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推理练习题1

2024-09-11

逻辑推理练习题1(共8篇)

逻辑推理练习题1 篇1

1、“逻辑”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

(1)“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是自然界发展的逻辑。

(客观事物的规律)

(2)有些所谓“偶像派”明星自我感觉良好,其言谈常常不合逻辑,这的确“非同一般”。

(思维的规律、规则)

(3)“属相相克”就不能婚配,这是什么逻辑!

(某种特别的理论、观点)

(4)有人认为,抽象的东西没有用,逻辑就是如此。难道有的科学不是抽象的?(逻辑学)(5)“捣蛋,失败,再捣蛋,再失败,直至灭亡——这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指客观事物的规律)

(6)写文章要讲逻辑。

(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7)“侵略者奉行的是强盗逻辑”

(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8)概念要明确,判断要恰当,推理要合乎逻辑。

(指思维的规律、规则)(9)大学生要学点逻辑。

(指逻辑学这门科学)

二、单项选择

1、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

A、思维的内容

B、逻辑常项

C、逻辑变项

D、语言表达形式

2、“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

A、逻辑常项相同但变项不同

B、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 C、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

D、逻辑常项与变项相同

1、(b)。

2、(b)

3、所谓的麻醉就是麻醉剂起作用的结果。

下列哪项最恰当地指出了上述语句作为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

A、划分过宽

B、定义过宽

C、同语反复

D、循环定义(C)

4、什么是生命?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什么是有机体?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这个对“生命”的解释犯有什么逻辑错误? 循环定义

2、某家饭店中,一桌人边用餐边谈生意。其中,一个人是哈尔滨人,两个人是北方人,一个人是广东人;两个人只做电脑生意,三个人只做服装生意。

如果以上的介绍涉及这餐桌上所有的人,那么,这一餐桌上最少可能是几个人?最多可能是几个人?

A、最少可能是3人,最多可能是8人。B、最少可能是5人,最多可能是8人。C、最少可能是5人,最多可能是9人。D、最少可能是3人,最多可能是9人。E、无法确定

(B)

1、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是任何概念都有()和()

2、从概念的外延关系看,“教师”与”劳动模范“具有()关系,“陈述句”与“疑问句”具有()关系。

3、如果“凡A不是B”,那么A与B在外延间具有()关系;如果“凡A是B并且凡B是A”,那么A与B在外延间具有()关系。

4、一个定义项真包含于被定义项,则该定义犯的逻辑错误是()(1)“中国人是不怕死的,奈何以死惧之”中的“中国人”这一概念属于()A、集合概念

B、非集合概念C、普遍概念

D、负概念

A(2)如果(),那么有的A是B,并且有的A不是B。

A、A与B全异

B、A与B同一 C、A与B交叉

D、A真包含于B C(3)学生考试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和“学生补考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这两个判断中,“及格”和“不及格”两个概念之间()。

A、都是矛盾关系

B、都是反对关系

C、前者是矛盾关系,后者是反对关系 D、前者是反对关系,后者是矛盾关系

C

5、在某次税务检查后,四个工商管理人员有如下结论:

甲:所有的个体户都没有纳税。

乙:服装个体户陈老板没纳税。丙:个体户不都没有纳税。

丁:有的个体户没纳税。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个人断定属实,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甲断定属实,陈老板没有纳税。B、丙断定属实,陈老板纳了税。C、丙断定属实,但陈老板没纳税。D、丁断定属实,陈老板没有纳税。(B)

6、四个小偷(每人各偷了一种东西)接受盘问。

甲说:每人只偷了一块表。

乙说:我只偷了一颗钻石。丙说:我没偷表。

丁说:有些人没偷表。

经过警察的进一步调查,发现这次审问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下列判断中,没有错误的是?

A、所有的人都偷了表

B、所有的人都没有偷表 C、有些人没有偷表

D、乙偷了一颗钻石(A)

7、桌子上有4个杯子,每个杯子上写着一句话:

第一个杯子:所有的杯子中都有水果糖

第二个杯子:本杯中有苹果 第三个杯子:本杯中没有巧克力

第四个杯子:有些杯子中没有水果糖。如果其中只有一句话真,那么以下哪项为真?

A、所有的杯子都有水果糖。

B、所有的杯子都没有水果糖。C、所有的杯子中都没有苹果。D、第三个杯子中有巧克力。(D)

8、甲乙丙丁四个人在一起议论本班同学申请学生贷款的情况。甲说:我班所有同学都已申请了贷款

乙说:如果班长申请了贷款,那么学习委员就没有申请。丙说:班长申请了贷款

丁说:我班有人没有申请贷款。

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话不属实,则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A、甲的话不属实,班长没申请。

B、乙的话不属实,学习委员没申请。C、丙的话不属实,班长没申请。D、甲的话不属实,学习委员没申请。(D)

9、某仓库失盗,有四个犯罪嫌疑人被传讯。他们的供述如下: 甲:我们四个人都没有作案。

乙:我们四个人中有人作案。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有作案。

丁:我没有作案。

如果四个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那么下列哪些判断成立? A、甲和丙说的是真话。B、甲和丁说的是真话 C、乙和丙说的是真话

D、乙和丁说的是真话 E、丙和丁说的是真话。

(C)甲是E判断,乙是I判断,两者必有一假。则丙与丁必有一真一假。如果丁真,则丙也真,有三句真话,不符合题意。得出,丁假。丁作案了,则甲是假的。

1、某公司财务部共有包括主任在内的8名职员。有关这8名职员,以下三个断定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1)有人是广东人(2)有人不是广东人(3)主任不是广东人 以下哪项为真?

()

A、8名职员都是广东人。

B、8名职员都不是广东人 C、只有一个人不是广东人。D、只有一个人是广东人。

2、某律师事务所共有12名工作人员。

(1)有人会使用计算机(2)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3)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这三个命题中只有一个是真的,以下哪项正确地表示了该律师事务所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数?

A、12人都会使用计算机

B、12人没有人会使用计算机

C、仅有一人会使用计算机D、不能确定(A)

英语四级考试的成绩谓公布前,有消息说,在这次考试中:

(1)我们班有的及格了。

(2)有的没有及格(3)张三就没有及格。当考试成绩公布后,证实上述消息的三句话中,有两句不符合事实。下列哪一项正确地表示了全班这次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真实情况?

A、全班至少有一个人没及格。B、全班除了张三外,还有别人没有及格

C、全班没有一个人不及格

D、全班同学只有一个没有及格。E、全班同学中只有张三及格了。

(C)

1、青年工人小白、小蓝和小黄是中学的好朋友。一天,他们同时到某高校报名,在报名处相会了。他们之中背黄书包的人说:“真是巧得很!我们三个人的书包一个是黄色的,一个是蓝色的,一个是白色的,但却没有一个人的书包和自己的姓氏所表示的颜色相同。”小蓝看了一下,表示赞同地说:“是呀!真是这样的!”

请问:这三个青年工人的书包各是什么颜色?并把你的推导过程简要的写出来

3、如果某人是杀人犯,那么案发现时他在现场。据此,可以推出:()A、张三案发时在现场,所以张三是杀人犯。B、李四不是杀人犯,所以李四案发时不在现场。C、王五案发时不在现场,所以王五不是杀人犯。D、许六不在案发现场,但许六是杀人犯

4、下列各题有没有错误?如有错误,指出它违反了哪条逻辑规律的要求。

1、他在20世纪里活了100多岁。

2、我基本上完全同意他的意见。

3、价值规律是永恒的历史范畴。

4、南极海岸地带,鸟的种类虽然少,但鸟却很多。

5、我是不赞成背诵的,但也不赞成不背诵,我认为适当的背诵也是必要的。

6、这些出土陶器上的花纹,已具有文字的性质,但还不能算是文字。

7、如果大家都动手大搞卫生,那么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保障了。

8、鲁迅的小说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祝福》是鲁迅的小说,所有《祝福》也不是一天能读完。

9、当有人说欧谛德谟说谎时,他狡辩说:“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说谎。”

10、火星上或者有人类存在或者没有人类存在,但我们不能断定火星上有人类存在是真的,还是火星上没有人类存在是真的。

2、将下列命题进行换质,并用公式表示之。(1)有些战争是非正义战争。(2)否定命题的谓项是周延的。(3)有的作品不是现实主义作品。(4)所有人都不是不犯错误的。

(1)有些战争不是正义战争。SIP → SOP(2)否定命题的谓项不是不周延的。SAP→SEP(3)有的作品是非现实主义作品。SOP →SEP(4)所有人都是会犯错误的。SEP →SAP

3、下列命题能否换位?若能,请用公式表示之。(1)有些战争是非正义战争。(1)SIP→PIS 非正义战争是(一些)战争。(2)否定命题的谓项是周延的。(2)SAP →PIS 有些周延的谓项是否定命题的谓项。(3)有的作品不是现实主义作品。(3)SOP 不能换位。(4)所有人都不是不犯错误的。(4)SEP →PES 不犯错误的人不是人。练习:将下列三段论的省略式补充成完整的形式。

1、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实现,因为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

完整的三段论形式:凡正义的事业是一定能够实现的;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 所以,我们的事业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2、凡唯物主义者是实事求是的,所以,我们是实事求是的。

完整的三段论形式:凡唯物主义者是实事求是的;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所以,我们是实事求是的。

3、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而我们的事业是新生事物。完整的三段论形式:

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我们的事业是新生事物;所以,我们是不可战胜的。9.已知“没有政客是不说谎的”为真,请推出下述命题的真假:(1)美国总统克林顿说谎。(2)政客并非都说谎。(3)有的政客说谎。

(4)没有一个政客说谎。

(5)并非有政客不说谎。(6)美国总统克林顿不说谎。4.已知“猛张飞足智多谋”为假,请推出下述命题的真假:(1)所有的人都不足智多谋。(2)诸葛亮足智多谋。(3)并非所有人都足智多谋。(4)有的人足智多谋。(5)猛张飞并不足智多谋。(6)难道有人不足智多谋吗?!对下述命题换质、换位、换质位:(1)没有北大学生不聪明。【解析】:该命题的标准形式为:所有北大学生都是聪明的。换质:所有北大学生都不是不聪明的。换位:有的聪明的是北大学生。

换质位:所有不聪明的都不是北大学生。(2)所有成功人士都不是仅凭机遇的。【解析】:该命题是一个标准形式的全称否定命题。换质:所有成功人士都是不仅凭机遇的。换位:所有仅凭机遇的都不是成功人士。换质位:有的不仅凭机遇的是成功人士。

在关系判断“小章与老王是同乡”中,“与„是老乡”属于

对称 关系。在关系判断“李明认识赵红”中,“认识”属于非对称 关系。

7、“老王比小章大十岁”中,“大于”就是反对称 关系。

逻辑推理练习题1 篇2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学情分析

( 一)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学习起点

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逻辑知识, 有较强的逻辑推断能力, 掌握了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以及命题之间的推断关系, 即充分必要条件, 能够用已有的知识的引申去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推断问题.

( 二) 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在前面学生已经通过对逻辑一章的学习, 具备了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具有了一定的探索, 证明的经验, 了解了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三) 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学习风格

由于受以前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学生的数学证明思路仍然过于简单和没有逻辑性, 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思维体系去解决数学问题的证明. 因此学习风格上拖泥带水, 缺少谨慎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 四) 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通过对本单元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该内容的时候可能遇到如下困难: 做归纳推理时思路比较单一, 甚至归纳不出来; 做类比推理时不能很好理解已有对象的性质.

( 五)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由于学生的自我归纳能力较差, 因此适合采用引导启发式授课方式, 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又由于各种实例都是数学中和生活中常见的规律或现象, 讲解时, 应多帮助学生分析现象的本质, 引发学生的思考, 最后总结行之有效的推理模式和证明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

( 一) 教学的主要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有:

合情推理 (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 二) 教材编写的特点和设计意图

教材首先通过实例引出推理的概念, 然后通过大量的实例学习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两种合情推理.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

( 一) 知识与技能

1.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 了解合情 推理的含义

2. 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 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 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 二)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索, 研究, 归纳, 总结形成本节的知识网络

2.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既是演绎的科学, 又是归纳的科 学, 数学规律和结论的发现往往使用的是合情推理.

(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结合本节内容, 强调推理与其他学科以及实际生活 的联系, 体会推理的意义及重要性

2. 体会合情推理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归纳的严谨作 风, 从而形成实事求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推理及类比推理的定义

教学难点

( 一) 教会学生归纳推理的基本方法

( 二)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发展为目标, 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进行启发. 在合情推理的讲授中运用讨论法、讲授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

教学资源与手段

资源: 三角板, 白粉笔, 彩粉笔, 多媒体课件

手段: 利用幻灯片加载大量实例, 更加贴合实际, 容易分析, 加强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事实 ( 或假设) 得出一个判断. 例如, 当我们看到天空乌云密布, 燕子低飞, 蚂蚁搬家等现象时, 就会得出即将下雨的判断. 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推理.

问题: 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涉及推理?

导入新课:

1. 哥德巴赫猜想: 观察4 = 2 + 2, 6 = 3 + 3, 8 = 5 + 3, 10= 5 + 5, 12 = 5 + 7, 14 = 7 + 7, 16 = 13 + 3, 18 = 11 + 7, 20 = 13 + 7, …, 50 = 13 + 37, …, 100 = 3 + 97, 猜测: 任一偶数 ( 除去2, 它本身是一素数) 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 1742年写信提出, 欧拉及以后的数学家无人能解, 成为数学史上举世闻名的猜想. 1973年,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 证明了充分大的偶数可表示为一个素数与至多两个素数乘积之和, 数学上把它称为“1 +2”.

2. 费马猜想: 法国业余数学家之王———费马 ( 1601—1665) 在1640年通过对F0= 220+ 1 = 3, F1= 221+ 1 = 5, F 2 = 222+ 1 = 17, F 3 = 223+ 1 = 257, F 4 = 224+ 1 = 65537的观察, 发现其结果都是素数, 于是提出猜想: 对所有的自然数n, 任何形如F n = 22n+ 1的数都是素数. 后来瑞士数学家欧拉, 发现F 5 = 225+ 1 = 4294967297 = 641×6700417不是素数, 推翻费马猜想.

新课讲授:

1. 教学概念:

①概念: 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 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 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 称为归纳推理. 简言之, 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②归纳练习: ( ⅰ) 由铜、铁、铝、金、银能导电, 能归纳出什么结论?

(ⅱ) 由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内角和180度, 能归纳出什么结论?

( ⅲ) 观察等式: 1 + 3 = 4 = 22, 1 + 3 + 5 = 9 = 32, 1 + 3 +5 + 7 + 9 = 16 = 42, 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③讨论: ( ⅰ) 统计学中, 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然后用样本估计总体, 是否属归纳推理?

(ⅱ) 归纳推理有何作用? ( 发现新事实, 获得新结论, 是作出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 ⅲ) 归纳推理的结果是否正确? ( 不一定)

2. 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题: 已知数列{ a n } 的第1项a 1 = 2, 且a n + 1 = a n /1 + a n (n =1, 2, …) , 试归纳出通项公式.

(分析思路: 试值n = 1, 2, 3, 4→猜想a n →如何证明:将递推公式变形, 再构造新数列)

②思考: 证得某命题在n = n 0 时成立; 又假设在n = k时命题成立, 再证明n = k + 1时命题也成立. 由这两步, 可以归纳出什么结论? ( 目的: 渗透数学归纳法原理, 即基础、递推关系)

③练习: 已知f ( 1) =0, af ( n) = bf ( n - 1) = 1, n≥2, a >0, b > 0, 推测f ( n) 的表达式.

3. 小结: ①归纳推理的要点: 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 ②典型例子: 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 数列通项公式的归纳.

下面我们来看合情推理的另外一种形式, 请大家先看下面的练习:

1. 练习: 已知a i > 0 ( i = 1, 2, …, n) , 考察下列式子:

2. 猜想数列, …的通项公式9是 .

刚才我们做这两个小练习都是在不自觉中模仿给出的实例去“照葫芦画瓢”. 实际上, 我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和重大发现, 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

鲁班由带齿的草发明锯; 人类仿照鱼类外形及沉浮原理, 发明潜水艇; 地球上有生命, 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点, 如都是绕太阳运行、绕轴自转的行星, 有大气层, 也有季节变更, 温度也适合生物生存, 科学家猜测: 火星上有生命存在. 以上都是类比思维, 即类比推理.

1. 教学概念:

①概念: 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 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 简言之, 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②类比练习:

(ⅰ) 圆有切线, 切线与圆只交于一点, 切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由此结论如何类比到球体?

(ⅱ) 平面内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由此结论如何类比得到空间的结论?

(ⅲ) 由圆的一些特征, 类比得到球体的相应特征. ( 教材P81探究填表)

小结: 平面→空间, 圆→球, 线→面.

③讨论: 以平面向量为基础学习空间向量, 试举例其中的一些类比思维.

2. 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1: 类比实数的加法和乘法, 列出它们相似的运算性质. ( 得到如下表格)

②出示例2: 类比平面内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 试给出空间中四面体性质的猜想.

思维: 直角三角形中, ∠C =90°, 3条边的长度a, b, c, 2条直角边a, b和1条斜边c;

→3个面两两垂直的四面体中, ∠PDF = ∠PDE = ∠EDF =90°, 4个面的面积S 1 , S 2 , S 3 和S

3个“直角面”S 1 , S 2 , S 3 和1个“斜面”S. →拓展: 三角形到四面体的类比.

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 求解立体几何往往有赖于平面几何的类比问题.

———数学家波利亚

3. 小结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 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 再进行归纳、类比, 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 统称为合情推理.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 一) 目标的达成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 如何正确地归纳出一般结论, 并记住了一些常用结论.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达到了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双重目的.

( 二) 教具的使用

幻灯片能有效增大课堂容量, 节省了教师抄题的时间, 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 交流讨论. 而且对于几何问题的证明更加形象逼真.

( 三) 遇到的问题

1. 由于中国文化历史悠久, 很多字词在不同的语境里含义各不相同, 在分析个别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时, 容易产生歧义.

2. 在类比推理的教学过程中, 发现个别同学不能很好 理解原有实例的产生过程, 以至于做类比结论时产生偏颇.

( 四) 优点、不足和改进计划

1. 优点: 本节课授课, 使用数学语言谨慎周密, 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 给学生树立很好的榜样; 授课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通过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他们发现实例中的规律, 以及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2. 不足: 在进行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教学的时候,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偏离教材的答案准备不足, 个别问题没有及时纠正; 题目的设计上缺少平面几何与空间几何的类比题目.

逻辑推理练习题1 篇3

1 (选修22P61例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凸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凸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由此我们猜想:凸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

11 (改编)观察下列等式,试从中归纳出一般结论:

(1) 12=16×1×2×3, 12+22=16×2×3×5, 12+22+32=16×3×4×7, 12+22+32+42=16×4×5×9, …;

(2) 13=12, 13+23=(1+2)2, 13+23+33=(1+2+3)2, 13+23+33+43=(1+2+3+4)2, ….

12 (改编)因为an=(n2-5n+5)2时,有a1=a2=a3=a4=1,由此可猜想对任意的n (n∈N*), an=(n2-5n+5)2=1.

因为当n=0, 1, 2, 3, 4时,2n<n2+8,由此可猜想对任意的n(n∈N*), 2n<n2+8.

以上两个推理是归纳推理吗?所得的结论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对这样的推理作出性质评估)?

13 (改编)在数列{an}中,a1=12,且(n+2)an+1=nan (n∈N*).

(1) 求a2, a3, a4的值;

(2) 试猜想{an}的通项公式,并给出证明.

2 (选修22P67第4题)(1) 证明:在等差数列{an}中,若m+n=p+q (m, n, p, q∈N*),则am+an=ap+aq;

(2) 通过对(1)的类比,写出等比数列{an}的一个猜想.

21 (改编)在等差数列{an}中,若am=a1+(m-1)d, an=a1+(n-1)d,则an-am=(n-m)d,从而an=am+(n-m)d,试进行类比,写出等比数列{an}的一个猜想.

3 (选修22P69例2)已知a, b, m均为正实数,b<a,求证:ba<b+ma+m.

31 (改编)已知数列{an}满足:a1=1, an+1=12an+n, n为奇数,

an-2n,n为偶数,设bn=a2n-2, n∈N*,求证:{bn}是等比数列,并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4 (选修22P80例1)如图1,已知AB, CD相交于点O, △ACO≌△BDO, AE=BF,求证:CE=DF.

41 (改编)如图2,在△ABC中,BD⊥AC, CE⊥AB,点M, N分别为BC, DE的中点,求证:MN⊥DE.

42 (改编)已知a是整数.证明:若a2是偶数,则a也是偶数.

43 (改编)设函数f(x)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都有f(x)≠0,且f(x+y)=f(x)f(y)成立,求证: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都有f(x)>0成立.

5 (选修22P86例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N*时,1+3+5+…+(2n-1)=n2.

51 (改编)已知正项数列{an}满足a2n≤an-an+1,求证:an<1n.

52 (改编)设ai>0 (i=1, 2, 3, …, n),且a1a2a3 … an=1,求证:(1+a1)(1+a2)(1+a3) … (1+an)≥2n.

6 (选修22P109例5)计算2-i3-4i.

61 (改编)若复数z满足zi=2+i,则z= .

62 (改编)复数1-i(1+i)2的虚部为 .

63 (改编)已知i是虚数单位,若a+bi4-i=3+2i (a, b∈R),则a+b的值是 .

7 (选修22P110练习第1题)计算:(1)22+22i2;(2) (1-i)4.

(选修22P111习题3.2第2题第(2)问)计算:32+12i-12+32i.

71 (改编)计算:-23+i1+23i+21+i2004+(4-8i)2-(-4+8i)211-7i.

72 (改编)已知虚数u满足u2=u-,求复数z=u1+u2+u2u+u3+u3u2+u4的值.

第Ⅱ部分(人教版教材)

1 (人教A版《选修22》第74页例3)

类比平面内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试给出关于空间中四面体性质的猜想.

(人教B版《选修22》第62页习题21.A第2题)

命题“正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等于常数”,对正四面体是否有类似的结论.

11 (改编)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B⊥AC, AD⊥BC于D,则1AD2=1AB2+1AC2.在四面体ABCD中,类比上述论据,你能得到怎样的猜想,并说明理由.

12 (改编)在正三角形ABC中,若D是边BC的中点,G是三角形ABC的重心,则AGGD=2.在四面体ABCD中,类比上述论据,你能得到怎样的猜想,并说明理由.

2 (人教A版《选修22》第77页练习第2题)

观察下面的“三角阵”(图略),试找出相邻两行数之间的关系.

21 (改编)如图1所示的三角形数阵叫作“莱布尼兹调和三角形”,它们是由整数的倒数组成的.

(1) 试找出相邻两行数之间的关系;

(2) 数阵的第7行第4个数是什么?

3 (人教A版《选修22》第98页复习参考题A组第1题)

观察下列图案(图略)中圆圈的排列规则,猜想第(5)个图形由多少个圆圈组成,是怎样排列的;第n个图形中共有多少个圆圈?

31 (改编)古希腊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把1, 3, 6, 10…这样的数称为“三角形数”,而把1, 4, 9, 16…这样的数称为“正方形数”.如图2,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大于1的“正方形数”都可以看作两个相邻的“三角形数”之和,下列等式中,符合这一规律的表达式是 .

①13=3+10;②25=9+16;③36=15+21;④49=18+31;⑤64=28+36.

32 (改编)如图3是一个有n(n≥2)层的六边形点阵,它的中心是一个点,算作第1层,第2层每边有2个点,第3层每边有3个点,…,第n层每边有n个点,则这个点阵的点数共有 个.

4 (人教A版《选修22》第94页例1)

(人教B版《选修22》第72页例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2+…+n2=n(n+1)(2n+1)6 (n∈N*).

nlc202309031239

41 (改编)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32+52+…+(2n-1)2=n(4n2-1)3 (n∈N*).

42 (改编)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2+42+62+…+(2n)2=2n(n+1)(2n+1)3 (n∈N*).

5 (人教A版《选修22》第106页习题3.1第1(1)题)

(人教B版《选修22》第89页习题31第6(1)题)

求适合下列方程的实数x与y的值:(3x+2y)+(5x-y)i=17-2i.

51 (改编)求适合下列方程的共轭复数x与y的值:(3x+2y)+(5x-y)i=17-2i.

52 (改编)求适合下列方程的纯虚数x与y的值:(3x+2y)+(5x-y)i=17-2i.

第Ⅰ部分

11 (1) 12+22+32+…+n2=16n(n+1)(2n+1);

(2) 13+23+33+…+n3=12n(n+1)2.

12 以上两个推理都是归纳推理,但两个推理所得到的结论都是不正确的.说明由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猜测的性质,不一定正确.

13 (1) a2=16, a3=112, a4=120;

(2) 猜想:an=1n(n+1) (n∈N*).

证明:因为(n+2)an+1=nan (n∈N*),所以an+1an=nn+2,则a1·a2a1·a3a2·a4a3·…·an-1an-2·anan-1=12×13×24×35×…×n-2n×n-1n+1=1n(n+1),即an=1n(n+1).

21 an=amqn-m.

31 设n=2k-1,则a2k=12a2k-1+2k-1, k∈N*.

当k≥2时,设n=2k-2,则a2k-2+1=a2k-2-2(2k-2),即a2k-1=a2k-2-4(k-1),所以当k≥2时,a2k=12[a2k-2-4(k-1)]+2k-1,即a2k=12a2k-2+1,所以当n≥2时,a2n=12a2n-2+1,即a2n-2=12 (a2n-2-2).

又bn=a2n-2, n∈N*, b1=a2-2=32-2=-12,即当n≥2时,bn=12bn-1,故数列{bn}是以-12为首项,1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故bn=-12·12n-1=-12n.

41 连结MD, ME,在Rt△BCD中,因为M为BC的中点,所以MD=12BC.同理,ME=12BC.所以MD=ME.

又N为DE的中点,所以MN⊥DE.

42 (反证法)设a=2m+1(m为整数),则a2=4m2+4m+1.

因为4m2+4m为偶数,所以4m2+4m+1为奇数,即a2为奇数,与条件矛盾,所以a也是偶数.

43 (反证法)假设函数f(x)对定义域内任意满足条件的实数x,都有f(x)>0不成立,则存在实数x0,有f(x0)≤0成立.

因为函数f(x)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都有f(x)≠0,所以f(x0)<0,且f12x0≠0,则由题设可知f(x0)=f12x0+12x0=f12x0f12x0=f212x0>0,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x,都有f(x)>0.

51 因为a2n<an-an+1 (n∈N*),所以a21≤a1-a2,即a2≤a1-a21.

又a2>0,所以a1-a21>0,所以a1<1,即n=1时,结论成立.

① 当n=2时,a2≤a1-a21=-a1-122+14≤14<12,即结论成立.

② 假设当n=k (k≥2, k∈N*)时,结论成立,即ak<1k.那么当n=k+1时,a2k≤ak-ak+1, ak+1≤ak-a2k=-ak-122+14 0<ak<1k≤12,故ak-a2k关于ak在0, 1k上为单调增函数,故ak+1<1k-1k2=k-1k2<1k+1,即结论也成立.

由①和②,可知对任意的正整数n (n≥2), an<1n都成立.

综上所述,对任意的正整数n,an<1n都成立.

注意 若取初始值n=1,则“a1-a21关于a1在(0, 1)上为单调增函数”不成立.

52 ① 当n=1时,不等式成立.

② 假设当n=k (k∈N*)时,不等式成立,即当ai>0 (i=1, 2, 3, …, k),且a1a2a3…ak=1时,(1+a1)(1+a2)(1+a3) … (1+ak)≥2k.

那么当n=k+1时,再令ai>0 (i=1, 2, 3, …, k+1),且a1a2a3 … ak+1=1,则ai (i=1, 2, 3, …, k+1)中必有两个数满足一个不小于1,另一个不大于1.为了书写方便,不妨设ak≥1, ak+1≤1,则(1-ak)(1-ak+1)≤0,即1+akak+1≤ak+ak+1,故2(1+akak+1)≤1+ak+ak+1+akak+1=(1+ak)(1+ak+1),于是(1+a1)(1+a2)(1+a3) … (1+ak)(1+ak+1)≥(1+a1)·(1+a2)(1+a3) … (1+ak-1)·2(1+akak+1)=2(1+a1)(1+a2)(1+a3)·… (1+ak-1)[1+(akak+1)]≥2·2k=2k+1,即不等式也成立.

综上所述,对任意的正整数n,不等式都成立.

61 1-2i.

62 -12.

63 19.

71 -1+i.

72 -3.

第Ⅱ部分

1 人教A版:略.

人教B版:正四面体内任一点到四个侧面的距离等于常数.

11 解:在四面体ABCD中,AB, AC, AD两两垂直,AE⊥平面BCD,则1AE2=1AB2+1AC2+1AD2.

证明:如图4所示,连接BE交CD于F,连接AF.因为AB⊥AC, AB⊥AD,所以AB⊥平面ACD.

而AF平面ACD,所以AB⊥AF.

在Rt△ABF中,

AE⊥BF,所以1AE2=1AB2+1AF2.

在Rt△ACD中,AF⊥CD,

nlc202309031239

所以1AF2=1AC2+1AD2,

所以1AE2=1AB2+1AC2+1AD2,故猜想正确.

12 解:在棱长都相等的四面体ABCD中,若△BCD的中心为M,四面体内部一点O到四面体各面的距离都相等,则AOOM=3.

证明:设四面体内部一点O到四面体各面都相等的距离为d,则由题意知d=OM,设各个面的面积为S,则由等积法可得:4·13S·OM=13S·AM,4OM=AM=AO+OM,从而可得:AOOM=3.

2 人教A版:从第二行起,每一个数等于其肩上两数的和.

21 解:(1) 数阵的第n行有n个数且两端的数均为1n(n≥2),其余每个数是它下一行左右相邻两数的和;

(2) 由以上规律可知,第7行第1个数为17,第2个数为16-17=142,第3个数为130-142=1105,第4个数为160-1105=1140.

3 人教A版:a5=21, an=n2-n+1 (n∈N*).

31 解:这些“三角形数”依次是1, 3, 6, 10, 15, 21, 28, 36, 45, …,且“正方形数”是“三角形数”中相邻两数之和,很容易得到:15+21=36, 28+36=64,只有③⑤是对的.

32 解:本题是数列问题,这个点阵从里到外每层的点数的个数为:1, 6, 12, 18, 24, …,可知,从第2层开始,构成公差为6的等差数列,所以

sn=1+(n-1)×6+(n-1)(n-2)2×6

=3n2-3n+1.

4 人教A版,人教B版:略.

41 证明:当n=1时,左边=1,右边=1,所以等式成立;

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12+32+52+…+(2k-1)2=k(4k2-1)3,

则当n=k+1时,

左边=12+32+52+…+(2k-1)2+[2(k+1)-1]2=k(4k2-1)3+[2(k+1)-1]2=k(4k2-1)3+(2k+1)2=k(4k2-1)3+3(2k+1)23=(k+1)[4(k+1)2-1]3=右边.

综上可知,等式对所有的n∈N*都成立.

42 略.

5 人教A版,人教B版:x=1, y=7.

51 解:设x=a+bi (a, b∈R),则y=a-bi (a, b∈R),所以:

(3x+2y)+(5x-y)i=3(a+bi)+2(a-bi)+

[5(a+bi)-(a-bi)]i

=(5a-6b)+(4a+b)i

=17-2i,

所以5a-6b=17,4a+b=-2,所以a=529, b=-7829,

所以x=529-7829i, y=529+7829i.

52 解:设x=ai, y=bi (a, b∈R,且a, b≠0),则

(3x+2y)+(5x-y)i=3ai+2bi+(5ai-bi)i=b-5a+(3a+2b)i=17-2i,

所以-5a+b=17,3a+2b=-2,所以a=-3613, b=4113,

所以x=-3613i, y=4113i.

逻辑推理问题练习题 篇4

1.康大五校四年级三个班参加运动会。运动会上举行跳高、跳远和百米赛跑三项比赛,各取前三名。第一名得5分,第二名得3分,第三名得1分。已知一班进入前三名的人数最少,二班进入前三名的人数是一班的2倍,而且这两个班所得总分相等,并列年级组的第一名。三班得了多少分?

2.四个小朋友进行三项田径比赛。规定第一名得5分,第二名得3分,第三名得2分,第四名得1分。最后统计四个人的总分情况是:甲得10分,乙得12分,丙得4分,丁得7分。试求每人每项所得分数中的一种情况。

3.德国队、意大利队和荷兰队进行一次足球比赛,每一队与另外两队各赛一场。现在知道:

(1)意大利队总进球数是0,并且有一场打了平局;

(2)荷兰队总进球数是1,总失球数是2,并且它恰好胜了一场。

按规律,胜一场得2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

那么德国队得了多少分?

4.A、B、C、D、E、F六年足球队进行比赛,每队都已赛过三场。

(1)A队三战得6分;

(2)B队三战都负;

(3)C队三战三平;

(4)D、F两队进行过一场比赛,D队的三场比赛积分为1分。

比赛中凡是胜一场的.都得了2分,平局的都得1分,负一场得0分。

你知道E队的三场比赛都是与哪个队进行的吗?比分如何?

5.有两只袋子,每只袋子里放着一块糖或者一块石子。外面都贴着一张纸,分别写着:

袋子A:这只袋子是糖,另一只袋子里放着石子。

袋子B:一只袋子里放着糖,一只袋子里放着石子。

这两只袋子纸上写的内容,有一个是正确的,另一个是错误的。

问:每只袋子里装着什么。

6.有甲、乙两人,他们是老实人,或是骗子。

甲说:“我们两人中至少有一人是骗子。”

甲和乙是哪种人?

7.有五个人各说了一句话。

第一个人说:“我们中间每个人都说谎”。

第二个人说:“我们中间只有一个人说谎”。

第三个人说:“我们中间有两个人说谎”。

第四个人说:“我们中间有三个人说谎”。

第五个人说:“我们中间有四个人说谎”。

请问,他们谁说谎话,谁说真话?

8.某地质学院的三名学生对一种矿石进行分析。

甲判断:不是铁,不是铜。

乙判断:不是铁,不是锡。

丙判断:不是锡,而是铁。

经化验证明,有一个人判断完全正确,有一个人只说对了一半,而另一个则完全说错了。你知道三人中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谁是只对了一半的吗?

9.甲、乙、丙、丁四人参加一次数学竞赛。赛后,他们四个人预测名次的谈话如下:

甲:“丙第一名,我第三名。”

乙:“我第一名,丁第四名。”

丙:“丁第二名,我第三名。”

丁没说话。

最后公布结果时,发现他们预测都只对了一半。请你说出这次竞赛的甲、乙、丙、丁四人的名次。

10.张大妈问三位青年工人的年龄。

小刘说:“我22岁:比小陈小2岁;比小李大1岁”。

小陈说:“我不是年龄最小的;小李和我差3岁;小李是25岁”。

小李说:“我比小刘年岁小;小刘23岁,小陈比小刘大3岁”。

这三位青年工人爱好玩笑。在他们每人说的三句话中,都有一句是错的。请你帮助张大妈分析出他们三人的年龄。

11.五个旅游者在海滨交谈。

甲:“我从A城来,乙A城来,丙从B城来”。

乙:“我从C城来,戊从C城来,丙从B城来”。

丙:“我不从B城来,甲不从D城来,丁从E城来”。

丁:“我父亲从A城来,我母亲从D城来,我从F城来”。

戊:“甲从A城来,乙从A城来,我从F城来”。

如果他们每人都说了两句真话,一句假话,你能判断每一个人各来自哪个城市吗?

12.在一次有3人参加的讲话中,小张指责小王和小李:“你们都在说谎。”小李却说:“小张正在说谎。”小王则说:“小李正在说谎。”试判断他们谁讲的是真话,谁讲的是假话?

前八名,老师让他们猜一下谁是第一名。

A:“或者F是第一名,或者H是第一名。”

B:“我是第一名。”

C:“G是第一名。”

D:“B不是第一名。”

E:“A说的不对。”

F:“我不是第一名,H也不是第一名”。

G:“C不是第一名。”

H:“我同意A的意见。”

逻辑推理练习题1 篇5

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例如光波概念的提出者,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赫尔斯坦?惠更斯曾将光和声这两类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具有一系列相同的性质:如直线传播、有反射提中确认的相同属性愈多,那么结论的可靠程度也就愈大;第二,前提中确认的相同属性愈是本质的,相同属性与要推出的属性之间愈是相关的,那么结论的可靠程度也就愈大。题型分类及应试技巧

1.类比推理常见的四种现象

类比推理,考查的是考生对词语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这种逻辑关系种类繁多,有时很难快速判断出是何种内在逻辑联系。但其中仍然有一定的脉络可寻,较常见的关系有因果、象征、出处、属种、并列、事物与作用、整体与部分等十多种。

由于类比推理涉及的逻辑关系比较多,要想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必须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两组类比对象的共有属性越多,则据此推出的另一对相似词的可靠性越高两组类比对象的相同属性越多,意味着两组对象在类与类的关系中就越接近,因此就越能排除迷惑项,类推出的结论也就越可能符合题干部分词语要考查的逻辑关系。如果两组类比对象之间没有足够的共同属性,比较起来就可能不伦不类,即由两个已知词的逻辑关系推出的另一组具有相同逻辑关系的两个词,就很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

[例题讲解]南京∶金陵

A.昆明∶春城 B.广州∶穗 C.太原∶晋

D.北京∶蓟

考霸解析:本题中,从题干部分很明显可以得出两个词之间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的逻辑关系,但仅有此关系无法在备选项中选出答案,因为A、B、D都符合要求。再仔细分析题干部分可以发现金陵是南京历史上有过的名称,两组对象的共有属性是本质方面的,并且这种共同本质属性越多,那么得到的结论正确率就越高。

[例题讲解]金刚石∶石墨

A.氧气∶氮气 B.生石灰∶熟石灰 C.红磷∶白磷 D.二氧化碳∶干冰

考霸解析:本题中,题干部分金刚石和石墨具有相同的构成元素,虽然物理形态不同,但是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它们是同素异形体。在选项部分,最具迷惑性的选项就是D项二氧化碳和干冰,它们是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但它们不是同素异形体,后者仅指单质,不包括化合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应当是C项红磷与白磷,它们也是同素异形体。所以,在做类比推理试题时,一定要寻找到尽可能多的相同的本质属性。

3.类比对象的共有属性与推出的一对词语间的联系越紧密,则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还取行类比,从而得出荒谬结论的推理方式。

[例题讲解]工匠∶钟表

A.飞鸟∶飞机

B.上帝∶世界 C.建筑工人∶楼房 D.蜜蜂∶蜂巢

中世纪时,在基督教神学中,有的神学家就认为:钟表是有一定构造、规律的,是由人制造出来的,有其制造者,类推出上帝创造了世界,原因是世界也有一定构造的,有规律的,所以世界也必然有一个创造者,他就是上帝,从逻辑关系上分析,这就是犯了“机械类比”的错误。而D项错在,蜜蜂建造蜂巢是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其没有计划性、目的性。本题正确选项应当是C。

/ 13

2.类比推理的应试技巧

对于类比推理这一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新题型,考生容易出现两种应试倾向:第一是麻痹大意,觉得此类考题非常容易,草草一看就匆忙作答;第二是纠缠不清,因为对此类考题感到陌生,无从下手而迟迟不下手,在一个考题上纠缠多时,反复考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对于公务员的应试者来说,这两种倾向都要避免,一定要在考试时注意应试的技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条:

第一,尽可能多地了解两个词语间的常见逻辑关系。因为只有积蓄了尽可能多的储备知识,才能最准确地对类比对象进行分析,找出符合要求的逻辑关系,得到正确结论。第二,答题时要将四个选项看完之后,逐一分析,找到与题干词有最多共性,以及在本质属性上最为相似的备选项。第三,不要被表面的、非本质的联系所迷惑,一定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找到尽可能多的相同或相似的本质属性。第四,多做相关的练习。因为练习是巩固知识、加深记忆的最好方式、最佳手段。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2.1.原因与结果

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词语间逻辑关系的分析和应用。因果关系,是指由某行为而发生某结果,前事实与后事实之间互有关联,后事实由前事实而生。哲学上把因果关系定义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现实中常用“因为……,所以……”来表示。因果关系的形式基本上分为:“一因一果、一果多因、一因多果”这几种,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仔细区分。

[例题讲解]努力∶成功

A.原告∶被告 B.耕耘∶收获 C.城市∶福利 D.扩招∶失业

可以看出,努力与成功两个词具有因果关系,即只有努力才能成功或者说努力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两个词语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努力是成功的原因。在所提供的答案中能同样连成一句,有相同逻辑关系的话的,只有B答案:耕耘是收获的原因。有人或许会问,那D答案也可以说成:扩招是失业的原因。但是需要C.出国∶谈判D.发言∶健忘

考霸解析:题干中的两个词语是因果关系,即因为发洪水了,所以要开展防汛工作,由此判断,只有B项符合此关系。因此答案为B

2.2.属种关系与种属关系

在逻辑学中将外延较大的概念称为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称为种概念。属种关系是指外延较大的属概念对于外延较小的种概念的关系(即真包含关系),例如“动物”与“脊椎动物”,“劳动者”与“农民”。种属关系是指外延较小的种概念对于外延较大的属概念的关系(即真包含于关系),例如:“哺乳动物”与“脊椎动物”,在这一对关系中,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脊椎动物,但有的脊椎动物不是哺乳动物,这样,“哺乳动物”对于“脊椎动物”的关系就是中只有A项对应关系正确,湖包含黑海,并且黑海是世界最大的湖;B项两个词相互倒置,与题干对应关系不符;C项尼罗河是河流;D项阿尔卑斯山并非世界最高脉,故选A。

2.3.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同一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称谓。例如,“河北∶冀”、“马铃薯∶土豆”、“夫

/ 13

妻∶伉俪”、“蛐蛐∶蟋蟀”等等。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也是逻辑关系的一种。同一事物具有两个不称谓的构成原因主要有,口语与书面语、全称与简称、历史传统、习惯等。

[例题讲解]桂圆∶龙眼

A.桔∶柚

B.桂皮∶陈皮 C.芒果∶荔枝 D.大料∶八角

本题中,桂圆和龙眼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两个名词都表示了同一事物。备选项中A、B、C都是指不同的事物,只有D项中大料和八角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指的都是一种烹饪常用的调味品,故正确答案应选D。

[例题]公孙树∶银杏 的联系。风洞是一种装置,季风是一种大气现象。

2.4.并列关系

本类试题所考查的逻辑关系,通常为同一类属下相互并列的概念,同时包括了对比关系、相邻关系等。例如:男人与女人、老师与学生、中子与电子等。

[例题讲解]法院∶检察院

A.农业部∶商务部 B.职工∶员工 C.法官∶检察官

D.工厂∶工人

本题中法院和检察院都属于我国司法系统,而且两者是并列关系。A项中虽然两者是并列关系,但这两者是隶属于两者的关系与题干相同。因此答案为B

2.5.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在中外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食粮,这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这些文化由人们所创作,用某种形式来表现,包括文学、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等,这些创作的人与其创造的表现形式就构成了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这也是类比推理可能会涉及到的一种关系。

[例题讲解]范晔∶《后汉书》

A.罗贯中∶《三国志》B.魏征∶《通典》

3.类比推理的强化练习

3.1.第一组练习题

1.肇事逃逸∶法律严惩

A.欺人太甚∶义气相投B.兢兢业业∶得到好评 C.态度粗鲁∶脾气不好D.志得意满∶志气大长

2.《水浒传》∶林冲

/ 13 A.《西厢记》∶李生B.《琵琶行》∶白居易 C.《世说新语》∶周处D.《蜀道难》∶李白

3.犬∶忠诚

A.猪∶屠宰B.鸡∶鸡汤 C.牛∶勤劳D.羊∶羊奶

4.社会∶和谐

A.关系∶冷淡B.剥削∶反抗 C.反感∶同情D.银行∶贷款

5.教室∶自习

A.商场∶保洁B.学校∶宣传 C.公路∶驾车D.邮局∶邮票

6.改革∶开放

A.进口∶出口B.上楼∶出门 C.苗头∶倾向D.江西∶湖南

7.历史∶明智

A.新闻∶广播B.法律∶约束 C.制度∶学问D.政策∶援藏

8.枕戈待旦∶刘琨

A.望梅止渴∶杨修B.黄粱一梦∶尾生 C.洛阳纸贵∶左思D.结草衔环∶吴起

9.但丁∶米开朗琪罗

A.薄伽丘∶拉伯雷B.莎士比亚∶狄更斯 C.雨果∶乔托D.司汤达∶达·芬奇

10.岳飞∶戚继光

A.文天祥∶郑成功B.杨业∶祖逖 C.邓世昌∶林则徐D.杨靖宇∶袁崇焕

11.氏族∶部落

A.氯化氢∶盐酸B.短篇小说∶小说 C.市场经济∶商品经济D.导弹∶直升机

12.菡萏∶荷花

A.土豆∶马铃薯B.西红柿∶番茄 C.香瓜∶甜瓜D.蚍蜉∶大蚂蚁

13.面条∶食物

A.苹果∶水果B.手指∶身体 C.蔬菜∶萝卜D.食品∶巧克力 / 13

14.瓷器∶黏土

A.空气∶氧气B桌子∶木头 C.水杯∶玻璃D.布∶棉花

15.剪刀∶布料

A.弓箭∶战争B.水缸∶盛水 C.秤砣∶钉子D.鸬鹚∶鱼

16.阿波罗∶太阳

A.维纳斯∶文学B.狄安娜∶月亮 C.马尔斯∶侵略D.该隐∶大地

17.航空母舰∶大海

A.轮船∶长江B.飞机∶机场 C.卫星∶月亮D.雄鹰∶高空

18.检察院∶检察官

A.公安局∶小偷B.政府机关∶公务员 C.工人∶工地D.研究所∶建筑师

19.封面∶书本

A.政治∶统治B.宗教∶上层建筑 C.雇员∶工厂D.毛笔∶宣纸

20.强盗∶抢劫

A.电脑∶聊天B.学生∶实践 C.考生∶作答D.司机∶送货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 B 考霸解析: 题干两个词语之间是因果关系,B对应正确。2.【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作品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C对应正确。3.【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象征关系,C对应正确。4.【答案】 A 者则不属于此,符合这一特点的只有A项,D项顺序不正确。11.【答案】 A 考霸解析: 氏族是部落的构成要素,氯化氢是盐酸的主要成分,二者规律接近;B项中短篇小说是小说的一类,而不是小说的构成要素;C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来说的,是一种经济手段,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来说的,是一种经济形态;D项导弹不是直升机的构成要素。12.【答案】 D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同一事物的两个称谓,“菡萏”是荷花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名称,“蚍蜉”是大蚂蚁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名称,其他选项都不是。13.【答案】 A

/ 13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是种属关系,A符合条件;B是部分与整体关系;C、D是属种关系。14.【答案】 D 考霸解析: 黏土是瓷器的原材料,而且成为成品后,不能再看出原来的物理性质。木头、玻璃分别是桌子、水杯的原料,但做成后还能看出原料;氧气不是空气的材料,而是组成部分。D符合条件。15.【答案】 C 考霸解析: 剪刀与布料之间是工具与作用对象之间的关系,而且彼此是对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剪刀可以用来加工布料,布料可以用剪刀来加工,符合这种关系的只有C。A项战争是弓箭的使用环境,B项盛水是水缸的作用,D项鸬鹚与鱼之间虽然可以构成充分不必要条件,但鸬鹚并不单纯是一种工具。16.【答案】 B 考霸解析: 阿波罗是太阳神,狄安娜是月神,故选B。维纳斯是爱神,马尔斯是战神,该隐是《圣经》中的人物。17.【答案】 D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事物与其运动空间的关系,D符合条件。轮船除了在长江上航行外,还可在大海及其他水面上航行,A项中空间描述得太小;飞机主要是在空中飞行,月亮本身是一颗卫星。18.【答案】 B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是特定环境与专门人员的对应关系,B符合条件。A明显不对;C中工人除了在工地以外,更多的是在工厂,且对应相反;D中两个词语无必然联系。19.【答案】 B 考霸解析: 封面是书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故选B。20.【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主谓关系,且后者是前者的主要行为,C符合条件。电脑是聊天的一种工具;学生和实践没有必然联系;司机主要是驾驶,和运送没有必然联系。

3.2.第二组练习题

1.眉笔∶化妆

A.山路∶崎岖B.C.水杯∶盛水D.2.衣服∶御寒

A.纸张∶运输B.C.电话∶电波D.3.重病∶住院

A.吃药∶打针B.C.寒冷∶气候D.4.书包∶背带

A.品牌∶价格B.C.问题∶答案D.5.观点∶批判

A.娱乐∶借用B.C.军队∶救灾D.6.农民∶种地 风浪∶痴狂 年月∶质量

毛笔∶书写 故事∶讲述

火车∶轮船 年老∶眼花

形式∶内容 茶树∶茶花

产品∶推销 战争∶孤儿

/ 13

A.目标∶战略B.商人∶公关 C.警察∶小偷D.教授∶教学

7.协商∶共识

A.测量∶规划B.计划∶市场 C.吵架∶分开D.考试∶招生

8.桀犬吠尧∶《史记》

A.乐此不疲∶《汉书》B.乐不思蜀∶《三国演义》 C.讷言敏行∶《论语》D.阳春白雪∶《离骚》

9.鲍狄埃∶《国际歌》

A.聂耳∶《义勇军进行曲》B.光未然∶《黄河大合唱》 C.贝多芬∶《英雄交响曲》D.肖邦∶《波兰舞曲》

10.杨惠之∶罗丹

A.刘徽∶德拉克罗瓦B.吴道子∶柴可夫斯基 C.蒲松龄∶安徒生D.张仲景∶卢梭

11.荷花∶芙蕖

A.嫦娥∶月亮B.住宅∶高楼 C.兄弟∶姐妹D.寺庙∶伽蓝

12.《红楼梦》∶林黛玉

A.孙悟空∶《西游记》B.罗贯中∶《三国演义》 C.《水浒传》∶宋江D.《牡丹亭》∶汤显祖

13.火把节∶风俗

A.泼水节∶傣族B.端午节∶屈原 C.元旦∶节日D.国庆∶祝福

14.苏步青∶数学家

A.巴斯德∶物理学家B.霍金∶化学家 C.尼采∶哲学家D.李斯特∶画家

15.林冲∶宋江

A.关羽∶曹操B.贾宝玉∶林黛玉 C.李元霸∶程咬金D.孙悟空∶沙悟净

16.氧化铜∶三氧化二铁

A.硫酸∶二氧化硅B.氯化钠∶氧化镁 C.甲烷∶乙酸乙酯D.氢氧化铜∶硝酸

17.《汉书》∶《三国志》

A.《春秋》∶《新五代史》B.《资治通鉴》∶《宋书》 C.《史记》∶《宋史》D.《晋书》∶《北齐书》

/ 13

18.狮子∶勇猛

A.狼∶凶残B.兔子∶怯懦 C.老虎∶威武D.狐狸∶狡猾

19.皮鞋∶皮革

A.山脉∶山峰B.海水∶海浪

C.资产阶级∶资本家D.福尔马林∶甲醛

20.职员∶办公室

A.讲师∶粉笔B.画家∶田野 C.士兵∶军营D.网虫∶网络

1.【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工具与其作用的关系,C对应正确。2.【答案】 B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事物与作用的关系,B对应正确。3.【答案】 D 关系。

13.【答案】 C 考霸解析: 火把节是一种风俗,元旦是一个节日,其余三项没有这种联系。故C正确。14.【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是人物与其身份的对应关系,巴斯德是微生物家、化学家,霍金是物理学家,李斯特是音乐家。15.【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林冲、宋江都是《水浒传》中人物,但在历史上,宋江实有其人,林冲则纯粹是虚构的,A项中两人都是历史人物,B、D项人物都是虚构的,C项与题干对应一致,两人都是《隋唐演义》中的人物,李元霸是虚构人物,程咬金实有其人。16.【答案】 B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种物质都是化学分类中无机物中的盐类。A项硫酸属于酸;C项都是有机物;D项氢氧化铜属于碱,硝酸属于酸;B中两项都是无机盐中的盐类,所以答案为B。17.【答案】 D 考霸解析: 题干中的两部史书都是纪传体断代史,A项《春秋》是编年体史书,B项《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C项《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只有D项符合题干的联系。18.【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是动物与其象征的人物属性之间的关系,选项均对应正确,仔细比较后发现,勇猛、威武都属于中性或褒义的词,而凶残、怯懦、狡猾都是贬义词,故答案为C。19.【答案】 D 考霸解析: 皮革是皮鞋的原料,甲醛是福尔马林的主要原料,山峰是山脉的组成部分,海浪与海水的组成无关,资本家与资产阶级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20.【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专门人员与特定环境的关系,C对应正确。

3.3.强化练习(三)1.电子∶原子

/ 13 A.电影∶明星B.气流∶冰箱 C.地球∶宇宙D.瑶池∶玉液

2.贫穷∶富裕

A.着急∶刚硬B.决策∶拍板 C.敏捷∶迟钝D.革命∶改良

3.天灾∶人祸

A.天时∶地利B.希望∶绝望 C.先进∶落后D.政绩∶升迁

4.火车∶交通工具

A.火星∶宇宙B.柚子∶水果 C.文具∶铅笔D.沙漠∶地方

5.白糖∶甘蔗

A.腐乳∶豆腐B.玉米∶大米 C.鸡精∶鸡汤D.白菜∶酸菜

6.厘米∶毫米

A.米∶尺B.分米∶微米 C.书∶杂志D.安∶毫安

7.卧薪尝胆∶春秋

A.程门立雪∶北宋B.退避三舍∶战国 C.草木皆兵∶西晋D.暗渡陈仓∶三国

8.棕榈叶∶手掌

A.牵牛花∶小喇叭B.羊皮卷∶书本 C.太阳∶月亮D.郁金香∶玫瑰花

9.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A.宏观调控∶凯恩斯B.双保健因素∶马斯洛C.市场经济∶邓小平D.乌托邦∶苏格拉底

10.李白∶诗仙

A.李贺∶诗鬼B.王维∶诗圣 C.杜甫∶诗史D.白居易∶诗神

11.日光灯∶照明

A.帆船∶出海B.空调∶降温 C.火箭∶运载D.纸∶作文

12.犯罪∶制裁

A.侵略∶反对B.愉快∶幸福 C.贫穷∶发达D.战争∶死亡 / 13

13.赵盼儿∶《救风尘》

A.关汉卿∶《窦娥冤》B.貂婵∶《汉宫秋》 C.杨玉环∶《梧桐雨》D.裴少俊∶《倩女离魂》

14.西施∶沉鱼

A.杨玉环∶落雁B.王嫱∶羞花 C.貂婵∶闭月D.窦娥∶飞雪

15.公共汽车∶售票员

A.商店∶顾客B.银行∶银行家 C.邮筒∶邮递员D.火车∶列车员

16.手机∶信息

A.录音机∶录音B.电视机∶娱乐 C.收割机∶庄稼D.温度计∶测量

17.黑龙江∶哈尔滨

A.湖北∶湖南 B.海南∶海口 C.四川∶重庆D.青海∶银川

18.杭州∶西湖

A.长城∶北京B.武汉∶黄鹤楼 C.杭州∶留园D.青岛∶趵突泉

19.聪明∶愚笨

A.强壮∶瘦弱B.新鲜∶健康 C.黑暗∶亮光D.水∶土

20.温暖∶暖和

A.镇定∶冷漠B.夸奖∶批评 C.珍贵∶贵重D.愉快∶烦恼

1.【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物体与其运动空间的关系,C对应正确。2.【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意思相反,故选C。3.【答案】 A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并列关系,且同是贬义词;A项两个词语也是并列关系,且同为褒义词。4.【答案】 B 考霸解析: 火车是一种交通工具,两者是种属关系;柚子是一种水果,故选B。5.【答案】 A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物品与其制作材料的关系,A对应正确。6.【答案】 B 考霸解析: 题干给出的是测量长度的国际单位,B项符合这一特点,A项中的“尺”是市制单位,所以选B。7.【答案】 A

/ 13

考霸解析: 卧薪尝胆的典故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退避三舍出自春秋时晋楚争霸,草木皆兵出自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暗渡陈仓最早出自楚汉之争。8.【答案】 A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之间是比喻关系,选A。9.【答案】 A 考霸解析: 弗洛伊德首创精神分析论,凯恩斯第一个提出宏观调控理论。10.【答案】 A 考霸解析: 李贺的作品想像奇特,其诗瑰丽,风格独特,人称“诗鬼”。11.【答案】 C 考霸解析: 日光灯的主要作用是照明,火箭在发射卫星时用来运载卫星、航天飞船等,故选C。A明显不对;B空调可降温也可升温;C项纸用来作文只是纸的作用的一个很小的方面。12.【答案】 D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因果关系,D符合要求。13.【答案】 C 考霸解析: 此题题干是元曲人物和作品的关系,A是作者和作品,B《汉宫秋》是王昭君的故事,D裴少俊是《墙头马上》中的人物。14.【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修饰关系,西施有沉鱼之貌,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对应王嫱(王昭君)、貂婵、杨玉环,故选C。15.【答案】 D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特定环境与特定人员的关系,D对应正确。16.【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工具与其作用对象的关系,C对应正确。17.【答案】 B 考霸解析: 黑龙江的省会是哈尔滨,海南的省会是海口,故选B。其余三项对应不正确。18.【答案】 B 考霸解析: 西湖在杭州,黄鹤楼在武汉,故选B。长城在北京,但对应顺序相反;留园在苏州;趵突泉在济南。19.【答案】 A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意思相反,A正确。20.【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意思相近,C正确。

3.4.强化练习(四)1.图书馆∶读者

A.发布会∶记者B.钢铁∶刀剑 C.联想∶方正D.文件∶大纲

C.四渡赤水∶国民大革命时期

D.孟良崮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7.曹雪芹∶晴雯

A.金庸∶李沉舟B.老舍∶秀秀 C.张爱玲∶莎菲D.曾朴∶大刀王五

/ 13 8.禾苗∶田野

A.学生∶教室B.大学∶硕士 C.皮肤∶神经元D.医院∶大夫

9.英国∶日本

A.中国∶韩国B.德国∶荷兰 C.美国∶法国D.葡萄牙∶西班牙

10.割草机∶草

A.电脑∶数据B.坩埚∶石墨 C.酒精灯∶炸药D.天平∶砝码

11.温度计∶煤油

A.发动机∶柴油B.暖气片∶水 C.衣服∶扣子D.蓄电池∶硫酸

12.纸∶草

A.火药∶硝石B.磁石∶石头 C.树皮∶细胞D.酱油∶蚕豆

13.壁画∶装饰

A.羽毛球∶球拍B.钢笔∶写字 C.草坪∶踢足球D.书籍∶阅读

14.压迫∶反抗

A.杀人∶坐牢B.发烧∶生病 C.伤心∶悲哀D.贸易∶倾销

15.楼梯∶电梯

A.客轮∶渔船B.汽车∶卡车 C.山道∶索道D.筷子∶刀叉

16.森林∶群众

A.头∶身体B.花∶梅花 C.书籍∶服装D.星星∶眼睛

17.窑∶陶瓷

A.唯物主义∶唯心主义B.整数∶负整数 C.青年∶少年D.烤箱∶面包

18.美国∶旧金山

A.地球∶恒星B.印度∶仰光

C.香港∶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淮河

19.丝线∶刺绣

A.中国∶国家B.瓷砖∶镶嵌C.纸∶书D.书∶书籍

/ 13

20.紫竹∶植物学家

A.金属∶工程师B.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C.动物∶饲养员D.蝴蝶∶昆虫学家

项对应关系相反,D项闰土是《故乡》中的一个人物。6.【答案】 B 考霸解析: 题干中是著名战役与其对应的时期。台儿庄战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四渡赤水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孟良崮战役是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就解放战争时期),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7.【答案】 D 考霸解析: 晴雯是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大刀王五是曾朴的作品《孽海花》里的人物,其余选项对应不正确。8.【答案】 A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事物与其特定环境的关系,A对应正确,D对应相反。9.【答案】 D 考霸解析: 英国、日本、葡萄牙、西班牙的共同特点是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故选D。10.【答案】 A 考霸解析: 割草机的作用对象是草,电脑的作用对象是各种数据,坩埚的制造原料是石墨;酒精灯与炸药之间无必然联系,砝码是天平的组成部分而非作用对象。11.【答案】 D 考霸解析: 煤油不仅是温度计的构成部分,而且是温度计的主要工作部件,A项中柴油不是发动机的构成部分。B项水不是暖气片的构成部分,C项扣子虽然可以是衣服的构成部分,但不是主要工作部件,所以答案为D。12.【答案】 A 考霸解析: 此题题干是成品与原料之间的关系,B项磁石与石头无必然联系,C项树皮是由细胞构成的,D项酱油的原料是黄豆。13.【答案】 B 考霸解析: 壁画的主要作用是装饰,钢笔是用来写字的,故选B。A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的联系;草坪主要是绿化环境;书籍和阅读不是题干要求的联系,书籍的主要作用在于传播文化、传授知识等。14.【答案】 A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因果关系,A也是因果关系。15.【答案】 C 考霸解析: 楼梯和电梯是并列关系,且两者功用相同效率不同,C对应正确。16.【答案】 C 考霸解析: 森林和群众都是集体名词,树多成林,人多成众;书籍和服装都是集体名词,故选C。17.【答案】 D 考霸解析: 陶瓷是从窑里烧制出来的,面包是在烤箱里烤成的,故选D。18.【答案】 D 考霸解析: 旧金山是美国的一个城市,淮河是中国的一条河流,故选D。19.【答案】 C 考霸解析: 丝线是刺绣的制作材料之一,纸是书一种材料,故选C。20.【答案】 D 考霸解析: 紫竹有可能是植物学家的研究对象之一,蝴蝶有可能是昆虫学家的研究对象之一,故选D。

小学逻辑数学练习题 篇6

谁在说谎

甲、乙、丙三人都喜欢对别人说谎话,不过有时候也说真话。这一天,甲指责乙说谎话,乙指责丙说谎话,丙说甲与乙两人都在说谎话。其实,在他们三个人当中,至少有一人说的是真话。请问到底是谁在说谎话呢?

答案见下页:

数学并非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广大小学生朋友们一定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多做题。以下是小学频道为大家提供的.数学智商测试题,供大家复习时使用!

你让工人为你工作7天,给工人的回报是一根金条。金条平分成相连的7段,你必须在每天结束时给他们一段金条,如果只许你两次把金条弄断,你如何给你的工人付费?

答案是乙

此题可以运用假设排除法推理得出是乙说的是真话,甲和乙都是说谎话。

猜头花的颜色

有三朵红头花和两朵蓝头花。将五朵花中的三朵花分别戴在A、B、C三个女孩的头上。这三个女孩中,每个人都只能看见其他两个女孩子头上所戴的头花,但看不见自己头上的花朵,并且也不知道剩余的两朵头花的颜色。

问A:“你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头花?”

A说:“不知道。”

问B:“你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头花?”

B想过一会之后,也说:“不知道。”

最后问C,C回答说:“我知道我戴的头花是什么颜色了。”

逻辑推理练习题1 篇7

《非常》近几年暑期, 《非常》都会推出面向儿童并以儿童为主角的暑期特别制作节目, 以“非常假期欢乐多, 小鬼当家真热闹”为口号, 主打“欢乐”牌和“热闹”牌。每期选派4名或5名年龄在6岁至12岁之间的儿童登台演出, 最后经现场观众投票选出一名儿童获得“非常明星”、“非常宝贝”的殊荣。应该说, 相较于其他儿童选秀节目, 《非常》的节目制作者及主持人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大尊重, 尽可能地用他们所理解的儿童的经验水平去贴近儿童。然而, 《非常》假期特别制作节目与其他儿童选秀节目一样, 从内容到形式, 从编导到主持人, 都具有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它的成人化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受众定位过于宽泛, 节目定位的成人化。很多电视儿童选秀电视节目受众定位就不仅仅是儿童, 而是希望老少皆宜, 吸引整个家庭成员观看, 甚至以成人受众为主。为了吸引成年受众的注意力, 参与节目的儿童大部分是按照栏目组事先安排好的程序去表演, 少有发挥空间, 孩子是节目的演员, 甚至像有研究者指出的儿童只是“成人游戏中的沉默羔羊”, [1]而不是节目的主体, 受众看到的也只能是孩子化妆后的表演, 难觅童真童趣的影踪。

儿童表演内容的成人化。儿童电视选秀节目的成人化问题还体现在不少参赛小选手表演内容上, 从衣着打扮、曲目选择、舞台姿态、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能看到成人化的印迹。例如, 最早是在《非常6+l》节目中一夜成名的小童星阿尔法, 穿着打扮就很成人化:鸡冠头、红色立领皮衣、黑色皮裤、黑色皮靴, 一身典型的朋克造型。更有甚者, 不少小女孩选手则衣着暴露, 穿着吊带或露脐装, 学成年人走性感路线。2013年8月16日的节目有个小女孩为了配合出演《水果拳》的歌曲, 穿着就很暴露, 而且配以成年人的挑逗动作。还有曲目选择的成人化, 如《你是我的玫瑰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青春舞曲》《巴郎》《明天的明天的明天》等等。语言运用的成人化, 透过电视屏幕, 经常看到的是稚嫩的面孔说着与年龄不相符的话语, 露出与儿童年纪不相仿的成熟老练, 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 主持人的一个简单问题, 孩子脱口而出的往往是成人思维的回答, 更有些“童星”已经熟悉了在镜头面前如何讨好观众。

互动话题的成人化, 例如在《非常》节目中, 点评嘉宾直言“我希望有女儿是她 (指代选秀儿童) 那样的, 有女朋友则是她这样的 (指代另一个点评嘉宾) ”, 主持人听后直呼:“我在录儿童节目, 你还说找女朋友是她这样的!”这是赤裸裸的成人话题, 在儿童节目中出现非常刺耳, 男女朋友话题显然与儿童的年龄不相符。

儿童选秀节目成人化的生成逻辑:儿童电视成人化的问题由来已久, 早在90年代学者卜卫就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提出“儿童电视谁是主体”[2]的诘问。后续新闻传播研究者和儿童教育专家、家长、媒介从业者都纷纷提出要杜绝儿童电视成人化现象。但这一现象一直存在, 在儿童选秀电视节目不断涌现的今天, 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儿童电视成人化倾向为何屡禁不止, 它有怎样的生成逻辑?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 节目制作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 “收视率”决定电视节目的生死存亡。自工业革命以来, 精英文化让位于大众文化, 娱乐的、通俗的、感性的甚至喧嚣的大众文化席卷全球。随着媒体产业化时代的到来, 媒介竞争异常激烈, 电视媒介组织为了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政治法律风险的最小化, 一味迎合大众口味, 尽一切可能释放电视媒体的娱乐本性。在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之下, 具有消费能力的成人的注意力就成为稀缺资源, 成为媒体竞相争夺的对象。收视率的高低成为衡量一档电视节目成功或失败的唯一标准, 以收视率为基础的末尾淘汰制促使电视制作者们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收视率或者暂时保持收视群体的稳定。

从本质意义上讲, 儿童电视选秀节目的推出是媒体为了争夺受众注意力而从常规选秀节目中创新衍生出来的, 因而与市场与经济有着极深的关联。当常规的电视选秀节目已经无法激起受众的收视热情时, 各大电视台又将“秀”的主角由俊男靓女换成活泼可爱的儿童。儿童电视选秀节目既有一般娱乐节目的轻松有趣, 又有儿童节目特有的童真童趣, 节目一经推出, 就大受欢迎。为了获得尽可能高的收视率, 儿童电视选秀节目推出之初目标受众就不仅仅是儿童, 还包括成人, 甚至以后者为主体, 因为后者具有消费能力, 更受广告商的青睐, 因而能给电视节目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为了获得具有消费能力的成年受众的“注意力”, 儿童电视选秀节目也尽可能地满足成人的收视心理, 节目制作者将儿童包装成供成年人“观看”的对象, 使儿童成为成人的娱乐工具和观赏工具。

第二, 家长功利心态的渗透。在《非常》节目中, 有选秀儿童就直言:“从4岁开始, 妈妈就开始带我参加各种比赛, 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不少家长将孩子能上电视作为自身的荣耀, 竭尽所能地训练孩子在镜头面前展现乖巧可爱的一面, 讨得成人评委和其他孩子的欢心, 以便赢得更高的选票, 获取靠前的名次。更有甚者, 有些父母在台下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拉选票, 甚至是“贿选”。笔者曾听到一个参加某选秀节目的幼儿园的小朋友与父亲的对话:

父亲:这次能否获得名次?

小女孩:还不是要看你是否愿意出钱。

这段对话让人震惊, 如此, 制作出的节目背离了初衷, 也无形中侵蚀了儿童无忧的童年, 使他们过早地踏入到成人的浮躁世界。这种儿童电视选秀节目的鲜花、掌声容易给孩子们带来世界观的误导, 让他们错误地认为表演出色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而不注重提高自己的内在修为。

第三, 儿童本身的成人化。儿童成人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这导致其在儿童电视选秀节目中表现出明显的成人化特征。现在的儿童多为“独二代”, 与他们“独一代”的父母不同的是, 上学之前他们往往面对的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至少六个成年人, 与同龄的儿童接触的机会比他们父母童年时期更少, 成年人成为他们生活中接触和模仿最多的对象。另外, 一直以来, 我们的文化里总喜欢用“乖”、“听话”等作为好孩子的评判标准, 其本质是按照成人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乃至行为习惯来规范孩子的行为, 这样, 自然而然地让孩子的言行举止呈现更多的成人化特征。再者,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媒介的接受变得越来越便捷, 儿童很小就可以方便地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各类面向成人的信息。“独一代”基本是伴随着电视长大的, “独二代”除了电视还有网络, “在现代社会里, 大众媒介的影响与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的影响一样, 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3]长期浸淫在大众传媒环境之中成长起来的儿童, 相较于信息匮乏时代中的儿童, 与成人的“区隔”越来越小。概而言之, 这一代儿童相较于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他们的生长环境更为特殊, 他们心理普遍更早熟更复杂, 更容易呈现成人化的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儿童成人化和儿童社会化不是一个问题。儿童社会化是一个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 无助的婴儿逐渐变成一个有自我意识、有认知能力的人, 并熟练掌握他们生于其中的文化的习俗。儿童社会化是儿童成长的一个正常的、必须地发展阶段, 而儿童成人化则是一种“非常态”。儿童成人化越过了社会化的某些阶段, 或者表面上看似达到了某个阶段, 但其在心智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善, 如儿童模仿学习成人的言语和着装, 看起来确实很像大人, 但是在心智的发展上还未达到这个阶段。儿童成人化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波兹曼所说的“童年的消逝”就是其中之一。

摘要: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倾向的问题由来已久, 引起了家长、学者乃至媒体工作者不断关注, 但是一直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儿童选秀节目的纷纷出现, 使这一问题更为凸显。电视栏目制作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保护儿童和儿童社会化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家长功利心态的渗透是儿童电视选秀节目成人化问题的基本生成逻辑。

关键词:儿童电视选秀,成人化,非常6+1,儿童本位

参考文献

[1]陆高峰.成人游戏中的沉默羔羊——对儿童选秀成人化现象的批判[J].社会观察, 2009 (6) .

[2]卜卫.儿童电视:谁是主体?——兼论我国儿童电视成人化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8 (02) .

第1讲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篇8

统计表明,各地高考试卷都有一道集合题,5分;常用逻辑用语题量都保持着一小或两小的格局,分值在10分左右;通常设置在选填题的靠前位置,一般为基础过关题. 各地文、理科试卷在此部分差别不大,理科更注重符号语言的表述.往往以姊妹题的方式呈现,或是文理科试题完全一样.

命题特点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在近年高考命题中有以下特点.

(1)集合的概念及运算的考查仍稳中求新、稳中求活.这部分题以基础题型为主, 大多数是选择题、填空题,一般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从涉及知识上讲, 常与映射、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综合命题.

(2)简易逻辑的考查通常不会单独命题, 但它却贯穿每道题的始终, 主要考查对其概念的理解和判断,有时也会考查用反证法证明命题.

(3)充要条件的题型, 几乎每年必考, 多数是与代数、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中的知识点结合命题,多为综合题.

(4)以函数与方程、三角函数、不等式、向量、圆锥曲线等知识为内核,以集合语言和符号语言为外在表现形式,结合常用逻辑用语的知识考查数学思想与方法,多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

纵观近两年高考试卷中的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题,精彩纷呈.在设问上“新而不难,活而不偏”,这有利于试卷保持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对中学教学中杜绝题海战术,重视理解、把握数学的本质的教育观念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其特点如下.

1. 集合重基础、重交汇

集合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常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等知识相结合,在知识的交汇处命题.

(1)集合的运算以两个集合的交集和补集运算为主,且常与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向量等内容相结合,以创新交汇问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中.

(2)解决集合的创新问题常分三步:①信息提取,确定化归的方向;②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探求解决方法;③将涉及到的知识进行转换,有效地输出,其中信息的提取和转化与化归是解题的关键.

(3)在解决以集合为背景的创新交汇问题时,应重点关注以下两点. ①认真阅读,准确提取信息,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前提. 如例3应首先搞清集合[A]与[B]的性质,即不等式表示的点集. ②剥去集合的外表,将陌生转化为熟悉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如例3去掉集合的外表,将问题转化为求解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问题.

例1 (1)已知全集为,集合[A={x|(12)x≤1}],[B={x|x2-6x+8≤0}],则[A∩(] R[B)=] ( )

A. [{x|x≤0}] B. [{x|2≤x≤4}]

C. [{x|0≤x<2或x>4}] D. [{x|0

(2)已知全集[U=]{1,2,3,4,5},集合[A=]{1,2},[B=]{2,3,4},则B∩( U[A)]= ( )

A. {2} B. {3,4}

C. {1,4,5} D. {2,3,4,5}

解析 (1)[A={x|x≥0}],[B={x|2≤x≤4}], R[B]=[{x|x<2或x>4}],可得答案为C.

(2) UA={3,4,5},B∩( UA)={3,4}.

答案 (1)C (2)B

例2 设[S,T]是R的两个非空子集,如果存在一个从[S]到[T]的函数[y=f(x)]满足:(i)[T={f(x)|x}∈S]; (ii)对任意[x1,x2∈S]当[x1

A. [A=N*,B=N]

B. [A={x|-1≤x≤3},B={x|x=-8或0

C. [A={x|0

D. [A=Z,B=Q]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令[f(x)=x-1],则A选项正确. 令[f(x)=52x+52(-1

答案 D

例3 设平面点集[A=][x,y(y-x)(y-1x)≥0],[B={(x,y)|(x-1)2+(y-1)2≤1}],则[A∩B]所表示的平面图形的面积为 ( )

A. [3π4] B. [3π5] C. [4π7] D. [π2]

解析 不等式[(y-x)(y-1x)≥0]可化为[y-x≥0,y-1x≥0,]或[y-x≤0,y-1x≤0,]集合[B]表示圆[(x-1)2+(y-1)2=1]上以及圆内部的点所构成的集合,[A∩B]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 曲线[y=1x],圆[(x-1)2+(y-1)2=1]均关于直线[y=x]对称,所以阴影部分占圆面积的一半.

答案 D

2. 常用逻辑用语重基础、重新颖

常用逻辑用语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在高考试卷中属于容易题,又常与集合、不等式、立体几何等知识相结合进行考查,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1)充要条件判定的试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充要条件的定义实质理解是否清晰,考查考生能否理性分清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关键是能否弄清命题中条件与结论的关系,并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灵活驾驭各种判断途径. 遇到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不能或不易明确的情况,有时需要用到特殊值法来否定. 对于条件或结论是不等式关系(否定式)的命题一般应用化归思想,转化为易于判断的等价命题. 对于涉及到解集或范围的问题,可以利用韦恩图(即集合的包含关系)来判断:若[A?B],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若A=B,则A,B互为充要条件.

nlc202309032003

(2)突破此类问题的关键有以下四点:①分清命题的条件与结论;②善于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进行推理;③注意等价命题的运用;④当判断多个命题之间的关系时,常用图示法,它能使问题直观、易于判断.

例4 (1)在一次跳伞中,甲、乙两位学员各跳一次,设命题[p]是“甲降落在指定范围”,[q]是“乙降落在指定范围”,则命题“至少有一位学员没有降落在指定范围”可表示为 ( )

A. [(?p)∨(?q)] B. [p∨(?q)]

C. [(?p)∧(?q)] D. [p∨q]

(2)命题“[?x0∈ RQ],[x03∈Q]”的否定是 ( )

A. [?x0? RQ,x03∈Q] B. [?x0? RQ,x03?Q]

C. [?x0? RQ,x03∈Q] D. [?x0∈ RQ,x03∈Q]

(3)命题“存在一个无理数,它的平方是有理数”的否定是 ( )

A. 任意一个有理数,它的平方是有理数

B. 任意一个无理数,它的平方不是有理数

C. 存在一个有理数,它的平方是有理数

D. 存在一个无理数,它的平方不是有理数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命题的否定,要求考生会根据命题的类型、结构,对命题做出准确的否定.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考生具备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1)“至少一位学员没降落在指定区域”即“甲没降落在指定区域或乙没降落在指定区域”,故选A.

(2)本命题为特称命题,写其否定的方法是:先将存在量词改为全称量词,再否定结论,故所求否定为“[?x∈ RQ,x3?Q]”. 故选D.

(3)根据特称命题的否定,需先将存在量词改为全称量词,然后否定结论,故该命题的否定为“任意一个无理数,它的平方不是有理数”. 故选B.

例5 设[a∈R],则“[a=1]”是“直线[l1:ax+2y-1=0]与直线[l2:x+(a+1)y+4=0]平行”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 把命题“[a=1]”看作集合[M={1}],把命题“直线[l1:x+2y-1=0]与直线[l2:x+(a+2)y+4=0]平行”看作集合[N=]{1,-2},易知[M?N],所以条件是结论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答案 A

例6 设[n∈N*],一元二次方程[x2-4x+n=0]有整数根的充要条件是[n=] .

解析 [x=4±16-4n2=2±4-n],因为[x]是整数,即[2±4-n]为整数,所以[4-n]为整数,且[n≤4]. 又因为[n∈N*],取[n=]1,2,3,4,验证可知,[n=3,4]符合题意. 所以[n=3,4]时可以推出一元二次方程[x2-4x+n=0]有整数根.

答案 3或4

备考指南

(1)复习时,首先要掌握好集合的概念及其三种表示,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子、交、并、补等运算规律和法则,弄清集合中元素的特征,尤其是点集、数集的区别,注意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集合的联系;其次,弄清命题与量词、全称量词、存在量词、全称命题、特称命题、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概念,注重命题真假的判断可借助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互否关系等.

(2)重点掌握集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其真假的判断方法,理解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关系,掌握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及其应用;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用文氏图或数轴解题.

(3)含参数的集合问题, 常根据集合的互异性来处理, 有时需要分类讨论.有关命题问题在高考试卷中多为判断命题的真假和按一定条件构造新命题.

限时训练

1. 设全集为[R],函数[f(x)=1-x2]的定义域为[M],则[ RM]为 ( )

A. [-1,1] B. (-1,1)

C. (-∞,-1]∪[1,+∞)D. (-∞,-1)∪(1,+∞)

2. 给出命题:“若[x2+y2=0],则[x=y=0]”,在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3. 给定两个命题[p,q]. 若[?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则[p]是[?q]的 (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 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

①27是3的倍数或27是9的倍数;

②27是3的倍数且27是9的倍数;

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或平分;

⑤1是方程[x-1=0]的根,且是方程[x2-5x+4=0]的根.

A. ①③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5. 已知[a∈R],则“[a>2]”是“[a2>2a]”成立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 设集合[A={x∈R|x-2>0}],[B={x∈R|x<0}],[C={x∈R|x(x-2)>0}],则“[x∈A∪B]”是“[x∈C]”的 ( )

nlc202309032003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 下列关于命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对于命题[p:?x∈R],使得[x2+x+1<0],则[?p]:[?x∈R],均有[x2+x+1≥0]

B. “[x=1]”是“[x2-3x+2=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C. 命题“若[x2-3x+2=0],则[x=1]”的逆否命题为:“若[x≠1],则[x2-3x+2≠0]”

D. 若[p∧q]为假命题,则[p,q]均为假命题

8. 已知[p:2xx-1<1],[q:(x-a)(x-3)>0],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

A. (-∞,1) B. [1,3]

C. [1,+∞) D. [3,+∞)

9. 命题“[?x∈R],[ex>x2]”的否定是 ( )

A. 不存在[x∈R],使[ex>x2]

B. [?x∈R],使[ex

C. [?x∈R],使[ex≤x2]

D. [?x∈R],使[ex≤x2]

10. 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 )

A. 存在[α,β∈R],使[tan(α+β)=tanα+tanβ]

B. 对任意[x>0],有[lg2x+lg x+1>0]

C. [△ABC]中,[A>B]的充要条件是[sinA>sinB]

D. 对任意[φ∈R],函数[y=sin(2x+φ)]都不是偶函数

11. 已知集合[A={x∈R||x-1|<2}],[Z]为整数集,则集合[A∩Z]中所有元素的和等于 .

12. 设集合[M={y|y-m≤0},][N={y|y=2x-1,x∈R}],[M∩N≠?],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13. 已知命题[p:]“[?x∈[1,2]],[12x2-lnx-a≥0]”是真命题,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14. 对于任意的两个正数[m,n],定义运算⊙:当[m,n]都为偶数或都为奇数时,[m]⊙[n=m+n2],当[m,n]为一奇一偶时,[m]⊙[n=mn],设集合[A={(a,b)|a]⊙[b=6,a,b∈N*}],则集合[A]中的元素个数为 .

15. 已知函数[f(x)=6x+1-1]的定义域为集合[A],函数[g(x)=lg(-x2+2x+m)]的定义域为集合[B].

(1)当[m=3]时,求[A]∩( R[B]);

(2)若[A∩B={x|-1

16. 设集合[A={x|-2-a0}],命题[p:1∈A],命题[q:2∈A]. 若[p∨q]为真命题,[p∧q]为假命题,求[a]的取值范围.

17. 已知命题[p]:指数函数[fx=2a-6x]在[R]上是单调减函数;命题[q]:关于[x]的方程[x2-3ax+2a2+1=0]的两根均大于3,若[p]或[q]为真,[p]且[q]为假. 求实数[a]的范围.

18. 命题[p:]“[?x∈[1,2], x2-a≥0]”,命题[q:]“[?x0∈R,][x02+2ax0+2-a=0]”,若“[p]且[q]”为假命题,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上一篇:左右家具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换届选举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