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两岸关系

2024-07-28

新形势下的两岸关系(通用8篇)

新形势下的两岸关系 篇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各种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和公安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建立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是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警察公共关系的内涵。

公共关系又称公众关系,简称公关。它是研究社会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作为社会组织管理的有效工具和谋求内部团结、外部发展的重要手段,公共关系越来越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广泛应用。一般认为,“公共关系”是组织运用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沟通信息,在公众中树立组织的美好形象,建立信誉的工作。

“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在依法行使治安行政与刑事司法职能和各项管理中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警察组织和警察成员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塑造警察组织和警察成员良好形象的管理活动。它由警察组织(公安机关)、公众和信息传播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中警察组织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活动主体,公众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活动客体,信息传播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活动内容。

二、警察公共关系的主要功能

警察公共关系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开展的公共关系一样,其功能主要有四项,即:协调功能、监测功能、凝聚功能和形象塑造功能。

协调功能。首先,警察公共关系要防患于未然,预先调节公安机关在运行过程中和公众可能产生的各种不和谐,甚至摩擦。要求公安机关 通过诸如上门汇报工作、组织座谈、推出微笑服务等一系列公共关系的专门活动形式,尽量避免因公众的不理解而产生一些摩擦和矛盾。其次,在摩擦和矛盾发生之后,警察公共关系主要是通过各类传播活动来争取公众的谅解,只有在这种争取谅解的公关意识的指导下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才是妥善解决矛盾的方法。

监测功能。警察公共关系的监测功能就是通过信息采集、处理和反馈对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行为态度作出监视和预测。监测是协调的前提,公共关系工作人员把通过采集而掌握的最新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决策层面,以使公安机关作出相应的反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就自身的运行与公众的要求一致起来,并使这种运行持续在相对平衡的过程中,最终保证公安机关目标的实现。另外,警察公共关系要特别监视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不但要注意当前对公安机关直接有关的信息,更要注意以后可能会对公安机关产生影响的信息。

凝聚功能。警察公共关系以信息交流为手段,通过各种方法来沟通广大民警的心理情感,协调公安机关内部成员的关系,它和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使公安机关内部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为公安机关正常运行扫除内部障碍。

形象塑造功能。公安机关的形象是指公安机关在运行过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面貌,包括内在气质和外观形象两个方面。内在气质是指公安机关对现实环境所表现出的基本态度、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公德水平,包括服务态度、待人处事的基本行为准则、服务水平、道德水准等等;外观形象是指公安机关在实现工作目标时所显示的能力识别标志,如群众满意率、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等。警察公共关系是公安机关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一门艺术,它通过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创造性的工作,树立起良好形象,不断密切警民关系,达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变警力有限为民力无限,有力地促进公安工作。

三、建立和发展符合龙湾实际的新型警察公共关系。

上世纪90年代末,公安机关导入公共关系建设,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过去的警察公共关系已越来越不适应公安机关面临的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对警察公共关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公安机关要紧密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创新,建立和发展适应新形势的新型警察公共关系。

本文认为,新型人民警察公共关系应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秩序良性发展和建立良好警民关系、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的三大历史使命的警察公共关系。在新时期下,针对龙湾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发展新型警察公共关系,主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凝聚民警思想,建设先进警察文化。

龙湾区域调整后,由小区变大区,分局招收了一大批新警(警龄未到三年的占42%),增设了三个派出所和滨海警务区。人员新、底子薄、公安业务和执法水平同现实斗争的需要存在着差距;同时面对公安队伍建设要求高、管理严、任务重、待遇低的实际,民警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畏难怕苦情绪,甚至有少数民警想调离公安机关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必须建设一种先进警察文化。先进警察文化应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如“舍利取义”的道德修养,“尽忠报国”的浩然正气,“激浊扬清”的求真态度,“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等,同时它还应继承了公安机关在长期历史 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如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笃定理想,永葆本色,对党忠诚的崇高品质,牢记宗旨、执法为民、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忠于职守、无私无畏、不怕牺牲的英雄胆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等。建设先进警察文化有利于克服种种不良情绪,有利于增强警察组织的凝聚力,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警察队伍形象。

(二)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和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社会治安和公安机关执法活动的关注程度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们应着重要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稳定,保平安。群体性事件是影响我区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龙湾区的历史和区域调整等原因,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相互叠加,土地、规划、劳资、环保、拆迁等方面诱发的矛盾,一旦应对不当,就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安定。妥善处臵和化解群众性事件,建立起适应新形势的新型人民警察公共关系非常重要,要认真分析维护稳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动向,根据成因分析形势发展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牢牢掌握维护稳定的主动权,全力打造平安龙湾。

二是全力打击刑事犯罪,提高破案率。2004年我区发刑事案件9016起,列全市第四位,虽然人均破案数全市、全省第一,但总破案率仅有23.6%,且案件的恶性程度大,侵财型和两抢案件突出,极大地影响社会安全感,损害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所以,要在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新型警察公共关系时,必须要时刻不忘严厉打击犯罪,深化命案必破理念,不断健全严打长效机制,提高打击犯罪的针对性、有效性、精确性,全面提高打击效能,力求在高刑事发案率的形势下仍能让民众得到比较满意的社会安全感。

三是转变执法理念,提高执法质量。忽视服务和人权保障职能,使警察的权利在群众心目中逐渐演变成高高在上的强制权、命令权和支配权是目前存在的破坏警察形象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严格文明执法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公安机关树立形象的最佳切入点。由于我区社情复杂,案件多,警力又不足,民警经常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的执法办案,难免出现态度差、用语不当等行为,得不到群众理解,就会直接影响警民关系。建立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要切实转变执法理念,真正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提高执法质量和水平。

四是抓好窗口建设,树立公安形象。公安窗口单位是公安机关联系社会公众的桥梁和纽带,直接向公众展示人民警察的精神风貌和执法形象。去年以来,按照上级公安机关的工作部署,分局认真组织开展窗口单位整治建设专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建设良好警察公共关系奠定了基础,下步还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三)重视舆论导向,建立三种警察公共关系运作机制。一是形象危机预警处臵机制。目前,警察面临的主要困境一方面警察执法权益维护没有完全得到应有保护,另一方面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再加上社会转型期许多社会矛盾焦点集中到警察面前,警察既无法独立承担又不得不去面对,矛盾冲突必然会带来危机的爆发。而公共关系的作用在于使矛盾双方尽量达到某种平衡点,从而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警察公共关系形象危机预警处臵机制有两个重点:一是预警,即防 患于未然;二是有效处臵,消除影响。同时又应分内、外两个方面。对外危机处理主要是应对新闻媒体。在危机爆发时,面对传媒的关注甚至诘难,应该本着诚恳、公开、透明的原则,尽量取得传媒和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及时控制、消除影响,将危机的损害控制在最小范围。所谓内部危机预警处臵,主要是指当警队执行高危险任务或警队由于某种原因发生违法违纪现象时出现较大面积的危机心理疏导。做好这项工作对于维护警察心理健康,保持警队群体积极昂扬的斗志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公众互动机制。所谓公众互动机制,就其外在一面来说,便是积极沟通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系,有计划地发布警情新闻,策划运作公关事件,在与新闻界建立一个正面而有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公安机关正面形象带至社会各阶层。公安宣传工作具有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在传统的宣传工作基础上融入警民平等互动沟通的因素,将更加有效地增进广大群众对警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改变以往某种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心理定势,使公众更易接受。内部公众良性互动主要依赖营造浓厚民主氛围和建设优秀警察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民警创造力,提高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新形势下的两岸关系 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师生关系

“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 而是师生间的接触。”这是存在主义教育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 哲学家马丁·布贝尔在《品格教育》一书中提出的, 它充分说明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是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它是学生学习环境及成长氛围的组成因素, 能对学生的学习、性格、心理健康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良好的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对营造民主、平等的大学氛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现状

教师与学生, 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关键时期, 处理好师生关系对其健康成长以及将来走向社会后的人际交往与事业成败的关系极大。但是,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觉得师生关系冷淡, 有时师生见面甚至互不搭理, 形同路人, 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也正在逐渐淡化。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 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非常多, 学生与班主任之间都能够建立良好的甚至是一辈子的师生情谊。但是到了大学, 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相对来说非常少, 师生之间的关系淡化得非常严重, 大多数辅导员对自己带过的学生都认不全, 他们所接触的仅仅是学生干部, 甚至仅仅是学生干部中的突出分子, 很多学生到了毕业的时候都还不知道自己辅导员的办公室在哪, 甚至连辅导员的名字都不记得。

二、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淡化的主要原因

1.辅导员群体自身情况

(1) 辅导员补给不足。

高校不断扩招, 辅导员补给严重不足, 造成了一个辅导员要带好几百个学生甚至上千个学生的局面。辅导员很难记住如此多学生的名字和面孔, 更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

(2) 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比任课教师要繁重很多, 除了日常的管理以外, 可能还要兼任一些课程的教授工作, 再加上辅导员将一部分时间放在自己的深造和再学习上, 辅导员很难有时间去了解每一个学生。

(3) 工作职责和现实状况的冲突造成了一个极其矛盾的现状。

繁琐的工作使辅导员没有更多时间去完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状况, 但是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及状况又是辅导员的职责。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为此辅导员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工作一段时间后, 一些辅导员的身心开始疲惫, 可能会离开工作岗位另觅其他工作, 造成了一些经验丰富和了解本校学生情况的优秀辅导员的流失。

(4) 个别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缺乏公正。

如在评优评奖、选拔干部、发展党员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情上, 夹杂进太多的非工作因素, 甚至沾染人情风、关系风, 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多数学生的利益和感情, 降低了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度, 不再轻易与教师交流。

2.学生群体自身情况

(1) 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处于即将成熟而又不稳定的阶段, 他们对周围事物和自身的变化越来越敏感, 渴望平等, 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 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关心。但是现实不可能满足他们所有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 需求和现实状况的冲突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和性格特征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当然, 在这些性格特征中, 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但也存在一些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例如, 一些学生易对他人产生不正常的“成见”, 有些学生个性偏激、有些个性敏感、有部分个性孤僻等等, 诸如此类学生, 既不易于与同学交流, 更不易于同辅导员交往。

(2) 在高等院校中, 功利主义的风气正在蔓延滋长。有些大学生平时做任何事都寄希望于“关系网”。这一小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近教师总带着一些不纯的动机和目的, 例如争取入党、当学生干部等。而辅导员有时候无法识别这样的动机, 就将这些机会给了这些学生, 这样更导致了普通同学对教师的不信任感, 不愿意与教师多交流。

三、缓解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1.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提高素质的第一步是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师德。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个人的品质永远是他所拥有的最有效的说服手段。这种手段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和智力上的, 更是思想和人格上的, 因而要想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辅导员必须先赢得学生对自己人格和师德的重视。除了人格和师德, 辅导员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多了解心理学、教育学等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学科, 让自己的工作能力构建在良好的理论基础上。同时, 也应该了解一些所带学生的专业相关知识, 这样可以增加与学生的共同话题。

2.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是为了言传身教

现代大学的任务不是集合教师教书或教课, 而是教人要以人为中心, 着眼点应在人的思想、情感、认知等方面。辅导员要在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人格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具体来说, 辅导员应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对学生一视同仁, 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沟通

作为辅导员, 应该主动积极地和学生交流思想, 进行沟通。这种沟通的实现可以体现在对以下一些细节的重视。

(1) 辅导员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方式记住学生的姓名, 记得越多越熟, 效果越好。例如在查课点名的时候, 尽量看着人点, 久而久之就能记住很多人的名字。在社交场合中, 记住别人的名字是对别人的尊重和重视, 对自己的人际交往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样, 一个学生如果发现老师能够记住自己的名字, 会感到被重视, 就很自然地会想和教师多交流。

(2) 辅导员要多与班级干部进行交流, 一是能通过他们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 毕竟班干部与同学的沟通最多。二是通过真正的关心班级干部, 让他们感受到辅导员对学生的关心, 从而能够主动地向同学传达辅导员的人格魅力, 让普通同学能够了解辅导员、信任辅导员, 愿意与辅导员主动交流。

(3) 多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 增加交流的机会。例如班级召开的班会或晚会等, 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 又能通过互动游戏等增进双方的了解, 更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

(4) 重视学生送给自己的祝福, 也重视送给学生祝福。节假日的时候, 辅导员经常会收到很多学生的祝福短信或者贺卡, 如果只回复少数的几个学生或者全部不予回复, 学生可能就会产生失望的情绪。如果能认真回复每一个同学的祝福, 那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惊喜。另外, 也可利用节日、聚会等机会给学生以美好的祝愿,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无时不在关心他们。

(5) 重视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当学生有各种问题急需帮助时, 一定要尽快抽出时间帮助他们。永远把学生作为工作的中心, 不要因为其他事情耽误为学生服务、与学生交流的机会。

两岸关系新形势下的对台宣传 篇3

关键词:两岸关系 对台宣传 舆论导向 媒体合作

2012年1月14日,随着新一届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落下帷幕,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实际上,自2008年3月中国国民党推出的候选人马英九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击败民进党参选人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就呈现出全新的局面。正如胡锦涛总书记今年3月22日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指出的那样:“过去4年,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展现出和平发展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当前,两岸关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面临着继往开来的新形势。”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总结以往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对台宣传工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积极有利的舆论环境尤为重要。在两岸关系的新局面下,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准确地宣传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积极宣传两岸各项交流和人员交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不断增进台湾同胞特别是基层民众对大陆的认识,充分调动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性,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努力,仍然是对台宣传工作的主旋律,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脱离这条主线。在两岸关系的新局面下,进一步做好对台宣传工作,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我为主,把握对台宣传主动权;二是有的放矢,加强对台宣传的针对性;三是深化交流,全面推进两岸媒体合作。

一、以我为主,把握对台宣传主动权

近年来,对台宣传工作一直承担着连接两岸亲情、沟通岛内民众、宣传大陆对台方针政策、促进两岸往来与合作的重要工作,在两岸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两岸关系新局面下,应当进一步发挥对台宣传工作多年以来的优势和长处,以我为主,把握对台宣传主动权。

两岸目前在政治制度、社会环境以及思想认识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在台湾媒体对大陆的报道中,由于政治立场的差异,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和偏差,其新闻的编辑、选择以及评论往往不能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此外,虽然2011年两岸人员的往来突破700万人次,但就像国台办新闻局局长杨毅2011年11月21日在厦门海峡两岸传媒人才交流与培训中心揭牌仪式上所说:“目前还有近三分之二的台湾同胞没有来过。”他们对大陆的认识不够,大多只是通过媒体了解大陆的情况。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保持我对台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力度,仍是对台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台湾岛内民众的信息需求所在。

多年来,台湾民众已经习惯通过我对台宣传的媒体了解大陆对台政策、人事变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样化信息。相对来说,岛内媒体在对大陆的报道和对两岸关系发展及对台政策的报道方面,在取材角度、报道力度以及内容丰富程度上均相对不足。与之相比,目前一些大陆媒体在对台宣传中,对于涉台政策、岛内舆情同样存在着认识不足,只注重了节目包装形式、宣传手段以及内容、议题选择模式向岛内习惯靠拢。事实上,要达成宣传我对台政策、影响台湾民众和舆论环境、争取岛内民心的目的,还是应该坚持以我为主,努力报道好大陆的方方面面,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持续性宣传进程,不断增进两岸互信,累积善意,最终达成双方良性互动的效果。

要做到以我为主,把握对台宣传主动权,一要坚持正确的对台政策导向,在系统、完整的对台政策指导下展开对台宣传工作,做到观点明确、阐释准确、引导有效。二是要坚持围绕两岸关系发展这个中心来展开宣传工作,坚持服务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局。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要紧紧围绕两岸关系发展这个主题,突出宣传我对台和各有关部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惠及台湾民生、保持台海稳定等方面的重大举措和政策措施。三是要坚持体现台湾民意,贴近岛内民众。把维护好台湾民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对台宣传工作的落脚点与出发点,坚持贴近两岸关系的实际,贴近台湾民众的生活,围绕两岸关注、关心的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宣传引导,切实提高对台宣传工作的亲和力。四是要坚持快速反应、准确引导。把及时高效、客观准确作为对台宣传工作的重要前提,以充分达成增信释疑、凝聚共识的目的。针对两岸集中关注的敏感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必须强化对台宣传工作中的权威发布和快速反应,着力提高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处置能力。要高度重视时效,抢占制高点,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力求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并及时把相关政府部门的立场态度、处置意见呈现给岛内民众。防止少数媒体自行推测,传播不实信息,加剧事态。五是要坚持开拓创新、注重实效。不断探索和遵循宣传、传播规律,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内容渠道,丰富方式方法。在更多情况下要做到主动出击、主动引导,主动把握舆论引导力度。

另外,相对于大陆媒体,台湾媒体的反应速度很快,对部分基本确定的新闻事件往往有提前两到三天炒作的习惯。在对台宣传中要把握宣传的主动权,就必须加快我主流媒体的反应速度,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和相应的报道手法,从传统传播模式的隔时传播向现代传播模式的即时传播转换,加强现场直播能力,力争在当前多媒体多元传播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对台宣传中充分掌握先机。

二、有的放矢,加强对台宣传的针对性

台湾与祖国大陆分隔已经60多年,在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大陆相比均有很大的不同,岛内政治派别与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情况相对复杂。要加强对台宣传的针对性,必须深入了解台情,研究台情,理解台情,针对台湾社会和民众的心理特点展开宣传工作,这样才能达到消除误解、增进互信、取得理解的宣传效果。

对台情了解最快捷的途径就是通过入岛交流或采访的机会大量接觸岛内各阶层人士,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的心声。在两岸交流大发展的背景下,现在进入岛内交流、采访、合作、学习的机会很多,对台宣传机构应尽力促成自己的业务骨干和年轻从业人员利用各种机会到岛内实地考察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努力认识台湾,了解台湾,取得实际体验和感受,这将对他们今后从事对台宣传工作带来极大的益处。

nlc202309030215

研究台情必须从台湾的历史进程入手,通过大量的研究资料、长时间的接触和对话,深入了解台湾社会各阶层不同心态的形成过程和历史成因,除了汲取前辈和相关研究机构的成果外,面对面的接触也十分重要。

在台情研究工作中,既要开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又要加强前沿性、动态性问题的研究,了解台湾基层社情民意的实际状况,把握台海局势发展的趋势,探索两岸关系发展的规律,提出对台宣传工作的解决办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台情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展开有针对性的对台宣传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扎实感人。可以说,台情研究的针对性、全面性和前瞻性,是推动对台宣传工作能否向高水平、深层次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充分掌握台情的基础上,对台宣传工作应以战略的眼光和长远的预见性制订有针对性的长期宣传规划。只有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成真正促进两岸和解的目标,只有在战略性思维的基础之上构建长期有效的对台宣传体系,才能真正起到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目的。

总结长期以来对台宣传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今后的对台宣传应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扬长避短,針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诸多两岸交流领域的实际状况制订系列专题性、连续性宣传报道计划,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创意性地推动对台宣传工作的全面发展。在宣传报道中要避免被贴上“意识形态宣传”的标签,要充分借鉴现代传播理念,努力增加互动传播、特色传播和深度传播的比例。

在以往的对台宣传中,大陆媒体对台湾商界以及政治人物、专家学者的报道较多,相对来说对岛内普通民众和基层的宣传报道严重不足。从台湾岛内的地域上来看,对台北等北部地区的报道较多,对南部地区报道相对不足。这是在今后对台宣传中需要努力加以转变的。我们的对台宣传应更多地倾听台湾普通民众的声音,更多地向岛内的基层民众倾斜,更多地关注台湾岛内弱势团体和相对偏僻地区民众的需求和呼声。

三、深化交流,全面推进两岸媒体合作

在两岸关系新的形势下,两岸媒体的交流日益频繁,合作力度愈来愈大。目前,赴台湾岛内长期驻点采访的大陆新闻媒体已经增加到十家,每批驻点时间最长可以达到半年,每家媒体的驻点记者人数也有大幅的增长,从过去的每家媒体两人增加到三到五人;部分大陆驻台媒体在岛内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大量的新闻、娱乐节目可在岛内制作完成。另据国台办发布的数据,截至目前,来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累计已接近两万人次,大陆方面已批准台湾十多家媒体在北京、上海、福州、成都、广州、昆明等地驻点采访。

两岸媒体为两岸同胞架设了交流信息、沟通情感、消除隔阂、增进了解的桥梁。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为两岸媒体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精彩的主题、更丰富的内容、更生动的形式和更广阔的天地。但也应看到,随着两岸关系沿着和平发展轨道不断前进,两岸媒体现有的交流与合作形式和渠道已不能完全满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两岸民众对媒体资讯的需求。虽然两岸媒体机制有所不同,出发点也有所差异,但目前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的愿望都很强烈。双方的合作无论在台湾还是在大陆都有着极为广阔的前景。台湾媒体在电子媒体市场、娱乐节目的创意方面都有很长的历史和经验,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出发,普遍经营不利的台湾媒体也极希望通过和大陆媒体的合作打开大陆市场的广阔天地。

媒体交流在两岸交流中历来处于先行位置。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下,两岸媒体人应当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拓展两岸媒体交流的新领域,开创两岸媒体合作的新局面。要进一步开拓思路,破解体制、机制方面的束缚,切实加强两岸媒体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巩固、发展目前台海两岸的良好局面,共同做大做强民族媒体产业,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

(本文编辑:刘浩三)

新形势下的两岸关系 篇4

摘要:时间飞逝过去的30年是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30年,也是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取得重大进展的30年。特别是已经过去的2008年,是祖国大陆事业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更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台湾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关系形势出现重大转折,两岸关系发展取得重大突破。面对新形势,两岸双方紧紧抓住难得机遇,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初步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新形势 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

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站在新起点,但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两岸双方要进一步巩固共同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步骤,扎实稳步地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以保持和强化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势头。要积极推进两会协商,着力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迫切需要、两岸同胞最为关心的经济议题,如开通两岸空中定期航班、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投资保障、避免双重征税、知识产权保护、渔业劳务合作、农产品检验检疫等,达成并签订一批新协议。要大力加强两岸经济合作,重点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合作制度化,进而探讨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继续推动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进一步发挥大“三通”的积极效应,切实让更多的两岸同胞从中受益。要大力推动扩大和深化两岸全方位交流,尤其是文化教育交流,进一步密切两岸同胞感情,增进相互了解,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通过推动开展两岸大交流、大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要本着积极务实、面向未来的态度,探讨解决两岸关系中长期存在的固有矛盾和分歧的思路、办法。

新形势下,应该怎么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呢?在我个人看来主要有以下四个途径或方法;

一、新形势下两岸关系转危为安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1)“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局势动荡不安的祸根,只有坚决遏制分裂,才能维护台海稳定,促进台海和平。尽管目前对台工作重点已由反“台独”转为“和平发展”,但反对“台独”的斗争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民心向背不仅最终决定台湾走势,而且影响两岸趋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台胞关切的问题,才能使“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转化为现实推动力;(3)台海局势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共、国、民(进党)三党的不等边三角关系,中国共产党只有妥善处理这个关系,加强两岸之间的合作,才能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党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3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途径和根本基础。认真细致地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维护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引导台湾主流民意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变,为两岸最终统一构建广泛的民众基础,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这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二、新形势下要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当前必须处理好以下六组关系:

(1)要协调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2)要协调好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3)要协调好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4)要协调好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5)要协调处理好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的关系;(6)要协调好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

三、新形势下要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应做到以下几点 :

第一、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历史经验。回顾两岸关系的风雨历程,其间取得的积极成果和宝贵经验值得我们珍惜,其间经历的种种曲折和冲突值得我们深思。冷静梳理两岸关系的历史脉络,准确把握两岸关系的本质属性,深刻认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重要意义,将有助于我们更加自觉地探索两岸关系的内在规律,更加坚定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第二,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需要两岸双方发挥政治智慧、积极面向未来。两岸关系在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和今后难免遇到的新问题。如何做到积极抓住和切实用好机遇,冷静务实地对待和化解分歧,保持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是两岸双方共同面临的课题。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今天,对于两岸双方来说,谋全局,就是要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为重。只要真正秉持和认真贯彻“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理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第三,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通过两岸同胞多年努力,两岸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人员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合作领域之广泛、共同利益之扩大,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今天,两岸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四、新形势下大学生应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意识到台湾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者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多方利益的复杂历史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独有的开放眼界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做出大胆但合理的设想。并且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胡锦涛,《人民日报》2009年1月1日。

2.《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郑必坚,《学习时报》2010年1月11日。

基于新形势下的新策略(精选) 篇5

——人民版历史教材高三复习备考之我见

一、人教版复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一般在高二结束的暑假补课期间完成高三《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学习,从9月开学起至次年5月中旬结束,8个月减去一个寒假,7个月,在200多天时间里完成三轮复习。

第一轮 通史 9—1月底 第二轮 专题史 3初—4月底

第三轮 针对热点、考点、重点强调,侧重点复习,5月初至高考的20多天纠正式复习。

整个过程还包括月考、评 讲、放假等

用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来描述这个复习过程是最恰当:匆匆,太匆匆。

这种复习模式的特点是

讲的细、要点多,无暇深讲、细讲、生怕遗漏、面面俱到,课堂上老师对知识要点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强调指出,课后学生自己还要看书、复习、记忆、练题,五本教材,学生忙得晕头转向。

结果呢:学生没有一件史事能够透彻、熟练的掌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深挖掘,细分析的能力。这是一种基于教师主导,教师主讲,滴水不漏,面面俱到、步步为营,处处小心、十分负责任的传统复习教学模式。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但不否定“讲”的重要性,历史学科更是不能少了“讲”的环节,更是要求要“精讲”,所以,传统复习教学的三个环节都少不了老师的“讲”。

第一轮,每一节课至少要完成新课2—3课时的讲解内容,串讲一遍。

第二轮 中国史部分囊括所有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世界史部分,囊括 英、法、美、日、俄、德等所有国家的大事。

第三轮 以热点、焦点为起点,拉拢所有相关的知识点,查缺补漏,反复练习。

以上三个环节的每一个都工程浩大,学生苦不堪言。

二、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新变化

1.课改理念下的新要求:注重对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与考查。新课改理念对于历史学科的要求是:更加注重对史论结合研究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更加注重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不太注重对还原教材能力的考查;不太注重对识记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的考查;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即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2.人民版教材的新特点:专题史 四川省现行人民版历史教材是以模块为单元的专题史体例。每一模块都有一个核心概念,打破了以往政治、思想、外交以及国别史的固定的专题模式,建模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以必修一为例,8个专题的核心概念分别是君主专制、反对侵略、探索新道路、新中国制度建设、新中国外交、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社会主义运动、多极格局,不再强调时间线索的通史体例,学历史的目的不再是依次回忆历史的线路,而是从历史事件中受到启发,明白道理。

3.高考模式的变化

由于课标、教材不同,考试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决定,全国高考历史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史记结合是永恒的考题,具体表现为材料解析题所占的比例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相当重的分值。

四川卷其实早早地介入了新课程理念,突出表现为“离了材料不成题”,70%以上的题属于“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模式,死搬教材照抄例题都没有了,为了强调学生读史明理,从史料中获取知识与结论的能力,很多观点,评价结论的答案甚至强调“作者的观点是”“作者认为……”以免学生受教材或以往对该事件其他固定式结论的误导。

三、人民版高三复习备考建议

基于以上新形势,我认为,在基于初中历史学习能力比较薄弱,高中文理分科前历史学科教学不够重视,高中生历史知识贫乏等等一切不良现状下,都可以采取的复习策略是:“一轮复习、一讲到底”。

1.一轮复习

只需要一轮,不必再讲通史,不必专门设计专题史、国别史,不必刻意用历史去论证热点,只须照着教材的模块一个一个地认真复习下去。

2.一讲到底

老师透彻地讲,像上新课一样的讲,有计划地讲。高三历史复习,教师应针对性地备一堂新课,这堂新课应该包含的内容是:

①通过比对课程标准列举的知识能力,价值观要点;结合《考试说明》对于该部分知识点的要求,设计一节适合应对高考,难度适中,有一定逻辑性、哲学性、史学价值性、热点综合性新型复习课。

选择一个多层面,多角度,多分析,多评论的讲点来归纳这一课的知识点。

这个讲点可以从一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或两个事件作为主要讲点,其中可以讲述这一段历史的全部面貌,可以讲述最新研究成果,可以讲述不同角度的评价,也可以讲述不同方式的表述,也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一段历史的学习方法、心得体会、认识感想,不必拘泥于教材、不必拘泥于大师,可以讲得宽泛一点,深刻一点,个性化一点,可以借鉴郭富斌老师《斯大林模式…….》,王雄老师《辛亥革命》的教案文本)

讲的功夫是老师的第一硬功夫,历史老师更是离不开这一功夫,不仅要讲过程,讲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要讲透彻,讲出历史事件有蕴含的深刻道理。“历史本来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老师应该把经过自己精心打扮的历史小姑娘呈现给学生。“100个读者就有100个哈姆雷特”,对每一篇历史课文,每个历史老师都应该有不同的认识,假如一个历史老师终其一生都只能照课标还原教材要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数次重复相同的教学内容,浪费的不仅是学生,也浪费了历史老师自己。作为一个专业的历史老师,应该做到每一课、每一讲都有新意,或许是新的材料出现了,或许是新的认识产生了,或许是新的启士又有了。

每一刻都要讲透彻,讲到位,讲得知根知底。讲的能够交到学生手上,刻在学生心里。学生可以去演绎、去应用、去因为这一段历史产生一些想法,立下一些愿望,提出一些建议,作出一些评价。

四、给高三历史教师的建议。

建议高三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备好每一节课,命好每一道题。1.自我学习。

历史虽然叫做历史,但是它并不代表过去,对历史的研究是人类自己不断更新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掌握前沿的理念,获取更新的认识,从而提升自我驾驭课堂的能力,演绎历史的思维能力,捕捉历史与现实整合点的敏锐能力,因此,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做好复习教学工作。

假如要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必须是涌动的,流动的,活动的泉水,这就需要学习。

2.组内集体备课

①在网上下载用一课题的最大多数课件,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结合自己的情况取舍,应用,形成自己的文本教案。

②同一学科组内同行之间要相互贡献学术智慧,授课经验,尽量多角度、多层面的去研究与修改已经写好的教案文本,尽量做到史料丰富,观点新颖,结论多样化。

③人数较少的教研组,可以与实行校与校之间备课组联合定时开教研会,资源共享。

3.广泛学习,有效命题

新形势下的党建创新 篇6

一、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新挑战

1、国内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方式,结构调整,社会管理,公平正义。

从“做蛋糕”到“分蛋糕”。

九十周年讲话: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2、国际正处在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反恐,安全,经济,思潮„„

正在强大又不够强大。

3、党内出现的变化和问题。“决定”六方面归纳。

九十周年讲话提到的4个考验4个危险。

从革命到执政,长期执政,先进性和能力。

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新举措。

1、习近平在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党建决定”时提到30条新要求新举措。九十周年讲话:五个“必须”——思想路线,人才,党群,反腐,制度化。

2、基层党建的重要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是我党的特点和优势。

执政与公仆,市场与贡献,科层与民主,领导与奋斗。

3、基层企业党建的问题:党员及干部思想观念的新变化。

企业经济功能和党的组织作用。

活动方式缺乏吸引力。

党务工作者新素质和兼职配置。

三、创新党建

1、从单一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转变。

2、制度建议从注重设计向设计和执行结合转变。

3、党的组织活动从形式向实效转变。

4、干部选任从领导意向向民主转变。

5、群众工作从解决生活困难向兼顾政治有序参与转变。

6、发挥党员作用从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向民主和社会化转变。

7、思想建设从说教灌输向兼顾大众传播转变。

8、从依托行政资源向注重发挥非权力影响转变。

9、反腐从人治向教育制度综合治理转变。

四、抓几个关键

1、领导干部的素质。

2、对支部书记的真心爱护和培养。

3、新党员的形象。

4、先进党员的影响力。

5、青年和青年党员的沟通、引导。

朱明毅

新形势下的两岸关系 篇7

作为以“海峡特色”为立台之本的福建海峡卫视目前唯一的一档新闻节目, 《华闻报道》以“立足海西, 聚焦海峡, 放眼海外”作为自己的定位, 将报道的焦点放在了两岸题材上, 并在一年多的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报道特色和风格, 在两岸实现“大发展”、“大三通”、“大交流”的背景下, 《华闻报道》力图选取与两岸人民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资讯, 服务两岸民众, 努力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本文试从“两岸新闻”的概念、新时期“两岸新闻”的特点以及实践中形成的选材和编排原则等方面, 探讨“两岸新闻”这一命题。

一、“两岸新闻”的概念与现状

(一) “两岸新闻”与“涉台新闻”的关系

一般认为, 涉台新闻包括两岸关系、两岸交流、两岸政策以及岛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生等题材。而笔者认为, 涉台新闻还可以分为“两岸新闻”和“岛内新闻”, 凡是涉及两岸关系、两岸政策和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新闻, 都可归入前者, 而后者单指台湾岛内的政经新闻、社会民生、本土文化中不直接涉及两岸的部分。当然, 这里只是一个相对的划分, 随着两岸交流越来越密切, 许多岛内发生的新闻或多或少都与两岸民众密切相关, 这些新闻无法绝对地定位为两岸或者岛内。

(二) “两岸新闻”在大陆涉台新闻节目中的现状及海峡卫视《华闻报道》栏目的实践

近几年来, 台海新闻的观众在节目熏陶下对台湾从知之甚少到颇为了解, 而随着“大三通”以及开放大陆游客赴台旅游, 台湾对于许多观众来说已经不再神秘, 不再新鲜, 简单的岛内新闻资讯已渐渐不能满足其需求。而“两岸新闻”因为报道与海峡两岸民众密切相关的时政、财经、文化、生活资讯, 已经日益成为涉台新闻受众关注的焦点。

目前大陆报道“两岸新闻”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的《海峡两岸》, 其它像东南卫视《海峡新干线》、深圳卫视《直通港澳台》等栏目也将两岸题材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相比之下, 2008年5月刚刚开播的海峡卫视《华闻报道》还是小弟弟。但新有新的机遇, 《华闻报道》的开播正赶上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和两岸各项交流合作的不断密切为《华闻报道》在两岸新闻报道中迎头赶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面对两岸交流大潮下产生的大量新闻线索和题材, 《华闻报道》在实践中以“两岸新闻”作为整档新闻的重点, 基本上占据了每天节目的头条或者第一版块。

二、新时期“两岸新闻”的特点

2008年3月, 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 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随后, 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国民党代表团访问大陆, 并与胡锦涛总书记实现了历史性的会谈, 紧接着, 海协会和海基会在北京恢复了中断已久的制度性商谈, 这一切都表明, 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 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 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此后, 两岸交流交往的步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加快。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 “今天, 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1]

新形势对“两岸新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 新时期的“两岸新闻”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 新闻题材的“井喷”

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后, 大事不断, 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两次率团访问大陆, 并与胡锦涛总书记举行会谈, 海协海基两会重启谈判, 大陆居民实现赴台游梦想, 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的六点意见, 首届“海峡论坛”在福建举行, 大熊猫团团圆圆顺利赴台, 国共连续举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等等。《华闻报道》派出记者, 全程参加了这些重大事件的采访报道, 见证了一个个历史性的时刻。例如, 2008年12月15日, 两岸实现了直接“三通”, 《华闻报道》就用整档节目来报道这一历史性事件:既有各路记者发回的现场报道, 也有编辑整合的新闻背景、媒体评论以及相关新闻, 与观众一起全方位见证这一两岸的历史性时刻。

相比这些重大事件, 两岸之间各种层级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更是数不胜数, 不仅有众多的访问团往来于两岸之间, 而且随着大陆居民赴台游的开放, 这种交流交往的面越来越宽, 规模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 每天都有众多两岸交流事件和活动的发生。为此, 《华闻报道》还在与台湾交流最密切、最频繁的厦门设立记者站, 每天发回大量有关报道。

(二) 两岸热点话题持续延烧, 尤以财经类居多

在目前的两岸关系发展中, 两岸遵循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方针, 本着先经济后政治, 先易后难的原则开展合作协商, 因此, 财经类话题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像最近热门的话题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ECFA) 、两岸金融监理备忘录 (MOU) , 它们协商的进度、相关人士的有关言论总是近一阶段两岸新闻的热点。而两岸在经济领域的开放、政策松绑, 两岸三通, 以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也是一直延烧的热门话题。

(三) 有关两岸交流来往的新闻由单向变成双向

随着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 以及两岸关系一些领域的开放和政策的松绑, 两岸交流过程中一些失衡的现象正逐步改变, 由基本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发展。2008年以前的两岸新闻, 在两岸交流部分, 绝大多数是台湾各阶层人士到大陆交流、合作, 大陆赴台湾的访问活动可以说凤毛麟角, 能被两岸媒体报道的, 就更少了。而在两岸关系大发展的今天, 两岸之间的来往可以说是络绎不绝, 每天都有各种交流访问团赴台湾访问, 岛内的媒体也十分热衷报道这类新闻, 比如, 前段时间, 大陆的“海贸会”组织了三批采购团赴台, 岛内媒体蜂拥报道, 代表团行程的各种细节都一一展现。另外, 大陆居民赴台游的开放, 使得两岸普通民众的双向交流成为一种趋势, 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两岸交流中的不平衡状况, 同时也为两岸新闻拓宽了题材的范围。

(四) 批判性报道大量减少, 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期许和鼓励成为报道主旋律

2008年以前, 大陆媒体的两岸新闻, 主旋律是“反独促统”, 大量的批判岛内的“台独”势力及其“台独”行径。对岛内的经济、民生前景也充满悲观。这一现象在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 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后, 发生了根本改变。如今大陆媒体报道两岸新闻的主轴或者说主旋律是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正像新华通讯社副社长周锡生在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发言指出, “两岸媒体人应发挥新闻媒体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多报道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积极进展与积极声音, 少炒作有违民族大义、破坏两岸关系气氛的不理性言行, 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延续下去、发扬光大, 努力为关系两岸和平发展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2]

三、“两岸新闻”报道的题材选择

(一) 中央对台方针、政策以及有关部门的权威发布

对于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发布, 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六点建议, 国台办授权发布的惠台政策等, 《华闻报道》或全文发表, 或刊载摘要, 并配以专家解读、两岸反响、媒体评论等相关报道。而国台办的例行新闻发布会, 是了解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权威渠道, 《华闻报道》驻京记者每次参加发布会, 都针对两岸的热点话题, 精心准备, 积极提问, 在发布会上的提问及发言人的权威回答经常成为海内外各大媒体报道的重点, 并且得到了国台办领导的肯定。

(二) 两岸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

如前文所述, 像两岸“两会”领导人会谈、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实现直接“三通”、大陆各界积极为台湾“八八”水灾捐款赈灾等等重大活动、重大事件, 无疑是各个涉台新闻媒体报道的重点。

(三) 两岸各个层级的经贸、文化、人员往来交流

面对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的两岸交流, 这类新闻占据了“两岸新闻”日常报道的主要版面和篇幅。为两岸新闻报道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广阔的天地。

(四) 台湾当局两岸政策的调整、开放、松绑

自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 台当局在两岸政策上开始不断松绑、开放。比如开放陆资赴台、开放人民币岛内自由兑换等。这类资讯对于两岸民众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关系, 比较能引起关注。

(五) 两岸四地以及海外人士、媒体对两岸关系的积极言论

这些人士包括两岸政界、商界人士、专家学者、媒体等等, 他们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对某一热点问题的反应以及媒体的评论, 这些都是“两岸新闻”的报道重点, 在《华闻报道》中, 每期节目中都穿插着“言论”、“媒评”等形式的新闻, 对两岸关系的热点问题给予关注。

(六) 体现两岸人民血浓于水感情的新闻事件

2008年5月, 四川汶川发生地震, 台湾各界以各种方式参与赈灾工作, 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地震中得到升华。《华闻报道》派出记者前往地震灾区采访, 发回了许多两岸同胞同心赈灾的感人报道。2009年9月, “莫拉克”台风给海峡两岸都带来巨大灾害, 台湾更是发生了50年来最大的“八八水灾”。大陆各界积极行动起来, 为台湾受灾同胞募款赈灾, 并参与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华闻报道》也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 在台湾发生灾情后, 立即展开关于台湾水灾和大陆各界募款赈灾的报道, 每天都在第一版块, 用多条新闻重点报道。特别在8月12日, 连续播出了《海协会理事单位向台湾受灾地区捐款1亿1千万》、《中国红十字会呼吁各界援助两岸受灾民众》、《福建百万善款汇至台湾捐献受灾同胞》、《厦门红十字会联手社会各界援助南台湾灾区》等一组新闻, 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受到了国台办领导的充分肯定。

(七) 岛内政坛动向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随着两岸交流交往不断深化, 两岸关系已经成为岛内政治人物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2009年10月, 中国国民党举行第十八次全代会, 马英九就任党主席, 这本来是岛内的政坛变化, 可是也与两岸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 马英九就任党主席后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就成为《华闻报道》报道的重点, 在当日相继播出了《马英九:“九二共识”基础上两岸关系有发展空间》、《马英九称不排除"胡马会"可能但暂无时间表》、《郑又平:马英九再任国民党主席岛内乐观期待两岸关系发展》等新闻, 展现了岛内两岸政策的最新动向。

(八) 岛内经济民生与两岸关系

不仅在政治上, 两岸关系已经体现在岛内民生经济的各个方面。比如, 有关两岸洽签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ECFA) 和两岸金融监理备忘录 (MOU) 的任何风吹草动的消息, 都会引起台北股市的震荡变化;大陆的“家电下乡”政策带来的商机为岛内电子产业的复苏打了一剂强心针;大陆游客的蜂拥而至为岛内的观光、住宿、餐饮、百货等业者带来巨大的商机, 刺激了许多产业的发展, 通过这些报道, 可以看出,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两岸交流合作的不断密切, 是符合岛内民众的利益的, 也得到了两岸民众的欢迎。

(九) 两岸民众交流的感人故事

《华闻报道》在2008年推出系列报道《我的海峡故事》, 通过两岸民众交流往来中的一个个小故事, 体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

(十) 两岸之间的其它新闻

四、“两岸新闻”的一些编排原则

(一) 准确把握中央对台方针政策, 合理选取新闻;

(二) 对重大新闻事件、新闻热点应及时准确充分全面报道;

(三) 大陆对台政策发布、两岸重大活动报道应坚持以我为主原则;

(四) 站在全球华人视角, 多报道港澳台和海外人士、媒体对于两岸关系的看法、评论, 避免大陆媒体一家之言;

(五) 善于从其它新闻中挖掘出两岸元素, 寻找两岸民众的关注点。

五、结语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为两岸媒体报道与新闻交流合作, 提供了更精彩的主题、更生动的形式、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广阔的天地。从事两岸新闻的报道, 是一种幸福, 我们的报道, 将为整个民族留下一份深刻的历史记忆;从事两岸新闻的报道, 更是一种责任, 在新形势下, 两岸媒体人要更好地、自觉地肩负起促进两岸沟通、认知、释疑解惑的重责大任, 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航船在顺民意、顺潮流中乘风破浪, 加速前行。

参考文献

[1]、张铭清.海峡两岸新闻与传播研究》[M].北京:九洲出版社, 2009.

新形势下的两岸关系 篇8

中非经贸合作发展势头良好

中非友好往来日益密切。2009年新春伊始,胡锦涛主席首次出访即对马里、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等非洲4国进行了访问。此访正值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扩大和蔓延,包括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访问期间,胡锦涛主席郑重承诺,尽管中国自身也面临困难,但是中方将认真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定的各项援非举措,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增加对非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扩大对非贸易和投资,加强中非务实合作。胡锦涛主席强调,越是在困难的时候,中非越要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共克时艰。胡锦涛主席的郑重承诺充分表明了中方帮助非洲应对危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真诚愿望,受到非洲国家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赞誉。6月,贺国强同志访问埃及,进一步推动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发展。中非友好不断深入人心,为中非经贸合作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非贸易回升势头明显。2000年以来,中非贸易连续8年年均增长30%以上。2008年达到1068亿美元,是2000年的10倍。2009年以来,在全球贸易大幅萎缩的背景下,中非贸易也出现多年罕见的下降。1~4月进出口总额226亿美元,同比下降32%。中国对非洲出口微升,达到142.4亿美元,同比增长0.5%;自非洲进口83.7亿美元,同比下降56%。今年前4个月,中非贸易额降幅逐月收窄。回升势头明显。为扩大从非洲国家的进口,中国政府自2005年开始,陆续给予非洲31个最不发达国家466个税目(2008年中国海关税则8位编码计)商品零关税待遇。截至2009年3月底,中国从非洲累计进口受惠商品7.6亿美元。中非贸易的健康发展对双方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十分有利。

对非投资成果显著。中国政府一直鼓励有实力、有信誉、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各类企业到非洲投资设厂,开展互利合作。截至2008年末,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约50亿美元。2009年1-3月,对非直接投资达1.98亿美元,同比增长2.7倍。在金融危机持续蔓延,非洲国家面临资金短缺的背景下,中国对非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充分表明胡锦涛主席年初访非时关于扩大对非投资的对外承诺中方正在积极落实中。目前,经商务部核准或备案的在非中资企业超过1000家,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多个领域。

为支持中国企业开展对非投资,胡锦涛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在非洲建立3-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非发展基金由国家开发银行出资设立,对到非洲国家进行投资的中国企业和项目参股支持。目前,已投资近4亿美元支持21个项目,将带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资近20亿美元。境外经贸合作区将为企业对外投资搭建平台并提供配套服务,为国内企业创造良好稳定的投资环境,引导其开展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2007年2月,胡锦涛主席访问赞比亚期间,亲自为非洲首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赞比亚经贸合作区揭牌。目前,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已初具规模,埃及、毛里求斯、尼日利亚等国的合作区项目正在建设中。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8项举措落实成效显著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召开,胡锦涛主席在峰会上宣布了加强中非务实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发展的8项举措,受到非洲国家的热烈欢迎。两年多以来,在非洲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中方本着互利共赢、友好协商、高效务实的原则,积极落实8项举措。目前,落实工作总体顺利,已取得积极成果。截至2009年3月底,中国已向2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优惠贷款,支持42个项目,向4个国家提供优惠出口买方信贷,支持4个项目。非盟会议中心于2008年12月开工,预计2011年竣工。免除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无息贷款债务基本完成。扩大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零关税受惠商品范围全部实施。为非洲培训了1.1万人并派出125名青年志愿者。其他各项举措也在按计划积极落实中。

中非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2009年,是中非关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中非合作论坛第4届部长级会议将于第四季度在埃及召开,会议将全面检视北京峰会成果落实情况,规划未来3年中非在各领域的合作。当前,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深化,非洲国家加强与中国合作、借鉴中国发展经验的愿望强烈,为中国企业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抓住机遇,进一步发展中非经贸合作,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中央对非工作部署、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稳外需、促内需、调结构、保增长”部署。商务部应继续本着“平等互利、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认识国际经济环境的严峻性和复杂性,积极探讨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非方需要的合作方式,不断提高合作质量,丰富合作内容,推动中非经贸关系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继续做好中非合作论坛经贸工作。自2000年成立以来,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中非双方开展集体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和互利合作的有效机制,有力推动了中非经贸合作发展。应继续发挥中非合作论坛的机制性作用,如期保质保量落实8项举措,确保有关项目建成,建好、取得成效。同时,本着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的原则,充分照顾非方关切,研究出台对非务实合作的新举措,确保第4届部长级会议取得成功,不断推进“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二是选准重点合作领域。提升农业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工业建设、培养各类人才,是广大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也是非洲人民的殷切期盼。中国在上述领域具有成熟适用的设备、技术和经验,双方合作潜力巨大。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策、金融、法律和信息服务,积极鼓励和引导双方企业在有关重点领域开展互利合作。

三是不断丰富合作方式。应着力推动中非合作加速转型,从以贸易为主转向贸易、投资、服务,技术,项目承包等多种方式并重。在推进一些带动全局的大型合作项目的同时,引领双方中小企业的合作与发展。中方将继续通过提供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等方式,带动和支持有实力、信誉好、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并将继续通过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等方式,集聚投资合作项目,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四是坚持真诚友好,平等互利。2007年2月,胡锦涛主席在访问纳米比亚期间召开的驻非中资企业座谈会上,向企业提出了“牢记使命、服务大局,信誉至上、质量第一,促进和谐、造福当地”三点希望。中国企业要努力用一流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树立讲求信誉、崇尚质量的良好形象,还要积极与当地社会和谐相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公益事业、培养人才、保护环境等方面,为当地多做一些深得民心的好事实事,实现企业自身的健康长远发展。

上一篇:福州市范文思下一篇:团队建设和执行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