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设计

2024-09-12

例谈“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设计(共13篇)

例谈“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设计 篇1

作者:王涛

摘要: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提问设计环节中,问题设计的是否必要,指向性是否精准,表述是否清晰,问题与问题之间是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物理教学中的很多内容均可以将其转化为“问题”的形式呈现,以问题作为思维导向,启发思维,深化思维。本文以“物体是有大量分子组成的”一课为例,以“问题链”的形式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扮演,进而实现高效物理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 问题设计

活动

思维

高效课堂

培养学生的“观察、提问、交流、探究、实践、创新、反思”的物理学科素养,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如何建构能体现物理学科素养特点的“素养课堂”理论体系在我校应运而生。“问题导学”课堂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通过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等步骤去掌握概念规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交流,澄清模糊认识,正确建立概念和理解概念,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活动一]:观察实验,引入课题

实验:出示相同棉纱布两块,其中有一块表面喷有纳米材料,请几位同学绷起棉布使布面处于水平面,向棉布上倒入一小杯水,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其中一块纱布很快将水吸入,而另一块纱布则不能将水吸入,迅速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为什么其中的一块纱布不透水呢?其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发生,比如水滴落在荷叶上,会变成了一个个自由滚动的水珠(莲花效应);市场上有一种衣服叫防油水服装也有相同的功能。

为什么会发生以上的现象呢?(引入选修教材3-3)

教师:热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热现象的宏观理论,它研究的是现象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是关于热现象的微观理论,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研究宏观热现象的规律。本章所要学习的分子动理论是热现象微观理论的基础。(引入第七章:分子动理论)

二:进行新课

[活动二]:播放视频,切入课题

【问题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通过预习你知道热学中讲的分子和化学中讲的分子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研究物质化学性质时,我们认为组成物质的微粒是分子、原子或者离子。在热学中,我们研究其运动规律不必区分它们在化学变化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而把它们统称为分子。【问题2】:分子如此之小,如何才能观察到呢? 学生:利用能放大几亿倍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

教师:投影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实物图片和所拍摄的物质表面原子的照片

例谈“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设计 篇2

中学思想政治课以往的“灌输———考试”式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了迎合旧的评价体系的产物, 片面地追求成绩, 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旧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 我们黄骅中学提前迈出了一步, 早在2010年就进行了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探索。经过两年多的实践, 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去了, 成绩也同时有了显著的提高。2012年高考, 黄骅中学成绩之所以创历史之最, 我觉得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改革。导学式教学模式, 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认可。在这里, 我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导学模式流程, 浅谈一下对导学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的点滴体会, 供大家品鉴。

“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是思想政治学科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也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自学教材阶段中, 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清自学的意义和要求, 在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 自学教材, 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要把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内, 教师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学生自学, 用时十分钟左右为好。在自学教材时, 教师应巡回指导, 了解学生中的情况, 掌握学习中存在的难点、疑点, 有利于讨论交流时有针对性。

第二阶段, 讨论交流, 是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相互探讨的过程。教师在备课中应精心设计讨论题, 也可随即在学生自学教材过程中发现的疑点和产生的问题间展开。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 大胆创新的能力。

第三阶段, 启发指导。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启发、点拨、提醒, 做好学生的引路灯。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第四阶段, 练习总结。通过练习, 复习, 小结, 引为训练等, 使学生能把当堂建立的知识小体系纳入整体体系中, 并能学以致用, 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政治作业必须注意多样化, 既有口头、书面, 也要注重实践活动。

例谈“导学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篇3

问题解决“导学式”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主体——互动——生成——发展”理念的新型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达到教学目标的生态课堂教学活动程序。“导”是指教师的引导、引领、导演、主控作用,“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阅读、倾听、思考、探究、实践等活动,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一张嘴,一枝粉笔,从头讲到尾”的填鸭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勇于质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先经历会学、乐学的过程,最终达到学会的目的,并得到终身学习的技能。

问题解决“导学式”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为:①提出目标;②导学探究;③巩固练习;④达标测试。实施教学的程序为: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明确新知目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读导议,为启迪创新思维创设有利条件;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导思导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解决问题思路;教师设计练习,导练导用,做达标测试。以下将从教学模式基本结构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并以初中数学教学内容《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一、教学案例

知识和能力: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过程和方法: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教学难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与讨论相结合

导学案设计:

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教材P39-40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学习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一)探索研讨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S(平方千米/人)随全市总人口数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 的形式,其中 是常数。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吗?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00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二、教学反思

1.导学式生态教学“学”的重点

一是学生有自学机会,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去自学知识,并记下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二是学生有独立思考机会,这是知识内化的最有效途径。三是有疑问交流,实现“兵教兵”的有效手段。四是让学生及时巩固训练。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要低起点,多层次。

2.导学式生态教学“教”的重点

一是学生自学时要巡查,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二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可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链,让大部分学生能借助问题链成功。三是学生讨论交流时对各小组可有针对性点拨,促进有困难的小组的思维有进展;四是及时对训练进行提示或点评,特别要注意对后进生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3.导学式生态教学重视营造课堂氛围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生态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067-02

问题解决“导学式”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主体——互动——生成——发展”理念的新型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达到教学目标的生态课堂教学活动程序。“导”是指教师的引导、引领、导演、主控作用,“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阅读、倾听、思考、探究、实践等活动,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一张嘴,一枝粉笔,从头讲到尾”的填鸭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勇于质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先经历会学、乐学的过程,最终达到学会的目的,并得到终身学习的技能。

问题解决“导学式”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为:①提出目标;②导学探究;③巩固练习;④达标测试。实施教学的程序为: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明确新知目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读导议,为启迪创新思维创设有利条件;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导思导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解决问题思路;教师设计练习,导练导用,做达标测试。以下将从教学模式基本结构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并以初中数学教学内容《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一、教学案例

知识和能力: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过程和方法: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教学难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与讨论相结合

导学案设计:

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教材P39-40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学习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一)探索研讨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S(平方千米/人)随全市总人口数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 的形式,其中 是常数。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吗?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00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二、教学反思

1.导学式生态教学“学”的重点

一是学生有自学机会,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去自学知识,并记下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二是学生有独立思考机会,这是知识内化的最有效途径。三是有疑问交流,实现“兵教兵”的有效手段。四是让学生及时巩固训练。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要低起点,多层次。

2.导学式生态教学“教”的重点

一是学生自学时要巡查,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二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可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链,让大部分学生能借助问题链成功。三是学生讨论交流时对各小组可有针对性点拨,促进有困难的小组的思维有进展;四是及时对训练进行提示或点评,特别要注意对后进生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3.导学式生态教学重视营造课堂氛围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生态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067-02

问题解决“导学式”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主体——互动——生成——发展”理念的新型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达到教学目标的生态课堂教学活动程序。“导”是指教师的引导、引领、导演、主控作用,“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阅读、倾听、思考、探究、实践等活动,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一张嘴,一枝粉笔,从头讲到尾”的填鸭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勇于质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先经历会学、乐学的过程,最终达到学会的目的,并得到终身学习的技能。

问题解决“导学式”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为:①提出目标;②导学探究;③巩固练习;④达标测试。实施教学的程序为: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明确新知目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读导议,为启迪创新思维创设有利条件;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导思导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解决问题思路;教师设计练习,导练导用,做达标测试。以下将从教学模式基本结构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并以初中数学教学内容《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一、教学案例

知识和能力: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过程和方法: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教学难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与讨论相结合

导学案设计:

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教材P39-40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学习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一)探索研讨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S(平方千米/人)随全市总人口数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 的形式,其中 是常数。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吗?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00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二、教学反思

1.导学式生态教学“学”的重点

一是学生有自学机会,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去自学知识,并记下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二是学生有独立思考机会,这是知识内化的最有效途径。三是有疑问交流,实现“兵教兵”的有效手段。四是让学生及时巩固训练。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要低起点,多层次。

2.导学式生态教学“教”的重点

一是学生自学时要巡查,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二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可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链,让大部分学生能借助问题链成功。三是学生讨论交流时对各小组可有针对性点拨,促进有困难的小组的思维有进展;四是及时对训练进行提示或点评,特别要注意对后进生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3.导学式生态教学重视营造课堂氛围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生态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导学式教学模式解析 篇4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的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教学的每个环节和过程都有具体的做法和目的,只要我们认真去理解、把握其教学思想,不要使这种模式程式化、教条化,而能创造性的根据学科特点及课型、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预设,灵活运用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并能充分运用好教学资源,课堂上能以“学”定“教”,以“学”定“导”,就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导学式教学模式对新授课教学比复习课教学更有效,对理科教学比文科教学更有效,只有我们在借鉴的基础上更好的去完善、补充它,就能发挥出它更大效益。

目录 基本概念 2 基本思想 3 理论基础 4 实现目标 5 基本程序 6 作用 7 具体操作

导学式教学模式基本思想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直接向学生转述知识,而是组织引导学生自学求知。它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把教师的职能重心从“授”转移到“导”上,把教学目标的重心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上,它把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能行为界定为主要是“导”,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规范为主要是自学。这正好与新课程中教与学要求相吻合;教师从认知的权威到平等的参与课堂教学,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导学式教学模式实现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使学生想学、能学、会学、愿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获取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导”必须真正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以“学”定“导”,为“学”而“导”,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以“主导”代替“主体”的课堂教学现状。

导学式教学模式作用

导学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通过激、思、疑、辩、理、练过程)中以 “观察、读、听、说、写”五种方式体现出“学”,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依靠“听”单一方式获取知识信息的模式,形成了同一信息从“口、耳、眼、手、脑”等多渠道结合强烈刺激记忆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有效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实现了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情趣,开发了自己的智力,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导学式教学模式-具体操作

第一步,课前复习,即“复”。根据记忆规律知识应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复习巩固。一上课老师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简短提问,或根据学生己知知识创设意境,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第二步,提出问题,即“导”。新编教材风格活泼具有可读性,但对于一个新课题,读什么?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 学生并不清楚,而且学生读书往往易犯两个毛病: 一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二是:无疑可生,似乎无师自通。怎样克服这两种毛病呢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当好导游小姐的角色。我们通常在备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具有明确目的性、知识阶梯性的“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沿坡求源地去感知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发挥智力潜力,循序渐进地探索问题的答案。老师应在开学初就把全书的重难点编成自学提纲发给学生。一旦老师把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结构、知识重难点告诉了学生,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兴趣。

第三步,学生自学,即“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自学是关键,自学是内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认知是任何高明的老师都无法替代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依靠他们的心理活动,极积思考自觉探索,动手动脑自我获取知识。学生采用符号圈点法,即“勾”“画”“圈”“点”法。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内容及掌握知识的程度。在学生自学时,老师有两个任务: 一是指导学法,如时间的分配,记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角度、哪些知识自己独立完成、哪些需要讨论等。二是掌握学生自学情况,老师置身于学生中巡回检查、个别辅导,通过学生的自学情况和个别询问,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备讲解时有的放矢。

第四步,学生讨论,即“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得到答案。讨论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同座位的两人,或前后四人为一组,也可以是小组、全班讨论,还可以是设立正反两方观点的争论。教师应有意识、有准备地设置问题,将讨论引向深入。既要防止讨论过于简单,出现众口一声的场面;又要防止问题过于深奥,出现无言应答的冷场。讨论可以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自我培养和锻炼。

第五步,教师讲解,即“讲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点迫切需要老师精讲点拨。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精讲时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热点、清除思维障碍、侧重联系等几个问题。老师讲的正是学生所要听的,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解渴”。

任何知识都处在特点的体系中,并与体系中的其它知识密切联系。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应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知识问内在的联系,把知识纳入整个体系中,掌握它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使所学知识融为一体逐步系统化,这样既促进学习,又便于记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的听讲是有目的的听讲,接受教师具体指导,并将自己在自学中获得的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教师讲解的内容相对照,改错、补漏、加深、提高。

第六步,巩固知识,即“练”。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习题应源于教材,又要活于、高于教材,既要履盖知识点,又要突出重点。要体现启发性、针对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练习的形式要活泼多样:从题型上,要有选择、判断分析、理解说明等;从学生回答方式上分,要有口答、笔答、个别回答、集体回答、竞答、抽签回答等。练能使教师及时地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进展程序,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然后及时补救。

我们与“导学式高效课堂”的故事 篇5

--数学作业也可这样批阅与评价

元旦过来的作业批阅本来繁重,可于其中发现学生的优秀作业并做好评价与激励不也是一种超越吗?请看下面的记录:

洞察问题深层结构,尝试“作业”上的超越

--由批阅谭笑“二次函数”作业想起

元旦过来的中午,先是阅读同学们的错题集,上周组织大家学习的几个专题,只上交了几本整理的,但都没有整理完整,可能有时间方面的原因。

等到批改到《导学式高效课堂》时,谭笑同学的作业实在让我感到惊讶!--因为我看到两年前徐亚东作业的影子。

我曾多次介绍过徐亚东同学,如今是省海中高二的“高材生”。他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是从初二开始即实现了“作业”上的超越,即并不是把数学作业当作负担或任务,解出答案即告完毕,而是力求深入探究、洞察问题深层结构,表现在作业的呈现方式上,往往有多角度探究问题的习惯,主动优化解题思路的追求,与老师研讨、交流解法心得的冲动……

我很高兴,今天在谭笑同学的“二次函数”练习上看到这样的情形。应该说,这是十分不容易的!完成这方面的超越,即可看成是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这对未来人生的职业追求、学术素养等研究品质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我十分推崇和赞赏这样的“作业”追求。

高兴之余,写了上面这番话,既是对谭笑同学的表扬,更希望以此激励其他同学有此追求。

注:晚上调来的一节晚自习课,点评了此事。

我告诉同学们由这次作业批阅与评价让我想起了西西弗斯,他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与更加悲剧的俄狄浦斯王类似,西西弗斯是科林斯的建立者和国王。他甚至一度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最后,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最后,我把摘抄在“导学式高效课堂”首页的一段话送于学生作为新年寄语,与他们共勉:

例谈“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设计 篇6

作者:胶南五中 李衍向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是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现实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对此,我校立足校情,对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并探索、实施了“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我校的“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在最近举行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书面交流。

一、“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结构

(一)“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导学式”,指该课堂教学模式倡导的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求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都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导思、导练和导法的导学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指该课堂教学模式突出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要求整个课堂学习的流程都是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的动态、开放的合作学习过程。

“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 生共同合作,实现教学目标获得更高达成度的一种教学活动规范形式。

(二)“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导学、分组自学、学生展示、总结提升”四个有机联系的环节组成。

1.教师导学——学案导学,明确目标,提出问题

该环节的主要流程是:教师课前发给学生优质导学案,并指导学生通过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需要自主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合作展示的问题。

在该环节中,学案导学是前提,需要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精心编制适合“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质导学案;明确目标是导向,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进度和学情合理确定学习目标;问题预设是关键,需要教师围绕三维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巧妙地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相关问题。

2.分组自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互答疑

该环节的主要流程是:各学习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在组合上确保组内异质、组间同质)针对导学案上的有关问题,先独立进行学习和思考,然后再通过组内的合作交流和相互答疑主动解决问题,并积极做好小组展示的准备工作。

在该环节中,自主学习是前提,需要调动每个学生都要对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思考;合作探究是方法,需要调动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质疑、善于探究;相互答疑是目的,需要调动每个学生都要乐于助人、学会讲解。

3.学生展示——小组展示,师生点评,修改完善

该环节的主要流程是:各学习小组在分组自学的基础上针对导学案上的重点问题,分别安排一名学生在黑报前进行展示、讲解,随后由学生和教师跟上点评和修改。

在该环节中,自主学习是关键,需要充分发挥每个学习小组展示、讲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师生点评是促进,需要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点评的主动性和准确性;修改完善是效果,需要科学解决问题,切实提高效率。

4.总结提升——总结规律,生成方法,拓展应用

该环节的主要流程是:各学习小组在组内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导学案上需要总结的规律和方法进行专题发言,随后教师跟上点评、补充,并组织各学习小组对拓展应用题进行操练。

在该环节中,总结规律是前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科学、准确地发现学习学科知识的规律;生成方法是关键,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规律生成科学、灵活的学习方法;拓展应用是升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生成的方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一)更新观念,努力增强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自觉性

学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理论,使广大教师正确认识研究和探索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的现实意义,增强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自觉性。学校还通过调研、邀请有关专家诊断等形式,认真分析校情与学情,让教师明确针对学校生源基础薄弱和学生层次复杂这种实际,如果不变革课堂教学行为,就不可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全校教师认识到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积极实践,扎实构建“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1.考察学习,典型引路

学校先后组织干部教师到衡水中学、昌乐二中等地进行考察学习,还把江苏启东中学的“有效教学”、洋思中学的“高效课堂”、山西新绛中学的“学案课堂”经验印发给教师进行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的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开设汇报课。考察和学习,激发了教师的探索激情,周兆星、孟曼华、王培龙、冯涛、杨赛等教师自觉主动地借鉴并建构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积极给这些骨干老师搭建平台,在全校范围内举行“魅力课堂”展示活动,激励引导教师积极研究、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2.学科研讨,内化提升

在认真观摩典型教师魅力课堂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各学科围绕这五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举办了多次专题研讨活动和教学反思活动,使教师切实把握课堂教学模式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并努力构建本学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3.生成模式,引领课堂

在各学科研讨、内化提升的基础上,各学科初步生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语文组的“四环七步”作文教学模式、数学组的“质疑;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物理组的“小组探究合作”教学模式、生物组的“学导探究式结构教学”教学模式等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各学科教学模式进行认真分析、比较,初步提炼出了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并召开全校任课教师会,对其进行解说、指导和培训,引领教师的课堂教学。

4.专家指导,升华完善

学校多次邀请胶南市教研室和青岛市教研室、青岛市教育督导室的老师和专家来校指导,各位专家在深入课堂观课、议课的基础上,对该模式进行点评和研讨。学校认真研究专家意见,对该模式进行深入思考,不断升华理性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完善,基本完成模式的建构。

5.活动促进,全面推广

学校扎实开展三项活动,促进模式的研究、推广和应用。①立标——评选标兵,引领教学。以备课组为单位教师全员参加“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比武活动,初选出学科“课堂教学标兵”候选人并举行“同台竞技”活动,评选出了十二名学科“课堂教学标兵”。②学标——学习标兵,人人提升。组织学科“课堂教学标兵”举行“魅力课堂”展示活动,同时,印发问卷调查,对前期实施“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情况进行认真研讨、反思,整合、提炼出八个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并公布给全体教师,号召各备课组和广大教师进行认真的研讨和梳理,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意见,并举行“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沙龙”活动进行专题研讨。③达标——全员达标,灵活运用。学校要求全体教师立足学情,以务实的态度,依据学科特点、结合授课内容灵活运用该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努力引领学生逐步走上“爱学”和“会学”的良性循环之路。

(三)强化措施,切实保障“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有序运行

1.创造条件,配备专用教室

学校在每个级部开设了“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专用教室,并给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分组排列的桌凳,为实施“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条件。

2.由点到面,抓好实验学科

在教师自愿、备课组推荐和学校研究的基础上,学校确定物理和化学学科为实验学科,给他们提供实验条件和展示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大胆探索,为扎实、稳妥推进“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探索积累实践经验,营造良好氛围。

3.加强研究,变革备课模式

学校实施“三轮备课,两案定教”的备课模式,要求各备课组严格按照“分工初备,拟定初案”—— “集体研讨,形成通案”—— “个人精备,确定个案”的步骤进行备课,为科学编制适合“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导学案提供保障。

4.有效管理,督导课堂教学

一方面继续开展四课展示活动,努力通过每周举行的学科教研课、适时进行的个人反思课、级部开展的学科比武课和学校组织的魅力课堂展示课,积极推广“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实施“干部集体督导评估”活动,学校的教务干部组成三个评估组,按照随机听课、集体评估、指导提高的原则,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并按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当场评定等级,并及时组织议课活动,以督促、指导教师真正领会“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精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程理念。这一模式的实施,深化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心理感受,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从而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二)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水平

“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激情,开发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水平,我校有20多名教师在省、市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奖或举行了青岛市公开课。生成了许多教科研成果,有多篇课堂教学论文分别在《新校园》《当代教育研究》《青岛教育》《考试报》《课程导报》《当代中学生报》《少年智力开发报》等报刊上发表。

(三)引发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导学式”与教学价值体系的重建 篇7

一、导学式教学观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 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 即运用语言的能力, 导学式教学观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 以用为主, 让英语教学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因此英语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英语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

二、导学式学生观

(一) 学生的特点———发展的人, 独特的人, 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 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在教育活动中, 要让学生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还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不同, 他们在兴趣、动机、气质、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第三,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 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要使学生乐于接受自己的指导, 强加只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 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 窒息他们的思想。

第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 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 观察、分析、思考, 更不可能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 去感受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

(二) 导学式课堂

(1) 导学式课堂的基本原则:导学式的导学式课堂:教师变“教”为“导”, 学生变“听”为“学”,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获取者。教师真正坚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长此以往, 学生只能是越学越聪明, 教师也只能是越教越轻松。

(2) “导学式”课堂给学生创设信任与平等的教学氛围。元认知理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 从而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程序和方法。

(3) 导学式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的视野。

作为英语教师, 我认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 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刻板的情态, 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 还会影响其它发展, 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

三、导学式的学习观

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导学式学习观引导学生在问题中享受思维的快乐。导学式学习观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自由发表见解, 学生有犯错误的权利,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犯错, 并因势利导就错改错, 从而不断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能有足够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英语课堂语言实践活动之中。

1.学生自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自学是内因,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积极思考自觉探索, 动手动脑自我获取知识。在学生自学时, 老师有两个任务:一是指导学法, 如时间的分配, 记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角度。二是老师置身于学生中个人辅导, 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备讲解时有的放矢。

2.学生讨论, 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 有意识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互相交流讨论, 讨论的方式有多种:对子, 小组, 全班讨论, 讨论可以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 打开学生的想象力, 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自我培养和锻炼。

3.课前预习, 新编教材风格活泼具有可读性, 老师在课前就把课的重难点编成自学提纲发给学生, 学生带着问题沿坡求源地去感知教材内容, 循序渐进地探索问题的答案, 激发学生发挥智力潜力。

4.课后复习, 即“复”。根据记忆规律知识应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复习巩固。再上课老师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简短提问, 或根据学生已知知识创设意境, 引发学生兴趣, 导入新课。

我校自开展“导学式”教学以来,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于晓岚老师在实施导学式语文“对话”式教学过程中也感触颇深她认为在语文“导学式”对话中, 学生能够培养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和精神, 能够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四、综观导学式

导学式课堂真正实现了教学零距离接触。导学式课堂看起来非常轻松, 但这是一种内紧外松, 在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加大课堂容量, 学生的心灵得到最有效的充实。教师动了, 学生动了, 课讲活了, 知识也动起来了, 成了行动自如的活源之水。今日的源头成了明日的浩瀚的江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 让学生自己思考, 自己练习, 自己检验, 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强, 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谈“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设计 篇8

“导学式教学法”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早有零碎的摸索,但首次把它系统化、理论化地进行研究的是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导学式教学法”一改过去那种主要由教师满堂灌的不合理的、低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种教学法的优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充实

在“导学式教学法”指导下的课堂上,老师更侧重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备课的重点也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动手去探究知识、领悟概念。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去查字典等参考书,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拓展语言运用的潜能。在这种忙碌中,学生探究了知识,寻求了道理,充实了学习生活。

二、缓解教师的口舌之累,提高学生的课堂成就感

以往的“满堂灌”教学中,老师从头讲到尾,几乎不能有片刻的休息。一堂课下来,老师觉得大伤元气,精疲力竭甚至头昏眼花。学生由于忙于记笔记而无暇思考,或亦听得昏昏欲睡,不知老师所云。在教学方法调整后,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而学生也乐于接受问题的挑战,肯去动脑筋思考。再且,当学生能够正确解答老师的问题时,他们更能够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双赢”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降低遗忘的机率

众所周知,当我们自己动手去探究知识的时候,我们会对知识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在“导学式教学法”的指导下,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去发掘自己的潜能,探究知识的奥妙。殊不知,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汲取的知识是最不容易忘记的。这就是为什么“导学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的原因之一。

当堂完成作业训练,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导学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内训练、消化、巩固,确保了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内就基本掌握所学内容,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学生完成课堂训练、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学生的课外作业的负担也同时减少了不少。这有利于学生的减负,利于增加学生的课外休息和娱乐时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四、增加了课堂训练,遏制了学生课外抄作业的现象

尽管国家在努力推进新课改,竭力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但由于课程的增加及竞争的加剧,学生的课业负担事实上却无形地增加了。在各科老师都在竞相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学生基本上都无法认真完成老师规定的课外作业。在这种形势下提出“导学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解决部分作业,切实减少课外作业负担,对遏制学生抄作业的现象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坚信,这种教学法必将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实际效果。 五、插进了课堂检测,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思维紧张度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听课的目的也是吸取知识,但学生并没有太大的思维紧张度。因为能听懂多少并不重要,懂到什么程度也无所谓。但在“导学式教学法”下,由于学生在听课前就明白自己本节课的目标,知道下课前要进行检测,所以他们的思维之弦必然绷得很紧,多数习得的知识必然牢记在心。再次,由于经常进行课堂检测,学生的动态的进步也十分明显,这十分有利于激励学生去相互竞赛,利于学科的进步。

“导学式教学法”是一个尚在摸索的课题,在尝试与探索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不少的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觉得以下几个方面还值得特别注意:

1、勿忘老师评讲的到位

“导学式教学法”要求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让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处理,并根据自己所提取的信息,尽量独立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该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必要的时候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侧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具体实施中,部分教师可能会过于偏重于学生的悟与练,忽视教师的讲评,让学生在课堂上耗时耗力过多。

2、权衡好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的关系

“导学式教学法”比较看好课堂训练,但课外训练也是学生的学业得以提高的主阵地。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合理、科学地安排好各项训练的时间与比例是一个值得慢慢探索与调整的新课题。

3、课堂检测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例谈“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设计 篇9

目 标

1.Understand the text

2.Remember the words red mix paint rainbow yellow blue

3.Make sure the Ss can introduce each other in English

重 点

难 点

Key points: How about……? How many colours do you see ?

Difficult point: phrases in the text

教 法

选 择 Speaking method 课 型 New

课 前

准 备 some pictures 是否采用多 媒 体 Yes

教 学

时 数 1 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1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22 课时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Step 1. Warming up.

1. Greeting:Good morning,class

2.Review: the dialogue in the last lesson briefly.

Step 2. Lead in.

Ask the Ss the questions in Chinese:

1. What colour do you want?

2.What can you wear with it?

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them.

Do you want to know?

Step 3. New lesson

1. Presentation.

Showing three colours and teach red, yellow, blue. Ask the students to find out what kind of items are in those clours.

Encourage

them to review

Ask the students questions

present Review the dialogue in the last lesson briefly.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ith the Ss in Chinese

Listen carefully the lesson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Make sure the Ss can understand it Encourage them to repeat.

2. Listen and say. Play the tape for the Ss to follow.

A: What color is it?

B: It’s red/ yellow/ blue.

A: Do you like red?

B: Yes, I do.

Step 4. practice

Work in pairs. Encourage the Ss to practice the dialogue in pairs. Demonstrate the dialogue with one or two Ss, and then ask some pairs to act it out for the rest of the class.

Step 5. Summary.

Sum up the lesson briefly by practicing all the dialogues in the text.

Encourage the Ss to practice the dialogue

in pairs

summary

Practice

the dialogue in pairs

Master

key points

作业设置 Read the text and practice the dialogue.

教学札记 通过本节课上下来之后,总体上,大部分学生能够把握所学知识的重点,通过课堂速记的方法掌握所学大部分新单词的发音与拼写。

不足之处:1.太过注重语法知识的讲解,而导致学生很少得到口语方面的表达和练习,如把语法知识的练习留到课后,尽量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阅读课文和说英语,平时也与学生多进行口语方面的练习等。

2.听力方面的练习也很少。我觉得光是让学生听练习还不够,还可以下载一些有趣的文章或是音乐放给学生听,以提升学生练习英语听力的兴趣和能力

例谈“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设计 篇10

一、转变教学观念, 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

“导学式教学”实施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 将语言知识转换为语言技能, 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导学式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探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舞台。英语学科在这方面有很大优势, 可采用句型对话、英语游戏、英语表演及演讲等形式, 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二、坚持启发性原则,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启发”与“导学”大同小异, “启发”主要是针对解决某一问题而实施, 而“导学”则是整体的、全方位的, 从始至终实施的。没有某一问题便没有整体的解决。因此, 在“导学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启发的手段, 抛弃“唯我为标准”的说教, 换之引导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研究, 让学生经独立思考探索或互相讨论启发而获得知识,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存在。久而久之, 不但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 更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启发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 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 对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导学式教学”模式下,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 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过程。现代中学生自我意识很强,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被尊重的欲望更强。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友善、平等的氛围, 教学中教师的教态自然亲切, 使用的语言和蔼可亲, 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且能适当使用评价效应。

化学式计算教学设计 篇11

沩山中学

陈应强

一、课前导入(利用小学应用题导入)

请学生计算:某中学九年级有男生120人,女生120人,求: ①该中学九年级学生总人数为多少?

②该中学九年级学生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为多少? ③该中学九年级学生中男生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多少?

讲:在化学中不存在男生与女生,只有微观可数粒子,像分子、原子;对于物质的化学式也有类似的计算,几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化学式有关的计算。

二、学生阅读课本84页——85页相关内容

问: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有哪几种?

答:三种

三、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边示范边解释说明(1)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又叫式量)

将化学式中所有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加,即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如:CO2的式量=12×1+16×2=12+32=44

H2O的式量=1×2+16×1=2+16=18

注意:必要的文字说明不能省略,必须分别乘以原子个数

(2)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即各原子相对原子量的总和之比)

在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就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积之间的比值

例如:二氧化碳(CO2)中,m(C):m(O)=(12×1):(16×2)=12:32=3:8 水(H2O)中,m(H):m(O)=(1×2):(16×1)=2:16=1:8 注意:不同元素之间必须加括号,比的结果要为最简比(3)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元素的质量分数(ω)=

该元素的质量×100%=

总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原子子质个量数×100%

相对分子质量例如:计算CO2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ω(C)=121×100%=27.3%

121+162计算 H2O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ω(H)=12×100%=11.1%

12+161注意:必须乘以100%,结果要用百分数表示,除不尽结果一般保留一位小数(4)推导补充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在物质中的质量分数 例如:求36gH2O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

m(O)=m(H2O)×ω(O)=36g×

三、学生强化训练(1)第一轮练习

1.计算硝酸铵(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 2.计算硝酸铵(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计算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2)第二轮讨论

1.32g甲烷(C H4)与多少克酒精(C2H5OH)所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相等? 2.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没有化学式,现在我们把空气的成分进行近似处理,空气只含有氧气和氮气,利用氮气和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求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161×100%=32g

例谈“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设计 篇12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式。

2.相对分子质量。

3.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二.重、难、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书写化学式和理解化学式的含义。2.难点:(1)化学式中各数字的意义。(2)化学式的含义。

3.疑点:如何根据化学概念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

4.解决方法:在复习有关元素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的基础上,采用演示练习纠错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化学计算能力。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掌握其应用。2.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3.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二)整体感知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概念的教学;第二部分是有关化学式计算的教学。这为下面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作好了准备,同时也深化了对前面所学分子、原子、元素、元素符号等概念的认识和综合运用。(三)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四节第二段,并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板书]:一.化学式

1.概念: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强调]:化学式并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而是前人经过多次的精密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再经过推算得出来的。一种物质只能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如可以用O2、、H2O、MgO、NaCl来表示氧气、二氧化碳、水、氧化镁、氯化钠的组成。

[设问]:“H2O”除了能表示这种物质外,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化学式的意义。[小结]:1.表示水。

2.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3.表示一个水分子。

4.表示一个水分子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板书]: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3)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4)表示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

[教师提问]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式?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讨论,得出结论。[板书]:3.化学式的写法(1)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①氧化物:氧元素符号写右边,另一种元素符号写左边。如:CO2、SO2、Fe3O4等。②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写法:金属元素写左边,非金属元素写右边。如:ZnS、NaCl等。

③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写法:根据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先读后写,后读先写。如:P2O5、NO2、CO等。

(2)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①气态非金属单质,通常是双原子分子。如:H2、O2、N2、Cl2等。②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惰性气体通常就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如:Fe、C、Ne、P、S等。

(3)正确认识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和元素符号前面数字的意义: ①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②右下角数字表示构成分子的原子的个数。(以CuSO4•5H2O为例)[练习]:指出下列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1)H表示 和。(2)2H表示。

(3)表示、、、。(4)2表示。(5)4H2O表示。

[教师设问]:用H2O表示水的组成,即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那么,水分子的质量是否可以用氢原子的质量和氧原子的质量来表示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得出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板书]:二.相对分子质量

概念: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国际单位为“一”,符号为“1”(单位一般不写出)。

[练习巩固]:根据化学式可以进行如下计算:

例:已知硫酸铵的化学式为(NH4)2SO

4求:(1)硫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

(2)硫酸铵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3)硫酸铵中各元素质量比。

(4)硫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5)264千克硫酸铵和多少千克硝酸铵(NH4NO3)含氮量相等?

[分析]:在化学式中各相对原于质量之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时要注意:①正确书写化学式;②准确理解化学式中和式前的数字的含义;③元素符号之间用“+”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号。

[板书]:解:(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2+32+16×4 =132 [学生活动]:注意观察并检查自己的运算过程及结果。

[分析]:首先判断(NH4)2SO4中组成元素为N、H、S、O,然后根据化学式中各数字的意义,求出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板书]:解:用n表示原子个数,则nN:nH:nS:nO=2:8:1:4 [分析]: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是组成化合物的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要注意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求各元素质量比时,不能写成2N:8H:S:4O或N2:H8:S:04,要写成:

N:H:S:O=(14×2):(l×8):32:(16×4)=7:2:8:16 [分析板书]:计算式

化合物中所含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某元素的质= ×100% 量分数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注意:原子的个数要写在该元素的前面,而不能写在右下角。1个(NH4)2SO4分子中有2个N原子,很多同学常得出10.6%的错误结果。[板书]: N的相对原子质量×2 N%= ×100% =21.2%(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解此题可先应用表达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算出264kg硫酸铵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代入上述表达式,借助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NH4NO3的质量,化学计算题一般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板书]:解法一: 264kg × 21.2% = 56.Okg

2×14 NH4NO3中N%= 100% = 35%

56kg

=160kg 35% [分析]:还可以把上面过程综合在一起,列一个方程解答。[板书]:解法二:设264kg(NH4)2SO4和xkgNH4NO3含氮量相同。

264kg×2N/(NH4)2SO4×100%=xkg×2N/NH4NO3×100% 264kg×28/132×100%=xkg×28/80×100% 解得:x=160 [分析]:1个(NH4)2SO4分子中含2个氮原子,即132份质量的(NH4)2SO4中,有28份质量的氮元素。那么264kg(NH4)2SO4中含氮元素质量为56kg。1个NH4NO3分子中含2个氮原子,即80份质量的NH4NO3中有28份质量的氮元素,若要含56份质量的氮元素,需160份质量的NH4NO3。

[板书]:解法三:设264kg(NH4)2SO4中氮元素的质量为x。

(NH4)2SO4 ~ ~ 2N 132 28 264kg xkg 132/28 = 264kg/xkg 解得:x = 56kg 设ykg NH4NO3中含氮元素56kg。NH4NO3 ~ ~ 2N 80 28 ykg 56kg 80/28 = ykg/56kg 解得:y = 160kg [分析]:因为(NH4)2SO4和NH4NO3之间存在一定对应关系,所以可以把上面解法中两式合为一式。

[板书]:解法四:设264kg(NH4)2SO4和xkgNH4NO3含氮量相等。

(NH4)2SO4 ~ ~ NH4NO3 132 80 264kg xkg 132/80 = 264kg/xkg 解得:x = 160kg [强调]:运算过程中质量单位的选择是任意的,但要求前后统一。

[练习]:①有一种氮的氧化物,其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7:20,求该氧化物中氮与氧的原子个数比。②要使Fe2O3和Fe304中含有相同质量的铁元素,则两者质量比为多少?

[学生活动]:依据化学概念,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注意格式。(四)总结、扩展

1.化学式的书写可归纳为:金属左,非金属右,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原子个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如果是1可略去不写,如果两种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物质的化学式,按习惯写,有些氢化物氢写前面,如:H2O;有些物质氢写在后面,如:NH3,同时先读的后写,后读的先写。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上面板书)

化学式既有宏观,又有微观,还有量的意义。通过化学式可以进行如下计算:(1)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2)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或离子个数比。

(3)通过化学式可以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4)通过化学式可以计算出纯净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或元素的质量。计算式为:

某元素相对原子化学式中该元素的原

×

质量 子个数 某元素的质量= × 100% 分数 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 = 物质的质量 ×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各元素的质量比

= 各元素原子个数之比

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四.布置作业

1.教材第二章第四节习题1—5题。

导学式自主习得课堂教学的尝试 篇13

近年来, 笔者以导学提纲式教学为突破口, 不断尝试和探索自主习得课堂的模式。下面,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乘法分配律》一课为例, 谈谈自己在导学式自主习得课堂教学方面所作的尝试。

一、精心设计导学提纲

导学提纲是一种引导学生自学的辅助材料, 它把学习目标进行分解, 渗透到具体的学习要求或练习题中, 让学生按照提示一步步完成学习目标。导学提纲的格式也不是固定的, 根据不同的内容, 可采取不同的格式。一般分为: (1) 学习的基本内容和要达到的标准; (2) 对学习步骤和学习方法的提示; (3) 巩固练习题。受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的限制, 小学生有时很难独立地完成自学任务,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精心设计的导学提纲, 既反映了教学目标, 又遵循了思维规律, 能够给学生的学习以正确的导向。

下面是我在本节课设计的导学提纲:

学习内容:乘法分配律

探索过程:

(一) 独立完成1~2题, 第一次小组交流

1. (1) 一共要付多少元? (请列综合算式解答)

答:一共要付元。

(2) 这两个算式可以写成等式吗?如果能, 请把等式写出来。想想为什么?

2. 说说这个等式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二) 独立完成3~5题, 第二次小组交流

3. 你还能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

4. 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5.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三) 试试你自己

请完成书上第55页想一想做一做的第1、2两题。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之后的又一个运算律, 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前几个运算律的经验, 所以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讲具有自主习得的基础。但是, 乘法分配律又是所有运算律中最难的一个。因此, 自主探索分两次进行。第一个层次的探索在于初步感知规律, 例题呈现的情境, 来源于生活, 贴近学生实际, 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完全能够解决这类问题。所以, 首先独立完成两种解法, 为了学生便于发现规律, 所以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在解决了这一问题后, 接着引导学生对两个综合算式之间关系的探讨, 让学生知道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结果相等, 所以可以用等号相连, 即 (65+45) ×5=65×5+45×5。最后引导学生关注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初步感知, 两边算式的相同点是意义相同, 结果相等。不同点是运算顺序不同。从左往右看, 左边的算式是65和45的和乘5, 到右边65和45分别乘5, 再把两个积相加。从右往左看, 右边是两个数分别乘5, 到了左边就是用两个数的和乘5。形式上左边公有的乘数5, 到了右边就写到了括号的外面。

在第一个层次探索的基础上, 第二个层次的探索, 是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归纳和概括。首先, 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写出具有这种特点的等式, 然后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 用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规律, 最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发现的规律。

导学提纲的形式是多样的, 有的要求学生一次完成整个探索过程, 比如探索的知识比较简单, 或者是复习课的导学提纲, 一般都是一次完成。而有的内容比较难, 学生一次完成比较难, 就需要有一些坡度, 可以分两次或三次探索。导学提纲的内容可以是全部内容, 也可以是部分内容。比如, 四年级上册,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运算律, 而且一节课要学习两个运算律, 完全交给学生来自学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这节课, 第一个例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 第二个例题是学生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自主探索。

导学提纲, 一般在开始上课时下发, 让学生在当堂课中按照导学提纲的引领, 自主探索新知。如果学习内容难度较大, 可以提前发给学生, 让他们在课外先看书自学完成导学提纲, 然后在课堂上直接讨论。

二、精心组织习得过程

1.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习得需要

在本节课的开始,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这是想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便于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有效探索。在学生回答后, 迅速揭示课题, 并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 师:“今天, 我们学习新的运算律———乘法分配律, 关于乘法分配律, 你想知道哪些知识呢?”学生:“想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乘法分配律和其他运算律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学生, 进行自主探索。“同学们想知道的这些知识, 由同学们自己来探索: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导学提纲的第一部分。”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明确自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 学习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2.动态指导,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习得

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 按学习目标和提纲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提纲,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习得。可以先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课本内容, 它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主要环节之一。本节课是把例题搬到导学提纲上面让学生独立完成, 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主习得时间, 特别是当学生的自主习得能力和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时, 给学生留的时间要相对长一些。如果学生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 时间相对可以减少一些。 (2) 在自主习得的过程中要注意学法的指导, 比如, 怎样去理解题意, 怎样有序观察发现规律等等, 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习得知识, 还要习得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3) 教师要对学习的质量进行监控。要发现学生习得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 容易出错的地方, 精彩的地方等等, 以便在反馈时有的放矢。

3.搭建平台, 学生在自主交流中习得

通过一段时间独立自主的习得过程, 学生可能有的已经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 有的可能没有完成, 甚至相差甚远。此时交流则是一种真正的需要, 教师应搭建交流平台, 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习得。

首先, 组织小组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互相启发, 自己纠正一部分没有做对的习题或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为了让小组讨论更加有效, 教师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1) 异质分组。小组成员一般包括4~6名学生, 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各具特点, 比如, 要有男生、有女生, 有成绩好的, 有成绩不好的等等。 (2) 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 有组织者、有中心发言人、有补充员、有记录员、有噪音控制员等等, 给每个学生一个角色, 让每个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当然, 这些角色要经常互换, 让每个人体会不同的角色, 发挥不同的作用。 (3) 教师要对小组整体的表现给予评价。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奖励, 以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实现小组成员间的相互管理。因导学提纲是分三次探索的, 所以本节课学生的汇报也分三次进行, 要给予每个学生汇报的机会。

其次, 进行全班交流。各学习小组派代表把本组的学习情况、习得结果呈现给全班同学, 教师总结、评价各组的学习, 必要时对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和讲解。按照导学提纲的顺序, 逐一汇报自己组的习得结果, 每一道题都可以先让一个组主讲, 其余组补充。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点拨和反馈的作用, 有时必要的讲解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 这节课中, 最后让学生用语言来表达乘法分配律还是比较难的。他们可以有所感知, 也可能会用字母来表达, 但是真正用语言表达确实有点难。几个组的汇报, 都不是很准确, 语言也不是很精练。所以, 我在学生汇报时, 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左边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右边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让学生逐渐深化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1) 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到了右边就是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 再把两个积相加, 结果不变。 (2) 右边是两个数都和同一个数相乘, 到了左边就变成了两个数的和, 去乘这个共同的乘数, 结果不变。在教师的引领下, 学生逐渐完整地表达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4.引领提升, 学生在自主总结中习得

自主总结是习得的巩固环节, 也是学生提升习得能力的重要一步。对习得的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是一个信息加工、编码、存储的过程。学生自主总结也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将习得的知识与技能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也要注意引领提升, 避免自主课堂的盲目性, 要善于引领学生在经历实践后, 跳出来进行理性思考。自主总结还要侧重学习方法的总结指导。在本节课结束时, 我让学生汇报, 根据刚开始设立的学习目标, 我们完成了哪些学习任务?你有哪些收获?在学生汇报后, 教师引领学生继续发现乘法分配律和以前学过的运算律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知道其他的运算律中只有一种运算, 而乘法分配律是在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中, 改变运算顺序, 结果不变。这是对乘法分配律本质的理解, 也是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整体建构。在自主总结中, 教师的引领必不可少。

【例谈“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谈理想谈担当06-29

谈成功06-07

谈感恩06-09

谈写作07-13

谈责任07-27

谈创新09-11

学生谈感恩04-16

教案谈生命04-18

谈乡贤治理04-21

谈素质作文04-19

上一篇:审计判断题最终版作业考试答案下一篇:期末教研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