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小组讨论

2024-06-13

如何有效进行小组讨论(共10篇)

如何有效进行小组讨论 篇1

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从中受益时,小组学习是十分有效的。在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合作的当数“小组讨论”了。“小组讨论”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热点,甚至出现了上课必有“小组讨论”的现象。小组讨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在对小组讨论的目的、意义、操作方法等方面存在偏差,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小组讨论过程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1、缺乏讨论情境

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了营造课堂气氛,在讨论条件并未成熟的情况下,就随意的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还未来得及转换,故常常出现面面相觑的现象;或是“各自为战,信口开河;或者几个人一起随便谈谈,说的内容与讨论问题并无关联。这三种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实际上是没有收效的,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2.讨论内容缺乏价值

小组讨论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公开课,不论需不需要,一律讨论,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实际上只流于形式。很多布置给学生讨论的内容过于简单,没有讨论价值,合作学习没有素材。3.讨论缺乏思考的时间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的问题提出后马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课堂一片喧哗。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进行独立思考,个别优秀的同学己经说出了答案或教师为了赶进度直接公布了标准答案,学生的思考讨论成果末能得到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当然得不到发展了。4.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课堂上出现一个或几个活跃学生“包办”所有合作学习,也有的小组一潭死水,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不知道如何去讨论,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小组合作学习沦为部分精英的舞台,另一部分学生就成为听众和看客。

5.小组分工不明确

分组的形式按座就近组合、或自由结伴组合,这违背了小组合作的组建原则,不利于合作的和谐进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沦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毕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6.教师引导和指导不充分

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往往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有些教师认为小组讨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因此在活动中偶尔参与或不参与,这样表面上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缺乏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的任务不够明确,队员之间容易产生误解,会使课堂陷入无序状态。

7、教师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实际教学中,“讨论”结束后,教者关心的往往是“讨论问题”的结果和答案,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却很少提及“讨论得怎样?讨论中有什么现象或问题等,殊不知,我们设计小组讨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形成能力,提高素质。

二、小组讨论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巧妙创设讨论情境

怎样才能促使每位同学都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去呢?

首先,要选择组织小组讨论的最佳时机。要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或暗示:现在是“小组讨论时刻”!一般来讲,当出现新知识时,当遇到个人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当学生意见不统一且有争论时,当学生产生实践的欲望时,问题的答案不唯

一、方法不确定时,„„这些时机,教师要有效利用。

其次,教师应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体验出发,设法挖掘原有认识和课本内容的联系,设置有趣味性、知识性、层次性的问题,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操作平台,让学生入情入境,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积极地利用旧知探索新知。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创设思维情境也很重要。2.选择和设计有价值的讨论任务

想使讨论富有成效,提高所讨论问题“质量”。教者所提出的“讨论题”,首先必须有讨论价值,如果问题含量过小,一个人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就设有让大家共同讨论的必要。教者必须在问题设计的“质”上下功夫,最好提一些“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真正起到调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

另外“讨论题”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讨论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讨论形式引发其思考,促使其思考。因此应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教师要灵活处理这些问题,将他们纳入课堂小组讨论的问题中。

3、小组讨论之前,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交往的一切人的发展。”合作在现代社会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需要建立在个人具有一定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4.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

尊重每个学生的教育观念,是把每个学生都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的发展。在分组时,要把学困生分配到每个小组中,以优带差,以优助差。在教学设计要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倾向,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参与,为此学习任务可分割为不同层次的小任务,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出贡献。同时,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宽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思考方式学习。5.均衡的小组划分和明确的组内分工

建议教者要在小组讨论的操作上作如下分工,即:“分派角色,适时轮换,任务分割,结果整合”。

在划分小组过程中,一方面要经过教师的仔细斟酌并对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考察和比较,包括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参与的积极性,性格特征等等,最大程度上保证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达到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性格互补。另一方面,小组的划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适时调整和改换各小组成员,以避免学生在合作能力的形成上的思维定势以及避免各小组之问产生恶性竞争和小团体冲突。除此,实践中还要对组内成员做好角色分工,建立必要的合作规则和激励机制。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小组内成员的责任分工,明确个人的责任。在小组学习中,每个小组配有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长承担小组各成员的分工,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任务,记录员承担记录小组各成员意见的任务:发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时代表本组阐明见解。6.做好捕捉和策划工作,一方面,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和思考为主,在了解的基础上策划: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需要全班讨论和强调,哪些小组讨论离了题,学生讨论时出现的新问题应该怎样加以引导和设计,学生在交流时闪现的创新意识和独特见解应该怎样给予欣赏和利用等等。

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去,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有的小组讨论完全离题或毫无起色时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指点,问题的思路往往是隐藏在文章字里行间。教师的指导必须得法:或指点“迷”途,或拓宽思路,也许只是只言片语,或一点头、一微笑,或对课文范围的一个比划动作,抛砖引玉,便让学生茅塞顿开,使讨论进入正轨或高潮。

7、建立有效合理的评价机制

如何正确地评价讨论结果呢?教师在深入讨论群体和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必须高度集中精力,力求迅速全面把握各种意见的分歧的最关键原因,根据课文内容、生活实际及儿童特点等因素果断作出判断,并巧妙地引导学生达成共识。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必须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别化特征以及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大家的智慧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

小组讨论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格局,调动学生的体验、情感,培养了创造性与协作精神,充分体现了教学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我们广大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断探索,让小组讨论真正地落到实处,让学生从中受益,让教学从中受益。

如何有效进行小组讨论 篇2

一、小组成员的编排要科学合理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接受能力,性格特点是有差异的。开展小组讨论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组以及座位的编排。把智力相当,接受能力和讨论发言积极性差异不大的学生编为一个小组,既可以为喜欢讨论,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的同学提供相互争论的机会,让他们警觉强中还有强中手,从而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又可以让教师能够有时间去指导、督促不喜欢讨论或借讨论机会散聊的小组,指导他们讨论,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小组讨论的时间要充足

要讨论出问题的结论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小组成员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归纳整理三个阶段。教师在设计讨论题时,要把讨论问题的时间考虑在内,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不要只是搞形式、过程化,问题才开始提出来,各小组还没讨论好,就匆匆收场,这样既影响了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又影响了讨论的质量。

如我上《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由于此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以,针对此问题,我首先考虑到讨论出此问题的时间需要10~15分钟,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让各小组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资料;第二,让各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展开合理的想象,讨论出诗人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实际上是在追寻什么?达成共识后,再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出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第三,在各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讨论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用讨论归纳整理出小组的共同意见或看法,并推荐出发言代表;第四,各小组代表发言后,组织全班交流。整个讨论过程,时间充足,学生讨论、发言的积极性很高,讨论出来的结果十分丰富。

三、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有争议性

常言道:“有争才会议,有议才有理,有理才能言”。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要考虑好所讨论的问题是否有争议性,学生是否有话可说,有言可表。如《凡卡》一课,文章最后说:“凡卡把信寄出去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那么,他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他能和爷爷团聚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问题,可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讨论出能收到信的理由和不能收到信的理由。

四、交流发言要用发言规范语

各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后,就要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交流时,不可能让各小组成员都能发表意见,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应用一些交流发言的规范语,让他们知道,他所发言的内容,不只是他个人的意见,而是代表整个小组的共同意见,如“我们3组一致认为……”;“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我们小组的意见是……”;“我们5小组的看法是……”等。

数学课堂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小组讨论

一、引言

数学小组讨论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初中生通过小组的方式根据某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来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听取小组之中其他成员的看法,从而加深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在现阶段,对于数学课堂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进行研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初中数学小组讨论的作用,切实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二、科学合理地设置讨论小组,为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为了省事,都是安排全班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进行同桌之间的互相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初中生之间进行互相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部分小组学习能力强,而部分小组学习能力差的不均衡局面,不利于小组讨论的有效开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结合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特征来进行分组,科学合理地设置讨论小组,在建立分组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考虑到初中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到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讨论小组中的每个初中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学习,保证小组讨论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讨论方法,保证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在初中数学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将题目展示在初中生面前之后就立即安排初中生讨论,在他们讨论了两三分钟之后,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这种讨论仅仅浮于表面,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教师不应该为了节约时间而导致小组成员没有充分地进行交流就草草收场,而应该为初中生营造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

具体来说,教师在安排小组讨论之前,应该先安排初中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讨论,这样,初中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开拓自身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又能够集思广益,从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确保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四、适当地把握小组讨论的时机,保证讨论的时效性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初中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初中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初中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初中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初中生讨论。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五、进行多元化的数学小组讨论,引导初中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课程的连贯性强,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式讲解,从而加深初中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这就要求教师科学有效地组织开展数学小组讨论,从而更加有效地帮助初中生熟练掌握不同的知识点。

例如,教师在进行三角形全等这一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安排初中生讨论两个三角形全等应具备哪些条件,再让初中生依据讨论出的结果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自己动手裁剪三角形。通过这种方式,初中生在自主互动中能够开拓思维,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六、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小组讨论能够为初中生营造出一个气氛活跃、促进初中生积极学习的良好环境。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科学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初中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锻炼初中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与此同时,值得初中数学教师注意的是,在数学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采用不同的形式,在讨论中教师也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和点拨,以便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让初中生真正在讨论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峰.数学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有效性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2]钱可晶.关于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小组讨论的探讨[J]. 中等职业教育,2010(04).

[3]李铮芝.新课程背景下小组讨论的正确方法[J].校长阅刊,2006(12).

[4]陆淑英.初中科学教学中小组讨论的微调与优化[J].学苑教育,2010(09).

[5]邹婉清.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小组模式浅谈[J].新课程:教研,2011(05).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4

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要教会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为他人交流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我在平时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合理分组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我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3—4人,并给每人编上合适的号码。(注:每组组长为1号,记录员为2号,依次类推)这样做能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我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动态分组教学。

2、明确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须达到以下几点:一是学会中心发言,能清楚表达本组的观点;二是学会积极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三是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五是学会求同存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

3、合理评价

平时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我一般把握以下几点:(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4)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意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逐步过渡。另外,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

如何有效进行小组讨论 篇5

阳平镇中心小学

赵芳芳

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是我们教师教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现结合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认识。一.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为四至六人一小组。这样,缩小了小组际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现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

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向心力、有凝聚力、能共同促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曾经尝试过,让学生自己组合,目的是使成员彼此间在熟悉的前提下,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我发现,小组成员间确实是很有默契,活动也有共同目标,但组间活动效果差别大,有的组在短短时间内就已高效完成任务,而有的组却丝毫不为所动,无从下手。其中原因就在于学生的组合往往是优生与优生走在一起;调皮的与好玩的走在一起;学习基础较差的走在一起。如此一来,小组的合作就难于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贯串教学始终(1)复习中创设情境

复习中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创设氛围,一方面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复习中去,通过对旧知识的唤醒,为新知的学习作知识上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创设了一个较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从而使学生尽快进入到新知的学习状态中,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心理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2)新授中启发心智

新授中针对重难点,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重点。多项交往的组合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3)练习中提高效率

“精讲多练”一直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的教学形式。其实,这里的“多练”不仅指练习的数量上,更多是在质量上的要求。而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的参与率,另一方面也是实施分层教学思想的有效形式,从而保证了练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中,老师就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选择和设计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认知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

三、拓展合作学习形式

如何采用合作学习活动形式,要依据教学内容、问题解决的不同而各有侧重。1.适时进行多样化交流。

适时交流,给予了不同能力的学生展示自己发现的机会,每个人还将会得到来自不角角度、不同层面的信息。交流时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能包容多种答案,应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一方面交流不会“冷场”,另一方面要遵守“有相同意见可不重复”之规则。交流中有述说、有补充、有倾听、有启发,使有效合作得以实现。

2.灵活运用多种合作形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问题解决,积极运用“做数学,活动中学数学,合作学习也是教学目标之一”等先进理念,可以丰富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

四、适时引放、充盈“合作”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摆正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发挥“主体”作用。而如何摆正其中关系,做到“收”、“放”自如。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真实地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让个体智慧充盈我们的课堂。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重视合作学习评价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识和力量。因此,恰当、有效地评价,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能激起学生参与合作的愿望。

1.课堂评价。“你的想法真了不起”,“这个小组办法多,合作好”。许多教师能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闪光点、成功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2.定期评价。

在两周或一个单元教学后,进行“个人与小组”评价活动。先上组内评价个人,后组间互评,最后教师综合评价。

如何有效进行小组讨论 篇6

若不专门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实际做法,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会停留在表面形式:教师先提出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接着学生立刻围在一起热烈地探讨问题,而后教师宣布时间到,讨论结束,发言的总是班中的语文成绩优等或敢于表现的“常客”,有时甚至待到该发言时竟无学生主动表达组内的意愿,课堂陷于瞬间鸦雀无声的尴尬境地。讨论时的热闹看似每个学生都发挥了主体作用,实则只有班中的几个学生确有所获。浮于表面的热闹不能突破传统的师生或生生的单向交流,不能体现每位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不是新课标要求的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学习。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最近一年的实践中笔者有了以下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以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不需要时时刻刻、率性随意地在课堂中进行,需要在适当的时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实际需要去创设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

1、课前预设小组合作学习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形式,它的运用不是随意的,教师备课时应根据文本的特点、课堂教学目标的重难点、学生的兴趣及可能的疑惑来预设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的全过程,避免教师的经验知识的灌输,让学生通过直接体验获得新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课堂临时生成或取消小组合作学习环节。

课堂的生成是在课前的预设下的动态的生成,所以教师不能忽略事物发展的变化完全按课前的预设来活动。当课堂中突然出现了学生个体无法独立解决、学生意见相左、某些开放性问题、或是本预设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但已经解决这些情况时,这往往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敏感点,教师要果断取舍,才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欲望,保留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起承转合中起主持人作用,在问题的症结处起点技作用,对整个活动有评价义务。

各组学生在活动中易从多维角度出发持有多元的观点,教师对此有包容的精神,对是非对错要有明确的观点。尤其不能放纵学生偏执的观点,教师应坚定地持主流思想,进行正能量的引导和定论。

二、注重策略,让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在表达与交流中呈现。

就笔者任教学校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情来看,学生喜爱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学生愿意讨论问题,但是等到表达交流讨论结果时通常被几名常客包揽,大多数学生羞于发言。所以教师在组织中只能略施小计,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调控。

1、就近设粗,合理分工。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笔者倾向按座位就近原则,4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空间的接近便于组员在课堂中快速成组,不同的性格、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组员组在一起反而能彼此开拓思维的广度。每周换座位时仍按座位就近原则重新组建小组成员。这样的分组既固定又小有变动,有新鲜感却不乱套,每人都能很好明确自己在某个时间段内是某一组的固定成员。每组自行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发挥主动性去安排记录员、发言员等角色,安排组员互换任务角色,让组员有事可做而又尝试做不同的事,规避一些沉默的学生的惰性,让每个同学都公平地参与进来,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倾听他人的成果。尤其重要的是组长协助并监督发言员,发言员代表的是全组讨论过的全面的想法,展示的是全组的风采,发言员的角色需要轮流担任。

2、赏罚分明,促进合作。

“赏”指的是赞扬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分子,他们可能是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更可能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参与度越来越高的进步学生。“罚”的对象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司其职的学生,而无关乎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和所获知识的深浅。“罚”主要表现为好意的小惩罚,例如某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中表现不积极则额外增加一篇随笔或一次演讲。赏罚不是目的,是促进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事实上,学生较在乎老师和其他同学对其的评价,所以此法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促进的作用,学生的`全员参与,实现师生、生生的多向对话。尤其重要的是,既然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的,那么展开组与组的竞争也是相当有必要的。例如周末可以对表现突出和表现不佳的小组分别进行赏罚,让积极的更积极,让不积极的承担一些后果并鼓励他们设法摆脱。赏罚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小的物质上的,一支笔一个本子的赏罚都可以牵动全班学生的心思,甚至又生出不少的乐趣。

3、改良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做法,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到底。

学生似乎已经接受教师一味“教”,自己一味“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不愿多思多言。刚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因教师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会对活动要求不够明确,在活动的衔接处表现得比较松散拖沓,加之学生之间的合作还不能达成某种默契,所以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所花时间比较长。有些教师觉得耽搁不起,但是如果就此放弃或偶尔用此方式,那每次都会错乱无章,每次都会浪费时间,若是坚持下来,两周不到师生就可以加快活动的节奏。所以,从长远角度来看,教师要坚持小组合作的理念,在具体做法上根据学生和课堂实际进行调整完善,总会达到一个教师“导”,学生“主”的轻松愉悦的状态。当然就笔者课堂实践而言,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大家会逐渐接受这一常态化的事实,学生又会对此平衡的状态感到疲倦。所以,师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讨论、交流的形式,教师要不间断的用新的形式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刺激。教师的坚持使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必需的一部分。

如何有效进行小组讨论 篇7

一、明确师生定位,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首先要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是主角, 既是活动参与者, 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 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当小组成员集体合作不足以完成目标时, 给予点拨辅导, 观察倾听以确保他们的学习互动有成效。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应由原来的“权威———服从”逐渐变成“指导———参与”, 从而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 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要组织科学的小组

教师应精心安排学生座位, 力求使每个小组的水平 (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 保持相对平衡, 亦即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 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因此这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情况要认真分析和研究, 除考虑学生人数、性别、英语基础知识、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外, 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每组最好都安排有较为活跃、善于关心和鼓励他人的学生, 这样有利于调动小组的学习气氛, 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 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 而是一种集体活动行为, 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 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组长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确认每个成员所完成的学习任务;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 安排发言顺序和控制发言的时间;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发言内容;发言人要代表本组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角色。

三、要有具体操作的抓手

新课程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设计了很多活动环节和学习情境, 但作为一线的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没有合适的、足够的合作材料即学具, 这就是在教学中缺少最有效的抓手,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没有要可凭借学习的材料, 只能空想罢了, 因此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是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物质基础与前提。

对于学习材料的准备, 我总结了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准备学习材料。有的教学内容, 学生无法去准备一些教学材料, 但是用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样的材料最好让教师来准备。比如说在教学单词的过程中, 学生没有新单词的学习卡片, 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可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的图片, 供学生来观看与学习, 每组分一套,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就高一些, 学习兴趣也浓一些, 学习的效果就好一些。

二是学生自制学习材料。上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指导学生自制单词卡片或者其他的学习材料。

四、要通过合作技巧让学生会合作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 学生在英语课堂的合作交流中学习与运用语言, 非常重要, 但要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处于有序状态, 学生之间只有进行实质性的互动, 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学会如何合作。

1.学生要学会倾听。

在相互交流中, 每个学生一定要有会倾听他人说话的习惯。在小组成员进行语言交际的时候, 学生必须先听清发言者的话, 听懂对方的语句。有些英语句子非常容易混淆, 如果学生没有认真倾听, 往往会答非所问, 从而影响到小组合作的效果。

2.学会表达。

小组交流, 要求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让伙伴们听懂你的语言。我们在教学时也不止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同学自己理解得很到位, 但是语言表达得不到位, 导致伙伴们听不懂他的发言, 这样也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的效果。

3.还有一些基本的技能。

如思考的技能、讨论的技能、组织的技能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小组合作技能, 只有掌握了这些技能, 小组合作才会有序地进行, 合作效果才能更好。

五、小组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形式相 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 作为一种学习形式, 并非万能的, 有的教学内容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时, 必须进行其他形式的教学。比如, 在教学语法知识的时候, 必须要求教师提供示范, 学生跟读录音或跟教师读, 这样的内容即使用小组合作学习也取不到较好的效果, 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人错导致小组错的结果。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与要与班集体教学、个性化教学相结合, 做到取长补短。

如何利用小组合作进行有效教学 篇8

关键词 开放分组 小组合作 小组评价

实施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县先学习了杜朗口中学的教学模式,我校实行三刻钟教学改革。在尝试使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的过程中,我们也总结了一定的经验,下面我结合实践谈一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发掘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

一、开放分组,重视全体

小组的组成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

二、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准备

首先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有一个适合于探讨的问题,而且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做到人人有事做,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

(一)注意指导学生做好知识储备

和这节课有关的知识要做好复习,下一节新课做好预习。这样在课堂上他们才能表现。

(二)要设立小组目标

在活动中,小组是一个整体。目标的达成是以小组而不是以个别组员的成就来衡量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小组的其他成员都达到了目标时,自己才达到目标。在共同目标的作用下,各组成员结成“利益共同体”: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后会积极地去帮助其他学生;而成绩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会出于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以保证自己所在小组不会因为自己失败而失败。

(三)个人的职责要明确

为了实现小组目标,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对小组成绩有所贡献,小组活动应对组内成员作明确的分工。组长在分配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组员的能力,让每个成员都有任务。尤其是差生要给分配任务,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更好地加强了团结合作精神。

(四)小组合作学习应让更多的人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在老师与同伴的帮助鼓励下,积极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自我,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师合作学习中准备

(一)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要合作学习的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教师在小组合作分配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成员搭配问题,对于学案中的A、B、C、D不同等级的问题,要细化到个人,好、中、学困生都有。

(二)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

合作学习灵活运用。每堂课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我们开展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不是为了走新课改的形式。教师要抓细节,不要只看形势。

(三)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師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如学习能力上,情感态度方面,学生的合作技能方面等等,然后每个小组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真正参与学习,不搞形式主义

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对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四、及时评价学生在合作中的表现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及时客观的评价。评价对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尤为必要。没有必要的评价,就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势必造成课堂的放任自流。我采用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重点侧重于学生间的互评。六个小组,两两小组互相打分,在课堂上小组间与小组间竞争,学生个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同时也能影响本组的分数。每堂课都平出优胜小组这样以来,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激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立足点不是要否定我们的教学传统,而是对教学传统进行一种补充、改进,进而改善教学现状,改变传统教学系统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模式,形成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情感资源,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农村幼儿如何参加小组讨论 篇9

小组讨论是由教师按教育计划,根据一定的主题,在自由组合的前提下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通过积极参与,达到师生、同伴之间相互作用的学习活动过程。小组讨论能够激发幼儿参与相互学习活动的兴趣,为教师与幼儿之间提供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机会,又能使幼儿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机会正视自己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自我价值感,因此,小组讨论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和小组活动中,但由于城乡地区的差别,我们农村家长文化层次低,幼儿知识面窄、交往能力欠缺 ,故组织农村幼儿参加讨论比较困难。但多年的工作使我懂得,只要以孩子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农村特点,因地制宜,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抱着这样的宗旨,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组织了多次小组讨论,并取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以下经验。

1、 相关经验为幼儿讨论作前期准备

选择某年龄阶段幼儿认知范围内的内容,可以使孩子熟悉的.事物。如:讨论动物的尾巴前,幼儿对动物特殊的尾巴已认识或了解,孔雀的尾巴像把扇子,小松鼠的尾巴向被子,牛的尾巴会赶苍蝇,袋鼠的尾巴向凳子等。使幼儿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描述动物的特点,有的孩子从中发现,马、大象等动物的尾巴与牛的尾巴有共同的特点,都能赶走苍蝇,所以,讨论是在积累一定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还可以是幼儿在乡间经常见到的事物。如:讨论植物的叶子时,孩子自己收集叶子,家长参与为叶子做标签,在收集的过程中,孩子已了解到:叶子有大小之分,有颜色之分,有形状之分,为讨论积累了相关经验,它能使孩子在讨论时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 多种形式锻炼,培养勇敢自信的小组负责人

小组负责人在讨论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他能把握全组讨论活动的成功与否,有威信和有组织能力的孩子常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所以我们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且形式由简到难,如开始时,我们组织“小鬼当家”活动,每位幼儿洗干净手,拿一个橘子,面对一位家长,听到铃声,幼儿开始剥橘子,把皮放在家长的手里,把橘子瓣送到家长嘴里,在游戏过程中,家长不断地鼓励孩子“你剥橘子真快”,“你的橘子真甜”,“你的手真灵巧”,“你平时一定很能干”等,外人的夸奖和鼓励比自己亲人的夸奖和鼓励影响要大。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树立了自己的信心,并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肯定。在此基础上,我们让孩子做些独立的事情。如:让孩子预报天气,报菜单,到别班借东西,去院长室打电话,然后,为别人表演,做节目主持人,做小记者,学习采访活动等,活动中孩子们更加独立、勇敢、自信,发挥了孩子们的组织潜能,并涌现了很多的小组负责候选人。

3、 合作是小组讨论的基础

小组讨论不仅要有勇敢的负责人,还要有更多合作的小组成员,所以,我们经常组织幼儿开展合作活动。如音乐游戏:找朋友,开火车。体育游戏:运送伤员,合穿一件衣服,两人三足等,在这些无交流的活动中,孩子们已初步建立了合作意识,他们已懂得:两个人不齐心,游戏是做不成的。在数字宝宝找朋友、合作画中,简短的谈话,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得到巩固,合作能力开始萌芽。在做小记者等活动中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得到升华。如:早晨,老师们在做什么?张玮玮小朋友作负责人,他们小组中一个准备材料,一个记录采访内容,张玮玮主动与老师交流,另外两人向老师提问,在小组交流时,张玮玮根据记录图画,完整讲述采访内容:顾老师早晨上班时走到幼儿园的。陈老师早晨要买菜。孙老师早晨到幼儿园做操。------老师们在早晨做不同的事。活动中孩子们学习相互了解,学会了倾听、吸纳别人的意见,学会了大胆、清除表达了自己想法和感受,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当然,在活动中我们还注意到,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友好的气氛,能包容幼儿的讨论方式,对于不愿意参加讨论的幼儿,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需要,不要强求,如果对讨论的问题不感兴趣,教师可委以与讨论有关的任务,使其间接参与讨论;如果是语言交流能力弱,教师可以主动与其一起讨论,避免幼儿游离于讨论活动以外。当幼儿在讨论过程中发生争议时,教师要抓住提高幼儿学习能力的契机。如果是小问题,教师要多用一些时间,引导幼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分析、验证、进行有益的争论,帮助幼儿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问题较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可下次再讨论。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篇10

自从2002年秋季学期以来,国家课程改革实验落户恩施以来,语文教师就阔步走在课改前列。我们深知: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的载体离不开讨论。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成了语文教师校本研究的课题。虽然在课改前一时间的教学实践探求中,我们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活动,因只注重了形式,忽视了实质。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正如学生日记所写:讨论课成了部分同学谈论电视剧剧情或交流打游戏机心得的课,那是“扯蛋课”。那么,今天的课堂讨论应是培养学生学会质,学会补充,学会发表不同意见的能力课。我们语文教师应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呢?

一、语文课堂讨论的形式

1、中心式讨论与板块式讨论

中心式讨论就是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进行讨论,它适合于内容比较集中,主旨比较突出的课文教学。

板块式讨论是教师同时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板块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方法适合于并列性式对比性的文章。

2性讨论和碰撞性讨论、补充

补充性讨论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的以互相补充为特征的相容性讨论。这种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所占份量较重。它6能启发学生把问题理解得全面深入。碰撞性讨论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议题所进行的反驳式、对元式的讨论。有时,学生碰出的智慧火花。会成课堂的亮点。

3、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是讨论的基本形式,四人或六人一组。这样既能保证讨论的深入,又能保证每个孩子都充分发表意见,这也是小组 讨论的优势所在。集体讨论。它一般是教师引导全班同学有秩序地针对一个问题举手发表意见。这种讨论交流面广,影响面大,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生生讨论生生讨论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 互相 启发,互相补充。师生讨论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伙伴,具有浓烈的民主氛味。

二、引导课堂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1、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讨论必须围绕问题展开。问题来自哪里?最好来自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讨论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形式引发其思考,促使其思考。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兴趣性、要有发展性。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理解能力和个人经历的差异。问题不能简单化,也不能复杂化。

2、要保障讨论有序地进行、全员实质性地参与

一旦讨论开始,学生一定会各抒己见,甚至是滔滔不绝,激烈处甚至忘我争辩,这是好现象。为了保障讨论能有序进行,全员实质性参与,能力从不同层次上得到锻炼,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

a、注意讨论习惯的养成 训练和保持,语文中心学习小组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的四人或六人,那么要教师给学生分好工,谁做笔记,谁主持发言,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在发言中要有礼貌,要合作,要做到以理服人等。

b、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包括准备时间 和讨论时间。需要预先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的问题应在课前早告知学生准备。课堂上能及时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应留给充分的自我思考 的时间,讨论到各小组 基本结束 为止。讨论时间仓促则使讨论流于形式,等同失败。

c、读议结合,以读为本。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问题的讨论应围绕课文需要而展开。讨论应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脱离文本而“高谈阔论”。d、深入群体,予以必要的指导。学生积极 准备和讨论过程中,老师并非等闲视之。而应深入到多个讨论小组,加入他们的讨论。同时予以必要的指导。只言片语,或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或一个比划动作,都 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e、关注胆小和基础差的小组。鼓励他们敢于说、善于说。使他们也有机会锻炼自己,充分认识到自我。

三、正确评价讨论结果

讨论必须要有结果,也必须让学生明白结果。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教师在深入讨论群体和听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必须高度集中精力,力求迅速全面 的把握各种意见,根据 课文内容,生活实际和学生特点作出果断的判断,并给予孩子以肯定和鼓励。其结果 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有确定的答案,课文中能找到的答案。

二是有多个答案,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三是没有答案 也是答案。那将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去研究,去探讨。课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中有保障的 讨论和鼓励性的评价,还应加上课后的课堂讨论反思,才能构成引导学生课堂讨论的环节.在课堂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地讨论呢?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提问”为课文学习的切入,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是我们理想的课堂学习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积极地进行探究,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这种问题式的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操作存在诸多问题,教师或感到困惑,或感到无所适从,或者在认识上、行为上都存在偏差。我以为,问题由学生提出,对老师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驾驭能力等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师只有真正悟透“自主提问”这种学习方式的内涵,才能积极地探索学生“自主提问”的课堂策略,有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实的教学生活却

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1、学生不敢问、不善问。2、学生提问只是过过场。3、学生讨论“自由散漫”。

学生自主提问探究性学习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对话”、“互动”都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讨论。从某种角度讲,问题的提出是课堂学习的开始,问题的解决是课堂学习的结果,问题的探究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教师则要在其中起到积极的引导、组织作用。要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在阅读活动中,真正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采取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母语学习规律的课堂教学策略。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参与中培养自主提问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的理念呼唤学生的自主提问。作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乐问

首先,师生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时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作为教师要相信“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只有相信学生,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其次,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提问。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上五角星,一段时间后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教师还可在班上设“智慧之星”、“问题之星”,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此外,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这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2、要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就应保证学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这样,为学生提问保证了足够的时间,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保证了人人都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

3、引导学生善问

当学生提问积极性提高时,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一些抠字眼、钻牛角尖这类的问题并不是课堂所期待的,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善问。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在上课时把最有价值的问题与师生共同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时时有问题可提,处处能提出真问题,教师要做好示范导问,因为学生的提问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可以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积极引导,提供思路。当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深度的问题时,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学生经常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就会逐步悟出“提问”的思路与方向,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具体方法有:围绕课题提问启疑;课文难点处设疑,课文重点处引疑;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等。

二、在讨论中提升自主学习的质量

这种自主提问探究学习模式的操作,起初学生不愿提问、不会提问,令我们困惑,但当学生真有一大堆问题时,教师感到课堂组织、调控的困难。如果教师无视这种课堂生成,按自己的预设进行组织学习,这无疑是扼杀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课堂也显得不伦不类,这时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因为讨论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克服学生语言障碍,使学生的心理处于“自由”状态,思维自由奔放,易激发每个人活动的潜能,使每个学生所获的形象更丰满和完整,使探究中所观察到的形象内化成概念,从而可以促进他们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但如果真是任凭学生自主讨论,又会感到课堂的“杂乱无章”,发现学生的思维活而乱,广而缺乏深度。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做:、深读后进行讨论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后,发现了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是比较感性的,可以说是肤浅的,有的根本算不上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一大堆“紊乱”的问题该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先不组织讨论,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再次深入读课文,给学生个体思考的时间。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用心去悟,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让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有所感和思考;让他们读出自已的感受,去解决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不合群的小蝌蚪》一文时,学生们提出了许多的问题,但有一部分问题非常的肤浅,我把这所有的问题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同学们在深入地读课文,比较问题,说说哪些问题无足轻重可以不提,哪些问题是关键。经过读——讨论,同学们终于把那些问题筛选成为两个主问题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蝌蚪的不合群?

2、为什么不合群?这两个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

理解文本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深入读文章以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新问题,就会发现学生所提的都是真问题,基本紧扣文章的主旨,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增强,学生所参与的是有效讨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学到了方法,体验到了成功。、合作中展开讨论

如果学生在预习阶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讨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伙伴学习。、点拨中深化讨论

在学生自主提问探究学习中,教师应及时做出评价,但要多民主,少批评,不能放弃和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提问与讨论,必要时给予点拨。如当学生所提问题解决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学生深思;当学生的意见徘徊在一些无意义的谈论和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时,或者学生各持一词,甚至偏离课文内容,因认识偏激出现争论时,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点进行讨论。

上一篇:政务新媒体运营机制下一篇:宪法伴我成长校领导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