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

2024-07-24

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精选8篇)

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 篇1

【中文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也是城市空间的灵气之所在,是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以水为主题的开发和建设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周边河道保护与景观建设在许多城市发展很快。城市滨水景观在提升城市形象、扩展城市休闲空间,发展旅游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国内目前在城市滨水景观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从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和城市生态规划以及生态安全策略等角度来展开研究,缺少对城市空间水系本身的认识以及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因此本文从城市发展中水系的自然属性的观赏性和滨水景观的休闲性出发,分析它与城市发展及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从而构建了发展中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和基础。论文在研究滨水景观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了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方法,结合杨凌示范区一河两岸工程的规划项目,即以中国农科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南部的渭河滨水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析性研究。第一发展中城市河道滨水景观开发与建设的一些方法和规律;第二分析研究城市河流的自然形态、城市滨水景观的组成、基本特征以及城市滨水区的安全与城市发展、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第三水域景观的文化性研究;在此...【英文摘要】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the aura of the urban space,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urban

landscape,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bout water attracted vast attention, and with the growing of urban construction scale,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around the river is developing rapidly in many cities.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urban image, expanding urban leisure space, and developing the tourism ect.Domestic pres...【关键词】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

【英文关键词】waterfront Landscape city design ecology Weihe River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

【目录】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4-5

ABSTRACT5-6

摘要

1.1

第一章 综合概述10-14

1.2.1 功能作用

研究背景1010-1111-12况12-1413-1414-18

1.2 研究意义10-12

1.2.2 生态意义111.2.3 景观休闲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1.3.2 国内研究

1.2.4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121.3.1 国外研究12-13

第二章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及规划设计原则2.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研究14-16

2.1.1.1 基本概念14

2.1.1

园林美学理论142.1.1.2 园林

美学在滨水空间中的应用142.1.2 景观美学理论

142.1.2.1 基本概念142.1.2.2 景观美学在滨水空14-16

2.1.4.旅游2.4.1.2 旅

间中的应用14美学16

2.1.3 景观生态学

2.4.1.1 旅游美学的实现方法16

游美学的体验空间16-18

2.2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2.2.2 地方性

2.2.4 第三章

2.2.1 以自然为主的原则16-17

和文化性的原则17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2.2.3 生态优先的原则172.2.5 安全性原则17-18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例研究分析——以渭河杨凌段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18-4120

3.1 基本概况18-24

3.1.1 水资源情况

3.1.2 政策条件203.1.3 “一河两岸”开发必要

3.1.5

性分析20-22气候与水文因素分析23思24

3.1.4 地质地貌的分析研究22-2323

3.1.6 自然资源的分析

23-24

3.1.7 人文资源因素的分析3.2 总体规划构3.2.2 营造城

3.2.1 功能与休闲景观相结合24

市周边的生态长廊2425

3.2.3 景观规划体现地域特色

3.3.1 规划设计依据25-26

3.3.3 设计原3.3.5 规划分析

3.4.1 多

3.3 总体规划设计24-283.3.2 设计理念——回归渭河

则26-2728

3.3.4 规划指导思想27-28

3.4 渭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28-29

维借景——局部特色设计方法29质景观设计为辅2929

3.4.2 以植物设计为主,硬

3.4.3 弱化建筑景观,强调农耕景观

3.5 景观分

3.4.4 强调乡土景观,弱化现代景观29

区规划设计29-32草芬芳区30区30313232-3333-3434-4134-4141

3.5.1 水域观景区29-30

3.5.2 野

3.5.3 亲水景观区3.5.4 芦苇荡景观3.5.6 农田景观区3.5.8 林地景观区3.6.1 护栏

3.5.5 荷花苑景观区30-313.5.7 湿地公园景观区31-323.6 安全设计与园林设施32-343.6.2 休息设施333.6.4 照明设施34

3.6.3 环保设施3.7 植物的种植设计

3.7.2 树种的选择4.1 本文的主要结论参考文献43-46

附表

3.7.1 植物种植的原则34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41-434.2 本文的创新点41-43

致谢

49-50

图46-4951

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 篇2

1. 传统的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多数城市的滨河地区改造中, 有些部门仅强调水系的防洪、水运、灌溉等功能, 将水系作为工程实体而非城市公共空间来看待, 对城市水系多采用裁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 此举确实能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 但这样的处理却忽略了市民作为城市滨水景观的主要受用群体在视觉和空间上对景观的感受, 割裂了人与自然交流的纽带, 破坏了原有环境的生态和谐性, 将会给城市未来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无法弥补的损失。

主要表现在:

(1) 对原有的自然形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封闭的硬质人工驳岸, 河道景观缺乏灵性与变化, 改变了江河岸线的自然特征和重要生态功能, 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2) 为满足防洪、泄洪以及运输通道的要求一味的追求人工砌体、驳岸, 阻隔了人与水面的亲近, 使得滨河空间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冷冰冰缺乏生活情趣的冷漠空间而感受不到滨水地段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3) 除掉河道以及周边地区原有植被以及野生植物, 进行重新栽种, 既不利于水土的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延续;更破坏了原有植物群落对于调整河道水质产生的巨大影响, 尤其很多从城市中心穿越的河流更加多的承担了城市生活污水的天然净化器的作用, 这种颠覆性的改造使很多河流在改造后期维护成本相当高, 效果也不显著, 而逐渐成为变成“黑水河”、臭水沟。

(4) 严重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充分的挖掘和对基础现状的充分分析, 这样建设出来的城市滨水景观必定与地域文化脱节, 缺乏特色和生命力, 规划设计呈现出趋同性。,

对于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的改造, 若要彻底改变其功能和景观上的不足, 完善城市滨河景观的生态体系, 首先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 协调政府各个部门间的工作, 以实现城市滨河绿地系统真正成为能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为目标, 进行综合环境评价, 做到统筹兼顾。

其二, 充分利用沼生、水生、湿生植物通过吸收、过滤和降解水中污染物对于调节水质, 减少水质污染问题发挥的巨大作用, 结合科学的方法综合治理水道, 使得滨河地区的开敞性、包容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其三, 在保证河流防洪、泄洪、水路运输功能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河流的自然形态, 减少人工痕迹, 对原有植物群落和植被进行保留和梳理, 保持原有物种的多样性, 减少外来入侵植物对生态景观结构的破坏, 成为鸟类和爬行动物最佳栖息地。最大限度的发挥滨水景观绿地的生态效应, 改善人居环境。

其四, 因地制宜的设计体现城市独特的地方文化、民风民俗的景观内容, 加强景观的可识别性, 展示城市风貌。

总之, 新时期城市滨河绿地环境的改造, 必须以新的观念去重新审视城市中这份宝贵的资源, 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绿地系统出发来进行研究, 在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和合理的设计手段上, 运用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对城市滨水绿地进行规划设计, 让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

2. 生态规划设计的实质

生态规划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是个比较新的词语, 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来, 一般包含以下一个或两个方面: (1) 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规划设计; (2) 使规划设计的结果在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景观和功能需求。

3.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3.1 保持河流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系统等更高级的系统出发去研究问, 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建设时, 应该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规划, 而不应该把河道与大的区域空间分割开来, 单独考虑。

3.2 注重原有河流的生态环境特征, 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与破坏

人类的建设行为必然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我们应该通过设计来减少这种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让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 因此我们在规划设计之前应该综合考虑原有河流地区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以及周边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

3.3 综合考虑城市滨水绿地生态、景观、防洪等功能

城市滨水区的改造不仅仅是要解决防洪等使用功能的问题, 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改进江河、湖泊的水质, 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机会和景观效果, 提升滨水地区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必须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合理考虑景观、生态等需求, 把城市滨水绿地建设成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

3.4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 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 这就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 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 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 以绿化为主体, 以植物造景为主体, 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 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运用天然材料, 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

3.5 景观突出地方性特色

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 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加以表达, 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 它对恢复和提高滨水景观的活力, 增强滨水绿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研究不仅仅是艺术, 生态处理手法的运用, 它是一个涉及因素很多诸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大课题。而我国关于城市滨水绿地空间的生态方面的研究实践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要实现城市滨河绿地系统真正成为能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 不仅仅是依靠园林景观设计师个人思考及主观愿望就能实现的。本文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探讨我国大中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建设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理念的必要性, 并通过分析和研究, 提出了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摘要:目前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绿地开发中的重要资源, 滨水空间给人们提供了轻松愉快的观水、戏水环境, 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展示城市文化特色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城市滨水景观这现阶段城市开发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由此提出了生态规划设计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滨水景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安画宇.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 2004, (6) :84—85.

[2].欧雄全, 魏春雨.浅议城市内河的整治开发[J].华中建筑, 2008, (5) , 第26卷:120—123.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浩, 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5) :85—88.

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建设探索 篇3

关键词: 问题 原则 内容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26-02

城市滨水区域作为人类休闲活动的地带之一, 其规划建设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问题 ,要求建设者要从多方面多目标的规划着手,才能充分发挥滨水区域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的实现。如何在建设城市滨水区域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其景观生态价值,并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是作者本次探讨的目的。

1 目前城市滨水区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很多城市,由于过度的开发和污染排放,使城市滨水区域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又在认识上局限性,滨水区域的改造建设,政府管理部门仅强调滨水区域的防洪、灌溉、治污等功能,将滨河水系作为工程实体而非城市公共空间来看待, 对城市滨河水系多采用裁弯取直、截流建坝、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此举确实能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但较少考虑人为心理和生理需求。让滨水区域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仅满足了使用功能上的需要,却忽略了滨水区域的景观生态影响,将会给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一系列无法弥补的损失。经调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原有河道改造成封闭的硬质人工驳岸,使河道失去了自然生态功能。对河道的原有景观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并使之失去滨水区域丰富多样的城市景观生态系统。

(2)水的魅力主要通过接近水欣赏水,才能给人一种视觉的愉悦和舒适。人工砌体、驳岸,阻隔了人与水面的亲近,使滨河区域空间成为冷冰冰缺乏生活情趣的冷漠空间。把人与水分隔开,让水变的可望而不可及,使河道景观缺乏灵性与变化。因此,让水的气息渗透到沿岸更大的范围,使滨水区域更趋向于人性化建设。

(3)多数城市缺乏科学有效的治理手段,致使河水严重污染。如没有合理的治污方法,会将原本清澈的河水变成臭水沟。这样不仅影响环境,反而给城市景观生态带来严重破坏。

(4)缺乏地方文化景观特色的滨水景观区域设计,对于滨水区域景观的建设将是失败的,若要彻底改变其功能和景观上的不足,政府决策者必须解决好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体系的建设。在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及合理的设计手段上,运用生态规划设计理念,对城市滨水景观绿地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2 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

2.1 滨水区域生态建设要自然性

在进行城市景观建设改造过程中,应尽可能的保持原有生态系统。任何生态系统都有其特定的物质结构和生态特征,只要我们在规划设计时对其详细的分析和调研,并掌握其规律进行河流的水文、气候、地貌、植被等环境生态特征进行建设,以减少对滨水区域景观生态人为的干扰和破坏。

2.2 滨水区域生态建设要景观连续性

城市的滨水景观建设,要从整个城市系统去研究而不是局部的研究,在规划时,应把滨水区域作为城市的一个整体系统考虑,不应单独考虑或分开考虑。

2.3滨水区域生态建设要地方特色性

城市的地方文化特色是突出滨水景观建设的重要手段,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相结合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底蕴,把文化景观融入到景观生态建设中,它能提高滨水区域景观的活力,并能够增强景观的趣味性。

2.4 滨水区域生态建设要综合性

在进行城市滨水区域建设改造时,不仅要解决其本身的使用功能,还应考虑河流的水质、景观效果、文化背景、生态需要、经济价值等多功能一系列的问题。以满足现代城市多样化的需求,从而把城市滨水景观绿地建设成多功能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

2.5 滨水区域生态建设要突出生态性

城市滨水区域是城市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部分,是水域生态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衔接处,它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生物群的生存与繁衍。而且,也是有效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和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故在城市滨水区域景观建设过程中,生态功能要求最为重要。为解决这一功能难题,要通过植被来完成。但必须根据景观生态原理进行规划建设,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并充分考虑以乡土树种为主并兼顾生物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原则。以创造自然的滨水景观生态体系,来构建城市滨水生态走廊,最终实现景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建设的内容

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建设,为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上以景观生态学设计方法为指导,充分的分析评价改良常规设计。把丰富的景观和生态有机的结合,才能建设出优良的景观生态工程。景观生态规划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景观建筑小品、临水驳岸、交通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的建设等。

3.1 城市滨水区域景观建筑小品的建设

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风格要综合考虑滨水区域中的建筑、小品类型,来决定建设风格,还要满足休憩、玩耍以及景观等功能要求的规划原则。另外,滨水绿地景观风格的选择,不但在于与城市整体风格的协调,还要让建筑小品的设置尽量小巧、布局分散合理,将建筑小品融入滨水绿地大环境中,这样才能让富有地方特色的富有生命力的景观建设出来。

3.2 城市滨水区域生态驳岸的建设

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叫生态驳岸。推广使用生态驳岸,采用生态学设计的手法来改变缺乏渗透性的水泥护堤,来弥补护堤土体与其上部空间的水气交换和循环等措施。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资料和实践生态驳岸一般可分为:自然原型驳岸,主要采用植物保护堤岸,它们是靠植物生长舒展的根系来稳固堤岸;复合自然型驳岸,是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砌筑石块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人工自然型驳岸,是将钢筋混凝土柱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块,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植被等。

3.3 城市滨水区域交通道路的建设

城市滨水区域与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联系方式就是交通道路系统,它也是构建滨水绿地空间框架的重要手段。道路系统除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外,还能让生动多样的景观空间有机的连接起来。人性化的道路设计除对道路自身的精心设计外,还要考虑规范合理的设计,提供人车分流、和谐共存的道路系统,并根据环境特征和使用要求分别组织,避免相互干扰。为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提供安全、舒适、方便、多样的景观游览路线。只有充分利用交通系统,才能让地形、地貌特征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和亲水设施,在设计道路系统时考虑坐凳、指示牌、灯具等相关的装饰小品,更为满足人们休息、娱乐所需,细微的设计不但体现出人性化,还可创造出五彩缤纷的景观效果。

3.4 城市滨水区域植物群落建设

恢复和完善滨水区域生态功能主要是植物生态群落的设计,以生态效益作为主要目标。不但要重视植物的观赏性,还要结合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特征进行植物的适生环境配置,以便建立完整的滨水绿色生态体系。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根据景观、生态、地域等多方面的要求,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上,注重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还要采用自然性建设,模仿自然生态群落的结构,尽可能的符合滨水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特征等。

4 总结

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运用景观生态学理念,遵循科学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为让城市滨水区域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或核心地带,不仅是景观建设者个人主观愿望就能实现的,还要结合环境保护、生态廊道、人文景观、交通道路等生态策略,进行详细探讨。才能探索出最具可操作性和本土特征的建设路径,来实现城市滨水区域建设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

[1] 安画宇.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4,(6):84―85.

[2] 汤晓敏,王云.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索[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9,17(3):182-188.

[3] 束晨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园林,1999,(1):8-11.

[4] 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00,(9):19-22.

[5] 欧雄全,魏春雨.浅议城市内河的整治开发[J].华中建筑,2008,(5),第26卷:120―123.

[6] 王浩,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5):85―88.

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 篇4

1、对渭河水体规划措施:设立调蓄库塘(清渭济渭湖),清淤河槽。

2、对渭河滩地规划措施:对渭河宽舒的河漫滩地,分层绿化、分层利用,建立百里滩岸湿地生态景观带。

3、对渭河支流规划措施:利用南岸主要支流水系沣河、皂河等,建设进入城区内部的人工水系,可以组织公共活动更为聚集的城市型滨水岸线。

4、对渭河两岸规划措施:打造堤外滨河绿带--百里渭滨林苑,建设五大湿地公园。

5、对两岸城市开发规划措施:结合多条纵向河流及交通线路形成“脊椎--绿指”状绿化体系,规模大小不一的新建社区如“斑块”般嵌入到整个滨河生态体系中。

6、对两岸城市建设规划措施:建设片区体现“高效紧缩”内涵,根据其本身的现状条件与规划定位,进行不同的建设强度与建筑高度控制。

7、对各个城市开发段落的功能与景观规划措施:规划区内共包括五个滨水区段,每一区段构成特征:城市空间-主题公园-滨水绿地

8、对两岸交通的规划策略:规划区内形成高速公路、交通性主干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五级道路体系。

9、对两岸产业的规划策略:现状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低碳环保型产业转型。

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 篇5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配套的市政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规划也趋于完善,在现代的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一方面是突出沿边景色,另外还要维持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在保护原生态自然景观的同时,营造人文景观。目前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大致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1.既有生态环境得到维系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流失,总是城市工业化大发展的伴生物,这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既要“经济效益”,也要“青山绿水”的观念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生根,这就要求在改造河流时要运用新的理念和方式,用“软性的”或“多自然型”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河流改造。

现代建造的河道景观,在铺装河底时不再完全使用混凝土来完成,河流的走向也不似以往那样僵硬笔直,而是做成有宽有窄的弯曲蜿蜒的形态,还适当的在水中建造小岛,或者制造出一些浅滩和深潭,用这些造型来增添河道的自然美;在防护和加固河岸时,采用的是生物固坡的方式,能避免使用工程固坡带来的生态破坏,使得人工河流在拥有自然美的同时还能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

2.景观文化底蕴趋于浓厚

作为城市的环境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的重要资源,城市河流不仅对城市风格和城市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更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建设,

基于这样的影响,在设计现代化的城市滨水景观时,不仅考虑到了其具有的供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保护自然、维持生态环境、休闲娱乐等功能,还将河流景观融合到城市的文化氛围中,使设计的景观与城市历史的发展、城市的风格特征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机结合起来,从中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历程,又具有现代化的潮流气息,在带给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又能被文化艺术的人文气息所熏陶。

3.天然无污染材料得到大范围应用

传统建筑中的混凝土护坡及护岸结构形式对河道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传统的护坡方式和护岸结构使河道坡面被封闭,这样河道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就失去了生存环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严重影响河道的自净能力。混凝土作业施工的另一个潜在隐患是隔断了雨水的下渗,人为的将河水集中、聚集,破坏了自然的有机循环。鉴于此,现在国内外普遍采用一些无污染、渗透性较好的新型材料(石材、石料)进行铺装,并采取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工艺,例如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进行河道铺装、用水泥生态种植基创造生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用水力喷草技术进行河岸植物灌溉等。

4.功能多样性

2、滨水建筑景观处理 篇6

滨江、河地段的建筑、街道尽量采用半边街的布置方式,即:建筑面向水体布置。

(2)临水建筑可采用错跃、附坎、吊脚、悬挑、架空等不同方式处理

“一条石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

是重庆山城地形陡峭的沿江河谷地带半边街的生动写照。

(3)临水的多、高层建筑宜采用点式或塔式形态,以增强建筑的轻盈与空透感。

切忌使用体量高大而又造型单调、布置呆板的建筑,更不宜大量地堆积。

(4)注意凹岸构图轴线两侧建筑相互均衡的构图关系

(5)借助凸岸的表现力,获得良好的外部景观

(6)沿河两岸建筑景观的设计,应结合水面的宽度来考虑

当河道较窄,一般要求两岸建筑风格一致,最好作为整体来考虑;

当河道较宽,不必强求两岸建筑的统一协调,重点应考虑对景观轴线及观景点的设计。

三、植物

植物的景观作用

2、利用植物组织景观

(1)利用植物创造不同的空间形态和景色

(2)利用植物创造不同的空间气氛与意境

利用植物创造和谐的城市景观

A、利用绿地把自然环境引入城市,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取得平衡、协调

B、开辟沿江、河、湖岸绿地,增加人们亲水、近水的机会

水岸绿地应设计为一定的开敞绿化空间,面向水体,视野开阔无阻;绿化的布置以不妨碍水上和岸上借景、对景为准则;设计不宜平均单一没有重点。

对临水沿岸的处理,通常采用分层的方式。第一层作为临水步道或临水平台紧贴水面;第二层布置在堤坝顶面,作为沿岸人行交通及观光步行道。

C、利用绿化树木缓和不同空间或建筑物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形成“中性过渡”

D、利用多种绿化手段,扩大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城市景观质量

3、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植物的生长对景观效果的影响

注意突出绿化的地方风格

(3)因地制宜进行绿化,丰富植物景观

(4)尽量保留原有树木,体现古树名木价值

(5)利用自然景观元素,创造生动的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要素规划设计

§1.自然景观要素的景观处理

一、地形

1、不同地形条件的景观特征

(1)平地

A、利用建、构筑物自身的高低和绿化植物的配置求得三维空间的变化

B、大胆运用色彩,并借助于光影效果,加强空间的变化

C、突出重要景点和景物,利用它控制整个地区形成主宰

D、利用自然或人工的山石、水体打破平地上的单调局面

(2)山地与坡地

与平地相比,山坡地形景观特征一般有:

A、变化性B、流动性C、方向性D、眺望性

2、山地的景观价值和利用

(1)作为城市远景透视和背景

A、把与城市毗邻的延绵山峦、奇峰、秀山组织到城市空间中来

B、用建、构筑物巧妙地点缀重要的制高点

c、山,特别是山峰可作为城市定位控制和构图的主要因素

(2)保留山体的自然美形象,构成城市佳景

依自然地形布置建筑,组织空间

B、山脉、陡坡往往可成为城市良好的轮廓线

(3)利用山体和地形高差,突出城市景观的人工美

A、为人们提供各种仰视、平视、俯视的条件

利用地形高差创造多种水体景观

结合地形,兼顾布置,形成远近结合、上下呼应的城市空间环境

3、保护自然地形与特色景观

对自然形体和景观要素(山顶、丘陵、湖泊、河流、海湾、岸线、旷野、谷地等)的利用常常是城市的特色所在。

二、水体

风水术对平洋地区提出了“背水、面街、人家”的环境模式

1、水景的处理

(1)水在城市中的表现形式

有自然状的水和人工化的水两种

自然状态的水体

一是指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天然水景,依水就势地布置城市空间

二是改造水体或岸堤,使自然状的水在城市中不是简单地再现

B、人工水体

(2)水景设计要求

A、创造近水和亲水的环境

主要与水体堤岸处理有关。平面为规则形的水池,池岸常处理为让人能坐的平台,其高度以满足人的坐为标准;池岸面距水面的高度以手能摸到水为好。

B、注意水体的尺度

搞好滨水带的综合设计

设计处理可分两类:一是注重人为景观,二是偏重自然形态。

在滨水岸设计中,无论是注重人工景观还是自然景观,都要注意避免两种情况:一是采用陆、岸、水三者分离的任 何处理方法;二是采用单调、呆板的处理方法形成丰富的水体景观

2、滨水建筑景观处理

(1)滨江、河地段的建筑、街道尽量采用半边街的布置方式,即:建筑面向水体布置。

(2)临水建筑可采用错跃、附坎、吊脚、悬挑、架空等不同方式处理

(3)临水的多、高层建筑宜采用点式或塔式形态,以增强建筑的轻盈与空透感。

(4)注意凹岸构图轴线两侧建筑相互均衡的构图关系

(5)借助凸岸的表现力,获得良好的外部景观

南昌市滨水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研究 篇7

1 城市湿地滨水景观的概念与组成

城市湿地滨水景观是在城市中存在于湿地周边具有一定景观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空间上, 通过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方法和理论, 根据市民的需求及滨水区域的性质, 进行的美学设计而形成的园林景观[2,3]。

湿地滨水景观主要由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人文景观组成[4]。自然景观是滨水区域内基本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或者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小的景观, 是湿地滨水景观的主要组成类型; 人工景观受到的扰动较大, 已造成了原有自然景观的改变, 如水边的建筑物、构筑物、木栈道等;人文景观是人类对滨水区域景观的一种精神追求, 为满足这种追求而进行的景观设计, 融合了当地的一些文化风俗底蕴, 如文化名人雕塑的应用、传统文化风俗主题的广场等。

2 滨水湿地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2.1 生态优先

滨水区域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是一项集创新与保护于一体的设计工作, 仅仅追逐景观效果的设计往往会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生态优先的景观设计才能确保滨水廊道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并促使其与城市其他开放空间联为一体, 形成更大规模的生态网络。

2.2 以人为本

滨水区域是一个城市中景观价值最大, 最能反映城市特色的地段, 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亲近水源的首选去处[5]。建成一处宜人、舒适的高 质量开敞 滨水景观, 使人们在徜徉其间是能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 为市民营造良好的空间品质, 使人们有强烈的归属感。

2.3 突出特色

滨水区域一般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发源中心, 它承载了城市的过往, 见证了城市的繁荣与衰败,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 有不同的历史人物、不同的民风民俗, 在景观的设计过程中, 充分运用这些历史资源, 丰富景观的精神内涵, 创造独具特色的景观意境, 从而发挥其景观标志的作用。

2.4 丰富多样

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 设计功能多样、景观丰富的休憩场所, 为不同的群体多种体验和选择性的服务设施, 同时能够使公众的各种活动需求得到满足。

3 南昌市滨水湿地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3.1南昌市自然概况

南昌市位于东经115°27′~116°35′, 北纬28°09′~29°11′, 地处江西中 部偏北 , 赣江、抚河 下游 , 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冬季温暖湿润, 夏季高温多雨, 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17.7℃, 年平均降雨量1 600~1 700 mm, 年平均降雨日为147~157 d, 年日照时数1 723~1 820 h, 年平均无霜期251~272 d。地形以 平原为主 , 总面积7 402.36 km2, 其中水域 占29.8%, 全市水网密 布 , 玉带河、赣江、锦江、抚河、潦河纵横境内, 湖泊众多, 有青山湖、艾溪湖、青岚湖、瑶湖等数百个大小湖泊。

3.2 南昌市主要滨水景观调查

3.2.1渔舟湾湿地公园。公园景观的设计以自然式设计为主, 充满野趣, 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 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建设包括木栈道、栈桥等交通设施, 以满足游人对亲水性的需求, 生态湿地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湿地植物实现, 主要有芦苇 (Phragmitesaustralis) 、梭鱼草 (Pontederia cordata) 、睡莲 (Nymphaea tetragona) 、水葱 (Scirpus tabernaemon -tani) 、花叶水葱 (S. validus) 等 , 植物种类丰富, 其中湿地植物约有50余种, 充分体现了滨水区域的自然美景 (图1) 。

渔舟湾公园的植物配置以物种丰富、群落组团景观优美为特点, 充分体现了以河湖为主的滨水公园景观的生态多样性, 沿水周边丰富的植物群落及投影到水中的植物, 给人以清新自然的视觉感受。陆地上的植物以常绿乔木为主, 配以观花的小乔木及灌木, 使游人四季皆有景可观。

3.2.2象湖湿地公园。公园以乡土树种为主 , 并引进适应性强、富有特色的优良物种, 打造南昌特色滨水区域景观。据调查象湖湿地公园内有湿地植物5万多株, 主要有再力花 (Thalia dealbata) 、梭鱼草、芦苇、黄菖蒲、千 屈菜、睡莲 、荷花 (Nelumbo nucifera) 、水葱、慈姑 (Sagittaria sagittifolia) 等 , 在净化水 质的同时, 着力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滨水湿地生态自然景观 (图2) 。

象湖湿地公园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者运用生态的设计方法, 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 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意境, 并通过合理的自然式驳岸运用, 形成生态驳岸与植物结合的生态群落景观。

3.2.3艾溪湖森林湿 地公园。 公园位于艾 溪湖的东岸, 该公园在设计过程中, 遵循自然, 很少有人工较大的干扰现象, 展现的是一处自然式滨水景观, 公园内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天然的植物景观, 在适当的位置, 增加木栈道、廊亭等, 给人们提供一定的亲水空间 (图3) 。

公园内丰富的植物资源是其特点之一, 其中栽种的乔木约 有5万多株 , 现种植水 杉 (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 、湿地松 (Pinus elliottii) 、楝 (Meliaazedarach) 、刚竹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等120余种。

公园现有湿地滨水景观在植物选择和配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单一性, 植物的配置形式较为生硬, 缺少有机的组合;不注重观花、观叶的生物习性, 配置形式较为简单, 缺少错落有致的形式搭配;对于植株的大小, 色彩搭配缺少一定的美学考虑;对于水生植物的观赏风格统一缺少考虑。

3.2.4玉带河。按照 生态设计的总 体改造思路 , 结合河道现有地形, 进行了河面的拓宽、淤泥的清除、河床的加固和污水节流等各种措施, 最后通过注入优质水的方式, 使整个河道的的污染问题得到了改善, 水的质量明显提升, 为生态景观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南昌市委、市政府对 玉带河进 行了更深一步的改造, 拓宽了河道, 河道深度也增加至4 m, 通过淤泥清理、管道铺设、景观设计等各种措施在玉带河两侧形成了一个生态的天然驳岸, 并实现了雨污分流和引水活化。此时原来臭气熏天、淤泥堵塞的污水道, 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展现出桃红柳绿、充满魅力的河道景观, 成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标志, 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娱乐场所, 带动了沿河两岸的商业经济发展 (图4) 。

玉带河沿岸保留了10 m以上的绿化带, 种植的植物有40多种, 沿线建了多个休闲公园及文化广场, 修建亭台楼阁, 放置园林小品及雕塑, 并配以多种灯饰, 打造了多样的滨水湿地景观。

3.2.5青山湖。设计主要 通过淤泥 清理、铺设 管道等措施, 对污水进行截留, 青山湖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并在沿青山湖两侧建立了景观带, 保证两侧乔、灌、草结合的景观面貌并建立一些具有休闲、娱乐、运动的公共开放空间, 吸引了周边众多的市民在青山湖散步、游玩, 很多外来的游客也慕名而来, 欣赏青山湖独特的滨水景观 (图5) 。

青山湖两侧植物种类丰富, 物种多样性高, 不仅有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 、垂柳 (Salix babylo-nica) 、银杏 (Ginkgo biloba) 等大乔木 , 还有樱花 (Prunus serrulata) 、红枫 (Acer palmatum cv. Atropu -ceum) 、碧桃 (Prunus persica var. duplex) 、龟甲冬 青 (Ilex crenata cv. Convexa) 等小乔木和灌木 , 物种多样, 群落稳定, 植物景观丰富。

3.3 南昌市主要滨水湿地景观评价

根据南昌市主要滨水景观的现状、性质和作用, 将现状评价分析分解为生态功能评价、美学功能评价及服务功能评价3个基准层, 生态功能评价分为物种多样性、植物群落稳定性两个指标层;美学功能评价分为观赏特性多样性、色彩与季相变化和景观层次丰富度3个指标层;服务功能分为可达性一个个指标层。通过分析、比较, 形成一个多方面的景观评价体系 (表1) 。

4 南昌市滨水湿地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4.1 合理开发, 尊重自然

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 结合城市其他景观元素, 综合考虑, 合理开发, 实现滨水湿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了解滨水区域的现状和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 研究滨水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 针对具体的滨水区域, 制定出合理的开发利用建设方案, 以自然为师, 减少盲目的人工造景, 避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境, 尽可能的反映出滨水区域原有的生态景观面貌。

4.2 合理利用植物, 构建生态群落

稳定的植物群落是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 滨水区域作为一个特殊的、具有交界特点的地段, 其复杂的生境和物种的多样性, 为植物群落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 可营造出大面积的生态水域, 为水中及岸边的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地, 维护整个滨水区域良好的生态系统。

4.3 打造生态驳岸, 回归自然

通过模仿自然打造生态驳岸, 运用其可渗透性, 维护驳岸的稳定, 防止水土流失, 将水域自然的过渡到陆地上, 使水陆之间的水气交换畅通, 创造一个良好的稳定生态环境, 为滨水区域湿地植物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境。

4.4 空间的合理营造

针对设计的主要目的, 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6]。设计之初, 确定使用对象的群体、年龄组成、需求等各方面影响空间划分的因素, 根据场地的现状环境, 因地制宜进行规划与设计, 保证设计的合理性。

5 结语与展望

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设计, 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的体现[8]。如何根据整个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市民对滨水区域景观的渴求, 规划设计出符合自然生态规律、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滨水区域景观, 是决定这个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条件之一[8]。但是滨水区域生态景观的建设绝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事情, 它需要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概念设计、方案确定、专家审核等多程序的分析评价和不断整合, 才能形成完整的、健康的、合理的可持续滨水区域生态景观。

如今, 水资源已经成为全世界竭力保护的资源, 我国的水资源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实现滨水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既保护水资源又实现生态景观, 使其有限的景观资源得到发挥和保护, 最终满足人们的需求, 服务于人, 是滨水区域生态景观设计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颖, 盛静芬.滨水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 2002 (1) :12-17.

[2]Steiner, P, Young G and Zube E.Ecological Planning:Retrospect and Prospect[J].Landscape Journal, 1987, 6 (2) :31-39.

[3]姚文萃, 叶得富, 曹秀阳, 等.基于色彩景观理论的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浅析[J].北方园艺, 2014 (6) :76-80.

[4]俞孔坚.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2010年上海世博后滩公园[J].建筑学报, 2010 (7) :30-35.

[5]原帅, 徐文辉, 莫鑫, 等.浙江省湿地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 2014 (3) :6-8.

[6]刘呐呐.城市空间布局中的点状开放空间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 2005 (6) :50-53.

[7]刘鸣, 崔丽娟, 王小文, 等.湿地岸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概述[J].中国农业通报, 2013 (13) :22-26.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考 篇8

关键词:滨水景观;生态人文;低碳

1 前言

河流是城市中宝贵的自然景观,所以,建设一个合理的滨水开放空间是许多拥有滨水条件的城市十分重视的行为。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建设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当下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热点。作为滨水地区开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景观规划,不仅为城市开发空间的建设提供了工程上的技术支撑,也成为城市公共形象塑造过程中的有效途径。合理、有效的滨水景观设计将在城市滨水区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推动、文脉延续、区域缝合、生态修复、水利防洪等方面的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及当下国内建设的实践研究

2.1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

现代欧美国家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体现出明显的时间脉络和时代需求,对我国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其发展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2.1.1 生态规划:表现为滨水区自然景观的修复,如在设计中将河滨大片河滩地完整保留下来,以保护河滩湿地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一个接近水面,集观景、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滨水开放的空间;

2.1.2 文脉规划: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区景观,以特色景观空间的创造传承历史与地域文脉;

2.1.3 效益规划:滨水区往往成为举办影响力会展及城市重大公共活动的场所,景观规划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因此,滨水景观必须重视对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制定详细的开发步骤和规模,保证规划设计的有效落实;

2.1.4 数字规划:当下的城市建设涵盖了城市的土地利用、城市景观设计、道路系统规划、公共设施系统规划、公共艺术系统等城市各个层面的规划与设计,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广度和深度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而优美的滨水景观设计也需要信息技术为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2.2当下国内的建设实践研究

2.2.1 生态修复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渠化式河道硬化是城市化过程中一种普遍现象。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中心区河道景观改造项目展示了面对土地资源的稀缺和洪水控制的挑战下城市滨水地区的另一种改造方式,它成功地将一条渠化了的、生硬而毫无生气的河道转变成一道生态、美丽和丰饶的景观,使自然与城市和谐相处。该区域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形成了发达的河网,用于灌溉和排水。在过去水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能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考包括旱涝调节、食物生产、生物栖息地,以及休闲游憩、文化教育和审美启智等等。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诸如此类富有特色的河流被混凝土填埋或者渠化,变成了只有排水功能刚性沟渠,生硬而毫无生机。景观设计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目标,坚持并落实了以下三项基本原则,通过因地制宜的改造,把河道恢复成为能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的生机勃勃的原生系统。

2.2.1.1 因地制宜:对项目现场进行充分的实地踏勘,保留场地现有乔木,降低工程成本,避免重复建设;

2.2.1.2 弹性防汛:拆除混凝土刚性护坡的上半部分,合理利用现存河道护坡的下部,保证正常的城市排水与防汛要求;

2.2.1.3 乡土材料:利用当地的屋瓦和石材等进行景观空间创造,表达对本地传统民间院落的尊重与追忆;而浅根系乡土植被的运用,不仅实现的景观的低成本维护,也创造出水乡特有的空间体验。

2.2.2 区域统筹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苏州工业园近 70km的金鸡湖区域使金鸡湖环湖景观规划成为该区域核心的绿色开放空间。一方面,通过景观空间的合理布局,传承苏州古城的历史文脉;另一方面,以景观建设促进区域发展,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目的地。通过丰富并富于情感的特色景观空间的创造,将旧城与新城、商业与娱乐,生活与教育等城市功能板块有机融合。经过近十年的持续规划和建设,金鸡湖区的景观统筹发展的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区域开发建设的成功典范。

该项目的景观规划设计坚持并落实了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2.2.2.1 尊重文脉:将精心创造的滨水景观空间与现有环境有机对接,营造出充满趣味和生活情愫的滨湖景观环境 ;

2.2.2.2 区域促进:将商业、娱乐、教育等公共场所融入合理布局的开放空间,有效推进景观空间的人性化处理与环境氛围的营造;

2.2.2.3 形式传承:挖掘传统设计语言,形成区域统一以贯之的视觉符号,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

2.2.2.4 规划先行:以景观空间的规划布局为原点,限制开放空间中机动车的流量和车速,以行政行为鼓励市民通过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来达到滨水目的地的景观体验;

2.2.2.5 绿色生态:以先进的生态技术措施保证湖水的水质,同时提供持续的后续跟踪服务,保证滨水景观生态与社会效应的持续发挥。

3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思考

3.1滨水岸线工程“生态化”设计

许多城市滨水区域以防洪为目的的对水岸的截弯取直、加深河槽、混凝土加固、筑高坝等措施,产生了诸如洪水流量、流速以及泥沙量增加,洪水压力转嫁到下游; 地下水位下降,河岸的水量调节功能减弱; 破坏了河岸生物的生存环境; 弱化了水环流过程等生态问题。封闭的硬质人工驳岸改变了自然形成的江河岸线的自然特征和重要生态功能。如扬州古运河,原来河道两岸采用浆砌毛石驳岸和花岗岩栏杆围合。使古运河水道变成仅有简单功利价值的防洪、运输通道。这种简单生硬的处理限制了贯穿的水系在城市空间中所应有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净化作用,对于形成丰富而多样的城市滨河景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缺陷。

3.1.1恢复河道自然景观创造多样性的环境条件河漫滩、河湾和自然湿地等自然地貌,可以通过截流和下渗等形式发挥蓄水功能,既有利于地表径流的减少,也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稳定平衡河水流量,减弱洪水的冲力,保证了河床的稳定,也减少了下游的洪峰流量。同时,通过土壤和植被渗透过滤,也改善了水质。而且,类似河岸和河底的浸蚀、冲刷和淤积,为新的物种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可能性。水面忽宽忽窄的河流,其贮水和游水功能强,可使洪水峰值流量减少,延迟洪水产生,收到理想的治水效果。构造多变的河流能使水质净化处于最佳状态。如果将河流改造成水渠一样,形状雷同单调,水的流动形态也不会变化,环境条件十分单纯,只能形成贫乏而又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只有在河流里构筑浅滩和深潭,河底尽量不用混凝土铺装,河流的走向尽量避免僵硬笔直的形态,让河岸线忽宽忽窄地不规律变化,水中有小岛,河水有很小的自然落差,岸坡或陡峭或舒缓,呈现构造上的多样性时,才会创造出富有多样性的环境条件,形成丰富稳定的生态系统。此外,在处理与防洪有关的各种问题时,要避免用加高防洪堤等对生态造成永久破坏的手段。

3.1.2形成缓冲带,保留富有多样性的水岸边界,调查结果显示鸟类与人之间的距离应该保持 50 ~110m 左右的距离,人与鸟类筑巢地的距离需要保持在 30m 左右。水边的鸟类更容易受到人类的影响。如果在邻近自然保护的区域设置可供众多人聚集的设施和场所,则会对那里的生态产生很大的影响。最好设置缓冲地带,将一定范围的区域设定为保护区域,避免人与生态

系统之间的冲突并确保人与生物应保持的距离。缓冲带的位置、形状、大小取决于规划者对保护程度的认可。通常,滨水缓冲带是以一定宽度的由林、草或湿地植物覆盖的带状区域。研究显示,当缓冲带大于 20m 时,可以达到水质保护的目标;河流植被宽度 30m 以上时,可有效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提供、控制水土流失、河床沉积和过滤污染物;当缓冲带大于 60m时,可以达到降噪的目标;当缓冲带大于 50m 时,可以达到生态保护的目标。例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内,有一条50m 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环绕保护区,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其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5个层次组成,不仅可观赏,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这个缓冲带的规划成为西溪湿地保护的有力屏障。

3.1.3保留可渗透的土地,不扩大非渗透地域对于滨水岸线周边的土地,人们为了整洁或是为了便于活动等因素,往往采用铺装等手段,不断地去加固、捣实土地,最后土地被密封起来,雨水无法渗入地下。这些无法渗入地下的雨水,或是在路面形成内涝,或是通过边沟猛然间汇入城市内河,再汇集到更大的河流中酿成洪灾。因此,滨水岸线的规划处理,除了对岸线尽可能保持自然的形态,岸边还要尽可能保留一定范围的可渗透的土地,以保证滨水土壤的蓄水能力。在规划中,除尽可能减少铺装面积外,在必须铺装的区域应考虑根据场地条件和功能选择可渗透的材料和构造。如对频繁使用的车行道,选择多孔混凝土或多孔沥青;停车场和活动频繁的广场可采用渗水型地砖;步行道则可选用疏松的粒料、木板或渗水性较好的石材。

3.2 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文脉化”设计

《园冶》中“三分匠,七分主人”的说法,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创作对文化的珍视,反映出文化对风景园林创作的指导。对文脉的挖掘与体现不仅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景观作品,更将在建设中可能被忽视、被遗忘的生活点滴以景观的方式重新融入当下的生活。在以水域景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今天,滨水景观的创作更当深入提炼项目所在地的文脉资源,这将是等同于对项目自然资源利用的另一个重要设计源泉。这样就可以创作出极具特色的滨水景观风貌,化解了城市防汛与景观建设之间的矛盾,沟通了城市与水的对话,展现出不可复制的城市滨水景观特质。

3.3 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社会化”设计

景观设计的“社会化”是规划以人为本的广义阐述,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创作精髓的传承,是设计体现生活、服务生活的直接表达。滨水区因其优越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大多数城市建成区、城市建设区、城市规划新区等的首选之地,更承载着人们诸多的生活愿景:游憩、垂钓、踏青、摄影、龙舟赛等。人们对于“亲水性”的朴素诉求,直观的反映出滨水区景观功能的布局要求,作为精神概念上亲水则具有将通过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滨水景观获得心理上、情感上的满足的概念,创造出社会化的滨水景观风貌,还资源于社会,还生活于百姓。

4 结语

优秀的滨水景观资源在后工业时代发展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当今的环境问题远远超过了仅仅考虑控制污水、噪声等污染问题,而是包括了防止生活环境质量衰退或恶化的生态美学的问题。更应当在生态建设的指引下,重拾城市滨水生活的记忆;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愿景;这是以生态建设为要义的可持续之路,这是以景观建设拉动土地价值提升的可持续之路,保持城市固有或重构城市滨水区的良好生态,创造有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和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冯晖,彭志权 . 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 . 上海 :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冰河,钟艳珲 . 基于数字规划设计方法的虚拟规划设计初探 [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9-12.

3、 徐化成 . 景观生态学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上一篇:古文文化知识下一篇:首届红色经典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