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

2024-06-04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共8篇)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 篇1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需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

(4)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需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点拨: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内容(见《优化方案》P162)。

(三)应用:高考中,本考点常以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

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考点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内容: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

(1)基本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基本要求:①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②要坚持“三贴近”原则;③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是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因: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3)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4)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5)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6)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内容

1、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原因:

(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基本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灵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主题),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精髓),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基础)。

(二)点拨: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内容(见《优化方案》P162)。

(三)应用:高考中,本考点常以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意义及要求。

------1

我读我思我研我评我创造!

合阳中学有效教学讲义指导单 —高三一轮政治复习(必修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考点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内容

1、实质: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重要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3、根本任务: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4、措施(如何):(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①地位(原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②基本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4)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5)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6)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环节)。

(二)点拨:

1、正确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见《优化方案》P164)。

2、正确理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见《优化方案》P165)。

(三)应用:高考中,本考点常以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措施,尤其是教育的重要性。

考点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一)内容 1.和谐文化的地位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2.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

(1)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3)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二)点拨:

正确理解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见《优化方案》P164)。

(三)应用:高考中,本考点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重点考查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及措施。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 篇2

【复习旧课】

师问: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 (略)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 承上启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视频短片“王家岭矿透水事故救援现场”。 (旁白:2010年3月28日, 我省乡宁县王家岭发生特大透水事故。在井下被困八天八夜后, 第一名矿工被成功营救出井, 人们看到了希望!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亲临现场, 指挥救援:“只要有一丝希望, 就要尽百分努力。”党中央给受难矿工带来温暖与问候。全体医护人员不舍昼夜, 忘我抢救, 生命高于一切!紧握双手, 传递力量!全体武警官兵齐心协力、众志成城, 不放弃每一个救援机会。更多的矿工被营救出井, 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思考, 试分析:这段视频说明什么哲学观点?

设计意图:以视频短片“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分析, 运用上节课的“矛盾特殊性”原理加以说明。从而导出其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习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自学提纲的基础上进行板书。

1.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

⑴含义;⑵地位;⑶意义。

教师提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解决以上3个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上台展示自学提纲)

学生自主学习, 识记知识点。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意义。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的三个知识点在理解上没有大的困难, 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加以掌握。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

如果问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 很难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应当给出确定的条件。对于卖雨伞的人来说, 就是好事;对于卖纸扇的人来说, 就是坏事。

学生活动: (课堂探究)

(1) 上述材料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 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分析具体问题的?

设计意图:对教材的探究题进行修改, 使其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讨论中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运用于生活实际, 指导实践, 突出重点。

教师活动: (归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过渡) 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王家岭矿透水事故救援工作之所以取得重大进展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 其中政府领导开展科学有效的救援尤其重要。具体分析救援工作涉及多个矛盾, 如:通风、抽水、后勤、医疗等。它们同等重要吗?不是, 而是有主次之分,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学习的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自学提纲的基础上进行板书。 (略)

2.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依据)

(1)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2)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学生活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掌握结构、突出重点。掌握概念、分析原理与方法论。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结构。

学生活动: (课堂探究) (多媒体展示)

如果由同学们负责指挥救援工作, 需要安排通风、抽水、后勤、宣传、医疗、善后处理等工作, 请你说明。

(1) 应以哪一项工作为重点? (2) 其他工作能忽视吗? (3) 作为重点的工作是不是始终不变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关心的当前发生的事件出发进行分析,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活动: (归纳) (多媒体展示) (1)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教师活动: (过渡) 复杂事物的矛盾有主次之分, 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课堂探究) (多媒体展示)

2010年3月28日, 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事故发生时, 被困职工有153人。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 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15人获救, 37人遇难。你如何评价王家岭矿透水事故救援工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王家岭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 既看到救援成绩的一面, 也看到救援问题的一面, 但总体上说救援工作还是成功的, 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样既激发起学生课堂讨论的兴趣, 又加深了学生对矛盾主、次方面原理的理解。

教师活动: (归纳) (多媒体展示)

(1)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一个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一个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 又相互依赖,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

请同学们结合以上两道探究题, “如何指挥救援工作”及“对救援工作的评价”, 尝试归纳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

学生活动: (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

设计意图:运用分析比较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 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 从而突破难点。

教师活动: (归纳) (多媒体展示)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

(1) 标志词不同。“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突破口”“根本上”“核心”“首位”“突出地位”等属主要矛盾, “主流”“主体”“大多数”“总体上”“性质”“本质”“方向”“形势”等属矛盾的主要方面。

(2) 复杂事物 (多个矛盾) 有主要矛盾, 一个矛盾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3) 讲发展是主要矛盾, 讲评价或性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学完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原理, 我们应该把握的方法论是什么?需要把握什么内容?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 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 (归纳) (多媒体)

(1)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 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 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抓住主流。

(3)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必须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综上所学内容, “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和“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师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请同学们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列出。并请一个同学来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地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列出。并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篇3

1、知识目标:了解梭伦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2、能力目标:理解梭伦改革应对贵族反对的策略及现实性,财产等级制度改革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以及公民权利提高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为什么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情感目标:通过对改革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顺应潮流,实事求是,改革就能成功;通过对改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

【学习重点】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知识链接】必修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知识导学】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梭伦改革的背景1)

(1)环境优越:位于 ,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 、、优质陶土和 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 港。所有这些对农业、工商业发展十分有利。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梭伦改革的政治背景2)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在“ 时代”,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这些部落逐渐统一,设立以 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出现了 的雏形。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①政治上, 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了作为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公民大会(代表平民)没有实际权力。

②经济上, 掌握了大部分财富,他们盘剥平民。许多平民无力还债,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因此被称为“ ”。 如果还不起债务或交不起地租,他本人及家属就会沦为债务奴隶。

平民的反抗: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公元前632年, 发生主要由平民参加的武装_,这次_虽然最后被镇压,但给贵族统治敲响了警钟,雅典统治者后来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

(三)工商业发展(改革的经济背景)

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工商业得到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 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越来越不满,展开了要求 的斗争。社会各阶级出现分化: 因为占有平原地区的大片沃土,被称为“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以巩固自身的既得权益。 深受债务奴役之苦,他们大都住在山区,被称为“山地派”,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 篇4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

一、孔子的学说

(一)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二)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

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②怎样认识孔子主张的“ 仁”?

③怎样认识孔子主张的“礼”?

④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礼”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政治主张:孔子的政治主张有哪些?

3.哲学思想:孔子的鬼神观是什么?

4.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三)影响:如何看待孔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影响?

二、老聃与《道德经》

(一)历史地位: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是《道德经》又称《老子》。

(二)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

⑴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他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有何意义?

⑵辩证法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政治思想:老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三)影响:道家学派有何影响?

自主构建:

重难突破: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其思想博大精深,但为什么他的主张却不被当时统治者采纳呢?

巩固练习: 1.孔子的思想主张有①“克已复礼”②“为政以德”③“节用而爱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2.2008年汶川地震中范美忠被骂得狗血淋头,落下一个“范跑跑”的绰号,是因为他背离了()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道法自然 D.无为而治 3.孔子创办私学的作用是()

A、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C、促进“百家争鸣”出现 D、五经成为教育传统课程

4.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庸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6.语出《淮南子人间训》的“塞翁失马”的典故,是为阐述“祸福倚伏观”服务的,它反映了古代哪位思想家的什么思想?()A.孔子“仁爱”思想 B.老子“辩证法思想” C.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D.孔子“为政以德”思想

7.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8.某学生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个著名思想家为:思想上“矛盾”,政治上“无为”。这个思想家应该是()A.孔子 B.孟子 C.韩非 D.老子

9.孔子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其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巴黎宣言》说:“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城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热„„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竟胜。

——日本岛献吉郎《诸子百家》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并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第1课答案 知识梳理:

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礼”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础,是讲如何加强自身的内心修养,形成完美的德行,用这种德行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和谐;统治者以“仁”来推德政,才能达到恢复“礼”,达到国家社会和谐的目标。“礼”是政治目标,恢复了“周礼”。孔子认为这样就恢复了社会秩序,天下才会大治。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承的。

重难突破:

1.(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答案:孔子所处的年代是春秋末年,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当时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旧的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日趋崩溃,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孔子作为一名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从而提出“仁爱”“德治”等主张以缓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解决当时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又提出“复礼”的主张,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礼乐典章制度,把颠倒了的社会等级制度重新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实质上是在力图维护以分封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他的这一保守思想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孔子的思想是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的。

巩固练习:

1.A 2.A 3.B 4.B 5.D 6.B 7.D 8.D

9、(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

(2)儒家思想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 篇5

【教学目标】

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

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难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有两段材料导入新课 【讲述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课件4—7)

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学生看书,指导学生概括: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老师概括: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思考:开基创业经历了怎样(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2.制定教育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1)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成就(2)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意义: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学生思考:新中国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为什么? 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中的教育(课件8—12)通过材料、图片让学生认识以下问题:

教师讲述:“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1、原因:“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1)师生“破四旧”,学校停课(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3、影响:

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导致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课件13---19)

教师: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探索道路成功的一段。学生看书,结合对文革结束后对教育领域的认识理解,(一)归纳中央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措施。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教育理论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上、中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各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4、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5、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二)成就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合作探究】你觉得当代中国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对此你有何建议? 老师概括:

(1)基础教育普及率低,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低于主要的发达国家、而文盲人数还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2)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差距十分明显

(3)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人均受教育的差距大,西部和农村教育相对较弱 【课堂小结】

过去50年,是共和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50年。5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所赢得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的辉煌成就将永载史册。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豪情满怀。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辉煌灿烂的,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我们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板书设计】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二、**中的教育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 篇6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逻辑体系来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的第一目。不仅承接本单元前两课所讲的联系观、发展观,也为后一课讲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做铺垫,因此在本单元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从现实层面来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学习好本节内容对于全面把握唯物辩证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利于使学生养成全面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内容

考虑到教学时间,本节课只讲以下三个知识点内容。即矛盾的含义及其两个基本属性

(三)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讲解矛盾知识点的开端,只有真正理解了矛盾的含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所以矛盾的含义及其两个基本属性无疑是重点。由于哲学上“矛盾”的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一开始理解起来可能会有较大难度,所以矛盾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并准确理解矛盾的含义;

2、知道并深入理解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及其两个表现;

3、知道并深入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含义的学习过程,感受“具体—抽象—具体”的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2、通过实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避免看问题绝对化的倾向,锻炼辩证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对立统一的意识,务求全面、公正、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人、事、物。

三、说教学理念

1.从学生生活出发,教学活动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生态课程观。

2.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这节课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四、说教学方法,我主要会使用以下四种教学方法,具体的运用将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对应说明)

接下来,我将重点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首先是课堂导入

我将以视频“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接见哈格尔”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明确中美之间存在冲突。之后播放中美在经济、科技方面合作的照片,让学生在看到中美之间不仅有冲突也有合作,引出本节课主题:矛盾。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想结合时政,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通过对中美关系的解读,启发学生从现象中归纳出抽象的原理,进而引出矛盾的含义。

接下来进入新课,在讲矛盾的含义时,我主要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先由教师列举生活中的“矛盾”例子,随后让学生自己试着举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学生对矛盾含义的正确理解。这样做旨在化抽象为具体,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理解矛盾的含义。

讲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的第一个表现相互依赖时,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请学生欣赏并解读漫画含义,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得出漫画的哲学寓意。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利用漫画吸引学生的目光,还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认识水平。讲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的第二个表现相互贯通时,我同样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请同学讲述寓言故事“塞翁失马”并谈谈对该故事的理解,随后老师引导学生从故事所反映的现象中得出哲学道理。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和主体性,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随后,我将以课堂讨论法的形式讲解矛盾的另一个基本属性斗争性。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斗争以及政治用语中的斗争,与哲学上的斗争性是否相同。设置课堂讨论,旨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和区别,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矛盾斗争性。

最后,我将以情感升华法进行课堂小结。通过对“赢”字的哲学解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人生!

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利用哲学知识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历史必修三第2单元小结 篇7

2014级历史必修(3)

第2单元小结

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1)〖知识结构〗

〖单元测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智者学派有这样一段话:关于神,我不可能感受他们如何存在或如何不存在;我们也不可能感知他们的形状和相貌是什么;因为有许多感知方面的障碍,人们不可能亲身体验到神,最重要的是人生是那么短促。解读这段材料,回答以下1~5题

1.智者学派研究和探索的主题是

A.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B.道德的感知和体验

C.“神”的存在与本质

D.人类自身及其人类社会

2.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倾向表现在 ①普遍的怀疑神的存在②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③认定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④对人的尊严和人生价值的关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依据材料的逻辑继续推理,下列哪一说法是与其思想一致的逻辑推论 A.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B.谁说天上有神?不!没有!C.我们谁也没有见过神 D.神是不存在的事物的尺度 4.就材料本身来看,它不能显示的智者学派的观点是

A.人们无法知道神是否存在 B.人们也无法知道神是如何存在的

C.法律和道德是人为的产物 D.神在人的感知范围之外,当然就不能衡量什么 5.结合材料来看,下列关于智者学派的评述错误的是

A.呼应了希腊社会中人的地位日益突出的现实 B.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尝试 C.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D.使人的自我意识从原始宗教的统治下觉醒过来 6.由于智者学派的出现,古希腊产生了所谓的智者运动,则运动产生的因素可以有

①希腊工商业的发展②公民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③个人主义的成长④城邦制度的衰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下图是16世纪初意大利的一幅著名画作《雅典学园》,画面表现了包括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在内的学者们在柏拉图创建的雅典学园里探究学术问题的情境。回答以下7-11题

/ 2

潼南一中学案

2014级历史必修(3)

第2单元小结

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下列思想家的师承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A.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 8.柏拉图除创建雅典学园,还有著作传世,其中最著名的是 A.《十日谈》 B.《对话录》

C.《理想国》

D.《法律篇》

9.马克思称苏格拉底为“哲学的创造者”,其主要依据是苏格拉底 A.反对智者忽视道德的主张

B.强调人类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C.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

D.发现了人类知识的有限性

10.画作《雅典学园》中有亚里士多德在谈论自然科学的情境。对此最佳的判断是 A.不可信

B.不可信,只是画家想象 C.可信

D.可信,与亚里士多德的事迹相符 11.对《雅典学园》的历史解读错误的是

A.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B.找到了希腊罗马文化的思想光芒 C.真实意图是赞美柏拉图 D.体现了那个时代以人为中心价值追求 12.欧洲文艺复兴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宗教改革的发生

B.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 C.城市经济比较繁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D.资产阶级要求改变各种传统观念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教会宣扬蒙昧主义,实行愚民政策,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了树立神学的权威,教会把古代科学文化视为“异教”而横加摧残。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在其所著《对话录》中说:“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他下令烧毁藏书丰富的古罗马图书馆。在教会怂恿下,许多古代建筑、雕刻和书籍被破坏,修道士刮去古代羊皮纸手稿上的字迹,去抄写神学教义、信条、神奇故事、修道院编年史等,致使许多古典学术著作毁灭而失传。教会宣扬人是上帝的奴仆、上帝的羔羊,人们必须弃

绝现实的物质享受,克制欲念,才能求得死后进入“天堂”。──人教版《历史必修3教师用书》

材料三 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

材料四 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五 没有一个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别人的权利。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享有理性,就有享受自由的权利。如果说自然树立了某种权威,那就是父权;可是父权有它的限度,在自然状态中,只要儿女一能自立,父权即行结束。其他任何权威,全都来自一种异于自然的来源。只要仔细考察,总归会给任何一种权威追溯到两个来源之一:或是出于垄断权威的人的实力和暴力,或者是由于服从权威的人们根据他们与被他们授予权威的人之间所订立或假定的一种契约,表示同意。──狄德罗《百科全书》“政治权威”

请回答:(1)材料二反映了中世纪思想文化领域怎样的现象?后来的思想文化史通过哪些运动予以否决的?

(2)概要列出材料五倡导的思想主张,并且据此推测狄德罗的文化身份。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历程。

第九课 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篇8

第九课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一、选择题

1、社会发展史,首先是    (    )

A、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      B、生产发展的历史

C、阶级斗争的历史       D、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

2、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君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    )

A、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人类社会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重大变革

3、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我的成才公式: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说明了   (    )

A、成才离不开勤奋努力这样的外在因素      B、只要勤奋努力就一定能成才

C、勤奋努力是任何人成才的必由之路        D、勤奋努力就能成为高层次人才

4、我们选择职业时的根本出发点是    (    )

A、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找到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职业

B、从全局出发,以祖国利益为重          C、摒弃个人利益,只考虑国家利益

D、到能够成为高层次杰出人才的岗位上去

5、揭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我们要树立生产观点、群众观点。下列事件能反映群众观点的有(    )

①抗洪抢险,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②党和政府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①②③④

6、“**功”头目**宣称“这世界一切都应该听我的,没有我不行”,无耻地为把自己打扮成拯救万民的救世主。**的这一谬论    (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与人们的思想背道而驰      B、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散布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7、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谁优谁劣,关键是看    (    )

A、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B、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C、统治阶级是否是剥削阶级                 D、国家是否由共产党领导

8、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样领会(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D、生产关系既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又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9、我们所说的人才是能    (    )

①能够以其创造性劳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②“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人

③科学家、艺术家等高层次的杰出人才          ④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每个青年,只要勤奋努力,就能成才。”这个认识   (    )

①看到青年成才要靠内因      ②否定青年成才也离不开外因

③看到青年成才要把内因外因结合起来    ④知道青年成才也少不了外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次经历的三个阶级社会是   (    )

①原始社会     ②奴隶社会    ③封建社会      ④资本主义社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③②       D、③②④

12、在世界历史上,日耳曼人不经历奴隶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美国人不经历封建社会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我国有的少数民族则由原始社会末期一跃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史实说明   (    )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变化是无序的,根本不按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

B、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不必按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也可能发生由复杂到简单的变化

C、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跳跃式前进,也出现过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向前发展的现象

D、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毫无例外地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

“9、11”事件及随之而来的美国对阿富汗发动的反恐怖战争,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有关知识,回答13-16题。

13、当前,­­­­­­­­­­­­­­­­­­­________________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    )

A、反对恐怖主义      B、加强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C、和平与发展        D、促进贸易往来,防止经济衰退

14、恐怖主义     (    )

①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②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③迷信暴力,播种仇恨                    ④具有鲜明的反人类性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9、11”事件爆发后,美国人民的消费信心下降,这对美国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

A、影响了企业的产品质量          B、削弱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D、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

16、在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方面,中国政府愿与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努力,将   (    )

A、坚决维护世界的安宁与人类的和平      B、以恐怖主义反对恐怖主义

C、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当前的中心工作      D、积极参加反恐怖战争

17、创新是    (     )

①     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国

③科学的本质           ④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说的是    (    )

A、只有青少年才能成才          B、成才的关键是要具备年龄优势

C、成才需要良好的环境          D、青年时代是成才的最佳时期

19、据世界银行统计,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发达国家,垄断了全球80%的收入;而占世界人口60%的发展中国家,仅得到世界收入的6%。这说明    (    )

A、世界和平的隐患仍然存在         B、发展问题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

C、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在于追逐利益

D、全球和平的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0、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扶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这是    (    )

①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②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决定的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       ④每个公民的迫切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简答题

21、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请问:(答案略)

(1)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人类社会要先后经历哪五种社会形态?

(2)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是什么?这一规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2、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始终注意把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掌握、运用、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的科技改造来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请回答: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如何提高我们民族创新能力?

答提高民族创新能力,①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创新和竞争、宽容失败的环境和氛围。②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真正保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3、李素丽是北京的一位公交车售票员,她几十年如一日,以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赢得了全社会的尊敬,党和政府给了她很高的荣誉。

2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李素丽、刘东生、王永志都是人才吗?为什么?

答:都是人才。因为他们都以其创造性劳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李素丽是一般人才,刘东生、王永志是高层次人才。

(2)从他们的身上,我们认识到应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答:见书本146

24、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后,在当代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一致认为,保尔身上体现出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执著的人生追求,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至今仍是激励我们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

(1)我们今天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指什么?

答:既指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也指今天的共同理想

(2)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答:见书本143

(3)你怎样以实际行动向保尔学习?

答:①坚定信念,树立崇高理想;②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履行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的社会责任;④勤奋学习,立志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⑤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以祖国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自觉培养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25、材料: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伟大民族和人民,是勇于和善于进行创新的,是能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赶上世界水平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列举我国在-20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两个事例。

(2)谈谈你准备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答:①要刻苦学习,努力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②要勇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③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6、某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城市规划展示馆,并开展为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对此,小张同学认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没有必要参加这些活动。小李同学认为,参加这些活动有利于我们了解国情,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答:同意小李的观点,小张的观点是片面的。学校组织参观活动,这是青少年了解国情的有效途径。认识国情要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开始。为了认清国情,我们必须走向社会。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从自己的切身体验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激励自己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很重要,因为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三、辨析题

27、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已无威胁,发展已无障碍。

28、艰苦创业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①错误。②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而生产力又决定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③艰苦创业是一种崇高的美德,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动力。因此,艰苦创业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但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四、分析说明题

29、材料一: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出现了大量的富余下岗人员。为了解决下岗人员及其家庭的生活问题,国家实施了再就业工程。

材料二:在再就业工程中,有一技之长和择业观念比较开放的两种人最容易得到再就业的机会。但是不少城市存在着“许多人没活干,许多活没人干”的现象,可见就业岗位还是很多的,如环卫、殡葬、社会服务等岗位,下岗职工不愿意干,认为那些职业太苦、太脏,是伺候人的,干这些工作是“低人一等”的,没出息。

(1)材料二中,“低人一等”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这是因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各种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等级差别,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要有人去做,在各种岗位上勤奋工作,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2)青年对待未来职业选择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答:见书本146

(3)上述材料对我们青少年学生有哪些重要启示?

答: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今后才能适应社会需要,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30、当前,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有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将来当厂长、专家、教授才是人才;一些学校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盲目追求升学率。因此,家长、学校都在不断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在题海中挣扎、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学生成长。对此,全社会呼吁:减负!救救孩子!还孩子一片蓝天!

(1)请你就家长对人才的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家长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不只是厂长、专家、教授才是人才,只要能够以其创造性劳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级各类人才。

(2)过重的课业负担对你的成才有什么不利影响?

答:学生可以从影响自己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身心健康和个性特长的培养等某一方面来谈。

(3)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青年,你打算怎样成才?

答:确定正确的成才目标,要从实际出发,做符合社会需要和人民利益的人才;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努力掌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技能。

31、材料一:据估计,到以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由目前的7亿多增长到9亿多,到可能接近10亿。另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000多万下岗职工。可见就业的压力相当沉重。在劳动力供给大于求的形势下,就业的竞争和优胜劣汰不可避免。

材料二:据劳动力市场有关人员反映,在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人找不到工作和不少工作没有人做的现象。朱F基总理指出,促进再就业关键是要彻底摆脱各种陈腐择业观念的羁绊。

材料三: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的几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全部创造和实践活动都将在这几十年中进行。

(1)要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答:我们主要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2)针对再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上述现象,谈谈应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念?

答:见书本146

(3)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我们的历史责任是什么?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我们应怎样按照德才兼备的条件锤炼自己?

上一篇:加快建立安全生产激励机制下一篇: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