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拍照技术

2024-08-28

医学影像技术拍照技术(共9篇)

医学影像技术拍照技术 篇1

效果图一

可牛影像小档案:

软件性质:免费软件

软件版本:V2.5.0.1001

软件大小:14.8MB

官方下载:www.keniu.com/

第一步:打开可牛影像,点击“可牛拍照”,下载可牛拍照模块,如图01所示:

图01 打开可牛影像安装可牛拍照

第二步:下载安装完成后点击打开“可牛拍照”即进入拍照界面。调整界面左侧的各项数值,也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使用右侧的场景素材。数值调整完毕后就可以对着摄像头秀各种POSE啦,摆好POSE点击取景框下方的“单拍模式”按钮即可成功取图。如图02所示:

图02 可牛拍照的“取景”界面

第三步:拍照完成后点击“使用可牛影像编辑”,如果需要找拍摄的更多照片则可以点击“照片库”,

牛牛提醒大家利用可牛影像编辑图片后,能使拍摄好的视屏照片锦上添花。如图03所示:

图03 可牛拍照的“拍照”界面

第四步:进入可牛影像图片编辑界面,希望图片更加清晰,画面干净,只需要执行“智能修复→去雾→自动对比度调整→自动曝光→自动亮白”。如图 04所示:

图04 可牛图片编辑界面

第五步:牛牛提示大家,要想图片趣味横生可以为图片添加一些饰品或文字。牛牛在这里要为图中的MM带上一顶中意的帽子。执行“饰品→帽子”,帽子添加好后注意调整帽子的旋转度、大小、透明度喔。如图05所示:

图05 可牛影像的“饰品”界面

第六步:往MM脸蛋上添加两个爱心能让本来甜美乖巧的MM显得俏皮些,执行“饰品→可爱心”选择合适的心形素材,注意调整素材的大小和摆放位置。如图06所示:

医学影像技术拍照技术 篇2

关键词:放射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分析

现在, 放射医学技术以及医学影像技术不断实现了创新, 其内容不断得到了更新完善, 放射医学技术以及医学影像技术促进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放射医学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使医学影像技术的相关内容以及影像检查设备的功能更加完善。

1 X射线技术

X射线是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X射线是由原子中的电子在能量相差悬殊的两个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粒子流, 是一种电磁波。X射线是用肉眼看不到的射线, 但是, X射线在与一些化合物的作用中能够产生荧光, 通过荧光可以展现出来;其能够在电场和磁场中发生偏转, 能够产生折射、反射现象, 其能够穿透物质, 但是X射线对不同的物质的穿透能力是不同的, X射线能够使人体和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发生电离的现象, 对活体细胞会产生破坏作用。利用X射线对人体组织器官病变的检查诊断中, 不同的组织器官对X线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所以受损害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放射医学技术是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 X射线影像不是特别清晰, 图像的分辨率是比较低的, 上世纪50年代之后, 放射医学技术实现了一定的发展, 并且已经研发出了一定的成像系统。在上世界70年代, 计算机技术开始被广泛的研发, 并被应用到X射线检查诊断中, 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将医学影像技术推向了高峰。在上世纪80年代, 磁共振等开始应用到医学的检查诊断中。这些影像检查诊断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 能够在使用中相互结合, 帮助医生对人体病变做出准确的判断, 及时对患者进行准确有效治疗。在一般的诊断中, X射线应用的是最广泛的, 几乎近80%的诊断都是运用X射线的。现在, 不同型号的X射线机被广泛的应用于大小医院中, 在诊断中也开始使用X射线电视设备。医务人员借助这些先进的设备能够减少劳动强度, 并且利用数字化的影像处理方法能够使图像更加的清晰。

2 CT成像技术

C T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 computed tomograhy) 的简称, 是电子计算机与X射线检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1969年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首先设计成功的一种断层摄影装置。CT是借助X线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体进行检查的技术, 其能够实现对人体某一厚度层面的扫描。在CT成像中, 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 应用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对通过人体某一厚度层面的X射线量进行测量, 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由通过显示器或者医用胶片将被检查人体组织器官的影像显示出来, 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将放射医学技术与CT成像技术结合, 能够运用数字影像进行诊断。数字影像的应用实现了医学影像的大变革。CT成像技术的分辨率非常高, 而且其能够实现三维的立体成像, 其密度分辨率也非常高。近年来, 多排螺旋CT影像技术实现了高速的发展, 它是在X射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能够在大的范围内诊断, 而且诊断的速度快, 而且还可以借助后处理技术, 对人体器官和组织进行任意角度的观察, 借助三维立体的图像能够分析不同层面的解剖结构, 不仅仅能够显示横断面, 还能显示人体某一器官组织的立体图形。

3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利用原子核的共振现象。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 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 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能量的物理过程。磁共振成像借助射频磁场使原子核产生磁共振信号, 通过磁共振信号建立被检查物体图像的一种检查诊断方法。核磁共振现象是在上世纪40年代发现的, 起初是被应用于化学的研究上, 建立了核磁共振波谱学。在上世纪70年代, 又有了较为完善的磁共振的理论, 从此磁共振原理被应用到医学中。为防止核素应用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在医学术语中被误解, 出现混乱, 现在一般都只采用磁共振术语, 不再使用核磁共振一词。磁共振不会产生放射性元素, 不会对患者产生危害, 一般应用于软组织的分辨中, 能使软组织的成像更加的清晰。

4 数字化摄影技术

数字化摄影技术即DR, 是应用X射线技术、电荷耦合器以及扫描技术等, 再结合平板探测器技术。该项技术总共有两类技术支撑, 一类是直接的结构类型, 还有一类是间接的结构类型。间接的平板探测器技术是结合硅层的, 有薄膜半导体形成的一个结构, 像信息存放在胶片上。直接数字平板X线成像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直接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的一种新技术, 即采非晶硅平板探测器把穿透人体的X线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 并由计算机重建图像及进行一系列的图像后处理。DR系统主要包括X线发生装置、直接转换平板探测器、系统控制器、影像监示器、影像处理工作站等几部分组成。

5 介入放射学技术

现在, 介入放射学技术发展是比较迅速的, 在医学影像学中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在临床治疗中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从总体的质量上分析, 各类科室的诊断中都会涉及到介入放射学。介入放射学能够推动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其图像的采集系统也是运用了平板探测器和增强电视的。

6 分析影像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分子影像技术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分子影像技术最初是用于纤维的分辨的, 具有极高的分辨能力, 而且其范围能够达到细胞层面和分子层面, 它是在传统的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结合了解剖学的相关原理, 能够从病理的角度去分析图像。分子影像技术使分子生物学与医学影像技术结合, 二者起到共同促进的效果。在2000年, 分子影像学技术被广泛的应用, 其是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在活体的检测上应用, 通过对影像的定量分析, 能够展现生物过程。到目前为止, 核医学成像技术是借助了分子影像技术的原理的。

7结语

医学影像学技术可以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 提高病情诊断的精确性, 确保医生能够利用准确诊断结果使患者得到最科学的及时有效的治疗, 防止病情的耽搁。医学影像学技术融合了各类学科, 在计算机技术和物理学原理的基础上, 实现了高速的发展, 各个学科之间也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高科技的交叉点和现代医学的发展能够使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范围扩大, 在综合的交叉点中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使学科的方向更加的明确。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技术拍照技术 篇3

反差对焦的耗时尴尬

每一款手机摄像头都支持反差对焦,它的基本原理是由摄像头模组内的音圈马达反复推动镜头,不断伸缩以寻找到对焦点与环境有颜色反差的边缘,从而判断用户此次想要拍摄的对象在哪里。

问题来了,如果我们要拍摄的对象颜色和背景色非常接近,那就会出现对不上焦的问题。此外,由于反差对焦的过程中镜头需要反复伸缩全程数次(专业名词叫“反复震荡”)才能找到对焦点,耗时相对很长,也因此容易失去捕捉精彩瞬间的机会,或是出现照片发虚的问题(图1)。

激光对焦望远兴叹

想解决反差对焦总是需要反复推动镜头这种物理位移寻找对焦点的繁琐,提前预知对焦点位置,再控制音圈马达直接捕捉对焦点就是最佳解决方案。于是,通过激光辅助对焦的技术便出炉了。

简单来说,激光对焦就是在摄像头旁边加入激光发射器,借助激光的超高速和反射原理,可快速锁定对焦物体的距离,从而让镜头一步到位移动到指定的位置完成拍摄过程(图2)。激光对焦除了速度快外,在弱光或纯色环境下适应性最强。可惜,激光对焦存在严重的距离限制,通常超过2米的距离,激光对焦就会失效,手机摄像头也会自动切换到反差对焦的模式,只能“望远兴叹”。

相位对焦及时补位

考虑到激光对焦存在距离限制,于是基于CMOS传感器的相位对焦技术便顺应接班。相位对焦的基本原理是在感光元件上预先设定多组对焦像素,专门用来进行相位检测,通过像素之间的距离及其变化判断对焦的偏移值,从而通知音圈马达将镜头直接推向准确对焦点。

需要注意的是,相位对焦技术的每一个对焦像素都是由屏蔽了1/2面积的像素点构成。其中,左侧的像素点只负责拍摄左侧的图像,而右侧像素点则仅负责右侧的图像(图3),系统通过对比(合成)左右图像来判断焦点的位置。

和反差对焦相比,相位对焦的最大优势就是快,但依然存在弱光下容易失效的遗憾。在“没有最快,只有更快”理念的鞭策之下,相位对焦的接班人——双核对焦技术也在手机领域现身了。

双核对焦快上加快

双核对焦的基本原理和相位对焦相似,只是它重构了对焦像素的组合方式:让对焦像素不再分散排布,而是紧挨在一起,而且不再屏蔽1/2的面积(图4)。如此一来,双核对焦技术就能通过左右2个完整的像素点进行对焦。

如果将对焦像素比作人眼,那相位对焦就像是通过2对被遮住一半视线的眼睛来进行对焦,每对眼睛都会失去50%的取景范围和进光量,最终将2对眼睛看到的画面进行合成对比进而实现最终的对焦(图5)。

而双核对焦,就像是直接通过1对完整的眼睛来进行对焦,视野范围和进光量都能在相位对焦的基础上翻倍(图6)。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明显提升对焦速度,还能有效解决在光线不足或移动拍摄的情况下拍照容易发虚的问题。

双核对焦技术的分类

双核对焦技术最早出现在佳能7D mark2和70D等相机身上,而手机领域首度引入这个概念的则是三星旗下的Galaxy S7家族。需要注意的是,Galaxy S7的摄像头(IMX260传感器)采用了“全像素双核”,其1200万像素传感器中的每一个像素点都内置2个光电二极管,而且都能用于对焦(图7)。换句话说,Galaxy S7的传感器拥有1200万个对焦像素。

OPPO R9s则是手机领域第二款引入双核对焦概念的产品。和Galaxy S7的“全像素双核”不同的是,R9s属于“部分像素双核”,其内置的IMX398传感器中大概有90万个像素用于对焦。

这两种双核对焦方案谈不上孰优孰劣,虽然Galaxy S7使用的IMX260传感器对焦像素更多,但它的像素却只有1200万像素,限制了拍摄照片的最高分辨率。而OPPO R9s的IMX398传感器虽然对焦像素偏少,但它的像素值却达到了1600万像素,在很多消费者都习惯以“像素值论英雄”的大环境下,这种更高像素的双核传感器显然更具噱头。

小结

医学影像技术拍照技术 篇4

1 考核方案及实施流程

1.1 考核形式

考核内容:常用摄影体位。根据难易程度将其分为两大组, 包括四肢、胸部、脊柱、腹部、骨盆、头颅等部位的常见体位。学生随机抽选一个摄影体位进行实践操作, 教师根据每个体位的完成情况给予评分。具体考核内容见表1。

1.2 成绩计算

每个摄影体位满分为50分, 两个摄影体位满分100分。

1.3 考核时间及地点

时间:第十九周, 每学时考核10人次, 共6学时。两人一组, 互为被检者。

地点:X线摄影实验一、二室。实验一室作为考核主场, 二室作为侯考生练习区域。

1.4 评分标准 (见表2)

2 考核结果及分析

2.1 成绩分布情况

2.1.1 成绩分布 (见表3) 学生成绩总体较为理想, 74.

8%的学生成绩达到合格水平。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练习中较好地完成了实践任务。但还有10.2%的学生成绩在39分以下, 说明其对设备的使用和操作不熟练。同时反映出实践课上, 个别学生没有投入到操作训练中去, 教师也没有及时发现并督导。

2.1.2 结果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 学生对动手操作不够重视, 疏于练习, 对于操作中的细节没能熟练掌握。比如, 设备操控按钮的配合使用, 体位摆放过程中的先后顺序等。另一方面, 影像设备等大型仪器数量有限, 分组练习时, 学生只能十几个人使用一台设备, 难免造成教师示教过程中出现观察死角。另外, 在学生模拟操作过程中, 两台设备同时使用, 教师很难顾及到每一名学生的操作过程。

为避免此类现象出现, 笔者认为, 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 (1) 示教时, 避免学生在摄影床一侧围成弧状观察, 可将其分为两小组, 分别安排于摄影床两侧。 (2) 强调动手操作对知识掌握的决定性作用, 并在学生操作时加强管理, 合理安排时间, 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训练, 确保每名学生都有所收获。

2.2 失分情况

根据影像技术学体位摆放特点, 结合教学大纲要求, 设置24个常用体位考核标准。对具体失分项目进行统计, 结果见表4。操作失误主要集中在体位设计、中心线、照射野、防护及铅字标记等方面。

2.2.1 体位设计失分分析

体位设计是体位摆放的核心内容, 在理论学习中占比例最大, 实践考核中占40%。58.7%的学生在这一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分。说明要想全面掌握每一个体位的设计要点, 学生还需加强练习。由于学生在理论学习时, 将精力主要放在内容识记上, 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及时, 导致操作中出现细节上的失误。比如, 对于胸部后前位摄影, 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被检者的体位动作上, 忽略了暗盒上下缘包括的范围。也有的学生, 注意了上下缘的调节, 却忽略了左右缘, 导致失分。为加强学生对体位设计要点的掌握,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理论讲授时, 加强多媒体的利用, 结合动态的体位摆放视频, 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 看到实际操作过程, 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学习效果。 (2) 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让学生有更多接触设备的机会, 在操作中找问题, 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3) 分两步进行示教。一是分解操作过程, 强调各步骤要点;二是完整流畅地展示整个操作过程。这样, 在强调细节的同时又兼顾了整体操作的连贯性, 有利于学生模仿学习。

2.2.2 中心线失分分析

中心线的调整是X线成像操作的关键。中心线代表射线的投射方向[1]。常见的方向有水平投射、垂直投射、倾斜投射。任何一个角度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成像结果。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记清中心线的相关内容或是虽然掌握了理论, 但是没有充分理解体表定位标志, 以至出现定位错误。操作时, 训练学生将常见体表标志逐一在被检者体表指认后再调整中心线, 会收到较好效果。

2.2.3 照射野失分分析

照射野是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入射于肢体曝光面的大小[2]。摄影时, 应将X线照射野缩小到能容下肢体被检部位的最大范围。照射野过小, 照片无法显示被检部位整体结构。照射野过大, 会增加散射线, 影响照片对比度, 也不利于对被检者的防护。所以, 要加强照射野调节训练。每一次照射野操作完毕, 教师均要进行评价。目前, 在临床实际操作中, 为了节约时间, 经常会出现照射野一律开到最大进行各部位投照的不规范现象。应该从学校学习时就让学生养成随时调节照射野的习惯, 使操作更加规范、科学。

2.2.4 防护和铅字标记失分分析

随着X线检查相关知识的普及, 患者对于防护日渐重视。所以, 训练中, 要培养学生防护意识。为避免不必要的辐射, 非被照部位要尽量远离照射区或使用相应防护设备, 如铅衣、铅手套、铅皮、铅眼镜等。随着数字化设备键盘的使用, 铅字标记使用频率大大下降。但左右方向的铅字标记在临床上依然频繁使用。在临床工作繁重的今天, 仅通过后期图像处理标记左右等信息, 难免会出纰漏, 而拍片的同时使用传统铅字标记则可避免此类失误, 对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所以, 在平时训练中, 要做到每一次体位摆放都进行铅字标记, 养成良好拍片习惯。

2.2.5 其他失分分析

其他失分项主要有:摄影目的、曝光参数、摄影距离、暗盒尺寸、滤线器、照片显示、语言及服务态度等。其中, 摄影目的、曝光参数、照片显示考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整体失分较少。摄影距离、暗盒尺寸、滤线器除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外, 还从实际应用角度考查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存在的问题有:部分学生没有养成主动调节摄影距离的习惯, 出现在前组摄影状态下直接操作的失误;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立式胸像架的使用, 摄影距离用地砖边长辅助判断的方法。暗盒尺寸选择的失误主要是由于过度紧张, 使用了明显不符合摄影部位大小的暗盒。滤线器的选择失误主要是由于在平常训练中, 使用固定式滤线器的机会较少, 学生对其应用不熟练。所以,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学生应变能力培养, 示教前, 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宜尺寸的暗盒, 思考是否使用滤线器以及选择适宜的摄影距离曝光, 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结语

我校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技能考核改革,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掌握程度, 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考查了学生应变能力, 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同时, 也为今后教学改革提供了反馈信息。应认真对待实践技能考核反映出的问题, 反思教学过程, 改进教学方法, 使学生具备到岗即能上岗, 上岗即能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成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摘要:对206名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考核情况进行回顾分析, 总结实践技能考核反映出的问题以及对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的启发。

关键词:中职,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技能考核

参考文献

[1]胡春玲, 朱爱军.“人卫社杯”护士职业技能竞赛的体会与启示[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6) :34-35.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说课 篇5

【关键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说课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20-0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学院传统优势专业,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范围广,本专业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能适应各级医疗机构影像技术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该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

一、课程性质和定位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由各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探讨和研究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技术,同时也是影像技术专业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学科,通过学习和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生涯上的终身发展能力。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本学科教学大纲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x线摄影基本理论,认识常用x线检查设备基本结构,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操作规程及操作步骤。

(二)能力目标

根据患者病史资料合理选用影像检查技术,熟练操作影像检查设备为患者进行检查,运用所学知识对数字化图像进行正确处理,为诊断医师提供优质的影像。

(三)素质目标

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我们要努力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伤观念、具有团结协作能力和勇于奉献精神的影像技术人才。

二、课程设计

以高职影像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影像科技术岗位所涵盖的工作任务的需要而设置,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临床影像技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和依据。按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采用工-学,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结构组合教学内容,并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模拟实训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从而培养学生适应临床影像技能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选取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教学用的充分结合围绕执业资格考试,合理精简教学内容,适当拓宽学生知识面,本教材共9章内容。按照片处理,摄影条件,摄影基本知识,普通x 线检查,数字x线检查,CT、MRI技术,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复杂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高职高专注重知识“必须、够用”。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以平片摄影及CT检查比例较高,因此在教学计划及课时分配上这两部分内容较大倾斜,结合校内实训和临床见习,重点强化这两部分内容,实现与就业岗位接轨,而暗室技术及造影检查部分由于数字化影像的快速发展,临床应用较少,简单讲解。

三、教学条件

(一)師资结构

一个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重要保障,本门课程师资现有专兼职教师7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助理讲师2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名,结构较为合理。本门课程教学团队也正在积极建设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承担多项科研课题,希望在今后的建设中逐步完善。

(二)学情分析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我们面临的学生是什么情况呢?他们高起点,知识基础总体欠佳,且文理兼有,但学生求知欲强,喜欢动手操作,且空间想象能力好,对理论知识较易理解,加之课堂纪律好,积极性高,整体氛围好,因此在教学组织上充分利用学生优势,因材施教,有效组织好课堂,激发学生潜力。

(三)教材选用及处理

按学院统一要求选用人卫社第3版高职教材,该教材内容繁杂,系统性不够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合理取舍,适当调整。

(四)实训条件

医院放射科为专业实训课提供了有力保障,CR、DR、CT、MRI等实训课均安排到我市两所三甲医院进行,同时也让学生认识临床较前沿的影像设备,同样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章节,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选取项目教学法,病例分析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如在摄影理论部分中采取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普通摄影、CT检查技术及MRI检查技术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将临床操作视频引入课堂,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模拟医患关系,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角色扮演和心理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手段

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静态知识进行动态加工,以图、文、声并茂的实体教学空间和视、听多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创造出更易接受的教学环境,采用一体化教室,使理论与实验教学一体化,教师与学生教学一体化,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案例教学,以案例引导教学,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

(三)课程考核

学期末进行考核,总分100分,其中平时成绩20分(包括小组合作评分,作业,单元检测成绩等);技能操作40分(包括基本操作,医患沟通,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等综合评分;期末成绩40分。

五、教学改革与创新

为满足高职影像专业就业需要,适应飞速发展的影像技术,拟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课程体系改革

我们正积极探索,重新设置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实施模块化教学,将影像专业涵盖的每一个岗位设计为一个总的模块,如x线平片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及诊断技术,整合多个学科,更具系统性和方向性,并将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及国际国内影像新技术融入到课程领域中,充分利用院校合并优势,组织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自编教材及实训指导书。

(二)培养模式改革

继续深化和完善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合模式,在全面学习各类影像检查技术的基础上,设置CT专业方向、MRI专业方向、介入专业方向。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实现以就业为方向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考核改革

拟探索实施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大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的分值,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更加注重能力训练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争春;施明选.论人体解剖学说课的核心要件[J].卫生职业教育,2006(2)

医学影像技术拍照技术 篇6

【摘要】针对一些院校影像技术专业超声医学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完善课程设置,转变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侧重能力培养,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展教学等方面对超声医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超声医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52102210339)、河南省教育厅基础前沿研究(15A180056)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53-01

一、目前超声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超声医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等专业也有超声医学的相关内容,它是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已成为常规诊断手段,但根据我们对一些医学高校相关课程的调查了解,发现超声医学在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进行改革,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教材内容滞后,介绍新知识的教材比如三维重建、介入治疗超声等新技术的较少。

2.超声医学相关课程学时较少,有的院校影像技术专业超声医学课时比例仅占总专业课10%左右,一本四百多页超声医学课本仅有48学时,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同时课程设置也较少,目前广泛开展的课程仅有医学影像设备学、超声诊断学等。

3.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大都是满堂灌,考核重知识轻能力,动手能力不足训练方面缺乏,学生操作技能还有待提高。

二、超聲医学教学改革措施

以上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学校和附属医院相关专业教师从积极转变学生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和设备开展教学,狠抓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丰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1.完善课程设置

完善的课程设置是超声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应加强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电子技术等与现代医学影像学关系密切的教学,以上知识若欠缺,对超声医学专业课学习影响较大,超声中常见同病异征,单纯依靠超声知识在很难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必须附加实验室检查结果加以鉴别。将来超声仪器可能会向微型、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所以加强学生的医学物理学、电子学学习非常重要。

2.利用先进超声设备开展教学

在超声医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超声典型图像信息系统进行教学 。把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典型病例图像进行保存 ,积累各系统有价值的超声影像资料,充分利用学生在医院进行见习时机,让他们通过工作站调阅并查获感兴趣的病例,并进行系统学习,促进学生把超声检查知识与临 床 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建立影像教学网络教室,利用网络教室的服务器直接调取影像数据,可直接在网络教室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提高了教学效果。引进实时三维/四维B超,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时超声检查的体验课,系统讲解实时超声的技术原理、功能、可以开展的项目等等,选取较为典型的案例,利用实时三维/四维彩超的动态录制功能,把检查的整个过程录下来,让学生近距离观摩到老师操作的手法。邀请部分积极有兴趣的学生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专业超声医学知识的理解。

3.侧重能力培养,实习实行导师制度

为了突出能力培养,可以成立超声技能培训中心,并指派老师负责超声检查操作技能培训,使学生可以进行见习操作和得到带教老师的解惑,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衔接。导师制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既往由于没有专人管理,出现了人人都管,最后人人都不管的混乱局面。导师制是指由大影像各科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组成导师组,导师组共同制定实习生的大影像轮转计划,最后指定1名负责管理和考核实习生,实习中加强学生德育,培养良好医德。

4.采用PBL教学法[1]

超声医学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几乎不涉及以问题为基础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己经滞后于高等教育,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以我们提倡采用PBL教学方法。

三、总结

我们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超声医学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促使未来的超声医学向多学科相融合的方向不断发展,超声教学也必须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有用的超声医学检验诊断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贵平,金晨望,强永乾.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策略与趋势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40):818-819.

作者简介:

医学影像技术拍照技术 篇7

1 重视系统解剖是掌握摄影体位的基础

系统解剖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基础, 掌握每一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是学好摄影体位的必经之路, 也是提高摄影体位质量的基础。摄影体位不仅要求对每一脏器、每一骨骼的形态结构非常熟悉, 而且要对临近器官有透彻的了解, 这样才能通过摄影正确显示病变及其范围, 确定摄影时使用的胶片尺寸及摄影条件。此外, 组织器官的体表定位是解剖学的一部分, 在摄影体位上也起着举足轻重作用, 它可使摄影体位更加精确, 同时还可确定照射野的大小以及对病人的辐射程度。可见解剖学对摄影体位教学的重要性, 因此, 我们在讲解摄影体位前必须复习解剖学相关内容。

2 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摄影体位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之所以被广泛使用, 其优势在于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从而降低知识点的难度。摄影体位这部分技能性很强, 有些体位的精度要求较高, 有时难以在黑板上表述清楚, 导致学生在学习规范技能及影像识别等相关内容时较困难。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特别是临床要求的规范动作和常规的操作顺序等都可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一一呈现, 使学生准确把握摄影体位的要领, 便于学习和模仿操作。对于一些特殊病例, 不能实施常规摄影体位操作, 需进行变通摄影时, 也可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予以展示, 从而缩小理论与临床实际的差距。PACS的课堂应用使每个学生都能更精准地看到摄影过程的每个细节。此外, 我们还在校内网站上设置了相关课堂, 包含摄影体位的内容, 如解剖结构、规范操作及影像识别等, 便于学生查阅、复习及练习。

3 授课从课堂搬入实验室

摄影体位授课, 需实地演示才能彻底讲透, 离开实战场地, 就成了纸上谈兵。把课堂搬到实验室, 不仅可以实地讲授摄影体位的摆放, 还可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操作细节及操作顺序。如病人怎样摆放才能到位, 机器怎样使用才算正常, 出现异常情况该怎样处理, 影像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符合标准等;同时, 还可现场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所有这些问题, 只有在实验室才能更好、更彻底地解决。此外, 我校的设备与临床接轨, 学生在掌握摄影体位后即可胜任临床工作。因此, 实验室授课是摄影体位教学的有效手段。

4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只有从学生出发、抓住学生特点,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才能真正掌握所学内容。摄影体位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能, 要求学生动手练习, 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我校实验室有5台摄影设备可供学生摄影体位练习, 在课外活动的开放实验室时间, 启用该专业优秀的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 学生间容易沟通, 而且高年级学生将学习时易犯的错误和纠正方法传授给低年级学生的同时, 自己对知识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是一种互利双赢、双方受益的学习手段。

5 注重临床教师的示教

校内专职教师基础理论讲解到位, 而临床兼职教师示教环节灵活到位, 甚至可就课本上的摄影位置进行变通, 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对待就诊病人, 这是专职教师所不及的。为扬长避短, 我们实行“双师体制”教学, 即专职教师讲解摄影体位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实验课期间聘请临床兼职教师进行规范示教, 并针对不同就诊病人, 将课本基本体位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多方位演示, 如站立位的摄影体位的仰卧或俯卧化。临床教师示教, 能让学生早接触临床, 多接触临床,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临床应用的价值。

6 影像识别可反馈摄影体位的质量

三维的人体落到二维影像上, 肯定会出现部分或全部影像实体重叠的情况, 从而造成对熟悉的解剖结构陌生化。因此, 把二维影像与三维人体对接起来, 并从中获得诊断疾病及反馈摄影体位质量的影像, 是衡量摄影体位掌握程度的尺码。为此, 识别二维正常解剖结构的影像成为把握摄影体位的前提。为强化正常解剖结构的影像识别, 我们对获得的第一摄影体位影像常规讲解其二维影像解剖的特点并明确指出摄影体位到位的关键。此外, 我们还要求学生将每一部位的摄影体位的影像画下来, 分别标识出相应的解剖结构, 并在摄影过程中对获得的影像进行质量评价。

7 临床见习是牢固掌握摄影体位的有效方法

在学校实验室完成摄影体位是掌握摄影体位的第一步, 摄影体位只有应用于临床, 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影像设备的接轨并不意味着所学摄影体位能胜任临床。只有将所学摄影体位应用于临床的各种病人, 才是掌握了摄影体位。在临床上, 不同疾病, 即使同一摄影体位也有不同实施方法, 尽可能让病人不受到医源性[1]伤害, 灵活摄影、清晰显示病情是学习摄影体位的宗旨, 这是临床兼职教师实际操作能力胜过校内专职教师的原因, 也是学校实验室无法实现的。因此, 临床见习可开阔学生视野, 强化摄影体位的学习, 灵活掌握摄影体位。为此, 我们在摄影体位学习期间, 利用周末或课外活动时间分组到部分实习基地进行见习。

总之, 摄影体位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中技能性很强的章节, 只有了解其特点, 并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 将其讲解透彻,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项技能并应用于临床, 在临床中升华。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技术拍照技术 篇8

本项目是国家高职重点建设的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编号06-07-06 100-6C1)的继续,目前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院基金(编号syw09-03)共同支持。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职)是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点专业,2006年底至2009年共建设16个项目,分三大块: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3项;师资队伍建设5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8项,并在2009年底通过教育部验收。2007年开始在全国8个省市招生,学生第一年在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习基础课,第二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学习专业课,第三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的华山、中山医院以及长海、曙光医院顶岗实习,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3年就业率达100%,并按国家规定,毕业生从业一年后都取得了卫生部颁发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上海市教委及学校、学院对该专业建设工作高度重视,继续对本专业的发展给予经费支持,希望通过本项目的调查研究,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上海乃至全国的需求。

0前言

影像医学技术是医学领域中知识更新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随着医院影像技术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医院RIS-PACS-HIS系统将有机融合,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分工、工作模式也随之改变[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相对滞后,我国在岗的十几万技术人员约70%接受过中等专业技术培训,20%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学校的正规培训[2]。我院通过市场调研,建立了医学影像技术高职专业,已培养了四届学生,毕业后就业率100%。本次调研给我院很大的启示,将使我院的教育更适应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2009年1月至2009年9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向上海市20家三级医院和13家二级医院的放射科各发放两张调查问卷表,问卷调查表为参照相关文献及咨询有关专家后自行设计,由被调查的科主任和教学主任共同完成,回收率100%。医学影像技术人力资源状况问卷调查表要求填写具体数字,回收有效份数31份,医学影像技术需求状况问卷调查表是单选,回收有效份数33份。

2 结果与讨论

2.1 医学影像技术人力资源状况

医学影像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内容包括从事医学影像技术的总人数、性别结构、年龄、最后学历和职称分布情况(见表1)。三级医院总人数531人,平均每单位26.6人;二级医院总人数106人,平均每单位11.8人;其中三级医院男性占66.3%,二级医院男性占55.7%,三级医院女性占33.7%,二级医院女性占44.3%。提示:三级、二级医院从事医学影像技术的男性相对较多,而二级医院女性占比高于三级医院。年龄分布三级医院以30岁以下居多,占36.9%;而二级医院以30~40岁居多,占41.5%,二级医院40~50岁构成比明显高于三级医院,50岁以上构成比差异不显著。提示:三级医院过去几年需求旺盛,二级医院人员构成较三级医院老化。学历构成三级医院以大专为主,占比47.6%;二级医院的中专明显高于三级医院,而三级医院的本科及以上明显高于二级医院。提示:三级医院的学历层次高于二级医院。职称构成上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都以初级为主,但三级医院的中高级人员比例明显高于二级医院(见表1)。

2.2 医学影像技术人员需求状况

表2表明三年内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需求以本科学历所占比例较多,约45.5%;需高职占24.2%;需高职+本科占21.2%;硕士、博士需求较少。提示:三年内医学高职影像技术毕业生仍有一定的需求,但学历层次要逐步提高,本科医学影像技术学生培养迫在眉睫。

对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几年内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深造(包括学历进修)的调查显示:约占66.7%的被调查者认为3~4年内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深造;24.2%认为在工作1~2年内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深造。提示:医学高职影像技术毕业生至少工作后4年内,知识就要开始不断更新,学历要提高。

对医学影像技术高职生在学校专业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学习的项目调查表明:CT、MRI、DSA、摄影技术都要学的占93.9%。提示:所有与医学影像有关的技术都很重要,基本知识都应掌握。

对医学影像技术高职生在实际工作中能达到一般岗位要求的调查显示:均能达到的占27.3%;大部分能达到的占66.6%;仅有少部分不能达到。表明之前培养的医学影像技术高职生基本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对医学影像技术高职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最应强化的能力调查显示:设备操作占60.6%;英语阅读占12.1%;临床沟通占27.3%。提示:医学影像技术高职生的教学主要强调技术操作,但英语和临床沟通能力也应重视。

调查当代医学影像技术高职生必不可少的撰写和阅读能力显示:阅读专业杂志、期刊能力占57.6%;阅读仪器说明书的能力占39.4%;撰写工作计划、总结的能力占3.0%。提示:医学影像技术高职生必须学会阅读专业杂志、期刊、仪器说明书的能力,并能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地阅读学习来掌握更新的知识。

调查医学影像技术高职生,除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的比较重要的文化素质是人文基础知识的占33.3%;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各占27.3%;法律知识占12.1%。提示:医学影像技术高职生人文教育需要加强,英语、计算机、法律知识的教育不可或缺。

调查医学影像技术高职生应具有的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迅速适应新环境、新岗位工作的能力各占30.3%;自我学习的能力占24.2%;能不断发现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占15.2%。提示:要培养医学影像技术高职生适应岗位的实践学习能力,并能主动学习,有所见解。

调查高职毕业生除动手操作能力外最应具备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占39.4%;团结协作的能力占33.3%;人际交往的能力占18.2%;发现问题的能力9.1%。提示: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基本的动手能力,还应能解决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有关问题,并应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调查的33家医院,其中有30家曾录用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认为他们在工作中所具备的优点是能服从科室人员安排占30.3%;操作能力强、专业思想稳定各占27.3%;团结协作能力强占6.1%。提示:影像技术高职生除基本的工作能力外,团结协作的能力必须要加强。

调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所凸现的不足是团结协作能力差占33.3%;其他33.3%;专业思想不稳定占24.2%。提示:团结协作的教育亟需加强,有一部分毕业生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存在其他的想法,当然还存在许多其他问题。

30家医院聘用的医学影像技术毕业生对从事技术岗位安心工作占84.9%;不安心工作、想改行的总占比仅6.1%。提示:大部分医学影像技术毕业生安心从事技术岗位工作。

33家医院近三年医学影像技术岗位对于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占科室总需求量的比例<10%的占36.4%;10%~29%的占30.3%;30%~49%的占18.2%;50%以上的占12.1%。提示:医院对高职生的需求比例不高。

33家医院三年对本专业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在3个以上的占45.5%;1个的占21.2%;3个的占18.2%;2个的占15.2%。提示:近三年医学影像技术高职毕业生仍有一定的需求量。

调查显示30家医院对我校培养的三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评价良好的为66.6%;合格的为18.2%;一般的为6.1%。提示:我校过去三年培养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职生大部分都符合各用人单位的要求。

3 结论

本调查研究表明,上海市从事放射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人员以男性、40岁以下居多;职称以初级为主,中高级人才相对缺乏;二级医院人员老化相对显著,未来几年二级医院需求人员比例可能会提高。各医院放射科希望从事影像技术工作人员的学历主要是本科,甚至是博士,并希望工作后仍继续提高学历,提高各项专业技术能力,而不是专攻某一项。目前我院培养的医学影像技术高职生大部分能达到工作要求,但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还要增加设备操作的实践,并要有良好的临床沟通能力,能熟练阅读仪器说明书、专业杂志、期刊的能力,要加强人文知识、提高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实践中能迅速适应环境,加快在实践中自我学习,互助团结,能及时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各医院对已录用的我院毕业生总体评价良好,认为他们专业思想稳定、安心工作、操作能力强、能服从科室安排。

未来3年内,各医院对高职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比例不高,但被调查的科室都有需求,需求量在3名以上的科室仍有45.4%,因此近几年,医学影像技术高职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仍可乐观,但调查也表明医学影像技术教育要未雨绸缪,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摘要:目的 比较二、三级医院医学影像技术人力资源差异,了解未来三年医学影像技术人员需求状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上海20家三级医院和13家二级医院放射科。结果 上海市从事放射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人员以男性、40岁以下居多,职称以初级为主;三级医院过去几年需求旺盛,二级医院人员构成老化;学历构成三级医院以大专为主,二级医院中专明显高于三级医院。未来3年内,各医院需求以本科为主,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各项专业技术能力;对高职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比例不高,但仍有一定需求,对我院已毕业高职生总体评价良好。结论 医学影像技术高职专业教育要未雨绸缪。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人力资源,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袁力,刘林祥,李月卿,等.发展中的医学影像学技术与21世纪医学影像学技术高等教育[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98-100.

[2]张俊群,尉传社.高层次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亟待加强[J].现代医院管理,2004,4(12):30-32.

[3]秦维昌.医学影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2):113-114.

[4]孙存杰.江苏省医学影像技术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6,7(2):123-126.

[5]陈建新.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现状与培养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3):63-66.

[6]康少锋.影像设备工程人员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J].医疗设备信息,2006(10):50-51.

[7]易工.信息时代如何提高超声影像人员素质[J].医学信息,2009(5):94-96.

医学影像技术拍照技术 篇9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本科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R44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81-02

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中与医学影像相关的专业有3个,有2个在一级学科下,其中一个是在工学学科门类下生物医学工程类中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2601),另一个在医学学科门类下医学技术类中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专业代码101003),还有一个在特设专业中临床医学类下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专业代码100203TK),属于特设专业和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上述3个专业中医学影像技术是首次开设,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我校于2013年将医学影像学专业变更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标志着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的新开始。

由于现代医院影像行业的发展模式为“大影像”发展模式,因此影像科将会取代ct室、磁共振室、放射科、介入科等科室。由此分类,影像科必然要分为四类从业人员。第一类是诊断医师,主要从事影像诊断工作;第二类是介入医师,主要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第三类是技术人员,主要通过操作影像设备来获取影像图像;第四类是工程人员,主要负责影像设备的安装、维修和维护。[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当是第三类人才,因此在需要培养全面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影像医学知识、理工技术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外语等信息时代高级工具的综合性人才。[3]现以我校为例提出影像技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

1.课程设置的不足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四年制理学学位,由于学制缩短,培养方向改变,方案课程必须随之作出调整。因此,我校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病理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眼科学,皮肤病与性病学,耳鼻与咽喉科学,心电诊断学等学科删除。增加电路分析,影像设备学,影像设备的安装与维护等课程。将内科学,外科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妇科学,儿科学,药理学,病理解剖学等学科的课时缩短。从整体看课程设置有些许不足。不应取消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又是通往临床医学重要的桥梁学科。病理生理学讲述了疾病的发生机理,阐明了疾病的发展机制,明确了疾病的发展过程,为内科学外科学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程取消后会使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程度减低,不利于高效学习的进行。其二不应取消心电诊断学。心电诊断学虽然与影像技术的专业联系程度不深,但是它在心内科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心脏的大部分临床诊断都要靠心电诊断。内科学心脏内科部分心电图占了很重的分量。经过走访,心电诊断学课程取消后,由于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课时少,心内科教师授课时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学生们的听课效果也大打折扣。理工技术课程过少,仅有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医用电子学,电路分析,医学影像设备学,影像设备的安装与维护。根据前述培养目标来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需要较深的理工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当在理工技术方面加大培养,才有利于均衡发展。

2.教材相对陈旧 教学模式单调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国内的教材仍然以《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等为主。这些教材依旧讲述x线原理,设备构成,陈旧的检查体位。但是由于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要求面广,培养水平高。因此,这些陈旧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需要,常常需要重新学习,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降低了工作效率。再者,在传统模式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都按照传统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灌输。课堂上常见部分教师念幻灯片的情况出现,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兴趣,导致课堂效率锐减,还会使学生懒惰情结严重,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3.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不够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高度融合了临床医学,影像医学,理工科三方面的内容,三足鼎立不能偏颇。有一些学生、家长和一些教师总是认为学技术不就是拍片子,为什么要学习如此多的临床医学知识和影像诊断知识。这显示出了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的认识不足。根据培养目标可以读出医学影像技术人员是医学影像图像质量保证中的主体。医学图像呈现对象是病变,因此医学图像质量控制的核心就是病变。因此技术人员对病变的好发部位和诊断分期尤为重要。由此结合影像专业知识对扫描参数进行合理的选择,这样就会对病变有精准的摄影,图像质量控制得以优化。因此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人才来说,理工科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临床医学和影像医学同样是重中之重。一个好的影像技师必须要会高精尖的诊断技术。

4.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深造的问题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属于医学大类下的专业,可以考医学大类的研究生学位,但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仅有西医综合一项,再加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过程当中临床专业学科课时大量压缩,因此对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来说考研的压力较大。例如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108学时,五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内科学72学时,然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为56学时;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生理学72学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40学时,学时严重不足,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而且医学影像技师在医院的比重非常低,大多数的影像技术从业者都是专科及以下学历,也有部分部队转业和非本专业出身的人员,这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来说是畸形的。以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为例,技师仅仅有2人。由此可见,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深造是重要的,也是影响深远的。

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的改进

1.课程设置的改进 就前文所述的课程不足来说,病理生理学和心电诊断学应当加入,可以选用本校最低标准的课程级别。或者不增加这两门课程,适当增加生理学和内科学的课时对相应部分进行讲解,以达到总体发展目的。适当增加理工科的课程,比如摄影位置学,核物理学和核医学设备;适当进行课程的合并,将医用电子学和电路分析合并为电工学并且将课时合并,这样有利于系统而深入的学习。

2.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死板,束缚学生们的思想,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不利于创造型思维的养成。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发展变化很快,没有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专业中发展。可以适当采用PBL开放式教学法,由授课教师提供资料,学生根据所给资料范围在授课教师的提示下提出问题,制定学案,并且根据手中的资料解决问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影像技术的兴趣。或者可以进行翻转课堂的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授课教师提供学习大纲,由学生自行备课自行讲解,授课教师可以适当给出专业性意见。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还可以大量进行实践教学,到医院的设备科见习,授课教师实际讲解有关知识,可以使学生直观的、生动的和全方位的学习。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顺应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善于观察这一特点,创造临床实践情境,使学生快速融入临床工作中,并锻炼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沟通能力。通过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协作,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增强感性认识,将课堂上学到的影像诊断方法与实际的投照技术相结合,并引导学生学会采用最佳的投照方式或扫描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自信,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4]

3.加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宣传力度 在很长时间内,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界定不清,医学影像技师被简单的误认为“拍片子的”。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大力兴起,256螺旋CT、3.0T高场磁共振,正电子体层显像,质子重离子治疗等新技术的出现以及高深的医学影像图像处理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医学影像技术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灵活的沟通能力。已经远远不是简单的摄影拍片等机械性工作简而言之。因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宣传有利于增强学习信心,树立良好的专业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利于后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适当在学校范围开设讲座,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定性,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进行细致的谅解,以对本专业有全面了解。

4.关于医学影像技术深造的思考 医学影像技术的课程设置与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差距较大。如前述,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来看,医学影像技术再正常教学活动中课时少,内容缺乏。再者,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需要考西医综合,即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外科学,内科学(含诊断学)。这对课时甚少的医学影像技术学生来说明显不公。因此,应当适当增加考研科目的课时,缩减其他非考研科目的课时。这样才能使得医学影像技术学生的压力降低,也有利于学校升学率的提升。另外,我国将于2016年进行全面的临床医学考试改革,由于国家规定,医学影像技术授予理学学位,理学学位只允许考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部的文件给出,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可自主命题。[5]因此呼吁适当加设影像综合或者影像技术综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来说是适合的,也是具有里程碑发展意义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技术还处于刚刚起步的时期,发展的空间还比较大,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师,辅导员,管理者及时的发现提出,相互学习,不断修正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发展道路。这样对人才的培养,行业的发展是具有建设性和正力性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夏瑞明,马玉富,夏国园,朱小芳.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J].浙江医学教育,2014.12,13(6):4-6。

[3]沈娟,王剑,李建龙,等. 谈培养高层次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必要性[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 1) :89-91。

[4]蒋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6,13( 11) :117-119。

上一篇:巧借材料勤练笔下一篇:爱鸟护鸟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