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十一五总计十二五规划

2024-08-31

教育十一五总计十二五规划(共8篇)

教育十一五总计十二五规划 篇1

——汐子镇“十一五”教育规划总结及“十二五”教育规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汐子镇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好地服务汐子镇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十一五期间我真教育做以总结,同时对全镇“十二五”教育做以全面规划。

一、汐子镇“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状况总结

“十一五”期间,我镇教育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构建富裕,和谐,秀美新汐子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知识保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的目标,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

“两基“成果不断巩固和提高,全镇各校健全防辍控流工作机制,定期实施“两基”监测,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了一定范围内。全区城镇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小学级、初中教育率完全达标,初中中考成绩逐年在全县前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态势良好。

(二)发展绿色生态德育,学生的文明素质不断增强。

坚持德育为先,不断深化养成教育。积极拓展德育工作的途径和内容,开展以礼貌,礼仪,礼节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教育活动;注重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各类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征文、科技比赛等活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先后修缮了汐子镇区和二龙两个烈士墓作为学生德育基地,为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基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学习和培训活动,提高了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做好防手足口病,甲型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大力推进青少年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深入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学生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全面稳定提高。

牢固树立“精品教育”理念,学校特色创建工作成效显著,特色学校和重点项目彰显了学校特色和内涵。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加强“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提高了成果质量。加强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深入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健全了课改工作的领导机制,协调机制,督办机制。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开展东庐中学“讲学稿”的推广工作,开展了高效阅读等国家课题实验项目,这些工作的开展优化了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加强备课组三级网络建设,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提升了全镇教育教学质量。小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在良好;中考全县总位置值、升学率等连续五年保持了历史较高水平。

(四)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全镇各校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大力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推动师德建设科学化,制度化。开展了师德教育、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了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大力表彰先进教师,树立了一批师德先进典型。加强骨干教师管理和培养,壮大骨干教师队伍,切实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

(五)加大各项教育投入开支,义教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教育投入依法实现了逐年增长,县、镇两级政府保障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坚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始终把教育经费投入放在首要地位;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以及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08年上半年根据上级有关要求,还积极配合上级各部门对“普九”债务进行了化解,建立起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镇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了有力保障。

(六)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全镇大力加强优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对于重点中小学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质量从高,模式创新,特色突出的原则,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中小学后勤改革与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改革与管理的模式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后勤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寄宿制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提供了场所。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调整各村学校布局,教育闲置资产得到了妥善处置,学校布局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二、十一五期间,全镇教育发展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1、在义务教育和幼儿教育中,义教发展相对较快,幼教发展相对滞后。在义教方面,全镇着眼于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制定并实施了教学,德育,管理等系列工作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办学条件差,在由速度,数量型向规模,质量,效益型转轨的过程中,不能完全适应汐子镇老百姓的幼儿入学的需要。

2、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少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政策执行力不强,执行者的思想和行动没有统一到决策上来。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不重视学生心灵和心智内涵的塑造和开发,片面抓分数,忽视学生德育工作,戕害学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

3、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也日趋明显。教师学段配置不合理,教师整体缺编,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小学中老年教师比例偏高,年龄结构矛盾加剧。教师的学科,学识结构不配套,全镇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及小学英语等学科缺少教师、高水平,高素养的骨干教师数量不足。

三、汐子镇镇“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汐子镇总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照“促进公平,追求卓越,推动创新,服务发展”的工作方针,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汐子镇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目标任务

1、战略总目标

“十二五” 期间,要瞄准教育发展特色化,教育设施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目标,紧紧围绕学生的终身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凸显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化教育资源为重要支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十二五”规划实施重点项目

(1)汐子镇中心小学综合教学办公楼建设

积极努力的协调县委政府为汐子镇中心小学建成教学楼、宿舍楼、多功能食堂及运动场,为镇区建设一所高质量的中心小学而努力。

(2)公办幼儿园建设

新建或改建烧小、和小、龙小等三所中心幼儿园,新建或维修改造校舍,新建活动场地,增加各类高标准设备。

(3)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建设

维修学校基础设施,学生活动设施及各种库室,配齐各种设备,完成中学及四所中心校特色学校建设,通过中心校的特色建设进一步引领和规范其他村小的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的任务。

(4)坚持校安工作建设

加强危房改造,教学用房建设,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完成各校维修改造扩建任务。

(5)信息技术教育建设

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图书室,实验室,功能室,校园网,微机室,电子备课室,班班通等装备建设,使一批学校达到二类以上装备标准。

四、汐子镇“十二五”期间全镇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大力推广东庐中学“讲学稿”和高效阅读,积极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加强对备课组教研工作的指导,逐步形成我镇的教法特色,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的渗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的规范化管理,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开展经常性的师德教育活动,引导教师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完善师德规范,健全激励机制,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健全师德监督机制,严格考核管理,不断端正师德师风。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开发优质人才资源。

(三)实施学校德育创新工程。

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守法,诚信,勤俭,感恩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开展世界多元文化理解教育,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沟通鉴别力。推进生命教育和生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自我、他人和社会。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磨砺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施学校特色发展工程。

深化教育内涵发展,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挖掘特有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创建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拓宽学校的发展道路。引导学校树立“特色立校,质量兴校”的办学理念,走内涵发展道路,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底蕴,创新学校管理办法,积极构建以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为核心,以人文和谐

校园为目标的学校文化。不断加大学校特色创建步伐,抓好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激励各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开展镇级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全镇创造2—3个精品特色学校。加强特色学校建设专题研究,对学校确定的特色项目,按照教育科研的程序规范周密地开展研究,经过分析、总结、评估、论证特色的形成,把特色的内容和程序规定下来,并提出进一步的发展方向,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五)实施教育资源优化工程。

不断调整教育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要适应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形势,就近入学的要求和学龄人口变化的趋势,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对中小学布局结构进行全面规划调整。“十二五期间,将现有三所普通初级中学撤并为一所,将现有16所小学撤并为5所小学,继续保留现有的3所教学点,并根据各村需要适当增加教学点。经过以上调整,全镇学校将由现在的17所调整为6所,中小学布局结构将更进一步优化。积极落实校安工程,加大校舍危房整改力度,加强对全镇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效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偏远学校延伸,推进薄弱学校建设,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

(六)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加强教学功能室建设。努力完成各校技术实践室装备建设工作。落实功能室用房,做到实验室数量和面积与学校的规模相适应,各功能室分布合理,充分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加强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学校功能室在实验用房,教学仪器设备,相关配套设施以及环境要求。加强学校功能室管理使用人员队伍建设,稳定管理人员队伍,开展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

(七)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

认真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保证落实每位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几项基本体育运动技能。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善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培养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继续坚持以抓好食品安全为工作重点,切实提高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水平。完善学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关注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制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开展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五,实施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育工作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推进汐子镇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落实政府的责任,凝聚师生员工和全社会的力量,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构建和谐,健康,稳定,有序的良好环境。认真听取师生的意见,关心并积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及时化解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学校与相关部门、村委会的合作,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和司法联动保护,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环境,有效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加强对师生进行宣传教育,保障全镇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和全体师生的安全和身心健康。

(二)优化教育法制环境,提高教育行政执法效能。

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形成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的运行机制。积极开展普法教育,组织全镇广大干部教师学习《宪法》及《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高领导教师对法治原则,主要法律制度和行政,教育法律规范的理解运用水平,进一步增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的能力和自觉性,推动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三)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完善教育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使教育投入总量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教育投入结构与教育布局结构变化相适应,教育投入方式与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相适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教育的投入,使教育投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增强教育经费统筹能力。教育经费要向偏远学校,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免工作,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入学。

六、汐子镇2010年工作情况汇报

教育十一五总计十二五规划 篇2

(1) 2008年, 贵州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为1.18亿元, 农机总投入5.2亿元, 使农机总动力达1 537.5万k W, 其中包括耕作机械12.8万台 (主要是微耕机) 、种植机械2 440台、收获机械近1.3万台、畜牧养殖机械40万余台、农用运输机械14.3万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216.13万台、初加工动力机械103.25万台、初加工作业机械112.89万台、拖拉机及配套机械10.01万台、工厂化育秧设备21套以及农用温室8.3万m2。

(2) 2005—2008年, 农机总动力增长了52%, 耕作机械增长了194%, 种植机械增长了103%, 收获机械增长了1 151%, 畜牧养殖机械增长了28%, 拖拉机及配套机械增长了30%, 温室增加了516.6倍, 工厂化育秧设备从无到有。2008年机耕面积59.07万hm2, 机播面积3.18万hm2 (主要是水稻机插秧) , 机收面积7.25万hm2, 机电灌溉面积41.13万hm2, 机械植保面积14.25万hm2, 机械化脱粒300万t。

(3) 技术创新体系。“十五”期间, 贵州省农机技术创新体系开展的工作很少, 贵州省山地农机研究所作为省级专业农机科研机构, 针对贵州省农机科研滞后的严峻现实, 制定了《贵州省山地农机研究所“十一五”创新能力建设规划》, 主要包括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农机科技平台建设。农机科技平台建设正在积极争取申报项目, 并积极开展与省外农机科研所的项目合作和科技攻关, 对提高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4) 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 贵州省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了3个方面的机制建设。 (1) 运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将生产上主推的新机具列入购置补贴目录, 鼓励农户使用新的农机技术, 如插秧机等。 (2) 围绕政府着力发展的重点产业, 增加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内容, 提高重点产业机械化水平, 如茶叶生产机械等。 (3) 积极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化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 通过赠送农机具和表彰奖励等活动培育其做大做强。

2 贵州省“十一五”农机科技发展情况

2.1 计划执行情况

(1) 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人员培训情况。 (1) “十一五”期间, 贵州省农机系统重点围绕主要粮食和特色经济作物, 开展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人员培训工作。一是按照“稳点、扩量、巩固、提高”的要求, 继续全力抓好水稻机插秧百万亩示范工程的实施。二是继续组织实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 贵州省已成为农业部农机化司确定的全国5个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省区之一。三是加强玉米机械化收获的试验示范。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 在示范点引导农民改变玉米种植习惯, 规范种植农艺以适宜机收, 使玉米机械化收获在贵州省取得新进展。四是加大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力度。选择15个茶叶主产县实施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项目, 每县投入15万元, 项目县已购置茶叶机械1 200多台, 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五是因地制宜抓好农机化科技示范区建设。2007年, 农业部把贵州省金沙县、惠水县和乌当区3个县 (区) 列入全国首批100个农机化示范区。为使农机化均衡发展, 2008年贵州省农机局又确定了6个省级农机化示范区, 并制定了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 提出了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较2007年提高8个百分点以上的年度建设目标。 (2) 烟草系统积极开展农业现代技术试验示范。从省外及国外引进了先进的烟草田间机械设备开展试验示范推广, 重点研究和引进烟叶田间生产机械化技术, 烟叶节水灌溉技术与成套设备, 工厂化育苗及机械化移栽配套机具和烟叶机械化采摘技术。开展现代烟草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 促进了烟草田间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但引进的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与贵州省的烟草栽培方式和土壤条件等不相适应的技术问题, 有待研究解决。 (3) 农机部门围绕贵阳市畜、禽、蛋、奶、花卉、蔬菜、茶叶、中药材和果树等重点产业进行农业装备技术引进和选型工作, 并开展相关试验示范推广。示范推广的主要内容是奶牛养殖小区的挤奶平台建设和废弃物处理设施及装备, 重点推广了大型饲料混合机、中小型饲料粉碎混合机和颗粒机、花卉和蔬菜温室大棚、养猪场沼气池以及发电设施等。

(2) 农机科研及人才情况。到2008年末, 贵州省农机化科研机构有6家, 其中省级1家, 共有科技人员116人。目前, 有4家从事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 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机系也开展了农机项目研究。2006—2008年, 贵州省投入农机研究经费1 150多万元, 从事农机科研的高层次人才有博士1人、在读博士1人、在读硕士2人、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1人及具有高级职称的20人, 开展科研项目25项。科研所和院校围绕贵州粮食作物和主要产业化项目开展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内容及项目有马铃薯收获、优质茶采收、茶叶微波加工、茶叶揉捻自动化加工、油菜秸秆粉碎还田、油菜直播、小麦条播、便携式多功能收割机、牧草深加工、养殖废弃物利用、小型秸秆气化、田间配套机具及技术等, 到2009年底, 40%的课题已完成。贵航集团与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合作进行的采棉机技术装备研究与产业化项目, 已在贵州省科技厅工业类重大科技专项立项, 并获500万元经费支助。

2.2 存在的问题

(1) 引进机型不适宜贵州山地作业。如引进的玉米收获机因机型过大, 不适应贵州地区山地作业。另外, 引进的油菜播种机、烟草起垄机和马铃薯收获机等也因适应性问题没有解决, 推广受影响, 使贵州省实现农机化缺乏设备支撑。

(2) 农机与农艺脱节。贵州省现有的农艺种植制度均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基础之上, 农艺过程缺乏对实现全程机械化的考虑, 如种植的宽窄行、栽培品种等不适合机械作业, 制约了农机的运用。因此, 要加强农机和农艺结合, 研究贵州省主要粮油作物、特色经济作物的全程机械化与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

(3) 农机科研支撑乏力。表现为科技力量十分薄弱, 科技人员少, 高层次人才缺乏, 项目少, 经费少, 研究手段落后, 没有高水平的科技平台支撑, 缺乏创新团队和科技管理滞后等。

(4) 整体农机化水平低。2008年,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不到10%, 农机总动力只占全国农机总动力的2%。

(5) 适宜贵州山地特点的农机品种少。目前, 贵州省普及率较高的机具是微耕机, 但适宜主要粮油作物的小型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机械极少, 特色经济作物、中药材种植机械和养殖机械还没有。

(6) 农机化水平发展不平衡。遵义地区, 农机总动力占贵州全省的21.4%, 其次毕节、黔南和黔东南地区发展较好, 农机总动力分别占全省的13.6%, 11.3%和11.9%, 而其他地区农机总动力总和还不到全省的10%。

3 农机化科技发展的迫切性

(1)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和稳定粮食生产都需要尽快发展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2007年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近700万人, 农民收入的50%~70%来自外出务工;小城镇人口快速增长, 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粮食生产由于劳力的缺乏受到影响, 这些都将促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发展, 主要粮油作物生产逐渐依靠农机已不可逆转。

(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化需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高度集约化和成本控制, 只有通过机械化才能实现, 包括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机械化。

(3)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内容, 只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才能使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效益更高的二、三产业, 使较少的农户依靠机械化从事规模农业生产, 获取更高的农业收入, 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可持续。

辉煌“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篇3

语文:如“腾飞”“辉煌”“崛起”等与我国“十一五”成就有关的词语可以作为话题直接设计作文题。

数学:以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数据为背景资料,可以考查数据和统计的知识,要求考生计算平均数、中位数,认读或绘制各类统计图等。

思想品德: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此素材联系紧密,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考查可能出现在试题中。

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与我国现阶段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历史》的重点,尤其是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应注意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历史史实。

素材回放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3月5日上午开幕,14日上午闭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

这五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这五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这五年,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教育十一五总计十二五规划 篇4

一、“十一五”发展成绩

“十一五”以来,永安镇(包括浏阳制造产业基地)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跨越为主题,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GDP 30 亿元(预计,下同),比2005年8.3亿元增长21.7亿元,五年间平均年递增29.27%;财政总收入为35000万元,比2005年3269万元增加31731万元,年均递增3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61.6亿元,年均递增21.89%。

2、产业结构调强调优。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十五”末年的 2:6:2:调整为 10:58 :32。2010年工业总产值69亿元,比2005年增长670%。一是工业产业特色鲜明。以浏阳制造产业基地为龙头,工程机械、汽车零配件、金属及建筑材料、烟辅材料四大产业体系不断壮大,镇域内(含制造产业基地)规模企业达到73家,其中亿元企业上14家;家具制造等传统产业逐步转型提质,湖南林业(长沙)家具产业园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已获批长沙市市级创业基地,被列入浏阳市2010年重点工程项目,已明确家具产业园纳入制造产业基地建设范畴,组织参加了省家具博览会,目前正在开展项目调规等工作;浏阳河国际名酒城项目总投资27.5亿元,预计年创税5.5亿元。目前2、3号厂房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一期产区主要道路路基、地下管网全面完成;给排、配电、厂内道路等工程正在加快建设;灌装设备、包装设备部分进入施工现

1场,正在组织制作安装,今年春节前可望产酒。二是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以超级稻、现代烟草农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做大做强。通过抓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袁隆平院士“种三产四”工程,以永安片为重点,形成了万亩超级稻示范片,五年来累计推广超级稻71500亩,温家宝总理亲临永安视察农业工作时对永安超级稻推广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十一五”期间,早、中、晚稻种植面积逐年提升,每年稳定在7万亩以上;以丰裕片为核心,烟叶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日益凸现,逐步形成了湖南省一流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烤烟面积每年稳定在10000亩以上,五年来累计种植烤烟55324亩;水产养殖、油菜、蔬菜、花卉苗木、小水果、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夯实。三是城镇建设品位大幅提升。经过五年的发展,城镇面积达8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集镇为中心的商贸区、以株陵安置小区、永安花园、永盛家园等为代表的生活区以及以制造产业基地为中心的工业区的城市布局。通过对永安大道进行改造升级,拉通纬二路,贯通纬1.5路、北辅路,实现了园区与集镇的完全对接,我镇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六横九纵”的交通格局(经一路,经2.5路、经三路、经3.5路、经四路、经五路、经六路、经七路、永安大道;纬一路、纬二路、纬三路、北辅路、光明南路、新河路),长浏高速、永盛大道、浏醴高速等高等级公路途经我镇,目前正在火热建设中。房地产业异军突起,目前镇域内有永安花园、永盛家园、华野新城等七个房地产项目,2010年又顺利引进恒大集团投资5个亿在芦塘村开发休闲别墅区,同时与华盛集团就狮子脑水库的整体开发达成了投资意

向。修建了高标准的农民休闲文化广场,规范了农贸市场管理,家润多超市、永安中心医院、城市给排水系统、垃圾压缩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大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城镇化迈出坚实步伐。

3、农业基础设施大幅完善。五年来,共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修建村级主干道,重点改造修建了柳家坝大桥、杨麻公路、大安桥等亮点工程,全镇村级道路硬化率达到95%以上;共投入烟水烟路项目资金6700余万元,新修标准塘500口、标准渠50余公里、山塘清淤300余口、改造维修水利设施1500余处;投入7000多万元,对以大安村为核心的丰裕、督正、永和四村进行了土地综合治理,改造平整基本农田1.2万亩,整治河道3.6公里,拓宽路桥1.75公里,扩容、硬化、清淤山塘70多口,硬化土地平整区灌溉渠10000多米,排水渠3400米,建堤灌站3座,装机80千瓦,渡槽320米;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不含烟水、山水开发)移动土石方50余万方,新增蓄水20万m3;投入经费6170余万元,完成农网改造76个台区,全镇供用电保障率达95%以上;投入扶助资金100余万元,发展农村沼气清洁能源800余户,全镇标准农田、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日渐完善。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五年来投入130多万元完善教学基础设施;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达100%;永安中学成为长沙市示范性中学;成功撤并三所小学,优化了教学资源;投资2800余万元建设永安医院,并升格为中心医院;13个村(社区)完善了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大公共卫生管理力度,加强了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活跃文化生活,文化事业呈现勃勃生机。五年来,共发放城乡低保补助资金800多万元;发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兑付补助金1785.46万元;发放各类救助救

济资金290.8万元。2010年农民可支配收入预计为12081元,比2005年4937元增加了7144元。

二、“十二五”总体发展思路及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兴工富民、城乡统筹、创新强镇”为主要战略举措,全力打好服务基地建设、对接工业新城建设、力推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民生民利“五个攻坚战”,努力把永安打造成为对接长株潭的桥头堡、工业新城建设的主战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高效科技特色农业基地、生态休闲宜居之乡。力争再用5年时间,永安镇(包括制造产业基地)发展成为GDP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亿元的现代新城。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永安镇(包括制造产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总量和速度指标:

——工业总产值()亿元,年均递增()%;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亿元,年均递增()%;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年均递增()%;

——GDP75亿元,年均递增长20%;

经济结构和效益指标: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

——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0%;

——财政收入20亿元年均递增20%;

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指标: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个,农村劳动力(包括区域外)转移就业年均()人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2015年永安镇域(包括制造产业基地)总人口()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以上;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高等教育入学率达()%;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年均递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以上,年均递增()%; 资源和生态环境指标:

——城镇空气环境污染指数年均值保持在94以内;

——城镇污水处理率达()%;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达()%。

从十一五成就 看十二五规划 篇5

“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三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赣县各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应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认真化解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立足于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敢于并善于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和谐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开创赣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1、全县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大多数指标已达到阶段性要求,有些指标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到2008年止,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2.37亿元,比2005年净增9.57亿元,年均增长13.03%,比规划目标多0.03个百分点,预计2009年完成24.87亿元,可提前一年实现目标(规划目标为23.6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59亿元,比2005年增加1.50亿元,年均增长33.63%,比规划目标多18.63个百分点,提前二年实现了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3亿元,年均增长24.69%,比规划目标多4.69个百分点,提前二年完成了任务。

2、优化经济结构取得新突破。着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协调较快增长。“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前三年,实际利用外资11384万美元,年均增长22.33%;实际引进内资8.76亿元;外贸出口三年累计实现出口额13340.90万美元,年均增长30.6%。工业园区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08年止,园区开发面积达到2200亩,入园企业86家;实现税金8876万元,比上年增长41.7%;企业员工1.71万人;工业园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10个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单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0.9:37.9:31.2调整为2008年的23.4:46.3:30.3,二产比重提升8.4个百分点。

3、“三农”工作有新进展。到2008年止,全县实施新农村建设点549个(其中省扶点110个),占全县村庄总数的63.1%,南塘、沙地基本实现整乡(镇)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建设有新进展,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36万亩(其中大棚蔬菜已达194.7亩),果业开发面积达到5.79万亩。推进了江口、田村、韩坊等3个产业示范乡镇和57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粮食生产稳中有增,总产达到6.45万吨;生猪养殖产业化水平提高,茅山现代牧业、陂头大丰等养猪小区建设初具规模,全县出栏生猪9.89万头,增长16.5%;蚕桑种植面积达到1.14万亩。积极抓好新经济组织和农民培训。扶持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三年累计硬化通村公路205.6公里。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31元,年均增长14.7%,超出规划目标5.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913元,年均增长2.77%。

4、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三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3亿元。完成了桃江两岸1400多米花岗岩护栏安装工程、桃江北岸人行道及园林景观工程、下圩至南海大桥油路改造,滨江路二中桥至含水桥道路硬化及排污管网建设。四星级宾馆完成主体工程。启动了体育中心、南海农贸市场、污水处理设施和城市供水管网、黄龙大桥等工程建设。大广高速途经全南获得国家批准,2009年11月将正式动工。完成了工业园二区吕屋片和松山片、新城区集贸市场等项目的征地拆迁。城市规划取得较好成果,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纲要已通过专家论证,县城绿地系统及“一江两岸”、金龙大道、南海大道、梅子山公园等城市节点的规划设计基本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加强了城市管理。强化户外广告、临街店面、违法违规建筑的整治;规范了摩托车、公交车营运;进一步落实了“门前六包”等制度,加强城市环卫保洁,开展了景观树移栽;加强城区公共绿地管养,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8.9公顷,创建省级卫生、园林、文明城市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十一五”经济发展预计

从我县“十一五”前三年及今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来看,我们分析“十一五”的后期我县经济将呈现总量进一步放大,速度进一步加快,结构继续优化,财政收入增速进一步加快,投资仍将高位运行,消费将实现较快增长,出口增长速度短时间难于加快的发展态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预测为:预计2010年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0%,达到27.35亿元。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10.0%,达到3.0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1%,达到1.6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0%,达到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4.0%,达到3140元。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我县“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但也反映出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给规划实施后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是发展的差距未能缩小。横向比较,优势不突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项指标绝对值在全市18个县、市、区中连续三年排位均为倒数后几名,“进位”不明显。

二是经济增长压力较大。从要素看,制约仍然突出。工业用地存量严重不足,乡镇无存量土地;金融支持乏力,金融机构存贷比由2.43:1扩大到3.5:1;企业人才不足,企

业高、中级人才比重不到10%。产业配套能力差,现有产业缺乏完整产业链;物流业规模小、形式单一,企业物流成本较高。从产业发展看,结构不优,三次产业基本呈“三足鼎立”结构态势;工业产品大部分属初级加工产品、贴牌产品和配套产品,竞争力弱;未形成支柱产业和支柱企业。从投资看,政府主导类项目一枝独秀,社会资本利用严重不足,2008年政府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1%,同期全国为10%;同时大项目少,拉动经济发展的项目少,尤其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偏少,工业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少,税收高的项目少。从经济贡献看,仅靠投资、消费两驾马车拉动,短腿现象明显。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全县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工业化水平低,无力反哺农业,工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工业企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只有55.8%左右。城镇化水平低,以城带乡能力弱,城镇化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农村规划滞后,农村住房很差,土坯房建筑偏多。

四、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研究与对策

2009年、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后半期实施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小县也能干大事、小县也有大作为”的理念,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奋发图强”的全南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条主线,六个重点”工作目标,积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实力、活力、魅力、和谐”新全南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调控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任务。

1、转化国家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抓住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的若干意见》、中西部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尽快出台《全南县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措施》努力促投资、保增长。着力搞好项目谋划,围绕中央新增投资方向,积极策划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重大基础设施、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项目。加大农网改造力度,加快推进大广高速的建设。做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项目、森林防火带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努力推动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2、立足产业聚集,培育经济支撑。一是大力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打造工业发展平台。着力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矿产品精深加工、机械电子、线路板、铸造等支柱产业,创办线路板及运动器材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完善服务体系,增强配套能力,提升产业优势和活力。充分利用我县的资源和产业基础进行招商。对重大项目、“无中生有”的项目,实行“点对点”特殊政策招商,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高度重视现有企业培育工作,推进技术改造,研究制定扶持发展的实质性政策和措

施,增强后发优势。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发展蔬菜、果业两大主导产业。着力抓好以金龙、南迳、大吉山为重点的南线,以城厢、龙源坝、陂头为重点的北线万亩蔬菜种植示范带,抓好南迳千亩商品蔬菜基地、城厢蔬菜示范区建设。推进果业开发,重点抓好南迳、陂头两个集中连片开发乡镇。依托农民学校,完善覆盖乡、村、工业园区培训网络,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双百”工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是激活三产业持续发展。促进文化娱乐和餐饮住宿业发展,提升服务水平。重点推进希桥宾馆早竣工,抓好解放桥至含水桥文化娱乐一条街建设,加快梅子山公园改造步伐,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天龙山景区旅游开发,尽快启动南迳温泉休闲项目。认真落实促进住房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降低建房、购房成本,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3、推动要素优化,破解发展瓶颈。一是做好物流保障。构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建立仓储中心及周转站;通过引进和培育,建立完善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物流费用。二是做好用地保障。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盘活现有存量土地,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按照“前期适当集中,后期相应调减”的原则,在近期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试行近两年增加土地利用指标等途径解决工业园区用地问题。三是搭建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市里的更大支持,创造性地落实和使用好上级各类政策性资金。鼓励更多的商业银行在全南设立分支机构。利用现有国有资产提高担保中心担保能力,采取政府担保中心为诚信企业担保等方式,让企业与银行重新建立良性信贷关系,努力帮助企业破除融资瓶颈。四是强化人才建设。积极发挥以职业高中为主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的作用,探索校企联合的培训方式,加强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所需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拓展人才引进渠道,积极引进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大力开展人才交流合作。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推进基础功能系统、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全力抓好特色产业培育,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

五、“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十二五”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我县“十二五”规划,谋划“十二五”时期全县各个领域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作出的积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实力、活力、魅力、和谐”新全南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制工作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县发展的影响,准确把握县情和发展阶段特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着重解决关系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全县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具体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思路要有前瞻性。要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要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目前县发改委已将有关研究课题下发县直有关部门,关键是要抓好督促检查。

2、规划要有可操作性。编制总体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明确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重大建设工程和重点项目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等。编制专项规划要根据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以及“十二五”总体规划架构要求,组织编制重点产业、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使之成为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编制区域规划应进一步完善工业走廊建设区、生态县发展规划。编制乡(镇)级规划要强化空间布局和约束功能,突出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等重点内容,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3、编制要有民主性和科学性。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编制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制度等。加强规划评估论证工作,除本部门、本系统的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吸收相关部门的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20080910010315英语国旅2班

教育十一五总计十二五规划 篇6

为全面掌握我县“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情况,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为正确指导今后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按照青委办[2010]13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我局进行了认真调查、核实和数据分析,现将“十一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如下

一、“十一五”人口计生工作总结

2006年至2010年,青川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口计生委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各项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紧紧围绕计生工作目标,克难攻坚,强化基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经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突出反映在:

(一)基本情况

全县辖36个乡镇,271村(居),总人口为251535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11998人,占总人口的84.28%。全县共有育龄妇女66763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50008人,占总人口的19.88%。其中无孩妇女2877人,一孩妇女20735人,二孩妇女25741人,双女户6346人,多孩妇女655人;累计落实各项节育措施44026人,其中上环30004例,绝育8203例,药具5186例。综合节育率达88.05%。

(二)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近五年来(2005年10月至2010年2月),全县共出生人口8544人,年平均人口出生率为

6.91‰,低于“十五”时期2.09个千分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2‰,低于“十五”时期2.08个千分点,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基本走上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健康发展轨道。

(三)优质服务不断深化

全县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免费服务、免费生殖健康普查、生殖道感染防治、出生缺陷干预和地震伤亡子女再生育全程服务,计生优质服务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全县共计落实各项计划生育手术11214例,免费发放避孕药具4293人,落实孕情环情监测144767人次,260对有意愿有条件的地震伤亡子女家庭已生育健康婴儿170个,占符合再生育条件数的66%,各项计生优质服务工作的有效落实为青川人口控制和灾后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依法管理全面加强

五年来,全县各级党政扎实开展敢计划生育《一法三规省条例》的宣传,严格生育审批和违法生育处理,实现了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依法管理为转变,基本杜绝了计生恶性案例的发生。自2006年以来,全县符合政策生育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均高于市定指标。

(五)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县共计落实各类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14881人,计生“三结合”帮扶计划生育家庭7500户,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实为改变群众生育观念和稳定低生育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灾后重建成效明显

全县35个乡镇计生技术服务站已完工交付使用,县计生服务站将在年内竣工。其他项目正有序推进,为青川今后计生优质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七)计生经费投入基本得到有效保障

“十一五”期间,全县财政共计投入计生资金265 万元,人均计生事业费达到7元标准,基本保证了各项计生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转。

(八)综合改革顺利推进

五年来,青川人口计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多次荣获市二等奖表彰,计生村民自治获省先进县表彰。全县计生工作“依法管理,村民自治,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优质服务”的新机制初现端倪。

(九)认真落实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按照市上下达我县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量化,逐级签订责任书,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工作责任。

(十)宣传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五年来,全县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宣传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开办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站、网页,开通了咨询热线、声讯短信服务,开发了电子触摸屏等,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在实现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方面,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促进了先进生育文化和人口文化建设。

(十一)困难与问题

一是当前的低生育水平实现后,一部分人产生了“青川人口问题已经不再是天下第一难事”的错觉,盲目乐观,加之灾后重建压力大,领导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有所减弱。

二是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日逐突出,生育反弹压力明显增大,而且将长期存在。

三是经济不发达,财政支撑能力与事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四是违法生育处理难,社会扶养费征收难,流动人口管理难问题尚未有效破解。五是计生队伍特别是技术服务队伍素质总体偏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六是青川未来五年又将面临一次人口生育小高峰期,加之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人口老龄化加快问题,劳动人口增加导致的就业压力增大问题已在青川逐步显现,由此进一步增大了我县今后人口计生工作的难度。

二、“十二五”人口计生工作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人口理论和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抓好“一法三规省条例”的宣传,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十二五”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目标,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为主要任务,以优质服务为主线,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严格按照“依法管理、村民自治、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优质服务”总体要求,扎实抓好基层基础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声调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县出生人口控制在15381万人以内;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3%以上;到2015年末,把全县总人口控制在25.9万人以内。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势头,确保全县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

(二)主要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巩固完善党政统览、部门配合、群众参与、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综合治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问题。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列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坚持和完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实行党政线与部门线,目标与任期工作目标,分级、分线、分期考核,奖惩逗硬。为确保计生目标圆满完成提供坚实组织保证。

2、落实依法管理。一是大力宣传《一法三规省条例》继续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二是巩固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管理;三是依法规范再生育审批、计生技术服务、流动人口管理和人口统计管理,认真查处违法生育,严厉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为全县人口计生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法制环境。

3.加强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上岗要求,认真抓好全县计生系统在职干部的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各层次的培训教育,使全县乡级以上计生干部基本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技术服务人员基本达到中专以上学历,以适应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的需要。

4.抓好优质服务。坚持壮大龙头站(县级站),发展中心站(分站),巩固乡镇站,办好服务点(村、社区)的思路,扎实抓好计生技术服务体系灾后重建工作,更新技术装备,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严格审批管理,规范技术操作,紧紧围绕避孕节育、优生优育更好的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为青川人口计生工作的长治久安创造有利条件。

5.夯实基层基础。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放在乡村,认真抓好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和合格村创建,重点抓好生育控制、孕情环情监测、避孕节育、流动人口管理、违法生育处理、各类统计资料规范等措施的落实,努力提高基层基础工作质量。

6.深化综合改革。继续全面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完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为青川“十二五”期间人口计生工作质量上等升级提供有利机制保障。

7.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相关政策要求,进一步抓好计划生育“两奖两扶”、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和计生“三结合”帮扶工作的落实,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为转变群众生育观念、稳定低生育水平营造有利政策环境。

8.强化投入保障。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稳定、可靠的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的总体水平,使其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到2015年,人均财政投入计生事业费应不低于中央、省、市规定的7.5 元标准,以确保各项计生工作的正常开展。

教育十一五总计十二五规划 篇7

“十一五”成绩显著

1. 国家政策继续扶持汽车模具发展

(1) 税务政策扶持继2003~2005年国家实施增值税先征后返70%政策之后, 2006~2008年又实施增值税先征后返50%政策。

(2) 产业政策引导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促进装备制造业全面升级”和“汽车工业的汽车产品关键总成生产”, 积极引导汽车模具发展;2009年5月国务院又发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再次明确“重点提高汽车冲压、装焊、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装备水平, 实现关键零部件制造所需装备的自主化”;在《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 (2009~2011) 》里又将“长度达2m的大型多工位级进模”列为投资方向。

2.“汽车模具集聚群”日益显见

(1) 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不断发展, 目前国内已经形成哈尔滨、长春、北京-天津、潍坊-青岛、泊头、长三角、武汉-十堰、成都-重庆等汽车模具集群。

(2) 战略联盟形成借鉴中国台湾发展模式, 国内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企业”的模具制造联盟, 如一汽模具、天汽模具等均建立了稳固的合作联盟, 通过协作共赢, 大大提升了龙头企业的整体制造能力。

3. 经营管理不断深化

(1) 市场客户导向全面认同汽车模具作为一种服务主机厂的工装产品, 针对特定市场较为固定的客户群体, “客户第一、让客户满意、满足客户需要”已深入人心。

(2) 尝试与客户建立较为稳定的伙伴合作关系一些重点骨干企业还与客户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跟踪客户新车开发计划, 深入系统研究客户需求, 取得了良好成效。

(3) 逐步导入项目平台管理制项目管理和控制在模具的制造中日显重要和突出, 针对客户普遍关心的交货期和质量问题, 一些模具厂组建有针对性的项目管理平台, 实现有效地协调和平衡制造资源。

4. 开始进入海外市场

(1) 全面促进民族汽车工业发展中国汽车模具工业始终以服务和振兴民族汽车工业为己任, 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发展, 制造了“精品小车Q Q”、“哈弗S U V”、“力帆520”以及上汽、一汽和东风自主品牌轿车全套工装。

(2) 开始较大批量进入海外市场以路虎公司的新款越野车为例, 国内三家模具厂批量承接200套模具过亿元订单, 一些企业实现对北美Ford、欧洲PSA集团的批量模具出口。

5. 产品结构调整见成效

(1) 已无可争议地掌握A级车全套模具工装设计制造技术, 全面实现B级车全套模具工装设计制造, 部分进军C级车车身外覆盖件模具设计和制造。

(2) 大型多工位级进模具取得实质性突破一些企业成功研发出长达4m的汽车冲压件级进模具和大型开卷级进模具。

(3) 激光拼焊模具取得重大突破从无到有, 现在国内已经能够生产多达四段以上的激光拼焊板成形模具。

(4) 高强度钢模具不断刷新纪录随着汽车减重, 高强度钢板的大量采用, 目前国内已经能够生产870MPa高强板的全套成形模具。

6. 产能扩大

(1) 从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2005年纳入统计的33家汽车模具厂的模具产值为近21.5亿元, 到2008年底49家接近50亿元。考虑到自制自用和未纳入统计的, 实际接近75亿元。

(2) 外资和民营资本进一步进入汽车模具行业继2004年底丰田进驻天津, 2006年1月美国Sekely也与上汽合资建立冲压模具厂;同时国内其他资本也在投资或提升汽车模具产能。

(3) 产能过剩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上看, 前些年在模具行业的大量投资开始逐步释放产能, 产能过剩明显。

目前行业现存的问题

(1) 交货期目前国内个别企业能够实现10个月左右的交货期, 但若以一个整车车身的全套模具来讲, 国内整体水平仍较国际先进水平滞后3~5个月, 个别甚至更长, 但原因是多方面的。

(2) 成本国内模具的最高价格约为发达国家的75%左右, 应该说, 成本的优势是明显的, 但国内汽车主机厂的目标模具成本一直在下探, 加上中低端模具竞争加剧, 模具价格在下降, 而同时模具的制造成本却在不断缓慢上升, 成本控制压力加大。

(3) 质量国内模具的整体制造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这是有目共睹的。一些项目的模具国内外同台竞技, 也有很好的表现案例, 但在模具的整体可靠性和稳定性上仍和客户要求有一定差距, 表现在模具制作仍欠精细和精良。

(4) 技术经过“十一五”的发展, C A E技术得到普遍应用;三维C A D应用逐渐成熟;实现生产由手工制作为主转为数控加工为主;实现加工的数控化、编程化;无图化生产成为主流;钳工作业的只装不配少修成为可能;冲压件的数字测量技术普遍应用。但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工艺和模具设计、编程的方法仍需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以实现精细化和提高效率;模具调试中的研合工作量仍然偏大。

(5) 运营体制和机制企业运营体制、机制仍显活力不够, 技术创新显得乏力, 技术上的原创就更差。我们很多时候是忙于现生产、忙于具体项目, 如何超越现生产又能服务、改善现生产是一个课题。

(6) 管理水平偏低企业如何管理, 人员如何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才培养好又能很好发挥作用, 是技术密集型汽车模具企业管理面临的一个课题。

(7) 专业化分工和标准化程度仍显偏低国外的专业化分工细致到某个模具厂可能专作某几个零件的某几类模具, 国外模具的标准化率达到80%, 而且国内模具标准件本身的质量也存在一定差距。经过近几年的急剧发展和模具行业的不均衡性特点, 导致模具企业较难形成特色和规模。但国内已经有专业化和规模化很高的案例。

(8) 管理的信息化仍不充分目前制造方面基本实现了C A E/C A D/C A M/C A T的联网, 消除了信息孤岛, 实现了信息共享;但还没有完全实现P D M环境下的完全集成, 少数企业开始应用M I S (模具制造信息管理系统) 。

(9) 模具材料和处理技术仍制约着模具的充分发展, 模具材料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模具的强度和使用的寿命, 材料的处理技术又影响到模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十二五”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管理为先导, 以技术为基础, 以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实力为目标, 服务支撑民族汽车工业发展, 实现模具强国梦想。

总体目标:全面掌握C级车车身模具制造技术, 接近世界先进D级车车身模具制造水平, 实现汽车冲压模具的大规模出口。

1. 汽车工业的发展分析

(1) 产销量分析2006年国内汽车产销量为720万辆, 2009年达到1364万辆, 登上世界第一的位置。预测2010年将达到1600万辆以上, 可以预测“十二五”末, 国内达到1800万辆的产销量应无悬念。

(2) 车型分析从“十一五”期间看, 我国每年推出的新车型平均在30~50款之间 (含改款车) , 推出的全新车型平均在20款左右。以2009年为例, 我国推出的全新车型有20款, 其中C级及以下8款, B级及以上有5款, S U V有2款。可以预测, “十二五”期间每年推出的全新车型预计仍将在40款以上。

2. 汽车工业对模具的发展判断

国内市场按每年40款新车判断, 年需求在80亿~90亿元之间。

3. 国际市场分析

(1) 机遇分析随着汽车市场向以中国、印度为重点的亚太地区转移, 竞争加剧和推出低价车的渴望将会导致:一是发达国家的模具萎缩并寻求转移, 二是国际汽车公司加大在亚太区域的汽车模具采购量。这其中, 日本、韩国、中国 (含中国台湾) 等将分享这一机遇。

(2) 出口量的判断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分析可以得出, “十一五”期间, 2006年出口额约为1.2亿元人民币, 占当年销售收入的5%;预计“十二五”期间最好的水平将达到20%。

行业发展建议

(1) 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学习借鉴欧美日先进管理技术, 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降低成本, 提高单位产出。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 走专业化协作发展的模式。行业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重视“质”的提高, 淡化“量”的增长, 尤其要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同时面对摊子仍显散、多的局面, 行业协会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支持企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人才培养, 倡导差异化发展战略, 建立区域性联合体, 组建“国家队”, 使国内少一些不良竞争, 促进行业和谐持续发展。

(2)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眼于国民经济建设需要, 把创新科技服务平台作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 开展技术研发协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建立企业自有的知识系统和专有技术。建议行业考虑并加入“汽车模具专业技术知识工程”项目, 以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以及模具交付滞后的问题。

(3) 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保持企业对科技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整合和优化各类专项资金, 重点引导支持产学研联合实施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鉴于单个企业无力承担一些共性基础性新技术的研发, 呼吁依托政府和行业引导, 各成员单位相互支持、院校结合, 对先进新材料成形模具技术 (如高强度板、镁合金、铝合金使用引起的全新的成形及模具技术) 、高强板热压成形技术、变截面液压胀形技术等进行资源节约型的前期研发。

(4)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造就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强劲的创新人才队伍。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机制, 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培训方式, 注重专业机构和骨干企业培训有机结合, 以培养技能实战型人才。

(5) 提升核心竞争力, 做强企业清晰企业自身定位, 走差异化、专业化、系列化的道路;建立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的战略联盟, 形成协作式的共赢产业梯队, 做到标准统一、优势互补、和谐共赢。继续积极建设好企业技术研发机构, 进一步增强企业赢利能力, 积极申创“高新技术企业”。

(6) 借用“外脑”, 引进国外智力支持利用产业转移的时机, 积极引进国外专家来华工作, 进行技术和智力援助, 弥补国内细节处理经验的不足。

(7) 打造中国模具品牌企业要重视品牌和创品牌, 在开拓国际市场上, 鉴于国内质量控制和技术水平仍显偏低, 为更加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 后期要积极探索并发展通过龙头企业联合联盟企业“抱团闯市场”的共赢发展模式。出口市场既要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又要稳妥慎重注重培育“中国品牌”。

(8) 加快企业体制机制转换, 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积极引导企业自身关注管理, 提升管理效能。这包括管理团队的构建、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职业化水平, 以引导企业通过提升管理、提升效益、促进发展。要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 以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核心文化理念为指导, 梳理、调整、优化流程以达到最优流程, 引导企业理性找到并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9) 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具技术上的信息化正在从预测成形向控制成形发展, 建议行业开展汽车模具产品的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汽车模具本身的信息提取与控制技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还需要引导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产品。

(10) 积极争取国家的行业优惠发展政策, 可以用多种策略或方式, 引导主机厂和模具厂和谐共赢发展, 目标是汽车模具服务支持民族汽车发展和打造、模具强国。行业内部要避免恶性竞争, 因为“恶性竞争就是死亡”。

(11) 市场方面“十二五”要“解决国内市场, 融于国际市场”。要立足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国内市场需求仍然很大, 但从市场效果看仍显不能有效满足;同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 (特别是高端模具产业开始转移) 的良好机遇, 通过合作既开拓了国际市场, 又提升了自身的管理和技术。

(12) 在新品开发上, 要迎合日趋迫切的减排要求和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 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高强板热压成形模具、铝合金成形模具, 要用开阔的视野去开拓新的事业。

十一五工作总结暨十二五规划 篇8

2010年以来,我镇以构建“富裕Xx,平安Xx,和谐Xx,魅力Xx”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稳镇、工业强镇、科技兴镇、商贸活镇”四大战略,按照“农业做特,工业做强,三产做活,新县城服务做细,平安创建做实,惠民行动做好”的要求,突出“经济发展、服务新县城建设、社会和谐稳定”三大重点的工作思路,即使在08年遭受了百年不遇特大地震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新县城建设成效斐然,城市服务功能日臻完善,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经济形势喜人,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五年来,全镇国民生产总值由3.8亿元提高到7.0074亿元,同比增长了84.4%;国地两税收入560万元提高到1269万元,同比增长125.6%;工业总产值由5.7亿提高到11.55亿元,同比增加102.6%;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提高到1.2949亿元,同比增长600%;农业生产总值由2.4亿元提高到3.9853亿元,同比增加66.7%;粮食总产量由20563吨提高到2.6175万吨;畜牧业创历史新高,小家禽由一家一户的传统养殖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基地养殖的转变,并由5年前的36万羽提高到现在的530万羽,同比增加13.7倍,肥猪出栏由6.5万头提高到6.9万头,劳务收入由9500万元提高到2亿元,同比增加110.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37元提高到7350元,同比增长113.8%;城镇面积由2.3平方公里提高到8.5平方公里,同比增加269.5%;城镇人口由1.2万提高到3.8万,同比增加216.7%;第三产业总收入由4500万元提高到1.32亿元;同比增长了193.3%。

(二)全力以赴开展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成果丰硕。

正当全镇上下聚精汇神实施“十一五”规划时,5.12大地震造成了全镇生命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委政府迅速将工作重心进行调整,全力以赴开展了抗震救灾,取得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双胜利。一是以赴开展抗震救灾。灾情发生后,全镇上下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救助伤员,处置遇难尸体,安置受灾群众,发放救灾物资,搭建帐篷,修建临时板房,经过几个月艰辛努力,全镇6.8万受灾群众得到了及时救助和安置。二是永久性住房重建按时完成。“5.12”大地震造成我镇98%以上的住房不同程度受损。其中,农村住房受损10725户,需重建的7636户,需维修加固3089户;城镇住房受损11358户,需重建的736户,需维修加固10622户。面对重建任务重、时间紧,质量要求高,党委、政府精心谋划,科学决策,迅速确定了“两点一线、三个结合”的思路。采取“领导包片,镇干部驻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的方式,充分发挥受灾群众、政府和援建单位三方面的建房积极性,掀起了重建永久性住房的高潮。经过两年的努力,全镇21980户受灾群众在2010年春节前都搬进了新家。三是基础设施功能基本恢复。“5.12”大地震造成我镇辖区内的基础设施几乎全面瘫痪。全镇损毁道路63公里,桥梁6座;学校11所,幼儿园12处,医疗卫生设施18个,公共文化设施27个,供水管网120公里、燃气管道90公里,农村供水工程2670处、23个村(社区)的办公用房和 5600平方米的政府办公大楼毁损。在两年多的恢复重建里,除政府行政用房正在重建外,村(社区)组织办公用房和道路、桥梁、供水管网、燃气管道、学校、医院、广电通讯等民生和公益设施已经全面恢复并投入使用。

(三)农业八大产业上档升级,园区生态经济稳步增长。

1、农业专业化经济扎实推进。五年来,Xx镇以园区化为推进,以新技术为引领,以合作社为依托,以土地有效流转为突破,稳步推进农业支柱产业园区化进程。农业八大产业形成了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先后规划启动了万亩水稻制种园区、千亩花卉苗木园区、千亩林果生态园区、千亩设施农业园区、千亩蔬菜种植园区、百万蛋鸡养殖园区、百万鸭业养殖园区、万头生猪扩繁园区等建设工程。一是林果生态园区基本建成。水果红武的琯溪蜜柚、六合的五星枇杷、红花的黄金梨也正向绿色无公害的种植园方向迅速迈进,实现了传统农业向园区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二是花卉苗木园区效益显著。以前进村为代表的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已辐射带动了周边10余个村镇,形成了近万亩的绿化产业经济带。现有绿化、美化植物10大类100余个品种,年出圃3000亩,2200万株。另外还规划了占地1000余亩的苗木花卉大观园,进一步推动苗木生产向科技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发展;三是设施农业成效斐然。随着绵阳市现代农业建设项目的的全面启动和我县“四个一”工程的实施,设施农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我镇已发展1000余亩,拱棚、温室分别实现单棚平均收入1.2万元和3.5万元;形成了以红武、六合为核心的水果产业园区,全乡拥有水果面积1.5万余亩、平均年产量达1300万公斤。目前,琯溪蜜柚、五星枇杷、黄金酥梨等三大主产水果已进入有机食品认证程序;四是畜牧养殖快速发展。畜牧养殖由规模较小的家养、散养逐步转向了由圣康蛋鸡养殖公司、森泰农业开发公司、生态养殖家园等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畜禽存栏约595万只(头),年平均肉类总产量1.35亿吨,鲜蛋8000多吨,仅肉鸭就达4500多吨。同时,以“生态农业+采摘休闲”为主题的红武—联丰—六合沿线乡村旅游开发和以前进、罗林、雍峙为园区的近郊观光农业开发,为农业八大产业的迅速提档升级和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五是乡村旅游已现雏形。根据Xx县城建设总体规划,我镇结合境内产业、资源、区位优势,有效整合境内文化资源(冉駹羌人文化、联丰古县址、益昌古文化、雍峙佛教中心)和农业园区,将人文自然景观和汉学唐文化融为一体,开辟了两条精品乡村旅游路线,新建了“猫儿沟休闲庄”和“月亮湾闲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琯溪蜜柚园、雍峙佛学,晋唐古镇、柏杨新村等6个组团,乡村旅游整合发展已现雏形。

2、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日趋提高。五年来全镇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个,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10年农村经济合作社市场交易额达1.56亿元,带动农户1000余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以圣康蛋鸡养殖合作社为龙头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在恢复地震前120万只的基础上,还在距人口密集区2公里外荒山上新建了占地20亩,年育雏480万的标准化蛋鸡育雏中心和20万无公害蛋鸡集中养殖区。联丰村在恢复种猪场繁育功能后,新建了300万只樱桃谷鸭养殖示范区,前进村的生猪生态养殖家园引进LY种猪300头,先林村的“小母牛计划”已全面开始实

3、农村经济聚集效益逐步凸显。积极开展林果改造,优化品种、品系,延伸产业链,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粗放型生产经营向集中生产、加工、存储服务于一身的复合型经济模式转变。一是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应用。水果园区的葡萄、黄金酥梨等林果实现了套袋技术全覆盖,部分地区采用了先进的物理杀虫灯、防虫网等技术设备,增加了单产的附加值。二是品牌战略意识显著增强。圣康蛋鸡养殖合作社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其注册的“圣吉康”鲜蛋商标获得“绵阳市知名商标”,并取得了四川省《无公害产品证书》,目前“圣吉康”鲜蛋已销售到了绵阳、德阳、成都、重庆、西安、广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成了蛋品市场上的抢手货,品牌效应逐步形成。三是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投资500余万元,建起了日处理鸡粪120吨的有机肥料厂,其产品通过资格认证,已销售省内专业市场。

(四)城乡统筹贯彻落实有效,小城镇建设全面推进。以新县城建设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城乡统筹的精神,扎实推进省级小城镇“示范镇”建设,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城镇框架进一步拉大。积极配合和服务Xx新县城建设,新征土地8000余亩,拆迁安置农户2200户近6000人,城镇面积由5年前的2.3平方公里提高到8.5平方公里,街道5年前的12条增加到现在的98条,新建居民住宅小区19个,其中电梯公寓5座,城镇人口由5年前的1.2万增加到现在的3.8万,二是旧城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营造招商引资氛围,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引进锦湘、隆康、华西3家房产开发公司,分别对老城区大南街、解放街、宜昌路和中心街一带的低矮民房进行了改造升级。同时,投资1.2亿多元对老城区的解放街、大南街、广新街、广元街、同乐街、中心街、解放外街进行了黑色柔性路面改造,并实行了绿化和亮化。三是城镇风貌显著提升。结合灾后重建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城区临街住房和营业门面用房的风貌进行了同意提升。在操作中,对营业门面用房以上的住房墙体全部进行浅灰色户外漆粉刷,对窗户用仿木户外漆和木质窗格进行装饰;对门面营业房的店招统一色调。截止2010年10月,全镇城区街道路面都实现了路面黑色柔性户,街道两旁绿化亮化和美化。四是场镇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根据Xx县城建设规划,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建了文星和富乐两个生活服务区,引进“万通”等4个物流公司进驻Xx,各类服务商家大2500多户。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公益设施齐全完备。城镇路通、水通、电通、燃气通、互联网通实现了5个100%。

(五)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民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1、招商引资成果显著。5年来,我镇秉承洁净环保的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县城建设,倾力打造安绵路Xx新型加工业园区和市场经济区,在西岩、前进、胜果、白鹤林村等村拆迁征地8000余亩,目前Xx新型加工业园区已完成初步规划建设,现已进入项目填充阶段,目前入驻企业35家。其中,银河科技创业园区、好医生药业、华晨汽车、沸泉酒业、发豪包装、永安金属等23家企业已建成投产。为工业园区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位于前进村的农贸综合市场建设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位于红武、先林两村,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面积122亩的Xx垃圾处理场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之中,投资2000万元的联丰敬老院和投资8000万元的马安福利中心也投入了使用。滨河路生态园项目投资1.2亿元完成了河道治理、绿化和亮化工程。

2、工业经济呈现量效双增的可喜局面。2006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5.7亿元,营业收入4.37亿元,工业增加值1.099亿元,利税6872万元,利润4452万元。预计2010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12.1亿元,营业收入10.76亿元,工业增加值2.69亿元,利税1.68亿元,利润1.089亿元,同比增长112.8%。

3、民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经过五年的发展,入住全镇的企业30余家,初步形成了涉及电子、医药、食品、铸造、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化工等多个行业的产业格局,涌现出了永固管业、郑氏家私、老表肥肠、博客商务等多个大块头民营经济实体,目前均运行良好。其中,落户Xx新型加工业园区的发豪包装、郎迪电子、绿色米业、正德实业等20多家民营企业运行良好,规模不断扩大。圣康禽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圣吉康”牌鸡蛋获得“绵阳市知名商标”,并顺利通过国家 “QS认证”和取得“绿色食品认证”书;好医生药业有限公司通过GMP认证。

(五)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来,我镇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和“一年典型引进、三年分片推进、五年整体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1、科学规划,试点先行。2006年,我镇根据不同村的地域位置、产业的特点,初步制定了未来5年的产业发展规划;在2006年仅有一个新农村示范点—前进村的基础上,5年来已发展了10个新农村推进村,6个示范村。其中,前进、罗林、西岩等村已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与评审,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十有十一”、“四化四改”、“五清五规范”的标准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2010年1月15日在前进村视察工作时,称“这就是新农村的样子”。

2、农村环境卫生大为改善。“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镇率先提出了“卫生乡镇、和谐Xx”建设目标和人均每年消费一元环卫费的的操作理念,制定了《Xx镇村庄环境卫生管理考核奖惩办法》和《Xx镇环境卫生评分细则》,并把环卫工作作为考核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一项重要内容。先由前进一个试点村,逐步先林、柏杨、红武、联丰、雍峙、西桥推进,到最后覆盖了全镇所有行政村。在资金保障上,政府逐年增加投入资金用于环卫工作,五年来累计投资600万元,并于2009年为各村配备了垃圾车等各种工具,在主要交通线路上确定了13名保洁员,对绵北路过境段、辽安路、塔九路、花太路、皂河路和蛋鸡养殖园区、樱桃谷鸭养殖园区、水果种植园区的主要道路和地区进行全天候的保洁。同时,我们围绕村容村貌整治,村庄垃圾清理,道路两旁绿化等内容,对示范村进行绿化、美化和净化,对绵北路过境段、辽安路沿线的农房进行了风貌提升,完成绿化道路21.4公里,栽植各类林木25余万株,村庄绿化实施绿化长度12.4公里,过村段2.4公里,绿化总面积1020.44亩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全镇共投入资金1.2亿多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红层打井138口,打井27眼,修建集中供水站5座,整修小二型水库3座,修渠40公里;硬化道路140公里,全镇20个村实现了道路硬化和户户通;建成沼气池900余座。国土整理项目已完成80%,项目的实施很好的改善了我镇的农业生产条件。

4、民主管理落到实处。“农村两委主干双述职双汇报”、“新农村建设百分考核制”、“农村村务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四议两公开”等制度的逐步完善和落实,农村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得以规范。2008年实现“两委”换届平稳过渡,农村各项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2010年学习型党组织和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有效的提升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为促进新农村各项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六)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大力开展支农惠农工程,五年来,镇政府认真落实省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村转移支付金、退耕还林资金、粮食直资金、家电下乡补贴资金、汽车摩托车补贴资金、农村低保资金拨付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完成全镇二代残疾证换证工作。

全镇各站室工作卓有成效,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五年来,政府各科室全部实现了电算化服务和专项审计;计生办积极采取业务综合改革,实施信息数据网络化录入和人性化管理,在各个行政村建立服务室,加大奖励扶助比例,已累计发放各项扶助资金100余万元,计生率保持在95%以上;农业办顺利完成经济普查入户调查工作,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政务窗口自成立起,坚持“便民廉洁高效规范”的方针,共受理办结各类事项1500起,群众满意率达100%;司法所联合团委、综治办、派出所等部门,开展普法宣传27次,累计调解民事纠纷582起,受教育人员15000余名,安置帮教率100%,社区矫正无漏管脱管现象;党政办完成了《联丰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Xx镇新农村示范片核心区规划》编制,着手开始了联丰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申报工作;整合教育资源,教学条件逐步优化,灾后重建的镇初中、镇小学正式投入使用,全镇村小学合并工作于2009年8月全部完成;投资2000多万元的镇卫生院今年9月投入使用,20个村的医疗卫室重建竣工,“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

“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是全镇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工作目标的完成有力的推动了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下一步十二五规划和建设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产业调整、招商引资、道路建设、卫生整治、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现代农业建设还未形成大的规模和品牌效应,生态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还不十分明显,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应急机制、措施还很不健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运用效率仍然很低,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还不够理想;二是少数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的程度仍然不够高,工作做大争先的意识还不强,工作中全盘考虑问题的能力不强,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不多,调动干部群众工作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农村集体经济依旧困难、现代科技文化覆盖面窄等问题和困难。

二、“十二五”规划

未来五年是我镇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五年,是现代农业大发展的五年,是人文旅游与绿色经济协调迈进的五年。做好今后五年的各项工作,对于我县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示范片核心区”的统一规划,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小康镇,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五年,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经济大发展”这一主题,切实增强“争先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稳步推进“设施农业、苗木花卉、畜牧养殖、林果蔬菜、近郊观光农业生态区、新农村示范片核心区、新型商贸区、特种水产养殖区”等八大产业经济片区的发展,围绕辽安路一线开发构建新型休闲度假区,逐步实现“农业生态化、工业高科化、旅游特色化”。

奋斗目标是: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6.2亿元,年增长15%;人均收入达到10238元,年增长10%;农业总产值达到5.04亿元,年增长4 %;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3亿元,年增长15 %。围绕上述思路、奋斗目标,今后五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八大产业区”为统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实施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的农业“八大产业区”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进程。

1、建设“八区一线”产业带。以土地流转为手段,以标准化建设为要求,以市场效应为带动,扎实推动农业“八大产业区”工程进程。以柏杨设施农业园为中心,以先林、农兴、罗林、前进为辐射面建设千亩大棚蔬菜区;以前进为中心,以罗林、雍峙辐射面村建设千亩花卉苗木区;以红花“东兰果业生态园”为中心,以狮子、回龙、斩龙、马安、太平、竹园、兴隆为辐射面建设万亩林果生态区,完成红武、六合2个村水果主产区两千亩新型果品换优工程;以龙兴为中心,以前进、罗林、雍峙、柏杨、联丰为辐射面建成万亩近郊农业观光区;以红武为中心,以联丰、柏杨、先林、雍峙、西桥为辐射面打造“新农村示范片核心区”;以雍峙“时新特种水产”为中心,以安昌河沿线的龙兴、联丰、柏杨为辐射面建设“特种水产养殖区”。继续做好西岩、前进、罗林、白鹤林、文星、柏杨、先林县城建设规划区的征地拆迁工作,为县城建设和工业发展服务。沿辽安路一线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庄等乡村旅游。将雍峙山和前进的尖包山纳入统一规划,建设成Xx佛教文化中心。依托本地圣康禽业、联丰鸭业等龙头企业,新建10万只标准化蛋鸡养殖小区5个、10000只标准化肉鸡养殖园20个,百万肉鸭养殖园2个,新建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10个,实现养殖业经济收入的翻番

2、夯实品牌战略基础。积极鼓励集中连片面积在300-500亩规模以上的园区式经营方式,倡导农户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形式来组建产业发展实体,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三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发展农村经济并适度经营采摘休闲旅游项目;品牌建设上,积极利用县乡科技资源和县政府即将组建的区域农技推广站,围绕“圣吉康”和“森泰呱呱蛋”两大品牌各建设一个规模为1000亩的标准化示范园,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并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努力创建2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全面提升我镇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搞好基础设施及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以柏杨村为中心的设施农业园区和辽安路沿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打机井50眼,完成国土资源整理项目,解决项目区内人畜吃水及灌溉供应。从市县两级积极争取资金、设备,推广杀虫灯、防虫网,完成东兰果业生态园、琯溪蜜柚产区、五星枇杷产区的无公害生产设施的全覆盖;大力培养农村经济人队伍,重点推广黄金酥梨矮化树种、遮雨棚、双调技术及各类林果储存和深加工技术,解决“果裂”问题,提高林果附加值。

(二)围绕县城建设规划,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1、构建精品休闲度假区。结合我镇人文资源和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依托“一环五纵五横”的公路网框架和独特的生态资源环境,有效整合境内星散分布的农业科技观光旅游园区、汉唐文化、冉駹民俗、雍峙佛教中心等生态旅游景点,继续打造“猫儿沟”、“月亮湾”等度假休闲村,在联丰、先林、红武、六合、西桥等和辽安路沿线的浅丘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2、创新旅游运作模式。继续做好冉駹文化、千年古镇历史的挖掘工程,做好基建工程和拓展旅游项目建设。建成一个集林业观光、田间体验、民俗娱乐、休闲度假、体育竞技为一体的官斗山首站旅游胜地;依托中国佛教文化雍峙中心,结合传统文化,建设一个集传统文化与佛教理念的文化游览基地;在盈利模式上,做好时令瓜菜采摘、蔬菜认养种植等旅游项目。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招商引资投资环境。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前进、罗林、雍峙、农兴四个村的近4000亩土地实施5年有效规划,做好征地拆迁和补偿工作,为入驻企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继续为华晨汽车、银河科技、好医生药业等入驻园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做好续建项目和新建项目协调工作。另外,协助圣康禽业完成20万蛋鸡无公害集中基地建设工程和企业的改扩建工程。通过技改扩规、延伸产业链把企业做大做强。创新投资环境,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填充工作。

2、优化招商引资投资环境。按照县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县委县府的要求,主动服务于新县城建设,继续做好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完成大南街、解放街的就成改扩建工程,同时抓好城镇治安环境和卫生环境的综合整治,营造宜居宜商人文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

(四)抓好示范片核心区建设,推进新农村提档升级。扭住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这一要务,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和县委县府的要求,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展开。到2015年,新农村建设推进村要覆盖到全镇20个行政村,并通过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与评审。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计划投资370余万元完成公路网改造18公里,完善“一环五纵五横”的公路网建设;二是抓好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好农村宽带网全覆盖,全面启动村村通数字电视工程;三是推进安全饮水工程,重点解决好高氟水、高砷水等水质不达标的问题;四是搞好征地拆迁安置工程,完成失地农民安置任务;五是抓好“新农村示范片核心区”建设,把“新农村示范片核心区”的扎实推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2、完善农村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健全村级卫生保洁工作机制,在全镇形成主要路段专人专职保洁、各村属地管理维护的新格局。同时,继续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建设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争取实现我镇环境卫生根本性改观,做到具有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效果。

3、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继续完善和落实“农村两委主干双述职双汇报”、“新农村建设百分考核制”、“农村村务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四议两公开”等制度;严格执行村民代表和村民会议议事规则,所有村务工作的开展均按民主议事程序履行,并上报备案;农村财务管理全部实现电算化、规范化、公开化;注重村干部素质工程教育,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充分利用农村网络文化站的教育作用,分批次组织村干部到先进乡镇学习致富管理经验,努力提高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为民服务的水平。

(五)办好民心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1、办好民心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通过深入基层调查走访、问需于民,真正把党的好政策落到最需要解决的群众身上,把农村合作医疗、小额保险、低保五保、粮食直补、家电补贴、科技下乡、助残抚恤、农机补贴、传染病防治等各项惠农资金、信息服务贯穿到改善民生的工作实际中。其中新医合参保率五年内要达到并稳定在百分之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农村沼气池建设新增300户以上。

2、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抓好计生工作,确保人口出生率在国家控制的范围内;二是抓好国防教育,为国防事业提供合格的兵源,同时继续做好民兵训练和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三是做好文教卫生工作,让适龄儿童100%完成九年制教育,完善医疗条件,杜绝疫情传染病的发生;四是抓好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维护职工和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大“五六”普法力度,提高市民遵法、守法意识;六是是圆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查清十年来我镇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六)提升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1、提升行政效能。实行项目细化、责任主体明确化、岗位责任具体化的“三化”机制,将工作定责、定量、定质、定时,以目标引领,效率优先,以责任问效,步步紧跟,有序推进,重在实效。把求真务实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要求。重大事项班长领头,人大跟踪问效,抢抓机遇争分夺秒,有三步并作一步的赶超精神,卓有成效的完成任务。

2、创新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工作人员绩效评估体系和机制,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行政效能管理的重要标尺,强化服务岗位管理,规范服务人员行为,实行承办事项首办人员负责制,对工作不力,造成损失的要实行问责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要做好预防和应急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上一篇:佛山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调解动静下一篇:街道社区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