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总汇

2024-06-21

初中历史知识总汇(精选8篇)

初中历史知识总汇 篇1

中国历史科技文化主要成就歌诀 1.朝代顺序歌

夏朝殷商与西周 东周列国分两段 春秋战国烽火起 秦朝一统又两汉 三国鼎立魏蜀吴 西晋东晋前后传 南朝北朝两并亡 随唐一统后五代 宋元明清九百年 辛亥革命皇朝完

中国历史八年级记忆歌诀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记忆歌诀 一 鸦片战争(一)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牟暴利,1839 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二)1840鸦片战,琦善与英搞谈判,1842签条款,《南京条约》割香港,赔款2100万(西班牙银元)开放五处商口岸,近代历史此开端。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1856到60,二次鸦片起战争,沙俄乘机起歹心,系列条约不平等,割地一百五十多万,民族灾难更加深。(二)1853占南京,奋起抗击洋枪队,击毙华尔快人心。三 收复新疆

阿古柏侵新疆,自立为汗想称王。陕甘总督左宗棠,主张收复我新疆,1876率清军,“先北后南”好方针,“缓进急战”打敌人,收复新疆快人心。1884建行省,历史意义大得很。

四 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响,民族英雄邓世昌,黄海大战英名扬,日军舰队遭重创。(二)

《马关条约》又签定,“辽台澎岛”给日本,赔偿二亿两白银,让日办厂又通商,半殖民地更加深。五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

1900铭记心,八国联军占北京,(二)

1901要记住,《辛丑条约》受屈辱,赔款白银4.5(亿两),反帝活动被禁锢,东交民巷为使馆,拆毁炮台占铁路,“半殖半封”全形成,人民生活更痛苦。六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新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央代表恭亲王,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左宗棠,兴工业 办工厂,建海军 开学堂,“自强”“求富”似梦乡。洋务运动虽失败,未使中国得富强,七 戊戌变法(一)

《马关条约》传北京,“康梁”带头联举人,“公车上书”轰全国,变法维新开序幕。(二)8 9 8,戊戌变法,慈禧政变,六君子被杀。八 辛亥革命

一九一一,武昌起义,次年元旦,“民国”成立。(三)

辛亥革命意义深,“民主共和”入人心,清朝统治被推翻,封建专制不复返。九 新文化运动(一)

中华民国建立初,新旧思潮起冲突,先驱“陈李”和“胡鲁”,举旗“科学”和“民主”,《新青年》擂战鼓,“四倡”“四反”闯新路。(二)

十月革命炮声响,新世纪里见曙光,马克思主义传中国,救国救民指方向。

十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巴黎和会传消息,中国落后受人欺,郁积愤怒像火山,五四运动就掀起,学生集会大游行,“反帝爱国”搞斗争,“外争主权”反签字,“内除国贼”曹汝霖,工人阶级登舞台,各地民众当援兵,彻底反帝又反封,爱国精神后人敬。(二)1921记心上,南湖游船不一样,中共“一大”此召开,确立目标与党纲,陈独秀当书记,中国诞生共产党。十一 北伐战争

1926 北 伐 军,挥师北伐10万人,打倒军阀闹革命,目标吴、孙、张作霖。叶挺率领独立团,连克两桥传佳音。正当北伐获大胜,蒋汪右派叛革命,1927“四一二”,血的教训牢记心。十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1927八月一(日),南昌武装大起义,朱德、贺龙、周恩来,指挥起义举战旗,打响反抗第一枪,建军节日由此起。(二)毛泽东在湘赣,秋收起义红旗展,创建革命根据地,朱毛会师井冈山,三湾改编党掌权,星星之火可燎原。十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

33年10月临大敌,五次围剿战火起,博古、李德错指挥,被迫放弃根据地。红军不怕远征难,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途中到遵义,正确领导才确立,救党救军救革命,生死攸关转危机,爬雪山,过草地,胜利会师在吴起,长征二万五千里,世界史上是壮举。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记忆歌诀

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49年9月在北京,首届政协此举行,《共同纲领》施方针,国家性质定准绳,国旗国歌此确定,首都定名为北京,建立英雄纪念碑,革命先烈人人敬,选举主席毛泽东,“十一”登上天安门,五星红旗升起来,盛大阅兵和游行,中国人民站起来,从此当家做主人。二 最可爱的人(一)

1950年6月间,美军悍然侵朝鲜,打到中国边境线,严重威胁我安全。抗美援朝保家园,彭总率兵赴朝鲜,五战五捷定大局,美军赶回“三八线”,53年7月签协定,英雄军队才凯旋。

(二)黄继光、邱少云,《英雄儿女》人人敬,中国人民志愿军,称为“最可爱的人”。三 土地改革

1950变化大,颁布《土地改革法》,彻底摧毁旧制度,翻身农民当了家。农业恢复和发展,准备建设工业化。四 工业化的起步

(一)三年经济得恢复,现代工业要起步,穷白面貌要改变,“一五计划”展宏图。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牌汽车跑中华,喷汽式飞机翔蓝天,长江大桥武汉架,川藏公路到“屋脊”,沈阳机床成绩大,工业落后始改变,齐心迈步工业化。

(二)民主政治着手抓,54年9月制《宪法》,两个“坚持”定方向,人民掌权治国家。五 三大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是重点,农业改造合作化,手工业改造迈步伐,“公私合营”工商业,赎买改造资本家。“三大改造”一完成,社会制度全变新,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向前进。六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56年中共开“八大”,主要任务已定下,集中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人民生活要提高,良好开端有计划。58年提出总路线,全国人民干劲大。但国情没有弄清楚,急于求成犯错误,“大跃进”、“公社化”,违背规律受惩罚,左的错误危害大,造成欲速而不达。

(二)英雄模范了不起,大庆“铁人”王进喜。

县委书记焦裕禄,人称“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邓稼先,科学发明有贡献。全国人民学雷锋,光辉榜样记心中。七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毛主席晚年错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林彪 江青 有野心,趁机“**”祸国民,停课停产“闹革命”,大批干部挨了整,篡党夺权反人民,最终阴谋未得逞。华国锋 叶剑英,果断措施快人心。1966——76(年),十年**教训深。八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1978年年底,中央在北京开会议,“拨乱反正”求真理,两个“凡是”被抛弃,解放思想讲实际,工作重心大转移。经济建设是中心,改革开放始兴起,“三中全会”了不起,中国进入新时期。

(二)冤假错案要平反,民主法制要完善,依法办事成共识,系列法律把国治。九 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就是好,家庭联产搞承包,安徽凤阳小岗村,创出致富路一条。

(二)80年代的初期,改革开放建“特区”,吸收外资搞建设,引进技术和管理。加大力度抓机遇,沿海发展到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国企改革大手笔,公有经济为主体,实行多种所有制,政企分开放权力,按劳分配唱主角,多种方式并一体。“市场经济”建体制,优化组合新机制,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多形式。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好形势,感谢小平设计师,特色理论有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建设“三步”走,“一个中心”“两个坚持”,富强民主和文明,基本路线是宗旨。92年南方去巡视,澄清姓“社”和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有利”是尺子。

十一 民族团结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平等团结是一家,区域自治是国策,共同发展变化大,如今西部大开发,各族人民乐开花。

十二 香港和澳门回归

改革开放设计师,统一祖国探路子,“一国两制”好方式,港澳回归雪国耻。

十三 海峡两岸的交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海峡两岸,“三通”开始。

“海基”“海协”,成立组织。汪、辜会谈,达成共识。

八项主张,指导实施。一个中国,必须坚持。

台湾当局,背道而驰,鼓吹台独,必遭惩治。

十四 钢 铁 长 城

钢铁长城真威风,保卫祖国建奇功。人民海军发展快,“舰、潜、空、陆”多兵种。

人民空军硬作风,抗美援朝逞英雄,击落敌机三百多架,保家卫国后人颂,如今空军现代化,钢铁卫士保领空。导弹部队新兵种,50 年代建成功,中、远、洲际、核武器,水陆发射地对空。十五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中国外交有政策,独立自主为总则,领土主权不侵犯,他国内政不干涉,平等互利搞建设,和平共处五原则。(二)

万隆会议在印尼,共产主义遭攻击,恩来上台把话讲,“求同存异”定大局。十六 外交事业的发展(一)

70年代变化大,尼克松总统访中华,中美建交签公报,两国关系正常化。(二)五星红旗“联大”飘,中国地位大提高,中日两国建外交,中外建交掀高潮。十七 科学技术成就(一)“两弹”元勋邓稼先,成功研制核试验。“一箭三星”升上天,太空遨游也实现(杨利伟)。

“杂交水稻”袁隆平,“东方魔稻”世人惊。喜看“高峡出平湖,”更使国强和民富。

十八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一)863计划成就大,生物、航天、自动化,信息、激光、新材料,能源、海洋也开发。(二)因特网,数字化,上网便能知天下,负面影响应抵制,健康向上人人夸。十九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教育改革成绩大,实施《义务教育法》,科教兴国是战略,实现“普九”意义大。高等教育发展快,大步跟上新时代,规模数量大发展,狠抓科技育人才。二十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一)1956年 定战略,“双百”方针出成果,文学繁荣题材多,《红岩》长篇好小说,《青春之歌》唱赞歌,《平凡世界》新生活,《宝葫芦的秘密》童话多,话剧《茶馆》是佳作,“文革”以后更活跃,优秀作品流成河。

(二)电影电视显生气,《大决战》中“三战役”,《日出东方》连续剧,历史故事《林则徐》,《开国大典》与《决择》,《丝路花雨》大舞剧,绘画、书法和戏剧,音乐、舞蹈和杂技,不同风格和流派,艺术发展繁盛期。

(三)回忆苦难旧中国,“东亚病夫”不快活。自从建立新中国,体育列为重点课。全民健身大开展,竞技体育更不错。90承办“亚运会”,08“奥运”到中国。参加五届奥运会,获得金牌100多。二十一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改革前后两个样,以前衣着蓝、灰、黄,购物凭票限数量,“三转一听”①是奢望 食物匮乏缺营养,居住多为土墙房。如今生活变了样,衣着多彩穿名装,“四电两机”②带冰箱,饮食搭配讲营养,住进楼房讲宽敞,摩托、汽车跑四方,提高生活讲质量,齐心跟党奔小康。注:①自行车、缝衣机、手表、收音机 ②电视、电话、电脑、空调、手机、洗衣机 十四 难忘九一八(一)

柳条湖一声巨响,“九一八”悲惨流浪,日军预谋炸铁路,借口轰炸我沈阳,蒋令国军不抵抗,东北三省遭沦亡。义勇军与杨靖宇,局部抗战打游击。(二)

张学良 杨虎城,“西安事变”传英名,实行“兵谏”扣老蒋,停止内战打日本。党派恩来去调停,统一战线初形成。十五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

1937 七 月 七,宛平城里鏖战激,鲜血染红卢沟桥,中日矛盾更加剧,全国抗战从此起,统一战线终建立。(二)

日军发动“八一三”,上海南京大侵犯,烧杀淫掠滔天罪,南京屠杀三十万。历史屈辱牢记心,开创未来要和平。十六 血肉筑长城(一)

抗战首捷“平型关”,“台儿庄”战歼敌顽,“三光政策”要粉碎,“百团大战”捷报传。(二)

中共召开“七大”会,光明前途作准备。8月15日投降,抗战胜利台回归。十七 内战烽火(一)

蒋介石 打内战,耍阴谋 假谈判。毛泽东 去重庆,蒋的阴谋就戳穿。(二)

蒋匪内战暴风急,疯狂进攻解放区,毛周陕北巧转战,彭贺指挥战敌顽,刘邓挺进大别山,战略局势就扭转。十八 战略大决战

三大战役大决战,歼 敌 150 多万,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就完蛋。解放战争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十九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状元张謇有主张,“实业救国”办纱厂。荣氏兄弟办企业,生产面粉和棉纺。民族工业步履艰,“三座大山”压身上,简单产品无力造,日用品前总带“洋”。“三座大山”不推翻,民族工业无希望。二十 社会生活的变化(一)19 世纪变化大,轮船火车传天下。有线电报始架设,远隔千里能说话。文化生活也变化,照相电影和印刷。上海《申报》最著名,商务印书规模大。(二)国民政府始觉悟,改变落后旧习俗,剪辫易服废缠足,握手鞠躬换礼服,取消“老爷”和“大人”,改口称“君”和“先生”。

社会习俗趋平等,文明发展向前进。二十一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一)京张铁路谁人修,国人专家詹天佑,“人”字路轨缓坡度,设计艺术创千秋。(二)化学家 候德榜,“候氏制碱”创辉煌,“红三角”牌获金奖,撰写《制碱》传秘方。(三)“闭关锁国”灾难起,魏源冷静作分析,《海国图志》明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译著《天演论》,“物竞天择适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今”,救亡图存告后人。二十二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五四”文化了不起,鲁迅文学举大旗,代表作品要牢记,《狂人日记》《孔乙已》。美术大师徐悲鸿,《愚公移山》赋新意。聂耳以歌鼓士气,创《义勇军进行曲》。星海《黄河大合唱》,气势恢弘有旋律。郭沫若写历史剧,借古喻今吐怨气。小说繁荣解放区,名家 丁玲 赵树理。

中国历史七年级记忆歌诀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记忆歌诀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

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会造工具能用火,因此称为类人猿。(二)

北京人在周口店,手脚分工已明显,群体劳动和生活,打制石器已出现,保存火种用途广,原始社会已显见。(三)

山顶洞人一发现,距今一万八千年,磨光钻孔新技术,人工取火史无前,血缘关系成氏族,没有贫富和贵贱。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一)

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耒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挖井养畜造陶器,简单玉器和乐器。(二)

黄河流域有“半坡”,地穴房子同居住,粮食最早种植粟,副食蔬菜鱼和肉,早期文字出雏形,还会纺线和织布。

三、华夏之祖

“人文初祖”是黄帝,禅让制度尧舜禹,第一夏朝禹建立,奴隶社会从此起。

四、夏商西周的兴亡(一)

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夏朝经历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消)。(二)

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到殷商,有名暴君是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三)

武王伐纣灭掉商,西周定都镐京上,分封制度定国策,天子统治有加强,暴君厉王无人道,前771(年)周灭亡。

五、灿烂的青铜文明(一)

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已有青铜器,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精工艺 举世闻名“三星堆”,“青铜立人”有新意(二)奴隶生活多悲惨,非人待遇好辛酸,戴着枷锁搞生产,没有自由和饱暖,生命不如牛和马,人祭人殉任屠杀。

六、春秋战国的纷争(一)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第二霸主晋文公,城濮之战称英雄,“退避三舍”诱楚军,大败楚军城濮中。(二)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多战争,齐王军师名孙膑,围魏救赵战桂陵,前二六0战又起,秦赵之间战长平,赵括纸上来谈兵,四十六天粮草尽,赵军大败秦军胜,从此六国难抗衡。

七、大变革的时代(一)春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遍大地,春秋末年用牛耕,农业史上大革命。(二)李冰修筑都江堰,消除水患灌农田,治水功劳胜大禹,造福人民几千年。(三)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有力,承认私人有土地,奖励耕战免徭役,废除贵族的权力,建立县制搞治理,经济得到大发展,军队有了战斗力,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八、九、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文字可考在商朝,甲骨文字算最早,青铜器上刻金文,周晚大篆形成了。(二)古人观天很注意,日食月食书中记,夏朝历法叫“夏历”,战国二十四节气。(三)最早名医是扁鹊,针刺汤药和按摩,“望闻问切”诊疾病,中医沿用真不错。(四)楚国诗人叫屈原,上了世界名人篇,抒情长诗有《离骚》,思想艺术传千年。(五)

孔子相传为圣人,思想教育都精明,主张“爱人”察民情,“为政以德”反酷刑,办学收徒三千人,因材施教出贤能,启发学生多思考,主张温故而知新,言行收录在《论语》,儒家学派创始人。(六)

老子道家创始人,学说记在《道德经 主张事物对立面,正反两面要想清。(七)

百家争鸣好形式,“墨儒道法兵”在此,“兼爱”“非攻”墨主张,“仁政”治国是孟子,道家代表是庄子,主张“无为”而来治,法家代表韩非子,反对空谈倡“法治”,兵家鼻祖是孙武,《孙子兵法》论军事

十、“秦王扫六合”(一)

前 230 — 221(年),秦灭六国大统一,始皇咸阳来登基,至高无上大权集。(二)

丞相、太尉和御史,地方推行郡县制,全国统一度量衡,还有货币和文字,为了思想大控制,“焚书坑儒”有得失。(三)

抵御匈奴筑长城,开发南疆修灵渠,开疆拓土好疆域,世界大国了不起。

十一、“伐无道 诛暴秦”(一)

秦朝暴政民愤激,戍卒大泽揭竿起,势如破竹建政权,陈吴败后项刘继。(二)

项羽领兵创奇迹,巨鹿大败秦主力,刘邦率兵逼咸阳,短命秦朝就灭亡,楚汉之争又四年,刘邦长安建政权。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记忆歌诀

一、繁盛一时的隋朝(一)

北周到了 581,外戚杨坚大权集,夺权定都在长安,杨坚封为隋文帝。589年隋灭陈,南朝北朝归统一,文帝治国有功绩,隋朝繁盛一时期。

改革制度显盛世,发展生产重吏治,提倡节俭反奢侈,以身作则节衣食。

百姓负担大减轻,社会经济大繁荣,粮食布匹都丰盛,二十多年人口增。(二)隋朝到了隋炀帝,巩固统治开大渠,征发民工几百万,开凿运河二千几(公里),贯通海、黄、淮、长、钱,“天下转漕仰此渠”,炀帝统治施暴政,隋末农民大起义。

二、“贞观之治”(一)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轻徭簿赋重生产,君臣廉洁又勤政,“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政治清明国强盛,“贞观之治”真繁荣。(二)唐朝有个武则天,后宫之中掌大权,晚年称帝国号周,唯一女皇她为先,弘扬“贞观”有政绩,引出“盛世”到开元。

三、“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任用宰相名姚崇,十项建议献良策,玄宗一一都依从。重视吏治看政绩,改革图新大手笔,玄宗前期政局稳,“开元盛世”显生机。(二)农田水利多工程,水稻育秧产量增,蔬菜传入新品种,饮茶之风多盛行。犁地改用“曲辕犁”,“筒车”灌溉新工具,丝织陶瓷都出名,城市发展鼎盛期。(三)玄宗后期图享乐,宠爱贵妃惹大祸,安史之乱局势转,唐朝从此渐衰落,907年 唐朝亡,后期五代又十国。

四、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诞生隋朝时,炀帝最先设进士,实行“学而优则仕”,公平竞争用考试。太宗玄宗武则天,完善科举是关键,太宗重教扩国学,进士第一称状元,则天“武举”选武士,诗赋考试玄宗时。教育文艺大发展,科举改善用人制,此制延续一千三,清朝末年才废止。

五、“和同为一家”(一)

到了公元七世纪,青藏高原大统一,松赞干布求太宗,文成公主嫁过去。藏汉联姻传佳话,促进经济和文化,金城公主入土蕃,藏汉“和同为一家”。(二)

渤海郡王管“两江”,六诏统一云南王,怀仁可汗治回鹘,民族友好万年长。

六、对外友好往来(一)

中日关系渊源长,日派遣使来隋唐,鉴真东渡到日本,文化交流美名扬。(二)

唐与新罗是邻居,来往频繁好关系,仿唐建制用科举,中国文化传过去。(三)

高僧玄奘最杰出,历经艰险到天竺,西天取经有功绩,写成《大唐西域记》。七、八、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隋朝李春赵州桥,世界现成最古老。唐朝雕版《金刚经》,世界最早印刷品。(二)

唐朝诗歌有成就,唐诗艺术传千秋,可查诗人两千多,现存诗歌五万首,李白杜甫 白居易,唐诗“三杰”最优秀。(三)

李白诗歌传千年,诗歌作品万万千,“朝发白帝彩云间”,“蜀道难于上青天”,豪放清逸意境奇,后人尊称为“诗仙”。(四)

杜甫诗歌写实情,语言凝练讲分寸,“三吏”“三别”是诗史,后人称他是“诗圣”。(五)

唐朝中期白居易,诗歌艺术讲讽喻,《秦中吟》《新乐府》,直白如话最简易。

(六)“颜筋柳骨”书法妙,立本道子画艺巧,名家辈出举世骄,各具神韵领风骚。(七)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雕塑是宝库。隋唐盛世多乐舞,“千歌万舞不可数”。

九、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时间到了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当皇帝,杯酒辞去石守信,北宋大权集一身,统一局面又形成。(二)辽军进逼澶州城,真宗皇帝亲助阵,士气大振宋军胜,双方议和澶州城,北宋给辽送岁币,“澶渊之盟”就形成。(三)南宋名将叫岳飞,抗金之中扬军威,郾城之战收失地,精忠报国闪光辉。最恨奸臣是秦桧,陷害忠良千秋罪。

十、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唐朝、五代、宋时期,经济重心向南移,北人南迁搞开发,带去技术和劳力,水稻棉花发展快,丘陵茶园遍地起。(二)手工业 很繁荣,丝织棉织高水平,浙江哥窑冰裂纹,著名瓷都景德镇,广州泉州造船业,造船技术世人惊。(三)开封杭州兴商业,“买卖昼夜叫不绝”,海外贸易超前代,广州泉州名世界,北宋四川出“交子”,纸币流通就开始。

十一、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宋代气象万万千,衣食住行多了眼,风土民俗有情趣,心旷神怡好新鲜。(二)宋代市民多层次,娱乐商业兴“瓦子”,说唱耍踢花样多,市场繁荣大都市。

十二、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成吉思汗铁木真,游牧部落当首领,1206 为 大 汗,从此蒙古国建成,战绩直到多瑙河,一代天骄后人敬。(二)

忽必烈 战功高,1271 建 元 朝,次年定都在大都,1276灭宋朝(南宋),中央设立中书省,省级行政始元朝,西藏正式归元管,琉球台湾也管到,重视农业治黄河,开通运河有两条,海上运输大发展,大都繁华景象好。

十二、大一统的汉朝(一)

刘邦用人“张萧韩”,前202(年)建西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百姓的负担。“文景之治”谋发展,社会面貌大改观,轻徭薄赋得民心,奖励农桑重生产,带头节俭把事办,“以德化民”民心安,文帝景帝治江山,国库钱粮都丰满,着眼长治和久安,武帝一统更不凡。(二)

雄才大略汉武帝,善用人才把权集,罢黜百家尊儒术,集权削侯分土地,举办太学学五经,一统江山鼎盛期。

十三、两汉经济的发展(一)

武帝治河有高招,文武官员背柴草,亲临工地看治理,八十多年无灾涝。(二)

东汉明帝修黄河,筑起大堤一千多(里),被淹土地变良田,八百多年无水祸。(三)

西汉耕犁装犁壁,耧车播种新工具,丝绸织布提花机,杜诗水排用水力。(四)

武帝集权有经验,统一铸造五株钱,盐铁经营归中央,城市繁荣已出现。

十四、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冒顿统一蒙古盛,汉初被迫去和亲,卫、霍领兵破匈奴,昭君出塞传美名。

十五、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

追溯历史两汉期,甘肃玉门阳关西,而今人们称西域,那时小国被匈欺。武帝统治有心计,召募使者出西域,企图联络大月氏,共同对匈来夹击。(二)

张骞两次出西域,排除艰险建史绩,沟通促进东与西,历史意义了不起。(三)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通欧洲,陆海贸易大发展,东西文化相渗透。西域各国归附汉,社会面貌大改观,设立西域都护符,总管西域的事务。(四)前138、119,张骞到西域,带去牛羊和布匹,铸铁凿井和开渠,织布漆器金工具,带回葡萄石榴核桃和苜蓿,还有歌舞和乐器。(五)海上丝路也不差,广东沿海大出发,中南半岛往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继续通往孟加拉,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十六、十七、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东汉蔡伦“蔡侯纸”,张衡发明地动仪,《九章算术》了不起,均在世界创奇迹。(二)华佗外科是名医,“麻沸散”是好药剂,世界医学有创举,还编体操“五禽戏”。(三)东汉末年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医德高尚医术精,后人尊称为“医圣”。(四)司马迁写《史记》,记述黄帝到武帝,编撰使用纪传体,文笔简洁是范例。(五)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水平显神功,艺术群像磅礴势,造型精美又生动。十八、三国鼎立(一)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定根据。(二)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 战又起,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三)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四)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吴国沿海抓造船,联系内地与台湾。

十九、江南地区的开发(一)

淝水之战383(年),苻坚领兵八十万,妄图一举灭东晋,雄心勃勃有野心,哪知早已失军心,将士不愿去卖命,前师不忘有教训,人心向背是根本。(二)

追溯历史三国前,江南落后少人烟,土地肥沃无人垦,雨热充足也置闲。东汉末年北战乱,各族人民迁江南,带去劳力和技术,江南经济得发展。大片荒地被开垦,修建水利多工程,水稻小麦和绿肥,推广粪肥和牛耕。

二十、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有个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大计,穿汉服 学汉语,改汉姓 学汉礼,卑汉联姻受鼓励,采用汉制学令律,以孝治国,崇孔尊老倡风气,民族融合大统一。二十一、二

十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南朝“冲之”爱科研,数学天文有贡献,精确计算圆周率,领先世界近千年。著书《缀术》有功绩,计算年时差无几,造“千里船”行百里,水碓磨磨面又舂光。(二)

北朝有个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他写,农林牧副渔五业,不误农时抓季节,改进技术和方法,农学史上硕果结。(三)

郦道元写《水经注》,地理学中是专著,江河水道为纲目,地形物产与风俗,山川城镇与古迹,如诗如画好景物。(四)

东晋羲之写字行,书法艺术集大成,代表作品《兰亭序》,“行书”天下第一名,后人给王送美誉,尊称他为大“书圣”。

(五)东晋恺之画人物,形象逼真好艺术,代表作品有两幅,《女史箴图》《洛神赋》。(六)北朝劈山凿石窟,“云岗”“龙门”最杰出,继承秦汉的风格,吸收佛教的艺术。结 束 语

历史知识多奇妙,学好历史人开窍,做人处世与治国,历史当做镜子照。(三)抗元英雄文天祥,广东兵败拒劝降,坚贞不屈抒战歌,《正气歌》《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死不屈多悲壮,浩气长存永不忘。(四)民族融合日月新,杂居相处又通婚,“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经济文化大发展,促进社会向前进。十三、十四、灿烂的宋元文化(一)北宋科学家毕升,活字印刷他发明,战国时期创“司南”,北宋制成指南针,古代炼丹制火药,唐末宋元用战争,西汉发明麻做纸,东汉改进是蔡伦,四大发明传世界,推动历史向前进。(二)《资治通鉴》司马光,战国—五代编年详。苏轼豪迈评“赤壁”,清照委婉又感伤,弃疾作品多豪放,汉卿剧作善恶扬。择端《清明上河图》,孟頫书画人崇尚,书法人称“宋四家”,苏、黄、米芾和蔡襄。

十五、明朝君权的加强(一)1368 朱 元 璋,建都南京元灭亡,“民政”“刑狱”和“军政”,三司直属归中央,废除丞相、中书省,六部分理管朝纲,特务机构锦衣卫,皇帝指挥大权掌,四书五经八股文,明朝君权更加强。(二)明朝有个建文帝,下令削藩大祸起,朱棣打起“靖难”旗,起兵夺权称了帝,1421 迁 都 城,南京迁都到北京,强化君权有谋心,削藩“增特”搞专政。

十六、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

我国航海历史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亚非经济大交流,友好关系长又长。(二)

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战斗是名将,英勇善战戚家军,九战九捷平浙江。

十七、君主集权的强化(一)

努尔哈赤统女真,1616国号金,起兵攻明夺辽东,迁都沈阳改盛京。继承汗位皇太极,重视生产改内政,选才“联蒙”扩势力,1636国号清,1644 清 入 关,统治中心迁北京。(二)

清初采用明朝制,内阁六部都设置,但留满洲议政王,议政决策军国事。雍正集权强君主,开始设置军机处,军国大事皇帝说,大臣跪地作记录,名存实亡议政会,乾隆时期被撤除。思想文化搞禁锢,“康雍乾”时最残酷,“文字狱”案搞恐怖,阻碍发展和进步。

十八、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一)

“牛皮侵略”是荷兰,1624 占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1661 帅战船,1662 收 台 湾,1683 清朝管。

日今“台独”搞分裂,阴谋诡计要揭穿。(二)

十七世纪沙俄国,扩张势力搞侵略,城堡修到尼布楚,烧杀抢掠吃人肉。康熙两次派军队,击毙俄军总头目,1689 双 谈 判,签定条约《尼布楚》,黑、乌两江库页岛,规定都属我领土。

十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

清朝统治很有方,驻藏大臣管西藏,平定和卓的叛乱,伊犁将军管新疆,土尔扈特回祖国,民族统一谱新章。(二)

清朝疆域真宽广,东边临着太平洋,东北林海风景好,外兴安岭库页岛,东南台湾诸岛屿,南海诸岛跨水域,西跨葱岭众山谷,西北巴尔喀什湖,北接寒冷西北利亚,亚洲中国属最大。

二十、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明代引进农作物,玉、甘、花、向、马铃薯,棉织、丝织、青花瓷,商贸出现大城市,明朝中期资萌芽,“机户”就是资本家,“机工”出卖劳动力,雇佣关系就成立。(二)

清朝国策大错,对内“重本抑末”,对外“闭关锁国”,先进技术不学,长期与世隔绝,二百年来国弱。二十一、二

初中历史知识总汇 篇2

一浓缩精简法

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 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结晶。要抓住构成知识的基本内容, 选择能够着力说明问题实质的材料, 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力求做到言简意赅, 内容准确, 要点齐全。浓缩精简法就是依据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 紧扣关键字词, 把复杂、繁多的内容进行凝练、压缩和整理。

如“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 “1842年, 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浓缩精简成“割地、赔款、开商、关税”;再如, 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 “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我们掌握记忆时, 可将其简化成“割三岛、赔两亿、设工厂、开口岸”。通过这种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便于记忆, 同时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口诀记忆法

初中历史知识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内容丰富。如果将一些枯燥烦琐的历史知识编成口诀、歌诀、顺口溜等方式来记忆, 记忆起来既生动有趣, 又朗朗上口, 不易忘记。

如“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小结时, 可以利用歌诀结尾, “齐国君王齐桓公, 任用丞相叫管仲, ‘尊王攘夷’为口号, 第一霸主逞威风。第二霸主晋文公, 城濮之战称英雄, ‘退避三舍’诱楚军, 大败楚军城濮中。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七雄多战争, 齐王军师名孙膑, 围魏救赵战桂陵, 前260战又起, 秦赵之间战长平, 赵括纸上来谈兵, 四十六天粮草尽, 赵军大败秦军胜, 从此六国难抗衡。”再如, “鸦片战争”一课中, 在课堂总结时, 课件中展示“十九世纪上半期, 英国鸦片牟暴利, 鸦片输入中国后, 中国贫弱更加剧。1839年林则徐, 虎门销烟长志气, 销烟200多万斤, 民族英雄后人记。”通过口诀法, 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归纳成几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高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

三数字归纳记忆法

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年代, 某某年发生某某历史事件, 感到这些年代最难记。如果采用数字归纳法, 将所需记忆的内容按照数字特征进行归纳, 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所在年代的历史内容, 就可以记活、记牢。

采用连续数字记忆:1916年, 法国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7年,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 法国巴黎和会召开;1920年, 国际联盟建立;1921年, 华盛顿会议召开。采用间隔等差数字记忆:1911年武昌起义,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 1917年护法战争。又如, 在“侵略与反抗”一单元学习中, 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可数字归纳为“五三二一”来记忆。即:四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两次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条主线──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四谐音记忆法

针对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我们可以采用谐音记忆法, 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点通过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进行有机联系, 以达到记忆的效果。

例如,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 可以谐音记成:“一拔就死”。再如, 1683年, 清军进入台湾, 可以谐音记成“清军入台, 一路爬山”。又如, 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可以谐音记成“刘叶煮粥喝”。通过谐音记忆法, 有趣生动地将知识转化成自己通俗易记的语言, 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激发学习兴趣。

彰显初中历史隐性知识的魅力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隐性知识 感受性学习 课本资源 平台

英国的波兰尼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能用书面文字、地图或公式来系统表述的是显性知识;隐含着只能意会,较难系统表述的知识,如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学科知识的思维和方法,知识的系统化,解题的能力等,叫隐性知识或意会知识。这些只能意会的知识的学习又叫感受性学习,而新课程改革后所使用的教材为初中历史隐性知识的感受性学习提供了操作的平台。

我校现在所使用的初中历史北师大版教材提供了许多生动、活泼、可读性强的历史知识,不仅使教材更加生动,更重要的是使用新教材研究设计有效的学习方式,尝试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将原本静态的封闭的学习行为转化为思维作用下的阅读、讨论、操作、表演等具体行为,使隐性知识明朗化,让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实现自我价值的再创造,因而此套教材更便于初中学生进行感受性学习,让我们有了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下面就北师大版七年级教材中感受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教学中的体会。

一、运用课本资源,创设情景,感受历史,为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是知识的源泉,今天的想象就是明天的创造。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下册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四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时,我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本资源,虚拟历史情景,想象假如我是唐朝的一位读书人,我的一天怎样度过。学生通过对唐人生活的想象,感受盛唐时期,科举制度推动唐朝出现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所焕发出的生机勃发的活力、唐人的博大胸禁、自由豪放的精神,唐朝的富足等,把众多零散的知识用一个小故事串联起来,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丰富想象力的平台,培养现代中学生奋发向上,塑造自信大度的气质奠定了基础。

在创设情景,感受历史,培养想象力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的准确,适时巧妙地纠正学生某些史实的错误,起到一种积极引导、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在虚拟的角色情境中,感受历史,整合活用知识 ,为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整合课本资源,举办竞赛、历史剧表演和动手制作等实践活动,感受历史,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信心

七年级上册涉及众多历史成语故事,学完本册后,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为四组,我指导各组共同合作将搜集的历史成语故事进行整合,整合内容分三大模块(即每一组选派代表讲一个历史成语故事、抢答题、必答题),制作成集图、文、音乐、录像片段并茂的历史课件,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成语故事竞赛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七年级上册也涉及众多的历史名人,其中生活在东汉末年,被称为“神医”的华佗在今天民间影响很大,人们称赞某位医生医术高明时,在旌旗或牌匾上写有“华佗再世”的颂词。为了让学生对华佗的医术有更深刻的感受,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十七课的内容和《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曹操治病的故事编写了一部历史剧《神医华佗》,通过学生对两幕历史剧《华佗刮骨疗伤》和《华佗与曹操》的表演,再现华佗医术的高明之处。

七年级上册十七课《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动手制作素材。在教学设计时我让学生搜集书写有文字的帛和竹木简图片以及与之有关的小故事,比较这两种作为文字载体书写材料的不足之处,知道轻便、简洁、造价低廉的书写材料纸的发明势在必行,让学生感受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最后根据课后活动建议中的汉代造纸工序,让学生自己寻找材料动手造纸,并联系实际通过观看现代化工厂造纸录像片段,懂得造纸所带来的水污染和资源浪费,鼓励学生节约用纸,回收废纸,使用再生纸。尽管学生造的纸很粗糙,但这种动手实践活动,激活了思维,加深了印象,让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事物,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关系重要性的渗透教育。

七年级下册涉及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史,根据课后的活动建议我指导学生对第七课、十五课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内容进行整合,自己设计问题,尝试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制作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出活字印刷的优点和雕版印刷的缺点。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学生制作时选用的材料竟然是身边唾手可得的橡皮擦和陶泥,雕刻的字相当精美漂亮。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也发现用陶泥制作活字很容易破碎,同时也明白后来的木活字和金属活字为什么会取代泥活字。最后联系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感受科技的创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动手制作,亲身体会比较这种让学生当“厨师”,自己定“菜谱”——设计问题;亲手“烹饪”——分析和解决问题;亲口“品尝”——自我赏识,感受到问题的魅力和解决问题的愉悦,使学生获得了自信的源泉。

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教材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通过举办竞赛、历史剧表演和动手制作等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感受历史,通过这种感受性学习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

三、挖掘地方史资源,联系现实,感受历史,提高历史学科的时效性

历史学习的归结点是理解当代问题。东莞有些镇区是纯客家人地区,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就地取材,紧密联系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将七年级上册二十一课《江南经济的发展》与下册十三课《经济重心南移》及《东莞历史地方读本》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搜集并整理有关客家人生活习俗的资料,讨论后设计问题。客家人从西晋末年到南宋末年有三次大规模的迁徙,这同古代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历史相吻合,在以上的人口迁徙中,有何特点?当时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历史作用?从你们的生活风俗中能不能找到客家人迁移的痕迹?我们现在所在的镇区常住人口2.1万人,流动人口13万多人,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民工潮与人口流动现象?

通过知识整合,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古代北方人口南迁是为躲避战乱,经过历次大规模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最终导致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客家人的“二次拾骨葬”风俗体现了客家人本为中原居民,后因躲避战乱而不断南迁分不开,他们不论迁往何处,必由男子用陶罐装上祖先遗骨同行,待定居后再择地另行安葬,以免远徙他方,无法返回故里祭坟;而现在的民工潮与人口流动现象既促进了东莞地区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同时又搞活了民工与流动人口家乡的经济,带动并促进其家乡的发展,这种作用是相互的。

关注现实,挖掘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加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关注地区的发展,无异于使历史知识成为“活的”和“有价值”的知识,这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亲身感受,提高历史学科的时效性,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切实感到历史价值的魅力所在。

总之,课程改革使学生对隐性知识的学习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进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境地,这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为感受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教师也将在新课程实践中实现自身发展。但任何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我的实践与探索,期望能进一步为初中历史学科感受性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石中英主编.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樟木头概况. 今日东莞.

人教版初中历史改革开放教案总汇 篇4

教学理念 我的设计理念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构成作为基础,通过制作和分析调查问卷、参观访问、访谈、比较性的展示成果等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模拟表演中感知历史,感悟历史人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层层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国企改革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4、理解分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5、理解对外开放是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必然举措,也是中国必经的强国之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性的调查问卷分析,认识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2、通过对身边国有企业的采访、调查,获得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探索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

3、通过各个时期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展示,理解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

2、明确穷则变,变则通的基本理念,

3、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4、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依据是这场深刻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也是中国农民的首创。 教学难点 国企改革 理论性较强,学生很难理解 教材分析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要求掌握理解改革的哲学理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也是难点。2、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本节课的难点,比较抽象,理论性很强,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对改革开放没有概念,对国家政策也处于模糊阶段,甚至他们也对“吃不饱穿不暖”没有直接体验,知识构成主要停留在粗浅层面。 教学

方法 教法 引导法 学法 (1)调查法。(2)访谈法(3)比较法(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 (1)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思维。

(2)分组活动展示成果,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教

第一部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过渡

第二部分 国有企业的改革

第三部分

对外开放

第一步:对于这部分知识我主要采取分组上网查询,比较性的展示开放三十年成果。

首先让学生对开放产生直观的印象,从而证明对外开放也是一个伟大的决策。

分组展示对外开放成果表

组别名称:

分组依据

展示方式

展示内容

追述成果出现的原因

“深圳”组

代表特区组(80年代第一批开放城市)

主要根据对外开放前后状况进行比较性的展示

城市面貌,工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地位

吸收资金,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展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格局。

“浦东”组

代表开放地区(90年代)

“贵阳”组

初中历史知识总汇 篇5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的基本史实;识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认识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只有相互支援、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赢得进步。

【教学重点】

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新课导入】

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抗战。9月3日,是中国第二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首个决定放假的抗战胜利纪念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3月国务院专门发布活动通知,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并对纪念活动作出总体安排。

(展示相关图片、播放视频)

上述活动就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

【新课探究】

一、全民族坚持抗战

教师:(讲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深感兵力不足,对国民政府实行政治诱降,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fangong“摩擦”,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教师:(展示材料)请同学们探究皖南事变的原因。

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力声讨。

学生:(探究、讨论)

初中历史知识总汇 篇6

(1)、教材分析:

这课是人教版教材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中的第1课,本课是通过“罪恶的‘三角贸易’”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两部分内容组成。主要揭露了自17世纪以来,西方殖民主义者所进行的血腥肮脏的原始资本积累的历史和非洲地区人民惨淡的人生。

(2)、学生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有趣味性,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备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所以在本节内容的处理上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史实,精简抽象理论,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设计理念:?

1、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

3、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培养学生用辩证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与罪恶的奴隶贸易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切相关,西方殖民者进行的“三角贸易”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是最有力的证明。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西方殖民者进行“三角贸易”和对引导进行残酷证明掠夺的原因,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给西方国家和亚非拉国家带来的不同后果,一方面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性,初步学会辨证地看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贸易”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难点:“三角贸易”、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导读部分和一位学生朗读展示的两则新闻报道。然后教师设问:“为什么英国会在18颁布一个《废除奴隶贸易法案》,而且英国首相布莱尔还为此道歉?这两则材料都体现的是什么事件?”事情还要追溯到西欧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由此引出本课内容。

2、讲授新课

㈠罪恶的“三角贸易”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要求学生边看书边思考下列问题:①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哪些国家相继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②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主要殖民掠夺方式有哪些?③欧洲殖民者对北美洲的殖民掠夺带来了什么后果?④欧洲殖民者是如何解决美洲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从而引出“三角贸易”这个主题及归纳出“三角贸易”的背景。

(2)学生结合课文相关的文字、示意图绘制一幅“三角贸易”简图。教师再演示“三角贸易”简图以加深学生印象,以突出重点。然后教师提问:“在罪恶的‘三角贸易’中,打头阵的是哪一个国家?谁又后来居上,成为主要的经营者?”

(3)教师设问:“‘三角贸易’给欧洲的奴隶贩子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而给黑人们带来的又是什么呢?”学生根据提供的有关文字、图片等资料来认识“三角贸易”的罪恶性。

(4)让学生讨论:“几百年的奴隶贸易给欧洲、美洲、非洲分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三角贸易”的本质就是血腥的资本积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是野蛮的、残酷的,它虽然为欧洲积累了巨额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但却给非洲带来了长期的贫困,以此突破难点。

㈡“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教师首先展示《英国在19世纪中后期的殖民地图》,让学生了解“日不落帝国”名称的由来。教师再展示《“日不落帝国”建立过程图》,同时简单讲述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过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五段文字,教师提问:“英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印度进行殖民活动?负责在印度进行殖民活动的机构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英国对印度等地的侵略图》后提问:“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活动有什么特点?”教师提示学生结合地图回答,然后教师再强调为“沿海据点——内陆扩张——掠夺财富”。

初中历史知识总汇 篇7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历史学科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学科知识内容相关的教学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着历史学科教学的质量, 直接关系到整个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成败。研究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构成, 对于构建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理论和专业知识发展途径, 对指导历史学科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专业知识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对历史学科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量”和“质”的研究也是建立科学的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知识标准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参考。对历史学科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对科学认识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研究现状

在历史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 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含的具体内容、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途径以及如何发展和完善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目前的研究中还没有系统的阐述。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研究也不多见, 有的只是在研究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化的宏大背景下把历史教师专业知识作为其研究的一个部分, 缺少专门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现状进行的研究。历史教师专业知识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无论是专业能力、专业理念的发展, 还是专业情感的发展, 都必须依赖于专业知识的发展。目前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深度都还不够, 没有建构出一个完整的农村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理论。

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者对教师专业知识展开了研究, 应该说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 但是本研究着力于探讨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专业知识及发展的现状问题, 不同于已往探讨教师专业知识的来源与教师专业知识理论内涵的演绎问题, 尽管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相关研究已经越来越多, 也有较多的学者开始探讨教师专业知识内涵以及如何发展教师专业知识的问题, 但是直接涉及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研究还不多见。

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分析工具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贵阳市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主体, 调查对象选自贵阳市的120 名农村初中历史教师, 调查发放问卷120 份, 实际回收问卷114 份, 回收率为95.00%, 其中有效问卷110 份, 有效率为91.67%。

(二)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以量的分析为主, 前期基础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 收集和整理大量有关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各类文献资料, 界定主要概念, 分析和阐述主要观点。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各维度等现状和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对策研究主要运用理论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 对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各种对策进行系统研究。

(三) 研究工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2 年颁布的 《中学教师专业化标准 (试行) 》[2]和查阅相关文献, 本研究编制了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现状调查研究问卷, 问卷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和教师的专业知识两部分, 其中基本信息部分共有10 个问题;专业知识部分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历史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维度, 共20 道题目。

(四) 分析工具

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 进行统计分析, 以确保数据分析准确无误。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 整体来说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专业知识总体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

通过数据统计发现参与调查的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专业知识各维度得分平均值在3.85~4.12 分之间, 说明农村教师专业知识总体水平不高。除了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得分在4.00 分以上外, 其余三项教育理论知识、历史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得分都在4.00分以下, 分别为3.83 分、3.84 分、3.81 分。表明历史教师群体中历史学科专业知识掌握得最好, 因为不管历史教师职前所学的专业如何, 但是从事几年历史教学后, 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基本上就会掌握得较好。而历史学科教学知识, 如果历史教师在职前教育没有受过相关的专业历史教学法知识学习以及历史教学技能的训练, “就会出现历史学科教学知识的掌握与受过专业训练的历史教师相比差距拉大”[3]的情况。在被调查的的历史教师群体中, 有88 人是非历史专业毕业, 从事历史教学工作, 约占总人数的73.33%,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所教非所学现象普遍存在。

(二) 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最差

在调查历史教师对于中学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教学的方法策略、管理艺术的掌握情况时, 有84 人选择“了解”, 占总人数的70.00%。在对我国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未来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的调查中, 有103 人选择“一般”, 占总人数的85.83%。在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调查中, 有63 人选择“一般”, 占总人数的52.50%。在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重要程度的调查中, 有69 人选择“一般”, 占总人数的57.50%。在对中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了解情况的调查中, 有83 人选择“了解”, 占总人数的69.17%。在对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与方法的调查中, 有85 人选择“了解”, 占总人数的70.83%。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被调查的历史教师对本维度的回答基本上以“了解”“一般”的居多, 说明这些历史教师对自身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薄弱。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 没有跟上历史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他们的教育理论观念较为陈旧, 大多以片面追求学生考试分数为主要目的, 忽视历史课程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 “普遍认为只有对学生多进行训练, 甚至实施题海战术, 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4], 忽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较少站在教育理论的角度考虑问题。

(三) 历史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较好

在对历史学科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中, 有83 人选择“非常了解”, 占总人数的69.17%, 说明对历史学科基本知识体系掌握情况较好。对历史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有67 人选择“了解”, 占总人数的55.83%, 表明掌握情况较好。对历史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56 人选择“非常了解”, 占总人数的46.67%, 有64 人选择“了解”, 占总人数的53.33%, 表明掌握情况较好。认为掌握历史学科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非常重要”的有54 人, 占总人数的45.00%, 有66 人选择“比较重要”, 占总人数的55.00%, 表明历史教师重视历史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学习。总的来说, 接受调查的历史教师对历史学科知识掌握的情况较好。多数历史教师对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比较自信, 说明这方面已经不是历史教师在专业知识领域发展的障碍。

(四) 历史学科教学知识差异性明显

在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掌握情况的调查中, 有76 人选择“掌握得一般”, 占总人数的63.33%, 选择“掌握得比较好”的人数仅有44 人, 占总人数的36.67%, 表明接受调查的历史教师对于历史课程标准掌握的情况与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差距。在对历史学科教学内容掌握情况的调查中, 有62 人选择“一般”, 占总人数的51.67%, 有58 人选择“了解”, 占总人数的48.33%, 表明历史教师对于历史学科教学内容深入理解的不多。在对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 以 “ 了解” (占总人数的45.00%) 和“一般”为主 (占总人数的55.00%) , 表明对此知识的掌握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对历史学科的教学评价的调查中, 有63 人选择“一般”, 占总人数的52.50%。在对历史学科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的调查中, 有65 人选择“一般”, 占总人数的54.17%, 此外还有2 人“不了解”历史课程开发的方法, 表明在历史学科教学知识维度里对于历史课程开发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差。从总体上来说, 历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与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背景下对历史教师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五) 通识性知识整体掌握情况不好

通识性知识是历史教师专业知识差异的重要体现。在接受调查的历史教师中, 对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情况选择“一般”和“不太好”的有76 人, 占总人数的63.33%, 表明大多数教师的自然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情况不扎实。在对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方面的调查中, 有57 人选择“不太好”, 占总人数的47.50%。在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调查中, 有55 人选择“一般”, 占总人数的45.83%。在对历史教育研究知识方面的调查中, 有97人选择“一般”和“不太好”, 占总人数的80.83%。在对农村的相关知识方面的调查中, 有67 人选择“一般”和“不太好”, 占总人数的55.83%。以上调查结果表明, 历史教师在通识性知识方面整体掌握情况不好, 其中以历史教育研究知识掌握的情况最差。

四、原因讨论与完善建议

(一) 原因讨论

1.职后教育培训因素

当前历史教师所参加的教师培训, 理念滞后于当前教师教育的发展, 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突出, 尤其是培训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培训内容以理论为主, 往往只是讲解一些理论知识, 与教学的实际联系不紧密, 很难确保将这些理论知识有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5]教师仍然按照以前的经验进行教学, 他们的理论学习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 无法真正满足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提高深造的需求和期望, 同时还存在着单向灌输、忽视学员感受以及培训形式单一等问题。历史教师反映参加过校外的教研活动, 也是以听有关历史教学内容的公开课为主。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需求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影响了其专业知识的发展。

2.历史教师的职业待遇总体较低

历史教师除了财政给予的基本工资外, 很少再有奖金、福利、津贴等经济待遇, 在教育、娱乐和晋升等方面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历史教师自身的待遇与面临的职业压力差距太大, 对于住房、医疗等政策执行力不满意, 迫切希望政府和教育部门能采取措施予以妥善解决。试想, 如果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生存状态比较差, 他们怎么有可能或者有精力去追求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 又怎么可能在专业知识的发展上投入大量精力。这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3.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发展意识缺失

教师个人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任何进展、收获和变化都与其自身因素密切相关。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 在工作、家庭、学习者之间扮演的不同角色通常会面临一些冲突, 影响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发展。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自主学习意识相对低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意识进入了退缩阶段。同时, 由于外出学习的不便及自身认识的不足, 许多历史教师对自身专业知识学习也不怎么重视。“任何人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获取, 都必须建立在自身努力进取的基础之上, 一旦脱离了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都难以取得专业知识的良好进展。”[6]

4.教师专业知识更新机会缺少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接受职后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 这也影响着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吸取和更新。现实中大多数历史教师参加的是市级以下培训, 甚至还有部分历史教师反映自己基本上没有参加过培训, 但是历史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高层次机会需求是强烈的。此外, 因为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地理位置较偏僻等因素, 不少农村中学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远程教育网络设施, 影响着教师通过网络去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正是由于知识更新的机会较少, 历史教师自身专业知识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要求。”[7]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许多历史教师被强烈变革的教育思想所触动, 但是到了历史课堂上, 由于习惯惰性和专业知识不足, 他们普遍感到力不从心, 只有退回到以往的老路上去。

(二) 完善建议

1.要加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 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

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农村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需求, 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如何培训, 以需求为导向, 把教师的需求作为培训的出发点, 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兴趣, 创设良好的教师发展氛围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推进农村历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2.历史教师要主动学习, 及时了解历史教学前沿动态

历史教师要不断加强对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学习, 及时阅读历史专业的核心学术刊物, 如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 《课程·教材·教法》 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中学历史、地理教学》 中有关历史教学方面的文章等, 这些刊物基本上都以服务中学历史教学为宗旨, 阅读这些刊物对历史教师掌握历史教学前沿动态、促进自身专业知识发展完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历史教师对于历史学科的一些综合性学术刊物和一些学术网站也要有所涉猎, 如 《近代史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 《历史研究》 《史学月刊》, 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网站、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等, 这些学术刊物和专业网站对开阔历史教师的知识视野具有巨大的意义。

3.实施城乡互动帮扶, 有效整合资源

城乡历史教师在专业知识水平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要加大城镇教师对农村教师的帮扶力度, 解决城乡教师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引导教师多向流动。一是利用城市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带动农村学校发展, 对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聘任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二是组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巡回下乡送课、送教, 指导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开展专业知识拓展、组织课堂教学、教研教改和教学管理。三是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和挂职锻炼, 通过顶岗实践等措施, 让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感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 找出差距, 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4.切实保障财政投入

要确保职后教育所需的经费投入, 大力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拓展专业知识。在农村任教的历史教师本来收入就不高, 要让他们从本来就不高的收入中挤出钱来投入到职后教育中去, 显得比较困难, 也是不实际的, 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为此, “不仅需要各级政府持续加大经费投入,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 多渠道筹集资金,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为在职继续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条件”[8]。政府要切实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教育事业经常性支出范畴, 及时划拨农村中学教师培训经费, 确保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职后教育工作所需的经费投入。

5.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

校本研修立足于学校的基本实际, 实施“研训一体”的培训方式, 有助于增进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校本培训是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进行的, 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可以弥补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培训所存在的远离具体实践情境的不足, 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带动中青年历史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年) 的通知[Z].2015-06-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学教师专业化标准 (试行)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修订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王嘉毅.多维视角中的农村教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5]朱旭东.论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系统的重建[J].教师教育研究, 2011 (6) .

[6]齐健, 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7]李稚勇, 陈志刚, 王正瀚.历史教育学概论——中学历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如何掌握初中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有效性掌握;实践与思考

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进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学科的根本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总结的基础上,“以史为鉴,善知得失”,进而获取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在加强认知、努力体会和深化感悟中逐步培养生存、交往与创造的能力素养。由于传统教学及其惯性因素的影响,历史课程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被普遍性地视为“豆芽课”“二等学科”,长期处于“高消耗、低收益、低层次发展”的窘境。尤其在学生心目中,他们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面广量大和纷繁复杂深感头疼畏惧。如何才能做到善教乐学和事半功倍呢?本文立足于探究角度,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简要阐述之。

一、关于历史概念的善教乐学问题

掌握概念既是历史学习的首要性问题,也是理性认识历史的前提与基础,更是有效形成和运用历史思维的发祥地。从某种层面来说,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历史概念的综合体系。许多师生片面地认为历史概念属于死记硬背的类型,用不着去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全面比较、系统综合和灵活运用,照样能够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其实不然。据专项调研的信息统计,中学生在这类题目上的得分率仅在35%左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和纠偏改错。本文从探究实践中总结认为,抓准构成概念的基本内容,选择足以说明问题性质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在归类整理中抓住个性、区别个性并加深理解,这才是学习和把握历史概念的自然之道。

二、关于历史时间的善教乐学问题

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离开了时间性知识,也就不存在历史,更谈不上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那么,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把握无处不在的历史时间呢?(1)要有效把握顺序性特征。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之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亥革命等,在这些事件的更替承接中,紧紧伴随着近代中国被殖民化的逐步加深以及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前赴后继,可谓脉络清晰、顺序自然。(2)要有效把握连续性特征。如中国封建社会的时间之漫长,是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辛亥革命结束,前后长达2000多年之久;而美国从1783年独立至今不过2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却能成为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强国呢?从现象入手探究历史本质,有助于把握复杂的历史时间。(3)要有效把握阶段性特征。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等几个阶段。这也是历史时间学习的基本手段。

三、关于历史事件的善教乐学问题

历史事件是一种重大现象和主体特征,也是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1)要分析其背景、性质以及背景和原因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条件和文化思想等因素。如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路、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西岸,这就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和“圈地运动”提供了历史背景。(2)要从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等要素,弄清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时间较长、过程曲折、变化较大的历史事件,可用阶段法来引导教学。如“法国大革命”,应以巴黎人民的三次起义为节点划为三个阶段;再如中国抗日战争可分为“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而那些如重要战争和重大战役等路线明确的历史事件,可按实际路线和对比分析来教学。(3)要从历史地位(第一、标志、开端等)、历史作用(破与立)、历史影响(间接性)、思想意义(现实性)等四个方面,掌握历史事件的综合意义。

四、关于历史特征的善教乐学问题

历史特征包括历史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外在现象。要实现这种理性化的良好教学,应对学生作出如下引导、点拨和激励:(1)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开阔视野、灵活思路的基础上,运用跳跃性思维捕捉历史事物的特点,关键是其中的聚焦点。(2)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类历史整体,既要从宏观上予以掌握,也要运用多边性思维,抓住方方面面来寻觅历史事物的特征。(3)对于两个以上的历史对象,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求异性思维,通过寻找其中主要的且实质性的不同点,来寻求历史事物的特征。(4)对于那些具体多样、纵横交错的历史事物,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提炼性思维,从归纳、抽象和概括中寻求特征。

综上所述,以上是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简要实践与点滴思考。俗话说:教学无定法,妙用存一心。然而,我们只要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促教”的指导思想,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就一定能够不断地取得进展,从而逐步赢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教学效应。

参考文献:

张英.上好初中历史课的几点做法[J].成才之路,2011(03).

上一篇:八一文艺晚会主持词下一篇:中班优质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