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2024-05-12

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共12篇)

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青春践行新时代的主旋律”

在这草长莺飞、桃李争妍的美好春光里,在全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热潮中,我们齐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给出了我们最响亮的回答。在十八大报告中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二十四个字,字字珠玑,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犹如一盏启明灯,照亮了共和国改革前进的道路。

有人说“一个民族有了崇高的价值追求,就拥有了走向繁荣振兴的航标;一个国家有了崇高的价值追求,就拥有了利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支柱。”在共和国改革前进的道路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她的光辉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斗志昂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是时代所需,社会所盼,人民所想。想到这里,我不禁问自己,民族的发展,祖国的昌盛是我们每位中华儿女都要思索的问题,但是,作为年轻一

代的我们又该如何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该如何为祖国增添光彩呢?

这就需要我们肩负起我们身上的历史责任和使命,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从现在做起,从日常一点一滴的工作做起,用自己的青春贡献力量。

每天,当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当东方的朝阳与红旗辉映,新一天的食药监工作又开始了。这个组建十多年的机构,面临任务重、人手少、资金短缺、时间紧等诸多困难,又恰逢食品安全,假药频发的多事之秋。从我踏入食药监队伍,就深深地被这个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团队所打动,被食药监人严谨敬业的精神所感动。执法人员整日奔波在各乡镇卫生院、各个药店,在每个餐饮加工点稽查、认证、跟踪、审核……风里来,雨里去,冬夏如一;办公室的人员加班加点,终日忙碌在电脑前。

当我作为其中一员,参与食药监工作的时候,更加觉得工作的不易与辛苦。记得有一次,电话响起,执法人员紧急集合,连夜彻查毒豆芽加工作坊,等工作结束已是深夜,办公室的一位大姐回到家中,想起没人看管的孩子,已在邻居家中睡着了。检查结束了,执法大队队长还要赶回办公室,因为工作紧急需要加班加点把执法案卷写出来。也许迎接他们的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荣誉和认可,甚至迎接来的是冷眼、抵触和辱骂。但是,亲身体验过这些,才让我深深的明

白,只有我们食药监人的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无私奉献,才能捍卫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

“知不足而后学,知耻而后勇”,在这些平凡而光辉的形象面前,让我看到食药监人身上涌动的无私的真情、青春的热情、奉献的激情。让我明白追求是因为奉献青春的理想,奉献是因为对人民健康的执着守护。我们是卫士,更是公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任务更加艰巨。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前方,除了前进,还是前进。我们每走一步,都会感到吃力,每走一步,都会挥汗如雨,每一分收获都要付出巨大的艰辛。

但我们知道,每一次的秉公执法,都保证了生命的安全,都体现了生命的价值。每一滴汗水,都折射着太阳的光芒;每一次付出,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的奏响增添了一个美妙的音符。

我们追求的是每个美丽的清晨,学生手中那杯香甜而纯正的牛奶。

我们追求的是夕阳下的病房,病人喝下的一杯热腾腾而优质的汤药。

我们追求的是人人参与食药监管,家家享受快乐生活的美好愿景。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党和人民对我们食药监队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让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尊严、执法的严肃和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与温暖。风雨同舟路,浓浓食药情。我们懂得,虽民心如海,但滥取一滴就会狂澜;虽权重如山,但错施一分,就会崩塌。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人民的需要,是我们的追求;人民的满意,是我们的幸福。

在人生的棋盘上,我敬佩车的风格,坦坦荡荡,直来直去;我赞美卒的品质,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我没有车的才能,无法建功立业,但我要做一名小卒子,朝着食药监事业的奋斗目标,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平淡无奇的具体事务做起。生活中严谨细致;业务上精益求精练就本领;工作中恪尽职守锻造信念;事业上开拓创新不断追求,奉献自己的青春,贡献自己的力量,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要用真诚的工作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做好每一项工作,用热血谱写食药监卫士的不悔追求,用青春谱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旋律,奏响新时代的凯歌!

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2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背景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涵括的内容十分丰富, 综观国内外关于马克思发展理论的研究, 大致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东方社会理论、跨越式发展理论 (跨越卡夫丁峡谷)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在马克思的发展理论甚至是他的整个学说中, 蕴含着一个根本的理论宗旨——解放的旨趣。在此意义上, 马克思的学说又可称为“人类自由解放的学说”。马克思认为, 人的基本需求是推动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也就是说, 人类自身对于外界的种种诉求是实践活动自觉性的内在驱动力。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紧扣“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宏观主题的。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的“三形态说”从人类存在方式的角度阐述了社会形态, 为人类自由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的理论始终是以人这一特殊社会存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研究对象, 探讨其生存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这里不同于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更不同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人的行为规律表现为:需要—动机—行为, 而且是三者的统一。需要不仅仅是人的行为目标和方向, 并且是维持具体行为的动力源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将人的需求大体上区分为三个层次, 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此外, 马克思恩格斯还批判地吸收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思想精华, 创立了社会主义学说, 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除以上内容外, 马克思主义还包括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内容, 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并且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彼此相互联系, 形成一个有机体, 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二、以家风为切入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意义

在今天看来, 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大背景下, 人的发展, 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的层面, 更多的应该关注发展需要, 其中人格和尊严的发展尤其重要。人类活动的主体性表现在“主体—客体”“主体—主体”关系中形成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作用在人身上, 具体表现为人格。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道德人格。在伦理学范围内, 人格通常被理解为道德人格, 指人的品德品质, 相当于“人的品格”。人格在中国古代主要被理解为道德人格, 从民族气节到个人操守, 都属于道德人格的范畴。

二是心里人格。心里人格也是心理学、教育学的主要范畴, 在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那里, 人格和个性等同, 指个人的心理面貌、心理“格局”, 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内容上包含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性格”。

三是法律人格。在法学中, 人格是一种权利, 即“人格权”, 表示法律给予保障的, 与法律主体密不可分离的权利。

马克思历来主张把人当作人、当作主体来看待, 要“绝对承认人格原则”, 反对一切蔑视人、只把人当作某种“手段”、“力量”的说法和做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它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 短短24个字却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适应时代进步发展的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从具体问题做起, 不断拓宽渠道, 才能融入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而更加自觉地践行。具体到每个家庭, 家风便是一个人个人发展和精神成长的源头, 有什么样的家风, 边有什么样的做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处事风格。当代大学生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梦想, 更是一个家庭, 甚至是几代人的追求, 大学生身上折射出的是优良的家风对他的影响, 家风正, 则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反之, 则鼠目寸光, 损人利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指导下,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更是中华优良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发展分别入手, 阐述了基本要求及内涵, 同时三者的发展有统一在一处, 即谋求整个人类的幸福与发展。这一点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主题完全契合, 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提出:“共产主义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

三、以家风为切入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举措

首先, 家庭作为大学生在社会中最基本的生活单元应当起到基础性作用。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大学生过去、现在和将来主要生活的场所, 而家庭始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 始终剥离不了同大学生成长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 家长作为大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应当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以润物无声的家庭教育来影响和感化大学生, 父母与长辈的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部分, 更是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家风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今后人生目标指向, 更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发展。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指出:“‘家’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关键点, 是一座桥。

其次, 优良家风的形成与传承不仅仅要靠家庭, 也需要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大环境。我们社会中从来不缺乏优良家风的继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绎者: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同志的光荣事迹无一不说明家风对其深远影响和社会环境的熏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人不是抽象的存在, 而是实践的同社会环境发生着实在的关系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政府, 应当积极发挥好自己宏观调经的作用, 利用“看得见的手”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正如国家公务员副局长杨春光所说:“在学校、社会中营造孝老爱亲的大环境, 宣传助人为乐、甘于吃亏的情操, 实事求是的作风, 立志成才、勇于担当的精神。反映在社会教育中, 发挥学校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引导‘不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恶小而为之’的正能量, 形成宽广的视野与胸怀, 养成热爱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的‘接地气’局面。”大学生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

最后, 利用新媒体做中介, 做好广泛宣传, 才能同频共振。从当前外部环境看, 价值观取向复杂多变, 更要积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家风,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具体化和实践化, 属于道德文化的范畴, 相比较法律而言, 理论层面, 似乎不具备法律上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 引导向善, 在这一点上同法律的效力是不谋而合的。但是这种引导需要“优良的”大环境的营造才能得以实现。具体来讲, 要与时俱进, 利用好新媒体的宣传。按照新浪网副总编孟波的观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 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更多元。新媒体这个平台对传统主流媒体是一个有效的补充, 是一个增量平台或平台增量。尤其是对35岁以下的用户来讲, 这些用户可能看传统媒体少一点, 看网络多一些。这些用户对于我们宣传优良家风,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讲无疑是一个增量。

第二, 更互动。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移动终端随处可见的今天, 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 靠的就是点一下“赞”, 点一下“转发”, 点一下“评论”, 新媒体给人们更多参与权、话语权, 也让他们寻求到了更多存在感。

第三, 更草根。新媒体的草根性降低了人被关注的门槛, 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参其中, 因而增强了其传播性。

第四, 更自然。在这样一个知识、信息爆炸, 选择多元化的时代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必须要使得宣传方式和内容带温度, 接地气。弘扬正能量,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媒体的天职。正如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所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不能变成冷冰冰的说教, 只有贴近百姓, 带着温度, 生动活泼, 才能真正接地气、见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着眼于培育大学生的品质和能力, 而不是冰冷地、机械地复制给受教育者一些规则, 因此,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同时, 更应当注重情感本身。

总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才能够调动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 才能够在源头上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我们只有在工作实践中切实体现以人为本, 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才能够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21-23页。

[2]《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上)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536页。

[3]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第119—120页。

[4]同上, 120页。

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弘扬志愿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89-01

一、目前河北省对于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方面的研究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弘扬志愿精神,倡导志愿服务在近几年在河北省蓬勃开展,截止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优秀志愿者900名,优秀志愿服务品牌约249个,在2012年经河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河北省志愿服务基金会,由此可见河北省志愿服务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河北省近十年针对志愿服务的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例如: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赵占强在2003年毕业论文《志愿服务活动与高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相关研究》,法学硕士尹沙沙在2013年毕业论文《我国高校志愿者服务研究》,华北电力大学赵英丽等在2012年发表论文《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报告——以驻保高校为例》等等相关研究不胜枚举。

其次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伊始就受到了社会学者和高校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河北省内针对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有很多,例如:河北师范法学法学硕士王卫国在2010年毕业论文《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法学硕士纪莹莹2012年毕业论文《论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培育》,河北金融学院娄延强等在2013年发表论文《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河北美术学院李娟在2013年发表论文《高等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问题研究》等等相关研究百余篇。

再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单纯靠理论知识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深深刻入大学生心里,并成为其一生的行为准则,对社会学者和高校教育者而言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中国人民的志愿精神起源于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有效途径,是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方法。但是纵观省内外弘扬志愿精神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二、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所在

志愿精神的思想根源来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的“仁、义、礼、智、信”,其做为一种高尚的、先进的价值观念,与我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有优秀底蕴的主流意识观念有诸多契合点,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弘扬志愿精神是培育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途径。

首先,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必须摒弃。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需要的同时,明确我们的社会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当今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务之急。志愿精神首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其次志愿精神就在大学生身边,北京奥运志愿精神,西部志愿支教精神等等,无不激发大学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调动了大学生融入其中的积极性,由此可以见弘扬志愿精神是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捷径。

其次,大学生课余生活充裕,据不完全统计,在校生中有22%选择专业学习,28%选择找兼职或为继续深造做准备,剩下近50%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事情(打游戏、谈恋爱等)。而当前西方多元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让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他们不知如何抉择,对众多价值观充满了质疑色彩和选择迷茫,利己主义思想等负面精神氛围时而像幽灵—样挥散不去。弘扬志愿精神,利用大学生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无疑在充实大学生课余时间、形成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行成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积极、勇于奉献、踏实肯干的人生观、价值观。任何一种思想观念都要脚踏实地的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志愿精神在高校生根、落地,蓬勃发展。

再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于传承,志愿精神起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仁、义、礼、智、信”,志愿服务事业更需要每一个参与者从始至终的付出,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每年随着大一新生的到来而不断的补充新鲜的血液,使志愿精神不会因为大学生毕业而陨落;另一方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在毕业后将志愿精神传递给工作岗位的同仁,在延续自身志愿服务的同时更是将志愿精神传递和散播。志愿精神的传承,既延续了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文明、和谐、自由、平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深深植入大学生心中,切实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本文研究方向将志愿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志愿精神的起源,找到弘扬志愿精神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尹沙沙 《我国高校志愿者服务研究》(硕士论文,2013年5月)

[2]赵占强《志愿服务活动与高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相关研究》(硕士论文,2003年5月)

[3]任朋辉《论志愿服务法制化》(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5期)

[4]赵英丽《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报告——以驻保高校为例》(学理论,2012年第11期)

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了许多千古不朽画面,孔子杏坛讲学,让儒家文化星火相传、汉唐凯歌奏出盛世华章、卧冰求鲤、孔融让梨、程门立雪传颂着我中华传统美德、虎门销烟、八年抗战昭示着中华民族不屈的品格、九三阅兵显示了大国爱好和平的风范。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孕育着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它体现了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基因、它是凝结海内外华人情感的精神纽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青年必须担当起的责任。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这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依据,对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蕴文明的重要作用”,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都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大家都知道,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毫无疑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节日被大量引进,中华传统节日在中学生的意识中逐渐被淡化。对很多同学来说,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更多的意义在于可以放假休息,远不如圣诞节、愚人节那样有意思。殊不知,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清明节,我们可以缅怀先贤,感受中华民族感恩孝亲的传统美德;端午节,吃吃粽子、划划龙舟,感受伟大诗人屈原那炽热的爱国情怀;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一家团圆,和谐美满。而这些,无一不与我们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

当然,传统文化的精粹还蕴含在先哲留下的名言警句和经典诗文中。古代极有价值的经典作品不胜枚举,且不说春秋时期的经典,也不说史记、资治通鉴,仅就唐诗宋词元曲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他们无不彰显着先贤圣哲的智慧。我们今人岂可淡化或视而不见?诚如习总书记所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当我们一路走来,在五千年文明中任意遨游,爱国、诚信、勤俭、感恩等中华传统美德在我们胸口涤荡,它如一条长河流入每一位青年学生的血脉„„

同学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源泉。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号召,从你我做起,学习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提升个人修养,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怡情养志,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博大的胸怀、切实的行动,创造属于我们的时代!努力成为新一代出色的青年。

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5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砥砺人心,是亿万中国人的精神坐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发表了一系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知识形成、传播和创新的场所,也是构筑思想文化建设和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我们要自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心骨,依托实际,夯实理念,真知笃行,提振精气神,弘扬价值力量。

1.夯实价值理念确保落地生根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是前提、是基础。只有认同价值观,才能在行动上生根开花。面对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现实,我们要站在价值观理念先行的高度,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三个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基本内涵,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以“立标杆,树榜样”为出发点,结合本单位的发展定位、人文环境、树新风、讲正气等综合因素,加强组织领导,率先垂范,以上率下,拟定学习计划方案,确保学习策略、学习时间、学习效果落到实处,充分利用职工理论学习、领导的讲话等平台,把本单位的理论学习做实、如何做人、如何管理人等有机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全体职工明确根和魂,知晓理和义。全体职工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载体,紧密联系实践,以领学为主阵地,把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主题有机结合,精细安排,精准施教、精准发力,抓住思想道德情感的交集,用可亲可学、可感可知的“最美宣威人”、道德模范和凡人善举来直观激发大家来认同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价值,最大化发挥价值观和主题教育的效应,汇聚时代潮流新风尚,点亮真善美价值星空。

2.强化文化引领彰显时代价值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到底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地方,重在发挥文化熏陶的作用,引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总书记指出,5000年中华文明是人类文化河流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转化,以读一本好书、唱一首红歌、写一手好字等为载体,细读《颜氏家训》、《三国演义》、《傅雷家书》、《平凡的世界》等名家经典著作,感受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的时代价值,读诵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等诗篇,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学校可注重从家乡的革命烈士入手,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推波助澜之效。比如今年是纪念卓琳同志诞辰100周年活动,单位职工可以搜集卓琳同志革命故事,感受卓琳同志默默奉献、忠贞不渝、平凡至伟的精神。我们也要注重广大人民的大众文化引领,浸润“爱岗敬业、凡人善举、诚实守信”的文化滋养,用丰厚的文化价值底蕴引领我们坚守理想信念、前进方向。

3.凝聚实践导向弘扬价值感召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篇 篇6

核心提示

友善即与人为善,要求人们善待亲友、他人、社会、自然。善待亲人以和谐家庭关系,善待朋友以凝结牢固的友谊,善待他人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善待自然以形成和谐的自然生态。友善是公民优秀的个人品质,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道德纽带,更是维护健康良好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是对公民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无论身处哪个阶层、从事哪个行业,友善都是公民应当积极倡导的基础性的价值理念。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竞争压力不可避免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

友善:必须着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识友善:友善的力量在哪里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太阳和北风争论究竟哪个更有力量。它们看到一位穿着棉衣的老人,就打赌说:谁能够让老人把外套脱下来,就承认谁的力量大。北风使劲地向老人吹去,想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可是它越吹,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北风吹累了只好认输。太阳从云的背后走出来,将温暖的阳光撒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就出汗了,并把外套脱了下来。太阳笑着对北风说:“温暖比强硬往往更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这个寓言故事很好地证明了友善力量的强大,也说明了社会为什么特别需要友善的价值理念,因为友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交融,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友善成为人们沟通相处的基本准则。特别在我国当前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利益竞争更趋激烈,社会矛盾和社会分歧增多,友善则是社会各阶层和各行业的人们达成共识、融洽相处的前提性条件。

友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逐渐淡化,我们需要更多地与陌生人交流、相处,友善成为联系社会成员的价值纽带。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友善交流的态度,与人为善的宽厚,可以增进陌生人之间的感情,从而推动相互之间的进一步协作。那么,在我们的家庭、亲属、朋友之间就不需要友善相对吗?不是的。事实反复证明,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个意外的惊喜,都是增进家人之间情感交流、提升家庭成员幸福感、共同推动家庭环境改善的动力。可是,我们有多少人把不自然的笑脸送给了他人,却把冷漠的话语留给了自己最亲爱的人。结果是家人失和,既影响最亲爱的人的心境,也影响大家的共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友善是塑造公民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的不可或缺的价值理念。

友善有助于改善社会不良风气。依据我们身边的经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个社会变得比过去更加焦躁,人们的行为上也出现了比过去变狠的倾向。比如因为一场争吵,就有人摔死了两岁的孩子;因为自己反映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用炸药让同车的人与自己同归于尽;因为邻里矛盾,就制造了连环杀人案。我们感到安全受到了威胁,但是却不知如何来摆脱这种暴戾之气。其实,改变这种风气的根本方法,就是每个人都持有友善的价值理念。暴戾之气不是一天练成的,也不是某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的不友善的习惯积累起来的。如果在争吵的过程中有人保持谦让,何至于酿成血案?如果工作人员能够尊重居民的人格,何至于让他痛恨社会?如果邻里在纠纷中都能退让一步,何至于出现以后的惨案?友善价值观在增进公民情感、发挥社会凝聚力的同时,有助于人们在行使公民权利的过程中意识到自我行为的社会意义。这是消除不良社会现象、化解社会暴戾之气的根本途径。

友善有助于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力量,维护社会的稳定。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和问题势必导致社会心态的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以及各项制度尚在调整和完善之中,加之人们在天赋、能力、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别,客观上造成了我国社会群体的分化。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态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失衡的现象,比如仇富心理、仇官心理以及在财富面前的浮躁情绪等。社会心态失衡的主要原因固然是这些阶层的部分成员为非作歹、傲慢无礼,但是各个阶层之间缺乏正常的理解与沟通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树立友善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来讲,能够帮助人们以阳光心态看待其他公民,从积极的角度肯定他人、尊重他人。在群体层面,友善价值观能够让人们在群体之间传递友爱的信息,并且在实质层面予以相互帮助。

正因为如此,友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形成的基本传统美德,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和谐友善思想的论述。如《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以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社会和他人,以一种宽广的胸怀来处理各种关系。如《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现出一种器量宏大的宽广胸怀。我们党也非常重视这一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早在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就把“团结友善”作为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提出,广大干部群众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友善作为公民应当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明友善在化解社会张力、调整社会心态、营造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为了自身的快乐、家人的幸福、社会的融洽,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深入理解友善的力量与价值,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

□践行友善之提高内在修养:友爱和善 关照他人

践行社会主义友善观,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因为友善的行为是我们内在的友爱和善理念的外化。一个内心阴暗的人是不会有和善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的。友善地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根本在于自己修养的提升。从个人品德的角度讲,如何能做到友善呢?那就是形成仁爱之心,以此作为友善的内在根基。“友”之本义为朋友,在甲骨文中,就如向同一个方向伸出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善”之本义是吉祥的象征。友善意指要像对待朋友那样善良地对待每一个人。这就要求人们内心有爱,只有内心有爱,才能真诚地给人提供帮助,带给他人吉祥。因此,友善的动力来自于内心的仁爱。子曰:“仁者爱人。”只有自己内心有仁爱之心,才能够把这种爱传递给他人。友善是爱心的外化,只有宅心仁厚,才能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平等对待每个人,不苛求于人,不强加于人,进而有助于人。

友爱和善关照他人的内在修养,首先要求人们把人当人,就是我们能够从心里尊重每个人,平等对待每个人。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人”是我们的首要身份,这个身份对于每个人都是同等的,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存在和他人的选择。其次是将心比心,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们需要换位思考,想想你遭遇到同样的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样你就能够理解他人,从而减少你对他人的误解,减少很多矛盾。最后,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了这三条,我们就能够参透人的本质,做到对人一视同仁,这是友善的理想境界。

□践行友善之优化人际关系:真诚守信 助人为乐

友善是心平气和地与别人探讨问题,友善是在别人遭遇困难时你伸出的一只手,友善是对别人的一个微笑,友善是光明与和平的使者。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人友善,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友善待人,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

友善价值观对于诚信有着内在的追求。“诚”意味着公民要胸怀坦荡,实事求是,按照德性生活,“信”要求公民对他人信守承诺,不诈不欺,充分履行自己在承诺中的义务。友善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并包含着诚信。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满脑子阴谋诡计,对履行契约毫无兴趣、不能以诚待人的人,能够友善地对待亲戚朋友和其他社会公民。如果一个人缺少真诚,却显得很友善,那只能是口蜜腹剑之人。

在真诚守信的同时,还要做到乐于助人。助人为乐是高尚的人的基本标志,要发扬助人为乐的美德,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能够设身处地给予别人热情而真诚的帮助和关怀。应有恻隐之心,能够对他人的遭遇产生同情之感。当代社会之所以出现了很多问题,与人们恻隐之心的丧失有直接关系,部分人心理阴暗,乐于窥视别人的不幸;部分人玩世不恭,认为帮助他人毫无意义;部分人还以伤害他人为荣,经常把与他人斗争并取得了胜利作为谈资。这些心理,导致了人们友善情感上的冷漠症,对他人的困难麻木不仁;友善行为上的推卸症,认为帮助他人应当由别人或者政府来做,自己没有责任。

□践行友善之构建社会和谐:开明包容 构建和谐

友善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首先,友善维系着公民之间的平等。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平等是友爱固有的特点。友善是建立在主体的平等地位之上的,友善的双方都拥有共同的要求,彼此间有着同样的愿望。其次,友善维系着公民间的真诚。友善不是一种偶然的情绪,而是一种稳定的道德联系。在这种联系之中,公民之间真诚相待,建立互爱互信的伦理秩序。再次,友善维系着公民间的互助。友善虽然不以互利为前提,但是在友善的联系中,公民之间进一步巩固了互助的关系。在公民互助中,大家都平等相待,没有任何公民因为给予别人帮助或者接受别人帮助而处于人格的优先或者弱势地位。因此,友善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非常重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一个宽容的社会氛围。《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后者是讲人们应当像大地那样拥有厚实和顺的美德,拥有容载万物的胸怀。人如此,社会亦然。宽容是构建友善社会关系的前提。我们需要整个社会各个阶层保持宽容大度,不苛求其他阶层,尊重其他阶层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弥补社会关系中出现的裂痕。需要在交往中保持克制,在发生利益矛盾时保持对话心态,能够适度退让以使谈判保持在有效范围之内,从而使社会矛盾能够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践行友善之构建和谐生态:顺应自然 天人合一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人总是以己作为衡量万物的标准,给万物以种种干扰,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却给自然环境造成了种种创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自然会加倍报复给人类。所以,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3200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按照自然的法则活动,获得本质的发展,使“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但是,近年,在过度追求GDP增长的背景下,我们逐渐忘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训,开始了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对自然进行了无节制的掠夺,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了雾霾等极端天气经常发生;在发展工业经济中不注重环保,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已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健康。这些都是对环境不友善的表现,人类不得不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我们逐渐认识到,人不应该站在自然的对立面,而应顺应自然,和谐共存。我们大力实施了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危害;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还大自然以蓝天绿水。党的十八大报告单篇列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这正是我们要对自然友善的宣言书。

·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龚自珍

·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送安慰的人。——巴金

·善良的、忠心的、心里充满着爱的人儿不断地给人间带来幸福。——马克·吐温

·爱与善是幸福,亦是真理,世界上唯一可能的幸福与真理。——罗曼·罗兰

·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越多。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托尔斯泰

·善良的心就是太阳。——雨果

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对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取向引导与要求。用“源”与“流”的关系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贴切,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源”来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流”, 厘清二者关系才能有的放矢, 当代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和超越基础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运而生。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思想资源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价值体系, 儒家思想集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 它承载并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文明历程, 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渊源, 只有把握住一个民族发展的深厚根基, 才能够促进一个民族的长足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深入扎根, 萃取其思想精华, 才能够有枝繁叶茂的发展, 才能够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认知并熟悉, 方能真正的入脑入心。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历史继承性

中华文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文明从未间断的文化类型, 历史上其他文明都曾由于自然灾害或者异族入侵等导致文明的中断, 唯有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在当今时代仍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外部看, 大陆性地理环境的存在、农业经济的自我供给, 政权组织结构相对稳定, 导致了独特的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存在, 从内部看来, 包容性的民族特性, 广泛的民族融合使华夏文明的内容扩展延伸, 在消化吸收不同民族优秀文化内容, 最终为“我”所用, 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3、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价值观念的奉行, 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文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 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更是根植于长期的积淀。“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 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我们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让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文化切实成为我们的软实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2]我们的民族精神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 在传统文化浸润下滋长, 在当代焕发生机, 成为凝聚力量的源泉。爱国主义符合中华民族整体主义价值观念, 在爱国主义驱使下, 人们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2、重要道德思想:诚信、“仁”、和

内在道德修养的培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诚信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也是对个人道德素养的拷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与信的元素;居于儒家思想核心位置的“仁”, 被孔子视为个体追求的至高道德境界, “仁”不仅对处理人际关系意义重大, 而且对于克服现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精神迷失、人情冷漠的状况发挥重要作用;“和”的观念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当中, 在人与人交往方面, 强调友善相处, 邻里关系要和睦, 在处理家庭关系中“家和万事兴”;在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中, 和平共处是重要的原则;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提炼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文化积淀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批判继承下的产物, 但传统文化毕竟具有社会历史性, 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 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从而化解我们现代社会遇到的诸多难题。“仁者, 爱人”、“兼爱”的思想, 这两者都强调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有助于缓和市场经济逐利天性下导致的人际关系冷漠的局面,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其现代意义挖掘的同时, 也可以激发出民族文化的活力。

2、进行现代化改造

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需要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从而适合现如今文化建设的需要, 这是延伸传统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方式, 同时, 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要与全球化文化发展碰撞, 因此, 传统文化不仅要进行现代化改造, 更需要创造性转化, 文化的发展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3、丰富传播形式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思想文化源头。过去, 我们的教育一直存在重视外语、轻视母语的情况, 人们迎来一个个外语学习潮流, 母语由此被冷落, 原本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的中华传统文化长期被搁置, 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加之, 由于网络发展迅速, 人们逐渐运用打字而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汉字, 这种状态需要亟待整治, 对国学、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要从娃娃抓起, 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要贯穿教育始终, 这样才能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另外, 在传统节日, 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 在纪念馆、历史博物馆,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北京:人民日报, 2014年5月05日, 第2版.

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包含着人与人之间以仁爱相处的哲学,包含着对个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的道德与行为要求,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着和谐社会价值体系,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积极意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道德和人格培养紧密结合,引导青少年学生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将时代精神、现代气息融入其中,形成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的价值观念,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为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必须根植于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才能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心灵等关系的观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历经劫难却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第七条强调:“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因此,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之下,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达到全面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

二、商丘工学院传统文化教育

商丘工学院作为工科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和实践活动之中,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阅读经典---探索智慧之路

商丘工学院大力开展七项能力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七项能力包括创新创业能力、阅读赏析能力、沟通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艺术赏析能力、汽车驾驶能力。其中阅读赏析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读经典名著,规定学生要阅读(四部八篇)。要求每学年读一部名著,并写一篇应用文、读后感或读书心得交辅导员验收,最后技能办审阅,合格后发放结业证。阅读经典著作可以对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对一个人的健康长成和道德品质提高都有帮助。

(二)艺术欣赏----丰富审美体验

我校学生进行艺术欣赏能力培养,主要集中于书法绘画能力,在培养方式上对不同专业有不同要求。培养方案要求指定选修艺术类课程达到及格以上并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视为合格。

1.汉字书写规范工整,书法作业优良者。

2.在校级以上书画大赛中获奖者。

3.在校级以上音乐、舞蹈、艺术表演等项大赛中获奖者。

书法、绘画是中国的传统艺术瑰宝,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学校在每年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展书法、绘画大赛、书画展览,各学院也定期举办书画展览。大赛和展览的举办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七项能力培养方案规定大一学生每天要在指定的书法练习字帖上写一张,每周五张,辅导员老师两周批改一次。这些举措保证了参与的广泛性,使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五种习惯、五种意识---加强人格修养教育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养成文明健康、严谨自律、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行,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我校在每年的十月份开展以“志存高远、明德正行、修身至善、成长成才”为主题的“明德修身月”主题教育活动。主要针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和不文明行为进行教育和引导。

(四)学以致用,公德品格与实践能力相济---培养家国情怀

我校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开展了专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培养了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护理学院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商丘社区义务给群众测量血压和血型,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组织学生义务给社区群众维修家用电器,传媒与现代艺术学院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定期到商丘市平台镇敬老院、虞城县王泽林孤儿院、商丘市聋哑学校等地方进行慰问。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塑造了学生良好的人格,培养了家国情怀。

(五)发掘典型,树立榜样---板凳精神传遍四方

对于在实践中出现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我校进行重点发掘,树立学习的榜样。我校2011级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2011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一班的张贵同学,他来自商丘市宁陵县,是一名普通的大一新生,但他有着不平凡的经历。5岁时的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双腿,但他不甘心整日坐在轮椅上,无数摸爬滚打之后,这个自强自立的少年学会了用两只板凳代步“走”路。从小学走到了大学的校园。他所在的班级59名同学自发组成19个帮扶小组全天轮流照顾着张贵的生活起居。从2011年12月6日开始,张贵同学用板凳“走”出一条求学路、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感人事迹,吸引省内外上百家媒体前来采访报道。

三、结语

高校要担负起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必须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并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肖季文,欧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透视》,2012年第5期.

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9

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的谈到,“要加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这不仅是提出了未来的工作重点,也是提出了未来的工作方向。在现阶段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建设,我们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在社会加剧转型过程中,不仅传统大家族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的存在,也对家庭道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继而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崩离析,家风的传承也正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以家教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其中的一种载体,维护一个个社会细胞的和谐与安定,继而贯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衔接的血脉。

一、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多年形成的传统的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和人生观等,这些都是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同时也给家中后人树立价值准则。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与精神,每一个家庭也同样,家风作为无形力量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精神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有时候是普普通通的语言,有时候是简简单单的行为,却能在日常生活中让每个人的心灵受到影响。尽管有时候它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从出生开始接触的,对一个一个人的影响是全面而整体的。

古往今来,我们民族的先辈重视家风教育。诸子百家、《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教义影响千年;同时,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无不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不同家庭、不同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训,通常在每年祭祀祖先的时候由家中长老领读,这就让家中的子弟能够在耳濡目染当中,养成良好的家教家风。古人很重视家教家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治国”与“平天下”的基础。“齐”有治理,整理的意思。“齐家”的意思就是管理好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当然“齐家”之前还有“修身”,修心养性,当然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同样离不开家教家风的熏陶,而这种熏陶应该从小开始灌输的。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孔子对孔鲤的《庭训》,教孔鲤读《诗》、学礼和立身;诸葛孔明临终前写下《诫子书》,劝勉诸葛瞻勤学立志,宁静淡泊中修身,戒骄戒躁;《朱熹家训》中倡导家庭和睦,重视人际关系,推崇道德修身;《曾国藩家书》中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孝宝”,也就是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包括中共重要领导人也十分重视家教家风,伟大的毛主席教导子孙低调做人以及清廉,低调随和,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工作着。周恩来总理制定了十条家训,严格要求了其子弟不能搞特殊化,以身作则,严格治家。现任国家领导人习总书记其父亲习仲勋,教导孩子勤俭节约,两儿子从小说姐姐留下来的衣服以及鞋子,在父亲的影响下,勤俭节约就成了家风。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家风家教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风家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微观化。

二、家风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章程》是我们党自诞生时起,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文化的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先辈们言传身教下来的风气和规定。可以说,《党章》就是我国共产党的家风,只有在这种家教家风的养成下,共产党人才能保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党代表先进阶级先进力量,其宗旨教化影响了无数家庭,出现了不少仁人志士。从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同志成长的历程来看,无一不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从家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具体现实,另一个宏观抽象,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分析我们就能发现,二者其实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正式有了家风家教这样的微观载体,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变得具体而鲜活,也就更容易从精神层面的着手,到具体行动上的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一个短期的任务,既是当前紧迫任务,又是长远战略任务,需要更加丰富的载体,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才能更加自觉地践行核心价值观。

每一个人从成长,到步入社会,都是需要教育,学校教育处于一个主导的地位,而家庭教育是起着关键的作用。孩子的品格塑造、生活学习习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来自与家庭教育,因此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对于家风的认知则来自于对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耳濡目染,家长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无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行为会逐渐成为孩子内心的自发行为,对其一生都产生重大影响。家庭处于社会与个人中间的单元,良好的家庭教育,优秀的家教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在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需要以家风家教为基础。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做人,其目的就是让子女长大成人。从小范围来说,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个人的思想品德,从大的范围来说,良好的家风,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助于行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

从“我爸是李刚”事件到“李天一”事件,从郭美美事件到各种官二代、富二代炫富事件,各种事件层出不穷,从侧面看出来是一种家风的欠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到了冲击,家庭已经很难起到了传承优秀传统的作用。父母忙着事业上的发展,获得社会上层的地位,获得经济上的富裕,但是往往缺失了对孩子们的家庭教育,道德传承的断裂,导致现在的青少年缺失对社会的责任感,道德品质低下、目无法纪、冷漠自私、缺乏足够的责任担当意识与能力。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而日渐式微多的家庭教育观念,阻碍了青少年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如何发挥优秀的家教家风在现代教育当中尤为紧迫,这不仅是为了祖国的未来能够健康成长,也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实现中国梦的载体。

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家教家风作为载体,能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不再是谈理论,更加能够落实到人身上。真正将现实社会的人作为根本,确实以人为本,以人的品格与道德作为出发点,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同时家风也影响着社会风气的走向,如果一个社会的大多数家庭具有良好的家风,其家人都在其影响之下,具有良好的人格与道德,继而整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与社会风气也得到相应的提升。相反,如果众多家庭的家风不正,那么这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将会大打折扣。虽然目前看到有一部分家庭存在家教家风不正的现象,但是绝大部分的家庭还是很好地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家庭风尚,尤其一些具有感染力的家训,成为子女长期发展中、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粮。

三、以核心价值观促进现代家风的形成机制

家风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让原本抽象的价值观变得贴近生活,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在促进着现代家风的形成,引领着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家风不仅仅依靠言语训诫,更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百善孝为先”,一个对父母都不孝的人,谈何对国家忠诚、对社会他人关爱?家长要处理好基本的家庭伦理关系,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处理好家庭和邻里的关系,助人为乐,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家庭教育中,除了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美德,还有实事求是的作风和立志成才、用于担当的精神。而反映在社会这个大“家”中,就要发挥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不仅要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还要勇敢地承担起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普及的道义责任,引导“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正能量,形成宽广的视野与胸怀,养成热爱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的“接地气”局面,养成遵纪守法、追求理性、严格约束的日常习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细胞。重视家风培育,就是重视社会风气建设,就是为社风向好向善打下坚实基础。家风虽然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但它是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它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传承家风,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终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

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10

做一名敬业的教师,必须要有一种职业的敬畏感。“以心灵感召心灵,以激情唤起激情,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灵魂丰富灵魂。”才能收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此,我郑重做出如下承诺:

1、务实求真、忠于职守,认真做好教师本职工作。

2、关爱学生,尊重人格,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3、严谨治学,科学施教,精心备课实现减负增效。

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11

习近平主席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地起作用,必须融入社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才能更深入人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为此,双河社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送书到基层,培养小区文化氛围,提高居民的文明素养

双河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站按照上级部门工作安排,持续开展“流动书屋”送基层活动,以“全员读书”活动为契机,组织大家把图书按计划分送到各单位,每季度进行流动周转,扩大员工读书范围。并通过开展“推荐书籍”、“自学一本好书”和“读书交流”等活动,鼓励员工畅谈心得、体会,丰富广大居民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社区全员读书创造阵地,逐步形成学习、思考、工作、提高的良性循环,提升社区员工队伍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

为了把“流动书屋”这项工作长期有序地开展下去,双河社区工会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健全和完善职工书屋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规范管理,制定《流动书屋的建设实施方案》,并由双河社区工会、小区居民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定期对大家的意见进行收集和汇总,从而形成了“工会组织、居民参与”流动书屋管理模式。

为了让“流动书屋”读书的环境更优雅,书籍常更新,双河社区的“流动书屋”争取各方的支持和援助,在社区党政工积极协调下,为各小区的书屋提供场所,配置电脑、桌椅、灭火器等基础设施。2012年至今,双河社区新购图书10000多册,征订杂志56种、报纸15种。扩大了居民选择的范围,开阔了居民的视野,培养了居民阅读的积极性。

一年来,双河社区的“流动书屋”共为基层的14个单位交换图书8000多本,把知识和先进文化送到各个小区。每到晚上或者节假日,人们争相在书屋里读书的场面成了小区的一道风景线,人们戒掉浮躁,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科学素养和文明素质也在逐渐提高,居民不文明现象少了,学生沉浸于网络的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书香满社区。

二、开展“讲·学”活动,实现“学”和“用”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探索社区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十分必要的,双河社区用“讲座—学习—讨论—应用—提升—再学习”的“讲·学”模式,推动文明和谐社区建设,效果显著。

双河社区在“讲·学”的过程中,把国学的精髓深入挖掘,让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用传统文化滋养我们的灵魂,也是“讲.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双河社区还通过文化墙、楼道文化来宣传传统文化的精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精忠报国”、“天下为公”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都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指引着我们的行动。

三、做好先进人物的“选树”工作,发挥先模的人格感召力

古人说:“百行德为首”,因此,每个人都要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浩然正气,在各自工作岗位建功立业。“亲情邻居节”作为双河社区居民提高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每年的9月份都会隆重举行。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社区里的星级文明单元、星级文明窗口、星级文明邻居、星级文明家庭、星级文体协会等先进集体,以及星级文明居民(助人为乐型、见义勇为型、孝老爱亲型、热心公益型、遵纪守法型、邻里和睦型)等进行表彰。让小区居民以先进为榜样,自觉投入到社区的双文明建设中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用自己的模范行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以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四、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和谐友善之风遍及社区每个角落

在社区的每个基层单位,都有志愿者服务身影。双南区在原有“五支队伍”的基础上,为突出离退休老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2014年7月成立了“爱心服务站”,制定志愿者章程、公约、承诺、标准;规范十大志愿者岗位职责;双中区的“家庭联防”活动,长年坚持义务巡逻不断线,保护了小区居民的平安。

通过这些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让居民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增强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出了人人参与和谐示范创建的良好氛围。

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12

1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 第一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计划;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 李长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并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系的概念;最终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 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出了“三个倡导”, 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准则;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行为, 至此最终确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纲要性内容。今天, 在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冲击的中华大地, 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无疑成为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疏导社会价值导向的关键指引。正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如此重大的作用, 主流媒体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主战场, 弘扬传播主流价值也成为义不容辞的使命。

2 电视脱口秀节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分析

2.1 避免“宣传”的误区

对于我国的主流媒体来说,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传播正能量, 唱响主旋律的历史使命始终能够牢记在心, 但在做好“宣传”的过程中, 却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和惰性。主流媒体长期来在进行主流价值观宣传的时候, 大多采取的往往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和一边倒的报道方式, 这种方式在某一历史时期也许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可随着国门的打开, 互联网的兴起, 如此的宣传方式显然已不合时宜, 甚至会引起一些受众的反感, “宣传”的目的和效果也势必大打折扣。以美国的脱口秀节目来说, 它是美国民众消遣娱乐和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方式之一。有人通过对美国脱口秀节目的表现形式观察, 也许会单纯地把它视之为娱乐节目, 但实际上在其幽默、娱乐、讽刺的背后却往往隐含着意识形态的输出, 即为一种“看不见的宣传”, 这样的传播策略是中国的脱口秀节目最为欠缺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最好的宣传是能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前进, 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 应当使之成为“看不见的宣传”。福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脱口秀节目《聊斋夜话》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正对如何运用传播学和受众心理学理论, 有效传播主流声音,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着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2.2 《聊斋夜话》节目如何实现“看不见的宣传”

2011 年4 月, 福州广播电视台推出了福建省第一档新闻脱口秀节目《聊斋夜话》, 首播时间是晚上10 点, 节目总长30 分钟。经过几年来的创新发展, 这档新闻脱口秀节目在电视开机率总体下滑的趋势下, 收视率却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成为福州广播电视台品牌节目的新亮点。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数据统计, 这档节目的日最高收视率达到3.6%, 至2014年底平均收视率居落地福州地面百余套电视频道晚间10 点档的第一位。收视率的增长、影响力的扩散, 无疑加强了节目的话语权, 也为价值观的输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福州广播电视台《聊斋夜话》节目以构建主流文化、塑造主流价值、传播主流声音为己任,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承担起了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神圣职责。节目中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笔者做如下总结。

1) 把主流观点融入多元表达之中, 增强正面宣传的吸引力。在电视传统新闻节目的表达中多以“播”新闻为主, 表现形式严肃而认真, 在随后的发展中, 特别是“民生新闻”概念的出现, 则出现了“说”新闻和“评”新闻, 表现形式变得生动活泼, 但是随着节目形态的老化, 创新的乏力, 该新闻模式也让受众逐渐感到视觉疲劳, 传播效果大大下降。而近几年随着新闻脱口秀模式的引入, 为电视新闻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其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令受众耳目一新, 使节目增加了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福州广播电视台《聊斋夜话》为例, 该节目将新闻内容和“娱乐”手段进行有机结合, 在主持人的使用上, 节目组大胆启用了两位风格各异的男性主播担纲, 两者之间形象定位与语言风格上的强烈反差, 无疑为节目营造了一种亦庄亦谐的话语空间, 在表现形态上很有中国传统相声中“逗哏”和“捧哏”的味道。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 两位主持人以幽默为手段, 用主流观点解读新闻、分解观点, 将主流观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节目的全过程。同时节目综合运用语言、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 使新闻事件更加生动形象、情景交融, 情理互嵌, 让受众有一种身临其境, 重回“现场”的真实感, 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构筑起了体验“积极向上、真诚友善、温暖阳光”等等平台, 呼唤受众形成价值共享与想象的共同体, 不断增添和传递社会和谐发展的正能量。比如, 节目在说到北京交响乐团外籍大提琴手奥列格在动车上辱骂中国女子事件时, 运用了情境设计表现手法, 两位主持人分别演绎了国人和老外两种角色, 貌似滑稽可笑的角色碰撞, 却刻画出了国人对老外两种极端心态, 主持人把法治国家人人平等的观点很好地融入表演说笑当中。在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 《聊斋夜话》还策划制作了两期“迎青运”特别节目, 充分利用节目风趣幽默的特质, 演播室录制、现场VCR、情景剧三者相结合, 创新性地运用原创幽默情景剧展示了青运会的会徽、吉祥物、运动员村建设等筹备情况, 把传统主旋律宣传化于无形, 让观众在笑声中接受“节俭办青运”“人人为青运”的办赛理念, 节目播出后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 深受好评。《聊斋夜话》开播以来, 通过主持人的幽默对答、镜头的自由切换、欢乐场景的多重构建等, 潜移默化地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用故事说理, 增强正面宣传的感染力。一个生动的好故事, 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作用, 而在这些生动鲜活的故事中, 往往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无疑受众在接受故事内容的过程中也易于不知不觉地接受观点, 获得真知。在《聊斋夜话》每一期的节目中, 尽管没有直接出现大道理的讲述, 但是通过生活中精心选择的这些事件和故事, 最终却深刻阐释了其中的道理, 弘扬了人间真情。所以该节目虽然内容涉及面广泛, 但对于不同题材的话题主持人均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来表达, 以辛辣、有趣的观点讲述故事情节, 注重叙事情节的表现, 有意构建故事的情节冲突和观点碰撞, 使观众在收看的过程中, 既感觉紧张刺激, 又会被故事的发展进程所吸引, 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挑战视觉极限, 扣人心弦。比如, 在每期节目的设置上, 两位主持人很少直接开讲, 而是都会用“情境”表演的方式导入, 无论是新闻人物事件还是热点话题之间的那些事, 两位主持人都会像演小品一样, 将其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极具喜剧感的表演, 从传播效果来看, 显然比直截了当地讲述大道理更加具体可感, 让人印象深刻。比如节目在聊到“四川老人自己摔倒讹诈三名小学生”“老人跳广场舞扰民”等事件时, 主持人围绕社会热议的话题“中国的老人集体变坏了吗?”多元化引用“外国小伙撞中国大妈反诬大妈讹诈”等典型事件为中国老年人群体正名, 从不同角度得出“中国多数老人被污名化”的结论, 并引导社会大众用公正眼光看待老年人群体, 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主持人对这一系列的鲜活故事的演绎、表达, 受众时而会心一笑, 时而低眉思索, 对这些生活常见却又不常思的大小事, 在细细咀嚼的过程中, 深刻体味到了人间真理和真情, 将故事中呈现的情景与自我生活融为一体、化为一境。

3) 把社会热点引入理性思考之中, 增强正面宣传的说服力。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也是最受百姓关注和议论的话题, 在引导过程中如果稍有差池就会有“出轨”酿成事故的风险, 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负能量。《聊斋夜话》节目在表现形式上虽然惯用幽默、调侃的手法, 但是却始终秉持着“娱乐只是手段, 反思才是本质”的理念, 本着积极探索新闻事件的真相以及对广大受众负责的态度, 坚持用理性的目光看待热点信息, 搜集多方观点, 以平民视角, 对事件展开抽丝剥茧的分析, 引导受众自发对“热点”进行“冷”思考。例如:对于节目中出现的“官员开房”落马、“性贿赂”、“萝卜”招聘等一系列“反腐”社会热点事件中, 一方面主持人深刻批判了“官场”潜规则, 同时也引导百姓如何正确看待公权力。《聊斋夜话》节目开播以来, 还先后围绕医患矛盾、教育公平、价值观扭曲等等社会热点和难点等问题展开讨论,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辩证看待我们“发展中的困惑”, 用生动的语言和事例告诉大家既要看到我国改革发展中暂时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更要让大众明白发展中的“美好前景”, 多讲社会发展的积极面, 引导受众从全局的高度, 认清我国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把正视矛盾和化解矛盾统一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通过主持人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 呈现了形态幽默、导向正确、个性突出、思想性强的解读和评论, 这些解读, 彰显了理性的光辉和力量, 增强了正面宣传的说服力, 激发了观众的思想共鸣, 得到了观众的认知认同。

3 结束语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有赖于媒体传播的有效手段, 通过发展类似脱口秀等新兴媒体节目, 实现媒体节目的多元化与趣味化, 更好地吸引受众、引导受众, 才能最终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输出的目的。2016 年2 月19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指出, 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 坚持正确方向, 创新方法手段, 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既是对媒体人提出的新要求, 更是媒体人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程光明.新闻受众心理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 1999 (5) :78-79.

[2]王建萍.浅析我国电视脱口秀节目发展历程及方向[J].中国报业, 2016 (3) .

[3]宋佳仪.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探析[J].大众文艺, 2010 (23) :183-184.

上一篇:4s店售后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鱼之战的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