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描写》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2024-07-08

《场景描写》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场景描写》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1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写作总目标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还提倡学生在习作中自由表达,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即 “小片断成就好作文”,学生经过一系列专项训练后就会逐步增强综合写作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在此基础上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我这节作文课就以此为指导思想,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求来设计。创设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情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观察,通过他们亲身体验感受场面描写的作用;提供给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想法的空间,引导他们积极探究写好场面描写要做到哪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确实具备进行场面描写的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同学而言,其实在日常的习作中已经在进行“场面描写”,只不过还处在比较模糊的状态,还不理解什么叫做“场面描写”.由于缺少生活的体验和认真细致的观察,因而使得文章内容干瘪、空洞,缺少生活的气息,导致了孩子越写越不会写,越写越缺少表达的兴趣和愿望。虽然学生处在这样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但学生经过一系列专项训练后就会逐步增强综合写作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在此基础上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写好场景要注意仔细观察,点面结合;注意场面描写时的主次。在描写时要突出主角,详写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初步具备进行场面描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上通过亲身体验探究得出场面描写的方法、使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多思考,通过习作交流,让学生分享习作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的方法,并能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探究式,穿插讲授式及启发式教学。

手段:采用“击鼓传花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游戏中,老师不经意的“只言片语”,暗含着提示、引导学生观察的导向作用。游戏分“选鼓手”和“击鼓传花”两次进行,意在由“扶”到“放”.第一次以及调动所有感官观察游戏,巧妙引导口头作文,从中巧妙提炼出方法;第二次则放手让学生实践,以检验所学。

【使用教材构想】

“小片段成就好作文”,练习写场面是训练同学写好文章的一项基础训练。“情动才能辞发”,激情是写作的动力。因此,本课教学以纸花传到在谁身边,谁就“表演节目”为契机,让学生“动”起来,或“紧张”或“兴奋”,营造出特点鲜明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观察,从中获得场景描写的方法,产生自主创作的兴趣与愿望。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成语填空练习:(课件出示)

交()接()车()马()庄严()

人()人()欢呼()灯火辉()

1.指名填空。

2.指名说说你从成语能想到生活中那些场景。

3.出示画面,说说你可以用那些成语来形容画面。

4.教师总结: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画面就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场景,人无时无刻都处在不同的场景中,今天我们的课上我们就学习用笔去记录生活中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交流,从孩子们已有的成语积累出发,通过由词语想象画面,再用成语描述画面,通过这样的往返交替,将“场景”这一概念不露痕迹地在学生头脑中“立”起来。}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创设情境

今天的课上我们要来玩一个游戏,分别出示:鼓、绢花。

2.猜猜我们要玩什么游戏?

3.教师相机板书。

4.要玩这个游戏,还缺些什么?(鼓手)

5.教师渲染气氛:鼓手很重要,全班才选一个;鼓手很威风,全班都听他指挥;鼓手很幸运,因为——有奖品。谁想当?谁最想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

6.呦!这么多同学都想当,该选谁呢?干脆做一个公平竞争吧!把刚才看到的场景用语言描述出来,谁说的最生动,谁来当鼓手!

7.指名学生口头作文。

8.选出鼓手。

9.范文引路:(出示范文)这是我们班的孩子选鼓手时的情景,对比读一读,你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出出场景描写时的要点:要写到整体和局部,写到个别和特殊。)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入手,巧妙利用“选鼓手”这一契机,创设一个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去体验、去感受,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说”起来,通过范文对比,引导同学们总结归纳出场景描写时应注意的要点。}

二、快乐游戏,引导学生“动”起来

1.请鼓手登场。

2.宣布游戏的规则:击鼓手击鼓,鼓声响起,绢花按顺序传开;鼓声停时,花传到谁手上,这位同学就要来表演一个节目。

3.游戏前演练,让击鼓手击鼓,随机采访学生,听到鼓声时心里想到了什么。

4.游戏正式开始。开始游戏,及时引导学生捕捉游戏过程中的典型。

5.有请第一位“幸运者”登台。

6.引导学生从这位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内心去观察并描述。

7.随机采访鼓手、游戏时表现突出者。

8.巧下任务,刚才游戏时哪个环节或哪些环节,让你最难忘?写下来吧!

9.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10.习作点评;教师指名读,并引导其他学生倾听、补充。侧重点是本课所学的点面结合的方法,及时鼓励孩子,给予写作的兴趣与信心。

11.互评互改

{设计意图:孩子们写作最大的难题是缺乏体验,充分利用“击鼓传花”这一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分的体验,感受,不着痕迹地引导他们边游戏边观察,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动笔“写”起来,自然水到渠成。}

三、连段成篇,试拟题目

1.学生尝试拟题,自由发言。

2.师及时发现精彩,请其板书。

【板书设计】

场景描写

写大家 写全部

写个别 写特殊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今年9月17日我在河北邯郸参加“2010媒体看课——全国小学作文教学擂台赛”时所执教的一节课。这节课获得了与会专家的好评与认可,回想起备课时的艰辛与试讲时的种种艰辛,我非常激动。激动之余,也深有感触。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习作中自由表达,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但要真正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想说、乐说实在太难。我想学生写作文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写作方法的缺失,恰恰是缺少体验和写作的兴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构建了“四步走”的教学思路:

第一步:课前交流,从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入手。从学生已有的成语积累出发,通过由词语想象画面,再用成语描述画面,通过这样的往返交替,将“场景”这一概念不露痕迹地在学生头脑中“立”起来。

第二步:巧妙利用“选鼓手”这一契机,创设一个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去体验、去感受,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说”起来,通过范文对比,引导同学们总结归纳出场景描写时的方法、技巧。

第三步:再次游戏,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在游戏中,每个孩子都有了亲身的体验,教师在游戏中不露痕迹的只言片语引导学生学会捕捉观察,搜集了习作的第一手素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笔记录下游戏中的片段,事实证明,学生乐于动笔,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第四步:师生互评,让学生“读起来”.在交流评价阶段通过作品展示,师生的互动点评,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或赞赏,或提意见,在相互交流中学会了自己去修改去评价习作。

《场景描写》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2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作文批改过程中, 我发现不少学生在写记叙文时不会描写场面, 文章内容干瘪, 缺乏生活气息。学习场面描写是学生写好记叙文的一项基础训练。在一般记叙文的写作中, 我们常常会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 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 安排一些或大或小的场面描写。这样不仅能展示具体实在的生活画面, 使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也有助于描写人物行为和刻画人物性格。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场面描写, 学习归纳场面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 描写生活中的场面, 通过校园网交流和评改描写片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展现生活中经历的场面。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材料, 探究得出场面描写的方法。

难点:运用场面描写方法, 描写生活中的场面。

四、教学准备

《抓住耀眼的一刹那——场面描写》专题学习网站。

五、教学过程

(一) 激情引趣, 引入“场面”

(进入网站) 播放“泰坦尼克号”下沉前的视频。

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中文剧本:

乐队在甲板上认真地演奏着, 他们专注的神情使人感觉他们不是在一艘即将沉没的大船甲板上, 而是在维也纳的音乐厅。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拍都极准确。

人们的慌乱与他们的专注形成鲜明的对照。

如果不是一个人匆忙跑过, 撞了小提琴手的胳膊, 这个乐曲会演奏到最后一个音符。

“有什么用?没有人听我们的演奏。”小提琴手叹了口气, 停止了拉琴。

四周一片嘈杂。

乐队的哈里淡然一笑:“在餐厅也没人听, 还是拉吧, 这样还可以暖和一点。奏《奥菲斯》!”

一首快节奏的乐曲在他们的琴弦上飞荡。

杰克等人从乐队旁边跑过, 他们好奇地看了一眼此时还在专心演奏的乐手们。

“在音乐伴奏声中淹死, 这可真够格调啊!”托米不乏幽默地喊了一声。

(运用“引导页”导入)

师: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随时随地都置身于某个场景中——一场激动人心的电影、热闹轻松的课间十分钟、一次扣人心弦的比赛、一间宁静安谧的病房、一个熙来攘往的路口……人们在不同的场景中的表现和举动组成了不同的场面。无论我们是其中的主角还是旁观者, 只要用心观察, 细心体会, 就能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电影中的感人场面和剧本中的场面描写导入新课, 文字、声音、影像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自然、有效地过渡到本课的学习情境之中。

(二) 轻松入门, 初识“场面”

1. 什么是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 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它可以包括环境描写, 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等各方面的细节描写。场面描写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 才能再现场面。构成场面的三个要素是时间、环境、人物活动。

2. 场面描写的作用: (1) 塑造人物, 表现主题。 (2)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 (3) 明示、暗点主题。

设计意图:了解什么是场面描写, 通过几个场面描写实例, 让学生去探究, 主动获得新知, 归纳总结场面描写的作用。

(三) 方法指津, “场面”锦囊

学生阅读场面描写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

1. 阅读《挤车》, 找出挤车的整体场面和个人描写。引导学生归纳出锦囊一:有点有面, 点面结合。

2. 阅读《手术室前》, 请习作的作者张宇晨同学介绍这个场面描写所表现的中心含义和渗透的感情。引导学生归纳出锦囊二:中心明确, 渗透感情。

3. 阅读《紧急集合》, 思考这个场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突出什么气氛。引导学生归纳出锦囊三:顺序合理, 突出气氛。

教师补充常见的描写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主—次、详—略、点—面、人—景……

4. 阅读《最后一课》 (片段) , 说出这个场面描写中出现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出锦囊四:表现人物, 突出性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读场面描写的精彩片段, 探究得出场面描写的方法——四个锦囊, 为书面写作打下基础。

(四) 例文集萃, 熟识“场面”

学生阅读优秀中考作文《考试前后》、《“猛虎”“凤凰”争霸记》、《家乡的泥土》、《雪天挤车》及例文点评, 进一步体会场面描写的写法及作用。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 拓展应用。学生阅读相关例文, 丰富体验, 进一步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 大显身手, 描写“场面”

学生点击专题网站的“大显身手”栏目, 完成习作练习。

视频资料:《夺冠瞬间》、《开饭时分》、《考场之外》。

教师布置任务: (1) 根据网站上的视频资料,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仔细观察, 运用所学方法完成场面描写的习作。 (2) 将习作上传至校园网论坛《抓住耀眼的一刹那——场面描写》专题。 (3) 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在网站上发短信与老师交流。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喜爱、熟悉的生活场景, 激发学生用文字描述生动的生活场面的兴趣。多媒体再现情境, 使用播放技巧定格、慢放或循环播放精彩的场面镜头, 为学生提供多次连续观察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机会。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体会和品味场面, 增强思维的广度、深度, 使学生能够较完整地描述所观察的场面。

(六) 网上交流, 评改“场面”

1. 阅读校园网论坛《抓住耀眼的一刹那——场面描写》专题区发布的学生场面描写习作, 全班学生集体评点, 共同修改。

2. 学生选出自己觉得优秀的习作与同组学生进行网上交流, 共同推选出优秀作品。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并进行修改, 写点评。

3. 小组递交优秀作品。对非该组学生的作品和点评进行再阅读和再评改。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对传到校园网的场面描写片段进行评改, 真正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相互评议、修改。

(七) 课堂小结, 延伸课外

教师小结:通过学习,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场面描写, 学习了场面描写的方法, 并且学会了描写场面。上课时间有限, 网上的交流是无限的, 意犹未尽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到网上交流, 把自己对场面描写的收获、困惑和感想发表在论坛上, 与大家分享、交流。

老师也会在网上与大家进一步交流场面描写的方法技巧。

设计意图:总结课堂学习, 将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学生们在网络交流中互相欣赏、互相批改, 提高了写作兴趣, 提升了写作水平, 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建立。

六、教学反思

1.信息技术以其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优势, 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景、事、物搬进课堂, 还可以利用特殊功能让视频中的重点和细节突出、定点放大, 也可以慢放画面、循环播放。为学生提供多次连续观察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机会。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体会、品味场面, 学生增强了思维的广度、深度, 能够较完整地描述出所观察的场面。

2.变革评改, 扩大交流。新课程标准提出, 要变革传统写作教学“学生写、教师改”的评改方式,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宽松、愉悦的无纸化作文环境, 使学生自主修改作文成为便捷的事情。校园网扩展了学生作文交流的时空, 教师既能与学生共同对传到校园网的习作进行评改, 又能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评议修改。学生在网络交流中互相欣赏、互相批改, 提高了评改效率, 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场景描写》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3

【摘 要】当前,建立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体系的根本问题是逻辑性问题。为此,可以用融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方法,以学生为逻辑起点,以生活场景为逻辑支点,以“把握人生方向”、“争做优秀大学生”、“争做优秀员工”、“建设幸福家庭”、“ 做个好公民”为主题建立项目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体系 逻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065-03

从2006级新生开始,全国高校统一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教师以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但学历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不一、学生基础知识不同的本科、高职高专使用这本教材,都面临着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问题。由此也暴露了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教学体系的随意性、科学性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建立这些教学体系的逻辑性思考问题。本文对高职“基础”课教学体系的逻辑性进行思考,希望能为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课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一、高职“基础”课教学体系的逻辑性思考应以高职教育教学的整体性统一为基础

(一)当代高职教育奉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教学应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多年来,德国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被引入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倡导“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其课程设置的根据是工作岗位或完成项目任务的需要(不是根据学科需要),体现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打破学科体系)的优化整合,理论教学以岗位工作的“必需、够用”为原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实践证明,在高职教学环境中的“基础”课教学完全按照教材体系来设计,对于高职生的接受来说有较大的难度,也没有这个必要。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选择既要以生活工作的“必需、够用”为原则,也要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并重,以提高“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现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适应新时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项目教学理论也可以成为我国高职“基础”课的教学理念,而项目教学的前提是对教材体系进行项目化调整。2003年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学习接纳新知识、解决问题、与人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了“基础”课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教材体系进行项目化调整,建立了两个项目教学体系。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可以达到知识目标、多方面能力目标的更有效的教学模式。经过反复思考和总结,本文提倡以学生为逻辑起点、以生活场景为逻辑支点建立第三个项目教学体系。

(三)弄清“基础”课教学体系的逻辑关系,找准逻辑支点,就可以建立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课教学体系。经过同行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总结,高职“基础”课领域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水平的高职“基础”课教学体系,其典型的代表是各种级别的精品课程和教学软件应用大赛作品。但从这些作品(包括本人先后建立的两个项目教学体系)来看,仍然存在如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诸多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发现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逻辑性问题。找准“基础”课教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逻辑支点,就可以更好地把“基础”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不丢失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吸引力,同时可以解决教材多处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二、学生是“基础”课教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基础”课教材也以学生个人活动中所体现的思想、道德、法律修养为主体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学生是“基础”课服务的对象,“基础”课教材也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归宿。“高等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及方式要以学生为本”已经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高校教育管理者、教师耳熟能详的教育教学理念,高职“基础”课教学也不例外。践行“以学生为本”就要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根本,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各方面都要优先考虑学生的学习和成长。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指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那么,高职教育中的“基础”课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以科学的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法律基础知识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的一门课程。

“基础”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学生服务,更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学生个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中国梦的实现依赖学生个人梦的实现。所以,学生是“基础”课教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基础”课教学体系的出发点,也是“基础”课教学体系的目标和归宿。

(二)学生个人活动中所体现的思想、道德、法律修养最终引导了人生的方向,“基础”课教材也以帮助大学生解决人生方向问题为目标。每个人的活动都以一定的思想认识为指导,也都涉及一定的行为规范。“基础”课教材的绪论指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这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都需要同学们去观察、思索、选择、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一是帮助“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二是帮助“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基础”;三是帮助“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这就是“基础”课的任务。教材的结束语主题是“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表明“基础”课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为目标,最终解决了做什么人、如何做人的问题,也是解决了学生的人生总方向的大问题。“基础”课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的应用与否最终体现在人生方向的把握上。所以,在绪论部分,我们应以“把握人生方向”为主题统领“基础”课关于思想、道德、法律修养的相关内容,并做必要的补充。

三、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景是“基础”课教学体系的逻辑支点,“基础”课教材也是根据学生活动的需要设置必需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言行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活动场景。“活动场景”是生活场所与背景的统一,是指个人在一定生活场所面临的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基础”课的逻辑支点,就是“基础”课的根基,是支撑“基础”课教学的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是决定“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根本因素。作为逻辑支点,可以撑起一定逻辑体系的教学内容。个人的活动场景有很多,但家庭、学校、企业、国家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和重要的场景,所以,家庭、学校、企业、国家是“基础”课教学体系的逻辑支点。

(一)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和课堂,家庭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也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基础”课教材也设置了有关家庭的思想认识、家庭美德和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等重要内容。人们常把家庭比喻为社会的“细胞”,可见家庭与社会关系之密切。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和课堂,所以,家长的素质、家风如何,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当然,学生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大学生,经过良好的教育,也能反过来影响家长和家风。

弘扬中国精神需要从弘扬良好家风开始,学生学会处理与家人的关系,就能学会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才有好的心情参加学习或工作;学生作为未来的家长,自身的素质和修养状况对孩子的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百善孝为先”。家人是学生“报恩”的首要对象和承担义务的重要内容;“基础”课教材把有关婚姻家庭的思想认识、家庭美德和婚姻家庭法律规范作为的重要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落实,主要在于学生是否有能力建设幸福的家庭,取决于学生对幸福婚姻家庭的认识和家庭美德、婚姻家庭法律规范遵守与否。因此,我们必须把家庭作为逻辑支点,把建设幸福家庭作为主题统领“基础”课教材的相关内容,并做必要的补充。

(二)学校是解决大学生人生课题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基础”课教材也设置了关于适应大学生活、明确成才目标、树立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打下就业基础的地方。帮助学生适应高职教育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是“基础”课教材的重要内容和要求。通过“基础”课教学,学生明确了奋斗目标,明白了人人能进步。因此,我们必须把学校生活场景作为逻辑支点,把争做优秀大学生作为主题统领“基础”课教材的相关内容,并做必要的补充。

(三)企业是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依靠,“基础”课教材也设置了职业道德、职业法律、就业创业等相关知识。企业是高职学生就业的主体。形成一定的职业素养是学生成才的主要标志。“基础”课教材也把职业道德、职业法律、就业创业等与职业有关的知识作为重要的内容,融入企业文化。认真工作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也是为企业、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主要途径。所以,我们应该把企业作为逻辑支点,把争做优秀员工作为主题统领“基础”课教材的相关内容,并做必要的补充。

(四)国家是养育个人和小家的大家,“基础”课教材也把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国家是小家和个人的寄托,而弘扬中国精神又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必由之路。让学生深入认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也是“基础”课教材的重要内容。“疆域、公民、主权是现代爱国主义的逻辑支点”,以国家为“基础”课教学体系的逻辑支点,涵盖了教材中关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国家为逻辑支点重组教材的相关内容,要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把国家作为一个逻辑支点,以做个好公民作为主题统领“基础”课教材的相关内容,并做必要的补充。

综上所述,我们树立以高职学生为本的理念,以高职学生为逻辑起点,以主要生活场景为逻辑支点,就建立起了由“把握人生方向”、“争做优秀大学生”、“ 争做优秀员工”、“ 建设幸福家庭”、“ 做个好公民”为主题的项目教学体系。这个教学体系既符合全国统一教材的基本要求,又可解决教材中多处内容重复的问题,还比教材体系更具有操作指导性。辅之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学生“做”为路径,以任务为驱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就能更好地达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2]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教育研究,2005(8)

[3]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场景描写作文 篇4

这栋看似废弃的大楼,其实是一栋鬼屋。那扇破旧的大铁门上有着一些红红的东西,不知道是颜料,还是血迹。他们说,这儿闹过鬼。走进这扇门,来到第一个房间,在那脏脏的墙上,有着几个模糊的红色大字:远离镜子!房间里没有窗户,只有一张破破的小木床和两扇小木门,床的旁边还有一面被打碎的镜子。走到镜子前面,你会发现,镜子照不出人,上面还有几个有些看不清的字:我会找到你……小木床一碰便会响,在那嘎吱嘎吱的响声中,似乎能听见:“回去吧,回去吧……”偶尔还会有两扇惨叫声从四面八方传来。门中,一扇是进来的,还有一扇,门牌号是104,通往下一个房间。下一个房间等着你的会是什么呢……

描写场景的作文 篇5

前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自然数中,一个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哎哟,这五(1)班今天怎么书声琅琅啊,仔细一看,哎呀,这几个调皮鬼也在认认真真地读书了,真是出了奇迹,要是你想知道他们这么认真是为了啥!不难说,考试呗!“叮零零——”上课了,不多说了,准备考试去啰!

开始

8点10分,考试正式开始,可刚没做几道题,就有“阿多九”号的音乐飞船困住了我,我绞尽脑汁,还是没有想出来,没办法,只好做下一道题,突然,灵感一现,我刷刷几下就把题做完了,可刚把“阿多九”音乐飞船攻了下来,又出来了一个“胖脚虎”,这下,我费尽了心思,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有把那题做出来,突然,我想起老师考试前对我们说的一个类似的题型,很快便把“绊脚虎”打了个落花流水,不知不觉,到了上卷的时候,考试终于结束了。

结束

考试考完后,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对答案,你一言,我一语,对了的,欢呼雀跃;错了的,垂头丧气,无精打采,这场考试,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啊!

精彩的考试交响曲结束了,下次见,拜拜!

场景描写片段作文训练 篇6

【题型示例】

根据下面的提示,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场面 具体写下来,注意合理运用修辞手法,150字左右。(1)刚考完试后的场景(2)春节前夕市场的情景(3)一场体育比赛的场景 答案示例:

在操场上许多同学排着整齐的队伍,准备跳绳。参加跳绳的同学聚精会神,侧耳听枪声,周围还站满了观众。

比赛的枪响了,同学们都飞快地跳了起来。只见我们班的同学如穿梭一样快,一个同学跳过去,另一个同学紧跟上。该跳得最好的张华跳了,她刚刚一抬腿就被沙粒滑了个大趔趄,后面的同学连忙把她扶起来继续跳。张华的腿被擦破了皮,脸上的汗水直淌,可是谁能顾得上那些呢?这是参加比赛啊!助威的同学数着数,鼓着掌,发出一阵喝彩声:“好!好!加油!加油!”跳绳的同学如矫健的燕子,如纷飞的彩蝶。评判的王老师一面注视着秒表,一面看着同学们的比赛,激动的脸上挂着微笑。整个操场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解析:

这篇跳绳的场面描写,有条理地写了跳绳的同学们,突出了张华,又写了助威的同学和评判的王老师。比赛活动中,表现出了团结、紧张、欢乐的气氛 【解题攻略】

一.什么是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二.场面描写方法

写好场面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

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第二,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

写场面时,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但场面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这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第三,要写出气氛

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第四,写场面要有顺序

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场面描写即把活动的场面和情景有重点地具体地进行描写。关键是在场面描写中要写出应有的气氛,展示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场面描写的常用技巧

1、要把观察的视线向横的方向展开,要看到整个场面在同一个时间里所发生的事,不能只集中看一点。

2、要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整个场面的状况。就是要有整体的概括,又有重点的具体描写,一般采用先总述再分述的方法。

3、要把人物的活动交织在一起写,这偏重于动态描写。如果是环境描写就偏重于静态描写。【示例】

西边是黑黝黝的群山。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清凉山。南边是隐隐约约的古城和城上的女墙。北边是一条路,沿了延河,蜿蜒过蓝家坪,狄青牢,直通去三边的阳光大道。合唱开始,大概是夜里11点了。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地方,我第一次听见唱:

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

微课资源有效运用的五个典型场景 篇7

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案例:L老师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色鹿》一课,在老师们集体备课时,就已针对预习中几个较难的知识点分工制作了微视频,如《“调达”“泄露”“挣扎”等多音字的读音》《敦煌壁画的介绍》《复述课文的几个步骤》等。上课前一天,他把这几个微视频放到了班级学生家长群里,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也都观看了视频。第二天上课,他检查预习情况,学生课文诵读非常流利,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尤其对敦煌壁画神奇的想象与瑰丽的画面能说出很多感受。学完课文,学生能条理清晰地讲述《九色鹿》,既生动又富有创意,从表述中锻炼了即兴表达的能力。这堂课因为有充分的准备,师生情绪互相感染,学生学习效果很好,教学效益高,老师从中感受到了教学成功的幸福。

微课资源如何服务于课堂?上例从预习的角度做出了尝试。其实,微课属于知识点的教学,在新课之前能给学生预习以帮助,能充分关注到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及时提供帮助,这显然能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从每一节课开始之前,就做好准备,显然是明智的。回看教师教研活动,如果都能针对学生需要而提前研究、分工、制作一些微视频,让学生有充分的预习准备,然后进入课堂,课堂的效益将得到有力的保障。这比那些只喜欢空洞研讨教学流程的集体备课,显然要务实得多。

为课堂教学拓展空间

案例:J老师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黄山奇松》。本课教学目标是借黄山奇松来感受祖国山河的奇秀壮丽。因此教学黄山松之“奇”是形,而感受黄山风景之美是实。对此,教师在品析黄山松独特风姿之前, 特地插播了一段黄山风景的旅游宣传片。秀美的风景与优美的解说,一下子将学生带到如诗如画的黄山景区, 感受到黄山风景的秀美神奇。在此基础上再去品读、想象黄山松的姿态,就丰富生动多了。而这样的效果只凭品词析句是难以达到的。

微视频由于是立体动态的呈现,所蕴涵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这跟凭借师生口耳相传的传统教学比,显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教学中,教师凭借微视频的资源服务课堂,能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比如有的教师教学《清平乐村居》,根据字词句的信息展现一则词人游历、驻足观赏农家生活的视频片段,将学生带入独特的情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插入词人一生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背景,以此揣摩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学生对于词的理解因此而更加深入。结束时,诵读《清平乐村居》已融入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生活中,可供教学使用的视频资源很多, 与教师自己制作的微课资源一起构成了丰富的视频资源。恰当地选择利用,能有效拓展课堂的时空,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课堂的信息量。

为难点突破提供支架

案例:M老师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诺贝尔》一课,有个环节是制作“诺贝尔小传”。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有不少学生常常因为没见过小传格式,不会制作。这是一个难点,而且是一个与课文学习不太相关却阻碍学生提取信息的难点。这时,M老师播放了一个小传制作的视频,里面列举了两种风格的小传例子,介绍了小传必须有的几个信息,如姓名、生卒时间、主要贡献等。短短3分钟的视频,学生看完茅塞顿开,再制作起来自是得心应手,汇报展示时,学生的作品精彩纷呈, 既对诺贝尔的贡献有了概述与褒扬,语言上更是个性飞扬,不拘一格,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少专家有这样的表述叫“一课一得”,而学生所 “得”大都集中于这节课的重难点上,这也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客观上,有些教学难点是需要教师足够的智慧和经验才能解决的。有些年轻教师羡慕名师巧妙点拨,言简意赅而使学生豁然开朗。现在,巧妙摘取名师的教学细节,或者自己利用课余宽裕的时间制作微视频,从容解释清楚难点,将对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有很大助益。相对于一整节课的教学来说,微课以点著称。聚焦于具体的一个知识点,主题集中,容量小,时间短,可以被随机安排到任何一个教学环节。利用好微课资源,课堂教学流畅,重点突出,教师教得自在从容,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课堂效益因此得到提升。

为个别辅导提供帮助

案例:G老师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说孩子不会造拟人句,问怎么办。G老师说你别急,我发个视频给你, 于是随手从电脑里复制了一个《怎么造拟人句》的微视频发给家长。不一会儿家长打来电话说,G老师,你发来的微视频非常管用,儿子照着上面说的几种方法,一下子造了五六句,都很精彩,感谢你这么用心,做了这样的微视频。

做老师的都会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不牢靠,有些知识点夹生,或者遭遇到一些难点,学生学习的能力弱一点,接受和进步就会慢一些。 对此,教师有心制作一些微视频,提供给学习落后的学生,能帮助他们有效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小学中高年级涉及句式转换,有造比喻句、 拟人句的,有陈述句与反问句相互转化的,有双重否定句与肯定陈述句转化的,有间接转述句与直接陈述句相互转化的。这些技能训练的知识点分布在四五六年级里,但常常有学生学得稀里糊涂,教师提供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微视频给家长,家长便能督促学生巩固学习,有效地查漏补缺。有位教师制作了改病句的微视频,列举了小学生常见的十几种病句和修改方法,逐词逐句地解析和示范,深受学生欢迎。他提供给每一届学生和家长,连续几年他教的学生在期中期末测评中,改病句方面几乎不丢分。

为教学研讨提供案例

案例:K老师是位备课组长,在教研活动时常常觉得研讨空洞乏味,大家都疲于应付。有一次他主讲,他就将自己课堂上的几个教学环节用微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话题一下子生动起来,大家讨论热烈了。有的老师说:“你教这个词穿插进词典上的义项选择比较好, 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词语。”有的说:“你在品析某段时把句子排成诗行,既给了人诗情画意的感觉,又给了学生像吟诵诗歌那样的暗示,学生吟诵起来效果好多了。”也有老师对教学细节提出了改进建议……研讨愈趋热烈,教学研究因此而走向深入。

教师教研浮于表面的问题,在不少学校都存在。 如何改进或创新?K老师提供了一种思路,利用微课视频进行专题研讨,比较生动务实而深入。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视频,微视频时间短,问题集中,讨论聚焦, 相对能引起比较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一位有心的教研组长,将一学期研讨的话题集中在某些难点热点上,提前分配给各位教师去准备,到时提供微课视频,再进行教学研讨,能解决很多教学难点问题。比如有所学校研究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这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里新提到的热点问题,他们将非连续性文本分类,分配给每位老师,一人提供一种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微课例。于是,教研活动时就有了丰富的内容。他提供徽标阅读的微课,你提供说明书阅读的微课,我提供导视图阅读的微课,几次碰撞修改,形成了很深入的专题研究成果。他们在此基础上申报了课题,获得了省规划办立项,列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和推广。

浅谈《马丁·伊登》中的场景描写 篇8

关键词:场景描写;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13-02

《马丁·伊登》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先驱杰克·伦敦在他文学生涯巅峰时期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成熟的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水手马丁遇到罗丝一家之后命运产生的变化,向读者展现了马丁由粗野却敏感时的洒脱不羁到勤奋上进时的艰辛,由功成名就时的迷茫,再至对社会绝望时的悲怆。在这部小说中,杰克·伦敦在描绘人物的同时,也给读者描画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场景。随着场景的变化,马丁·伊登的心态及命运的转变也呈现在读者面前。

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场景描写就是通常所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小说中的场景描写。

一、场景描写与人物刻画

小说一开始就出现的是主人公马丁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进入银行家莫尔斯家后,自身粗鄙不堪的行为举止与莫家豪华气派的氛围格格不入的动静结合的场景。马丁“笨拙地摘下鸭舌帽。他穿着带有海水气息的粗布衣裳,置身在这宽敞的门厅里,显然是不得其所的……他紧跟在那人后面,肩膀一摇一摆的,两条腿不知不觉地张开着,……他这样摇摇摆摆地迈步,使这些宽敞的房间似乎显得太狭小了,他心里还怀着恐惧,生怕……把那较低的壁炉架上的小摆设给带下来。……在一架大钢琴和屋中央一张高高地堆满书本的桌子之间,空着好些地方,尽够五六个人并肩走过,然而他还是战战兢兢地走过去。他两条粗大的胳膊软弱无力地垂在身子两旁……”。①与引他进门的阿瑟·莫尔斯优雅闲适的仪态相比,马丁的举止是粗野的,连他自己都感到羞愧。面对莫尔斯家中美观的陈设,马丁发现自己与这个场面是如此地格格不入;在见到莫家的小姐罗丝之后,马丁被她的美貌深深打动,并对她一见钟情,因此,他力图使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和莫家的氛围融合,但令人遗憾的是,生活经历的不同,文化水平的差异,是他无法与之协调,他那粗鄙却敏感的个性在此展露无遗。

另一个与人物刻画相关的场景出现在小说的第九章中。马丁为了使自己能够与罗丝登对,他进入图书馆借出各种书籍,如饥似渴地进行阅读。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马丁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当他写出几篇小说并满怀信心地投稿之后,马丁觉得自己“特别具有当作家的素质”,②同时将他与罗丝共处的情景与他之前生活中“强凶霸道、下流残暴”的场景一起投射在自己的眼前。③在这幅巨大的的屏幕上,马丁看到了自己与一个美丽甜蜜的姑娘在满是书籍和油画、有着高雅情调和文化气息的屋子里,用正确的英语交谈;同时他也看到了昏暗灯光中的酒吧,呷着烈性威士忌的牧牛郎,听到了色情的粗话,又看到了自己与人喝酒、骂人、赌博、打架的场景;再后来,马丁又回到最初的场景——“不变的光线下,什么都是平静而洁净的”。④在这一幕幕的场景变换中,读者可以看到马丁生活的变化以及他个人心态的转变。马丁正在追求一种他梦想中高雅宁静的中产阶级生活,但是他又无法摆脱他真实的生活环境——他自认为污浊不堪的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马丁觉得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即辛勤写作获取人生的成功,但罗丝却与他的观点恰恰相反,并不断地给马丁的宏图壮志予以抨击。马丁的成功之路充满艰辛,想融入上层社会,更是难上加难。

二、场景描写与情节展开

杰克·伦敦在《马丁·伊登》中并没有刻意地进行大段的场景描写,相反,在字里行间一两句话的细腻描写,就能为读者展现一幅幅逼真的画面,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随着情节的展开,这随处可见的场景描写,使读者对马丁命运的变化一目了然,对其悲剧的生命结局产生深深的哀叹。

马丁不断地写作和投稿,但退稿单也总是无情地送达到他的眼前。“他在黑暗中挣扎着,没人指点他,没人鼓励他,处处碰到叫人泄气的事”。⑤他的姐姐葛特露由一开始的兴奋鼓励到如今对他产生怀疑,罗丝由最初的积极建议到如今的没有信心。当马丁将自认为是好作品的小说念给罗丝之后,她的反应是“脸色惨白,眼睛睁得大大的,显得很紧张,两只手紧握着”。⑥“可怕”,是罗丝对这篇小说的评语。当马丁告诉罗丝“生活可并不老是美的”,⑦是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才能发现这可怕之中的美感时,罗丝却叫嚷着“下流”。于是,“整篇短文出现在他眼前,一个个字上燃着火,他就着这通明的光辉,寻找下流的地方,可是找来找去找不到。……他没有错”。⑧罗丝“愤慨的声调”和“天真无邪的神态”⑨与马丁了然的镇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丁看到的是“纯洁的罗丝周身散发轻灵的光辉”,⑩一如圣女一般;而他脑海中所出现的细节繁多的幻景,确实是自己所体验、涉猎过的生活中所有的下流事。至此,读者不难看出,马丁眼中天真无邪又纯洁的罗丝实际上是对劳苦大众的生活一无所知却又自视甚高的资产阶级富家女,在二人之前的交往中,一直是罗丝处于“导师”的地位,用自身的资产阶级观念对马丁进行教导;而马丁也一度因为爱情至上而被迷了心窍,竟然对自己的工人阶级出身感到羞愧,所以愿意按照罗丝的计划,向她心目中成功人士的方向前进。直到这一场景之中,马丁和罗丝在对社会的看法才产生了分歧,来自下层社会的穷小子绝不可能与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姐在社会现象上有着相同的看法,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使这两个人即使暂时能走到一起,但随着交往的日久,矛盾也会逐渐产生直至不可调和。

当后来因为马丁生病,罗丝与阿瑟乘坐莫尔斯家的马车前去马丁处拜访时,与莫家高雅宁静迥然不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动态场景活生生地展现在罗丝的眼前:大街上玩耍的孩童将他们的马车团团围住;房东打孩子们的嘴巴,用比往常更吓人的英语对客人道歉,面对万分高贵的客人,她紧张得不得了,更不用说她那卷起的袖子,沾着肥皂沫的胳膊,腰间系着的一只湿淋淋的粗麻袋;由于正在进行中的大规模洗衣工作,厨房里更是忙乱;罗丝转过几个弯又穿过桌子和床铺之间狭长的通道,才来到马丁的房间;而阿瑟则更是因为不小心,踢翻了角落里马丁用来下厨的碗碗罐罐——这是“破题儿第一遭”11 出现在罗丝眼中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看着屋内的情形,她的目光游移;闻着脏衣服的气息,她觉得恶心;头一次望着马丁没有刮过胡子的脸,她大起反感;当听到马丁洋洋得意地告诉她自己的文章被采用又坚信写作之路是正确的时候,她更加失望。即使她后来被马丁的言辞所打动,那也只是暂时的,这种忙乱喧闹的生活画面已经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享受高雅宁静生活的富家女,资产阶级的各种观念早已在她脑中根深蒂固,她是绝对不会放弃现有的一切委身于只靠零星稿费勉强维持朝不保夕生活的穷小子的。小说至此,情节发展已过大半,读者也已经看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裂痕已经出现,而这一场景的描写,只不过是在它之上又狠狠地刻上一刀,加速马丁悲剧命运的到来。endprint

三、场景描写与主题展现

《马丁·伊登》直截了当地再现了作者的个人奋斗史,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进行批判的同时,也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刻苦自学、坚持写作的青年主人公的形象。

马丁头一次进入图书馆时,由于不得门径,只得“在走不完的一排排小说书书架中间漫步”。12 面对高大的书架和大本的书籍,他既“感到自卑,又感到兴奋”。13 当他寻找到关于礼节的书籍时,却“被庞大的礼节大厦吓到目瞪口呆”。14 但是,当他认真看过这些书之后,却被刺激得更加不安。“每本书上的每一页都像一个窥孔,望得到知识的王国。”15 在后来的情节中,马丁利用在洗衣房里辛苦工作赚来的钱,在租来的小房间里生活、睡觉、读书、写作并料理家务。这一场景描写非常详细,作者用细腻的文笔将这个小房间的仄逼、马丁生活的艰苦、读书写作的勤奋,历历在目地展现在作者的眼前。为了读书写作,马丁“一直过着隐士的生活,每天至少完成一般人三天的工作量。……只睡五个钟点,……连续干十九个钟点辛苦的工作。一分一秒都不浪费,……一遍遍地温习”。16 马丁在接触上层社会之前,对书本的认知,只不过是与他的生活完全无关的一个遥远的概念。但是他一旦下定决心要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之后,书本对他来说,就变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因为书本中所涵盖的知识是他原先生活中完全不曾认识到的东西,对他来说,书读得越多,他的知识越丰富,视野就变得越辽阔。尽管他追求知识的初衷是为了配得上罗丝,但随着学识的增长,他的头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原本所处的社会阶层给他的影响以及此后所接触的人和事,也使他对资产阶级有了新的认识。

当马丁最后功成名就之时,也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市侩本质。在最初的迷茫过去之后,他利用手中的巨额稿费将亲人朋友们的生活全部安排妥当,又拒绝了罗丝重修旧好的请求,他踏上了驶向人生终点的航船。在小说的最后,作者用了大段的文字描绘了马丁自杀的场景。那片深海,就是令他感到迷茫又绝望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夜色中,深黑得令人恐惧;那艘载着他驶入大海的轮船,就是给他带来人生的希望同时又使他步入绝望的写作之路;海中咬痛他的鱼,劈啪作响的浪花,就是他短短人生中遇到的各种诘难;而天空中那静静的星星,则是爱他的亲人和朋友,尽管抬眼可及,但又无法走进他的精神境界。所有的这一切,使马丁丧失对生活和社会的信心,在迷茫中找不到出口时,死亡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解脱。

四、结语

《马丁·伊登》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马丁短暂一生的经历,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刻苦自学的青年形象,又通过他的的眼睛、耳朵和心灵,给读者描绘了一个看似繁花似锦但实质上藏污纳垢的资本主义社会。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人物对话及场面描写,也就是“人”、“事”、“境”的结合,给读者呈现了一幕幕或粗俗或高雅、或喧嚣或宁静、或温馨或哀伤的不同场景。在这些场景中,通过文字的描绘,读者可以看到小说中各个人物不同的生活面貌,可以感受到男女主人公感情背后的种种阻力、男女主人公之间不可调和的价值观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各阶层的本质和阶级矛盾。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可以从不同层面来深入理解《马丁·伊登》这部小说的主题并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欣赏这部文学杰作。

注 释:

①~16 均依译作杰克·伦敦2006.马丁·伊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赵文薇.有根的探寻与无根的追问——评英美文学中的场景描写[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2〕蒲基维.氛围营造在章法谋篇中的作用[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6).

〔3〕王昕.《看不见的人》中场景设置的主题意蕴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

场景描写300字作文 篇9

就在今天我毕业了,我的小学生活结束了,毕业那天,我们的心情很难过,谁都不愿意和谁分离。回想六年的小学生活,心中有好多话要讲,可突然我的脑子里空了,我不知道我该说什么,只有两行眼泪能表达我的心情。

六年前的.今天,第一个迎接我的是李老师,李老师那双眼睛,让我一下感觉很亲切,让我有了安全感。还记得五年级的赛跑比赛,正在火热进行中,到我了,我接过棒,猛的跑过去,突然脚下一滑,我没了知觉,晕倒了!到我醒来的时候,同学都围在我的身旁,老师在旁边给我拿着衣服,有的同学给我端着水,我一下子感到了温暖,我不禁哭起来了,老师搂着我说孩子,我们虽然没得奖,但我们收获了真挚的友谊,。

我们一起快乐的去教室了!

描写春节场景的作文 篇10

除夕夜的前几天,每个人都为这丰年做好了准备。成年人很忙,做卫生,做所有的事情,然后在锅里腌制肉片。孩子们无所事事,尤其是男孩,总是喜欢手里拿着几门大炮和一盒火柴。女孩们不喜欢玩鞭炮,所以她们躲在院子里,聚在一起想象会收到多少红包。如果院子里有人开枪,他们总是尖叫着跑开。不管是沟还是墙,他们都想跳出来。

除夕那天,街上很少有人。除了那些回家过年的人,两边的商店门都紧闭着。只有几个人站在或坐在茶摊前,他们的声音从未触及我的耳朵。这与几天前完全不同。如果你走在街上,很难看到人们走在附近,但你讨厌几个家庭的孩子。他们中的许多人趴在窗前,向我扔鹅卵石和茶点。我经常想把它们捡起来扔回去,但我害怕惹上麻烦,不得不避开它们。

晚上非常热闹。我们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房间里充满了酒、肉和甜美的笑声。我满嘴咸肉地看着正在进行的春节联欢晚会。大家都很开心,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不想在十二点休息。十二点钟,我们跑到楼顶,在睡觉前点燃鞭炮庆祝新年。

陈列场景设计原则之探讨 篇11

总体设计原则: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纪念馆“场景”的本质就是对某一特定历史情节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进行复原再现。历史内涵决定了必须将真实性列为其第一属性, 如果弃历史事实于不顾, 一味哗众取宠、凭空杜撰, 不仅从根本上失去存在的意义, 而且会导致严重误导观众的不良后果;历史题材一般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 这需要借助艺术的手段方能实现, 艺术性毫无疑义地成为其另一重要属性。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完全契合博物馆陈展所坚持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这一最高原则, 其它任何原则, 如所谓的“趣味性”“科技性”都不能与之相悖离。

在深透领悟这一总体原则的前提下, 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还应把握如下几项具体原则:

一、主次原则。

场景通常用来展示较为重要的内容情节, 而所谓的“重要内容”亦不可等量齐观, 它大体分为核心重点、重点、次重点, 因此, 场景必须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分别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一些纪念馆忽视了此项原则, 在场景的形制上不加区隔, 在有限的展示空间内, 鳞此栉比地设置了诸多场景, 且皆为传统的“方正型场景”, 除了令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外, 还让人对整个陈展的内涵主旨颇感费解。通常情况下, 场景可根据展示手法的繁简、展示空间的大小来反映内容的重要与否;从实践上看, 可做如下排序:1.半景画场景, 表现力最强, 一般用来展示重大历史题材;2.复原性场景, 按照1:1的比例进行全真复制, 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3.摹拟性场景, 仅次于复原性场景, 在不违背真实的情况下, 带有某些创意性;4.布景箱, 按比例缩小了的立体景观;5.组合式场景, 将文物、道具等展品有机陈放在一起, 用以表达某一意项, 亦称之为简易型场景。

二、细节原则。

场景设计在突出表现主体与核心内容的同时, 应刻意挖掘生动的细节, 以求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据相关问卷调查显示, 一般观众对重大历史题材都有比较粗浅的了解, 如果在场景设计中仅注重主体框架的打造, 缺乏相应的细节, 所展示出的信息无法超越观众的预知, 自然难以激发其参观兴致。《虎门销烟陈列展览》的设计者们通过查阅大量史料捕捉细节的作法堪为镜鉴。以“沙角码头收缴鸦片”大型场景为例, 起初设计者们惯于从宏观角度出发, 着力渲染其规模的庞大与震撼, 最终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后来从相关史料中, 尤其是从林则徐组织制定的《收缴鸦片趸船章程》中受到启发, 从细微之处入手, 将缴烟的各个环节如盖章、标号、画押、起箱、封箱、苫盖等均得以具体展现, 观众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笼统的视觉上的震撼, 更是细腻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另外, 在局部增添某些细节, 也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成效。在“道光帝召见林则徐”场景中, 道光帝袖口处一小块不起眼的“补丁”竟引起观众们极大的兴趣, 当了解到道光帝“节俭”成癖的故事后, 无不嗟叹不已。最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细节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 为了标新立异而捏造所谓的“噱头”, 实为博物馆陈展之大忌。

三、比例原则。

从纯形式的角度而言, 场景就是一门空间艺术。空间艺术讲究比例均衡, 特别是透视比例均衡, 而这恰恰是场景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特别强调:一是地面塑形与背景画比例均衡问题;二是场景与周边环境比例均衡问题。前者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地面塑形与背景画所采用的透视比例不统一, 导致整个景观割裂变形, 即便在结合部位苦心整饰也于事无补;后者主要是当场景按比例放大或缩小的情况下, 不应忽视对其周边环境进行相应调整, 以免造成视觉上的偏差。要解决好上述两个问题, 一则要求所有参与陈展的设计者们必须加强沟通, 统一谋划, 默契配合。二则也要求制作方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相关资质。在理想状态下, 展示空间应根据陈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规划, 而现实情形通常是, 展馆建设在先, 陈展规划在后, 陈展设计必然会受到既有空间的极大局囿。化解这一尴尬局面的有效途径仍然是解决好比例问题。大庆铁人纪念馆提供了很好范例。客观地讲, 该馆的空间条件并非十分理想, 但由于比例关系处理得当, 尤其是精准把握实体塑形与背景画间的透视比例均衡, 取得了“小空间, 大视野”的不俗效果。

四、创意原则。

创意是设计的灵魂, 创意彰显设计特色;博物馆陈展设计是最需要创意的一项工作。令人深感遗憾的是, 当前博物馆陈展中值得称道的创意少之又少, 而大量“克隆”创意却随处可见。笔者对此的心得体会是:首先, 陈展设计中的创意必须源自对内容的深透理解的基础之上, 那些脱离实际内容、凭空杜撰出来的所谓“创意”是不可能具有生命力的。其次、陈展内容的独具性决定了创意的惟一性, 因此, 创意可以被借鉴但绝不能被复制;如受到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中亚特桑那号军舰残骸不断散放出“油花”的启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的设计者们设计出了“间隔12秒滴一滴水, 代表一个同胞的生命被日军残害”, 这个创意之所以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就在于它并非将他人的创意简单地照搬照抄, 而是立足自身特有的历史资源, 结合整个陈展的主题、内涵、氛围, 经过反复琢磨锤炼所产生的具有“原创性”的设计成果, 因而成为该陈展的特色标识。最后, 应大力倡导宏观创意, 即陈展理念的创新与实践。如近几年业界涌现的与环境相结合的大陈展理念、复原历史原生态理念等, 极大地推动了博物馆陈展工作的开拓与提升。

最后, 针对构成场景的几个关键要素, 提出相关注意事项:

背景画, 作为复原历史情节的重要手段, 应以写实为主, 向观众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这是场景背景画与一般创作画最大不同之处。当然, 背景画也不是绝对不容许创作, 可供参照的标准原则是: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情节, 画面中必须如实反映;反之, 在不影响整体真实性的前提下, 可进行合理地“虚构”创作。

雕塑, 与背景画的原理一样, 在场景中的雕塑, 特别是人物雕塑, 应采用具像雕塑, 抽像夸张的雕塑艺术形式不宜在场景中展示。另外, 人物雕塑在设计过程中, 要充分遵循细节原则, 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服饰等都要认真考究。人物雕塑贵在“精”而不在“多”, “雕像开会”现象不仅是创作惰性的体现, 更是对资源的无端浪费。

文物, 无论是在博物馆还是纪念馆, 毫无疑义地应以“文物”为核心。在场景中, 应尽量突显文物展品的这一核心地位。如“虎门销烟”中的“鸦片烟馆”场景, 有机陈放了烟灯、烟枪、烟床、清代字画、瓷器等二十多件文物展品, 极大丰富了场景内涵, 提高了陈展品味。

光色, 光色对营造场景氛围的作用不容忽视, 而氛围是场景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 也是留给观众最长久的记忆。除此之外, 光色对强调展示重点、刻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会发挥特殊功效, 需要设计者们在实践中悉心揣磨, 认真体会, 巧妙运用。

描写下雪场景的作文 篇12

不但不浪漫,无雨无雪的冬季,一切都缺少了滋润,焉头焉脑的,没有一点活力。

心里便由衷的呐喊:下场雪吧!

于是整个冬季,我都在翘首以待着。

雪花却像熟睡的孩子,全然不去理会我对它的呼唤,只管做着自己的梦。

梦里也许有许多像它一样的精灵,它们在一起嬉戏,手舞足蹈的,满是欢喜,叫它怎么舍得醒来。

但是它必竟有自己的.使命,它是属于冬季的,相信一定有它的伙伴把它唤醒。

就这样存着对它美好的念想,眼巴巴的盼望着,却随着每天太阳的升起失望着。  直至日历被一页一页的撕下,发现春节即将来临,突然等的有些心冷了,于是对着天空长叹一声:雪花你究竟在等待什么?该来的你为何不来?

没有了你的美丽,如何看你带给我们的奇迹,不一会整个世界全白了,万物在你的覆盖和滋润下,才会显露出它们的灵气。

今日依然无雪,除了失望还是失望,唯有念想还在。

就在我感叹天工不作美时,突然瞥见小一班的老师们站在板凳上,正往玻璃上粘贴着‘人造雪花’。

我连忙跑过去欣赏起这些雪花。真有趣不一会这里一朵、那里一朵,虽然稀稀落落的就那麽几朵,却觉得整个窗户都飘起了它的美丽。

我忍不住的停留在窗前,仔细的端详起其中的一朵。它的主体是塑料制成的,有六条枝干组成,枝干上还发着若许小芽,它们全长满了白色的绒毛,虽然和真的有很大差距,却着实的佩服生产它们的厂家。知道用这些花头讨人的欢喜,去添补一些自然的遗憾,让它们有了一个能够正大光明展示自己舞姿的机会,真的是浪漫可人啊!

我陶醉在其中,像个小女孩似的露出可爱的笑容,心里也有些莫名的小欢喜“多想偷朵带回家”。于是告诉自己改天置办年货,一定要在超市买上几朵,让它下满我的小屋。

今年冬季无雪,我们给自己下场雪,虽然不是真的,但随着自己深切的思念、深情的守望、美好的想象…,必定有些宝贵的东西是真的,最简单的就是有了它们生活便多了一份色彩,多了一份感动。

高三描写过年场景的作文 篇13

春晚的节目可丰富了,有歌舞·有相声·有小品,可好看了!可我最喜欢的还是小朋友表演的节目《自古英雄出少年》,等我长大了也要像姐姐哥哥一样去电视台表演给大家看。还有发红包也很有意思,爸爸妈妈拿着手机摇啊摇,他们一边摇一边笑,就好像小孩子似的好开心啊!姐姐也不停的拿着手机在电视屏幕上扫着二维码,后来她还抢到一个红包,钱虽然不多,但她高兴得都要跳起来了。我忍不住把妈妈的手机要过来,也参加了抢红包的大军中。哈哈!不一会儿,我竟然也抢到一元钱的红包。爸爸妈妈还给我竖起大拇指夸我幸运呢!在我们玩得很疯的时候,爸爸早已把火锅准备好了,我们就坐在椅子上边吃着火锅边看电视。不知不觉的就到了除夕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了,这时候,爸爸把一万响的鞭炮挂起来,我连忙去拿来打火机点着了引线,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就震耳欲聋地响起来。紧接着别人家的鞭炮也响起来了,远的近的长的短的响个不停。爸爸说:“你又长了一岁,让妈妈看看都成大小伙子了!”

过年真的好开心好快乐,我好喜欢过年啊!

高三描写过年场景的作文5

笑,笑 到处都是笑脸,这是一个笑的海洋,这是一个笑的世界......这是在干什么?哦!这是在过年呀!

我倘佯在家乡那充满节日气氛的春节集市,像一叶小舟,随着川流不息的人流飘荡着,追逐着那一朵朵笑的浪花。老大爷们添置了一台“戏匣子”的欣喜;小孩子们得到几串鞭炮的欢乐;“书迷们”发现一本好书的喜出望外;姑娘们接到情人贺年礼物的羞涩和甜蜜......

我也陶醉了。说是采集一些素材,可是,该采集那一朵鲜花呢?

这时,妈妈大声喊道:“杨玲艳,你给我下来,我们去江阴文庙去了!”我以刘翔110米跨栏的速度,冲到了爸爸的车子上......过了30时分钟,终于来了到了文庙。走进文庙,只见那里面人十分多,那里有卖宠物的,有卖古董的,还有卖古钱的......我的目光来到了卖宠物的地方,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弱不经风的荷兰鼠。只见那荷兰鼠 还没有我的一个拳头那么大,小巧玲珑,十分可爱,我把它拿在手里,它那身上的绒毛,十分滑,摸上去十分舒服。我拿了一只,付了钱,拿着荷兰鼠,开心地向前行进。

忽然,我看见了在文庙的后院里有人在踩高跷,我见了,感到十分好奇:咦?他们怎么能站在一根木头上,还能走路呢?我的心里开始痒痒了,对爸爸大声说:“爸爸,走,我们去玩那个!”我十分豪爽。爸爸也答应了,我开心得都快蹦到天上去了!

走进后院,只见有一大群人真在踩高跷,我心中的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踩高跷!

我拿起一副支架,自信满满的,我的右脚刚踏上去,右手边的支架便往里倒,把左脚踏上去,左手边的支架也往里倒,我无能为力了,只好请爸爸当忙,爸爸把我扶上去,我在支架上使劲走,可是怎么也走不动,我又只好向爸爸“求救”,爸爸告诉我:“中心要稳,手要用力争取能把脚提起来,两只手要往外倒!”我听了爸爸的话,一下子信心倍增,我又开始了我的踩高跷之旅。我先把一只脚放在高跷上,对应的手往外倒,然后把另一只脚也放上去,相应的手也往外倒,然后用尽手上的力气,把脚提起来。我照着爸爸对我说的话做。耶!我终于会踩高跷了,我高兴得蹦了起来,哦,完蛋了,因为我从高跷上蹦了下来,摔了一跤,但是我还是十分开心......

上一篇:大学生元旦晚会策划活动方案流程下一篇:国企优秀员工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