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文化发展探析

2024-08-17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探析(共8篇)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探析 篇1

摘要:在企业文化概念中,介绍了企业文化的概念、模式及层次结构分析,发现了企业文化的本质——企业的价值观。随后,在企业文化现状中,分析了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和企业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误区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理解透彻企业文化的本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指出企业文化建设应注重“以人为本”、有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发展自己的特色以及注重创新几大要点。

关键词:企业文化;现状;建设;以人为本

前言

当今,企业文化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地在各种场合被企业家所关注。无论是声名显赫的跨国公司,或是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都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作用。

随着中国市场的企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许多企业面临企业改制、战略转型等管理变革问题,企业文化已逐渐成为能否顺利实现管理变革的最大制约因素。如何通过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及企业经营业绩,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但是在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直接引进了企业文化的管理形式,而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实质等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因此,需要对企业文化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创建我国优秀的企业文化。同时需要真正认识企业文化的深切内涵,真正体会到用优秀文化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是摆在每一位中国企业家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要建设企业文化,首先应该清楚什么是企业文化。虽然“企业文化”大家听得多了,但是要任何人给企业文化一个准确的定义,恐怕很难有人能说得清楚。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国内外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表述。

美国学者约朝翰。P。科特和詹姆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拥有的那些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通的文化现象“.据统计,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大概有180多种,也就是说,几乎每个管理学家者有企业文化的定义。

魏术著<<企业文化塑造__企业生命常青藤>>中,作者这样总结企业文化的定义:“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价值理念”

综合以上的专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现象者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由一个企业文化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普遍享用,而不是企业中某些人特有,并且是企业发展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二)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身处二十一世纪激烈市场经济竞争中,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新世纪的必然要求。

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21世纪的竞争将会因经济全球化而加剧,超强的世界经济的竞争,对企业的经营思想、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制度建设和行为规范,都将是一种严峻的考验。要想在经济全球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的企业,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难以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2.企业竞争具体表现为产品的竞争,产品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较量。企业文化较量的实体是企业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来自于比较完善的企业用人机制和良好的企业用人环境。建立新世纪企业文化,是创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和优良的企业环境,使企业能够在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得以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3.半个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成功的企业总是与成功的企业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优秀的企业无不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进入21世纪,尽管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企业性质、基础、现状和所处的环境都各不相同,但是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所处的困境以及寻求出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似乎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建立新世纪企业文化。

4.进入21世纪,全球信息化、跨国公司兼并、企业强强联合,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对中国的企业将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中国的企业能否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迅速转变观念和机制,关键取决于企业文化。因此,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的长远发展,其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意义更加重大。

二、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一)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踏人市场经济的时间尚短,企业界对企业文化的接受也就刚刚开始。大多数企业没有企业文化这个概念,因此也就更谈不上如何去建设自己的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了。

初期,国内企业主要通过CI方式推广,并与企业形象、品牌建设结合在一起,或模仿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一些大企业的沉浮,认识到了CI式企业文化不能帮助企业发展,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企业内部员工关系、职业化培训、团队精神等,希望能得到切实的帮助。于是,企业理念,价值观,员工凝聚力等有关企业文化的范畴,成为目前企业文化发展的方向。

1.伦理型企业文化。伦理型企业文化主张德治,重视道德感化,而轻制度。中国人重情义,这是多少年来的优良传统。将人情加入到我们的管理中也就自然成为了中华民族企业的特征。这样做自然有着非常积极的方面,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会给企业管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应该说,将感情适当地带入管理中,会给员工带来正面的激励作用。但是,如果单纯由于感情的因素,就破坏了制度的执行,则只能给企业的正常动作带来负面影响。

2.关系型企业文化。关系型企业文化强调各种关系的重要,它将人事关系作为一切活动的中心;它敬重人事,而不尊重科学;重视同事关系。以关系融洽为衡量成绩的主要标准。裙带关系长期存在,会逐渐使得企业组织机能弱化,出现因人设职,机构臃肿的现象。让我们来看上面提到的事例带来的影响,在我们的统计发现,员工认为,目前公司不良现象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由于某些员工与领导有关系而拥有特权上。占统计人数的43%,对该企业的正常运转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企业文化的建设

根据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及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抓好以下主要环节:

1.科学地确定企业文化的内容。在确定企业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1)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文化的渐进性,结合国家、企业的未来目标和任务考虑文化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进步,必然导致人们心理及行为模式的发展和变异。文化的渐进是一条客观规律,也是实现民族的、企业的新目标、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2)根据企业的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现实条件,形成企业的共性文化和个性文化。例如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协作精神、严格的纪律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商品经济要求与用户搞好关系,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但各企业在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人员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客观上会产生和要求不同的文化特点。例如投资大、见效慢、风险性较大的企业,一般需要远见卓识、深思熟虑、严谨的态度和作风,而生产生活消费品的企业则要求灵活、机敏的作风。

(3)对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和现有的企业文化采取批判与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取辩证分析的方法,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特别要善于发扬本企业的优良传统。

(4)重视个性发展。一个企业的文化个性,是这个企业在文化上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性。国内外的优秀企业,都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的企业。我国企业自觉的文化建设刚刚开始,更需要重视企业文化个性的发展。首先要认清自己的特点,发挥本企业及其文化素质的某种优势,在自己经验基础上发展本企业的文化个性。

2.积极强化,持之以恒。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信条、口号、作风、习俗、礼仪等文化要素,是不断进行积极强化的产物。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也应遵循这些法则,对员工行为给以积极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应是企业的长期行为,由组织的少数人创造、倡导的某种文化质,传播到组织的每个团体,再由一个个团体传播给每一个人,使之在企业的每个角落里生根、开花、结果,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变企业文化的模式,不仅要长期积累新文化质,而且要同旧文化质的“惰性”作反复较量、长期斗争。不仅要经过鉴别,以决定取舍,而且要经过长时间的加工制作、消化领会,才能把它吸收进自己的文化里。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长期努力,持之以恒。

三、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建适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基本因素。本文首先对企业文化的概念模式及层次结构进行分析并了解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也是迄今为止对每个企业来说最具挑战的一环。优

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长久不衰的基础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埃德加H.沙因(美).企业文化生存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刘光明.企业文化(中科院研究生教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吴倬.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清华哲学教材系Ⅱ)[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4]郭湛.哲学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陈伯齐.“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M].湖南社会科学,2004.

[6]叶生.思维决定一切:企业战略,文化,与人力资源[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4.

[7]叶生.重塑:企业文化培训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8]王璞.企业文化咨询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9]约翰?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0]斯蒂芬?P?罗宾森.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回答:2009-09-30 19:27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谢谢

以下是特别推荐给您的相关问题

请答复: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企业特有风险又称为什么?

如何策划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以什么标准来进行岗位的分级?

小型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应怎样开展?

其它回答 共1条回答

评论

罗西难得

[学者]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理念、制度、行为与物质。

其中理念层是核心,包括愿景、使命、价值观、精神、企业哲学、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等;

制度层包括企业各种制度与规范,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各项制度,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

行为层主要包括高层、中层、基层和员工的管理行为,这些行为体现了公司的文化;

物质层主要包括企业的VI、办公环境、雕塑、内刊、宣传栏等一切可见的能够体现公司文化的东西。

如何建立企业文化,主要包括:

中国缺少的并不是先进的文化理念和优秀的人才,缺乏的是正确理解企业文化,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员工的日常工作,并全力推行的管理者。

在我们长期为企业做企业文化咨询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实际,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塑造方法。

一、提炼企业经营理念并加以宣讲

1. 行业特点分析:企业文化要与行业特性和企业的经营特点相一致,别人的企业文化,未必适合你的企业。

2. 广泛征求意见:企业文化并非只是高层的一己之见,要得到大家的认同,首先要征求大家的意见,很多人把企业文化认为是总经理文化、高层文化,这是不对的,企业文化首先应该企业大多数员工都认同的文化。为了做到这一点,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共同探讨公司的文化。不妨先由高层制造危机感,让大家产生文化变革的需求和动机,然后在各个层面征求意见,取得对原有文化糟粕和优势的认知,最后采取扬弃的办法,保留原有企业文化的精华部分,并广泛进行宣扬,让全体员工都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怎么产生的。

3. 提炼核心理念:在我们为企业做咨询的过程中,首先问企业老总的一句话就是:“您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概括公司的文化吗?”很多企业的老总都要思考半天,其实如果不是在第一秒就回答出答案,这时答案已经不重要了,说明这个企业的文化并不明晰,连老总都不能马上说出,更何况基层的员工呢!因此,我们在为企业做咨询时,都是建议企业必须首先树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且要成为企业员工都认知和认同的理念,同时在做品牌推广时,要让客户和顾客也认同企业的这种价值观念。比如海尔,“真诚到永远”已经由最初的产品和品牌的理念,上升为一个企业的理念,成为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

4. 扩展为理念体系:企业应该有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但基于这样的理念,还必须拓展为企业各个层面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使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完整起来。比如海尔,围绕他的核心理念,形成了完整的理念体系:人才理念——海尔赛马不相马;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兼并理念——吃修克鱼;研发理念——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难题。在这些理念背后,又有相应的办法和制度作为支撑,使整个理念体系变得生动而有效。

5. 沟通渠道建设:企业理念要得到员工的认同,必须在企业的各个沟通渠道进行宣传和阐释,企业内刊、板报、宣传栏、各种会议、研讨会、局域网,都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宣传的工具,要让员工深刻理解公司的文化是什么,怎么做才符合公司的文化。同时,企业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应有意识地宣扬企业的文化,让顾客和客户认知本公司的文化,只有产生了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才能成为公司的忠诚客户。

二、转化为相应的制度

1. 把制度落到纸面:不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只停留在理念宣传的阶段,不能深入进行塑造,一方面在于领导者缺乏系统建设企业文化的决心和勇气,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企业文化的塑造有误解,认为企业文化是以理念塑造为主的,如果把他变成制度,就会削弱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其实并非如此,优秀的文化要落到纸面,让大家有法可依,有章可寻。尤其对于人力资源制度,包括招聘、培训、考核、薪酬、任免、奖惩等,都应该深刻体现出公司的企业文化。著名的惠普公司,他的文化非常强调对人才的培养,因此他制定了完善的培训制度,员工从入职开始,就一步步地接受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另外,作为制度的一部分,惠普把培训也列入每个经理人的职责,他们90%的培训课程是由经理们上的。在惠普公司的理念中,认为这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投资。惠普公司只所以能成为行业内的楷模,就在于不仅树立了一种优秀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更把这种文化生根发芽,制定了科学的制度来落实这些优秀的理念。

2. 存在就是合理吗?不少企业重新树立了自己的文化,但是如何修改公司现有的各项制度,使其与公司的文化相融合,是个难点。在我们做咨询的过程中发现,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发出这样的疑问:“你们做的制度的确很科学,可我们现在的制度感觉更合理。”请问“存在的就一定是合理的吗?”企业多年形成的制度有很多历史的、现实的和人为的原因,在进行战略调整、文化重塑和组织变革后,很多制度已经根本不适应企业的发展了,比如很多企业的薪酬政策,很明显的有忽视绩效考核、因人而异、级差过小的现象,但是企业同时担心如果实行市场化的薪酬制度后,会激发员工的矛盾,引发企业的不稳定,因此陷入取舍的两难之中。企业里有不少领导者最初是变革的积极推动者,可一旦这种变革有损自己的利益,他马上就会成为反对力量。所以在进行企业文化塑造时,企业领导者必须先问问自己,下定决心了吗?自己会首先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吗?

三、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并进行宣传

1. 理念故事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不是只让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认同,而是让所有的员工,甚至是临时的员工都认同你,这才叫卓越的企业文化。企业在导入新的企业文化时,首先应该根据自己提炼的理念体系,找出企业内部现在或者过去相应的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宣传和表扬,并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进行重新阐释。海尔总裁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耳熟能详,是理念故事化的典范。

2. 故事理念化:在企业文化的长期建设中,先进人物的评选和宣传要以理念为核心,注重从理念方面对先进的人物和事迹进行提炼,对符合企业文化的人物和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在一家合资公司的企业文化咨询项目中,我们帮助他们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进行先进人物的评选,并在公司内部和相关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让全体员工都知道为什么他们是先进,他们做的哪些事是符合公司的企业文化的,这样的榜样为其他员工树立了一面旗帜,同时也使企业文化的推广变得具体而生动。

四、跨越沟通,让你离员工更近

1. 称呼的艺术:企业文化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要以为企业文化有多高深,作为高层管理者,只要你在日常工作中稍加注意,一样能塑造出浓浓的企业文化氛围。在惠普,即使对董事长,都是直呼其名。同样的,在联想集团,从总经理到基层员工,大家都提倡直呼其名。通过这样的称呼,拉近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提升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如果您是以为老板,明天见到你的一位下属,试着只叫他的名字,看看效果如何。

2. 定期走访:高层管理者是企业文化的“设计师”和“牧师”,既是建设者,也是传播者。不要离你的员工太远,抽出时间到你“大厦”的建筑现场看看那些辛勤工作的“工人”们,慰问一下他们,并适时地传播你的文化,这非常有效。通用电器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明确提出“痛恨官僚主义”,提倡管理人员深入基层,进行调查走访。总裁韦尔奇经常找一些中层和基层主管进行沟通,他的一句名言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3. 定期接见:不管是大型的公司,还是小型的企业,作为高层管理人员,定期(每月或者每季)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单独会见一下那些来自公司基层的员工,可以是表现突出的,也可以是问题员工,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仅使您更具亲和力,而且使组织减少官僚作风,保持沟通的顺畅,让您更多的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

五、以身作则,最为关键

1. 企业高层的角色:作为企业文化的建筑师,高层管理人员承担着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工作。有一次一个企业老总问我:“你觉得塑造企业文化什么最关键?”我告诉他:“是你先把自己塑造成为企业文化的楷模!”一些企业高层管理者总感觉企业文化是为了激励和约束员工,其实更应该激励和约束的,恰恰是那些企业文化的塑造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次我辅导一家企业做企业文化,他们老总说自己非常重视人才,希望企业理念在这方面有所体现,在我们谈话时,恰好安排要面试一个中层经理,当他的秘书告诉他面试者来了时,他却满不在乎地说:“让他再等半个小时,我有事走不开。”一件小事足以体现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了。企业的高层领导往往是各种理念、制度的直接破坏者,他们负面的言行对企业文化的破坏作用更大。

2. 从点滴做起:很多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塑造时,喜欢大张旗鼓地开展一些活动、培训和研讨,其实企业文化的精髓更集中在企业日常管理的点点滴滴上。作为企业管理者,不管是高层还是中层,都应该从自己的工作出发,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和作风,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在思科,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思科总部的员工看到他们的总裁钱珀思先生,大老远地从街对面小跑着过来,这位员工后来才知道,原来钱珀斯先生看到公司门口的停车位已满,就把车停到街对面,但又有几位重要的客人在等着他,所以他只好几乎是小跑着回公司了。因为在思科,最好的停车位是留给员工的,管理人员哪怕是全球总裁也不享有特权。再比如GE公司,他有一个价值观的卡片,要求每个人必须随身携带,就连总裁,也随时都拿出这个卡片,对员工进行宣传,对顾客进行讲解。试想我们国内的许多公司高层管理者,你有这些世界一流公司总裁的理念和作风吗?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探析 篇2

关键词:唐代文化,繁荣,原因

唐代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宽容和摄取, 推动中国文明走在了当时世界的前列, 在文学、宗教、哲学、史学、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地理、百工技艺等方面的传承发展上, 均有重大的突破。尤为突出的是还造就了一个丰富浓烈的艺术世界。中国的诗歌在唐代达到了辉煌巅峰, 不仅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等诗歌巨匠, 在社会各阶层当中也充满了诗歌创作的热情。在这个时期, 中国古典诗歌“无体不备, 无体不善”, 无论内容、风格、形式、技巧, 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 令后人叹为观止。苏轼曾说:“君子之于学, 百工之于技, 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 文至于韩退之, 书至于颜鲁公, 画至于吴道子, 古今之变, 天下之能事毕矣。” (《东坡题跋·书吴道子画后》) 不仅古人如此, 今人依然对唐代文化推崇备至。唐代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 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政局统一稳定

李唐王朝, 结束了隋末的动荡, 使历史再次归于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维持了四海升平的局面。稳定的政局为唐代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唐朝历代统治者大都进行开明的政治统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之下, 李唐自建立伊始, 开明的统治者便调整政策, 着力更除前弊, 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使唐代的社会经济趋于空前的繁荣。农业是封建经济之根本。唐王朝的开拓者及后继者一方面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大规模兴修水利, 整饬交通, 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国力逐步增强, 给文化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而伴随着盛世的到来而与日俱增的民族自豪感也深入人心促成了文化队伍的日益壮大。此外, 唐代文化的气象恢宏, 与地主阶级的的深刻变化休戚相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 他们凭借门第时代盘踞高位, 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 而出身寒门的庶族则进身不易。然而, 在隋唐时期, 门阀士族势力急剧没落, 大批的中下层士子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庶族寒士登上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处于上升阶段的他们, 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信心, 使得唐代文化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息。唐代文化的创新是全面的, 道德、风俗、哲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服饰诸端, 无不呈现出一代新风的气派。而其中诗歌一项, 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 加之其本身又具有便于保存、便于流传的特点, 成就尤为显赫。但是应当看到, 数百年来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全新文化氛围, 以及文化开放所带来的勃勃生机, 更是使这一艺术形式异彩大放的深层原因。诗歌在唐代获得了适合其茁壮生长的沃土, 而诗歌的巨大成就, 则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凸现出唐代文化的辉煌。也正因为如此, “唐诗”几乎可以视之为唐文化的时代铭牌。

二、经济发展主要是手工业技术和城市商业发展

唐代国家长期统一, 社会相对安定, 生产力有较大发展, 封建经济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加强, 使这一时期官营和私营手工业都获得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利用纬丝显花的纬锦, 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经锦。绞缬、蜡缬、夹缬等印花工艺广泛使用, 使唐代丝织品的纹饰色彩更加斑斓。精美富丽的金银器, 铸造精良的铜镜等, 均显示了唐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唐代经济繁荣、疆域辽阔, 这是唐文化博大精深的根本原因。城市人民生活富足, 生活资料得到满足, 便产生了艺术自觉性。便利的交通、安定的生活都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阔大的疆域使人民大众产生了自豪感, 于是唐代文化无时不体现着一种气势逼人的气息。

三、开放和兼容的对外政策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拥有世界上高度发展的生产力, 有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欣欣向荣的科学技术。唐代国力强盛, 具有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旺盛的生命力, 在对外开放和交流方面盛况空前;同时强大的国力支持着它以博大的胸襟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语言学、音乐、美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袄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及至马球运动等等。唐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大规模吸收, 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 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均可称为卓越范例。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的差异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 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 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所谓“有容乃大”, 正是唐文化如此繁荣的深厚根基。“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 。由此可观, 一个时代当有一个时代之文学。唐文化正是在这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包容与融合, 继承与创新, 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树立起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推至一个新的巅峰。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 无不喷涌奔腾昂扬的生命力;昭陵古雕中雄壮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 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敦煌莫高窟艺术、霓裳羽衣舞更是充满着异域风情。纵观历史, 我国在有唐之前出现的两次文化繁荣均是在社会动荡时期, 在国家统一时期并没有出现文化如此繁荣的景象。而光辉灿烂的唐文化却正是在社会历史大一统的局面下, 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兄弟民族的文化以及外域文化的结果。这种心态决定了其在统治上采取各种开明的政策, 促进中原的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相融合, 中华文化与中亚、西亚以及其他文化进一步交流, 使得唐代文化呈现出色彩斑斓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当前中国文化的走向提供相当的借鉴。

四、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 文化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全面对外开放为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 中华文化可以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国内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较之从前更加频繁,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开放与交融是民族文化不衰的动因, 整合创新是民族文化长存的生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 整合与创新非但没有改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质, 还为之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正如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合流所促成的文化新变一样, 本着这种兼收并蓄发扬传承的精神, 中华文化必定在新的时期展现新的不同的面貌, 终将不负久远而辉煌的历史承载, 开启属于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崭新的文化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2]朱仁书.中国书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3]冯天瑜, 何晓明, 周积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探析 篇3

关键词:现代企业;企业文化;作用

一、前言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企业的所有人员的处事方式、符号、仪式、信念、价值观等形成的特殊文化现象。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都形成了自身的企业文化,文化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代企业发展进入到“知识时代”和“文化时代”。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作用逐渐的引起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二、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析

(1)提高企业的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具有自身固定的企业精神以及价值观,让企业的所有员工感受到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价值,让所有的员工感受到属于企业员工的一种归属感和荣誉感,并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的激励机制以及良好的积极氛围,能够通过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来实现,同时企业文化形成的价值导向以及企业氛围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性,便于将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能够为企业的员工带来更高层次的满足感。此外,还能够让员工形成稳定的驱动力和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员工从被动接受逐渐的转化成自觉行动,具有持久的激励作用。

(2)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具有一种内动力,被员工认同成一种精神黏合力,帮助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员工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将企业的所有员工紧密的结合起来,促使企业上下、左右的关系更加和谐与密切,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文化凝聚作用的主要表现为: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了一套判断与评价的标准,促使员工根据此标准更有效的解决遇到的问题,即使出现冲突与矛盾,也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促使员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企业的员工协调一致,目标明确,彼此之间具有较深的认同感,让企业的所有员工形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思想。

(3)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是否具有优秀的人才,是否能够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产品,具有优秀人才的企业构成的企业团队,能够为企业带来充足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企业积极的向前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氛围,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稳固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诚信力,促进企业团结一致,同时创建公正、公平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发展实力向综合,促进企业先进文化创建的同时,促使企业稳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增强企业制度的生命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制度能够规范企业的生产进度,也能够规范员工的工作流程,从企业的精神层面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企业文化价值取向和精神的引导下,树立典型的优秀先进事迹或者人为形象,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的目标,促使企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保证企业制度的创新性和健全性。

(5)辐射功能。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员工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了成熟的模式,其不仅能够在企业的组织内部发挥作用,还会通过各种形式,例如商业交易、宣传等,对社会以及其他企业造成影响。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形态和观念形态,通常以企业的英雄模范人物、产品以及生产资料等为载体,把企业的文化、价值等反映到外界,以此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树立良好的口碑和信誉,扩大自身企业的影响力。

三、促进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措施

(1)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企业文化。现代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保证企业文化的构建具有与时俱进的现实性、时代性和先进性,实现管理和技术的创新,同时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以此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依据。

(2)以知识成本经营理念构建企业文化。企业员工的知识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知识竞争实力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企业应该立足企业中知识构建的现状,通过不断的提高企业的文化成本水平,构建符合企业实际状况的知识成本文化。

(3)以人为本构建企业文化。以人文本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和谐发展的基础,以人为本构建企业文化的步骤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的尊重员工、帮助员工以及体谅员工,为企业塑造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体现企业对员工的人为关怀;其次,构建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尽可能的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再者,制定合理的培训机制,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保证员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速度,同时保证企业文化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撑。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通过创建属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根基,并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企业文化体系,对促进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霞.浅析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学理论,2014,1(20):173-174.

[2]胡海燕.论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的作用及其建设[J].现代商业,2012,12(8):107-108.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 篇4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也随之产生并迅速发展,遍布各行各业,农村电子商务也应运而生。在伴随着城市网购市场的逐渐饱和,竞争的激烈,农村电商市场已然成为电商巨头们争抢的下一片“蓝海”,所以电商的下一轮机会在农村市场。但就目前的形式来说,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是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着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脚步。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找到可行的且适合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以及对未来农村电商的发展趋势作简要分析。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

存在的问题

发展对策

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农业电商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也逐步加快,农业网站数量倍增,农业企业开始入驻电商平台或自建电商。总体来说,我国农业电商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和其他国家成熟的农村电商还存在很大差距。而我国农村市场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规模化生产,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农民没有获得市场上有效的信息。而农村这个大市场,能成为电子商务的又一个潜力市场,所以要对农村的生产模式进行改造,加强信息传递,促进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购物习惯难以改变

农民购物渠道主要有两个:乡间小卖部与传统的集市,对于大件商品可能是进城购买了。对于农民而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最保险的交易方式,但这个也是最传统的思想。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在线下进行购物,完成自己的购买需求。于是,如何改变农民的意识去进行上网购物,甚至是将自家的农产品放到网上去销售,这些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

2.农民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

我国大部分农村,电脑的普及程度很差,甚至在一些贫困山区连电话都没有普及,这就给农村建立电子商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电子商务活动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具备一套健全的网络设施,普及和传播农业信息。由于发展农村农业信息化的人才缺乏、体系不健全,加上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相关技术知识了解很少,降低了农民对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3.农村的物流配送体系比较落后

我国农村人口地域分布广泛较偏僻,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物流技术难度较高。大多数物流公司的配送范围只覆盖到县一级地区,没有延伸到乡镇,一些偏远的地区更是被排除在配送范围之外,即使这些地方的农民有电子商务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并且缺乏专业的农业物流公司。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我国虽然在建设信息化方面有所投入,但是在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上仍然缺乏资金支持。我国农村现有的网络通信设施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定电子商务的要求,在农村电子商务的软件的建设方面,受制于经济文化的限制,使得一些技术人员不愿意到农村去,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5.农村电商方面缺乏人才 在农村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电脑操作能力的年轻人往往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呆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大学和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又不愿意到农村去, 使得农业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缺乏, 影响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

三、如何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电商平台的展开需要完整的网络配套设施、较高的网络普及率的支撑。因此要搞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只有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网络环境,并降低成本,减少费用,为开展电商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所以必须普及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知识,提高因特网的宽带服务,加强网站建设,建立大型的综合性的农村信息化网站,引导农民积极踊跃的进入市场,主动地参与电子商务活动,亲自动手体验电子商务的操作流程,在网上发布自己的农产品,与商家进行产品信息交流,吸取其它发展电子商务成功的商家经验,为开展电子商务创造有力的基础条件。

2.优化物流配送

我国农产品种类多,生产单位较小,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配送需求属多点次,物流技术难度较高。因此,要认真研究农产品的配送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建设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规划运输路线,缩短配送距离,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并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使得农产品可以快速且低成本地流通出去。

3.加强农村文化教育

要加强农村教育,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使更多的人认识计算机、认识网络,另一方面教会农民如何使用电商平台,如何在网上搜寻信息、如何在网上进行交易、如何在网上进行结算,使得农民的生产科学化、规模化。在发展农村电商的工作中,要广泛宣传电商的优越性,要让农民看到电商的发展趋势,关键是要解决农民从事电商的内在积极性问题。要纠正农民对于电商的偏见,使农民化被动为主动。同时,鼓励专业大学毕业生和高级人才到基层农村为广大农民提高农村电子商务运用指导,使农民积极主动地运用电子商务进行网络交易,这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要保障。

4.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单位应积极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并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完善的发展空间。面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制定健全有效的电子商务发展政策,加大在农村的教育资金的投入,正确的引导,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四、为什么一定要发展农村电商?

1、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农村交通、信息的闭塞,往往有丰富的产品卖不出去。这种现象说明了农村市场信息供给严重不足和信息沟通不畅。随着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大户等市场主体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有效的信息。因此, 加强商务信息服务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定要求。

2、解决农产品流通理由的需要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在正常的流通过程中存在这问题,而且功能也不完善, 更不能起到有效引导和组织生产的作用。农民虽然在多方面已经努力地去适应市场的需要, 但在销售方面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 不能主动地选择最有利的市场去销售,而是被动地等待市场的选择。电子商务的发展就是为了解决农业发展中农产品的流通,改造在传统市场中的流通过程, 形成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组成的流通流程,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通过信息服务和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可以不断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通过网络实现农产品营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从而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4、城镇化的新模式需要

我国正进入城镇化加速的时期,长期以来行政指令主导下的资源分配模式、以乡补城的发展策略,让公共投资的大部分留在了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少数大城市,倒逼城市面积扩张,公共资源配置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大城市病”日益严重。

五、未来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1、农村电子商务领域未来会越来越广泛

在电商人才的引领下,利用电子商务的技术积极发展农业、建设美丽农村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电子商务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城市人群特别是年轻人,已形成了网购习惯。随着农村电商人才的增加,农村网络及交通环境的改善,电子商务也将会在农村流行起来,并将为三农发展服务。

2、未来输入型发展会深入农村电子商务

农村目前是以农产品营销推广为主,以卖农产品为主,且针对性特强。准确的来说,目前是农业产品的电商,将来所有农产品均可以电商形式进行。现在的农村都是以输出产品为主,以获得经济收入,在未来农村不仅有输出,也会有输入型发展,实现农村与农村或城市的产品交换。

3、未来农村电商发展需要大量专业电商人士

目前在做农业电商的基本以新进农业领域的少数企业在做,或一些热心爱好者在做。随着电商的大力发展,需大量的电商专业人才进入,因为目前电商还处于发展期,有诸如电商个体登记、电商经营税收、电商诚信、电商领域的法律问题、电商经营产品质量监督等都有待成熟正规化,均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进入为之服务导航。

4、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目前,农村电商涉及面小,且基本弱小。随着三农领域电商的全面开展,电商的广泛流行,许多配套设施及服务要完善起来,这必须有大量的投资保障。如目前的农产品电商发展就需要产品保鲜、产品运输、产品质量监测等配套服务,这就需要不少投入。

.六、总结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探析 篇5

作者:谢永利 李土林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数: 63更新日期:2011年03月25日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科学,可以凝聚企业员工,发挥企业潜能,促进企业素质的全面提高。煤矿企业文化,就是和煤矿这一特定生产经营行业相联系的企业文化。

煤矿企业文化建设,是煤矿企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煤矿企业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管理,保障职工劳动安全和生命安全,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煤矿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 益 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具有煤矿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设施、载体、内容、形式、作品及宣传教育手段等等,为煤矿企业持续发展和改革、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由于受市场变化、煤价下跌、企业经营困难、资金紧缺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硬件建设的步伐缓慢,与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思想认识、思想观念、精神产品等软件 建设 严重滞后,与职工群众的要求相去甚远;个别管理部门和领导,由于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它作为实现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由于对它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不够,没有采取得力的措施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甚至个别领导置职工生命安全于不顾,重利忘义,致使煤矿企业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无法挽回的政治影响,韩城局4.21事故和铜川局陈家山矿、鹤岗等局的特大事故就是例证。所有这些问题,充分说明煤矿企业亟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那么,如何认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煤矿企业为什么要改进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从软实力、软手段方面 如何改进和加强呢?本文仅此浅 探 如下:

一、如何认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为什么要改进和加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首先,要从煤矿企业文化的内涵理解煤矿安全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简单地说就是经营理念、价值观、思考及行为模式,也就是在企业里如何做事、如何对人,它是适应新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而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管理理论,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那么,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就是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一种高层 次 的安全管理理论,是一种“以人为本”、“以煤炭生产为中心”的安全经营管理理念。

其次,要从煤矿企业文化的特性、功能、结构层次认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特性、功能等。

煤矿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一样,从文化的角度讲,它是人类文化的亚子系统,是人类社会一般文化和企业特殊的生产活动相联系的文化体系。一方面,具有文化的共性,即整体系统性、层次结构性、功能目的性、历史继承性和发展性。另一方面,这种共性又存在于企业特殊的生产经营和社会生活中,包含着企业特殊的文化内容、本职特性和规律,具有其个性。从结构层次上看,企业文化分三个层次,表层是物质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包括矿井、厂房、机器、产品等;中层是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机构、领导体制等;深层是精神文化(或叫观念文化),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出来,包括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经营哲学、人际关系、思想传统、精神风貌等。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是管理,作为管理科学,企业文化正是通过提高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素质来实行管理的。就是为

实现企业的目的发挥文化的功能,对企业进行管理。同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子系统,它是安全与企业文化的联姻,也具有企业文化所具有的一般属性、结构、功能。第三,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看企业 安全 文化建设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与文化的联姻。广义上讲就是“人本文化”,说到底也就是人的管理。对于企业,它具有导向凝聚、群体激励、吸引渗透等作用。熔铸培植激励职工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是其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于从文化心 理 层次营造一种能使职工的士气永远处于最佳状态的文化氛围,是其一项重要工作;建设 企业 文化,最根本的前提是以人为中心。而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同样具有企业文化所具有的作用和建设内容。第四,从落实 “ 依靠 ” 方针、“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 的高度认识改进和加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结合煤矿行业特点等,笔者认为,改进和加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和科学发展观 的必要条件,是由我们国家、企业性质和煤炭行业生产环境险恶、生产劳动粗重、职工队伍结构多元化、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决定的,是保障职工人身安全和生存权的需要,也是保护生产力,保证煤矿企业改革、稳定、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的必然要求。概括地说就是公有制决定加强,企业理应加强,职工需要加强,保障要求加强,依靠必须加强,事故启示加强,改革呼唤加强,发展稳定离不开加强。只有通过加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而促进安全管理,保障主人翁最基本的生存权,也就是生命安全,依靠才有基础,企业才有活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到体现,企业才能稳定,生产才能发展,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二、改进和加强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如前所述,既然改进和加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既重要又必要,那么,如何改进和加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呢?笔者以为,当前 除加强“执法监察”外,在软手段建设方面 应抓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九种观念,重视和强化思想观念建设。

改进和加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思想观念建设是前提。当前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要在管理者和管理部门、全体职工中树立九种思想观念,即人本观念;人文 观念 ;全员观念;安全是最大效益观念;安全文化产业观念;职工是国家的主人、企业的主力的观念;违章作业就是自杀,违章指挥就是杀人的观念; 以及“生命至上,规章至尊”、“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等安全理念。从而启发、强化社会成员的安全意识,筑起安全生产思想防线,为构建“有序、和谐、幸福”的安全环境,为全社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共同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改进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对象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人。因此,改进和加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是 关键。

按照“以人为本”原则,改进和加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一要面向全体员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要突出“三个重点”,即职工素质、生产作业环境、安全薄弱环节重点。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让职工参与安全文化建设,在参与中建设,在建设中参与。尊重职工的意愿和要求,按照职工安全的需要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活动,注重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规范意识和操作技能,创作适合职工口味的安全文化精神产品,运用职工喜闻乐见的安全管理和安全宣传教育手段、途径和形式,使安全教育艺术化,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用优秀作品,培育企业精神,提高职工的精神素质。如韩城矿务局桑树坪煤矿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创作安全文艺节目《孩子的呼唤》、安全快板、小品、安全秦腔演唱等安全文化产品和形式,在职工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职工观看后,发自肺

腑地说:“看了这些节目,唤起了我们心中的安全责任感,为了不使 ‘ 妻子哭着要丈夫,父母哭着要儿子,孩子哭着要父亲 ’ 的悲剧在矿区重演,我们一定要坚持安全生产,再不干那种害人害己的违章事了”。二要在安全管理中,理解职工的心 理 需要,实行人文化的安全管理。在实行安全管理过程中,坚决摒弃那种以罚代教、以罚代管、只罚不教的传统做法和冷面孔、铁心肠、动辄训人的做法;在安全宣传教育中,要注重人文化教育,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同时要注意引导职工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要关心职工疾苦,掌握职工的思想脉搏和动态,经常开展家访谈心活动,为职工排忧解难,消除其思想疑虑和后顾之忧。特别要关心那些安全生产 中 盲目蛮干的胆大人、麻痹大意的粗心人、马虎凑合的糊涂人、精神压力的苦恼人、思想波动的情绪人、智力低下的痴呆人、不学无术的愚昧人、投机取巧的懒惰人以及 新婚前后的幸福人、探亲归来的疲劳人等 十 种易发生事故的危险人。要通过教育培训,实现四个转变,即安全意识上实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工程质量由静态达标向动态全过程达标转变;安全能动性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安全素质方面 向 实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转变。三要建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使职工下井前、升井后天天能听到安全广播、安全嘱咐、看上安全报刊杂志、安全电视和安全文艺节目、安全广告、安全宣传标语、安全图片;井下处处能看到安全警标,听到安全讯号;避灾能找到安全路线、安全方位,时时刻刻处在安全文化的氛围中受到安全教育,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安全生产,事事处处唤起安全意识,坚持安全生产。这样,就会使职工切身感 受 到党和国家、企业真正把他们当主人,时刻关心他们的安全,从而使他们在企业生产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干标准活、干放心活、干安全活、尽主人责。

第三,坚持专兼结合,健全和完善安全文化体系。

改进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安全文化体系是保证。

在健全和完善安全文化体系中,一要结合行业特点,健全和完善专兼群结合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六个安全生产体系,即安全生产指挥体系、安全生产监察体系、安全生产教育体系、安全生产宣传体系、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后勤体系。要充分发挥安全管理部门在安全管理上的作用,坚持“六个强化”,强化规范管理、强化层次管理、强化系统管理、强化现场管理、强化重点管理、强化目标管理。要充分发挥职代会对安全决策和安全制度的审议和安全管理、安全劳动保护的监督;充分发挥安检员、群监员、协管员和职工代表的作用,组织他们经常参与安全监督检查,开展安全巡视、安全咨询等活动;要在全体职工中认真落实《煤矿工人安全生产十项权利》,广泛开展“查隐患、反三违、防事故”,争当安全好哨兵,争当优秀群监员、青岗员、安全协管好“矿嫂”等竞赛安全生产活动,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从而保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全员参与、全员关注安全、全员关爱生命的氛围,做到领导不违章指挥,职工不违章作业,企业消灭不安全事故。要注意建立企业的安全文化队伍,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产业列入各级领导和安全管理部门的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要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建设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从严,增强其 刚 性;在制度执行上要 刚 柔 相济。既要严格按制度办事,对那些事故责任者要严处,直到追究法律责任,又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责任者和职工都受到教育。

三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健全和完善安全防范设施,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和防范措施。要把好五道防线,即思想防线、技能防线、安全装置防线、管理防线和救护防线。实现四个转变,即从职能转变、干部精力转变、工作方法转变、资金使用上优先安全、实现根本性转变。要加大对职工安全劳动保护用品和工作现场安全设施的投入,特别是一些瓦斯突出的高沼气矿井,要加大对一通三防设施 投入 的力度,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 的 设施,做好瓦斯的监测和超前监控,预防重大事故发生。

第四,在安全文化建设上,要坚持重在建设、重在参与、重在自我教育的原则,做好六个结合。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 篇6

2.1.1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站点有了显著的发展。

1994年以来,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相继开通运行,标志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些成果,建起了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1/3。农业部利用网络协议信息发布与查询等技术,建成的专业面涵盖较宽,信息存储、处理及发布能力较强,信息资源丰富和更新量较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联网用户已发展到了3000多家。据农业部信息中心检索,到初,中国大陆农业网站数量已达3000多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数量可排在世界前10名以内

2.1.2 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已经开始起步。

目前,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有了良好开端,32个省(区、市)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多数省份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有1/3的省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据统计,广东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当迅速,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2.2.1全国上网用户比例很低,农民上网更少。

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全国将近7800多万网民中,从事与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不足1%,而且绝大部分是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且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和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真正上网的农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中网络成本较高,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是中国农民上网的主要阻碍。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约为3000元至4000元;农村电话上网费用3.6元/小时,在加上各种培训费用,普遍农民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

2.2.2农业网站不多,网站分布不均衡,且利用程度低。

根据CNNIC的调查结果表明:互联网的用户分布与农业网站的地区分布相似,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用户很少,而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技术水平更低,对信息和技术的需求更加重要。同时,以农业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也不高,并且利用程度低。在所有的网站中,基本上可以分成下列类型:①由中央部委建立的网站和各级政府建立的网站;②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网站;③各行业建立的专业性网站;④少部分个人的网站;⑤非农业信息网站中的农业信息专栏。

2.2.3 基础工作水平低,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所涉及的信息关系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原有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也是近几年的比较正规进行。尽管各个单位都有数据库,但真正可以投入运行的并不多。即使为数不多的数据库,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要使用它们,也是困难重重。制作单位利益和数据保密问题,使得这些数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很大的浪费。

2.2.4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网站较多,但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网站风起云涌,形式和内容雷同,缺少特色,专业性和实用性不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发挥。目前,除了几个有影响的国家级网站外,一些地方性的网站建设水平还不够高,一家有的.内容多家都有,甚至导航栏的设置也都大同小异。在内容上以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于农民的信息较少,直观反映的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决策层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缺乏宏观的指导性的农业信息,信息服务尚未形成。同时,我国大部分的农村电子商务网站,设有农产品行情和供需信息发布,但很少发布各个网站对市场需求的评价或预测,更没有各地种植情况的信息,市场信息分析专家的作用没有形成,而农业生产真正需要的这种具有指导意义信息。

2.2.5 网上信息不够开放,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中国传统婚俗文化探析 篇7

婚礼原被记作“昏礼”, 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古代的人们认为黄昏是吉祥的时刻, 所以在黄昏的时候迎娶妻子。另一种说法是在远古时代男性到其他部落抢劫女性成婚, 他们选择黄昏, 目的是使被抢的女性无法再找到回家的路。《礼记·昏义》中曰:“昏礼者, 礼之本也。”这充分体现了在古代社会中, 人们尊崇礼制, 重视婚姻制度, 将婚姻看做社会制度的基础。

从古至今, 产生过多种不同的婚姻形式, 如:表亲婚、交换婚、转房婚、招养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等。表亲婚是指兄弟姐妹的子女之间联姻, 但“同姓相婚, 其生不蕃”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后代, 因此在现代近亲结婚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交换婚是指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 相互交换女性促成婚姻。转房婚的形式是哥哥死亡, 嫂子转嫁给弟弟或者姐姐死亡, 妹妹转嫁给姐夫等。招养婚在民间被称为“招上门女婿”, 是指结婚后, 男方住到女方家里, 女儿不用离开家, 两人一起供养女方的父母, 为父母养老送终, 女婿相当于女方家的儿子。童养婚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普遍的一种婚姻形式, 它是指抱养别人家的童女为养女, 待适当年龄使其与其子完婚。大多数情况下, 女孩年长男孩, 这样就可以帮助婆婆照顾其子, 或者做其他家务事。指腹婚是指两个家庭的父母双方在子女出生降临之后便决定让他们成年之后成亲, 带有浓厚的“父母之命”的色彩, 若有违抗, 便是大逆不道。冥婚又被称为“鬼婚”, 是指两个家庭的父母为自己死去的儿女联姻, 将他们的尸体埋在一起, 以此了却家长的心愿。这是一种极其愚昧的行为, 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社会的风气和正常秩序。

自古以来, 媒妁都被看做使中国人的婚姻合乎道德的楔子。“媒妁之言”与“父母之命”都是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森严的古代中国所必须遵从的, 媒妁便成了婚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角色, 有“无媒不成婚姻”一说。媒妁又称为“月老”、“红娘”或“冰人”, 《卫风·氓》中曰:“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这就充分体现了媒人在婚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媒妁实际上就是在男女双方之间牵线搭桥, 为促成男女之间美满婚姻而奔走。元代王实甫所创的《西厢记》中的红娘就是典型的代表, 她促成了崔莺莺和张生这一段美好的姻缘, 深受后人的喜爱。有的媒人唯利是图, 贪得无厌, 例如《水浒传》里的王婆, 为西门庆和潘金莲牵线搭桥, 引发了一场祸乱, 酿成大错。因此, 如果媒人能正视自己充当的角色, 遵守道德, 成就姻缘, 就能获得公众的认可, 若违背道德操守, 便会引起公众的谴责。

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习俗, 婚礼举行前, 要制定三书, 三书分别指“聘书”、“礼书”和“迎书”。“聘书”是指订亲之书, 在订婚的时候交换;“礼书”是指礼物的清单, 详细记录了礼物的种类和数量, 过大礼时交换;“迎书”是指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所用。婚礼的过程分六个阶段: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首先, 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 若女方家同意此门婚事, 男方则需要携活雁到女方家正式求婚, 男方家会请媒人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 看二人是否匹配。若二人八字相合, 男方就开始为女方准备聘礼, 过大礼的时候多以鸟兽为礼, 上古时聘礼必须为全鹿, 后世流传用鹿皮代之。男方家择好结婚的日子, 携带聘礼去女方家, 请求女方家同意结婚日期。结婚的日期多选为双日子, 寓意好事成双, 大吉大利。最后, 结婚当日, 男方家吹着喇叭抬着花轿去女方家迎娶新娘。

此外, 中国古代传统婚俗中还有许多禁忌, 其中狐臭禁忌就是其中一种。因为在古代, 身体洁净是社交的一个基本要求, 无论是参与重大的祭祀活动, 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侍奉亲人、社会交往, 都必须保持身体和心灵的洁净。狐臭被认为是一种遗传疾病, 对后代会造成不利影响, 不利于保持血统纯净, 因此避免与有狐臭的家族通婚。另外, 在结婚当日, 新娘的月经也是一种禁忌, 古人认为迎亲是大喜的日子, 月经会带来晦气, 会使得婚礼不吉利。在选择婚期的时候, 要特别避开女方的经期, 并且经期的妇女不能前来参加婚礼, 否则会使婚礼不吉利。民间认为经期的妇女是魔鬼附身, 会带来灾难。实际上这些传统的婚俗禁忌是古代人愚昧迷信的表现, 毫无科学依据可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这些禁忌随之消失。

婚姻需要夫妻双方相濡以沫、坦诚相待。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和观念, 对现代的婚姻习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甚至一些少数民族仍然保持传统习俗。中国传统婚俗文化源远流长, 记录了人类发展的历程, 留下了宝贵的价值。

摘要:自古以来婚姻就是一个神圣的话题,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 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的形式、过程及禁忌都蕴含了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婚俗文化, 人们会用端正的态度看待婚姻, 从中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中国传统,婚俗,文化

参考文献

[1]朱星.古代文化基本知识.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9.

[2]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M].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7.

[3]鲍宗豪.婚俗文化, 中国婚俗的轨迹[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和谐企业文化构建探析 篇8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和谐企业文化 协调 构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企业作为具有很强经济活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细胞,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更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因此,本文就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方面加以探讨。

一、和谐企业文化

企业和谐的境界是企业内部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关系融洽、和睦,凝聚力强,并以此为动力不断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口碑和形象,又通过其优质产品,优质服务,让广大用户真正受益。这样的企业,充分体现了它的社会价值,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力量。

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并用来引导和约束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企业管理思想的外展,使企业发展进入和谐状态的文化表现,其实质是企业文化的高层次体现。它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指导,处理企业与职工、政府、新闻媒介、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持企业健康成长,实现企业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构建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和谐企业文化,把企业建设成为和谐企业,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企业是社会的基层经济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的发展既与整个国民经济紧紧相连,又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企业的和谐稳定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定要努力构建和谐的企业,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在这一构建中又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思想信念和群体意识,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信誉,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化解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建立和谐员工关系、劳资关系、干群关系以及员工与企业协调发展的关系,使企业在和谐的环境中获得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另一方面,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一方面,和谐的企业文化留给公众美好印象,获得社会及顾客的信任,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和竞争力,为企业的开拓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和谐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公平、信任的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有助于提高员工地整体素质,有利于企业更快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三、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途径

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企业系统中的方方面面,它包括企业的“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所谓“外部和谐”主要是与政府、新闻媒介、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环境、社会之间的和谐;所谓“内部和谐”主要是企业内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与职工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和谐。

因此,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就是要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利益矛盾,不断促进企业系统中各部分和要素和谐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正确处理好企业内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只是职责分工不同,但其目标都是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各职能部门之间应互相协调、相互配合,实现各职能部门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高层领导应该为部门主管划分工作范围,让他们能够适当发挥,有各自发展的空间,而不会彼此冲突。高级管理层也应当起到协调的作用,为各部门制定一些共同目标,使部门主管在互相协作的基础上寻求自身的发展,实现企业系统中各部分与要素和谐。

2.正确处理好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的关系。职工既是和谐企业文化的主体,又是和谐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只有创造一种企业与职工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才能有效降低员工的压力,消除当前企业与员工的对立情绪。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促使员工自觉地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来。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意倾听职工的心声,尊重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第二,要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职能部室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一方面协调企业利益和员工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组织的活力和产出效率;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提高组织的凝聚力,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第三,要关爱职工,不断改善工作条件,优化生活环境,深入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第四,要积极为职工之间交流搭建平台,促进职工之间互相尊重、相互理解与相互支持,在企业中营造融洽的人际氛围,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3.正确处理好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首先,不同的企业会根据自己的企业性质以及实际的情况而制定不同的供应商关系策略,确定符合公司战略特征的供应商。其次,让供应商更多地参与新产品的开发、参与企业的管理,共同制定质量方案,确定合作目标,从而使企业在改善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得益。第三,与供应商合作财务分析,共同分析成本、利润,共享利益、分担风险,减小对企业运营造成损害。第四,企业应鼓励自己的供应商开拓更多的市场,避免供应商伙伴对自己有太多的依赖。

4.正确处理好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企业应该和顾客建立起长期的伙伴关系,而不是短期的成本节约。首先,企业应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热心为顾客服务。员工是服务的化身,他们与顾客接触程度最高,他们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顾客所感受到的服务品质,进而影响整个公司的信誉。其次,企业应该把服务失误当作一次强化客户关系的机会,其补救措施应该着眼于顾客的忠诚度,而不仅仅认为是在处理顾客的一次抱怨。在处理顾客的投诉和抱怨时,要尊重、理解顾客,耐心倾听事实,不与顾客争执,同时要做到及时处理,减小对顾客的伤害,保持顾客的忠诚度,维持企业的良好信誉。

5.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是企业的管理和监督部门。企业与地方政府建立和谐关系,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动向,另一方面可以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利用政府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调整其他外部关系。对企业来说,一是要尊重和服从地方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积极了解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遵守法律、法规,调节企业和国家、地方的各种关系。二是要严格依法纳税,履行应尽的义务。同时,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与合作,多向地方政府传递企业有关的信息和情况,协调好企业与地方政府中计委、建委、公安、工商、税务等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他们对企业的理解、支持和指导。

6.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的关系。媒体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一方面,企业通过新闻媒介可以了解社会动态和经营环境,获得更多的有利于企业生产和发展的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将企业介绍给社会,帮助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以利于企业发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使企业与新闻媒介之间正向关系化,企业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与新闻媒介交朋友,加强与新闻媒介的联系,与之建立友好密切的关系。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及时报道企业以的动态,积极宣传企业,扩大企业的外界影响。同时,当出现对企业不利的负面新闻时,企业应积极作出反应,认真查清问题,通过新闻媒介阐明观点,消除对企业的不良影响,减少损失。

7.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关系。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对符合自身行业特点的竞争对手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找出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竞争对手给本企业带来的机遇和威胁,及时地掌握竞争对手的动态,为企业决策提供及时地信息。但是,如果企业之间一味对抗,恶性冲撞,只可能是造成两败俱伤。企业之间有竞争,更应该有交流合作。因此,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树立在竞争中交流合作思想观念,不能把企业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通过交流合作,发挥各自特长,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不同企业间资质、信息、经验、市场等资源共享,从而实现企业共同发展,达到双赢或多赢。

8.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是经济目标的实现者,也应该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人。科学的企业发展观应该是企业与环境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只顾企业自身利益,不顾环境利益的企业不为社会所接受,终究要遭淘汰。企业应该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付诸于行动,不断增强环境保护责任,不断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做到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健康生产,促成企业与环境相和谐。此外,企业应时刻注意企业形象,积极参加当地的道路建设、植树绿化等公益活动,加强与地方组织以及当地群众的沟通,并为当地群众提积极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一来优化企业形象,赢得发展机遇,二来为落实我国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9.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是社会肌体的活力细胞。企业在营造自身和谐氛围时,还应该促进企业与社会和谐。企业在创造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首先,企业在遵纪守法方面作出表率,遵守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法和劳动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完成所有的合同义务,带头诚信经营,合法经营;带动企业的雇员、企业所在的社区等共同遵纪守法,共建法治社会。其次,企业要积极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支援社区教育、支持健康、人文关怀、文化与艺术、城市建设等项目的发展,帮助社区改善公共环境,自愿为社区工作。

四、结束语

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构建和谐,事关全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中,我们要用足够的注意力去实现建设和谐企业的任务。

企业文化建设永无止境,构建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更是没有终点。只要坚持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来指导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利益矛盾,必将会实现企业系统中各部分和要素的和谐发展,实现企业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

[2]侯贵松:企业文化这样落地[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

[3]余世维:企业变革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4]李正光:和谐企业的文化基因[J].管理学家,2005(8)

[5]韩广彦:企业职能部门间的有效沟通问题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4(5)

[6]胡江滨:企业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0)

[7]杨月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3)

[8]屈燕妮: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企业文化建设[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3)

上一篇:常用中学生的励志语录下一篇:工业废油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