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琵琶行

2024-06-05

教案 琵琶行(通用8篇)

教案 琵琶行 篇1

教学目标:

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

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3.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 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简析诗前小序:

1、注意几个字词: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四、听诵读录音,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要求:1.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感情。

2.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五、简析诗歌的内容

师生互动,依次简析各节诗歌内容。

1.第一节:诗 人:浔江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第二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

诗 人:江心聆听琵琶曲

3.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 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节: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 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

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

5.第五节:诗 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

感情在“满座皆泣”中达到高潮。

6.小结:

诗人 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 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月夜弹奏琵琶曲

同病相怜感慨多 江心自叙身世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重闻琵琶皆掩泣

同情歌女遭遇 感伤身世时局

双线结构 虚实相生 对比衬托 深化主题

六、扩展练习:

读下面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项:(D)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注意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本课目标: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三、欣赏诵读表演录像,进一步品味感情,后有感情齐读第二节

四、分组讨论: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五、师生共同品读、分析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琵笆行》说课稿

为考生整理的《琵琶行》说课稿,希望考生能够顺利通关。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第一次感悟问题: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琴声时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重点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四个相似点: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人,都有从荣至衰的遭遇,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两个形象心灵沟通,爱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教案 琵琶行 篇2

一.诗人对黎民苍生的人文关怀

关注人生, 关注社会, 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 关注社会上被污辱被损害的人以及其它弱势群体, 自觉肩负维护社会正义和良知的责任, 这是封建社会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人格。只要他是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知识分子,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 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导这些知识分子的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 这是封建社会多数知识分子代代遗传的道德思想基因。这一基因密码当然地“遗传”给了白居易, 左右着他的政冶态度, 也自然而然地支配着白居易的创作方向。

身居庙堂之高的时候, 自然就有“为民请命”的必要, 因而他对百姓就寄予了深深的关怀和同情, 诗文中也就闪现出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光辉。当然, 白居易总的说来还是摆脱不了时代的阶级局限与文化视野的歧见, 但其能把视角目光下移, 抛弃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固有成见, 通过赏曲品歌互诉心事, 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 走进千百万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琵琶女”的情感世界里, 这种执着的人文关怀本身还是相当值得称道的,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民间情怀。刘征说:“白居易能够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 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 将自己的仕途坎坷, 同他的昔为娼家女, 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 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 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 自比妓女是较少见的。” (《文征文集》第一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这句话显然可以看成是白居易人文关怀的最好注脚。

这就是白居易, 这就是摆脱了士大夫架子后的白居易, 这就是战胜了偏见而由上层精英文化走向了下层市民文化的白居易。他们互诉心曲, 互换“技艺”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群翻作琵琶行) , 白居易也就在这诗人与娼女心理互动的过程中, 达到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弱势群体黎民苍生的关怀之后的一种真情流露。有了这种民间情怀,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情感主旨已是呼之欲出, “怀胎”已久就等适当时机分娩了。

二.诗人贬谪浔阳时的精神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关于需要的学说, 人有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前四种需要的得到或满足, 对于封建政府官员来说没有多大问题或难度, 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这一最高等级需要的实现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社会为其提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合理合适的工作环境和机会。

而这些对于白居易来说, 日渐腐朽的中唐社会, 已不太可能为其提供了。白居易本来是怀抱大干一番事业的理想和才华。无奈现实政冶毕竟不如他读书作诗这么轻车熟路、驾驭自如。人一旦进入了官场就意味着进入了身不由己的游戏世界, 谁不守游戏规则谁就会淘汰出局。明哲保身, 奉承吹拍, 左右逢源, 暗结朋党, 察颜观色, 见风使舵, 媚上欺下, 阳奉阴违,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些是封建官场人生心照不宣、永处上风的规则和法宝。而他偏偏逆这些官场游戏规则而行事, 仿佛天生就是和官场游戏规则作对的人, 他利用讽喻诗 (如《秦中吟》、《新乐府》等) 这把带盐的利刃深深刺向了权贵们的心脏, 权贵们终于发现这位敢于傲视权势的才德兼备的读书人不是自己的同路人, 普遍认为他是异己异类, 于是借其“越职上事” (元和十年, 盗杀宰相武元衡, 其积极上书捕贼, 而他当时并没有此项权利) 巧做文章, 捏造罪名, 终于把白居易贬谪到了荒僻之地江洲去做司马。区区司马是一个无法施展才华的闲适之职。很显然合理合适才尽其用的工作机会与环境没有了, 其“志存兼济”、“为民请命”的更高更大层面上的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环境条件也就同时意味着丧失。因此他惨淡经营的精神家园和孜孜追求的理想人格也就轰然被摧毁。

通往高高庙堂的道路被无情切断, 理想人格可以附丽的政冶条件也灰飞烟灭, 高层次自我价值需要的实现就必然地渐行渐远。面对突如其来的这种人生打击, 处于焦灼而空虚心理状态下的白居易, 就迫切地需要寻求其他的方式来填补和满足业已形成的精神空白。对白居易来说, 此时, 欣赏音乐尤其是欣赏来自唐朝流行音乐之乡长安的“京都声”就是再好不过的精神抚慰方式了。而白居易的出身地位、人生经历、学识涵养又决定了他的音乐欣赏是带有很强的挑剔性的, 浔阳之地未必没有音乐, 只是没有他钟爱的音乐罢了。即便有“山歌和村笛”这种极其本真发自天然的率真音乐, 在他看来也是“呕哑嘲哳”而“难为听”。他精神的家园里, 只有“丝竹之声”、“京都声”, 才是他音乐欣赏的至爱。

白居易有音乐欣赏的偏嗜, 更有欣赏音乐的善听耳朵和卓越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果没有像白居易这样的音乐鉴赏高手, 听出了音乐中的“无限事”, 琵琶女再高超的演出也只能是自娱自乐的小夜曲。一个是琵琶演奏高手, 一个是音乐欣赏大家。两人在特定的场合里, 非常默契地形成了精神搭档。俗话说得好“酒逢知己千杯少, 不是知音莫与弹”, 伯牙和钟子期那段关于知音的美丽故事, 就活生生地出现在他俩的现实生活中。琵琶女只有在得遇知音时才会使出浑身解数把琴弹奏得出神入化、上天入地, 白居易只有在高水平的演奏中才会如痴如醉、激动万分, 这样处于极度音乐饥渴状态中的白居易终于大饱耳福, 也触动了他那根因失意政治而带来的伤感心弦, 由音乐的欣赏进而发出命运遭遇的感叹, 这就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情感主旨句的出现提供了内在的心理动因。

三.诗人与琵琶发女人生遭际的暗合

通过音乐也只有音乐, 琵琶女与白居易感情世界里架起了一座桥梁。在深沉缠绵的音乐世界里, 白居易识悟出了琵琶女波澜壮阔的感情律动和命运幽怨,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并由人及己, 联想到了自身的宦海浮沉政治苦闷。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浔阳江头, 一为失意文人一为卖笑歌女, 地位身份殊异却又同是黑暗时代的弃儿, 他们之所以在心灵世界能找到一个精神的契合点, 这种天涯沦落流转湖海的人生遭际的暗合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的确, 琵琶女和白居易是有许多相似暗合之处的。

暗合的具体表现之一, 两人年轻时都风光无限好。白居易的早期生活一帆风顺, 一路凯歌, 二十岁进士及第, 先后经历了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场角色, 人臣之贵, 可见一斑,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十年之间, 三登科第, 名入众耳, 迹升清贵”。而“琵琶女”的早期生活同样是春风无限, 时光欢乐的, “名属教坊第一部”, “善才服”, “秋娘妒”, “争缠头”, “红绡不知数”, 其大红大紫, 歌坛威名也非他人能比的, 毫无争议的艺术圈天王级的人物。暗合的表现之二, 表现在两人命运转折的原因和结果方面。白居易源于性格, 源于讽谕诗缘起“越职言事”, 权贵们捏造罪名, 把他贬黜到了江洲, 命运社会对他明显是不公的, 但他却无法改变无法抗拒。而琵琶女从她发迹的原因, 所处的时代阶级, 也已经预示了晚年的悲剧命运, 常言道好花不常开, 好景不常有, 仅靠色艺来取悦他人, 年老色衰的结果就是被岁月无情的抛弃, 更何况她生活在妇女被普遍侮辱和损害的社会歧见中, 其“老大嫁作商人妇”, “转涉江湖间”的无法逆转的命运归宿, 就成为必然。

一人被黑暗的官僚集团所抛弃, 一人被势利的社会歧见所抛弃, 两人都是时代社会的弃儿, 就在这不可抗拒的命运遭际面前, 失意文人与卖笑歌女之间拆除了因职业身份不同而形成的天然樊篱, 达到了心灵的契合, 双方的感情之弦发出了共鸣的声音。两人就这样素味平生萍水相逢, 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于是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便水到渠成瓜熟而蒂落。

《琵琶行》课件赏析 篇3

涉及学科:高中语文

开发平台:Authorware 6.0

课件大小:5600K

下载网址:http://218.22.166.101:8088/infor/jsp/source/1152.rar

联系方式:chenjie7918@163.com

本文是一篇自读赏析课文,培养学生在懂得读诗的同时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鉴赏诗中对音乐的描写,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思想感情的共鸣点。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就要把这一点突出,课件中通过播放视频材料展现了琵琶女的演奏,这段视频在听觉、视觉上给学生的冲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鉴赏诗中对于音乐的描写,更好地品味诗中的意境。

本课件设计了作家作品、课文朗读、课文讲解、知识拓展和课堂练习五个部分,其中课文讲解是本课件的重点,而课文讲解部分对音乐的描写和分析既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在鉴赏音乐的同时能够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课件设计

素材准备

经Photoshop处理好的琵琶女素材图片、琵琶演奏曲(打开课件时播放)、课文朗诵以及视频材料,分别存放在PICTURE、SOUND和MPEG文件夹下。

结构布局

课件分为作家作品、课文朗读、课文讲解、知识拓展和课堂练习五个部分来完成。课文讲解部分又包括:课文解题、写作背景、音乐描写、课文结构和主题思想。在课件的布局上,笔者采用了“目录—内容”的格式,让目录和内容在同一个界面出现,方便操作者在不同内容间的切换。

设计思路

运行课件后,出现课件制作工作室的名称,如同软件的飞屏,体现制作的专业性(关于飞屏详细制作步骤见2004年第11期P71)。以一幅琵琶女的图片作为课件的封面,并伴随着琵琶演奏曲,如图1所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点击“Enter”按钮进入课件目录内容部分;点击“About”退出课件。

点击相对应的目录按钮可进入相关学习内容。鉴赏音乐是本文的重点,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鉴赏文中对音乐的描写呢?设计如下:先观看视频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先去分析,最后给出鉴赏分析的结果。这里通过“播放”和“分析”按钮,实现视频材料的播放和对文中音乐描写的鉴赏分析,如图2所示。

课件的结构层次是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线索,制作的时候就以三幅图作为热区响应的对象,如图3所示。分别点击不同的图片就可以进入具体的结构中对其进行分析,单击界面上“返回”按钮返回到该层面上。这样设计既让学生对结构一目了然,又方便教师的切换。

课堂练习部分是对上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功能设计:学生选择相应的答案,课件可以给出相对应的判定,学生也可以自己查看正确答案。此部分用到了MSAGENT。在输入答案以后按“回车键”确定后,会出现对你所选答案的判定。如果答对,出现“答对了”信息,同时卡通人物也会作出恭喜的动作;如果答错了,出现“答错了”信息,卡通人物作出鼓励的动作。这样设计让我们的课件更“人性化”,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回答问题,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课件实现

课件总体的流程如图4所示,整体上采用的是“显示—交互—群组”这样一种结构,并且在其内部又实现了这种结构的嵌套使用。这里采用的是“热区域”响应的交互方式,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改变。

程序的整体结构确定下来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实现程序中各部分的跳转,这里使用的是GoTo函数,其使用的形式是GoTo(IconID@"IconTitle")。例如在“作家作品”这个群组内部流程,在流程底部加上一个计算图标,采用按钮交互方式。计算图标中的程序如下:GoTo(IconID@"背景"),由“作家作品”这个层次跳转到“主体”层次中的背景,其他各层次结构都类似。这种结构形式如果大家能够灵活运用,可以说用Authorware来制作一个课件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其余的工作就是对于具体内容的安排了。

技巧心得

首先是前期结合课文对课件的分析和结构设计,以及课件中所用到素材的准备,这为后面制作课件奠定了基础。只有结合课文分析之后才能去确定课件的结构,因为课件是为课文服务的。至于课件中的素材,如果在制作以前准备好,就避免了在制作过程中去找素材的局面,减少制作的周期。

其次就是在制作技术上而言,一是要掌握上面的这种程序结构;二是作家作品、课文朗读和知识拓展这几部分的结构大致相同,我们只要做好一个,其他的复制再修改名称和相应程序图标中的内容,一切就OK,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制作的效率。

教学反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4、背诵全诗。【教学重点】

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教学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鉴赏诗歌: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

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3)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1(2)学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第三极端(“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乡》。

(3)学生思考:作者分几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每一个乐段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

明确:作者分四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忧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第四乐段写乐曲的终止,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4)本段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二段。

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1)学生默读三至五段。

(2)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调子如何?理由是什么?

明确:调子悲凉,与《霓裳》、《六么》不同,从“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看出。

(3)作者写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第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二、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

三、作业:

1、背诵全诗;

琵琶行教案 篇5

《琵琶行》教案5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教学重点】

1、人物情感变化及诗歌主旨

2、成功的音乐描写

【难点与关键】

学习音乐描写的高超技术。音乐是抽象的,而诗歌却使人如闻其声,学习的艺术就要紧密结合教材,并在教学中适当引申,寻找相关的材料。有助于课文的学习。

【课型】鉴赏课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因此,教学中不必过分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琵琶行》七言叙事诗,初唐以来七言歌行体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本诗在诗人生前就已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千百年过去了,时至今日,仍感人肺腑。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分析课文,了解诗人及琵琶女的情感变化线索

1、诗歌若以人物为线索,那么这人物是谁?(琵琶女、诗人)

2、第一段主要写的是诗人的行动和心情(情感)。我们用原文回答可用哪几个字?

惨将别)

如何理解表达诗人情感的“惨”的含义呢?

自然环境:秋的寒意,又值夜晚。著一“秋”字便境界全出。秋风、秋声、秋色(秋意)与夜联系起来,自然出现了一个秋夜阴冷凄凉的境界。

官场境况:直言被贬,失意谪居,又送别好友,更是冷落寂寞,心情压抑。与自然环境一起奠定全诗的基调。再加上喝酒没有音乐作伴助兴,于是心情很不愉快,怀着凄凉的心情同朋友道别,见到的只有寒江冷月,即“惨将别”

3、就在“惨将别”之际,是什么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呢?

(琵琶声)

可见琵琶声魅力之大,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音乐呢?是否可以推测?

虽然没有明写是什么声音,但可以从二人当前的心境中可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使主客听到后,更加重了凄惨的心情。

4、于是诗人情不自禁的开始了什么行动?

(寻声问)

琵琶女的反应是什么?

(欲语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什么会这样,体现了琵琶女什么样的心情?

从出场可看出琵琶女:举止端庄,神态含羞,矛盾心情。

不出来:千呼万唤,盛情邀请,难以拒绝。

出来:古代女子在众人面前抛头露面是羞耻的事。

5、在盛邀之下琵琶女弹奏起来,通过琴声可以表现其怎样的思想情绪?

调弦定音,声中含情,声声含悲,心事无限,似有满腹辛酸往事。

(声声思)

6、诗人听此音乐的感受是什么?

(已叹息)

7、琵琶女弹奏完毕,接下来又有什么言行?她的身世、遭遇、心境如何?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起敛容)“自叙少小时欢乐事”

封建社会才女的悲剧: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乐。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8、诗人听了琵琶女自叙身世后的情感如何?

(重唧唧)

为什么会这样?

(迁谪意)

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及被贬后的心情: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身居京城、才高位显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贬出京城、怀才不遇

9、诗人为什么道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

诗人与琵琶女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①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偏僻的江州(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

②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③都有从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因年老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

④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

10、琵琶女听诗人自叙遭遇后的感受如何?

(良久立)

11、最后两个人又有怎样的情感表现?

(弦转急)(青衫湿)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呢?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遇,所以乐声更凄悲,于是“弦转急”。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壮志难酬,所以“青衫湿”。

两人至此情感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全诗的情感到这里达到了高潮,也照应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2、本诗人物线索有两条:

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明、实,从具体的现象反应主题)

一条以诗人感受为线索

(暗、虚,从事物的本质揭示主题)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两条线索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

双线结构,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结构严谨,景、情、事结合在一起,深化主题。

13、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身世的同情;强烈倾诉了自己被贬官、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四、分析音乐描写:

1、问题切入。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的?

琵琶声: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秋江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千古传唱的知音故事(春秋钟子期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泪

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2、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描写了几次有关琵琶女的演奏?作用何在?

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只听见琵琶声(暗写,未见其人)

“寻声暗问弹者谁”,见人听琴的急迫心情(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邀见琵琶女,琵琶女再弹琵琶(明写、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感情相通(点明题旨)

第三次:成知音三弹琵琶(明写、略写)

却坐促弦弦转急”“江州司马青衫湿”(照应题旨,侧面烘托)

只说调子悲凄与前两首不同,又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突出主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沦落)。

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3、怎样理解诗人描写音乐的特点?

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用一系列艺术手段描写音乐,不仅以声喻声,而且声中有形,声中有情。

(1)调弦表情:

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奏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2)演奏姿态:

低眉信手续续弹”可看到技艺的娴熟,为下文作铺垫,淡淡几笔,却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3)演奏内容:

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六幺》。

(4)动作指法:

轻拢慢捻抹复挑”技艺高超、熟练多变、炉火纯青

(5)描写音乐:

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运用生动的比喻,诉诸读者的视觉、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分乐段朗读)。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又逐渐慢下来,仿佛进入半终止状态,这无声音乐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嘈嘈切切”是象声词;“间关”“幽咽”双声叠韵都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

第三乐段:果然,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接着出现“铁骑突出刀枪鸣”热烈紧张的场面。通过比喻,写出了乐音的激越雄伟。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通过写演奏结束时的动作和声音,收到了显著的艺术效果,“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使听众继续沉浸在美妙的境界里,有余音绕梁之感。

(6)听众反应:

不仅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在这里,诗人没有对琵琶女的弹奏作出评价,而是侧面写听众的反应:乐曲已经结束了,大家却仍然陶醉在对音乐的艺术享受之中,似乎还在回味琵琶妙语的余韵,谁也不愿破坏这“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同时由于大家都完全听入了神,达到了忘我的地步,无心顾盼周围环境,曲终如梦初醒,看到江山皎洁的月光,诗人以“悄无言”之宁静来反衬人们思想感情的不平静,以听众的强烈反应来衬托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小结:描写音乐手法精妙,不愧为唐代诗歌大家。

五、诵读指导:

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及音乐的描写,那么应该如何朗读《琵琶行》这首诗呢?(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

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 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

六、拓展延伸:

回顾其他描写音乐的文学作品如《明湖居听书》、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比较其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技巧。

琵琶行教案 篇6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位诗人是谁? 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白居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琵琶行》

白公祠位于重庆忠县白公街道城西方向长江沿岸,是为纪念中国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祠堂,它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旅游景点。它是与洛阳香山“唐少传白公墓祠”齐名的两座白居易祠之一,始建于明崇祯三年,清道光十年加以扩建。【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多用于铺叙记事,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换。【简析小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左迁: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2)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3)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4)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5)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6)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7)为:做。(8)贾(gǔ)人:商人。(9)命酒:叫(手下人)摆酒。(10)快:畅快。(11)漂沦:漂泊沦落。(12)出官:(京官)外调。(13)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14)迁谪(zhé):贬官降职或流放。(15)为:创作。(16)长句:指七言诗。(17)歌:作歌,动词。(18)凡:总共。(19)言:字。(20)命:命名,题名。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文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内容感知】

1、通过诵读和对小序的学习,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诗人被贬官后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诗人自己和琵琶女。

3、学生再读诗歌,并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各个诗节的内容。(教师逐字逐句解释翻译每一段,讲析一段,叫学生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中听诉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同病相怜感慨多(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谪居卧病浔阳城)、重闻琵琶青衫湿。

4、请同学们概括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看看两者有没有共同点。

诗人:当年在京城曾位居高官,作为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每日诗酒流连,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但因为犯颜直谏被一再贬官,而今谪居浔阳城,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琵琶女:年轻时在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只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过着凄凉的生活。

共同点: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④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有深深的忧虑。因此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5、作者在听琵琶女弹奏时心情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的心情应该是孤寂落寞、凄清感伤的。诗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处即是这种心情的印证。产生这种感受是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他从她的琵琶声中听出了其中哀怨凄凉的感情,进而想到自己的不公遭遇和坎坷仕途,自伤身世。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既同情琵琶女的遭遇,又悲叹自己的不幸。

【结构艺术】

文中有几次写到了琵琶演奏?每一次的演奏从详略布置上来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共三次,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一闻琵琶邀相见(第一段),琵琶女未出场,是诗人和朋友偶然听到琵琶女的演奏声,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壮的。因为①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②它打动了“惨将别”的主客心,加重了离愁,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属于暗写。再闻琵琶诉沦落,是明写、详写。三闻琵琶青衫湿,是明写,但写得简略。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么》(详写)“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照应)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第二段边疏通字词边讲解此部分内容)

分组讨论,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音乐的旋律有哪些变化,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比喻分为两类:一是以声喻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银瓶乍破水浆迸”(银瓶爆破,激越雄壮)。二是以形摹声。通过一连串精巧的比喻把无形的音乐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把听觉和视觉都调动起来了。如“如急雨”(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既有形,也有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声,又能见其形)。

好处:以声喻声,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声音来作比喻,把抽象无形的琵琶声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不仅写出了音乐徐疾抑扬、多姿多彩的变化,还让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2、叠词和连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好处:使音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2)侧面烘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好处:写听众的反应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点拨: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提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相似的遭遇也使诗人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4、小结

教案 琵琶行 篇7

一、教学准备

通过对诗歌多次的鉴赏, 总结出在讲授时应该把重点放在诗歌当中关于音乐描写的部分。首先, 在讲授前要制作与此诗相匹配的课件, 这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其次, 要用一堂课的时间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他的诗歌的特点, 让学生朗读诗歌, 简要了解诗歌的内容, 目的是为第二堂课诗歌的鉴赏做好充分的铺垫;最后, 事先要设计优美的导语, 把学生带入幽雅的意境之中。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之下, 让学生们感觉到似乎来到了浔阳江畔, 一起感受了这个凄美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正式上诗歌鉴赏课时, 先找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的内容。对上堂课的内容做了简单的复习。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诗歌当中的情感, 可以让同学讨论诗人和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总结有如下两点:“1.都来自京都 (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京城:在中国文人那里, 无不具有一种深刻的生命意识, 他们不仅重视生命的心理时间, 而且重视生命的现实时间, 诗人远离了熟悉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活动中心, 贬所任官有职无权, 大好的生命浪费在穷山恶水之中, 前景渺茫, 努力的挣扎如石沉大海取而代之的是惊心的白发和衰老的心境, 对于生命的沉沦, 怎能不痛心疾首, 怎能不生发出生命荒原的人生苦叹。2.二者的经历坎坷 (暮去朝来颜色故/直言相谏遭贬谪) 。白居易经历长达六年的贬谪生涯, 元和十年八月贬江州。十四年春离开江州赴忠州, 十五年夏返朝, 历时六年, 正如诗人自己所云:“我身何所似, 似彼孤生蓬。”这是一种被抛弃后的痛苦情感的潜流, 一种孤独屈辱悲伤和近乎绝望的苦闷, 是生命价值落差下的泣血心灵的深深颤栗。给贬谪诗人的人生造成了创伤深痛的心理烙印, 岂能轻易忘记, 诗中云“江州司马青衫湿”。

正式鉴赏诗歌, 首先要找一名朗诵比较好的同学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有感情的朗诵关于音乐描写的部分。教师可以适当的点评音乐不仅是凄伤入心的语脚, 更是一种震忭不宁的心情, 音乐如散乱的玉珠, 更是人生事件的集结, 急促忙乱的滑落。

乐为心声, 诗者云:“可使寸寸折, 不能绕指柔”不欲碌碌自滞, 刚直狷介不得通, 现实中折断羽翼时的凝滞不前, 怎不让人欲语凝噎。另外, “所谓‘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无声是音乐中情感的最高境界,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有’, 而是‘无’, 同时无声也是一种思考。”而且, 这是一种生命踔厉风发的滟潋精采, 生命最后一刻不顾一切的融我投入。如同当年项羽垓下突围的悲壮场面。那是对生命的最后一个寄托, 至少他是一个英雄。有感于现实的凄清悲怆却逃避, 不愿正视现实残酷的温情有如一件华美的外衣。最后, “江水荡涤一切, 永远无情, 秋月白水, 秋的萧瑟之中又有了月白的风消凄冷, 更给人一种肝肠寸断的感觉。”

接下来对诗歌当中个别句子鉴赏:诗者曰“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前部分已经体会到了“言与声”现在要鉴赏的是“情与义”。“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学生对这部分的鉴赏只要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理由即可。

进行迁移训练, 首选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要给学生简单的总结李诗着重强调音乐惊天地, 泣鬼神的效果, 借助于具体的艺术形象, 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 用四个神话传说, 大胆的想象, 极力的夸张, 浓艳的色彩, 再现了箜篌美妙的音乐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通过幻想境界的反应, 侧面烘托箜篌声。

最后可以在一副楹联中结束此课:“枫叶四弦秋, 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 句流江上别离情。”

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体现“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精神。此课对于教师来讲,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

第一,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通过白居易与琵琶女命运与心境的对比, 以此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体会贬谪诗人悲苦的心境与盛年不在韶华已逝用世之心不得实现的凄苦。

对此, 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文本, “琶女的弹奏和讲述触动了诗人最深处情怀, 为什么呢因为两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他们的相似之处具体有哪些呢”通过这个问题, 为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文本提供了一个阶梯。将琵琶女与诗人命运的对比分析过程中, 对于“京城官员外放”的文化现象进行了阐释, 使学生可以理解白居易的遭遇之悲苦。同时, 通过“白居易贬谪时间长达6年”的考据, 引导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白居易这个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之人的爱恨悲凉, 从而使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人生体验, 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第二, 课堂设计要合理, 重点要突出。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并且能进一步总结音乐描写中运用的方法。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品读音乐的描写, 通过对形象、音韵、手法的鉴赏, 读出了诗歌“以音乐写情怀”的内涵。不仅读出了“天涯沦落之恨”, 也读出了高山流水之慰。同时。对音乐描写方法的归纳, 也没有使学生的发言流于表面, 很注重方法的引导和归纳。

第三, 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的产生。

首先,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对于诗歌教学, 诵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诵读中可以品味、鉴赏、体会诗人的情感。而能否在诵读中恰倒好处的把握情感, 也是教师应该注意并加以指导的。不能匆匆带过, 如果学生没能读好, 应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再读;其次, 教师语言不能过多。例如, 学生鉴赏“相逢何必曾相识”时, 教师不应该用过多语言讲授, 而应该多留时间让学生在读中品读品悟, 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得更深刻;最后, 每名学生都应该充分诵读。对于诗歌教学, 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诵读时间, 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古体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一些传世佳作, 由于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和神韵。而本文中的教学, 通过对诗歌的音乐鉴赏, 更新了中学诗歌教学的观念、方法, 特别是诗歌教学的思维特征, 这对当前的教学改革诗有所裨益的。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对诗歌具有想象、鉴赏、运用与表达的能力, 通过总结对《琵琶行》的教学, 反思教学过程, 提出对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建议, 希望能对教师的诗歌鉴赏教学能力有所裨益。

《琵琶行》的悲剧理解 篇8

【关键词】《琵琶行》;悲剧理解

起初教读《琵琶行》,对“琵琶女是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悲剧形象”这句话我总是理解不透。琵琶女年轻时貌美如花,及其年长色衰,门前冷落,风光不再。爱美之心,喜新厌旧,本是人之常情,“侮辱”“玩弄”从何说起?到后来,我从“艺人”的角度思考,似乎才触及问题的实质。

琵琶女的悲剧其实是“艺人”的悲剧。想想《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年轻貌美,多才多艺,虽然是被休还家,求婚者仍络绎不绝。而琵琶女“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红遍京城,却为何无人提媒问娶呢?因为她是歌妓,身份低下,名声不佳。“五陵年少”争相献媚,无非是把她当作一个娱乐的工具而已,并无迎娶之意。所以当年长色衰,失去“审美”价值,便“无人问津”了。

“老大嫁作商人妇”并不同于当今社会的“傍大款”,一个“重利”的商人娶她并非欣赏其才艺,当然也不会是欣赏其容貌,比较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把她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从“商人重利轻别离”可以看到琵琶女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琵琶女虽然颜色已故,但对自己的琵琶弹奏技艺应该还是很“自赏”的,这也是她自认为的“存在的价值”。可惜在当时,无论是重色的“五陵年少”,还是“重利轻别离”的丈夫,都不赏识她的才艺。到头来只得独守空船,“自娱自乐”,苦诉衷肠,犹如明珠暗弃、衣锦夜行。艺人落魄到如此地步,可悲可怜!艺术沦落到如此境地,可惜可叹!

幸运的是,她遇见了被贬江州的白居易,白居易能从艺术角度肯定她、欣赏她、同情她,这也是琵琶女为何“感我此言良久立”的原因了。

假设,琵琶女生活在当今社会,凭其技艺,成为音乐家应该不是难事。在如今这样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背景下,即使她年长色衰,同样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众人的敬仰,何愁没有善终?说到底,琵琶女的悲惨命运是社会因素造成的。这样想来,今天的艺人们可真是“幸甚至哉”!

上一篇:大学毕业生市场营销专业自我鉴定下一篇: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一辩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