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2024-08-10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通用11篇)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82、83页(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

2、指导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3米=(      )分米                  (         )厘米=5分米

米、分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引入新课。

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二、新课。

1、探究例4。

(1)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3)你发现了什么?

(4)阅读课本第83页,书空。交流。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讨论,1平方米=(              )平方分米?

你是怎么想的?仿照课本,把思考过程也写下来。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小结。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多少?

4、换算。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5平方分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强调:换算面积单位名数时,需要先弄清两个面积单位那个大。

三、综合练习。

1、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正方形边长40厘米,它的面积是(      )。

A、 160平方厘米 B、 1600平方厘米 C、 16平方分米

(2)长方形长2米,宽4分米,面积是(      )

A、48平方米 B、80米 C、80平方分米

2、课本第85页第1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课本第84页(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新课

1、引入

同学们都到过我们美丽的南宁民歌广场吗?你们估计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同学们会朝很大的数量去猜想)

告诉学生:它的面积约是229000平方米,这个数量很大。所以在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到操场量出边长时1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同学们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

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100个1公顷就是1平方千米。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5平方千米=(        )公顷            800公顷=(           )平方米

三、练习。

1、课本85页第2题。

2、课本第86页第4题。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外知识。

有条件的学生收集有关计算土地面积的资料。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2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学具、教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课件和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准备边长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这样3个提问。

展示课件一。

1. 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

2. 让学生说出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师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想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让同学们看个短片,还要请同学们当个裁判。展示课件二(短片内容:两个同学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手里各自拿着自己小长假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小明说:我的照片是2平方分米。小强说:小明我的照片有198平方厘米比你的大,我的大我的大……争论不休)。

师:请同学们给他们裁判裁判,是小明的大,还是小强的大?

生:小明的大,小强的大。(意见不能统一)

师: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我们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待会儿再说行不行?

二、探究新知

1. 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个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拿出1分米的正方形。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看,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能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4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生2:我们用直尺去量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生3: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就是……

生: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接着让学生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

2. 迁移类推,理解进率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从上面的试验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方法,来加以说明)

学生汇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这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分米)。

师: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3.总结概括,掌握进率

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在课题后板书100)

三、应用拓展,巩固进率

师:我们了解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又知道了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下面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1. 出示例3: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面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个人的推想过程。(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就是25个100平方厘米,所以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2. 做一做:(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 小结:以上几道题都是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这样的题首先想到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有几个高级单位的数就有几个100。

四、综合训练

1. 练习二十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练习二十的第5、6题。(1、2组做5题,3、4组做6题)每组抽一生在黑板上做。

3. 找三组一生评讲第6题。

五、课堂小结

1.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

师:这堂课你学会什么?学生说,教师小结。

2. 师:现在我们能给小明和小强当裁判吗?(在齐声回答之后请一生裁判)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教学难点:搞清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米尺、绳子和几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

说出图形的名称,分别指出各自的周长,面积。

2、计算周长常用哪些单位?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长。

正方形、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他们的周长。厘米、分米、米都是计算长度用的单位,叫长度单位。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4、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比较。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多了“平方”两字,但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观察、比较课本第74页例1图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汇报,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体验1厘米是指线段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指图形表面的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请生自己先在纸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谁能说说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区别?

请生用手势比划1米和1平方米。

三、巩固

1、(出示物体或图形)正确选择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1)测量这根绳子有多长用什么单位?

(2)测量这个长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单位?测量它的宽呢?测量它的周长呢?

(3)测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单位?

(4)测量讲台桌有多高用什么单位?

2、选择合适单位填空

课本第76页第4题。

3、估一估、摆一摆:课本第75第2题

先估计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再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课本第76第3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四、本课小结

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7页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长度单位:厘米    分米    米

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书上第77-78页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体验面积公式形成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猜测--实验--验证--应用的学习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初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最近我们研究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那什么是面积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

用手势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1、现在我要变化这个长方形,请大家仔细观察:变之前和变之后什么变了?(课件演示:面积变化:一个长方形--长变长--宽变长--长和宽都缩短)

2、现在请你来猜猜看长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系?板书:猜测。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通过实验找找他们之间的关系。板书:实验

3、实验

(1)拉一拉:用橡皮筋在学具盒里拉出一个你最喜欢的长方形,然后思考一下你拉出来的长方形长、宽、面积分别是多少?填好后,小组讨论:根据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拉一拉

姓名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根据表中的数据我们组发现了 (2)刚才我们通过拉一拉得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接下来我们再用拼一拼来验证一下这个公式的准确性(板书:验证):请小朋友用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将自己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宽、汇报给组长。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看着表格讨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对吗?

(3)反馈:老师展示一组学生的实验记录单

拼一拼

动手拼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姓名 面积(平方厘米) 长(厘米) 宽(厘米)

12

12

12

12

根据表中的数据我们组验证出 刚才小朋友通过动手、动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就用--生齐读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请你来算一算下面长方形的面积,从而迁移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书上第78页做一做:

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也可以叫什么?  板书:正方形    那么这条长、宽在正方形里边叫?   板书:边长。

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就等于?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5、小结: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那有没有信心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呢?板书:应用

三、应用新知、巩固深化

1、教室黑板长4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

2、我校篮球场的边长是30米,它的面积是(                )

3、我们学校教学楼的正前方有4个花坛,每个花坛的长都是30米,宽12米。请问我校的四个花坛共有多少平方米?

4、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办公桌上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这块玻璃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已经知道它的宽是4分米,你们帮我算算这块玻璃要买多少长? 。

5、我来当个小小设计师:请设计出一个面积是600平方米的游泳池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你有了什么收获?

2、请大家回去后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学校游乐场、风雨球场、家里客厅、卧室、卫生间的面积。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8页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方法--猜测--实验--验证--应用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4

一、单位进率。

①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面积单位: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③体积单位: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④容积单位: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⑤时间单位:1世纪=11年=12月1日=24时

1时=60分1分=60秒

31天的月份:1,3,5,7,8,10,12月

30天的月份:4,6,9,11月

平年2月28日,闰年2月29日

判断闰年的方法:整百的年份除以400,不是整百的年份除以4。能整除,就是闰年;不能整除,就是平年。

二、平面图形。

①长方形。

1、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2(a+b)

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②正方形。1、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2

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④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

⑤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⑥圆。

1、d=2r、r=d÷2

2、周长c=πd、c=2πr

3、面积S=πr2

⑦半圆:面积=πr2÷2周长=C÷2+d

⑧环形的面积=π(R2-r2)

三、立体图形。

①长方体。

1、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3、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s=abh

② 正方体。1、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2、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棱长3S=a3

③ 圆柱体。

1、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ch

圆柱体的表面积=1个侧面积+2个底面积(一般的圆柱体)

=1个侧面积+1个底面积(无盖、水池等圆柱体)

=1个侧面积(通风管、水管、压路机、纸巾筒等圆柱体)

2、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④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四、实际应用。

一、单位进率。

①长度单位:

5千米=()米350米=()千米1.5米=()分米

分米=()豪米1.2千米=()千米()米2米8分米=()米

②面积单位:

0.6平方千米=()公顷80平方米=()平方千米

平方分米=()平方米1平方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12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③体积单位:

600立方米=()立方分米0.25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5立方米=()立方米()立方分米

④容积单位:

0.52升=()毫升30毫升=()升800立方厘米=()毫升=()升

⑤时间单位:

4个世纪=()年18个月=()年

天=()小时2.5分=()秒

在1600年、1500年、1976年、中,()是闰年。

二、平面图形。

1、①一个长方形长4米,宽0.8米,面积和周长各多少?

②一个长方形面积10平方米,长4米,宽几米?

2、①正方形边长5分米,面积和周长各多少?

②正方形周长2.4分米,边长多少分米?

3、①平行四边形底7分米,高8分米,面积多少平方米?

②平行四边形面积20厘米,高5厘米,底几厘米?

4、①一块三角形地,底4米,高1.2米,面积多少平方米?一共收白菜

12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几千克?

②三角形面积30平方米,底5米,高几米?

5、①一块梯形菜地上底6米,下底4米,高3米,面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收萝卜20千克,一共收萝卜几千克?

②梯形面积84平方米,上底2米,高6米,下底几米?

xkb1.com

6、①一个圆形,半径3厘米,周长和面积各多少?

②一个圆形周长12.56分米,半径几厘米?

7、一个半圆,直径6厘米,周长和面积各多少?

8、一个环形,外圆直径6厘米,内圆半径1厘米,面积几平方厘米?

三、立体图形。

1、①长方体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它的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各多少?

②长方体体积36立方米,长6米,高3米,宽几米?

③长12米,宽5米,高3米的教室,抹上石灰,扣除门窗黑板面积9.8平方米,抹石灰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2、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各多少?

3、①圆柱体底面半径3分米,高1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各多少?

新课标第一网

②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直径4厘米,在池底和四壁抹上水泥,要抹几平方米水泥?如果每平方米要用水泥0.2吨,一共要用水泥几吨?

③一台压路机的轮子是圆柱形,底面周长31.4分米,轮长10分米,一圈压路几平方米?如果1分钟转50圈,1分钟压路几平方米?

4、一个圆锥形钢锭,底面直径6分米,高5分米,体积多少?如果每立方分米重3千克,这个钢锭重几千克?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5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在复习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后,为学生设疑:我们新学习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时有学生说是10,还有学生说是20,也有学生说是100。谁想的是对的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机。

二、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理由都进行了阐述后,学生又进入了下一轮思考。这时我启发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拼摆(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是 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学生就摆出了结果:横着能摆10个,竖着也能摆10个,所以,可以摆10*10=100个,也说是说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三、引导学生思考,不停留在简单的直观表象上

学生虽然通过拼摆得出了结论,我继续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上对操作结果进行论证。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理论上论证了操作结果,也旨在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单位的计算。

四、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篇6

隆德三小 汤建雅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教学重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若干。学情分析:

本内容是教科书的第82~83页例4及练习二十的相关习题。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应该说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从学习长度单位的进率到学习面积单位的进率,是认识发展的一次突破。学好本课内容,不仅能巩固前几节课知识,还能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为以后学习立体图形打下基础。由于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受负迁移影响,学生计算面积进率时容易出错。例4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教材采用1∶1的比例画出了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至于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大家喜欢交朋友吗?(喜欢)那老师今天就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家想不想认识?(想)

2、课件出示(喜洋洋图片)

师:嗨!同学们好!同学们都知道喜洋洋非常的聪明,它今天来时还带来了一些问题想考考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和喜洋洋挑战?(想)(课件出示复习题)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聪明!连喜洋洋都难不住你们,那老师也忍不住想考考你们了。

二、自主探究 得出结论

(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出示1平方分米)这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因为它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它的面积是1×1=1(平方 分米)

师:(出示1平方厘米)这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厘米,那它的面积是多少呢?你知道吗? 生: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因为它的边长是1厘米,所以它的面积是1×1=1(平方厘米)师:(同时举起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那老师想问一下你们知道1平方分米里面包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吗?也就是说将1平方分米划分成1平方厘米这么大的小块,一共能划分多少块? 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猜看。生:自由猜测,老师指明回答。

师:同学们的猜测可真多!那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到底有多少块,还需要我们动手来验证。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二人合作,拿出自己学具袋里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许多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来验证1平方分米里面到底包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生:同桌二人合作,教师巡视。

师:好!那组同学有结论了,站起来说给大家听。

生1:我们用摆的方法,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一共摆了100个,所以1平方分米里面包含有100平方厘米。师:这位同学用摆的方法,主意不错!我们一起将他的这个方法再看一遍。(课件演示摆的方法边讲解)

生2:摆的方法太慢了,我们用直尺直接去量这个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师:你们用量的方法,果然方便了不少,聪明!

生3:我们还有更快的,我们知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这个方法简直是太妙了!我们再来把这个方法看一遍。(课件演示换算的方法边讲解)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有的用换算,虽然方法不同,但是我们都得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课件出示结论)学生齐读

(二)知识迁移(推导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师:(出示1平方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米,那它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因为它的边长是1米,所以面积是1×1=1(平方米)师:(同时出示1平方米和1平方分米)那同学们又知道1平方米里面包含有多少个1平方分米吗?

生:100个,这次不用摆了,因为1米=10分米,所以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分米),所以也就是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生边说教师边课件演示)师:说的太棒了!能从刚才哪几种方法中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么通过两次验证我们已经得出了(课件出示)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所以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三、激发欲望 巩固练习

师:老师越来越感觉到咱三(6)班的孩子真是太聪明,太有智慧了!老师现在立刻就想带大家去智慧岛,看看哪里还有些什么问题等着我们这些聪明的孩子去解决,愿意去吗? 生:愿意

师:好!出发。刚一上智慧岛,小兔子就来找我们帮忙了,原来捣蛋鬼在它家门前设了好多关卡,只有回答对了关卡上的问题,它才能回到家。同学们,还犹豫什么呢?赶快帮助小兔子呀!

生:指名回答习题,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师:看到我们帮小兔子顺利地回到了家,有一个我们同学们肯定都认识的朋友它也急急忙忙向我们跑来,(课件出示灰太狼)他来干什么?原来红太狼今天给它布置了一样作业,他想请同学们替它批阅一下。(课件出示判断题)生:指名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师:我们以后一定不要像灰太狼那样不好好学习,要像人家喜洋洋学习,这不它今天又给自己做了张学习桌,同学们能算出这张桌子的桌面面积吗? 生: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做。师:集体纠正。

师:羊村长今天正在给它的实验室铺地砖,看到同学们这么厉害,想请同学们帮它算算需要多少块地砖?(课件出示习题)生:学生做题,指名回答。

四、回顾反思 布置作业

1、师:在智慧岛上,同学们一下子就帮助了这么多的朋友,你们替自己感到自豪吗?那就让我们给自己鼓鼓掌吧!

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哪怕一点点都说出来好吗? 生:谈收获。课堂检测 1、3平方米=()平方分米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5平方米=()平方分米

26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7

1、复习与思考。

复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旧知识的矛盾点,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做了必要的铺垫,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同时设计成生活中的问题,贴近生活,实践了课标中的理念: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实践应用。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

2,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除了学生自己的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资料外,我还让他们用不同的单位计量同一个图形的面积。如:对小一些的用分米和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如课桌、写字台等;对大一些的用米和分米测量,如教室、住室等,测量后再分别计算出面积。

学生首先猜想、悟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的规律使学生明白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形成了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这部分教学中,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这样学生独立设计试验,在组长的组织下真正的探究。但是有一个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做、也明白,可是自己的方法不能用语言很好的表达出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成功,我会注意在以后多让学生用语言自己去表达。

3,解决问题,实践应用。

学生探究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后,有一种应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结果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马上引入实践应用。我把导入时的问题设计成第一道练习,将20平方分米直接转化成平方厘米,学生在这时已经可以解决了,通过他们的独立思考,积极的将问题加以解答,是对知识的一次实践应用。这种“学以致用”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程的最后总结时我设计了一个题目:1平方米=( )平方厘米,有一定的难度富有挑战性,同时又是对原有知识的综合利用。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融会贯通,应用自己探究获取的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8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练习我发现,学生对面积单位的换算与长度单位的.换算发生混淆,对百进制和万进制的区分还很模糊。通过再次讲解发现,学生对进制关系的理解不是难点,容易出错的是,那么多单位间的换算很容易使他们判断不清了。尤其是出现像700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的问题,数比较大了,学生往往无从下手。

其实单位间的关系实质很简单,扩大一百倍或是缩小一百倍,添两个零或是减两个零。我跟学生一起总结从大单位到小单位,百进制是扩大一百倍,添两个零,从小单位到大单位是缩小一百倍,去掉两个零。此时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万进制单位间怎么转换,添或减四个零。总结完毕,我让学生通过伸手指表示百进制、千进制、十进制添减几个零,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9

1、 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作分数单位。

如:23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

分子(表示取其中的几份)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母(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23 的分数单位是13 ,它有2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如:  13  =  26  =  39  =  412       1620  = 810  = 45

3、 分数比较大小:

(1) 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如:

(2) 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如:

(3) 分子和分母都不同的分数相比较,先化成同分母再比较。

如:

4、 分数加、减法:

(1)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如:25  + 35  = 55  = 1       89  - 19  =79

(2)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

如:

小数部分:

1、 小数的概念:

像5.83,12.5,16.72,0.8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2、 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读作:五十六点八三

3、 小数比较大小:

小数比较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如果小数部分第一位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第二位……

如:

4、 小数的加减法:

用竖式进行两个小数相加、减,要对齐小数点。

如:

方向与位置

1、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判断方向的方法是: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2、 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

3、 地图一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平移与旋转

1、平移:电梯、缆车都是整体朝着一定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平移。

如:升国旗;拉抽屉;电梯的移动;缆车等。

2、 旋转:风车、风扇转动的时候,位置没有移动,始终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这样的现象称为旋转。

如:摩天轮的转动;时针、分针、秒针在钟面上的转动;拧瓶盖等。

3、 轴对称图形:两边对折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如:长方形、正方形、圆等。

两位数乘两、三位数

1、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

如: 8个50连加的和是多少?   50×8=400

10个90是多少?          90×10=900

2、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如:14的20倍是多少?    14×20=280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xkb1.com

1、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 正方形的相关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边长=周长÷4;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 长方形相关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面积÷宽;   宽=面积÷长。

4、 面积单位:

(1)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千米  □  □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2)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新课标第一网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10

教学内容:第23页练习五1--8题。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地练习,提高计算能力。2.逐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除数是三位数以内,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加深对除法从高位算起的方法,及被除数除于除数不够商1的除法算法,并让其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过程:(列出所有题目)

一、 基本练习

1.听算20题乘除法练习题。

2.课本第23页第一题,给合适的题目涂上颜色。

3.第23页第二题,看好,并用尺子连线。通过除法运算,锻炼计算能力。

4.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要同时要求格式及书写的规范,然后认真检查除法竖式的正确与否,是否漏了单位等。

5.“蚂蚁搬家”:设置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的帮助蚂蚁抢运粮食过冬。

6.先进行估算商是几位,然后再计算。

7.第7、8题,是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知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知识和分析、推理能力解答一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第7题的解法有多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课题九:除法验算

教学内容:25页例4

教学目标: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听算20题。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 18×6=108             46×7+3=325

108÷6=              325÷7=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 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师板书:商×除数=被乘数

商×除数+余数=被乘数

二、新授

1. 验证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书问: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例4。

教师巡视指导。

你们验证的结果怎样?

2. 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除数商的一种还可以:100-2=98

98÷7=14)

3. 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0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

课题十:练习课

练习内容:26-27页第4-7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2.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习课,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计算找联系.

1. 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

请做得快得同学介绍一下自己得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得关系来计算。

2.算一算,填一填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多角度思考,填 里的数

出示2 ×4=104,你能在 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二、 熟练笔算方法

1. 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

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的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

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少一位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11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我们认识了8个方向,是哪些呢?请在下面的括号里写出来。

(                                                              )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     ),(            )”来绘制的。

3、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     ),后边是(    ),(     )是北,右边是南。

1.口算除法 (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1.在实践操作活动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例1

1. 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5. 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   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二.   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2.估算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   ,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二.   巩固练习:

做一做:

1.    260÷4≈     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    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教学反思:

3.口算练习

教学内容: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听算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三、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5×8   40÷5   45÷5      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四、说一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社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教学反思:

4.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19页例1

教学目标: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 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新授

1. 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6.试一试。三.   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5.教学内容:20页例2(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商的数合并造继续除的道理。

2.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钱币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除到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的计算过程,从而明白算理。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算

2.出示人民币3张100元、4张10元、2张1元券。观察:共有多少元?根据学生的操作回答,教师板书:

300÷3=100    30÷3=10    12÷3=4

重点问一下12是从哪里来的?

342÷3=114

二、新授

1.出示例2: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2.如果学生猜对了:问你用什么方法猜得如此正确?如果学生猜得不正确: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正确计算出每班种多少棵树26。

3.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竖式计算过程。

4.课本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展示学生作业。如果发现错误,请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

5.小结:你觉得计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

1.第21页第4题。

教学反思:

6.练习内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结合习题渗透事物之间是有练习的这有简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练习旨在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除的顺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练习时不但对学生计算步骤方法要充分重视,同时要培养学生书写正确、整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全体练习,同桌校对

2. 出示课本练习题。

边做边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3.界上的许多事物,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数学也不例外。请同学们看第21页第3题。算算、填填、说说每一组上下有什么联系。

二、笔算练习

1.  80÷5   68÷4     98÷7    864÷4   936÷2    696÷4

2.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出示小黑板练习题

三、作业

1.第21页第4题。

教学反思:

2课本第22页教学内容:例3

教学目标:1.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2.再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再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 出示74×4=296              52×7=364

296÷4=                   364÷7=

你能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很快地填写除下一个除法算式的商吗?你是怎么想的?

3. 出示284÷4=                350÷7=

16÷4=                 14÷7=

边填边想这两题上下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出示例3。

2.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四人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

(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           238÷6=39……4

4. 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5. 计算。

378÷6             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6.小结。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二、练习

1.做一做:156÷3    434÷8     605÷5      863÷7

2.计算。

176÷2         456÷4         381÷3         495÷5这4道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想想商的为数与被除数、除数有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

3教学内容:第23页练习五1--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地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2.逐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除数是三位数以内,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加深对除法从高位算起的方法,及被除数除于除数不够商1的除法算法,并让其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过程:一、  基本练习

1.听算20题乘除法练习题。

2.课本第23页第一题,给合适的题目涂上颜色。

3.第23页第二题,看好,并用尺子连线。通过除法运算,锻炼计算能力。

4.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要同时要求格式及书写的规范,然后认真检查除法竖式的正确与否,是否漏了单位等。

5.“蚂蚁搬家”:设置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的帮助蚂蚁抢运粮食过冬。

6.先进行估算商是几位,然后再计算。

7.第7、8题,是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知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知识和分析、推理能力解答一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第7题的解法有多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上一篇:20xx春季农资打假小结下一篇:悼念死去的同胞_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