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设计[人教版]

2024-08-16

小学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设计[人教版](通用13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

一、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2.师:同学们,你们看,还记得这是什么?是啊,咱们的中国就像一只大公鸡挺立在世界的东方。你再仔细瞧瞧,这标着五角星的地方是哪里呢?3.师:是的,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初读课文,读通读懂。2、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并组词。

2.读词语:个别读 ——小老师带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

1.再读课文(1)师:同学们,你们的词语读得可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2)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好,请5位同学来试读课文,其他同学请思考:作者写了北京的哪些景物?(课件出示)(3)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略)

(4)再请5名同学读课文,其他的同学一边仔细听一边认真想,你对北京总的印象是什么?(5)出示文章1自然段。个别读—齐读,理解“首都”一词的意思。2.理解课文、指导朗读。师:北京的确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里曾经有我们的老祖先周口店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在北京我们可以看到红墙、黄瓦,京剧、茶馆,还可以看到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落。徐老师先带你们到北京的中心――世界闻名的天安门广场去看一看。(1)学习第二自然段。看看北京的中心

①师:看着课文的第一幅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②师:让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么介绍的。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③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图片和第二自然段每句话文字,深入理解课文。)

朗读:个别读——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北京的天安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好吗?(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3)欣赏天安门视频看看北京的马路*师:刚才是老师带领大家去参观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这一次,老师让大家自己去看看北京的马路。请先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再和同桌讨论讨论。

(出示第三自然段文字。)*学生汇报(重点理解词语:柏油马路、绿树成阴、立交桥、川流不息)*朗读: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观看立交桥的视频

(3)教学第四自然段,拓展知识。*师:北京还有很多美丽的地方呢。听我来读一读第4段。同学们边听边找出这个自然段中,北京还有哪很美呢? *分句读:个别读——齐读*用“有„„还有„„”“到处„„到处„„”说话。

四、总结升华

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流,散发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和许许多多的建设成就。我们的首都太美了,它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让我带着对祖国首都的热爱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小学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2

【正式开讲】

第一站:识字苹果园。

1.在识字苹果园里, 有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11个生字宝宝, 请小朋友看好了, 上面可没有标注拼音, 就是要考考你们认不认识它! (黑板上画好几棵苹果树, 师把准备好的生字苹果贴到这些小树上, 提示孩子不可以告诉别人)

2.了解学生课前识字情况。师:苹果挂好啦!全部认识的, 请把小手举起来!只要认识一个字宝宝的, 就可以把小手举起来!

第二站:写字小花园。

1.明确写字任务。师:现在羊羊邀请我们进入第二站。小花园里, 我们要会写8个生字。

2.课件出示8个生字。师:请孩子们观察字形, 看看在结构上你有什么发现, 在田字格里书写时哪些笔画需要注意?先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汇报字形观察情况。

4.师指导写字。师:那老师和小朋友来把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各写一个。先看“琴”字。书写时六根琴弦都在上半格, 注意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相等, 两个王字大小也要相等。下边的“今”要把撇和捺拉得特别长, 像把小伞一样。最后点、横折居中线上。老师写完了, 请小朋友动笔吧。注意做到“三个一”。

5.接着我们再写这个“戏”字。作为一个左窄右宽的字, 写的时候要注意把又字的大长腿给收起来, 变成一个大点。右边部分注意笔顺:应该是1笔小横、2笔大斜钩, 3笔撇要穿插到左边, 最后4笔点收尾。好, 你们开始动笔。

6.师巡视, 并选出两份漂亮的作业展示。谁来夸夸这两位小朋友哪里写得好? (师引导从结构、笔画谈)

7.小结:在写字小花园里小朋友们都做到了认真观察、耐心书写, 祝贺你们成功获得了下一站的门票!

第三站:词语游乐园。

1.瞧, 羊羊给我们带来了好多有意思的词语呢!请小朋友赶快读一读吧!

2.结合词语畅谈生活乐趣。师:自由说说自己喜欢哪一项?师随机点拨两个词语———

(1) 练书法。

(1) 你平时是怎么练书法的?

(2) 书法是我国的一门艺术瑰宝。老师这里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幅书法作品。瞧, 这是楷书, 这是隶书……它们有的横平竖直, 方方正正;有的却弯弯曲曲, 如同一幅画。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练好书法, 足足练了十八缸墨水!所以说“练”是需要时间的, 练是需要努力的。这个练就是我们说的勤学苦练。

(2) 养金鱼。

(1) 你养过什么?怎么养的?

(2) 师小结:爱护它, 照顾它才叫“养”。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父母对我们的养育。

A看来这些词语里, 有太多太多生活的乐趣!老师真想和你们再读一读!师生同读。

B观察词语发现构词特点。师:词语读了这么多遍, 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自由谈, 师相机出示词语分解图。每个词的第一个字都表示动作, 叫动词。第二个字表一种东西或者事情, 叫名词。一个动词+一个名词就组成了一种全新的很特别的词语。今天羊羊邀请大家来词语乐园, 就是为了让你们认识这种非常非常特殊的词语! (要板书出来吗?)

C体会动词词意发生的变化。师:这种特别的词语还有更特别的地方呢!请大家到羊羊迷宫里看看这几组词语: (出示迷宫图片, 里面有2组词语:拉二胡/拉起手;下象棋/下楼梯) 这两个“拉”和两个“下”, 意思一样吗?

D学生汇报, 师相机讲解, 辅助出示二胡图片。拉: (1) 指弓与弦的摩擦; (2) 指连接在一起。下: (1) 指方位; (2) 指往下走。

点拨:很多汉字都具有一字多义的现象, 我们的动词宝宝在和名词交朋友的时候, 意思的变化就更丰富啦!

E拓展延伸。瞧, 羊羊迷宫里还有好多这样的动词宝宝呢!请你跟小伙伴讨论讨论下面这些动词的意思一样吗?你还能说出更多吗?

(出示:跳:跳舞, 跳高……

吃:吃水, 吃糖, 吃鸡肉……

打:打球, 打人……你还能说出更多吗?)

F总结过渡:小朋友在词语乐园里的表现太精彩了!今天我们对汉字一字多义的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小朋友以后说话写作文可要准确运用好动词哦!

第四站:背诵小天地。

1.最后让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地进入到背诵小天地吧!羊羊把这些词语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小儿歌, 看谁最先把它背下来!准备时间:1分半。

2.师逐步删掉儿歌中的词语, 引导学生一步步背下来。

【总结全课】课件播放羊羊们在乐园里唱京戏、玩滑板、学画画、学烹饪的快乐场景, 师在情境中鼓励小朋友课外多学习本领, 做一个多才多艺, 勇敢活泼的孩子。

小学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小学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6个新词,会写10个生字。能用部分词语说话。

2.使学生知道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词、学句,背诵课文,体会北京的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和现代建筑,很多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的体验,这对他们理解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增加了难度,成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图片或CAI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你去过北京吗?你心中的北京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北京看一看。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带生字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3.这篇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在每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4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北京的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分几个自然段?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北京的什么?

四、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13个生字。

2.认读6个新词。

用图片或CAI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来来往往、高楼大厦、名胜古迹”等词。

3.把含有新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4.你认为哪些字最难认,你是怎么记住的?

5.重点指导。

矗、似、厦的读音。

6.你认为@隆字最难写?

重点指导:

央:第三笔为长横。

优:右半部分为尤。

城:左半部分为土字旁。

7.指导写字。

(l)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布局。

(2)练习写字,完成“我会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率、词。

2说说北京是怎样的一座城市。

二、引导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l)齐读第1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中讲了一些什么?“首都”是什么意思?

2.学习第2自然段。

(l)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向我们介绍了北京您哪些建筑物?画出描写这些建筑物的词语。

(3)出示“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结合理解“庄严”、“宽阔”、“矗立”等词语。相机简介天安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4)指导朗读。

读下面较长的句子,读出对天安门的赞美。

天安门前面店打宽阔的广场。

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3.学习第3自然段。

(l)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比较句子,把句子中不同的地方画出来。

北京有柏油马路。

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

(4)“许多”、“又宽又长”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说明北京马路多,街道宽阔平坦,北京很大,交通很方便。)

(5)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马路两旁的?(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

(6)课文是怎样描写立交桥和它四周的景物?

(理解:“绿毯似的草坪”、“拼成图案的花坛”、“川流不息”等词语。)

(7)看插图结合学习词语,让北京美丽的市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

(8)这一自然段主要是写北京的什么美?

(9)指导朗读。

①读出赞美之情。

(许多、又宽又长、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绿毯似的、图案、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等词语要重点读。)

②注意读好较长的句子。

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10)小结:这一自然段写了北京的市容美。

4.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一句话讲的是什么?

(3)你知道哪些关于北京的名胜古迹和优美的公园?

(4)出示有关的名胜古迹、公园和高大建筑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风景优美”、“高楼大厦”、“许多”“有„„还有„„”。

(5)指导朗读。

(6)小结:这一自然段写了北京的风光美。

5.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l)齐读。

(2)这一自然段中的两个感叹号说明了什么?“真”说明了什么?

(3)读最后一自然段课文,读出对北京的赞叹和热爱。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6.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美丽的北京,你爱北京吗?请同学们听课文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抽读13个生字,给生字组词。

2.抽读10个会写字,说说在课文中的词语。

3.抽读6个新词。

4.从哪些地方看出北京美?你喜欢北京吗?为什么?

二、指导用“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说话。

1.读一读词在课文中的句子。

2.仿照词在课文中的用法自由说话。

3.指名说、评议、订正。

三、分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四、齐读全文。说一说五自然段的先后顺序。

五、指导背诵第3、4自然段。

1.自由小声朗读。

2.同桌互背互评。

3.指名背诵、背后评议。

4.集体背诵。

六、课外延伸。

课外收集北京的图片或照片,举办一次图画展览。板书设计:

10北京(热爱)天安门———庄严

广场———宽阔

纪念碑———矗立

课后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5

课文分析:《泉水》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它用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口吻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教学本课,要强调自读自悟。让每个学生读后都有所感悟,而所悟又不尽相同。他们也许会感悟到泉水的乐于奉献:“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也许会感悟到泉水的乐于助人:“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也许会感悟到泉水的团结协作、乐观奋进、勇往直前:“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他们互相问候:你好!你好!”“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大海里见!我们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声音要轻快些,让我们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断地涌起像清泉那样去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渴望。

教学目标:

1知道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分。

2、读懂课文,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

能力:通过说话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通过教学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知道泉水多、清、甜、美等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时我从复习生字入手,设计了找朋友的方式把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出来的环节来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让学生观看泉水图片使学生在直观上对泉水有了认识,根据这篇课文适于朗读的特点,我设计了边朗读、边理解、边体会、边创造表演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从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泉水流过了哪些地方看见了什么。由于2-5自然段,句式相同,泉水的话很相似,我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第二自然段,通过比较句子,感悟泉水的热情、爱帮助人,进行感情朗读,再通过情境演绎,深化认知。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泉水的其他话。

本次的教学活动主题是:以课文为例子仿照作者在写作上的表达方式及对词语的巧妙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我还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仿照文中句子进行语言能力训练方面,比如我设计了“想像一下,果园里都有谁在喝水呀?还有谁来照这面明亮的镜子? “泉水还流过哪些地方,看见什么,说了些什么”等练习,通过说话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极力。

韦彩萍个人简历

韦彩萍,女,本科学历,现任于正龙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本科学历,时光荏苒,暮然回首,弹指间,我耕耘教坛已有14年载,我于2000年毕业于柳州地区民族师范学校,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2002年9月至2004年7月在广西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大专;2008年9月至2011年7月在广西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函授学习。从教十多年来因自己的勤恳付出所撰写的七篇论文均获奖,多次获得乡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等称号。2010年参加兴宾区举行的“同备一课教学设计评比”所设计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荣获二等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语文教研活动。

小学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学习利用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不断扩大自主识字成果和经验的交流。

2、学习积累词语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认识几种基本句式。

3、学习观察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利用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识记生字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认识几种基本句式。

教学难点:提高朗读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学习利用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不断扩大自主识字成果和经验的交流。

2、学习积累词语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认识几种基本句式。

3、学习观察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利用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识记生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认识几种基本句式。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我的发现】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交流讨论。

2、先让学生拼读生字,朗读韵语,在读中发现字的特点。

3、【出示:学习伙伴的话】读学习伙伴的话,让学生说“泡、饱”等6个字的特点。

4、【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认一认生字条中的生字,再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教师还可举出几个声旁是“包”的字,让学生试着认一认【出示:苞、胞、炮等}。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记记。

(1)【出示:读读记记】自由读。

(2)师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3)生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4)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如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讲解。

(5)你记住了哪些词?

2、我会填。

(1)【出示:我会填】自由朗读,感受语气

(2)填写标点符号

(3)指导朗读,加深对这三种句式特点的认识。

3、我会写。

(1)【出示:图片】学生自由看图,然后让学生自由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引导学生仔细听。

(3)学生评价

(4)在此基础上,再给机会让学生有条理地把几句话连起来说,比一比,看谁说得有条理。

(5)把自己说的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一本正经二话不说

三心二意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六神无主

七嘴八舌八仙过海

九牛一毛十全十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观察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朗读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1、老爷爷和小孙子有驴也不敢骑,这是怎么回事呢?自己读一读这则故事,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出示:故事】

2、把这个故事读给你同桌听听,比比看,谁读得更有意思。

3、小组合作分角色读一读,议一议:你认为老爷爷应该听谁的?为什么?

4、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如一人骑一会儿)

5、如果遇到这种事,你会怎样做?

6、这个故事真有趣,我们来演一演好吗?听了人们的议论,爷孙俩后来会怎么做呢?把你编的故事也演一演。

二、展示台。

【出示:“识字交流站”】

“学生字,有办法,课内学,课外集,互相交流进步大。”小朋友们,欢迎来到识字交流站。

1、把识字卡分别摆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中间,每人都教一教其他同学自己的卡片怎么读。

2、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互相学习生字。

3、自己练习读生字,每组推荐一位参加班级的竟赛。

4、评选出“识字大王”。

三、“故事会”。

1、最近,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风娃娃》《酸的和甜的》等等故事,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要多动脑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动脑筋的故事呢?【出示:故事会】讲给大家听一听。

2、分组准备,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几个人商量编一个故事,还可以加上一点动作边讲边演。

3、在小组里讲一讲,再讲给大家听。

4、评一评,谁的故事讲得最好?好在哪里?

5、谁的故事不够好,哪些地方可以改一改?

6、颁奖,评出故事大王以及优秀评论家。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学生字,有办法,课内学,课外集,互相交流进步大。

口语交际——应该听谁的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感受交际的乐趣。

2、学习使用普通话,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3、在交际互动中,使学生能初步说清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讲话内容;态度大方、有礼貌。

4、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乐于交流,说清观点,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在交流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教学难点:

在交际互动中,使学生能初步说清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讲话内容;态度大方、有礼貌。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准备交流

同学们,你们爱看动画片吗?

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部非常有趣的动画片。动画片中的老爷爷和小孙子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怎么回事,你们想知道吗?请你们认真看、认真听,他们来了。(播放课件:《骑驴》)

故事讲完了,请大家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动画片中的情节,关于爷爷和孙子骑驴这件事,故事中的人有哪几种说法呢?

别着急,让我们打开课本81页,再认真读一读《骑驴》这个小故事,看谁能找到这些说法,一会儿能和大家说清楚。

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就读到这里吧。故事中有哪些说法呢?(出示:不能都骑、爷爷骑、孙子骑、不骑太笨)

这么多说法,老爷爷到底应该听谁的呢?我们快来给老爷爷出出主意吧。(出示课题:应该听谁的)

二、搭建平台指导交流

1、初步交流。

你们认为老爷爷应该听谁的,为什么?

别着急,先想一想怎样来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

想好了吗?试着和同桌说一说。听的同学要认真听。

2、小组合作交流。

同学们,你们交流得真好,我听到了好多说法呢。有同意不能都骑的吗?请举手。同意让爷爷骑的在哪里?同意让孙子骑的?有支持菜农说法的吗?没有举过手的同学是什么意见?大家看,我们的意见也不一样,那老爷爷该听谁的?这样,我们意见相同的人组成一组来交流,不管你想什么办法,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大家认真听后互相补充,然后,每个小组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汇报给大家听,好吗?

分组:同意爷爷骑的小组坐这里交流,同意让孙子骑的小组一会就可以聚在这里交流„„

3.小组汇报。

同学们先交流到这里。下面是各小组汇报时间。哪个小组会说得又清楚又明白呢?我们注意听。哪组先来?

大家认为他们汇报得怎么样?

能说说你听懂他们想让谁骑驴吗?

他们能为孩子着想,找到的这些理由还真有道理呢,表现不错。还有哪个小组急着想和大家说说?

4、不同观点互动交流。

每个小组的理由都这样充分,那让老爷爷听谁的呢?这太难办了。就这样吧,听他们组的,让爷爷骑,行吗?

大家做裁判,看谁能说服谁?

你们两组一组想尊敬老人,一组想爱护孩子,要我看那,就别争了,干脆两个人都骑,问题不就解决了嘛,听他们小组的吧。

让爷爷骑驴吧,孙子累;让孙子骑驴吧,爷爷累;两个人都骑吧,驴累;都不骑又太笨。所以,我们组想出的办法最好,爷孙俩换班骑,或者借辆车,或者借头驴,这样爷爷和孙子都不累,驴也不累。

5、角色对话,感悟升华。

同学们,你们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不但老师很受感动,就连故事中的老爷爷也很受感动,来到了我们中间。快找一找,他在那里? 【出示课件:孩子们,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呢? 孩子,你们说得太好了,我会动脑筋想问题,做个有主见的人的。】

6、联系实际,拓展交流。

骑驴的小故事真是滑稽有趣。那么,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不知道应该听谁的才好的事呢?想一想,可以说出来让大家帮你出主意。

三、感悟道理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上得开心吗?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小,不但能帮老爷爷和同学出主意,还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老师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做个有主见的人。最后祝愿同学们在今后和别人的交流中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应该听谁的四种说法:(1)中年人认为两个人不能都骑驴。

(2)老人认为应该尊敬老人,让爷爷骑。

(3)孩子认为应该让孙子骑。

小学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7

一、盯住题目,解悬念之密

童话里藏着许多秘密,教师的任务是引出秘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探秘潜能,使悬念和奥秘在孩子心中自然地埋下神奇的种子。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和我一起写下课题,然后问:为什么这个故事要用“从现在开始”这五个字作题目呢?请学生自己去读读《从现在开始》整篇课文,帮助老师解开这个秘密。孩子们带着问题读得很起劲,我从他们的眉宇间感受到了寻找答案的认真和疑惑不解的苦闷。

读后,大家发现:这五个字的短语从头到尾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

“真是会动脑筋啊!你们发现了童话的第一个秘密——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短句就可以作为故事的题目。”孩子们喜不自禁,脸上写满了胜利者的喜悦。

突然有个孩子站起来说“:我发现‘万兽之王’ 这个词语在课文里也重复出现了好几次,为什么不用它做课题呢?”孩子们听他这么一说,又陷入了疑惑之中。我并不急着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再读课文,这次只要求读动物们说的话。

读后,大家一番议论、交流,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在每个动物说话的开头都会用上“从现在开始”这五个字,这是选“万兽之王”的规定,也是这个故事中动物语言的显著特点,比“万兽之王” 更吸引人,因此用“从现在开始”做课题更好。

悬念以及揭示悬念所带来的“神奇”感受,让学习变得饶有趣味。

二、关注语言,解多元之密

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谈到创造性人才的因素——好奇心的重要性时,明确提出,“通往创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阅读童话正是极富创造性的过程。孩子们基于好奇心的观察、探索、询问、交流、操作,如能得到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就会逐渐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人格特征。

“不仅仅是题目,这篇课文里还藏着许多秘密。你能挑战一下,做个杰出的解密员吗?”我用充满诱惑力与鼓动性的话语,引得孩子们群情激动,跃跃欲试。

1. 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探微

如果说朗读是从整体上感知童话的内容,解读词语则是局部的探微揽胜。一组又一组的词语,为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发现每一次动物说话,开头都是‘从现在开始’,一共有六个。”

“以前老师告诉我们,用词不要重复,可这篇课文却用了六个‘从现在开始’。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猫头鹰很神气,他要学狮子大王宣布命令。”

“因为袋鼠当上大王太激动了,所以要用大王的语气来说话。”

……

“你们不但善于发现秘密,还善于思考秘密背后藏着的秘密。注意‘从现在开始’,咱们来当当故事里的动物,我们去读一读他们的语言。”

六个“从现在开始”是孩子们发现的第一个关于词语的秘密。以前老师教的,与课文中所不断重复出现的“从现在开始”,产生了认识上的错位,激起了孩子们思维的乐趣。他们发现了六个“从现在开始”,更要去探寻六个“从现在开始”背后的秘密——语文课思维的过程有时比思维的结果更重要。

2. 从文辞解读到符号研讨

标点符号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对标点符号的作用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实现了标点由文法规则向审美变异的研究转变,从而提升了标点作为文本符号的价值。小小标点学问大,与文本的主题思想密不可分。这篇童话,也不例外。

“老师,我还发现,猫头鹰和袋鼠说完话之后的标点是感叹号,小猴子却是句号。”

“你可以当小老师了,发现了这么多。你们猜猜看,这是为什么?大胆猜!”

“猫头鹰说话用感叹号是因为他神气极了,课文里有这个词。”

“袋鼠当上大王很激动,所以说话也是感叹号, 课文里有‘激动’这个词。”

“小猴子不神气也不激动,他很冷静,所以他是句号。”

……

“没想到小小的标点符号居然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它还能与前面的提示语联系起来!拿起语文书,我们一起来演演神气极了的猫头鹰、激动的袋鼠和冷静的小猴子。”

用猜一猜的方法解密,没有对错的界限,只有准与不准的区别。孩子们通过猜一猜,联系课文,从标点符号中获得了潜在的语言信息,与文本要传递的意义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认同”效应,在与教师、 文本的对话之间获得了更有厚度也更有趣味的阅读体验。

三、拉大缝隙,解语用之密

学生的模仿力是惊人的,尤其是面对他们喜爱的作品。每当读完一个故事,他们总会沉湎其间,回味遐想,产生许许多多的“如果”,在脑子里进行第二次创作,久久“难以自拔”。因此,我常常对童话文本进行切割开发,拉大缝隙,鼓励学生续写、仿编故事,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

课上到这儿,让学生复述故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我不这么处理,我的课堂始终要带给孩子们“柳暗花明”的“惊奇感”,让他们在“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之中,体验到探寻与创造的乐趣。

“猫头鹰习惯白天休息,夜里做事,他就让动物们也——(生答:白天休息,夜里做事);袋鼠习惯跳着走路,就让动物们也——(生答:跳着走路)。 他俩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你们知道吗,一开始呀, 小猴子也发生了这样的错误,他想到自己当了万兽之王,又神气又激动。”我神秘的提示让孩子们情绪高涨“。你们知道一开始小猴子想宣布的命令是什么吗?”我边说边出示小猴子爬树、吃桃子和用尾巴荡来荡去的图片。

“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天天在树上爬来爬去!”

“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都得住在树上,成天抓着藤条荡来荡去!”

……

“除了小猴子,原本小熊、小白兔等等也要轮到当一个星期的万兽之王,他们也早就在心里想好了要宣布的命令。你们来猜猜,他们又会宣布怎样荒唐可笑的命令呢?这是老师最想知道的秘密。”

孩子们在小组里讨论得不亦乐乎,五分钟后争着开始交流。

小鱼儿神气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在水里生活!”

小蛇娇声娇气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拥有苗条的身材,优雅地扭着走路!”

……

小学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8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小学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9

语文园地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在我的这一堂口语交际课上,我较注重引导学生对口语交际进行评价,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建议和补充,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进一步端正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但在具体落实这些训练点时感觉还欠扎实,有效。还有在与学生交际过程中的如何进行因势利导,运用即时评价,突出发展语言这一重点,是以后再上同类型课时需要思考和历练的。

语文园地八(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0

一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 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二 教学重点:识字

教学难点:较流利地朗读 三

教学准备:课件

生字卡

拼音卡

四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调动日常积累,联系生活实际识字。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孩子们,通过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秋天的美丽、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等等。今天,我们将进入六单元的学习了。那么,学了这一单元我们又会知道些什么呢?我们来读读单元引言吧!(课件出示)齐读

2、教师小结导入

是呀,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孩子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我们去体会该如何去关爱你身边的人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单元的第一课《识字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孩子们,我们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首先要做什么?(认识生字宝宝)

4、好,这一节课老师就要和你们来认识这一课的生字宝宝。请孩子们打开书,翻到识字六(表扬拿书,翻书快的学生,如XX第一 XX第二……)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就把树叶上和桃子上的生字宝宝多拼一拼,多读一读,等会儿老师请你们来当小老师,告诉大家在读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自由拼读,教师巡视指导)

2、用生字卡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请学生给戴上拼音小帽子。(教师谈话:孩子们,你们瞧,老师把生字宝宝的拼音小帽子摘了,你能帮他戴上吗?指名戴戴,要求别的孩子观察戴对了吗?看着再拼拼读读)

3、指名学生说说在读生字时要注意什么,以我提醒大家在读XX时要注意不要把XX读成XX(着重看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学生说对了,大家跟着拼读两遍

4、各种方式读生字:分组读(分男女读,一边读一个。拼两遍读两遍

一组读一个,不拼读每个字读两遍

指名读 不拼读每个字读两遍

齐读两遍

拿掉拼音)

5、把生字送入词语读一读(孩子们,单个的字我们会读了,现在我们把它们送入词语中读读)课件出示词语

自由读读,指名读

开火车读,齐读

6、记生字

孩子们,生字宝宝你们都会读了,我们怎么来记住它的字形呢?(1)指名说说记字的方法,教师板书记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说结构,拆开,数笔画。(孩子们你们说的方法真棒。现在请你们用这些方法记记本课的生字。)

(2)小组内交流如何记住这些生字,并给生字多组词。(3)指名说说如何记住生字,老师相机指导。

7、再次齐读生字,读两遍,说结构和偏旁两遍。

(三)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1、把生字和词语送入课文读读,自由读,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读喜欢的句子,全班学生跟读一遍(课件出示)

3、齐读课文

(四)巩固识字,书写生字

1、齐读生字。(孩子们,看到你们课文读得这么正确,生字宝宝又跑来了,想考考你们还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

2、指导书写生字

(1)一看字的间架结构、宽窄等。(2)二看笔画(3)三看穿插

(4)学生书空,师范写,注意笔画的位置。

3、学生描红,每个字写两遍。教师巡视指导。(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五)总结全课

小学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1

一、关于课文教学

(一)总体评价

本年级选编的课文更加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体裁丰富,语言活泼、生动、有趣,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爱学,教师爱教。

(二)问题及建议

1,建议教材在每个单元末,增设一个小结性的栏目,类似高年级的“交流平台”。

2,建议课后题适当安排一些谣言形式的训练题,如字、词、句、段方面的,以加强教材的工具价值。

4,师生普遍感到课文文质兼美,但篇幅长、难度大。有些精读课文需教三课时,有些略读课文需教两课时,教学总时数比较多。

5,课后题要求背诵的,大多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这给检测带来了困难。

6,部分略读课文可以看成例文,为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服务。

7,建议在课文后,安排指向新课标“必读书目”及“推荐书目”的课外阅读提示,类似高段的“课外书屋”。

(三)少数课文难学难教

三年级上册有较多来自国外或描写国外生活的文章,师生反映难学难教。一是因为学生不太熟悉国外生活,缺乏相关经验。理解起来吃力;二是因为不习惯也不喜欢译文的表达方式。该册二单元课文多反映领袖、名人优秀品质,由于学生对主人公比较陌生,因此不能很好体会。尤其是《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加上文中有很多科学术语。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三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主题为“国际理解”,主题离学生较远,理解难度大。从全年级看,学生最难理解的是该册的《和时间赛跑》一文。

(四)少数课文值得质疑

1,文图不符。

①三年级上册选读课文第五课《神笔马良》,文中说白胡子老爷爷已送给马良一支神笔。但145页插图的笔筒里却出现那么多支笔。没有必要,建议删去。②三年级上册第十课《风筝》中说“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而38页插图上的风筝却很像蝴蝶。③三年级下册第十九课《七颗钻石》第二节中的“水罐也掉在了地下”一句,应改为“水罐也掉在了地上”。另外,文中第三节末尾说“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但插图里没有“钻石”。④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18页插图中翠鸟羽毛的颜色和文中描述的不一致。⑤三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可贵的沉默》两幅插图中靠窗第二排的女孩衣服颜色不一致。⑥三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她是我的朋友》第十节写到“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但插图中却睁着眼睛。另外,本课77页“泡泡”中的“联系”的“系”字是错字。⑦三年级下册第三十一课《女娲补天》中的插图与文本内容不一致。按文中描述,插图中的女娲应手举装着用五彩石炼成的稠液的大盆,而不是五彩石。

2,内容不当。

①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八课《狮子和鹿》课题不当,应改为《鹿角和鹿腿》。②据查,赵州桥已过了1400岁的生日。而三年级上册第十九课《赵州桥》却仍然写着“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③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卖木雕的少年》第六节中讲到“我”因为想到象墩子“沉甸甸”,怕行李超重,而没有买。但第十一节中讲少年送“我”一个木雕小象墩,也用了“沉甸甸”,不妥。一是前后重复使用同一词语;二是前后两个象墩大小相差较大,同用“沉甸甸”,与事理不符,显得前后矛盾。④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中的《南辕北辙》中有一句:“你上哪里去呀!”(35页)联系上下文看,此处应为问句,建议将感叹号改为问号。⑤三年级下册第十五课《争吵》第十节中的提示语在中间,“说”后面不该用冒号,应改为逗号。⑥三年级下册第六课《燕子专列》第三节中有“料峭的春寒”一句。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料峭”形容微寒。但联系上下文看,文中描述的天气却是“严寒”。⑦“殊”已作为生字在三年级下册第六课中出现,但在第二十四课中又作为带读字注音,不恰当。⑧三年级下册第二十八课《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其中116页第三行已出现“废墟”一词,但带读字注音却注在了第五行的“废墟”上,不恰当。⑨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卖木雕的少年》第三节(112页),“各式各样”后不应点逗号,而应用句号。因为此句讲木雕,而下旬讲的是“我”。⑩三年级下册第二十六课《一面五星红旗》存在两处不合理。第六节说,老板看见“我”脖子上的五星红旗。“突然”“眼里闪出亮光”,不太合乎常理,“亮”得很奇怪。第八节说,老板告诉“我”可以用国旗换面包。这个决定不太可信:如果老板知道这是中国的国旗,那么明显他是要用“换”来测试“我”,这个举动似乎不符合老板的人物个性。因为,从上文看,文中的“老板”是个典型的“商人”形象。如果老板不知道这是中国的国旗。那么他这样做,更是不可思议。

3,改编不佳。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燕子》对原作作了比较大的改动,感觉韵味削弱了不少。比如第二节中的“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句,就比原作中的“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一句,少了韵味。类似的例子在本课还有一些,建议改编原作要慎重。

(五)其他问题

①课本与课本不一致。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课题叫《东方之珠》,而在其他版本却叫《香港,璀璨的明珠》。

②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190页第一行中的“第六自然段”应改为“第五自然段”,而“第七自然段”应改为“第六自然段”。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教师普遍反映,经过一、二年级的教学,识字写字教学的难点已经过去。相对第一学段,教学显得比较轻松。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能注意和一、二年级区别开来,逐步放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另外,教师普遍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中感受到“大量识字、认写分开”的效益已经出现。主要问题有二:

1,相近字混淆现象比较严重

经过一、二年级的大量识字,学生认识的字较多。但由于巩固没有跟上,导致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混淆现象比较严重。习作中,音同形异和形同音异的错误尤其多。识记生字不再成为孩子的难点,难点是区别、运用这些生字。

2,写字教学效果落后于识字

小学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2

一、文化利益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不同的文化学家对文化有着不同的解释, 仅就有过统计的文化定义就达数百种之多。广义的文化包罗万象, 凡人类的一切创造、一切活动都可称文化。狭义的文化偏指人的精神文化, 甚至偏指精神娱乐活动或诉诸书面文字的知识。在这里, 主要是将文化视为一种人类社会创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 强调的是文化的教化和培养功能。

一般来讲, 文化利益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中, 国家为维护和创造本国居民共同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总和。它是相对满足人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而言。“西方学者在运用文化利益这个概念时, 侧重于文化利益中的‘文化’意旨层面, 往往是在主权意义上使用, 是指一定的国家、民族和地区保持、保护和发展自身独特传统文化、本土意识形态、民族习惯、传统风俗等等。而在我国, 文化利益的运用则更侧重于‘利益’。”有学者将文化利益的形式分为文化权利、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在于, 作为精神性产品, 它负担着人类文化成果的积累与传承的责任, 其含有精神文化的创造, 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性产品。文化产品用以满足社会的文化消费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负载着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特殊功能, 以期不断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 提升人的理想追求和审美方式, 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本文主要探讨特定文化产品——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利益。

二、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化利益的分析

教材是一种文化。“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要素, 例如, 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文化传统、社会实践等, 都是课程教材的内涵, 文化决定着课程教材的内容, 文化是课程的核心。”语文教材则是教材文化中内容最为丰富多彩的部分。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构成语文教材的书面语更是传递文化的有力媒体, 语文教材承载着人们的观念、认识和情感。它的内容涵盖了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体系、技能训练体系和语言体系、文字体系等等。它几乎涉及任何文化领域, 近似百科全书, 给受教育者以广泛而有力的教育。分析语文教材中文化利益形式所呈现的比例能更清晰地展示各阶层主体所享有的文化利益的状况, 以便我们作出积极的反思。

利益是源自社会主体对客观对象的需求, 文化利益就是社会主体对文化的需求。由于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不同阶层的社会主体对文化的需求也就不同。本文参考美国教育学家班克斯的多元文化分类法, 并根据语文教材本身的文化内容特点对教材中的文化分类, 既而从以下几个层面对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体的文化利益进行分析:中国文化利益与外国文化利益、民族文化利益 (中国多民族文化) 、精英阶层文化利益与普通大众文化利益、城市文化利益与乡村文化利益、性别文化利益、儿童文化利益与成年文化利益。特殊群体文化利益。

(一) 课文文化类型统计结果

本文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 (上、下册) (包括附录的选读课文) (人教版) 为样本进行分析。

注:因一篇课文往往包含了几种文化类型, 加上有课文包含了几篇短文、几首诗, 也有些课文不在所分文化类型之列, 因而统计出的文化类型总数并不等于课文总数。

(二) 统计结果分析

1. 从以上统计结果的分析来看, 这个年级的语文教材有以下优点:

(1) 在教材中直接反映儿童生活的课文占了很大比重, 上册和下册中主人公为儿童的分别占到17篇和11篇。这说明小学语文教材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教材已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材内容。如上册第八组中的四篇课文《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中所描绘的情景都是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并且是以正面材料呈现出来, 这更能有效地带给学生正面的暗示和影响。如《一次成功的实验》中所描写的女孩, 在“井口很窄, 一次只能上来一人”的情况下, 她顺利地引导其他两个学生将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当教育家对她的做法提出疑问时, 她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 应该让别人先出去。”由于学生的成长、知识的获得往往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内容, 尤其是对同龄人的接触、理解和模仿学习。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那些与自己相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时, 更能表达他们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满足他们的自我需要, 这也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如学生将《一次成功的实验》中女孩的行为作为榜样, 那么在他们每天都要经历的上课下课进教室, 上下楼梯等等日常生活中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得到了较多的体现。在上册和下册中外来文化分别占到9篇和10篇, 中国传统文化则各用一组课文来体现。由于当今世界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文化则成为各民族间相互融合的最好催化剂。教材一方面突出和传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如《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等。《孔子拜师》中的孔子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让学生欣赏到我国古老的建筑和绘画精华, 《盘古开天地》和下册中《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则让学生们了解神奇的古老神话故事。另一方面教材也吸收了众多优秀的外来文化, 如关于伟大革命领袖列宁爱护小鸟的课文《灰雀》、高尔基关心爱护下一代的课文《小摄影师》, 反映外国儿童生活的《给予树》、《好汉查理》等等。学生不仅增进了对外来文化的了解, 也利于学习外国同龄人身上的闪光点。

(3) 有特殊群体文化出现, 尽管数量不是很多, 上册中2篇、下册中1篇。如上册的《掌声》中有着身体残疾的英子, 在老师和同学热烈的掌声中鼓起勇气、抛开内心的自卑和忧郁, 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下册中反映外国残疾儿童的《检阅》中, 左腿截肢的博莱克被队员安排在国庆节检阅中儿童队的第一排, 受到了人们的欢呼和掌声。这类群体在每一个社会中都会存在, 在教材中出现体现这类群体的文化能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理解、宽容别人, 在他们身上学习对生活的乐观、坚韧和执着的精神。

2. 与此同时, 这个年级的语文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课文过少。少数民族文化是相对于汉族文化教育的主体性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何真正达成民族间的理解、尊重与和谐共处是我国始终面临的问题。因而语文教材尤其是人教版的应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一定比例的反映, 否则, 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态度。在这两册书中只有《我们的民族小学》一篇反映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

(2) 精英阶层文化和普通大众文化存在严重失衡。在上册中反映精英阶层文化的有8篇, 而普通大众的只有1篇, 如《灰雀》 (列宁) 、《小摄影师》 (高尔基) 、《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 、《我不能失信》 (宋庆龄) , 等等。在选读课文中精英阶层文化也占很大比重。在教材中, 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出现太多, 虽然他们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起到很好的示范榜样作用, 但这些课文中所体现的往往是高层次的道德观念, 小学生由于受其年龄特征的制约, 高层次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等还不能完全为学生真正理解, 容易产生认知障碍, 处理不好, 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而教材中普通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可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接近, 更易为他们所接受和吸收并在自己的行为中实现。

(3) 性别文化中以男性文化为主, 无论是儿童类还是成人类。性别偏见是人们对某一性别 (通常是女性) 的人所持的不符合事实的、不公正的态度。这两册语文教材中明显存在着这种状况。在对语文教材的以往研究中早已出现这个问题, 我国学者张德曾对1979至1982年出版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本进行分析, 发现性别偏见的存在。中央教科所的曾天山以1979-1982年、1981-1983年、1987-1994年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作了分析, 结果表明, 存在“男性数量多于女性, 男主角多于女主角”的倾向。在这里, 尤其是在上册书中, 反映男性文化的课文13篇, 而反映女性文化的课文只有5篇, 并且男性文化主要以精英阶层为主, 大多都是领袖人物、科学家等, 而反映女性文化的只有一篇是体现精英阶层的 (《我不能失信》) 。小学语文课本作为儿童早期接触的正式读物, 将对我国青少年形成性别观起到先入为主或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而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几点建议

文化利益是众多利益客体当中的重要形态之一, 是利益主体——人所指向、需要、追求、消费的相关文化性的客观对象物。文化利益的影响力不像政治经济那样直接强烈, 但通常会以内在的、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与规范着每一个个体的行为, 赋予人的行为以根据与意义。语文教材中呈现的文化利益失衡也成为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之一, 在这里仅就所分析的样本教材中反映的文化利益问题, 从文化利益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权利、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1.文化权利是法律所规定的人们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领域中所具有的占有、支配、享用一定文化性产品和资源的权利。事实上,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 享有文化权利与实现文化利益并非等同, 文化权利只是使人拥有一种资格, 获得一种机会, 享有一种假定的利益, 很多时候, 文化权利是保持沉默的。因而文化权利要求社会、制度和政府予以内容上的确认和形式上的保障。如我国规定人人享有九年制的义务教育, 这是法定的文化权利, 但事实上贫困地区的很多儿童, 或者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 或者由于传统的性别观念, 或者由于客观上教育资源的匮乏, 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 尤其是少数民族儿童在受教育权利上更是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而我们语文教材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忽视实质上就是对他们文化权利、受教育权利的忽视, 也造成学生对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了解的缺失。当前, 文化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必定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生活, 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因而我们的语文教材内容在少数民族文化方面也要符合这一要求。

2.文化产品是实现文化利益的直接的资源, 是一种实体性的对象物。作为一种精神产品, 它负载着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特殊功能, 以期不断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 提升人的理想追求和审美方式, 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语文教材作为学生这一主体实现文化利益的工具, 则更应该担负着文化产品所特有的功能。而样本教材中所反映的性别偏见会从小对学生造成一种性别认识的误区:男孩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 容易形成自我肯定、追求成就和支配地位的性格;女孩更多处于一种弱势地位, 容易形成顺从、敏感和被动的性格。“这种状况影响着学生对所属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归属, 并使社会的性别偏见合理合情化, 从而使女孩在学业及职业成就发展条件上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 我国社会主流文化基本是男性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女孩应聘职位时遇见性别偏见的事就屡见不鲜了。因而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性别差距会影响正在成长中的孩子, 不利于学生从小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

3.文化资本指对一定数量和一定类型的文化利益的排他性占有, 是一种可以再生新的文化利益甚至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文化资源。按照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更准确地说, 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具体化的文化资本的主要效用在于给个体带来超常的价值。它能为拥有文化资本的个人‘提供物质利益和符号利益方面的庇护:任何特定的文化能力 (如在文盲世界中能够识字的能力) 都会依靠它在文化资本的分布中所在的位置, 获得一种超常的价值, 并给它的拥有者带来可见的利益。’”这里的“利益”当然指人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占有文化资本的人必定在社会等级制度中占统治地位或各种利益分配过程中占有利位置。所以, 不同主体间的文化利益冲突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于主体占有文化资本的不同。比如大学教授的大学文凭和教授资格就能为他带来身份、地位、职业和名誉。由于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传承并积累, 因而精英阶层所享有的文化资本除了能为他们自身带来超常的价值外, 还能为他们的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下一代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本提供先天之利。教材中大量精英阶层文化的出现告诉孩子们:拥有更多文化资本的人就有机会得到更多文化利益、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所以他们必须参加各种培优班、特长班, 力争考取名牌大学, 受更高更好的教育等等来增加自身文化资本的砝码, 越来越多的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心理压力, 呼喊着课外时间的减少也缘于此。

现阶段文化利益的获得, 实际上是为潜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新的文化利益的获得铺垫现实基础或提供一定的可能性。侵害人的文化利益的实现, 其实是威胁到了未来潜在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新的文化利益的再生。每个人都渴望摆脱各种世界的羁绊, 充分实现自己的各种文化需求与精神渴望, 有能力去享受文化生活, 去追求自己所梦幻的美好生活, 以达到像马斯洛所说的人生的高峰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对人们文化利益的保护, 并保障更多人在更大程度上能够实现自身的文化利益, 就成为当前社会阶段最为重要且十分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薛晓源, 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朱绍禹.语文教材文化的建设和理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1995, (6) .

[3]张德.论性别偏见[J].社会心理研究, 1993, (2) .

[4]曾天山.论教材中的性别文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 (4) .

[5]张怡.论文化利益[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小学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3

(第一课时)向阳峪小学 迟秀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戏””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验课余生活的多彩与乐趣。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词,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词语的构词规律,感悟词语的准确运用。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师:①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的课余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那谁能说说你在课余生活里最喜欢干什么?(指几名学生回答)

②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课文中同学的课余生活呢?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去看看他们的课余生活是怎样的。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P22,板课题。(识字二)

二、学习课文

1、打开书,观察图。①看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②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下面的拼音读一读。③自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检查学生说出每幅图的意思。②让学生图文对照自读词语。③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④说一说哪些拼音需要提醒同学不要读错。⑤齐读,开火车

3、分析字形。

①复习识字方法。

②说一说这些生字你是怎样记下来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吧。③开火车读、齐读。④抽读卡片检查同学掌握情况

4、生字我们认识,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读了这些词语后,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5.师生配合读,女生读动词男生接读。

三、学写生字

1、认读会写的生字。

2、先观察整体字形,说一说在书写时注意什么?

3、指导书写“戏”“养”。

四、课堂练习

1、我会连

2、我会说。

上一篇:一道美丽的风景作文下一篇:营运资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