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2024-08-25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精选10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篇1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中设计了许多的插图,形象、直观,切合教材内容,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好。

2、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安排,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知识,拓展视野。

3、积极调动社会资源。提示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在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提高预习能力,巩固知识。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应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宽容和尊重。

3.采用多种办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三、周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1家乡美

2逛大街

3聪明的机器人

4欢乐陶吧

5欢乐陶吧

6同一幅画

7-8团扇

9星光灿烂

12大地彩虹

13-14编花篮

15生命的甘露

16-17飞天畅想

18我们去旅游

四、教学总结及反思的要求:

1、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水平,不断学习当今社会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40分钟,让课堂事半功倍。

2、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抓好班级美术兴趣小组的辅导,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篇2

一、小学习作教学现状

1.学生作文兴趣不高

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是习作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只有从内心里升起对写作的极大的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习作练习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基本习作技巧。然而,从当前小学生的习作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普遍缺乏对写作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是奉命而作,缺乏主动意识,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不知道写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写,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的写作动机不足造成的。一旦缺乏写作动机,学生的思维单一固定,漫无目的,所写出的文章就丧失了生动性与真实性。

2.作文情感空缺

情感是作文的灵魂,这种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是分不开的。通过对当前小学生习作教学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情感空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对写作技巧的讲解,学生的作文个性不足,甚至陷入某种固定模式,千篇一律,丧失了作文本身的情感魅力。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作文增添生命活力。

3.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的作文教学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与生动性。教师往往采用讲授式教学法,对作文的基本要素、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然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将会降低,影响写作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学生习作策略研究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写作具有一定的自由性与宽泛性,生活中许多事物都能够信手拈来当作写作的素材,很多学生之所以在写作中无内容可写,或者三言两语就无从下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活中缺少观察与思考,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为写作积累素材。在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中,主题是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本单元均为该类型的文章,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学生对家乡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对该事物印象深刻?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另外,在进行本章的习作教学时,可以引入《银杏》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对该篇文章进行分析,借鉴其中的表现手法。在课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以该事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2.融入丰富的内心情感

作文实际上是对心灵的真实反映,它不仅与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密切相关,要想在作文中将自己的思想进行全面丰富的表达,除了大量阅读、积累知识,还需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多感悟、多观察、多思考。新课改下,作文教育的目标不再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修辞方法的应用,学会选材立意,更多的是启发学生体验生活、思考生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本章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写作对象后,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对家乡产品的介绍,无论是农副产品还是工业产品,它都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在对这些价值进行介绍的同时,还可以融入自己与这些产品的故事,增强文章的情感表现力,使文章更富生命力。

3.加强作文分享与交流

作文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学生的文学功底,而且体现了个人的性格特征,在完成作文后,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这不仅是作文学习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互改,对于作文中优美的词句进行标注,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一起交流探讨,这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提升习作水平。在本章节的习作练习中,每位学生就家乡的某种事物进行描写,通过作文互改,能够了解到其他地区的人文风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写作充满兴趣,逐渐提升习作水平。

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作文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作文不仅仅是学生思想意识的表达,更是学生价值观、内生力的彰显,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从语文教育的价值观出发,多进行引导、启发,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开始转向对学生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视与培养,这也正是新课改语文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以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教学为例,对小学生的习作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策略,兴趣不高,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篇3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  蓝花

2、4、6、8…双数  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  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5个环节认识周期规律,即“五探”。“一探”通过男女生“比比谁记得住”的游戏,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找规律兴趣。“二探”通过情景图,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体验周期规律。“三探”你知道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吗?学生通过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四探”通过第38盏、第39盏是什么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方法,得到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五探”通过一组实践操作“摆棋子”再次探究并形成清晰完整的周期概念,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通过“五探”学生对周期问题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了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成功的体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篇4

《看月亮》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节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了月相的概念、如何观察月相、月相的规律、月相的应用等知识,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一开始便兴趣盎然

开课伊始,我通过提问来让学生回答你见过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进而交流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出主题。接着用月相盒实验切入,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如此经过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交流发言、得出结论等环节后,让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准备充足,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准备

教学的过程中准备了一份资料和一个实验。资料是关于月相规律的资料,介绍每个月各个时段的月相是什么样子的以及月相在各个时段的规律。实验是月相盒实验,实验中考察了学生的持续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巧妙的利用学生的演示来找到正确的答案,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拓展和延伸

本节课在讲完月相规律后,用了一道很有意思的题目“做一个小小的法官”来吸引住学生,进而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应用月相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缺陷与不足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篇5

1.读懂描写鸽子的例文片段,领会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的方法,认识过渡句的作用和练习运用。

2.学习本文的观察方法:抓住特点仔细观察和跟踪活动过程进行反复观察。3.按作业的要求,抓住外形和动作的特点写好一种动物,并恰当使用过渡句,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

教学重点

1.学会观察事物,并进行恰当的描写。2.领会习作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过渡句,并了解过渡句在文章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任务: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主要观察它的外形和它的动作。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谈话激趣:

我知道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小动物,那么,你喜欢什么样的小动物呢?你喜欢它的哪些方面?

在同学们说之前我们来认识一位“帅鸽”。二 自读例文:

1.学生认真阅读例文,画出描写“帅鸽”外形和飞行动作的重点词句。2.你喜不喜欢这位“帅鸽”?你喜欢它的哪些方面? 3.指导学习例文片段。(习作方法)

(1)生读第一段,其余同学概括这段写“帅鸽”的什么方面?

(2)老师指导学生学习例文的习作方法(有顺序的描写“帅鸽”的描写方法。)(3)第一段是抓住“帅鸽”的哪些方面来描写的?板书:外形—颜色(4)学习过渡句。学生齐读过渡句

a思考:这句话在这篇习作中起到什么作用?板书:过渡句 承上启下 b你是从哪看懂过渡句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的?(生说教师指点)(5)让学生练说简单的过渡句(6)学生齐读第二段,a思考:这段写“帅鸽”的哪些方面?飞行动作

教学

b让学生画出相关的动词,并体会文中的打比方修辞手法。c学生练说带有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4让学生概括说说描写动物的方法。(外形和动作)三 学生练笔

1.先让学生想好要写的动物。2.先说外形特点,全班交流评议。

3.其他同学做好记录,特别是说得比较精彩的同学。4.练习说说动作特点。全班交流评议。5.让学生把所说的写下来,加于整理。

6.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习作在班上读,师生评议。四 学生起草:

1.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当学生写的不行或不妥当时,教师读下水文。3.自改、同桌互改。4.学生代表读自己的作文。五 誊写。

板书设计:

习作2 写一种小动物

外形特点 颜色 有顺序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2、通过连接电路,知道一个连通的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并认识各部分的作用。

3、能够根据简单电路的原理,连接其它的小电器。并理解电路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装置。

4、意识到在做实验时只能使用电池,不能从插座接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发给学生灯泡、电池、导线)

1、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张照片,认识它吗?(出示手电筒图片)

2、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3、为什么可以照明呢?

(二)新授 探究小灯泡亮的方法

1、手电筒里面有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灯泡、导线、电池、并贴出相应的图片。

3、今天我们就通过电池、灯泡和导线等来了解简单电路(板书课题——简单电路)

4、你对灯泡有哪些了解?(让学生明白灯泡外面的两个有金属的地方是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即可)观察一下它有没有特别的地方?

5、你对电池有哪些了解?(说出电池有正极和负极即可)

6、你想利用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7、看谁最先使灯泡亮起来,并且把亮的这种方法画在这张

纸上,这个小组就可派一个代表,利用我给你准备的灯泡和电池模型,(边说边贴模型)把这组的好方法展现在黑板上。方法可不止一种,简单的亮起来并不足以证明自己的智慧,看谁的方法多,有一种就上来一种,怎么样?

8、在实验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9、现在开始实验。

10、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好方法?(这种亮吗?这种呢?)(有争议的请一组学生验证,只留能亮的方法,并且把重复的擦掉)

11、黑板上看似不同的接法,灯泡都能亮起来,说明他们肯定有共同点,到底是什么呢?一个一个观察。(必须有灯泡、电池、导线)

(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灯泡的两个连接点都必须用上。)打比方,假如我左手拇指和小指代表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右手的拇指和小指代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应该怎么连灯泡才亮?这四个点必须依次连接。

10、再观察连起来的导线有什么特点。(教师可领学生一个一个观察,通过手势暗示)

(形成环状也可以说形成一个圈,)

我们把这样形成一个圈或者说形成一个环状的电路叫做闭合回路,你看这些电路是不是每个地方都没有断开的地方?

13、(略讲)从导线的连接看感觉在灯泡这个位置是断开的,如果我们把灯泡解剖开,观察它的内部,金属架一端连着灯丝,另外两端连着外面的两个连接点。所以形成一个闭合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10、刚才我们成功的探究了灯泡亮起来的秘诀,但是,你看,要是手轻轻一松开,灯就灭了,非常不方便,1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我们的双手解放出来,我给大家介绍两种工具(边说边贴模型)

12、怎么连才能形成闭合的通路呢?(从电池的正极出发,连到灯泡的一个链接线柱,再把另一个连线柱和电池负极相连,也就是使它们的每一个连接点顺次连接)(让两到三个学生说连接方法)

13、现在双手能解放出来了,很轻松,但是这样连接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引出开关)贴出开关的模型。

14、(学生试验二)怎样把开关连入电路中,才能使它发挥作用?(一个学生说方法)

你会了吗?试试看,边连边说方法。

三、总结 通过刚才的试验我们知道了点亮小灯泡需要满足什么条件?(1、必须要有小灯泡、导线、电池、开关

2、必须是闭合的回路)

四、拓展

1、要是我把用电器换成小风扇,小喇叭你会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让它们也工作起来吗?(出示小喇叭和风扇的图片)就象这个这样工作。(出示小风扇)

2、这些材料在简单电路中分别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说出电池有提供能量、导线传输能量、开关有控制能量、灯泡有转换能量相近的作用即可)

1、简单电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简单电路中各种构件的名称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能够动手连接简单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三)情感目标: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有不断发现,不断探索就能掌握更多地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地基础。

二、教学重点:

(一)认识电路中的基本构件。

(二)动手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三、教学难点:

(一)动手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二)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电流实验盒、大号电池、图钉、回形针、小硬纸板、红绿小灯泡、小电机、小喇叭。

(二)学生准备:

大号电池(学生每人自带一节)、尺、笔。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电话等现代化家用电器。晚上上街到处是灯火通明,五颜六色,美丽极了。你知道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吗?

(二)新课课题:

1、简单电路

(三)思考问题:

我们家的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它用了些什么物件?

学生回答:电线、开关、灯泡。

教师说明:我们家的灯泡和其它电器都是220伏的交流电,是民用电,对人体有危险。我们不能用手触摸,会触电死亡。安全电压是36伏以下,它对人体没有危险。我们上课用的是电池,它是直流电,电压是1.5伏,对人体没有任何危险。

(四)认识实验电路中的构件:P30

1、电源(大号电池1.5伏,凸起的一端是正极,用“十”表示,另一端(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是负极,用“一”表示)。

2、导线(有铜芯、铝芯,外面有绝缘层)。

3、开关(单联、双联)。

4、小灯泡(有1.5伏、2.5伏、4.5伏等多种,一般选用2.5伏).教师说明:电路中的常用符号、画图方法。

(五)实验操作一:P31(1)使小灯泡亮起来。

(2)使小电机转起来。

(3)使小喇叭响起来。

教师说明:通过以上实验证明,在电路中当它的电流在循环电路中流动时小灯泡会亮起来,小电机会转起来,小喇叭会响起来。关键是要使电流能循环。

(六)实验操作二:P31 在电路中加进开关。

有了开关的好处是?

学生回答:可以控制。

(七)实验操作三:P32 十字路路口的红绿灯是怎样用开关来控制的?

教师说明:它使用的是一种自动双联开关或多联开关。这种开关可以调节它们亮灯的时间。

(八)本课小结:

简单电路是由:

1、电源(电池),2、导线,3、开关,4、小灯泡(小电珠)组成的。

要使小灯泡发亮,它就必须是一个循环电路。循环电路就是有流出来的电流,通过用电器后有流回去的电流。电流在不停的循环流动小灯泡才会发亮。

注意我们家用的“电”是不能乱动和触摸的,因为它是220伏的交流电,对人体有危险,搞不好就会触电身亡。

我们要做实验只能用电池和小灯泡。

六、作业指导:P73

七、板书设计:

1、简单电路

一、认识电路中的构件

四、实验操作一

二、电路中常用符号

五、实验操作二

三、画简单电路图

六、实验操作三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术语准确描述简单电路的连接原理。

认真倾听别人对简单电路的连接的分析与解释,对科学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2、科学知识

能根据所连的基本电路,画出电路图。知道开关的作用并能利用开关控制电流。知道电路畅通性的作用,解释电路畅通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电路知识解释家庭断电现象。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难点:画简单的电路图。教师准备

电池、导线、小电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兴趣引入

师:出示圣诞树,然后再使圣诞树上的小灯泡亮起来,灯光闪烁,光彩夺目。提出问题:圣诞树上的小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吗?

(这一提问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是由此引入课题。)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很是聪明,能解释小灯泡亮起来的原因。可是这里面有关于“简单电路”的科学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简单电路”

2、板书:

1、简单电路

二、动手操作、探究,发现新知识。

1、认识电路中的构件:

同学们想一想,在简单电路中哪些材料是必不可少的?

(这一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简单电路的构成要件有哪些,为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基础。)

学生回答(电池、电线、小灯泡、开关等)

师:同学们能说出这么多的材料来,可见同学们对关于电的知识知道许多。现在老师只给你准备了以下几种材料,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然后再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2、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进行活动。

3、老师参与同学的活动,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发现学生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4、小组进行汇报。

师:连接成功的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结合你小组所画的电路图说给同学们听。

连接不成功的小组你是怎样做的,请同学来帮他们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在学生的汇报中的强调性的提问,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灯泡不亮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使那些明白这一知识点的同学有一种光荣感,同时也加深了他们的记忆。对于不明白的同学,让他们认真的去倾听别的同学成功的做法与想法,找出病因。同时向别人学习那种认真思考问题的好的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另外,在同学的讲解中让学生学会画简单的电路连接图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连接不成功的小组改进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

5小结:同学们在活动中,能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使小灯泡亮起来。小灯泡能亮起来是因为我们连接的简单电路是一个电流的通路。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的电流只有通过小灯泡以后再流向负极,小灯泡才会亮起来。所有的电器的电路连接方式都是这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如果将小灯泡换成别的用电器你会连接吗?

(这是一种激励性的提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所学到的新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用来解决其它的生活中的小问题。培养学生的爱科学的性趣。)

(1)、出示一个小喇叭,替换电路中的小灯泡让学生重新连接电(2)、让学生尝试用开关来控制电路中的小电珠或是其它的用电器。

2、挑战自我:

课后,按书中32页的线路图自己制作一个红绿灯。

(总结:本课知识对于小学学生来说是一个盲点,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电学的知识,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递进式的,阶梯的教学方法。首先设疑“圣诞树上的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简单电路中的最基本的材料有“电池、小灯泡、电线”等。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将这些材料连接起来。这样很自然的过度到第二个环节,连接简单电路。同时要求学生在连接完后,用图将连接方法画出来。这样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为解决教学的难点做好了准备。当然,学生是不可能将线路图完整地画出来的,这一问题可以在学生汇报时。结合学生的线路图来补充完整,并强调画线图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这样难点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小结时,老师点明小灯泡会亮起来是因为在简单电路中我们所要连接的是一个电流的通路,只有在通路的情况下小灯泡才会亮起来,电路不通小灯泡是不会亮的。所有的用电器的连接都是这个道理。

连接简单电路在本课中是一个基本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了基本内容以后还要给予巩固,加深记忆,因此,我又提出将小灯泡换成其它的用电器你也会连接吗?让学生结合刚才所学到的知识很容易就能解决这一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篇7

我校一直着力于打造简约、高效、自主的数学课堂, 鼓励数学老师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想的形成.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 我尝试“放手”, 将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 通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百分数时, 跳出了教材、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 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如商标中、新闻联播中介绍的百分数) , 关注在课堂学习中新生成的百分数, 使“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变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

这节课中, 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生成中研究探索数学知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我尝试用心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到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通过让学生调查寻找的丰富教材, 组织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讨论, 提升了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描述及评析】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 学习内容我来定

在上这节课之前, 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准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可以摘抄, 也可以拍照或将实物带来.

于是, 课堂伊始, 我就提问:“你在生活中找到百分数了吗? ”

生:“我在餐巾纸的包装袋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木浆. ”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牛奶. ”

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百分数, 85%山羊绒. ”

……

师:“百分数好找吗? 为什么那么好找? ”

生:“因为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百分数. ”

师:“这就说明大家都非常喜欢使用百分数.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话题值得我们研究吗? 除了这个问题, 你还能想到哪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

小组讨论中列举出本节课学生期望研究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的用处、优势,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案例评析:课堂伊始, 我就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关于百分数, 你想知道什么? 想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在小组中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 畅所欲言, 学习积极性相当浓厚. 在全班汇报的过程中, 我根据学生的汇报, 着重引导出几个重要的问题:如百分数的意义、用途、好处、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板书在黑板上, 极大力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感觉在老师和大家讨论我提出的问题. 一节灵动的课, 如果光有老师不停地讲学, 那绝对是不完美的, 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剥夺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的权利. 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生成的资源, 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课堂以最真实的本色,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我的问题我分析, 学习方法由我选

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 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 自己制定学习方法, 逐一解决.

师:“我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列举这几个颇为关键的、继续解决的问题, 那么你们是想我来逐一告诉你们, 还是想自己研究呢? ”

生:“当然想自己研究! ”

师:“好, 那我们就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自己看书, 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结合刚才我们找到的百分数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出来. ”

生:“85%山羊绒中的百分数表示山羊绒占整件毛衣的85%. ”

生:“100%纯木浆, 如果把整袋餐巾纸看作100份, 那么里面的木浆就占100份, 说明全是木浆, 没有其他物质. ”

生:“蛋白质28%, 牛奶盒上的这个百分数指的是蛋白质占整盒牛奶的28%. ”……

出示豆奶的营养成分:蛋白质34.5%, 糖20.5%, 脂肪10.67%, 矿物质28.5%, 维生素5.83%, 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自然地利用表中的百分数去比较各种营养物质的多少.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豆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

通过我的追问, 自然就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研究———百分数的好处和用途.

结合刚才学生的比较结果, 我进行了小结:正是因为都把一个整体看成100份, 所以百分数非常便于比较, 人们在统计、调查、分析、比较的时候往往选择使用百分数来呈现研究结果.

师:“我这里有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100%, 75%, 90%, 如果是你, 会选择哪种牛奶? ”

生:“我会选择纯度是100%的, 这样比较营养, 毫无添加. ”

生:“我要选纯度是90%的, 添加一点食用香料味道会更佳, 我就比较喜欢麦香味的. ”

案例评析: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我通过让学生在课前找百分数、课中交流、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文化特点.同时, 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 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 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于百分数意义的真正内化. 接下来的练习中, 通过一个开放式的提问“你有什么想说的”, 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仔细观察, 同时应用刚掌握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这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得出了各种物质间的大小关系. 我恰到好处地引导:“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立刻过渡到学生对于百分数优点的研究上.最后的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 正是考验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学生在牛奶纯度问题上的表达, 引来了全班学生的一阵笑声, 但恰恰是这有趣的谈话, 足以证明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是透彻的.

三、我的疑问我解决, 学习效果你来测

此时还剩最后一个问题: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我开展了小组竞赛, 比一比哪组找到的最多, 借此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各种不同点:读写方式不同;表示的意义不同;百分数的分母看成100, 分数分母不唯一;分数可以表示分率或带单位表示具体数量, 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 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百分数便于比较, 分数则要通分;分数单位不同……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 我们找到了百分数和分数间的区别与联系, 下面就请你们读一读这两句话, 判断这些分母是100的分数都能改写成百分数吗? ”

生:“一根绳子93/100米, 用去了它的37/100. 第一个分数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因为93/100有单位, 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第二个分数可以写成37%, 把一根绳子看成100份, 用去了37份. ”

生:“23/100千克相当于46/100千克的50/100. 前两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 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而最后一个分数可以, 改写成50%, 表示百分率, 是数量之间的关系. ”

师:“我这里还有一些百分数:1%, 18%, 50%, 89%, 100%, 125%, 7.5%, 0.03%, 300%. 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

生:“我最喜欢100%, 因为100%就表示全部, 非常圆满. ”

生:“我喜欢50%, 这个数和0.5, 1/2一样, 也能表示一半. ”

生:“我喜欢300%, 这个数是100%的3倍, 比1还要大, 说明超额完成任务. ”

生:“125%也比100%多, 比1要大. ”

生:“我喜欢0.03%, 因为这个百分数中还有小数, 很有意思.”

师追问:“那你们觉得0.03%这个数大还是小? ”

生:“很小, 因为如果把总数看成100份的话, 才占0.03份, 太少了. ”

案例评析:数学练习的价值, 不仅在于巩固知识, 反馈信息, 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形成技能, 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拥有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能够自主探索和创新, 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 通过最后的几道练习, 能够很好测试出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特别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这个设计, 在测量对百分数意义理解的同时, 也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激发他们自主联系实际, 思考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为后续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案例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 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 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把催生数学思想看成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把学生的自我发展当作教学的至尊追求.

“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其实教师只需要在关键时给予点拨、评价, 在课堂中, 教师扮演的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可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 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摘要:“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放手”,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关键词:放手,自主探究,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篇8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堂练笔;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54-01

五年级属于小学的中高阶段的教学时期,在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十分的关键,因为进入“小升初”的最后阶段六年级的学习任务更加的重,需要学生全面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能力,而在进入六年级前的五年级的学习就是一个打好基础、慢慢适应更加多的练习任务向后一阶段过渡的重要过程。在五年级的课堂教学上,就要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随笔训练。但在目前的课堂练笔教学中,往往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练笔的题目选择得不好;没有先让学生自己做再进行讲评,而是老师直接在课堂上讲了;练笔的形式单一,学生的课堂练笔的积极性不够高等等,这应当值得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对课堂练笔教学的有关内涵的理解

1、课堂练笔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课堂练笔教学,就是指在特定的课堂时间、空间范围内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教学过程,包括学生的做练习与老师的即时讲解的过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能再像以前应试教育中的课堂教学,而是要更加注重“教学与练习的结合”。在一堂课中,单单是对知识点的讲解,而全无让学生动手做练习的环节,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不明显的,甚至还会达不到预定的应有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生的注意力转变得比较快,如果一节课全部都是讲解知识性的内容,那么一定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很难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点。

2、课堂练笔教学的主要特点 与知识点的教学一样,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课堂练笔教学具有一些自身的特點。首先是课堂练笔教学具有针对性。不像课外或者课后的作业、练习,课堂练笔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进行课堂练笔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所以课堂练笔教学的内容主要就是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相关的练习。其次,课堂练笔教学具有及时性,这种及时性一方面主要是针对复习本节课的所学内容来说的,能在教完知识点的内容后通过练笔的教学来达到及时复习的目的;另一方面,课堂练笔教学的及时性体现在教师讲评的及时,课堂练笔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学生在做完后,教师能及时地进行讲评,来达到课堂练笔的最好效果。第三,课堂练笔教学还是检查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练笔教学不能仅仅作为一种课堂上多余时间的练习来看,而是要当成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掌握情况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课堂的练笔,及时掌握了解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分析查找原因,争取在下节课改正过来。

二、在小学语文五年级进行课堂练笔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增加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增强课堂教学的活跃氛围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在新课程的改革中,要大力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上,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加强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以此来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但是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同时教学的内容并不能让学生与老师真正地做到像一般人那样的面对面地聊起来,这容易偏离教学的中心,实际上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这就需要有一种有效的形式——课堂练笔教学的形式。把课堂练笔作为一种载体,在学生的做练习与教师的讲评过程中,能促进师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例如对问题的探讨,对本节课学生还有不懂的地方能及时请教老师,或者一起探讨等,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性,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活跃的课堂氛围。

2、能为小学五年级学生升入六年级后尽快适应新的学习阶段做好准备 小学六年级阶段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年级,六年级由于面临“小升初”,要更加突出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上,更加注重课堂的练笔,通过有限制性的练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点的目的。所以在五年级阶段的学习就非常重要了,在学习与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意识地向六年级阶段的转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课堂的练笔教学,这样就能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打好学生的基础,为取得好成绩做好铺垫。

三、如何做好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的课堂练笔教学设计

1、要增加课堂练笔的形式,把“口头式”的练笔与“练习式”的练笔结合起来 课堂练笔教学的形式要根据教学改革的背景进行改变,要创新课堂练笔教学的形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的只是单一的做一些题目、习题等,而是要把“口头式”的练笔与“练习式”的练笔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课时,可以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口头式的提问,如“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对信念的理解”等。

2、要注重课堂练笔的时间的把握 要对课堂练笔的时间做好规划,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太长了会影响到对知识点内容的教学,太短了也达不到练笔的效果。而在课堂练笔的时间上,对学生做题的、教师讲评的时间也有安排好,要保证这两方面都能进行下来。

3、要注重把课后的习题与课外补充的习题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五年级课堂练笔教学中,其内容一般是每节课学的文章后面的课后练习题,这些题有做的必要,但是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课外的补充,以此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把课后的习题与课外补充的习题有效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李春花.课堂小练笔 习作大收获——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堂小练笔设计例谈[J]. 快乐阅读:下旬刊. 2012(04)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篇9

教学内容:本课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一册第十五课,本科学习内容是通过折、卷、剪等方法,使纸作品站起来,培养学生的立体意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正式的接触专业的美术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们对立体的形的形成方式有一定认识,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欣赏站起来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纸站起来的简单方法,和原理。

操作目标:让学生通过折折剪剪等方法,改变纸的形状作出有趣的形象,并能在此基础上作出一幅立体的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纸站起来的方法,并能做出站起来的有趣形象;

将站起来的纸变成各种形象,并能将他们组成一幅画。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卡纸,胶水,剪刀,范例

学具:卡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桌上躺着一张纸,你有办法让它站起来吗? 生:折、剪、卷(板书:折一折,剪一剪,卷一卷)师:现在请小朋友们选择1~2种方法,让你的纸站起来

师: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小朋友的,有用折的方法,也有卷的。(按分类贴在黑板上)。这个像什么呢??(两边折进去的)生:桥

师:老师觉得还有点像桌子呢!

反思:我觉得这个环节小朋友们进入到课中,充满好奇和尝试的渴望,我就让他们简单试一试,好多小朋友的折法还是很新奇的,所以,课进行的比较顺利,总结方法的过程中也没有多大困难。

二、新授

师:我们来看看他们用了哪些方法?你能看出来吗? 生:折

师:哪些用了折的方法? 生:猫(对着),龙(折扇子的方法)…… 师:我们看看折的方法还可以做成哪些形象。(欣赏)他们都用了折的方法,但是他们站起来的方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生:一个开口向下,一个开口向后

师:高高的形象开口向后,矮矮的形象开口向下 师:还有什么方法? 生:卷

师:哪些用了卷的方法? 生:邮筒、小人、小青虫

师:小青虫是怎么卷出来的? 生:就这样卷,随手卷

师:老师这有一个好办法,一支笔,一个纸条,斜点绕在上面,紧一点,松开就可以了。

这两只大象是用了什么方法? 生:剪一剪的方法(板书)

师:这些站起来的形象是怎样变成各种形象的?用了什么方法? 生:画一画的方法。(板书)

师:这只大象身上的花纹是怎样做出来的? 生:用了贴的方法。(板书)反思、:本环节有点仓促,让小朋友们有点难适应,但是效果还是有的,目的也基本达成,但还需要稍微细致的深入,这样孩子们就能够知道更多,掌握的透彻一些,为作业做好铺垫。

三、教师示范

师:现在周老师也来做一个站起来的形象 两边对齐折一折,封口在上开口向下

从上往下画一画,一定要从封口的边上往下画 接口注意剪一剪,剪断了就不能站起来了

剪个耳朵贴一贴,周老师这有两种耳朵,一只适合它的身体一样的红色,还有一只是白色的,你觉得哪一种更好? 生:白色 师:为什么?

生:看得更清楚,更生动

师:颜色对比强烈一些,形象比较清晰。

这只小狗还缺什么? 生:眼睛鼻子

师:鼻子眼睛画一画,这样一只可爱的小狗就出来了。师:小狗平时生活在哪里呢? 生:家门口 师:周老师今天就把它放在家门口,这样一幅站起来的画就完成了,在这幅画中,除了小狗是站起来的,还有什么是站起来的? 生:房子,小树,小草

反思:示范的过程中,我一再说明开口向下的重要性以及接口不能剪断的作用,小朋友们听的很认真,效果也比较好,作业中得到体现。

师:老师这还有几幅画,你们觉得他们里面什么可以站起来吗? 生:桥

师:用什么方法站起来? 生:折一折、卷一卷

师:这幅画里还有什么可以站起来? 生:树

师:其他的画呢? 生:小猫

师:用什么方法站起来? 生:剪一剪的方法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折一折的方法

师:这幅画中除了房子可以做成站起来的,还有什么? 生:帆船

师:我们知道翻出和房子在不同的地方,用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生:海用蓝色画一下,绿色画草地。师:通过画一画,颜色的不同来区分。

反思:通过本环节的欣赏,小朋友们了解到立体的画面是怎样的,从而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找出其他画面中他们可以利用的资源,告诉他们什么可以怎样。

四、学生作业

师:接下来就要同学们的巧手来试一试了。

作业要求:

一、用折一折、卷一卷、剪一剪等方法,制作一个有趣漂亮的形象。

二、添上合适的背景;

三、一定要站起来哦!

五、评价 师:(老师把学生作品放在讲台上)我们来比比谁的作品最吸引你,说说理由。生:我喜欢小房子,颜色很漂亮

师:红色的树,蓝色的房子,的确很不错。还有呢? 生:坦克的一幅,画面很丰富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一幅,既有背景又有漂亮的颜色,的确很棒!

六、拓展

师:这样立体的画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生:用来装饰

师:我们可以用它来装饰我们的家,也可以把它用到生活当中去,你看他们出现在了哪里?(欣赏)生:贺卡里

师:我们以后制作的贺卡就可以是立体的了!

板书 :

站起来 站起啦

折一折

卷一卷

剪一剪

画一画

贴一贴

反思:本课通过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看一看,做一做,评一评的过程,让小朋友们有自己的思考,体验,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尝试,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说,老师总结。教学中,我觉得教学还是不够活跃,学生似乎在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篇10

《师恩难忘》一课文质兼美、情感至深。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文章内容虽然简单,且只举了一个故事的例子,但是字里行间透出的是老师的智慧、老师对学生的负责与关心以及作者对田老师的喜爱和敬佩之情。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何难忘师恩”这个问题并让“师恩”植入学生的心灵呢?

一、抓关键词。

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想象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二、抓关键句。

抓句子和抓词语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一个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这个唯美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这点;然后,让学生通过句子理解老师对作者影响之大后。学生谈了很多,也表现出了对文中老师的敬佩。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也就更明白这也是令作者难忘的“恩情”。

《陶校长的演讲》教学反思

本文是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演讲稿形式的文章,不免感觉陌生(连第一自然段从哪里开始都不知道),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时就向学生讲授了演讲稿的特点:真实性和鼓动性,内容贴近生活。必须讲真话,带有强烈的情感。语言规范,明白易懂。并很快帮助学生理清了自然段。

课文条理清晰,重点部分的语言形式基本雷同,于是,我请学生按照“问什么,为什么,提出希望”把每一问分成三层。学生边读书边分层,很容易就做到了。接下来的合作探究环节更不是什么难事儿。学生因为先前已经分了层,对几个自然段的语言形式感觉很清晰。所以,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一切都挺顺的。

但是,课堂上总感觉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回答正确率太高,可回答问题的含金量感觉太低。课后思考:可能是文章的结构太清晰了,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反而让课堂失去了往日的生趣,顺理成章的课堂更看不出学生的智力差异。看来,教学永远存在缺憾!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何处的问题。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反复阅读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理解诗句的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我们再次静心与文本对话,融入其中,仿佛读者就是寻隐者。但是,我在引导学生揣摩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时,还未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有些生硬。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 1 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本课围绕“为什么要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深入学习课文,并且由此让学生了解自然、亲近自然、走进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健康成长,并探索大自然的奥妙。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以读代讲。通过引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进一步感悟诗情,体会到探索大自然的乐趣。同时,在阅读文本时,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这堂课上,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生机,如此的令人热爱,如此的令人向往,不禁提醒自己,以后在教学诗歌时,不是就诗歌而教诗歌,而是要教会学生读出诗歌的文字之中的文字。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后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变色龙》教学反思

《变色龙》以故事的形式写了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经过,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和变色的特点。变色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变色龙生活在热带丛林中,“数量不多,难得碰到”,所以对教室里的孩子来说,根本就不了解、不熟悉。怎么办呢?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以准确、细腻的笔触,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写作顺序是“全身——头——身躯”,通过阅读,我们很容易认识变色龙。但是,为了使孩子们准确把握变色龙的外形,我让孩子们观看变色龙的图片,说说变色龙的样子。在学生学习第九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读读文字,看看图片,相互提示。这样,学生对变色龙形象的认识就容易准确、清晰、具体了。

学习第十一自然段的时候,就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体会变色龙的舌头“长得惊人”。学习第十四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观察这样几幅插图:在香蕉叶上,变色龙变成了香蕉叶色;在棕色的泥土上,变色龙变成了棕色;在水泥板上,变色龙变成了浅灰色;在枫叶上,变色龙变成了红色„„这样学生不但对这些颜色印象清晰,而且不知不觉地体会到了颜色的渐变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颜色渐变的、流动的、和谐的画面。学生不禁惊叹变色龙功能之奇特,本领之高超。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金蝉脱壳》让孩子亲眼目睹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领孩子走进动物世界,聆听动物的歌唱,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萌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在读了课题之后,我让观察课文中的几幅插图,然后让他们说说你找到金蝉了吗?有的孩子把蝉壳说成了金蝉,有的孩子把出壳的蝉儿说成了金蝉。大家各抒己见,好不热闹。这时,我让孩子们结合第三自然段中对金蝉的描写:“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的亮光”,再判断自己说的对不对,大家都摇头了。在这一关键时刻,我出示了一张金蝉的图片,学生们都不禁惊讶以来:“噢,原来这才是金蝉呀!”这时候,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我问他们是否愿意和我一起观看蝉脱壳的过程,大家一致赞同。我们便随着作者一起上了那棵树,亲眼目睹了脱壳的过程。

第四、五自然段,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圈出有关词语,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且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特别是蝉尾脱壳的情景,学生相应找出了“抖动”、“伸着”、“仰”、“扑”、“抓”、“抽”这些动词,并能试着模仿蝉儿的这些动作,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尽管课文中对金蝉脱壳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细致,但毕竟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得较远,根本没有学生亲眼目睹那神奇 2 的情景,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我相机播放了金蝉脱壳的画面,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由于画面不是动画,过程不够生动。

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并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金蝉脱壳”的情景呢?通读全文,学生不难发现——是观察,让我揭开了金蝉脱壳的秘密;是观察,让我捕捉到了金蝉脱壳这奇特动人的情景。可以说,观察揭开秘密、发现美好的钥匙。怎样才容易发现美呢?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三种观察方法:一是有顺序,二是有重点,三是有感情。学生不仅欣赏到了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还学到了观察的方法。整堂课的学习应该说还是较满意的。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它们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都是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内容,再感悟哲理的顺序进行,方法就单一了,学生容易对课文失去新鲜感,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我选用了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

学习《自相矛盾》,先让学生看图、读文,弄懂什么是矛,什么是盾;指导朗读“夸口”的语气,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并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接着展开想象: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怎样想?又会怎样说?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学习《滥竽充数》,让学生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引导他们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通过比较三个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从而知道南郭先生能够混的原因,再读“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所以最后南郭先生只好逃走。再次基础上,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

学习《画龙点睛》,则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提问:(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逐题讨论,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使百姓免于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意境优美,情节动人。诗人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故事浅显易懂,妙趣横生。

课文练习一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复述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可以积累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文字。本文篇幅较长,不宜要求处处详细复述。课文的第五、第六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可以要求学生进行重点复述,而其他的部分,可以要求学生抓住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简单的复述。首先,从整体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期盼团圆。复述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引导学生熟读成诵,特别是抓住人物的动作,尽可能运用文中的原句,因为这是故事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部分,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逼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第六自然段写了嫦娥奔月的过程,插图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无限遐想,所以复述这一部分时,可以借助插图。要求学生按照原文来复述,表现意境的美。其他的部分,学生可以抓住重要的词语,进行简要的复述。

《读书莫放“拦路虎”》教学反思

这是五年来他们语文课本上出现的第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本课介绍读书方法的文章,告诉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不要放过拦路虎,应扫清阅读障碍,让读书更有成效。可是在现实学习中,我发觉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愿去查字典,他们似乎习惯于老师的讲解与告之,对待拦路虎基本上是放走的态度。所以在一开始学课文时,我请不放拦路虎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做法以及这样做的好处,请他们谈完之后,我进行总结,然后问他们:“想不想像他们那样成为没有拦路虎或者很少碰到拦路虎的人?”学生都说想,接着我就说:“书上就告诉了我们很好的方法。”学生兴趣很高,马上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效果非常理想。但从这一课中我也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有待提高,思考不够深入细致。今后我们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让学生真正能自由读书,深入读书。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进度上和同规班级差了两课时,所以打算今天一节课把《伊索寓言》上完。仔细阅读这篇课文,感觉比前面的《成语故事》要简单,简单之处在于:三个成语故事的道理要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自己感悟,而本文的三个故事不仅情节简单,而且文章的最后都用精辟的语言把寓意揭示了出来,似乎不需要老师讲过多的内容。于是,课就这样进行了。我打破了常规的做法,把三个寓言混在一起讲,也就是先熟悉故事情节,再分别理解寓意。故事情节自然没有问题,因为主人公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狐狸、蝉、狼),而且这些故事在学生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就已经被当做睡前故事听过许多遍了。而在揭示寓意的时候,学生虽然能很快地找到表示寓意的句子,也能很流利地读出来,甚至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们知道,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已经不能再局限在课文中,局限在几个动物的身上,它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当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三句话的理解,学生竟然目瞪口呆,无法回答。我突然认识到:学课文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太过简单地看待看似简单的问题,否则,学生的学习是虚的,是无效的。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反思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本文摘自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文章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激情使读者深受感染。然而邓小平同志逝世时,现在这批小学生年龄都还很小,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学生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还难以理解。因此我课前找了一些邓小平爷爷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祖国各地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于学生预习过课文,他们已能正确、流利朗读这篇课文,因此,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的“低低地、缓缓地、伟人、最后一个篇章”等词语,把伟人离去时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突出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领悟。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整篇文章围绕了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不久,一封带着花的芬芳,带着父谆谆教诲的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这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浓浓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我启发学生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想。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回忆《练习3》中柯原的小诗《幸福》中的一句话: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通过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学生懂得了高尔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从中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儿子一种人间亲情的崇高的爱。

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写回信时,不负父望的励志笃行的内容泛泛而谈,不够具体明确。《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无私奉献”,《艾滋病小斗士》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在单元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巩固运用的作用。

课文讲述了南非黑人儿童恩科西身患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与他一样患病的艾滋病病人的动人故事。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描写具体,用词准确生动,融科学知识、语言积累、思想启迪于一体,为启迪学生的思想智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要想使学生被课文中的主人翁恩科西感动,首先作为授课老师先要被感动。课前,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精心制作了课件,然后带领孩子在多媒体教室完成了教学,我和孩子们在一些图片及文字中被恩科西的坚强感动着。带着饱满的情感带着学生走入文本,抓住课题为什么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进行展开,你认为什么人可以称为“斗士”。学生踊跃回答。通过老师的范读、指名读等方式让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感悟恩格西的“不幸、顽强、抗争”。了解恩科西是如何与社会偏见作斗争和如何呼吁人们一同关心其他艾滋病人的,从而加强对“斗士”的深层理解。最后引出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的国际性标志——“红丝带”,增长知识,了解它的象征意义。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提示我们,学生阅读《黄山奇松》这篇文章,不仅需要感悟作者对黄山奇松的热爱、赞叹之情,而且需要体会出作者是怎样将这个中心表达出来的。课文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总分总构段方式——描绘黄山奇松时,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们的“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刻画出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最后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第二个是点面结合——黄山奇松数不胜数,但作者仅仅重点描绘了三大名松,使读者既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又对三大名松留下了鲜明生动的印象。第三个是比喻拟人——写三大名松时,将他们当做人来写,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态,显得形象生动。通过“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及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尤其是比喻句的大量出现,使语言格外具体、生动,让人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那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感受呢?

首先,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始伊始,让学生欣赏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他们能尽快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然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对黄果树瀑布的总印象。第四自然段讲的是瀑布激起的水花落在黄果树小镇上的一系列轻盈优美的动作,其中“银雨洒金街”这个比喻最使学生心驰神往。在教学中,课件演示“银雨洒金街”的奇景,让学生体会“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情境之中,情由境生。如此美妙之境怎能不让学生感受到瀑布挥洒飘扬之美.

其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朗读体会。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声响、形态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声响、形态的词句,如“哗哗、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雷声轰鸣、山回谷应、訇然作响”,“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抓住这些词句朗读体会,产生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第三,大声齐读。尤其是本文的第一、二、三、六、七自然段,只有运用齐读,才能渲染出瀑布的无比壮美,烘托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

学习本文,学生对大自然的杰作——美丽壮观的黄果树瀑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获得了美的体验。《莫高窟》教学反思

《莫高窟》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教学时,重在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这一点。如,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莫高窟的彩塑精妙绝伦和欣赏精美的飞天时,让学生能体会一点就说一点,喜欢哪里就说哪里。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他们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进而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上仿照例句,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描摹飞天的形象;学完课文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比赛,向学生介绍莫高窟,出一张以“莫高窟”为主题的小报„„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让学生自主选择,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着某种精神,以期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高尚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单元之首的《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上课前,本想按着一般的老路让学生按着文本的顺序逐步深入课文,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闪光之处,提高对人物精神境界的认识。没想到,刚进教室,校长就没打招呼地尾随其后,这倒让我突然紧张起来,虽说是随堂课,可是上得太差也交代不过去。匆忙中翻开课文,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不如就从“风筝实验”入手吧,因为“风筝实验”是本文的一个关键地方,富兰克林正是通过“风筝实验”才解开雷暴的秘密的。对,就这样吧。于是,我把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课堂的重点,从比较实验风筝与一般风筝的不同到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到富兰克林发现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了解了“风筝实验”的经过和结果,又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一切的精神。

课后,虽然感觉学生学得还算比较扎实,但总感觉学生一堂课上学得太少,反思自己的教学,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细读文本,让他们在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批注,然后选取典型句子品读,分析,效果可能会更好。

《诺贝尔》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紧紧扣住了“坚持不懈、不屈不挠”这个主题。课文主要介绍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了一个问题:“在诺贝尔研制炸药的过程中,哪些事例最让你感动?”。引导学生抓住第二部分的重点语句,感悟诺贝尔毫不气馁、锲而不舍的精神。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了“读——品——说——读”,走进了文本所设的情景中,读读、划划、批批、注注,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一个鲜活的、毫不气馁的诺贝尔走进了学生的视野,走进了他们的心灵。

但在本课中,感觉不足的是学生品读不够深入。在词句的品读上,有些没有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学生说得较少,说得浅,缺少亮点。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写的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如何确立信念,编成《国榷》,遭受厄运,竟至失落,又重新编写的经过,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刚上课,我知道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做得并不好,甚至有的学生连课文都没有好好地读过。于是,我首先布置了一个任务: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学生有了压力,读起来还挺认真。然后,我分别请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讲讲这个故事,三个同学讲得都很好,有两位学生还用上了“厄运、持之以恒、坚定、毅力、信念”等词。这倒是个不错的开头!有了这个基础,我就让学生说说“厄运”在文中的意思,学生自然能很清楚地表达出来。然后,再追问:面对厄运谈迁是怎么做的?根据学生的口头回答,我出示了一系列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认真体会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一步步地分析,学生知道了谈迁为了撰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吃的苦,受的累,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由此可以看出谈迁的信念是何等的坚定。这样就引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感悟到了谈迁的坚定信念。

我还发现本篇课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如“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翔实可信”“家境贫寒”“流传千古”“鸿篇巨制”“家徒四壁”等。这些四字词语概括性强,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这有利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促进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为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读为主线,在课堂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默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在读书中进行思考、领悟,在思考、领悟中读。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课文的内容,再通过同桌读,小组读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中所要阐述的“水滴穿石”的道理。

因为明天作文课要写本课的读后感,所以今天教学了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在检查了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后,先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结合课文的内容,理解滴水穿石的本意,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抓住重点词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并进行评价,体会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内涵。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滴水能够穿石的道理,并进一步体会第二自然段作者的表达方式。但发觉课中学生读书还不是很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第八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课文主要写了林冲发配沧州途中,路过柴进的庄上,与洪教头比武过招并打败了他。

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可忽视,至关重要的,即对学生要关键处点拨,疑难处引导,知识空白处讲解。

因此,在这堂课上,我用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洪教头是一个怎样的人”统领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推敲、揣摩、感悟、理解直至内化吸收,促使他们在学语文的同时,提高品味、积累的能力。因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为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提供很好的平台,答案和理由只要合情合理就应当肯定和鼓励。与此同时,我也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的引领、指导作用,以及对课堂的组织和调控度。

在学习林冲这个人物的时候,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林冲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理由。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能将课文和自己的见解结合在一起,答案都很精彩,将整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地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比武刚开始,林冲为什么说自己输了?”为什么气势汹汹的洪教头最后会败给林冲呢?”。这两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和前面体会人物性格的环节重复,其实不然。学生在上一环节中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只是表面上的,他们只是单纯的知道这些人物身上 7 具有哪些性格,但是并没有真正深入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这两个探究问题的讨论,就可以进一步知道洪教头的失败正是由于他的目中无人、过分自大,而林冲也正是因为他的机智勇敢和善于观察才赢得了这场比武。这样,学生就很好地把握了人物性格的本质特点。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

《少年王冕》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是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王冕的“勤奋刻苦”和“孝敬母亲”这两个方面,抓住课文重要语句,或提出问题,让他们联系全文解决,这样既是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主人公的优良品质的熏陶。

人物语言最能体现出人物性格和心理。第二自然段是母亲与王冕的一段对话。我引导学生紧扣语言文字从读到议,再到读,这样层层深入,帮助学生体会母子情深,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由语言文字材料构建成的文章都是富有感情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从古到今,“读”一直是最基础的学习方法,因为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表达。所以在本课教学中,突出“读”的训练,把“读”贯穿全文。采取了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坚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自读自悟”,做到与作者心心相撞,情情相融。

最后学生知道了王冕的“勤奋刻苦”和“孝敬母亲”是他成才的重要基础。王冕和他母亲过着温馨而幸福的日子,这都是王冕的勤奋好学的结果。学生从而懂得了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能是有的地方交流得太多,所以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花了三课时。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调控。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课文记叙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课上,让学生抓住“依依惜别”,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比如:抓住“孟夫子”、“兄长和老师”、六个“您”等等,通过细心朗读,结合看插图,领会课文语言。

李白伫立江边凝视远望,内心必然思绪万千,作者以省略号留下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广阔的感悟空间。课上,通过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说话,与其心灵对话,感悟诗人内心深处丰富细腻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好地体会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找到文中和各句诗相对应的句子,借助文中的语言理解诗的意思。至于诗中的词语,只要抓住“辞”、“孤帆”、“唯”等稍加点拨即可。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古诗和文中对应的句子进行反复吟诵,加深体会。

“文包诗”这类课文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不一定会水到渠成,所以要做到“文”“诗”结合。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上一篇:社区是我家下一篇:会计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