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总结史

2024-07-04

中国近现代总结史(精选7篇)

中国近现代总结史 篇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我进入大学后首门需要在电脑上进行学习的课程。在最开始的时候,因为从没接触过网上学习,心里还有一点忐忑,但真当自己使用了至善在线教育平台后,发现也还挺方便的。这个平台为我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中国近代史纲要分许多章节,这个平台对章节的选择很方便。每一节中包括正文、习题、探讨三大部分,正文中还包括图片、视频对部分事件的图解、讲解,看完图片和视频后,可以对这些媒体材料进行评价打分。此外,平台还提供论坛方便大家对所学内容的思想交流,通过回帖、回复,成功打造成了互动式学习型模式,增加了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趣味性。

每一节的学习必须完成三个部分,包括学习时间、媒材评价、习题解答。

正文的文字对事件的重要性把握得较好,对某些重大的且颇具教育意义的事件进行详细地讲解,次重要的则略微带过,这样就能让我们知道哪些是应该充分地了解、掌握的,哪些是仅仅需要知道的,学习起来就有了针对性。正文中对关键信息做了提示,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这样可以更好地使我们记住关键点。正文中还包括图片和音频材料,我对这个最感兴趣。因为当文字看久后,会产生视觉疲劳,加上了彩色的图片能让我们缓解疲劳,并且能够使我们对某一事件记忆深刻。音频材料时间短,穿透力

强,以视频的方式对某一事件进行讲解,这样增加了我们学习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对图片和视频进行评分,但我并不知道这样评分的意义何在,仔细观察不同图片的得分,可以看出涉及日本侵华的或者是对我们祖国不利的事件的图片得分很低,我不清楚评分的标准是什么,感觉没什么意义。

每一节的习题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在看了正文后做一些习题对所自学内容加以巩固,可以让我们对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有一个了解,并且通过做题可使我们了解自己对哪一部分知识还有欠缺,可及时地补正。我认为这一个平台在习题这方面有某些欠缺处。在做完习题后,系统会自动地进行判评,在选择“重做错误题目”,并把错题重新做正确后,当前页面显示习题解答已经全部做完,但是在统计中并没有显示完成目标。只有单击“重做全部题目”并重新做正确后,系统才会给分。我认为只需要重做错误题目做正确了系统就应计分,全部重做浪费时间。

每一节中设有“本节探讨”这一栏,我们可以在里面发表自己对本节内容的看法、观点。在这一栏中,才让我感觉到了不是我自己一个人在学习,可以看见大家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在交融,这样可以打开自己的思维,把某些事情想得更加透彻。

至善平台还提供了一个论坛供大家学习交流。在论坛里,大家可以发表帖子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以及当今中国

等问题发表看法。通过发帖、回帖,增加了学习的互动性,方便在线交流。在论坛里,看见很多同学都在总结着中国的历史:我们当初为什么能傲领世界,为什么又被他国入侵,为什么之后又能一步一步地走出困境,重新打造一个新的、能让世界为之动容的中国。看着我们不同的想法,看着我们总结历史、展望未来,都为中国有一个好的未来而努力,我就感觉到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就油然而生。所以通过论坛的交流,不仅让我们交流了知识,也让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感融在一起,感觉为中国而奋斗有了强大的驱动力!

在线学习包括很多部分,因此平台人性化地提供了“统计”这一版块。在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已经完成了的学习任务和未完成的任务。单击未完成的部分,系统会自动跳转至未完成的页面。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就比较方便。

中国近现代总结史 篇2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工程史,工程共同体,转型

拉卡托斯说:“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1]这个论断显然也适用于认识工程史和工程哲学的关系。以往, 工程哲学和工程史都处于自身发展的史前期或胚胎期。可是, 在21世纪之初, 工程哲学在国内外都迅速兴起[2], 工程社会学也初露头角 (李伯聪, 等, 《工程社会学导论:工程共同体研究》, 2010) , 特别是工程演化论 (殷瑞钰, 等, 《工程演化论》, 2011) 的研究成果更成为了连接工程哲学研究和工程史研究的桥梁。在这种学术形势下, 工程史的开拓和研究任务也涌现出来。对于中国学者来说, 当前在这个领域的首要任务无疑是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工程史。对于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些初步看法, 就教于诸位同仁和大方之家。

一从四个学科的对比中看工程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特征

科学史、技术史、工程史和经济史是四个密切联系的兄弟学科, 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同时又有根本区别。虽然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方面, 它们不可避免地有许多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 其边界或界限不可避免地有许多模糊、重叠之处,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这几个学科混为一谈。

(一) 科学史、技术史和工程史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的区别

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3]认为科学、技术和工程是三种既有密切联系同时又有本质区别的活动。科学活动的核心是发现, 技术活动的核心是发明, 工程活动的核心是造物。科学活动的主要成果是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 它们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技术活动的主要成果是技术方法、技术诀窍、技术专利等, 在实行专利制度的条件下, 它们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私有性”;而工程活动的主要成果则是直接的物质财富本身。科学、技术、工程有不同的本性、社会特征和历史发展进程。据此, 可以顺理成章地认为, 人类的“科学发现史”构成了科学史的核心内容, “技术发明史”构成了技术史的核心内容, 而工程史的核心内容则是人类的“造物史”。

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有关的最基本的“社会学原则和历史学原则”是“首创性”原则。虽然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 但这两种社会活动都以“首创性”、“优先权”或“争第一”为基本原则。根据这个原则, 人们原则上只承认“第一发现人”、“第一发明人”的功绩和地位, 而“不承认”时间在其后的“第2次”乃至“第N次”“发现”或“发明”也是“发现”或“发明”, 换言之, 那些“第2次———更不要说第N次———发现或发明活动”“悲剧性”地失去了成为“发现”或“发明”的“资格”。

应该承认, 在古代科技史研究中和在近现代科技史的某些特例中, 这个“标准”是可以被“放宽”的。对于这方面的问题, 本文无意深入讨论, 这里仅限于指出:这些“放宽标准”的情况和事例并不意味着可以否定科学发现活动和技术发明活动以“争第一”和“只承认第一人”为“基本原则”, 尤其是, 在实行专利法的条件下, 这个原则就更被社会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和肯定下来。由于这个原则得到了普遍承认, 这就使科学史和技术史基本上成为了一个“科学发现竞技场”和“技术发明竞技场”上“冠军者”的史册, 成为了“冠军史”。在这个“史册”中, 只有“冠军”的位置, 而没有“亚军”———更不要说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竞赛”中“第五名”或“第十名”———的位置了。

可是, 与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争第一”和“只承认第一”的原则不同, 工程活动以“唯一性”为其基本性质和本质特征。虽然都带有“一”这个词素, 但“第一”和“唯一”之间却具有非常大的差别[4]。例如, 从工程史的角度看, “第九百九十九条铁路”和“第一千条铁路”都仍然是“唯一的”铁路, 它们都各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甚至可能有比“第一条铁路”更重大的经济社会意义, 从而“第九百九十九条铁路”和“第一千条铁路”都“有权”成为工程史的研究对象。于是, 工程史的对象和内容在本性和特征上就与科学史和技术史有了很大不同。工程史绝不单纯是“工程活动竞技场”上“冠军”的历史, 而且同时是———甚至更加是———“工程运动会”上众多的“第N名”或“唯一者”的历史。上述有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工程活动的深刻区别不但导致了科学史、技术史和工程史在内容上的重大区别, 而且提示人们:必须运用不同的“理论范式”分析和研究科学史、技术史和工程史。

任何历史都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历史。更具体地说, 科学史是“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的历史, 技术史是“发明家和技术共同体”的历史, 而工程史则是“工程家和工程共同体”[5]的历史 (陈昌曙提出了工程家这个概念) 。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家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社会角色;“科学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和“工程共同体”是三种不同类型的共同体, 它们有不同的“成员成分”、不同的结构功能和不同的外部关系。这也是导致科学史、技术史和工程史在研究对象和内容方面有很大区别的一个重要原因。

科学史、技术史和工程史不但重视历史活动和历史进程的结果, 而且重视研究历史活动的具体进程。在工程活动中“工程决策”是关键环节和内容。技术决策是工程决策的重要成分和因素, 但工程决策的本质往往不是单纯的技术决策。许多重大工程的决策往往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于是, 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便成为了中国近代工程史上的重要人物甚至关键人物。

(二) 经济史和工程史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的区别

经济因素是工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一般地说, 缺少了经济要素就不可能进行工程活动。在许多情况下, 经济要素在工程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甚至比技术要素还更加重要, 这就使工程史不但与科学史和技术史有密切联系, 而且与经济史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许多情况下和一定意义上, 工程活动和经济活动甚至可以说是“合二而一”的过程。那么, 二者的区别何在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和分析了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和商品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或交换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实现”, “作为使用价值, 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 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 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马克思又指出:“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6]。与商品学不同, 经济学则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 以研究价值关系为基本内容。对于马克思的上述观点, 我们必须给予一个重要的补充:除商品学外, 工程学也以研究使用价值为核心内容;商品学的核心则是使用价值的消费问题, 而工程学和工程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则是使用价值的创造问题。

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的观点, 可以看出:与经济学和经济分析着重于分析抽象劳动和交换价值不同, 工程活动是通过具体劳动而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这就形成了经济史和工程史在对象和内容上的重大分野。经济史的核心和主线是“价值 (交换价值, 经济价值) 的创造和发展史”;而工程史的核心和主线是人类造物和用物、创造使用价值的历史。在经济活动和经济分析中被“抽象掉”的具体劳动和使用价值, 在工程活动中不但必须被“还原”, 而且成为了工程活动和工程史的灵魂和核心内容。

一般地说, 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具有“超时空”的特点, 从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成果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 而不是只在某个地区、某个时间段内才“成立”的东西。可是, 在工程活动和工程史中, 例如在铁路工程和铁路史中, 所有的铁路都必然是具有“当时当地性”的铁路, 这就使“当时当地性”成为了工程活动和工程史的灵魂。

工程活动与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相比, 具有更强烈和更深刻的社会性。工程的“强社会性”的一个突出表现便是对于工程活动和工程史而言“规模和范围”问题意义十分重大。尤其是, 工程中规模和范围问题不仅仅是量的问题, 而且具有“质的重要性”。因为, 工程规模和范围的扩大意味着“人类”成为“类”, 意味着“地方性”的“微观”工程活动“融汇”成为了“宏观”的“全球性”的“人类社会”。工程的“社会性”是工程的核心和本质内容, 离开了规模和范围方面的表现, “工程实在”和工程的“社会性”就会成为缥缈的海市蜃楼。从社会性角度看, 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解决的是“有”“无”方面的问题, 而工程却要落实到“规模”和“范围”问题上。

以上所述, 主要是工程史与科学史、技术史、经济史的区别所在, 至于它们的密切联系这里就不再饶舌了。

工程活动中包括资源、技术、科学、经济、政治、社会、制度、伦理、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要素。工程活动的主体是工程共同体, 而“工程共同体”是由企业家、工程师、投资者、管理者、工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所组成的“利益共同体”。有复杂成员结构的工程共同体与基本上由科学家构成的科学共同体有许多根本性的区别。科学活动和科学共同体是真理导向的, 而工程活动和工程共同体是利益和价值导向的。就“直接对象”而言, 工程史的基本内容就是“工程共同体”从事工程活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历史。从本质上看, 工程是直接生产力, 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活动方式, 从而工程史就是人类直接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时间范围、历史分期和“整体定性”

虽然目前中国史学界———特别是教科书编写———普遍采用“近代 (1840-1949) ”和“现代 (1949年后) ”两大阶段划分的观点[7]3, 但对于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使用“近代”和“现代”这两个术语, 学术界仍存在激烈争论[8]。从理论上看, 笔者支持中国从1840年开始就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观点, 可是, 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认为在具体术语的使用上, 仍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而灵活地使用“近代”、“现代”、“近现代”和“现代化”这些不同的术语。

(一)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时间范围和历史分期

对于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时间范围应该以1840年为起点时间, 不需要进行过多解释。对于中国近现代工程史时间范围的“下限年”, 主张确定为2010年, 因为中国在这一年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中国GDP位居世界第二是一个具有“历史阶段划分意义”的事件。正像鸦片战争前后中国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形势和任务迥然不同一样,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后, 所面临的整体形势和任务———包括工程发展的形势和任务———也要发生“时期划分性”变化了。

我们可以把从1840至2010年的中国近现代工程史再划分为四个阶段。由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与“政治史”的划分相“重合”, 于是, 如何为每个阶段的工程史特征进行“不全同于该阶段政治史特征”的“工程史阶段定性”和如何辨析每阶段的“特定的工程史内容”就成为了最关键之点。

1.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开端阶段 (1840-1911)

这个阶段历经71年, 是“近现代工程”在中国肇始、艰难开创和“散点发展”的阶段。

虽然鸦片战争被后人视为标志中国从古代时期进入近现代时期的大转折、大变局的事件, 可是, 对于当时晚清社会的统治阶层来说, 他们并没有受到多大触动, 仍然顽固地拒绝变革。这就使中国近现代工程史序幕的“真正拉开”“拖延”了20年, 使中国在近现代工程史的开端期“失去”了20年的宝贵时间。蒋廷黻尖锐地指出:“从民族的历史看,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 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 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20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 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 麻木不仁, 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 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 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 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光阴。”[9]

在丧失了宝贵的20年光阴后, 中国才艰难地展开了“洋务自强运动”。在洋务运动中, 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近现代矿山工程、冶金工程、通信工程、军火工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轻工业等都在历经艰难困苦后开创出来。中国的近现代工程教育也有了良好的开端。

虽然许多人都认为甲午之战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但中国近现代工程事业在甲午之后仍然继续发展, 特别是在清末新政时期, 中国近现代工程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到了清末, 虽然广大的中国农村仍然基本上停滞在古代方式的工程和经济形态, 但中国已经在沿海和内地的若干城市———例如上海和武汉———兴办和积聚了一定规模的近代工程和工业企业, 在宏观上形成了近现代工程在中国“散点发展”的形势, 因而, 我们可以把这个阶段称之为近现代工程“在中国的艰难诞生”和“散点发展”的阶段。

2.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第二阶段 (1912-1949)

这个阶段可再细分为三个时段:北洋政府时期的民族经济和工程发展的机遇期 (白吉尔将此时期称为“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1937) 工农业快速发展阶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1937-1949) 的“战时工程”阶段。

从1840年至1949年, 在经历了超过一个世纪的艰苦曲折的发展历程后, 从宏观上看, 虽然整体水平不高, 但中国近现代工程宏观体系的初步基础已经奠定;包括企业家、工程师、资本家、投资者、管理者、工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内的“近现代工程共同体”已经形成并且逐步壮大。

3.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第三阶段 (1949-1978)

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方式的形成和中国近现代产业和工程体系的进一步升级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 在经过经济恢复阶段后, 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从而使我国“工程共同体”的整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家”和“资本家”被“清除出”“工程共同体”。由于政治和国际形势的原因, 中国由学习欧美而转向学习苏联。这个阶段中, 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宏观工程体系的进一步“全面升级”。

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工程体系的进一步“升级发展”。在这个阶段中,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教训沉重, “三线建设”有得有失, 而没有大事声张的“四三方案”则明显带有“反文化大革命时期潮流”的色彩。“四三方案”中26项引进项目的建设是新中国继156项工程后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活动[10], 它反映了我国工程发展在一个特定阶段的“必由之路”。对于这个时期中的一些“工程案例” (例如鞍钢重建工程、三门峡工程、两弹一星工程、大庆油田工程和“一汽”等) 和重要的“工程人物” (包括杰出的工程家、工程管理者、工程师、杰出工人等) , 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 但仍多有研究不足之处。

4.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第四阶段 (1978-2010)

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和进行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新探索。由于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 “新企业家”、“新工程师”、新投资者、职业经理人和“新工人”在我国重新崛起, 中国的工程共同体“面目一新”;我国工程共同体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得到奇迹般的释放;中国向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实行开放引进政策;国内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在现代工程的门类、结构和水平上, 中国一方面继续进行机械化和电气化的“补课”, 另一方面则在“信息化”方面奋起直追, 这就使中国的“现代工程体系”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和进展。由于从计划经济的“鸟笼”中“解放”出来, 中国的工程事业展翅高飞, 中国迅速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二)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三次转型”和“整体定性”

回顾170年的中国近现代工程史, 其中出现和经历了“三次转型”, 它们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整体性质和特征。

1.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三次转型”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第一次转型是从古代工程体系向近现代工程体系的转型。这个转型过程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在生产工具方面, 从使用手工工具为主到使用机器生产为主;在生产动力方面, 从使用人力、畜力、水力为主到使用化石能源和使用蒸汽机、内燃机、电机为主;在工程共同体方面, 出现了现代工程师、资本家、管理者、工人 (不同于手工工匠) 、职业经理人等新“角色”, 逐步形成了现代工程共同体;在管理制度方面, 从古代型管理制度到现代管理制度 (包括工厂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及发展) ;在工程类型和结构体系方面, 从古代工程类型和古代工程体系演进到现代工程类型和现代工程体系。需要申明:所谓“从古代工程体系向近现代工程体系的转型”既可有“广义”解释又可有“狭义”解释, 前者在时段和内容上涵盖了整个近现代工程史, 而后者仅指从1840至1949年期间中国工程史上发生的“转型”———即这里所说的第一次转型。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上的第二次转型是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转型, 而第三次转型则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限于篇幅, 对于三次转型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本文就不涉及和论述了。

2.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整体定性”

研究中国近现代工程史, 不但要有微观和中观视野, 而且要有宏观视野。从宏观上看, 应该怎样对中国近现代工程史进行“整体定性”呢?

上文谈到, 工程史就是直接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整体来看,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乃是中国古代方式和形态的生产力“转型”为近现代方式和形态的生产力的历史, 更具体地说, 是中国的“工程形态、方式、类型和结构”从“中古形态”向“近现代形态”“转变”的历史;是从“古代手工工程体系”和“小生产-自给自足经济体系”向“现代机器工程体系”和“大生产-全球化经济体系”的转向、转型和发展的历史;是通过“全球化”和现代化环境中的学习、扩散、创新而曲折发展, 终于历经170年而从后进国家发展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工程大国的历史;是“中国工程体系”逐步融入“世界工程体系”并且引起“世界工程体系”“相应变化”的历史。

与“西方现代工程发展”中的“领先”和“原发” (“自发”) 特征相比, 中国的近现代工程具有“追赶”、“学习”、“规制”和“半自发”的特征。长达170年的中国近现代工程史乃是中国工程界和全国人民经过艰难、曲折的历程, 终于使中国发展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工程大国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就是这个曲折、复杂的“技术-经济-社会”创新过程的历史。中国在170年的近现代史中有长期屈辱的经历, 但屈辱之后更经历了奋起和复兴, 于是, 170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不再仅仅是“悲情史”、“屈辱史”, 而同时又是“创新史”、“复兴史”。

三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研究范式、研究层次和历史线索

在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中, 研究范式、研究层次和主要线索是三个密切联系的重大问题。

(一)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研究范式问题

改革开放后, 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出现了所谓“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范式之争。对于这个范式之争, 学者们意见不一[7]。这两种范式当然不是完全排斥的, 但二者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大体而言, 我们认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工程史主要应该运用“现代化范式”, 反过来, “中国工程史研究”对于丰富和充实现代化范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为如果缺少近现代工程史的内容, 现代化范式就难免成为“地基不牢”的大厦。

对于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来说, 不但有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般研究范式”问题, 还有更具体的“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研究范式”问题。

作为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的库恩提出了“科学范式”问题;技术哲学家博格曼提出了“技术范式”问题;经济学家佩蕾丝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问题。对于工程史研究来说, 根据工程活动由技术要素和多种非技术要素构成的观点, 也许可以尝试性地提出一个关于工程的“技术-经济-社会范式”。

根据这个“技术-经济-社会”范式, 在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中应该特别注意考察、分析和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状况与演进”和“张力与统一”关系问题:

(1) 技术、制度、市场的“状况与演进”和“张力与统一”关系;

(2) 工程传统、工程学习、工程创新的“状况与演进”和“张力与统一”关系;

(3) 工程共同体成员个体 (包括工程师、资本家、投资者、企业家、管理者、工人等) 、工程共同体群体 (作为群体的工厂、企业) 、“社会整体”的“状况与演进”和“张力与统一”关系;

(4) 工程活动、工程场景 (context) 与工程效果的“状况与演进”和“张力与统一”关系;

(5) 全球化进程、改革开放、地方化进程的“状况与演进”和“张力与统一”关系;

(6) 工程活动中微观层次、中观层次、宏观层次的“状况与演进”和“张力与统一”关系;

(7) 工程技术、工程政治、工程文化的“状况与演进”和“张力与统一”关系;

(8) 历史机遇论、历史博弈论和历史规律论的“状况与演进”和“张力与统一”关系。

(二)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的“三个层次”和“多维度”问题

工程活动有微观 (工程人物、工程项目和作为工程活动主体的企业) 、中观 (产业、集群、区域等) 和宏观 (国家和全球视野中的“工程整体”) “三个层次”。对此问题, 我已另文论述[11], 兹不赘言。

工程活动不但有多“层次”问题, 而且还有“多要素”或“多维度”问题。工程是直接生产力, 是资源要素、技术和设备要素、经济和资本要素、人力和知识要素、制度和文化要素、国内外政治要素、社会要素、伦理要素、环境生态要素等“多要素”或“多维度”的建构和集成。这些要素或维度的演进和发展历程构成了工程史的基本内容。工程史不但需要分析和研究每个维度的状况和历史发展进程, 而且应该研究不同要素或维度的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以及关于不同层次和不同要素的复杂建构关系和“整体特征”方面的问题。

(三)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主要“线索”

根据上述关于分析和研究工程的“三层次”、“多维度”的观点, 研究工程史时要特别注意考察和研究以下几个历史线索的历史状况和发展进程。

线索1:工程活动主体———工程共同体———的发展史。在这个线索的研究中, 不但要注意研究重要的工程人物, 而且要研究工程共同体中的新阶层、新职业、新群体, 其中尤其需要特别重视研究清末和民国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家、工程师和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企业。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企业家和工程师都属于“知识阶层”, 但他们又各有本身的特点。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很欣赏“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思想, 但中国古代知识阶层所考虑的主要是知识分子的政治责任和思想责任, 而较少有人认真、深入地思考中国知识分子的经济责任、工程责任。张謇是清朝的末代状元, 他在思想上曾经经历从立志做官到以小民身份振兴实业的思想转变, 这是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思想转变和“角色意识转变”。由于实现了职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转变, 张謇成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之一。

线索2:工程发展的初始条件、约束条件和社会场景 (context) 的演变史。应该把初始条件、环境条件和约束条件确认为工程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 不但需要研究国内市场、社会需求和“技术供应”的形势和状况, 而且要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和技术状况和环境的变化。应该把工程发展的历史机遇问题———错失机遇或利用机遇———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研究。

线索3:在中国工程史的研究中, 应该把微观 (人物、企业) 研究、中观 (行业、产业、集群、区域) 研究和宏观 (国家、全球) 研究“三结合”, 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三螺旋”特征的历史研究线索。在具有“通史”特征的历史研究中, 应该特别重视从中观的视野研究工程技术和不同行业的历史状况和发展进程。应该特别注意研究工程类型或行业的兴衰史, 研究工程类型和结构的发展演化, 研究工程集群、宏观布局与结构、工业化道路、工程演化特征的历史分析与研究, 研究“区域中心或全国性中心的形成”和“工程集聚过程”。

线索4:工程活动的制度变迁和有关政策、法律的历史状况和发展进程。在这方面, 应该特别注意分析和研究在中国出现的“特殊现象”和“特殊情况”, 例如买办制度、国有企业制度、民营企业制度和乡镇企业制度的特殊演变轨迹等等。要从历史主义的观点研究中国的“特殊制度现象”问题———例如买办制度、官督商办、乡镇企业制度等。与无需大量资本的手工业和小生产不同, 现代工程建设需要大量资本, 从而投资、融资、外债问题往往成为近现代工程活动的必要前提或条件, 铁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线索5:工程思想、工程观、工程文化、工程发展战略的历史发展进程。“工程思想史”不同于“纯思想”的“思想史” (例如哲学思想史) , 它是“行动”的“思想史” (或曰“实践”的“思想史”) 。必须注意研究工程思想和工程实践的关系, 要特别注意研究一般性工程思想如何“转化”为“工程战略、工程运筹和工程行动方案”的“转化方式、途径和机制”问题, 并且把这个问题作为分析和评价工程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准。在研究工程思想时, 要注意分析和研究有关的“重要思潮”和“重大论争”, 例如, 实业救国思潮、清末关于铁路的论战、工业化路径之争、不同时期关于国有国营模式的争论以及国营模式和民营模式之争等等。在工程思想中, 应该特别关注那些具有战略博弈和战略运筹性质和特征的问题。

线索6:工程的功能、社会影响、社会各界对近现代工程的社会认知和近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和历史发展进程。

工程史不但要研究各个“历史线索”, 而且还要努力把不同的线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中国近现代时期是我国的工程形态结构和社会形态结构大变革的时期, 认真研究这个过程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后, 一些中国人似乎盲目乐观起来, 好像“成为第二”之后, 下一步必然就是“第一”了。实际上, 通过“追赶”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通过“原创性创新”和“制度创新”而成为“引导历史潮流的世界第一强国”是两种性质迥然不同的任务和过程。人们不应“忘记”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曾经出现三个“一度占据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位置”的大国———德国、苏联和日本, 但它们都未能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这三个国家反而都从“第二”的位置上跌落到第三乃至更后的位次。对于这个问题, 其深层原因和历史教训都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当中国在21世纪之初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时, 其“未来命运”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但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的研究课题,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可以并且应该成为这个“新课题”———综合性理论课题和未来战略课题———的“历史导论”。

参考文献

[1]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141.

[2]李伯聪.21世纪之初工程哲学在东西方的同时兴起[J].中国工程科学, 2008 (3) :13-15.

[3]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2:4.

[4]李伯聪.关于工程和工程创新的几个理论问题[J].北方论丛, 2008 (2) :103-108.

[5]陈昌曙.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2:185-187.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8-50.

[7]徐秀丽.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3-26.

[9]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10.

[10]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711-715.

中国近现代总结史 篇3

关键词:近代文化;军事工业;文化教育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风行三十年,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中央以奕訢为首,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目的 “安内”“御外”为目的;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进程。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因此,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李鸿章是举办洋务最多、成绩最卓彰的人物。他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器不能及”。从1861年起,他们开始了以购置西洋枪炮,操练西式阵法的练兵活动。1862年奕訢等人在天津组建了洋枪队,聘外籍教练,选派京营八旗兵到天津接受训练。与此同时湘军、淮军逐渐取代了八旗绿营等旧式军队,称作“防军”。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更意识到“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大力购置铁甲舰,北洋水师于1888年正式建成,拥有舰船二十五艘。陆军的新发展和海军的创建促进了我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

1861年初,清政府宣布设立总理衙门和北洋与南洋两位通商大臣,是洋务运动的先声,然后以派员采购外洋船炮并自行仿造为开路,随之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机器局、船政局、枪炮厂等军事工业。70年代洋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洋务派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又着手兴办民用工业。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最初两家也是手工业生产,没有使用机械动力。但以后建立的诸厂均一开始就进口外国的机器设备,引进国外技术,以至聘用外国技术人员。这些进口的机器设备在当时尚属先进。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的机器设备均比较完整,在当时也较先进。军事工业除了生产普通军火(如洋枪、洋炮)外,还生产机器设备、船只等。如江南制造总局,除制造枪炮和弹药外,还制造“制器之器”,到1894年生产各种车床、刨床245台,其他机器310具。天津机器局在1876—1879年间,自制了机床等设备177台。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还建成造船厂,次年造成第一艘轮船,至1885年先后制造大小轮船10余艘。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机器生产更多地被采用。如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始建厂时,即派人到美国选购机器,其中包括轧花、纺纱、织布机械全套设备。后来李鸿章决定扩充纺纱,又向英国增订机器。当时,无论是纺织、钢铁工业还是其他制造业,都建立起了机器工业企业。

洋务企业尽管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机械化的程度还很低,各企业内部仍大量使用手工劳动,但它们毕竟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在生产技术方面发生了空前的大变革,使中国破天荒出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再则,无论是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和棉纺织业,即当时所谓“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的规律的。

生產工具和科学技术属于社会生产力。新的生产力输入中国之后,必然会逐渐引起一切社会关系的变化。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中,已较普遍地采用了雇佣劳动,大部分工人都是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工资大体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决定的。例如:在江南制造总局,“华匠学徒,按日点工给价”;“内地工匠、小工则人无定数,视工务之缓急为衡;价有等差,较技艺之优劣为准”。这显然存在着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而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在性质上与军事工业相比则有很大的不同,它们不仅大量雇佣工人,而且以私人投资为主,所生产的产品计价出售,有明确的利润目的,进行的是商品生产。企业中很明显地存在着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总之,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此真正开始。改进。如开平煤矿之所以办得较有成绩,这同它“摒除官场习气”,改善经营管理是分不开的。洋务派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对稍后现代民族资本的成长是大有补益的。

三、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西学东渐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教育,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为培养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学堂。奕訢曾指出“欲悉各国情形,必行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李鸿章也有同感西学“自强之道似有裨助。”于是,洋务派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了改革。首先,是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学习外文,主要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1864年,两广总督瑞麟在广州设立同文馆,各自招收当地少年入馆学习外语,使中国扩大了对世界的了解,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为中国向近代化的迈进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次,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务等方面专门人才的学堂。1867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1877年清政府从福州船政学堂选拔一批学生留学英、法学习海军驾驶、作战技术。洋务派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如著名的铁道工程专家詹天佑,便是洋务派派赴美国留学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原学航海驾驶技术,曾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后来成为著名思想家兼翻译家的严复,也曾被派赴英国留过学。据统计,洋务运动时期派遣出洋留学的人数共有200余人。此外,在洋务派所办的现代工矿企业中,还锻炼出了一批精通现代科学技术的工程人员,有的还成为最早向中国全面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杰出学者,如精通数学的华衡芳,精通化学物理的徐寿、徐建寅父子等人。同时,在洋务派所办军事、民用企业的近4万名工人中,还锻炼出了一大批掌握现代大机器生产的技术工人,成为中国无产阶级中早期的技术力量。毫无疑问,上述在洋务运动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为稍后现代民族资本的发生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四、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洋务论者已把师夷之长,夺夷所恃与变法主张结合起来,在学习西方,通向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洋务派中出现了要求政治改革,主张君主立宪的人。郭嵩焘提出西方各国富强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可见,从仿造坚船利炮、师法工商技艺到要求政治改革,表明一部分洋务派对西方长技的认识已在不断深化。在此思想的启示下,19世纪80—90年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维新派,开始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郑观应提倡设议院,从更深层的政治制度方面从事改革。

因此说洋务运动不僅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同时还启迪了人们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独立完成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首先,洋务派是在极力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这根本不可能在国内形成适应近代化工业发展的良好的环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这一点在军事工业中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各局厂采取封建衙门式管理体制,不是独立经营的企业单位,成为清政府的一个分支部门。其一,所有权属于清政府,采取封建衙门式管理。其二,就企业的经营目的看,虽打着“求富”的目的,但仍必须满足清政府的特殊需要。这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很难得到充分发展。从洋务运动所处的国内环境看,封建顽固派盲目排斥一切新事物,并幻想回到闭关自守的时代。他们反对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洋务派不得不做出让步,使许多计划难以实施。从国际看,列强他们想完全控制中国,以便创造他们经济侵略的良好环境,因此不会真正对中国进行技术开放。因此说由于洋务派本身的弱点,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它不可能真正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不能独立完成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再次,洋务派创办企业的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正如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因此,洋务派学习西方只是浮浅的模仿,只是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肌体上的嫁接,他们不能也不敢推翻封建体制,所以在维新思想出现后,他们就同顽固派结合起来共同反对新思想。

同时,洋务派在当时由于他们的封建性,不可避免地要抑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因此说,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世界现代设计史 总结 复习重点 篇4

② 哥特式、____和日本艺术是新艺术运动的三大源泉。(罗可可

式)

③ ____是德国工业联盟的奠基人和整个活动的开创者。(穆特修

④ 进入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的设计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便是意大利吸收美国流线型而形-----(“意大利线条”)

⑤ _______被称为“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真正奠基人,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 计师的代表之一。(罗伯特·文杜里)

⑥ 俄国构成主义

⑦ 俄国构成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由一小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和设计师致力于满足新社会制品构成的需要,力图用表现新材料本身特点的空间结构形式作为绘画与雕塑的主题,以致使作品特别是雕塑很像结构物,因而被称为“构成主义”。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政治变革环境中诞生的,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是它的两大源泉,代表人物有马列维奇、列捷西斯基、塔特林、佩夫斯纳等。他们的许多作品是半抽象或抽象性的,主张用长方形、圆形、直线等构成半抽象或全抽象型的画面或雕塑,注重形态与空间之间的影响。

⑧ 简述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

答:1877年,莫里斯在《小艺术》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思想,他认为:我们没有办法分别所谓的大艺术(造型艺术)和小艺术(设计),把艺术如此区分,小艺术就会显得是毫无价值的,机械的,没有理智的东西,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失去了小艺术的支持,大艺术也就失去了为大众服务的价值,而成为毫无意义的附庸,成为有钱人的玩物。此外,他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一,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师为千千万万人服务的,而不是少数人的活动;二,设计工作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这两项基本原则使他的设计思想中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很符合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思想。因此,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从其出发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设计思想具有进步意义,其中包含着很多真知灼见。但是,其内在矛盾性也是较为显著的。一方面是脱离了大众的生活实际消费水平,另一方面也有时代的局限性。

⑨ 彼得.贝伦斯

德国工业联盟中最著名的设计师是彼得·贝伦斯,他是工业联盟的发起者之一,常被称为第一位工业顾问设计师,他最有代表性的设计都与德国最有代表性的企业——德国通用电器公司联系在一起,他全面负责该公司的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产品设计,为公司树立了一个统一的完整的企业形象,不仅开创了现代公司标识体系的先河,而且他与公司的合作开创了欧洲现代工业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先河。他主张对造型规律进行数学分析,坚持理性主义美学原则,培养了包括格罗佩斯、米斯和勒科布西耶等在内的众多世界著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

⑩ 7)安东尼·高蒂不同时期设计风格的演变 答:安东尼·高蒂是西班牙新艺术运动中的著名建筑师、设计师,他不仅吸取了东方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并结合了自然形势,以浪漫主义的幻想,将极力软化的柔性趣味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米拉公寓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在他的一生中,设计风格进行了三次变化: 早期,是其设计生涯的“阿拉伯摩尔风格”阶段。这阶段中,他的设计不单纯复古而是采用折中处理,把各种材料混合利用,典型的设计是“文森公寓”。中年开始,在他的设计中开始糅合了哥特式风格的特征,并将新艺术运动中的有机形态、曲线风格发展到极致,同时又赋予神秘、传奇的色彩,最富创造性的设计是“巴特洛公寓”。后来,他设计的“米拉公寓”进一步发挥了“巴特洛公寓”的形态。在他所有的设计中,最重要的设计是他为之投入43年之久,至今尚未完成的圣家族教堂,尖塔虽保留着哥特式的韵味,但结构已简练得多,教堂浑身上下看不到一条直线,一点清楚地规则,弥漫着向世界的工业化风格挑战的气息。______堪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叶比利时新艺术运动最为杰出的设计家、设计 理论家和建筑家。(亨利·凡得·威尔德)_____是芝加哥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对美国新艺术建筑作出了前无古人的巨大贡献。(路易斯·沙利文)_____被称为意大利第一代著名设计师,深受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影响,于1928 年创办了著名的设计杂志《Domus》。(吉奥·庞蒂)装饰艺术运动在法国被称为____,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现代艺术”、)“芝加哥学派” 是美国在建筑设计领域形成的一个派别,在新艺术运动传入美国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他们的设计手法是:注重内部功能,强调结构的逻辑表现,立面简洁、明确,并采用了大片事整齐排列的玻璃窗,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沉闷之感,主张建筑功能第一,“形式永远服从功能的需要,这是不变的法则”,“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是既无浮饰而又适用的艺术风格在建筑领域中的体现,并对整个设计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代表人物有建筑师伯纳姆、詹尼、艾德勒、霍拉伯特和沙利文等 贝聿铭 华裔美籍设计师,出生于中国广州,从20世纪四十年代到1990年,他设计了上海美术馆,纽约基辅湾公寓,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大楼等著名建筑,这些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聿铭一生的设计,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光与空间结合,使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做设计”是他的名言。生态设计 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关于产品设计的新概念。指设计师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思想,预先构思设计事物的形式和功能,使所设计的事物蓝图等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从而使产品与环境融合,使生态学成设计思想的一部分。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绿色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设计。解构主义风格 是对结构的破坏和分解,作为一种哲学思潮,1967年前后由哲学家贾奎斯.德里达推出,作为一种设计风格,20世纪80年代由建筑师彼得.埃森曼和贝马得.屈米提出,解构主义作为设计形式最先出现在建筑领域开始 简述“计划废止制”及其影响。

答:战后美国的工业设计思想从盲目崇拜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样式转向比较理性,注重科学技术、结构和功能的合理性等方面上来。并形成了一种为满足市场消费潮流的设计样式,这是“设计样式追随销售”的一种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计划废止制”。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功能性废止,即使新产品具有更多、更新的功能,从而代替老产品;二是款式性废止,即不断推出新的流行风格式样和款式,致使原来的产品过时而遭到消费者丢弃;三是质量性废止,即在设计和生产中预先限定使用寿命,使其在一定事件后无法再使用。总之,其目的在于以人为的方式有计划地迫使商品在短期内失效,造成消费者心理老化,促进消费者不断更新,购买新的产品。“计划废止制”的观念很快涉及到包括汽车设计在内的几乎所有产品设计领域。尽管它导致了一种极其有害的用毕即弃的即时消费主义浪潮,造成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在设计上产生了一种只讲样式、不讲功能的形式主义设计的恶习,偏离了现代设计功能主义轨道,但是,它不仅深深地影响到战后美国工业设计,而且对当今的设计界也有很大影响。21)论述“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及其在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各方面的体现。1、“后现代主义设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反对设计形式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这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与工业社会的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和集中化等高效率、高技术原则相一致的做法是有明显区别的。第二,反对理性主义、关注人性。现代主义强调功能——结构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强调理性主义,而后现代主义则与后工业社会相一致,倾向于幽默,满足人性的本能需要。

第三,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的历史,注重产品的人文含义,主张新旧糅合,主张兼容并蓄。

第四,关注设计作品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设计的后果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6分)

2、在后现代主义设计特征之下,作为设计领域最重要分支之一的建筑,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强调建筑的精神功能,注重设计形式的变化。第二,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历史文化,即所谓“文脉主义”。

第三、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具备“隐喻”、“象征”和“多义”的特点,表现在建筑造型与装饰上的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6分)

3、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设计进入了多元化的时期,后现代主义对于工业设计的影响表现为两大主要特征:

一是现代主义设计被否定、抛弃之后,设计师试图能在现代主义设计基础和结构之上找到一条适合新时代和人们审美心理的发展之路。

二是对于设计观念和设计理念的更深层次探索。以往对于优秀设计的评价标准已大打折扣,健康、安全、舒适和发展已成为现代设计的新要求。关注人的“为人设计”和关注环境的“环保设计”成为工业设计的两大主题。(6分)

在平面设计方面的主要体现表现在: 60年代平面设计的后现代主义形式特征不那么明确,在80年代形成了“后现代主义设计”。它不但将古典的纹样、符号引入到设计中把现代通俗文化中各种流行偶像、地区民族的传统图形,甚至是群众游行时的标语形象都搬上了画面,使平面设计的表现语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元化。(6分)(2、3、4、点需要就主要风格或运动进行分析。)(6分)39 新艺术运动中,西班牙设计大师安东尼·高蒂最重要的作品是他为之投入了四十年之久,并且至死仍未能完成的______。(神圣家族教堂)

英国的新艺术运动的影响远不及“工艺美术运动”,在这场影响有限的设计运动中,取得了比较大成就的是______。(格拉斯哥四人团)

在建筑设计领域,在新艺术运动传入美国以前,美国已形成了著名的_____。(“芝加哥学派”

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出现了一场由一小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和设计师发起的,前卫艺术运动和设计运动——________。(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

_____被称为日本现代设计之父。(龟仓雄策)(被尊称为日本现代设计之父,他的海报设计,尤其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72年札幌冬季奥运会的设计,奠定了他在日本平面设计界不可动摇的地位。)44 1981年,意大利设计大师索特萨斯带领7位年轻的设计师,在米兰成立了后现代主义中最有影响的组织——______。(孟菲斯集团)45 高科技风格 高科技风格源于20世纪20到30年代的机器美学,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点。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设计师和建筑师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尖端技术不断进入人类的生活空间,要求树立一种与高科技相应的设计美学,于是出现了所谓的高科技风格。

简述“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特点。

答:王受之先生在其《世界现代设计史》中,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出发,对现代主义设计形式进行来了深刻分析,并指出现代主义设计形式应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突出的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是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究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实施时的科学性、方便性、经济效益和效率。

第二,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通过摒弃装饰和使用中性色彩降低成本来为大众服务。

第三,在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考虑,反对在图板上、预想图上设计,而是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

第四,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并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上述这四个方面,在建筑设计领域中有充分的表现,在其后的一些设计领域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尽管这种设计形式使建筑造型和平面设计的构图存在着严重的单一化倾向,但是其所追求的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设计理念,使产品的生产实现了标准化、批量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列举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风格

高科技风格,过渡高科技风格,极少主义,解构主义,微电子主义,“软高科技”风格,新现代主义风格。

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是由_____发起的。(维也纳分离派)55 比利时新艺术运动在比利时设计史上被称为_____,始于19世纪80年代。(先锋派运动)

在德国工业联盟的会员中,最著名的设计师是____。他是工业联盟的发起者之一,常被称为第一位工业顾问设计师。(彼得·贝伦斯)

______在工业设计上的运用及生产积极效果,堪称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业设计发展的一大特点。(人机工程原理)

日本的工业产品设计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_______。(集体主义工作方式)

1956年英国画家______创作了《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具有魅力》,宣告了波普时代的到来。(理查德·汉密尔顿)

风格派运动

风格派是指1917年,荷兰以《风格》杂志为核心的基础上,形成的以青年艺术家为成员的松散艺术团体。风格派基本是一种美学运动,目的是要创造一种普遍的形式语言,追求“普遍真理”。风格派有一个共同出发点,即绝对抽象的原则,他们认为艺术应该完全消除与任何自然物体的联系,而用基本的几何形象组合和构图来体现整个宇宙的法则——和谐。其组织和核心人物有杜斯伯格、蒙德里安和里特维奇等。

38)比较“工艺美术”和“新艺术运动”的异同。

答: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以追求自然纹样和哥特式风格为特征,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复兴手工艺品的设计传统。“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大生产。第二,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它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第三,提倡哥特式风格和其它中世纪的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良好功能。第四,主张设计的诚实、诚恳,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趋向。第五,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大量的装饰都有东方式的,特别是日本式的平面装饰特征,采用大量的卷草、花卉、鸟类等为装饰动机,使设计上有一种特殊的品味。64 新艺术运动直接起源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并继承了工艺美术运动的主张,提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来解决产品造型问题,追求一种与传统决裂、完全师从自然的全新风格。哥特式、罗可可式和日本艺术是新艺术运动的三大源泉。

“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工艺美术”运动比较重视中世纪的哥特式风格,把哥特式风格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来源,而“新艺术”运动则完全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完全走向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强调自然中没有完全的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而装饰的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充分运用了植物、昆虫、女人体和象征主义;把感觉因素引入了设计,并经常运用明显的性感形象。

39)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由于装饰艺术运动与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几乎同时发生与发展,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从总体上讲,它们犹如一对孪生兄弟,是工业设计同一根源上的两条分枝,各自沿着自己侧重的方向发展;二者是机器取代手工的工业时代在设计中的两个反映面;他们都是新艺术运动发展的结果和必然,同时也是对新艺术运动的反逆。

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运动虽然都主张采用新的材料,主张机械美,主张采用大量的新的装饰手法使机械形式及现代特征变得更加自然和华贵,但是,“装饰艺术运动”所强调的装饰正是现代主义反对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区别,属于不同的设计艺术风格。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两者共同信奉的机械美学在寻找艺术和工业生产的结合点上表现出各自的个性,装饰艺术在装饰样式和色彩上发现了结合点,现代主义则在功能和实效那里找到了归宿。二是两者的服务对象有所不同,“装饰”艺术禀承了以法国为中心的欧美国家长期以来的设计传统立场,即为富裕的上层阶级服务,因此它仍然是为权贵的设计,其对象是当时正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而现代主义则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特别是为低收入的无产阶级服务,因此,它带有一定的左倾性,具有小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式的成分。(10分)

40)区别“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答:现代主义开始于19世纪到二战结束,以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工业文明为基础。

一、突出的功能主义特征;

二、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

三、在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基本上反对在图版、预想图上设计,而强调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

四、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强调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追求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设计理念使产品的生产实现了标准化、批量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它以科技和信息革命为特征、并以后工业社会文明为基础。

一、反对设计形式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

二、反对理性主义,关注人性。

三、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的历史,注重产品的人文含义,主张新旧糅合,主张兼容并蓄。

四、关注设计作品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设计的后果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讲究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和人对技术的整体系统化把握,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

40)20世纪初,就在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迅速发展时,荷兰也出现了具有相同设计风格特征的运动——“风格派”运动,其核心人物有____、蒙德里安、和里特维尔。(杜斯伯格)

俄国构成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____,成立了一个“至上主义”小组。(马列维奇)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现代主义的设计并不突出,但还是出现了_____,法国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杰出代表,号称现代主义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三位大师之一。(勒科布西耶)

英国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最具时代特征的风格——_____。(波普设计风格)

在20世纪六七十期间,荷兰的现代主义设计突飞猛进,有两个中心阿姆斯特丹和___。(海牙

二战后波兰的招贴设计家_______,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称作是波兰视觉传达设计的精神领袖。(亨利克·托玛泽维斯基)

丹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具设计方面出现了号称“丹麦设计怪杰”的三位著名 设计师——_____、保尔·雅荷尔摩和娜娜·第赛尔。(维纳·潘东)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的特征是: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设计文化相结合,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多样化文化的融合,既注重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并避免过分的形式和装饰因素,尊重自然材料,从而富于人情味的现代设计美学。代表人物有瑞典的布鲁诺·马特松,芬兰的阿尔瓦·阿图等。

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意大利现代设计的风格的转变与形成。8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短短十几年内,意大利在在美国政府的援助,经济迅速恢复,而美国将自己的设计形式及其文化理念也渗透到了意大利的设计中,因此,战后意大利的设计一时间具有浓郁的美国风格和特征。具体表现在设计界奉行“实用加美观”的设计原则,意大利设计形式明显受到美国样式主义设计和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5分)进入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的不少设计师将美国风格特征的设计与意大利民族传统和文化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便是意大利吸收美国流线式样而形成的“意大利线条”独特风格,提出了“新现代主义”消费美学,从而使意大利设计逐步脱离原来的传统风格,向现代主义转化。(8分)到了60年代随着意大利经济的快速发展,50年代以来初步形成的设计风格最终得以确立,具体特征是:(1)既有现代主义特征,又有意大利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2)既有设计的高技术性,又保存了相当手工艺的优良传统;(3)既有高度理性色彩,又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和人情味。这些特征综括起来,被称之“意大利文化”设计风格。(10分)在60、70年代,意大利的一些激进设计家在社会转型时期,成立了一些激进设计组织,并且开展了一系列“反设计”运动,把设计当作表达意识形态,弘扬个性和直击社会的手段,通过刺激、新奇的设计来表达设计观点;主张走“另外的道路”,提供“坏品味”或者任何非正统的风格,反对正统的国际主义设计,反对现代主义风格,开始了标新立异、不循常规而大胆的设计探索。这实质上是一股具有强烈反叛味道的设计运动。(7分)

战后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建立是由设计师奥托.艾舍提出的 83 第一个汽车专职设计师是(厄尔)

芬兰现代建筑设计大师阿尔瓦·阿图的真正贡献,在于强调建筑要有(人情味)

第一代工业设计师产生于美国,时间大致是20世纪的(30年代前后)86 法国政府决定在1889年举办100周年大庆典活动,包括举办规模空前的世界博览会和建造一座雄伟的纪念碑——(埃菲尔铁塔)

复习资料

现代设计史复习资料

1、凡·德·威尔德是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核心人物。

2、新艺术运动在奥地利主要代表人物有约瑟夫·奥尔布里希、和约瑟夫·霍夫曼。

3霍夫曼于1903年发起成立了维也纳生产同盟。

4、1907年在穆特修斯、贝伦斯及凡·德·威尔德的发起组织下,成立了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德意志制造同盟。

5、芝加哥学派主要人物有,第一代

路易斯·沙利文

第二代

弗兰克·赖特

弗兰克·赖特是第二次芝加哥学派中最负盛名的人物。

6、沙利文的“形式服从功能”的思想主张建筑的功能、结构、适当的装饰和建筑的环境融为一体。

新建筑运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三种新型建筑材料——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取代了木材、石料、砖瓦,成为现代建筑的主要材料。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弗兰克·赖特,德国的格罗佩斯、米斯凡德洛,瑞士的勒·柯布西耶,芬兰的阿尔瓦·阿图。

7、格罗皮乌斯1911年设计的法格斯鞋楦工厂。赖特1936年设计的“流水别墅”,柯布西耶20世纪30年代设计的公寓

朗香教堂

8、荷兰风格派主要代表人物除杜斯博格外,还有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1920年创造的《红、黄、蓝》油画,以最简单的纵横结构和单纯 的三原色,成为风格派主张“用纯粹几何形象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

9、里特维特设计的“红黄蓝椅”它由13根机制木条和层压板垂直构成。

10、俄国构成主义代表拉吉米尔·塔特林。构成主义运动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是1920年由塔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塔方案。

11、当代美国著名设计家兼理论家查尔斯·詹姆斯认为现代主义是现代生产技术(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现代思想(平民化、大众化的市场为定位的设计)和现代生产方式(大工业的生产组织)的结合。

12现代主义的实质和内容:

现代主义设计是民主主义的;

现代主义设计是建立在大工业机器生产之上的;

现代主义设计的两大内核是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

13、包豪斯的奠基人——格罗皮乌斯

格罗皮乌斯到柏林和慕尼黑学习建筑。

14、包豪斯形成了自己的基本原则:

主张艺术与设计的新统一

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认为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15、包豪斯最早担任基础课的教员

约翰·伊顿

马科斯·沸宁格

16、工业设计这个词也因1919年美国设计师约瑟夫·西奈尔在自己开办的设计事务所的首次使用而广为传播。

17、美国工业史上影响最大、最为成功的工业设计家、美国设计之父、万能设计大师——罗维。

他创办的罗维设计事务所成为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公司。

18、流线型运动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一种式样设计运动,形成了以流线风格为主的工业设计特征。

19、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意大利设计界最有代表性和最富才华的人物是吉奥·庞蒂,他集设计师、建筑师和教育家、理论家于一身。20、1928年他创办了《多姆斯》设计杂志。

PH灯具根据室内采光的要求和设想,从照明的科学原理出发来确定其造型。丹麦20世纪30年代最著名的PH灯具设计师是保罗·海宁森。

22、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芬兰最有影响的设计界人物是阿尔瓦·阿图,他通过其建筑、家具等设计成为北欧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大师。

23、计划废止制:功能性废止、款式性废止、质量性废止。

真正使乌尔姆设计学院到达新的高度是乌尔姆第二任院长、建筑家,托玛斯·马尔多纳多,他认为设计应该而且必然是理性的、科学的、技术的,学院应完全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之上,要培养出科学型的设计师,多尔姆较之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科学系统性有着更大贡献。

24、汉斯·华格纳是确立战后丹麦设计国际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

1944年他设计的“中国椅子”具有典型的明式家具风格,艺术品味极高,是西方设计师模仿中国家具设计最杰出的例子之一,1947年,他设计了“孔雀椅”。

1949年设计的一把被称为“最美的椅子”的圈椅是华格纳最出名的设计。

25、阿勒·雅各布森是丹麦战后又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设计大师。

1958年他为弗里兹·汉森公司设计的“天鹅型”椅和“蛋型”椅。

26、艾罗·沙里宁

他最著名的设计是“胎式”或“内凹式”椅子郁金香椅

27、波普来源于英语“大众化”(popular)但当它与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艺术、思想设计建立起密切联系以来,就不仅是指大众享有的文化,而更加具有反叛正统的意义。

英国的波普风格设计具有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折衷特点,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对正统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反动,带有一种对社会,对传统的玩世不恭式的反叛和戏谑,波普设计是一个形式主义的设计风潮,其追求新奇、古怪的宗旨最终缺乏社会文化的坚实依据,其设计违背了工业设计的机械化生产,人体工学,经济实用等基本准则,最终成为了一闪即逝的真正流行风格,但他对现代主义设计观产生了很大冲击,活跃了20世纪60年代的设计气氛,并对后来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产生了间接的思想影响。

28、荷兰的工业设计飞利浦公司代表,它成立于1891年,是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电器生产公司之一,战后成为荷兰经济的核心,在欧洲市场与德国的AEC公司,西门公司一决高下,其成功的设计策略广为人知。

29、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设计家里查德·罗杰斯设计的蓬皮杜文化中心,是70年代工业风格的典型代表。

30、1981年由意大利设计大师索扎斯在米兰组织成立的孟菲斯设计团体,更令世界设计界为之侧目。

索扎菲作为孟菲斯运动的重要发起人之一,其代表作是一个奇形怪状的书架(博古架)

31、1958年密斯凡德罗与菲力普·约翰逊合作,在纽约设计了西格莱姆大厦,奠定了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形式基础,西格莱姆大厦,奠定了国际上第一座“玻璃盒子”的高层建筑,完全没有任何装饰,黑白两色的色彩计划,单调的几何形态,建筑表面格子式的工整网状形式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典型特征。

密斯凡德罗的“少则多”的减少主义原则改变了世界大都会三分之二的天际线。

32、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结分为三点:

即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

33、罗伯特·文丘里他是美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家,是奠定建筑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基础的第一人,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之一。

34、美国设计师菲力普·约翰逊于1978-1984年设计完成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

厦——AT&T大厦,被认为是成熟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作之一。

35、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特征:采用历史主义,古典主义的装饰动机,以折衷手法进行处理,注重产品的娱乐性,隐喻性和装饰细节处理的含糊性。

36、解构主义是从结构主义中演化而来的,其实质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解构主义风格的设计特征是: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和形态。

54、解构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弗兰克·盖里和彼得·埃森曼等人,盖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37、解构主义是具有很大个性,随意性和表现特征的设计探索风格,是对正统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原则和标准的否定和批判(特点)

38、美籍华人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国家博物馆东馆。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和法国罗浮宫前的“水晶金字塔”等都是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

简答题

1、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简答)

(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

(2)主张设计的诚实,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向

(3)提倡哥特式风格和其他中世纪的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的功能(4)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并采用大量卷草、花卉、鸟类等装饰纹样。

2、新艺术运动的风格(简答)

反对照搬历史上的各种装饰风格和折衷主义倾向,反对忠实模仿自然(2)主张艺术家,设计师到大自然中寻求自然美的本质

(3)强调整体艺术环境,以获得和谐一致的总体艺术效果,为主张“纯艺术”与手工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艺术。

3、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简答)

装饰艺术运动是装饰运动在20世纪初的最后一次尝试,它具有手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采用折衷主义立场,设法把豪华,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以此产生一种新风格。

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风格在造型上趋向于采用最简单的几何外形,但并不强调几何对称,以直线为基本设计语言,同时设计中又常常出现阳光放射型,闪电型,曲折型,重叠箭头等几何构图;色彩上多采用鲜红,鲜蓝,鲜黄以及金属色,使其设计达到绚丽夺目甚至金碧辉煌的效果。

装饰运动集中体现的“三个结合”

手工艺于工业化的结合 东方风格与西方风格的结合 人情化与机械化的结合3、波普风格(名词解释)

波普风格又称流行风格,它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

从设计上来说,波普风格追求大众化的,通俗的,趣味,在设计中强调新奇 与独特,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彩。

波普风格设计的本质是形式主义,它违背了工业生产中的经济法制,人体工程学原理等工业设计的基本原则因而昙花一现。

但是波普设计的影响是广泛的,特别是在利用色彩和表现形式方面为设计领域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

4、后现代主义设计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生产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建筑、文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设计中的后现代概念首先出于建筑设计领域,美国建筑家、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最早明确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后现代设计是针对现代主义后期出现的单调的缺乏人情味的理论而冷酷的面貌,后现代主义以追求富于人性的、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传统的、表现的形式,塑造多元化的设计特征。

其特征归结为三点:即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强调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的象征性,并把装饰作为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

6、简述德国工业同盟的设计主张

(1)明确提出艺术、工业、手工业相结合;(2)主张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德国设计艺

术的水平,完善艺术、工业设计和手工艺;(3)强调联盟走非官方路线,保持联盟作为艺术界行业组织的性质,避免政治对设计的干扰;(4)要求在德国设计艺术界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承认并接受现代工业;(5)在设计中,反对任何形式的装饰;(6)主张标准化下的批量化,以此作为设计艺术的基本要求。

7、流线型风格

美国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不但促进了美国设计职业化发展,同时也促成了一种新的设计风格的流行——流线型风格。这种风格与当时的时代气氛、技术发展水平是很适应的。流线型风格主要出现在产品设计上,特别是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设计上,以后成为一种风格,影响到其它产品,甚至建筑和室内设计,是30年代很典型的美国式的现代主义风格,与欧洲的包豪斯式的现代主义大相径庭。盖迪斯是使流线型风格普及化的重要人物。

8、极少主义风格

极少主义风格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盛的设计风格。其特征是一种美学上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少到不能再少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受米斯?凡?德?罗 “少则多”的思想和影响发展而来的。这种风格的工业产品,特别是家具,具有简单的结构,比较生硬的表面处理特点。1984年成立的意大利“宙斯”设计集团是极少主义风格最有代表性的组织,而法国设计家菲力普?斯塔克是极少主义风格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9、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Green Disign)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未出现的一股设计潮流。它是一个内涵相当宽泛的概念,实质上,绿色设计是一种设计策略的大变动,一种牵动世界诸多政治与经济问题的全球性思路,一种关系到人类社会的今天与未来的文化反省。

10、哪位设计家在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马克穆多)

11、“好莱坞”风格是什么运动在美国发展出来的一种风格(装饰艺术运动)

12、“装饰艺术”运动发轫于哪座城市(法国巴黎)

13、现代建筑自从产生以来,坚持面向大众,实现了奥地利建筑家鲁斯提出的(装饰即罪恶)

14、提出“从内到外”设计原则的设计师是(美国工业设计师亨利.德莱佛斯)15、1971年发明了第一部微型处理机的美国公司是(美国因特尔公司)

16、国际主义风格首先在哪种设计上得以确立(建筑设计)

17、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中著名的行会有马克穆多成立的(世纪行会)

行会,以及阿什比成立的(手工艺行会)行会等

18、通用汽车总裁(斯隆)和设计师(厄尔),提出“有计划废止”的观念成为一种促销方式,但是也受到环保主义者的抨击

19、新艺术运动的渊源是什么?

答:新艺术运动直接起源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它有三大源泉:哥特式风格,洛可可式风格和日本浮世绘。

哥特式风格是欧洲中世纪流行的艺术设计风格,主要盛行于12---15世纪的西欧、中欧。这一时期,随着大城市的崛起,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生活都发展到了最高潮,这种形式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表现就成为哥特式。它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受到封建宫廷文化的强烈影响,结构上轻盈、纤细。“哥特”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人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了。它以蛮族的粗狂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有人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建筑是天堂里的神宫。

洛可可风格是受来自中国等东方风格启发的产物,“洛可可”的含义是“贝壳形”,它源于法语,因属于路易十五时期的艺术风格,所以也称“路易十五样式”。这是线条流畅、轻盈、轻快的同时又具有女性气质、东方情调的风格,它主要致力于用曲折多变的波浪型来体现轻快的运动感与精巧的装饰效果,以非对称的形式来传达浪漫的精神追求,线条常用C或S形,或用旋涡形,强调实用中的轻便与舒适,最早产生于法国。

浮世绘是江户时代最具平民色彩的画种。一般认为,“浮世”是佛教用语,是指短暂、虚假而又无常的人间尘世,对应于超脱轮回、美妙永恒的佛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说,广义的浮世绘是指那些描绘人们日常的非宗教的绘画作品;而狭义的则主要是指江户宽永年间出现的,以青楼女子,戏剧演员和自然风光为基本表现主题的版画作品。

20、海宁森的PH灯具

海宁森的灯具设计以科学安排光线分布及讲究与室内建筑的融合而著称。PH灯具根据室内采光的要求和设想,从照明的科学原理出发来确定其造型,重叠式灯罩既形成了反射面,又增加光线的层次,并且形成了优美独特的外形轮廓,照明效果柔和、均匀、无眩光刺激,光色适宜,具有极好的功能效果。

21、美国工业设计的新特点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美国在全球经济大国的确立和科技的领先,使美国的工业设计出现了以下新特点:

首先,计算机产品的设计和更新换代,引发了工业设计革命。

在计算领域,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引导或左右了计算机革命甚至网络时代,这种状况,一方面保证了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改变了美国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

其次,新技术被迅速地融入设计的同时,为人设计的思想成为设计的一大宗旨。

再次,将设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强调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这方面最典型例子是“企业形象设计”的出现和完善。

22、工业设计表现为两大主要特征:

一是现代主义设计被否定、抛弃之后,设计师试图能在现代主义设计基础和结构之上找到一条适合新时代和人们审美心理的发展之路。因而各种设计探索运动和风格层出不穷,软高技设计、极少主义、解构主义、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循环设计、组合设计、曼菲斯风格等成为这一时期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风格和思潮。我们把这些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统称为“后现代主义设计”。

二是对于设计观念和设计理念的更深层次探索。以往对于优秀设计的评价标准已大打折扣,健康、安全、舒适和发展已成为现代设计的新要求。关注人和关注环境成为工业设计的两大主题。“为人设计”和“环保设计”成为工业产品设计的主要内容,并引发了众多的设计潮流和趋势的出现,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成为工业设计的基本原则。此外,属于平面设计范畴的企业形象系统设计成为80年代以后工业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在企业竞争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23、、工业化时代的人体工程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1)机械时代(1750-1890年)(1分)。这个时期的设计主要是简单地为寻找符合使用者的尺度的设计细节,对于真正的适应性,特别是效率性、安全性,则没有适当考虑。(2分);(2)技术革命时期(1870-1945年)(1分)。人-机关系在设计上显得日益重要。(2分);(3)为人的思维的设计阶段(1945-)(2分)。扩大人的思维力量设计方面,使设计能够支持、解放、扩展人的脑力劳动(2分)。

2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

答:(1)它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2分);(2)开始了采用现代材料的、以批量生产为目的的、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工业产品设计教育,奠定了现代主义的工业产品设计的基本面貌(2分);(3)对于平面设计的功能化探索和现代主义设计面貌的教育,也依然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一个主要的和重要的根源(2分);(4)广泛采用工作室体制进行教育,让学生参与动手的制作过程,完全改变以往那种只绘画、不动手制作的陈旧教育方式(2分);(5)还开始建立与企业界、工业界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体验工业生产与设计的关联。开创了现代设计与工业设计生产密切联系的第一章(2分)。

25、试简述美国工业设计家雷蒙·罗维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答:(1)简练(2分);(2)容易维修和保养(2分);(3)典雅或者美观(1分);(4)使用方便(1分);(5)经济(1分);(6)耐用(1分);(7)产品设计通过产品的形状表达使用功能(2分)。

中国近现代总结史 篇5

专题三

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XX年考纲要求】

2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原表述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增加意义;删除“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增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删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增加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删除国际国内意义)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删除过渡时期总路线)

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指导】

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后)。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经济上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通过对史实的把握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成功。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阶段处于过渡时期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毛泽东思想

【教学安排】四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之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2.意义:

①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二、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①继续解放全国领土。1951年x藏和平解放标志着大陆的全部解放,中国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进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开展抗美援朝。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羸得了和平环境。

④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

⑤合理调整工商业。发挥了私营工商业有得于国计民生的作用。

⑥加强对农业和矿业的领导。调动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2.总的结果: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显著提高。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经济基础,并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经济建设指标的超额完成:工矿业成就突出,建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

.对农业的改造:1953年开始,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采用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形式。1955年底基本实现合作化。

2.对手工业的改造:采用与农业改造同样的步骤。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53年中央确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企业的方针。1955年底通过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到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同时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三大改造中存在的问题: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②对一部分私营工商业者使用和处理不当。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全国政协和地方各级政协是这种制度的组织形式。

②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③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④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为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中共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制定是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时,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5个,即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x藏自治区。

四、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内容: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建国一周年时,同苏联等17个欧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3.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保卫了国家独立和安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提供了安全的外部环境。

4.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5.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6.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成功。亚非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形成了反帝反殖的万隆精神。

【教学反思】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56年迄今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政治上“文革”的发动。外交成就。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人两国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更广泛的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我国逐渐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XX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突出。人民代表大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基层民主得到推广。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成熟。“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及两岸关系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主义的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纠正“左”倾错误,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毛泽东思想

【教学安排】四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1956—1976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一)探索的背景

.国内:①“一五”计划经济指标的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②三大改选的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我国国内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定,极大地调动了各阶层和各民族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2.国际:①美国长期推行“遏制与孤立”中国的政策;②苏共二十大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

(二)探索的成就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

2.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科学地判定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5.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1960年,中共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6.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7.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以纠正“左”倾错误。

8.打开外交新局面:

①1971年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表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三)探索中的失误:

.产生失误的原因:

①客观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两极格局下美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林彪、江青、康生等野心家的别有用心。

②主观方面: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建设客观规律;对阶级斗争形势和世界战争形势估计错误。

2.失误的表现: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掀起“大跃进”运动,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

③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低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盲目扩大公有化程度。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在当时被称为“三面红旗”,这是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和1959—1961年的国家严重的经济困难。

④开展“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涉及思想文化、政治和经济领域,导致思想禁锢、经济瘫痪、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文化大革命使“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给党、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建国后最严重的损失。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978—迄今

(一)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同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支持讨论的深入发展。这场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从而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的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二)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实现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即作出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还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决定平反冤假错案。

2.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点。

③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全会报告阐述了邓小平理论,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④综上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等的历史地位。

2.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公民有向国家机关取得赔偿的权利;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1999年,又增加了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

3.全面立法,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197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之后又通过《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从而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的完善法律体系。

4.确保人民参政权利: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助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1984年颁布施行《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初步建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宪法还强化了人大对各级政府的监督权力。

5.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四)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开始

①1978年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随后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②1983年中央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恢复乡、镇、村建制。

③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废除统购派购制度,允许农产品自由买卖;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推动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④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和农村工业化开辟新路。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

①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政府主要实施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

③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④改革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⑤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在国有企业中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是由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而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具体措施有:全面放开粮价,实行市场定价;改革金融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社会保障体制。

③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是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推动经济合理发展。缺点是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和破坏性。解决办法是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五)实行对外开放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2.内容:引进来,即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走出去,即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①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设置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浦东新区、开放内地省会和沿江、沿边市镇。

②在开放地区实行一定的特殊优惠政策。

③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1年)和世界贸易组织(XX年12月),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

(六)努力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979年祖国大陆改变对台湾政策: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和平统一的呼吁;

②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

③邓小平访美期间宣称“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2.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3.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意义:洗刷了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4.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5.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发展:

①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倡议“三通”,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探亲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②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著名的“九二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达成了推动两岸交流的多项协议。

③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④XX年台湾当局发生变化,中共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反对分裂国家的图谋。

(七)新时期的外交活动

.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①调整的依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调整的内容:

a.改变了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

b.邓小平指出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全球化,实现共同繁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即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①积极参与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性热点问题的公正合理解决,如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等;②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③促进联合国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①1991年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成为重要成员。

②1997年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缓解东盟经济危机,并与东盟确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③发展与欧盟各国关系,1998年与欧盟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④XX年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并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上海公约》,全面发展了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和形成

.形成过程:

①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②之后,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报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阐述。

③1982年中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④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十三大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⑤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⑥同年中共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⑦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⑤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三个有利于”。

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⑦“一国两制”的构想。

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①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并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立起来的。

②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现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教学反思】

中国共产党斗争史`附录

一、关于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思想体系。

2.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撰写的主要著作有:

①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个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②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抗日战争时期的《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④解放战争时期的《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

⑤建国后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③“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⑤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开辟敌后战场;

⑥新民主主义理论;

⑦革命统一战线理论,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⑧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⑨开展整风运动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5.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①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指导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通过和平方式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共取得革命胜利和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③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二、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从积累的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中创立的重要思想理论。

2.在XX年中共16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中共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集中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附录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

2.“断发易服”、放足、社交礼仪和饮食的西化。

3.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推动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2.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3.XX年(“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京九铁路的建成加强香港与首都的联系。

4.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5.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6.19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在台湾架设,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XX年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均跃居世界第二位。

大众传媒的变迁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是国人在境内最早创办的报刊。《时务报》、《民报》和《新青年》是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报刊,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中共先后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国民党办有《中央日报》。建国以后《人民日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3.1905年《定军山》首映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起步。1931年始有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是《渔光曲》(1935`莫斯科)。《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

4.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5.20世纪90年代,网络媒介诞生,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成功,同年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XX年“神舟”5号飞船搭载宇航员杨利伟成功返航,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世界现代设计史人物 篇6

【框架】

一、手工设计及向工业设计过渡时期——设计思想萌芽(至19世纪初)(1)18世纪前的手工艺时代

(2)工业革命时期的设计萌芽

二、机械的早期工业化时代——设计思想发展(至20世纪初)(1)工艺美术运动 和 新艺术运动(重点)(2)国际现代主义 和包豪斯

(重点)(3)美国设计的兴起

三、高度机械化时代—设计思想的成熟(至20世纪50年代)

四、自动化全球时代—设计思想和体系全面发展(至今)(1)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设计(2)美国工业设计(3)日本工业设计

【设计风格大事年】

〖设计萌芽以前〗

中世纪: “哥特式” 以小尖塔和彩色玻璃镶嵌为特色

“罗马式”以圆屋顶,弧形拱门和厚墙为特点的基督教堂艺术 “古希腊罗马艺术”“静穆的伟大,单纯的崇高” 16世纪 “文艺复兴”代表人文主义精神和秩序严谨,协调的古典美学理想

17世纪 “巴洛克” 追求不规则形式,起伏的线条及情感热烈的天主教和君主宫廷室内奇异装饰为特点。

18世纪 “洛可可”优雅轻快,非对称曲线,华丽柔和以及 营造沙龙是居住环境 19世纪初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 〖设计萌芽后至少分七个阶段〗 1850-1900 工艺美术运动 1890-1905 新艺术运动 1900-1930 机械美学运动 1925-1939 装饰艺术派 1935-1955 商业主义风格

1955-1975 多样化时期:波普pop;高技术;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国际主义); 微电子风格 1975-至今当代风格

二、以名词解释方式: 1.设计(p12)答题要点:

一是定义(一句话)

二是核心内容(三个点)

三是影响现代设计的因素以及最终对现代设计的定位——“具有高度应用性” 2.“工艺美术”运动(p51、56)3.“装饰艺术”运动(p64)

这两道题目的答案结构是一样的,需要大家熟悉并理解这两章的内容并从行文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并且加以组合,形成由以下几点组成的答案:时间;地域范围;社会背景、思想根源;艺术风格;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或主要门类);社会影响(及艺术史上对其的评价和褒贬)

4威廉.莫里斯(p54—56)5安东尼.高蒂(p74—78)

这两道题目的答案结构也是一样的,答案必须包括以下几点:

1)国籍、活动时代

2)主要思想或艺术主张

3)主要代表作或艺术活动

4)影响(即艺术史上对其的评价和褒贬)

※拉斯金的思想

1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认为应将现实观察融入设计当中,提出设计的实用性。

2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也非常混乱。

3既强调为大众,又主张从自然和哥特风格中找寻出路,这显然不是为大众的;既包含社会主义色彩,又包含对大工业化的不安。※威廉•莫里斯

他是在实践中实现拉斯金设计思想的第一个人物。

1他强调设计的服务对象为大众,希望振兴工艺美术的传统,一方面否定机械化、工业化风格,另一方面否定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式风格,认为哥特式、中世纪的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

2他反复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一,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二,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

3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设计事务所,设计的产品采取哥特式和自然主义风格,强调实用性和美观性结合--“红屋

※现代主义

阿尔瓦•阿图

是芬兰设计家,现代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有机功能主义的原则,把现代主义单调面貌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正,奠定了斯坎的纳维亚现代主义的形式。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包豪斯、国际主义风格的人情化改良,强调功能和民主化的同时探索更具有人文色彩、更重视人心理需求的设计方向。作品轻松、流畅,喜用木材,注意环境的协调,使单一的设计具有多层面的意义。他的设计理论包括信息理论(设计具有信号特征)、表现理论(表现主义可以屈从基本的功能要求)和人文风格(建筑应具有人情味)。对米斯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人情化的风格改变了德国现代主义的单调,建立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新有机功能主义风格,对各国设计师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德国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1902左右开始有部分人从青年风格运动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现代设计运动的中心,其中较重要的是贝伦斯。他为德国电器公司设计企业形象,奠定了功能主义设计风格的基础,是从早期探索的毕德迈耶风格中的重大进步。而真正的开创者是穆特修斯,他坚决反对青年风格运动,反对任何艺术风格,追求没有风格的所谓明确的实用性,宣传功能主义。1907,穆特修斯、贝伦斯等成立了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德国工业同盟。宗旨由纽曼起草:

1、提倡艺术、工业、手工业结合。

2、主张通过教育把不同设计综合。

3、强调走非官方的路线。

4、大力宣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

5、坚决反对任何装饰。

6、主张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德国现代主义的兴起与贝伦斯的设计实践分不开,他的设计事务所培养了格罗佩斯、凡德洛、科布西耶等现代主义重要人物,为现代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格罗佩斯创建的包豪斯集中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对于设计的新探索和试验成果,并加以发展成为集欧洲现代主义运动的大成的中心,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和工业设计的基本面貌,在现代主义运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俄国构成主义运动

1构成主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中产生的一次前卫艺术运动。俄国构成主义热衷于科学技术,把结构当作建筑设计的起点,以此作为建筑表现的中心,这个立场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原则。

2构成主义强烈提出设计为政治服务。俄国设计家开始探索的最早的建筑方案是塔特林的第三国际塔,它的象征性与实用性很强。

31919年马列维奇、李西斯基组成了“宇诺维斯”,对荷兰风格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真正变成建筑现实的俄国构成主义建筑还是梅尔尼科夫在巴黎世博会上的新精神宫。后期构成主义基本集中在城市规划上,突出人物有谢门诺夫等,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与科布西耶的理想主义规划相似,提出了放射性设计规划和线性规划的城市规划方式,作品有共产主义卫星红城等。

※荷兰风格派运动

※包豪斯

※格罗佩斯

20世纪最重要的设计家和设计教育的奠基人,参加组织了工业同盟。他的思想历程很复杂,特别是在对机械的态度和政治立场上。

1在建筑上提倡采用新结构、新材料为功能服务,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

2其早期设计思想认为设计上的标准化原则会扼杀个人的创造性、造成单调的、无特点的作品。一战对他的影响很大,对机器的迷恋消失,非政治化变为具有社会主义立场的新人。他将其通过设计改造世界的乌托邦思想通过创建包豪斯体现出来。

3他希望艺术与手工业不是对立的,能通过教育改革将二者和谐的结合,强调工艺、技术和艺术的和谐统一。他一生为包豪斯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其代表作有包豪斯校舍等。

※伊顿 瑞士画家,他为在包豪斯的第一阶段带来许多积极的因素,成为第一个创造现代基础课的人,也是最早引入现代色彩体系的教育家之一。要求学生严格掌握色彩肌理与平面、立体形式。但他往往将宗教和科学混为一体,对学生又有双面的影响。他和马科斯、费宁格是包豪斯最早的担任基础课的全职教员,他们的教学都是个人化的,不成体系的。※莫霍尔•纳吉

包豪斯教员,出色的设计家。纳吉受构成主义强烈影响,特别是塔特林和里西斯基。他否定过分的个人表现,强调创造能为社会接受的的设计,将强烈社会性的设计观念灌输入教学中,对于包豪斯发展方向的改变起到了几乎是决定性的作用。其作品全部是绝对抽象的作品,体现了简单的结构力量和理性特征。※米斯•凡德洛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奠定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提出少则多的原则,改变了世界建筑的面貌。包豪斯的第三任校长。他终生追求所谓的单纯建筑,受贝伦斯影响很大,主张少则多甚至达到违反功能的地步,是国际主义产生的重要人物。政治上它是非政治化的代表。虽然晚期的包豪斯在环境上极度恶劣,但米斯仍努力维持正常的教学,直至纳粹政府关闭包豪斯。

※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人物

温图利:美国建筑设计家。他是在建筑设计上奠定后现代主义基础的第一人。1969年提出少则烦的原则,从形式基础上对现代主义挑战,作品“温图利”住宅提出了自己的后现代主义形式宣言。他并反对现代主义的核心内容,设计包含了大量清晰的古典主义单调的形式特征,但总的来看仍然是简单明确的、功能性的、实用主义的。温图利追求一种典雅的、富于装饰的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他设计的英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圣斯布里厅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穆尔:美国杰出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他对于建筑设计一向持有非常浪漫的艺术态度,不少建筑都具有鲜明舞台表演设计的特点。他对于自然环境、社区环境与建筑的吻合、协调特点非常重视。代表作意大利广场、双树旅馆。格里夫斯:美国建筑家,奠定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重要人物。他的设计讲究装饰的丰富,色彩的丰富,注重历史风格的折衷表现。许多设计综合了画家和建筑师双重技术,完整地融合一体。他最重要的设计作品是波特兰市的公共服务中心,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约翰逊:美国最重要的设计理论家、当代建筑设计师之一,先后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现代设计运动。他是最早把欧洲的现代主义介绍到美国的人物之一。他和密斯合作设计西格莱姆大厦是其成为世界大师的重要转折点。在温图利提出少则烦主张后,它设计了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厦,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之一。他代表了后现代主义设计中比较讲究保持古典主义精华完整性的一派。

矶崎新: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极具个人特点。他能够在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间找到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达到既有现代主义的理性,又具古典主义的装饰色彩和庄严。代表作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等。

斯特林:英国杰出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家。他的探索方向是标准的后现代主义式的,采用现代主义与古典风格的结合,并且加以嘲讽式的处理,严肃中充满了戏虐和调侃的味道,最典型的例子是德国斯图加特的新国家艺术博物馆。

罗伯逊: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他主张改革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冷漠,非人情化的倾向,希望能利用历史传统达到建筑的文化气息。他不希望对古典风格和历史风格进行嘲弄和戏虐,努力把现代主义的结构和古典主义的动机进行完美的结合,代表作有阿姆维斯特总部大楼等。

阿道•罗西:意大利重要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他把环境整体性、协调性看得至高无上,从而形成他的设计方法和理论。最集中体现他原则的例子是莫迪纳市的公墓建筑。其他还有法列尔、詹克斯、塔夫特事务所、博塔、罗什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

罗维的几个基本的实用主义原则

简练、容易维修和保养、典雅或者美观、使用方便、经济、耐用、以及产品设计通过产品的形状表达实用功能。

中国近现代总结史 篇7

《布登勃洛克一家》主要描写发生于19世纪30-70年代40余年间德国北部商业城市卢卑克的名门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盛衰故事。祖父老约翰依赖拿破仑战争年代从事军粮买卖而一举发迹,创立了“布登勃洛克公司”,其时购置豪宅、生活奢华、宾朋盈门、生意兴隆,堪称全城最为富有、地位至尊的显赫人物。传至第二代儿子小约翰时,由于遭遇一连串不如意的事变(如1848年欧洲革命风波、孙女安冬妮婚姻失败带来八万马克陪嫁的丧失),再加之新兴商人哈根施特罗姆的崛起——后者以其不择手段、疯狂投机诈骗的经商之道,成为一个为布氏家族所不嗤却又不可忽视的商场劲敌,开始走下坡路。到第三代时,更是日显其颓败迹象:孙子克里斯蒂安浪荡成性、挥霍无度,最后被送进精神病院;孙女安冬妮屡遭婚姻家庭生活的挫折打击,只能徒慕虚荣、抱残守缺地苟且度日;继承家业的长孙托马斯恪守商业道德传统与祖传家训:“白日精心于事务,然勿作有愧于良心之事,俾夜间能坦然就寝”,殚心竭虑、惨淡经营,虽一度使家业获得一定的起色,但那终究不过是苦苦支撑而已。因为此时无论经济实力抑或社会地位,均已无法再亦不足以同哈根施特罗姆分庭抗礼,加之奥普战争和投机失算,生意竞争一败涂地,竟被迫无奈地将祖传豪宅盘卖给对手哈氏,自己则心力交瘁地英年早逝。第四代托马斯的独子汉诺天生体弱多病,醉心音乐而厌恶商业,十五岁时因患伤寒而夭折。至此,曾显赫一时的布登勃罗克家族彻底土崩瓦解、归于覆灭!

小说中的布氏家族与哈根施特罗姆家族,分别代表了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前者恪守陈旧的“忠厚诚实”的传统经商模式,显然不和时宜,无法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代;后者则不顾廉耻、不择手段,欺诈、投机、掠夺等种种伎俩无所不用,在激烈残酷的商业竞争中如鱼得水、占尽上风。布氏家族难以挽救的商业失败,标志着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被垄断资本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因此该作品通过布氏家族的衰落,生动形象地了揭示出德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演变过程。另外,小说还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德国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弱肉强食、金钱至上的冷酷关系,被称为德国资产阶级的“灵魂史”。

小说首先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入木三分地暴露资本主义金钱关系对人们灵魂的毒害而取胜,给人一种强烈的精神震撼力。此特点,主要借助描写布氏家族内部的男婚女嫁与财产继承问题两个方面予以揭示。前者如作品第3部第14章里的“逼婚”:父亲小约翰为着“布氏公司利益”,动员全家人软硬兼施地诱使、逼迫女儿安冬妮与家族看好的“女婿”人选——投机商人格仑利希结合;安冬妮因为贪图享乐奢华的阔太太的生活,竟然甘愿舍弃与之真诚相爱的大学生莫尔顿;而格仑利希之所以愿意娶安冬妮,也决非出于爱情,仅仅企图利用妻子八万马克的一笔丰厚陪嫁和“布登勃洛克公司”的良好商业信誉,以缓解自身陷入的已濒于破产的经济危机。显然,这桩婚姻不啻纯然以金钱为基点的一场“商品交易”(这里显然出现了一个对等公式:“爱情”=“商品”)。决定安冬妮必须成为“格仑利希太太”,归咎于布氏家族将对方是否有钱、婚姻能否对公司有利当作首选条件,即如安冬妮之父小约翰强调指出的:据说格仑利希的生意“出奇的兴隆”,其资产“大概有12万泰勒,每年赢利非常可观”;而所谓“感情因素”则是微不足道、根本无需考虑的。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是,布氏家族煞费苦心替安冬妮所挑选的“乘龙快婿”格仑利希先生,恰恰是一个善于伪装、从事买空卖空的投机家、大骗子。婚后不久格仑利希便身败名裂破了产,安冬妮以一位离婚的“年轻寡妇”身份灰溜溜回到娘家。这桩精心算计好的婚姻非但未能给布氏家族带来任何商业利益,反倒使家族蒙上一层耻辱,还白白损失掉八万马克的陪嫁,真是得不偿失!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

布氏家族表面上的确有许多温情絮语,但骨子里却不择不扣地由经济利害关系主宰一切,最能说明此问题的无疑乃是小说第9部第2章里描写老参议夫人死后布氏三兄妹分配遗物的那场戏,作者将兄妹三人为着各自利益而六亲不认、你咒我骂、相互倾轧的情景,铺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试看:安冬妮以“特别的热心”看待遗产分配问题,尽可能多地为自己、自己的女儿及外孙女多捞一把;平素懒散、无所事事的克利斯蒂安,此时此刻却“流露出令人吃惊的几乎达到贪婪程度的热心”,开口滥要;托马斯则当仁不让,两兄弟隔着一张桌子互相攻 午,吵得不可开交,直恨不得把对方一口吞掉。谁能料到,这场遗产争夺战就发生于他们的母亲刚刚咽气而尚未收敛之际?作者这此痛快淋漓地披露出该家族内部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利害关系,彻底撕下那层温情脉脉的虚伪面纱。这段场景描写,堪称全书中至为精妙绝伦的篇章。

小说在艺术性方面取得了足以称道的非凡成就,概括说来主要体现为:

其一,从家庭视角切入,亦即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布氏家族几代人的更迭,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地反映出布氏家族由欣欣向荣——停滞萎缩——病入膏肓——分崩离析的盛衰嬗变轨迹,藉此揭示德国社会由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巨大历史性变迁。

其二,成功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家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精心塑造出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人物,其中象老约翰、小约翰、托马斯、克利斯蒂安、安冬妮、格仑利希、佩尔曼内德、哈根施特罗姆等许多形象,都成为栩栩如生的不朽典型。如节选中的安冬妮,便可谓一个血肉丰满且带有某些矛盾复杂性的艺术形象。她是作为家族疼爱呵护的小女孩在全书中第一个出场,小说结尾她眼睁睁看着刻有家族徽章的豪宅被盘卖掉、兄长托马斯猝亡、小汉诺夭折……作为家族覆灭的几乎唯一见证人而最后悄然隐去。可以说,她经历了家族由盛而衰、从强到弱的整个变化过程:无论是繁荣时代的显赫荣耀,还是颓败时期的暗淡无奈,均在她的身上烙下鲜明深刻的印记;其一生中的希望与失败、不幸与挣扎,莫不与家族的浮沉起落息息相关。她天真、坦率而又傲慢、自负、贪图享受,一切行为唯“家族利益”是瞻,其身上最主导的性格特征乃为爱慕虚荣。她的虚荣心超过家族其他任何一个人,这种虚荣心即使是在个人及家族屡遭挫折打击(如两次失败的婚姻、儿子夭折、女婿因商业投机而入狱、布氏公司的每况愈下和最终倒闭等)而失魂落魄之际,亦丝毫未曾减弱。她在对昔日繁华的缅怀追忆里,为家族吟咏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挽歌。每一位看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读者,肯定都无法忘怀这个既可傲、可悲又可怜、可笑的资产阶级女性人物!

其三,擅长以深微精细的笔调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如选文第三部第十四章里对安冬妮的心理描写,即层次分明,显得十分真实:虽不乏真诚情感的火花,却更爱慕虚荣。尽管她一向厌恶虚伪造作的商人格仑利希,眷恋与大学生莫尔顿之间纯洁真挚的自由恋爱而一度不忍割舍;但家族的一再诱劝,使这种自由爱情的萌芽遭到摧残。在优裕环境里养成的享乐、虚荣的“家族印记”很快在她身上抬头,天真而富于幻想的她,很快为“阔太太”的美梦所陶醉。为了自己的未来,她乐意把断绝同莫尔顿的爱情关系看作自己完成家族义务的一种“牺牲”,说穿了其根本动机在于,希望能以放弃真正爱情的代价换取作“阔太太”的荣华富贵!她在离开家庭去做“格仑利希太太”之前说的那令读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最后一句话“父亲,您对我还满意吗?”,可谓意味深长,说明了一切。作家将这位资产阶级小姐在爱情与富贵(情感与理智)的两难选择中由犹豫彷徨至义无返顾的复杂微妙心态,描摹得生动传神,不啻小说中极其精彩耐看的一幕!

其四,小说主要采用平稳含蓄、略带忧郁而间夹讥诮的叙述口吻,文字生动酣畅;作家还能根据对待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采取灵活变通的语言风格。即如作品第三部第十四章里刻画小约翰(安冬妮之父)老谋深算的性格及其搬演的那幕“逼婚丑剧”时,语气相当含蓄(暗含针砭),而小说第九部第二章里写到为遗产讨价还价的“败家子”克利斯蒂安时,则明显带有一种讥讽味道!

上一篇:开心的开学时光作文下一篇:广告有限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