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2024-05-23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精选8篇)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1

【关键词】组合电路设计;任务驱动教学;multisim仿真

1.教材和教学内容分析

《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器件种类较多,知识更新速度快。课程的授课重点是以数字基本理论为基础、基本技能为桥梁、综合创新为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是组合逻辑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课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前面所学的逻辑电路、真值表、逻辑函数表达式以及逻辑代数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又为后续编码器、译码器等中规模组合逻辑电路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的知识能力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及步骤,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来进行教学,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探究新知,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任务。中间配合使用“类比法”、“讨论法”、“仿真法”来达到教学目标。

3.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3.1 任务一校园歌曲评比电路

(1)创建任务,导入新知

设计一个“校园原创歌曲评比”考核电路。考核组由1名主评委和2名副评委组成。每名评委面前有一个按钮。只有当包括主评委在内的2名或2名以上评委认为该歌曲合格,按下按钮,表明是否通过的指示灯才亮。

本设计任务从学生身边事件引入,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到学习氛围中。

(2)案例分析,传授新知

如何设计一个校园歌曲评比电路呢?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会做出相应回答,即跟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过程顺序相反。接下来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电路有几个输出变量和几个输入变量?每个变量代表什么含义呢?设a、b、c代表三名评委面前的按钮,按按钮用1表示,不按用0表示,y为评比结果显示指示灯,亮用1表示,不亮用0表示,同时还应考虑a为主评委,具有否决权。要设计组合逻辑电路,必须找出输出变量和输入变量直接的逻辑关系,通过教员的启发先列出输入输出的逻辑关系表,即真值表(见表1)。

3.2 自主学习含无关项的多输出任务

通过任务1的学习,学生基本明确了组合电路设计的基本步骤。这时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加大设计难度,将输出量提升到3个,同时在逻辑抽象列真值表时又出现了无关项问题。这是1个加强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此自行消化、吸收、巩固掌握本次课的知识点的目的。

任务二:图4为一个电开水器的示意图,a、b、c为水位传感器,当a、b、c电极被淹没时,会有信号输出。当水面在ab间时为正常状态,绿灯亮;当水面在a以上或bc间时为异常状态,黄灯亮;当水面在c以下时,为危险状态,红灯亮。试设计一个水位监测逻辑电路。

在任务2中出现了3个输出变量问题,初看起来不易设计,但引导学生只要对于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通过逻辑抽象的方法,列出真值表这一关键的一步,后面几步就容易了。组织小组讨论:水位能不能既高于a又低于b?出现这种不合实际的情况该怎么办?这些无关项如何处理?通过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创新思维,突破重点难点,也使枯燥、乏味的新课内容很流畅的就被“由浅入深”、“化难为易”了。

3.3 小组讨论输入需要编码的任务

任务三:人类有四种基本血型—a、b、ab、o型。输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必须符合下述原则:o型血可以输给任意血型的人,但o型血只能接受o型血;ab型血只能输给ab型,但ab型能接受所有血型;a型血能输给a型和ab型,但只能接受a型或o型血;b型血能输给b型和ab型,但只能接受b型或o型血。试设计一个检验输血者与受血者血型是否符合上述规定的逻辑电路。如果输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符合规定电路输出1。

任务三的难点在逻辑抽象环节,即如何根据给定逻辑问题确定输入输出变量。课堂上将学生分组,给出一定思考时间后,组织不同小组的同学讨论设计方案。

方案一:输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都有4种血型,共8个输入变量,对应的真值表过于复杂。

方案二:对输入进行编码,用变量ef表示输血者血型,变量gh表示受血者血型;用两个逻辑变量的四种取值分别表示输血者、受血者血型。

通过学生分析,得出表达式并搭建电路。可见,任务三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正确列出真值表,之后的逻辑化简、电路搭建等问题都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并不是本次课的重点。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引入电路设计软件来自动实现后续设计,让学生耳目一新。

启动multisim,打开逻辑转换仪面板,在真值表区点击e、f、g、h四个逻辑变量,建立一个四变量真值表,输入真值表1。点击逻辑转换仪面板上“真值表→简化逻辑表达式”按钮,求得简化的逻辑表达式如图5逻辑转换仪面板底部逻辑表达式栏所示。点击逻辑转换仪面板上“表达式→逻辑电路”按钮,得到用与非门组成的逻辑电路。

这一环节面向实际应用,通过“教学互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让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体验成功、自我肯定、提升能力。

4.任务的延伸

本节课采用“虚实结合”、“循序渐进”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加入仿真验证,把理论知识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学习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应该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本次教学的三个设计都是通过小规模集成电路(ssi)来实现的。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重心和实际逻辑命题也朝着中规模(msi)甚至大规模的方向发展。目前使用较多的组合逻辑msi有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数值比较器、奇偶校验/产生器和全加器等,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预习后续课程,在以后的学习中用msi重新设计这三个题目,进一步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2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常由以下四个教学阶段组成:

1. 创设真实学习情境: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 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 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经验以及表象, 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 培养和发展自身的能力。

在组合体的教学中对组合体作形体分析时, 笔者采用多媒体辅助立体造型和实体模型, 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了组合体的组合及切割过程, 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指导,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技能的形成, 了解并掌握对组合体进行形体分析的不同方法。将组合体以不同方向旋转, 帮助学生选择主视图的方向, 让学生通过观察, 积极动脑, 进一步明确主视图选择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看得到、摸得着的实物模型,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 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确定任务制定计划:

在创设的情境下, 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任务。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 这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在组合体的教学中进行分配任务———绘制模型支座组合体的三视图, 任务要求如下:

(1) 比例适中, 布图均匀, 图线文字规范;

(2) 表达方案合理, 内容完整;

(3) 投影正确;

(4) 尺寸测量正确;

(5) 绘图工作过程标准、规范。

由于学生已经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下, 对示例组合体进行了比较完整的形体分析, 因此, 能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 在形体分析的基础上, 经讨论分析, 结合教师的适时指导, 能基本完成支座组合体的三视图。

3. 组织实施自探共研 (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

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是由教师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给学生, 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 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 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 积极倡导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交流和切磋, 通过各自不同观点的交锋, 补充、修正, 形成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组合体的教学中, 笔者主要采用了分组教学, 先把学生分组, 每组五位同学:三位同学负责画图 (其中两位同学画草图) , 一位同学负责上台讲解本组的解决过程及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 一位同学负责教具尺寸测量和对各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打分。然后分发教具, 要求根据教具的实际尺寸按一定的比例和一定的作图顺序来进行。

其中, 最重要的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1) 支座组合体的类型及组成?

(2) 各部分间的相对位置及表面过渡关系?

(3) 主视图方向的选择?

(4) 长、宽、高方向基准的选择?

(5) 支座组合体绘图过程应注意的几个特点? (如可参考组合体的作图步骤的顺口溜:“先分析后选择, 先基准后轮廓, 先关键后其他, 三视图一起画”) 。

教学时采用对学生分组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 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通过课堂任务, 来突破难点重点。在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但这些错误会让学生的探索更加深入。

4. 效果评价检查总结:

学生完成任务后, 接下来的重点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 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 二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在组合体的教学中, 笔者主要采用作品交流评价的模式进行总结, 先由学生上台讲述本组操作的分析思考过程, 将本组完成的图形用幻灯机投影在屏幕上, 并结合放在讲台上的教具, 进行作图过程的阐述。其他组成员可以根据阐述情况和屏幕上的图形情况对其进行提问。教师则根据学生的阐述情况, 及时把握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给予鼓励,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同时还要注意发现并抓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给予启发, 为以后的学习提供“营养”, 让他们以爱学、乐学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不断培养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

最后由教师出示答案进行比较, 学生对展示结果进行评分, 再根据打分结果宣布优胜组。

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与体会

1. 教学效果:

笔者将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学习效果进行了比较, 发现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取得了几个较明显的效果, 如下表所示。

2. 教学体会:

在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都是围绕着完成一个具体的支座组合体绘图任务这个主线, 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到最后答疑解惑、归纳总结,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从分组讨论、接受任务、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到分析得失、提出困惑,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实现做、学合一, 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首先是每位学生都独立承担一项或多项具体的子任务,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工作责任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 通过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能引导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谨瑜, 柳德玉, 牛震乾编.课程改革与老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2]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6) .

[3]左桂兰.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PRO/E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1) .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3

一、任务说明

(一)任务及目标

1.任务内容

2.任务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认识组合图形,并能把它分成若干个基本图形。

(2)经历选择数据计算和交流分享的过程,掌握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图形之间的转化及其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二)设计说明

关于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教材的学习任务设计如下:

该学习任务以解决生活问题“墙面面积”为素材,结合图示,让学生学习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虽然该任务非常清晰,目的也很明确,但是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看,教学效果不理想。从对学生的教学后测及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得更清楚。

教学后测题:请测量并计算下面这一图形的面积。

参加测试的五年级学生共49人,是学生在学习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之后的两个月进行的测试。

其中正确人数是26人,占全班人数的53.06%,错误人数23人,占46.94%。具体错误分类见下表:

错误原因不会

解决计算

错误测量

错误画错

平行线或高

人数(人)8636

占实测人数百分比16.33%12.24%6.12%12.24%

占错误人数百分比34.78%26.09%13.04%26.09%

参加后测的六年级学生共52人,是学生学习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之后的一年两个月进行的测试。结果正确人数是32人,占全班人数的61.54%,错误人数20人,占38.46%。具体错误分类见下表:

错误原因不会

解决计算

错误测量

错误画错平行线或高

人数(人)9434

占实测人数百分比17.31%7.69%5.77%7.69%

占错误人数百分比45.00%20.00%15.00%20.00%

出现上述正确率不高的情况,我们认为和新课教学的学习任务密切相关。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教材已经把例题中的组合图形作了分割,学生一眼就看出其由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无法让学生经历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的学习过程;二是例题中给出的图形结构简单,计算其面积的方法单一,基本没有留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开放度不够;三是例题给出的关键数据太明显,而寻找隐藏的数据信息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材的该项学习任务中无法实现有效突破难点。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在测量和画平行线与高方面的指导。

新设计的学习任务,正好和教材给定的任务相反,其挑战性在于三个方面。

1.学习任务提供的是“原材料”图形,未作一点人为加工

当学生看到这个图形时,他们会发现运用原来的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无法直接求得它的面积。那该怎么办呢?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教学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经过独立思考,他们是能想到把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的。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区别组合图形和基本图形、认识组合图形的学习过程。

2.学习任务提供的是“开放性”图形,计算方法多样化

有别于教材给定的墙面图,该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的方式很多。它可以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三角形、梯形+三角形和三个三角形,还可以从外部结构看,转化为梯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同样给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带来了多样化,学生可以选择一种方法解决问题,也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进行尝试,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发展空间。

3.学习任务提供的是“选择性”数据,关键数据要思考获得

如果学生将图形分为三角形+梯形(如图①),那么三角形的高在哪里,有多长?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实践表明,在其他转化图形的过程中,找不到隐藏的数据往往是学生的主要困难。

总的来讲,新的学习任务,无论从认知水平和思维难度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既符合“教学要创造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也符合挑战性学习任务“不能立即解决,需要想一想,做一做”和“解决方式具有个性化和差异性”这两个基本特征。

二、任务教学

这一学习任务可以按以下教学程序展开。

首先,呈现图形,请学生观察、思考:能像长方形、三角形一样直接计算它的面积吗?然后追问:为什么?让学生明白这不是一个基本图形。继续追问:要知道它的面积,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进行图形转化。一般情况下,学生会侧重于从内部进行分割,除了上述图①之外,还会出现以下情况(如图②~⑤)。

教师再适当启发:除了从图形内部思考之外,再从外部想想,还可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思考(如图⑥~⑦)。

接着,观察上述转化后的图形,共同选择一个,比如三角形+梯形。学生独立计算面积。教师要关注学生中存在的典型错误和主要问题,搜集学生作品组织反馈。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讲清楚每一个算式在计算什么?第二步,关注学生在寻找隐藏的数据时是如何思考的?强调根据各种图形的边的特征,通过计算得到需要的关键数据。

最后,请学生从其他分法中任意选择一种,计算图形面积。先同桌交流,再组织集体分享。重点交流三件事:第一,分析外补图形的转化方法,突出最后要用大图形的面积减去小图形的面积,得到组合图形的面积;第二,分析图④,这种分法和图①相比比较麻烦,在方法选择上,要优化;第三,分析图⑤,由于不知道梯形的上底,也不知道三角形的另一条边(或高),根据给定的数据,这种方法不能解决问题,看来转化时还要分析可行性。

从教材的学习任务到新设计的挑战性学习任务,我们更多地期望:数学教学的学习任务设计,在达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组合图形的面积”任务设计与教学,就是站在这样的立场思考完成的。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4

教材分析:***是什么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第*章第*节的内容。本教材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

本节所讲学的是**是**制作过程的重要内容,主要学习**的灵活应用,它不仅是对上一节课学习内容的深入,也为下一节***学习内容做铺垫,是知识储备的关键点,起到承前启下的作用。

教学对象分析:

心理方面:初一年级的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同时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可能有差距,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初二的学生对于***的兴趣比较浓厚,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模仿接受能力强,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操作,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内容方面:第一节课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本节是上网学习的第一节课,学生基本没有***的知识储备。

第二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有了一定的经验),对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规划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对于素村准备方面也能熟练完成,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了**编辑环境,掌握了**、**的操作,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上手)。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西部”这神秘的地方很感兴趣,这也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提供了一个前提。

但是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我适当地采取分层教学,(任务设置方面有层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将放手让他们自学,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在同学和老师的引导、示范讲解下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前面各章节内容的学习,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处理技术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掌握了一些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等方面实际处理能力,特别是通过对Internet相关知识的介绍及大量网站的浏览,对网页内容、结构、效果等设计的优劣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有了一定的分析、评判的能力,基本上完成了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学生学习EXCEL没多久,对于该软件的一些功能还不是很了解。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物质条件等方面比较欠缺,因而学习这节内容相对来说,有点困难。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使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 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根据“学着做”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表达的过程中的,掌握信息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分组协作设置有个性的动画效果,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程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等诸方面带来的影响,由此培养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陶冶信息素养,并在这个过程中会,培养他们多种能力、个性情感的和谐发展。

信息技术意识,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大胆演示、展示作品,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通过对幻灯片动画效果的合理、灵活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信息素养。

通过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资源和手段:带多媒体系统的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任务,学生在思考、分析、完成的过程中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如果每节课限定一样的学习内容,有些基础好的同学会对这节课不感兴趣,这时在教学设计要设计中要设计一些难度大的任务让他们去完成。

教学准备:预先分组,并确定组长

将相关的资料、素材存放在学生的D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旧知导入。教师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导入新课,温故是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目的。原有的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有困难,或者难以解决问题,所以,需要学习新知。

(2)设疑导入。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善导的教师常常在章节的开始,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会议、联想,并渗透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如何实现的呢。

(3)事例、故事导入。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2、任务驱动,层层深入(评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解决重难点)

任务一:(自主探究)任务二:(协作学习)任务三:(开放、体现创新性)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帮助者、指导者,注意观察学生,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启发和思维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设想,完成任务。

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本节课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交流总结提出完整的、可行的解决方案。随着任务的完成,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3、课堂练习,巩固创新

4、归纳总结,促进迁移

将这节课的知识点串一下。

注意知识的总结。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操作中经常遇到,而书上没有讲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总结和讲解。对于知识点钟容易忽略的错误要反复强调。

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富有真实性的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好奇心,并且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任务”情境下,开展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在教学工作中,任务驱动式教学能让学生思维“动”起来,乐于学习,进而创造性地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执行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是学生在与相识情况基本一致的情况或者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与当前的教学目标有关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情境,使得学习直观、形象化。

(2)分析、明确任务

在创设的情境下,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与当前学习目标相关的)的任务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面临一个具体的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任务。(3)引导协作完成任务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知识帮助者、指导者,注意观察学生,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启发和思维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设想,完成任务。

随着任务的完成,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4)总结和评价任务

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本节课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交流总结提出完整的、可行的解决方案。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为了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本身,更重要是要让学生看到实用价值和利用信息技术科学性地解决问题的方便之处。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进而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关键在于任务的设置。

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头脑中构思,在作品中体现,所以,老师应注意安排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作品来达到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任务的设计很重要,一般一节课有三个任务。任务贯穿学习的始终。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由学生被动听,而变为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

让学生根据“学着做”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导线,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将学生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解决问题。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自定义动画灵活、合理的运用,我通过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评析它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使学生在评价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在分组过程中强调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由于目前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完成本节的活动任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实行强弱结合的分组方式,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得到均衡的发展,这方面的操作技能不再成为今后学习和进步的障碍。

我将采取类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我之所以称之为类似任务驱动,是因为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完全放开由学生独立完成。而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思考共同完成的,因为从现在学生的原由水平来说,独立完成新任务的能力比较薄弱,虽然也存在部分学生素质比较好,动手能力较强,但由于有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差,再加上物质环境的限制,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想而知。因此教师的讲解及引导也占比较重要的地位。

〖学法〗:相互讨论,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一个个小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具有很强操作实践性,其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典型的“任务”(符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课时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思想。在学生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时,我作为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随时调控课堂气氛,不断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课时中我采用了观察发现法,鼓励学生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

再结束本课时的内容特点:操作技能性的知识点比较多,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做”中感受和同伴们一起学会操作的成就感。本节课的性质是操作活动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时间的分配:45分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活动时间为占70%以上;教师主导者,占用时间不得超出30%。

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结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小组协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是其他组或全班同学。

学生在协作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益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协作学习模式包括:合作学习。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协作者之间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任务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观点不完全一样,各个观点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程导入

《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说课稿—89页

首先,我播放了前几年前的奥运会录像片段,同学们看到赛场上运动员飒爽的英姿,场下啦啦队摇旗呐喊的情景,一定会无比激动,此时,问道:“多么精彩的场景,同学们想不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运动会,让更多的人受到运动会顽强拼搏精神的鼓舞呢?那么,今天我想请大家当一回设计师,用我们所学的WORD软件为运动会设计一份宣传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魅力!好不好?”同学们的激情一下了被调动起来,使新知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从而使这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查找资源——浏览“资源管理器”说课—95页

用多媒体进行情景设计,生动、直观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想学。例如;在本课教学一开始展示生动、有趣、好看的图片、动画、好听的音乐。存放在某一个盘符下,(放在隐蔽的地方)让学生想办法去找到,去打开。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又找不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特别想学“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导入本课的主题。

教师活动:同学们平时经常去图书馆,现在如果你去担任管理人员,你是如何整理图书来方便同学们借阅?

学生活动:学生写出整理的分类方案,并互相交流和弥补方案的不足。

教师总结:演示一个学生分类方案,指出分类的好处。那么我们计算机中有成千上万个文件,我们为了使用方便,也必须对文件进行分类存放,今天就来学习----------如何建立素材资料库。

为日记做个封面—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首先我拿出两张设计好的黑板报挂图让学生做比较,一张是用普通的字体做出来的,另一张是插入了艺术字和图片后做出来的,然后让学生比较两张图片的效果。借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利用课件展示两幅漂亮的封面,让同学们获得感知,紧接着教导学生,只要认真学好这一课,你也可以设计出这样精美的版面,成为小设计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层的使用》说课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我采用《美丽的神话》这首音乐动画作为导入,同时指出画面中那翩翩飞舞的蝴蝶,它的运动与前面所制作的物体运动有所不同,是沿任意路径运动的,从而引出课题——引导层的使用。《运筹帷幄》说课稿

假设,你是学校的校长。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是踏青的好时间。你准备让你们学校的学生出去春游。为了节省学校的开支,只能去一个地方。作为校长的你,想尽可能的让大家自己作主人,去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春游。你会怎么做?假设,你是一位教育家,你想了解一下我们学校的同学在网络世界里在做些什么?你又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创设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

(重点:使用公式和函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难点:通过对统计信息的分析,得出结论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

局域网技术

教师展示一组秦始皇兵马俑的精美图片,学生产生很浓烈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有了浓烈的兴趣后,教师马上提出“大家不离开座位可不可以欣赏教师机上的图片呢?”,从而顺理成章地让同学们结识“网上邻居”。

导入都以问题结束,开始新的学习内容。原有的方法无法解决,所以,学习新知。

生活中,***(这节课学习内容的成品)很美,是如何实现的。

不要浪费太长时间,虽然是创作性的内容,要让收益最大化。

教学过程

《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

最后,我会说:“今天已经成功地为此次奥运会设计了宣传单,但还不够完美,如艺术字的使用,背景的设置等,这些知识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学习。”给学生造成学习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下阶段的学习热情。

《第6课图表的生成、修饰及调整》

任务驱动型作文讲评教学设计 篇5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唐山三模作文的探讨,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2、复习书信的正确书写格式。

3、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探讨,提升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评判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学习过程

1、事件回放:

3月17日下午2点,一名中学女生骑单车在福田区下梅林一街违规逆行,撞上一辆白色奔驰,奔驰前保险杠附近油漆被剐蹭,女司机提出要赔偿,女孩顿时吓得哇哇大哭,路人纷纷过来围观。“小女孩的确是逆行的,奔驰是正常行驶。”目击者金先生说,“女司机下车看到爱车被剐蹭,拦住小女孩,让她把家长叫来,女孩一听吓坏了,立马大哭起来。”这时围观者劝奔驰司机,“算了,小事,让她快去上学吧……”但女司机不同意,“她说,事情虽小,但如果就这样让女孩离开了,对她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好,她会觉得犯了错也没有关系,就没有承担错误的责任和勇气。”(3月18日未来网)

2、任务驱动

通过对新闻材料的和写作要求的分析,请同学们找到作文的写作任务是什么?

3、审题立意

文章能从哪些角度立意,你从哪个立意,请简要说说你的观点。

4、写作格式:请同学们写出书信的正确格式

三、优秀作文展示及评价。

四、请给下面的一篇网上给你的作文加上正确的格式,并对文章内容评价。

勇担过责,心梅不落

诗人张枣说:“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并非圣贤的我们在匆遽的一生中跋涉,难免犯错。过失的出现,谁都不愿看到,而如何应对,却也拷问着我们每个人的良知。面对过责,很多人如材料二中的母女一样,退缩逃避,毫无担当,心梅落处,惹人唏嘘;而陈奕帆则用他附笺留钱的方式给我们以安慰,并身体力行地诉说着一个道理:勇担过责,心梅不落。

面对过责,勇于承担,仰不愧于天。当陈奕帆不小心撞坏宝马车后,在车主不在现场的情况下,他没有选择溜之大吉,而是坦然面对自己的无心之过。圣雄甘地说:“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受人敬仰,那他所到之处即成圣地。”在这勇担过责的圣地之上,我还看到了留学教父俞敏洪的身影。2001年,新东方被美国ETS中心控告侵权使用该公司编写的托福试题,对此,俞敏洪选择真诚道歉、积极赔偿。而这勇担过责的态度也最终赢得了ETS的宽宥,开启了双方的长期合作。勇担过责,让我们心梅不辞树,仰首不愧天。

面对过责,退缩逃避,俯必怍于人。在因自己有逆行之责而撞上奔驰车后,女孩只知痛哭退缩,我们尚可以一句“年纪尚轻”为之开脱,可其母的消失逃避之举,则很难不让人鄙夷。不由又想到了那因矢口否认二战罪行而令人不齿的某邻国首相,和那支持美国部署萨德系统、遭受抵制仍怙恶不悛的乐天集团。莎翁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如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逃避过责,让我们心梅落满山,俯首怍于人。

因不能勇担指挥失当而致四面楚歌的过责,项羽说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终乌江殒命;因不能勇担沉迷享乐而致科举落榜的过责,柳永说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终仕途坎壈;因不能勇担不听谏言而致用人不当的过责,王安石说出“人言不足恤”,终变法失败。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忽如远行客的一生,只是造物主的短暂恩赐。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过错,要像陈奕帆那样,勇于担责,而不能如那母女一般,逃避退缩。只有这样,我们方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最终如诗人郭小川所说的一般:“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南山之上种心梅,俯仰无愧花不颓。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6

要 】 国际贸易课程是国际商

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专业基础 课程之一, 其理论性与实用性都非常强。本文以任务驱动为导向, 从设计思路、课 程教学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建议等 方面对该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 关键词 】 国际贸易 课程设计 任 务驱动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大力推行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其中课程建设是高职院 校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 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及 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在有限课时内使 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精髓,是教师在课 程教学设计中最为关心的问题。笔者认 为,高职国际贸易课程必须进行课程整 体设计和细节的重新设计,采用任务驱 动的方法进行课程教学。

一、课程性质及设计思路

国际贸易课程是高职国际商务、国 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 务、国际商务单证、国际汇兑等课程的基 础,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紧 密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基本 理论,并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具体问题的 实践能力,能够将基本理论知识综合地 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国际贸易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职业 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国际商务等专业 的主要就业岗位 “ 外贸业务员 ”、“ 国际商 务单证员 ”、“ 外贸跟单员 ” 的职业技能标 准, 以任务驱动作为导向, 将国际贸易理 论知识分解成为若干模块项目,根据项 目工作确定教学任务, 选择教学内容, 将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与知识按照工作项目 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教学。教学中根 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紧密结合当前我国

与国际贸易实践,对国际贸易基本原理 实务进行系统介绍,同时要求学生进行 网上资料信息的收集、分析, 以及校外见习等,从而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国际贸易 理论和基础知识,而且能学会分析和处 理实际进出口业务,加深对重难点知识 的掌握。通过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达 到适应岗位的教学目的。二、课程教学设计(一 教学环节设计

为了使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达到知 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笔者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取得多位行业专家、企业骨干的大力支持。聘请的专家分别 对外贸业务员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 能力进行了梳理, 通过现场归纳和总结, 本课程开发的思路逐步清晰。岗位所需 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 要能力逐项得到确定。教学项目的设计 找到了工作任务这一载体,围绕这一载 体我们确定了教学中贯彻理论性、实务 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课程学习中让 学生逐步明白 “ 知道什么 ”、“ 会做什么 ”。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实践教学,将课 程教学设计为以下环节: 第一, 理论教学。在理论内容上力求 全面、完整, 理论体系严密, 使学生系统 接受本课程的理论教育。同时, 注意及时 吸收学科最新成果、最新知识以及国际 贸易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到理论 课程教学中。

第二, 案例教学。教师举案例 , 不仅是 为了引向 “ 新概念、新知识 ” , 而且也是 为了引向任务、问题。以我国加入 WTO 后在对外贸易实践中遇到的真实案例, 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培养 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第三, 模拟教学。课程围绕外贸业务

员职业岗位的需要来开展教学,为了使 学生能够具有国际贸易学生操作素质, 教师以实例或资料进行操作示范 , 学生可 以先模仿 , 后将实例或资料的功能进行 提升 , 将实例或资料的结构进行改造 , 由 学生试着独立完成。训练学生思考、判断 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达到理论与应用 相结合, 学以致用。

第四, 实践教学。在校内理论知识学习与分析问题训练的基础上,安排学生 到外贸公司、货运公司、报关行见习, 进 一步加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 教学内容设计

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内容大致分 为: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分工与国际 贸易理论、国际交换与世界市场、影响国 际贸易发展的因素、国际贸易政策与措 施、贸易条约与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等。传统教学中内容独立, 自成章节, 学 生感受不到知识的连贯性。常规的教学 中又都以理论讲授为主,配以适当的练习等辅助教学, 这些章节内容繁多, 知识 枯燥、数字繁多且知识难度大, 学生不易 掌握, 极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根据 国际商务的职业特点及国际商务工作岗 位的要求, 本人采用 “ 任务驱动 ” 的教学 方法, 重新设计教学内容(见表 1。

在新的课程内容中,将国际贸易基 础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各项活动中, 体现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以 “ 够用, 适 度 ” 的原则。三、教学建议

第一,本课程教学中根据高职高专 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 课程的重点问题, 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由于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变化 很快,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时有调 整与变化,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尤 其是学生任务的内容要及时更新。

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设计 □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赵江红 33

西 教 育 2010.4 第三,由于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 础课, 为后续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 汇兑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在授课时 注意把知识点讲透,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讲解通俗易懂,注意培养学生融会 贯通的能力,使学生能逐步深入学习国 际贸易相关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

第四, 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开

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通过边学边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任务 训练来达到应用理论、加强技能的目的。第五,本课程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 导下,自己搜集相关国内外贸易发展的 状况信息资料,以便培养独立学习、搜 集、整理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参考文献 】

[1]周惠娟.“ 行动导向式的 ” 《 报关实 务 》 课程设计 [J ].消费导刊(理论版 , 2008(19 [2]蒋小明.高职 《 保险营销 》 项目化 教学设计初探 [J ].科技信息, 2009(17(责编 黎 原 序号 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活动设计 学时 模块一 国际贸易形 成与发展

用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解释 国际贸易活动的相关现象 1.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1.情景模拟:组织学生上网收集国际贸易或

国别对外贸易数据并作简要分析。

142.了解国际贸易产生的历史和作用。2.学生讨论:案例讨论, 讨论国际贸易发展状况 及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3.清楚自由经济学家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的三个基本理论。

模块二 国际市场与 价格 用国际市场与价格基本理 论和基础知识分析、解释 国际贸易活动的发展

1.了解国际市场的形成, 掌握国际市场的种类。

1.情景模拟:分组选择一家经营出口产品企业, 网络资源搜索, 图书资料查询或现场感知制定调 研地点与内容。2.了解影响国际市场价格的因素。2.学生讨论:调研成果总结汇报, 教师综合评价。

3.掌握国际市场价格的种类。

模块三 国际贸易政 策与措施 用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基 本知识分析我国对外贸易 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能

初步判断国际贸易形势的 变化与发展趋势 1.了解对外贸易政策的内涵, 了解资本主义国家 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

1.情景模拟:按实训要求或指导书的案例, 网络 资源搜索, 图书资料查询或填写原产地证明书和

进口许可证。

2.掌握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 容及其理论依据。3.掌握关税的概念和种类, 以及海关税则和协调 制度。2.学生讨论: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写一份反外国商 品倾销调查的书面申请。

4.掌握非关税壁垒措施的特点和种类;清楚鼓励 出口和限制出口的措施。模块四 经济一体化

用经济一体化发展、运作 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业 务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 开展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遇

到的实际问题

1.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及现状有一个总体的 认识;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情景模拟:按实训要求或指导书的案例, 网络 资源搜索, 图书资料查询。24 2.了解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关系及我国 “ 复关 ”

和 “ 入世 ” 的谈判历程。3.理解我国积极加入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意 义。

4.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2.学生讨论:案例讨论, 讨论世界贸易组织的性 质、职能、地位、基本业务。我国企业出口产品如 何应对倾销与应诉 “ 反倾销 ”。5.掌握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内容。6.掌握当前主要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状况和 历史发展。模块五 国际资本移 动与跨国公 司 用跨国公司、资本移动的 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分析 我国跨国公司、资本移动 的状况

1.掌握国际投资的方式-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 间接投资。

1.情景模拟:按实训要求或指导书的案例, 安排 学生分组查资料, 完成后班上介绍几个主要国家 和地区跨国公司的情况。6 2.了解跨国公司的形成要素和基本特征。2.学生讨论:选择目前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

一, 分析其资本投资活动或我国资本移动的状

况。

3.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 投资发展的特点, 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 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7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

(一) 情境原则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 影响任务的关键在于任务情境, 任务情境将直接影响任务的确立, 恰当的任务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任务、分析任务, 任务情境关系到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 恰当的任务情境成为了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前提条件。任务情境应注意与现实生活相适应、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与教学目标相联系。

(二) 反应原则

任务要包含处理信息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包括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反应、协商、争论等。让学生面对一个真实复杂的任务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 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就是任务驱动应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

(三) 交际原则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要有真实的交际机会和行为。例如, 就任务交换意见、策划方案、选择方案、选择方法、寻找信息等。在教师的帮助下, 学生主动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提取出抽象的、为了整体目的创造的而具有创新性的任务, 根据这个目标任务的大小、难度决定是否分化目标任务 (保障知识的结构性) , 确立可行性阶段任务, 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 为了完成任务, 搜集有关任务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探究新的知识, 促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

(四) 复杂原则

任务要有难度, 学生不能一下子完成任务, 也就是这样的任务完成并不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而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由于“学生常常因为缺乏某种经验 (某种其他领域或当下学不到的事实性知识、某种操作、某种策略) 及经验的良好组织而导致问题解决受阻”, 即学生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经验结构, 出现新的认知障碍时, 教师就要提供线索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把经验组织起来, 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 使学习者在问题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特点

在以上任务设计原则的指导下, 具体而言, 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体现以下几个特性。

(一) 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也是开展好活动的关键所在, 要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要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我们的任务设计同样应该注重趣味性, 让学生能够被任务中的趣味所吸引, 快乐地接受挑战性任务。

例如, 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分类统计”一课 (教材第94页) , 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小动物, 由此教材创设的“动物运动会”情境学生就感到特别有趣, 尽管这样的情境是虚拟的, 但学生会把动物运动会想象成人的运动会来解读, 所以这样的虚拟情境不仅具有趣味, 同时也具有人味。

不过, 这样的情境尚够不上任务, 因为学生统计的动因仍然出自教师的要求, 而不是学生为了解决一个生活问题而自发的需求, 也就是说, 这样的趣味情境只是为学生提供了素材, 还算不上为学生设计了任务。

要让上述指令式教学成为任务驱动式教学, 我们可以再附加设计这样的情境:“举办运动会, 如果你是裁判长, 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如果你是厨师, 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按运动项目和动物种类的分类统计, 从中让学生明白:“完成的任务不同, 分类的标准不同。”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情有理, 而且有根有据。这样的情境才是任务情境, 依然具有趣味性。

(二) 真实性

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和研究真实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 从而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应用情境, 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和学习知识, 从而掌握知识的应用。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 使学生感到学习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学习。实践证明,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真实的实际任务越多, 学生应用现实生活知识的机会也就越多,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例如, 苏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倒推”一课, 教材上的两个例题还不属于实际生活的真实性问题, 而属于数学研究的构造性问题,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 对已经发生的事件, 大多是已知起始状态, 像例题中求“原来”有多少属于人为要求, 是为了倒推而倒推。所以, 例题中的问题还达不到任务设计的要求。

那么, 怎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成为任务情境?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什么情形下真的需要用到倒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 我们就不难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真实例子, 比如在计划行程的时候, 应该最迟什么时间出发, 人们经常采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任务就是真实可靠的, 真实的任务学生才有强烈的需求。

(三) 适切性

任务设计除了要考虑情境的真实性, 还要考虑情境的适切性。任务反映的事情, 学生应该感到比较熟悉, 而不是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 并且任务反映的事理, 应该是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另外, 如果有多种任务设计方案,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最佳方案。

例如, 苏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 例题中的求和问题只是为了框数这一操作方式而设计的, 没有实际的意义。怎样让框数这一行为变得有实际意义呢?

一位教师设计了“体育彩票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在开出的一组数字中选对两个连续的数字, 可以中五等奖”。此时, 框数就成了一种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行为。用“彩票问题”作为一种探究任务, 可以驱动学生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研究其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不过, “体育彩票开奖”的生活问题不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 特别是农村孩子, 所以把“体育彩票开奖”设计成任务情境不是十分理想, 因为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

(四) 挑战性

任务挑战性的实质在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 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 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挑战性任务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学习方式引起挑战, 并引起学生一定的“焦虑性”心理反应。

例如, 上述“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 有一位教师设计了“电影票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在100张电影票中选择两张连号票, 一共有多少种选法”?结果学生凭借直觉一下子说出了正确答案, 其原因是这样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还有一位教师设计了“旅游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小明一家准备在今年暑假组织一次五日游, 在安排日程时, 小明一家能有多少种选择”?这样的任务情境比较理想, 一是“旅游问题”比“彩票问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是“五日游”比“两张连号票”更具有挑战性, 对此学生会主动采用化难为易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较少的一组日期数 (例如1~10十个数) 、每次框较少的数 (例如每次框两个数) 开始研究, 从中寻找规律, 然后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知道了什么知识, 还知道了知识有什么用, 并知道了用什么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 不仅显示了规律本身的实用价值, 而且突出了“找规律”的过程价值。

(五) 应用性

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 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 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如果学习的知识能够应用于生活, 那么我们也可以围绕学以致用来设计任务情境。不过, 有时候生活情境还不一定构成任务情境, 包含任务的生活情境应该凸显知识的生活应用。

例如, 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 (教材第92页) , 教材创设了“套圈比赛”的生活情境, 如果我们给它加上比赛目的———“如果要选出优胜组, 如果你是教练, 会怎么选”?这样更符合生活了, 因为有意图才算是真正的任务——生活中常见的选拔任务。此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想到看哪一组套得准一些, 于是教师就可以顺势组织学生探究比较方法———求平均数。从知识任务看, 求出平均数比出优胜组后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从选拔任务看, 这还不够, 教师最后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实际选拔的时候, 除了看选手的整体平均水平, 还要看选手整体水平的稳定性, 两者综合之后才可能作出选择, 这是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才会产生如此的延伸功能, 它让学生的视野从“就题论题”的解题拓展到了“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 让学生对“套得准”有了更为完整和正确的理解。

(六) 开放性

开放性强调在任务设计时, 要给学生以发挥的余地。要设计任务中的“可扩展点”, 使任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使学生有创造的机会。任务的完成只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完成任务之后, 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 可以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作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

例如, 在“认识钟表”正式教学之前, 我们可以在学期初就在教室前面挂一只钟, 每天问学生:“现在是什么时间啦?”因为老师每天都会问, 特别有同学已经会的时候, 学生会自发地揽下这一学看钟表的任务。此时他们学习的渠道是开放的, 可能会求教于父母, 也可能会求教于同学, 也可能会凭自己的能力慢慢琢磨明白。

抛锚式教学 (Anchored Instruction) 是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之一, 它认为教学要创设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从而使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要让任务成为“锚”, 及时“锚定”学生并驱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为完成任务的知识学习之中, 我们就要重视任务设计的两个显著特性———真实性和挑战性, 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具有感染力, 吸引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

摘要: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设计任务, 因为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获得成效的关键。教师在设计挑战性任务时, 应遵循任务设计的原则和考虑任务设计的特点。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任务设计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管国贤, 严育洪.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研究, 2012 (8) .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8

关键词:任务驱动;设计任务;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092-02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学要求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因而任务的设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其他学科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课程整合。这样的好处是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任务具有亲切感,同时,也会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反过来促进信息技术的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有着独特的优势,因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学要求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因而任务的确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为什么要基于学科整合思想的角度设计任务

如果把信息技术这门课孤立地进行教学,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任务的设计还应尽量使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联系,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走课程整合之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观念,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与实践。在如此条件下如何从学科整合的思想下进行任务设计成为关键之处。

案例1:在学习“复制、剪切、粘贴”这一知识点时,就要避免让学生把一些毫不相关的内容剪来帖去,这样的任务只会让学生感觉无聊,很难从中得到启示,因此,设计的基本任务中需要学生修改的文章就可以从学生学过的课文中选取。

三、教师如何设计任务

1任务的设计目标明确、具备可操作性

设计的任务要针对教学的目标。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

任务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切不可为了追求任务的完美而偏离教学的目标。要根据教学总目标,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的知识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后,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地实现了。

2设计任务的难度要适度,充分考虑学生学科知识水平的差异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因来自不同的学校,同时他们在各个学科之间掌握的知识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设计任务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所涉及的其他学科要求掌握的知识应该适中,切不可在设计的任务出现学生必须掌握其他学科难度的知识才能完成的情况,如下面的案例。

案例2:在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的一节课上。设计的任务为:学生在电脑画一个国旗的简笔画。

首先让学生们说一说国旗图案的特点,学生都能很容易地说出:五星红旗,有一个大五角星和四个小五角星,但是普遍不知道小五星各有一个角对着大五角星中心。然后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去查找关于国旗的相关特点。而有的学生只知道一个搜索引擎,在上面找不到相关的资料;有的学生输入的关键字不合适,也找不到;甚至有的学生还会遇到打不出想要的字、找不到浏览器的地址栏等一些常识性的问题,笔者通过个别辅导、互相交流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使他们很容易就掌握了网上收集信息的基本技能,这样的学习形式经常出现在课堂上,对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面的案例对美术的要求不高,而且对学生画出来国旗也基本没有美术方面的要求,因此,学生们基本都可以做到,而实际的教学的目标却是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

3要务求实效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基于学科整合思想的任务设计

不要搞花架子,不要把信息技术生搬硬套其他学科中去。任务的设计必须突出计算机最具的魅力,集图、文、音、像、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及其信息量大、计算速度快、传递快的优越性。

案例3:在熟悉Excel公式的中一节课中。任务设计为如何快速地计算数学课本上的一条计算平均分的小题目。首先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学生们说述自己所想到办法。各小组都能很容易地说出:用纸笔计算,使用计算机上计数器计算,还有在Excel中先计算等。然后让各小组利用各自的方法去计算一次,然后汇总起来总结对比一下各办法的优劣。并逐步地让学生感受到Excel的各种公式并介绍其使用方法,让学生们分组计算数学课上一些常见的小计算题。而有的学生只知道公式不懂公式的含义,在公式里不知道合适的格式;有的学生输入的公式不合适得不到想要的结果;甚至有的学生还会遇到不会如何开始使用公式、找不到公式作用入口等一些常识性的问题。笔者通过个别辅导、互相交流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使他们很容易就掌握了Excel公式的基本技能。

在上面的案例中并不一刀切地摒弃传统的数学方法,并且讲究实效性突出了信息技术信息量大、计算速度快的特点。让学生很容易地被这样一个数学的任务驱动起来自主性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总之,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时,要重视从学科整合的角度去设计任务。好的任务不仅起到良好的“驱动”作用,也会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反过来促进信息技术的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艾奉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1(09)

[2]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1(09)

[3]钟志贤,万士杰初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J]翠园教科研,第三期

[4]王雅坤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及应用[J]广东省科技信息,2013(28)

上一篇:大班务下一篇: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