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2024-07-12

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论文(共8篇)

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1

摘 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本文通过如何对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指出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新型教学方法,科学的实训教学内容,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配套教材,开展实务情景模拟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以适应企业对财会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技能培养;实践教学;教学体系改革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如何“以技能培养为主导,以强化素质和能力为内容,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是在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财会专业作为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重要专业,必须突出技能的培养,即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的教学还停留在理论上,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紧贴实践的教材少,教辅资料实践性较差

财会专业教学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很多课程的教材案例大部分是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的举例说明,旨在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缺乏实践性的案例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发散度不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水平。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体系不完善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大部分财经类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制定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度不强,普遍存在实训案例在教学中的不规范使用,案例教学部分应占比例、案例教学的范式等都缺乏必要的规定,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上,实践教学的目标也还停留在用实践验证理论的阶段,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

3、师资结构不合理

目前很多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已经与目前的企业实务脱节,企业实践经验匮乏、陈旧,已经不能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甚至很多教师都是刚走出校门的新老师,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在指导教学时没有说服力。

4、实践配套教学设施落后

校内实训室建设滞后,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和仿真的实训环境,与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相脱节,无法保证实训质量。

5、校企合作项目开展难度大

由于财会专业实习的特殊性,使得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非常缓慢,学生很少有在校期间能接触企业实账的机会,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需要。

二、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实行“课证融合,技能递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线,重视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构建学、研、用相结合,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衔接,社会、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互动的全新教学模式,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具备财会知识的各岗位人才“实用”、“顶用”、“好用”的需要。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构建“课证融合,技能递进提升”的课程教学框架

在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商贸企业会计实训、工业企业会计实训、企业纳税申报实训,以及中级会计电算化等实训类课程;开设初级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等证书培训课程,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以技能递进提升的课程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保障“课证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2)建设会计诚信教育体系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财会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以美育、心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会计诚信教育体系,与校企合作单位达成协议,建立会计诚信教育基地,将企业文化融入会计诚信教育的内容之中,确保在校学生能够全部接受会计诚信教育。

(3)建设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训,使学生获得初步专业技能。接着在财会专业开展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习中,既是企业的准员工,顶岗工作,并根据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又是在学院学习的学生,学习财会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按照学校、企业、行业三结合的原则,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建设提供保障。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2

高职测绘类专业由于其专业特色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理念, 其发展势头尤为突出。以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园林系工程测量专业为例, 2007年工程测量专业开始招生, 当年入学104人, 2008年招生106人, 2009年招生105人, 2010年和2011年招生人数均突破200人大关, 反映出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学生及家长的认可。

因此要做好应对这种变化的准备, 切实做好高职测绘类专业的建设, 以适应人才需求市场的需要。

1 人才市场需求及就业前景

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 2007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 均明确指出未来几年我国将迎来测绘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高峰, 要求加大测绘类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强测绘队伍建设, 并提高培养质量。从十一五期间的人才需求情况来看, 也基本印证了之前的预测。那么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内我国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依然继续, 而测绘作为各类建设施工的基础, 测绘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依然为持续增加。

2010年5月公布的2009年高校专科专业就业率统计 (资源开发与测绘类) 表明, 高职测绘类专业的就业率平均在80%以上。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园林系工程测量专业2009年及2010年的对口就业率均在90%以上。

2011年6月9日, 由第三方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对外发布。该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公司对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抽样调查以及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后的抽样跟踪调查研究撰写。调查发现, 高职高专各专业门类中, 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 其月收入为2586元, 表明在过去几年测绘类高职毕业的市场需求量持续扩大, 就业前景广阔。

以上情况都说明测绘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就业是有保障的

2 人才市场对高职测绘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毋庸置疑, 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那么人才市场对高职测绘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就更加明确:需要大量实用技能型人才。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开展高等职业教育, 本世纪初进入快车道, 成绩喜人,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高职教育依然面临诸多困局。我们很多高职类院校或者是由未能进入本科教育序列的专科院校转化而来, 或者是一些中等职业院校升级而成, 有的办成了缩水的本科, 有的办成了扩大的中专, 定位不够明确, 特色不够明显。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要么延续了本科教育中理论的系统性、全面性, 要么依然定位在中专教育知识系统的基础性。测绘类专业尤其突出, 教学中过多的强调理论教学, 或技能课太少, 或技能课太简单, 而在现实的测绘就业市场, 各事业单位要求的我们的毕业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能很快的“上手”操作, 甚至“独挡一面”, 而我们的培养模式与其要求相去甚远。因此我们要明确定位我们的专业培养方向, 办学要有特色, 以测绘类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即测绘类人才市场需要的毕业生是实用技能型的, 那么我们就要培养实用技能型的毕业生。

3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是高职教学的依据, 因此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是所有工作的前提。2010年开始,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园林系工程测量专业总结了2007、2008、2009三年的教学经验, 在这三个年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2010级及2011级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了认真的修改, 明确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面向为基础, 着重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 把课程设置与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及应用能力相对应。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地形地藉测量和工程测量两个核心岗位、房产测绘和变形测量两个相关岗位,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 相对应的开设普通测量、地藉测量、控制测量、数字化测图、房产测绘、GPS测量技术等核心课程及相应的集中实训课程, 以及城市规划原理、测量平差、建筑工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选修课程。

就测量行业来说, 对于一些常见的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 没有接受相关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员经过简单的培训也可以胜任基础工作。那么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就要求不仅能胜任这些基础工作, 也要能承担难度较大的工作, 在实际操作过程更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的具体问题, 这在根本上正是符合我们培养实用技能型高等人才的目标。

此外我们要求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取得中级工程测量工的职业资格证, 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因此也要求我的师资队伍也必须以“双师”为主。以此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 这也是我们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认定指标之一。

4 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人力保障, 是高职教育的依托。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坚持两个队伍的建设。一个是自身的、现有的师资队伍建设;一个是外聘的、生产一线的专家、技术能手等资源型队伍的建设。对于自身的师资队伍我们始终坚持质量建设, 现在所有专任教师中80%以上具有硕士学位, 90%具有双师资格, 职称结构也较为合理, 这为顺利开展课堂理论教学及课内和集中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对于聘请的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能手,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支高规格高效的兼职教师队伍, 本着请进来的原则, 利用这些人力资源向我们的学生传授生产一线的实际应用知识, 使用我们的毕业生毕业就能就业, 就业就能上岗, 实现我们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5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保障, 是高职教学的特色。一直以来重学术轻应用的思相在我国人才培养领域依然占有很大的市场, 而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之处就在于把职业教育放在首位, 以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我们要求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集中实训计划, 在15课时到30课时的实训课程中集中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并能够灵活的运用到具体操作中。比如以校园为实训场对应普通测量课程要完成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课程要完成1:500的小区域控制网测绘等。

通过以上的实践教学体系, 使学生切实掌握工程测量技术从理论到实践, 再到应用的实用型技能。

6 实习体系的完善

实习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提升, 是高职教学的延伸。《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高职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工程测量专业而言, 其突出的生产性特点为高职院校实现本专业的工学结合提供了极具优势的先天条件。生产型的测绘企业需要经过理论及基础操作教育的技术人员即我们的学生去完成生产任;而与之相对应, 我们的学生经过课堂教学后急需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消化、巩固、提升实用型操作技能。比如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在校内实践中都学习了全站仪的使用, 但是我们发现经过生产实习和未经过生产实习的两种学生进行比较, 就测量实务方面而言, 经过实习的学生要比没有经过实习的学生高出一个档次, 用人单位在录用人员时也极为看重这一点。

在实习体系建设方面我们特别重视顶岗实习及校企合作。我们计划在二年内积累50-60家有顶岗实习合作的一线测绘类生产企业, 签订顶岗实习协议, 为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就业前的再培训提供有利的资源保障;另一方面我们从中挑选出一些有长期合作且规模较大的企事业单位, 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此外通过此举也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7 总结

综上所术, 高职测绘类专业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 就要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引领专业建设, 并着重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体系、实习体系等方面做足工作。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笔者结合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园林系工程测量专业, 就高职测绘类专业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测绘类专业,实用技能型人才能,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浅谈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技能教学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财会专业 技能教学

[作者简介]侯颖(1958- ),女,黑龙江伊春人,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财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主要从事会计、税法、审计研究;曲士卓(1963-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教学办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李宪智(1964-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财会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审计、税法。(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齐齐哈尔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注册会计师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060108)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54-02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高职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究会议上指出: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诚信意识的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技能教学作为应用型教学,是以岗位需要为依据,以实际操作教学为手段,以突出能力为标志,既是各类教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教学体系。在这一教学体系中,包括技能教学的目标、方法、途径和技能标准制定以及教学大纲制订等问题。

一、财会技能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会计学科是一门带有技术性的、实践性极强的应用社会科学,因此,财会专业的技能教学,首要的问题就是确定教学目标。技能教学目标是技能训练达标的依据,是岗位技能要求的尺度。财会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多从事记账员、出纳员、会计员等工作,要求必须持有财政部统一颁发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三懂”“四会”“五达标”。“三懂”即懂会计专业知识、懂财经制度、懂企业经营;“四会”即会记账、会算账、会报账、会用账;“五达标”即珠算等级要达到国家珠算等级五级以上,运用电子计算器要会开高次方乘、高次方和部分函数值的计算,计算机操作要会文字处理、学会运用会计软件,书写的阿拉伯数字要完全符合标准要求,人民币大写要按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的规定书写,对于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记账、更改错账和结账等具体操作,必须按财政部门的规定去做。

确定了技能教学目标之后,根据企业经营的特点和市场经济的需要,财会专业技能教学应侧重于“三大技能”的培养:一是会计核算技能,具体包括记账、算账和报账的技能;二是财务管理技能,具体包括财务日常管理、财务计划的编制和财务分析的技能;三是审计查账的技能,具体包括审计、查账、验资的技能。这“三大技能”也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技能教学的具体内容。

二、财会技能教学的方法

技能教学作为多学科、多层次、多规格教学的核心,一方面要反映归属的教学类型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反映技能教学的特征。因此,确立了技能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后,还应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笔者认为在这方面应主要运用两种方法:

1.课程教学法。鉴于目前各项技能教学的内容都是以课程进行分工的,所以,应采取从每门课程技能教学入手的方法。财会专业技能主要是通过课程进行分项技能教学,是将各门课程的技能教学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反映并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方法的重点包括以下三点:一是精讲多练。根据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大量的图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讲重点、难点、原理,让学生多练、多做,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强化技能教学。二是课堂示范指导。授课教师不仅要讲解各自课程技能的要点、难点,还应进行示范教学,使学生能够直接看到所学的具体动作、技能和技巧的全过程。三是课堂巡回指导。教师要经常巡视自己负责的每一个学生的训练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中的错误,随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把问题解决在技能未定型之前。

2.模拟教学法。在学生对财会相关技能有一定了解和掌握之后,应逐项进行模拟教学训练。这种方法的前提是设计模拟程序,建立一定的技能体系。财会专业的技能模拟教学训练,应设计为阶段模拟教学训练和综合模拟教学训练。

阶段模拟教学训练是指导教师按课程内容和进度的阶段性安排的,以《基础会计》为例,在讲完凭证、账簿、报表三章内容以后,应安排三个阶段的模拟实习。首先,由教师进行模拟实习的设计,选择实习内容,然后,准备好所需的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在模拟实习中指导学生如何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从而掌握会计凭证的类别、内容、填制要求和审核内容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转入登记账簿的模拟实习阶段,掌握记账规则,对账、结账的技能及错账更正的方法等。经过实习登记总账、日记账和有关明细账,使学生的这方面技能得以训练和巩固。最后,让学生编制会计报表。这样的阶段模拟训练,一环扣一环,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会计的基本技能并逐步提高,也为进行综合模拟教学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進行阶段模拟技能教学训练之后,通过学习专业课,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完备,在此基础上,应在毕业前对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综合模拟训练。如《财务会计》的综合模拟教学训练,是模拟一个企业三个月的经济业务,将企业里发生的经济业务搬到模拟实验室去,假戏真唱,假账真算,从作业变模拟,可以把一个模拟室看成一个企业,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财务科,许多财务工作中所需的资料、票据、印章、办公用品等都准备齐全,方便学生使用。在这里学生从立账开始,逐步进行填制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日记账和有关明细账,定期汇总编制记账凭证汇总表,进行成本计算,损益结转、利润计算和分配,最后进行对账、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对一整套的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实际操作。通过综合模拟训练将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加以综合运用,使学生会计方面的技能进一步得以巩固和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这里,阶段技能教学训练是基础、前提,是综合模拟教学训练的铺路石;综合模拟教学训练则是阶段模拟教学效果的检验和体现,是技能教学最终成果的标志。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训练方法切实可行,效果显著。

三、财会技能教学的考核和效果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技能教学,最终都要体现在它的实际效果上。在对技能教学成绩考核方面,一般应通过三种方法进行:第一,平时作业、测验、操作考核,以检查学生平时的技能训练情况,及时纠正训练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登记考核,对各门课程的技能考核都应制定等级标准,侧重与实际技能的操作;第三,毕业前进行的专业技能综合测试,以全面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的达标情况。

通过技能教学,可以使任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充实和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自己必须精通技能教学的内容,掌握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技能教学能使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能力要求,学习上稍差的学生,经过技能训练会缩短与其他学生的差距。通过加强实践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之后,可以使80%的学生到岗后能胜任本职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经过一段时间,大部分学生将能胜任业务、管理、综合等部门的主要工作或领导工作,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实践技能的教学,量化技能训练指标,建立技能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训练,才能为各条战线培养出技术超群、素质较高、作风优良的各级管理和应用人才。

四、进一步加强财会专业技能教学的几点设想

在确定高职院校财会技能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以上的技能教学手段,确实解决了财会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但为使高职院校的财会毕业生与企业零接触,还应寻求加强财会技能教学的具体办法和切实可行的途径。

1.筹建财会实验室,充实教学实践环节。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础。在课堂里传授知识,这只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得靠实践来继续完成。实验教学可使学生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快地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本身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更易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发明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可以花一些劳务费将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中型企业全月整套会计核算资料复制,让学生们仔细观摩,弄清来龙去脉。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进度,分阶段安排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操作性实验,并亲自动手做一做。随着实验条件的逐步完善,进而我们还可以采用分析对比实验,加深对各种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的理解;综合性实验,融会贯通会计教学内容;甚至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来完成一些科研项目。当前,会计核算电算化已成为企业财会工作的发展方向。因此,在筹建实验室时,也应充分考虑这一内容。待今后条件成熟,学生就可以直接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会计核算程序设计或科学研究。总之,笔者认为,筹建会计实验室,并尽快将其投入使用,是一种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2.企校长期挂钩,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应该选择几个与本行业有密切联系的企业,签订长期的合作合同,作为固定的实践基地。现在很多学校,每逢要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就发动人员去联系企业,至于这个企业是否在会计核算上有特色,一般都不注意,唯恐对方不肯接收我们的学生实习。选企的盲目性,势必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如果做到企校长期挂钩,不但可以解决学生下企业实习难的问题,还可以经常从这些企业搜集到生产经营第一线的信息,不断充实和改进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承接一些科研项目,既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企校关系,又能让师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

3.加强中青年教师实践环节的培训。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关键在教师。如果教师本身对实践环节不懂,那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岂不成了空话。尤其是职业型教育必须通过“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来实施,专业教师首先应是本专业的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具有熟练的基层岗位技能,是“专家型”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从财会专业教师的结构来看,中青年教师已占相当大的比重。据了解,这批中青年教师绝大部分没有从事过企业的实际财会工作,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轮流去企业实践,到会计工作的第一线去锻炼,这对掌握第一手资料,扩大知识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很有意义的。

高职教育还刚刚开始自己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要全面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正常理性发展状态,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但需要人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发育,更需要高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肯于做长期坚韧不拔的努力、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3]賴亚敏.以目标分类理论构建财会专业模拟探究技能教学模式[J].中等职业教育,2006(10).

[4]管静.关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6(12).

[5]刘彤.浅议强化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实践技能素质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4(18).

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4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中,现代科学能得到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就是新材料,所以新材料的研究和探索是发展科学、工业和经济的一大重要方向。在工科学校、高职院校中,材料专业也在近几年迅速发展,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属于非金属材料之一的陶瓷材料是其中的一大类别。陶瓷是建筑材料的主要原料之一,很多陶瓷制品应用于建材行业,如琉璃瓦、瓷砖、地砖、卫生制品等等,另外,先进陶瓷还应用于一些高强度、高硬度等特殊的场合。可以说,高职院校的材料专业是服务于建材行业的一个专业,除了向企业输送大量材料专业人才,还从技术上指导企业,为企业技术提供新的方向和标杆。因此,高职院校材料专业的教育需要与企业相结合,从而培养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就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陶瓷方向) 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相比于理论教学,生产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块,这关系到向相关企业输送专业人才的能力水平,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从全国高职院校的生产实践教学现状来看,生产实践教学正在进行改革和创新,但仍不完善健全和统一,因此,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陶瓷方向) 的生产实践教学模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纵观国外的高职院校,其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加拿大的CBE 模式,也就是能力本位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重视学生个人素质的独立发展; 第二种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指的是教学活动分为两块,一块在高职院校内实施( 传授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 ,另一块在相关企业内实施( 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 第三种是模块教学法,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培训模块,不同模块分别进行培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耗时短、效率高。国外职业教育对于生产实践教学是相当重视的,生产实践教学除了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之外,还包括生产实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能力培养、企业实习等。国内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模式也在发生改革,向多元化、弹性化发展,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研究分析最近几年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 ( 1) 企业协作,让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中来; ( 2) 多种教育模式相结合,包括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模块训练; ( 3) 告别传统,推行并普及形式多样的非学历教育模式; ( 4) 建立“双师型”的教师团队; ( 5) 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同时进行并相互融合。从这五个创新方向可以看出,国内的教育培养模式的中心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以前的基础知识传授向生产实践教学转变,与企业协作、多元教育模式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都表示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理论教育向生产实践教学模式转化。因此,高职院校生产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势在必行。

2 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 陶瓷方向) 生产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新方向高职院校的材料专业,主要偏向陶瓷、水泥、玻璃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而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材料专业以研究陶瓷材料为重点。陶瓷材料是工程材料中刚度最好、硬度最高的材料,并且抗压强度较高,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还耐腐蚀、隔热,所以在建筑、生活、工程中都具有重要应用。所以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陶瓷方向) 的教育模式更应以生产实践模式为主,以使用人才市场的需求。通过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陶瓷方向) 生产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探索出生产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方向和合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2. 1 “双师型”教师培养

生产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基础知识、工艺研究) 之外,还必须对企业生产工艺有很好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了解该实践内容的现状和前沿,并且熟悉相关企业,了解并探索解决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材料专业来讲: “双师型”教师就是既能使材料专业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又能带领学生做好实训课程的内容。当然,普通的学校的实训内容已不能满足企业对于材料专业人才的需要,能够结合企业生产的实训老师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招聘,主要强调学历学位,基本上都是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他们的学历较高,基础理论知识也非常扎实,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较为单一,很少接触相关企业,也不熟悉市场,相比于专业理论知识而言,工程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迫在眉睫。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除了进行相关的培训之外,还必须让指导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指导学生之前要先提高自身的生产实践能力。这样,他们在指导学生生产实习时,就能带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体的操作,可以安排年轻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全日制的进修,深入到企业一线,这样才能落到实处,实现“双师型”教师教学。

2. 2 加强生产教学基地建设

在生产实践教学中,实习基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稳固的实习基地是学校联系企业的重要纽带,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虽有实习基地,但关系尚未牢固,临时联系的实习基地给实习计划带来不便,也影响实习效果。所以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是非常必要的。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不仅可以节省差旅开支,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习机遇,更增加了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可以熟悉企业及环境,也能更直观的接触生产第一线,掌握实用的专业技能,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从学校的角度,学校能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调整教育方法和手段; 从企业的角度,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等,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能为企业发现并输送人才。稳固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选择,还能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2. 3 “数字化”生产实践教学模式

21 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同样的,信息化也渗入到高职教育中来。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数字化”生产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创新并且可行的方向。数字化教学是指将传统书本、数据等各种资源通过计算机技术处理后,转变成数字化、信息化的应用资源。计算机模拟实习基地的建立是“数字化”生产实践教学模式中的一种,通过模拟,可以提供一个与实际生产几乎相同的环境,在这个模拟系统中,比如注浆成型过程,温度、水分、波美密度、回浆时间等影响因素均能充分考虑到,而且,在模拟系统中不会对模具等设备造成破坏,也不会造成安全问题。因此通过计算机模拟实习基地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效率,让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前对生产过程有全面的认识,所以设计计算机模拟软件并建立模拟实习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陶瓷方向) 来说,专业技能偏向实际操作和实验,对于模拟设计软件的设计和使用不到位,导致模拟软件的资源较为匮乏,但是如果能将陶瓷材料的生产实践与数字化相结合,必将开辟新方向,有利于生产实践教学。

2. 4 考核制度的加强

考核是学习乃至工作过程中较为科学和有效的促进手段,因此在生产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应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生产实践教学的考核,可以三个方面同时进行。首先是校企联合考核,除了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校和企业联合考核能促使学生认真实习,积极动手动脑,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后是自我考核,也就是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和感悟,并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交给指导老师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是指导老师的评价,指导老师除了专业理论教学的老师之外,还包括课程辅导教师和实践基地指导老师,他们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生产实践活动分析评价。三个方面的考核进行整合,就构成了对生产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

3 结论

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5

一、高职学生专业素质现状

(一)高职学生素养偏低

整体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自身素养偏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国的教育体制非常传统,社会普遍认为本科院校是孩子发展的最佳出路。高等职业院校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这造成在录取过程中对学生已经进行了分化。国家教育的宣传并没有把职业教育作为高级教育的一部分来宣传,让所有人公平地选择自己喜好的专业。这使得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偏低,学生的基本知识层次不高。同时,在高中时期,在学校被打上“坏学生”标签的学生在高职学习中或多或少在社会和就业过程中会受到歧视,影响专业素质的保持和提升。二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自身素养不高,不能正确引导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熟练掌握职业技能,教师大多来自于企业,来自于行业,拥有娴熟的技术能力,但很多院校在聘请老师的同时忽略了对教师基本素养的考核,造成只教技术不教做人的现象,忽略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

由于以上两大原因,高职学生对于职业操守不太了解,职业价值期望偏高,功利性偏强等现象。反应在实际实习工作阶段,表现出职业心理素质不强、职业道德水平低下、职业能力素质较弱等。

(二)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不过硬

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脱离学历教育的旧路。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有时会涵盖到70%,甚至是80%,忽略了专业技能课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的毕业之路是:别挂科,考取证,好实习,难就业。所谓证书,指的是职业资格证书,虽然资格证书的考取说明了一个人对本职业岗位或工种的掌握情况,但是职业证书的考核环节是单一、片面的,并不能体现整个行业或工作群体,这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宗旨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范围和标准的误差。并且,大部分学校在考取资格证书之前对学生进行的都是“突击性的”强化练习,这和实际的工作是天壤之别的。很多学生误以为,有了这些资格证书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从业者,影响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等职业院校的创办有两种方式:一是本科院校开设职业专业,后逐步建立完善,形成独立的高职院校。二是中等职业院校的升格。无论是哪种方式的形成都容易带有以往教学的特点,教学手法陈旧,忽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占有主导的地位。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价值观、道德观、意志力、情绪情感等的培养,这样的状况很难培养出能够顺利“入世”的行业所需的高职学生。

(三)高职学生理论实践结合不够

很多院校照搬大学模式,教学内容安排及其不合理,严重与实践脱节。过分地强调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力度欠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不“精”、“专”、“准”,并不能达到职业人的水平。

学生的技能是要通过长时间实践和反复练习才能形成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环境的配合才能实现。有些高职院校由于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实训场所硬件的投入上也和真实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在校训练的频率和强度是不过关的。那么,需要用企业实践机会来弥补在校实践的不足。但此时有些校企合作的模式又和学生技能现状出现矛盾。这也是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不能完美结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途径

(一)教师职业操守对学生的影响力

自古就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高素质的老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徒弟。教师职业操守的认知对学生的影响将是终身的,学生对行业的理解、对工作的认识、对人际交往方式的学习都是来自于教师,如果教师的职业操守出现问题,影响的不是一个两个学生,而有可能带动整个行业的风气。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严格把握专业教师在原企业的品行,严格考核教师以往工作的规范性。在进入门槛严格的情况下,进而对教师抓好“双师”的培养。对于来自企业的教师,要增强其理论知识水平,培养其教学能力。对于拥有高等教育的教师,要提供顶岗实践的机会,让教师本身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练就实践技能,也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研究摸索出适合自身、适合行业、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只有教师的职业认知是正确的、高水平、高层次的,才能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这些正能量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会如何去工作、如何去做人。因此,重视教师继续教育,既可以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又可以提升科研及学术水平、人文素质,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二)教师专业技能对学生的带动力

1.教师是学生接触行业的第一人,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所敬重且崇拜的。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应该是学生在自身职业生涯中设立的第一个目标,技能的高水平和技巧性是学生在校主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应该成为实际操作中学生们的领袖。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必须是过硬的。

2.教师的技能演示是一个范本,应该起到正确的规范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很强的实践性,在校期间就要学习、练习未来工作中的内容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的技能教学活动是正确的,是科学的,是尽量符合行业实际操作的。职业技能的练习大部分都是“照猫画虎”,在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行业工作的本质内容之初,其实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这个被模仿的对象就是教师。当然,教师技能中的工作习惯,工作思想,工作方式,在此过程中都会被模仿。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应该是精准的。

3.教师在专业技能的授课过程中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其自身过硬的技术是前提。技能与理论的紧密结合,才能指导实践工作,升华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通过日常实践课程的练习,经历技能训练的艰辛,感受实际工作的不易,才能认识人生,感悟自我,改变言行和价值观,把技能实践活动中学会的做人、做事的方法转化为一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纯净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具有激励的作用。

(三)合理地调整实践课堂

1.建立基本技能课程、选修技能课程、文化理论课程的合理体系——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建立理论课、技能课、选修课合理的教学体系,将学习主动权尽量交还给学生,逐步改变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技能课是基础,是每一名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是必选模式。理论课是为一些学习精力充沛的学生制定的,可以在理论层面上实现提升。选修课是为了激励学习能力强,又对专业边缘领域有兴趣的学生,使他们能成为一个“杂家”,为今后的管理和领导工作做好知识储备。三种实践课堂模块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从基础到加强,再到全面,做好课堂内容全方位的培养模式。

2.编制“专属”教材——针对不同教。专业技术技能教材应该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地描述工作技能的重点难点,一本教材能让所有人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工作程序、内容、目标、结果。因此,实践教材要有“专属”性,要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符合本校学生的校风学风,要符合当地就业形势,要符合行业需求。编制这样的一本有针对性、实用性又强的教材是高职专业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3.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匹配学生学习特。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的部分,但也有区分非常明显的地方。教师在技能传授过程中应及时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期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行业工作的具体特色、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理解能力情况、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时间的分配等。

4.合理调整实践强化训练时间——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匹配企业的实训时间。可以将传统的教学——实践模式打破,将实践时间彻底打散,使学生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技能掌握过程中途都能拥有实践环节。并且配合企业的实践时间,珍惜企业的实践机会,将企业短期实践穿插在教学活动中。比起先学习,集中实践,这样做的好处是,时时在学,时时在练,学练结合,掌握更加扎实。

三、以中餐烹饪雕刻技能为例,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雕刻技能是中餐烹饪专业的一项重要技能。必须根据企业就业需求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雕刻的过程,能反应一名学生的稳定性、耐性、创新性、动手能力、菜肴创作能力等多项专业素质。本文以此技能训练为例,说明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培养方式。

(一)授课角色的转变

中国自古的餐饮文化传承方式都是师徒方式,师傅传给徒弟,手把手,面对面,心对心。但职业教育中的餐饮制作教学完全失去了师徒传授的优势,人数多,学生水平不一,授课时间固定,这些因素影响了烹饪制作专业的教学。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将新老教学方式相融入,既能补充老式教学的劣势,又能弥补新式教学的欠缺。将师徒的关系要先正视为师生关系,以师生关系的相处,教师用自身的人格、技能吸引学生,与此同时,教师也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性格、品行、做事方法、接受能力等。教师可以再一次将教授转变为古老的师徒式,逐一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制定练习方案。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技能知识,能够独立工作后,教师又要将教学身份转换为前后辈的关系,共同完成任务,团队作战,增强团队精神。同时,学生和教师可以交流心得,相互切磋,共同成长。最终,教师在不同教学阶段转变不同的教学角色后,达到学生和老师顺畅沟通交流,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目标。使实践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的往复。

(二)授课形式的调整

新的行业形势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墨守成规早晚要被时代所淘汰。学生在校学习的目标有二:一是学习到最地道专业的知识结构;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创新发展适应行业发展的技能能力。

课堂上的实践环节可以由原来简单的先讲理论再实践的模式切换到,先让学生自己创意,自己动手实施。自己发现实施过程的问题,自己解决。教师最后确定该创意的可行性及技能原理,学生再重新调整。这样,改变了原本枯燥的实践内容,把以教师为主体的实践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创意课堂,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对教师授课内容发掘了新的延展内容。

(三)授课内容的调配

如果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会涉及的其他知识就会增加很多,要想办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在菜品创作过程中更有内涵、更适合实际、更好地搭配其他工种。下表选取了雕刻技术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例举不同内容可插入的延伸内容。

四、结语

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原本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而轻视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退出历史的舞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经验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适应岗位需要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市场紧缺、急需的, 能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然而它所要求的人才、知识结构、职业素养等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工程人员, 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具有重大意义。

1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国内高职院校中, 开设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有几十所, 其中辽宁交专、福建交院等六所院校为“国家示范校”, 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国内最具代表性。要解决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 就要反思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这些问题, 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总结了四大问题:

(1) 教学过程难于执行。实际上, 道路桥梁工程的项目周期通常很长, 具体工作的时间点很难于匹配教学活动的时间点。此外, 工程项目执行的地点不同于一般的操作间, 存在较高的环境与组织风险, 学校处于安全考虑, 不愿让学生长时间呆在工地, 而客观上也有很大的难度。 (2) 实践环节薄弱。目前,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的实践环节还仅仅处于课程实训阶段。而在教学过程中, 实践项目少之又少,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养成依赖的心理状态, 缺乏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3) 缺乏与时俱进的“双师型”的教师。该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全部为“双师型”, 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主要通过阶段性培训的形式, 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施工方法改进、施工理念的转变, 使得教学中缺乏与实际工程情况相对接的知识传授, 亦缺少实际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 (4) 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高职院校一般均建有实训室, 尽管现有设备很好, 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很多设备由于不配套处于闲置状态, 没有充分利用, 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 而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等仍缺乏仿真实训场地。此外, 校企合作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缺乏有效的运行载体和长期互利互融的机制保障。

2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1 科学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交通、路桥施工生产一线, 培养熟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理论, 掌握公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涵工程、道路桥梁施工工程、隧道工程及其附属工程等相关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 能够能在公路建设施工、管理一线从事施工放样、试验检测、工程计量、现场组织管理等工作。掌握路桥工程养护维修知识, 具有较强实践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就业职业领域:公路与桥梁工程施工及管理一线技术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公路、交通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资料管理、造价管理、试验检测、施工测量、施工监理、设施维护等岗位工作。该专业初始就业岗位群:公路工程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试验员、资料员、测量员、安全员、监理员。本专业发展岗位群:公路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同时, 经过实践锻炼后能力突出者可胜任施工单位的项目技术主管、项目生产主管、项目经理等核心领导岗位。

2.2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构建以职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三个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如图1) , 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的基础。同时, 结合道桥施工企业的技术现状和岗位需求,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 情境式教学应是首要的思考方向, 在此基础上,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 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2.3 推进课程改革建设

为促进学校课程建设, 改进课程教学, 提高教师职教能力, 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2014年6月, 该校邀请国内著名职业教育专家戴士弘教授为全校教师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戴士弘教授以“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为切入点, 阐释了课程评价的新标准, 引出课程教学设计三个基本原则, 即课程必须突出能力的目标、以项目任务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中心。戴教授列举了当前职业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重点表现为职业教育定位不准而带来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存在误区, 他强调最为核心和关键的是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通过戴教授的讲座能够引发大家更深入地思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系统化改革问题, 各教学部门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改革, 我校第一批80门课程改革已完成, 第二批120门课程改革正在进行, 课程改革主要内容有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整体课程教学设计、ppt课件, 电子教案、微课等。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 不断提升教师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

2.4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道路桥梁工程专业得到学校批准, 已经购买相关试验仪器设备180余台 (套) , 建成道路桥梁实训室2个, 420m2。能进行土工试验、水泥试验、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路基路面检测试验等。我校“道路桥梁工程实训场建设工程”设计已初步完成, 工程位于学院园区西南角, 项目总占地约4500m2。本实训场地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道路、排水、防护、交通安全设施及场地硬化等。其中道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结合公路与城市道路特点对人行道、土路肩等做分别展示。排水设计主要体现形式为明排边沟及暗排雨水井。道路防护主要包括道路路基挡墙及路基边坡防护。道路安全设施主要包括道路标志牌及道路路侧护栏。场地硬化主要为各桥梁模型场地进行硬质铺装。通过本项目的实施, 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现场教学, 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认识, 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术语、材料等的理解与记忆。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秉承“以实习带就业”、“以实习促就业“的理念。以系主任、书记为核心, 以辅导员、专业教师为两翼, 积极开展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推荐工作。在实习岗位安排过程中, 城建交通系确立了“安全第一, 对口安排, 全程管理, 确保就业”的基本方针。2015年, 签署了北京城建道桥集团、中铁九局检测公司作为该系实习就业基地的合作文件。

2.5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课程改革后, 将原有平时成绩 (10%) 、期末成绩 (90%) 的考核方式废除, 实行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如图2) 。

该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职业岗位课程中的《道路工程识图与绘图》、《工程测量》、《道路建筑材料》、《路基路面工程》4门课程已经完成了课程改革, 在校内评比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今年仍有《道路勘测设计》等8门课程改革已经获得批准, 获得显著的改革效果。近两年该校学生积极参加竞赛活动, 在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杯“BIM系列软件建筑信息模型大赛”校内选拔中荣获团队二等奖, 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数字艺术创意设计大赛辽宁省CAD技能大赛中有8名同学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同时, 校内增加建筑CAD、工程测量、道路工程检测等竞赛, 参与学生超过70%, 有效地促进科技人才的培养。

3 结束语

课程的全面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及综合素质均有所提高。完善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并形成了自己专业的教育特色, 为社会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高杰.能力本位的高职路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长安大学, 2011.

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7

1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历史沿革

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于2002年, 现已成为省级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自开设专业以来, 就不断寻求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研究最合理、最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并于2005年成功申报了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课题———“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并获得省级教改二等奖。2005年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学院教改专业, 在2008~2011年中先后申报过国家级示范专业、国家骨干学院重点建设专业, 并于2011年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 这些都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模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目前, 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上存在“满堂灌”的教育方式, 专业设计和工程实践课时不足, 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从植物生产、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工程造价控制、后期景观维护的全程指导能力, 存在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在考核方法上, 大量采用传统的书面测试法, 缺乏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2 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

目前, 高职学院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往往承袭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 即重理论、轻实践, 未体现出专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地方性特色, 造成课程理论过多, 实践锻炼偏少, 没有体现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4]

2.3 软件硬件设施跟不上

一流人才的培养, 取决于一流的教师, 教师的质量是园林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性因素。目前, 我院本专业教师教龄均较短、学历、职称均较低, 总体学术水还需进一步提高。硬件方面主要是实训场和设计室缺乏, 实践教学基地不足, 制约了高质量园林人才的培养。

3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

3.1 专业方向、职业岗位群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3.2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竞争需求, 以“四条能力”主线为核心, 能从事园林工程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植物栽植与养护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4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4.1 依据人才培养“四条”能力主线构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框架体系

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新的课程框架和体系必须废弃老三段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的传统, 应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框架和体系。我院根据园林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四条能力”主线为课程框架和体系构建的原则。

4.1.1 理论教学体系。

(1) 公共课模块:实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写作、军事、体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 专业课以“四条能力”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3) 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主要有形式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课。

4.1.2 以“四条能力”主线构建专业方向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1) 专业课除应有的基本技能训练、实验等内容外, 每门课程还均设有0.4~1周的教学实习, 以强调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培养动手能力。 (2) 以“四条能力”主线构建专业方向模块, 要求学生在第5学期选择2个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强化岗位就业能力。 (3) 岗位技能鉴定实训模块:包括园林绿化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安全员等岗位技能的培训等。 (4) 实践教学体系中还包括16周毕业实习、4周的岗位见习 (第4学期暑期进行) 、4周毕业设计、1周毕业答辩。

4.2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2.1 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多样, 突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

在教学中, 主要采用了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立体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通过设计综合性实训, 以培养学生“四条”能力为核心, 突出技能训练,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例如, 在《花卉学》《观赏树木》《园林施工技术》等课程教学中, 带领学生到生产、工地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另外, 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 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实现产学结合以培养职业能力。

4.2.2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和

科研成果, 还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为学生提供信息量大而且具体生动的教学信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

4.3 改善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

要突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 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 改善教学条件是非常必要的。我院十分注重学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结合生产项目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形成了从学校———实训场———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的教学三循环过程。

4.3.1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就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来讲, 应建设符合单项基本技能训练, 课程教学实习、综合实训的实训场, 如园林专业机房、园林植物标本展示室、插花艺术室、园林植物病虫害标本室、园林植物培育实训基地、园林规划设计实训中心、园林工程施工模拟实训基地、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实训中心建设等, 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4.3.2 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注重岗位见习和顶岗实习环节, 力争通过顶岗实习真正的实现零距离就业, 为此与多家园林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 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教师和学生通过参加园林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等环节, 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5 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前我国高职学院可能普遍存在的问题。教育改革首先应确定培养目标定位的问题, 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确定了以“四条能力”主线的人才培养目标, 并做了与其适应的教学改革, 我相信我院园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调整后, 必定会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的学生必定能够发挥专业强项优势, 在就业过程中取得主动。

参考文献

[1]彭东辉, 董建文.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12)

[2]赵警卫, 王荣华.我国园林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6 (12)

[3]杨瑞卿, 李春静.高职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8)

[4]贡冬梅.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及培养途径探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5]刘粉莲, 张淑英, 刘卫斌.高职园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9)

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8

1.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对接存在问题

1.1 课程设置重复

惠州市惠城区技工学校目前已经开设了财会专业的相关课程,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 提升自己的财会知识。当其所学的专业知识获得学校的认可并顺利通过3+证书考试之后就能够顺利进入到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进修。这是对中职学校学生自身学习的一种提升。但是目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校所开设的财会专业课程与惠城区技工学校原有的财会课程存在一定的重复, 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在高职学校中还要继续学习。比如两所学校都开设《基础会计》、《会计理论与实务》等基础课程。能够进入到高职学校进行学习的学生, 其基本的财会知识基本具备, 因此在课程对接方面存在严重的重复, 这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使其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进一步的学习。

1.2 专业知识更新较慢

财会专业的知识量复杂, 随着学习阶段的提升, 其专业性不断加强, 这对职业教育和学生自身都提出了重要的挑战。目前, 广东科技职业学院虽然作为高职院校, 但是其在财会专业知识方面并未比惠城区技工学校这种中职学院有太大的提升。在这两阶段的学习中, 学生基本上都是学习相同或者相近的课程。这不仅是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课程对接的问题, 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客观性问题。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在高职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啃老本”的现象, 其只是在表面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 但实际上其专业知识并没有实现太大的提升, 这对于从中职学校进修到高职学校的学生而言, 其意义就大大降低了。

1.3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

我国职业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 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的。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必须要从日常的理论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目前, 惠城区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财会知识之后, 其在广东科技职业学校仍然学习原有的财会知识, 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只是在学校进行简单的财会实务训练, 并未深入到企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财会实践训练, 使得学生难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应用其所学到的财会知识。因此, 这就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失去了原有的目的及意义。因此, 在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过度时, 更应该着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对接的对策建议

2.1 避免财会专业的重复设置

如前所述, 惠城区技工学校财会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到广东科技职业学校之后所学习的财会课程存在一定的重复。所以, 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在中职院校所学习到的知识, 对其进行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则不需要进一步学习原有的财会知识, 进而直接进入到更加专业化的财会知识学习中, 对于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则需在一定时间内进一步学习相关的财会知识。实施差异化的教学制度, 能够使得财会知识扎实的学生顺利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能够节省其宝贵的学习时间, 并提升其财会专业知识技能。

2.2 更新财会专业知识

高职教育是对中职教育的进一步改进和强化。因此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 高职院校必须要与中职院校进行沟通, 对财会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进行调查, 如果中职院校开设了相关的财会专业课程, 则高职院校应该对其进行更新和提高, 通过相互协商避免中高职教育对接过程中存在的课程重设问题。另外, 还必须要根据我国财会专业的发展, 充分借鉴国际财会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 对当前传统的财会专业教育教学进行改进, 更新财会专业知识, 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2.3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因此, 当学生从中职院校进修到高职院校之后, 学校应该与企业进行联系和合作, 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学习和参与其财务会计等活动, 使得学生实现学以致用。通过社会实践对其理论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高职教育要直接针对企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 使得学生能够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来提升其财会专业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 学校也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深入到企业内部进行社会实践, 并对其实践效果进行一定的考核。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得学生提升其财会方面的专业技能, 能够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作用, 也可以为企业培养一批高质量的财会人才。

总结

以惠州市惠城区技工学校与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在职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其在财会专业对接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因此必须通过避免重复设置课程、更新财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等角度出发, 提升其财会专业的教学质量。这同样是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孙琳.中职学校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建议[J].职教论坛, 2012 (01)

上一篇:超长隧洞开挖若干问题的探讨下一篇:党员2019年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