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文化总结

2024-07-17

街道文化总结(共8篇)

街道文化总结 篇1

2021年,盐井街道文化工作在上级部门和街道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街道文化基础设施有了极大改善,为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保障,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了全街道人民的文化素质,为全街道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使我街道的文化事业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文化小组机构健全

我街道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街道长、宣传委员任副组长、各村主任任成员的“盐井街道文化事业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响应。上级政策,为我街道文化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大投入文化设施更加完善

为了进步改善我街道居民文化生活环境,提升居民文化生活质量,今年以来,盐井街道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

(一)建成文化站。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文化活动广场为居民提供了活动场所。综合文化站设立综合多媒体室、图书室、培训室、共享活动室。

(二)规范农家书屋。九个行政村农家书屋进一步规范,并全天开放,为广大居民借阅书籍提供了便利。

(三)组建基层文化队伍。在县文广旅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展了各乡街道的群众优秀舞蹈队员集中训练,进一步提升了各乡街道舞蹈队员的素质,让各乡街道文化队伍更加充满活力。

(四)完善基层文化服务。配县文广旅局,完成了村级服务平台七个一的基本验收,包括村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宣传栏、体育设施等已基本完善,同时对街道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情况展开调查,对不规范使用问题,进去整改,进一步充分发挥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作用,为街道村居民文化生活提供保障。

三、大众参与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支持文化表演。三月份依托街道千亩苹果园,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来,街道舞蹈队为佳节登台献技,展现居民风采。

(二)开展文化慰问活动。三月份,三八妇女节,开展了“巾帼行动”,政府干部与舞蹈队员,来到了鱼脊梁村村敬老院,慰问老人,为他们送上了生活必须品,同时为他们献歌献舞,为老人的老年生活添彩。

(三)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晚会。七月份,在县文广旅局的组织下,盐井街道开展了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包括篮球赛、文化汇演晚会等等。

(四)开展中秋文艺晚会。八月份,盐井街道在县文广旅局的指导下,在盐湖公园开展庆祝中秋佳节文化汇演,丰富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陶冶艺术情操。

街道文化总结 篇2

一、注重街道文化的渗透力,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由城市街道管辖的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是以共同地域为基础, 以共同的利益为纽带, 有共同的认同感为标志的一种居住、工作人群的集合体。注重社区文化的渗透力, 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重要因素。

1. 从机制上构筑社区文化平台, 架起党和政府与社区居民联系的桥梁。

昌硕街道共有19个社区, 把社区工作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积极推进党领导下的社区依法自治和民主建设。以社区党建为核心, 建立健全社区文化新型组织机构, 推行了街道干部“联系社区”制度, 并向每个社区下派了文化指导员, 重点帮助和指导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

2. 从观念上创新文化发展理念, 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的各项活动中来。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能够有效防止和消除封建迷信等文化垃圾的传播, 把社区居民团结起来, 凝聚起来。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年”、“社区品味提高年”、“社区发展年”、“创建学习型社区”等有效载体和开展“社区是我家, 建设靠大家”等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活动与方法, 在引导价值观念, 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 教育娱乐群众和促进社区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从以人为本的管理上, 体现社区居民人性化追求。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社区文化的核心。在人性化的管理过程中, 切实的构想与具体的规划是必要的, 它可以使社区文化建设不断得到改善。随意的社区文化生活活动, 不利于社区文化层次的提高, 也不利于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街道社区通过调研走访、座谈听取意见等形式, 真实了解居民对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 并对过去文化活动存在的零散化倾向问题提出:一是文化活动要有总体规划, 不能应时应景和随意性;二是文化活动要体现整体性的关照, 不能仅仅关注社区少部分人群。要把社区文化根植于社区居民之中, 真正让居民感到社区这个大家的乐趣和温暖。

二、激发街道文化的吸引力, 是提高居民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以城市社区为依托, 发源于社区, 发展在社区, 通过以文化设施为载体, 以丰富多样的文化建设活动等形式, 吸引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使得争创文明社区和争做文明人落到实处。

1. 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用先进的文化牢固地占领社区文化阵地。

着力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党委、政府到社区, 建立起主管、分管和具体实施的文化组织与管理网络, 制订文化活动整体规划和方案。无论是全县性的重大节庆活动, 还是日常性、经常性的居民文化活动, 都能拉得出有一定阵容的文化“主力军”和富有生机灵活的文艺“小分队”。如街道文化活动每月举行一次, 以社区为单位的文化活动每周举行一次。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二是建立参与面较广的社区文化队伍, 吸引更多的家庭成员加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如建立的“欢庆锣鼓队”、“中年时装队”、“老年合唱队”、“铜管乐队”、“太极拳表演队”、“歌咏团队”和“百人秧歌队”“残疾人竹乐团”等文化队伍, 这些队伍人员以组织号召与自愿参与为准则, 深受广大居民的欢迎。三是通过“社区共建”、“警民联建”、“校社互动”等有效形式, 为社区“文艺库”集聚各方面的艺术人才, 并建立“文化艺术人才档案”, 尤其是吸引原来“散兵游勇”的文艺骨干, 使他们成为社区文化平台上的“文娱明星”。

2. 充分利用城市社区资源, 强化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近年来, 随着“独松关”、“古城墙”、“驿站广场”、“吴昌硕纪念馆”、“竹子博物馆”、“生态广场”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新型文化设施的建设, 很好地体现了新老城区开发和利用价值的最大化。不仅使社区居民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文化知识, 而且增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的向心力。同时, 建立健全在社区居民家门口的“六室三站一校一场地”文化娱乐设施, 使居民更好地利用时间参与文化活动, 大大改善和方便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3. 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 夯实社区文化发展根基。

近年来, 加强和完善社区服务站点的建设, 建立社保、计生、医疗保健等家政服务等服务项目, 不仅解决了部分社区居民的就业出路, 而且还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延伸链。同时, 广开门路, 招聘各类文化艺术人才, 兴办文化实体。如“竹海艺术团”、“演出服饰创意制作公司”、“健身中心”、“舞蹈艺术班”等等, 都是由引进的文化人才以股份制和收入分成的形式管理, 并在政策上给予争取优惠, 更好地壮大文化产业, 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增强街道文化的生命力, 是传承特色文化的永恒主题

充分挖掘竹文化、白茶文化、弘扬孝子文化、驿站文化、书画文化, 丰富生态文化内涵。

1. 注重特色, 把打造“生态文化”与建设“绿色社区”结合起来。

在“生态文化”与“绿色社区”的结合点上, 通过一系列的社区文化平台, 展示居民精神风采。如“家家乐”家庭文艺大奖赛, 集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于一体, 全方位展示“家庭文化”。又如“社区邻里节”、“社区体育大PK”、“民间艺术踩街”等活动, 全面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扎实开展。

2. 雅俗并存, 把继承传统文化与坚持艺术创新结合起来。

昌硕街道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 在继承与创新上注重社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协调, 精神与物质文化的协调, 以及城市与乡村文化的协调。做法是:一是专门成立民间和地域文化传承指导小组, 对流传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整理, 就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进行探索研究与指导;二是安排和落实专职人员对民间和地域文化进行梳理、归类, 建立档案;三是组织民间艺人对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修编与加工, 集结出刊《递铺风俗志》、《安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安吉县民间三套集成》—“故事卷”、“歌谣卷”和“谚语卷”。社区民间艺术已拥有120余支业余队伍, 其中有青龙、黄龙、老龙、板龙、九龙呈祥等舞龙队, 还有旱船、龙灯、狮子、锣鼓、秧歌、手马等踩街表演队, 使民间传统艺术得到代代相传。

3. 展示形象, 把群众性自娱自乐与走向艺术殿堂结合起来。

澳門街道的龍文化 篇3

聚龍里

聚龍里,又名苦力圍,位於夜姆斜巷(崗頂斜路)一側的一段斜坡上。顧名思義,這里的龍,就是中華兒女之意,專指當年聚集此地等待遠赴他鄉的華人苦力。“豬仔”是當時對苦力的俗稱,“被人賣豬仔”,今天仍為港澳一特色生活用語。

19世紀末,中國國力衰落,中華民族淪為國際列強的欺淩對象,澳門亦淪為國際列強混雜的據點。1851年,一名澳門人和兩名法國人開始做起令人髲指的苦力貿易生意。當時的“苦力”,據說大都來自廣東和福建,年齡在18歲以上,簽了賣身契,必須赴國外勞動8年。出發前,他們就被關在現在的天通街、沙欄仔街附近的不同建築內。因為環境惡劣,不少若力還未上船已死去,即使有命上了船的,海上死亡之神亦奪去不少苦力的性命。到1871年,澳門已有5家從事人口販賣的公司,數萬名華人苦力經澳門賣到國外或南美洲種植園從事體力勞動,他們的身世悲慘,與奴隸無異,甚至連非洲黑奴都不如。澳門因此在國際上聲譽一落千丈。數年後,澳葡政府不得不禁止了這種慘絕人寰的苦力貿易。

生活在今天的中國人可能難以想像曾經發生在澳門的不堪人道的歷史,而百多年前的聚龍里作為反映那段黑暗歲月的見證者之一,而吸引著不少遊人前來緬懷這里曾經發生的故事……

若是沿著崗頂斜路向上攀行,正好可細心體會當年來自中國內陸的苦力在這里的生活條件是如何的艱苦!由遠及近地迎面而來的是,一堵黑色的斑駁外墻、一面中式牌樓書寫著黑色大字——聚龍里,似乎在向世人講述著昔日這里的故事。當年這裡就是被販賣的苦力進出“苦力圍”的必經之門吧?一座土地公社端坐門樓一側,似是守衛著大門,或許亦曾經看遍那些囚禁在陰暗小屋中苦力的絶望……

今日的聚龍里,歲月已洗滌盡昔日罪惡的蛛絲馬跡,留下來的是散落小巷的岭南式房屋遺址和其破舊的身影,相偎著數幢現代住宅樓房,過道泊满各式電單車,門窗外晾曬著萬國彩旗般的衣物,偶爾有不知從哪裡跳出來猫咪,盤在過道晒午後的太陽,還有不知从哪一戶民宅傳出的電視聲音,處處散發著當地居民的生活氣息。

行走在這里,如同走過一段由中國近代邁向當今的時光機旅程,讓人感慨無限:這一處中國近代歷史的特殊遺址,至今仍舊是有序的生活社區,也成為居民的一片安寧小天地。徜徉其中,更是如同上了一堂活龍活現的近代澳門歷史課,從而倍加感恩和珍惜今日社會的富足生活……

聚龍舊社

若說對聚龍里有一種輕觸歷史的恐懼感及勾起後人對澳門歷史黑暗歲月的回憶的話,那麼位於營地大街關前街附近的另一小巷──聚龍舊社,卻是昔日清政府對西方列強博奕及對澳門仍然有控制權的歷史見證。

聚龍舊社,因巷內一古老土地廟──建於明朝的“聚龍公社”而得名,1869年正式命名,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了。在位置空間上,聚龍舊社距離清朝海關“澳門關部行台”的所在地——今關前街和關後街之間僅數步之遙。

關前街和關後街,澳門早期的中式古老歷史街道,今日卻因鋪設以各種波浪紋圖案的葡式石仔路,而令這里歐陸風情、中國風情各行其是,散發獨到的迷人風采,又因城市最初的肌理透徹的是傳統色彩的中式街道,特別是與關前正街相交的一道窄巷弄“聚龍公社”土地廟的保留,成為遊人尋尋覓覓中意外的惊喜。

今日,這間古老公社因依附在民宅之外墻下,其貌不揚,而不被人注意,一堵黃色的矮牆,配置一道東方式月門、一扇翠綠琉璃瓦窗花,因廟里一座樹立於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的諭碑,碑文載有:“泗勝坊乃闔澳咽喉之地,兼近海隅,舖戶民居甚密,日前延火延燒,皆由無備之故也……”記載了昔日這里的民風民情,而被澳門政府列為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物而加以保護,可惜因設有玻璃罩,而難以看請文字及感受諭碑的真實感。旁側是由街坊加設的土地公公婆婆塑像,無聲地靜立在方寸之間的一隅,見證著澳門小城的風風雨雨,見證著百年時光在凝固中消逝……

东城街道文化工作总结 篇4

东城街道地处市委市政府驻地,辖区面积6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6万人,流动人口4.2万人,下设8个社区工作站,30个社区,街道有14个社区室内文体活动中心,6处社区文化广场,70余支群众性文体队伍,人员3000余人,今年来共组织大型文体活动79场次。

一、以阵地建设整合多种力量

(一)综合文化站建设:在市、区及街道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9月东城街道综合文化站在兴盛社区挂牌。我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于2010 年。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有游艺室,多功能排练厅,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电子阅览室,展览室,图书室,多功能培训室、管理室、档案室各一处。文化站总投资100 余万元,2010年街道投入资金 80余万元,完成文化站的水、电、暖设施建设及房屋装修保证文化站日常工作的开展。

(二)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建设:2010年新建兴盛、海河、安和社区文体活动中心1800平方米,配套完善了文化体育设施:电脑,投影仪、电视机、DVD,书桌,会议桌、书橱,乒乓球台,台球桌、棋牌桌、室内健身器材等室内活动设施。维修、更新室外健身器材 52个,室外篮球架3个(塑胶场地)总价值达90万余元。东城街道先后建设室内文体活动中心14处,室外建设有文化广场6处,室外健身活动

场所51处。

(三)街道文体中心建设:总投资近600万元的东城街道文体中心,于2011年10月底高标准建设完成,该项目占地面积 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二层可使用面积2178平方米,共建成室内8处功能室,有篮球场、排练厅、乒乓球室、健身房、管理室、台球室、棋牌室、阅览室。同时,2处群众健身广场高标准建成。

二、以队伍建设打造有效载体

街道辖区共有文化团队26支,其中2011年新增3支,团队总人数达4000余人,近年来先后扶持大型业余艺术团体10个,每年组织各种类型文体活动80余场次。受益居民每年达9000余人次。这些文化团队在街道各社区,带领广大社区居民活跃在各社区文体活动中心,极大的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其中的“常乐”业余艺术团于2010年1月份登上了星光大道的舞台。同时注重人才培养,2011年新增统计上报辖区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4人及指导辖区17处晨晚练点日常运作情况。丰富居民业余文体生活。2010和2011年共辅导健身群众2万余人次。

三、以凸显个性打造交流平台

(一)异彩纷呈艺术节。8月18日,与东营区旅游局联合主办了东城街道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启动仪式暨“百家宴”活动。作为东营区“国民休闲汇”系列活动之一,街道艺术节以“激情之夏 相约欢乐”为主题,重磅推出作为重

头戏的“百家宴”,此次活动是通过报名自愿参加的,共有100个家庭参加。每个家庭由2至3人组成,每个家庭准备3个菜。平时在社区里时常见面却叫不上名字的居民,此时都坐在了一张桌子上,大家互致问候,互相诉说着平日里不曾说过的亲密话语,感受着和谐的社区氛围和浓浓的邻里亲情。“百家宴”活动拉近了居民之间的距离,提供了邻里间交流的平台。“百家宴”活动搭建起的邻里沟通的平台,居民们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充分体现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成果。

同时,各社区系列活动也随之展开:明月社区的“匠心映明月,巧手夺天工”明月社区女红作品展;清风社区“好戏连台,唱响明月”社区戏迷票友会专业、业余戏迷纷纷粉墨登场;8月26日晚,辽河社区举办了以“和谐邻里、福满辽河”为主题的第六届邻里节表彰联欢会,共建单位领导与社区居民欢聚一堂。安泰社区先后承办了“我爱我家”少儿书画比赛、“楼宇情”拔河、定点投篮比赛、中老年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邻里一家亲”联欢晚会,标志着首届东城街道文化艺术节圆满落幕。整个艺术节活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其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形式,吸引广大居民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表达了居民热爱生活、崇尚文明的美好愿望,进一步传递了家庭亲情、邻里友情、社区温情,体现了社区文化“共驻、共享、共建”的良好局面。

(二)冬枣采摘节迎八方宾客。按照今年山东省“国民

休闲汇”活动要求,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东城街道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一产与三产融合转化,强化品牌效应,在前两届活动的基础上,成功举办了2011第三届东营.增山冬枣采摘节。活动由我街道与区旅游局共同主办,东营瀛海旅游开发公司具体承办,时间为2011年10月10日至30日。

(三)全民健身运动会大获成功。东城街道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的宗旨是以体育系列活动为平台,以社区居民为主体,通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广大居民群众踊跃参与,营造关爱的良好氛围,为和谐东城做出贡献。同时,创新宣传方式,街道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精心设计制作了彩页单张(内容包括时间安排,规程,居委会分布图等),海报,并在各居委会发放,张贴。有效利用了小区电子显示屏宣传街道全运会。这是一场专门针对东城辖区各社区举行的运动会,在我市各级运动会中属首例。在集中比赛的两天里,来自各社区的31支居民代表运动队伍,1500多名居民在此迎来属于自己的全民健身“嘉年华”。比赛共有集体跳绳、趣味体育等13大项目,在率先进行的集体跳绳项目中,因为比赛项目充满了趣味性,让每名出场队员都充分感受到了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虽然队伍中很多选手相互不认识,但是经过了这样的一场比赛,大家在欢声笑语中迅速成为了好友。

东城街道主办的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是街道自建立以

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这也是东城街道进一步丰富群众体育生活,体育事业发展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东城街道位于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政府驻地,始终把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作为关注民生的大事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600万元的街道文体活动中心投入使用,街道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街道文化站工作总结 篇5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抓好设施建设、整和社区资源,开辟文化阵地、推进社区文化发展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在街道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把街道文化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列入了街道党工委工作计划;街道由文化站站长具体抓此项工作,有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文化室等具体负责社区的文化工作,形成了人员分工明确、层层有人抓的文化工作体系,因地制宜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为了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文化组织机构,发挥街道文化中心的作用,各社区依据自己的特色成立了书法、象棋、门球、老年健身活动队伍等群众性自治组织,进一步促进社区的文化活动发展,使得街道的文化站工作继续朝着稳固发展的方向前进。

2、抓好设施建设,整和社区资源。文化设施、活动阵地的建设是开展街道社区文化活动的根本,活动阵地和设施的多少、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社区居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街道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和创造一个优良的活动环境,紧紧抓住中心工作“双争”的机遇,采取“上级助一点、共建筹一点、自己出一点”的办法,改善了街道社区的文化室活动、文化设施等的基础性建设。目前体育活动场所有健身路径60处,健身房2处、棋室12处、新建篮球场1处、门球场2处、排球场1处、台球室3处、乒乓球房5处、文化室10个、阅览室10个等。除此之外,挖掘街道文化资源,组建街道腰鼓队、老年木兰拳队、木兰扇队、木兰剑队、老年秧歌舞队、柔力球队、中老年健身操队等,满足了居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多元化的需求;落实资源共享,使单位资源向社区全面开放。

3、开辟文化阵地,推进社区文化发展。为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和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街道根据客观实际如季节、气候、中心工作等,定期通过板报、传单、咨询等形式向居民群众宣传健康知识、文明知识、家庭教育、社会公德等,使居民群众能更好的调节身心、促进健康,而且起到了宣传造势、舆论导向的作用,对于确保各时期中心任务的完成和文化活动的开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依托社区资源,切实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

1、与时俱进,配合中心工作,开展各种文化宣传演出活动。

10月15日,街道怡园社区的白马河公园人头涌动,热闹非凡。各社区的工作人员都聚集在这儿,开展名为“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社区文化大型活动。街道文化站以社区为单位共分为了10个组,每个组表演两个节目。有歌曲,有小品,有表演唱,有舞蹈等类型。每个组在表演的时候花样百出,都倾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逗得在场观众哈哈大笑,祥和欢乐的气氛始终充满着整个会场。

今年,各社区精心组织了各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秧歌、太极拳、拳功操等健身活动,群众趣味游园活动,象棋、扑克牌、跳棋比赛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群众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也扩大了全民健身的推广普及面,让群众在运动的乐趣中欢度佳节,让春节过的更有新意。

203月8日,街道文化站与凤凰社区迎“三·八”职工趣味运动会在白马河公园举行。此次迎“三·八”趣味运动会共设了拔河比赛、自行车慢赛、50米运球跑、一分钟跳绳、一分钟踢键子等5个比赛项目,参赛运动员100余人,分别来至各社区。此次趣味运动会为“三·八”妇女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这是一次团结的盛会,是一次凝聚人心的盛会,是一次施展才能的盛会。

为丰富广大居民群众的健身要求,年4月29日,街道10个社区和医大、附一医院的老体协成员们早早来到了白马河公园,参加街道举办的“全民健身”老年人健身操比赛活动。每一支比赛队伍都着装整齐,精神饱满,每一个参赛代表队队员们都经过精心打扮,穿着鲜艳夺目。每一参赛队都竭尽全力赛出自己最好的水平,赢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本次比赛设有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组织奖2名,由评委小组当场评分颁奖。

为了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活跃丰富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老有所乐,5月3日,街道河上社区在文化活动中心举办了别有风味的庆“五·一”老年趣味文化比赛。本次文化比赛共有扑克、象棋、桌球、乒乓球等多个项目,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参加人员多,上到80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下到年过半百的退休老干部及家属等百余人踊跃参加,比赛以增进老年人文化交流、促进老年体育活动开展、展现新时期老人丰富的文娱活动及新时期老年人文化、精神生活新风貌为目的。趣味文化比赛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得到了辖区居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与积极参与。

8月14日晚,由街道承办的“推动平安建设、构建和谐上海、共创美好家园”专场文艺晚会在东辉花园小区拉开了帷幕。辖区各单位、社区10余个单位100多名演员参加了此次演出。嘹亮的歌声,欢快的节奏,尽情挥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9月28日,街道“文艺轻骑兵”队伍文艺专场晚会在博美诗邦小区举行,广大群众,特别是一些老年朋友,用她们最美的舞姿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11月3日,在街道怡园社区万象城广场歌舞飞扬,气氛热烈,这里正在举行上海街道冬季征兵文艺演出活动。活动中,演员们为在场的适龄青年们表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用动感的音乐和热情奔放的舞姿给他们加油、鼓劲,祝愿他们多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添砖加瓦。

2、积极培养骨干队伍,带动社区体育工作在街道全面开展。

培养社区体育骨干队伍是开展好我街道社区体育工作的有力保证,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的有效措施,为此,我街今年重点抓了培养文化骨干队伍工作,一是选拔一批有较强组织能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把过去有过组织领导经验的同志组织起来学习《全民健身条例》精神,弄清全民健身的伟大意义,利用这些人在社区里组织起各类体育健身队伍;二是通过开展活动对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有一定功底人员进行统一培训,邀请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个人素质,把正统的.训练,锻炼方法带给广大居民群众;三是充分发挥老年体育协会作用,通过老年体育协会组织街道内中老年的体育健身活动,并收到十分可观的效果。目前,社区组建了不同形式的健身队伍,有门球队、太极扇队、老年舞蹈队、腰鼓队全面活跃了中老年体育健身气氛,并且吸引了大量的体育爱好者参加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健身队伍不断在壮大。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街道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为营造文明、温馨、和谐的街道增光添彩。

三、文化队伍建设促进了街道社区文化体育的蓬勃发展

目前我街道社区组建民间文艺队2个、老年人演唱队3个、戏曲队2个、腰鼓队5个、健身操队3个、柔力球队2个、太极拳队1个,各种健身操舞队若干个,随着队伍的壮大,我街道文艺队近300余人。队伍的不断壮大、活动的全面开展,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凝聚力,达到了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效果,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精神文明程度,促进了街道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上海街道文化站日常工作

今年,上海街道文化站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如:文化站职责、岗位职责、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管理办法、业务培训制度、图书借阅制度、文化器材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年初有工作计划,全年有工作总结,从而使我街道文化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

总之,通过努力,我街道今年文化工作、文化站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部门的要求还不够,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探索,努力工作,为早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奋斗。

街道老年文化体育服务工作总结 篇6

总结及工作思路

xx年我街道老年文化体育工作在区指导下,在街道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以造福老年,有益社会,营造和谐为目的,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就一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工作体系,确保文体工作有序开展

为完善街道文体工作网络体系,不断提高文体活动居民的参与率,我街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街道文体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把文化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纳入到街道老龄工作的议事日程。成立以街道和社区为一体的文体工作网络体系。制定文体工作计划、方案和要求,妥善解决文体工作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为文体工作增光添彩的新方法。通过健全组织,加强管理,切实有力地保障了我街道文体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

二、整合和优化街道资源,奠定坚实基础

我街道通过深入社区,走访居民,了解掌握了社区老年文体人才资源,以社区为龙头,发动、鼓励社区内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文体队伍和活动中来。同时,辖区内遍布各类宣传橱窗,通过这一窗口,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学习以及交流的场所,满足了不同人员的文化需求。另外,我街道也为广大的老年人提供了电脑室和图书阅览室,为老年人提供学习、沟通的场所,奠定了文化教育工作的阵地资源。

三、结合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为推动我街道老年文体工作的全面发展,努力搭建地区老年人健身休闲娱乐、文化交流、学习教育的平台,我街道各社区定期举办不同形式的文体活动,并不断探索,选准适合老年人的活动,不断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我街道各社区制定了文体工作活动计划,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都受到广大老年朋友的欢迎。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文体活动内容相对单一 这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改进的。

工作思路

一、以地区特点为基础,不断满足老龄群体的需求

社区文体活动的内容要有所创新。积极拓展新的活动形式和活动空间,注重加强引导老年人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力争使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

二、充分发挥辖区人才优势,做到整合资源、优势共享、优势互补。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调动起共建单位的配合。营造出温馨文化氛围。在繁荣社区文化活动的同时,根据街区特点,注重加强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在现有的老年文体队中重点提炼1-2支精品队伍,使老年人获得充分展示的机会。

论街道社区的文化产业发展 篇7

一、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是社区繁荣进步的重要平台

21世纪, 中国社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将是社区繁荣进步的重要平台。

(一) 社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与市场衔接, 政府扶持之路, 正成为街道经济的强劲增长点。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的精神食粮, 在前期, 所有的文化问题都是事业问题, 对政府财政支出方面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压力, 很难对文化事业进行全额的投资。今天,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交融, 政府可从文化主流方向、政策和技术上加以引导, 适当在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方面进行投资、扶持。让文化产业化, 走市场之路, 让文化产业经营者寻求市场的需求, 开展“以文养文”、“多业助文”的活动, 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投资和发展社区文化产业, 特别是要有独特的文化创意, 能获得高回报。以旅游文化为例, 旅游是一个综合带动作用很强的产业。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关于中国旅游业对就业贡献的数量测算与分析研究表明, 旅游核心企业每增加1个职位, 就能拉动间接就业4.5人。据统计, 旅游服务业本身涵盖12个第三产业、还有23个行业与旅游服务业间接相关。研究表明, 旅游业增加值每提高1元, 就能拉动相关产业增加4~7元的收入。又如杭州的“西博会, ”第一届举办, 政府拨款1000万元, 占总支出的三分之一, 第二届减少到400万元;第三届政府不再拨款, 并且, 一些项目的冠名权都卖了数百万元不等, 这充分说明, 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产业, 是街道和政府经济的强劲增长点。

(二) 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繁荣了社区的文化活动, 营造了街道的先进文化氛围, 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文化产业这一范围十分广泛, 它包括娱乐市场、音像制品市场、书报刊、艺术培训、演出市场、艺术品市场、旅游业、网络服务等多个项目。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让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有更多的选择, 能开拓视野、了解更多的知识。如经常性地举办一些文学、艺术讲座, 把艺术和知识人为地在无意识当中注入群众的脑中, 让社区居民更好的分析美与丑、雅与俗、是与非;在网络中, 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发生的国内国外的重大事情;艺术培训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掌握一门技能、和人进行艺术交流、展示自我、提高欣赏与鉴赏水平。因此, 社区文化产业发展可以繁荣社区的文化活动, 营造街道的先进文化氛围, 提升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三) 社区文化产业发展延伸了政府的基层基础工作, 凝聚了社区的正气、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 每个到深圳的人一般都有一个追求目标, 而且希望在短期内能达到这个目标, 一旦这种急于求成的目标在短期内没有实现, 一些人往往表现出一种急躁、浮躁和浅薄的心态, 甚至出现越轨行为, 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另外, 作为移民城市, 深圳人的心态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缺乏一种精神归属感或文化上的认同感。进行文化投资,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提高社会就业率, 增加就业岗位, 加大社会的经济活力。欧盟委员会题为“增长, 竞争与就业”的白皮书认为, 文化市未来就业的重要部门,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进一步要求, 文化产品和文化附加值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所以, 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引导, 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产业, 延伸政府的基层基础工作, 开创具有普及性的娱乐性、趣味性、欣赏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社区文化活动新局面。这样, 使文化活动可以渗透到社区的各个层面, 凝聚社区的正气、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当前社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因为文化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产物, 人们的观念还没有转变, 对文化产业这一名词还不了解, 因此, 当前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 政府的社区文化产业政策欠明晰, 致其无法与市场对接。

社区文化产业要发展, 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特别需要一些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 要把文化建设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 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然而, 中国的文化产业监管过严、文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行政干预过多、市场准入过高、法律法规不健全, 对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和产业性质认识不足, 致使文化产业不能轻装上阵, 不能按市场经济规则运作, 特别是在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相冲突的时候, 往往是先顾政府行为而扔掉市场, 这样造成经济与信誉方面都遭受损失, 在群众当中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而无法与市场对接。中国在法规的修订年限上间隔时间较长, 有的长达半个世纪, 加拿大健全和完善文化法规为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管理文化产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

(二) 社区文化活动平台短缺, 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的孕育和发展离不开支撑文化活动的平台, 各类文体活动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必将为文化事业的产业化提供必要的保障。文化投资规模过小和结构的不合理就会形成一个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通过加大文化投资, 来形成文化产业的新生产力。在我国, 文化事业处于一种欠帐状态。各个社区文化活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严重短缺, 装备多已老化, 无规模、档次偏低, 无法引起社区居民的活动欲望。另外, 由于受人才、经费来源、组织机构、活动场所等因素的限制, 社区内部自发举办的文化活动在数量上相对欠缺, 形式单一, 起点较低, 对社区居民精神层面影响不够, 这种环境, 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 普遍缺少文化产业经营型人才和相应的文化中介组织。

搞文化离不开专业人才, 搞文化产业离不开有真知灼见的经营性人才, 没有经营性人才, 文化产业就无法运作, 更无法进入正轨并良性运作。目前, 文化系统的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 文化管理类和文化经营类的高级人才太少, 谙熟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规律, 擅长文化产业策划、文化管理、文化经营、文化交流、文化制作和文化经济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缺乏, 相应的文化中介组织也较少。

三、加快推进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路

加快推进社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政府抓紧推出相关投资扶持政策, 以引进社会资金为主, 共同构筑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平台

目前, 中国文化投资领域地一个不正常现象是:一方面文化产业地发展急需大量资金, 另一方面巨额资金躺在银行里沉睡不醒。根据2002年初地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民间储蓄已经达到了7万多亿元, 如果加上居民手中所有的现金、国债、外汇等, 实际民间金融资本已经超过了10万亿元。其实, 政府关键是放开和倡导文化投资的倾斜鼓励政策, 那就是以政府的公共投资进行先期投入, 包括营造文化基础设施、扶持示范项目、培养优秀人才等, 还要改善环境, 对此间进入的企业商业投资进行减税和配套补贴, 给予积极的鼓励, 并制定出一系列相关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和吸引文化产业投资的优惠和扶持政策,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 形成社会共建格局。以引进社会资金为主, 在法制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轨道上, 让他们合法的经营, 使社区文化产业快速的发展, 形成市、区、街道、社区、社会文化团体和社会文化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结构, 以此共同构筑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平台。

(二) 街道主管部门积极引进、培育中介组织, 开拓社区文化产业市场。

社区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要不断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实现居民道德水平的提升, 光靠政府组织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大部分必须利用市场运作的方式, 利用社会资源, 积极引进竞争机制, 培育中介组织, 我们必须根据市场和社区居民的需求, 积极的引进和培育文化中介机构, 优化人才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凝聚力, 有目标的开拓社区文化产业市场, 较好的引导社区居民参与高品位的文化活动, 建设社区文化, 并将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高倍放大, 从而促成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

(三) 大力吸引社会文艺专才参与社区文化中介活动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在用人才方面还需要改变观念, 我们需要大力吸引社会文艺专才参与社区文化中介活动。首先要加大对社会文艺专才的支持力度, 引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文艺带头人, 采取积极措施, 制定一个吸引、稳定、集聚文艺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制度环境;其次, 为社会文艺专业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 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 更新人才引进理念, 拓宽文化人才引进渠道, 变单项引才为综合引才、物质引才为制度引才、企业引才为产业引才, 促使更多的优秀文艺专才参与社会文化中介活动。

(四) 努力完善街道、社区、居民小组的三级文化工作组织网络, 形成相关工作架构

社区文化产业要形成规模和有影响力, 不是单一的哪一个部门或哪一个人所能做成和做完的, 它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不断积累、合理开发社区文化资源, 增加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 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积极开展对内对外的文化交流, 努力完善街道、社区、居民小组的三级文化工作组织网络, 形成相关的工作架构, 营造浓郁的社区文化氛围。

(五) 深入挖掘散在民间的地域文化精英, 组织各类业余

文化活动团队, 为文化产业运作、文化中介活动提供充足人力资源。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 让广大社区居民享受到丰富多采的文化和娱乐生活, 就要打破学科的围墙, 形成多学科协同的研究团队。在我国, 各地文化方面的“能人异士”众多, 要快速地推进社区文化产业发展, 使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更加丰富多彩, 更能够吸引广大社区居民, 我们还必须深入地挖掘散在民间的地域文化精英, 组织各类业余文化活动团队, 让“身怀绝技”的“能人异士”都能一展所长, 使民间地域文化得以流传, 并为文化产业运作、文化中介活动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丰富的民间文化素材。

(六) 抓好试点, 循序渐进,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切实推进社区文化产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社区发展是社区文化发展的根本, 社区文化的发展程度最终取决于社区发展的程度与规模。建设社区文化的前提是社区的稳步、健康发展, 在此前提下, 推进社区文化产业发展不能“一口吃成大胖子”, 要以建设高品位文化社区为出发点, 根据社区发展的实际水平和潜力, 合理规划社区文化发展目标与进程, 抓好试点, 循序渐进, 一步一个脚印, 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切实推进社区文化产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社区文化产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创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决策的基本保障。在具体实施中, 社区文化产业发展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战略投资。把文化投资看作一种完全由行政垄断和政府投资来承担的行为, 不但效益非常低, 而且事实上政府也无法承担巨额的投资费用, 其要害是:投资主体完全背离了市场的定位, 无法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并无法达到投资回报的基本要求。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产业, 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 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 合理引导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公共投资和商业投资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 使责任均衡化;以多元化的文化理念为先导, 使文化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适应性, 按照开发一个, 成熟一个, 再扩大一个的做法, 规避风险。还需提高文化品位, 营造良好的文化、法律和交通环境, 做好各种宣传, 发布各种活动信息, 千方百计地把服务工作做好, 让投资者觉得投资空间越来越大, 投资环境越来越好。另外, 发展文化产业, 还需努力与WTO规则接轨, 营造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投资环境, 积极发挥市场对于文化投资的正面引导作用, 做到领导到位、规划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社区文化产业方可稳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摘要:在经济迅猛增长的新时期, 社区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本文就社区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做一个简单论述

街道文化总结 篇8

关键词:街道景观 美学 时代特征 人性关怀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提高城市功能,达到城市结构调整、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文明的目的,人们日益关心周围的环境。对于城市街道景观也不例外。城市街道是城市经济水平的集中体现,对人自身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B·鲁道夫斯基在《人的街道》书中指出:“街道是母体,是城市的房间,是丰沃的土壤,也是培育的温床。其生存能力就像人依靠人性一样,依靠于周围的建筑。完整的街道是协调的空间,无论是非洲的卡巴那样密室似的住房,还是威尼斯的纤细大理石宫殿,它们所构成的街道都主要靠周围建筑的连续性和韵律。街道正是由于沿着它有建筑物才成其为街道,摩天楼加空地不可能是城市。”

一 现代城市街道景观文化的发展

城市街道景观环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特色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应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地设计和规划。建筑师简·雅各布说:“当我们想到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街道和广场。街道有生气,城市也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沉闷。”城市街道景观与道路上穿梭不停的人群,不同的建筑,城市公共艺术,雕塑,环境绿化,岁月积累的历史文化氛围等共同组成了城市环境主体形象。

我国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局,在我国战国间流传的技术记录书《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早期都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对街道的宽度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及“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等等。可见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街道的组织与宽度是表现城市空间系统和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千百年来,在人们的观念当中,街道或街坊都与自己的家一样,都是自己的空间。街道是城市的生命线,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城市对文化的吸纳、提升功能。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历史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街道景观文化作为城市景观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城市的特色和活力。

二 现代城市街道形态的美学体系

现代城市街道的景观把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多重美学特征体现出来,使之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属于功能性的消费,越来越多地渗透进审美性的内涵,有的功能性的需求甚至降低到次要地位,而审美性的需求上升到首要地位。现代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适应,适应现代人对艺术的需求和日益增强的审美能力,以及现代城市街道形态的基本要素点、线、面及常见形态也涵盖于现代生活的一般审美属性里。

1 街道景观形态中点的审美属性

点的基本特性是聚集,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成为视觉的中心。由于在景观设计中运用的点是纯粹形态,它的大小和形状变化直接影响点的审美属性。在街道景观中,“点”通常被做为特殊的景观聚焦点来控制一定的街道景观空间,或是做为该街道空间的趣味中心。例如,设立在林荫大道中的城市小品、城市街道交叉口的交通标识碑以及城市雕塑等,都是该街道空间景观的焦“点”。

2 街道景观形态中线的审美属性

线的基本特征是视觉导向。与点的凝聚性不同,线总是牵引人的视线运动,它是点进行移动的轨迹,因此线的本性是运动。线做为纯粹形态而言,它的大小和形态变化能产生面的感觉,因此形态设计中线面经常穿插使用。“线”构成了城市街道景观最为重要的因素。线形的行道树、建筑布局、街道分隔带等,都构成了街道线形的特有景观特征。从形态上分析,街道空间属于一种线性空间。

3 街道景观形态中面的审美属性

面作为线的集合体,其审美属性与边界线的审美属性关系密切。面是线移动的轨迹,它在造型中所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形态,是视觉景观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面”的围合通常构成一个特定的空间,成排的行道树围合而成的空间形成了一个庄严肃穆的主题。

4 街道景观形态中体的审美属性

体是面移动的轨迹,因此体的审美属性与面的审美属性关系密切。街道景观中的“点”、“线”、“面”,通过结合各实体景观而变化,要运用美学法则组合成各种特色的视觉景观。

三 现代城市街道的时代特征

城市街道景观在城市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城市结构的脉络,其主要由道路、沿街建筑、路牌、护栏、广告、路灯、绿化、色彩等构成。现代城市街道景观不仅具有时代性,而且体现了民族性、地域性,体现了文化的继承性和文脉的连续性。现代城市街道的时代特征具有以下特点:

1 历史文化上的继承性和文脉的连续性:指的是分析城市街道景观的精神与物质感受,通过研究城市景观的地域文化、历史沿革,挖掘出文化内涵,将其溶入到现代城市街道景观之中,继承城市传统的生活方式、保护古建筑、改善城市环境等,城市的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

2 空间上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指的是不同的民族由于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活,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传统。从空间上看,其重视一种空间的概念,加入时间的坐标,就是整个历史的文化沉淀。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传承历史、延续文明的重要方式。现代城市街道景观通过区域性文化特色来形成明确的城市风范,让人过目不忘。

3 视觉与时间上的流动性:即指人们在不同的位置、视角或时间上有不同的景观感受,即步移景异。根据视觉原理,通过空间串联在停留空间中,有一定的间隔规律。在现代城市街道形成一个较为有序的节点,能使城市街道景观有序地出现在视觉范围内,以利于空间景观的塑造。

4 整体景观的和谐性和连续性:街道景观是动态的景观,随着街道线型、坡度、走向的改变,人们对街道空间的印象亦会步移景异。好的城市街道景观固然需要统一的风貌格调,同时也需要设置若干节点形成游憩空间,就像一曲完美的乐章需要几处变调和高潮。变化丰富、趣味盎然是城市街道景观的人性化特征。

5 街道景观设计的创新性:现代城市街道景观环境是社会物质发展和精神追求的最直接展示,更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街道形式与水体交融相依。水体设计重点放在街道的行人视线组织上,并注意保护原有水体的自然景观,充分利用地形种植绿化,与各种建筑、小品有机结合在一起。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理论,更加注重“人性化”的需求,在文化、功能、情感方面沿着多元化、纵深化的方向进行。

四 现代城市街道的人性关怀

现代城市街道除了承担重要的交通任务外,还从一个侧面代表着城市精神与形象。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过去我国城市街道景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然而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观念也随之更新。在分析了现代城市街道景观的时代特征之后,我们提出现代城市街道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性化、生态化的城市街道景观。

1 加强城市街道美学、景观学的研究

指导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主要理论——城市街道美学、景观学,从兴起至今,学科发展并不成熟,必须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同时,城市街道景观还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必须结合城市的功能和文化定位,来研究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内在思想和理念。

2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突出文化主题

现代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艺术性,应该体现出城市的审美标准和理想追求,因为只有融入高品位的文化、历史和艺术,才能提升街道景观的审美品位,渲染人文气氛,体现特定的人文特征。在现代城市街道景观建设中,要突出自然清新、风格现代的基本格调,展现城市景观外在形象。在形式层面上,赋予表达对象以外显的形态,如路面、小品、水景、绿化等,它反映了街道景观的表面属性;在意象层面上,通过对空间进行结构组织、符号化处理,使景观表现出相应的内涵,如环境性质、场所特性、可识别性等环境的文脉意义,要把与文化、历史、生活等相关的象征性因素融汇之中,从而赋予城市街道景观以深层的文化含义;在文化传播层面上,要以演进、发展的观点看待地域景观文化的交流,打破传统空间意义上的地域界线,寻求异域外来文化与地域环境条件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创造基于世界文化基础上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景观文化。

3 丰富城市街道绿化景观,提高整体艺术水平

城市街道绿化是城市街道整体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城市街道绿化景观贫乏,就会影响城市街道整体景观的提高。因此,街道隔离带绿化和行道树的布局形式应彻底改变,由不同植物种类组成具有高低、浓淡、疏密和各种形体变化的城市街道景观,并能很好地与附近景物配合,使城市街道的空间形成生动活泼的气氛,从而提高城市街道景观的艺术性,环境与艺术结合。

4 注重生态效应,环境优先

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融合了社会、人文、历史、经济等因素,体现了一种广义的生态观。充分发挥现代城市街道景观的作用,在设计中顺应自然、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有效地利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使其在城市景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减少噪音、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作用,不断改善生态条件。当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在城市街道景观建设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注重生态效应,环境优先,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构建生态城市街道,是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的必然选择。

5 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是文化的主体和文化构成的要素及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城市大多具有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尺度,其空间应具有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景观首先是文化现象,其次才是自然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关注人、人的活动和需求。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绝不应是表面的美化,而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创造人类审美的而又是现实的生活场所、安全健康的生态系统、富有意味的物质与精神空间。所谓“路从景出,景从路生”,让街道空间及各个细部空间尽可能的变化和丰富。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与实践进入了一个空前高速上升的时期,出现了大量杂乱而分立的街道景观实践,这些现状是形式化的、缺乏对人与环境真实关怀的,缺乏对现代文化的融入。在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城市中形成能参与自然界的演替,达到自然力平衡,稳定而优美的街道自然景观等。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现代城市的街道景观文化特征做了一些试探性的研究,现代城市的街道景观的时代特征,不但具有历史文化的继承性和文脉的连续性,在空间上还体现了民族性和地域性,体现了视觉与时间上的流动性和整体景观的和谐性、连续性以及街道景观设计的创新性。本文通过对现代城市街道景观时代特征的研究,阐述生态观和人性化是现代城市街道景观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现代城市的街道景观的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对现代城市街道景观系统的探讨有更深入的理解,使现存的问题得到一些改善,并引发对城市街道景观的新思考。

参考文献:

[1] B·鲁道夫斯基:《人的街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2] 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3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

谢林霞,女,1983—,湖南耒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工作单位: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上一篇:我是农二代,我从来都不怕诗歌下一篇:营养餐安全目标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