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农业比较优势,明确农业发展方向

2024-08-06

把握农业比较优势,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共9篇)

把握农业比较优势,明确农业发展方向 篇1

潘理胜等(文成县科技局)

文成是我省有名的欠发达山区县,是富市(温州)里的穷县,是富县(瑞安、苍南等)的穷邻居。去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为3.55亿元,比1998年增长36%;去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为2277元,比1998年增加525元,而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则达4940元,比1998年增加1198元。相对于全省平均水平来说,文成县去年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少一半多,比1998年少增加673元。那么,如何打开文成农业增收的“开关”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县情,把握比较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依靠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绿色农业。文成地处飞云江上游,是浙南丘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山清水秀,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70.6 %。而且由于工业不发达,由大气、土壤、水质、生物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环境几乎没有遭受污染,极好地保持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这是文成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文成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建设生态旅游县的战略,力争在2005年申报成功全国生态示范县。文成的空气、土壤和水体等各项指标经地矿部浙江中心实验室检测合格,达到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生产的科力牌大米成为浙江省首个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的大米品牌。所有这些为文成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文成县要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今后的目标,从大米到蔬菜、茶叶、水果、畜禽,广泛开展农产品绿色行动,建立绿色基地制订绿色标准,发展绿色企业,培育绿色市场,创建绿色品牌,增加绿色收入。

二、依靠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精细农业。文成有山地面积132万亩。从1995年以来按照每年发展成万亩果类万亩竹、改造万亩低产园的目标,建成了以笋竹、杨梅、红柿、雪梨、茶叶等为主的集中连片经济林基地15万亩,蔬菜基地5.6万亩,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禽、淡水鱼等养殖基地30多个。文成县有68万亩草山资源,发展食草动物大有前途。如文成县肉兔的饲养量达到149万只,居全省第一,通过几年的努力,兔产业产值可达到1个亿。同时,文成植物资源丰富。据调查,全县可利用的野生植物品种至少达500多种,其中野生蔬菜就有173种,开展潜力很大。如锦鸡儿花、木槿花等野生食用花卉最高价格每千克卖到40元,且可出口到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此外,由于文成县的地形为垂直分布,小气候的差异性给农产品的发展也带来了差异优势。文成有劳动力15万多人、剩余劳动力7万多人,经过科技部门连续三年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的科技务农水平大大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后,利用这批廉价劳动力,发展蔬菜、水果、畜产品、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大有潜力。

三、依靠人文景观优势发展观光农业、品牌农业。文成自然风光秀丽,村庄古朴淳厚,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民族习俗颇有特色,人文资源丰富。这里有全国最高的百丈瀑布,全国唯一的铜岭山“壶穴”,华东第一峡谷,浙南最大的人工湖,温州最大的森林公园,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刘伯温故里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利用人文景观优势发展观光农业,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传统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既可以赚钱,又可以带动农产品的销售,一举两得。同时,可让山

区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实施农产品战略中放光溢彩。把文化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文化对农产品进行精心包装,走品牌农业之路,最主要的是要发挥“刘伯温”名人效应,提高农产品品位,提高经济效益,使“伯温”、“帝师”和“国师”等农产品品牌名声远扬。

四、依靠华侨优势发展招商农业。文成县在外国的华侨有6.7万人,每年汇入的侨资有10多亿无,目前基本上在银行里“睡大觉”。要精心筛选、包装项目,吸引侨资投向农业,把项目做大、做好、做优、做精、做细,燕制订用电、用地、用水和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对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为创业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抓好农业项目库建设,加大宣传山地资源、廉价劳动力、优惠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大力发展招商农业。采取“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和“私营业主+雇工”等形式,解决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资金短缺问题。

把握农业比较优势,明确农业发展方向 篇2

1 主要农业经营组织的特征

传统小农户目前仍然是我国数量最大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具有区别于其他主体的明显特征。一是传统小农户生产经营比较分散, 规模较小, 难以形成聚合优势, 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二是大多小农户的生产经营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农产品生产阶段, 没有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的明显特征。三是小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家庭组织的统一体, 其成员之间的联结主要不是依靠契约, 而是依靠血缘关系。四是由于传统小农户生产经营规模较小, 它们的生产经营一般难以达到、更不可能超过社会平均收益, 没有能力引入较多的现代生产要素。五是小农户一般没有成本效益核算等经营管理制度。六是小农户的生产经营过程主要依赖过去的经验和技术, 缺乏市场竞争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综合判断, 小农户不符合农业现代化要求。

1.1 农业专业大户

农业专业大户是我国农村改革后最早出现的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专业大户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在分工的基础上从传统农户中分离出来具有一定经营规模、主要从事某一种农产品生产的农户, 目前对其界定主要是以种植或养殖的规模为标准。农业专业大户的发展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的能力、提高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农业专业大户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多数农业专业大户的土地流转不签订规范的书面合同而致纠纷不断, 动摇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土地的有序流转。二是一些农业专业大户承租的耕地存在“插花”现象, 制约发展规模化生产。三是大部分农业大户缺乏专业培训, 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

1.2 农业专业合作社

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截至2012 年第一季度, 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超过了55万家, 有4 300 余万农户被吸纳进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流转的土地面积为203.7 万hm2, 占全国耕地流转总面积的13.4% 。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对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创新, 是农民自愿联合起来提高市场谈判地位、低成本进入市场的一种组织形式, 也是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农业生产的监督和计量的困难, 加之农民合作社的运行具有非盈利限制和社员行为难以做到步调一致, 使得进入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领域的合作社步履艰难。据对宁夏农民合作社的调查, 现实中多数农民合作社实际上都在从事公司化经营。大约10 年前, 一些城市工商企业借助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进入农业生产经营领域。据农业部统计, 截至2012 年12 月底, 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有186.7 万hm2流入工商企业, 占流转总面积的10.3% 。 工商资本下乡一方面带来了农业发展急需的人财物、技术和社会等稀缺资源, 可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另一方面, 也带来许多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是如果工商企业大规模、长时间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势必压缩农民的就业机会。二是企业大规模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生产率比较低, 有悖于劳动力生产率和生产效率双提高的目标。三是有些工商企业将流转的土地用于“非农”或“非粮”生产经营。因此, 工商企业不可能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导。

1.3 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生产经营的单位是家庭。家庭农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几乎继承和体现了家庭经营的所有特点。二是家庭农场坚持适度规模经营, 主要体现在2 个方面:①经营规模匹配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 这样既能够充分发挥全体家庭成员的技术、知识和劳动潜力, 又能够避免过多雇佣农工而降低劳动效率;②能够保证家庭农场人均收入达到、甚至超过当地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2]。三是家庭农场实行集约化生产。即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和经营方法, 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生产资料和劳动, 以集约化和专业化生产为手段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家庭农场实行商品化经营。即家庭农场以生产农业商品并将其销售到消费领域为目标, 家庭农场既是生产主体又是经营主体。五是家庭农场的主业是农业生产经营, 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农业生产经营。综合分析认为, 家庭农场具有符合国情的农业现代化要求。

2 家庭农场的比较优势

2.1 家庭农场所有权成本较低

家庭农场成员共有并共同经营家庭所有土地, 家庭成员之间不存在代理人与委托人的契约关系, 不存在代理成本。通常情况下, 家庭农场的风险尽管很难借助于分散投资来规避, 但仍可通过金融市场或其他方式进行转嫁或规避。因此, 从所有权成本角度来看, 家庭农场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适宜组织形式。

2.2 家庭农场易于形成一体化经营

从理论上讲, 在农村实行农业产业一体化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但是, 现行的“龙头企业+农户”一体化模式大多不能保证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资本与小农户争利的现象广泛存在。实践证明, 在科学政策引导下, 通过土地流转和小农户分流, 可以将农村千千万万小农户演变成数量不多的家庭农场。如果以相对数量不多的家庭农场为基本单元, 以不完全契约为纽带与服务于农业的贸、工、商、产、供、销等服务组织相连接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业产业一体化, 不但容易成功, 而且所产生的组织成本、内部协调成本、谈判成本、集体决策等成本, 要比把巨量小农户连接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的成本轻微几十倍。

2.3 家庭农场具有制度高效优势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实践来看, 农业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经营的一种基本形式, 较之于其他农业经营方式具有更好的适应性。2013 年资料显示, 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德国、日本, 家庭农场分别占全部农业生产的98.0% 、91.5% 、90.4% 、80.0% 、75.0% 、90.0% 、87.0% 。 农业家庭经营之所以具有如此广泛的适应性, 从根本上讲, 是由于家庭农场天然适应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的特殊性, 与其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相比较, 不需要进行精确的劳动计量和监督, 具有更显著的制度高效性, 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先天最适宜组织形式。

2.4 家庭农场能够解决我国未来 “谁来种粮”问题

当前, 农村和农业生产战线的精壮劳动力严重流失, 农业这个国家基础产业主要依靠老、弱、病、残和妇女支撑, 农业和农村的弱质性正在深化。未来由谁来种粮, 何以保证国家粮食的高品质和足量供给, 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家庭农场经营要求农场主具有相当水平的文化、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 以及经营管理、市场判断能力和现代农业经营的风险意识等更高的职业素养。因此, 在政府支持下, 通过发展家庭农场来培育更多的职业农民, 就可以使农业生产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动实现代际传承和新老交替, 有效破解中国“未来谁来种粮”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2.5 家庭农场具有适度规模经济效应

小农户经营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规模化生产的要求与一家一户的生产特点不符合, 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的发展, 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农产品质量、打造农产品品牌。二是小农户经营不能实现规模经济, 无法降低农业经营成本和提高农业产量。三是小农户经营不利于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博弈, 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高、风险大、保护自己利益的力量薄弱。在这种情况下, 大力发展家庭农场, 通过适度集中, 进行生产资源优化配置, 能够获得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商品率, 提高市场竞争力, 促进农业现代化[3]。总之, 相对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在各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4]。

3 家庭农场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关系

家庭农场以小农户为土地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家庭农场的创建及其规模的扩大多数是以小规模农户的土地流转和劳动力释放为前提。小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家庭农场, 同时将其部分成员流转到家庭农场成为雇员。家庭农场数量的增加、扩大和小农户数量的减少是全球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次, 家庭农场和小规模农户都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组织形式, 二者是保障农产品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伙伴, 只不过前者以现代生产要素为主而后者则以传统生产要素为主从事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理论上讲, 家庭农场与小农户相比, 前者更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 引领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然而, 基于我国人多地少和农业人口市民化过程漫长这样的国情, 以及目前我国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由小农户经营, 因此认为, 小农户在今后相当长时段内仍然是我国粮食生产经营的主要微观主体。

家庭农场是农业专业大户的升级版。家庭农场与农业专业大户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按照农业部提出的家庭农场的三大主要标准, 农业专业大户必然是家庭农场的雏形或来源, 但家庭农场的界定标准高于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是农民合作社的主要服务对象。37 年来农村制度改革的历程已证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在当前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背景下, 这一基本制度更需要统分结合的最佳结合点, 实现“统”的层次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最现实的体现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合作社能够为家庭农场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供销、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服务, 增强家庭农场的技术、自然和市场风险防范能力[5]。笔者认为, 在政府优惠政策支持下, 家庭农场一定会迅速发展为农业经营体系中的基本主体, 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服务对象。

家庭农场以工商企业为重要补充。工商资本在物质、资本、技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 工商资本进入设施农业、农业水利、规模化养殖和“四荒”资源开发等更适合企业化经营的产业, 能够极大地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 工商资本还能够对农产品进行销售和精深加工。但是要注意避免工商资本凭借自身雄厚的资本实力与弱小的家庭农场争夺耕地的生产经营权。总之, 在一定的范围内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 能够对家庭农产起到补充作用, 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农场的优势。

4 结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 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这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农业经营主体演化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在农村适度发展家庭农场, 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有利于农业向集约化、商品化、科技化发展, 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摘要:分析了传统小农户、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工商企业5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特征, 重点考察了家庭农场的比较优势及其与其他4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 提出了构建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政策要点。

关键词:农业经营主体,特征,家庭农场比较优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政策要点

参考文献

[1]岳正华, 杨建利.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4) :420-424.

[2]袁赛男.家庭农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南方农村, 2013 (4) :5-9.

[3]赖作莲.家庭农场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34) :276-281.

[4]曹茸, 宋修伟.发展家庭农场:意义重大, 难题待解[N].农民日报, 2013-03-08.

把握农业比较优势,明确农业发展方向 篇3

热词:农业学术专著 “十三五" 策划方向 策划方式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大出版单位都在积极制定“十三五”学科出版规划,这对提升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出版单位跨越式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农业学术专著的策划编辑,把握“十三五”期间国家农业重点工作布局和发展方向,对于明确后续选题方向和组稿重点意义重大。同时,农业学科方向涵盖面广,细分学科多,且科技类专业图书的读者对象大多是高校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因此,图书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引导读者了解当下科研热点开拓研究思路的作用。这就对编辑的选题策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三五”农业重点发展方向跟踪

1.关注国家政策发布,提炼农业重点发展方向

2015-2016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关系农业发展的重要规划。作为一名策划编辑,应当认真学习规划,细化、分解内容,提炼要点和精华,从国家最支持的重点方向和大家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上策划选题,尤其是组织系列丛书。 例如,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主题上,我们开展了一些调研和选题策划工作,了解到,近年来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同时,农业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水土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水土资源管理、生态补偿等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紧迫。基于此,我们从《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五个重点任务方向入手,包括: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组织策划了《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系列专著》。丛书将集中展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导下,各个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和先进的技术方法,为国家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指导。又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重点是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我们结合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策划出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系列丛书》等系列丛书。

2.借力科研体制改革,跟踪农业重大项目进展

除把握国家的宏观政策外,跟踪重大科研项目也是组织优秀选题的重要抓手。2016年以前,我们跟踪的农业重点项目主要包括: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林业)科研专项、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等;2016年以后,我们要借力科研体制改革,即国务院计划在2016年底前完成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将原有的100多个科技计划整合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五大类。

在新的科技计划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五类计划中启动最早的一项改革。2016年6月, 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相关项目已经公布,如“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七大农作物育种”等,据此,我们也正有计划、有步骤地跟踪、落实这些重点项目,组织策划对口的丛书。

3.关注民生热点问题,组织优秀著作出版

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实际的出版工作中,除了关注国家宏观政策、跟踪农业重大项目外,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更多地关注民生问题和当下农业热点问题,如“三农”类图书。2015年6月,我们策划出版的《生态经济沟建设理论与技术——以太行山为例》一书,首印10500册,半年内售罄。该书内容是作者30余年在太行山上累积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汇集而成,对于同类地区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作者李保国教授也被称为“太行新愚公”。我们关注的还有农业敏感问题,如农业转基因,这也是我们后续策划选题的重要方向之一。

“十三五”农业选题策划方式创新

常规的选题策划,编辑更多的是通过走访科研院所、参加相关会议来落实一些选题,相对比较零散。“十三五”期间,由于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科研项目资源集聚,项目成果产出猛增,策划重点主题的丛书或套书是必然趋势,选题策划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紧抓主题方向,跟踪重点项目

明确点线面关系,强化编辑主动设计的能力。在熟知国家农业政策和宏观形势的基础之上,先抓热点学科的“面”,如“现代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农产品安全”等,“面”确定后,再细化和筛选其中的“线”,如“农产品安全”又包括“粮食生产能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这样就可以在一个大的“面”里梳理出若干主线,设计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系列丛书。

此外,“十三五”期间,新的科研体制全面实施,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这两类项目都是大科学计划,重点主题鲜明、国家资助力度大、细分课题较多,参与人员多,更容易设计成丛书。例如,我们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为主题策划了相关的丛书。

2.开发优秀作译者资源,加强个人主动出击

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编辑除需要了解国家的宏观政策和跟踪具体的科研项目外,最应该抓住的要素应该是“人”,即优秀的作译者资源,例如:① 院士、长江学者、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等等;②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的领军人物;③重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④农业相关分支学会的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等等。这些重要的作译者资源,一方面,其科研成果著作可以更好地体现国内相关研究的进展,重要的是,他们熟知科研热点方向,组织和号召能力强,可推荐更多的潜在作者资源,从而有机会组织丛书或套书。

同时,作为策划编辑,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也要加强个人的主动性,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主动通过参会、单独拜访、作者介绍、邮件电话等方式加强与专家学者的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作译者的“学术圈”中。

3.加强与科研管理单位或重点院所的整体合作

近几年,我们除了加强单本优秀著作的出版,在与科研管理单位或重点院所的合作中,更加注重双方的整体合作和顶层设计。比如,我社和中国工程院整体合作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成果文库》已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我们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开展了整体战略合作,借助研究单位的组织力量,策划和出版能够展现其单位特色和整体水平的系列著作。这种整体合作不仅可以维护我们与科研单位之间的良好关系,还对我们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作译者资源起到了促进作用。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作为农业科技出版工作者,策划优秀学术著作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是跟踪农业重点发展方向,二是创新农业选题策划方式,在选题内容和出版质量上实现“质”的飞跃,从而更好地为我国农业科技图书的出版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系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把握农业比较优势,明确农业发展方向 篇4

一是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根据生产条件准确定位主导产业。吴桥镇土壤、气候条件优越,但前些年农民增收缓慢。面对这样的实际,大幅度调减传统农业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逐步引导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商品化农业转变,打特色品牌,创质量名牌,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切实增强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真正建立具有我镇区域特色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这几年围绕建设“扬州市蔬菜重点镇”的目标,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增育蔬菜主导产业,搭建我镇农民致富的重要平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蔬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今后重点是做强一个“农业高效园区”。首先是扩大蔬菜大棚面积。在一期2000亩建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确保下半年将再流转土地3000亩,从而年内实现大棚设施面积达5000亩。同时加大对上政策争取力度,做好对接,规划新建宽9米,全长2.2公里的园区道路直通安大公路,近期将开工建设;同时园区新建桥梁2座,电灌站2座,排涵1座;新扩园区道路4条,长4.8公里;新开排水沟10条,长10公里;铺设PVC暗渠6000米,提升园区灌溉、排水、交通三大能力。其次是培训农民技术工人。重点依托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和农业龙头企 1

业,并结合农村党员干部技能培训,有组织地开展农民培训,重点教授蔬菜种植技术、营销、招引等,力争开设30个班次、培训3000人次以上,为我镇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提供人力保障。同时,确定高效农业蔬菜主题,定向招商、委托招商,力争再招引一批蔬菜种植和加工企业入园。同时,将鼓励发动本镇的种菜大户以及酱品加工企业入园租棚、建棚、建基地,形成集聚效应,最终形成大产业。再次是推动土地股份合作。在成功组建三个村土地股份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引导土地向大户集中、向能人集中,规模经营,提高效益,增加经营性收入。今年将再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组织4个。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品 篇5

一要加快提升传统农业。大力开展水稻,玉米,小麦等高产创建活动,不断调优品质品种结构,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引导农村土地加快流转,推进土地向大户集中,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效益,打造四川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二要加快做精特色农业。大力扶持蔬菜,银杏,油橄榄,葛根,水果,生猪,水禽等特色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扩大几滴种养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带动特色农业做强做精,打造川渝结合部特色优质农展品生产加工基地。三要加快突破新兴农业依托秀美的山水风光,迷人的田园景色,结合四川省乡村旅游师范县创建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兴,体验型,休闲型,度假型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活动,打造成重庆,成都等大城市和达州,万州等城市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要推进基地规模化,进一步推广蔬菜,银杏,油橄榄,葛根,水果,蚕桑等基地面积。以农业四区建设暨特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为抓手,、高标准打造普安,广福,长岭和新街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建设农产品集中加工和现代牧业规模养殖小区,加强农业园区,产业基地的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着力提升园区,基地的形象层次。二要推进经营产

把握农业比较优势,明确农业发展方向 篇6

夹浦镇许金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志香

李志香,女,西蒋村人,全家3口人,2010年被村里效益农业发展大户推荐为西蒋村许金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担当起西蒋村300多亩优质葡萄统一服务、管理、销售等工作,并给村民推荐为西蒋村女村民代表,在她的带领与帮助下,使西蒋村的葡农发展有了方向、种植有了经验、销售有了市场,成为西蒋村引领农民发展效益农业,走共同致富道路的带头人。主要事迹如下:

一、不甘落后,鼓励大家发展效益农业。西蒋村是一个临近太湖的水乡,离集镇较远,世代农民以渔业、种植业为生,农民生活一般,集体经济薄弱。村里有一定门路和经济社力的农户创办了家庭工业,在家发展轻纺业,但对于李志香家庭家底薄、没发展门路的家庭来说,只能外出打工、田里务农,李志香看到了邻村农民发展葡萄效益好,亩收入可达5000元—8000元时,她心动了,向邻村的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讨教致富方法,到镇妇联了解政府的一些惠农政策,鼓动家人发展葡萄产业,走效益农业发展兴家的致富道路。在她的说服下,她与丈夫向外出务工农户、办企业农户流转了土地,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发展了20多亩的优质葡萄,还鼓励周边的村民与自己一起发展,在她的带领下,目前西蒋村已发展优质葡萄300多亩、涉及农户15家,从业人员达到30多人,成立了长兴许金葡萄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农民自己的商标,2010年亩收益在6000元左右,年产值达到了120万元,为西蒋村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二、敢于实践,大胆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抱团发展模式。

1现代效益农业发展需要培育一批新型农民,转变观念,用现代效益农业发展技术引领农民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效益农业发展,产业形成后必须有一条产、供、销一体化的抱团发展路子。李志香逢人就说:“农民怎么了,走对了路子,农民同样能闯出一片新天地,镇农办说农民发展奔市场要抱团”。在她的带领之下的合作社社员有空就在一起商量社里农户的发展,比如,葡萄基地上的水利工程、道路建设、商标注册、产品包装、销售渠道等问题,都做到了15户人家一个大整体,资源共享、有难同当,实现了葡萄园区内农户的统一管理、统一植保、统一施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销的“六统一”标准,把社里15户农户,30多名农民都引领成为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同时,她在15户农户发展过程中,遇到农户发展资金上困难时,她主动到银行对结,为他们服务。

三、好学进取,用技能提升来断有服务于田间的创业实践。她从事现代效益农业时间不长,她深感自己从业本领不够,她跟社里的社员说:“现在种田不同于以前,产业要精品化,出产要高效益,必须要接受新技术的学习,学好扎实本领才能走上致富路,蛮干走不通。”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镇农办、镇妇联举办的葡萄培训会从不缺勤,遇到技术性问题到邻村宋社长田里去讨教,学会了来指导社里农民,经常邀请县、镇农业专家到田间进行现场指导,她要社里的社员抱团向土地要出产率、向市场要效益,成为夹浦镇11家合作社学习的典范,为夹浦优质葡萄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把握农业比较优势,明确农业发展方向 篇7

发布时间:2011-10-25信息来源:《舟山日报》

作者:市政协经济科学技术委员会

为了探索我市创意渔农业发展和渔农民增收途径,市政协经科委于8月至9月组织部分委员并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我市创意渔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推进创意渔农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政策和规划引导

1.尽快制定创意渔农业发展规划。首先,政府要确立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用创意的思维方式指导现代渔农业的发展,在制定渔农业新的发展规划中融入科技创意、文化创意和旅游创意,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其次,可在双桥、白泉、朱家尖、展茅、六横、桃花、岱东等地划出一批创意农业集聚区,建设“设施农业”、“精细农业”、“景观农业”。其三,要把创意渔农业发展(基地建设)规划与城市建设、临港产业发展、海洋旅游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统筹兼顾,相互衔接,切忌临时变化,随意挤压创意渔农业项目。其四,创意渔农业项目的建设规划要与村镇建设、村庄整治、民房建筑设计相配套,营造从村落到田野、到生态的整体创意渔农业体系,切忌“城市化”。

2.对创意渔农业项目实行资金奖励和政策扶持。发展创意渔农业风险大、投入多,特别是含有科技创意和文化创意的渔农业项目,在初创期需要政府扶持。因此,政府要制定创意渔农业发展的扶持和鼓励政策。一是设立专项资金,专户专款专用,采用以奖代补等财政政策,扶持科技创意项目、设施农业项目和文化创意产品,并通过各部门的渠道向上申报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和奖励资金。二是制定税收减免政策、贴息政策和评优奖励政策,重点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意(休闲观光)项目和产品。三是制定优秀创意项目的评选奖励标准,举办优质创意项目和产品的比赛活动,每年评比奖励一批创意好、品牌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开发项目和产品,激发经营者持久的自主创新活力。

3.培育重点创意项目,扶持集约经营。政府可有重点地把基础较好的项目扶持起来,以点带面,逐步拓展。一是培育龙头企业,鼓励集约经营、规模经营。选择经营者有创意头脑、组织化程度较高、科技优势明显、有一定知名度的“渔农家乐”、种养专业大户(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林渔科技试验基地,扶持他们用创意渔农业嫁接现有项目,发展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带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二是用心引进大型农业投资项目。在招商引资时,注意引进有规模、有科技文化创意特征、有示范带动能力的农业设施项目,同时鼓励本地工商资本投入创意农业,鼓励集中连片开发创意农业园、产业带,实行工厂化种植养殖,发展精细蔬菜、名特优水果、花卉和水产品;鼓励推行节水农业和循环农业。三是加快 “渔农精舍”建设。保护和挖掘一批富有浓郁渔农村特色和历史文化渊源的民宅村落,结合农房改造工程,建设一批海岛特色村。

4.整合资源,扩大名优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舟山独特的海岛气候,适宜种植口味鲜美、营养价值高的名特优农产品;舟山渔场特殊的海洋环境,使捕捞和养殖的水产品质优、味道鲜美。为此,一要扩大普陀佛茶、舟山晚稻杨梅、金塘李、登步黄金瓜等名优特农产品种植规模,并将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产品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可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山地,或者将荒芜的山地复垦种植;将农户种植后放弃经营的零星果木或者是广种薄收的杂粮地,通过反租或入股的方式流转出来,实行连片开发种植。同时,茶叶除春茶精摘精制外,可开发制作夏茶、秋茶,还可采用机械采摘制作粗茶,提高茶叶产出率。二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应以业主投入为主、政府补助为辅,扩大设施农业的经营规模,重点发展“精细蔬菜”、“太空蔬菜”和观赏植物的种植,扩大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提高舟山质量安全蔬菜的自给率。三要实施名优特产品的品牌战略。充分运用已实行标准化生产的渔农产品品牌和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产品品牌,实现渔农产品价值增值的突破。为适应现代都市人对农副产品“数量少、品质好、卫生、便捷、不浪费”的要求,通过“包装革命”,确立“名品精选、优品精装、按质论价”的品牌理念。农渔业、水产加工、工商、质量监管部门应重新制定名优特渔农产品的包装标准,倡导小包装、精细包装、标准包装。研发鲜品保鲜包装技术,延长优质渔农产品原质原貌的保鲜期。整合资源,加强品牌使用的协调工作,对同类同质产品,在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生产标准的前提下,实行统一使用品牌商标,统一包装设计,统一对外推介销售。四要整合旅游线路和销售网络。要把创意渔农业项目和产品列入各个旅行社的旅游路线,引导“渔农家乐”经营者之间、旅行社与“渔农家乐”经营者之间、“渔农家乐”与渔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户之间结成产供销联盟。同时,要把销售创意渔农产品的超市办到田头、办到车站码头、办到当地商店、办到电子商务网站。

二、大力开发具有海洋特色的创意渔农业

1.大力发展名果(蔬菜)自行采摘园。选择有一定规模、有农业基础设施、有产品规范生产标准的晚稻杨梅、金塘李子等果园和甜瓜、草莓、蔬菜种植园,推行游客自行采摘农产品项目,在花季经营桃花、梨花、李花、油菜花等观赏游览和拍摄田园风光婚纱照等项目。利用现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开发都市居民(学生)体验性游玩项目,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享受创意渔农业的“眼福”和“口福”。还可推出一些农林渔植物、动物,实施城里的少年儿童认养、认管项目。

2.大力开发舟山独特的“佛教文化农业”。种好佛茶、佛瓜、佛桃、佛柚、佛莲、佛菜。把我市的鱼、果、茶、酒、菜等渔农产品都烙上佛教文化的元素,积极构思与观世音、普陀山、《西游记》“攀亲”的创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育艺术水果造型,在农产品上打上“佛”文字图案,在产品的包装设计和说明书制作上运用佛教的养心养生之道,也可结合中医药理论介绍海洋渔农产品的食用菜谱和食用文化。给渔农产品赋予“开光”等佛礼文化,加深消费者对舟山海洋渔农产品的心理依赖和口味依赖,激发消费者购买欲,实现产品的增值增效。

3.大力开发渔农民画相关产品。除了开发渔农民画本身的价值外,还可将渔农民画图案印

在纺织品上,用渔农民画的纺织品制作服装、丝巾、手帕、毛巾、布伞等,让游客在旅游景点购买穿戴,以展示海岛风情。还可在陶瓷品、工艺品上印渔农民画,作为舟山特有的海洋旅游纪念品销售。

4.制造创意“景观田园”。整合利用农村自然风光、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农耕文化等资源,通过美化绿化和村庄整治,保持乡土气息。引导农民在大桥沿线、公路主干道两侧和主要旅游景点,将荒芜的山地、农田连片种植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油菜和紫云英,连片种植桃树、李树、梨树,形成“田野庄稼画”。

5.抓紧引进和开发创意农业产品。引进太空植物种子和食用观赏皆宜的植物新品种、新技术,经过嫁接、培植和舟山特有的小气候改良,生产能改变和提升产品口味、品质、颜色、形状的新名特优渔农产品,包括观赏植物、观赏鱼类、观赏动物、观赏昆虫等。

6.大力做好“创”和“秀”字文章。一是确立为推销产品办节的理念。应通过观音文化节、海鲜美食节、贻贝节、沙雕节等各类节庆活动,在展区推销创意渔农产品,放大海洋渔农产品的名优特效应。二是改进宣传推介手段。通过制作说明书、推介书,宣传食用海洋渔农产品的菜谱及与同类产品不同的质量标准和营养含量,宣传海洋渔农产品在防病、美容等方面特有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并通过商业广告、产品包装设计、新闻媒体宣传和导游解说等途径扩大影响。本地新闻媒体应开设专栏宣传我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渔农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并将专题片送到长三角地区媒体宣传,提高海洋渔农产品的知名度。三是发掘海洋文化内涵。挖掘当地民间传说、海洋神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导游介绍内容;运用动漫技术和影视技术,选取优秀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渔业捕捞场景、农业耕作方式、“五匠”生产流程,制作成动漫碟片;开展对织(补)渔网、打绳结、升船帆、起锚、画渔民画、包粽子、做青饼、做农家风味小吃等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展示活动,增加游客参与其中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三、完善创意渔农业的成长要素体系

1.政府引导,业主投资,着力培养创意农业人才。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经营人才,通过请专家来指导、到科研院校进修培训等途径,增强经营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委托大院名校定向培训当地渔农科技人员。从对口专业的大学生中招收一批创意产业规划、创意品牌塑造、产品创意设计、市场开发等紧缺人才。抓紧引进一批软件动漫产业人才、创意策划等人才。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创意渔农业高层次的领军人才。

2.增强科技和文化对渔农业的支撑能力。鼓励经营者与大院名校科研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委托引进和栽培繁殖具有科技含量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或者在舟山建立创意产品研发基地。

3.着力发挥本地渔农科研机构的作用,要在增加财政科研投入的同时,鼓励科研机构采购

技术订单项目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当地农科人员落实创意产品栽培繁殖、引进和开发项目计划,限期攻关。配强用好乡镇科技指导员,做到专职专用,切实担负起基层渔农科技推广指导的职责。

4.组织经营者和本地渔农业专家到日本、荷兰等国家考察学习国际上开展“农业游”经验,开展创意农业项目、创意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5.落实创意渔农业项目的融资政策,把扩大渔农民贷款抵押物的范围作为切入点,把经营创意产业的专业合作社、“渔农家乐”、名优特产品生产专业户列入享受类似中小企业的贷款政策,享受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优惠。引导社会资本向现代农业流动。

6.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创意渔农业项目,在用地、用电、用水方面,享受比工业项目更多的政策优惠;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让其与普通种植户一样经营农保田,共享农用电价、水价。

7.加大土地流转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对因受土地不能成片流转而受阻碍的渔农业规模化经营项目,当地政府应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竭力促成项目落户。

8.健全创意渔农业管理服务机构。完善由渔农办牵头和渔业、农业、科技、文化、卫生、旅游、工商、质监等部门协同的协调机制,增强牵头部门的协调权威,做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加强渔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建设,在创意产品生产技术的标准化和品牌化、社会诚信等方面进行自治自律,在整合资源、维护公平价格、依法维权等方面实施有效管理和服务。

相关链接

把握农业比较优势,明确农业发展方向 篇8

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全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栖霞是个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要提升农业质量和层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就必须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实现农业的外延增值。

(一)单一产业的风险性促使栖霞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多年来,农业尤其是果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农业的比较效益开始下降,市场风险大,尤其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近两三年来,栖霞相继遭受了较大风雹灾害和严重低温冷冻灾害,造成大部分果园减产或绝产,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生产生活以及农村的稳定。这种状况使栖霞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加快农业的工业化进程,用办工业的方法抓农业,将农业工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最广阔、最可行也最有效的途径,确立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联着市场,一头联着农业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一环,是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可加工消化大量的农产品,实现农业的外延增值,又可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吸纳大量的农业人口就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转移增收。

(二)丰富的特色优势为栖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丰富的资源优势,全市拥有65万亩果园,年产果品100万吨以上;由果品产业衍生的食用菌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食用菌产量达到4000万棒;以奶牛养殖为主导、肉鸡、肉牛、肉羊协调发展的畜牧业迅速壮大,截至2003年底,全市畜禽存栏达到500万头。另外,每年生产粮食作物约25万吨,其中花生约5万吨,产量在周边县市区中位居前列。二是品牌优势,栖霞地处山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栖霞苹果”的品牌影响逐渐扩大,享有“中国苹果第一市”和“中国苹果之都”的美誉。三是劳动力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大都需要相当数量的产业工人,劳动成本是关系企业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而栖霞与周边县市区相比,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相对较低。

(三)科学的发展规划为栖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避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栖霞市在充分搞好农产品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工农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特点,立足资源、品牌、劳动力三大优势,科学编制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将农产品加工作为全市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围绕粮油、果品、畜牧、菌菜等领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拉长产业链条,走公司加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的发展道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产品多元化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以储藏保鲜、加工增值为重点,加快发展果品加工;以成品化、系列化为方向,提高畜牧加工水平;以延伸产业链条为目标,继续抓好菌菜加工,努力把栖霞建成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二、多策并举,形式多样,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因其具有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经济实力、融资能力和技术优势,具有带动农户、开拓市场、推广技术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为此,栖霞市把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牢固树立建设“大龙头”,搞好“大带动”的观念,围绕主导产业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壮大龙头骨干企业。目前全市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户,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4997万元,出口创汇达到2797万美元,分别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91.5%、91.3%和96.4%,龙头骨干企业对整个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栖霞在龙头企业建设上主要做到了“四个一批”。

(一)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一批。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招商引资解决发展农产品加工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在招商引资中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重点。为适应市场需求,栖霞市把招商的目标瞄准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借助外力提升本地企业的发展水平。如总投资5000万元的烟台金茂食品有限公司项目,由美国金茂有限公司和烟台金茂有限公司合资兴建,主要加工冷冻蔬菜、调理食品、水煮蔬菜和奶制品等,产品全部销往日本、韩国等地,年出口创汇500多美元。二是把外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外资龙头企业的引进,不仅可以加速本地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如总投资3200万美元的源通果汁公司,年加工果品16万吨,年产浓缩果汁2.2万吨,产品全部出口,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成为栖霞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把人才、技术、管理的引进作为重点。企业要发展,资金是基础,技术是保证,管理是动力,人才是关键。栖霞从健全机制入手,按照事业留人、政策招人、待遇留人的思路,着力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全面提高企业发展层次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通过重点扶持现有企业壮大一批。从资金、技术、基地配套等方面加大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全市形成了以源通果汁、白洋河酿酒为龙头的果品加工产业链;以万阳面粉、栖阳花生油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产业链;以六和肉食为龙头的畜牧加工产业链;以金茂食品为龙头的菌菜加工产业链。通过四大产业链的拉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产业迅速形成了规模。

(三)通过启动民资增加一批。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栖霞2003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1.2亿元,民间资金具有较大的潜力。为此,栖霞在全力引进外资的同时,千方百计启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千家万户搞加工的局面,并不断拓宽其经营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大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兴起。目前,全市个体私营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家,占总数的41%。

(四)通过嫁接改造原有企业搞活一批。积极鼓励、支持本地有实力的工商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领域,并结合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改革,普遍采取破产重组、整体租赁、转让拍卖等多种途径进行改制,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通过资产联营、资源共享等方式规范行业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三、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栖霞市从政策、生产和市场三方面入手,积极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平台,营造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宽松环境,推动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税收减免、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适当的倾斜,制定鼓励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努力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使政策优势与资源优势共同成为外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强大吸引力和本地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特别是栖霞将经济效益好、竞争实力强、重合同、守信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推荐各商业银行,给予优先安排贷款。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先后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8000多万元,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瓶颈”。

(二)建设良好的生产环境。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提高诚信意识、质量意识,熟悉市场规则,加强“绿色食品”的生产引导、认证和推广,从源头上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基础。目前,全市已建成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万亩,生物有机肥应用面积15万亩,并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有机苹果示范基地。

(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优化市场环境,栖霞市每年都深入开展“环境建设年”、行政效能对话活动和千人评机关活动,为企业实行全程“一站式”服务,促进各职能部门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树立了“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理念;严格清理整顿各种涉企收费行为,坚决压缩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为企业发展减轻负担,从而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加速了农业与工业的对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一)促进了农民增收。2003年,全市49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各类农产品6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利税5473万元,出口创汇2901万美元,带动1000多农户增收800多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同时,这些企业还增加农民就业4600人,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二)加快了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和工业具有双重拉动作用,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进了全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加速了栖霞农业由“传统农业”、“地头农业”向“车间农业”、市场农业、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

(三)促进了基地建设。基地作为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是农产品加工的“第一车间”和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全市已建成各种生产基地1万多亩,农户与企业“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的稳定增收,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把握农业比较优势,明确农业发展方向 篇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牛栏江水电梯级开发及白鹤滩巨型电站的即将动工,作为后勤物资保障基地的巧家而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尤显迫切。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巧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推进我县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是巧家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切入点,是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这一矛盾的突破口,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建立好白鹤滩电站建设后勤物资保障基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我局积极组织业务骨干于2007年5月16—18日到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的乡镇、龙头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实地查看、个别走访、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了解。现经整理汇总,形成调研报告于后,仅供参考。

一、全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县委、政府始终把农业摆在全县经济工作首位,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培育优势农业产业为突破口,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这个目标,按照“依托资源,依靠科技,面向市场,政策扶持,龙头带动”的原则,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套实施办法”五位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群体支柱产业体系的格局,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县委、政府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各项政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内在规律认识,确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即稳定粮食,巩固蔗糖,做精烤烟,做大桑畜,培育果蔬的思路,坚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夯实基础增强内驱力,切实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我县在农业产业布局中,突出主体气候特点,按最适宜地区来规划各优势产业布局,逐渐形成了蚕桑、蔗糖、反季蔬菜产业以江边河谷地区为主;烤烟、经济林果产业以二半山区为主;畜牧业以高寒山区为主的优势产业布局。在白鹤难、金塘等11个乡镇29个村建立了蚕桑基地乡和基地村;在白鹤滩、金塘、蒙姑等3个乡镇建立了蔗糖产业基地;在白鹤滩、金塘、大寨、马树、六合、蒙姑等7个乡镇建立了反季蔬菜基地;在白鹤滩、蒙姑、金塘、大寨、茂租、东坪、红山、小河、六合、新店、包谷垴、老店等11个乡镇建立了以花椒、核桃、膏桐为主的经济林果基地;在马树、崇溪、药山、红山、白鹤滩、东坪、炉房、大寨、老店等9个乡镇建立了以猪、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基地。通过优势产业区域规划布局和产业基地乡和基地村的建设,我县优势产业已初具区域化、规模化,并逐步向产业化发展。

烤烟产业:2006年烤烟种植面积29596.8亩,收购烤烟7.3万担,总产值3736.4万元;收入2万元以上的大户84户,大户烤烟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的80%以上;到2012年实现烤烟轮作种植面积3万亩,产量8.5万担,农民收入3230万元。通过走科技兴烟、质量强烟的发展路子,烤烟产业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蚕桑产业:2006年蚕桑种植乡镇达11个,实存桑园面积7万亩,投产桑园近5万亩,养蚕3.8万张,收购鲜茧1410吨,农民售茧收入达2538万元;29个蚕桑基地村的蚕农收入占全县蚕农总收入的80%;到2012年全县栽桑面积达8万亩,其中丰产桑园3万亩,全年养蚕12万张,产鲜茧4000吨,实现农民收入4000万元。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桑园面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养蚕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发展潜力巨大,蚕桑产业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主导产业。

甘蔗产业:种植乡镇3个,2005/2006榨季,全县入榨甘蔗5.02万吨,蔗农收入104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532元,企业上缴税金418万元,实现利润215万元。

经济林果业:花椒、板栗、核桃、油桐、木漆等种植总面积达43.19万亩,产值达6000万元以上,其中,尤以花椒、核桃较成规模,花椒8万亩,核桃10.12万亩,同时建立果园3750亩,产量3738.5吨,其中

苹果园270亩、梨园75亩、柑桔园345亩、香蕉园1380亩、芒果园1185亩、石榴园300亩、桃园150亩、葡萄园15亩;计划2010年建成无公害水果基地3万亩,实现农民收入6000万元。

以反季蔬菜为主的冬季农业:我县现已在蒙姑、金塘、白鹤滩核心基地,建立群众性蔬菜产业发展协会3个,初步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2006年发展反季蔬菜5.5万亩,收入7000万元;完成晚秋作物种植28.55万亩,小春作物种植12.513万亩;冬早作物种植12.6万亩,其中冬早马铃薯4.54万亩,冬早蔬菜5.03万亩,冬早大豆0.52万亩,冬早玉米1.51万亩,冬季种草1万亩,迅速发展成为我县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我县2006年获得无公害马铃薯基地产地认证和无公害蔬菜基地产地认证,给我县优势农产品进入外地大市场奠定了基础。全县沿金沙江、牛栏江流域低海拔河谷区域均适宜种植反季蔬菜,冬季农业发展潜力巨大。计划到2012年建成冬早马铃薯6万亩,冬玉米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8万亩。畜牧产业:畜牧业是我县传统优势产业,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以生猪和黄牛冻改为主的畜牧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2006年全县实现大牲畜存栏7.3434万头(匹),出栏1.2149万头;生猪存栏27.8106万头;出栏25.0544万头;山绵羊存栏11.5925万只;肉羊出栏4.6324万只;家禽存栏38.12万羽;出笼肉禽27.76万羽;肉蛋奶总产达25166.4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到2012年实现存栏猪31.6万头,大牲畜10.3万头匹,山羊7.05万只,绵羊6.25万只,禽49.1万羽。出栏肥猪49万头,大牲畜2.1万头(匹),山羊4.2万只,绵羊1.5万只,禽46.9万羽,实现肉蛋总产3.58万吨,畜牧业产值3.15亿元。

(二)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的格局

县委、政府强化“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的思想,强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着力培植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的格局。目前,全县有年缫丝能力为2400绪和产生丝达200吨、年收烘鲜茧能力达3000吨的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94年,2003年由巧家县桑蚕丝总公司整体出让,改制为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所生产的生丝质量由原来的2A、3A提高到3A、4A为主,有少量5A,生丝质量大幅提高。2006年生产生丝170吨,实现工业产值4000万元,实现利润500万元以上,上缴税收350万元,其中生产扶持费费153万元。首次实现了生丝对国外的出口,创外汇34万美元。2006年又投资300万元进行了技改,并投资1900万元建设了新的丝绸园区,预计2007年5月底将建成投入使用。有日处理甘蔗1000吨的白鹤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66年,2002年12月通过整体收购原国有Ⅱ型企业巧家糖厂改制组建而成,是全市唯一的机制白砂糖企业,05/06榨季入榨量5万吨,产糖5344吨;酒精438吨,实现了销售收入2532万元,实现税利634万元;有经营反季蔬菜、热区水果等优势产业的营销大户及协会。龙头企业在优势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三)龙头企业扶持及优势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

为加快我县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大提高、大跨越、大发展,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从事农业产业开发的意见》、《关于搞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实施意见》和《关于鼓励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营造环境、税收优惠、土地优惠、优质服务、市场准入、资金扶持、金融支持、挂牌保护、招商引资等方面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加大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力度,为优势产业的培育、加工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我县对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去年以来,县委、政府确定了建设“十大农业示范园”即生产优质烤烟示范园、吨糖田示范园、无公害蔬菜示范园、高产优质蚕茧示范园、无公害马铃薯科技示范园、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粮食生产示范园、科技养羊示范园、科技养牛示范园、优质高产青椒示范园、优质水果示范园的思路,将有力促进我县农产品基地建设,辐射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

(四)产业化扶贫效益逐步凸现

县委、政府始终把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既注重对贫困山区“输血”,更注重培养贫困山区的“造血”功能,坚持以提高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走开发式扶贫道路,用发展的扶贫方式增强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实

现可持续发展。如实施蚕桑科技扶贫,建设统防统消中心服务站,并在基地村配消毒器、防毒面具,切实加强蚕房建设,推广纸板方格簇,使用优质良桑条嫁接桑树,搞好技术等工作,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发展。2006年我县以整村推进为扶贫重点,把畜牧业、渔业、蚕桑、烤烟、甘蔗、林果等产业扶贫列为重中之中加以扶持,切实开展了扶贫项目生猪示范养殖等优势产业的培育,逐步形成了养殖科学化、多元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良好势头。烤烟、蚕桑、反季蔬菜等产业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优势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很多贫困农户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脱了贫致了富。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一是明确一把手负责制。县委、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优势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每个优势产业都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它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在工作中,书记、县长亲自主持各类会议,亲自听取汇报,亲自参加研究,亲自拟定工作措施,统一安排部署,统一督促落实。同时明确各有关部门和相关乡镇一把手对优势产业发展工作负总责,亲自抓。二是层层落实责任制。县委、政府将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纳入各级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三是严格考核。为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真正把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工作落实到实处,我县把优势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县委对各乡镇、各部门“争先创优”进行考核,严格奖惩。四是实行部门挂钩制度。各部门挂钩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年初扣取干部职工10%的风险金,完成任务的部门退还风险金,并给予奖励,完不成任务的部门10%的风险金不予退还,用作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二)明确目标,强化责任

为确保农业优势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县政府每年都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烟、糖、桑、生猪、蔬菜等产业发展的目标。同时,对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实行划片包干,分片负责,全程现场跟踪服务,做到宣传发动到农户,技术指导到地块,使优势产业的发展纵抓到底,横抓到边,任务明确,责任到人,达到县有部署,乡有计划,村有任务,组有落实,户有行动,在全县形成了齐心协力抓优势农业产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我县始终围绕突出重点,扩大规模,加大投入,依靠科技,狠抓示范的工作思路抓好优势产业的发展。我县始终把适用技术推广作为抓好优势产业的重中之重,加大科技推广投入,依靠科技增收。如在畜牧业生产中,主要以小区建设、畜种改良、科学饲养等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依靠科技增收。2006年,引进优良种公猪45头;引进二杂良种母猪1182头,全县能繁母猪达2.03万头,同比增19.6%;完成生猪改良2.3万窝,绵羊改良2.03万窝,山羊改良624窝;黄牛冻改5354头,同比增长37%。通过科技推广,大大提高了科技在畜牧业中的贡献率。在烤烟生产中,全部采用漂浮育苗、提垄栽培。在反季蔬菜发展中,采取良种良法,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科技含量。走示范带动的路子,实施了养牛、生猪、蔬菜、蚕桑、经济林果等十大农业示范园。通过各项措施的推广运用,为促进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要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投入是关键。根据我县财政十分困难的实际,在坚持农业优势产业专项资金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优势产业发展的投入。我县按照“集中投入,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种资金只要与发展农业优势产业有关的,都尽量集中使用,投入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中,以充分发挥其效益,把“蛋糕”做圆、做大、做好,真正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今年,我县在用好农业专项资金的同时,还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生猪生产、示范园建设等的投入,加大对烟、糖、桑等优势产业的扶持。同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投入,用于发展农业、畜牧业、蚕桑、烤烟等产业的资金将达到1000万元以上,其中,县级投入530万元。今年,在我县财力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县政府仍从财政预算内安排600余万元资金用于扶持粮食生产和烤烟、蚕桑、畜牧等产

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发放生猪养殖贴息贷款400万元,其它支农贷款1 6 9 0万元。通过加大投入,确保农业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基础条件仍显脆弱。我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条件,从纵向看,有了较大改变,但从横向比,尚有较大差距。如我县蚕桑产业桑园面积到今年可达7万亩,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桑水配套工程差,导致成活率低,每年补植补造数量大;嫁接成活率低,特别是今年遭受严重干旱,蚕桑受灾面积达70%以上,春、夏茧损失达40%以上;蚕房建设滞后,人蚕共居现象突出,导致发病率高,降低了效益。蔗糖产业由于蔗区公路投入不足,等级差,晴通雨阴,运输困难,新区道路无力投入,扩展新区运输难。反季蔬菜产业因受水利设施建设的限制,仅发展到5万亩,实际面积可达10万亩以上。畜牧业产业由于厩舍建设差,很多农户仍然存在放野猪、野牛的现象,养殖效益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二是产业投入不足。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如蚕桑产业,2006年需蚕房建设、科技推广与培训等补助经费500万元以上,因财政困难投入不到300万元;反季蔬菜产业、蔗糖产业近年来上级几乎没有投入;水产养殖仅投入20万元;畜牧业产业2006年仅投入248.77余万元,其中,还有109.1余万元是县上自筹,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到目前为止,全县畜牧、反季蔬菜、经济林果等产业上还没有形成一家集生产基地、加工、包装、冷藏、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企业。糖、桑产业的龙头企业效益不佳,存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拉动力弱,缺乏全方位开拓市场的能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销售等不能满足优势产业发展需要,严重制约各农业优势产业上规模、上档次。

四、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建议

为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必须按照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找准优势、打造精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龙头带动、建立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产业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1、成立优势产业建设领导组。由县长任组长,联系农业农村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主要负责产业的宏观决策和协调工作,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资金筹措、人员调度、解决项目建设的具体问题。每一个产业设立一个办公室,组织一套工作班子具体抓落实,继续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套实施办法”的五位一体的生产、加工及经营模式,克服条块分割,部门制约的体制障碍。下设技术实施小组由县、乡技术干部及村、组干部组成,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制定操作规程、技术指导与把关、督查质量,保证项目实施按质按量完成。

2、建立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发展产业责任制

在已实施的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工作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完善,建立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发展产业的责任制,使每一个优势产业都有县级领导负责主抓,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及时处理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突出基地建设,加快产业发展

坚持突出基地,以基地带动大面的原则。每个产业规划建立40个左右基地村,基地村的建设要明确标准,指标要细化、具体,要明确种植的规模大小,连片种植的规格高低,规范化种植的要求以及达到的目标、产量、产值、效益等。然后选择一些群众积极性高、气候最适宜、基础条件好、辐射影响大的村作为重点建设对象,从技术、资金、物资给予重点扶持,培育示范样板,以此影响、说服教育群众,带动发展。

(三)健全运作机制,推进产业发展

配套建立并不断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人等积极参与发展产业,对项目实行承包责任制,包奖金、包技术、包工作,分项承包到人。同时采取灵活的运行机制,鼓励科技行政人员带薪、脱产到农村与农户联办创办,承包技术指导。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栽培成功和完成承包

任务的给予奖励。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党员干部创办各类产业示范基地,采取技术入股、资金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带领农民发展产业。

(四)建立奖惩制度,保证产业发展

1、建立和完善乡镇生产目标责任制。制定生产目标、任务、责任和要求,实行责任金制度,年终按任务完成情况严格兑现奖惩。对完成任务的,退还责任金;未完成任务的,扣取的责任金划作产业生产扶持基金;超额完成任务的予以奖励。

2、建立和完善县直部门挂钩乡镇生产目标责任制。明确生产目标和任务。分每月从部门全部工资总额中扣取一定比例的生产责任金,年终考核兑现奖惩。完成任务的,退还责任金;未宬任务的,所扣责任金划作产业生产扶持基金;超额完成任务的予以奖励。

(五)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对白鹤滩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烟草公司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引导和扶持实施技术改造,促进改造升级,有计划地扩大加工规模,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坚持开放活县,引导合理布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等产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贮藏、保鲜、营销企业。帮助企业协调贷款、扩大融资渠道、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规范产品征购经营管理、理顺企业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力争实现每个优势产业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格局。

(六)强化科技措施,增强产业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提高产品品质和效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试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上档次、出品牌、出效益,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对科技知识、科学技术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科学技术的普及运用,增强优势产业效益。

(七)突出特色,促进产业发展

农业的产业品牌培育开发单靠质量还难以形成市场优势,还需要在特色上下功夫、找路子,对“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发展思路,重点在“人无我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依托自然条件及气候特点,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如畜牧业重点发展牛、羊养殖,目前云南半细毛羊在省内除永善县的马楠外,只有巧家有比较好的大规模生产条件,具有特色开发的潜力;林果产业以发展核桃、花椒为重点;甘蔗、蚕桑依托充足的光热资源,提高产糖量和产桑量;充分利用“天然温室”的气候特色发展反季蔬菜。

(八)制定保护价,统筹农民与企业利益

坚持企业与农民利益兼顾的原则。既要照顾企业的效益和壮大,又有效的消除农民的生产顾虑,激发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支持并配合发展产业。烟、糖、桑三个产业由政府制定保护价;畜牧、林果、蔬菜三个产业的价格全面实行市场化。规范市场经营管理。同时根据市场行情,确定的具体收购价格与周边毗邻相比略偏高。

(九)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上一篇:冤家握手下一篇:同音字填空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