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创新实践型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2024-08-26

试谈创新实践型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共10篇)

试谈创新实践型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1

我国会展业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与成效,中国展览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世界展览市场中最值得关注的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拥有各类专业展馆300多个,5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展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会展业年收入已达2500多亿人民币,吸收就业人数多万人,可以说,我国的会展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但从目前人才供给情况来看,我国会展从业人员大都没经过专业培训,普遍缺乏会展知识和操作技能,特别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能力的人才较为紧缺。

然而,我国高职院校会展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我国高校会展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专业,起步晚,经验欠缺,教育理论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会展专业建设不够规范,专业人才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会展专业缺乏专业的教学设备,教学也只是停留在基础理论的层面上,缺少对创新型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尚不明确;从事会展专业教学的教师多非会展专业出身,很多教师缺乏会展专业理论知识及教学实践经验;高职高专会展专业教材稀缺,且实用价值不高;高职院校和会展企业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不少会展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感到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什么?将来去哪里能做什么?据调查,很多高职会展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会展工作的寥寥无几,有的甚至在实习期间就被这个行业无情地淘汰,用人单位反映许多学生所掌握的技能还不能胜任会展行业的相关岗位,这就形成了目前高职会展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主要矛盾,即一方面是会展业的飞速发展急需大量专业人才,而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培养的学生却远远未达到市场的要求,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展业的发展,也成为了高职会展专业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也为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因此,尽快建立高职会展专业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迫切了。笔者认为,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会展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新,不断探索会展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会展业是新兴产业,其最大特点是新奇、时尚、外向型,创新是会展业发展的灵魂, 没有创新, 会展业就失去了发展的源动力。而创新来源于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是高职会展教育的关键。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围绕“以实践性教学为基本,实现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核心”,这一点将成为会展专业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因此,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应始终坚持探索“以学生为主导的创新实践式教学”, 鼓励学生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利用理论知识大胆创新,要具备“上手快、善于创新、实操能力强”的专业技能。

同时会展行业的外向型特点又凸显了会展活动过程中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岗位上, 学生们需要在复杂的人际交往环境中协调好自己与企业领导、同事、客户和施工工人等的关系。会展专业教师应带领学生主动创造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的机会,比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组成团队,自己组织策划在本学院内举办展览活动,这类活动需要前期细致的市场调研与大量的信息采集等工作,需要与多部门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这恰恰是会展专业学生全面接触社会、快速直接地认识会展行业、提高团结协作和沟通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大好机会,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实践教学范例。

第二、加快建设高职会展专业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在高职院校的会展专业实训室多以静态场景展示为主,实训理念落后及教学设备陈旧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会展企业的需求还存在着不小差距。因此,很有必要依托“校企合作”这个平台来缓解高职会展专业实训室建设条件不足的问题。由于各地会展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企业经验水平有限,因此,会展专业的校企合作可以考虑突破区域的限制,大胆尝试与发达城市或发达地区的会展公司合作,这样既解决了专业建设的根本问题,也可以解决企业缺少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问题。

高职院校与会展企业的合作可以通过成立一个“校企合作办公室”来管理运作,学校可通过聘请企业负责人和专家来校任教,定期召开企业专家论证会来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还可与高校相关专业如广告设计、视觉形象设计等专业共建基地,企业提供基地的经费和技术支持,高职院校提供场地和相应的日常管理维护等,这样校方和企业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这个平台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推动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学生知识及技能的成果转化,从而为向会展企业输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调查,会展类专业的校外合作单位多为中小民营企业,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准入门槛较低。因此,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校企合作是大有发展前景的,是符合高职学生就业的现实情况的。

第三、实践性教学创新思路应始终贯穿于会展专业的教学过程在高职会展教育中,实践性教学是贯穿始末的,要根据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有重点地在不同学期展开。教师每学期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会展专业课题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巩固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利用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参与会展企业的商业活动;珍惜会展机构给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密切关注当地的会展活动安排,使会展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这些会展活动紧密结合;并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教师应将组织学生参与实习实践活动和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相结合,这样就形成了“做中学,学中做”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企业也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到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并且在学生下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和专业操作水平,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会展专业的教师,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企业也能寻找到合适的员工,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当今会展专业职业教育迅猛发展、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高职教育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还要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操作技能体系,这样他们走上社会后才能利用这些体系指导自身的实践工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会展这样操作性强、创新性强、特点突出的专业教育更是如此。对会展教育来讲,大到会展项目策划与设计,小到展示服务和交流沟通等小技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当给予充分重视。高职院校可多开设会展项目实训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实战操作和专业知识积累,帮助学生不断整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项目的实训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有很好的创意和方法,而这些是在任何教材中都找不到的,这些创意和方法就转化为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并由教师帮助学生及时地总结和整理,从而使学生终身收益。

试谈创新实践型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2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提升学生的职业动手能力。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发展快、操作性强的专业[1], 这就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对接不协调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 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很快, 计算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教育存在较大程度的脱节。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不协调, 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与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创新不协调。

1.2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广而不精”

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各家各户, 大部分学生入校前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 很多人认为“计算机只是工具, 人人都会”, 导致计算机专业在社会上影响力不够。这就要求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跟上新型计算机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突出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性”, 培养出“技能精, 素质强”的学生, 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就业质量。

1.3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因为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 很多教师“闭门造车”, 自己通过网络、书籍等学习新知识, 很难真正脱产到企业进行学习、锻炼, 导致教授给学生的内容相对滞后, 不符合企业标准和要求, 与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1.4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低

计算机技术虽然应用广泛, 但是用人单位需求量较小, 没有大批量接收毕业生的单位, 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岗位,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又干不了, 导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 很难找到对口工作, 即使能对口就业, 也很难持续发展下去。

2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依据计算机专业人才成长规律, 与企业深度合作, 优化调整专业课程结构, 深化项目课程改革, 优化教学组织方式, 深化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和人才质量评价机制改革, 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探索实践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全面提升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 做了以下创新与实践。

2.1 校企协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的特点, 构建“平台+方向+订单+专业拓展”的课程体系,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入学后第一年学习的是平台课, 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能力等;第二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在专业带头人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 选择学习方向——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或物联网技术, 重新组班, 班主任由对应方向的专业教师担任, 以便进行管理、专业指导和就业指导。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而且这些方向可以根据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形势和技术变化适时更新调整;订单是在分方向培养的基础上, 根据企业需求, 学生自主报名, 签就业协议, 参加订单培养并考核合格后到签订的单位实习、工作。该阶段的培养和管理主要由企业实施, 提高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适应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岗位;专业拓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校企协同开发教学项目

根据国内外权威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行业认证标准, 从济南万维企业策划有限公司、Adobe创意大学、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传智播客有限公司引进企业素材, 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一起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按照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 对这些企业素材进行教学化处理, 开发课程的教学项目和每学期的岗位模块综合训练项目, 加强课程中项目与项目的衔接、课程与课程的整合。同时, 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论证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

2.3 校企协同共管工作室

针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创新创意能力弱等特点, 分方向后, 各专业方向中心与企业共同创建工作室, 校企共同制定工作室制度和工作室日常管理规定, 配备工作室硬件和软件资源, 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管理, 共同商定教学内容, 提供社会服务, 带领学生制作企业真实项目, 使学生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2], 为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4 校企协同共建教学资源库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专业方向带头人与企业共同确定项目, 由企业专家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开发, 并录制操作和讲解视频, 把这些项目纳入教学资源库, 供教师使用和学生学习。同时, 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企业锻炼时, 将好的项目、课件等资源带回, 纳入教学资源库。课程组负责人组织课程组成员对接企业专家, 制定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项目教案、教学课件、实践指导书、考核方案、评价标准等资料, 组织教师认真填写教师工作手册, 总结教学经验。

2.5 校企协同优化人才培养组织形式

在学期教学组织上, 打破传统“2课时”界限, 将教学周期分段, 即以“周”或“4课时”为单位, 分段、分时进行教学实训。教学和实训都在实训室进行, 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 每学期都邀请企业专家进课堂, 讲解课程中的重点或难点并进行实训指导。

在课堂上, 实行“分组教学”, 每组由3-4名同学组成, 每组指定组长, 在教学中强化对组长的指导, 组长完成任务后, 配合教师指导组内成员, 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形式, 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团队合作意识, 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课下, 以技能大赛、社会服务、社团活动为载体, 成立小组, 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引导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6 校企协同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从统计来看, 高职院校各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一般较高, 但是, 很多教师只是通过一次培训、一次考试而取得的认证证书, 并没有真正到企业进行锻炼。既能承担理论教学, 又能指导实训的教师数量非常有限[3]。所以, 我们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要“请进来、走出去”, 邀请企业专家进课堂授课, 教师随堂听课学习, 教师参与工作室项目制作, 同时,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锻炼, 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无偿指导专业学生从事实习实践[4]。

2.7 校企协同改革评价机制

所有专业课程都进行“技能考核”, 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考核是指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项目、任务的操作技能考核, 期末考核采用“作品设计+答辩”的形式进行, 由企业专家和课程组教师共同评价。同时, 将订单班学习、工作室项目制作、大赛获奖、创新设计获奖等与对应课程进行学分置换。

2.8 校企协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很多专任教师认为, 顶岗实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 去企业走访几次就可以了, 更不愿意深入企业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指导[3]。教师的这种状态需要改变, 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要共同进行指导, 同时校内专任教师还要认真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 撰写毕业论文、实习报告。通过共同指导, 校内专任教师能与企业专家多接触、多交流、多学习, 提高自己的双师素质。

3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成果

3.1 优化了“以岗定教、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专业采取了“平台+岗位活模块”“课程实训+学期综合实训”“就业订单班+工作室”的课程架构, 引入企业真实素材和职业标准建设专业核心课程, 衔接了课程项目与岗位综合项目,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3.2 实施了“分段教学、分类指导”的人才培养组织形式

“分段教学、分类指导”的人才培养组织形式将技能与素养、课上与课下、班主任与指导教师、校内与校外、学习与就业融为一体, 兼顾了学生基础、兴趣等差异, 解决了“教与学”“管与导”的脱节问题, 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3.3 构建了“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教学团队新模式

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企业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 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学生制作企业真实项目, 共同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专业拓展等, 提升了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网络媒体应用教学团队被评为院级教学团队。

4 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生倍受青睐;促进了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得到了学生实习、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解决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弱, 对口就业率低等问题。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平台+方向+订单+专业拓展”的课程体系, 校企共同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等, 并进行了实践, 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了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黎志.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创新与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16) :170-171.

[2]孙晓男.“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6) :65.

[3]宋晓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7) :92.

试谈创新实践型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展专业 创新实践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20-02

我国会展业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与成效,中国展览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世界展览市场中最值得关注的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拥有各类专业展馆300多个,5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展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会展业年收入已达2500多亿人民币,吸收就业人数2000多万人,可以说,我国的会展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但从目前人才供给情况来看,我国会展从业人员大都没经过专业培训,普遍缺乏会展知识和操作技能,特别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能力的人才较为紧缺。然而,我国高职院校会展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我国高校会展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专业,起步晚,经验欠缺,教育理论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会展专业建设不够规范,专业人才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会展专业缺乏专业的教学设备,教学也只是停留在基础理论的层面上,缺少对创新型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尚不明确;从事会展专业教学的教师多非会展专业出身,很多教师缺乏会展专业理论知识及教学实践经验;高职高专会展专业教材稀缺,且实用价值不高;高职院校和会展企业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不少会展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感到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什么?将来去哪里能做什么?据调查,很多高职会展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会展工作的寥寥无几,有的甚至在实习期间就被这个行业无情地淘汰,用人单位反映许多学生所掌握的技能还不能胜任会展行业的相关岗位,这就形成了目前高职会展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主要矛盾,即一方面是会展业的飞速发展急需大量专业人才,而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培养的学生却远远未达到市场的要求,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展业的发展,也成为了高职会展专业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也为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要求。

因此,尽快建立高职会展专业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迫切了。笔者认为,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会展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新,不断探索会展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

会展业是新兴产业,其最大特点是新奇、时尚、外向型,创新是会展业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会展业就失去了发展的源动力。而创新来源于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是高职会展教育的关键。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围绕“以实践性教学为基本,实现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核心”,这一点将成为会展专业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始终坚持探索“以学生为主导的创新实践式教学”,鼓励学生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利用理论知识大胆创新,要具备“上手快、善于创新、实操能力强”的专业技能。

同时会展行业的外向型特点又凸显了会展活动过程中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学生们需要在复杂的人际交往环境中协调好自己与企业领导、同事、客户和施工工人等的关系。会展专业教师应带领学生主动创造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的机会,比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组成团队,自己组织策划在本学院内举办展览活动,这类活动需要前期细致的市场调研与大量的信息采集等工作,需要与多部门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这恰恰是会展专业学生全面接触社会、快速直接地认识会展行业、提高团结协作和沟通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大好机会,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实践教学范例。

第二、加快建设高职会展专业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高职院校的会展专业实训室多以静态场景展示为主,实训理念落后及教学设备陈旧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会展企业的需求还存在着不小差距。因此,很有必要依托“校企合作”这个平台来缓解高职会展专业实训室建设条件不足的问题。由于各地会展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企业经验水平有限,因此,会展专业的校企合作可以考虑突破区域的限制,大胆尝试与发达城市或发达地区的会展公司合作,这样既解决了专业建设的根本问题,也可以解决企业缺少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问题。

高职院校与会展企业的合作可以通过成立一个“校企合作办公室”来管理运作,学校可通过聘请企业负责人和专家来校任教,定期召开企业专家论证会来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还可与高校相关专业如广告设计、视觉形象设计等专业共建基地,企业提供基地的经费和技术支持,高职院校提供场地和相应的日常管理维护等,这样校方和企业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这个平台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推动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学生知识及技能的成果转化,从而为向会展企业输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调查,会展类专业的校外合作单位多为中小民营企业,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准入门槛较低。因此,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校企合作是大有发展前景的,是符合高职学生就业的现实情况的。

第三、实践性教学创新思路应始终贯穿于会展专业的教学过程

在高职会展教育中,实践性教学是贯穿始末的,要根据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有重点地在不同学期展开。教师每学期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会展专业课题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巩固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利用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参与会展企业的商业活动;珍惜会展机构给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密切关注当地的会展活动安排,使会展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这些会展活动紧密结合;并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教师应将组织学生参与实习实践活动和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相结合,这样就形成了“做中学,学中做”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企业也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到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并且在学生下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和专业操作水平,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会展专业的教师,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企业也能寻找到合适的员工,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当今会展专业职业教育迅猛发展、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高职教育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还要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操作技能体系,这样他们走上社会后才能利用这些体系指导自身的实践工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会展这样操作性强、创新性强、特点突出的专业教育更是如此。对会展教育来讲,大到会展项目策划与设计,小到展示服务和交流沟通等小技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当给予充分重视。高职院校可多开设会展项目实训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实战操作和专业知识积累,帮助学生不断整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项目的实训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有很好的创意和方法,而这些是在任何教材中都找不到的,这些创意和方法就转化为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并由教师帮助学生及时地总结和整理,从而使学生终身收益。

试谈创新实践型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4

【摘要】针对当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善,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构建以就业为基础的柔性课程体系、建立适合建筑电气专业人才需求的自主学习机制、建立导师直接负责培养机制、建立专业前沿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等,为职业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导向;培养模式;自主学习;研讨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来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但符合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强烈愿望,而且是职业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必要途径,更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建筑飞速发展,智能建筑更是层出不穷,经济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加大。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和相关工业企业职能设置的调研发现,行业可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岗位有:建筑电气工程师(技术员)、水电施工工程师(技术员)、电气系统管理技术员、电气系统设计助理、楼宇自控工程技术员、安防工程技术员、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员、建筑电气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电梯安装与维护技术员、工程技术文控员及建筑电气产品销售技术员、质检员等。为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高级能型人才,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本文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构建以就业为基础的柔性课程体系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是建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方向多,到底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只有一个参考标准———相关行业企业的需求。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改变传统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培养相关行业企业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的组织课程体系和内容。必修课由公共课体系和专业课体系组成,部分主干专业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并把计算机应用渗透到职业技能课教学中,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由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限选课保证了对行业知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加强,任选课是供学生选学,使培养计划刚柔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建立适合建筑电气专业人才需求的自主学习机制

自主学习是指通过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和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条件和机会,并由学生自主决定在哪里学、何时学和如何学,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一般高职高专院图书馆都开放有自修室,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室在非上课时间可以为学生开放,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为各个班级开设专用教室,此外,非常重要的一项是,职业院校的实训课或实践课教室可以有选择的在非上课时间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让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主确定学习方向和学习进度、按照学习需要选择实训课或实践课教室特有的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有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操作工具,这必将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一般的本科院校做不到的。

三、建立导师直接负责培养机制

导师直接负责培养这种看似在研究生阶段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其实也可以应用到职业院校,以帮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就业。当前职业院校一般是在第三学年一开始将专业学生分配给专业教师,由这个专业教师负责他们最后一年的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事宜,并指导其就业。实际上可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为其分配给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的导师,导师在正常教学工作之余除了能够更早的指导学生的论文(设计)、顶岗实习和就业之外,更容易发现所指导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使教师的主动性和指导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导师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的科研或实践项目中,提前让学生接触实际应用项目,参与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技能比武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诸多专业竞赛,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四、建立专业前沿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逐渐应用到建筑工程当中。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建筑的电气自动化的要求也逐渐转向了智能化,因为智能化建筑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加安全、舒适、方便、节能的居住环境。但是它融入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化管理技术等高新技术,而且这些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应用与相关新产品研发的速度也非常之快。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主动学习、自我进取、与时俱进,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了解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以后的就业去向和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相关学习,跟上行业企业发展的步伐,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多领域、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善,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合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笔者探索出了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职业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其他类似专业的设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国瑞,李峰.就业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题展示,4月18日.

试谈创新实践型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5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机械制造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素质和整体素质不够高,这也成为许多企业拒绝他们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论文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机械制造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素质和整体素质不够高,这也成为许多企业拒绝他们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机械类专业人才,成为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亟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专业性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了给社会的某一个单一的职业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2.应用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它是面向特定的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体的,相比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它更注重学生在以后社会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对理论知识的`教学,一般都停留在“必需、够用”的阶段,高职院校也是以应用为目的来构建的。

3.实践性

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来说,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从高职院校的课业安排就可以看出,专业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远大于文化课程,上实验课和进行实习的时间在教学时间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高职院校也把培养“零距离”上岗人才作为学校的教学目的。

4.职业性

高职院校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需要的人才,职业定向教育是其基本特征。高职院校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愿,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引导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有利条件。

二、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现代教育理念的树立

现在中国的教育正在与世界接轨,教育理念的冲突也随之而来。首先要改变学历教育的思想,不能有学历歧视的思想。现在很多人都认为高职学历不如本科学历,许多企业入职也只对本科学生开放,导致许多学生不愿意去高职学校上学。所以必须改变这种错误的学历歧视思想。其次,要改变知识灌输的教育理念,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观念。要改变传统的认为教育就是知识继承的教育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社会传送创新人才。最后,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教育不能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输知识,教会他们怎么做事,教育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怎么做人,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道德的学生。

2.符合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课程体系的建立

要想培养出专业的人才,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新的教学体系,按照“以人为本”和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优化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目前,高职院校按照职业需要设立了不同的教育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要自行选课,这一模式打破了学校安排上什么课,学生就上什么课的状况,为学生提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更为有效的学习模式。

3.特色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构建

高职学校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它是为培养专业人才设立的学校,它的教学构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知识,也就基本知识、理论,进行高知识含量的职业技术教育;二是职业能力的教育,主要进行专业技能教育,强调实际性和应用性。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高职学校教育的特点,要将特色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高职机械类专业要对知识进行严格挑选,只教给学生必须的知识,只要足够学生使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在专业文化知识上达到“高、精、尖”的效果。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老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虑,着重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上岗就业能力,并且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总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经过高职机械类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与不断探索实践,进行不断的完善。只要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教育工作者不断坚持,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一定会日趋完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试谈创新实践型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6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院结合实际,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出了大型主机专业。经过三年多的调整和不断深化,开创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实训就业一体的培养体系。本文主要论述了我院大型主机专业方向教学情况和人才培养的经验。

1 引言

当前,计算机人才供需关系十分不对称,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其主要原因是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没有培养出满足市场要求的人才。因此,大学的专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即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不断产生相应的新的专业,更新甚至淘汰一些老的专业。

大型主机广泛应用于金融、保险、证券等大型企业,它以其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安全性等特点在各系列服务器中独秀一枝,同时它还是大型数据中心,是实现节能减排、绿色计算的首选平台。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应用系统的不断扩充,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于大型主机。然而,目前大型主机人才匮乏,特别是在中国,基本没有专业化的人才,因此高校大型主机专业应运而生。

2 大型主机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    2.1 大型主机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专业方向的设置主要是制定教学计划,设置专业课程。人才培养中的专业建设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必须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并立足于学科发展现实,以开放而动态的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最大限度地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人尽其用。课程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决定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我校结合主机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了分步骤的课程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基本素质—通识教育课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及艺术类课程。

(2) 基础知识—基础课平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路、离散数学、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导论等。

(3) 专业知识—专业课平台: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

(4) 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综合素质、课程设计。

(5) 特色—方向特色课程平台:大型机操作系统、JCL语言、COBOL程序设计、大型机交易处理系统、大型机数据库、主机金融案例分析等。

第五方面为大型主机专业方向的特色课程,都是企业需求的反映。在课程设置之初,通过对典型应用企业的走访、研讨,和国内重点院校如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的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论证,最终形成的课程体系符合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原则。课程的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主动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当今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挑战的时代,要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就必须激发、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们一直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就会有猎奇的心理,而这种心理也正是学生产生兴趣和创新的动力。课程的开始,除了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大概内容,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用途,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比如,在同学们刚接触课程的时候,对他们说:“你们知道大型主机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和我们很近,你知道每次使用ATM取钱的时候,都是大型主机在处理你的交易吗?”等,这样学生就立即对陌生的东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想搞明白ATM的后台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去查阅资料,主动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上机练习的`学时,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有兴趣主动地一步一步去完成。比如在“CICS交易处理”这门课程的上机实验设置上,一开始讲授MAP的时候,让学生用定义MAP的汇编宏来设计常见的ATM界面;当学习到CICS访问VSAM的时候,将客户信息存放在VSAM中,客户端通过前面设计的MAP进行操作,进行类似的取钱、存钱、转帐等工作,操作VSAM;当学到CICS访问DB2的时候,将在VSAM中存储的客户信息放到DB2的表中。这样,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上机实验的练习难度不断提高。而学生的兴趣却日趋浓厚,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水平提高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了,可以通过自己所学去实现一个简单的银行ATM系统了。当讲述“主机金融案例分析”课程的时候,再将前面所设计的模拟ATM系统加上WEB界面,让不太友好的界面变成丰富多彩的WEB界面,进一步模拟网上银行。这样的实验设计让学生一步步实现了看上去很高深的东西,最后自己能够模拟真正的系统,学生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收获感,对课程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总之,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提倡“以问题为中心”,在上机实践环节,我们提倡“课课要衔接,编程不断线”的教学理念。

2.3 实训环节

动手能力欠缺,没有工作经验是应届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竞争的一个薄弱环节。超过50%的用人单位认为,只懂理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由此可知,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专业建设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必须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拥有超过10000平方米的实训基地,该基地为辽宁省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基地在全球范围内整合IBM、微软、瑞萨等全球知名IT企业合作伙伴的教育资源,采用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引进国际知名IT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案例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弥补了应届生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经过一年大型主机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大型主机的基本知识,大四上学期全部进入实训基地,历时4-6个月。他们由IBM公司的项目经理指导,完全按照公司的规范和要求完成实际的项目,在实践中深化对学习知识的运用和理解,从企业文化、时间管理、项目管理、业务理解、需求分析、设计编码、产品监控、测试验收等方面掌握软件开发流程,掌握一个成熟项目的国际化开发规范,加强动手实践环节。实训环节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增强就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的无缝链接,保证人才的实用化。

3 结束语

目前,我校的大型主机专业已经开办了三年,毕业学生近百人。其中50%以上服务于IBM公司,大部分已经成为公司项目组的技术骨干;其他学生大多服务于花旗软件、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知名企业。三年来,参加主机方向课程的学生达1000余人次。另外,受IBM公司委托,短期培训人数达200余人。

试谈创新实践型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7

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我国一种比较年轻的学制, 其目的在于探索构建适合初中毕业生为起点的专业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模式, 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贯通, 对学生的培养进行整体设计, 使学生具备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 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不同的行业企业, 不同的岗位特性, 决定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地质勘查专业作为理工科类专业, 其人才培养具有以下显著特征:职业技能侧重于综合分析能力 (心智性) 训练而非工具性训练;专业岗位训练内容多为而非人机型;企业岗位 (学生) 群体性规模化训练难度较大。 这种明显有别于普通工科类专业的科学研究式心智性训练等特点, 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五年一贯制地质勘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向及职业教育特点。

一、明确五年一贯制地质勘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应掌握哪些工作技能, 不是学校说了算, 而是取决于行业职业标准。 通过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矿产勘查企业、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矿产资源咨询评估企业进行的相关岗位设置、 主要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地质勘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湖北省及国内重要成矿地区, 全面服务地质矿产勘查行业,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地质技术员岗位需要,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具备基本区域地质调查能力、矿产勘查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由于五年一贯制高职与“3+2”和高中后高职不同特点, 要建立由学校、行业、企业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充分考虑五年一贯制学生的特点,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体系上, 要着眼“一体化”, 而不单纯是中高职课程的拼凑, 结合五年一贯制具体内涵和学生特点, 合理确定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 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整体构建五年一贯制地质勘查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的变革, 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体系。 五年一贯制地质勘查专业课程设置, 应具有时代特征和高教特色, 注意融合、吸纳并实践教师教育和职业教育新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 以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按照上述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课体系的建构中既不能是在原中职地质勘查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而成, 又不能简单地以现有高职地质勘查专业的课程思路建构, 要建立具有五年一贯制自身教育教学特征的新颖的课程体系。 为此, 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整体建构。

(一) 明确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架构总体思路。

所谓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对五年学制进行总体设计, 不再区分中职与高职。 采用“3.5+0.5+1”模式对五年学制进行总体设计, 即校内教育培训阶段3.5年, 校内综合实训0.5年, 校外顶岗实习1年。 充分发挥五年一贯制高职学制较长的优势, 体现对学生整体设计、一站式培养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 遵循地质认知规律, 构建课程体系。

地质勘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 对事物认知规律,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2) 地质认知规律, 由简单地质现象认识到复杂地质现象认识, 由单一地质现象认识到综合地质现象认识。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 从而形成了从基础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 到综合能力培养的进阶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构架 (图1) 。

(三) 实施 “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过程, 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 要强化实践教学, 加大实践课程比重, 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全程化”, 就是将地质勘查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教学课程与内容和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定位、统筹安排, 贯穿于学生5个学年10个学期的学习生活中。 全程化既是实践理念, 实施策略, 又是操作模式。 一年级安排2周野外地质认识实习, 让学生对本专业将来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性质有清醒认识, 对地质工作的艰辛有初步体验;二年级安排一次4周的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实训, 三年级安排4周的矿区地质编录实训, 四年级安排安排为一个学期 (0.5) 地质调查与找矿综合实训, 实训内容涵盖基础地质技能、区域地质调查技能和矿产资源勘查技能。 地质调查与找矿综合实训课程, 向前对岗位实训项目进行整合, 向后为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单位进行岗位职业素质与技能储备, 从而将校内职业教育培养与顶岗实习企业需要有机衔接。 上述实训都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地矿行业标准为学习成果的检验标准, 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 让学生切身体会地质工作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激发学生对地质找矿的学习兴趣;五年级安排40周 (1) 的顶岗实习, 学生全部到地矿企业、矿山企业等参与生产项目, 提高职业综合技能, 实现实践教学与岗位工作“零”距离。

通过专业认知、课程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培养内容与途径达到全程化实践教学的目标, 即在时间上要全程延通, 在空间上要全方位展开, 在内容上要全面整合, 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年一贯制高职地质勘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在我院刚刚起步, 我们要在了解国内外学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基础上, 对五年一贯制高职地质调勘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运作机制、考核标准等核心要素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分析, 并从实践角度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探索, 努力形成具有行业特色多元化的五年一贯制地质勘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切合行业、岗位特点, 符合企业需要。以五年一贯制高职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为例, 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架构设计, 重新定位五年一贯制地质勘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整体构建五年一贯制地质勘查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阐述五年长学制地质勘查专业在实训层面人才培养方面所具有的特有优势, 形成具有行业特色多元化的五年一贯制地质勘查人专业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地质勘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Z].教职成[2002]2号文件.

[2]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Z].[2014]2号文件.

[3]魏俊飞.五年一贯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职教通讯, 2011 (16) .

[4]王宇.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 2014 (2) .

试谈创新实践型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8

中职院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策略近些年来,我国会展行业正以一种强劲的发展态势与势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经历初期爆发型发展态势以后,要想保证会展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就要重视专业人才培养。不管是会展行业发展,还是其他行业发展,人才储备都是其发展的基本条件,必须予以充分重视。所以,一定要重视中职院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的展开,为培养会展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职院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

在实践性应用型专业教学中,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环节,二者缺一不可,并且不能厚此薄彼。然而在实际会展专业教学过程中,很多中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其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一是教学形式全是课堂教学,根本没有开展实践教学。二是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就是实践教学,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联系,导致脱节现象严重,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内容认知程度较低

在会展专业教学中,缺乏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认知,也是造成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重要因素。因为缺乏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全面认识,导致实践教学内容落实不到位,进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会展专业教学内容和会展行业运营过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平行性,然而中职院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中,经常对会展行业运营过程予以忽略,或者对会展行业认知不够全面,导致实践教学内容相对零散,不够连贯,使得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中职院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初始简单实践

在初期教学阶段,基础理论学习是重点,针对会展专业而言,先开展简单的实践活动是比较好的选择。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对于刚进入中职院校的会展专业学生而言,其中约有70%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会展是什么,会展专业学什么。在此形势下,需要让学生对会展专业进行直观了解,以此正确认知与掌握以后所从事的工作,进而展开有效的学习。例如,可以让学生自行组队,策划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可以让学生参加本系部、本专业的活动方案制定,如辩论赛、拔河赛等,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观了解会展行业。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始于实践,但并不是排斥理论教学,在实践活动中结合《会展概论》《沟通技巧》等知识的讲解,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夯实理论基础

在完成初始简单实践和基础理论教学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实践过程向学生讲解会展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在此阶段教学中,可以设置《会展实务》《会展营销》《会展策划》等专业课程,让学生对会展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以此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现阶段,会展行业从业人员大多数均是来自于公关、设计、营销等专业,只是凭借个人工作经验开展项目,缺乏规范、完整的知识体系,工作效果并不理想。针对会展专业学生而言,掌握系统的会展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其竞争力,能够让其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所以,一定要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专业实战

初始简单实践和专业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会展专业,具备相对全面、系统的会展专业知识,然而从会展教育可操作性角度分析,只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才可以将其真正转变成自己的知识。为此,在会展专业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些实习、实践的机会,例如,在学院承办或者主办各项大型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并且组成会展项目小组,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会展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院内展览、竞赛等活动,通过市场调研、信息采集分析等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形成应用型理论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技能型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剧,中职教育目标不仅要注重“学以致用”,还要树立“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理念,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专业实践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以此为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提供可靠保障,同时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对于会展专业教学而言,大到会展项目策划,小到展示设计、电话沟通技巧等,均是理论应用范畴。为此,要想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应用型理论,就要重视学生的积累与领悟。例如,通过设置《会展项目实训指导课》,指导学生展开实战操作,同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积累与领悟,让学生更好的梳理理论知识,并且在实战操作中进行有效的联系,从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理论体系,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展专业教学作为促进会展行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与基石,是保证会展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中职院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总结,提出了“实践+专业理论+实战+应用型理论”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与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明梅.会展专业项目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3):60-61+76.

[2]侯越.会展专业“以赛代训”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34):237.

[3]周全明.会展专业分层互惠式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22-124.

试谈创新实践型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9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杨珺,吴淑春,吴怡春,徐建国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色彩,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是专业特色建设的指导方针。文章阐述了搭建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校所合作平台,在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创新突显工学结合的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从“非典”“甲流”到“三鹿奶粉”“大头娃娃”,一系列公共卫生领域中的突发事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生命安全,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卫生检验与检疫工作,出台了若干相关法规,明确了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的建设,强调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建设。国家加大了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投入,加强了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监测和管理。相应的,社会对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007年,我校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设置了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上层建筑,决定着专业的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应该顺应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为了使专业更贴近工作岗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一、立足基层和一线岗位,调研工作岗位

2010年,针对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较详细地调研了浙江省24家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其中18个被调查单位均属于区县级单位,分别属于浙江省9个设区市。调研的对象是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卫生检验相关业务科室及一线卫生检验技术专家。

调研获悉: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卫生检验相关业务科室涉及理化室(科)、微生物室(科)和预防医学门诊。部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卫生检验(室)科,承担卫生理化检验和卫生微生物检验的业务。部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预防医学门诊归在预防保健科下,包括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等有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健

康体检和签证、肺结核门诊、犬伤门诊、普通门诊等工作。

本次调研明确了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专科层次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主要工作岗位包括卫生理化检验、卫生微生物检验、病原微生物检验、从业人员体检。主要工作任务涉及:1.常见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

2.各类食品、水样、涂抹样品、工作场所、公共场所、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的卫生学指标和病原微生物检验;3.各类食品、水样、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样品和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居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卫生理化检验;4.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等。

二、搭建校所合作平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

2009年,由校领导牵头,经双方多次交流和协商,我校与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达成共识,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是浙江省内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技术管理指导中心、卫生检验检测中心、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和疾病信息管理中心。校所合作平台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一)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成为我校的教学基地

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检验仪器设备也是日新月异。掌握先进的检验仪器,是卫生检验人员必备的职业技能,也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如果依靠学校购置各种检验仪器设备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这不但是学校的经济负担,也是社会资源浪费。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具有与国际接轨、符合国家实验设计要求的实验室,不但有诸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原子吸收仪、实时荧光定量PCR等高端检测仪器,还有仪器操作维护与检测结果分析判断的一线技术专家。

成为我校教学基地后,将学生的实践课堂搬到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由中心一线技术专家担当老师,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明白未来职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学生实际操作检测仪器,学会仪器操作和维护的基本要领,了解检测结果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一举三得,资源利用合理、教学效果最大,一线技术骨干也丰富了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学经验。

(二)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成为我校的实习基地

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承担了大量的检测任务,需要专业学生为卫生检验一线人员当助手。所以,本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也是合作双赢的体现。站在省级疾病控制中心的高点上,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更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最好的专业培训。而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也可以缓解人手不够的压力。

三、校所通融,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调研的基础上[2],由专业负责人提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随后广泛征求省内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一线

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稿。最后由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一线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显岗位任务为核心,工学结合为主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在基层和一线岗位从事公共卫生检验、疾病监控以及环境监测的高技能人才。明确工作岗位,即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从业人员体检。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传统,构建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重构课程体系:基于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从业人员体检三个主要工作岗位,分解工作任务,剖析职业知识技能素质结构,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环境因子卫生理化检验、食品卫生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寄生虫检验、临床与职业卫生检验、检验仪器及实验室管理。将“卫生理化检验”拆分成“环境因子卫生理化检验”和“食品卫生理化检验”,从课时数和课程要求上进一步强化理化检验工作的重要性。针对从业人员体检的职业岗位增加了临床与职业卫生检验课程,加强临床检验和生化检验的技能培养。基于分子诊断技术在卫生检验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在专业拓展课程里增设了分子诊断技术这门课程。取消细胞生物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

(二)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落实到教研室的建设中,创新性地成立了由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理化所为主体的卫生理化教研室。该所所长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成员由8位卫生理化所一线技术人员和1位学校专任教师组成。组建一年来,重新筛选和组合了课程教学内容,编写了新的实验教材,出色完成了教学任务,成为本专业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排头兵”。另外,本专业要求专任老师每年2月时间在各级疾病控制中心进修,熟悉岗位任务和最近专业进展,强化双师素质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例如,微生物检验课程的病毒检测仿真实验课,在学校检验实训中心的P2实验室,学生模拟完成粪便中戊肝病毒的PCR鉴定项目。一个实验项目下来,学生熟悉了P2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掌握粪便标本中病毒检测技能。再如,环境因子卫生理化检验课程的现场检测实验课,地点就在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所,学生模拟实际的检测工作任务,按照检验标准进行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铜和铁、气相色谱法食品中农药残留等。学生既掌握了检测技术与知识,又体会到岗位的工作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四)实习调整与管理:学生实习调整为“两段式”:前24周分派到浙江省内17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顶岗实习,后19周根据就业需要学生选择单位进行自主实习。实习期间,按照实习大纲要求,以实习单位为主、学校为辅,有带教老师具体负责,进行学生的实习工作与日常管理。灵活的“两段式”实习,既

保证学生技能实践学习,也兼顾学生的就业需要。实习结束后,由双方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确保实习效果。

四、专业建设的思考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色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建设特色专业、品牌专业[3,4]。何为特色专业呢,应该是人“有”我“优”的专业。“优”最终体现在学校培养“出口”上,即培养出岗位首选的、口碑最佳的专业高技能人才。所以,特色专业的建设,始终以工作岗位为前提,走工学结合的路线。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之路还将继续,开发与岗位任务对接的课程,探索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建立能力优先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人生和职业规划,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

[参考文献]

[1] 陈农心.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98-99.[2] 吴怡春,安 娜,张 晖,等.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验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4):43,46.[3]李 晶,陈 廷,张 凯,等.试论医学检验卫生检验方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0):1022-1024.

[4]孟凡云,曹庆景,范保兴,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医学相关专业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7-8.[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杨珺,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微生物检验教学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科学2007规划课题(编号SC6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ultivating pattern of combin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in sanitary examination and quarantine technical college

YANG Jun,WU Shu-chun,WU Yi-chun,XU Jian-guo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53, Zhejiang, China)

Abstract:The sanitary examination and quarantine technical college ha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skill is the key to building.This paper describes to set up a win-win co-operation and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between the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and

试谈创新实践型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10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据统计,2016年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65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缓解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高等院校必须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现高等院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功能。

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区域经济发展为基本定位,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且知识、能力与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在当前形势下对我校材控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也是学生就业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目前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类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授课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料一般由教师个人制作收集,对相关知识的讲解会有所偏颇,且缺乏知识的发展更新;而学生则早已适应了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趣也不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相关课程介绍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材料及制备工艺、原理,还包括大量的新型材料,而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要让学生了解到先进的新型材料的发展概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发生了改变,不仅要求毕业生系统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积极探索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设计。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入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知识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跨院系、跨专业的选修课,打破专业、院系之间的壁垒,使学生选课不受年级、院系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兴趣和个性正是创新创业的前提。

二、创新教学方式,注重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一)坚持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内容更新的统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资料-授课教材,其内容应及时反映当前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专业教师应及时更新和修订教材体系,使授课内容更科学合理、更贴近实际,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相关知识。

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向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方法转变。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之间互相启发,彼此促进。同时鼓励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自然地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进去。

(二)课堂学术报告教学

为了使学生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大学将训练学生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上。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上,将授课与学术报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开辟第二课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定期开展课堂学术报告[1]。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提前布置相关的主题,小组内进行任务分工与协作,课前进行文献资料搜集、分析,并动手做多媒体课件,课堂上的讲解与表述,同时开展课堂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授课效果,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报告会,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

(三)科研项目式教学

科研与教学是辩证的统一体,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学质量的关键,科研式教学是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2]。它是以真实的科研项目为载体,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工程实例、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实验室里展示有关典型材料的样品和组织照片等,供学生课余参观,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也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真实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任务,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通过对科研项目深入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研项目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互相获得灵感与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注重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

(一)建立“导师制”,开放科研实验室,实施科研驱动

中原工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建有“金刚石高效精密锯切工具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一系列科研平台,能为各类项目的开展提供优良条件。

通过教师学生互选的形式建立导师制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或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科研项目[3]。这样,参加导师制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可以逐步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中去,导师每周会安排半天到一天的时间来解答学生学习上遇到的疑难问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师生间平等争论,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质疑精神。学生们在发现和解决科研项目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中,全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方法、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以创新创业项目及学科竞赛及为载体,以赛促能

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金相技能大赛、铸造工艺大赛等创新实践活动。学校和院系从资金和设备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并邀请相关领域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科技人员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团队小组自主选题,围绕参赛要求,多学科、多领域的团队合作,分工明确。这样,学生能在实践中更多地找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和不足之处,培养其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能力以及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更高质量地创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双导师制,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能力

通过实施校内老师加企业工程师的双导师制模式,在联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专题讲座与技术培训,全方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

本专业在多年的项目合作过程中与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学生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实习实训。专业为每三到四名学生从合作企业单位聘请配备一名校外指导老师。在校内导师的日常管理和辅导之外,这些校外导师可充分利用本单位的优势和资源共同对学生的科研、实践和论文工作进行指导,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社会生产实践的机会,锻炼与提高自身的能力。这种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建立在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基础上的,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既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企业也可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更好地引进合适人才。

四、探索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校企共建科研基地的协同创新模式可有效地避免目前高等教育理论教学脱离生产实际、与市场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校企协同创新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4]。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地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和开设新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竞争力。

教师通过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合作研发工作,既能够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些教师也能将企业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技术加以总结并带到课堂的教学中去,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的需求[4]。实现了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对接,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这些产学研合作企业成为了我校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依托,同时也是学生实践和锻炼的场所。

五、结语

上一篇:如何辨别兰蔻香水的真假?下一篇:精确制导武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