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接地规范常用

2024-09-10

防雷接地规范常用(通用8篇)

防雷接地规范常用 篇1

从2003年开始对各自境内的煤矿陆续开展了防雷整改工作,到2005年底全省约70%的煤矿完成了防雷设施的安装及检测。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整改过程中或整改完成后出现一些问题,如某些煤矿防雷装置投入使用后,在雷电天气过程中,电源避雷器、电气设备、电子地磅系统瓦斯检测系统一并被雷击损坏,造成不应当出现的重大经济损失。本文根据对事故了解的情况,针对小型煤矿在防雷装置设计、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介绍我们的一些看法,供设计、施工人员参考。2技术规范

结合实际情况,正确理解和执行技术规范和规程的使用场合,是正确设计防雷装置的关键,在多数出现问题的地方,多是失误在上面两个方面。贵州的几乎所有小型煤矿地处山区,与移动基站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煤矿在山腰或山沟;煤矿地点人员较少,除下井矿工外,地面上仅有少数工作人员,地面设施主要有卷扬机、换气风机、瓦斯监测系统等。因此,根据实际情况,煤矿防雷装置设计、施工主要应参照下列技术规范: GB50057-94(200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7450-87《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50054-95《低电压配电设计规范》,以及 99(03)D501—1 《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03D501—4《接地装置安装》。

地面建筑物除炸药库可按一类防雷构筑物考虑外,其余建(构)筑物防雷类别应按第三类考虑。考虑小型煤矿属于一个比较特殊行业,而且多在山中这样一个特殊地形环境,防雷措施设计还需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使用的版本不一致,也会出现技术争论情况,如将“第九篇第六章—井下电气部分”接地要求错误用于地面电气接地要求,主要是技术人员使用简写本的《煤矿安全规程》而未使用完全版本的《煤矿安全规程》所致。3 防雷措施设计出现的主要问题

煤矿开采场所,空气湿度相对大,地形、土质结构复杂,电阻率在500-2000Ω·m之间,雷电流泄放散流能力差,容易遭受雷击。煤矿动力电源基本都是架空线路,所以煤矿设备(配电柜、电器、绞车等)时常遭受雷击;排风口处风速快、排出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高浓度瓦斯、尘埃、氢气等,遭受雷电闪击后易引起瓦斯爆炸,造成重大安全事故;主井口地面金属轨道有利于直接雷电流导引闪击,可能导致雷电流引入矿井中引起瓦斯爆炸,2002年5月,我省习水县某煤矿发生的一起由于雷击引起200m深处爆炸事故。因此,我们认为防雷措施应加强直接雷击防护方面的考虑。3.1 直击雷击防护

主要是井口和和小型炸药库的直击雷击防护。根据矿井口情况,设置一~二枝8---12 m高的独立避雷针,基本能对矿井口进行完全直击雷保护,从安全角度出发,避雷针接地电阻设计小于10Ω,针脚距针脚距离洞口边沿距离不小于3m,距离洞口人行道不小于3m。见图

1、图2。炸药库、雷管库直击雷防护,按照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3.2.1条,必须安装单枝或多枝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网,不能直接在炸药库上安装避雷带或避雷网格,库内严禁电缆线进出,避免感应雷击和雷电波侵入。

从了解的情况看,主要问题是:某些设计人员错误理解《煤矿安全规程》中井口部分轨道接地装置应采用“集中接地”条文,将避雷针接地装置与入井轨道接地装置相联,埋下可能发生跨步电压伤人事故隐患。《煤矿安全规程》中井口部分集中接地装置应是铁轨与进入矿井的电缆屏蔽层接地共用接地装置概念,不是与避雷针共用接地装置。3.2 雷电波侵入防护措施

电源线路:矿山电源线路多采用两种供电系统,向井下供电电源为中性点不接地的IT系统,而且电压为660v50Hz高压交流电,通过双屏蔽层电缆送入矿井;矿井地面交流电源则为TN供电系统:380v/220v50Hz。同时电源线路上装有高灵敏度的RCD保护器(mA级)。

电源线路出现问题最多的是设计人员未仔细进行现场考察,没有注意到矿山交流供电电压白天、晚上电压幅度差异较大而且供电电压为660v50Hz高压这两个特点,选取避雷器技术参数时,按照常规情况考虑,出现三相电源避雷器安装完成后,接通电源闸刀就跳闸或避雷器瞬间烧毁情况,不明情况的人还以为是避雷器质量不佳原因。针对煤矿这一特殊情况,设计人员在选取电源避雷器参数前,一定测试了解交流工作电压及电压波动范围情况,根据测试的参数向供货商特别定做宽动态范围的SPD,以免出现重大事故。第一级避雷器通流容量不小于80kA,动作电压1000V—1500V,接地线截面积不小于10mm2,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电源线路最好采用二级或三级防护,向井下供电电缆在井口处金属外皮需作接地处理。

另一方面,小型矿山通常远离城区,从配电变压器到矿井区距离较远,而且电源线路均为没有绝缘胶皮的架空金属裸导线,易遭受直接雷击,设计人员基本未注意到这一特殊情况,因此运行过程中多次出现架空电源线路遭受直接雷击而造成避雷器、电气设备一并被击坏情况。架空电源线路遭受直接雷击而产生的过电压,可由下式计算: 架空电源线路附近雷击时,线路出现雷电感应过电压数量可由下式计算:

:雷电流幅值,KA;S:雷击点与导线的距离,m;h:导线离地面的高度,m。

从上面两式可以看出,无论是雷电流直接击在架空电源线路上或附近地区闪击,线路上的雷电过电压脉冲幅度可以达上万伏,我们也就可以理解雷雨天气多次出现避雷器、电气设备一并被击坏情况了,这一情况类似高山移动基站某些重大雷击案例事故原因。

然而对电源线路全线架设避雷线成本过高,不过可以采取辅助措施,多次、逐级减小电源线路上到达矿井位置的雷击过电压脉冲能量。针对矿山电源线路供电系统特殊性,经过多次实践,采取如下辅助措施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架空电源线路入户前三杆(或线路全线隔杆)铁横担必须接地,同时在接地铁横担处对线路制作简易放电间隙,形成多级衰减线路上雷电过电压;在土质较差的地方,接地电阻不易降低时,将电杆金属斜拉线一并连接。弱电信号线路

小型矿山的信号线路比较简单,主要有:瓦斯监测信号线路、电子地磅称重信号系统。线路应在地下电缆沟内穿金属管敷设,根据线路工作电压,安装符合要求的信号避雷器;其启动电压为工作电压的1.5倍,通流容量不小于10kA,接地线不小于6mm2。

对于电子地磅称重信号系统,由于其工作原理一直鲜有介绍,并且信号系统压力信号比较弱,信号避雷器制作也比较困难,所以一直只是在其电源线路上安装避雷器,而信号线路最多仅穿钢管敷设而已,故时有雷击事故发生;幸运的是:目前已有适合电子地磅称重信号系统的国产避雷器,参见图3。瓦斯监测信号系统防雷已有文章介绍,本文不再赘述。3.3? 铁轨断接、接地

铁轨断接就是在铁轨入井口处串入绝缘段,预防直接雷电、雷电波沿铁轨入侵井洞内引起瓦斯爆炸,对每一根铁轨,在引入井(洞)之后,应至少选定三个自然接头,串入绝缘轨段,每个绝缘轨段长度不小于3cm。串入绝缘轨段的铁轨接头夹板、螺丝杆、帽,都要选用适当厚度的绝缘衬垫、套管、垫圈。绝缘段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电机车、列车的总长度。两相邻绝缘段之间的铁轨与轨枕之间,必须加绝缘垫,保证轨~地之间绝缘良好,同时至少必须有一个绝缘轨段在井口内并保持干燥绝缘,否则会失去绝缘断接的作用。

铁轨接地洞外接地装置尽量沿洞口两边敷设,洞内部分接地装置距离洞口不小于5m。4.4静电防护

静电放电过程类似与雷电放电,只不过是一种微弱的雷电放电形式,当静电电流通过物体散放时,它在寻找一条对地阻抗低的通路使电位均衡而已,因此,设置相应保护措施,保证设备良好接地、地线连接良好就可完全避免静电放电造成的重大事故。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静电电压在500—1500V,使用交流电源的设备外壳,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带有静电,特别在矿井中,有一定浓度的瓦斯,一旦出现静电放电,后果不堪设想。由于矿井内部设备接地、保护措施不属于项目考虑,故不予讨论。但如果使用电雷管时,电雷管库必须设置防静电装置和人体消静电装置,消静电装置接地电阻小于100Ω。1.5小结

(1)进行煤矿防雷措施设计时,一定要仔细考察现场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合理地方时,要及时反馈设计人员重新论证修改。设计规范主要以GB50057-94规范和《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为主,建筑物防雷按照第三类考虑,接地电阻建议提高为小于10Ω。(2)如采用塔式避雷针,建议使用φ20元钢制作避雷针塔体,塔基础按照标准图集3D501—4《接地装置安装》中15m针高基础设计,避雷针用φ20×500mm规格材型,同时避雷针安装地点尽量避免在可能出现垮塌地点。

防雷接地规范常用 篇2

国际工程中建筑物防雷接地的设计依据为项目所在地适用的国外规范,BS或IEC为常用设计依据。BS现行规范BS EN 62305-2006,与IEC 62305等同。GB 50057—2010为我国现行标准,已于2011年10月1日实施。

GB 50057—2010主要参照IEC防雷标准修订,防雷分为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以及防雷击电磁脉冲。外部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外部防雷就是防直击雷,不包括防止外部防雷装置受到直接雷击时向其他物体的反击;内部防雷包括防闪电感应、防反击以及防闪电电涌侵入和防生命危险,防雷击电磁脉冲是对建筑物内系统(包括线路和设备)防雷电流引发的电磁效应,它包含防经导体传导的闪电电涌和防辐射脉冲电磁场效应。

本文结合BS EN 62305-2006和GB 50057—2010,介绍了两本规范中防雷装置做法,简述两本规范有关防雷分级、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内部防雷以及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有关规范内容。

1 防雷分级

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建筑物的防雷分类,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在条文中又补充“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作为前提条件。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均按使用性质决定,即爆炸可能性很大、后果极其严重者,因此,民用建筑物均非第一类。规范第3.0.2条中,第2款无附加条件,即0区或20区均为第一类;第1、3款有附加条件,即“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如不符合这一条件,则为第二类。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规范第3.0.3条中,第1、2、3、4款均以“重要性”这一个条件确定。第5、6、7款均为“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参见第3.0.2条第1、3款),因还有一定的爆炸危险,因此防雷措施有附加要求。第8款为露天钢罐,无需另外采取防雷电感应的措施。第9、10款按重要性和预计雷击次数两个条件组合而定。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规范第3.0.4条第1款只涉及一个条件。第2、3款按重要性和预计雷击次数两个条件组合而定。第4款按雷暴日数和构筑物高度两个条件组合而定,最高级别为第三类。应特别注意第3.0.4条第2、3、4款的条件均有下限,也就说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之下,还有非防雷建筑物。

国际工程中,防雷接地采用BS EN 62305-2006,规范全称为《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包括BS EN 62305-1:2006,BS EN 62305-2:2006,BS EN 62305-3:2006,BS EN62305-4:2006。本规范由英国标准学会(BSI)出版发行,等同于IEC 62305,替代BS6651:1999。

BS EN 62305-1:2006根据社会价值风险评估来确定被保护对象是否需要设置防雷接地系统,按照BS EN 62305-2:2006的步骤进行评定。风险评定时,应考虑如下几个风险因素。

R1:致人死亡的风险;

R2:公共设施损失的风险;

R3:文化遗产损失的风险;

R4:经济损失的风险。

若风险评估结果R大于容许值RT,即:

R>RT

则该保护对象需要采取相应防雷措施,将评价结果R降低至容许值RT以下。

对于建筑物来讲,进行防雷的评定以及防护措施的选择,都应按照BS EN 62305-1:2006来执行。主要应用下列步骤:

(1)确认被保护的建筑物及其特征。

(2)确认建筑物的各种类型的损失及相应的风险(R1~R4)。

(3)对各种类型损失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

(4)通过风险值R1、R2和R3与可承受风险RT进行比较,对防护需求进行评估。

(5)根据风险值R4完成防护措施前后的经济评估。

BS EN 62305-1:2006根据雷击电流的参数将防雷水平分为四类(Ⅰ~Ⅳ)。与防雷水平分类相对应,BS EN 62305-3:2006将建筑物防雷系统也分为四类,即LPSⅠ至LPSⅣ。

GB 50057—2010将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合并分类分为三类,对第一类防雷建筑和第二、三类的一部分(如爆炸危险场所、文物)仍沿用以往的做法,不考虑风险作为分类的基础。BS EN 62305-2:2006序言也有说明:“当预期风险是不可避免时,可以不管风险评估的结果如何而决定提供防雷措施”。GB 50057—2010中列入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部分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就是这样。

2 接闪器

接闪器就是专门用来接收直接雷击(雷闪)的金属物体,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组成。

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建筑物防雷装置接闪器的设置,根据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的不同而异,见表1。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由于太高或其他原因,难以装设独立的外部防雷装置时,可将接闪杆或网格不大于5 m×5 m或6 m×4 m的接闪网或二者混合组成的接闪器应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当建筑高度超过30 m时,应沿屋顶周边敷设接闪带,接闪器之间应相互连接。

BS EN 62305-3:2006中确定接闪器的设置有3种方法,分别为保护角法、滚球法和网格法。滚球法适用于所有情况;保护角法适用于形状简单的建筑物并受表2中接闪器高度的限制;网格法适用于平屋面的建筑物。每个防雷等级的保护角、滚球半径和网格大小如表2及图1所示。

图1中超出标记的值不适用。只有滚球法和网格法适用;H是接闪器在被保护区域参考平面以上高度;高度在2m以下,保护角保持不变。

BS EN 62305对高建筑物的闪击保护措施,高于60 m的建筑物上,闪击主要发生在屋角、屋檐等处,应在建筑高度的上20%部分安装接闪器。对于高于120 m的建筑物,高于此值的所有部分均应设置保护措施。

有关接闪器的材料、结构与最小截面的要求,GB50057是根据BS EN 62305而制定,要求基本一致,在国际工程中接闪器的设置形式、材料和结构等选择,除应符合规范要求外,还应特别注意技术条款部分的约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设计修改及影响工程造价等。

3 引下线

引下线指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的导体。防雷装置的引下线应满足机械强度、耐腐蚀和热稳定的要求。

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建筑物防雷装置引下线的设置,根据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的不同而异。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设置的独立接闪杆或架空接闪线或网的每根支柱处应至少设1根引下线。对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支柱,宜利用金属杆塔或钢筋网作为引下线。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不应大于18 m。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时,应在跨距两端设置引下线并减小其它引下线的间距,宜使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大于18 m。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的设置与第二类防雷建筑相同,只是将间距改为25 m。

特别说明一点,关于上述专设引下线的问题,不要理解为一律设置。当建筑物钢结构或钢筋满足规定的要求时,可不另设。对于这一问题,中国建筑学会电气委员会2012年会中有书面文件。

BS EN 62305-3:2006中有关引下线的设置与上述GB50057的内容基本一致,只是针对不同保护等级的引下线间距的要求有所差异,如表3所示。

GB 50057有关引下线的材料、结构与最小截面的要求,与BS EN 62305的要求基本一致,在国际工程中引下线的设置形式、材料和结构等选择,除应符合规范要求外,还应特别注意技术条款部分的约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设计修改及影响工程造价等。

国内引下线的做法多数利用钢筋混凝土柱内钢筋,BS EN 62305也对钢筋混凝土内金属构件的电气连续性做了说明,符合作为引下线的条件,可以利用其做引下线,但一些国家不允许钢筋混凝土内金属构件作为防雷系统一部分,这点在国际工程中尤为重要,设计过程中应首先了解项目所在地的相关规定。

4 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是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

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建筑物防雷接地装置的要求,根据建筑物防雷分类的不同,对接地的要求也不同。

GB 50057—2010全面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彻底摒弃分别设置接地的残余,注重雷电流的消散(包围面积、有效长度等),淡化接地电阻值,明确说明接地电阻按照防电击要求即可,消除了老版规范中1Ω的影响。条文说明进一步指出:“考虑到已采取严格的各种金属物与防雷装置之间的连接和均压措施,故不必要求很低的接地电阻。”

BS EN 62305-3:2006中接地装置部分指出,在处理雷电流泄放到大地时,接地装置的形状和尺寸是重要标准。通常推荐使用一个低的接地电阻,低频测量时小于10Ω。同时,在雷电防护的角度来看,防雷接地与电源系统、通讯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较好。

BS EN 62305-3:2006中对接地极的布置,提出两种基本形式,Type A和Type B。Type A为被保护建筑物的水平或垂直接地体连接至每根引下线;Type B为被保护建筑物至少80%与土壤接触的环形导体或基础接地体。Type B接地极布置推荐接地极的个数不少于引下线的个数,但不应少于2个;同时,应在引下线与环形接地体连接处增设接地极。对于岩石基础或地面,规范只推荐Type B。

接地极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要求及与建筑物外墙的间距要求,在GB 50057与BS EN 62305中基本一致。

有关接地装置的材料、结构与最小截面的要求,GB50057与BS EN 62305的要求基本一致。在国际工程中接地装置的设置形式、材料等选择,除应符合规范要求外,还应特别注意技术条款部分的约定,尤其有些国家对接地导体的材料要求为铜质,并且要做环形接地(Type B)。

5 内部防雷措施

内部防雷装置由防雷等电位连接和与外部防雷装置的间隔距离组成。内部防雷装置应防止由于雷电流流经外部防雷装置或建筑物的其他导电部分而在需要保护的建筑物内发生危险的火花放电。危险的火花放电可能在外部防雷装置与其他部件(如金属装置、建筑物内系统、从外部引入建筑物的导电物体和线路)之间发生。

GB 50057—2010第4.1.2条为强制性条文,明确各类防雷建筑物应设内部防雷装置,并应符合防雷等电位连接的要求。除防雷等电位连接措施外,外部防雷装置与建筑物金属体、金属装置、建筑物内电气和电子系统之间还应满足间隔距离的要求。

为了说明防雷等电位和一般做法,GB 50057条文说明摘译了IEC 62305的一些规定。

采用以下方法可以避免产生这类危险的火花放电:

(1)做等电位连接。

(2)在它们之间采用电气绝缘(间隔距离)。

防雷等电位连接则要求防雷装置与下列诸物体之间互相连接以实现等电位,诸如金属装置、建筑物内系统、从外部引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体和线路。互相之间连接的方法可采用:在那些自然等电位连接不能提供电气贯通之处用等电位连接导体;在用等电位连接导体做直接连接不可行之处用电涌保护器(SPD)连接;在不允许用等电位连接导体做直接连接之处用隔离放电间隙(ISG)连接等。

GB 50057与BS EN 62305中内部防雷措施的要求基本一致,设置防雷等电位连接并使建筑物金属部件及建筑内电气系统满足间隔距离的要求。

6 防雷击电磁脉冲

雷击电磁脉冲指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防雷装置和建筑附近所引起的效应。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如雷电流或部分雷电流、被雷电击中的装置的电位升高以及雷电流经电阻、电感、电容耦合产生的电磁效应,包含电磁辐射干扰、闪电电涌等。为防止和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造成的危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需设相应的防雷击电磁脉冲措施,并采用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措施进行综合防护。

BS EN 62305-4:2006与GB 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相比较,有关防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措施、接地、等电位连接、屏蔽和缆线布放及SPD防护的相关要求基本一致。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应根据雷击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措施,包括等电位连接和接地、电磁屏蔽、合理布线及能量配合的浪涌保护器防护。

GB 50057—2010中说明,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不知道电子系统的规模和具体位置的情况下,若预计将来会需要防雷击电磁脉冲的电气和电子系统,应在设计时将建筑物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构件、金属管道、配电的保护接地等与防雷装置组成一个接地系统,并在需要之处预埋等电位连接板。

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中,建筑物的自然构件和各种金属物及日后安装的设备之间的等电位连接是很重要的。许多工程在建设初期甚至建成后,仍不知其用途(有些是供出租用)。若在设计施工阶段不做好等电位连接并预埋连接板,待施工完成后,想要实现本条所规定的措施是很难的,并且设计中预先按规范规定做并不会给施工增加难度和成本,建筑物投入使用前只要合理选用预埋连接板做好符合要求的等电位连接并安装SPD。再结合建筑物采用的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措施,则该建筑物电子系统的防雷措施就完善了。

7 结语

为使建筑物防雷接地设计因地制宜采取防雷接地措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以及雷击电磁脉冲引发的电气和电子系统损坏或错误运行,工程设计中应按相应规范要求进行设计,然而防雷装置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从经济观点出发,要综合各方因素,做到既保证安全又要经济合理,因此规范中特别指出“或减少”,以示防雷装置不能保证万无一失,还要注重具体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GB 50057—2010采用了IEC术语,按照条文说明将防雷措施分为三大项,即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及防雷击电磁脉冲。本文结合国际项目的设计实践,对照GB 50057和BS EN 62305中相应条文,探讨外部防雷中的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内部防雷以及防雷击电磁脉冲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国际工程不同的设计阶段中,应以国外规范为准,结合项目技术条款,合理进行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特别是防雷措施的设置及防雷接地材料的选择,不仅涉及到设计进度及质量控制,更涉及到项目成本控制。

摘要:结合国家标准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和BS规范BS EN 62305-2006《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介绍了两本规范中建筑物防雷装置做法,简述了两种规范中有关建筑物外部防雷(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内部防雷以及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有关规范条文规定和比较。

关键词:英国标准,防雷装置,外部防雷,内部防雷,防雷击电磁脉冲

参考文献

[1]BS EN 62305-1:2006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Part1:General principles[S].

[2]BS EN 62305-2:2006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Part2:Risk management[S].

[3]BS EN 62305-3:2006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Part3:Physical damage to structures and life hazard[S].

[4]BS EN 62305-4:2006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Part4: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systems within structures[S].

[5]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防雷接地规范常用 篇3

接地这种保护措施是在电气系统发生对地短路时,使得接点的故障点电位升高,以降低通过设备及人身的故障电流,达到设备的保护和人身的安全。在GB14050-93《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中,系统接地型式分为三大类。TN系统、TT系统、IT系统。

GB14050-93的标准中,TT系统是电源端一点直接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在该系统保护下设备和人身上的对地故障电压都可能远远超过安全电压,并且过电流保护装置不能及时切断电源,一般情况下不采用此系统。IT系统是电源端的带电部分不接地或有一点通过阻抗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此种系统是限制故障设备的对地电压,不宜配置中性线,以简化过电流保护和便于寻找故障,因此一般是用于矿山井下的配电网。在一般企业,用的最多的接地型式是TN系统,本文着重探讨的也是该系统的一些问题。

TN系统,是指电源端有一点直接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中性导体或保护导体连接到此接地点。根据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的组合情况,TN系统的型式可分为三种:a、TN-S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是分开的(见图1)。b、TN-C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是合一的(见图2)。c、TN-C-S系统:系统中一部分线路的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是合一的(见图3)。

TN系统的保护,也称为保护接零。其保护措施就是把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电网的保护零线(保护导体)连接起来,对于TN-C系统和TN-C-S系统来说,保护导体就是PEN线,对于TN-S系统来说,保护导体就是PE线(N线成为工作零线)。保护的原理在于当某相带电部分碰连设备外壳(即外露导电部分)时,通过设备外壳形成该相对零线的单相短路,短路电流能促使线路上的过电流保护装置迅速动作,从而把故障部分断开电源,消除触电危险。此种系统的保护作用是比较有效的。但深究一下,在TN系统中,如果保护零线断线,在故障情况下设备外壳直接与相电压连通,有触电危险。或当相线断线与大地发生短路时,由于故障电流的存在造成了保护零线电位的升高,当断线点与大地间电阻较小时,保护零线的电位很有可能超过安全电压。这种危险电压沿保护零线传至各用电设备外壳乃至危及人身安全。因此在TN系统需设置重复接地,重复接地是指零线上工作接地以外其他点的接地。

对于TN-C系统和TN-C-S系统来说,重复接地是对PEN线的重复接地,对于TN-S系统来说,重复接地是对系统中的PE线的重复接地,其作用如下:(1)可以减小保护零线(即PE线)的断线带来的危险。没有重复接地,当PE断线时,系统处于既不接零也不接地的无保护状态,而设备外壳将承受全部的相电压,可导致人身触电和设备损坏。而对其进行重复接地以后,当PE处于正常状态时,系统处于接零保护状态;当PE断线时,如果断线处在重复接地前侧,系统则处在接地保护状态。进行了重复接地的TN-S系统具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双重保护功能,即PE断线后由TN-S转变成TT系统的保护方式(PE断线在重复接地前侧)。(2) 降低PE线对地电压。如果相线断线与大地短路,会使得PE线电压的升高,由于断线点与大地间电阻较小,PE线的电压很有可能远大于安全电压。这种危险电压沿PE线将引起各用电设备外壳带电,危及人身安全。实行重复接地以后,由于重复接地的接地电阻与电源工作接地电阻形成并联,其并联后的等效电阻小于电源工作接地电阻,使得相线断线接地处的接地电阻处的电压值上升,从而有效降低PE线对地电压,减少触电危险。(3)可以降低漏电设备对地电压。当相线与设备外壳短路时,外壳对地电压等于故障点与变压器中性点间的电压。进行了PE线重复接地后,从故障点起,PE零线的阻抗与重复接地电阻同工作接地电阻串联后的电阻为并联关系。一般情况下,由于重复接地电阻同工作接地电阻串联后的电阻远大于PE线本身的阻抗,因而从故障点至变压器中性点的等效阻抗,仍接近于从故障点至变压器中性点的PE线本身的阻抗,可以认为进行重复接地后的故障点与中性点之间的电压与进行重复接地前近乎相同。基于这个结果,由于有重复接地电阻的分压作用,故障点的对地电压减小,触电危险减轻。(4)可缩短故障持续时间。重复接地和工作接地构成零线的并联分支,当发生短路时能增加短路电流,加速线路保护装置的动作。

燃气行业常用相关规范 篇4

1.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4.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

5.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

6.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Sy/T 0015.1Sy/T 0015.2

7.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控制工程设计规范Sy007-1999

8.埋地钢质管道牺牲阳、阴极保护设计规范Sy/T 0019-97

9.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

10.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

11.燃气用埋地聚乙烯管材GB15558.1

12.燃气用埋地聚乙烯管件GB15558.2

13.绝缘体法兰设计技术规定Sy/T0516

14.石油天然工业输送钢管交货技术条件GB/T9711

1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

1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

17.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516

18.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2002

19.石油化工管道柔性设计规范SH/T3041-2002

20.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SH3097-2000

21.石油化工管道设计器材选用通则SH3059-2001

22.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3-2005

23.长输管道线路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Y0410-98

24.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97

25.钢质管道焊接及验收SY/T4103-95

26.石油天然气管道跨越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Y4070-93

27.化工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HG20225-95

28.聚乙烯燃气管道规程CJJ63-95

29.城镇燃气室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94-2003

30.工业设备、管道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HGJ229-91

31.石油天然气站内工艺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Y0402-2000

32.过程测量和控制仪表的功能标志及图形符号HG/T20505-2000

33.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定HG/T20507-2000

34.控制室设计规定HG/T20508-2000

35.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2002

36.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37.自控安装图册HG/T21581-95

几十种园林常用规范表格 篇5

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表 工程竣工报验单 施工进度计划报审表 施工测量放线报验单(月份)工、料、机动态月报

()月工程情况报告单(从 月 日~ 月 日)砼浇灌申请表

质量、安全事故问题报告单 分项、分部工程中间交工证书 承包单位申报表(通用)现场签证单 监理工作联系单 工程变更单 总表

园 林 绿 化 工 程 开 工 报 告 园 林 绿 化 工 程 停 工 报 告 园 林 绿 化 工 程 复 工 报 告

园 林 绿 化 单 位 工 程 竣 工 报 告 书 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表 园林绿化工程(保养阶段)初验表 园林绿化工程(保养阶段)复验表 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图纸会审情况记录

(一)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图纸会审情况记录

(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审批表 园林绿化工程技术交底记录 园林绿化工程洽商记录 园林绿化工程测量复核记录

园 林 绿 化 工 程 施 工 现 场 签 证 单 园林绿化工程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表

绿 化 栽 植 基 础 工 程 验 收 记 录 表 绿 化 栽 植 材 料 验 收 记 录 表 绿 化 栽 植 工 程 验 收 记 录 表 绿 化 养 护 管 理 工 程 验 收 记 录 表 绿化栽植土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绿化植物材料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绿化树木栽植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绿化草坪、花坛、草本地被栽植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附录A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附录B园林建筑小品、假山叠石、绿化工程 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 附录B园林建筑小品、假山叠石、绿化工程 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续表 附录C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附录D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附录E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表F-1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 表F-2园林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表F-3单位(子单位)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 表F-4单位(子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 表F-4-1绿化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 表F-4-2园林建筑小品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 表F-4-3假山叠石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 竹结构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木结构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中、简瓦屋面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嵌草地坪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碎拼大理石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卵石面层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定形石块面层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面层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水泥花砖面层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混凝土板块面层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运动型草坪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栽植土基层处理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栽植土进场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栽植土地形整理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植物材料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1 植物材料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2 树木栽植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防雷规范说明 篇6

一、建筑物(外部防雷)整改依据:

1、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详见:(P27)4.4第三类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4.4.1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外部防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接闪网、接闪带或接闪杆(避雷针),也可采用由接闪网、接闪带或接闪杆(避雷针)混合组成的接闪器。

二、建筑物(内部防雷)整改依据:

1、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详见:(P55)6.4安装和选择电涌保护器的要求。

(1)6.4.1 电气和电子系统中,除在户外进入建筑物处,LPZOA或LPZOB进入LPZ1区,按本规定要求安装电涌保护器,在其后的配电和信号线路上应按本规范第6.4.4-6.4.8条确定安装与其调配和好的电涌保护器。

2、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详见:(P20)5.4.6、5.4.7弱电系统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5.4.6置于户外的摄像机信号控制线、通讯线、各监控器的报警信号线,雷电防区交界处装设适配的线路浪涌保护器。

(2)5.4.7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的报警主机及联动控制盘、火灾广播等,雷电防区交界处装设适配的线路浪涌保护器。

三、关于防雷装置整改安装的相关法规及规定:

1、《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35条,已有防雷装置,拒绝进行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可处于3万元以下罚款。

2、《上海市雷电防护管理办法》第13条,已有防雷装置,拒绝进行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可处于3万元以下罚款。

3、《上海市建设项目防雷工程设计、验收规定》,建筑物防雷装置包括:

(1)建筑物外部防雷装置须设避雷带或避雷针。

(2)电源系统内部防雷装置须设电涌保护器Ⅰ级、Ⅱ级,电子信息系统须设电涌Ⅲ级保护。

接地不规范引起的事故原因分析 篇7

关键词:接地,电压互感器,保护接地线

1 电缆铠装层作为PE线

1.1 事故经过

某生活小区配电系统按TN-S系统设计, 根据设计要求, 需从电源接地点分别引出保护接地线PE (以下简称PE线) 和中性线N, 且中性线N应与大地绝缘, PE线需与用电设备金属外壳相接。变压器到#2居民楼配电箱电缆采用VV22-0.6/1kV-3×95+1×70mm2电缆, 埋地敷设, 但在电缆敷设完成后未敷设PE线, 而是用电缆的铠装层作为PE线。电缆投运后2个多月, 发生了电缆绝缘击穿事故, 导致#2居民楼全部停电。经查, 电缆损坏前, #2居民楼曾有几户因电器使用不当发生过相线对地短路事故。#1、#3、#4居民楼也发生过多次相线对地短路事故, 但是没有发生电缆绝缘击穿事故。

1.2 原因分析

配电系统采用TN-S方式时, 在三相负荷不平衡时, 中性线N会有电流通过, 中性点电位不为零;PE线在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时无电流通过, 电位为零, 接PE线的用电设备金属外壳对地无电压;在用电设备发生漏电或相对地短路故障时, PE线才会有电流流过。电缆钢铠电阻较大, 经实测, 该条350m长电缆的钢铠电阻约为6.3Ω。在用电设备发生漏电或相对地短路故障时, 采用电缆铠装层作为PE线相当于在故障设备与电源接地点间串接了一个较大电阻, 限制了故障电流, 同时较大的对地短路电流还会使电缆钢铠严重发热, 而电缆钢铠外面的绝缘层又限制了钢铠热量的散发, 致使电缆温度不断上升, 这样经过几次故障后, 电缆绝缘被击穿。

1.3 解决措施

在#2居民楼配电箱中将PE线与中性线N短接并重复接地, 使接地方式由TN-S型转变为TN-C-S型。整改后, 再未发生过上述原因导致的电缆击穿事故。

2 TV二次侧多点接地

2.1 事故经过

某10kV配电所半年内发生了2起10kV母线TV烧毁事故。第1次停电后, 分析认为故障可能由配电系统发生的铁磁谐振导致。更换TV, 经试验合格后投运, 同时加装防谐振装置, 但是不久后TV又发生了烧毁。TV烧毁前, 配电室电气设备均运行正常。

2.2 原因分析及故障排除

分析配电室设备运行情况, 排除配电系统谐振导致TV烧毁因素, 推断可能是TV二次接线问题。该配电室TV 3台为1组, 为Y0/y0/△ (开口三角) 接线方式, 如图1所示。每台TV二次侧有两组线圈:一组接到高压柜的电压继电器和控制室的监测仪表, 用于监测高压母线电压状态和继电保护使用;另一组首尾串联相接引出一个出口 (开口三角形) 接到接地信号继电器电压线圈KV上, 以监测母线是否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利用万用表检查TV二次接线, 发现开口三角出口M、N两点存在短路现象。进一步检查开口三角二次接线, 发现开关柜内端子排处 (N点) 有一接地点, TV二次侧处有一接地点 (X点) , X点经航空插头与端子排上M点相连, 形成TV开口三角出口短路。当10kV系统正常运行时, TV开口三角输出电压约在0~3V, 开口处即使短路, 对TV影响也不大, TV仍能正常运行, 但是, 在10kV系统单相接地时, 开口三角将输出几十伏电压, 开口三角短路就会导致3台TV同时烧毁。经查, 施工过程中错误接线, 造成TV二次侧就近接地与开关柜端子排处接地不对应, 形成开口三角出口短路故障。把X点处就近接地改为X′处接地, 故障排除。

3 二次回路接地不正确

3.1 事故经过

某10kV配电室微机保护改造后进行试投, 10kV高压柜为手车式。在投入10kV TV后不久, 有异味出现, 立即停电检查, 发现TV二次回路中的开口三角绕组烧毁。

3.2 事故分析

事故发生后, 对TV进行测试, 结果合格, 说明问题在二次回路。根据改造图检查线路, 发现新安装的二次回路接线与原线路有矛盾。改造前、后原理图如图2、图3所示。

图2中, X点接地, N640接继电器线圈。图3中, N640接地, X点不接地。改造中, 仅将N640简单接地, 而没有断开X点接地 (如图3中虚线) , 造成开口三角线圈中的C相短路, 烧毁二次回路。清理烧毁的二次线路后, 按照改造图重新布线, 经检查合格后投运正常。

4 TV共用接地点

4.1 事故经过

某日, 某轧钢厂发生一起由接地方式错误引起的10kV TV烧毁事故。事发当天, 该变电所10kV系统I段C相发生接地, 随后该段TV二次侧开口三角处绝缘被击穿。

4.2 原因分析

现场检查分析发现, TV一次侧中性点接地点和TV二次侧中性点接地点均接在手车上, 并经手车、导轨、开关柜外壳与接地网连接 (如图4所示) , 中间环节多、接地电阻大。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电压经一、二次侧共用接地点窜入TV二次侧, 导致TV二次侧绝缘击穿。经计算知, 事发时的二次回路短路电流达到120A。TV一、二次侧共用接地点, 致使高电压直接加到二次侧, 导致事故发生。更换TV, 并将TV一、二次侧接地点分开接地后, 类似故障再未发生。

5 结束语

在电气施工中, 若不注意接地系统施工规范, 或对接地系统概念模糊不清, 就可能导致电气事故的发生。鉴于此, 在电气施工前, 应仔细审查图纸, 对实际接线进行检查、检验, 以防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化钢.电力设备异常运行及事故处理手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2]DL 408—199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S]

[3]贺家礼, 宋从矩.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1

防雷接地规范常用 篇8

【关键词】常用规范汉字 特点和规律 多种方法

高中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能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该考点俗称“字形”考查)。字形数量庞杂,题目设置有一定难度,学生识记效果并不理想。在实际教学中,我在传统记忆字形方法(例如形辨法,义辨法,结构分析法)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大胆采用新方法新思维,取得较好记忆效果,经久不忘。前几天,一位高中毕业现在上大学的学生,给我发来短信说:“老师,走在上海的街头,人群熙熙攘攘,我却在优哉游哉的闲逛。说到优哉游哉,我又想起您在语文课堂上,教我们记忆这个成语的方法……”记得这个成语当时采用的是奇特联想记忆法,毕业很久后的学生仍能牢记不忘,可见方法得当。

一、析考查特点和规律

1.考查对象。字形题的考查对象多为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中的形近字、音近字、形声字等,一般不会涉及生僻的难认字。选取的材料包括词、成语、惯用语、俗语等内容。

2.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有时候把考查的字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让考生识别。

3.字词直接与实际生活关联。从生活中直接取材的大方向不变;“关注生活、体现实用、矫正错误习惯”的宗旨不变;“课内、课外兼顾并重”的拟题思路不变。

二、识记方法

我除了让学生平时积极从课本、报刊杂志上学习汉字,建立错字纠错本,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外,还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正确识记字形的诀窍和方法。

1.分析构造,形旁辨识法

汉字中80%的字是形声字。推断形旁,明了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该字在词境或语境之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如:“沤歌英雄(讴)”(括号内字的为正确的,以下类同)和“沤心沥血(呕)”中的“讴、呕、沤”,都是形声字,我们可以从形旁入手分辨它们:“讴”形旁是“讠”,表示该字与语言或话语有关;“呕”的形旁是“口”,表明是和嘴有关的一个动作,即“呕吐”。“呕心沥血”指的是倾吐心血,极端劳苦,应该用“口”字旁的“呕”字;“沤”的形旁是“氵”,表明和水有关,粪肥加水经过长时间的浸泡俗称“沤肥”。

2.理解字义,意义辨识法

明了字义是明辨字形正误的基础,所以掌握字(词)义很重要。有些字词本身含义隽永,根据意义记字形,会平添许多趣味,产生“巧记”的效果。如“脉膊(搏)”,指血脉跳动,是一个动作场景,而“搏”具有“跳动”的意思,正好可以和“脉搏”的词境吻合,所以“脉搏”的“搏”应是动词“搏”而不是“胳膊”的“膊”。又如“味同嚼腊(蜡)”,嚼蜡,像嚼蜡烛一样毫无味道。“蜡”是动物(或矿物)所产生的油质,可做蜡烛。腊,从“月(肉)”,古代农历十二月用肉食祭众神,所以农历十二月也叫腊月。同样“唇枪舌剑”中的“剑”,记住舌头的形状和宝剑的形状相似,就不会错写成“箭”。

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同(近)音形近字的辨析。

3.着眼结构,并举辨识法

汉语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意义丰富而结构对应的词语,可以利用词语结构上的并举关系进行辨析识记,即借助词语的结构特点来判断词语书写是否正确。例如:

(1)名门旺(望)族:“门”与“族”对应,指家族。“名”与“望”相同,指有名望的。

(2)奴颜卑(婢)膝:“奴”与“婢”对应。奴颜,奴才的脸,满面谄媚相;婢膝,侍女的膝,常常下跪。指表情和动作奴才相十足,形容对人拍马讨好卑鄙无耻的样子。

(3)嘻(嬉)笑怒骂:嬉,游戏,动词性。嘻,拟声词。因为“笑”“怒”“骂”三字都是动词,可以推断出这里应该用动词“嬉”。

(4)前据(倨)后恭:“前”与“后”对应,“恭”是恭敬的意思,与表示傲慢的“倨”对应。

可用此法记忆的还有“挑肥捡(拣)瘦”、“委屈(曲)求全”、“山青(清)水秀”、“伶牙利(俐)齿”、“貌和(合)神离”、“哀(唉)声叹气”、“一张一驰(弛)”等。

4.结合常识,逻辑辨识法

有些字词我们只要结合生活常识就可以推知其正误。如“鸠占鹊巢”,“鸠”比麻雀大,麻雀的巢装不下它,只能是“鹊”;“欢呼雀跃”,形容人高兴得一跳一跳的,所以用“雀”;“悬梁刺骨(股)”,针怎能刺动骨头,所以只能是“股”。

可用此法辨别的还有“珊珊(姗姗)来迟”(姗姗:缓慢,女子走路的样子)、“立杆(竿)见影”(竹竿插稳很容易,而木杆则不易,做目的相同的事,谁不愿意用容易的办法呢)等。

5.斟酌字义,追根溯源法

有些词尤其一些成语,或来自典籍寓言故事,或来自历史传说,了解其出处及特定的文化内涵,不仅充满意趣而且容易记忆。如:

(1)搬(班)门弄斧:班,春秋有名的巧匠鲁班。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

(2)默(墨)守成规:墨守,《墨子·公输》中记载,墨子以善于守御著名,后人便称善守者为“墨守”。现在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含贬义。

(3)再接再励(厉):该词最早记录了古代斗鸡游戏中的常见行为:斗鸡时为让自己的鸡获胜,每次斗鸡前,都要在磨刀石上磨磨斗鸡的嘴,使它嘴尖锋利,一下啄伤对方,制敌于死命。“厉”通“砺”,磨刀石的意思。

6.口诀歌谣,顺口溜记忆法

对一些形近易混淆的字词,可以把它的细微差别编成口诀,这样易记易用。比如:

(1)戍戌戊戎,这几个字形近易混,只要记住了它们的读音,就能记住它们的字形,可以连成口诀:“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十字交叉方为戎(róng)”。

(2)掇缀辍啜,用手拾掇房子,用线连缀裙子,用车接回辍学的孩子,用嘴啜泣伤心的日子。

(3)相象像,外貌看长相,样子是形象,照人制成像。

7.妙用修辞,拟人夸张法

巧用妙用修辞,把枯燥的字形联想成有趣味的故事或形象的场景,这样记起来不但兴味盎然,也记忆牢固;或把字词营造成富有情趣的诗意画面,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轻松记住字形。

如“采”和“彩”,“采”常用于神采和文采,“彩”常用于“色彩”和“喝彩”。采用拟人法这样描述:“神采”照亮全部精神,“文采”妩媚一篇文章,“色彩”缤纷整个大地,“喝彩”宣示满腹热肠。

记忆“披星带(戴)月”,我让学生想象下晚自习的路上,吹着夜晚的凉风,身上披着璀璨的星星,头上戴着月亮弯弯的帽子,蹦蹦跳跳回家去的有趣场面。

“挖墙角(脚)”,想象墙是有手有脚的,你挖他的脚,他不悲痛伤心哭泣吗?

8.放飞思维,奇特联想法

在常规记忆方法之余,我常常鼓励学生,一定要放飞思维,不为常法所束缚,要敢想愿意想,奇特甚至惊异的联想也不为过。邓小平说过:“黑猫白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我认为:“这方法那方法,记住字词就是好方法。”在我的热情鼓励下,大家开动脑筋,不拘一格,很多字词成语,联想新奇,经久不忘。

如“关怀辈(备)至”,联想成“关羽和刘备都很关心你。”就不会把“备”误写成“辈”了。

“合(和)盘托出”神奇的联想成:“某某同学如此苗条,你站在盘子里,老师把你和盘子一起托出来。”全班爆笑,在开心的大笑中,这个成语也牢牢定格在头脑中。

“食不裹(果)腹”,记忆这个成语的时候。我幽默的问大家:“早晨你吃一颗樱桃,中午你吃一个葡萄,晚上吃一个荔枝。结果怎样?”大家说:“很饿,很饿!”我趁机说:“对呀,对呀,所以说吃水果是吃不饱的,食不果腹嘛。”

以上记忆字形题的若干种方法,常常需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保证判断的准确性和正确率。在注重积累,留心观察的同时,巧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区别,长期训练,作答字形题才会得心应手,记忆效果才更显著。

【参考文献】

[1]《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安徽文学,2008年.

[2]《教学论坛》,科学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期.

[3]《一本高考语文2014安徽专版》,湖南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先进个人名单下一篇:汽车喷漆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