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教师必备的工作新理念

2024-06-06

21世纪的教师必备的工作新理念(共12篇)

21世纪的教师必备的工作新理念 篇1

航天遥感应用的若干新理念--21世纪畅想

太空意识 宋代的诗词家苏东坡旅游庐山,描写他的意境说:“横看成岭侧成山,高低起伏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似乎悟出了艺术中的科学问题,人类需要有一种“超越”自己的能力,寻求一个腾飞的平台,从多种视角去重新认识自然的`奥秘,重新审视自己居住的地球,达到另一种境界.诗人的浪漫情结,经过近300多年的科学、技术的修炼与进步,终于成为现实.这不就是卫星遥感的应用吗?

作 者:陈述彭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刊 名:高科技与产业化英文刊名:HIGH-TECHNOLOGY & INDUSTRIALIZATION年,卷(期):“”(z1)分类号:关键词:

21世纪的教师必备的工作新理念 篇2

李嘉诚说过:“开店第一是地段, 第二是地段, 第三还是地段。”店面选址适当与否决定了店面营销的成败。遵循便利, 最大效益和发展的原则, 通过对实际开店周围环境商圈的考察等, 选取适合的地址, 然后针对目标消费者的心理位置, 实现差异化的传播, 包括店面的经营战略、经营思想、经营理念以及经营实践, 这样就能让目标受众很好的理解店面的基本情况, 对于店面营销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店面宣传是店面营销的催化剂

店面要学会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向公众有意识、有目的地传播店面的有关信息以影响和改变公众的态度、意见和行为, 扩大店面的社会影响, 形成对店面有利的舆论环境。通过有效的利用媒体来扩大店面的知名度和提高店面的美誉度。现今的宣传策略可以有以下几种:

1.1 媒介宣传策略

它是店面宣传最基本的策略, 根据媒介性质、形象定位、公众特性、目标定位、宣传费用、店面经营战略, 市场战略等, 选择最恰当的宣传媒介, 组建最佳的媒介体系, 在最恰当的时机推出媒介宣传作品, 以期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它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来进行。

1.2 活动宣传策略

店面利用顾客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参与愿望, 设置具有吸引力的活动, 宣传店面的各种信息, 展示店面形象和商品形象, 从而提高店面的知名度、美誉度, 树立良好的店面形象。它的载体是“活动”形式, 而不是媒介, 呈现出来的是一个“运行过程”。比如麦当劳在“六一儿童节”组织店面里的小朋友进行游戏, 来宣传其健康、卫生、营养的食品观念。

1.3 明星宣传策略

根据店面形象定位、公众定位、公众的明星崇拜潮流等, 聘邀合适的体育明星、文艺明星、政府要人、社会功臣、公众领袖等人士宣传社会组织的方式。如周杰伦对诺基亚手机专卖店的宣传, 突出其中音乐手机的功效。

1.4 赞助宣传策略

店面通过赞助一些以公益性、慈善性、服务性、娱乐性、大众性为主题的社会活动展开宣传, 使顾客对店面产生好感。如蒙牛乳业对超级女声的赞助, 成就了其家喻户晓的知名度。

店面的宣传还包括店面广告, 特别店面门头广告, 店堂内灯箱广告和商品包装广告。以前店面广告只是占据零售点固定的位置, 作为传达的工具。而现在, 店面广告还能担负诱导购买的重任。包装广告更是节省了陈列费, 却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并且可以将商品的包装设计成诱发消费者下次购买的媒介。如雕牌肥皂的五联包装, 给消费者以量多价优, 超值实惠的感觉, 故其销量一直非常可观。

据统计:70%的消费者逛商店不知道买什么, 随机购买者占多数, 一般平均逗留时间在15分钟, 75%的人是在5秒当中决定的, 在一个产品区域前停15秒, 而能够在15秒内吸引顾客目光的, 除了商品本身之外, 就是商品陈列。所谓的店面商品陈列并不是把几箱商品往商店的过道或门口一放就万事大吉了, 而是要使这堆商品活起来。如元祖蛋糕店, 在窗明几净的橱柜里, 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蛋糕, 透过玻璃看过去, 蛋糕颜色漂亮, 制作精良, 显得十分诱人。产生这种效果, 除本身的品质外, 很大一部分来自人工营造——在柜子上方有一排彩色射灯, 灯光直射柜内食品, 每个食物下面都垫着一个白色的圆形小垫儿, 这一切配之以柜子洁白的“大背景”, 使得柜内蛋糕格外诱人。

2 员工是店面营销的灵魂

员工是店面最重要的资源, 店面必须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 让其有成长的空间, 只有这样员工才愿意和店面一起并肩作战。如何才能让员工有效地进行店面营销, 提高店面的销售额呢?

2.1 像招待朋友一样接待顾客

员工应该把顾客看做是自己的朋友, 给予礼貌、热情、细致、周到的服务, 只有这样顾客才会感觉到亲切与温馨, 才有愿意进一步了解的意愿。

2.2 用微笑给顾客家的感觉

世界旅店巨子希尔顿说:“我宁愿住进虽然只有残旧的地毯, 但能处处见到微笑的旅店, 而不愿走进一家只有一流设备, 却见不到微笑的宾馆。” 通过微笑, 与顾客进行情感沟通, 使顾客感受到温情, 还可以祛除营业员与顾客之间的陌生感, 迅速拉近距离, 使双方敞开心扉。

2.3 用言语打动顾客

微笑是以魅力征服顾客, 言语是以行动打动顾客, 并促使顾客下决心购买。员工的言语是否热情、礼貌、准确、得体, 直接影响店面的形象, 也影响顾客对商品和服务的满意度。

3 了解需求是店面营销的目标

店面营销的最终目标就是在营销人员头脑中能清晰地划分出顾客的主要需求与次要需求, 从而良好的将店面的物品销售出去。

3.1 了解需求的原因

(1) 尽量避免被动营销情况的出现。被动营销会给店面营销过程带来一系列的危害:错过销售的时机, 不容易取得用户的信任, 无法体现顾问式服务;因此, 营销人员要借此了解客户需求是否明确, 向有明确需求的顾客和没有明确需求的顾客介绍、销售产品的时候采取有所区别的营销方式。

(2) 不同客户对需求的偏好程度不同, 必须了解每一位顾客更偏好哪些方面, 对症下药才能打动顾客。

(3) 使客户对营销人员产生信任感, 从而愿意听从营销人员的建议。

(4) 为介绍产品奠定基础, 相对减少反对意见。

(5) 实现真正的顾问式销售, 体现店面营销人员专业亲和的特色。

3.2 了解需求的原则

(1) 使客户体会到了解需求的目的是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满足其需求, 便于客户同营销人员配合。

(2) 在了解需求的过程中, 要始终令客户感到很尊重他以及他所陈述的意见。

3.3 了解需求的方法

(1) 观察。

客户的外表、行为举止、与他人的谈话等只要仔细留意, 在很多的时候都能帮助店面营销人员发现客户的需求, 从而为有针对性的销售做好准备。但是, 仅靠观察是无法判断客户的真正需求的。

(2) 询问。

营销人员在开始介绍自己的产品之前, 应该先主动地询问客户的需求;根据客户对产品的了解程度, 营销人员可适当地加以提示;营销人员向顾客提问的方法, 对顾客是否能够将自己的需求明白地展现给营销人员有很大的影响。

(3) 聆听。

聆听是优秀营销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 他们可以在聆听中了解到顾客的真正需求, 并使顾客认为营销人员对他是尊重的;切记不要打断顾客的讲话, 不管顾客讲的是对是错, 都要耐心听完;努力记住顾客的话, 如果在以后的销售过程中能够重复顾客说的一些话, 顾客会觉得受到了尊重, 从而对商品的好感也会增加, 最终增加了销售成功的机会; 做一个积极的聆听者, 不仅要用点头或者表示赞同、听明白的短句表示对顾客的话语在认真听并理解了, 并可以适时地发问, 比一味点头称是或面无表情站在一边更有效;若有不清楚的地方最好请客户再讲一遍。

(4) 思考。

客户因其产品知识的局限, 可能没有准确地讲出他们的真实需求, 因此需要营销人员通过思考, 分析客户的真正需求;客户的需求可能原本就不明确, 需要营销人员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 通过思考分析, 帮助其找出真正的需求。

(5) 核查。

优秀的营销人员在与客户的沟通过程中, 每讲五句话会有一句是在核查自己的理解;通过核查可以避免对客户的需求产生误解;核查时, 用自己的话表述客户的需求, 请客户判断准确与否, 并观察客户的反应。

(6) 响应。

使用肢体语言表示认同或鼓励客户继续陈述;重复交谈中的重点信息;对客户提出的问题, 给予简短的回答;不断观察客户的反应。

参考文献

[1]卢岱元.店面营业人员职业化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67-168.

[2]程华汉.店面销售情景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19-220.

[3]刘永炬.活化终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78-90.

[4]马克.詹金斯.以顾客为中心的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92-94.

[5]马丁.M.派格勒.全球最佳店铺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103-105.

21世纪的教师必备的工作新理念 篇3

摘 要 21世纪,人类进入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种种竞争,我们的教师应如何应对?我们的教育应如何应对?本文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论述了新世纪对教师的新要求和对应策略。

关键词 21世纪 教师素质 新要求

随着 21 世纪的到来,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世纪必将是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激烈,科技发展迅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与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教育的竞争。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在教学活动中,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贯彻,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素质,以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十分紧迫的问题。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取代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根本保障,它包括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要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同时也包括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那种认为一次性完成师范学院学习的观点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职教师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或职后教育)不断提高其学历和知识水平,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二、建立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创造最佳教育效益

未来社会,图书馆、计算机的信息储存量使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宝库”了。作为教师,拥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比拥有相关的知识量更重要。现代教师应当是通才与专才的统一整体。他们应当具有广博的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主要包括:(1)现代哲学的基础知识。除了掌握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和思维科学与系统科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现代科学哲学的新知识和经济哲学、社会政治哲学、伦理学、美学与教育哲学等一般基础知识,并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新技术革命加速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人类知识总量急剧增长。19世纪知识总量每50年才增加一倍,而目前世界知识总量每3-5年就增长一倍。教师要成为“全才”、“通才”必须在知识结构上有较大的知识占有量。另一方面,知识的增长促进了学科的分化与综合,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21世纪多门交叉的综合学科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学、能源学、环境学等等。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强调知识的新鲜度。教师应成为新科技的首先占有者、播种者,才有望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本身就意味并必然促进人类思维科学和方法的进步,也一定会牵动教育思想向更科学更贴近人类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教育已由“能力本位”教育向“人格本位”教育过渡。从培养人格素质的高度出发,探索一种解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实现人道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寻找使学生人人都能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教育方法。

三、增强现代教学能力,使获得丰富而有价值的科学知识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传统的影响,教学中形成了学生被动性,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方式,而不习惯、不选用学生主动性、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今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因而教师必须具备善于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接受式学校与探究式学习各自的优势,找准它们的结合点,把线性的接受式学校和点状网络的探究式学校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过程的培养、教育功能。

广泛地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自身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一环。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教育和学习的数字化生存成为可能。谁不学会基于资源的学习,谁就将成为文盲。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基于资源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四、加强科学管理,保障教师素质的提高

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就必须有一系列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学校应该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公开课、论文评选等活动,也应该建立教师违纪档案,这对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教学气氛将是十分有益的。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能结合所教课程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只管教书,不搞科研不是好老师,只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的老师,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的好老师。因此,学校各部门应创造产教研联合的有利条件,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利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机会主动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

总之,我国的教育事业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我们教师必须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锐意进取,勇敢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21世纪的教师必备的工作新理念 篇4

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7.13 1997年日本住友公司完成和歌山炼钢厂技术改造,新建2座210吨转炉和1座铁水“三脱”预处理炉替代原有的6座160t转炉。实现了“采用最新工艺和装备技术,高效率、高质量和高稳定性生产各种高品质钢材”的技术理念,被誉为"21世纪世界最先进的钢铁厂”。

2002年首钢公司搬迁,在曹妃甸建成国内第一座临海靠港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厂。围绕曹妃甸钢铁厂的建设和设计国内钢铁界对如何建设21世纪先进钢铁厂进行了广泛研讨。本文对21世纪先进钢铁厂的基本理念、生产工艺与钢厂设计提出一些具体的看法。

21世纪先进钢铁厂的基本理念

21世纪先进钢铁厂是在20世纪现代化钢铁厂基础上,为满足市场对超纯净钢生产的需求及钢铁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建设的新型钢铁厂。其技术特点是:高效、环保和大批量生产超纯净钢。

20世纪现代化钢铁厂的发展

20世纪中氧气转炉诞生,揭开钢铁工业由传统转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现代化钢铁厂的技术特点是:生产高效化、布置紧凑化和作业连续化。

氧气转炉反应速度快,生产效率比平炉提高20多倍,炼钢的生产周期从12~16h缩短到40min。氧气转炉的诞生加速以下重大技术的发展:

高炉大型化。为满足转炉铁水供应的要求,高炉容积不断扩大,世界最大高炉容积已超过5500m3。在此基础上,发展高炉喷煤和长寿技术,使焦比降低,炉龄超过25年。

氧气转炉周期短,生产节奏快,模铸工艺无法适应。这又促进了连铸技术的开发,转炉和连铸结合使钢铁生产趋于连续化。在全连铸基础上实现连铸坯热送、连轧和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进一步完善了高效、紧凑、连续化生产的现代化钢铁流程。

为满足连铸对钢水纯净度的要求,各种炉外精炼和铁水预处理技术不断发展完善,钢水纯净度大幅度提高。钢材纯净度提高改善了钢材的服役性能,使市场对大批量生产超纯净钢的要求日益迫切。因此,如何大批量、稳定、高效率地生产超纯净钢成为20世纪现代化钢铁流程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

现代化钢厂向21世纪先进钢铁厂的转变

(1)社会背景

进入21世纪,为保证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用全新的理念研究解决超纯净钢高效化生产工艺、资源能源可循环利用以及大幅度减少环境污染等重大技术问题,建立21世纪先进钢铁厂。其发展目标是:

*满足超纯净钢的市场需求

现代化钢铁厂的发展,钢水纯净度大幅度提高,钢中杂质含量从300~400×10下降到100×10以下。但超纯净钢的生产主要依赖炉外精炼工艺,往往会造成生产成本高,作业周期长,生产不稳定等弊病。研究开发大批量、低成本、稳定生产超纯净钢的生产工艺是必须解决的重要技术课题。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仅决定于产品的质量,更决定于产品的制造成本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加剧。为提高钢厂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以大批量生产超纯净钢为基本目标,研究开发降低超纯净钢制造成本,提高钢质量稳定性的工艺技术。

*实现与环境和谐发展

21世纪,人类对社会和谐发展与环境改善的要求日益强烈,环境对钢铁工业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如何降低钢铁制造过程的环境污染,实现固体废弃物和污水零排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C02和其它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成为钢铁厂急待解决的根本问题。

(2)21世纪先进钢铁厂的技术基础

20世纪现代化钢铁厂的发展为21世纪先进钢铁厂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主要包括:

*确立高效、稳定、低成本生产超纯净钢的生产工艺。

为了满足大量生产超纯净钢的市场需求,日本学者提出分阶段冶炼的工艺思想:在最佳热力学条件下创造最佳的动力学条件,实现钢中一种或数种杂质的提纯,保证生产的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根据这一技术思想,经过20多年的研究开发,基本打通“铁水脱硫-转炉“三脱”预处理-少渣吹炼-炉外精炼”这一先进生产流程,实现了低成本、大批量、稳定生产超纯净钢的开发目标,并使转炉的生产效率提高1倍。

*高速连铸技术。

转炉采用“三脱”铁水少渣冶炼工艺后,供氧强度提高,冶炼负荷降低,使冶炼周期从40~45min缩短到20~25min。为了适应高效转炉的生产节奏,需要加快连铸机的拉坯速度,缩短连铸浇钢时间。近10年高速连铸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保证高品质钢坯铸造质量的前提下,连铸机的最高设计拉速从1~1.5m/min提高到2.5~3.0m/min。-6

-6 *高效化生产管理技术。

随着生产节奏的加快和生产过程向连续化、紧凑化发展,生产过程的缓冲环节和缓冲能力逐步减少,系统的刚性增强。为了保证稳定有序地生产,对生产调度、设备维修管理和生产、检修计划落实等生产管理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高效化生产管理技术。

*节能环保技术发展。

随着现代化钢铁厂生产技术的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受到高度重视,先后开发出CDQ、TRT、转炉负能炼钢、高温空气蓄热燃烧等一系列节能环保技术,提高了钢铁企业能量利用效率,也大幅度削减了污染物排放。

2l世纪先进钢铁厂的基本理念

综上所述,21世纪先进钢铁厂的基本理念包括:

(1)建立大批量、低成本、稳定生产超纯净钢的生产体系

传统观点认为,只有少数高附加值钢材要求达到超纯净。而21世纪先进钢铁厂的基本理念是要保证生产所有钢材都能超纯净,钢中杂质元素总含量(s十P十N十T.0十H<100-150×10,也就是“大批量”的概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努力降低超纯净钢的生产成本(目标是低于现代化钢铁流程中普通钢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稳定性,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2)实现超纯净钢生产高效化

传统的观点认为高效化生产和超纯净钢生产间存在着矛盾,高效化生产一般仅适用于普通钢,对超纯净钢生产难以实现高效化。21世纪先进钢铁厂的基本理念是实现超纯净钢生产的高效化。在先进钢铁生产流程中钢水提纯的重点工序是铁水预处理,目标是实现转炉直接生产超纯净钢。通过简化炉外精炼工艺,降低生产成本,使设备生产效率提高1倍,全员劳动生产率翻一番。

(3)建立新一代可循环的钢铁流程

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是现代化钢铁流程的主要缺点。在现代化钢铁生产流程中直接消耗于钢铁产品的能耗仅占生产总能耗的30%,其余70%的能量作为余热资源以煤气化学热和烟气、炉渣、中间产品的高温物理热等形式排放掉。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强化钢铁企业的能源资源管理,加强煤气和烟气、炉渣、粉尘、中间产品高温物理热的回收,提高能源转换效率,达到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目标也是21世纪先进钢铁厂的基本理念。

总之,21世纪先进钢铁厂要实现钢铁厂功能的转变,将传统流程中物质单向线性流动的开放式生产过程转化为资源能源可循环的闭环式生产过程,将钢铁生产与能源转换、消纳社会废弃物三大功能有机地融为一体。

-6 21世纪先进钢铁厂的生产工艺

转炉超纯净钢生产工艺

转炉直接生产超纯净钢是2l世纪先进钢铁厂的基本特征。提高转炉钢水纯净度的技术关键是铁水预处理工艺,主要包括铁水脱硫和转炉铁水“三脱”预处理。

铁水脱硫技术已经发展完善,成熟的方法是搅拌法(KR)和喷粉法。KR法的动力学条件优于喷粉法,具有明显的优点:

*脱硫效率高于喷粉法; *粉剂消耗低于喷粉法; *适宜生产超低硫铁水; *生产稳定,处理成本低。

目前,国内较流行的看法认为“三脱”转炉的主要功能是脱磷,因此只适用于超低磷钢的生产。事实上,在铁水“三脱”预处理过程中由于铁水C、Si、Mn含量高,提高了钢液中硫的活度系数,有利于脱硫。在脱磷过程中控制较高碱度和低FeO炉渣,可保证铁水脱磷、脱硫效果。转炉采用“三脱”预处理工艺,渣钢间硫的分配比达到10~100,脱硫效率高达50~70%。

生产超低硫钢,炉渣、废钢和辅料中少量的硫含量会对钢水造成严重污染。因此,为保证转炉直接生产[s]≤40×10的超低硫钢,必须要求在转炉“三脱”预处理过程中铁水不增硫。对于相同的脱硫铁水采用传统工艺冶炼,转炉终点硫含量为0.0132%。而采用“三脱”铁水预处理工艺后,转炉终点钢水硫含量可以控制到O.0043%。

铁水脱磷,熔池温度低,通过氧射流向熔池传氧,即使炉渣中氧化铁含量低,也可以得到好的脱磷效果。钢渣间磷的分配比随着炉渣碱度的升高增大,波动在100~300间。

传统转炉炼钢工艺在渣量lOOkg的条件下,渣钢间磷的分配比为60,终点钢水磷可以控制到0.0148%。采用转炉铁水脱磷工艺,渣钢间磷的分配比达到215,渣量仅为45kg,处理后的铁水磷降低到0.0097%。转炉炼钢后,普通钢终点磷可以控制在O.007%;对超低磷钢,适当增加渣量和降低终点碳含量可使终点磷控制在0.004%。

若转炉终渣硫、磷含量为0.017%和0.43%。一般不会造成钢水回硫、磷。但炉衬残渣中的硫、磷含量易造成回硫、回磷。连续采用“三脱”铁水冶烁逐渐稀释炉衬残渣中的硫、磷含量,可解决钢水回硫、回磷的问题。

采用“三脱”铁水冶炼后,脱碳转炉不再加入废钢,石灰加入量也大幅度减少,使钢水氢含量降低,达到1.5×10,与真空脱气的效果相当。脱碳转炉供氧强度增加,脱碳反应剧烈,降低钢中氮含量。终点钢水氮含量可控制在10×10下。采用少渣冶炼后,熔池脱碳速度从氧传质向碳传质转折的临界碳含量向低碳区偏移,钢水过氧化趋势减弱;同时脱磷不再是熔池脱碳的限制性环节,可采用高碳出钢工艺。钢中氧含量波动在100~450×10间。

-6-6-6 2 超纯净钢高效化生产技术

转炉采用“三脱”铁水冶炼使转炉功能分化:脱磷、脱硫在“三脱”转炉内完成,脱碳升温在脱碳转炉内进行,吹炼时间一般为9~lOmin。吹炼时间的缩短有利于加快生产节奏。转炉直接生产超纯净钢进一步简化了炉外精炼工艺,有利于缩短工艺流程,减少精炼时间,并加快钢包周转速度。在此基础上提高连铸机拉速,使连铸浇钢时间与转炉生产节奏相匹配。采用高温铸坯热送连轧工艺可实现全流程的高效化生产。从铁水到钢材的生产周期将由现代化钢铁厂4h缩短到90min。

实现超纯净钢高效化生产具有许多优点,首先随转炉生产节奏的提高,炉衬寿命提高50%,底吹喷嘴寿命提高80%,转炉炉衬热损失减少70%。在线运转的钢包数量减少,钢包运转速度加快,减少了钢水温降,提高了钢包和中间包使用寿命,并使浇注钢水过热度控制更加稳定。

超纯净钢高效化生产工艺的技术关键是提高连铸机的拉速,因为提高拉速往往会造成铸坯质量问题。随着拉速的提高,结晶器的热流密度增大,坯壳减薄,容易产生裂纹;随拉速增加,保护渣用量减少,拉坯阻力增大,容易产生漏钢或其它表面质量问题;拉速提高,结晶器通钢量增大,加剧了结晶器液面波动,造成卷渣,同时夹杂物的上浮也更加困难。表4给出提高连铸机拉速后所带来的质量问题和解决措施。大量的生产实践已经证明,提高拉速首先要提高钢水纯净度。特别是降低钢中硫、氧含量。提高锰硫比。同时,还应采用结晶器电磁制动、液压非正弦振动和动态轻压下等先进技术,可保证高拉速条件下铸坯具有良好的表面质量和内部质量。

可循环钢铁流程的建设

21世纪先进钢铁厂不但要实现超纯净钢生产的高效化,而且要实现生产过程的可循环发展。徐匡迪院士最近提出如图1所示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对年产800~1000万吨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每年大约消耗铁矿石1350万吨。煤炭630万吨。生产800~1000万吨钢材,同时可消纳社会废钢120万吨,废塑料20万吨,发电90亿kWh,并向社会提供炉渣水泥300万吨。

图1 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

我国钢铁企业都采用可循环钢铁流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可估量。按年产钢3亿吨计算,可形成2700亿kWh的发电能力,相当于建设4个三峡电站;向社会提供9000万吨/年水泥,相当于减少l亿多吨矿石的自然开采量;处理约1/5的国内废塑料;降低钢铁工业总能耗2700万吨标准煤,节约水资源16.2亿吨,减少CO2排放量l亿吨。

21世纪先进钢铁厂的设计

工艺流程

21世纪先进钢铁厂采用的生产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21世纪先进钢铁厂采用的生产流程

和现代化钢铁流程相比,新流程具有以下特点:

*钢水提纯以铁水预处理为主,实现转炉生产超纯净钢; *在钢水提纯过程中不断稀释炉渣中有害元素,避免炉渣污染; *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生产节奏; *大幅度减少渣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转炉与连铸的匹配

21世纪先进钢铁厂的本质特征是实现了超纯净钢高效化生产。由于生产工艺简化,生产周期已不再决定于吹炼时间,而决定于辅助作业时间。因此设备间的工序匹配与生产节奏协调尤其重要。对于传统工艺,设备大型化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而对新工艺,设备越大,辅助作业时间越长,越不利于快节奏生产。随着转炉容量的扩大,连铸机在相同拉速下浇钢时间延长。转炉冶炼周期为20~25min,对300t转炉,连铸拉坯速度需达到2.1~2.6m/min,才能与转炉节奏匹配。而对250t转炉,连铸机拉速只需达到1.7~2.2/min,更容易实现炉机匹配。

设计高效化钢铁厂

钢铁厂设计的传统方法注重设备选型,确定工序时问,选择设备容量,计算静态产能。对于高效化钢铁厂,加快生产节奏,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提高产能的关键。因此,产能提高已不再单纯决定于设备容量的大小和设备作业时间的长短,更决定亍辅助时问的长短和生产节奏的匹配衔接状态。因此,高效化钢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

*保持物流通畅,尽量减少调度造成的生产延误:

*采用紧凑化布置方式,缩短物流间的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 *采用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减少辅助作业时间;

*建立计算机生产调度系统,实现生产运行在线监测和实时调度。

结论

怎样培养21世纪的教师 篇5

教师,可以改变今天的教育

当富有潜力的学生,遇到具有教育艺术禀赋的教师,就会产生奇迹。这些奇迹应该发生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它们是教育永恒的神话。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已经认识到,在推动社会和经济转型、增强国家的竞争力方面,教育起到关键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想知道,教师在其中起多大作用?教育能够改变我们的明天,而教师可以改变我们今天的教育,关注教师就是在关注明天。当今世界,教育系统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来帮助解决,一些教育改革,需要教师来帮助实施。

但是,教师职业目前有多大的吸引力?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仅仅意味着高薪和优质的工作条件,教师还应该有职业意识,并且让教师感到工作的价值。但是,教师最基本的权利往往被忽视,工作条件也不断恶化,教师短缺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创造奇迹的人,是教育神话的创造者。关注教师,帮助教师健康成长,让优质教师不断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去,我们才会拥有优质教育,才会拥有明天。

本版特在第二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集纳关于教师教育、教师发展和教师职业状况的一组文章,以期引起相关方面的思考。――编者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教师教育被看作教育改革的关键。政府机构和各种非政府组织资助了大量教育改革,焦点是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教师教育的成功经验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并不局限于“培养好教师”的狭窄观念,相反,它们认为,教师也应该具有在不同情景下,和不同人交往时进行思考、判断和作出反应的能力。

1.从“工厂模式”向“学习型社区”转变我们应该怎样培养教师

问题:“工场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风险。

我们往往批判教师总是采用“教学传授模式”来培养学生,其实,培养教师的模式也主要是“教学传授模式”,从这种模式中“脱胎”的教师,怎么可能很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呢?另外,现有的国家政策表明,良好的教学能力是在实践中而非在学术研究中培养而成的,因此,各国往往倾向于在学校中实行学徒制或者类似的模式来培养想成为教师的人。

无论是“教学传授模式”,还是“学徒”模式,都不能适应当前教师教育的需要。这些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工场模式”,主要是通过单一、狭隘的标准评价新教师,带有强制性、标准化特点,压抑了教师们具有挑战性的教学观,并导致教师职业领域中等级意识的产生。这对于学生来说,风险极高。

代替“工场模式”的应该是“学习型社区”模式。美国阿尔维那学院在长期的教师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从“学校教育的工厂模式向学习型社区”的转变。阿尔维那学院主要培养新教师,培养内容包括知识、技能、职业倾向、价值以及教师接受师范教育期间所有课程等。学院制定的教师素质标准是全方位的,内容涉及人的各个方面,能够达到这些标准的教师可以很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教师的能力能够经受不断的评估,可以不断改变内涵。

教师教育应该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因为,现代学校教育要求教师具备综合能力。在阿尔维那学院,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证明他们具有整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就可以毕业,从而获得进入教师职业的“入门券”。该学院的教师教育模式近来日益受到包括美国、英国和新西兰在内的很多国家的青睐。

2.侧重教师职业的理解和教育学生最佳方式的选定怎样评估教学和教师教育

观点:教师教育不只是一系列简单的帮助个人学习某种课程、达到特定效果的活动,它还必须能够使教师更好地理解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世界。

既然教师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那么,对教师教育的评估也应该有综合指标,以保证教学和教师教育的质量控制和保障。

教师教育不只是一系列简单的`帮助个人学习某种课程、达到特定效果的活动,它还必须能够使教师更好地理解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世界。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加剧,学生的组成越来越多样,“非种族主义、多语言主义和多样性”等等问题逐渐提上教师教育的日程。

教师教育需要从政府和其他渠道获得资助,为了得到足够的资助,教师教育机构必须证明它们能够达到一定的工作目标。这意味着,对教师教育的评估主要不在于它们能否培养新教师在特定教学工作情境中应对挑战的能力,而是找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最佳平衡”,在此情况下,教师教育也就从侧重教授基础知识和教学策略,转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教育学生的最佳方式的选定。

英国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艾里奥特教授认为,英国政府正在从公共服务提供者向这些服务的购买者转变。这样一来,国家只有通过标准和评价标准的形式设定教师教育的框架,制定一套程序并使之制度化,以便控制各种公立和私立机构提供的教师教育的质量。这种转变实际上是使教师做好“多能力”的职业准备,而这里的“多能力”包括反思性研究和行动的能力以及特定技能的执行能力。

3.当教师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怎样应对新课程的挑战

现象:在南非,新课程的开放式结构、把课程内容整合为学习领域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对教师形成了挑战。

许多正在实行全国性课程改革的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是,过去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然而相应的代替模式还没有找到。教师如何了解教育改革,在实际的实践中如何实施这些改革……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玻利维亚的相关教育改革主要采取了两种手段:第一个策略是建立一个名为asesorespedagógicos的教师教育者组织。组织成员在经过为期6个月的培训之后,就可以帮助其他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并帮助他们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在初始阶段,这些教师教育者通过一种阶梯式的策略,以课堂讲授的形式教会其他教师关于新课程的知识,同时,他们也和学校中的教师一起工作。由于这个组织的成员比一般教师的薪水和社会地位高,因此招致许多教师的不满和抵制。

在促进教师与教师合作方面,哥伦比亚国家师范大学组织和资助的两个活动非常有效。其中一项活动名为“教师远征队”,组织全国大约400名教师到各地去学习不同教师的教学经验、创新,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另外一个活动是建立教师与教师相互合作学习的网络,为加强与学生和社区的联系寻求新策略。

玻利维亚的第二个策略是新教科书和教学材料的审定、出版和分配。教师通过不同的方式使用这些新的教学材料,有研究证明,教师选择性地使用新教学材料中有价值的一部分,并将新旧材料结合起来使用。教师也对学生的态度作出了回应:在使用新课程的过程中,玻利维亚的教师们注意到,由于新教学材料的使用,学生们对于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们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也产生了积极的态度。

4.当“系统疲惫”成为工作常态怎样为教师“减负”

尴尬:出于信任,社会各方赋予教师很多责任,由于教师被繁重的工作负担所累,不可能真正留心自己的责任,其工作态度和工作结果也往往不能如愿。

在任何教育改革中,人们都应该认识到,决不能仅仅把教师看作是一个空的容器,而要取得教师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平衡。

南非西开普大学教育系的毛瑞・罗宾逊正在研究教育改革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到了课堂和教师的因素这一课题,她用“系统疲惫”这个概念来描述教师的工作条件――出于信任,社会各方往往赋予教师很多责任,由于教师被过于拥挤的班级所带来的繁重负担所累,因而不可能真正留心自己的责任,其工作态度和工作结果也往往不能如愿。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加强和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以免政策给教师带来过重的工作负担。

智利一个省级小型大学中进行的教师教育项目,是智利政府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投资项目的一部分(这个政府项目在17所大学进行,每一所大学主持不同的改革项目),其改革焦点在于以问题为本的课程改革的发展。从很多方面来看,这个项目说明,改革和创新必须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改革不是由“上级”来设计制定的,而是通过不同的改革参与者在不同的水平上相互努力达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政策制定者的理想化追求和政策实施者的现实化考虑结合起来,避免课程改革过于理想化的一面。也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投身于改革,体验新挑战,创造课堂奇迹,却又不被新任务所累。

对面向21世纪高职教师的认识 篇6

“业精堪称师,德高能为范”,人以德为本。作为教师在德的方面,标准则更高,要求则更严。概括地说,就是要德高能为范。德高,指思想政治,道德品格,身心素质均好。将以其身教的方式,经常的潜移化的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着学生。

1、为师要正

为师要正,教师为人有其“育人”的特殊功效,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教师又要以自身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总之,教师是充满着代表着体现着真、善、美,是至真、至善、至美。这样,在学生面前和心中就树起了一座做人的丰碑。

2、为师要诚

为师要诚,指教师对学生要真诚、坦诚和热诚。其核心是一个“爱”字。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谈不上师德。

3、为师要公

【范文网】

为师要公,对人公道、公正,这是做人的公德,也是为师的美德。所谓公道、公正,就是“看问题公道,说话公道,办事公道”。

所谓看的要公正,就是一是一,二是二;是就是,非就非;什么问题就什么问题,不夸大,不缩小;谁的问题就谁的问题,不姑息,不株连,实事求是,不偏不倚。

所谓说的要公,就是说的准确,说的及时,说的得体。不靠“听说”,不信“据说”,不查清楚不说,避免“听风就是雨”的“道听途说”,杜绝不负责的“瞎说”和“错说”。做到情之殷殷,言之凿凿,不因人而厚是非,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所谓做的要公,就是一碗水要端平。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要一样地献上炽热的心,倾注满腔的爱。特别是对差生,更要做到不记前嫌,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鼓励他们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看的公,说的公,做的公,关键是教师能经常深入实际,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之间没有半点虚假,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掌握到第一手材料。当然,还要分析研究,力求把问题从质上看清楚,说到位,处理得恰到好处。

有的教师对于调皮、不顺从的学生,往往采取训斥、威胁、甚至惩罚的手段,造成学生的心理恐惧。教师来了,学生在教室里鸦雀无声,安安静静,教师对此十分满意,以为自己有威信,有办法。殊不知这并非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尊敬,而是基于威慑,表面上暂时的遵从。当教师一走,教室里又是翻天覆地,乱作一团。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学生的眼睛在他们的心灵底片上留下影响。做教师的,加强思想修养,有崇高的境界,高尚的道德品质;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还有谈吐的文雅,仪表的端庄,良好的生活习惯……所有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成为学生永远的楷模,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是决不为过的。

二、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专家型教师面对内在不确定性的教学条件能做出复杂的解释与决定,能在具体思考后再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行为。在这些情景中,教师所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而且,实践知识受一个人经历的影响,这些经历包括个人的打算与目的,以及人生经验的累积效应。所以这种知识的表达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并以个体化的语言而存在。我们认为,关于教学的传统研究常把教学看成是一种程式化的过程,忽视了实践知识与教师的个人打算,这种传统研究限制了研究成果的运用。

三、教师的实践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首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知识是教师的生命,如果一名教师没有知识的话,既便有再大的能力,也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然而,仅有知识是不够的,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学生的培养方面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还会操作”,要培养的目标有这么高的要求,我们作为老师,光有知识是肯定不够的,因此,老师也需要懂实践。我是学软科学的,软科学尤其需要实践。我举个例子,我们的营销中原来有4p,还在有了6c,由原来的erm到现在的crm,在我们自己都不是很精通的情况下,市场上又有新的变化了,我们怎么能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既要懂理论又要有实践。

四、教育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教育劳动的成果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如果说在改造一般自然物的生产中,随着劳动产品的获得,劳动者对其产品的影响便由此终结,而教育劳动的产品----人,则是能够继续自我发展的。老师在教育劳动中对其“产品”的影响,并不是随教育过程的结束而“消失”,往往会以一种潜在的形式,长期地存在着。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劳动产品”高度负责。工业劳动可以废弃不合格的产品,农业生产可以拔除病苗,唯独教师的“劳动产品”既不能“简单淘汰”,又不能“回炉重造”。既使是“毛病”累累的“不合格的毛坯”,也不能抛弃,相反更需要教师加倍地予以精细“加工”,以百倍的热情和耐心,认真地加以陶冶铸造,努力做到不让一个“不合格的产品”流向社会。

21世纪的教师必备的工作新理念 篇7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飞跃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21世纪会更加灿烂辉煌。因此,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造就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和挑战,推动社会更快地进步。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高素质的人才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政治教师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政治教师的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还存在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诸多问题,其主要是:1.教学方法陈旧,绝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方法;2.专业知识不广博,照本宣科现象严重;3.语言表达能力差;4.缺乏教育改革意识;5.现代教育观念不强等。新时代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具备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論的修养,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造能力,良好的教师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二、21世纪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素质主要分为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大力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素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我认为21世纪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具有三个“最佳”,即最佳智力结构,最佳知识结构和最佳基本素质结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1.最佳智力结构

政治教师是否具备最佳智力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政治教师的最佳智力结构,应当是一个健全而合理的系统结构,它主要是由评价能力、现代教学手段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等诸要素构成。

(1)评价能力。即对国内发生的大事、各种社会思潮和学生思想状况的鉴别力、判断力。面对社会各种复杂情况,政治教师如何做到正确的价值判断、去伪存真,这是对政治教师的理论水准和革命性的考验。

(2)现代教学手段能力。21世纪将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因此教师除了应掌握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外,还应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现代教学手段能力,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3)自学能力。政治教材内容多变,是本学科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跟上教材变化节奏,不断充实自己。但是,目前无法也不必要使每一位政治教师都接受“新”教材培训。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摘录与索引相结合、系统与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浏览大量书刊。扩大知识视野、尽快地掌握新教材,从而成为精通该学科的行家里手。

(4)研究能力。政治教师应从本学科的特征出发,潜心研究,把握其理论核心与科学体系,并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领悟和理论发现,提炼与总结成科研成果。

(5)表达能力。即文字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2.最佳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二是指对具体知识具有科学加工和创造性运用的能力。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怎样才能建立起最佳知识结构呢?我认为以下四个原则可以借鉴:

(1)整体效应原则。所谓整体效应原则,就是指有明确的知识积累的方向和目标,能正确选择知识,善于判断某一学科知识对于自己新追求的知识系统的整体价值。同时,还要善于分析、组织知识。

(2)比例适当原则。一般来说,合理的知识结构比例应由核心、外围、边缘三个不同层次构成。政治教师的知识要做到博而不杂、专而不偏,就必须掌握各种知识的恰当比例,不可残缺偏废。

(3)层次性原则。层次包括基础层次、中间层次和最高层次三个部分。政治教师的基础知识包括必需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和修养,以及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中间层次是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最高层次则是较深厚的教学研究能力和造诣。总而言之,基础知识要厚、要博,专业知识要深,最高知识要精、要新。

(4)动态调节原则。合理高效的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政治教师要根据已变化的客观环境和需要,不断充实和积累新知识、新观念、新理论,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

3.最佳基本素质结构

素质是指人的性格、毅力、兴趣、风度等。我认为,政治教师的基本素质应有四个方面:

(1)要有自知之明。政治教师首先是要充分了解自己,不做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事。

(2)要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任何事情总有改进的余地,唯有创新,才能进取,政治课教学也是如此。

(3)要有决断能力。对于复杂的形势和突发性的事件,应该决断,旗帜鲜明。

(4)要有宽容精神。教师要有宽容精神,政治教师更应如此。

总之,现代教育的宏图描绘得再美好,最终还需广大教师付诸实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新的时代,新教育价值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深化改革的今天,广大政治教师应自觉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开拓创新,超越过去,谱写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21世纪的教师必备的工作新理念 篇8

韩愈《师说》这样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的教师,我们还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炽热的爱心。只有具备了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炽热的爱心,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一个教师有了高度的责任感和炽热的爱心,也就有了他特有的个性魅力。教师的个性不仅能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智能发展,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格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不难想象一个没有责任感和爱心教师。怎么可能尽心竭力地教书、管理、服务于学生。

一个有着高度责任感和爱心的教师,他会把教育作为一种目标、一种方向、一种动力、一种使命。然后他会具有更大的动力去钻研业务,去再学习,他会精心把教书育人的艺术创造能力用于板书、语言(语言是师生间一种知识、心理和情感的相互交识、相互促进的综合交流,它是任何教学媒体所不能完成的)、教学设计、心灵等。有了责任感和爱心教师会根据教学对象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造性,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有序、优化的安排并进行有效地实施,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过程中牢固地掌握知识。

对于现代教师来说,教师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传授知识上,而且更要创造知识。教师的劳动过程“天然地带有创造性的特点,一个教师安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创造性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教学方法,创造出新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技工学校的教师更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坚定成功的决心。这就需要教师去关爱学生、新 1

生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以及对学生的真诚期望。一个没有责任感和爱心的教师,就不可能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就无形之中师生间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曾记得有一位优秀的教师这样说过:“我的责任是将自己心中这杆理想的旗巾,通过教学插在学生心中,以自己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深情来熏染学生,以情激情,打动学生的心。”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对职业道德有着崇高的认识,也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炽热的爱心。

由此可见。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教师,就是教师综合素质要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决定其教育和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心理和品质的反映。

教师对时代与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不在一时,而在一世,这种“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精神,不仅是教师崇高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崇高人生价值的原动力,那些为了教育事业奉献自己全部心血和生命的优秀教师,永远是教师的光辉典范,永远具有时代意义,也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教师更应该充分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在的教师应该迅速地由原来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人格发展的指导者。今天的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教他们如何学会尊守社会和公共规范,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竞争与合作,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如何在紧张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情绪和情感的稳定等等,更要培养他们学会如何进行自我教育和持续发展。并且要把这种学会学习和自我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与活动持续到学校教育之后,贯穿他们的一生。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有具有神圣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炽热的爱心以及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础知识,趋向综合,文理交叉和相互渗透。惟有广博,才能发展,这是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因此,有责任感、有爱心的教师

会进行继续教育。

互联网思想的21世纪新历险 篇9

在一个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子:2013年6月5日,发生了一件石破惊天的大事。这个事件有可能改变人类21世纪的进程,并且重新塑造世界在网络时代的基本格局。这就是斯诺登事件。碰巧的是翌日则是诺曼底登陆69周年的日子。当年的这场战役不但传奇、惊险和激烈,而且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整个进程,塑造了当今全球的基本格局,更是奠定了美国在世界的霸主地位。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经说过:“请永远不要怀疑,一拨有思想、不懈追求目标的公民,可以改变世界。事实上,改变从来就是这样发生的。”2013年的6月5日,当全球网民突破25亿,网络时代真正全面到来之际,一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携带美国国家安全局170多万份绝密文件,单枪匹马就完成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一个高中辍学的、腼腆、瘦弱、少言寡语的男孩,热衷于网络游戏和日本动漫,但却离奇地得到了高薪职位并进入美国机密圈,最终因爆料成为轰动世界的人物。”《华盛顿邮报》的长篇报道如此评价。

“21世纪的切·格瓦拉”,对于斯诺登,大概再也找不到比这个更恰当的称号了。切·格瓦拉作为20世纪最富传奇英雄色彩的历史人物之一,主要通过三个层次影响世界:一是通过他在拉美参与革命武装力量的冒险行为;二是通过他著名的肖像;三是通过他留下的精神。那张由摄影师阿尔贝托·科尔达拍摄的、切·格瓦拉戴着贝雷帽名为《英勇的游击队员》的照片,无疑是20世纪“世上最知名的照片”。这个头像也成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反叛精神的文化符号。当然,最有魅力的还是格瓦拉的精神,为了践行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英国《卫报》评论说,切·格瓦拉处在一个政治狂想的浪漫年代,斯诺登则属于另一个年代。斯诺登或许缺乏切·格瓦拉的浪漫气质和多情传奇,但他仍符合时代偶像的条件:年轻、英俊、理想主义、舍身投入自己的事业。今天与世界霸权斗争需要的是斯诺登的黑客技术,而不是切·格瓦拉的枪。

黑客与枪炮,这大概就是21世纪和20世纪革命武器的最大区别。即使到了今天,在现实世界要挑战世界霸权,枪炮也已经成为过去时。网络空间已被视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空间”。第五空间不但超越了现实空间,而且开始影响并主导现实空间。所以,21世纪的革命主战场就在网络空间。

正如《时代》周刊所言:黑客精神在世界日益盛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年轻黑客的推动。随着年轻人在互联网叛逆文化中长大成人,发生更多泄密事件的威胁将会增加。

美国一直试图担当现实空间的世界警察,在网络空间也不例外。美国国家安全局“搜集一切”的全球监控计划,就是为这个战略目的服务。如果说,19世纪独霸全球的力量在于制海权,20世纪的力量在于制空权,那么21世纪的力量就在于制网权。建立这样一套全球、全网独一无二的监控体系,对于完成像奥巴马所说的“美国还要再领导全球100年”的霸权梦想,无疑是最重要的基础。

而要挑战这个以牺牲全球所有国家和民众基本权益和基本安全的疯狂系统,成为斯诺登们的最高使命。斯诺登改变的将不仅仅是美国监控的进程,也不仅仅是全球互联网治理的进程,甚至将改变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围绕斯诺登所爆发的后续效应远远没有充分发酵。当然,历史也将从此彻底改变他的人生。

被斯诺登推开的“棱镜门”

一年多前,还未满30岁的斯诺登,怀揣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最隐秘的材料(几乎全是绝密级的),选择了一家富有盛名的欧洲报纸《卫报》作为揭秘的首发媒体。

根据斯诺登的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于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计划”(PRISM)的秘密监控项目,其监控的信息主要有10类: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和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通过棱镜项目,国安局甚至可以实时监控一个人正在进行的网络搜索内容。并从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而美国的重要高科技公司也参与到了这个计划中。IBM、思科(Cisco)、微软、雅虎、谷歌、Skype、YouTube、惠普、苹果等公司成为美国情报机构“一网打尽”监听项目的重要基石。

此后,媒体进一步报道美国情报部门曾经监听至少35名国际政要的电话。这一消息无疑使“棱镜门”事件进一步升级,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被监听的各国纷纷向美发难,质询美国的监听动机与范围,要求美国政府做出澄清。“棱镜门”引发了美国的外交地震。

在美国国内,舆论两极分化,斯诺登究竟是英雄还是叛徒?美国国安局和中情局的前负责人迈克尔·海登在2013年底接受采访时称,“我曾经说过他是个‘叛逃者’,现在我要用更为激烈的言语来形容他了,如‘卖国贼’。”

而斯诺登老爸当然护犊心切,“斯诺登的确触犯了法律,但绝不是叛国贼,他的动机是对‘棱镜’项目的关心和忧虑,而这一动机是合法的。” 《卫报》则力挺斯诺登,称斯诺登在美国“自由精神”神话熏陶下成长,是美国新一代爱国者。

斯诺登本人则依然显得非常平静:“我既不是叛徒,也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美国人。”

被历史改变的斯诺登

斯诺登在美国东海岸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成长,从小留着一头浓密的金发,脸上时常挂着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那种带有一丝神秘色彩的标志性露齿微笑。

爱德华·斯诺登的父亲是一名美国海岸警备队的官员,前后服役了30年,基本上把一生献给了美国。他的母亲,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居民,是地方法院的办事员。父母高中相恋,在双方18岁时候结婚。而在斯诺登18岁时,两人离婚。斯诺登从小就搬到了马里兰州母亲的住处。这个地方最特别的就是处于一座庞大的神秘机构的阴影之下:从那里开车15分钟,就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总部所在地。所以,斯诺登10多岁时候就对国家安全局非常熟悉了。他与这座全球最神秘的机构注定今生结缘。

nlc202309042212

父母闹哄哄的离婚也终结了斯诺登的高中学业,他没有如期进入大学。斯诺登选修了电脑课程,后来获得了“普通教育发展证书”(GED),相当于高中学历。然而,由于未能完成高中学业,他时常会遭遇尴尬并需要自我辩解。在2003年的一个网络帖子中,他如此写道:“我住在马里兰州,是一位没有学位、没有证书的‘微软认证解决方案专家’,算是无业游民吧。”

20岁那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激发了斯诺登去军队谋职的念头:“我要争取参加伊拉克战争,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人,我有责任,帮助人们摆脱压迫。”2004年5月,他毅然报名参了军。他在佐治亚州的本宁堡军营报了到,那是美国的一个大型军事训练基地。对斯诺登来说,短暂的军营生活是一场灾难。他身体素质很好,却不是块当兵的料。他眼睛近视,他曾发帖说 :“我的眼睛最远只能看到4英寸远的物体,我的眼科医师每次见我都会哈哈大笑。”他的脚也出奇地小。他在阿尔斯网上说:“本宁堡军营的文职人员花了45分钟的时间,才找到适合我穿的作战靴。”这最终导致了一场不愉快:他被负责操练的中士训斥了一顿。

军队的一切显然不是他想象的。他始终认为,他在军队里的新同事,少有跟他志同道合的人,少有像他那样愿意帮助别人的人。相反,他的上司只想着射击杀人。他说 :“大多数训练我们的人,都一味鼓噪着要杀人,而不想怎么去帮助别人。”在随后的步兵训练中,他摔断了双腿。经过一个多月的犹豫之后,军队最后决定让他退役。斯诺登的军队生活夭折。

2005年,斯诺登很快谋得了一份“安全专家”的差事。一年之后,他又谋得了中央情报局的差事,逐步接近了今生的使命。2007年,24岁的斯诺登被中情局派到日内瓦,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他的朋友马万妮·安德森是一位法律专业实习生。她对当时的斯诺登印象是:一个很安静、爱思考、比较内向、凡事都会小心权衡后果的人。这次执行任务的3年生活让他对美国政府有了“幻想破灭的感觉”,对政府间谍行为的不满从此开始。

2009年2月,斯诺登辞职离开中情局。随后他转到了国安局下的一家承包商公司担任雇员,到日本工作。日本是他的转折点:从梦想幻灭的技术员,过渡到准揭露者。“我目睹了奥巴马推进那些政策的过程,这些政策刚好是我认为要加以约束的。于是,我越来越坚定了信念。”三年时间中,他开始发现国家安全局的监控活动无孔不入:“他们热衷于知道世上所有的对话和行为方式。”他同时察觉到另一个让他不安的真相:美国制度内在的、旨在制衡国家安全局的国会监督机制已经失效。“你不能再等着别人去采取行动。”作为揭秘者的斯诺登一切都准备好了。

斯诺登历险故事在中国香港拉开大幕。作为博思艾伦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雇员,斯诺登在国安局工作四年。他在做好披露机密的准备后,向公司请假,于2013年5月20日离开夏威夷前往香港,藏匿在一家酒店。历史因此改变,历史也从此改变了斯诺登。(未完待续)

21世纪教师应当具备批判精神 篇10

21世纪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新意识的时代,与之相应,21世纪的教育也应当追求的是创新教育,教育的目的应该转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来,而这一切老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首先老师得具备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批判精神,即老师敢于和勇于对前人和自己的已成定论的知识进行怀疑甚至否定。这就要求老师不仅需要批判的勇气,更需要批判的能力。

传统的教育重在传道、授业、解惑,其前提是老师即是真理、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化身,他要做的仅仅是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而事实上,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手段、工具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师,而且,仅仅靠接受前人的东西已难以适应今天这个以创新为检验教育成效的社会。21世纪的老师应当学会创新,即观念、知识、方法的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具有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21世纪的老师不再迷信权威和书本,他要做的是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新的高度攀登,努力开辟蹊径,在综合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创新出新的知识。

21世纪的教师将不再迷信自己,不再把自己的角色神话。学高为师,不仅在于知识的容量,更在于知识的创新。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应该敢于批判自己,甚至否定自己。时代在前进,事物在发展,老师不可能穷尽过去和未来,他要做的就是在不断地批判自己中创新。21世纪的教师还要使学生具有批判精神,不再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器,而是将其看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与教师平等的创新主体。课堂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场所,更是思想交流的对撞地方,在这里老师与学生间的相互致疑和反驳,成为理所当然。当然,我们在倡导老师应具有批判精神的同时,还应该倡导他们培养批判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博览群书,永远保持对新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及时捕捉新知识,站在自己研究领域的前列,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当然,这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有始”而“无终”,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批判来使其保持活力,即所谓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1世纪的教师必备的工作新理念 篇11

新加坡“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模式”的建构及启示

作者:张晓琳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7期

[摘要]新加坡“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模式”,以“3-3-3蓝图”为战略目标,在战略实施中保持三维伙伴关系,强调以21世纪的学生为工作核心,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使整个模式处于动态发展中,密切顺应时代要求,培养一流的教师。这些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教师教育 新加坡 面向21世纪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07-01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提出了一份“新加坡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模式”的报告,指明了2007~2012年的教师教育战略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提出一整套面向21世纪的教师教育模式。

一、“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模式”简介

(一)战略目标

“3-3-3蓝图”是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2007年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三个“3”分别代表3个支柱:满足参与方(包括教育部、国立教育学院、各级各类学校中的教育决策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中的有关人员等)的需要,赢得国际认可,影响国际教育同仁;3个核心战略领域:教学、研究和法人支持;3个保证成功的因素:责任、卓越和关系,即参与方各有分工、各司其职,追求高质量,形成互利互惠的伙伴关系。

(二)战略实施

保持独特的三维(国立教育学院、教育部和学校)伙伴关系;国立教育学院在教育部政策的保障下,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支持配合下,采用“以课堂为基础的课程,以学校为基础的实践”的,以大学为依托的教师教育模式,通过师范生在课堂和学校中学习、实习、实践和体验,促进师范生从大学校园学习向各级各类学校课堂教学的转变。

强调以21世纪的学生为工作核心。21世纪的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教育必须确保教师提供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语言、数学、情感和勤奋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够在早期发展良知;必须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行动和学术潜力,掌握必要的技能,学会独立;在确立人生理想和目标时,学生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合作;帮助学生实现学术、政府和社会的期望。

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过去的岗前教师教育的课程系统模式,即“理论—实践课程系统”的基础上,要求规范教师学历、学位制度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构建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要求教师加强学科教学知识,加强对所教学科的本质的理解,加强使学生获得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加强对课程设计、提问和反馈的基本原则的哲学理解,等等。

(三)反思调整

“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前景进行必要的反思和调整,调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应具备三种价值观: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身份认同感、服务于专业和社会。教师应具备专业的教师技能:专业实践能力、领导和管理能力、个人效力。

教师应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反思、行动研究、学校合作式导师、体验式学习、以学校为基础的研究、短期调任、实习、见习,以及将课堂搬进大学中的咨询项目等等都是加强理论和实践联系的途径。

二、启示

新加坡“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模式”是顺应时代要求而提出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计划,尽管该计划的实施还在进行中,各参与方还在试行、反思、调整,还存在许多需要商榷和改进的地方,但它仍能给我国的教师教育提供一些启示。

新加坡这一模式的最大亮点在于它不是一个纯理论的大政方针、宏观路线的制定,而是根据战略目标的要求详细阐述了其战略实施,实施有必须围绕的中心,也有各参与方的职权关系,更有具体方法的举例和论证,这就避免了政策空洞,让执行者不知所措,进而容易曲解原意的通病。

另外,在实施到中期时,主要责任方,即国立教育学院勇敢地提出应该及时暂停计划的实施,进行反思和调整,及时发现并纠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保证计划能尽可能圆满地达到目标。

最后,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不足也是我国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提出的相应途径,积极探索开发出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有娴熟实践本领的专业型教师。

教师教育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随着新加坡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教育也将不断发展。新加坡是一个人口资源有限、自然资源贫乏的小岛国。它要在世界经济中立于不败

之地,就必须能向世界提供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服务。提供这一切都必须靠一流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依赖高素质的教师,所以教师教育的发展就是这一切发展的关键。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振兴国家的惟一正确的道路。“科教兴国”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提高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新加坡经验对我们的启示意义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21世纪中小学教师培训读本 篇12

教育学(上)

一.现代教育基本特征: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性加强。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从分离走向统一。

4.教育民主化发展,公共性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5.教育技术手段更新、时空拓展、资源丰富、开放性提高。6.教育地位提升,功能增强,教育成为兴国之本。7.教育不断变革。(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8.教育理论自觉性提高。

9.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基础。10.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深化,为改革和发展创造外部条件。

11.教育终身化。(必须变预备式教育为终身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课程结构和评价方式,打通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习需要的新的教育体系。)

二.全民教育:

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三.终身教育:

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四.学习化社会:

即形成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密切交织的社会,社会中的每人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手段,社会把人的教育放在优先地位。

五.入世后教育服务承诺:

对于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军事、警察、政治、党校教育等)没作出开放市场的承诺。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服务五个项目上作出承诺。

六.入世对我国教育观念的影响:

1.教育平等的观念。

2.教育民主的观念。3.教育法制的观念。4.教育标准国际化。5.学生能力素质通用性。(外语应用、国际跨文化沟通、信息处理、创新等能力,良好心理素质等)

七.入世对中国基础教育影响:

1.在教育体制、办学模式、经费投入、课程、教材、教法、考试、升学等方面都要进行新的综合改革。

2.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调整,培养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顺应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

3.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显迫切。

4.由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转变;由传授知识教育向重视能力、重视实践教育转变;重教材轻教法的改进和学法指导等。

5.为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八.入世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1世纪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主要特征是:

1. 衡量人的素质不再仅是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的强弱。2. 要求人才能极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主动地创造环境,创造未来。3. 着力于学生智能的开发,特别是创造力的培养。

4. 加强人文教育,提倡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以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综上,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是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选择。素质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但要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干、有胆识,有开拓思想,有创造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广阔的眼界和胸怀,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度的责任感。

九.入世后中国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1.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

2.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造就高素质人才 3.强调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4.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培养

5.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综合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

十.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原因: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和战略地位 1. 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2. 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力量。3. 教育与人才一样是实现人的全发展的根本途径。

4. 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应该如何落实:

1. 制定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教育发展。

2. 把实施科教兴国、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3. 加大政府投入,动员社会资源,加快教育发展。

4. 鼓励全社会进行智力投资,完善对民间资金投入教育的激励机制。发展教育基金,吸纳教育捐赠。

5. 对农村贫困地区免费提供教科书。资助困难学生。

十一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1. 遗传: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人只有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遗传提供的可能性才能转化为现实。

2. 环境:指人们周围所接触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 教育:(学校),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最有效的因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跨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是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

十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更新:

1. 教师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教师要自觉地研究新课程理念和课程

理论,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教师要具备对新课程开发、设计和整合能力。教师要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

2.教师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以平等的人格,实现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交流;具务民主和生本两种理念;民主理念:以民主和平等的姿态接纳交互主体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于局限性,不以预计目标来封闭开放性对话的“边界”。生本理念:教师从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想。)3.教师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十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十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由国家或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师在从事教育专业工作时,所就遵循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行为规则。分为:四种三层

四种基本关系:教师与教育事业、受教育者、其他教师及教师集体、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三个基本层次: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和师德规则。

十五、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有:

1.学生是发展的人的观点。

中小学生下处于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是变化着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等规律。中小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其发展具有不成熟和不完善特点。2.关于学生主体性的观点。

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本质属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学生是“独特的人”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4.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的观点。

十六、中小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

1.小学阶段:基本阅读、书写、计算技能;有意注意,借助具体事物推理能力;发展社会性情感、意志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建立对自己的完整态度;学习与同伴相处、分辨是非;发展良知、德性,对社会集体的态度。

2.初中阶段:发展有意记忆、创造性、借助表象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建立兴趣爱好;获得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学习处理与同伴的关系与友谊;形成理想和价值观系统作为行为的批导;发展自我教育能力;适应自身生理变化带来的压力。

十七、如何建立现代新型师生关系;

(一)现代新型师生关系表现:

1.核心是把老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2.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3.老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二)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师德水平和敬业精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

2.改进高深教学模式,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改进教育方法,实行民主化管理,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质量。4.充分发挥德育活动课和心理健康课的教育功能,增加师生音质理解和相互尊重。5.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增进师生间的了解。

6.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十八、小学阶段德育目标与内容

十九、中学阶段德育目标和内容

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理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产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理想、道德、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二十一、实践中具体安排学校德育内容:

1. 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序列化安排。2. 对不同阶段学校德育内容的重点安排。3. 对具体实施层面上学校德育内容的细化安排。

二十二、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 内容上基本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传统美德,现代文明。2. 目标上层次性和递进性的统一。逐渐推进,持续发展。3. 方法上动情性与明理性的统一。以情感人,民事明理。4. 过程中实践性和养成性的统一。常抓不懈,重在养成。5. 途径上协同性和一致性的统一。整体协调,形成合力。

二十三、现代学校德育新方法:

1.价值判断澄清法:是为了帮助学生辨析其行为的价值澄清思想上模糊不清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促使学生产生更积极的行为。(运用时注意引发学生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善于揭示学生观念中的矛盾焦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领悟恰当的价值观念。)具体过程:界定事件或问题;小组采用讨论辩论、谈话、等形式进行价值辨析判断;教师澄清事件的价值,说明后果责任。

2.游戏角色扮演法:以生活中事件为原型,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去应付不同的困难和冲突体验各种角色的感受,然后阐述自己处理方法的原因和依据。培养移情能力,学会推己及人地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

3.情景活动强化法:通过一定的设施、设备、场所和工具,为学生创设一种共同活动的环境气氛,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某种活动情景中体验关爱、协作、自主、分享等行为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情感品质,提高学生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4.心理综合辅导法:指针对当前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到、情感调控和生活适应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辅导和教育,它深入到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关注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

二十四、学校如何开展诚信道德教育:

讲诚信提倡做人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取信于人,给人以应有的信任。1.诚信是传统美德教育。2.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3.思想政治课是诚信教育主阵地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到诚信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5.方法应多样,形式要活泼。6.从点滴小事着手,持之以恒。7.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二十五、教育案例及怎么写好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就是一个教育情境性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写好案例:

1.目的:是学习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总结教育经验;促进交流研讨。2.基本结构: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3.关键:选择复杂的情境;提示人物的心理让读者知其所以然;具有独到的思考,从纷繁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十六、班主任的职责:

1. 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指导者

2. 班级集体的组织者。建立班级学生集体;协调班级教师集体;组织家长集体。3. 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影响的协调者。要使社会和学校教育一致;要使家庭与学校教育一致。

4. 对学生教育最全面和影响最深刻的教育者。思想品德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审美教育;协助科任教育上课。

十、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目标是方向,领导是核心,活动是动脉,舆论是灵魂,组织是功能,制度是保证。

十一、培养班集体的途径:

1. 创造良好的班级“第一印象” 2. 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 3. 建立班级共同目标

4. 培养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形成班级领导核心 5. 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

6. 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培养优良班风。7. 制定必要的班级规章制度。

十六、学生操行评定的基本要求:

是德育评价理论指导德育评价实践的重要环节。具有导向功能、强化功能和调节功能。评语是老师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行为的表现的书面鉴定,也是对师生相处、相亲、相知程度的检查。要求:

1. 称呼具有亲近感; 2. 言辞具有恳切性。“尊重”为先,“诚恳”为上,是写好评语的重要前提。3. 评价面宽,针对性强,突出学生的个性。4. 内容具体,以激励为主。

十三、反思性实践:

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且于行动研究,不间断的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两种结果:一是老师行为是适宜的。通过反思,得到理论明晰与提高,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二是老师行为是不适宜的。老师要通过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其中很重要的是找到这些教育行为背后的教师原有隐性的教育观念,从而引发教师在认知上的冲突和重构,并通过“重返课堂”重新调整活动,来促进幼儿的有效发展,从而验证新认识,不断的使认识水平向更新、更高的层次迈进,达到内化。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老师的专业成长。

教育学(上)案例分析

一、涂改试卷:从诚信道德角度提出教育对策。

(见24)

二、不碎的玻璃门:

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怎样防止“破窗效应”。

要点:要防止“破窗效应”的出现,首要的任务务就是要修好“破窗”。后进班就如同那辆被敲了一个大洞的汽车,只有把破窗及时地修好,才能仍旧给人以焕然一新、井然有序的感觉。同时,要及时地扭转班级中的坏风气、坏习惯和坏思想,使它们无机可乘。这样一样,学生的凝聚力就会越来越强,良好的班级风气便会蒸蒸日上,班级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集体。此时,就形成了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班集体。(见31)

三.从“零”开始

如何写好评语。

要点:从这位老师的一句看似简单的评语中,读出了对学生人格和价值的尊重同时也反映出这位老师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即懂得尊重珍视尊重。尊重像一泓清泉浸润着学生的精神民办下是这种“尊重的力量”,使一个数学成绩一塌糊涂的学生心中燃起了希望之光,并通过最终的努力成长为一位杰出的人才。尊重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心境,它是一个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的体现。一个懂得尊重的老师会以平等的心态、平等的心情、平等的心境去对待所有的学生用理解、关爱、宽容和赞扬去抚平学生失败的忧愁,去分享学生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见36)

四.云雀的故事:

谈谈如何加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见22)

五.香烟**。从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环境和教育的角度,写一则案例评析。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社会环境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其中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青少年由于缺乏明确的信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之好奇心、模仿性、求知欲强,很容易接受它们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由于这些影响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性质,因此,它双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案例中学生的吸烟现象就是其中之一。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人不但能正确地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青少年的主观判断力较差。所以需要教育的正确引导。

教育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的因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培养人的活动。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是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案例中的教师采用了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让学生知道吸烟的害处,自觉地放弃吸烟,正体现了教育的主导作用。

六.他战胜了“口吃”。

反映一种什么教育思想?谈谈如何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有效的教育:

要点:教师从另一种视角,用一种新的境界,化解了尴尬的处境,能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这位老师能够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去考虑问题。

学生与学生之间不仅年龄不一样,其心理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同一年龄的学生相互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形成学生个体差异的观念,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因材施教的根本前提。

七.一次有关“沉浮”的科学探索探索活动。

说说体现教师的什么样的知识观。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体现的新知识观来分析这位老师的做法。

体现出教师的“能说出来的才是知识,结果比过程更重要”知识观。

这位教育的做法不好。新〈纲要〉的知识观,就是通过对教师“做什么、怎样做和追求什么” 的要求,将教育内容与环境、教师的任务、儿童的活动、儿童发展融合在一起。幼儿教育内容从重静态的知识到重动态的活动,从重表征性的知识到重行动性的知识,从重“掌握”知识到重“建构”知识变化。新知识观对知识的过程性、经验性、建构性的看法,是符合当今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需求的。同时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使其学习方式更多的是依靠各种实际的活动,依靠“做中学”。因此,新〈纲要〉根据新知识观来理解教育内容,突出内容的过程性,活动性、经验性及方法的不可分割性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八.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衔接幼小,家长说语文数学学好了就行,你怎样对待家长的观点,采取什么机关报办法与家长沟通?

要点:使家长明确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和专门性准备工作的内容,瓶子幼儿园协同一致,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九、蚂蚁唱歌。“老师,您为什么不蹲下来呢?”从孩子的这句话中感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从反思性实践的角度,谈谈幼儿教师的角色意识。

要点:长期的“师道尊严”成为横在师生心中的一堵高墙,造成师生间无法产生深层次情感交流和共鸣,而缺乏情感沟通的孩子们从心里呼唤师爱,希望老师能“蹲下来”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也要有一颗意真的心,能够以老师特有的智慧,去认真地厂家和倾听幼儿的期待、热情和想象,以情激情,以情导行。同时,教师还要具有特殊的育人意识,能够敏感地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及时地把握和捕捉教育的最佳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十.两个世界

家长的教育误区,联系“从小不把他当做人,长大他也成不了人”的观点,谈如何做好家园合作教育。

要点:家长习惯于用成人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去代替孩子的所思、所想和所为,而孩子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老师要帮助家长树立“以幼儿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使家长走出成人的世界,善于从孩子的视角去精心地关注和呵护孩子的意真,为他们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并从实际出发去引导和教育孩子,满孩子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能够身心和谐地、健康地成长。

第二编,教育学(下)

二.课程资源含义:

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的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人力和环境等。

三.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跟踪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确定把握机遇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活动中及为实现目标中能够从中获准的课程资源和素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图书馆等。

4.研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教学生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率。7.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

四.教学活动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主要途径: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以利因材施教。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分析原因,找出课程学习难点。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5.指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五.校外课程资源有:

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

七.教学模式:

是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

教学模式上联教育理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反映,它指出教学的目标,规范师生的双边活动,下联教学实践把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程序。

八.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表现为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处理协调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和时间(怎样安排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的程序)之中,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设计和组织师生活动的不同安排,就构成不同的教学模式。1. 提出模式涉及的教育理论和价值取向,这是模式得以形成的基础。

2. 进出模式所针对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重要要素,直接反映了该模式的价值观。3. 建立教学活动程序(教学中各步骤应完成的任务),这是教学模式结构的核心问题。4. 师生角色,是构成教学模式重要的能动的要素。

5. 提出的教学策略。指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措施的总和。6. 提出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7. 所必需的支持条件。内部及外部支持条件,这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保障。如教师的素质、教学设备、环境、师生人际关系等。

九.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

1.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程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不利于他们主动性的发挥。2.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把原来由教师系统讲授的部分改为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教材。程序“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有利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提高了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

3.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引导在性质和数量上是最精炼的。程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较适用于数理学科,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先行经验储备。

4.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强调个性发展不仅要重视理智活动而且要通过情感的陶冶,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这一模式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 的培养。较普遍用于思想品德课、外语课、语文课的课内教学,还可用于课外各种文艺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

5.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基本的模式之一,多用于以训练行为技能为目的的教学。“定向(阐明技能解释操作原理和程序、示范动作)-参与性学习(分解动作模仿、信息反馈及时强化)-自主练习(使技能更加训练)-迁移(灵活运用,学生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6. 参与-活动式教学模式:参与活动一是指师生均以平等身份共同讨论协商,共同提出学习内容、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包括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二是教学作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要参与到整个社会生活中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自己围绕某个课题去找资料、定课题、做试验、搞创作。这种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精神,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十.其他教学模式

1.掌握教学模式:以能力优劣不等的学生集体为前提条件,以集体学习的教学方式为手段,寻求一种既能保持班级教学的优越性,双能解决传统班级教学中的“差生“问题使每个学生才能达到一定的学习水平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掌握教学的教学策略是: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实施综合性的教学评价;设计互补性的教学方法。掌握教学的教学组织四个阶段:教学准备;集体教学;适时反馈;及时矫正。

2.范例教学模式:是通过教材中的典型事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教材结构,获得基础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又称范例方式教学论。有基本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范例性原则。四个阶段: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相互关系阶段;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经验的阶段。

3.程序教学模式:是应用机器技术手段的一种个别化教学方式。依靠程序编制者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分项目,然后按一定顺序加以排列,对每个项目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反映或构答反映,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原则:低起点、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及时反馈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4.发现教学模式:又称概念获得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主动的思索与探究,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同时掌握思维方法。基本原则:动机原则,激起学生对发现的兴奋感和自信感。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强化原则。5.情境教学模式:就是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以渗透教学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情境,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氛围中,形成一种心理环境,使学生产生情移效应,获得在其他情况下无法得到的情感。基本原则:情境适应原则;情感激发原则;情理统一原则。阶段:创设情境;观察想象;激发情感;情能转化。

6.分层教学模式:即在班级集体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策略:分层确定学生的组别;分层制定教学目标;分层设计教学方法;分层设计作业练习;分层指导课外活动;分层进行单元检测;定期进行层次调整。

十一、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1.目标追求的综合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教学过程中认知目标的祥瑞,而且重视情感的激发、技能的、训练和培养,重视认知目标和非衰乱目标的综合追求。

2.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动作过程中师生活动的方式是多方位的。不仅有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活动,有生师、生生、师师之间的活动交流,不有师生和其他因素之间的活动交流。

3.互动交流的情感性:指现代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方法运用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的情感因素,并使这种情感因素成为推动教学进程,沟通互动交流,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4.动作过程的探究性:指现代教学方法不仅重视让学生从教师的传授中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而更注重在教学方法动作过程中让学生在老师的 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和创造性地获取、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把学习和掌握人类已有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

5.选择、使用的科技性:现代教学方法在选择使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上更多地表现出现代科技成果在教学上的运用。促进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组合。

十二、现代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传授知识的基础性与系统性脱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和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被视为现代教学论改革中的三大流派。它们都强调传授知识的基础性,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也都显示出系统性的不足。打破了原有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

2.忽视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新的教学方法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把握不够,要求过高,大多数教师难以胜任。3.缺少一定的普遍意义。教学方法的普遍意义是指教学方法在较大的范围内对教学实践有较强的适用性。现代教学方法具有适用范围狭窄、推广意义较差的缺点,表现为:一有的老生常谈方法仅适用于某类学科或课程,运用在其他学科或课程上则显牵强。二有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情境要求过高,一旦教学情境发生变化,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三有的教学方法费时较多,在教学时间上不经济。四有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十三、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1.理论基础日益多元化。这一趋势表现在系统科学、心理学、教育学、思维科学、管理学、工艺学、美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大量运用其中,作为指导理论。2.目标取向由单一性转向全面性。重视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衰乱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相结合。3.内容构成走向模式化。现代教学方法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特定观念、意向和态度,涵盖了一定的基本原理、教学目标、教学原则、过程结构、教学织形式、教学手段等内容。4.手段日趋现代化。特别是CAI课件设计的智能化、专门化、灵活化以及教学视听设备的自动化、微型化、综合化。5.选择使用趋向综合化。方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教师应综合优化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方法体系整体功能。

十四、教学设计:

是教学活动的筹划过程,包括:教学分析、教学决策、教学评价与调整三个方面。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教学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应从教的角度转向学的角度去设计。

十五、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1.教学分析: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为下一步教学综全性的决策作奠基。教学内容分析是对教材进行内在联系、教学任务、教材功能等方面的分析。学生状况分析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风格习惯、原有的知识储备等因素。

2.教学决策:在教学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筹划学与教的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手段的运用等。

3.教学评价和调整。即对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评价、修改,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

十六、学习方式:

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

学习倾向包括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我们应该明确学习方式不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是比学习方法更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 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是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十七、现代学习方式特征:

1.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只有当学生自觉地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2.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牲,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3.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有效。不同学生对同样内容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的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一样。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羞,并把它视为一种有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4.体验性:指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表现为: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所以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学生“活动”强调学生“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探究”“经历”。二是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重视直接经验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定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把学生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使间接经验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成为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5.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 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适中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

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十八、21世纪应该如何学习?

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综合为特征,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是新世纪教育的新理念。

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教学生学。

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它是一种超越教科书、超越教师、超越课本的学习。强调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课程内容,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

十九、新的学买方式包括的内容。

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即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二十、怎样理解学习方式的变革?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不是要完全放弃接受学习,而是要创造性地继承传统的学习方式,并加以极大地丰富。新课改是要学生形成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坚信一切知识除非是经过自已确定的,都是可怀疑的(怀疑精神);二是坚信一切现成的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都有改进的可能性(批判精神)。简言之,新课程是在寻求扎实的基础培养与活跃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平衡。

二十一、自主学习及其切入点:

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与其相对的是“他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能够学,我尽量自己学;不懂的,不会的,在同学的帮助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思考。基本特征是:参与学习目标的提出;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有情感的投入;对认知活动能自我监控,作出调适。

二十二、建立自主学习的机制的参考策略:

1.尊重学生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2.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自主学习的保障。3.让学生有成功感是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

二十三、探究学习及其切入点。

探究学习:学生在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给予的,是从学科来源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或目标,首要任务是有所发现,发现后再内化内容成为认知结构。

二十四。探究学习注意的问题:

探究学习,必须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将兴趣转化为适合合作探究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十五、探究学习流程:

设疑(发现问题);探究(研究问题);归纳(问题解决);应用(知识迁移)

二十六、合作学习:

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其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

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二十七、合作学习有哪些要素:

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有效地沟通,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二十八、怎样进行合作学习的分组:

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即异质分组,就是在分组时,使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还可以考虑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方面的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各小组之间的同质性。组间同质为每个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强调异质分组是因为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知己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效应。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意愿只能作为参考,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协同共事的团队。

二十九、怎样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社交技能?

导致解体因素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方法-社交技能。教学中传授必要的社交技能,如:请求发言、遵循指导、称赞他人、澄清观点、支持反馈、互相检查、表示疑义、提出建议、概括小结等。

十、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积极、相互依赖关系有哪些参考策略:

给小组设计富有特色的名称;确定小组学习的共同目标;进行角色分配;共享资源;建立奖励系统。

十一、合作学习应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全班教学、小组学习和个人学习是三种基本的课堂组织方式,其作用难以互相取代,应该根据教学任务、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条件等因素恰当地选择。其次,小组内的角色分配和分工不是固定下变的,应该轮流担任,实现每个人都有体验,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以下监督:尊重和欣赏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自信与创造,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互相碰撞,加强沟通,形成共识;相互补充、支持与配合,拓展思维。

十四、如何建构新的学习方式?

1.老师尽快更新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观 重中之重、根中之本。2.教师要积极创设基于师生交往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教师要努力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十五、新课程中教师可采用的参考教学策略有哪些?

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密切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十六、教育评价:

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对所确立的目标,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效果、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的情况所进行的科学判定的过程。

十八、考试的种类:

1.按考试性质分:成就考试和能力倾向考试 2.按试题类型分:客观性考试和主观性考试

3.按考试要求可分为:难度考试和速度考试

4.按解释分数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性考试和标准参照性考试。

十九、考试的功能:

1.导向功能:指学生对学习内容、方法、目标及至发展方向的选择方面,均可能受到考试导向的牵引。

2.鉴定功能:考试制度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测量,同时对教师的工作也作出相应的鉴定,即通过考试所提供的信息,对考试结果进行不同形式的鉴定。

3.激励功能:通过对学业成功与否的鉴别,激励学生和老师的进取心,促进他们更加勤奋的学习和工作。

4.调节功能:通过考试获取的信息,诊断老师教育教学的成败,优劣、得失,从而调节和改进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

十、评价与考试的关系:

评价包括多种形式和方法。作用上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功能上分为发展性评价、水平性评价、选拔性评价。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形式。

评价涉及的内容和领域非常广泛;学业知识与能力评价、一般能力评价、个性评价、行为评价、运动能力评价等。考试的内容只能涉及其中的一部分。目前的考试多为纸笔测验,一般用于水平性评估和选拔,内容多集中在知识、技能和抽象的思维和推理方面。

评价涉及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考试通常只涉及发展结果,且只为发展结果的一部分。总体而言,评价非常重视反馈及其促进功能,而考试较少涉及该环节。

十一、实施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在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试教育: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考试和“应试教育”并不是等同的。素质教育要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邓小平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做检查学习效果的惟一方法。要认真研究,实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的作用完善起来。”

十二、现行评价与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在于:在学生评价中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评价内容埵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统一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方法单一,忽视学生的参与并发挥其主动性;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等。

十三、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

1.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老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2.改革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3.对学生、教师与学校评价内容应多元化,重视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5.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6.评价主体多元化。

十四、如何理解新课程评价理念?

1.在评价功能上,由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2.在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对过程的评价。

3.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4.在评价的结果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而是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朋状态的改进 5.在评价内容上,强调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6.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7.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十六、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特征:

1.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和依据,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发展性评价是根本止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3.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4.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十七、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的内容的各个方面是否有主次之分?

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已成为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每一门学科都强调了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评价。

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

十九、运用多种学生评价方法,及选择方法的依据、笔试外,还有访谈评价、问卷评价、运用核查表进行观察、小论文、成长记录袋一应俱全和表现性评价等。

一方面要提高老师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保证各种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要取长补短,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评价注意:

1、非学业评价的内容不能是笼统的甚至是不可捉摸的。

2、非学业评价必须与学科教育目标和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3、要处理好评价内容的模糊度和精确性之间的关系。

4、在非的呈现形式上,一般要避免学生的非学业评价一等级甚至是分数。

十一、保证评价资料准确性和有效性对于发展性评价的意义。

有效的评价资料是保证达到恰当的评价结论的基础,对于形成对学生当前学习善的正确认识有重要作用。同时带有评语的原始资料比单纯的分数或等级更重要。

十二、实行多主体评价操作要点:

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老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好处:首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已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注意:

1.多主体评价的实效性。

2.必须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3.评价时,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的反思。

十三、评价反馈的激励功能:

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十四、听课与评课的主要作用:

1.课堂教学管理作用。规范课堂教学常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 一种鼓励创新的教学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2.教研与科研功能。通过听刘与评课,可以帮助教师认识教学规律,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既可以检验教学理论的优劣,指导实践的利弊,又可以把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形成新的理论。

3.诊断、反馈、激励功能。4.沟通协调功能。5.考核评估功能。

十六、听课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学生的活动?

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

十七、听课应从哪些方面观察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

十八、评课原则:

方向性、客观性、全面性、激励性、差异性、讲究方法原则。

十九、评课的基本内容:

评教学思想、评教学内容、评教法选择、评师生关系。

十、新课程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啊些变化?

1.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2.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映,并思考相应的对策。3.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十一、评课的方式:

个别交谈、集中讨论、书面评价、答辩式。

十三、说课:

说课是任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据学科相应的教学规程,针对所讲的课题,采用讲述的方式,向教学同仁系统地阐述个人对教学大纲的把握、对教材和总体设计等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十四、说课基本内容:

说教学大纲、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程序。

案例分析与思考:

1.优选单。

心理学

一.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1.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无意注意是由揧物本身特点和人的主体状态引起的。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简洁富有吸引力,伴有适当的表情;采用现代化的直观教学工具;妥善组织教学环节,关于组织调动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关于组织课堂纪律,妥善处理一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偶发事件;教学内容应力求充实,新颖有趣,难易适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室周围的环境要安静,布置简朴。

2.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3.两种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人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与计划。

2.事先学习有关观察对象的理论知识。

3.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选择方式方法或观察顺序;运用多种感官;养成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做好观察记录和分析整理观察资料的方法以便作出结论。

三.怎样运用社会知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正确对待第一印象。给学生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但对学生则不能单凭对学生的第一印象。用发展的观点全面具体地分析学生。2. 公正地对待学生,防止发生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他人的某些品质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从而掩盖了其余品质的知觉,是一种以点概而的反应,所以称为晕轮效应。不能“一俊遮百丑”,不能“一坏百坏,一无是处”。要全面了解每个的长处和不足,要长其善而救其失,鼓励学生共同进步。3.消除刻板现象。

刻板现象是对社会上各类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或者说对人的概括、泛化的看法。对学生做客观的、全面的、具体的评价。

4.重视运用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对后来的交往发生一定的影响。把握最新信息,用发展的观点全面、历史地及时分析他们的新思想、新情况,对于好的思想苗头,及时扶持鼓励,不好的,解决在萌芽时期。

四.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复习。

1.及时复习

2.系统复习。第一次,学习后5至10分钟。第二次当天或第二天;第三次,一个星期后;第四次,一个月后;第五次,半年后。

3.过度学习。指在愉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过度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4遍记住,多记两遍。

4.采用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的方式。5.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6.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

五.常用记忆方法。

直观形象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特征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自编提纲记忆法、推导记忆法、图表记忆法。

六.思维基本特征是什么?思维的概括性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是什么?

思维的基本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显著特征是概括性。概括是在头脑里把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属性,联合起来推广到一类事物,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作用:

1. 概括是人们形成或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

2. 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度等智力品质的基础。3. 概括水平是衡量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等级标志。

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1. 建立目标与意向。2. 训练基本的技巧。

3. 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4. 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5. 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6. 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7. 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8. 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9. 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10. 11. 12. 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也就是元认识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运用例子。

八.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是什么?

创造力也称创造性或创造心理,是指人在某一领域内表现出来的独特、杰出、非凡而有价值的才能。基本特征:独创性、流畅性和灵活性。

九.高创造力獐的人格特征:

1.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有好奇心,能不断提出问题。2.思维和行动具有独立性。

3.想象力丰富,敢于幻想,喜欢叙述。4.不随大流,不依赖集体的公认。5.主意多。

6.喜欢搞实验。

7.顽强、坚韧、自信、勤奋、灵活、进取心强。

8.对事物的错综性感兴趣,探索各种关系,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

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改变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念。(过分追求成功;以同龄人的行为为楷模;禁止学生提问;权威式教育)

2.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本身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设法形成具有创造性的班集体;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创造活动评价以激发儿童创造渴望。)

3.创造力培养的具体措施。广开思路;距离联想;多中心注意;类比推理;朝服紧张;集体讨论;心理安全;语文、数学学习中的创造力的培养。

十一、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语言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

力、自我反省智力。

十二、加德纳的个性化教学的设想的基本内容是;

加德纳认为学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有自已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

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在可能的范围内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的教育。

策略:了解学生,尽量收集某一个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库;让学生从事能描绘出学生智力强项和弱项的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等。

十三、多元智力理论对素质教育的启示是:

1.正视智力的多元性,全面深刻地认识认识学生。2.从更广阔方面发现并识别学生独特的才能。

3.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性学习环境,开发每个学生的智能。4.立足于多元智能的多元素养,因材施教。5.针对不同的智能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6.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7.评价学生的学习应注重对多元化的评价。

十四、情绪情感功能:

动机作用、调控功能、健康功能、信号功能。

十五、什么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是什么?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提高他们的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十九、情感教育的的价值是;

1. 对人的生存具有积极意义 2. 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3. 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4. 促进学期成绩生潜能的开发。5. 完善学生的品德。

二十、情感教育的策略

1. 转变教师观念: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

2. 掌握情感教育规律,实施情感教育。注重情感教育的实施过程,以情育人,以情动人;情知互促,提升情感教育的境界;情意互促,巩固情感教育的效果;进行情感自我培养,提高情感教育质量。

3. 设计情感教育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辅导与咨询。通过显形课程结构突出情感教育;设计好隐性课程,拓宽情感教育培养途径;在心理活动课中设计情感能力课,实施情感教育。4. 掌握情感教育实施的基本技巧。

5. 重视教师的情绪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二十一、情绪智力:美国心理学家塞拉维和梅耶首次提出。它用来描述人们了解和控制我自我情绪揣摩与驾驭他人情绪的移情作用,并通过情绪控制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能力。戈尔曼认为体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控制、自我激励、觉察他人情绪情感、人际交往五个方面。

二十二、情绪智力作用:

情绪智力直接影响人的智力活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改变;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

建立和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是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

二十三、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具体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智力、情绪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个人特色的民主自由组织。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的特点。包含以下成分: 1. 知-情-意系统 2. 心理状态系统 3. 人格动力系统 4. 心理特征系统 5. 自我调控系统

二十四、健全价格及特点:

健全的人格是人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牲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特点是:内部心理和谐发展;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在学习和工作中勇于创造、关于创造、能够走向成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并形成新的兴趣和动机。

二十五、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意义:

1. 健全人格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2.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终的落脚点。

二十六、学校如何开展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个健全的、日趋完善的人格,把知、情、意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1. 对学生的人格作出客观的测量与评价 2. 确立科学合理的人格教育目标。3. 提高人格教育的针对性

4. 协调教育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十七、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应从哪几方面着手:

性格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可从:道德品质、自尊、自信心、认真负责、自我控制、挫折耐受力、独立和创新几方面。

二十八、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

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用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的性格特征。

自信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我不行你行;我不行你也不行;我行你不行;我行你也行。培养:注重培养自我认知与评价能力; 引导正确归因,增加成功体验; 发挥榜样与期望的作用。

二十九、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行认真负责的一种自觉意识。包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1. 从认识自我做起,自我存在的价值 2. 从对自己负责做起。3. 从对小事负责做起 4. 从自我评价做起 5. 从自我教育做起。

十、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或行为是儿童的心理或图式在环境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从而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图式:主体已有的结构。

同化:把客体纳入到主体的图式中。顺应: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平衡: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之间的平衡。

皮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十一、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学思想:

她是意大利教育家。

儿童观:她认为儿童必须依赖与周围的事或人的交流才能了解自己,了解环境的界限,才有可能发展出完整的个性;儿童也需要自由。

教育观:她认为新的学校教育要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提出成长的自然原则:“工作”原则;独立原则;注意力;智力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情绪与精神生活;成长阶段。三

十二、艾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艾里克森是美国精神分析医生。把人的个性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第二阶段:自主感对羞怯或疑虑。(2-4)第三阶段:主动感对内疚感。(4-7)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7-12)第五阶段:同一感对混乱感。(12-18)

十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人的个性是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榜样示范形式有: 行为示范、言语示范、象征示范、抽象示范、参照示范、参与性示范、创造性示范。

十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措施: 1. 满足缺失性动机 2. 了解学习的性质。3. 及时反馈。

4. 获得成功的体验。5.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

十六、小学生心理发展表现出:

1. 认知能力获得迅速发展,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中抽象思维为主过渡。2. 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和深刻,情感表达形式逐渐内化。3. 意志品质不断增强。

4. 自我意识水平提高,个性品质逐渐形成。

5. 社会认知能力发展,集体意识和友谊不断加深。

特点:心理发展很迅速;心理是协调的;心理是开放的;心理是可塑的。

十七、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表现:

1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高度发展。2情感生活丰富而热烈。3. 意志品质进一步增强。

4. 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5. 社会交往不断扩大,同伴间友谊进一步加深。特点:动荡性;闭锁性;社会性;过渡性。

十、转化学业不良学生。

1.前提是转变老师教育观念,规范老师教育行为,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教师要认识到学业不良学生转化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要认识到学业不良学生是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要对立“学业不良学生是可教育和可转化”的观念;要树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观念;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歧视他们。2.关键是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求知欲。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感。3.根本是改进教学策略,优化学业不良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加强学科知识的系统复习,引导他们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4.方法是实施分层次教学。

5.保障是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

老师要了解关心学生;要尊重学生;要对学生严格、公正。

十一、布鲁纳的学习理论介绍。

美国心理学家。观点是:

1. 强调理解每门学科基本的知识结构。

2. 主张在学习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即智力。3. 强调基础知识的早期学习。

4. 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倡广泛使用发现教学法。

发现法的四大优点: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学会发现的技巧;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十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强调主动的接受学习,并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十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介绍。

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他的学习观是:

1. 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对人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2. 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挥其内在潜能的教学。3. 最有用的学习是掌握学习方法。

4. 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5. 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一种自我的发展与实现的过程。6. 强调教师在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重视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对当前提倡“为创造性而教”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十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介绍。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生学习概括起来有如下观点:

1. 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2. 在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起着重要作用。3. 强调教学中多向社会性和相互作用对学生学习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讨论或合作性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学习。4. 学习可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的不同层次。5. 重视活动性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十五、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1.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客观:家庭的物质生活;家庭结构和主要的社会关系;家长的职业类型及文化程度;孩子出生顺序等。主观:家长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和期望以及家庭气氛和家庭作风等。

2.学校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受教育程度;道德教育;道德训练。3.个性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个性倾向性:包含道德动机道德理想、人生观和自我意识等因素。个性心理特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

十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十七、转化学生的过错与不良行为:

1.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态度。2.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

3.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4.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

5.增加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6.针对个别差异因材施教。7.奖励与惩罚的运用。

十八、教师职业行为:

设计成分、组织成分、交往成分。

十九、专家型教师:

代表人物是美国斯滕伯格。他认为专家型教师指的是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特征:

1. 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学问题的解决。2. 高效率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

3. 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新颖又恰当。

十二、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哪些?

1. 教师的情感特征。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特征;教师应有的情操;教师的责任感。2. 教师的意志品质。教师应明确教育、教学的目的性并有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老师应具有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教师应具有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定性;有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3. 教师的职业兴趣。教师的中心兴趣(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兴趣;对所教学科和教学方法探究兴趣);老师应有多方面的兴趣;教师应乐于参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4. 教师的智力与教育能力。智力:教师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思维品质,善于分配的注意力。教育能力:教师应具有全面掌握与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多方面的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自我鉴定和自我评价及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及教育机智。

5. 成熟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6. 教师的人格特征。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好的性格。7. 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归因倾向;对学生控制的态度。

十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 智力发展正常:即智商90以上。

2. 认知功能良好:具有良好的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3. 情绪稳定乐观:

4. 意志品质健全:行动目的明确,独立性强,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自制力好。5. 自我意识正确:能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6. 人际关系协调:乐于与人交往。7. 人格独立完整:健全的人格。

8. 行为协调适度:行为方式与年龄相一致,与社会角色相一致,行为反应与刺激强度相一致。9. 活动与年龄相符。10. 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十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

1. 使学生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 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十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角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十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

2. 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3. 个别咨询与辅导。

4.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5. 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十八、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 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2. 有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3. 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4. 具有教育独创性。

5. 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十九、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和成因:

1.与教师职业有关的问题。一是怨职情绪,不热爱本职工作,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二是生理心理症状。如抑郁、焦虑以及各种伴随着心理问题而出现的躯体化症状。三是缺乏爱心和耐心。因成绩不好就埋怨学生不好好学习,体罚、打骂学生或者进行口头羞辱,夸大学生的问题,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四是职业倦怠。对教育和教学工作退缩,不负责任。2.与教师人际关系有关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中表现不良的教师,一旦有了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机会,很少有耐心听

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倾诉自己的不满,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或者是表现为交往退缩,对家庭事务缺乏热情,对教学工作也缺乏热情。3.与老师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有关的问题。4.与老师社会适应有关的问题。

十、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构成。

1. 教师对学生心理牲的知觉与判断。

2. 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正确认识。

3. 教师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采取的策略。言语疏导型、责任转移型、惩罚约束型、行为疏导型、拒绝忽视型、情感关爱型。

十一、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老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心理成长的环境。2. 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

3. 老师的心理健康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模仿的良好榜样。4. 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十二、如何维护和促进老师的心理健康:

社会层面、体制层面、社区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

十三、心理学家若干实验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软糖实验”告诉我们:人的自控能力大小与人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关系。自控能力是人的情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己情感智力的培养,而且要加强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

“跳蚤实验”启示: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也和跳蚤一样有类似之处: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时,便灰心丧气,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永远达不到预定学习目标,于是忽视自身潜能的激发和外界条件的改变,并放弃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努力,久而久之,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以致最终一事无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懂得这个道理: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是不屈不挠地去实现预定目标,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从不放弃。

“青蛙实验”舒适使人松懈,安逸使人忘忧。实验告诉我们:对一个人而言,最可怕的是缓慢渐进的危机降临,而不是突然的危机降临。因为突然的危机降临可以使人动员自身全部的潜能,并迅速地作出各种应变反应以摆脱危机;缓慢渐进的危机降临往往使人无法反应。在充满改革和竞争的年代里,每所学校和每个教师都要有危机意识,要自觉克服知足和懒惰的天性,通过不断地奋发进取,使学校和教师个人都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破窗实验”启示:一个教师对于学生的小过错有时不妨以“小题大做”的方式去处理,只要处理的出发点是为了爱护学生和处理方法得当,就能使学生口服心服,就能防止不仅这个学生而且所有的学生今后不再犯类似的过错,更不会犯类似的大过错。

十四、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1.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学生好,学生就真的去努力,实现教师的希望。”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期望,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 蔡克尼克效应:人们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很容易把它忘掉,在没有完成某任务时,却能在记忆中保持很长的时间。原因在于人们对所从事的任务有一种心理紧张,如果任务没有完成,心理紧张无法解除。根据这个原理,教师如果布置一些在课堂上不能全部完成的有趣味的习题等,这种希望完成任务的心理倾向使学生课后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很好地记住所学的内容。

3. 超限效应:马克吐温在教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

引起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它告诉我们在批评或表扬学生时,应掌握一个度。“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于会出现一些反作用。

4. 空白效应: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妨先不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去想、去说,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机会,让学生独立地面对,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学生的分析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十五、教师管理中的三种心理效应及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鲇鱼效应:在学校管理中,如果在教师群体中引进德才兼备、工作负责、要强的人才,也会产生良好的“鲇鱼效应”。应考虑:什么样的人才能增强教师群体的活力,怎样设置人才席位。

门槛效应:在学校管理中,应当帮助教师从个人实际出发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目标阶梯,即为达到最终目标所形成的有层次的子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在教师的工作和学习接近某一子目标时,及时提出新的目标以引发新的行动,使之始终处在目标导向行动的过程中。

赫洛克效应: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目前领导对教师的评价存在问题:一是“马太效应”即对已有声望的名教师继续给予很好的评价与很高的荣誉,而对普通教师个体作出的成绩不能给予很好的重视与及时的评价,使相当一部分教师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二是“中央趋势”误差。由于领导未能及时掌握教师工作及成就的足够信息,或抱有“大家彼此彼此”的主观态度,因而不能或不愿对教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致使教师的工作难分优劣。三是形式化倾向。只按照惯例对教师作个笼统的评价或给予简单的总评价等级。四是分数化倾向。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依据。导致老师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结果学生的学业负担始终不轻,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十六、学校管理活动中常用的激励方式:

政策、目标、情感、支持、民主、强化、榜样、荣誉、领导行为激励等。

十七、学校领导者如何提高威信?

指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理上所受到的赞扬、尊敬与信任感。政治威信、道德威信、职业威信。

可能有虚假威信:压服威信、夸夸其谈威信、妄自尊大威信、收买威信、距离威信。树立威信的途径:正确对待权力与威信的关系;领导者就正确对待与群众的水平距与感情距的关系。

心理学案例分析与思考:

一.实话实说。“既是野马,何来缰绳”请用师生关系理论分析说明教师应当具有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有不断进步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创造潜力。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要把目光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上,要深入挖掘教学中的智力潜能和审美价值,并把它们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以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于学生主体性的观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即善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处方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生动活泼的发展。

关于学生是独特的人的观点:形成学生个体差异的观念,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因材施教的根本前提。

二、面对学生的发问。“万万响亮且比亿多”请用师生关系理论分析说明说明教师应当具有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一)现代新型师生关系表现:

1.核心是把老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2.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3.老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二)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师德水平和敬业精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

2.改进高深教学模式,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改进教育方法,实行民主化管理,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质量。4.充分发挥德育活动课和心理健康课的教育功能,增加师生音质理解和相互尊重。5.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增进师生间的了解。6.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三、人生的价值:是不是我们就该相信算命之类的把戏?请你分析这位校长做法的成功之处。

四.学会附耳细说。

五.我应该辞职吗?(班干部吃力不讨好)请你分析这名名的心理,如果你是他的老师,你将如何对他进行心理辅导?

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用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的性格特征。

自信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我不行你行;我不行你也不行;我行你不行;我行你也行。培养:注重培养自我认知与评价能力; 引导正确归因,增加成功体验; 发挥榜样与期望的作用。

六.我的烦恼。这位同学的心理心理问题是什么,如何调适?

人际关系失调问题。可表现为人际冲突,同学间的矛盾冲突等。教师指导学生:人际关系协调,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能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不卑不亢,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在交往中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友好相处,能与他人合作,并乐于助人。

七.让每一颗种子都感到春天。分析这位教师做法的心理学原理是什么? 八.您的的学生意识。

九、您伤害过学生吗?“还有哪位同学比他说得更好些?”分析这位老师的做法。

十、学会负责。

上一篇:有关逆境的演讲稿下一篇:管理好自己与时间的十个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