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阶段

2024-06-05

农业发展阶段(通用10篇)

农业发展阶段 篇1

3岁前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其基本特点是:这种思维与儿童的感知觉和行动密切联系,儿童只能在感知行动中思维。与此同时,由于儿童的词、言语的产生和发展,也逐渐加强了这种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

思维的直觉行动性 2岁后到3岁的婴儿在思维的时候,是与对物体的感知、与儿童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思维是在感知行动中进行的,离开了直接的刺激或具体的行动便不能思维。这时,儿童的主动性很低,只能考虑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而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更不能考虑、计划自己的动作,并预见动作的后果。例如,儿童身旁如果有个布娃娃,他就拿起来做喂布娃娃的“游戏”,布娃娃被拿走了,游戏也就停止了。当儿童骑在竹竿上面的时候,就想到骑马的活动,等把竹竿丢掉了,骑马的事就忘掉了。这就表明,儿童还不能离开物体和行动来主动地思考和计划什么。

最初的词的概括作用 婴儿期直觉行动思维的产生是与儿童以词为中介的概括能力的形成相联系的。例如,可以把不同的猫称为“老猫”,不同的马称为“大马”。但是,这种概括一般只限于事物的外表属性,而不是本质属性。

农业发展阶段 篇2

国外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根据文献统计数量可以划分为3 个阶段, 分别是: 2002 年以前的孕育阶段, 2003—2007 年的构建阶段以及2008 年至今的应用阶段, 如图1 所示。2002 年以前, 一些非学术期刊上会偶见“商业模式”的字眼, 它作为指导企业转型和发展的“利器”被实业界广为使用, 但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仅有部分学者试图根据其字面含义将商业模式进行分类和概念化。2003—2007年从图1 的曲线走势来看, 国外商业模式研究呈现一种逐步上升的趋势。商业模式逐渐成为学术期刊、报纸, 甚至人们日常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热门术语之一, 此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聚焦在如何通过商业模式设计实现价值创造方面, “价值”成为此阶段研究的重点。2008 年至今, 有关商业模式的研究呈“井喷”状态, 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大进步, 学者们不仅关注商业模式本身的价值, 而且将其应用在更广泛的领域, 试图总结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此时, 商业模式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一致关注。

1 孕育阶段: 围绕概念和分类的商业模式研究

在研究孕育阶段, 伴随着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的产生, 人们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普遍以定义及分类研究为重点, 从大量案例研究中总结规律, 研究焦点集中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营销等方面。

互联网的产生带来了学者们对商业模式研究的强烈兴趣, 随之而来的文献也多是围绕商业模式这个主题进行的[5 - 7]。作为商业模式研究的鼻祖, Timmers[8]在1998 年的《电子商务下的商业模式》中首次明确定义“商业模式”为产品、服务与信息流的架构, 包含各个商业参与者及其角色的描述、各个商业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以及获利来源的描述。Timmers的创新性工作在于指出商业模式是一个复杂的包含多方面内容的复合概念。随后的学者围绕商业模式定义, 以各自的研究领域为背景, 提出多种商业模式概念。Amit等[9]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新的焦点和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Afuah等[10]提出, 应当把商业模式看成是公司运作的秩序以及公司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根本性来源, 公司依据它分配资源, 实现超越竞争者和向顾客提供更大价值的目的。Shafer等回顾了1998—2000 年间的已经出版的12 种商业模式定义, 发现其中8 个与电子商务相关。在这一时期,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商业模式的价值在于它能有效解释电子商务行业的价值创造问题。

除了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研究之外, 学者们还曾试图通过互联网技术支持, 对观察到的电子商务领域内繁杂的新商业模式类型进行描述和分类。对于商业模式类型的研究绝大部分是通过案例研究与逻辑推理两种方法展开的, 如表1 所示。然而, 随着商业模式理论的迅速发展, 对商业模式的研究逐步从电子商务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 此时, 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对潜在商业模式的类型进行划分是无穷尽的。因此, 从2002 年以后, 大部分研究者逐渐放弃了对商业模式分类的研究。

综上, 在2002 年以前有关商业模式的文献主要关注的是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背景下商业模式的定义和分类, 以及企业如何利用商业模式来创造价值, 从而影响企业绩效。此时, Timmers是商业模式研究领域的核心被引作者, 他不仅提出了商业模式的概念而且还将商业模式分为了11 种类型。另外, Bharadwaj等[11]探讨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Mahadevan等[12]学者就信息技术影响下电子商务的价值创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提出“商业模式”概念[13], 强调商业模式的重要性。之后, 以Poter为代表的价值链理论, 以Williamson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以Prahalad为代表的核心能力理论和以Nelson为代表的演化经济学逐渐成为了商业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虽然在这一阶段, 很多学者试图给商业模式下一个定义并划分类型, 但由于受到各自研究领域的限制及当时对商业模式理论基础的欠缺, 使得这一时期很多学者将商业模式与电子商务、战略等概念混淆, 甚至有学者开始质疑商业模式理论的生命力, 认为它只具有修辞学意义而已。

2 构建阶段: 围绕价值和设计的商业模式研究

从2003 年开始, 有关商业模式的文献以爆炸式的速度产生, 并逐渐出现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商业模式在解释企业价值创造、企业绩效、竞争优势时受到学者和商业战略家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时期, 对商业模式的研究逐渐从电子商务视角过渡到战略、创新、创业等领域, 同时研究的焦点也从商业模式的定义分类过渡到了价值和商业模式设计方面。

数字经济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潜力去尝试新奇的价值创造机制, 在某种意义上说, 价值是由公司和许多合作者为多重用户共同创造的, 这种对价值的重新定义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 他们试图用商业模式概念来解释网络市场的价值创造问题[14]。同时, 新技术的快速增长和应用促进了组织结构的转型[15], 使得更多的企业能够开发新的途径来创造和传递价值, 这为创建非常规的交易机制和交易结构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同时也加强了组织结构边界扩张设计的可能性[16 - 17]。事实上, 这些发展为如何设计商业模式打开了新的视野, 企业不仅可以在企业和行业内部也可以跨越企业和行业边界彻底地改变组织和从事的经济交换行为。因此, 价值和设计成了这一阶段商业模式研究的重点。

在商业模式设计研究方面, Zott等[18 - 20]提出的商业模式运营系统模型影响深远, 如图2 所示。在这一模型中, Zott和Amit认为商业模式主要包含“设计元素”和“设计主题”2 个参数。设计元素是商业模式运营系统的构成要素, 包括“内容、结构和治理”, 设计主题是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的驱动力, 包括“新颖性、锁定、互补性和效率”4 个主题。设计主题代表着设计元素如何重新配置以及他们如何与主题相联系。在Zott和Amit看来, 商业模式就是“超越核心企业, 并跨越其边界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运营系统”。Zott和Amit的运营系统模型在表达方式上相对抽象, 由于两位学者深厚的创业管理和电子商务研究背景, 使其模型偏重于运营系统环节, “价值创造”是其模型的核心议题。Ammar[21]认为, 商业模式由价值主张、价值设计、利润生成和财务方面3 个部分构成, 如图3 所示。其中, 价值主张是公司提供给顾客的差异化特征; 价值设计包括作为外部价值链的价值网、作为内部价值链的基础结构设计、企业资源与能力的组合; 利润维度解释了公司如何将俘获的价值转化为利润。

通过对这一阶段文献的总结, “价值”已成为商业模式研究的核心议题[22],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 商业模式抓住了商业系统所聚焦的精髓, 并通过商业模式的有效设计来实现价值。

3 应用阶段: 围绕创新的商业模式研究

2008 年以后, 商业模式研究呈“井喷”状态,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商业模式的真正价值。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 商业模式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度, 从早期的商业模式概念、分类、要素设计研究逐渐转向商业模式创新研究。Chesbrough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领军人物成为高频被引作者, 他指出商业模式创新的特殊性不同于以往的技术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不仅是各要素的创新, 更是各要素间关系的创新。Osterwalder[23 - 24]则进一步通过案例研究阐明了企业特征与商业模式创新程度之间的关系。Osterwalder把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存量型创新、增量型创新和全新型创新三类。他认为对于能够获得新资源、核心能力或分销渠道的企业, 可以采用存量型创新方式来供给与过去相似的产品或服务; 对于在某些方面滞后的企业, 可以采用增量型创新方式, 在现行商业模式中增加新的要素以加强竞争优势; 而对于拥有新技术并能把握机会的企业, 可以在新市场形成过程中进行商业模式的全面创新。在相关领域, Bjrkdahl[25]使用商业模式的构念来研究技术多样化和交叉驱动效应。Bjrkdahl探索了商业模式在技术交叉驱动过程中捕获价值所起到的作用。他的核心观点是: 一个以技术为依托的产品, 如多对其进行新技术整合可以打开现有技术性能空间和功能空间的子空间, 如果新技术的潜在经济价值被捕获, 反过来则要求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与之适应。除了采用商业模式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管理外, 企业也可以将其本身的商业模式看作创新的源泉。Zott和Amit认为商业模式代表了创新的一种新维度, 并且商业模式扩展了传统的流程创新、产品创新与组织结构创新的模式, 包含合作和协作的新形式。Bock等[26]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新的不同于其它组织创新的变革过程, 代表了一种公司级的探索新机会的过程。Tse[27]则认为创新从本质上可以分为科技创新和商业创新两大类, 其中科技创新是指有关自然规律的新发现, 称之为“始创新”, 而商业创新是指创造新价值, 并且商业创新又可以区分为“流创新”和“源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属于“源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理念的提出为企业发展与变革提出了一种崭新的途径, 然而, 对于那些较为成熟的企业来说, 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无疑也会为自身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Chesbrough[28]详细分析了在既有企业中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两种障碍, 即资产配置障碍和认知障碍。第一种障碍类型主要是现有资产和新商业模式之间的冲突; 第二种类型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管理者的“观念智障”, 这些管理者在现有商业模式的束缚下无法理解那些与现有商业模式不符的新技术和新思想的潜在价值。Doz等[29]提出, 为了克服企业现有商业模式所产生的僵化, 企业需要变得更敏捷, 这可以通过开发3 种基本能力来实现:战略敏感性、统一领导以及资源的柔性。在相关领域中, 一些学者主张: 商业模式是通过驱动发现的实验形成的。Hayashi[30]指出很多公司原来的商业模式失效了, 并进一步建议这些公司需要通过实验去发现新的有效的商业模式, 这些公司需要一种鼓励员工不断提出“假如”的企业文化。

在应用阶段, 商业模式研究者数量增多, 并且普遍一致地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绩效的关健。相当数量的学者专注于研究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企业的转型和变革。同时, 技术创新管理学、战略学、营销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者也都从自身学科背景出发, 以“创新”为焦点, 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商业模式研究。

4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在概括、总结不同商业模式研究学者的理论成果基础上, 围绕“商业模式学科都研究了什么?”以及“研究焦点是如何变化的?”这两大问题, 将商业模式的研究进程分成孕育、构建和应用3 个阶段, 每个阶段各有其不同的研究主题, 如图4所示。

在商业模式研究孕育阶段, 概念与分类成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不同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背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商业模式概念及类型, 商业模式被看作是一个新的分析单位。一些研究者认为商业模式更接近企业, 其他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更偏重于网络, 还有一些人认为商业模式是嵌于公司和网络之间的, 除此之外, 仍有少数的商业模式研究学者认为, 商业模式是一个新的、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概念方面的不一致使得后续的商业模式研究呈现多样化。不同于概念的广泛研究, 对商业模式类型的关注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在商业模式研究早期, 很多学者希望通过总结类型来归纳商业模式的特征及适用环境,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 他们发现商业模式的适用范围并不局限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因此对其进行归类显得尤为困难, 最终学者们逐步放弃了对类型的研究。

在商业模式研究构建阶段, 如何有效设计商业模式从而实现价值创造成为研究者们普遍关注的议题。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逐渐发展为商业模式概念中必不可少的两大逻辑。这一阶段, Amit和Zott的研究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此后Sorescu等, Brettel等, Al-Debei认同这两大逻辑, 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综合文献, 作者发现商业模式是与“价值”密切相关的, 价值已经成为所有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在商业模式研究应用阶段, 学者的关注点从概念、要素设计等方面转变成对创新的研究, 事实上, 这与实践界对商业模式的应用是分不开的。一些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和变革, 这为进一步研究商业模式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学者们通过研究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途径、实现方式、存在障碍等丰富了商业模式的理论。

综上第一, 商业模式是聚焦价值, 强调设计及创新的一个新的分析单位。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而进行跨边界交易的做生意方式。商业模式的类型是无穷尽的, 可以通过有效的设计来实现价值创造; 第二, 商业模式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范式创新, 是企业思维方式和企业逻辑的创新, 它是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传统创新方式截然不同的一种新的创新范式; 第三, 目前有关商业模式的研究大致可划分成两大流派。一是以Zott和Ami为代表, 主要关注跨边界交易中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 通过制定量表, 用大样本调查或多案例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另一流派是以Chesbrough和Os-terwalder为代表, 研究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关系, 从企业经营的整体出发, 强调供应商、合作者、顾客在商业模式要素中的重要性, 认为价值主张是商业模式的核心。

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篇3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阶段

一、前言

综观我国现时代的教育,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大部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是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人,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职业不仅具有“育人”的职能,同时也具有高度的“育己”精神。只有教师具备高度的“育己”能力,才有可能更好地达到“育人”目的。随着科学、经济、技术、环境等日益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家、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高要求促使教师本人及相关教育机构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近年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

二、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国内外的教育学者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不同的看法,因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一词也有不同的理解。总体而言,专业发展指的是人們在自己岗位上所取得的发展。就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有以下不同论述:

霍伊尔(Hoyle,E.)将教师专业发展定义为: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富兰和哈格里夫斯( Fullan,M. & Hargreaves,A.)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指通过在职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而获得的特定方面的发展,也指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师技能和与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的进步;

格拉特霍恩(Glatthorm,A. )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由于经验增加和对其教学系统审视而获得的专业成长;

佩里(Perry,P)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

综上而言,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指教师教学技能的不断进步和提高,而且是教师在知识、理念、能力、情意、信仰等多个层面的发展,大致涵盖专业知识、专业知能和专业精神,是教师在教育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教师管理和评价制度、教师文化等外部条件的支持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知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使其专业知能、专业情意、专业自我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教学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养的过程。

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由上可知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甚至是终身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和革新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愿,具备自主思考及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使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成为必然。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费朗斯.福勒(Fuller, 1969)对职前教师的培训做了调查,提出了著名的教师关注阶段论揭开了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的序幕。他把职前培育的教师发展阶段分为:教学前关注(教师们仍然扮演学生角色,对教师角色仅处于想象,没有教学经验,更多的是关注自己。),早期生存关注(教师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生存问题,包括关注班级管理、对教学内容的精通熟练,领导的评价、学生与同事的接纳等。),教学情境的关注(此阶段教师较多关注教学所需知识、能力与技巧,以及尽其所能地运用于教学情境中。),关注学生(这个阶段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一批学者,伯顿(Burden)、纽曼(Newman)、皮特森(Peterson)等以资料的搜集、整理为基础推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他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求生存阶段(教师从教第一年,关心的是班级经营、学科教学、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内容的了解,作好课程与单元计划及组织好教学教材,作好教学工作。),调整阶段(教师从教2-4年,进一步了解教学并寻找新的教学技术,以满足学生更广泛的需要。),成熟阶段(从教5年或以上,有了安全感,能处理教学中所发生的任何事情,更关心学生,教学经验更丰富。)。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授费斯勒和克里斯坦森( Fessler &Christensen,1985)历时八年,提出了动态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在该模型中他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了八个阶段:职前期(教师角色的准备期,即教师的培养期。),职初期(教师努力学习教学日常工作,寻求学生、同事及领导的认可。),能力建构期(教师努力积极寻找新的资料、方法和策略,学习欲望强。),热心与成长期(教师已经具备较高教学水平,仍不断寻求进步,热心成长。),职业挫折期(教师工作上遭遇挫折,工作满足度下降,有时出现倦怠现象。),职业稳定期(教师只做份内工作,不主动追求教学专业上的成长,缺乏进取心。),职业消退期(教师准备离开教育岗位的低潮时期,带着美好回忆或者是苦涩离开教育岗位。),职业离岗期(教师离开教职岗位时期。)。

在以上各国教育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后续的学者继续了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如休伯曼(Huberman,1993)提出的“教师职业生命周期论”将教师职业生涯归纳为五时期:入职期,稳定期,实验和重估期,平静和保守期,退休期;司德菲(Stetty)提出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将教师发展分为五个阶段: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加拿大学者提出的“教师职业成熟阶段”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侧面描述和研究了教师的发展轨迹和表现特征。

四、启示与思考

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创造性,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想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创造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必须清楚地了解、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提升自己的专业规划意识和能力。科学划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有助于帮助教师明确不同时期的任务和目标,确定努力方向,使其积极地面对各阶段出现的问题,实现发展目标。同时有助于教育界的相关部门和领导根据各阶段教师的发展特点,实施相应的措施,使教师更好地过渡每个阶段,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学校发展的需要。

通过以上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平衡的,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过程,有高潮也有低谷,并且还在每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问题、需求、心态和发展的策略。从个体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貫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甚至生命全程,每个人都有终身发展的任务与意向;从整体上看,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分化、分流、分置并构成教师层级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动机,有不同的发展条件,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当然也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发展结果。教师在从教中应该认识自己的角色,进行自我评价,定位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规划。

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教育的社会功能,教师的社会形象和和角色规范,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甚至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只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深入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了解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和发展需求,制定并形成个性化的发展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整个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1】王健.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

【2】杜雯.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研究述评[J].教育理论研究,2011 .

【3】卢真金.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模式、策略再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7.

【4】潘超炜.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激励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9.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篇4

阶段理论:

一、以年龄为主要指标:具有代表性的如西克斯(Sikes,1985)根据年龄将教师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为21一28岁、第二时期为28一33岁、第三时期为33一40岁、第四时期为40一50/55岁、第五时期为50一55岁以后。

二、以教学年资为主要参考依据:如美国学者卡茨(KatZ,1972)把教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l)求生存期、(2)巩固期、(3)更新期、(4)成熟期。伯顿(Burden)提出了教师发展的三阶段论:(1)求生存阶段、(2)调整阶段、(3)成熟阶段。休伯曼(HubermanM.,1993)提出了教师职业周期主题模式:(l)入职期、(2)稳定期、(3)实验和歧变期、(4)重新估价依据关注的重点期、(5)平静和关系疏远期、(6)保守和抱怨期、(7)退休期

三、依据关注的重点:富勒(Fu11er,1969)提出的教师关注阶段将教师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l)教学前关注阶段、(2)早期‘L存关注阶段、(3)教学情境关注阶段、(4)关注学生关注阶段。

四、依据发展需求的顺序:如伯林纳(DaVidC.Berl1ner)的教师教台专长发展阶段理论将教师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l)新手阶段、(2)优秀新手阶段、(3)胜任阶段、(4)能手阶段、(5)专家阶段。

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篇5

企业的发展和人的成长是同样的道理,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慢慢实现的,人的一生分为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五个时期,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成长经历,而企业的发展也有自己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要实现不同的发展目标,每一个阶段都有其明显的个性特征和与之相适应的实现途径,但它们之间又客观存在相互关联和交叉状态。

从湖南餐饮加盟廖排骨的成长经历来看,企业的发展大致分为——初步生存——品牌建立——价值体现这三个大的阶段,它是一个由弱变强、由浅入深、从简单到系统、从依赖外力到自觉内生的不断演进过程,企业发展的本质是价值的不断实现。本文通过湖南餐饮加盟廖排骨的自身实际为创业者作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为创业者提供真诚的建议和经验。

不论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一个发展趋势,湖南餐饮加盟廖排骨在创业之初,只是街边的一个烧腊摊,但是这并不能减退它希望做大做强的追求与梦想。通过不断的努力,湖南餐饮加盟廖排骨董事长仅凭着以张祖传的秘方和一坛老卤,在不断研究和创新的过程中,制作出了鲜香、味美的“五香卤排骨”,它不仅传承了拥有百年历史卤味奇迹,还把廖氏家族独特的制作技术法发挥的淋漓尽致。通过“糖汁煎熬法”、“蒸汽熏透法”和“乾坤翻移法”这三种方法制作出来的卤味美食得到了广大食客的一致认可和赞许。让湖南餐饮加盟廖排骨逐渐走上发展致富的道路。第一阶段的成长经历告诉初创业者一定要先求得生存,然后再考虑改如何去发展。

创业致富是关键,但是在创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才能够按照既定的方向去奋斗。湖南餐饮加盟廖排骨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在餐饮市场站稳了脚跟,它制作出来的卤味熟食是广大消费者都非常喜爱的产品,被街坊邻居戏称为“廖排骨”,这也是湖南餐饮加盟廖排骨品牌的雏形,在品牌意识还不是很强的时代,它就占有了市场先机,让自己的名声不断地传扬出去,打造出一个坚实的品牌。创业者在建立自身品牌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良好基础,现今社会都是一个以品牌制胜的时代,对于初创业者可以选择品牌项目加盟,通过已有的品牌优势为自己铺开创业的成功之路。

湖南餐饮加盟廖排骨经过数年的发展,把自身的品牌扩展到全国各地,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升级。自2000年起,湖南餐饮加盟廖排骨通过连锁加盟实现了自己的华丽转身,不仅扩展直营店铺的发展,还不断地打造连锁加盟事业,通过11年的连锁经营历史,到现在,全国已经拥有400多家加盟店,成为行业中的首选项目,完全实现了自身产品和企业的存在价值,是值得广大消费者和投资者信赖的好项目。

如今,湖南餐饮加盟廖排骨还在朝着更长远的目标奋斗着,不断前进、不断发展!

农业发展阶段 篇6

(第三阶段总结)

天桥岭林业小学

根据我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从6月中旬至7月末进入第三阶段,即整改落实阶段。这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重点是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解决突出问题和完善体制机制。为了进一步巩固第一阶段集中学习、调查研究和第二阶段对照检查、分析问题的成果,确保整改落实阶段取得实效,我校党支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三阶段中,具体做了以下的工作:

一、做好转段安排部署

党支部利用周三政治学习日,召开转段大会,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参加,对第三阶段活动进行安排部署。

二、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学校党支部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方案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进行整改,注重可操作性,做到切实具体可行。整改方案把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做到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的责任。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在党员会议及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向党员、全校教职工公布,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全校广大党员和教职工围绕制定、落实整改方案,积极建言献策。

三、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我校科学发展的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和工作方法,侧重解决关系学校根本发展、长远发展的思路、重大措施等问题,并下大力气解决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问题,把改革创新与构建和谐学校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四、完善体制机制

充分借鉴学习调研成果,充分运用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从立足长远、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出发,突破制约我校科学发展的机制束缚,重点制定和完善符合我校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章制度和体制机制。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建立健全一套比较完整的措施和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形成制度成果。

五、总结和测评、写好总结报告

在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形成总结报告,上报局实践活动小组办公室,并向党员、教职工通报。

2、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

在总结报告进行公布基础上,做好满意度测评工作。测评结果将以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

3、学习实践活动

农业发展阶段 篇7

“十二五”期间, 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支撑产业跨越升级的战略需求, 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发展以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为目标, 按照“增加品种、完善功能、扩展领域、提升水平”的思路, 统筹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等要求, 并拓展延伸农业装备产业创新链, 国家科技计划投入4.78多亿元, 引导企业等投入3.57多亿元, 组织行业及相关领域300多家优势单位、2300多位科研人员, 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农业与食品行业制造与自动化生产线关键技术与示范”重点项目、“大田作物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项目, 以及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农业精准作业技术与装备”、“智能化植物工厂生产技术研究”、“现代农业智能感知技术与产品”等主题项目, 支撑实现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通过项目引导, 强化国家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撑推进建设农业装备国家重大创新基地, 实施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的战略, 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团及产业集群, 建成协调有效的自主创新平台,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推进实现产业有质量持续增长。

当前, 农业装备产业科技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在先进制造与智能化技术、高性能拖拉机与多功能作业机具等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以及轻便作业、水肥药精确施用、环控农业、产地商品化处理及现代畜牧业福利养殖等装备创新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基本构建形成了三大粮食作物、瓜茄类蔬菜从种子、种植生长过程、保质采收、产后加工的生产装备智能技术及体系, 解决高品质规模化制种、高质量秧苗规模化生产、精量播种与精细管理、高效低损收获、保值增值分选等制约现代农业生产的智能化难题, 为智能化等前沿和基础技术、大型农业装备重大关键共性技术, 以及高端及新型农业装备新产品创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初步突破了农机装备数字化设计、制造工艺、自动化生产线等先进制造技术, 提升农机装备先进制造能力。

研究突破了基于知识工程的通用部件数字化快速设计方法, 典型载荷谱、环境谱和可靠性设计技术, 通用零部件的虚拟装配、虚拟试验和可靠性评价技术;研究突破了关键部件新型材料多元多相强化技术、复杂部件整体化无模快速精益制造技术以及精确控制热处理技术等关键技术;着力突破关键零部件组配、焊接、物流等自动化生产线技术。

二是突破了大田作物高效栽插、精密播种与高效分离清选技术等一批制约增产增效的原理性技术, 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技术突破将有力支撑粮食作物田间生产装备技术升级。

针对具有显著增产效果的移栽作业高速、准确与精量播种以及大型高效、多功能联合收获与智能控制技术发展要求, 重点开展了超级稻少量精播成毯育秧与精准插秧、低损伤稻芽谷排种器与精量穴直播垄植深肥润灌栽培技术以及玉米种子定向播种技术研究, 破解大型联合收获机械割台微地貌仿形、大喂入量脱粒分离清选以及大型自走式农机自动化驾驶与智能控制技术难题, 满足高速移栽作业、准确与精量播种以及基于智能控制的大型高效、多功能联合收获发展要求, 显著提高大田作物生产智能化水平,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三是田间作业智能控制及农业机器人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提升国产农机装备技术档次。

重点突破网络差分、多源信息融合、协同导航作业技术;水田作业的适应性技术、反馈式控制技术;农田环境下土壤养分与作物苗草、茶、果实信息获取、远程智能化监控等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农田机器人多传感器融合、视觉伺服控制、复杂环境运动规划、机械臂避障控制、多作业载荷集成等技术;农田超低空自动跟踪仿形无人机飞行精确控制、施药作, 解决六个问题业适应航迹规划等技术, 以智能化技术为引领的田间作业智能控制关键技术装备及农业机械人等智能装备, 提升国产农机装备技术档次。目前, 集成自动导航技术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在新疆、黑龙江、上海等地进行了示范应用。

四是400马力级高性能拖拉机动力平台及配套复式作业技术装备的开发, 将逐步改变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重点突破了400马力级动力平台电液控制的无级变速传动系 (CVT) 、重载大传动比行星传动、基于CANBUS总线的数字仪表技术等拖拉机技术, 以及种肥集中输送分层施播、精确播种、变量施肥、宽幅折叠、液压仿形、脱附减阻、工作部件耐磨等大型、多功能配套农机具关键技术, 研究水平达到与国际同步。

五是大型高效联合收获技术及装备研究实现了突破, 提高了农机装备产品技术档次和产品供给能力。

重点突破了大型稻麦联合收获机静液压驱动底盘、大喂入量脱粒分离、高效清选、宽幅割台折叠与智能监测及整机作业质量检测技术;玉米茎穗兼收、籽粒直收及秸秆切碎、压实成型与裹包一体化等技术;大型采棉机的采棉指、座管等核心部件制造工艺及材料延寿技术、采棉成模一体化技术, 延伸开发的三行普及型采棉机已在黄河棉区的东营等地的种棉农户试验示范;加工番茄收获机的果实成熟度色选分级、气流去杂、震动去土、果实收集、枝叶果实自动分离等技术, 以及甘蔗、甜菜、瓜菜等高效收获机械技术, 提高农业机械装备产品技术档次和产品供给能力, 农业生产全程装备保障能力。

六是轻便型、轻简化农机技术装备, 为丘陵山地主要农作物、林果经济型作业提供技术装备支撑。

重点突破了作物联合收获机械轻量化技术、山地货运技术、小型履带多功能底盘的爬坡与稳定性技术, 开发了小型水稻、小麦、玉米收割机及山地货运系统, 可进一步解决丘陵山地开沟施肥、喷药、修剪、采运等人工作业强度大、效率低的难题。

七是研究突破大宗优势农产品成套智能分选与节能加工技术, 为产后保质增值提供高技术支撑。

突破小麦、玉米、水稻等大田种子、蔬菜种子的种子精细选别关键技术, 满足我国高品质种子规模化生产技术要求;突破基于可见光、近红外光复合、激光诱导的稻米、茶叶、瓜类等大宗农产品智能光电分选技术及装备, 可满足大宗农产品规模化分选加工生产要求, 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性、商品附加值。

探求历史发展的阶段主线 篇8

【案例背景】

在高三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如何实现基础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学习能力,是一直困扰高考历史教学实践的问题。经常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过于关注基本史实,另一种是过于拔高理论教学。我想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是:应在复习基本史实的前提下,进一步引导学生探求各阶段各历史事件发展的焦点,理出一条贯穿各事件的主线,并以此主线、焦点继续拓展,展开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到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本人曾经开过一节公开课,课题为《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就此模式进行了一点有益的尝试。

【教学过程】

一、理清基本史实

1.请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史实。

2.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列出袁世凯、孙中山等两派人物的各种活动,即对史实进行基本分类,然后整理学生的板书情况。

袁世凯等人的活动:

孙中山等人的活动:

袁世凯等人的活动:

孙中山等人的活动:

3.教师引导学生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理解。例如:“二次革命”的性质、发动及其失败原因。

二、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即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本节课把基本史实分列为两类,你分类的标准或依据是什么?

学生解答,老师归纳:分为袁方和孙方两派,他们分别代表封建主义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从而揭示他们的阶级本质。

2.仔细研究基本史实,引导学生再把基本史实细分为相对的四类史实:袁专制活动与孙反专制活动,袁复辟活动与孙领导人民反复辟活动。经过这样的分析与铺垫,下一个问题就会呼之欲出了。

3.引导学生探求此阶段历史发展的阶段主线。

设计三个小问题:

(1)袁孙双方围绕什么而展开斗争?

即围绕政体的形式而斗争,政体演变的轨迹是: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总统制——君主立宪制(实质上是君主专制)。

(2)双方矛盾斗争的焦点、实质是什么?

双方斗争的焦点、实质是: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

(3)此斗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即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

通过这三个小问题的探讨,层层递进,力图抓住此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即以袁为首的北洋军阀和以孙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围绕着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所展开的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当时参加的各派人物所作所为都是紧紧围绕这条主线。这样各类史实就像一颗颗珍珠,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就是这条主线。通过揭示这条主线,就可以深化学生对此阶段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4.从以上史实来看革命派斗争方式的演变及决定其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斗争方式的演变:运用法律手段(颁布《临时约法》)——议会斗争(政党政治,改组国民党等)——武装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决定其演变的原因:袁的反动面目逐渐暴露,导致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双方运用军事手段来解决阶级矛盾。直接触发事件:“宋教仁案”。

5.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本节课几个重要人物有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等。选取“袁世凯”作为学习的重点,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一般评价方法。

请学生概述袁世凯的一生。

(1)告密者:出卖维新派。(2)刽子手:镇压义和团运动。(3)篡权者: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4)卖国者:签订《二十一条》。(5)复辟者:复辟帝制,并镇压护国运动。

6.引导学生去仔细研究板书中的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的活动,探求“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学生们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出几条原因:

(1)根本原因: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全国人民反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重要原因:孙中山的倡导,革命派的进攻,形成全国大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

(3)国际原因:帝国主义的放弃。

(4)内部原因:袁世凯内部的分裂,众叛亲离(段祺瑞等的反对)

7.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分析“袁世凯复辟及其失败说明的道理”。

学生讨论并总结一些认识:

(1)辛亥革命不彻底,封建军阀、封建思想、封建自然经济等复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

(2)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已成为历史发展潮流,并且威力强大。

(3)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这是随之而来的国民大革命的群众基础。

8.如何看待“护国运动的结果”?

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成功了,有的说失败了,而且他们还列出各自的理由。

一派说:护国运动组织的护国军,打败了北洋军,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所以说“成功”;另一派说:护国运动的直接革命任务是维护民主共和制,虽然袁失败了,但取而代之的依然是军阀的独裁专制政权,并未实现民主共和制,对外也未取得反帝的胜利,即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根本未完成,所以说“失败”。

更有部分学生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新生事物的成长是曲折发展,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途是光明的。要全面地评价“护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并反问:“世界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征难道不具有曲折性吗?”

这部分学生的反问正好把讨论推进到世界史范畴了,也把历史和政治知识联系起来了。

三、拓展延伸到世界史,联系“世界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征?”

1.最能体现曲折发展的革命例子是:早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引导学生回顾史实,并总结中外资产阶级革命“曲折性”的共同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

2.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政权、法国拿破仑的独裁政权和中国袁世凯的独裁政权的性质是否一致并阐述各自的理由。

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且最终达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三个政权的性质是不同的。英法政权是资产阶级政权,而袁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封建性质的政权。并且学生们阐述了理由:评判一个政权的性质的标准,关键是理解该政权所采取的各项内外政策、颁布的法律代表了什么阶级的利益,即可判断其政权的性质。

请学生归纳“袁世凯政权的各项内外政策”,进而完全揭示了袁政权的反动本质。

(1)政治上:独裁专制,复辟帝制。

(2)经济上: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也采取了比较宽松的经济政策。

(3)军事上:镇压民主共和运动。

(4)思想上: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5)对外上:签订《二十一条》,对外妥协卖国。

【教学反思】

1.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并紧紧扣住历史发展的阶段主线来展开教学,这样就能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迅速提升学生的历史解析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情趣,使历史教学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关于课堂提问的技巧:其实关键在于教学问题的设计上,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本节课书本上的基本史实出发,论从史出;而且问题之间要有一个层次性,做到层层递进,最终引导到“本节课教学的核心问题,即全面评价袁的统治”。

3.在设计好教学问题之后,要放手让学生去解决,在轻松活泼的争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教师在与学生的探讨中也可以教学相长,更有学生在争论中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学生不但能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更能提出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就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有点成功的味道了。

企业发展的3个阶段 篇9

1)在创业期,企业组织和流程不正规,但大家高度团结,创业的核心人物能够对每个人施加影响,因此效率很高,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市场和产品的创新。

2)在成长期,企业业务快速发展,由单一产品转向多个产品线;人员大量增加,跨部门的协调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复杂和困难;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组织均衡成长和跨部门协同。

3)在成熟期,由于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渐渐淡薄,企业组织和流程的僵化日趋严重,流程运作困难,效率低下;大部分企业由此走向衰落,也有极少数企业经过剧烈的业务变革,进入持续发展期,实现永续经营的追求(如IBM和通用)。

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宣传标语 篇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读高中,上大学,铺设美好人生路。

2、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是男女平等的具体体现。

3、不读高中的孩子将成为新一代的文盲。

4、农家女孩欲求美好前程,读高中上大学是条康庄大道。

5、不送子女读高中,家长后悔一辈子。

6、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梦园不再遥远。

7、贫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贵不读书,富贵不长。

8、家长今天的辛苦,是为了孩子明天的幸福。

9、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知识可以创造财富。

上一篇:我学会了宽容600字作文-我学会了宽容初中作文下一篇:生活中的启示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