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农村初中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2024-06-02

谈谈农村初中生写作素材的积累(通用13篇)

谈谈农村初中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篇1

362121,惠安洛江中学,黄桂聪

“缺乏生活知识,任何有艺术技巧的人也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什么形象、概括、虚构、想象,都只好‘停工待料’”(秦牧《<艺海拾贝>跋》)在农村,由于文化相对落后,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又由于思维空间的局限,中学生作文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因此,在写作时老是咬着笔杆“挤牙膏”,即使勉强写出,素材也往往缺乏新意:写老师多写老师熬夜备课;颂母亲大多是写母亲深夜背子就医;写友谊多是与朋友破镜重圆。有些素材,小学写了,初中还写,陈腔滥调。这样的作文怎么可能会吸引人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这句话表明:初中作文教学应当重新树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语文教学观。《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为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以解决作文中“无米之炊”的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农村中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一、观察乡村自然景色,收集素材。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教育提倡我们要追求理想的美育,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发现自然界中的美,感受自然美带来的无穷乐趣。

佛语云: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说的是心若无物,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而从大自然中积累素材,便要眼中有物。农村孩子从小频繁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让学生用自己的感观去看、听、尝、嗅、触,去感知、了解、认识客观事物。你可以借大自然中的一花一木、一虫一鸟来抒情;你可以尽情描绘雨中小路、雨后山野,寄托你的情思;你可以想像自己就是清潭中畅游的鱼儿、森林中欢歌的小鸟、大树上悄然蠕动的虫儿,真切地表达你的志向。鲁迅先生把百草园软泥墙根一带写得妙趣横生,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用心感悟,就不可能能写出如此形象、生动的文字。

除了观察,还必须把观察后的体验记录下来。“行吟一路诗囊小,背个箩筐全部收”,唐代诗人李贺,从少年时就一直注意收集创作素材,经常背了一只锦囊出门体察生活。每有所见所闻所感,就凝练诗句,记在纸条上,放入锦囊里。回家后,他选择、修改、精心构思后,写成联或写成诗,放进另一只锦囊中。李贺短短一生,传下的诗230余首,其中不少佳作名句,他的《雁门太守行》中的起始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得精警突兀,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此外,还有唐代唐求的“诗瓢”、宋人梅尧臣的“诗袋”、明人陶宗仪的“瓦罐”,这些都是创作的材料“仓库”,如果我们也能用心积累材料,并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不会再出现写作时“举头望天空,脑袋一片空”的情况。

二、体验乡村生活习俗,挖掘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述真情实感。”乡村生活同样是丰富多彩的,纯朴的民风、古老的习俗、忙碌的农事,同样是我们很好的写作素材。此外,大部分农村学生都有参与农活的经历,如放牛放羊、收稻割麦。他们进行的各种带有浓郁乡村气息的游戏,像山间的野炊、河里的钓虾捕鱼、树上的捕蝉捉鸟。还有很多古老的习俗,除夕守岁、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以及祈雨、“普度”、“佛诞”等充满神秘色彩的民俗活动。这些都是很丰富的生活积累,而且散发出泥土的芬芳,令人神往。鲁迅先生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祝福》等佳作,无不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乡村劳动人民命运的关注,其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乡村林林总总犹如是一座巨大的宝藏,而我们的学生却熟视无睹。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什么精金美玉,就不值得去拾取和收藏的缘故。”可见,教师之于学生的责任,除了把他们领进生活,还应该教会他们了解生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

如何挖掘身边这一宝库加以利用呢?2005年泉州市中考作文题目《温暖》,有一部分考生就机智地运用乡土习俗作为素材。有一考生叙写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奶奶在孙女中考之日,清晨赴庙,虔诚地祈求神灵保佑孙女的故事。故事描述具体细致,真实感人。那老奶奶一颠一颠的身影,每天都从我们每个人的身旁走过,笃信观音保佑的朴素话语萦绕于我们每个人的耳旁。还有一考生,通过写自己生病吃药其间发现其母亲把煮过的中药残渣倒在村路中央这一细节,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类似的乡村素材还有很多,如“天狗吃月”、“用手指月,半夜会被割耳”、“下齿丢屋顶,上齿丢床下”等。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不错,生活才是写作不息的源泉,只要我们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相信写作时就会文思源涌。

三、阅读文化经典名作,拓展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广泛阅读的好处,它展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系问题。通过阅读,可以多视角多渠道拓展作文的素材。

1、阅读名著,从经典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引导学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中外名著,有目的让学生形象而具体地了解文学、感受情怀。如阅读《骆驼祥子》,感受祥子质朴勤劳、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体味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2、充分运用教材拓展写作材料,寻找“源头活水”。农村中学阅读条件有限,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积累材料。如从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中学习如何写人记事。只有善于积累,使读写同步,和谐发展,作文时才能“下笔如有神”。

3、写读书笔记,积累好词好句好文章。“不动笔墨不读书”,对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而言,动笔读书是最好的读书方式,这样有利于储存资料,拓展素材。

谈谈农村初中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篇2

一走进农村的广大天地, 挖掘农村特色的写作素材

时下, 都在倡导作文课堂生活化。《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语文和生活的连接, 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叶圣陶先生曾在《写作什么》一文中指出:“写作材料应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 写作则“要写出自己的经验。”也就是说, 写作的源泉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生活。农村学生的生活面不如城市学生丰富, 然而农村天地广阔, 农村生活丰富多彩, 山川田野、自然景观、民风民俗、农家生活都为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许多现成的资源, 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因地制宜挖掘和积累写作素材。

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 体验感受生活, 积累素材

农村的孩子相对于城市的孩子, 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农活、农事。然而, 目前的农村孩子也没有劳动意识, 在大人们忙于干农活时, 他们也许正悠闲地看着闲书。为此, 我把干农活, 如拔草施肥、播种浇水、喷药除虫、庄稼丰收、采摘果蔬等作为一项实践性活动布置给学生, 要他们去体验、感受生活, 在火热的劳动场景中长见识、增才干。结果是, 每一个劳动场景都让他们历历在目, 深有感触, 后来, 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写实事、抒真情, 有写劳动中发生的趣事的, 有反映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 有写学会一种劳动技能而雀跃的。如有一位学生在参加了采摘桃形李的劳动后, 写道:今天随父亲去采摘桃形李, 头上顶着炽热的太阳, 每仰一下头, 汗水就流下来, 然后汗水干脆不再只顺着面颊流下来, 额上、眉毛上、脖子上、脊背上到处都是汗水, 有几滴流进了眼睛里, 涩涩地疼……我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了家, 如一瘫烂泥般仰躺在沙发上, 看着晒得通红的胳膊和脸, 捏捏发酸的脖子和脊背, 不由地感慨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感慨父母养育子女的含辛茹苦……

2. 引导学生观察农村景观, 细赏广袤风光, 积累素材

农村有许多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农村景观, 深入地欣赏和领悟, 如大多数农村共有的自然风光:有古老的村落、层层的梯田、古色古香的寺庙、农家小作坊、沧桑的古树……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灵感。更何况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景观, 如嵊州市金庭镇的灵鹅佳镜石火囱、金庭观、华堂古村落、千匾阁、元帅庙、德灵庵等, 我引导学生抓住景观各自的特点逐一观察, 细细品赏, 形成鲜活的形象, 并写成观察小记, 日久天长, 写作素材就积累起来了。如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追寻灵鹅佳境, 大话金庭旅游》的文章, 里面有这一片段:

片段一:今日嵊州, 有“百年越剧诞生地, 千年剡溪唐诗路, 万年文化小黄山”之誉, 但鲜为人知的还有灵鹅佳境石火囱!它位于嵊州金庭镇灵鹅村境内, 与书圣故居仅仅5华里之距, 这里高达200余米, 怪石嶙峋, 地势险峻, 溶洞遍布……

片段二:岭下就有一洞, 里面蝙蝠极多, 俗称“蝙蝠洞”。洞深50余米, 洞内有“鲨鱼嘴”“观音岩”, 栩栩如生, 令人拍案叫绝!向下则是“滴水帘”瀑布, 小溪坑水从悬崖峭壁上飞泻下来, 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镰, 叠交映衬在一起, 飘落到崖底翠石丛中, 叮叮咚咚, 美妙悦耳, 演绎着儒雅, 千年不变……

二引导学生了解人文风情, 感悟民族文化积累素材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 文化亦博大精深, 农村独特的地域风土人情又衍生出了异彩纷呈的人文风情。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村史、民间文化, 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还可以品位民族文化的博大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不同地区有各自独特的风俗, 这些风俗大都反映人们美好的祈愿和祝福。我常利用节假日引导学生了解当地民俗。结果是:春节贴对联、拜年;正月十四吃亮眼汤;元宵挂灯笼、踩高跷、猜灯谜;清明上坟、祭祖宗;端午吃粽子、插艾草……这些节日习俗都被学生当成了写作素材。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学生曾在周记中这样写过:

今天是一年一度吃“麻雀饭”的日子, 这好像是本地特有的日子, 从没听说过它的渊源……

“麻雀饭”要邻居之间相互合作举办。在我们邻居之间, 昨天就开始准备了, 每户人家的主妇, 都推举出了领导, 就是他带头买材料, 然后各家一起合作, 洗碗、洗菜、烧菜……大家又拿出自家的桌椅, 摆在过道上。

“麻雀饭”一般在4:30左右吃, 等菜上桌, 大家先点起香烛, 参拜一番后, 便开吃了, 大家都说说笑笑, 不亦乐乎……而且每年的这一天, 都是大晴天, 这难道是上天的指示?而后, 领导发言了, 概括了今天活动的内涵, 说吃“麻雀饭”是因为吃了能像麻雀一样展翅高飞, 而现在它的意义更在于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平日大家没有机会坐在一起吃饭, 此言一出, 便赢得了大家的认同。

天暗了, 人们渐渐散去, 过道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但那种喜悦仍荡漾心头……

三走进阅读的唯美世界, 以读促写丰富写作素材

从古到今, 文人墨客层出不穷, 优秀作品数不胜数, 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概括整个世界的文明史, 各个时代的作者用其独特的见解、特有的文笔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精彩的世界。捧读这些作品, 它们会为你的心灵暗开一扇扇窗, 默指一条条路, 让你的生活豁然开朗, 意境层出, 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唯美世界, 以读促写, 丰富写作素材。

1. 引导学生重视课文知识, 深入探究, 积累素材

现行人教版的教材, 精选了许多文学经典作品, 为我们呈现了风格迥异的大师名家、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选文的文章结构 (条理性) 、论文观点 (新颖、深刻) 、写景技巧 (细腻、形象) 等诸方面皆有可借鉴之处。课文其实就是学习写作的绝好范例, 课文中的精彩语段就是写作素材的绝佳来源。我们应该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人物, 重视与他们的对话交流, 珍惜自己片刻的心得体会, 善于在一闪而逝的点滴火花中抓灵感, 那么“写什么”的问题就解决了。如《羚羊木雕》写出了友谊的珍贵;《散步》写出了一家三代的和谐;《再塑生命》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吆喝》写出了生活中平凡的美, 充满乐趣……教材中有许多鲜活的素材可以再度开发利用。

2. 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 充实拓展, 积累素材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也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里指的是课外阅读, 它是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可以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如时事政治、文化艺术、天文地理、名言警句等,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写作素材。然而农村学生自己的藏书不多, 加上课外阅读目的不明确、主动性不强, 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教师应积极做好引导工作, 我做了如下尝试: (1) 组织本班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 号召把同学们家中的“珍品”放到班级图书角, 让物尽其用, 来弥补书源的不足。 (2) 鼓励学生拿出多余的零花钱征订一些“精神食粮”, 如“满分阅读”“写作素材”“作文与考试”。 (3) 要求学生一周看两篇美文, 一个月看一本书, 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这样就保证了学生能按规定进行课外阅读。 (4) 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 交流读书笔记, 谁读得多, 读得水平高, 一目了然, 无形地起到了自我督促作用, 有学生曾这样写到:从中, 我学到了许多:书, 一定要多读, 思想一定要充实, 真可谓读书破万卷, 思想得升华。以上几点长期坚持下来, 学生们就可以积累许多素材了。

3. 引导学生尝试扩展式联读, 融会贯通, 积累素材

扩展式联读, 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 从某一篇文章生发开去, 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写法或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 学生可以抓住纷繁复杂的阅读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可以整合积累素材。如在阅读《故乡》时, 我们可以与《孔乙己》《阿Q正传》等结合起来读, 联读这几篇鲁迅的文章, 可以了解鲁迅对中国社会认识的深刻性, 他是借助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来传达强烈批判和否定封建主义的宏大主题。还有许多文章, 都可以从主题、题材、写法等方面进行归类, 进行联读, 可以达到阅读体验的内化、强化。

四走进自己的素材库, 用心积累整理写作素材

人的遗忘是时时存在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 许多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如果不及时记录整理, 就会逐渐淡忘, 甚至想不起来, 所以, 平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把习作素材整理、记录下来, 以备后用。 (1) 用日记、周记的方式记录日常生活中难忘的点点滴滴; (2) 经常鼓励学生在阅读好文章后写读书笔记, 记录心得体会; (3) 平时应有一本摘抄本, 摘抄优美语句、语段; (4) 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就是将所有的素材, 也可以是自己的一些优秀作品收集在一起, 通过整理, 加以修改, 并装订成册。

除了上述形式, 为了让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有成就感, 教师应有一些激励措施, 如:优秀成果展示:将好的素材积累本摆放在班级图书角进行展示;推荐投稿和参加比赛:学生中好的作品, 推荐投稿和参加征文比赛, 一旦学生的作品发表或获奖, 可大大激发其积累素材和写作的兴趣。

以上是我在平时教学对如何有效引导农村初中学生挖掘和积累写作素材的所作的一些思考, 作文的教学之路还很漫长, 我只是踏出了一小步, 仍需在路上探索前行, 然而我确信, 通过前辈的指引, 自身的执著, 学生的相伴, 在写作路上, 我也能一路高歌。

参考文献

[1]刘绍玲.关于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7 (1)

[2]周宏.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http://xbyj.e21.edu.cn/e21web/content.php?id=15050

谈谈如何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篇3

一、用心观察生活,积累直接经验

怎样用心观察生活呢?教师应从方法上加以指导,指导学生进行粗略观察,了解事物的概貌;指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了解事物的具体情状;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观察,提示事物的内在本质;指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区别事物间的异同。从内容上,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用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1.用心感受亲人的爱,培养感恩意识

生活中身边的亲人都给予你莫大的关爱,只要用心去观察、体会、感受,这些关怀就可以变为你的写作材料。对身边的人的言行表情所表现出的关爱,需要用心细细体味,不能把它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且要以一颗敏感之心区别个中的微妙区别。如父母之爱与其他人的爱就不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往往是无条件无原则的,以溺爱居多;老师爱学生,往往遵照原则是理性的,以严厉居多,而父母的关心和爱是有条件的,既希望子女开心快乐,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又希望他们有好的学习成绩,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所以父母对子女的爱时常摇摆于溺爱与严厉之间,有时候父母会表现出超越出你想象的大方,满足你非分的欲望,给你意外的惊喜;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他们又会对你发很大的火,甚至动手打骂。即使是打骂,父母的表现也不同于别人,打你时像凶神般不讲情面,既体会无微不至关怀的温暖,又要体会棍棒教育的良苦用心。对亲人的关爱心存感激,知恩图报,才不会在溺爱中放纵自己,在严厉中迷失自我。而感受亲人的爱并学会感恩,是了解一切人洞悉一切事的开始。这些不仅成了写作的富矿,而且培养了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的品德,为健康的作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2.用心观察社会,提高感悟能力

社会包罗万象,写作素材应有尽有。观察社会,从大处说就是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争论点、转折点;从小处说是注意周围的世态人情,尤其是普通人、陌生人,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司空见惯的事。这里面常常藏着写作富矿,平时注意用心观察、捕捉、收集整理,就会拥有一大笔财富。相反,倘对周围的社会现象孰视无睹,对动人的人物、风景、故事无动于衷,其结果只会是对活生生的作文材料视而不见。教师应指导学生用心感悟,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世界,以一分好奇去体察和思考,以几分细腻去寻觅平凡生活的真善美,以多种情怀去挖掘生命的智慧和哲理。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了,美的事物和美的情感就会被提炼出来了。如从同学交往中感悟出友谊的珍贵,从常规检查中感悟出责任的意义,从天灾人祸的不幸与万幸中感悟出人间的冷暖真情,从成功的喜悦中感悟出社会的进步,这些都可以为作文中真情实感的流露作最充分的积累。

3.珍视人生经历,体验多种生活

由于家庭、环境、教育、兴趣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我们所熟悉的大作家曹雪芹、高尔基、海明威等,其曲折丰富的人生经历,无疑是他们文学创作的坚固基石。为此,我也注意到引导学生珍视人生经历,体会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打基础。(1)鼓励学生亲近大自然,多去游山玩水,用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悟大自然的雄奇、美丽和奥秘;(2)在旅游中了解当地的民情风俗,感受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和民族生活,开阔视野;(3)鼓励学生参观考察,如参观村办工厂、养殖场、工程、新产品,增长见识;(4)逛市场,了解贸易在流通领域的地位;(5)饲养小动物,观察生物发展变化过程,培养爱心;(6)鼓励学生到新一环境体验新的生活;(7)创造条件开展一些公益活动、集体活动,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即使是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生离死别、离合悲欢等人生的坎坷逆境,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勇敢地面对,努力把它变成自己的一笔财富。

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给学生创造了千姿百态的世界,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在诸多的人生经历中,会遇到各色各样的人,碰到五花八门的事、体会到酸甜苦辣等多种情感,把这些应用在写作上,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更有内涵。在经历人的和事中,有的直接成了写作材料,可以原封不动的写成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有时我们遇到的一些有意义的片段、场景、人物,虽然不能单独写成一篇文章,但是这些材料同其他地方得来的材料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很可能会组合出一篇独树一帜的文章。另外,你在经历中体会成功时喜悦、失败时的沮丧、玩乐时的愉悦、等待时的焦虑,甚至体力劳动时的疲劳,精神上的失望,会一同汇入你的情感的体验库,可能有一天,在写某篇文章时,这些体验就会被你的某个场景某个词语激发出来,变成这篇文章的一处亮点。

二、广泛阅读,积累间接经验

广泛阅读,就是最大限度地去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向名著、史书、各种风格的名家名作、报刊杂志,甚至上网等采集写作素材,是有效的积累途径。在课外阅读方法上,可以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自由阅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教师一般不加限制,但要讲清目的和要求。定向阅读,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以及某一写作单元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阅读作品目录。为提高阅读效果还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如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会观察读得多见得广,作文中才能旁征博引,自然就会写出生动、具体、新颖的文章来。

总之,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博览群书,总能找到成为我们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

谈谈农村初中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篇4

刁造诣江西省赣县石芫中学

论文关键词:写作 写作素材 积累运用 措施

论文摘要:初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培养初步写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本文通过对初中学生在英语写作素材的积累及运用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探索其应对措施。

一、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书面表达是英语学习者综合能力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写作的重要性。无论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工作中,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都十分重要。然而,英语写作一直是英语教学中最为薄弱环节之一,学生写作时往往感觉缺乏对话题的把握和感知而无从下笔。作者针对英语写作进行了调查研究,以200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68%的同学反映写作时头脑中没有足够的素材供自己使用,54.7%的人不知道如何使用现有的知识来进行写作。调查结果表明,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遗忘率”高,“补给率”低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是系统的存在。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词汇运用,词汇的序列组合,是英语语言的表达形态。因此,词汇对英语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目前的教学中,从表面上看学生“理解”了教材内容所要表达的含义,但实质上教师对母语存有严重的依赖感,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能理解的单词时,即刻说出中文意思,使学生学习理解的惰性随之产生。另一方面,单词学习方法不正确,学生词汇记忆靠死记硬背,教师缺少相应的复习和巩固,也没有进行适当地扩展,致使学生所学的词汇复现率偏低,遗忘率高。众所周知,一篇文章必须由词成句,句成段,段成节,节成章才能应运而生,词汇缺乏必定会影响整篇文章的表达。

2.整体布局“格调”单一

在《新课标》总目标中指出:“使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而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缺乏完整的思路,只是按照汉语习惯来“翻译”句子,因而文章缺少连贯性,结构凌乱。另外在进行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时,很多教师疲于应付教材进度,只将写作当作一种作业,并没有进行特别的写作教学,加之教师很少与读者(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和评价,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了构思、行文和体验普遍相似的现象,学生也渐渐轻视写作,失去了对写作的兴趣。

3.写作“重”形式,“低”内容

写作是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转化为句子或文字符号的过程,其内容和过程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据调查显示,学会把握作文的结构和形式似乎成了教师指导英语写作的全部内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往往以自己写作的心理感受和经验作为指导的基础,使用一些不恰当的话语指令和规则让学生写作,对学生话语进行限制或剥夺,简化了学生写作过程的心理体验,泯灭了学生写作过程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并使学生逐步养成了盲从的心态。当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写作思想,也就习惯于这种写作方法了。

二、英语写作的几点方法

上述内容是目前中学生英语写作的普遍现象,如何来改变这一现象,即在新课标下怎样提高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新课标指出:“英语写作,理应使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角色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把握”“拓展”“活用”词汇

“如果说结构是语言的骨骼,词汇则是最重要的器官和肌肉。”对许多学生来说,最难的是词汇积累和扩充,词汇学习往往成为初学者的拦路虎,因此,词汇学习是语言知识的重点和关键。

首先,帮助学生把握现有词汇,将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相结合:可通过“日常生活”方式,比如老师每天询问学生“who is late today?”说得多了,学生听得多了,自然就记住late这个词了。通过“炼词法”,即选定一个词,利用其不同形式,不同时态,不同语态或者替换不同的人称来联系造句,以walk为例,在不同时态、不同语态、不同注意的情况下,就有不同的动词形式:Tom often walks here.(一般现在式);Tom walked here yesterday.(一般过去式);Tom is/was walking here.(一般现在、过去进行时)...其次,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广泛地拓展词汇量。目前,绝大部分中学生尽管在小学到初中时从教材上获得一些常用词汇,但是这些远远不够,他们还必须通过扩大阅读量来获取更多更丰富的语言词汇以加强写作,“读书万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英文版的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广告词可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提高自己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另外,带动学生“触摸”文字,英语新课标对学生提出了一定要求: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形式;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学会使用一定数量的单词和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所以教师可提供学生情景、环境,鼓励学生多运用所学单词、短语、句子、句型进行遣词造句,展开想象力,开放写作教学。

2.改变评改方式,促进生生合作

改变以往的程序化的批改模式,实行以鼓励为主,“重启发、易接受、突出个性、提高文化品味”为特点的交流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创造一些合作氛围,鼓励学生开展写前讨论、写后互评的合作方式,可以让学生写前进行小组讨论。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进行整体上的谋篇布局,再确定不同文体所需要的套话如日记、通知等,写后互评思考:它写的是什么(题材),主旨或中心是什么,怎样组织结构,好在哪里,有什么不足之处,期间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体验合作发展其写作技能,同时给予了一定的思考空间,在实践中获得经验。

3.英语写作注重生活实际

用英语写作来体现学生的生活态度等,以此来鼓励学生尽可能使用学过的知识将每天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一方面积累了素材,另一方面使他们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情感得到了宣泄,把写作当作是一种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逐渐地,学生会越写越多,越写越长,越写越通顺。

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 篇5

一、注意积累写作素材

素材是复杂的、宽泛的、零碎的、不系统的社会生活现象,是作者搜集起来的生活材料。大量素材在作者头脑中积蓄,通过作者的感知、剖析,受到启迪后,产生的某种创作冲动。作者有一种明晰的思想,一种真挚的感情需要表达,不吐不快,这便往往产生了主题。主题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头脑而产生的主客观相统一的新思想。选择何种角度,何种形式表达主题,便要由表达主题的需要来决定,在素材中搜索,哪个可用,哪个不用,怎样剪裁。而为表达主题作者所摄取的生活角度、事件、场景,便成了作品题材。可见,是素材决定主题的产生,主题决定对素材的选取。写作不是原样照搬生活,但必须有“生活”即对素材的占有。有志于写作的人,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对什么事都留心,见到什么事都思考一番。

怎么积累素材,当然方法很多。这里只强调一点,请你身上备一个小本,遇到一个新鲜事,一个场景,听到一个故事,或千虑之一得,便及时地记录下来,再不时地翻一翻。久而久之,聚腋成裘,那个小本本就成了你素材的仓库。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相信你坚持下去,定会受益。

二、鉴别和选择材料

占有了大量素材,却不一定会写出好文章。这除了“技巧”上的差别外,还有一个鉴别、欣赏、选择的眼光问题。在大量素材面前,要善于鉴别和选择材料,这是作者必备的又一个能力。有的人自我感觉良好。可是,当提起笔来,立刻头脑空空,或虽感到有一个事很好,却不知如何写,原因就是你知识的土地太贫瘠了。怎么办?捷径只有一个,多读书。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高尔基也说过“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日臻完善”。可是,我们有的同志没有读书的习惯,甚至连报纸也不看,写作上的无能也就不足为怪了。当然,读书多也不一定就有知识,还要学会思考。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是引导我们走向“能力”巅峰的`灯火,思考能使知识的灯火更加明亮。想写出高水平的文章,必须先具备鉴别和选材的能力。这个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具备的,知识的积累是长期的、终生的,那么,请从现在就开始吧。

三、主题的提炼

如何有效的积累写作素材 篇6

可以写些日记。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点滴,而且还能够·锻炼自己的文笔。日记是不拘形式的写作方式,能够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抄录一些名人名言。我们如果在自己的写作中引入一些名人名言,那么会使得文章更加富有文彩。

可以浏览网络内容。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一些新闻媒体材料。阅读书籍。我们可以阅读一些散文、小说这类的书籍,这样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写些读书笔记。我们可以准备一个本子来写作读书笔记。笔记的文字可长可短,主要是阅读后的感想和思考。

2作文素材如何积累

首先,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课内书本上还是在课外阅读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的名人名句,优美语句等等,此时你就要把它们抄写下来,抄写到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写上你的感悟感想等等。这样不仅积累了一些写作中可以引用的素材,而且还锻炼了你的写做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其次,有灵感时就要及时写下来: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比较少,但是这并不表明他们对生活毫无感觉,有时侯或许一次考试失败的经历都可以成为他们作文写作时的素材。因此,这就要求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中哪怕有一点点的感想,感悟都要及时写下来,抓住写作的灵感。宋代的欧阳修就曾言“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而宋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梅尧臣也随身带着口袋想到好的诗句时就随时记下来。

对初中写作素材积累途径的探讨 篇7

一、积累熟悉的素材

(一) 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众所周知, 一切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 脱离生活的作品都是站不住脚的。在我们的生活中, 每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事情, 把这些事情经过分门别类地整理、归纳, 就是可用的素材。初中学生大多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 当然也离不开社会。校园生活多姿多彩, 也有着酸甜苦辣;家庭生活看似平淡, 却有着人间真情;社会生活包罗万象, 可让我们辨别是非。如一学生作文《老师, 请您放平心中那杆秤》记叙了一个后进生受到教师不公平对待的遭遇, 借此抒发自己渴望平等的心声。如:作文《妈妈, 您听我说》中描述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在作者眼里, 妈妈是“爱神”的化身, 是“我最终的伴侣”, 写出了母亲的可敬可亲;作文《造假的代价》讲述了在利益的驱动下, 人们往往被蒙住了眼睛, 利欲熏心地盯着金钱去行事, 而将做人的责任与义务忘在了脑后。诸如此类的素材比比皆是,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 及时摘录, 适当运用都能充实文章。

(二) 从课本中积累素材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古今中外不同文体的名家名篇。有写景抒情、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有平实、生动的说明文;有理有据的议论文, 还有精美的诗歌、古文等。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 可知中国园林之典型, 学习说明文写作的遣词造句;读鲁迅的《故乡》可感知闰土、杨二嫂的十年变化, 体现当时中国农村的衰败与萧条;《论语》可感叹古人的求学态度, 深知“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的内涵。其中这类课文内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使用的实例也是我们积累的对象。朱自清的《春》一文中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 绿绿的。”“看, 象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黄蓓佳的《心声》刻画李京京的内心世界时, 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来表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让我们了解海洋的知识;《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既有议论, 又有记叙的议论文, 阐述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思想。

(三) 从习作中积累素材

在学生中也有一大批的美文佳作, 可以从中积累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为我所用。同一年龄的人有相同的境遇, 有相同的看法、见解。如:一篇写2008北京奥运的文章《坚持创造奇迹》中, 有一则材料:“女子48公斤级举重选手陈燮霞为我国摘得北京奥运会的首枚金牌, 同时打破了挺举和总成绩两项奥运记录。陈燮霞能夺冠, 她说最想感谢的是教练马文辉。赛前, 陈燮霞在训练中受伤。那时每天都提不起精神, 教练没有放弃她, 一直都陪在她身边鼓励她, 使她最终走出心理阴影, 创造奇迹。”运动员受伤时常见的事, 但身体受伤心理不能受伤, 努力拼搏, 奇迹才会产生。奇迹的背后, 总是有许多的鼓励相伴, 这正是陈燮霞能够成功的原因所在。当然, 没有自己的拼劲, 没有平时的刻苦训练, 也难获得成功。这则材料就可以积累下来, 用到写拼搏精神题材的作文上。再如《面对阴霾后的阳光》这篇习作, 叙述了小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 文中写了母亲因病去世, “我”弥漫在阴霾中, 而后父亲在五年后为“我”找了个后母。她精心地呵护, 使“我”从原先抵制到后来的接受, 最终走出阴霾, 重见阳光。从文章中, 我们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二、捕捉动情的素材

作文不但需要自己熟悉的东西, 还要震动过自己心灵的东西。古语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想感动别人, 自己必须先受感动。所以, 我们要想写一件动情的事, 写一篇动情的文章, 必须选写那些曾经感动过自己内心的事。例如, 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寒冷的冬季, 爸爸带着疲惫的身躯, 冒雨送我回家;老师为了我们改卷到深夜;班级里一位成绩很差的同学, 在劳动中表现得异常勤快, 在肮脏的排水沟中捡垃圾;公交车上老大爷给孕妇让座等。再如课本中的一些例子: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为“我”送行时, 爬上月台卖橘子的细节描写, 让“我”对父亲的看法产生了质的变化;毕淑敏的《一厘米》, 通过一些生活的琐事, 描述了伟大的母亲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秦文君的《选举风波》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 围绕着林武翔被砸事件的前后, 刻画了贾里、鲁艳青、鲁智胜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校园生活, 歌颂了中学生身上那种真诚率直的精神等。这些实例, 虽都不是什么大事, 但都是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受到震动, 使自己的思想得以提升。

所以, 动情的素材不一定要是什么大事情, 平凡的事也能震撼自己内心。动情的素材可以是自己的所见所闻, 只要认真观察, 细细思考, 用到合适的情境中, 才能感动读者。因此, 写作时, 我们可以从熟悉的材料中选取那些曾经触动过我们内心深处的事, 用我们的真情去打动读者, 努力做到以情动人, 体现出文章的真情实感。

三、关注时事热点

白居易有诗云:“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时代气息, 文章体现不同的时代特点。当今时代, 弘扬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北京奥运会中, 奥运健儿为国拼搏的体育精神;汶川地震中, 舍身救人的奉献精神等都是我们写作者可以积累的素材。如一篇名叫《感动》的作文中, 提到的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郭明义的先进事迹。在郭明义的心中, 始终燃烧着为党分忧、为企奉献、为民解愁的热望, 始终在为了和谐社会建设而不懈奋斗, 他是当之无愧的当代雷锋;《为母亲而战》这篇作文, 讲述了我国女子75公斤级举重选手曹磊, 在赛前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 为母亲而战, 化悲伤为力量, 勇夺金牌的事迹;《大音稀声, 大爱无痕》这篇作文, 记述了汶川地震中, 谭千秋老师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用自己的英雄壮举诠释了什么是为人师表, 在突发灾难来临时的瞬间, 塑造了一座在人们心中永不倒塌的丰碑。

关注时事热点, 可以看到新闻背后的东西, 对时事进行反思, 丰富写作的材料, 让我们的文章更具时代的鲜明性。

只要我们能积累熟悉的素材, 捕捉动情的素材, 时常关注时事热点等积累素材, 肯下工夫, 细心观察, 用心积累, 就不怕写不出好文章。那么, 学生在写作文时还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

摘要:针对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的状况, 我认为初中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至关重要。素材的积累有很多途径, 如积累自己熟悉的素材, 捕捉动情的素材, 关注时事热点等等。只要能勤于积累, 适当运用, 就能为写好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怎样积累写作素材 篇8

没有东西写怎么办

有的同学作文写得挥洒自如,又快又好;有的同学搜肠刮肚,无米下锅,原因何在?主要原因是思想认识水平的差异,日积月累搞好了,就能解决没东西写的问题。

一.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审题立意的好坏

没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就难以准确地审题立意,连中心都确定不了,何谈有东西可写?所以,不要面对问题抓耳挠腮,无话可说,而要平时多读、多看、多思,提高阅读理解与观察想象能力,正确判断与分辨是非、曲直、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提高对现实中的人、事、景、情、理的敏锐感悟能力,这样才能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议。

坚持不懈地重视积累

读透一本好书,大量阅读可以使作文思路开阔,语句流畅。

积累四类素材,不断积累教材中的素材,试卷中的素材,中外历史中的素材,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亲身经历和见闻感受等都是珍贵的写作素材,广泛阅读是积累的重要途径。

建立“积累笔记”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分门别类地摘录整理优秀的书面语言(包括词、句、段、篇)和生活中及书本中的材料充实头脑中的知识储备,一旦写作,就打开记忆的闸门,——奇思妙想佳词美句不断涌现,写作时就会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了。

考试写作文要做到五个注意

注意审题。逐字研读题目,准确把握题意,不犯走马观花和经验主义错误。注意文体。按规范文体行文,不搞体裁创新,不写信马由缰,胡编滥造,花里胡哨,非驴非马的文章。

注意立意。写身边的事,说平常理由,由近及远,由小见大,不写思想不健康,趣味低俗的文章。

注意选材。要文中有我,我可写我心,我可写我情,贴近生活,缘事写情,写情感过程,写出真情实感。

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篇9

第一,做生活的有心人。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写作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用心观察、体会,否则,写作的源泉将枯竭。同学们要走出教室,融入大自然,融入社会,多看、多听、多思。如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时节,仔细观察田野、路边、草地、校园等万物复舒的景象;夏日炎炎时节,仔细观察狂风暴雨,观察烈日,观察高温下人们的活动;秋风送爽的时节,寒风凛冽的冬日,留意周围事物的变化;在清澈见底的溪边、湖旁,观察鱼类的安闲、游戈;在马路旁观察车辆行人的繁忙景象;在商店里、市场上,观察顾客、售票员之间怎样买卖商品„„从各个角度广泛地积累材料。

第二,积极参加活动,努力创造素材。

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创造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如

“六·一”国际儿童节、元旦的游园活动或文艺晚会,及各种节日开展的“献爱心”等演讲或活动,在庆典中不断观察、思考,积累素材;秋天,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秋游,留心周围事物,用心记下所见; 科技活动开展的科技制作竞赛,说话课开展得到诗歌朗诵或故事演讲比赛,写字课开展的书法比赛,语文活动课开展的拼音拼读比赛、成语比赛等,在各种活动中将所获得的素材储藏在自己的脑海。当写作时,就能从丰富多彩的素材中选取合适的材料,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第三,坚持多读书,吸取素材。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坚持多读书,在读书中不断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并不断积累,一个好词、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一个优美句子、一个精彩片段、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积累的素材。而且,我们可以把语句、片段摘录下来,甚至把整篇好文章剪下来,日积月累,便成了一本很好的“作文选”。它将为学生提供用之不竭的素材。通过读书,学生还可以学习各种写作方法、文章结构等,为我们的作文提供了指导。总之,多读书,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写文章便有“源头活水”,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四,及时记录。

对农村初中生作文素材积累的研究 篇10

通过作文素材的积累研究, 能够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写作文时手头有足够的材料可用, 能够有效筛选有用的写作素材。真正改变学生在写作文时苦于“无米下锅”的局面。彻底扭转学生怕写作文的恐惧思想,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写作文, 喜欢写作文。鉴于学生生活在农村, 在作文素材积累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观察农村自然风光入手积累素材

青葱的庄稼, 清幽的树林, 美丽的野花、野草, 美味的野果, 展翅翱翔的飞鸟, 纵横交错的河流, 落日的晚霞, 蓝天白云下的村庄,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的美景……这些就是孩子的乐园, 是孩子感受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最好的舞台, 也是学生观察、写作的鲜活对象。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 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 只要认真观察, 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为抒写真善美奠定了基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学生很有可能对这一切熟视无睹。所以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观察身边无处不在的自然风光, 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积累写作材料。

二指导学生收集农谚

“庄稼一枝花, 全靠粪当家”“人勤地不懒”, 这是说农民只要勤劳肯上粪庄稼就能种好。“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 这是农村根据时令种植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 讲的是天旱, 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 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 可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 达到了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三从体验农村生活入手积累素材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地流个不歇。”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 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粘知了, 这些趣事都给孩子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拔草喂兔、锄草间苗、松土施肥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 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常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 这些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机会。因此, 要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 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如种玉米, 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 什么时间喷洒除草剂、施肥、收获, 并且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又如许多同学都亲身参加过掰玉米的劳动,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 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 这样能写出内容充实、感情充沛的文章来。

四从观察农村变化入手积累素材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业的现代化, 农村的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 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此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问题, 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 从中指导学生作文, 扩展学生写作题材, 让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环保的重要性。

五坚持写观察日记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 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 认真地作。为养成写作的习惯, 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 也非多作不可。写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 作抒发内容情思的文章, 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 决不放过, 这也是而且必须做到的。”学生生活在农村, 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 都十分地感兴趣, 如许多同学喜欢养花、种树或养一些小动物, 可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 把他们养花种树, 和小动物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这样, 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童趣的日记便跃然纸上。此外, 观察中要善于发现疑点。

观察要注意方法, 观察的方法很多。如鸟瞰法、顺序法、特写观察法、跟踪法、比较观察法……指导学生密切注意周围的生活。要针对不同的观察对象, 采用合适的观察方法、选择恰当的观察时机。这叫做有钢使在刀刃上。总之, 作文离不开素材, 而观察是获得素材的重要手段。

六从课本中积累素材

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不论是从选材立意、思想情感, 还是从表现技巧上看, 都是中学生学写作文的范本。所以, 认真阅读教材, 充分运用课文, 随着课文学作文, 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如写人, 可从《台阶》中学写以事表现人;可从《俗世奇人》中学用夸张手法突现人物特点, 使人物鲜活而有个性。如写事, 《走一步, 再走一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写事文的典型结构, 事中寓理, 理从事来;想把事写得感人可以学《背影》, 描写时不断注入与强化个人的感受;想把事写得生动吸引人可以学《社戏》, 一波三折造波澜。如写景, 《春》《济南的冬天》便是很好的范例。可见, 我们的习作范例, 在课文中都是可以找到的。

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策略 篇11

丰富的生活经验、深厚的阅读积累、广阔的媒体信息,是中学生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许多学生的作文内容却贫乏、干瘪和单薄。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从日常生活经验、文本阅读及媒体信息中积累写作素材。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其策略如下。

一、宁收勿放

“收”与“放”是就从日常生活经验中积累写作素材而言的。

所谓“放”是指很多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想当然地认为,练习写作只要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会把生活的素材写入文中,不愁学生没有素材。但事实常常让人大跌眼镜:写老师,必是披星戴月改作业,病入膏肓站讲台;写母亲,必是冒雨送雨伞,夜起盖被子,等等。学生像贴标签一样,硬是把同样的素材加到不同人物身上。所以,教师不能放任自流,需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收一收”,收到自己的脑子里,收到自己的写作素材库里。在学生生活经验与写作素材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这就是所谓的“收”。

那么该如何“收“呢?生活经验课堂化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把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营造写作生活。曹勇军老师认为:“想方设法因势利导构建热气腾腾的现场、势头和局面,让学生身处其中不知疲倦地‘吸附’写作知识和技能,养成审视、发现和思考的习惯,形成乐于表达和交流的风气,塑造并拓展自我,获得写作与人生的同步发展。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如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以“班会感悟课”带领学生开展演讲交流、写作感悟等活动。课上,赵老师以自己生动的演讲打动学生,或者以“先觉”的学生演讲打动“后觉”的学生。这些演讲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最真实经验。赵老师说,这种课从形式上看是语文走进班会,从内容上看是语文走进心灵。如果教师开展写作教学,只是让学生盯着几节作文课,盯着几篇优秀范文,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脱胎换骨。把生活经验课堂化,引导学生对此加以品位、感悟、思考,学生必能从中受到熏陶和启迪,从而获得丰富的人生营养。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写作素材,也把学生的写作和发展融合在了一起,是学生写作的精神源泉与动力。

二、宁精勿泛

“精”与“泛”是就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而言的。

所谓“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很多的素材,但往往浅尝辄止,人云亦云,没有深入地把握阅读中的人、事、物,而是简单地把这些人物或事件概念化了。导致充斥在写作中的,很多是老生常谈的素材。请看下面一组素材:

运动员:刘翔、姚明、丁俊晖

残疾人:霍金、张海迪、史铁生

科学家: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

文学家:苏轼、屈原、陶渊明

这些人物,在广大学子的笔下,被“捣鼓”了千百遍。动辄就是司马迁宫刑,屈原跳江,居里夫人受镭辐射……大家素材千篇一律,作文自然不会得到青睐。不是说我们熟悉的名人不可拿来做素材,关键是看你怎么用。

如对高考全国乙卷的作文《位置和价值》,一位考生在文中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一是被贬黄州,二是修筑苏堤。我们知道,苏轼在这两个阶段恰恰处于不同的人生位置:低谷和中间。但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他文学生涯达到了高峰;在西湖,他修建了千年苏堤。考生只有平时对苏轼有全方位的了解,才能将这些素材化为己用。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时,需要学生对陈词滥调的素材去“烂”,去“滥”,达到“精”。所谓“精”即追求新鲜的、有文化品位的、引人深入思考的、有独特感受的素材。

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使素材达到“精”呢?专题化阅读这一方法不妨一试。中学生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他们不是空着脑袋学习的,有自己的好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自己欣赏的大家,从多层面、多角度、多方向展开研究,如生平、思想、贡献、名言、轶事等。给学生一点时间,再给予一点引导,让学生越学越聪明,学生自会建立自己的素材根据地。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说,他有一个学生十分喜爱红楼梦,写作时,无论什么话题,他都会化用《红楼梦》中的材料,而得分都不低,在该学生的启发下,曹老师组织班级学生进行专题化阅读,他把一首诗变成一个专题,把一篇文章变成一个专题,并且引导学生进行专项阅读研究摘抄。通过专题化阅读,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阅读对象中的人、事、物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把陈旧的素材新颖化,形成自己独特的素材库,才不会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写作素材从泛泛而肤浅到精而透彻,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新高度。

三、宁拾勿弃

“拾”与“弃”是就从网络信息中积累写作素材而言的。

所谓“弃”是指有些教师舍弃网络资源。虽然学生写作素材主要源于生活的直接经验和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资源已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面对这一不可更改的事实,教师与其舍弃网络资源,不如重拾这些丰富的素材。当然“拾”并不是全盘接受,听之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媒介这一大环境,秉承“拿来主义”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自己丰富的写作素材库,这就是所谓的“拾”。

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在推行自己的绿色作文理念时,就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介。赵老师带领学生课前观看《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新闻节目,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打破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学习习惯。赵老师说,“杨雷同学代表实验班写给吉林市新任市长王照环的一封信,表达了有志学子参与家乡建设的高度热情和责任心,在江城百万人民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应”。学生不再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他们有了自己的写作动力和自觉性。

青春期的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网络提供的丰富信息,从声、形、色等各个方面冲击着他们。学生面对日常枯燥的书本学习,早已筋疲力尽,如果教师换一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放松学生,还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或许有的教师认为,从网络上来的素材缺少文学性,是快餐文化,是非主流文化,可是从传统途径获得的写作素材不也是精华与糟粕、主流与非主流、高雅和低俗并存的吗?简单粗暴地排斥网络是不公平的,任何事情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对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大有裨益。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写作素材也到处都有,无论是生活还是书本,抑或网络都有大量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提取。只要学生具有积累素材的意识,并运用以上积累素材的三个策略,一定会得心应手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素材。

谈谈农村初中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篇12

【时间残留的香气】

偶然一回头,发现我记忆的城墙上面满是斑驳。那些过去被一笔一画清晰刻画在那里。偶尔有重叠的,粗看过去,显得那样混乱……

记忆就像是切开的柠檬,提醒着大脑,刺激着神经。味道从来那么独特,如同一开始都那么独特。

在一个视界内同时看到某些具有特殊气息的孩子和大人 。就能够看见时光隐形的轨道,而那条轨道的流向,在这两个层次的生命体之间体现得无比明确。在看见第一条轨道后,其他的轨道也将一一呈现,流淌在人与人之间,仿若溪河。

每个孩子都是大人的一种旧回忆。人们能透过孩子看到曾经的自己,或者回忆起过去的那个人,或者是在轨道内感受到曾经的气息。

是时间把孩子变成大人的,也是时间把现在变成以后的回忆的。时间的唯一硬伤是它只能向前,如同中国象棋里面的兵与卒。任何方向都可以,却无法后退

人类即使再高智商都无法将时间逆转,因人类在一切轨道之内,而时间它在一切事物之外。它甚至庞大到包容了一切,包括人类所被包括的轨道……

不过人类大概有可以感知未来的能力,也许这听起来也并不惊奇与能让人置信。但若是身在其中,就能感受到了。当预知能力一言中的时,这个时候身在其中的人类不需要在同一界面内同时看到那某些孩子与大人,他们能在脑海中看到时间流向的轨道。无论睁眼或闭眼。那远比在两个生命体之间看到的要奇幻,它带着时光‘嗖嗖’的声音,前方是看不清的.,也看不到自己,只能见到那轨道,视线所属的你身在其中,以正面的视野。

将人类包含在内的那一切事物轨道中,有两种轨道亦是无比神奇的——缘分、命运

人类在缘分的轨道内被冲击着,心不由得四处颠簸想去寻找所谓对的缘分,坚信所有一切都是有缘分主宰着。

而命运总是让人类眼前不定时出现岔路与坎坷。走到岔路上回头过后,人类不由得叹息“命运弄人”,遇见了“孽缘”或“无缘”。

我想了想。

时间和缘分,以及命运的组合。

流水线,是很好的诠释。

缘分就像是时间这链条上的承载物,被时间承托着在轨道上运转,当它到达一个点时,时间的流水线会暂时停留下来。这时候人类伸手将这承载物取走了,叫遇见;当人类伸手了却没来得及将它取下来,这叫错过;当人类将它拿起却不小心掉落了,这叫失去,当拿到了手上而发现不是适合的,这叫错爱。

人类在这流水线上遇见、错爱或错过、而最终会否失去的过程以及结果,叫做命运。

命里有时终须有,无时亦莫强求。

不就是这道理。

记忆的城墙上,就像经历了马蹄扬起踩踏过一样混乱,层层叠叠的过去,由新到旧。

一眼轻轻看去,不需刻意就能看见时间的痕迹,闻到那种陈旧的香味。

其实 。

时间,就是经手剥下的果皮。要么在干枯后遗留芬香,要么就参杂腐败前、腐败中的气味。

谈谈农村初中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篇13

一、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素材的积累是写作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以丰富的素材为基础, 才能写出有内容的作文, 因此, 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也会在积累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增加知识面, 在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 丰富了阅历, 让书籍指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写作素材重在平时积累, 课上课下互相结合, 善于发现和记录生活中的美。素材的积累只有引起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并且在学习中坚持执行, 久而久之, 大量的写作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 写作不再是难事, 而是信手拈来, 只有这样才是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根本。

素材的积累是复杂的、零碎的、宽泛的, 它可以来源于生活观察, 也可以来源于阅读, 可以是一刹那的灵光闪现, 也可以是厚积薄发的厚重。不管素材来源于哪里, 写作不是照搬原样, 不是人云亦云, 它需要加入自己的感悟和写作的技巧。积累需要在大量素材面前, 有鉴别的、有选择的、有发现的在浩瀚的书的海洋里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点, 把它记下来、学会, 让它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 学生们才不至于在无数的书籍里迷失, 才能掌握素材的积累。

二、初中作文教学素材积累的方法

积累素材的方法是多样的, 初中生的指控能力并不强, 教师要在课上和课下加强指导, 并适时监督他们去的成就。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积累素材的方法:

(一) 在生活中积累

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脱离了生活的作品是没有生命的, 是枯燥乏味的, 写作的素材往往是生活中长时间积累的。在我们的身边, 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 班级琐事、家庭趣闻、社会时事都是可以利用的素材。初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多集中在学校和家庭, 如何有意识的去认识生活、感知生活, 就需要学生们多看、多听、多想, 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学生们接受身边信息很多, 却没有合理的利用和提炼这些素材, 每天发生的事对于他们来说司空见惯, 依然找不到需要的素材。因此, 为学生制定素材积累措施, 并形成干预, 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习惯, 比如, 要求学生每天放学前的时候记录一段今天的见闻, 内容不限, 趣事见闻、心理感悟、学习记录等, 生活中不缺少美, 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坚持一段时间以后, 学生无形中已经完成了很多篇作文了, 以后写作的时候, 会想起来这些有趣的事, 自然就不会抓耳挠腮写不出了。

(二) 在阅读中积累

‘读书破万卷, 下笔有如神’, 是多读书对于写作做好的评价。书读万卷, 知识的积累已然不是读这么简单了, 知识的积累, 素材的增加, 成就了写作时毫不费力, 有如神来之笔, 一蹴而就。写好作文必须要多读, 读是吸收的前提, 没有吸收, 怎么能输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尽可能的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历史自然等书籍, 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 也可以是自己最得意的, 无论何种形式, 只要有情感上的激发和共识, 都可以为积累素材做出贡献。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 总结了一些阅读时的方法:

1.摘抄法

在教学中, 我经常鼓励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随手带个本子, 在读到优美的句子、生动的故事、深刻的哲理时, 都可以把他们摘抄在你的小本子上, 这个小本子可以借给周围的同学看, 你也可以借其他同学的来看。美文摘抄本还会在定期的时间展现出来大家共同欣赏。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学期下来, 许多同学都摘抄了厚厚的一本, 写作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2.批注法

在课堂上, 老师一边讲解一边要求学生认真记录重要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这也是为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批注方法, 当同学们看到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段落时, 对该段进行标注圈点, 在旁边写上批注, 批注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感悟, 也可以是对写作方法的标注。长期坚持, 不仅于都能力提高, 对课外读物的理解能力和作者思想的把握上也会有明显提高, 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就不会容易出错了。

3.赏析法

当读到好的文章, 古人可以废寝忘食, 足见书籍对人类的吸引力有多大。教学中我要去同学们对立意新颖、语言有特色的文章进行赏析, 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 这个评价要表达中心意思, 以及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知道文章的写作结构和写作手法, 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在写作时文章的构思。

4.改写法

对读完后意犹未尽的文章新进改写, 是学生们乐于做的事, 例如《皇帝的新装》, 在结局进行续写, 可以自由发挥想象能力, 结局不限, 内容不限。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想象, 让老师知道了文章原来可以是这样的结局, 也开拓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5.背诵法

优美的句子, 名家名篇, 古诗词, 读起来就是一种享受, 要引领学生爱上语文, 就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文章的美, 一篇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美文, 如果学生能背下来, 在写作的时候不是又多了一种写作的素材了吗?

(三) 在写作中积累

当阅读和生活素材得到积累后, 真正的运用这些素材进行一次写作尝试, 才知道平时的积累在运用过程总的不足。《有趣的一天》, 同样的作文题目, 别人是怎么写的,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记录了什么内容, 每个同学写出来的这一天都不一样, 这就检验了再平时积累过程中哪些方面没有注意到, 在以后的时间内加强这方面的积累, 是学以致用的基本用法。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阅读优秀范文, 让学生互相讨论, 也请优秀作文的作者讲解自己的心得, 让大家得以借鉴和分享。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兴趣最高, 对素材的认识最深刻, 也是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

三、形成积累的习惯

无论是阅读积累还是生活积累, 都是能引起心灵震撼的源泉, 是思考的触发点, 是记录下来的冲动力量。只有不得不一吐为快、直抒胸臆的冲动, 才是写作最初的动力。而积累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一切学习方法, 如果没有实施, 那么它便是空中楼阁, 对应用没有任何作用。初中学生自控能力不够, 监督检查是督促他们完成积累的重要方法:每天至少摘抄一段美文, 每天完成一篇日记。日记可以不受题材和文体的约束, 坚持天天写日记, 每周上交批注一次, 保证学生‘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日积月累, 进而形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笔耕的好习惯, 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 积累了写作素材, 也使学生养成阅读、记录的好习惯, 终生受益。写日记是作文水平提高很好的方式, 日记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的记录身边事, 是观察生活、阅读积累的一种检验方式, 也积累了写作素材, 是作文的每日一练, 长期的坚持也对学生开阔视野起到很大帮助。

摘要: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写作素材。因此写作素材的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总结了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些方法, 以帮助同学们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积累写作素材,方法

参考文献

[1]叶超英.略谈中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方法[J].语文天地, 2004 (9) :10-11.

[2]陈衍庄.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的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 2015 (8) :3-3.

[3]王晓伟.写作素材积累浅谈[J].学苑教育, 2013 (12) :94-95.

上一篇:职场倦怠 如何找准兴奋点下一篇:听、读、说、演-《小马过河》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