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祖国统一的论文

2024-08-12

关于祖国统一的论文(精选8篇)

关于祖国统一的论文 篇1

摘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始终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此,我们仍将坚定的执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的基本方针,继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关键字:统一、一国两制、大陆、台湾、美国干预

一、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说起台湾问题,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它的由来,但是又深以为憾,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1945年,中国人民去的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集团败退台湾,抗拒统一,图谋反攻大陆。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着手解决台湾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大军进入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扶持国民党政权,形成台湾与大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台湾问题由此产生。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曾有过一段明白地说明:台湾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二、武力对抗转为和平解放

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但是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解放军的战略重点由东南转向东北,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1954年,出于对美国干涉中国解放台湾的不满,人们解放军于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1955年一二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而蒋介石方面也有所反应,予以还击。此后,大陆与台湾时不时的在金门相互炮击,这却打破了美国策划“分峡而治”的“两个中国”的图谋,同时这也说明蒋介石在维护一个中国的立场上,同大陆存在着某种“共同语言”。之后,两岸适时的调整了政策,海峡两岸由过去的激烈对抗转为以政治对抗为主、军事对抗为辅的对峙状态。这也为日后两岸关系的缓和提供了可能。

20世纪70年代,国内国际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有利条件,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1978年12月,党的是已经三中全会召开,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月,中美决定自1979年1月1日期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对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随后,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此次大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由此揭开新的篇章。三:破冰

在大陆的不懈努力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两岸关系有所松动。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台湾当局一方面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统一方针污蔑为“统战阴谋”,严禁台湾同胞讨论和平统一问题,并以“绝不接触、绝不谈判、决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作为回应。另一方面,也相应的采取了诸如停止对大陆炮击等缓和台海紧张局势的措施。从1986年底开始,台湾出现了声势浩大的要求返乡探亲的热潮,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台湾当局终于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此后,两岸人民的交往日益增多。四:一国两制的实践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同胞从此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被用来解决香港问题,香港的发展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时钟指向7月1日零时零分,午夜的港岛华光璀璨,流溢着繁华和喧嚣,在中国南端这个小岛上飘荡了百余年的英国米字旗徐徐落下,亿万中国人在电视机前目睹了这一幕。在高新区一家外企上班的杨先生回忆起那一幕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当时我正在读大学,我和同学们彻夜未眠,在校园里一家小卖部的小黑白电视前围满了人,当零时的钟声响起,中国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操场上、小卖部前响起了我们经久不息的欢呼声、掌声。”我想杨先生只是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对香港回归时内心异常激动的一个代表而已。此后,在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这是继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香港和澳门的胜利回归,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的可取性,这对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先例。五: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感想

关于祖国统一的论文 篇2

一、坚持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解决台湾做了不懈的努力。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 国民党失败已成定局。中共中央估计到国民党将把最后落脚点放在台湾, 及时作出了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新中国诞生后, 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 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 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由于朝鲜战争爆发, 解放台湾的计划暂时搁置。

朝鲜停战后, 台湾当局加紧推动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中国领导人担心这是否可能把台湾海峡两岸分裂局面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就像己经出现的南北朝鲜、南北越南一样。正是在上述背景下, 毛泽东决定突出强调台湾问题, 以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用“解放台湾”的实际步骤, 反对“两个中国”的阴谋。1954年9月3日人民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 向国际社会, 特别是美国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这年12月美台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 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置于美国的“保护伞”下, 阻挠中国统一。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 指出所谓“共同防御条约”根本是非法的、无效的, 强调“一切关于所谓台湾‘独立国’、台湾‘中立化’和‘托管’台湾的主张实际上都是割裂中国领土, 侵犯中国主权和干涉中国内政, 都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同意的”[2], 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统一的坚强意志。

1955年l月18日人民解放军发起解放一江山岛战役, 当天既攻占该岛, 接着又向上、下大陈岛进攻。2月5日美国务院宣布, 美国政府已下令第七舰队及其他美国部队“协助”国民党部队从大陈岛撤退。2月14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陈岛。

二、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开辟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新途径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形势缓和, 亚太地区国家和平的呼声高涨。我们党及时调整对台政策, 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1955年5月, 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上发言, 公开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 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并表示:“中国政府愿意同台湾地方的负责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1956年4月, 毛泽东提出, 我们和台湾之间要“和为贵”, “爱国一家, 爱国不分先后, ”“以诚相见, 来去自由”等政策主张。

与此同时, 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1955年4月,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八国代表团团长会谈缓和远东与台湾地区紧张局势问题时公开声明, 指出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是美国造成的。但是, “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 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 讨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问题, 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1955年8月, 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开始举行, 会谈的中心问题是台湾问题。这就为改善中美两国关系以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提供了一条正式外交接触渠道。

为了实现和平解放台湾, 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出了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主张。1956年10月, 毛泽东在接见法共代表团时说:“国民党现在霸占着台湾, 我们又提出合作, 合作了两次, 为什么不可能合作第三次!”1957年4月, 毛泽东在同来华访问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谈及台湾问题时, 重申了中共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愿望。

中国领导人提出的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传到台北后, 蒋介石经过考虑后, 于195了年初决定派立法委员宋宜山到北京实地探听有关情况。宋宜山于4月从香港经穗抵京后, 首先会晤了周恩来, 接着与李维汉商谈具体问题。毛泽东和党中央提议的主要内容是: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 实现和平统一。台湾成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 实行高度自治。台湾地方政府归蒋介石先生领导, 共产党不派人前去干预。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对全国政务的领导, 但外国军事力量一定要撤离台湾和台湾海峡。宋宜山根据商谈情况写了报告呈交蒋介石。由于蒋派人到大陆只是为了摸清情况制定对策, 并无谈判诚意, 所以宋的报告不合蒋的心意, 致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三、“联蒋抵美”, 金门炮战国共两党找到“共同语言”

1958年8月, 为了打击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 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金门。炮击开始后, 美国劝说台湾当局从金门、马祖撤军, 以造成美国侵路台湾的合法化和“两个中国”的事实上的存在。而蒋介石决心固守金门、马祖, 甚至决心“独立作战”。美蒋矛盾加剧。1958年10月16日和25日, 人民日报公布了毛泽东起草的《国防部长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长再告台湾同胞书》, 一方面揭露了美国企图托管台湾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另一方面再次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他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 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建议举行谈判, 实行和平解决”。毛泽东认为, 国共两党有一致之处, 第一, 双方都认为“台、彭、金、马是中国的领土”。第二, 双方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而没有‘两个中国’”。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伎俩”, 不仅中国人民反对, 而且台湾当局也反对。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联蒋抵美”策略。从此, 两岸都调整了政策, 海峡两岸由过去激烈的军事对抗, 转变为政治对抗为主、军事对抗为辅的对峙状态。

四、“一纲四目”, 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奠定基础

1960年5月, 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 研究了对台工作问题, 认为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 不可落到美国人手中;对蒋介石我们可以等待, 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我们这一代完成, 可以留交下一代人去办;现在要蒋过来也有困难, 逐步地创造些条件, 一旦时机成熟就好办了。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 (1) 台湾回归祖国后, 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 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 (介石) , 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 (2) 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 (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 ; (3) 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 (4) 互约不派特务, 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1963年1月, 周恩来通过由张治中致函陈诚的方式, 将“一纲四目”告知台湾当局。尽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一纲四目”相比是质的超越, 但是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不争的事实。

总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为解决台湾问题所作的努力, 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主权及领土完整, 粉碎了美国“划峡而治”的图谋, 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参考文献

对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思考和建议 篇3

关键词:共产党;国民党;求同存异;合作

1 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原因分析及取得成就

1.1 第一次合作原因分析

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选择合作共事的道路,决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农民领袖洪秀全的《天朝天亩制度》成为泡影;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等人的变法维新被扼杀;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为之奋斗十几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昙花一现,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继之而起的张勋复辟、官僚政争、军阀混战接踵而至。并且帝国主义趁火打劫,将其侵略魔爪越伸越长,而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不久,自身力量弱小,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斗争中遭遇挫折。因此,唯有各种进步力量联合起来,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撼动其统治根基。特别是新生的、充满朝气的中国共产党和当时最大的进步政党——中国国民党的联合,才可能使中国的革命形势发生根本性的转机。

1.2 第二次合作原因分析

(1)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是实行第二次合作的客观墓础。

日本侵略者自发动“9.18”事变,占我东北后,又发动了各种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因此,抗日则生,不抗日则亡,抗日救国成了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2)中间势力是促成第二次合作的重要因素。

中间势力们是 “最广大的人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时,他们的政治态度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积极响应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以种种方式积极推动国民党联共抗日。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何香凝,把自己的一条裙子并附诗寄给蒋介石,愿以巾帼裳换出征衣,情愿战死沙场;此种事情接连发生。

(3)国共两党互相让步是第二次合作的关键。

之所以能够从昔日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转变为携手合作、团结抗日的盟友,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共两党同感民族危机的深重,相互在对内政策上作出妥协让步。中国共产党方面在1936年10月26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46人联名写信给蒋介石,明确指出:国势重危,不容再有箕豆之争,并表示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人民红军委员会已单方面命令一切红军部队停止对国民革命军之任何攻击行动,国民党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系统的让步条件,即有名的四项保证和五项政策。

1.3 两次合作取得的成就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国民党的组织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具体表现在:建立了革命的武装,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国民政府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促进了农民运动的迅猛发展;工人反帝革命席卷中华大地的主要城市共产党的影响日益扩大;党组织有了很大发展,党员人数由中共三大时的四百多人猛增到中共五大时的5.8万,并且半数以上为工人;国民党在组织上也得到迅速发展,并由南方扩展到了北方,到1926年国民党二大召开时,除云南、贵州、新疆等少数省外,绝大部分省区都有了国民党组织,登记在册的党员人数达20万。

第二次国共合作将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全部赶出中国国土,取得了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光辉典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收回了被日本占领年之久的台湾和澎湖列岛,还收回了英美等国长期霸占的租界等许多权利。

2 国共“第三次握手”所面临的挑战和合作的契机

2.1 国共“第三次握手”所面临的挑战

2.1.1 警惕分裂势力

李登辉“主政”后,全面背叛蒋经国的一个中国立场,公开鼓吹“两国论”制造分裂活动。在2000年台湾“总统大选”时,又采取打击宋楚瑜“弃连保扁”来制造党内大分裂,最终将陈水扁送上了总统宝座。以陈水扁为首的台湾当局对一个中国原则采取回避、模糊、拒绝的态度并弃中华民族利益而不顾,逆历史潮流而行动,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领域,加紧推行“渐进式台独”,不断刺激、挑衅大陆;有幸的是连战主持国民党后,使国民党的路线从“两国论”又回归到一个中国的立场上。

2.1.2 台独势力的破坏

自李登辉执政,“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十分猖獗。图谋以各种形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严重破坏了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造成台湾海峡局势紧张的根本原因。

2.1.3 美国的长期介入

台湾问题至今未解决,主要是有美国的介入。对此,邓小平指出:“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是中国的内政,别人无权干涉。”还强调,即使是两岸之间的和平谈判,也“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美国插手台湾问题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向台湾出售武器装备,不断强化台湾的军事力量。1982年5月8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副总统布什指出:“中美之间的中心问题是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 它是检验中美关系稳固性的准则”;“虽然我们制订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台湾回归祖国,但我们不能承担不使用武力的义务。如果美国政府无限期地、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实际是给台湾提供保护伞”;“出售武器、装备台湾,是出于什么意图呢? 实际上是否定了我们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2001 年4 月24 日,小布什作出售给台湾40 亿-60 亿美元的先进武器的决定,少数美国人企图推动国会通过所谓《加强台湾安全法》,还有人企图将台湾纳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TMD) ;小布什口头表示“一个中国,和平方式,两岸对话”,但是行动上却不断让台湾问题复杂化,自“九一一”事件以来,台湾问题在国际上面临机遇,美国政府的注意力在亚太地区,又不得不尽力去解决恐怖主义的问题;但是台湾问题也面临美国全球战略的挑战。另外日美修订的防卫合作新指针,始终不明确承诺不把台湾划入其欲军事介入的“周边安全事态”范围。这些行为,助长了台湾分裂势力的气焰!

2.2 国共“第三次握手”的契机

2.2.1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国共再一次合作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一国两制”的构想。年底,全国人大通过新宪法,规定“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从而为“ 一国两制”提供了法律保证。1992年11月,两岸达成“九二共识”,为“汪辜会谈”以及此后台湾海基会、大陆海协会举行的20多次不同层级、不同议题的协商谈判奠定了基础,扫清了障碍。2005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中表示,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他在阐述这一方针时强调:“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

2007年4 月26 日和5 月5 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中共中央及胡锦涛总书记邀请,率团先后来大陆访问。胡锦涛总书记与连宋两位主席就两岸关系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分别发布了新闻公报和会谈公报。连宋访问大陆,增进两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为台湾民众提供了一个有别于“台独” 对抗路线的两岸和解、“双赢”道路,为今后对抗“台独”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意愿,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一直的愿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更是台湾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台独”的每一次活动中,都有广大台湾民众的反对,挫败了“台独”的阴谋,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台湾同胞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台湾同胞对大陆产生了误解和隔阂,尤其“台独”势力对海峡两岸分割了50多年,许多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甚少,对大陆的看法,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印象。 如今两岸民众沟通多了,感情得到了交流,有利于加强民族的认同感,“一中”原则在台湾就会有更多的民众基础,“台独”在民众中的影响就越来越少。 “大陆热”持续进行。连宋访问大陆之后,岛内政党纷纷组团来大陆参访。如,2005 年8 月有亲民党在上海举办“两岸财经论坛”;9 月有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领“立法院'科技立法联盟' 立委” 来大陆商讨两岸网络信息科技规格化等等;而岛内民间则出现了“水果登陆热”、“大陆求学热”、“旅游设施扩建热”等等热潮。民意调查显示,高达85% 的民众赞成两岸和解、打破僵局,71% 主张两岸加强交流,这是岛内“大陆热”的民意基础。

2.2.2 两党有着共同的目标与利益

两党面临共同的危机——“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打击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责任是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两党共同的目标与利益之所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后,就可以联合其他党派力量共同打击台独势力,消除分裂危机,从而赢得大众民心,大陆自此获得稳定的政治局面,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国民党来说,江炳坤、连战大陆之行已经开启了合作先机,只要平稳发展,两党合作将水到渠成。从经济上看,大陆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并且对台贸易不断发展,祖国大陆的贸易带动了台湾经济发展,增加了台湾就业机会。同时台商对大陆投资也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两岸贸易的繁荣为两岸关系的发展,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提供了充足的经济条件。

综上所述,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看,国共两党“第三次握手”是各民族和人民的共同心愿,也许在实现国共两党“第三次握手”的途中会遇到各种始料未及的挑战,但我们相信实现祖国统一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C] . 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

[2] 邓小平文选.第3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 -1997) [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1982年12月.

[5] 邓小平文选.第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徐博东等. 台湾政局走势[J] . 嘹望新闻周刊,2005.3.14.

[7]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 .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8] 李松林.国共两党的恩恩怨怨[J].人民论坛.2005.5.

《祖国统一大业》的教学反思 篇4

因此,在本的整体设计上,我以情感的培养为主题,努力渲染堂氛围,以家国情怀题,以爱国主义结束,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愫。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和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学生为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总体讲,我认为本节做到了以下几点:

1、引入部分,以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这首诗导入。请学生聆听歌曲,教师提取关键词句,渲染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情怀。由此引入题——《祖国统一大业》。

2、在新讲授环节,通过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的探索学习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真正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例如在探究“一国两制”的内涵时,让学生结合材料以及本内容,小组合作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堂参与度,又能让学生对其内涵有更深的理解。、这节的目标是明确祖国统一、激发学生的历史情节。如何将学生引入这一情节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成为关键。在这一点上,我利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做为情感引导。同时播放感人歌曲,用视觉和听觉双重刺激,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此时再引导学生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从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充分解读本,让学生掌握本的基础知识,梳理本内容,做到贴合本知识,突出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通过教材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这节也直接暴露出了自己在教学中一些问题:

1、史实资料准备的不够全面,教师引导过于简单,堂仅局限于本教学,如果可以引用更多本外的图片和资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讲授台湾回归问题时,如果能结合时事,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学生会更易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更加兴致盎然。

关于祖国统一的论文 篇5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历史渊源)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的河山,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安定的渴望与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交流。而分裂则常常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破坏,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入侵和压迫,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

纵观我国五千年的历史,虽然经历了历代王朝分分 合合,政权更替变迁,但追求国家统一的思想和行动始终没有变。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 “大统一”的主张,亚圣孟子提出“定于一” 的主张,认为只有统一之后才 能安定。吕不韦也提出“一则治,两则乱”的观点;董仲舒发扬了孔孟 “大统一” 的主张,“认为《春秋》大统一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统谊也”康有为面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 中国的瓜分,大呼“中国只可一统,万无瓜分之理,更无分为联邦之理也”;孙中山先生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 革乃有司言”,统一起来才是“真民 治”,才能“与列强共跻于平等之域”

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光荣传统。我国各民族人民历来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统一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在中 国历史上,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制造分裂的人,历来被人民所唾弃。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战争的影响,中国局部地区处于分离状态,各民族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同各种分裂势力及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利地推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现实需要)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强烈期盼。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义无返顾地担当起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始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征程。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华民族踏上了时代进步的历史潮流,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何为复兴? 就是改变民族因各种原因而陷入贫穷落后,停滞不前,被动挨打的状况,是民族奋发图强,独立解放实现民族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国家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港澳回归后,由于各种原因,台湾问题至今仍未解决。进入新世纪,完成祖国统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积极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我们应顺应民心,抓住机遇,推动两岸关系取得更大发展。可以说,现在我们有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我们也更有条件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主观诉求)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毛泽东:台、澎、金、马整个地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一,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任务,这是中国内政。

1986年,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提出的“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的问题时,他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江泽民: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中华儿女不可动摇的共同愿望和决心。

胡锦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习近平: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

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是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责任。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1、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1)历史: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人民同大陆同根、同宗、同源、同文 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

据载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

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

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开始。

明朝永乐年间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访问南洋各国,曾在台湾停留。1642年,荷兰人夺取了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据点,台湾自此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1661年,郑成功率领2.5万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船,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郑克爽率众归顺。自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翌年在台湾设1府3县,隶属福建省。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 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从而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

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台湾民众进行过多次武装起义,都被残酷镇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2)由来: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台湾在1945年结束日本殖民统治,重归中国版图。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中国的台湾省,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因此,与香港、澳门问题在性质上不同。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分别属于中英、中葡之间额问题。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3)实质:内政问题

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

2.解放台湾的方针(1)武力解放台湾 对于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始终积极寻求解决的方式和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局势特别是美国插手台湾问题、阻挠中国统一大业的形势,曾提出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和政策。

1949年,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指出:“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绝对不能容忍国民党反动派把台湾作为最后挣扎的根据 地。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为止。” 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台湾当局加紧推动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承认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50年代的台海关系.MPG(2)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际形势缓和,亚太地区国家希望和平的呼声高涨;国内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台湾局势发生变化,美蒋在合作中出现矛盾。

根据形势发生的变化,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并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敦促美国政府于与中国政府谈判。中美大使级会谈,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从1955年8月一直谈到1970年,历时15年,谈了136次。关于台湾问题的核心就是美国从台湾撤兵。

二是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

1955年,周恩来明确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 ”。“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

1963年,周恩来将我们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p184)这些有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形成和确立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环境)

(2)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外交环境),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随后,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定(P211)80年代以来的两岸关系.wmv(1)1978年11月—1981年8月:萌芽阶段 1978年11月,邓小平在缅甸同吴奈温总统的会谈中,初步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充分尊重台湾的现实。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2)1981年9月—1982年1月:正式提出阶段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

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第一次使用了“一国两制”的概念。

(3)1982年12月—1985年3月:法制化阶段 1982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规定,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即后来被称为的“邓六条”。(p186)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基本内容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中国的领土不容分割。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高度自治;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重要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香港十年专题片07.flv 澳门回归二.flv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后,首先被成功的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从1982年起,中英两国政府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了历时两年、共22轮的艰苦谈判。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正式开始。邓小平再会见撒切尔夫人时,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三个基本立场。一是主权问题。邓小平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如果中国在1997年,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像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第二个问题,是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英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1984年9月,双方终于达成协议,草签了《中英联合声明》和三个附件。同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国政府将根据宪法第31条的规定,在香港设立直辖于中央政府的特别行政区,同时保持香港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1990年,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本法既坚持了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又明确规定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1997年7月1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在这一天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关注下,飘扬在香港上空长达150年之久的米字旗被迫降下,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冉冉升起,“东方之珠”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香港回归祖国i,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第一个重要成果,是永载史册的民族盛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正如江泽民所说:“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血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在中英就解决香港问题开始谈判时后,澳门回归祖国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开始积极有序的进行。1985年5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就举行谈判解决澳门问题达成协议。从1986年6月至1987年3月,中葡双方代表在北京举行了四轮会谈。1987年4月13日,《中葡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又一重要成果,它标志着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对进一步解决台湾问题产生积极示范作用,对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产生重大影响。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中央政府坚定不移的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办事,充分信任并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不干预特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并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得香港克服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内外经济环境标变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仍然保持者自由港的特色和国际贸易、金融、航运中心的地位,继续被公认为亚洲乃至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澳门很快走出了回归前经济连续几年负增长的困境,经济增长率逐年提高,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解决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但由于美国插手,两岸迈向统一的进程中必然充满艰巨复杂的斗争。“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并付诸实施后,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进展。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

1993年4月27日至30日,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在祖 国大陆一年多来的积极推动下,海协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举行第一次 “汪辜会谈”。这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绝之后的首度正式接触,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 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成果:一是为两岸的良性互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会谈的具体成果直接推动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奋斗》 重要讲话,精辟的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精髓。2.两岸关系紧张阶段

1995年李登辉访美。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公然把两岸关系定位成“国与国的关系”。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中华民国在台湾。

2000年3月,民进党的陈水扁在台湾“总统”大选中获胜。在就职演说中故意回避 “一个中国 ”原则„„甚至在2002年提出了“一边一国论”。台湾岛内的台独思潮也开始蔓延,台独活动趋于猖獗。一些外国势力也进一步插手台湾,支持台湾当局和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这些都对两岸关系发展形成严重冲击。

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 岸关系四点建议。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一事实,有力遏制和打击“台独”分裂势力。

3.两岸关系重大突破阶段

2008年,台湾当局发生重大积极变化。

重新执政的国民党反对“台独”、承认“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取得了重大突破。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得到恢复,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已经实现,两岸同胞往来更频繁、经济得到密切联系、文化交流更活跃、共同利益更广泛,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轨道。

“三通”

小三通是于2001年1月1日,海峡两岸实施的小型三通模式,实现两岸小规模的通商、通航和通邮 2008年12月15日,两岸隔绝60年后,两岸海空直航及直接通邮的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台湾大陆真正迈入一日生活圈,宣告两岸大三通时代来临。使两地居民赴对方景区观光更为便捷。带来更多投资,给客运与物流行业带来机遇。——《爸爸去哪》台湾行

2013年6月,习近平就坚定不移走两 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四点意见。1,、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高度把握两岸关系 大局。2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3、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 进取。

4、坚持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祖国统一大业 篇6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约5分钟)

先播放一段《七子之歌.澳门》的音频资料

师:同学们,80多年前,闻一多先生在美国写下了这组感人肺腑的诗篇。他用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侵占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于祖国统一的渴望。那么,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闻一多先生所呼唤的七子分别指的是哪儿呢?

生:(回答略)

师:不错,这七个急待回家的孩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新中国成立之时,除港澳台三地外,其余失地都已陆续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那么,剩下的这三个孩子接下来的命运又将如何,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起去重访新中国寻求统一的历程。

(二)进入正课(约35分钟)

师:闻一多先生所提到的这三个尚未归家的孩子,究竟是如何远离自己母亲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回忆一下关于港澳台问题的点点滴滴。

一、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

师:在第四单元中我们曾经学过了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入侵的历史,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忆一下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初步概括出香港问题形成的过程。

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给英国

通过这三个条约,香港一步步的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从此便失去了与祖国的联系,但也正是这些条约,为99年后中国收回香港提供了理论依据。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新界的租期为99年,根据这一条约规定,中国于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就具有了合法性。

2.澳门问题

1557年,葡萄牙人贿赂明朝官员,取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1887年,中葡签订《友好通商条约》,葡萄牙正式取得在澳门殖民的权利 澳门问题与香港问题有所不同,从方式上看,香港是英国通过武力夺取的,而澳门则是葡萄牙长期不断侵蚀的结果,从时间跨度上来讲,澳门被侵占的时间更为久远。

3.台湾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所了解的一些有关台湾的史实: 三国时,吴国的卫温到达今天的台湾地区(古称琉球)元朝时,建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和台湾地区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

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岛及其澎湖列岛给日本

1942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必须将其占领的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归还中国

1945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割断了与大陆之间的联系

台湾与大陆悠久的历史交往表明,台湾至始至终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同根同祖,血脉相连,一湾浅浅的海水怎能割断两岸人对于统一的渴望。正如余光中所写的那样,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寄托了台湾人民对大陆的无限眷恋。而正是这样一种深厚的感情,为祖国未来的和平统一奠定了基础。

师:在回顾了以上这些史实之后,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究竟有何不同?

生:(回答略)

师:港澳问题是殖民侵略问题,属于国际问题的范畴,而台湾问题是战争遗留问题,属于内政问题。那么面对这些内政外交上的难题,国家领导人到底会作出什么样的抉择呢?让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让学生带着“‘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形成的的?其内涵是什么”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本第一目的内容,找出课本中的有效信息。(1)一国两制’构想形成过程

1、《告台湾同胞书》:

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与此同时,邓小平再次支持了这种做法。2、1981年叶剑英的“谈话”——正式构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4、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使“一国两制”成了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保证的国策。(2)一国两制’的涵义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实行“两制”的前提;两种制度,就是在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将对维护港澳台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是整个构想的核心。

三、回归之路——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国两制的构想本来是为台湾问题量身打造的。但它尚未在台湾问题中开花,就在处理香港问题的时候结果,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1.香港的回归

①香港的回归的历程: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等就香港问题与他进行会谈。1982年,阿根廷用武力收回了被英国强占了150多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动用了皇家海军2/3的力量,在美、法的支持下,跨越13000公里,远征马岛,打败了阿根廷军队,夺回了马岛。它保住了大英帝国的颜面,让英国人找回了久违的自豪感。撒切尔夫人携马岛余威访华,其目的自然不言而喻。当时英国态度强硬,不肯让步,一度是谈判陷入僵局。邓小平在与这位“铁娘子”交锋的过程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解决方案,使中断了的中英谈判重新焕发了生机,最终双方于1984年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在广泛吸取香港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

1997年,中国政府成功收回了被英国侵占了155年之久的香港,香港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澳门的回归

师: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1985年,中葡两国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并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1999年12月20日,随着葡萄牙国旗的缓缓降落,澳门的历史也随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是继香港问题解决之后中国在外交上的又一重大胜利,从而使我国的统一事业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结合材料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群众基础: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

问题三:中国政府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有何重大意义?(1).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2).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3).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3、台海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台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全面复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海峡两岸人民在“一国两制”方针的基础上日益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

将台湾问题分作隔绝-——暖风——寒流——契机四个时期 1.隔绝:提供蒋氏父子照片。指出他们也坚持一个中国。2.暖风:

①1979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从而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开始。

③1987,台湾政府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关系重大转折。

④1992年l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九二共识”。

⑤ 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⑥1995: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⑦2005,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两党隔半个世纪再度握手。从《告台湾人民书》的发表,到台湾方面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到“九二共识”的达成,再到两党再度握手。台海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暖风,和谐发展、盼望统一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但是与这一主流相悖的则是一些主张分裂、阻挠统一的行为。3.寒流:展示李登辉和陈水扁的 “台独“言论。

提出设问: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是什么?(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独势力)

但他们的图谋遭到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展示一组反台独的图片。

师生齐读胡锦涛发表的对台讲话: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紧接着提出问题,我们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为什么?(针对的是分裂主义和外国干涉势力)

关于祖国统一的论文 篇7

一、做好课前准备

1. 设计好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设立的基本史实;能够列举出台湾与大陆交往日益密切的事例;能够说出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能够史论结合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教师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内容、含义、地位;通过播放港澳回归庆典仪式及反映广大中国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视频资料,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加深学生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让学生认识到港澳顺利回归祖国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是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表现;“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希望通过“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2. 考虑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香港、澳门回归的经过、背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表现;“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作用,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前提。

3. 做好教具的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及台湾与大陆交往日益密切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并制作Flash课件《乡愁》。

二、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Flash课件《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作者在《乡愁》一诗最后一段中提到的这头,是指哪里呢?

生:台湾。

师:台湾位于我国的哪个地区?

生:东南沿海地区。

师:是在什么时候,“作者”跟大陆活生生地分开了呢?(让学生进行思考)

生: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垮台,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及一些专家学者退居台湾,此后海峡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作者也只能隔着台湾海峡眺望大陆。

师(总结):自此台湾跟大陆只能隔海相望,但血浓于水,大陆人民从来没有遗忘台湾同胞,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记挂于心。

2. 回归教材,讲授新课。

师: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有一位老人从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什么样的构想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呢?他是谁?(让学生看教材回答问题)

生: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位老人是邓小平。

师:请×××同学把“一国两制”的内容读一下,其他同学默默体会、记忆。

(播放幻灯片,师生共同朗读“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

(导人第二小节——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师:“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是它真正的实践却是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

(回顾历史)

师:香港、澳门是中国固有领土,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一说她们是怎样离开祖国怀抱的?

生: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岛被英国割占;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签订,九龙司地方一区被英国割占;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签订,新界被英国割占。

师:播放幻灯片,直观地向学生们展示香港被英国割占的过程。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澳门是怎样离开祖国怀抱的?

生: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占据了澳门地区。

师:播放幻灯片,直观地向学生们展示澳门被葡萄牙占据的过程。

(回归教材)

师:请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看教材,了解香港回归的过程。

师:在香港回归前,英国坚持以往所签订的条约有效,并不想归还香港。在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会谈过程中,邓小平说了一段非常感人的话,哪位同学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邓小平当时的心情呢?(展示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判时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邓小平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师:1997年7月1日零时,一个扬眉吐气的时刻到来了,假如你是中央电视台驻港记者,你会怎样报道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师: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录像。(让学生感受新中国的强大,使学生明确“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回归教材)

师:阅读澳门回归的有关内容,掌握其中的两点:1987年中葡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如期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师:让学生观察、辨别教材73页中的香港、澳门行政区区旗图,并拓展知识内容:“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为董建华,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为何厚铧”。

师:过去我们为何会失去香港、澳门?今天为何又能够顺利收回?(播放幻灯片)

(小组讨论)

生:过去是因为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装备落后,今天则是因为我们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一国两制”方针切实可行;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领导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等。

师(补充):收回香港、澳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

(导入第三小节—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师: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引起了一些台独分子的焦虑和不安,2002年8月,陈水扁首次明确提出“台湾与对岸的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同学们,台湾真的是一个国家吗?你们能不能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证明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生:三国时,吴国曾经开发过台湾;两宋时,大陆人民曾经为躲避战乱移民台湾;元朝政府曾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立台湾府管辖台湾;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

师: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性质是一样的吗?(播放幻灯片)

(小组讨论)

生:不一样,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师: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海峡两岸的统一不容他人干涉,台独不得人心,祖国统一的大潮势不可挡。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如下问题:海峡两岸在未实现统一之前,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两岸交流的情况。

生:未实现统一之前,遵循的原则是:相互尊重,互补互利。两岸在新闻、科技、学术、体育、文艺等各方面的交流蓬勃发展。

师:两岸交流的情况除了大家说到的一些内容外,还有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大陆送给台湾大熊猫,两岸基本实现“通邮、通航、通商”等。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台湾的分裂是暂时的,祖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一起期待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好吗?(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生:好的。

师:大家能为台湾设置一面区旗吗?(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进行巩固练习。

国共合作与祖国统一 篇8

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度携手,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近年来,随着连战、江丙坤和吴伯雄等国民党高层领导相继访问大陆,国共两党的关系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2008年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动,国民党重新掌握了台湾地区的政权,海峡两岸对国共第三次合作和国家统一有了更多的期许。所以,国共合作与祖国统一不仅是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自然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当然,与两次国共合作密切相关的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考生也要高度重视。

【学习指导】

复习时考生首先要注意纵向梳理有关知识,形成严密的知识结构和对历史知识准确的认识;其次注意比较分析,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第三,注意对历史规律的总结,比如通过对国共关系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对中国历史产生的不同影响,我们可以得出国共两党“和则两利、分则两伤”的规律性认识;第四,关心时政,注意时政与历史知识的有效对接。

【知识迁移】

【重难点突破】

一、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及历史启示

1. 相同点:

历史背景:都发生在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影响: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更是首倡者。

2. 不同点:

方式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党外合作。

政治基础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主要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主要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范围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四个革命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二次国共合作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它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

结果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胜利。

3. 历史启示:

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求稳定、谋发展的今天,应继续高举民族团结、利益共同的大旗,避免对抗内耗,加强交流对话,追求互利共赢,通过国共再次合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新的更美好时代。

二、 加快祖国统一的“三大法宝”

1. “一国两制”,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一国两制”的构想既体现了坚持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与现实可能性的高度灵活性。

2. 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3. 统一战线,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利条件。1982年以来,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指导方针,以“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旗帜,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为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了国内外的积极力量投入现代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祖国统一。

三、 两岸关系缓和的表现和原因

1. 表现:

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是为“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连战。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8年11月3日至7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期间,陈云林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会长江丙坤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等四项协议。加上早已开放的大陆直接投资,这宣告两岸同胞盼望已久的两岸“三通”将正式实现。

2. 原因:

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而台湾与大陆经济上具有互补性,发展海峡两岸关系,进行经贸往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指导;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海峡两岸的缓和与交流。

【练一练】

1. 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不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磕磕绊绊,但坚持到了抗战胜利,你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 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B. 中国共产党努力维护统一战线

C. 美英迫使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

D. 中日民族矛盾始终居主要矛盾

2.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有四位同学对新三民主义发表了下列四种看法,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纲领

B. 新三民主义大大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

D. 新三民主义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 在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给该评论加一个适合的标题()

A. “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 “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

C. “一国两制”能解决台湾问题

D. “一国两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① 虎门销烟② 签订《南京条约》③ 签订《马关条约》④ 香港回归

A. ①④B. ②③④

C. ①③④D. ①②④

5. “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A. “和平统一”原则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一国两制”原则D. 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6. 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下图是该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① 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②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③ 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④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

A. ①②B. ③④

C. ②④D. ①③

7. 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全国各界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实践,充分显示了香港回归()

① 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施② 促进了香港和内地的共同发展③ 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④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

C. ①②③D. ①②④

8. 1980年,当时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材料表明蒋经国()

① 希望共同维护民族利益② 希望实现国家统一③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④ 倾向于接受“一国两制”方针

A. ①②④B. ②③④

C. ①②③D. ①③④

9. 阅读下列材料

历史反复证明,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国共合作、和平统一在海峡两岸的呼声更趋高涨。

材料一(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此次代表大会亦通过此决议。

(六)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材料二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 取消一切存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统一。

四、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引自《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三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四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会谈。穿越60年历史,两党最高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胡锦涛总书记说:“从你们踏上内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两党就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200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举行了会谈。胡锦涛强调,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共认识到国共两党合作的必要性是什么?材料一中“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其实质指什么?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2) 结合材料二分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是如何体现的?第二次合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3) 在材料三中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4) 结合材料四,分析两党历史性的再度握手充分印证了国共两党当前共同的根本利益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D2. D3. B4. D5. B6. C7. A8. C

9. (1) 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其实质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或者保存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标志: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2) 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体现: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成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3) 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一国两制”。

上一篇:基石专题片观后感下一篇:第一届环保知识趣味竞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