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公开课教案文档

2024-08-02

《穷人》公开课教案文档(共12篇)

《穷人》公开课教案文档 篇1

中坊小学

蓝文灿

2013.09.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顾惜、勉强、抱怨、忧虑、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

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2.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穷人就是穷苦的人。)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跳水》一课。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几个穷人?写了穷人的什么事?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

2.检查自学情况(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

(1)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桑娜渔夫

(2)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穷人的印象。(很善良)板书:善良

学生谈谈还读懂了什么?(教师随机板书)

(3)本文写作顺序?(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子→丈夫归来)

(三)学习第一段(第1、2自然段)

1.自读“等待丈夫”一部分内容。读完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用“﹏”线划出环境描写语句用“—”线划出心理描写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

②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引导学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

“温暖”指炉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

③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从“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等处可以看出。)

2.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感情,体会桑娜的家庭贫困、勤劳能干、心地善良。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摘录描写环境的句子。

3、有兴趣的同学选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穷人》公开课教案文档 篇2

一、导入

同学们,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 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 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检查早自习预习情况

1. 文题中“绿”指什么? (常春藤) 2. 题目为“囚绿记”,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请用两个字概括。 (寻绿 (1—4) 观绿 (5—7) 囚绿 (8—12) 放绿 (13) 怀绿 (14) ) 3. 作者囚绿后放绿, 放绿后又怀绿, 这矛盾的表现流露作者的什么情感? (喜爱绿)

三、讲析课文

(一) 学习囚绿 (8—12段) , 齐读, 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 爱绿为什么囚绿呢?圈出相关句子来读读。2. 请大家圈出描写“绿囚”的语言, 读一读。看看绿枝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突出绿枝条什么特点?在“绿囚”变化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变化的?

答案: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 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 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研读重点词语:“装饰”、“葱茏”、“猗郁”。 (装饰, 安慰;葱茏、猗郁本指草木茂盛, 这里移用, 表现爱与幸福年华的丰富。)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 依旧攀缘, 依旧舒放, 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晨,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 变得柔绿, 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 变成娇弱, 好像病了的孩子。) (绿枝条由生机勃勃变得嫩黄细瘦娇弱, 颜色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向往光明, 不屈服于黑暗)

重点句子研读:“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 体味作者的用意。 (生的欢喜——不快——渐渐不能原谅我的过失——可怜、恼怒)

(二) 学习 (1—6段) , 自由诵读, 完成三个任务

请找出相关句子读读。1. 我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对这样的房子我却怀着一种喜悦, 毫不犹疑的决定下来, 是什么原因呢? 2. 为什么如此爱绿呢? 3. 哪些句子表现我对见到绿的急迫心理? 4. 这种急迫的心情暗示什么?并找出相关词句来证实。

答案: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 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 便有一片绿影,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 它是慰安,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重点句子朗读研读:“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 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注意重音, 理解象征意义。从哪里可看出作者需要慰安?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 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暗示作者境遇不佳, 他的生活缺乏绿色, 缺乏希望, 缺乏慰安, 缺乏快乐, 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北平, 正需要用绿色来安慰自己的眼睛, 象征生命与快乐的绿成了作者唯一的朋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齐读5—6段。

(三) 学习 (13—14段) , 老师范读, 完成下面问题

1. 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提早释放了绿纸条。 (卢沟桥事变, 日本全面侵华) 2.在绿枝条上, 作者赋予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呢? (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3. 这种精神内涵与我们民族的哪种精神相同呢? (自强不息向往自由向往光明不屈不挠。作者赞美绿色, 就是在赞扬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4. 作者怀念绿, 还怀念了什么? (怀念北平的人民、沦陷区的人民、日寇铁蹄下的同胞。或者说怀念和平安静的生活)

(四) 总结

作者用绿的特点来象征中华民族在强敌入侵下的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其实这种精神也是陆蠡精神的体现。

补充:巴金赞扬他说:“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圣贤可以当之无愧。”1942年4月, 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 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 查封了书店, 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 亲自去巡捕房交涉, 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 敌宪问 :“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 “不赞成 !”敌人又问 :“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 年仅34岁。“文如其人, 人如其文”。陆蠡, 一介书生, 在生死面前所体现的硬气和浩然正气, 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 他用自己的笔书写这样一种精神, 用自己的献血来印证这种精神, 令我们都深深感动。

探讨:本文通过描绘一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种事物被赋予象征意义, 写作上是什么手法?我们所学哪些课文采用这种手法?学生自由讨论 (托物言志) 。

(五) 课堂迁移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篇3

【摘要】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关键词】公开课;教案;《囚绿记》;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涵;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对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教学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教学方法:诵读感知、读写品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早自习预习、电子白板、ppt。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检查早自习预习情况

1.文题中“绿”指什么?(常春藤)2.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两个字概括。(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3.作者囚绿后放绿,放绿后又怀绿,这矛盾的表现流露作者的什么情感?(喜爱绿)

三、讲析课文

(一)学习囚绿(8—12段),齐读,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爱绿为什么囚绿呢?圈出相关句子来读读。2.请大家圈出描写“绿囚”的语言,读一读。看看绿枝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突出绿枝条什么特点?在“绿囚”变化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变化的?

答案: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研读重点词语:“装饰”、“葱茏”、“猗郁”。(装饰,安慰;葱茏、猗郁本指草木茂盛,这里移用,表现爱与幸福年华的丰富。)(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绿枝条由生机勃勃变得嫩黄细瘦娇弱,颜色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往光明,不屈服于黑暗)

重点句子研读:“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体味作者的用意。(生的欢喜——不快——渐渐不能原谅我的过失——可怜、恼怒)

(二)学习(1—6段),自由诵读,完成三个任务

请找出相关句子读读。1.我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对这样的房子我却怀着一种喜悦,毫不犹疑的决定下来,是什么原因呢?2.为什么如此爱绿呢?3.哪些句子表现我对见到绿的急迫心理?4.这种急迫的心情暗示什么?并找出相关词句来证实。

答案: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重点句子朗读研读:“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注意重音,理解象征意义。从哪里可看出作者需要慰安?(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暗示作者境遇不佳,他的生活缺乏绿色,缺乏希望,缺乏慰安,缺乏快乐,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北平,正需要用绿色来安慰自己的眼睛,象征生命与快乐的绿成了作者唯一的朋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齐读5—6段。

(三)学习(13—14段),老师范读,完成下面问题

1.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提早释放了绿纸条。(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2.在绿枝条上,作者赋予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呢?(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3.这种精神内涵与我们民族的哪种精神相同呢?(自强不息 向往自由 向往光明 不屈不挠。作者赞美绿色,就是在赞扬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抗敌精神)4.作者怀念绿,还怀念了什么?(怀念北平的人民、沦陷区的人民、日寇铁蹄下的同胞。或者说怀念和平安静的生活)

(四)总结

作者用绿的特点来象征中华民族在强敌入侵下的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其实这种精神也是陆蠡精神的体现。

补充:巴金赞扬他说:“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贤可以当之无愧。”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陆蠡,一介书生,在生死面前所体现的硬气和浩然正气,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他用自己的笔书写这样一种精神,用自己的献血来印证这种精神,令我们都深深感动。

探讨:本文通过描绘一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事物被赋予象征意义,写作上是什么手法?我们所学哪些课文采用这种手法?学生自由讨论(托物言志)。

(五)课堂迁移

同学们,绿色到处都有,在生活中我们不是缺少绿色,而是缺少发现绿的眼睛,希望大家用眼睛去观赏,去体味,去感悟,让生命之绿、希望之绿、慰安之绿、快乐之绿充盈我们的生活。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学生自由讨论。

《穷人》公开课教案文档 篇4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内容】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五、【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六、【教学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七、【教学准备】 讲学稿、课件

八、【教学资源】 教参、网络

九、【教学方法】 少教多学

十、【授课时间】 2013.10.十一、【课时计划】 一个课时

十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讲学稿)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两个小球运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图11-2-1,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

(由图可以看出在每1s的时间内,率二个小球通过的路程长,可以确定第二个小球运动更快。)学生受到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讲学稿)

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 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或m.s-1)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1m/s=3.6km/h 1km/h=1/3.6m/s=0.28m/s

3、阅读课文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4、速度计算(讲学稿)(1)(2)

学生分组练习讲学稿,完成简答。

学生分组完成讲学稿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飞机速度。

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匀速直线运动

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25页的内容:

(1)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3)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 s成正比,与t成反比。)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1)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学生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

达标自查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3、一个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车在这3h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

能力提高

7、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驶中的平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从听到车轮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1min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每一根长25 m ,则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

8、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在接下来的

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

(1)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2)通过你的计算结果说明,为什么说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

十三、【板书设计】 1、3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t)

二、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 单位:m/s km/h 进率:1m/s=3.6km/h

十四、【作业设计】

完成讲学稿课后练习部分

三、平均速度

《运动的快慢》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毕纯金

执教公开课穷人反思 篇5

执教公开课《穷人》反思

姜旭

本学期,举行公开课时,正值讲到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课文都非常感人。虽然《穷人》是篇老课文,但情节感人,诠释了穷人美好的心灵。几次教材改革以来,这篇课文依然保留着,说明本文对当今社会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我选了这篇课文作为公开课。

这篇课文比较长,共27个自然段,学生很少接触到这么长的课文。在两课时内,既要讲完课文内容,又要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逐段讲解肯定不行,所以就要直奔关键语段。抓住关键语段,向其他地方“辐射”,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我深挖教材,发现第9自然段是本课重点语段,讲的是桑娜抱回孩子后矛盾的心理活动。上课一开始,处理完生字词,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脉络,直接问:“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情是怎样的?”学生说:“是忐忑不安的。”接着问:“哪个自然段重点描写了她内心的矛盾?”这样就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第9自然段上。然后指导学生分析内心活动,总结出桑娜忐忑不安的想写什么?再让学生去其他自然段找重点句子,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想?引导学生分析完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抓住省略号,体会桑娜的矛盾的心情,从而有感情的朗读。处理完桑娜,然后指导学生找出渔夫的语言、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他的内心活动。从他的内心活动中,也能体会到渔夫和桑娜一样具有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所以,本课的重点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桑娜的德内心活动,一个是渔夫的神态和语言。公开课上,我紧紧抓住这两个方面组织教学,课堂比较紧凑。

但有一些不足之处:1.桑娜和渔夫的对话部分也非常感人,应该抓住两次“沉默”,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其次,也应该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整堂课,没有小组合作交流,总是老师在上面分析,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公开课—声音的世界文档 篇6

二.在声音的世界里——朗诵技巧入门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朗诵,朗诵和说话以及我们每天的朗读有什么不同?

朗诵:指清晰,准确,响亮,有感情地把文章表达出来,是一种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

它是一门艺术,是文学作品的延伸,是融语言与表演为一体的艺术。

朗诵与说话都是语言表达方式,都可传情达意,但两者有很大差别:一个人只要没有生理缺陷,即使不识字,也能说话,与人交流。朗诵则要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才能讲,要朗诵,首先要阅读,理解材料,才能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口头语言。那么朗读呢?它本质还是一种“念书”,是一种把书面语读出来就行的方式,不像朗诵那样讲求气息、音色、感情、语调等技巧,也不需要像朗诵那样加上表情,动作,手势,身段等手段。可以说,朗诵的表演味道较浓一些。

朗诵作为一门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字作品一出现,朗诵就应运而生。《孟子》中的“诵其诗,读其书”就明显地反映了先秦以至更早时期朗诵的盛况。在古代,人们把它成为吟诵或吟咏。古代诗人或文人墨客聚在一起,往往是一面饮酒,吃菜,一面吟诗作赋,吟诵者踱着方步,晃着脑袋,拖着长声,带着颤声陶醉在作品中,这就是我们最早的朗诵。私塾教授寒窗苦读,几乎全仰仗吟诵之功。由得心应口对得心应手。

三.朗诵的作用和意义:

1.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启迪思考,陶冶情操。

(特别对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精品的朗诵,其

的主题,高雅的情调、优美的词句,加快的节奏、强烈的感情,本身就是一种享受。)2.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3.使语言规范化、统一化。

四.发音器官:

动力:脾、气管

发音:喉头、声带

咬字部分:唇、齿、舌、腭 调节部分:口腔、鼻腔

五.练习朗诵,首先要懂得气息的掌握和保持发音器官的健康,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练习朗诵前的一些准备工作。气息训练要领

(气乃音之帅,气息是声音的原动力,科学地运用运气发音方法可使声音更甜美、洪亮、持久、有力。)

(胸腹联合呼吸法)双目平视,全身放松,喉松鼻通、胸部稍微向后倾、小腹自然内收。吸气方法:扩展两肋,向上向外提起,将腰带渐紧。

呼气方法:控制两肋,使腹部有一种压力,用嘴将气均匀外吐。(练习吸气、呼气三遍。)口部操训练(可使字正腔圆):1.张口;2.饶舌;3.顶腮;4.弹舌;5.转唇.(各二十下)

六.好,练习了口部操后,我们的发音器官已经活动开了,但还未达到非常灵活的地步,为了使我们的舌头灵活、声音洪亮,我们还必须进行绕口令练习。(幻灯片:绕口令练习:《不怕不会》和《标兵与炮兵》)贯口:

贯口是指以较快的速度贯串到底,一气呵成的急念方法,是喜剧的基本功,练习贯口对学习朗诵有很大的好处,可以使吐字清晰有力。(练习:《一只青蛙》和《望庐山瀑布》)

七.好,介绍了一些基本功的练习方法后,下面我们介绍一些在朗诵过程中的处理技巧。

首先我们要学习停顿的技巧,(停顿是指朗诵中语流的顿歇,停顿首先是生理方面的需要,人们朗诵时要换气,这便形成了语音的自然间歇。停顿又是表情达意的需要,通过停顿可以更清晰、更有效地表达情感。)一般说来,停顿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语法停顿

指句子间语法关系的停顿,如主谓之间、句子之间。如: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主谓之间)

(二)逻辑停顿

为准确表达语意,揭示语言内在联系而形成的顿歇。如:乒乓球两毛五/十个,乒乓球两毛/五十个。

停顿地方不同,意思完全不一样,如何停顿、悲痛、赞颂、兴奋。停顿的方法:

1.慢停法:停顿缓缓而来,且声断气连,音断意不断; 2.快停法:即迅速收声敛气,快速停顿;

3.强停法:屏住呼吸中断气息,一字一顿将字词送气; 4.拖停法:停顿节拍相对拖长,造成一种空中回音之气。(停顿练习)《钱塘湖春行》 八.重音技巧

重音是指在朗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现语句目的,在表达时着意强调的词或词组。重音一般分为:1.语法重音。(根据语法结构特点表现出来的重音,一般位置固定。)2.逻辑重音。(根据上下位内容的提示或由其他语言环境据顶而对一些语调或句子进行重读,也叫强调重音。)如:

我手

书。

(谁)(部位)

(方式)

(数)

(量)

(拿什么)3.感性重音。(为辽大强烈的感性而着重强调的部分)重音的方式:

1.加大音量: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2.重音轻读:海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烘托、反衬)

3.拖长读音:例子《题西林壁》

4.变换音色:颤音、破嗓音、沙哑音,表达特殊的感性。5.一字一顿:例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

重音训练:《散步》 九.语速、节奏

(语速、手内容、形式的影响,慢:平静、失望、庄严等(《背影》、《最后一课》)更慢:沉思、悲哀等

快:热烈、兴奋、愉快、愤慨、反抗、驳斥、紧张等(语速节奏训练:《木兰诗》(选段)十一.语调: 通俗地理解为抑扬或升降,是指朗诵的语句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它和文章的思想感性紧密结合。

1.上扬调。(由低向高升起,句尾音强且向上扬起,一般表现疑问、激动、号召、呼唤等语气。)2.下抑调。(由高向低运动,句尾音下降,一般表现陈述、感叹、请求、痛苦、愤慨等语气。)3.平直调。(平稳直线型,一般表示叙述、庄严、冷漠、麻木。)4.曲折调。(起伏曲折,有高而低再扬起,或由低而高再降下,表示讽刺、暗字、双关、反语等情感。)

《早发白帝城》 例子: 这事情,不容易啊!

注意,起风了!总结,基本功练习,技巧练习。

十一.学习了这么多朗诵技巧之后,让同学来表演,展现自己的朗诵风采。

《报节目》、《少年中国说》

十二.好,介绍了那么多的朗诵技巧,很多同学感到新奇、有趣,但也有同学觉得复杂、困难,其实我们很清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成功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差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压住,可是她不气馁,为了克服这个弱点,他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练,终于成为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穷人》公开课教案文档 篇7

教学内容: 《穷人》 时间:2013、9、15 备课组长:xxx 主备人 :xxx 材料整理 :xxx 参与人员 :全体课题组教师

课题组教师意见或建议:

xx:xxx老师备的是《穷人》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xxx: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问:谁愿意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因为老师还没出题,大家不敢贸然行事。但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问:我还没出题,你怎么敢举手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自信。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并说机会是属于那些自信、有勇气以及准备好了的人的。随即出示了5+2=?这么一道题,其他同学看了恍然大悟,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无形之中被激发出来了,还很巧妙地引出了课文的内容,为这堂课最后的5+2真的等于7吗?这个引人深思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更巧妙的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再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xxx:循循善诱,开拓思维。

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xxx:“沉”是这堂课的最大特点。

这个“沉”在我理解,它有好几种含义。

一、这个“沉”是指老师的声音低沉,就是这低沉的声音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情境,让人感觉自己也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与桑娜共同承受着心灵的煎熬。

二、这个“沉”是指思想的沉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找文中的关键词句,读一些渗透着主人公内心思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理解,学生的心已经被桑娜和渔父的善良感动了,把这种情感和思想都沉淀到了自己的心灵深处。于是当老师问:桑娜一家很穷,但文中为什么没出现任何一个“穷”字的时候,学生就能深有感触地回答到:他们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当老师要他们给课文换题目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富人”。可见,桑娜一家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已经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了,他们发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xxx: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而上述案例中学生的两次质疑教师在备课时并未预设到,但这位教师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该教师视学情及时生成,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多维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丰富了文中蕴涵着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xxx: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复习课教案 文档 (8) 篇8

第一课时

杨德涛

学习目标及要求

1、复习有关家务劳动的动词短语以及运用句型What can you do? I can„.Can you „„? Yes ,I can No, I can’t ;

2、通过歌谣熟悉十二个月的名称。学习重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Let’s read部分的对话认读、理解及运用。要求学生能独立认读句子,根据句意回答问题,并能在情景中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对话。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句子做事情。(以及完成小调查)学习难点

本课时的难点是认读十二个月份的单词,孩子们在反复的歌谣诵读中明确单词的读音,通过认读的练习,记住词形。学习准备

1、准备第四单元所学的单词和短语卡片,本课时Let’s read 部分的课件;

2、投影片:Let’s read部分的问题及填空练习;

3、十二个月份的单词卡和图片;调查用的小表格。学习方法

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图片展示法,动手操作法 学习过程设计

1、Warm-up

(1)唱一唱

教师播放I can help.的歌曲,孩子们边唱边表演。

(2)Let’s chant

播放Let’s chant部分的录音,孩子们表演歌谣。边唱边拿出相应的短语小卡片。

(3)look, ask and answer

教师出示短语小卡片,孩子根据卡片内容询问下一个同学:Can you make the bed?

2、Presentation

Let’s read

教师出示Let’s read 课件,让孩子观察图片:“Who can you see?”“Can the monkey’s father cook the meals? ”“Can the monkey empty the trash?”

学生自己阅读对话,小组内回答问题,抽查学生回答问题。

听对话录音,跟读。

小组分角色朗读,小组表演对话。

把每个问题的答案写在问题后面,小组检查。

Let’s chant

教师出示12个月份的图片,让孩子猜猜分别是哪个月。

出示12个月的单词卡片,逐个认读,或进行随机抽查。

播放歌谣,听到月份时出示相应的单词。

听录音,边听边说。

听录音,边说边表演,或小组表演。

3、Let’s play

小组表演的活动

学生每四人一组,把自己可以做的事和爸爸妈妈可以做的事分别写在一张纸条上,如:I can wash the clothes.My father can cook the meals.My mother can do the dishes.把所有纸条放在一个盒子里,每个孩子抽出一张,大家认读,并扮演其中的角色表演。

4、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做本单元活动手册Listen and match

Read and answer

(1)学生自己认读对话。

(2)小组互问答。

(3)独立写出答案。

板书设计 Recycle 2

《穷人》公开课教案文档 篇9

体育课教案

班级:高三《31》班 教材

1、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篮球:运球、内容 人数: 人数:40 人 教师: 教师:邓文娟

2、障碍接力、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和支配 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 课的 质。目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 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 精神。场地 篮球 20 只;篮球场二个 器材 课的 部分 教学内容及手段 组织教法

1、体育委员整队,清点人数。并向教师报告。组织: 成四列横队集合,开始

2、师生问好,宣布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如图: 以及注意事项 部分 要求:精神饱满,注意 2’ 力集中。

一、游戏:竹竿扫尾(4’)方法: 游戏开始,同学在场内围成一个 圈。由一位同学在圈的正中间用一根竹 竿放到作任意一个同学的脚旁边后开始 用竹竿围绕同学扫地一圈。被竹竿扫到 的同学出来接替。下一轮游戏再开始 准备 规则:(1)竹竿不得松手触人。部分(2)在游戏过程中不得用竹竿故意打人 8’

二、准备活动(4’)A;双人操肩部运动 B;双人操体转运动 C;双人操跳跃运动 D;双人操拉伸运动 E;踝腕运动

一、组织:如图 教法:讲解,示范,师生按规则集体练习。要求:圈外同学要机智、灵活、勇敢。圈内同学要动脑筋、协 力、果断、快速。

二、组织:圆形站立 教法:讲解、示范,指导学生自由模仿、创造练习。要求:同学间的配合 一.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基本 部分 30’ 1. 熟悉球性 a: 原地二人一球传接球(3’)重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b:原地三人二球运传接球(5’)重点:技术的衔接连贯以及注意力集

一、组织:在篮球场内四列队形,二组为一队进行练习教法:教师讲解、示范,指导学生自由模仿、创造练习。教 师巡视、指导、纠错并给予学生提示与鼓励。

2、抢运球(7’)4 人一球,每一位传球的同 学防守接球的同学,进攻队员可运球移动,防守队员抢断球积极。依次防守后回到原位。重点:对球的控制与掌握 难点:技术要准确熟练 要求:双手传接球,进攻队员可运球移动,防守队员抢断球积极。教法: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先进行一对一的“抢运球”练习,然后共同“抢运球” 将学生分为四小队,每一队由小队长带 要求: 严格按照规则进行。领各队成员进行行进间的运球上篮。

3、行进间的运球后上篮(8`)教法:讲解、示范、纠错,教师巡视指导。

二、障碍跑接力比赛(7’)

方法:分两组进行,在规定的范围内放置 一些障碍物,第一位学生必须绕过障碍物跑(图略)到终点后拿起红旗摆动之后。下一位同学再 教法:讲解、示范,练习,比赛。开始依照同样的方法跑到终点接过旗帜后 要求:先练习,后比赛。示意下一位同学开始依次进行。按照最先跑 完的一组为胜。输队则得到相对的惩罚。要求: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团 队的荣誉感 结束

一、整理运动:伸展放松操 部分

二、小结,收回器材。5’ 组织:四列队形 教法: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组织:成四列横队集合。课的

1、练习密度:55%左右;

2、运动负荷:中上;

3、平均心率:130 次/分左右 预计

分数加减法微型课教案文档 篇10

教学内容:课本66---67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能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并能解答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归纳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分数加减法的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

学习信心。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主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把不同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把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通分。和3125 34 和

512和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通分?(板书:异分母—— 同分母)

2、算一算: + = 5547171137+

111527= +=

9941571251215-=-=-= 师:说一说,这一组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谁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师: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分数单位相同)

师:同分母分数因为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那么如果它们的分母不同,怎么办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几张美丽的图片,如果你猜出这是哪儿,就请大声喊出来,好不好。(图片出示)同学知道的真多,我们的家乡美吗?

是呀,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我们洛阳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正是勇于开拓的洛阳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瞧!为了将洛阳城装扮的更加美丽,工人叔叔正在干什么?(出示挂图)

2、师:这是工人叔叔铺地砖的情境,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分母相同的分数

师:谁来解决他提出的问题? 1学生提数学问题。

①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②今天下午比上午多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这两个问题,大家能解决吗?

2、学生一起说,教师板演(板书:

116+

716=

816=

2716_

116=

616=)

83大家在计算时,为什么可以把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呢?师:大家同意吗?

3、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谁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你总结的可真准确)还要注意什么?

(二)分母不同的分数

1、大家顺利的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工人叔叔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想请同学们帮个忙算一算。他们今天能将这个广场铺完吗?为什么?

2、你说的真有道理,那么截止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呢?谁会列式?

3、这个算式与前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计算12+ 14时,分子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

生:不能直接相加,因为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

4、分母不同的分数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认真想一想,可以借用我们手中的材料,折一折,涂一涂,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5、学生操作、交流、反馈

师: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的交流,我想,同学们都已经有了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方法。教学预设:

A 组:我们用折纸涂色的方法。

师: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涂色的过程好吗?

师:同学们看清了吗?老师再把他涂色的过程演示一遍(图片演示。12相当于24所以

12+

14=

24+

14=

B组:刚才我们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如果把不同的分母变成相同的分母,就可以计算了。因此,就要先把这两个分数通分。C组:也可以用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呀 这位同学爱动脑筋,可以看出你分数与小数互化这部分学得很好,想法可真独特。

6、体会各种方法的优势

师:大家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无论是折纸还是通分,都是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板书 转化)

师: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师:为什么没人用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呀?

师:可见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师:现在你觉得哪种方法对于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都通用呢?(板书

通分)教师板书计算的过程:+

2114=

24+

14=

7、就剩最后一个问题,我敢说我们班百分之百的同学都会做,是不是呀,那 就赶快行动。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12—

14=

24—

14=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分母不同的分数又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就是把异分母分数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相加减

(三)学习例2,计算—

9856

1、看来,我们班的孩子们确实聪明,想不想迎接更大的挑战!计算 比比看谁算得最快。

谁最先算出来,可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有不同方法的也可以上去展示。(预设:你们几人算得可真快,互相看看,如果方法一样,可以选一个代表来写,如果不一样,一个写左边,一个写右边,好吗?

2、和这种方法一样的请举手,说说你是怎样算得。

比较一下这两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大家觉得哪种方法要简便些?(你讲得可真清楚,你真是一位小老师)

当分母比较大时,我们一般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3、通过以上计算,你觉得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该怎样计算呢?(你真善于总结)

我们说的和书上完全一样吗?请打开课本,找到这句话,并把它画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那你觉得在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时,应分几步呢?大家对这句话理解得可真透彻。

(四)试一试:+6578=

79—

23=

78—

512=

38+=

1、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想不想知道你学得怎样。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这位同学做完了在认真的检查,这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请和板演同学对照一下。全对的请举手。(哇,我们班的同学可真棒)有错的,找到原因,赶快改正过来。

三、课堂活动 第1题

1、谁来读要求。下面的题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快?

14+

3113—

412—

5113+

2、如果有发现,可以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谁先来汇报一下计算结果

这些算式分子、分母有什么特点呢?(分子都是

1、分母两个数为互质数)(你真善于观察)这样的算式,它们的结果又有什么秘密呢?像这样的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窍门?(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用分子相加的和或相减的差作分子。)(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3、利用这个规律,你能很快说出得数吗?(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发现了规

律,而且还会运用规律)

四、总结

师:今天学习就要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师: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既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还展示了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才华。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转化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例1

716116+716=816=12

12+

14=

24+

14=

例2计算—

9856

_116=616=

8312-

14=

公开课教案 《乡愁》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和掌握诗人将抽象的感情化作具体的艺术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思想爱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调动学生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来理解体会“乡愁”这种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共有的主题。并能迁移模仿,掌握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情感的初级形式和方法。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导入语: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颗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情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乡愁是

每一个游子心中最重的行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作家身影,解读情怀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产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灵河》、《石室之死》等。

三、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教师指导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小组合作朗读、自由读,不断体会诗歌内容。

3、听范读,加深体会。

四、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出四个小节的内容。

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全体同学)

2、3、第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A)组同学 再读1—4节,加深体会。

五、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B组同学)从哪些

词语可以看出来?(C组同学)

2、诗人把思乡之情寄托在哪几个具体事物(意象)中?(A组同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体同学)(教师小节)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指导。

4、再读感知

六、布置作业:

1、搜集诗词中关于写“思乡”、“愁”的诗句

《穷人》公开课教案文档 篇12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设计者:靳西强

2016年11月

微课《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2、初步学会实验室用双氧水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3、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及分解反应。

【学习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学习难点】催化剂的概念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复习:(展示)讲台上正放一瓶盖有玻片收集满的氧气 让学生讨论它的物理性质,归纳总结: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教师再往讲台上放一瓶装有空气的集气瓶。让学生说一说如何鉴别区 分它们出来?

引入课题:同学们,上节实验课中,我们学习了氧气的一些化学性质,你们一定很想知道这些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吧?

探讨:你知道怎样制取氧气?试想一想要得到大量氧气,可以以什么 为原料?

阅读: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P42,制取大量氧气要考虑哪些因素? 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在过程中是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室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呢? 设问:如何挑选原材料?

实验探究:过氧化氢在什么条件会产生氧气?

教师演示【实验2-5】让学生认人真观察并填写书上表格:

实验现象

1.木条不能复燃

过氧化氢在常温下没有放出氧气 2.木条能够复燃

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分解出氧气

3.木条能够迅速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遇到二氧化锰分解出氧气 教师演示【实验2-6】

设疑:二氧化锰参加反应了吗?反应前后的质量、性质有没有发生变 化呢?它在这个反应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观察现象,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回答。阅读:指导学生阅读P38催化剂、催化作用

提问:实验室除了利用分解过氧化氢制得氧气外,还可以用什么药品 呢?

设问:如果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你会用到什么仪器?这些仪 器如何组装成装置?

【活动与探究】

1.学生观察图2-17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使用了哪些仪器?与你的设计相同吗? ⑵.哪部分是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收集装置? ⑶.在安装装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2.如何实现制取氧气呢?(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⑴.制取气体的装置如果漏气,会不会影响实验?如何解决? ⑵.加热固体药品,应注意哪些方面? ⑶.结束制取氧气实验时,应怎样操作? ⑷.小结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上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师生共同归纳出这个实验的操作步骤:

<1>检查气密性;查(茶)

<2>装药品;

装(庄)

<3>固定装置;定(定)

<4>点燃酒精灯并加热;

点(点)<5>收集气体;收(收)

<6>导管撤离水槽;离(利)

<7>熄灭酒精灯。熄(息)

讲解:以上实验步骤可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提问:你能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以上实验吗?

书写:请一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在练习册上书写出来。

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双氧水 二氧化锰 →水

+

氧气

H2O

2MnO2

H2O

O2

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 + 氧气

KMn0

4K2Mn04

MnO2

O2

讨论:这两个化学反应是否是化合反应呢?为什么?它们有没有相似 的地方?

提问:它们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反应类型

反应物

生成物

化合反应

多种

1种

A+B→AB(多合一)

分解反应

1种

多种

AB→A+B(一变多)课堂小结:学习完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上一篇:爱祖国爱家乡主题班会策划书下一篇:关于诚信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