进行设问是多得之举。

如《人琴俱亡》,其故事用王子猷对弟弟子敬死去“语时不悲”“奔丧不哭”的独特的悼念方式来表现他对弟弟的深厚情谊。然而按常理,弟弟死了,且先哥哥前面而去,哥哥子猷应该是痛哭流涕。学生对此肯定不易理解,而此点正是理解他对弟弟的深厚情谊的地方,所以我抓住此难点进行设问,先有意识地为难学生而问:当子猷已经推断到子敬已经死了,为何却“语时不悲”“奔丧不哭”?虽然学生有些哑然,但却引起了学生的注意。紧接着补问:子猷推断子敬已经死了的依据是什么?再续问:他坐在子敬“灵床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表情怎样?为何他“月余亦亡”?学生联系前后文回答了这些问题后还没等我回问前面的问题,已经有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喊道:“噢,我知道了,子猷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他已经准备到九泉之下陪伴弟弟,这是一种特殊的悼念方式,这种兄弟生死相依的感情是无与伦比的。”这样不但难点自然解决了,而且加深了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的理解。

四、抓住课堂的矛盾点进行设问,促进学生深入探究问题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能力的极好切入点。故而,我十分注意抓住课堂中出现的矛盾点进行设问,从而促进学生深入探究问题。这样既可解决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冲突”,又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探究能力的提高。

如在学习《草》一课时,有学生质疑周恩来副主席亲自尝有毒的野草是对革命的不负责,认为他是革命的领袖,生命不能有任何的闪失;但有些学生认为周副主席是为了怕战士尝有生命危险而舍身尝草的。见此,我觉得这正是引导学生深化理解人物特点和主题的极好时机,于是立即抓住这一矛盾问题将学生分成赞同组与反对组进行辩论,最终使同学共同认识到,周副主席之所以这么做,既反映了他心系战士生命安危,不怕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同时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革命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有官爱兵,兵爱官,官兵平等这种新型的革命关系,是革命胜利的法宝。这种对人物及主旨分析的深化程度是常态提问下难以达到的。

总之,只要我们加强优化提问策略意识,认真钻研教材与学生,努力发掘出文章中的上述要点,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问题,精心设计提问,就一定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优质、高效。

如何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篇4

张潇竹

3月16日,有幸参加了“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开放周”活动。听取了育才中学胡艳梅老师和张雪梅老师的两节数学课,两位老师扎实有效的课堂使我受益匪浅。

两位老师的课堂有着共同的优点,那就是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知识结构条理清晰,学生活动积极有效。尤其是张老师的课堂: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再利用学生的预习结果让学生探究新知,并且进行了学习成果的展示和针对性的训练,整节课中教师适时恰当的点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我不禁反思,如何使我的课堂更高效,怎样落实常规更有效?听课后受到了一些启发,总结如下(其实是老生常谈,但我认为只要符合教学实际,就得谈):

第一、精心备好课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一个前提。

备课时要做到两个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对于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实践。本学期我们初一数学组在开学集体备课时就对新教材进行整合,并对授课顺序进行了调整。例如,上学期的最后一章是一元一次方程,本学期期中考试前的最后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考虑到知识点联系密切,我们就提到第一章学习,两周后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

第二、提高预习质量,用好学生的预习结果是让数学课堂高效的一个关键。针对我们的学生整体素质较高的情况,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对新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上课时,学生在面对新知识之前就有了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课堂上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课堂的教学重点就放在了学生存在的疑难和困惑的问题上。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有的放矢,既提高了数学的学习效率,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精讲多练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一个保证。

对于每节的重要知识点和学生的易错点、易忽略点以及课本例题要精讲,要 多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做课堂练习,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每个知识点如果不强化训练或是练习不充分,是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

第四、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根本。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因此,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愿意上你的课,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愿意学数学。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高效 篇5

金山乡九年一贯制学校高金元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随着课改的深入,教育上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在学习先进的同时也在不断摸索,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追求高效。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应是“畅所欲言”,不是以往的“鸦雀无声“,应是“自由活动”,不是以往的“纹丝不动”,“自主探究”取代了“注入式教学”。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渔,更要唤出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授人以欲。如何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我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想法。

一、了解学生,因人施教。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都想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增强其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共同进步。如我在教学设计几道复习题,让学生分组竞赛回答,获胜方有奖品,这样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要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 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 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指导学生,让他们自己从**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发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另外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和举重一样,太重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举不起来,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太轻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举起来,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既有努力又有收获又不失信心。

二、课前导入, 激发兴趣。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的兴趣被激起,学习效率自然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让学生感到数学中“有意思”、“有故事”、“有成功”。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任务,具体的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一堂课的开始便被牢牢地吸引住。

三、编写提纲,引导自学。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得心应手。所以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预习时要有预习的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有的放矢,还可以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可以比较一下

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还可以想一想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与老师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而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教师在小组合作时要注意:(1)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 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2)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 尊重别人的意见。同时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 参与学习活动, 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 保证合作的有效性。

五、运用多媒体,提高效率。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声、色、形、动、静发生交替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频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比如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采用多媒体创设一种动画情景,用“割补法”将其转变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动态的演示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中的典型应用题:“工程问题”、“追及问题”、“火车长问题”、“植树问题”等等,都可以用多媒体将难懂的文字表述,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变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直观、形象,一“幕”了然!扫除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怎样让课堂提问更高效 篇6

一、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目的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以点带面、全面进步的目的,因此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宜宾市长江路小学 王年华

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1、课前合作:提前一天发放导学案,指导学生利用课外辅导时间预习课文内容,查找有关资料,解决相关问题。

2、课堂合作:课堂上的提问、讨论、交流,同学之间的提问、质疑,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检查作业、互相点评习题、互相评分、互批作业等都是课堂合作。

3、课后合作:各小组成员进一步复习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未弄懂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并进行组内交流汇总,由组员轮流抄写在小组专用本子上,交授课老师批阅或进行小组间交流、评价。

三、小组建设

1、组织建设

将全班学生根据学习成绩兼顾其他方面的差异平均分组。4人一大组,2人一小组。将组内成员分成A、B两类(A类为优等生,B类为中等生或中下生),每组内A类生必须带一个B类生,每次考试成绩以AB两人的平均分为最后成绩。每组组长由两个A类生轮流担当,行政组长由两个B类生轮流担当。让学生在小组内“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相互监督,共同进步。①两个人一小组是最基本的形式。有80%的问题甚至更多的问题可以在“一对一”的小组中解决:互批互改,你读我听,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互相检查背诵、出题做等一对一的方式能够将问题落实,效率最高,活动最大。

②重点抓小组落实,谁帮谁落到人头上。给小组长绝对的权利,全面负责。

③淡化个人,突出小组——小组学习氛围浓厚与否直接关系质量。小组长不可能永远正确,不能盲目求同,鼓励学生敢于挑战。不管发言还是做题,代表小组,不代表个人,小组成员永远是绑在一起的。

④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口号,并制作小组牌,放于小组桌上。

2、小组分工

小组成员分为AB两类。A类同学负责检查组员课前预习、课后作业批改情况,负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学习展示各环节的成员分工和协调,负责小组成员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引导等。B类同学担任行政组长,即做好监督小组内各成员发言是否积极,讨论是否参与,记录每天本组合作情况,评出每天本组表现最好的一名成员和表现最差的一名成员。记录本组成员当天发生的一些违规违纪情况及学习不认真、拖后腿等情况,每周汇总,每月汇总。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规则

1、小组学生活动规则。

①学会遵守规则:学生必须遵守班级规则和组内规则,如果不遵守规则,就要承担相应责任。②学会积极发言:发言、讨论不积极的同学由各组行政组长监督,多次警告不听者,由老师发给警告单,并给予一定处罚。

③学会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即组内声音,小组以内能听到的声音,称为组内声音,以保证组内成员能听清;再就是全班都能听到的声音(全班声音)。

④学会倾听:倾听中学会尊重他人,避免三心二意,东张西望,随意谈话等不良行为。

⑤职责轮换: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每月轮换,两个A类学生之间轮换,两个B类学生之间轮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及时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小组合作。

⑥小组竞争:班上建立评比栏,实施小组竞赛,每节课评分,每天评分,都记入评比栏。

⑦监督管理:充分发挥管理员和监督管理员的作用。班上专门选一个记分员,负责每天得分情况记录。再选一个监督员,负责监督记分员是否记录及时、准确。

⑧机会均等和机会限制: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求人人参与,而不仅仅是少数几个尖子生参与,要对发言特别踊跃的学生进行次数限制,如每节课发言不超过两次,使学生慎重选择发言时机,以便他人也有表达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

2、教师活动规则

①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需做学生最亲近的朋友,需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少用空话、废话,尽量避免假问题,要有激情,语言抑扬顿挫,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②善于捕捉组织小组活动的契机:教师需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提出挑战性的问题,用恰当的方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③善于激励学生:教师在学生交流学习感受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即使学生的观点错了,也要运用语言技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④在巡视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需用心巡视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关注学生参与讨论的广度与深度,并给以具体的指导,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⑤注意保证竞赛的公平性、公正性: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调控各个小组参与的机会;教师在评分时要公平、正确。

五、小组评价机制

1、制定评价规则

教师要在民主集中的基础上制定和公开评价规则,并教会每位学生熟练的运用评价规则,评价规则需体现鼓励性、针对性、公平性、合理性和全面性。

2、评价方法

①、用小红旗和小三角形来作为评价记号,每得一面小红旗则加2分,得一个小三角形则扣2分。

②、每堂课分为课前预习、课堂自学、合作探究、当堂达标四个环节。课前预习环节:教师随意抽测每个小组里的成员回答问题或做练习题,正确的小组奖一面小红旗,不正确的小组惩一面小三角形。

课堂自学环节:教师巡视各个小组,自学积极、认真的小组得一面小红旗,不认真的得一面小三角形。

合作探究环节:由A类生与B类生相互交流各自答案,视各小组交流情况奖惩;教师提问,由各小组回答,每组每人限定一节课最多发言两次,教师可抽发言的学生,也可抽不发言的学生,视回答情况得小红旗。

当堂达标环节:学生关上书,做达标练习题,做完后小组与小组间交换批改,A类生改B类生的,B类生改A类生的。教师评讲答案,有错的相互给他用红笔改在旁边,再统计各小组得分情况,小组里每人都上80分的小组即得两面小红旗,每人都上70分的小组得一面小红旗。

③、每次作业全部正确的小组一次加10分。

④、在规定时间内背完要求背诵的内容的小组一次加10分。

3、结果统计处理

每节课由计分员负责统计各小组得分情况,并记入小组评比栏里,监督员负责进行监督。每月底进行小组评比和个人评比,小组得分最高的三个组给予一定奖励,小组得分最少的一个组给予一定的惩罚;各小组内表现最突出的组长、行政组长及个人给予一定奖励,表现最差的个人给予一定惩罚。期末再根据各小组一期的得分情况和小组内个人得分情况进行奖惩。

让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更有效 篇7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 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调控课堂教学进程, 调节课堂气氛, 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但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却存在诸多不足, 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 学生则是不敢、不愿、不能或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 学生要么答非所问, 要么答者寥寥, 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小学数学课堂呼唤有效提问.那么, 如何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提问的指向性要明确课堂提问不是随意的, 总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进行的, 如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新知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迁移性提问、归纳总结的概括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检测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等.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 弄清楚每一个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 达到什么目的, 安排好提问的顺序.如果教师的提问指向性不明确, 往往使学生不知该如何作答, 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例如, 有一位教师教授“圆的周长”时, 在学生测量出几个硬纸板剪成的圆的周长和直径, 并计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后, 老师提问:“通过测量和计算, 你发现圆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说:“一个圆的周长比直径长.”有的学生说:“一个圆的直径大周长也大.”显然这一提问指向不明确, 学生的回答也不符合教师提问的初衷.如果改问:“通过测量和计算, 你发现一个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多少倍?”“为什么会出现有的同学的测量结果不相符呢?如果尽可能地减少误差, 那么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呢?”以上一步一步的提问, 指向性明确, 问在了关键处, 有助于学生发现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二、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知道了吗”等不带思考性的问题, 或者是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问题, 这样的提问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 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在于“多问”, 而在于“善问”、“巧问”.例如, 在教授“圆”时, 我先让学生用手边的工具画圆, 然后再教用圆规画圆, 接着提问:“用圆规画可以看到圆心, 你能找到前面几个圆的圆心吗?”学生从圆是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出发通过对折找到了圆心, 对圆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 而不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呢?”这样的提问既没让学生高不可攀, 也没让学生唾手可得.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获得了正确的结论, 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三、提问的时机要把握恰当孔子主张“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即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在课堂教学中, 正确把握提问的时机非常重要.课堂提问的时机要精心选择, 过早则学生对问题缺乏准备, 启而不发;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 成了马后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选择最佳时机,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数学课中提问的最佳时机设置点为:在知识过渡处提问;在新旧知识产生矛盾冲突中适时提问;在新旧知识转化处提问;在学生思维发生障碍时及时提问;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及时提问.例如, 在教授“认识角”时, 教师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 (长方形) , 转弯指示牌 (三角形) 和限速警示牌 (圆形) 等,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师:这些是什么?生:交通标志师:它们有什么不同?生1:有些是圆的, 有些是方的师:还有吗?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师:什么不同?生: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生2:我不同意.接着学生争论起来.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 教学气氛是活跃了, 甚至显得有些热闹, 但学生受益不多.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 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 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却是画蛇添足.可见, 提问时机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 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 及时地提出合适的问题.四、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问内容过于简单, 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 学生无从下手.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要让学生“跳一跳, 摘得到”, 要注意避免“低龄高问”, “高龄低问”.例如, 我们经常在课始听到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好吗?”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好的!”……像这些极简单的提问, 往往只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 因而在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的课堂里用得较多.对小学中高年级及以上的学生, 采取跟低龄学生一样的提问方式, 是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 教师应该注意尽量不要“高龄低问”.另外, 还要注意避免“低龄高问”.如果一直教中高年级的老师下来教低年级, 往往会出现课堂提问比较抽象, 学生不易理解.比如问学生: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是什么?学生不明白, 改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马上清楚了.因此, 教师提问时, 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要心中有数, 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一个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小学数学课堂呼唤有效提问.让我们通过有效提问, 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架起师生交流的桥梁, 打造出扎实、高效、智慧的数学课堂.

提问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8

一、趣味性提问,让课堂变得如火如荼

趣味性提问会让学生感到好奇、有趣,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思索者和探究者.另外,趣味性提问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探索的乐趣,让他们发现原来学习是如此的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彰显出提问的妙处.比如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某企业举办了一次田径运动会,某部门有6名职员参加100米比赛,4名职员参加了200米比赛.请问这两个比赛项目一共有多少位职员参赛?很显然,假如单纯地回答10位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很有可能某些职员两项比赛都参加了.只有事先说明所有职员只参加了某一项比赛时,回答10位才是正确的.那么,这道题究竟该如何计算呢?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因为这道题的本身便充满了生活性与趣味性.所以,在这时及时引导学生结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对题目进行分析,便可以顺利解答出来了.

二、启发式提问,让课堂变得行云流水

启发式提问是建立在趣味性提问基础上的,并且要求对时机的把握要正确.因此,不到必要的时候,这种提问方法不可贸然使用.所以,及时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了解学生性格特点,时常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时机有效把握,这便成为启发式提问的重要前提.另外,对于一些难度偏高的知识点,数学教师要注意化整为零、循循善诱,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感觉知识过难,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并且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觉得再难的知识只要肯努力钻研也可以学到、学成.那么,该如何进行启发式提问呢?笔者在讲解菱形面积计算时曾作出了这样的尝试.首先,我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哪些事物是菱形的,如何计算出这些事物的面积?然后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思考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整体来看,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并且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带入到其中,所以在这之后再进行菱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互动式提问,让课堂变得灵活自如

在数学课堂中,如果只有教师单一进行提问,虽然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个效果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学生依然无法彻底摆脱某些障碍.因此,只有进行互动式的提问,也就是让学生自由发问,才可以让问题在课堂中得以升华,最后让学生学到知识.比如在讲解某些经典习题的时候,首先由教师进行趣味性提问,并慢慢延伸到启发式提问,让学生能够摸清习题的大概脉络.之后再由学生进行发问,诸如有哪些障碍性环节,或者是哪些无法理解的地方.这样一来,课堂教学便会升华为全体互动,在这样的氛围下,试问学生又怎能学不好数学呢?

四、新颖式提问,让课堂变得豁然开朗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假如问题总是被平平淡淡地提出,缺乏一定的新奇性和趣味性,数学学习不仅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时间一久还会影响他们的参与兴趣.相反,假如在提问之前对问题进行加工与提炼,挖掘这些问题的精彩之处,那么提出的问题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有趣和新奇,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其中.这样一来,课堂不仅会变得活跃,学生更可以在这其中获得知识.那么,该如何进行新颖式提问呢?笔者认为,知识源于生活,为何不从生活的角度来传达知识呢?所以,笔者曾针对一道习题做出了这样的情景还原:首先,我选出两名学生到台上进行表演,而对话内容则与习题中的内容紧密相关.

学生甲:这周餐厅的收益如何?

学生乙:还不错,平均每天七千元的收入.

学生甲:你骗我,我调查过了,最近的收入平均每天五千元左右.

学生乙:我真的没骗你,我有统计表,你可以看一下.

随着学生的表演,大家都融入习题中来.这时我借势发问:乙不小心把统计表弄丢了,你们谁可以帮忙做一份呢?这时,学生的好奇心纷纷被激发了出来,他们跃跃欲试,全然摆脱了课堂死板枯燥的局面.

由此可见,高度关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有效性,并在这个阶段当中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一项历时长久、意义深远的课题.

怎样让课堂提问更高效 篇9

重庆市巴川中学 2014级3班 赖波

(一)、班会主题:

高效课堂,让学习更轻松更成功

(二)、活动目的:

要想学习好,高效听课是关键。课堂上若能解决当天新课学习的问题,那么,课下除了完成作业外,其余的时间全能成为个人的自主学习时间。那些课堂学习效率不高的同学,把许多课堂应该解决的问题留到了课外,不但加重了课外学习的负担,而且永远也不会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听懂每一堂课”是学习成功的第一法宝。老师们讲课,常常是“课堂40分钟,课后10年功”。广为流传的一句箴言:“课堂走神1分钟,课后摸索半天功”。如何让我们提高课堂听讲的学习效率呢?

(三)、活动形式:

讨论差距,寻找方法。

(四)、活动准备:

1.搜集相关资料。

2.设计好主题班会流程,做好课件。

(五)、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件大家几乎每天都要做,花的时间一样、内容也都一样的事情,但是效果却有很大差异,这件事情是什么?

方式:(学生发言,展示课题)

那就是听课。它看起来十分平常,但当我们中的很多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探求各种“学习技巧”的时候,却往往忘记了:我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听课的,提高听课的效率,比任何学习方法都重要。

方式:(师生归纳。)

二,谈谈我们是怎么听课的,小组为单位推举出平时听课比较认真的和不

认真的同学来谈谈。

三,常见的引起不专心听课的因素:

1:有的同学觉得老师讲的东西课本上都有,就在书上印着,我又不是不识字,干嘛还劳神费力地去听别人给我唠叨?一上课,老师说我们今天要讲某章某节,我就把教材翻到那一部分,自己把那一节看完。这个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固定,一般是讲完一节就指定做《学习指要》上相应的部分。所以就把《学习指要》拿出来自己做,当遇到做不来的题的时候,在回到课堂,原来老师已经讲过这个方面的例题了。这个怎么办呢?

2:有的同学认为今天讲的知识他懂了,干脆不听,做其他科的作业或者看课外书。有的同学认为课程单调无谓比如上思想品德课等。

3:有的同学听得很认真可是却忘记了记笔记。

4:有的同学开始的时候听得聚精会神,可是不知不觉的就走神了。

有的同学因为一点小小的理由,脚步声,门的开关声,咳嗽声,东西掉地上的声音而分心,中断听课。

有的同学因为有些感情趣的知识而过于激动难以从中分出来继续听课。5:有的同学在老师讲的时候几个人在下面组织小课堂(讲话)。

6:有的同学老师一讲到稍微难一点的题就不听,心里面想反正我听了也不会,我本来就不是做这个题的料,但是不听能解决问题吗?

7:有的同学听课没有精神,听着听着就趴在桌上了。

8:有的同学听课重来不思考,不参与发言,成为一台录音机。

9:有的同学盲目的记笔记殊不知自己正记得有劲的时候老师已经讲下一话题了。等等。。。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呢?

四,听了这些有什么感触,来谈谈你以后怎么听课吧。

(学生发言)其实一堂课是老师用了几个小时精心准备的,你们40分钟收获的是几个小时的精华。

五,如何高效率听课呢?

1、听课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一是知识上的准备。

从预习中所掌握的新知识的难点和明确听课的重点,便是重要的准备。

二是物质上的准备。

指的是教科书、笔记本、作业簿及学习用具等。

三是精神上的准备。

确保有充沛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有一股求索新知识的情趣。

要使大脑处于最佳的机能状态,要保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

这就要求做到:

①早睡早起,住读生,中午,晚上睡觉不要讲话聊天,走读生看电视不能太久。②重视课间休息的作用。要知道,经过短时间的休息,能使我们维持静坐的肌肉和大脑较快地消除疲劳。课间活动不宜做剧烈的运动(我们所说的疯打,大声喧哗),因为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大脑兴奋强度加大,不能一下子平静下来,会影响下堂课的听课效率。

③要使大脑处于最佳的机能状态,还应注意还可调节饮食,适当补充营养,(我们要求3餐必须要吃)

(让学生回答)听课要全神贯注

课堂上,只有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抓住知识的重点,加深理解与吸收。听课时,眼睛要盯着老师的板书,老师讲解时,眼睛注视着老师的动作与表情;思想上与老师保持一直,紧跟老师的感觉走,然后全神贯注的边听、边思、边记。上课思想不集中,人在教室心在外,这是多数学生学习习近平淡的最主要原因。3 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

不少学生听课时不是埋头自思,就是埋头做笔记,思维不能与老师保持一直,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听讲方法。听讲时,思维上必须与老师讲解的思路保持一直,听老师怎样分析、推理;听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听老师对问题有哪些提问和解释。这样才能把握住听课的重点。做好笔记

边听边想边记。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边记”的前提是不能影我们响到听讲。所以要处理好听课与做笔记之间的关系。第一,记录知识的体系或者说老师的思路:

比如这节课老师讲了三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分为三个部分。一级一级的把体系

和思路理清楚。看起来就像我们教材的目录一样。

如果更前进一步,可以学习画思维导图来做笔记,把老师讲课的内容画成一幅思维

导图,这样就更好了。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整理成目录形式的笔记,还是画成思维导图的笔记,目的都是一个:“提纲挈领,理清思路”。

这跟做读书笔记是一样的,看完一本书或者书的一部分以后,把这段文字的框架结

构整理成这个样子:一:&&&&&

(一):******1:%%%%%%2:%%%%%%

(二):*********

1:%%%%%%%%%

2:%%%%%%%%二:&&&&&&&&&

(一):********三:&&&&&&&&&&

平时自己整理习惯了,熟练了之后,再用这种思路来做课堂笔记,就很方便了。二,记录重点和难点:1.重点:就是老师反复强调或者要求大家记录下来的。这个很简单,只要老师说:“这个要记下来。”或者故意重复的说几遍,留出记录的时间,你就详细的记录下来。还有就是当时听不懂的,也记录下来,课后认真去体会或者拿去问老师。2.难点:就是觉得自己难以完全理解或者觉得对自己很有启发的以前没有想到的部分。比如老师讲了三道例题,其中一道很简单以前做过,就不必记录。如果有一道对你很有启发,觉得这是一个新思路,就记录下来。或者老师突然提高什么东西,你觉得很新鲜,也记录下来。第三,简略,迅速,不能耽误听课。上课最重要的是听和理解,然后才是记笔记。如果埋头记笔记,老师讲的什么反而没有挺清楚,或者只是听见了记下来了,但是没有动脑筋思考,这样的效果就会很糟糕。所以记录的时候尽量用自己能看懂的简写、关键词等,字迹比较潦草也无所谓。只要第一点做到了,这个笔记框架清楚,里面的内容乱一些不会影响以后的复习。记录老师讲的例题,你就没有必要完全照抄整个解题过程,而是把最重要的解题

关键点记下来,以后看到这个题目时候,看一下几个关键点就能回想起来具体解法这就够了。纠正不良的听课习惯

不良的听课习惯,严重影响着听讲的效果,如果不认真克服纠正,日久天长必然会影响学习。纠正的方法主要是:一是有意识的改正自己的坏习惯如坐姿等。二,可以叫同桌或者责任心强的同学体现比如小组长。

六 总结

怎样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篇10

每天早起早睡,不断的学习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内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专业。不断的付出,要有奉献的精神,干净了别人脏了自己的精神要时常保持,将来总有一天会加倍的在自己身上出现。也就是坚持,不断的坚持,把任何困难都当成纸老虎,咬定青山不放松,永不言败,坚持到底。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出了问题,出了差错,第一时间认错并找寻解决的办法,甚至有时候不是自己的错都去认错,这不是傻,而是一种智慧。

2、将你想培养的习惯最小可执行化

每天坚持锻炼,坚持写作,坚持早起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大家通常认为是毅力在搞鬼。毅力的作用是提供从0开始培养新的习惯的驱动力,驱使我们去尝试一些更好的选择,仅此而已。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培养习惯的时候,一开始是没问题了,过几天后又打回原形,不是因为你懒,而是你的毅力肌肉疲倦了。毅力不能让你坚持到最后,它只能提供最开始的驱动力。

★ 女生有哪些提升气质必读的书

★ 如何对抗自己在职场的羞怯

★ 化妆提升职场人气

★ 职场个人提升计划

★ 提升自己议论文作文

★ 关于提升职场价值的方法

★ 关于提升自己的深度好文

★ 年终总结如何提升自己的价值

★ 欣赏别人提升自己作文

有效提问让课堂思维更深刻 篇11

一、改变“问式”,激发思维

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如“认识面积”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分别出示了甲商店和乙商店单价相同但面积不同的两张长方形彩色纸,提出问题:“你愿意在哪个商店购买彩纸?为什么?”这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所有学生的共鸣。学生纷纷表示:相同的单价,当然是买纸张大的也就是面积大的比较合算。教师提问角度的转换,使学生倍感新鲜,创设了愉快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新知的导入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找准“问点”,启发思维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教师要在深入理解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找出“问点”,即在知识的疑难处、转折处设计问题,加以引导。

1、在思维迷惘时导问

学生在探索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对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都不甚了解,在思维比较迷惘时,教师应该给出一些合适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思维的方向,逐步完成对新知识的归纳和梳理。例如,教学五年级“圆的认识”一课,学生在认识活动后概括圆的特征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

①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②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③同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④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有了问题作为载体,学生的探究活动都围绕解决问题而有序展开,思维有了方向,概念逐渐明晰。

2、在思维顺畅后追问

在教师精心组织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基本能顺利地完成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很满足于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快就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其实不然,教师还应该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反思,既对知识本身进行再次的梳理,也对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归纳。例如,教学“认识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在自主探索出乘法分配律之后,教师追问:“乘法分配律是否对任何自然数都适用呢?你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吗?”学生再次进行举例、验证。教师又追问:“我们是怎样得到乘法分配律的?经历了哪些过程?”学生反思过程:发现——举例——猜想——验证——得出规律。这样,让数学规律的得出更为严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还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3.在思维卡壳处引问

学生的思维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式。这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一语惊醒梦中人”,使学生恍然大悟。如一个间隔排列的问题:“在边长为8米的正方形草地四周每隔2米种一棵数,一共需要多少棵数?”学生纷纷按照封闭图形中的间隔排列规律解答。教师适时地引问:“正方形四个角的顶点处能有不同的安排方法吗?”学生一听,思路一下开阔起来,通过画图,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种植方法、两种不同的结果。

4.在思维发散时设问

数学课堂练习通常是对新授知识点的巩固和深化,是例题的变式和应用。如果在练习环节,教师能有意识地进行设问,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一年级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一课,要求学生说说给出的平面图形的名称。教师把其中的一个正方形转动位置,问到:“现在,它是什么图形?”有的学生回答:“是菱形。”有的学生说:“不对,还是正方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摆放位置变了,图形没变,还是原来的正方形。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正方形的认识,还体会到位置并不是图形的本质特征,思维更灵活变通了。

三、把握“问度”,给思维留空间

课堂提问数量不等于质量,一味贪多图快的提问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要让学生的思维有步步深入的过程。如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解答倍数关系的替换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能直接求小杯或大杯的容量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替换?”学生思考、画图并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运用了什么策略?”“大、小杯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教师采用扶放结合的形式带领学生分步解题。而解答相差关系的替换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独立解答,再进行追问:“怎样替换?” “两种替换方法有什么异同?”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提问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学生在思考中加深认识,形成并巩固策略。

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数学教学中,要讲究善问、巧问,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情、合理、恰当、适时、有针对性地提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问的功能,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责编罗艳)

上一篇:优秀作业 教案评比方案下一篇:培养团体间的高度信任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