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过程快乐作文

2024-06-08

享受过程快乐作文(共12篇)

享受过程快乐作文 篇1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 吴建方

论文摘要: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游戏性和可操作性的游戏活动,可以丰富生活积累,获得情感体验,是一条易于操作、效果明显的作文教学之路。我为此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巧设游戏,激发情趣; 开展游戏,拓展生活;创新游戏,丰富体验。长期引导学生对游戏生活的观察,将会养成孩子们关注身边一草一木的习惯。一旦这样的习惯养成,平时积累足够的生活素材,还会愁孩子写作会“装腔作势”“无病呻吟”吗?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怕作文而寻找出的一条正确的教学出路。我们只有在“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的教学上下工夫,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并学会摄取鲜活的生活素材,学会感受、体验等创造性情绪的发挥。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游戏性和可操作性的游戏活动,就是方法。引入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生活积累,获得情感体验,是一条易于操作、效果明显的作文教学之路。

一、巧设游戏,激发情趣。

“作文游戏”就是寓作文教学目的、内容、手段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游戏中兴趣盎然,变苦学为乐学。比如:有一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种水果或蔬菜”。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趣味呢?

作文前的那天下午放学,我有意布置了一个很新鲜的作业:回家以后,每个人做一个头饰——喜欢的水果、蔬菜都行,自己找一张硬纸片,在上面画好,上色,然后,剪成喜欢的水果或蔬菜的样子,最后做成头饰。除此之外,还要认真调查一下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蔬菜——产地、产量、特点、味道、吃法„„明天,我们搞一次“水果的自述”演讲会。

第二天的作文课上,我先在黑板上板书了“水果(或蔬菜)的自述”几个字,然后问学生:都准备好了吗?部分学生拿出了头饰、举起了手,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准备的不怎么样,手迟迟不敢举起来。我说:“好吧,这样,大家先由小组长组织在组内做准备,每个人都要介绍,然后,各小 组推选出介绍的比较好的,为全班同学做表演。如何?”学生同意了。

小组内活跃起来。“我叫大白菜,生产于„„”“我叫黄元帅,在我县北部山区,很多果农种植我这个苹果品种„„”我在各小组巡视、倾听,同学们都被滑稽的介绍逗得大笑不止。二十分钟的时间,学生几乎笑了二十分钟。终于,笑声停下来了,他们开始推荐,并且一起帮小组代表做准备——改说这一点,该说那一点,七嘴八舌。

轮到代表到全班表演了。各组的代表戴好了头饰,站在讲台上,“我是洋葱头„„”那语气、那神情,好像一个又一个产品推销员。

每介绍完一个,大家都要做出评点——哪里介绍得好,哪里差一些,应该怎么改。呵呵,都成了评论家。

仅仅一节课,效果还没达到,但第二节课效果就显现出来了。第二节课仍然是作文课。于是在第二节课我们又延续上节课的内容,代表们又各自介绍了20多分钟。剩下的时间,我交给了学生自己——把自己的“自述”再作细致的“修改”,看作文上面,谁介绍得好。就这样一次作文教学,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结束了。

这次作文教学结束以后,学生写得很有自己的个性。因为是“自己最喜欢吃的蔬菜”,学生在选择材料上体现出了个性,表述时,自然地融进了自己的感情。不过,也出现了小小的插曲——部分学生准备得不够充分——毕竟才一个晚上,因此,小部分学生写出来的“自述”不够理想。我想象着,如果给学生的时间多一点,给他们一周、两周的准备时间,相信效果会更好的。

二、开展游戏,拓展生活。

快乐作文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学会摄取生活材料。喜爱游戏活动是学生的天性。因此,我们可以顺应儿童这一心理特点,熔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于一炉,相得益彰。我们可以通过开辟第二渠道,丰富儿童的课外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并配合时令、节日和少先队中心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富有教育意义、生动有趣、对儿童有吸引力的班队活动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兴趣,减少了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用先做游戏后写作的方法,既可以向孩子们提供生活素材、可以在游戏的进行中将生活的片段展示给孩子们看,帮助他们学习用五官进行观察,又可以激起他们的“投入”兴趣和“表达”热情,这就解决了生活素材和写作激情的问题。

这学期开学不久,尽管春天的步伐已经迈入我们校园,但是冬天的身影似乎不愿意就此离去。那天,天空竟然洋洋洒洒地飞扬起了雪花,顿时天地之间都成了茫茫的一片!在教室里的孩子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瞪大着眼睛张望着窗外的世界。我突发奇想,今天两节作文课,何不让孩子们来写写春雪呢?于是我带领孩子们下了楼。一下楼梯,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飞向了广阔的天地间,投入了春雪的怀抱。他们有的尽情地在飞雪中奔跑,和雪花追逐嬉戏着;有的张开双臂想拥抱可爱的雪精灵;有的张开大口,伸出舌头想品味一下雪的滋味;有的立在雪花纷飞的草坪上静静地感受着雪精灵对他们的触摸;有的„„

回到教室,无需我多指导,稍作方法的点拨,就让他们开始动手写作。教室里一片寂静,我知道他们的心灵又一次投入了雪天中了„„有孩子这样写他眼中的雪:

“这漫天的大雪,像一位位空中小游侠,在天空中探险,又像是一位位舞者,在天空中跳起一曲快乐的华尔兹,那雪花打在我们身上发出淅淅沥沥的声音,变成了一首欢快的舞曲,为他们伴奏。

“虽然我穿得那么多那么厚,可是,那风还是一股劲地往我的身子里面钻。初下雪时,往往雪片并不大,也不太密,如柳絮随风轻飘。随着风越吹越猛,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来越大,像织成的一面白网,又像连绵不断的帏幕,往地上直落。”

还有同学这样写:“我和同学们在操场上奔跑嬉戏着,这些淘气的小精灵似乎把我当成了它们的游乐场:一会儿在我的鼻子上滑滑梯;一会儿在我的羽绒服上跳蹦蹦床;一会儿又围着我的脖子跳舞……让我觉得痒痒的,凉凉的,但是很舒服。它们玩够了,便落到地上不见了,好像在和我玩捉迷藏。”

多么富有灵性的语言呀!这都是他们在体验了游戏中所获得的真切的感受哇!

三、创新游戏,丰富体验。

在《大鼻子李教授新体验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充满了睿智的设计活动。六年级有一课名为“两分钟有多久”。上课后,教师先让学生用“两分钟”的时间写一写“我们的教室”(记叙),让学生谈谈这个“两分钟”是长还是短。再做第二个“两分钟”———每个同学都做一个有创意的动作,并且将这个动作“定格”“两分钟”之久!但是在做这个动作前,先要写一写这个动作:头怎么摆、左右手怎么摆,左右脚怎么摆(说明)„„然后全体做这个“定格”的动作。“定格”“两分钟”后,再让学生写写这个“两分钟”和前一个“两分钟”之比,感觉哪个更长些?(感受)第三个“两分钟”则是教师一声令下,让学生在教室里“疯”上一阵子!三个“两分钟”很快过去了,最后请学生写一写,这三个“两分钟”哪个最长?哪个最短?还要谈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思考)在作文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观察了教室和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动作,让他们注意了自己在“定格”时丰富的心理活动,也让他们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了三个“两分钟”为什么 会有不同长度的原因。由于这个游戏既向学生提供了生活素材,又使学生在快活的甚至是“发疯”的氛围下进行思考和写作,所以生活源泉和感情激发两条要素同时存在,孩子们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在作文课上,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自己的作文。

享受过程快乐作文 篇2

一、不要扼杀孩子对美术的兴趣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 一个画苹果的故事常被很多教育者津津乐道。故事讲的是, 第一种先由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只标准苹果, 规定出先画左后画右, 这里涂红, 那里涂绿;第二种是由教师擎着苹果, 让孩子观赏后作画;第三种是教师提着一篮苹果, 任小朋友拿一个画。

故事的结果是, 第一种孩子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 并且都是一样的相似“好作品”, 而第二种和第三种孩子的作品看上去表现各异, 参差不齐, 却也是丰富多彩。

从表象上看, 由于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同, 导致不同的结果, 而实际上最根本的区别是三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了三种不同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的学生。

事实上, 第一种教师的教学方法最为严重的影响是, 它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一份惊人的调查数据显示: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 孩子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99%;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下降到90%;再到六年级下降到60%。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学校的因素, 家庭的误导。二是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 这也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不是孩子不喜欢画画了, 而是我们的家长和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扼杀了孩子对绘画和美术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况到了初中阶段, 随着升学压力的加大, 学生对学习美术兴趣的衰退则更为严重。

因此, 如何唤起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成为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师共同面临的难题和责任。

二、转变教育观念, 唤醒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 我发现, 要想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 首先要让学生对美术感兴趣, 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 喜欢你的每一节课。而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还原美术的本质特点, 让学生获得快乐。

美术的本质是带给人美的享受, 是一种快乐。而这种快乐首先是在绘画者或美术创造者自身感受到的基础上, 再通过他的作品传递给欣赏者的。

可以想象, 一个学生不能参与和体验美术创造过程中的快乐以及享受成果带来的快乐, 他如何能喜欢美术这门学科, 又如何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因此, 我认为, 不论是哪种教学方式,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问题, 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 都能体验到学习美术过程的快乐以及有机会享受美术成果带来的快乐, 才能让他们找回失去的兴趣。

因此, 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获得这两种快乐, 是提高课堂效率, 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

三、精选教学内容, 多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美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 这给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赋予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以苏教版新课程七年级的美术教材为例) , 我的做法是加大学生体验性学习内容的比例和提高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 以同学之间互相了解、增进友谊、团结友爱为目的, 使学生获得人际交往的经验的《夸张有趣的脸》。教学中, 我通过多媒体播放各种漫画名人肖像和赵本山《卖拐》搞笑小品, 再让学生模仿面部表情等方式让他们乐在其中。

再如, 在《时间的表情》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许多材料:旧闹钟、奶茶盒、易拉罐、可乐瓶、包装盒以及旧光盘等。然后, 我启发学生说:“这些东西能通过再次利用, 做成钟表吗?大家试一试,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教学中,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聆听, 体验到了时间的宝贵以及各种时钟的精美外观、功能等。接下来, 我把学生们分成小组, 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制作, 我也参与其中。由于学生对时间和钟表有着较为切身的体验, 很多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个性化很强的钟表, 因此参与异常积极。课堂中, 我通过钟表店招聘设计师和设计自己想要的个性钟表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结果各小组讨论积极, 学生畅所欲言, 并进行了自主的分工与合作, 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了作品。

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方法很有效果, 让学生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 调动了学生思维和情感的体验, 并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 获得了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总之, 教师应该多让学生体验性学习美术过程的快乐, 从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 这样既能保证体验性学习的实效性, 又能保持体验过程中的快乐性以及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从而使得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

四、多肯定性评价, 让学生享受自己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

美术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 它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同时还包含着一定的技能学习, 最直接的呈现方式就是每一堂课, 学生都要通过动手完成一份美术作业。学生的每一件美术作品, 都是经过自己劳动获得的, 它包含了学生在这一堂中的情感体验, 以及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并经过思维加工, 再动手创作出来的作品。尽管这种作品可能是幼稚的, 也谈不上什么技法, 但它却是学生思维、情感、体验、技能等综合而成劳动成果。因此, 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 一个肯定的评价对学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进教师教学, 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 还是面对学生的美术作品, 都应让学生享受评价, 而不是反感评价。及时地表扬与鼓励, 不但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还能使他们更富有创作的勇气和热情。

例如, 在《时间的表情》这一课的学生作品评价中, 我通过多种评价形式充分肯定每一个小组、每一件作品和每一个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将每一件作品进行展示, 让“设计师”上台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我从中找出学生作品中的亮点进行肯定和表扬。在这一堂课上, 我还通过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等奖项, 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美术学生过程和享受自己劳动的快乐。课后调查发现, 学生都很喜欢这种形式的教学, 并且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期。

实践证明,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只要每一堂课上都坚持重视发现学生的富有个性或独特的创造, 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创意或是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加以肯定和鼓励,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 每一位学生都会对美术、对自己充满信心。

摘要:美术的本质是带给人美的享受, 是一种快乐。而这种快乐首先是在绘画者或美术创造者自身感受到的基础上, 再通过他的作品传递给欣赏者的。可以想象, 一个学生不能参与和体验美术创造过程中的快乐以及享受成果带来的快乐, 他如何能喜欢美术, 如何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因此,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课堂中绘画、制作等活动过程带来的快乐以及在完成美术作品后能享受自己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 成为唤醒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关键。

关键词:快乐学习,学习兴趣,体验性学习,肯定性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学美术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主编.尹小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享受过程 快乐习作 篇3

经过这么些年尤其是这两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作文教学成功的第一步是让学生愿意写。只要让习作成为孩子们心中快乐的事情,那么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为了让习作能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掌握好几个“第一次”,别让孩子对作文“望而生畏”

很多学生和老师都对作文望而生畏,其实如果把握好几个第一次,孩子们就不会怕作文。

1.消除作文恐惧,上好第一次作文课

这个学期我担任的是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开学第二周,我就上了第一次作文课。那天,我首先很郑重地告诉孩子们,这个学期开始,将有一只老虎来跟我们较量一番,这只老虎就是作文。然后,告诉孩子们,别看它是一只所谓的老虎,但是老师以前教的哥哥姐姐们早就证明了,它只是一只纸老虎。当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的时候,我告诉它们,其实作文就是“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只要会说话,就不怕写作文。孩子们这回高兴起来了。紧接着我便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勤”字,告诉孩子们,写好作文的秘密武器就是“勤读”“勤写”“勤观察”。同时把以前教的一个孩子的作文念给他们听,告诉他们这个孩子是怎么认真看书,积累到丰富的词语,又是怎么样每次作文都认真写,才写出这样的作文来的。最后信心满满地告诉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将来的作文,一定会比这个姐姐写得更棒!”

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心理,第一次作文又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上的第一次作文是“快乐地玩”,我设计了好几个有趣的游戏,带着全班孩子一起玩。玩的过程中带着他们边观察边解说,然后鼓励孩子们用上自己学过的好词语好句子,把玩的时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说说。孩子们发言很踊跃,大家基本会说之后,再让孩子们记下来。很欣慰的是,写得最好的孩子竟然写了六百多个字,一般的孩子都能写上三百来字,这是我都没有想到的。

2.发掘闪光点,点好第一次作文讲评

第一次作文讲评也是很重要的。我采取的是详批详改,然后找出每个孩子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只是用好一个词,都进行了表扬和鼓励,这样,孩子们写好作文的信心更足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相信把握好这几个第一次以后,孩子们不会再对作文“望而生畏”。

二、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观察能力,别让巧妇无米下锅

很多孩子作文最愁的是没有事情可写,不知道写什么。针对一点,我首先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孩子们的生活,活动中时刻不忘记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习惯。同时,利用黑板报和语文课前几分钟来个“我的新发现”大比拼,鼓励孩子们将自己的新发现,以口头作文的方式说出来。很多时候,我自己也以好朋友的身份,以口头日记的方式,跟学生谈谈自己每天记忆深刻的见闻和感受。这样,很多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逐渐进入了学生的视野,习作起来,自然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了。

三、随时渗透,让习作指导贯穿语文教学始终

要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光靠一个星期一次的作文是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渗透习作指导。教生字,哪个词语可以用到我们的作文里去,该怎么用;分析课文、讲故事,我也会讲着讲着挑出好的词语和句子让孩子们读一读;孩子们的生活日记,常常是我津津乐道的话题……

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经觉得,作文原来就是这么简单!

四、“敲敲打打”,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成功的乐趣

说到这点我其实比较自豪,教语文这么多年,为了鼓励孩子们写好作文,让他们享受作文成功的乐趣,我总能利用可利用的条件,将孩子们有闪光点的作文用铅字打印出来,并在教室墙壁或者黑板报上予以“发表”。瞅着自己的作文被“发表”,听着老师的表扬,看着同学们羡慕的眼光,孩子内心那份成功的喜悦是无以言传的。偶尔还将孩子们的佳作向作文杂志推荐过,《小溪流》《邵阳日报》《新星美文集》《小学生阅读与作文》,还有《快乐作文》都有登载过我指导的学生作文。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孩子们写好作文的信心自然更足了。作为教师的我,在陪同孩子们享受成功的乐趣的同时,在作文教学中也采撷到了童真、童趣,享受到了教育的快乐!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是,我很高兴地看到,在我的作文教学中,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我的孩子们不再把习作看成一件头疼的事情,而是每次习作都成了一种快乐!一件事,只要能快乐地去做,即使做得再怎么不好,经历那个过程也是一种享受。

享受作文的快乐 篇4

都说作文难,作文难有快乐,可是有一本书,却让我感受到作文的快乐,它就是《快乐作文》。

当我亲眼见到这本书之前,我早已听伙伴们说这本书十分好看,十分有趣。我心里就纳闷了:为什么这本书这么好看,是什么地方吸引他们呢?我心中顿时起了疑问。于是在学校征订课外阅读材料时,我坚定地订了这本书,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经常被书中的情节吸引的废寝忘食,故事里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看来,这本书的确有吸引力。

《快乐作文》这本书有许许多多栏目,“作文导航”、“巧闯关,妙续写”等栏目确实对我的作文有很大的帮助,另外“美文小木屋”又让我领略到生活的诗情画意,“轻松读名著”又让我了解了作者的概况和思想以及名著中的精彩片段,“五彩童年”又让我了解童年的丰富多彩,“小小思想家”又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做人应该踏踏实实,不能有点小成绩就骄傲;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那种乐于助人的品质;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爱党、爱国、爱人民,长大为国争光;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坚持就是胜利......后来,我又陆续接触了许多的青少年书报杂志,里面故事的生动,文章的精妙,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增长了不少知识,更把我的生活点缀的丰富多彩。

现在,《快乐作文》是我学习的助手,它是我学习知识的乐园,是

我人生的老师,还是我放松心情的花园,它养育着我、滋润着我、温暖着我,注定是我一生的好伙伴。我会循着《快乐作文》的足迹,享受作文的乐趣。

指导老师:孙宗秀

享受快乐作文 篇5

小时侯,我总觉得快乐就是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如果某一天得到了一个玩具或一个小礼物,我也觉得快乐无比。这是我寻找到的第一个答案。

上幼儿园时,老师经常发小红花,我又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得到小红花更快乐的事了!可是,这种快乐的享受时间并不长,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就被另一种快乐取代了。

上小学三年级时,我迷上了书藉,无论是吃饭时还是睡觉前;无论是空闲时还是上厕所时,我都会手那一本书,如饥似渴的看着。读书使我懂得了许多知识,所以,我觉得看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直到五年级,一句“成功属于自信者和有志者。”开启了我心灵深处的那扇窗。我决定要改变自己,超越自己,成为心中那个自信,成熟的我。只要我为我的梦想而努立了那我就会觉得快乐。

享受快乐作文 篇6

是呀,要想有一个好的成绩,就必须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享受学习中的快乐。

虽然说,学习是辛苦的。学习的过程似乎就是痛苦的过程,根本没有什么乐趣可言,更谈不上什么享受了,什么“学海无崖苦作舟”啦,什么“学习要刻苦”啦,都是用来形容学习要下苦功的,特别是古时候的“头悬梁,锥刺股”,更是向我们说明了学习的辛苦。

但是,学习真的让人如此烦闷、伤痕累累吗?

不,有失就有得,有苦就有甜。学习是“苦”还是“甜”它全在于你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如果你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断努力,不断地在学习中获得成功,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你也会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难道不是吗?学习带给我们的乐趣真的很多。学习,让我们能够激扬文字写出更美妙的篇章;学习,让我们能够亲眼目睹名家的大师风范;学习,让我们能够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习何不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再比起那些渴望学习,却又没有条件学习的孩子,我们至少有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有一个博学多才的老师,有一群关心自己的同学;比起那些从小身患恶疾的孩子,我们至少有一个聪明的脑袋,健康的身体,和一颗充满朝气的心。我们拥有别人所没有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享受,一种幸福。

让学生在借鉴中享受写作文的快乐 篇7

教学生学会“借鉴”并不是说伸手拿过来就占为己有, 这叫照本宣科, 叫抄袭。那么, 应该这样做呢?

一、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感受生活, 有选择地“借鉴”

好的文章来源于生活, 可不是生活当中的什么事都能拿来写的, 要亲身感受, “借鉴”有意义的来写。我的做法是: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天都要写日记, 启发学生从一句话展开写下去, 如“你今天想说的一句什么话?”“遇见一件什么事?”“看见什么人?”“发现了什么?”“做了什么梦?”等。写作文前都要进行一些有关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悟。如让学生写一篇写人的作文, 就首先观察相关人物, 其次阅读古今中外作家有关描写此类人物的文章, 然后讨论中外作家喜欢写此类文章的原因, 最后完成此次作文。在阅读教学中, 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让学生积极思维, 合理想象, 大胆模仿, 注意创新。如每学一篇作文题, 我总是先出示课题, 让学生通过审题, 说一说。如果此题目是一篇作文题, 那么你准备写什么?怎样写?想一想用哪些词, 哪些句子?然后让学生读课文, 品课文, 说一说, 自己欣赏课文中的哪些词、哪几句话、哪些段落, 最后让学生用几个相关的词连起来写一段话, 或者按照句子的几个片段特征进行模仿。这样既能让学生领悟课文的内容, 又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训练学生找“借鉴”的对象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鲁迅说:“只看一人的著作, 结果是不大好的, 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学生能借鉴的东西很多:一个词语、一个好的句子、一段优美的描写。我的做法是:每学期开学初, 我都要求每一个学生买一本作文书或别的课外读物交给我, 由我和班干部编号登记造册, 然后放到教室的图书柜里。每星期开放一次, 供学生借阅, 并要求学生用采集本记录好词、好句和好段。每天放学后用五分钟, 让同学们朗读一段老师出示的短文, 读后提问:你听到什么?你认为本文如何?理由是什么?最后让学生把认为是好的句子、词语记在记录本上。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仿写、评议, 遇到不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时利用工具书。每次作文课读学生的作文, 并拿来比比、评评、学学, 日记写得好的也拿到课上读读。选几篇写得较好的和较差的, 让学生先读一读, 然后议一议好在什么地方, 差在什么地方, 如何改。课本中有些让学生背诵的片段要求必须会背, 遇到篇幅长的记叙文、小说, 先让学生划出好词、佳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 然后把它们串联起来, 进行复述。课文中有游记、说明文、剧本、故事等, 可以让学生看着录像当导游、解说员、演员。这样让学生入情入景, 亲身体会、感悟、表演, 既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又发挥学生积极的学习作用, 既发展他们的团结合作的表演能力, 又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发挥想象力, 创造性地“借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日本教育学家高桥浩说:“所谓天才人物本来就是指那些十分富于幻想的人。天才人物总是积极主动地使用幻想能力。总之, 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是用幻想来开道, 在幻想的遥远彼岸获得启示之后再返回到现实之中, 因而思想的跨度极大。”所以学生在作文时, 要借鉴其他文章, 但不是生吞活剥地一味模仿, 即不能光“借鉴”作品的皮毛, 而应“借鉴”其作品的精髓, 深思之, 揣摩之, 使作品成为自己写作的“营养液”。

比如, 学生写的作文《我们班里的“孙悟空”》就成功运用了“借鉴”的方法, 原文如下:

我们班里有很多的“孙悟空”, 那自然是上课捣乱的违反纪律的同学, 别看这些“猴子”“修炼” (学习) 不怎么样, 说起来话来那可是无人能比的。

这不, 今天上第三节课, 两位“菩萨” (老师) 都“修道”去了———开会。这下可把这些个“孙悟空”给乐坏了, 上课刚过几分钟, 说话声, 打闹声……从水帘洞里传来, 真是此起彼伏呀!孙悟空也不例外。他们怕观音菩萨, 只要“菩萨”一来, 全班就立刻大静, 一个个都装做认真的修炼, 都担心“菩萨”会念令人头痛的紧箍咒。可“菩萨”不在这里, 让班里的小神仙来管这些神通广大的孙悟空, 这比登天还难!

在这几十分钟内, 这些孙悟空们, 自由自在, 简直没有王法, 众神仙们是六神无主。多么盼望菩萨能通过遥感装置测出这些孙猴子在干什么。

忽然, 孙悟空们觉察到可能“菩萨”“修道”快来了, 于是摇身一变, 变成一直听话的小猴子, 专心致志地装做修炼的样子。不多会儿菩萨回来了, 见到这情景, 露出了笑脸, 还只夸猴子们真听话呢!

“菩萨”呀“菩萨”, 您一向是明察秋毫, 今天怎么被这些泼猴门的做法给迷住了呢?

这篇作文作者通过《西游记》里的人物个性, 创造性地再现了自习课期间个别学生调皮说话的情境, 读来颇具趣味性, 是一篇优秀的作文, 是发挥想象力, 创造性地“借鉴”的结果。

享受快乐作文 篇8

一、自主是快乐作文的第一步

从信息论来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而这个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全仗主体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离开了主体的主动精神,信息既不能输入,也不能加工,更不会有信息的输出了。这里说的主动精神,就是写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就能从作文中体会到乐趣与快感。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写作,是一项任务,是训练系列中的一个环节。教师为了应试有很强硬的理由,学生则有太多的无奈。他们没有选择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

自主性首先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每个人感到畏惧,因为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东西稍纵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

自主作文还要保障学生在写作空间上的自由。想写什么,不想写什么,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应该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透视生活,观察事物,不囿居于校园和家庭,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心灵观照现实生活。强调观察、体味、思考,反对被动的、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对现实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惟有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一种自由和快乐,凭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围的事物。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

自主探究和发现要比被动接受快乐。写作的经验、技巧乃至规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写作的乐趣也就在此,否则它就成了别人嚼过的馍馍。长期以来,教师是在做学生的事情,剥夺了学生探索发现的乐趣,结果教师“喂”得津津有味,学生却饥肠辘辘。

二、激情是快乐作文的助燃剂

自主写作确实轻松自在,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是快乐作文的起点。然而它的前提是要有激情,学生要爱作文。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自主只能是给不自觉者大开了方便之门,自主只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使作文教学无所作为。那么这种激情,这种对作文的热爱又该怎样去点燃和呵护呢?

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美国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再说,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几个作家,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

有人把教师比做火把,那么学生作文的激情就需要教师去点燃。语文老师对写作要热爱,要率先垂范,经常“下水”作文。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只会整天谈经验说技巧,多少显得有些滑稽,不亲自“下水”试一试,怎么能体会得了写作的艰辛与快乐。师生之间能就写作的具体感受进行交流,达成心灵的撞击、共鸣、磨合与默契。试想,当一个班级乃至一座校园形成了一股热爱写作、交谈写作经验、探讨写作经验的风气,谁能相信写作文在这个班级或者这座校园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三、分享成功是快乐作文的最大奥秘

教育心理学表明,生活使人面临难度不同的任务,他们必然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能有所成就的任务。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他们预计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有50%的把握时,因为这给他们提供了最大的现实挑战。如果他们认为成功完全不可能,或者胜券在握,动机水准反而下降。所谓“跳一跳,摘桃子”,如果使劲跳了,“桃子”还是遥不可及,那再次跳起的动力就丧失了。学生学习数理化的兴趣往往高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解答理科习题的劲头要比写作文的劲头足,原因在于一道理科习题解答出来,学生就摘到了“桃子”,能尝到成功的甜头。而作文写出来了,只有少数同学有“摘桃子”的感觉,大多数人换得的是老师的冷冰冰的评语,甚至是讽刺和挖苦,有太多的失败和苦水。在此,我奉劝所有一线的语文老师,不要高悬你们的“桃子”,不要拿“思想深刻,构思精巧,风格独特,语言优美”的要求苛刻学生的作文。

建立一套多元评价标准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正视学生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的差异,全班自始至终一个尺度无疑是违背教学规律和教育科学的。对学生作文的起始状态教师要进行摸排、定位、建立档案。作文评价要重过程,看发展,不搞一刀切。在评价机制上,教师不搞一言堂,而是充分发扬民主,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要平等对话,没有高下之分,只有思想碰撞和逆耳忠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一些比较差劲作文,教师要宽容,要尽量去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因为我们的理念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成功。

此外,搭建展示平台也十分必要。比如,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精致的小本本,写上自己的得意之作,以供交流;班级可以设论坛、劈专栏,既可以评论身边的人和事,也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年级可以出优秀作文选,让优秀作文变成一个一个的铅字,供人传阅;学校要有文学社、广播站,搞辩论、办演讲、设沙龙,让有写作专长的同学一展风采。总之,机会要多,舞台要大,才可以形成强力磁场,展示才华,调动兴趣。

享受快乐作文 篇9

----题记

下午,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走进教室,打开了舒缓轻柔的音乐,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两个字“读书”,心里也在期待着我们的第一节

“阅读分享课”。

这帮淘气鬼,机灵的很。都乖乖地拿出了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那本最喜欢的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走到侯绍达面前,他仰起了笑脸,一双澄澈的眼睛望着我:“老师,问你一个问题好吗?”

“好啊!”我说道。

“水草到底有没有眼睛?”他指着书中的水草问道。

答案就在书中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捧起书本给我读了起来……

聂笑聪的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走到他面前,他指着他读的那本书中的“答”字问:“老师,这是侯绍达的‘达’么?”

“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但是这个 答’是回答问题的‘答’,下次再读书时要留意观察哪个是侯绍达的‘达’好么?这是很好的识字方法呢。”

他郑重地点了点头。

接下来让大家来分享自己所读的书,任静雨同学第一个走向讲台向大家讲述了绘本故事《一根刺的小刺猬》,很长的一个故事,孩子能完整的讲述下来,完全得益于平时爱阅读的好习惯。

享受快乐作文800字 篇10

我和表妹决定堆雪人。

在乡下,场地充足,材料充足,房顶和院子里到处都是白花花的雪。

我们先到房顶上滚雪球。我戴着手套,捧起一团雪,在手掌上握着、捏着、转着。待它成了一个小雪球时,我便把它放在雪地上,将周围的雪拢来,按着,拍着……它更大了,于是我便把它在雪地上滚,松软的雪渐渐粘到雪球上。滚来滚去,我蹲得站不起来了,手也冻得通红。再看看雪球,它竟然是椭圆形,表面上像陨石面一样凹凸不平,而表妹滚的雪球,比我的更大更圆。为什么呢,是手套的原因吗?我也像表妹一样戴上了塑料袋。几十分钟后,圆滚滚的雪球诞生了。我直了直酸痛的腰,抱着雪球快快乐乐地跑下了楼。

在院子里,我们把大、小两个雪球拼在一起,把碎雪填在头和身体之间,起固定作用。但不知不觉中,脖子太长了。于是我用小木棍在脖子边缘划出痕,当作围巾。看到雪人身材匀称的瞬间,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接下来,就是面部制作了。眼睛用什么呢?“爸!爸!”我高声叫道,“有黑豆吗?”爸爸进储藏室找了一会儿,给了我一块黑煤块,我欣然接受。我先用手抠出眼眶,再掰下大小适量的煤,填入眼眶,当作眼珠。

然后,我用刀子在鼻子的部位钻洞。我旋转刀子,并掏出雪,不断尝试,不断改进,终于制成了一个可以插入红萝卜的洞了。于是,我插入了个小红萝卜。

最后,就只剩下嘴了。我先用刀刻出一道深痕,又在常青树上采下一片绿叶,插进嘴里。可这样看起来是个哭脸。不,这不是我想要的。然后,我把树叶翻转了一下,再放进嘴里,这样就是一个笑脸了!

我又用煤粉为雪人添了一头黑色短发,表妹为他安了两只胳膊。一个卡通味十足的雪人终于活灵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我和表妹直起腰来,揉着酸疼的腰,搓着冻红的手,看着我们的得意之作,一瞬间,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油然而生。

激发作文兴趣享受写作快乐 篇11

一、学会观察生活,做到“胸中有物”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只要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丰富的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留意自己身边的一切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捕捉生活的闪光点,不断积累写作的素材,做到“胸中有物”。比如,在课余,我们会经常举行篮球、拔河、演讲、书画等比赛以及其他一些课外活动,那么,活动的场景是怎样的,观众情绪怎样,周围的氛围又是怎样,我都会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选择某一个角度作为随笔写下来。这样写多了,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就有了一个个活动的场景。事实说明,假如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生活素材,以后在写这类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

二、积极参与活动,写出真情实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一方面,我感受很深,我班的巫文丽同学,在七年级要求以“反映国家某方面的事业飞速发展”为主题的一次作文比赛中,她就写了暑假期间跟父母去坐高铁“和谐号”的一段经历,把坐高铁时的那种使人平稳快捷的感觉写得引人入胜,说明了祖国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赞颂之情,结果获得了作文比赛的一等奖。试想,如果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她又怎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在学生走向街头,进行“创卫创模”义务劳动时,我要求同学们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写下来,由于同学们都是亲身参与,所以都能把当时的场景生动有序地写下来,还有对这次劳动的感想,对同学们不怕脏、不怕累劳动精神的赞叹,真正做到了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永远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三、坚持多写随笔,教给写作技巧

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有了内容可写,还要解决会不会写的问题。坚持多写随笔是突破“不会写”问题的关键。俗话说:“三天不写手生”如果学生能坚持写随笔或写日记,从简单的随笔写起,写多了,他们就会习以为常,觉得写作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还会觉得很有意思,不但可以把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难忘的人记录下来,还能把自己的悲伤、烦恼倾吐出来,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如果有了这种感觉,那离乐写作文就不远了。而教给一些写作技巧则会让学生作文思路清晰,形象生动。写作文,就像建房子,首先要搭好框架结构,掌握一些布局谋篇的方法。如开篇如何点题,结尾如何收题,中间如何过渡,如何使文章浑然一体等写作技巧,教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当然,房子的框架结构搭好了,结构再牢固,造型再好,建好了也要用装饰材料来点缀,房子才会好看。写作文也一样,学生有了写作素材,知道了写作顺序,还要应用一些好词好句,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如“这里的景色很好看,让人舍不得离开”跟“这里的景色很美,让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虽然两句话写得是同一个意思,但后一句用上两个成语,表达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还有,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作文时学会使用各种修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四、坚持精讲点评,做到一通百通

有些老师在教学生写作前讲得过详过细,甚至给学生提供范文,我认为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但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他们的个性,容易形成千篇一律的作文。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比较注重教会学生审题,构建写作思路,至于怎样安排选择材料都由学生根据主题自由选择。相反,对于作文批改后的讲评课,我讲得比较详细:首先是对写得较好的,作文写得有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其次是对好、中、差层次的作文,选择一部分,朗诵给大家听,让同学们评一评,这篇作文好,好在哪里?这篇作文写得不够好,不好在哪里?应该怎样修改把它变成一篇好文章?让学生都来谈一谈,议一议,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我认为作文课的最终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写某篇作文,而是要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题和审美能力,做到一通百通,这篇会写了,其他类型的作文通过自己审题、自己构思也能写出来。

享受“悦读”体验快乐 篇12

一、情境渲染, 让幼儿享受阅读

优化的情境可以使阅读活动充满情趣, 幼儿一旦进入其中, 就能感受到一种快乐, 从而产生自主阅读的内驱力。在良好的阅读情境下, 幼儿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并保持较长时间的阅读兴趣。一个充满磁力的阅读情境必须是一个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网络式的师幼互动空间。它要求将阅读、阅读内容镶嵌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背景中, 让幼儿能动地活动于其中。

1. 给幼儿一个温馨的视觉情境。

兴趣是幼儿进行一切活动的先导。一个优美、温馨、诗意的环境是激发幼儿主动阅读、进行求知的兴趣源。为此, 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如幼儿阅读区、图书角、童话表演区等, 在创设这个充满激情的环境时, 首先可以从地面布置开始, 让它有别于教室或其他区域的格局, 可以在活动区的某一处地面, 铺上软软的地毯, 提供几个柔软的靠垫, 让幼儿在阅读时能有一种宁静、温暖的感觉。其次, 在四周的墙面上, 挂上几个卡通的图书袋, 里面放置一些经典图书或者是幼儿的自制图画书, 还可贴上与阅读主题相关联的图画, 它可以是阅读内容的介绍, 也可以是幼儿参与阅读活动的照片。另外, 要兼顾到空间利用, 在长廊、活动室的天花板上, 适当悬挂一些能烘托阅读气氛的吊饰。如新书推荐、内容介绍等, 还可将一些经典的故事自制成立体的图画书悬挂在其中。当幼儿到了这么一个仰头俯首、左顾右盼都是充满阅读情境的环境里, 就会获得一种人在画中游, 情在读中生的感受, 一种主动阅读的欲望油然而生。

2. 给幼儿一个优雅的听觉情境。

一个温馨、诗意的情境是吸引幼儿驻足的第一要素, 同时这环境还必须是安静的、优雅的, 是远离外界喧哗的一个清净之地。如果阅读区外吵吵闹闹, 或者欢声笑语, 喧哗不断, 那一定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使他们的兴趣很快就发生转移, 难以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去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所以在阅读环境的选择上, 要注意安静、无干扰。若在安静同时, 还能播上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 那就是锦上添花。让幼儿在一个视听都优美的情境里, 全神贯注地享受阅读。

3. 给幼儿一个欢快的互动情境。

幼儿活泼、好动的个性, 导致他们难以较长时间地专注于安静的阅读活动。但是, 如果这个情境是灵动的、动态的, 可以让幼儿的肢体自由活动于其中, 那么, 出现的将会是另一种情形。幼儿投入阅读活动的时间相对就会长很多, 阅读效果也会明显提高。所以在阅读的情境里, 可以提供一些可供操作和表演的材料, 如提供用于绘画和折叠的手工纸, 让他们亲自动手, 学着画和折叠一些表现故事内容的简单的动植物, 既巩固理解了故事内容又获得了作品成功的体验;还可在幼儿之间开展读书比赛活动, 通过倾听同伴讲故事或与同伴间的对话、游戏, 来进一步理解、感受作品内涵。

二、活动延伸, 让幼儿充分阅读

要使幼儿深入阅读, 充分汲取作品的养分, 在阅读中获得充足的发展, 还需要开展阅读的延伸活动。

1. 给幼儿一个富有情境的表演平台。

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绝不仅仅是靠教师的讲演亦或说教来完成的, 他必须通过幼儿自身对作品的思考以及体验活动来获得认识。其中一个最为行之有效的、简单常用的办法就是情境表演。教师可以为幼儿设置多种情境, 提供多样材料来让幼儿自主选择。幼儿可以戴上头饰、穿上服装, 或者拿上简单的道具, 愉快地进入作品所展示的情境, 非常投入、专注地进行表演。通过角色对话、角色行为来充分表达角色心理,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同时, 也丰实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个体的语言、情感、人格等在表演活动中得到和谐发展。

2. 给幼儿一个亲身实践的操作平台。

幼儿的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 实践对幼儿理解作品、内化作品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与作用。当幼儿阅读某一作品, 获得深刻认识后,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让幼儿强化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和应用, 使作品的各种价值得以全面发挥。

绘画描述——用绘画表现并叙述出作品的内容。如在组织学习散文《春天》时, 当幼儿陶醉于作品所展示的优美情境后, 可以启发幼儿画画自己生活中看到的春天景象, 并试着用散文中的句型描述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样阅读与生活的链接就会使幼儿学有所用, 学有所得。

仿编、续编——根据诗歌的结构、句型, 进行相应的诗句仿编, 或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 续编故结尾。以此来发展幼儿的语言, 拓宽幼儿的思维, 增强作品对幼儿的影响。

自制故事书——当幼儿接触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后, 编故事的能力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把自己编述的故事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再与同伴交流合作, 制作成为一本故事书。幼儿会为自己的成功合作而兴奋、激动, 反复阅读、欣赏作品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这样, 阅读也不再仅仅是对作品的理解, 而是一种个体与集体的创新, 一种由阅读到行为的内化。

3. 给幼儿一个亲子共读的互动平台。

家长是幼儿最好的老师, 也是与幼儿共同生活时间最多的角色。如果家长在家里创设一个自由读书的空间, 让孩子随手可以拿到自己喜爱的书, 经常和孩子一起阅读并相互交流对作品的理解, 分享读书的快乐, 那对孩子的影响力将是最深切、最久远的。所以在进行阅读活动中, 我们可以引导家长介入。尤其是小班年幼的孩子, 当他们端坐父母膝头, 一起低头阅读, 或者根据故事内容一起制作道具, 共同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或进行拓展性表演, 都有利于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 增强阅读效果。

上一篇:GSP对库房的要求下一篇:白居易与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