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2024-09-03

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共10篇)

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1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全面提高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音乐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新课程,给高职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单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致使学生艺术素养普遍偏低,既影响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也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高职音乐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音乐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而应当更具有针对性,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机地贯穿到音乐教学结构中,使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人们在长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高职音乐教育的审美活动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还可以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使大学生自身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基础较差,对音乐还处在“不完善的感知”状态,因此,在于如何培养其感受音乐语言方面的能力,强化学生审美感官的感受能力,即感受节奏、旋律、韵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能力。音乐欣赏单就感官而言,音乐的外在形式美,能直接唤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反应,使之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满足主体的审美要求。

三、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各个学科体系和教学思想都在不断地调整和改善,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也成为重点。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着手,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爱学、乐学。

1.用音乐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是思维的花朵,是艺术的精灵,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因此,音乐教育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其他教育所不及的,它更能促进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通过巧设提问、启发、对比、讨论、解析和表达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依据学生所感知的社会、自然、艺术、生活的科学态度以及学生理解掌握的音乐知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科学认知和审美情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展示自己的个性。例如,在欣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时,为了更好地感受中国音乐中“意境”的美,在介绍此曲创作背景及技法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讲解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及通过幻灯片播放“月夜”、“春江花潮”等相关图片,把音、诗、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此情此景的音乐感染中产生强烈的联想冲动,激发想象的欲望,在音、诗、画交融、视听互补中,想象思维不断升华。

2.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在教学中,教师采取音画交融、视听互补、即兴创作等教学手段,把各种知觉心象和记忆心象重新化合,孕育成一个全新的心象,激发起学生更深层的情感反应,达到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心理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四、音乐教育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

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学生更好地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体现其社会交往价值,通过上课、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还发展了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1.培养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自信是成功的社会交往的前提,但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缺乏自信,他们不敢在公开场合露面,更谈不上落落大方地与人交往。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运用音乐这门独特的情感艺术,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表露自己的学生,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音乐环境,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内心的感受,从“当众、自信、有表情地表现”开始,在自由的表现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重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和勇气。教师要学会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挑剔,帮助他们找到自信的“支撑点”,为他们鼓起自信的风帆!

2.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社会交往中,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人与人才可能平等互助,可以说,尊重是成功的社会交往的基石。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关注自我相对较多,因此容易造成“惟我独尊”、漠视他人甚至傲慢无礼的现象。这也是造成某些学生在社交活动中受挫的原因所在,因此,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十分重要。

音乐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还应理解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音乐文化。在这些教育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互相尊重的意识会逐步提高,能自觉地以尊重他人的态度投身到音乐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高职院校中,音乐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也大多是以集体方式进行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同龄人之间的特殊情感经常组织开展合作学习、互动配合表演等集体活动,引导学生相互配合、包容,乐于交流,互为依靠。共同建立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形成一种民主、互利的学习关系。合作学习不仅能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与人合作协调的能力,更让学生充分体会合作的乐趣,体会到集体合作带来的成就感。

4.培养学生的分享行为

为了使学生的行为适应社会交往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境,让学生体验被人羡慕时的喜悦、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等多种内在情感,教育学生重视别人的要求、珍惜别人的赞美,学会尽力满足别人、主动赞美别人,共同分享成功和快乐,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分享、共享是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必须具有的意识和基本的行为,这种意识和行为将伴随他们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勿庸讳言,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它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完善人格的形成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2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 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 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

那么,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 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 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 从心理成分方面说, 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 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 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 互相制约, 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 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 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 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 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 从审美教育入手。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 美使知觉更加敏锐, 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 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 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 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 就更能感染学生, 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教育学认为, 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 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 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 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 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 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 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 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 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 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 无不于智育之中, 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 美之所在, 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泛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 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 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 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 想象性, 敢于冒险, 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 乐于、敢于探索未知, 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 在他们的心灵中, 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 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 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 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 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 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 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 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 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 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 是一种追求, 它推动人去创造, 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 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 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 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 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古人云:“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滩出于岸, 水必湍之;行高于众, 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 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 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 需要创新者的坚强的信念和顽强意志。“任何一个人, 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 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 那么, 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 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历史教材中, 从手执汉节19年不降的苏武, 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 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7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 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 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史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 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 坚定学生创新信念, 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青年时代, 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 创新的基础是人才,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 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 从实际出发, 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途径,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一代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从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两个方面, 探讨如何通过历史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3

关键词:审美能力;形象美;生活美

一、在感知中体会形象美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他们的作文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形象感知。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体会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写作对象的形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对写作对象的表面特征逐步深入,从而把握写作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进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意的作文。如笔者布置学生写《春天来了》,做了如下工作:

1、带学生到金鹗公园参观游览,充分体会春天的形象美。在参观之前,我事先强调要关注哪些事物,如树木、池塘、小动物的表现等。

2、让学生集体讨论本次参观的心得,重点是“春天来到了金鹗公园的哪个地方”。在讨论中,我强调要注意所看到的景物和其它季节的不同。学生畅所欲言,效果显著。

3、进入写作阶段。通过具体感知,学生初步学会了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初步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在想象中拓展生活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美的意境。这里的关键是要选好触媒—引起学生想象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触媒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樂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展示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在具体的写作讲评中,可将学生写得好的句子、文段、文章进行展示,大家共同欣赏,互相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展示传神的词语。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无穷的,他们在作文中往往能写出传神的词语。2、欣赏优美的句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子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有的运用了生动的修辞。如学生在《中秋赏月》中写到:月光一路小跑,一不小心撞到了花儿的花蕾上,将一颗露珠吓得滚落到地上。对这样生动的句子,我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甚至还换用不同的修辞。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写人的文章中需要用到这种描写。因此,在作文教讲评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学生在《我的老师》中写到:这次考试我考得很不好。下课了,我扑在桌子上,心里很难受。刘老师把我喊到办公室,温和地说:“李聪,一次考试不理想并不说明你不聪明啊!你诚实爱劳动,老师们都很喜欢你,相信你下次会考好的。”听到老师说的话,我一下子哭了起来。

笔者在讲评中念到这一段话(但笔者并没有说出作者的名字),并分析这段话中老师的形象,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讲到了在类似情况下,自己所遇到的父母或老师的情形。这种做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的兴趣,并使得他们在写作中能初步注意人物的个性。

四、在比较中体味情操美

小学生是一块未经雕刻的璞玉,用健康美好的情操引导他们至关重要。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教师在作文讲评和个别指导时要多加引导,发现好的认识,纠正消极的情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4

封丘县赵岗镇初级中学 杨卫华

内容摘要 在呼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努力发挥语文课的美育功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审美的殿堂。本文主要从想象和联想、感受和表述,朗读和体会等几个方面来谈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想象联想 感受 朗读 多媒体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就是生活。”的确,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有美的山河,美的图画,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心灵。语文课文描绘自然,介绍知识,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自然有美的篇章,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这些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我们有很好的审美能力去感受和体会。这种感受和体会的能力,有待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去培养。

语文是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编者选择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形象、精炼优美,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用各种不同的体裁来描绘大自然,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物思想。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美,语言特色的美,说理抒情的美,提高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激发他们去感受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美育素质,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能感知课文中所展示的各种美,在讲课中能运用恰当得体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述,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能感悟到语文中存在着美。总之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知识的丰富美,言行举止的师表美,教态仪表的文雅美,板书语言的规范美。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想象是审美活动的灵魂。美育的重点就是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把讲解、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去体会课本所包含的美(如:生活美、形象美、情感美和艺术美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激发他们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之情。,用心灵去感受课文,力求达到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如在讲《白雪歌送武派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这两句诗借助奇特美妙的联想,新颖贴切的比喻,以春花喻冬雪。在作者笔下,一片银白色的世界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的寒冷,而是欣喜和温暖,如果不让学生驰骋想象,很难感受到作品中所展现的美好景象,再如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让学生想象日月包罗万象,雄奇壮观的景象,从而感受诗人阔大的胸怀、伟大的抱负,以及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熏陶。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述课文所展现的美。朱自清的名篇《春》,多方面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把一个浑然一体的春天形象推到读者的眼前。老师就要恰当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然后再让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草、花、风、雨,怎样赞美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的。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就能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以及由优美的语言组成的一副副美好的图画。再比如《与朱元思书》这篇山水小品文,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用得好,怎样好。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美,又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设法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进行语言的感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感受,产生如见其人、如观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文学作品所流露出的或婉约、或豪放、或悲怆的情思,往往是教师语言无法穷尽的,而学生却能通过反复朗读吟诵,体会其中的细腻难言之处,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黄山的秀美,西湖的艳丽,鱼塘江潮的宏伟景象,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受美、热爱美。比如《安塞腰鼓》,擂鼓时那种激昂的场面,雄壮的鼓声就要读出来,读出力量,读出黄土高原的厚重,读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坚强;有些文章节奏和谐悦耳,韵味无穷。比如《三峡》这篇文章描绘了三峡风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美不胜收,语句韵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不借助朗读就无法让学生领略到三峡的美景语言的精妙。再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通过描写杜甫自己的痛苦,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不借助朗读,就无法感受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就是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感知课文美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利用多媒体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优化组合起来,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通过声、光、电的强大交互功能,形象化、动态化地呈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信息容量,营造审美的情境,收到情感体验、美文欣赏、语言积累等立体化的审美效果。以《春夜喜雨》一诗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将“好雨知春”、“和风细雨”、“黑夜明火”、“繁华潢城”设计成四幅画面,然后将其逐一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鲜明的直观印象,引导学生进行形象认知,使学生渐渐融入意境,将四幅画面整合为一,感受诗的美,接受审美教育。又如教学《沁园春·雪》,从网上下载语文课件,将长城的美景、悦耳的音乐和动人的朗读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诗、书、画、音乐”一体的意境妙不可言、美不胜收,这样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来欣赏文章的美。

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5

发布者:赵静 发布时间: 12/7/2011 PM 10:07:58

人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变幻无常的世界中,天地间的自然景物与我们人类朝夕相处,密不可分。我们应该能够发现它们的美,欣赏它们的美,从它们的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那么如何使学生感悟文章的情与美,去达成与创作者的心灵共鸣呢?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发挥条件的前提是教者先动情,用自己的激情去促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这种共鸣正是一种心灵上对文章中美的感悟。这种美是多方面的:有意境的美、结构的美、语言的美、形象的美、感悟的美,而这种种的美正是一种健康、高尚的美。

语文课中成功的审美教育如春风化雨,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学得不知疲倦。那么如何用激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领悟到作品中的美呢?我是从三个方面引导的:、以情导课,感悟情境的美

一篇新课的讲授,如果一开始就能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进而用心去感悟这种情境的美是非常重要的。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新课的导入。如教授《甜甜的泥土》时,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辅助以妈妈与孩子相依偎的图片展示,将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以情朗读,感悟文章的美

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就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重点课文、重点段落、关键语句要反复朗读,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如李白的诗歌,色彩瑰丽,热情澎湃,气势磅礴,历来被世人称道。诗人大胆神奇的夸张,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激愤不已。如《望天门山》一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在反复地感情诵读中,不难体味出,诗人巧妙地运用细节化了的数字“两岸”“一片”相呼应,把苍劲的大山和冷寂的帆船写成了迎来送往、柔情万种的血肉之躯,描绘出了大自然的秀美与神韵。在诗人笔下,抽象的数字变成了形象的精灵,板滞的字码变成了“巧目盼兮”的美神。如此这般才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读课文;才能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契合点;才能深入课文发现和领略语言神韵的美。、以情写作,感悟写作的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叶圣陶先生也曾这样表述:“唯情感深厚抒情文才写得好,如其不从根本上求,却去做雕砌藻饰功夫,只是徒劳而已。”所以我们要留意体察生活。也许你就会发现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平平常常的琐事凡人,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杯牛奶、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一副场景„„百态人生,人间真情尽在其中,美尽在其中。比如你看戏、看电影、逛公园等等,很快就被情节、人物、景物迷住了。那就是情节的美、人物的美、景物的美作用于你,你要善于欣赏其中的美,陶冶自己的情感,在渗透着泪与笑的写作中,你的全身心就会沉浸在审美的芬芳之中,何乐而不为呢?

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6

1德、智、体、美等诸育统一的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正确认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基础,正确处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关键。因为德、智、体、美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党的教育方针中诸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育在相互关联中的最大功能,充分挖掘各种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要使诸育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决不可将他们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偏离任何一方,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害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求学校正确处理德、智、体、美等诸育之间的关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还要求正确处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关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科学健身等问题,高度重视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学生的学习锻炼,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

理论和实践是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的一对基本范畴。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包括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动脑的方面,也必然包括具20体的、归纳的、行动的、感性的、动手的方面。正如上和下、左和右、正和反一样,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如果两者脱离,衔接不上,就做不好事情。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基本观点,任何正确的理论认识都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音乐美育也不能例外。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人不可能事事亲历。所以,把总结好的知识和技能,以课堂讲授的方式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如上所述,理论和实践是不能脱离的。现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是:实践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忽视了,学生只从理论的方面接受知识,而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是不可能深刻地、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到的东西只是空洞的、不实用的条条。现在大力强调加强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在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在的实践认知中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强调实践环节并不是忽视理论的学习,恰恰相反,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使我们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上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素质,包括理论学习和审美的水平。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教育都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音乐美育当然也不能例外。在音乐美育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为艺术为艺术”,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反对“纯技术”的观点。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开展艺术美育,强调学以致用,将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提高审美文化水平,培养完美的个性。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

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参与。因此,音乐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活动融入审美情感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音乐美21育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逻辑认识,自始至终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审美心理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其中情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他心理因素都围绕着情感运动,艺术美育的动因和目的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整个艺术审美过程浸染上浓郁、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艺术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融入审美情感的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即要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者由矛盾达到统一的原则。这是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把美学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而提出来的原则。由于音乐美育是与美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而人的美感,又是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必须有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还必须有审美需要以及相应的主观条件。因此,音乐美育同样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即审美主体(受教育者)与审美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审美客体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来开展美育活动,亦必须根据审美主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手段,并且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审美客体之所以能够被欣赏,并使主体能从中受到教育,主体的主观条件亦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首先,主体要有审美或受教育的需求;其次,主体要有健全的、社会化(人化)的审美感觉器官,这主要指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总之,坚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是要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由接触者变为接受者,也只有这样,审美主客体双方才能由矛盾走向统一。

二、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22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因此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包括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透彻的理解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对音乐敏锐的感知力,不是闭上眼睛就能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同外部音乐艺术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形成的。正如那阻抗水流的岩石和海滩,它们作用于或改造着水流,而它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受到了改造。席勒认为:“感知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培养音乐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使其感觉逐渐适应对音乐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前面提到过,音乐的感觉总体包含音高感、音色感、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乐形式感等等。这些方面只有通过后天的训练才会不断提高。以音高感而言,能否辩认一定的音高本来是一种纯生理的能力,也有接近于天赋的绝对音高感,然而,更为重要的相对音高感,即分辩不同音程距离的能力却是后天形成的。后者经过长期训练可以达到相当细致灵敏的程度。人的节奏感也是如此,在音乐的感受中,人自然而然的会将节奏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音乐中节奏的动力感会使人产生极为多样的联想。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多样,对于节奏的联想具有重要的影响。人们的旋律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为旋律不仅仅是音型的流动,而且它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乡土风情,并具有近于约定俗成的一定旋法习惯。因此,人们后天接触的音乐越丰富多样,其旋律感越强,就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音乐感受越加深刻。和声感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训练和培养的结果。对和声感的功能进行与非功能进行,要在实践中通过有形无形的熏陶才能取得。和声感是有一定历史,一定音乐文化,一定审美观念的产物。音乐的形23成具有一定的逻辑和连贯性,并具时代、历史社会的特征,人们只有在长期的接触、聆听记忆、分析中,才能较为深刻地理解直至把握其形式。敏锐的感受力,最容易在对艺术中最活跃,最复杂和最有秩序性和多样统一性的音乐观察中获得。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音乐特有的形式,就成了培养他们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有意识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弄清音乐艺术的种种特征。二是引导学生亲自从音响中体察音乐那特有的形式。完整的音响感知,要求欣赏者必须要按照音乐的规律把旋律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乃至完整的乐曲。因为它既有助于把握音乐的形式美,又有助于对悦耳动听的音乐音响和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的感知。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和体验音乐的特有模式,并逐渐将其特有的运动模式和形式结构,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感知认识,倾向和习惯,是增强他们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美育之本质所在。我们应该仔细地向他们分析音乐作品的不同特征及其美的内涵。音乐中那好似龙飞凤舞的优美旋律,必定显露出往与复、伸与缩、动与静、虚与实之间的辩证统一。那高亢曲折的戏曲唱腔也必将表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听完一段乐曲后,用简练的语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再听第二遍的时候,学生便会感受到音乐的真谛。教师在描述自己的经验时,切勿扯的太远,重要的是展开其中的音乐音响模式。在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中,既要发挥学生先天的审美潜能,又要加强他们审美实践的训练,培养其敏锐的创造、发现、领略美的能力。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都不是一样的。审美感知力的强弱,有先天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后天教育得法,就有可能将那些“沉睡”的感知力调动起来,反之,既使有先天的素质,如果长期搁置不用,也要退化,甚至消失。人的感知力既有一定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又有感情色彩、超功利性与个性化的特点。在培养人的音乐感知力时,应使其深入把握音乐活动与内容联系的本质,储存丰富的感觉表象,使感知的客体有血有肉。

2、加强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24音乐运动的形态,人类的情感动态,要转化为音响动态结构,并予以创造性的表现与把握,就必须凭借想象力。想象,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的储存的现在图式加以改造、组合、提炼,重铸成全新的意想的过程。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是指在审美主体知觉形象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从而形成审美意向的能力的培育。音乐审美想象力是在全部知觉经验的基础上由音响向“音象”(音乐形象)的进发。它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自由性。即人们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凭思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的特性。二是情感性。即形象的变化、组合乃至意象的构成都以情感为纽带。音乐审美想象力,可分为音乐审美的联想力和音乐审美的构想力。所谓联想力,是在知觉表象的基础上按相似律和接近律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审美构想力,是在记忆力表象的基础上,按照自由律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想象以人们记忆中的表象为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和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艺术想象所采用的表象材料与一般的想象不同,他虽然也以人的社会生活作为表象材料。但同时也包含着人的精神生活。因此,培养丰富的“表象储备”是想象的基础。音乐想象的源泉之一是生活的体验。人们在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们的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文化活动、社交、阅读等等。我们在进行审美教育中,必须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音乐想象力还有赖于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中储存的各种本能、冲动、记忆等,然而它们的内在素质往往也是源于外在体验的,而且也只有在与外在体验相结合时,才能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还要加强学生的艺术体验。因为人们在想象中创造的听觉表象,具有一种对各种音响的综合,分析和提炼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内心的听觉中积累丰富的音乐材料,学会体验,感受各种不同的音响,大脑分析器才能对音响做出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为想象提供各种所需的素材。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在长期积累的艺术体验中才能不断提高。丰富的情感是人们想象的动力。现代科学和艺术创造的经验表明,情感积累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但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参与。人的本能冲动是情感的基础,人的本能冲动同丰富情感的转变,是由单一和贫乏向多样统一的转变。本能冲动25如不遇到代表社会和伦理的意识的阻抗不会转变为人的感情。艺术想象所需要的是炽热情感。任何人的炽热丰富的情感,都是在不凡的遭遇中形成的。人们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要有一种真挚而充沛的感情,尤其是在音乐实践中的演奏与创作时,具有激情更为重要。这种情感的升华,将会有力的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性想象。联想是想象的重要形式。联想的重要基础来自各种反射,当新的刺激能引起过去的有关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回忆时,就会产生各种联想。它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现象和重要方法之一。失去了联想,就会使一部音乐作品被理解的程度受到很大限制。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必须具有丰富的联想,而多种多样的联想又要求人们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3、加强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7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价值观,技能培训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单纯而丰富、天真而感性的时期,他们热爱生活,对未知事物抱有极度的探知欲与兴趣,尤其在音乐的领域,他们为之付出了更多的热情和激情。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当今社会的中学生面对音乐尤其是高雅音乐的时候存在着一种隔膜,既不愿欣赏,更不懂鉴赏。如果不具有正确的鉴赏审美能力,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将受到限制,就会影响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个人的鉴赏审美能力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审美价值观以及所具备的音乐技能等。我们认为这几个因素里对鉴赏能力影响最大的是审美价值观和所具备的音乐技能。

一、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关键

现今社会多元化的音乐层出不穷,以至于市面上充斥了不少垃圾音乐文化,有些人为了出名不惜违背道德底线,发放出一些低俗、下流的歌曲与乐曲,以满足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可想而知,受这些庸俗音乐毒害最深的就是青少年人群。这些日渐壮大的庸俗音乐流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青少年对于美的理解,使他们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丧失对真、善、美的认识,甚至出现道德和人性方面的种种异化现象。功利主义支配下的媒体导向、各种快餐文化的泛滥,使得中学生的审美趣味也趋向于肤浅和庸俗。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就一定要树立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趣味(即审美价值观),就一定不能忽视真、善、美的情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情感教育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美育的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它是靠情感打开审美者的心灵大门,发展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以情施教的原则,有利于运用情感手段来把握教学中的美的因素,达到寓美于情,以情育美的效果。

在教七年级下册《春之声》这一单元时,《渴望春天》是一首享誉世界的著名歌曲,单单让学生聆听学唱是不够的,这样会使他们的体会停留在歌曲的表层。在上这节课时,先不要着急让学生学唱歌曲,而是在他们欣赏过两遍歌曲后,详细地讲述莫扎特这位英年早逝的伟大音乐家的生平,讲述莫扎特不同寻常的人生旅程和他的坎坷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可添加一些莫扎特经典乐曲的欣赏,比如《D大调第十七嬉游曲》的第三乐章《D大调小步舞曲》、《A大调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G大调小夜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等乐曲,让学生更多地聆听、感受莫扎特的音乐。莫扎特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但是在他的音乐中我们听不到怨天尤人的哀怨,听不到生不逢时的悲伤,更听不到愤世嫉俗的狂妄,听到的只有天然的本色,一往无前、不屈不挠。这样从情感的角度让学生理解真正的艺术经典不是虚华的浮躁,而是以“重情感、求率真”为基本原则的。讲完之后,再讲述《渴望春天》的创作年代等历史背景,让学生欣赏并学唱歌曲。音乐本身并没有变化,但因为学生有了之前的情感铺垫,从音乐中品味出的意境和对音乐的感受也就不一样了。实践证明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鸦雀无声,学生的情感和老师的情感与音乐家的境遇同起共落。从学生的眼神中读出了纯真、看到了纯善。能说我们的学生不懂欣赏,不懂审美吗?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必须在音乐教学中承担起挖掘人性中最真、最善一面的责任,让良好的德行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动力,让学生恢复起本性里所具有的审美情感。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见到效果的事情,我们不能性急,要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点点滴滴的渗透,逐渐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培养音乐技能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

音乐技能是音乐学科的基础。在新课程的音乐教学中,淡化技能教育是相对于传统音乐教育过于注重技能训练而言的,淡化技能不能过多地舍弃音乐技能训练的教学会阻碍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提升。学生如果缺少了对“音”的练习,对“乐”的感悟力也会降低。

歌唱教学中最基础的是发声练习,现代一些低品质的通俗歌曲简单的发音导致学生只会跟着模仿,生硬地演唱,不懂得真正的发声技巧,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欣赏水平。没有了必要的“音”的训练,鉴赏力自然也就降低了。鉴于此,音乐教师应加强音乐课中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音”感受“乐”。

例如,在歌唱教学中,可设计发声练习环节,让学生体验演唱发音的效果。此环节中,必须指导学生把握音准、音色与共鸣,并感受气息支撑的效果,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发音与演唱,老师要反复做正确的范唱。让学生感知、体验、对比、甄别正确的发声是怎样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当纯净优美的声音从学生们口中发出的瞬间,从他们眼神中能看到欣喜与自信。这一环节是非常关键的,它不需要任何语言的解释,重在训练过程。

还可以设计基础合唱训练环节,运用简单且很有效的柯达伊手势音阶,先练唱自然大调音阶,熟悉不同的手势所表示的音符,并把它们的音高唱准;可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再练唱三度至六度之间的不同的音程,让学生感受体验不同音程的和声效果。在这些练习中,学生通过二部和声训练去感知声音的和谐、积累二声部的演唱经验。还可以运用三部轮唱的形式,训练三个声部的合唱,进一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练唱歌曲《美妙的歌声》,此歌为三个乐句。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每一组同学都分别演唱此曲。但演唱的顺序为:第一组先唱,唱完第一乐句时,第二组也从头演唱此歌(同时第一组在唱第二乐句),当第二组唱完第一乐句时,第三组也从头演唱此歌(同时第二组在唱第三乐句),如此循环演唱更次。此时学生们的感受定会更多,那和谐效果,美妙动听的歌声,真是魅力无限,学生们也不会感到合唱训练有多难,很自然的进行了审美感受与合唱体验,并且积累了演唱经验,我们相信,通过不间断的歌唱技能训练与体验,他们的合唱能力有定会有大的进步。

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8

【关键词】高职英语 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一、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教学内容传统。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在内容上过分地强调和重视了词汇和语法教学,过分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关联性,并且教学内容过于单一,过分迎合应试教育;在教材上,高职专业教材建设并没有紧跟时代,很多信息已经陈旧,针对性不强,阅读性不强。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大量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等,很多教师采用了这些先进方法,充分发挥了现代技术的优势,但是也没有弥补教材的缺憾和不足,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另外,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源主要来自于普通高中、中专、职高等,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自学能力差,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缺乏解决困难的信心及渴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能很快地适应和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高职教学模式。学生对高职英语学习目的不明确,也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以上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在高职教育中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部分基础本来不好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会产生厌学甚至逆反心理。

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当代高职英语教育

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当代高职英语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注重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了解到外国的优秀的文章和作品,培养他们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抵制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审美教育开发创造潜能;第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其教学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艺术等美学的各个领域,使学生能够提起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不再觉得教材是枯燥无味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第三,提高审美能力,可以优化学生在学习中的非智力化因素。教育学家认为审美的对象包括对自然形态的审美和对社会形态的审美,对在学习中的学生具有感染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这些主要是要通过后天培养而成的。

三、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确立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审美定位。“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学习者成为充分成型和完美无缺的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拥有自己价值观和人生光的成年人。但高职生中大都自我管理意识相对薄弱,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缺乏持久的意志行为。因此,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应进一步加强。同时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也应围绕社会现实意义更为深刻的主题来进行。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应是美学感知的知识学习的课堂,是知识容量适中、思维开放活跃和具有人文关怀的综合性课堂。

2.选择具有审美元素的教学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审美元素的材料,吸引其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唤醒其审美意识,并获得其情感认同。教师需根据课程不同的内容适当选取材料,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并通过课外材料来拓宽文化视域。教师在举例时,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名著名言中选取一些简练实用而又思想深刻的句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作家在写作时的用词和造句的精妙。教师如果能经常在课堂上把一些经典名句时时刻刻灌输到学习中,让学生更容易体验到其中蕴藏的哲理和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设计具有审美体验的教学内容。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应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停留在形式单一的师生互动上。由于高职学生存在诸多的缺点,比如不够完善的独立思考习惯以及还没有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计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要有新意,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而且还要顺利引导学生进行自觉思考。另外,教师应该紧跟时代脚步,利用现代化网络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兴趣。例如欣赏有关教学内容的影视作品,摆脱纸质教材的束缚,建立网络学习小组,这样便于讨论与交流,学生也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时时刻刻可以和教师及同学交流。

4.教学中教师行为的审美自觉。一节英语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审美功能,关键在于教师。所以教师自身就应该具有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并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来实现教学策略与教学风格的自主创新,结合自身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因材施教。

四、结语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增加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对文章学习的审美体验,在现有的和新的教学理论支持下改进和改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审美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达到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模式的革新。

参考文献:

[1]北京101中学.课堂美育设计理论与实践[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9

一、融入真情,读出语言的神韵美

帕克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审美主体只有通过感觉,把握审美对象的感性形状和外貌,才能产生对象的审美感觉。语文是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语文课本中的许多优美诗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具有很强的美感,适合大声诵读。因此,语文课必须用充实的时间让学生“泡”在书中,尽心去读,充分感悟,与作者直接交谈,领会文中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及语言的气势、节奏、神韵等。诵读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仿佛回到繁花似锦的春天,诗情画意的黄鹤楼前。诗人久久伫立,远眺一片孤帆渐渐远去,诗人对友人的那种深情厚谊,温暖着每一位读者的心扉,魅力常存,光芒永在。

二、精心观察,绘出文字的色彩美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闪烁着五颜六色,作为现实世界的折光,文章也就充满了色彩性。美国学者阿恩姆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感情。”因而,作者总是苦心孤诣地去寻求那些富于色彩的语言,以期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强有力地感染读者的情绪。古人评诗论画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实际上诗画不但在表现媒介上有差异,即使在表现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老师应运用多种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通过想象让学生脑中唤起逼真感人的视觉形象,追求诗美。

三、汲取精髓,品出内涵的情感美

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文章总是要直接或间接地传达出作者传情的过程,读者往往以自己的感情去悟情、融情,达到与作者的共鸣。纵观中学语文教材的众多篇章,无不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它们或通过深邃的意境来展现,或通过写景抒情来表达,或通过条分缕析来说明,或通过严密推理公平论证,尤其是古往今来那些仁人志士用鲜血、生命凝成的诗章,更是浓情如血,醇意似酒,感人肺腑。

四、仔细揣摩,会出意外的想象美

想象美是表象的再现、组合和改造,它能借助于情感的推动,把审美感中获得的审美意象进行联结、综合、改造,从而形成新的更为深广的审美内容。因此,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

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10

课标明确提出,音乐课程要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学必须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告诉我们,音乐教师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者,不仅仅单纯向学生传授音乐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的音乐能力。

器乐教学作为一种全方位的音乐教学活动,是眼、耳、手、脑的协调动作。实践证明,融乐理知识、演奏技能、音乐欣赏为一体的小学器乐教学是从小提高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就试从就器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的做一个浅显的阐述。

一、在器乐作品赏析中培养音乐审美意识

(一)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因此,首先就要培养学生专心聆听的好习惯,才能使孩子们逐渐拥有音乐的耳朵。无论欣赏器乐录音还是欣赏现场演奏,学生都要用耳用脑专心聆听,去除任何杂音,让心安静下来。当然,这些习惯不是一日所能养成,需要在音乐教师精巧的设计之下,悉心培养才能完成。例如,有这样一节器乐欣赏课,教师让学生们欣赏器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师先在初听前给学生号角的音响,学生一下安静了,教师设计了提问,请学生带着问题初听(乐曲中有些什么特别的音响,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学生有了目的后,仔细在音乐中捕捉,于是他们听到了号角声、听到了欢笑等等,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引入乐曲名称进行更深层次的听赏。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器乐欣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一点是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但音乐也不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器乐听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例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时,启发学生注意聆听乐曲中模仿鸟鸣的声音和力度的变化,引导他们自然地联想到这是描写早晨的音乐,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出不同的早晨的景象,再通过分析乐曲的旋律素材运用苗族音乐的特点,最终联想到这是苗岭的早晨,学生的想像随着音乐似乎“飞”到了苗岭。

二、在器乐演奏中培养音乐审美意识

(一)培养良好的演奏习惯

良好的演奏姿势对于演奏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演奏姿势给予正确的指导。首先要结合器乐教学实践活动,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能够区分正确和不正确的演奏姿势。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歌唱的要求比较类似,要求站立垂直,精神饱满,有从容之感。坐式演奏,要求上身自然垂直、端正,总之,指导原则是姿势正确自然美观,有利于歌唱和身心正常发育。另外,使学生懂得呼吸在演奏中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掌握好缓吸缓吹、缓吸快吹、快吸缓吹、快吸快吹的基本演奏呼吸练习法。

(二)培养扎实的演奏技巧,打下审美基础 器乐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演奏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通过演奏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器乐表现力,进行演奏的基本技巧、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基本练习的重要性不能忽略。它除了提出学生位置及方法外,目的是从上课的第一分钟起教师就以饱满的激情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且能调动学生情趣的音乐氛围,并体现“情”字的诱导过程。即,练习曲的选用要与所学乐曲的情绪及演奏方法相匹配,以便把学生的感情“领”入作品中,做到“情”字贯穿音乐课的始终。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掌握了断、连音相结合的演奏方法,还为演奏处理打下很好的基础。演奏得正确、熟练、每支练习曲应注意难易程度,一般应当由浅入深,每支练习曲都有自己的要求,必须按要求去做,同时要纠正学生经常出现的粗暴式演奏、不按指法规律、随意换气等演奏等问题,不断给予引导及纠正,还要加以说明讲解。当然,器乐教学过程中也不要过于强调技能技巧,重视演奏技巧是为了提升审美的演奏能力,教师同样要重视在演奏中以情带声。脱离了审美的器乐教学将会使乐曲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挖掘乐曲本身所存在的内涵来进行渗透教育,通过音乐旋律的色彩、力度和速度,去演绎每一首歌曲,使器乐教学真正达到审美的教学目的。

(三)引导学生在演奏实践中体会作品情感

在器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然而轻松地流露其真情的演奏,是教学中的真正难点。充分利用完整的音乐形象,以情激情、双情渗透式教学,将会使师生耗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音乐教学的最佳境界——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触动连觉,启发学生情感之源,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具体实践步骤如下: 演奏示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完整的音乐形象,激发他们自身拥有一条情感涌动的河流,使其在对艺术美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直接感知审美对象,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引导其主动入境。他们不可以从教师的导言中了解歌曲的背景,还可以从教师演奏中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演奏听赏:如果说教师的第一次演奏其目的是感染学生,那么乐曲的再次听赏则是为更进一步地感动他们,使其更深一层地去体会音乐情绪,提高学生注意力。乐曲分析: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交流的最关键环境,也是一节音乐课中师生教学活动最活跃的一个部分。它需要学生体验、讨论、总结、归纳作品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旋律线的走向,最被感动的旋律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作者的用意。根据乐曲所抒发的情感,选择哪种演奏方法、吹奏力度去处理,才能更好地表达乐曲的意境,带领学生从中挖掘出较深的思想内涵。教师要通过多角度的启发、引导及以点带面的形式,发挥群体探究的精神,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能够满意自我答复的良好条件,即启发、调空好问题的关键处,并对学生的看法做到不轻易否定,保护学生的自信,使其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促进师生之间以琴音之交、以心音之和的朋友式的关系。此环节的正确处理,在学生整个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较长时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内在的情感体验,且它是隐蔽的、长久的、有效的。

三、在创编主题活动中培养音乐审美意识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摆正自己的位置,弱化教学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强化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引导学生把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大胆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的实践,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情景,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朵智慧的火花,带着一颗童心融入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更加有信心、有兴趣地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音乐是创造的艺术,教师要合理结合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创造活动,巧妙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形象地激发,抓住学生瞬间的直觉感,培养即兴创造,鼓励学生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精心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抓住学生的直觉感受,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器乐创编教学要的是孩子们对音乐瞬间直觉的创作灵感,而不是排练再排练的精彩表演。我看过成外附属小学的一节器乐创编课:教师用报纸、布条将自己打扮成原始部落的居民形象,课前请学生带来了各自准备打击乐器(自制沙锤、三角铁、石头),教师原始部落的形象,时而稀疏、时而密集、时而跳跃、时而沉重的鼓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围着教师,体会着,敲击者着,想象自己成了原始部落的居民在音乐中尽情的自由地舞动、敲击。教师演奏得陶醉了,学生舞得更陶醉了,这个场面十分闪亮。又例交大附小的另一名老师上的“爱劳动”单元,有一个学做的创造活动,教师找了一些扫帚、抹布、水盆、拖布等创设了一个劳动情景,然后请学生们考试大扫除,发挥想像,玩一玩,制作各种音响。于是玩着想着,创作结果是让人惊叹不已的,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无法估量的,他们用扫帚和和拖布发出了的“刷刷”“嗤嗤”声,让水盆敲出欢快的鼓声,让抹布摩擦发出了“沙沙”等等。欢快而幽默的劳动场面顿时呈现在眼前。此时,教师真是无比佩服和赞叹。即兴创作之火把课堂气氛推向一个个高潮,留下了一个个教学的闪亮点。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我们在器乐教学中多思多想,就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培养造就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音乐能力。

锦州市义县九道岭小学

上一篇: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心得体会下一篇:2015年冬季达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