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2024-07-15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共11篇)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篇1

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知识具体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十几减8》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徐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是什么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想!”这样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紧接着就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8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1个仙桃,那么还剩下3个仙桃,算式是11-8=3(个);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4个仙桃,算式是12-8=4(个)„„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篇2

一、创设生活情境,增强感性体验

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问题,激励学生解决。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于是我就先出示足球、魔方、牙膏盒等这些熟悉的实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用语言描述它们的形体特征,再对这些东西进行比较分类,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从直观上了解掌握它们的特征。然后又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这些物体出现在哪里。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悟数学,运用数学,探究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问题始于疑惑,疑惑产生于情境。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是使学生“有问题”的关键,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首先问题或问题情境应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知识规律的关键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通过故事讲述、实物模型、图片、幻灯投影、电脑显示、实验演示、表演操作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一课时,可让学生四人一组与老师同步完成实验。先拿出一个用厚纸做的圆锥,再拿出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空圆柱里,要数清到底几次正好装满。实验做完后,老师引导学生探讨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学生由趣生疑,自然思考其中的原因,老师及时引导,就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创设趣味情境,加强探索意识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使他们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变外部的学习活动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使知识与能力协同发展。

在教学中,可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如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当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师:老师用今天认识的形体拼成了一个小机器人(出示机器人),你们能从机器人身上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形体吗?生答:(1)机器人的胳膊是圆柱体;(2)机器人的腿是长方体;(3)机器人的头是球体;⑷机器人的身体是长方体;(5)机器人的脚是正方体……接着,我转向下一个实践活动,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物体拼出喜欢的玩具,先寻找设计出本组拼图的方案,互相合作,尽可能和老师的不一样。学生活动结束后,让各组学生将本组拼成的玩具向全班展示,介绍制作的方法和所用的材料,学生表现得主动,拼得的结果丰富多彩,而且能把拼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组织教学,体现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探索与创新,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创设故事情境,提高学习欲望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且故事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学高斯求和公式时,我先讲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年纪小小的他做“1+2+3+…+98+99+100=?”时不急于盲目地计算,而是努力思考,终于又对又快地算了出来,使老师十分惊奇。正是因为从小爱动脑筋,他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大数学家。然后我引导学生也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简便的方法,也做一个聪明的小高斯,沉浸在故事情境中的学生都活跃起来,积极思考,不久也找到了规律。

五、创设游戏情境,营造“玩中学”氛围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我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我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我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玩中生疑,在玩中质疑,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篇3

【摘要】数学知识往往以静态、简约、抽象的状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接纳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活化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领悟知识真谛,让抽象、繁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情境 教学体会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思维性强,逻辑推理严密,内容比较抽象等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意教法的改革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往往会感到学习数学不仅单调、枯燥,而且抽象、难学。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对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性。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到底如何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呢?

一、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众所周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是以好动,爱玩为天性,在学习上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并且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容易被新奇的刺激吸引。因此,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首先要掌握这些特点,只有明确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需求,才能使教学设计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让学生获 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使学生体验求知的乐趣。从而使数学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减轻负担,提高效率。

1、创设动态的教学过程,满足学生好动的乐趣。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由于受时空的限制,需要动态处理的内容在教材中只能用静止的方式呈现,即是有些 知识虽然配有图示,但图示也是半抽象的静止状态,因此,只靠教材本身的图文和教师的抽象语言描述,学生不仅会感到难学,而且也觉得缺乏趣味。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的需要,把这些静止的知识变成动态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2、设置参与性的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爱玩的兴趣。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活动、猜谜活动、操作活动等,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中的学具操作,折叠拼摆,在计算问题中的速算比赛,在概念中的猜谜、游戏等,都是学生感到好玩有趣的教学形式。3.运用新奇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以新颖、奇特的教法设计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集中学生学习的 注意力,使学生在新奇的刺激下萌发快乐思维的情趣,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奥妙的乐趣。例如用幻灯片的抽、拉、折、叠、旋转等揭示平面图形的内在规律,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有趣,利用微机把静态的知识进行动态处理,学生就会感到其乐无穷。如此等等,足以说明,在教学中变幻教法,出奇制胜,就能发掘教 材中的快乐因素,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服务。

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教学情境

由于数学是以思维为主的抽象学科,它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内容和形式的呈现上,不像音乐,美术等学科具 有明显的快乐教学因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快乐教学情境,往往需要教师从教材内容入手,根 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挖掘教材中的快乐教学因素。而这些快乐因素的挖掘,往往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化理解才能把握。例如抽象问题具体化。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抽象的知识不仅学生难学,而且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在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时,恰当地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思维的具体问题,学生不仅感到好学,而且对这一转化过程很感兴趣。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对角的组成和角的大小与所在边的长度无关难以理解,当教师运用幻灯片先演示一个点(顶点),再分步采用抽拉的方法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边),学生就会很清楚地看到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角的大小与这个角所画两条边的长度无关”。这一问题的转化,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学生对教师的演示过程产生乐趣的潜在因素将会成为学生爱学数学,喜欢数学的内在动力。再如将枯燥问题趣味化。就小学生而言,教科书上的内容,都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数学符号,根本无法和连环画,动画故事相比。因此,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就应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依据教材的特点给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又如把静止的问题进行动态化处理,不仅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学生对动态的转化过程感到新奇、有趣。因此,这一转化过程无疑是对教学效果的优化。例如,在讲解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材中只是用静止的画面说明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如把这一问题用幻灯进行动态演示,即用两个任意的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绕任意一边的中点旋转180°,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动态过程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沟通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在直观的动态演示过程中感到学习的乐趣。

三、改进创设生动教学情境的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就要研究创设生动情境的方法。如情境质疑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问题设置,给学生创设悬念,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教师再逐步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掌握新知。如:在讲能被2和5整除的数时,教师让学生出题考教师,不管数字多大,教师都能一口报出结果。这时,学生兴趣十分高涨,一个比一个说出的数字大,但教师都能一口报出答案。当学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对学生说只要大家用心学,这节课都能掌握这个本领。学生带着好奇心理学习新知,求知欲望就会在饶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再如直观形象法。教师运用教具、实物、模型、幻灯等辅助教学,通过有规律的动态演示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为了直观形象的讲解面、棱、顶点和长、宽、高的概念,选用一个特大号的土豆,用菜刀切下一刀,给学生建立面的概念,再切一刀形成一个面与第一面相交,让学生建立棱的概念,依次按教材要求,分别切了6次,形成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这样的教法学生既感到新颖,又觉得易学,并从这种直观形象的教法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篇4

课题研究工作总报告

《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一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轻负高效”的语文教学之路。本课题自2010年开题,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按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现将课题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离不开课程的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怎样的课程设置就培养出怎样的人。而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学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新课程倡导我们进行语文生活化的教学。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通过老师在课堂上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使学生掌握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一)研究的主要目标

1、教师方面

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

2、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语文学习中能将已有生活经验化为文字、感受、理解来吸收知识,获取知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并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各地有关语文生活情境教学、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2、调查、检测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3、行动研究法:

研究这项课题研究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2、营造课堂学习氛围,点燃生命的火花

3、整合教学内容,探索情境教学模式。

4、构建生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走入语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期

2、《陶行知论文集》

3、《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的课改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杜威在他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用实例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

5、李吉林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研究指出:情境的优化,给课堂带来生气,带来欢乐,改变“注入式”教学那种闭门读书,单一的“听分析”,运用复现式的记忆学习语言所造成的儿童负担重、效率低的被动学习的状况。它针对儿童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美”为境界、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儿童合理地使用大脑,且又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儿童在学习生活中,终于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审美的兴趣、认识的兴趣,乃至向往丰富精神世界的兴趣,也在其间培养起来。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与保证

1、课题研究人员情况

课题研究人员是一名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十五年,曾经进行过《关于克服小学生学习畏难情绪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发表过多篇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基本功扎实,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强,肯钻研,深受学校领导、同事及家长的一致认可与好评,能够担当此课题的研究工作。

2、研究的过程:

(1)申报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根据学生及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选择课题,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10年6月-2010年8月)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案;进行文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3)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1年4月)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认真研究。撰写教学活动方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方案,阅读有关情境教学的书籍与文章,撰写教学反思、心得或论文。

(4)总结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反思实验结果,进行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总结,完成结题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3、课题研究的措施

(1)开展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献查阅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加科学,在前期研究阶段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小学语文

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进行探索与研究,为接下去的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调查

为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首先需要对目前我县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进行一次调查。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课堂听课观察等形式,就目前老师们的认识、实施频度、有效度、存在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针对性的调查摸底,为全面实施打下基础。(3)课题组成员通过平时的观察与教学,探讨不同的教学情境对教学的效果

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研究,其实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实践进行具体教学情境的研究与探讨,在不断的反思中促进教学,使不同的教学情境对教学起到真正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原则上加以把握,使情境的创设做到科学、适度。

①要有一定难度,但应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专为少数人设置。

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楚,不要因含糊不清,而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④要注重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⑤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4)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反馈创设教学情境对教学的有效性程度 教师将探讨的不同教学情境运用于课堂教学,并对实践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改进,再通过对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而反馈创设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性程度。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在实践中整理运用了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如教《做环保小卫士》这课时,教师用语言描绘出这样的情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可随着人们对资源的任意索取,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地球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荷,人类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生态危机,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呢?同时,我们作为社会的小公民,应该怎样尽自己的一份力呢?”学生一下子就被带入了情境中,自然能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

(2)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根据口语交际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生活实际的环境,不但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的内容,还有利于他们临场发挥,使他们表达更准确、更逼真、更生动。如教《快乐的节日》这篇习作,上课伊始,老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用歌曲《快乐的节日》引入,边播放歌曲边出示“儿童节的时候,小朋友们欢呼雀跃,快乐过“六一”的场景。欢快的乐曲,美好场景,霎时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发他们强烈的倾诉愿望。

(3)通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精彩的表演能把创设的情境回归生活体验之中,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如《我们爱妈妈》一课,教师可创设 “家”的情境,老师扮成可敬的妈妈,与学生进行对话表演,然后每两人为一组直接利用这个情境全面进行交流活动,为下一步的写作打下基础。

(4)通过让小学生亲历情境来创设情境:实践中得真知,让学士亲自参与到情境中,学生更能体会到生活的真实美好。如教《找秋天》这篇习作时,我就带领孩子们来到南山公园,从公园的一草一木,引导他们发现寻找秋天的美景。这样的亲历情境,让学生们写起作文来再现观察到的情景,就不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4)通过模拟社会活动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模拟现实的场景中观察、说明。如《讲报、评报》这堂课。教学中,教师可把全班学生分成讲报组和评报组,并创设这样的情境:人才交流市场,几家报社都急着招聘编辑,谁的报办得好,谁就有机会聘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全班学生没一个“观众”,全员参与到招聘与被招聘之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相互聆听、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修正等和谐健康的过程。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及注意事项(1)情境创设应具有针对性。

每一节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情境创设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来创设,有所选择和取舍。情境创设的最终目标就是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我们倡导标新立异,但不能华而不实;我们倡导创新教材,但不能脱离教材;我们倡导形式多样,但不能哗众取宠;我们倡导丰富多彩,但不能宣兵夺主。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并服务于教学,切忌为情境创设而创设,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

(2)情境的创设应具备趣味性。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师采用哪种方法创设情境,都要注意体现情境的趣味性。通过有趣的情境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由此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情境的创设应选取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符合认知水平的事例、场景。

(3)情境的创设应具备连贯性。

每节课的情境创设可以有多个存在,但它们应该是连贯的,为同一个教学目标服务的,其中有一个总的情境线索贯穿始终。即要形成一个以大情境为线索,串起各环节情境的完整课堂教学情境。

(4)情境的创设应具备灵活性。

情境创设是丰富多样的,情境创设应具备灵活性。如果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形成固定、单

一、程序化的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心生厌倦,很难赢得他们的欢迎和喜爱,情境创设必将失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创设情境可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过程选择和组织不同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学习的情境是鲜活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高涨。

情境的创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先进经验,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案,不断创造和更新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学习,培养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低年级数学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思考

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学习的窗口。教学通过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学习的价值。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继续加强教学情境的创设,并将成果推而广之。

情境创设是一把双刃剑,运用恰当,会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提高课堂效率;运用不当,则会淡化教学活动,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我们的课题研究还不是十分完善,只能是教学中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课题的研究反思偏重于感性经验,研究的内容、结构可能有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研究成果的理论高度有限。虽然课题我已申请了结题,但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教师,我将继续研究、继续探究这方面的问题,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根据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结合教材创设出合情合理、能够驾御自如的有效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上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

如何创设有趣的情境使数学课堂 篇5

杨素玲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那么,如何创设有趣的情境使数学课堂活起来,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在此抛砖引玉。

一、用儿歌来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听儿歌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儿歌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课堂上如果能把教学内容与有趣的儿歌相结合,无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童年接触过的儿歌,这时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教师引入《数青蛙》这首儿歌,让学生唱出来,从一只青蛙、两只青蛙唱到多只青蛙,让学生感到这样一直唱下去是唱不完的,于是教师提出:当青蛙数量很多时,怎么表示呢?这时,课题――“用字母来表示数”,就顺理成章地登场了。

二、用故事来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抽象的数学题或知识编写成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的故事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发散性思维。例如,在教学《概率初步》时,可以先讲个小故事:以前,有位老爷爷叫他孙子去买火柴,并再三嘱咐一定要买好用易燃的,过一会儿,孙子高兴地回来了说:“爷爷我买了一盒很好的火柴,已经试过了,每一根都很快点着。”全班学生听过大笑。这时,教师提出总体与样本的概念,并说明抽样调查的必要性。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新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方法。再如,用《龟兔赛跑》的故事来激发学生探究函数图象的兴趣。

三、用史料来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们可以先讲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上小学时一节数学课上,他得到的几个等式1+2=2+1,3.5+4=4+3.5…通过爱因斯坦发现的这个规律来引入《加法交换律》。这样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四、用古诗来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古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艺术珍品中的瑰宝。在古诗词中,不少传世作品都与数学密切相关。例如,在教学《切割线定理》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谁知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呢?这时学生会很有兴致地回答,待学生答出后,教师紧接着就说:这首古诗的哪一句蕴含着我们的.数学问题呢?学生会很踊跃地说出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作者至少要登上几层楼,才能看见千里以外的景色呢?这时,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一下子被点燃了,教师立刻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画出数学图形,从而根据相关知识来解决诗中的问题。

五、用游戏来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数学源于生活,如果我们能把数学知识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编排成游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这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在教学《代数式》时,为了让学生“乐学”,课上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握手”游戏: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经常看到两个熟悉的人很有礼貌地握手,那如果你要参加一个宴会,如果有二十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那你需要握多少次手呢?如果是x个人呢?大家可以自由结组探究一下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六个人时的情景,根据所得结果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时,学生爱玩的天性被激发了,他们会主动投入游戏中,在快乐中积极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篇6

一、联系生活教学, 满足素质教育需求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大胆探索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 创新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方式, 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情境, 建立“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 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地图、照片、统计图表、统计数据进行各种社会调查, 使学生学会定方向、使用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地图等有关地图知识和技能, 结合学科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 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组织学生阅读课内外材料,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读图、识图、用图, 提高认知能力;通过课堂教具演示、多媒体演示、课题研究等教学活动, 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会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体验乐趣, 激发上进心, 体会成就感。如, 我在教学《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内容时,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让学生了解掌握长江流域的环境特点、资源的优势和发展状况, 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在课堂教学中, 我让学生充当小老师, 让他们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由发挥。一位同学边讲边画, 在黑板上画出长江水系和一些大水电站的位置, 并且编出了顺口溜, 形象生动, 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表看法, 我因势利导, 重点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开展教学活动, 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 初步掌握长江流域的规划、开发、整治的过程, 课堂教学生动而精彩。通过激情引思, 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

三、创新教学模式, 组织学生探究合作

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平台,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发表见解,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我精心设计教学导语, 催生学生学习情感;引入小组合作机制, 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模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增强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精心设计相应的课件, 直观、高效、快捷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习方式向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转变, 实现素质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开动脑筋, 集聚智慧,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教学中, 我通过引导、启发、点拨的方法, 让学生在逐层深入的思维活动中自主获得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如, 我在教学《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时,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连续观察、测量、记录某一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 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学生观测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合作参与意识, 树立了团队精神, 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引入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改的深入,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设备已广泛运用于教学中, 以其形象、直观、快捷、方便的独特优势, 对教学活动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高中地理教学涉及许多内容, 这些地理素材覆盖的地理区域非常广, 学生对其缺乏直观的感知经验, 教师要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突破时空的限制, 增加信息容量, 提高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如, 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成因分析”时, 向学生播放桂林山水专题片, 为教学活动提供生动素材。在地理教学中, 创设恰当的情境,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时, 可以播放纪实影片, 配以音乐与声情并茂的解说, 营造氛围, 配合教学工作,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如何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后, 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开展社会倡议或撰写调查报告等, 巩固所学知识。

五、尊重主体地位、科学开展激励评价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运用准确、规范、激励性评价方法, 使学生在科学的激励评价中发现自我, 提升自我。教师要树立“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不失时机地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等“闪光点”, 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赞赏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所取得的进步, 激发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促进学生良性竞争, 提高心理素质,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我在教学中, 注重利用满意的点头、善意的语言、鼓励的话语, 对学生进行肯定、鼓励和赞赏, 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模式, 建立多元化、互动式的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摘要:地理学科亦文亦理, 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等诸多方面, 系统性强、包容性广。地理知识的学习探究, 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归纳总结, 让学生学到知识、享受乐趣、获得体验, 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提高环境意识。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篇7

一、在演示情境中引出课题,设计疑问,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强大推动力,人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具有主动性、自觉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所学的知识及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以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中去。而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学生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即教师根据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情境1:在实验桌上事先准备一元硬币、硬纸板、乒乓球、塑料袋、羽毛、粉笔、纸张、牛顿管,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演示,并寻找不同物体下落时的异同:(学生演示、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方法和观点)。由于演示所要探索的目的性很强,演示道具直接便可进行演示,所以学生快速进入演示环节,寻找不同物体的下落特点。很快便有学生得到发现,大部分物体都沿直线下落,并且竖直下落,纸张、羽毛等物体是飘落而下;下落时硬币比乒乓球快,纸板比纸片快;有调皮的学生把硬币放入塑料袋中,发现下落反而比乒乓球慢了;也有学生用牛顿管,并且进行研究,发现里面的羽毛、小石子、塑料片等物体下落一样快。还有些学生经过一些演示,得出物体的下落和质量有关系,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就快的结论;此时,有其他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进行辩驳,并进行演示验证。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大家得出较一致的意见,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的下落和物体的质量没有关系,并给出了他们的一种处理办法,将纸片捏紧成团,可以有效抵消空气阻力,其下落就与硬币的下落速度相同。

情境2:电脑模拟演示实验:将质量分别为1Kg和5Kg的两个铁球从空中同时释放,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在情境1的演示之后,对下落现象已有一定认识,并较快分析出结果:两铁球将同时落地。教师将演示实验演播完,印证了学生的分析。

情境3:已经有学生发现桌上的牛顿管,发现其中的物体下落快慢程度都一样,很多学生已经发出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综合以上两个情境的分析之后,学生得出正确的猜想:牛顿管中没有空气阻力,为真空状态。此时,教师再直接引出内容,明确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学生的自我演示、视频展示,以及牛顿管演示的分析都为引入课题做好了准备,这些情境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对新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激励着学生继续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二、在质疑情境中巧妙点拨,诱导探究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情境4:给学生演示一段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特点的实验视频,每四位学生为一个小组,并提供一张已经打好点的记录纸,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学生在观察过记录纸之后,马上想到上一节学过的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拿出纸笔开始分析记录纸上的点之间的距离规律,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各小组间经交流分析出结果: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情境5:继续引导学生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详细特点。

利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学生测量出记录纸上的数据,按照打点计时规律,自行分析、计算出加速度的大小,小组间相互交流讨论,得出加速度的大小,由此自然引入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已经体会到了自由落体运动本质上就属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已经把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应用到自由落体运动中来计算出自由落体加速度。整个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创设这一系列的情境,让学生在质疑中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了新型的学习环境,突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同时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与协作,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从已有知识去探求未知知识,既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满足感,又能开拓他们的思维和创造潜能,培养其掌握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三、在生活情境中指导应用,促进知识内化

物理课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情境6:一窗户高2米,距离房顶1米,若有一雨滴从房顶自由下落,能算出雨滴通过窗户所需的时间吗?

有学生在读完题目之后便分析说不能,因为雨滴经过窗户不是从静止开始的,也有同学说可以。在一番讨论之后,学生们加深了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最终实现了正确解题。

情境7:组织学生讨论,从米高的云层落下来的雨滴能看作是做自由落体运动吗?

学生通过探究,根据云层距离,估算雨滴下落到地面的速度,结合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得出结论。由此,既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促进知识内化,又让他们知道了高空坠物的危险性。

纵观这节课,笔者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首先是从演示实验、视频演示、仪器分析引入课题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其次,从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最后,让学生思考:如何使自由落体运动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师生互相交流,共同参与,共同发展,营造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情境,整节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其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并指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帮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新桂,费利益.探究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篇8

房山中学——丁兆荣

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根本基准,是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时应该遵循的纲领性文件。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该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对应,应该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目标层次要求,来精心设计,以最终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通常总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独特的构思,不同凡响的情境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的结合和充分发挥,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新知识,排除学生心理压力,减轻学习负担,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好的情境设计如同纽带,承旧启新;如同路标,正确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精心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那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本文就这个问题,阐述自己的几个观点。

一、利用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长期以来, 数学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的、枯燥的。如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人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故事、趣事, 则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这堂课中, 我以印度国王与国际象棋发

明者的故事为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121222,,22363 从而导人课题。这样不仅增加了课题的趣味性, 更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他们探索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兴趣, 同时还让他们感受到掌握这部分知识, 对于生产和生活, 对于理解事物间的数量关系, 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在数学发展史和现实生活中, 还有许多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故事、趣事, 合理利用这些故事、趣事来创设问题情境,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 有如下两个“问题情境”:① 有两个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 分别采用两种降价方案: 甲商场是第一次打p 折销售, 第二次打q 折销售;乙商场是两次都打(p + q)/2 折销售.请问: 哪个商场的价格更优惠?② 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 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 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 再将称量结果相加除以2 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 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以上两个“问题情境”, 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一个是物理中的问题,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 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想学、乐学、主动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创设虚拟“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俗话说: 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 能顶得上吗? 比如在一次有关“三国演义”的知识竞赛中, 三

个臭皮匠能答对题目的概率分别为50%、45%,40%。诸葛亮能答对题目的概率为80% 如果将三个臭皮匠组成一组与诸葛亮比赛, 各位选手独立解题, 不得商量,团队中只要有一个解出即为获胜, 答对题目多者为胜方, 问哪方胜? 这是概率教学中的一个优秀的“问题情境”, 直观生动,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活动式”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式”问题情境是指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引发探索欲望。例如,在函数模型的应用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如下表所示:

(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能否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使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y kg与身高x cm的函数关系?试写出这个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2)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体重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 为偏瘦,那么这个地区一名身高为175cm、体重为78kg的在校男生的体重是 否正常?

在第(2)问中,在计算了该生体重是否正常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来检

验一下本班的所有男同学的体重是否正常。此时,可以采用同桌相互检验计 算的方法来完成。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注意联系身边的事物,让学生体

验数学,并尝到成功的乐趣,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篇9

一、“情境创设”应是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一种“渴望与需求”

“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应该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 成为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一种“内在需求”。不应为情境而情境, 情境不是一种“装饰”, 应是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的数学思考,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 在看过之后有渴望、有思考, 有利于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认识厘米”时, 教师可创设如下的情境:漂亮的小兔、小狗、小猴正在跳远比赛场当裁判, 可他们却为小熊跳远的成绩争论不休。小猴说:“我用金箍棒测量是2个”。小狗说:“我用猪骨头测量是4个”, 小兔说:“我用萝卜测量是3个”, “2个”“3个”“4个”……可见它们对小熊跳远的成绩说法不一,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不仅被这颜色搭配和谐、灿烂夺目的动态画面情境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 还被其将知识蕴含在以情境为背景下的问题所震撼。此时的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的心理状态, 促使学生迸发出需要继续学习新知的一种心理渴望与需求, 充分体悟到需要建立度量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真正从本质上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思路, 进入到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境界。

二、“创设情境”应是现实生活通向数学知识的桥梁

情境教学是承载数学知识的一个平台, 它是改变枯燥、抽象的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是为学生学好数学支撑起的一种策略, 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 最终起到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在教学“认识方向”巩固新知时, 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和数学新知融合的情境, 找地图上的景点,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图, 想出去旅游吗?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美, 黄金旅游点非常多, 有北京、上海等等, 你想去哪旅游?请说出它在××的哪个方向, 如果说对了就让你先一饱眼福 (学生若说对了就点击课件让学生欣赏想去景点的美丽画面) 。课堂氛围异常活跃, 学生兴趣盎然, 这一环节不仅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并达到了从多角度巩固新知、陶冶情操的目的, 还使学生非常愿意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若能长此以往, 学生主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就有所提高, 学生就会乐学、善学。

三、“创设情境”应是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

创设情境不是数学教学的目的, 而是让学生在匠心独运的情境中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以电击和碰撞, 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之中。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 先让学生观看录像:体育课上, 同学们站成一排进行投球比赛, 看谁投得准。球还没投完, 就有学生发现问题了, 并在下面议论起来:这样投不公平……老师抓住这一契机:怎么不公平了?生:他们投球的距离不相等, 有的长, 有的短。师:不公平, 那你们有好办法吗?生:我认为他们要站成一个圆投才公平, 球筐在中心, 这样大家的投球距离才会一样。师:这样大家都同意吗? (同学们, 都表示同意) 一个圆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看样子, 圆太神奇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圆的世界, 探究圆的奥秘。

这样的情景创设很自然地引出圆的认识这一课题, 通过问题的发现和提出, 学生激起强烈的思维活动, 打开学生此起彼伏的思维闸门, 使学生思维不断擦出火花, 促使学生深刻思辨, 凸显了学生思维的生命力, 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促进知识内化。

综上所述, 只有以上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浸润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才能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数学需要表达的内容, 所以创设情境决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 它是需要多方面知识的不断刷新、积淀, 经过大脑过滤触动灵感, 爆发出的巧创佳境, 最终使学生们的思维发生共振, 彰显学生学习数学的终极实质。

摘要:在对“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和功效性达成共识的今天, 创设情境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或活泼多样的操作活动, 其必须暗含着数学问题, 能激发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发展能力和智力, 为学生学好数学服务。

关键词:创设情境,数学本质,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袁宏.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当代教育科学, 2007 (18) .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篇10

厦门市文安小学 陈雅锋

诱导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某些学科并不陌生,但在素质教育中如何运用其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则是一个新的话题。

诱导一词在语言学、物理学、生理学等方面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诱导概念也远远超出了作为一种练习方法所具有的原始内涵,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更是一种教学艺术的体现。不同形式、不同场合下的诱导,将使学生获益非浅。那么,如何较好的运用诱导教学来服务小数数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诱导、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学生首先要有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的主观愿望,教师才能予以启发。如何使学生有“愤”、“悱”的内在要求,教师就应在教学方法上多作文章。数学是一门理论应用学科,运用数学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之一,因此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诱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数学就是使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一能力须要实际问题的导入,所以创设问题情景尤为重要。在课的引入部分,运用语言诱导,达到此目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导入这样导入:星期天,小兔和小狗在草地上跑步, 小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 小兔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白兔获胜。小狗看到小白兔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创造这样的“矛盾”情境学生很感兴趣,有的认为公平,有的认为不公平,教师让他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讲出理由,这样教师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利地引到“圆的周长”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创设“不平等”待遇,诱导学生主动学习

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也是如此。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人或事“你叫我这样我偏那样”。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也常会遇到教师表扬一个学生,却引起一些同学的不服气;教师批评一个学生,反而引起一些同学的同情和辩护。其实,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创设一种“不平等”的待遇,诱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我在平时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在做练习的时候“偷偷” 地塞一些题目给个别同学做,结果其他学生看到了感到好奇就自然而然地围过来,主动地思索那些题目,这时我就顺势把题目投影出来,学生心里很满足,他们的内心需要得到了满足。其实那些题目本来就是要给他们做的,只不过我们换了一种方式给他们而已,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对学困生进行心理诱导,培养其学习能力

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既要进行情感方面教学,又要注意加强心理诱导。首先要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经常用身边耳闻目睹的实例吸引他们,通过努力取得优异成绩的`榜样,让他们充分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学会。其次要不断加强心理诱导。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经常学习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用理论作指导,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观念,用科学方法保护他们稳定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节课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弄懂了哪些内容?哪些习题?哪些知识没有弄懂,建立一帮一互助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及时查补,及时帮助解决问题,使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学良好气氛,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既锻炼了学习优异者的能力,又提高较差学生的成绩。教师乘势诱导,开辟第二课堂,开展 “讲数学小故事”、“数学标兵”“数学超市”等活动,让他们参与活动中,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那么启发诱导,鼓励创造则是个性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我首先发给学生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空心长方体,让学生动手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测量这个长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从而测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在观察中发现,多数学生用小正方体一层铺满后再铺第二层,铺完后,再数出个数有24个,而每个单位体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有位同学不是摆得特别快,他说:“我只摆了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就可以算出个数,用4X3X2= 24(个),即长方体的体积是 24立方厘米。此刻,已与新课的内容比较接近了,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再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同学们去发现不用数个数就能求体积的简便方法。同学们积极思考、人人踊跃,通过认真的讨论,得出了只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就能求出体积的方法,顺利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进而再启发学生从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上去讨论正方体的体积求法,又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由于公式是学生自己推导的,因此,掌握得很好,理解也比较深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境,学习动力

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区别于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课堂, 它不仅注重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信息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关注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基于信息技术课堂的独特性, 高中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 既要避免成为信息技术知识的“灌输者”, 又要防止成为信息技术技能的“说明书”, 做到这两点的关键在于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平台,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以更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 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掌握良好的运用技术的能力。下文, 笔者就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谈谈几点想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 聚焦实践探究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需要教师将生活气息带入课堂,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以此活跃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做到这点, 最重要的是教师需善于开发与生活密切关联的资源, 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 激发学生深入学习、主动探究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

例如, 在进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这节内容的教学时, 教师设置了贴近学生生活的“上网对学生的影响”的情境, 需要学生将表格中的学生上网时间的差异造成“上课迟到”“体质差”“学习差”的百分比数据用“折线图”表示出来。表格中单纯的百分比数据往往较客观、单调, 但当学生将其转化为“折线图”后, 不仅能形成“上网对学生的影响”的直观认识, 而且能够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的例子形成理性上网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表格数据的形象、直观等特性, 激发了学生主动实践的意识。

二、创设合作情境, 激发求知动机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需要教师创设合作情境, 激发学生互相学习、共同创造的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探索、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由于现阶段高中生对信息技术认识水平的差异, 教师在创设合作情境前, 应充分了解各合作小组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认识水平等情况, 达到各小组之间能力的均衡, 以激发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

例如, 在学习了word软件相关知识点之后,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卫生简报》的设计比赛。学生在竞争意识的激发之下, 小组组长负责任务的协调;电脑技术基础好的小组成员负责“排版”“文字录入”;细心的成员负责简报的“校正”工作。如此一来, 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取长补短, 在合作情境中既掌握了word软件的使用技巧, 又培养了团队意识。

三、创设游戏情境, 增强学习兴趣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需要教师创设游戏情境, 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高中学习一直以来以高强度、高难度为主, 所以教师将游戏情境带入课堂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教学效果。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 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在游戏情境中带领学生体验游戏的轻松与愉悦, 如此既能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又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及技能。

例如, 在“Flash动画制作之绘制七巧板”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播放时而“跑步”, 时而“站立”, 时而“舞蹈”的动态化七巧板, 以游戏的视觉感受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flash的动态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紧紧跟随运动中的七巧板的步伐, 利用Flash软件进行Flash动画制作的学习。

四、创设实践情境, 倡导成功体验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需要教师创设实践情境, 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实践、探究的机会,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与表达的过程中, 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体验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 进而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

例如, 在教授学生应用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时, 仅仅靠教师的演示既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又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 教师的教学应该在演示的前提下,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充实的实践情境中, 学会对文字进行编辑、处理。又如, 在“运用excel处理表格”的教学中, 教师要在讲明该软件的基础知识之后,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预先准备一组数据, 要求学生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从大到小的排序操作。学生在接收到该学习任务之后, 虽然起初对此无从下手, 但在回忆教师对该软件的介绍之后, 就能自我领悟到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操作通常在“数据”菜单栏。于是, 学生在自我实践中, 逐渐掌握了对excel软件菜单栏的使用, 如此达到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是学生养成良好技术素养、提升信息技术技能的平台。在“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之下,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实际, 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有效地创设情境, 营造优质的信息氛围, 从而带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学生快乐学习、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只有教师始终贯彻以情境为依托, 才能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秦亚兰.分层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11) .

[2]贾靖林.巧设情境拨动学生心弦——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感悟[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22) .

上一篇:酒店管理规划设计下一篇:高三地理教学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