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2024-06-22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精选8篇)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篇1

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要求大学生尽快成才。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能否为社会发展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责任的履行。对于高校而言,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经济和社会能否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批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战略思想,知识广博且具有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现代意识的决策领导人才。高校应该是这种人才的摇篮和培训基地。社会责任感是指人们对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他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相应职责,履行各种义务和使命担当的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

在当代,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否实现本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就在于能否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可以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完善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所以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研究一直不断;据笔者观察,现有资料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相对缺失,这种论断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担忧。但2008年以来,在中国先后遭受的南方特大雪灾,藏独事件,奥运圣火传递受阻挠,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冲突与灾难面前,我们发现,在祖国利益受到侵犯,在我国同胞遭受苦难时,大学生们都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并凭借自身的力量表现出了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责任是对承担一定角色的人所应当担负的任务、职责、使命等方面的规定。人所承担的角色不同,责任也就不同,责任总是与人的角色紧密相连。大学生的责任就是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责任主体出发,分析他们行为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起自己所应尽的责任、从而形成自觉的责任意识的一种理论形式。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许多方面尚未定型,所以大学生的责任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责任或者说是向未来敞开的责任,因而大学生的责任更多地所表达的就是国家、社会对大学生一种社会使命或历史任务的期许和引导。从伦

理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生应当从如下维度来关注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关心国事、关心民生、关心家庭、关爱自身、关心自然。

多难兴邦,面对今年的种种**或灾难,当代大学生们展现了可贵的爱国情怀和人性光辉;常言道:时穷节乃现,患难见真情;当代大学生们在事关祖国利益、民族忧患的重大际遇时刻,所迸发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我们此次的调查结果正充分的印证了这一点:当代大学生们的主流精神风貌是崇尚自我却并不极端唯我,张扬个性也同时尊重规则,追求时尚也并不否定传统;只不过沉重的学业、就业压力让他们更多的表现出现实主义倾向远大于理想主义色彩。

如今,大学生的责任现状表现为三个方面:责任意识淡化、人生价值错位、道德缺失、行为失范。

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独立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不良的社会风气使社会失去了过去那种强大的凝聚力,权力金钱化现象也使人们对社会的离心力逐渐增大,个人只要权利,不要责任、义务,这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严重的。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在人生奋斗目标上表现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淡漠已渐成必然,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第一、“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劲,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消极,情感萎顿、空虚,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的。第二、“无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第三、“无意义”。有些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对社会都看得很黑、很阴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严重者则走上出家乃至轻生的道路。

二、人生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个人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由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调整和变革,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主体日益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从注重理想到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无私奉献或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的享受,淡化了社会责任和集

体观念。具体表现在:一是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需要,更有甚者以牺牲集体利益来获取个人利益。更多的大学生表现为关注自身发展和现时利益,如获得奖学金、困难补助、评先评优、入党、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等等,而很少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且对别人的要求十分苛刻。二是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大学生中对物质生活和个人需要过分看重,对精神生活和集体事业普遍冷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短浅,缺乏远大志向,学习目的功利化,在就业选择时,以单位所在地、经济待遇、工作环境等作为重要条件。三是重索取,轻奉献。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权利强调所得,而忽视责任忽视奉献,他们不再赞赏只讲耕耘、不问收获的观念,而把工作的付出和取得视为等价。捞党票,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就业;当学生干部,是为了给自己积聚资本;获得奖学金,只认为是自己努力所得。只愿从社会、集体中索取,只要求他人、群体、社会对自己负责,奉行利己主义;而不讲奉献、不愿为他人、群体、社会负责,没有履行自己责任、义务的自觉意识。四是感情冷漠、极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大约有占大学生总人数

6.5%的学生暴露出的首先是个体的感情冷漠、极端自私,责任意识淡漠。

三、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说话和气、待人热情、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等道德行为和伦理规范,会令人满意并受到赞扬。但有少数大学生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没有。一是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某些缺陷。比如,在校内反映在:教室垃圾视而不见、墙上脚印无故出现、桌上涂写、图书撕页、购饭插队、水电浪费等缺乏文明的倾向;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乘车无序、待人无礼、随心所欲、自私自利等社会公德的缺失行为。也有的大学生明哲保身,面对他人不文明的行为往往不闻不问、熟视无睹、甚至见怪不怪。二是表现在法纪规范方面的意识不够。譬如大学生刘海洋公园硫酸泼熊事件,曾一度引起社会轰动和高校反思。三是在道德信仰上,一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信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人生信条,为谋求金钱和私利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甚至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四是心理耐受力、意志力、抗挫折能力较低,不能正视人生矛盾,无力排除人生困境。自杀和伤人事件并不罕见,缺乏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四、大学生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常行为失范。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物、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失礼不道歉、与异性交往缺乏分寸等等。二是学术行为失范。有的大学生混文凭、信奉“60分万岁”,把许多宝贵的时间消磨在吃喝玩乐之中;考试舞弊、科研造假、抄袭论文等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声誉和发展。三是就业行为失范。有的大学生一切以个人的得失为出发点:如少数大学毕业生毁约现象,在职业选择上不愿意从事收入较低、条件艰苦的工作:甚至为了博得用人单位的好感,昧着良心制造假证书、编造成绩单。四是网络行为失范。部分学生沉溺网络之中,废寝忘食,甚至忘记上课、考试,导致学业荒废。五是竞争行为失范。有些大学生缺少良好的竞争风范甚至无视校纪校规。

总之,由于大学生自身责任感的缺失,对社会义务和责任存在一种淡漠态度,一方面导致自我评价降低,缺乏信心、勇气,学习自觉性差,不要求上进;另一方面导致社会信任度降低,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质量纷纷提出质疑,纷纷批评大学毕业生在高校没有学会做人,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不会合作,欠缺团队精神;缺少学习的动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等。

正是由于意识到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所以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责任是和谐社会的“ 生态链”,每个人都是这个“ 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求人才具有完善的人格,而且还需要具有群体意识,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是大学生逐步成熟的开始。如何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信念,这是每一位高校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大学生责任感培养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认知能力。贾谊在个体品德修养方法上强调要明确“品善之体”。所谓“品善之体”,即使人向善,必须知善的标准,要使人避恶,也必须知恶的标准,不明白孰是孰非,行动就会无所适从。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责任是具有广泛的政治、社会、道德内涵的,认识到责任就是一种义务,每个公民都有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并要求他们对自身的所做所为承担行为责任。如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

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公共公德、保卫祖国、依法纳税、以及劳动义务、受教育义务、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等等,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大学生们去认识,去体悟,从而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

二、要善于挖掘校园生活的育人功能,发挥体验教育的重要作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温家宝总理在回忆母校时说“了解人民,热爱人民,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认识和体会,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他学生时代的 地质生活体验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人民的接触和交流。野外地质生活让他经常看到老乡为了换一毛钱买酱油,买醋,让孩子拿一个鸡蛋上山来卖给地质队,他因此知道群众不容易。他总结说,母校给了他专业知识,克服困难的毅力和与人民的感情。就学生的情感培育而言,体验教育比课堂教育更为直接和有效。大学生长期在“ 象牙塔”里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有机会拥抱鲜活的社会生活。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中,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并使之日常生活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要着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一项德育调查表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无及其强弱与教师有着正向的关系。目前,首先应该着眼于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因为“ 教师是社会的代理人,是文化传递的关键环节。而且,创造一种社会的、道德的存在,也是他的使命。通过教师,社会创造出想象中的人”。其次要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想他们之所想,解决他们之所需,注意挖掘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理性思考,独立思考。最后要努力形成一种新的观念、体制和机制,让教育者的成就感主要建立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上。“ 经师易求,人师难遇”。因此,对学生政工干部的考核应该有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应该充分反映他们对学生所承担的责任,更多地关注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付出和创造。

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环境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说理论学习是显性教育的话,环境氛围的熏陶则是隐性教育。昔有“孟母三迁”的典故,今有家长花钱择校,无非都是为子女选择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生活的三大空间。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愈来愈多,也使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更加紧密,学生一方面在聆听着家长的教诲,接受着学校的正规教育,同时也在经受着社会的洗礼。因此,责任教育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事,学校、家庭、社会应该通力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共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环境,这也是对祖国的未来负责。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篇2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有助于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助于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有助于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1]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高知群体, 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新生力量, 其社会责任感的有无、强弱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纵观当前学界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 普遍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相对缺失。

杜丹认为,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缺失, 主要是职业理想、政治理想和生活理想缺失;价值取向偏差, 重视个人价值实现, 忽略他人和社会价值实现;公民意识淡薄, 主要是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不强。[2]王廷彦、蔡小超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奋斗目标产生偏差;价值取向错位;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精神品质缺乏锻炼等。[3]赖锦隆认为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缺失、生命意识弱化、诚信意识薄弱、功德意识淡化、法律意识缺乏和集体精神匮乏等。[4]

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复杂多样, 有一定的求知欲, 兴趣广泛, 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 充满激情与理想, 追求独立, 热爱祖国, 对社会政治有较高的热情,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了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现象。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个人理想, 以“我”为中心

当代大学生面对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才竞争的压力, 在这一环境中, 他们越发注重个人理想的实现, 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 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空、太大, 可望不可及, 而个人的现实生活、个人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 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态度。

(二) 对自己要求低, 对他人要求高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的独生子女, 多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换位思考能力, 在追求个人目标的过程中, 往往忽略甚至排斥他人的存在, 不关心他人, 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 缺乏群体责任感, 只关注自己的实际利益, 往往忽略了个人之外的所应承担的对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

(三) 缺乏整体意识,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结束了竞争激烈的高考之后, 很多进入大学后的大学生过起了无忧无虑的生活, 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 过分放纵自己, 虚度四年光阴, 未能把自己锻造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利器;而且很多大学生看待问题过于简单, 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缺乏整体意识。另外, 大学生在公共生活领域自律意识不足, 认为社会公德是无关大局的小节, 小德, 不屑遵守。缺乏奉献精神, 普遍大学生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家庭环境中, 娇生惯养, 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为国家做贡献的意识较淡薄。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原因分析

(一) 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三潮交汇中, 大学生思想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分流状态。张军在他的文章里指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薄弱和缺失的原因之一就是受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当今在校大学生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 出生以后大多数都受到家庭的各种优待, 这样的环境很容易养成易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 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了冲击, 价值出现多元化, 这势必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5]

(二) 教育的缺失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家庭教育中, 一些家长对孩子一味宠爱纵容, 在物质上为孩子透支性地付出, 但在精神上却忽略教育, 容易使独生子女形成感情上的“以自我为中心”, 养成了任性、执拗的坏脾气, 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从而影响其责任意识的养成。而在学校教育中, 学校往往偏重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引导和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培养, 使部分学生无法正确树立甚至扭曲了价值观、人生观。曾旭日认为高校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手段。从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来看, 存在着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问题。在思想工作中灌输式教育至今仍占主导地位, 学生被动接受的多, 主动参与的少。在教学上, 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比较模糊, 导致作为手段的学习和考试反倒成了目的。[6]

(三) 大学生自身认知的不足

大学生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 缺乏社会经验与社会实践, 看问题较片面, 对社会现实缺乏理性与明确的认识, 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往往容易走向极端, 不能冷静、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看待各种社会问题。此外, 大学生对自身要求不严格, 不重视自身觉悟的提示, 自律意识较差, 缺乏国家和民族意识。张维满认为大部分大学生的自我观是正确的, 但不容否认部分大学生所确立的自我观不太符合时代的现实。他们往往开始时自高自大, 目空一切, 甚至于走向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这种自我意识的过分强化, 必然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淡化。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不能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 也就无法认识到社会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不会产生远大的理想, 不会产生责任感的强大动力。[7]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一) 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

在全球化背景下, 高校应该与时俱进, 创新教学内容, 通过党和国家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强化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国家意识。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 积极组织大学生参观、调研等, 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而切实使思想政治教育能进大学生头脑, 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把握时代脉搏, 把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的人生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 激发学生承担社会责任。

(二)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

张维满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 指出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 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就其客观原因来说, 主要是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少, 对社会的接触和思路都是表层的。不能深入社会, 也就很难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承担的责任的认识。因此,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认识社会、认识国情来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从实践——认识——实践的质的飞越。高校应加强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社会, 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 了解国情, 关注民生, 与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 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军。[8]

(三) 大学生努力加强自身修养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固然离不开各种客观因素, 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大学生自身。大学生应该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来正确的评价自己, 多方面认识自我, 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不骄傲自大, 不妄自菲薄, 及时改正错误, 找准自身定位。其实要培养自身意志力和坚定的信念, 并能合理的自我调控, 通过自我监督、自我调控、自我教育等方法来逐步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还要把自己融入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 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杨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探讨》.《学理论》, 2011, 9.

[2]杜丹.《从高校教育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5.

[3]王廷彦, 蔡小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现状分析》.《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7.

[4]赖锦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河北科技示范学院学报》, 2011.

[5]张军.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5, (2) :69.

[6]曾旭日.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2, (12) :52-53.

[7]张维满.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浅析[J].肇庆学院学报, 2002, (6) :54-55.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篇3

【关键词】医药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33-03

人民享有“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健康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一大批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医药专业知识的医药大学生是实现“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梦”的关键。然而,笔者从工作中所接触的中医药大学生和课题组进行调研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当代中医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好的,但有一部分当代医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着实令人担忧,存在着明显的缺失。本文就当代医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及其成因和培育对策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探讨,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当代医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医药专业知识的医药大学生,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医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本文所说的当代医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既有当代一般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共性,也有当代医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个性,是从中华民族与疾病斗争中形成的医药文化价值观所凝炼出来的“生命至重,仁爱悲悯,博学精湛,认真审慎,廉洁淳良”的医药精神和医药道德。应该肯定,当代医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好的,是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但是,有一部分当代医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的确令人担忧,存在着明显的缺失,主要表现如下:

(一)学习目的不甚正确

根据课题组对600名大三、大四医药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他们对“为什么学医药专业”的回答,因工作稳定、受人尊重选择学医的占33.7%,遵从长辈意愿学医的占24.3%,认为职业的神圣而选择学医的占25.2%,出于自己喜爱、兴趣的占16.8%。前两项之和达58%,可见,当代医药大学生学习医药专业的目标不正确。与此相联系的学习态度也不端正,有62.2%的同学努力学习是为了考研、就业。这就造成了医药大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知识考完试就丢了,不能学以致用。有的同学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只求及格,把很多时间用于非学习上,或者上网,或者谈情说爱,或者玩耍,着实令人担忧。

(二)价值取向有失偏颇

当代医药大学生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重个人价值而轻社会价值,重个人需要而轻社会需要。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价值”,缺乏奉献精神。在课题组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大三、大四600名医药大学生中,有82.6%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每两周一次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义诊和自愿者服务活动;有53.4%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在各种大考备考期间牺牲自己1~2天复习时间帮助处理学校、班级公共管理事务或参加公益活动,这说明当代医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三)对待生命缺乏敬畏

当代医药大学生为了应付考研、就业考试等,只注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医德的养成,加之医疗行业常常看到生命的流逝,很容易对其他生命的痛苦、消失麻木不仁,因而对待生命缺乏敬畏感,少了一份“生命至重、仁爱悲悯”之心。例如,2013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就把他的室友黄洋博士研究生毒死,被法院依法判处死刑,这是一个当代医药大学生对待生命缺乏敬畏感的典型。在临床工作中常常表现出来的是对病人态度的冷漠,缺乏人文关怀和耐心的解释。

(四)就业扎堆城市大医院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大三、大四医药大学生中,大部分的学生就业意向都是首选大城市“三甲”“二甲”大医院,少部分学生选择县医院和社区医院,很少选择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院就业。其实,县以下的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院是最缺乏专业医务人员的,乡镇的人民群众是最缺医少药的,他们常常为了看病会远离家门颠簸几天的时间,游走于各县、市医院。但是,我们当代医药大学毕业生多数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不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去建功立业,这也是当代医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此外,一部分当代医药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不遵守社会公约、浪费水电,不爱护公共财物等,也是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二、当代医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成因

责任感是通过社会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内化而形成的,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对其相应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从人的本质看,人的责任感反映的是人的价值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责任行为的自觉取决于责任行为的长期训练,也取决于责任主体的主观自觉,即责任意识。而影响医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由于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现实社会中出现思想道德滑坡,荣辱观不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蔓延,诚信缺失。加之媒体对医药行业阴暗面的过度渲染,医药大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对社会认识片面,有的看不到社会的主流,过多关注社会、医疗行业的阴暗面,导致了医药大学生价值观过于功利,荣辱观混淆,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社会责任感淡漠。

(二)家庭教育的原因

由于中国父母望子成龙,大都希望自己的子女生活过得优越,大部分的家庭把教育当作今后谋生的工具,在对子女的职业规划教育中,更多的是职业所带来的权利和利益,择业时给子女灌输的思想多是工作要轻松、环境要好、收入要高等自我、功利的信息,而忽略了职业本身的义务和责任,忽略了服务和奉献的社会责任要求,导致了医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薄弱。

(三)学校教育的原因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出政绩,更多注重的是知识的重复灌输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品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我国医药院校的品德、人文等思政教育课时不足,一般只占总课时的3%,而美国、德国占20%~25%,英国、法国、日本占10%~15%。而且教育方式单一,基本是灌输式的理论认知教育,情感认同和行为规范教育环节薄弱,导致医药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形成的情感认同和行动环节上出现障碍。

从医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我们发现,医药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主要是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等途径被动、灌输式地获取,在医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缺乏走进职业环境中去亲身体验、主动认知医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对这个职业的责任要求的体验平台,同时缺少了长期行为训练的教育环节。

三、加强当代医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对策

(一)加强当代医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责任感反映的是人的价值观。要加强当代医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总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侧重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的培育,引导当代医药大学生正确树立“三观”。其次要加强当代医药大学生正确职业观的培育。在培育方法上,要创新学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在课堂上,要更多引入事实和案例,引导学生们用理论认知去看待、分析社会、医药行业的热点问题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们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职业规划、发展,与集体、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引导学生汲取优秀的中外文化,阅读名家学术论著、中医古籍时,首先要了解名医的成长经历、行为准则和对入室弟子的教诲,通过宣传教育,各种竞赛、评优评先的示范引领,倡导“生命至重,仁爱悲悯,博学精湛,认真审慎,廉洁淳良”的中医药优秀文化。在社会实践上,探索建立学校、医院两位一体多岗位志愿者服务的实践教育平台,使实践教育成为常态,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促进当代医药大学生价值观和职业观的正确树立。

(二)加强当代医药大学生职业道德和医药卫生法纪的教育

医德医风、卫生法律法规是医药行业人员社会责任的“详解细则”,要增强当代医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要加强医德医风和卫生法律法规的教育。目前医药院校医德医风和卫生法律法规的课程往往以条例、规定的解读教育为主,缺乏与临床管理的实际相结合。现有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比较年轻,缺乏社会的阅历和专业职业生涯的经历,因此,当代医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出现了认知程度高,但知行不一,在社会责任感的情感认可和行为上出现障碍,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为了弥补医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中与临床实际管理的脱节和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的不足,提高教育的效果,各学校应该考虑适当安排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管理经验的医院管理人员或具有较深行医心德的医学专家,参与到医药大学生的医德医风和卫生法律法规课程教育中,并与临床各教研室主任沟通,在典型病案诊治分析、讨论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国家医改政策、卫生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纪律、医患沟通等规定、条文落实到具体医疗过程中的管理规定和流程,使医药大学生更具体形象地认知医药行业的社会责任、法律要求和行为规范,增强医药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情感认可,促进责任感行为的养成,从而提高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效果。

(三)加强当代医药大学生敬畏生命的教育

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就谈不上任何教育。教育部门要行动起来,完善当下的教育,补上敬畏生命的一堂课。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所关心的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人、动物,并没有充分的关注,也没有让他们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这个维系着我们生命的世界,从而不时发生大学生漠视生命的高校案件。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特别是从事救死扶伤医疗行业的医药大学生,更应补上敬畏生命教育这一堂课。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是由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法国医学家、哲学家阿尔贝托·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提出,“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敬畏生命本身就包括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共同追求,这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同悲同怜悯艺曲同工,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所以医药院校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把医学伦理学作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加强教学医院临床老师的人文素质培训,引导学生认识天地间人的生命是最为贵重的,每一个生命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荣宠、幸福,铭记“医系人之安危死生,眷属之悲欢聚散”的社会责任,培育当代医药大学生“维护人的尊严、生命权益与生命价值”的行为准则,促进社会责任感行为的形成。

(四)加强当代医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教育指导

当前,我国最需要医药人才的地方是社区、县、乡、村,但在医药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中,它们位居末位,这与国家的医改方向背驰。要把医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落实到择业行动上,就要加强医药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要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的方向和定位。目前,医药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缺乏职业环境的体验,对今后职业的内容、劳动方式、场所、资格、能力、报酬和人际关系等信息的获取,大部分来自于临床见习和实习。而医药院校的实习、见习医院基本都是医疗设施、技术比较先进的大医院,所以造成了学生们实习、见习扎堆大医院,毕业选择只认大医院的择业主流。医药院校应探索建立学校、医院两位一体的志愿者服务机制,拓宽大学生职业体验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践活动和行为训练的平台,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各医院参加就诊导诊、病患者生活照顾、协助各类医学辅助检查送检、病患者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医务管理、医院行政管理、医患协调管理、医院社区医疗点和医院技术帮扶义诊活动等,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切身感受到群众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特别是到县、乡、村进行技术帮扶和社区医疗点志愿服务的活动,能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基层医疗情况,让医药大学生们看到基层医疗机构也有事可谋,有业可创,也有出彩的机会,真正地感受到一名医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解决好医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障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茹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1(17)

[2]刘世保.田宏杰.基于责任事件的责任教育概念分析及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5)

[3]孔宪峰.人文素质:医学伦理教育的基点[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5)

【基金项目】广西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2013D21)

【作者简介】罗之瑜(1971-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医德医风管理和党建。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4

责任是指由一个人的资格(包括作为人的资格和作为角色的资格)所赋予、并与此相适应的从事某些活动、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法律的和道德的要求。所谓“责任”就是对自己去做的事情要有一种爱(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社会责任意识就是要求对人民、对我们的社会要有一种强烈的感情,“我们不是为自己而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赋予我们应尽的责任”([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等至理名言都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从德育学的角度来看,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和自我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是对自己在道德活动中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是否满足其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一说到责任,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谁对谁负责”,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即将走入社会,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在我看来,不是什么以身殉职、以死报国,也不是非得搞个什么发明创造,造福社会,才是有社会责任感,才算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自己应该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如何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使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信念和情感,升华为主人翁责任感,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缺乏人生奋斗目标,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

(3).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

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

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社会原因。这是部分大学生淡化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外在原因。这些外在原因之一是社会的多元化。当今社会已经由原来的同质社会变成了异质的多元社会。二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是一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选择。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它在价值意义上存在着多种可能,有着其积极的效应和消极的效应。滋长了个体本位观念,为己观念,金钱万能观念。这三种观念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不正当竞争,偷税漏税,权钱交易,转嫁灾难,甚至组织卖淫,只要哪种形式使金钱来得轻松,那种手段就会被人们优先地使用。这些观念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三是西方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就西方近代以来的主流思想而言,它是一种个人本位主义。它将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否定存在着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社会整体利益,因而也就不承认人应该承担对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

第二个方面是大学生自身原因。这是部分大学生淡化乃至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原因。大学生涉世不深,认识片面,观念偏颇,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总是有着某种认识,抱有某种态度。分不清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阴暗、利益一致与利益对立,他们认为,自己上大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报效祖国;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能够得到一份稳定轻松且收入丰厚的工作;是为了充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不是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他们的认识往往被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所局限与牵制,以为真实的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的社会,看不到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把握不住社会生活的主流和发展的趋势。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为竞争上岗,及时就业,敬业奉献,打好坚实基础。

1.用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纵观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戚戚相关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力量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

2.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社会责任感是实现理想的条件。理想与责任是互相联系的,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作为一个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既享有一定的权力,又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既从社会中获取,又要为社会奉献。权力与责任和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力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力。不讲责任和义务的思想是错误的。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自觉的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用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为价值目标,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增强个体的主人翁责任感,然而个体对社会,个体对他人的责任离不开人的自我责任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能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任。自我责任意识,意味着个体的自律,和对善的追求。每个成员应该发扬团队精神,培养集体观念,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逐步培养自己作为一个集体成员的责任心,尽到自己的责任。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责任意识,启动了他的内力,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意识。

4.用诚实做人、守信办事,树立社会责任感。诚信属道德范畴,是一条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砝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维护诚信的最佳办法是让每个人不讲诚信的行为,都在个人信用史上留下污点,使不守信用者意识到不守信用的代价在一生当中难以承受。在诚信时代,就是让守信用者享受诚信的回报,让不守信用者自食苦果。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

1.“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劲。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空虚,情感委顿,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的。持有这种心态的学生,对自己要做怎样一个人,怎样做都稀里糊涂,当然也就谈不上为完成责任而努力了。

2.“无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甚至有学生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不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问”作为座右铭。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大到社会的发展、改革的前途、国家的命运、人类的理想,小到自己的学习、生活,都不想参与,都拒绝参与。

3.“无意义”。这部分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对社会都看得很黑、很灰、很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严重者则走上出家乃至逃遁的道路。

给大学生以“天子骄子”如此高的评价已经随着大学教育逐步普及而成为越来越少的现象。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个人数逐渐扩大的群体,他们对于未来中国的建设所起到的不仅是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且称为主力军角色也丝毫不过分。同时,大学生是具有专业知识优势的群体,而这种专业知识的优势蕴含着通过工作、创业转化为实在的生产力的巨大、实在的潜能。假设这种知识上的优势向破坏社会的方向转化的话,那么这种优势就会变为可怕的腐蚀剂,成为威胁和谐社会的罪恶源流,贻害无穷。现代社会上高智力类型犯罪居高不下折射出了把握理论、智力、知识优势转化方向把握的极其重要性。社会责任的承担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的责任。深入分析,社会与个人(含组织体)是密不可分的。个人(含组织体)如果没有承担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反而成为危害社会的主体的话,是要受到社会谴责的。当这种危害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个人(含组织体)就要负刑事责任。我国的刑法就明确规定了刑罚针对的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大学生是活跃于理论研究、创新潮头的先锋者,最先感受理论创新火种的光芒同时也是点燃思想潮流的把炬人。这一群体的思想中包含着使社会思想发生变化的最活跃因子。依靠学校所提供的环境和资源,大学生把他们认同的价值观、思想、理论形成严密的论证体系,而形成体系的、经过论证的信息再经过舆论的工具向社会传递时是水到渠成般地顺利的。大学生更可以其青春的精神风貌、接受能力强和创新思维活跃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感召力的形象在其与社会交往中把自己认可的理念实行言传身教的传播。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许多理论知识的理解必须借助社会实践的认识,必须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才能获得这种认识。另外,社会的实践毋容置疑地对大学生理论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反馈效果,固化、更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大学生是连接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的排头兵。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与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的接触尤其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接触,形成了认识专业、认识自我的看法。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真实地成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这时候,大学生群体是直接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质主体了。之前在大学期间形成的包含对社会责任认识的思想观念中肯定会对实际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既然是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那么就应该让他们在大学期间真正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那部分社会责任并且要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不是一种仅仅存在于头脑中的理念或者只写在纸上的理念,它需要通过行动内化为大学生思想的一部分。同时,这种理念是可以在不断的社会实践行动中得到固化,得到升华,得到传播。

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这种责任承担的落实和升华?这不仅是大学生本身要思考的问题,也是高校、社会其他主体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落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承担的思考

第一,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理论的同时应该自觉、有意识地关注社会的变化。无论是理工科类的学生还是文科类的学生都应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社会的进程中的变化。尤其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我国社会正处于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凸现的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更应该关注这些矛盾的原因、发展和解决办法。同时,对这些矛盾的研究仅仅作理论层面的泛泛分析是不够的,并且会使这种关注流于形式。换言之,这种没有从参加的实践中分析、提炼出来的所谓理论研究是脱离实际的,实践的价值不大进而对社会贡献也就微乎其微了。

大学生独立、自觉使自己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实现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成立能够充分实现自治的团体。这种团体的运作致力于充分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认识社会责任,积极地寻求社会上的资源来帮助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实现。同时,团体的性质也使大学生之间关于社会责任的意识、承担实践的交流更加民主和平等。

第二,高校在落实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方面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职责,应积极为大学生创造可以承担社会责任的平台和条件。大学不仅要靠社会上的公司、团体主动来找自己寻求合作,而且要主动出击寻找能达到理论与实践形成契合面的新阵地让大学生进行实践。具体而言,要加强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学校对学生工作的指导方针中必须加入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进而在为学生设置的具体培养课程和设施中要体现出这种应用。反观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承担社会责任实践的关系,在专业课的安排上,毕业实习已经成为了必修的一块内容进而较好地解决了形式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而在专门针对思想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对实践的考虑还是有所欠缺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我们自儿童时期就开始进行学习的课程并且理论性是相当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检验标准也是多元的。面对这门针对主观精神世界建设的课程,更应该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来检验这种教育是否已经内化为指导教育对象行动的标准,也只有实践才能促使大学生把所受教育的观念、理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社会。同时,在学校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上也要体现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的结合。如在网络资源的配置上、图书馆资源的选取上都应该体现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服务的特色。

其次,学校对承担社会责任实践的安排机制上要体现公平原则。尽管榜样的力量也是存在的,但作为大学生群体教育内部一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应该是由小部分群体占有的。获得实践的机会不应该通过竞争的机制来争取。相对而言,学生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机会进行锻炼,所以在有项目、资金支持的实践活动或者是假期中进行的活动应该让其他非干部的同学多参与。

再次,社会上的力量尤其是媒体舆论的力量必须秉着高度的责任感来关注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并且对其原因、发展的趋势引导好人们思考方向。舆论力量不能仅仅单纯为了吸引眼球而肆意宣扬某些大学生道德滑坡、漠视社会、人生责任的事件,而对事件的诱因及应该吸取的教训、应对措施等舆论应作的本份的、体现媒体积极价值的事情却忽略了。这里的媒体还包括了娱乐产品的制作者和发行者。娱乐产品是精神世界建设中重要的中介。大学生是精力充沛和思想活跃的群体,也所占比重很大的娱乐产品的使用群体,他们模仿娱乐产品内容的能力相当强。如果娱乐产品其中充斥的是关于反动、自私、暴力宣扬等消极思想,就无异于象慢性的毒药腐蚀着大学生的心灵、意志。这实质是对作为社会希望的大学生思想世界进行破坏的行为。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今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来源的多源性也使它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传播不良信息和思想的温床。因此,对网络信息进行监管和及时删除不良思想的环节是在源头上堵截这种软性的毒品对大学生思想进行侵蚀的做法。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业或参与各种勤工助学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毋庸置疑,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

不无公允地说,其实中国历来都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历史责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无不蕴涵着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

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当代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理想,而轻视社会理想。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意识。

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现象是极其复杂的,有本质的、非本质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由于生活范围和视野的局限性,一些学生容易把非本质、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做社会的本质和主流,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同时,又以这些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在于,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前景。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在一份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74.2%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还是偏重于个人。当前在很多大学生身上存在着非常令人担忧的责任感淡化倾向。

关于此,很多关注大学生教育的专家就说了,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没有社会责任感了。有的分析说,改革开放后,社会处在激烈动荡的转型期,世风日下、权钱交易、分配不公、假冒伪劣、人际关系扭曲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断暴露,使得我们这些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的年轻人对社会产生了扭曲认识;有的说,这是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大都是文革后期出生的,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当惯了,踏入社会之后,很难对他人,对整个社会有认同和自愿负起责任;也有的说,改革开放后,西方的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传入国内,毒害了青少年群体,使我们现在的学生们变得冷漠而不去关心他人和集体甚至国家了。

我知道这些专家分析的都头头是道,但仔细想一下,这些原因不都是大人们造成的么?民族文化的劣根,使得大人们面对市场经济这个新生事物时,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不完善的机制让很大一群人钻法律的空子,权钱交易,假冒伪劣,逢场作戏等种种丑陋的现象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不会玩这个的人反倒不正常,和不适应这个社会了;自私自利的心态,使他们把他们自己没能力或者没机会完成的理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于是他们对孩子百般溺爱,拔苗助长,使得我们还有比我们更小的学生们,眼里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只懂得学习,不关心社会。然后大人们看到了这个现象了,气愤了:这可不行了,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得找出来原因不可。于是他们怪我们这些受害者本身,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或者从外部来找原因了,说人家外来的文化不好。人家国外的文化横行了数百年了,都没问题,怎么到我们国家就有问题了呢?如果真有什么问题,也是“橘生淮南,橘生淮北”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从我们自己的文化上找找原因呢?

就只谈社会责任感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一开始都是有责任心的,曾几何时,“五四”运动是多么的轰轰烈烈,很简单,热血青年,怎么可能会“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如果一个人整天见到的听到的,跟他所受到的教育都格格不入,甚至刚好相反的时候,他能不心灰意冷么?如果他根据自己所受的教育行事屡屡碰壁的时候,他还能不变换思路么?

我们现在也讲求“人文主义”,所谓人文主义注重一个“人”字,人自有其不可侵犯的神圣性,人都有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权力。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应有价值都实现不了,怎么能去奉献社会,对社会负责任呢?他想奉献也奉献不了啊。所以说,一个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就是在实现他的社会价值。然而,中国几千年以来,人们都非常避讳谈个人价值或个人利益,或者一旦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集体利益前面了就是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诚然,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以至损人利己,确实不可取,或许我们就不应该整天“个人利益”“集体利益”这样子提,似乎追求个人利益就是自私自利?我们为什么不换成“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呢?个人价值不实现,集体价值怎么才能体现出来呢?同样的,不能保证个人实现价值的集体又怎么是一个好集体?然而追求个人价值或者通俗的说法叫“个人利益”乃人性之根本,于是,明着不行,就来暗的,所以大家都来阴的,所以我们都很擅长虚伪和逢场作戏。

追求个人价值,天经地义,就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逐金钱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一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摆在桌面上呢?为什么我们大人不能撕下虚伪的面具呢?当一种思维行不通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种思维?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5

经过对十四次团代会会议精神的学习,令我深切地体会到各位领导对我们大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极大的鼓励,也使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所肩负的重任,让我认识到树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自己应该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如何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使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信念和情感,升华为主人翁责任感.。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主要表现

1、自我责任感弱化。

自我责任感弱化主要表现在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不当回事。通宵上网打游戏、看电影、闲聊等等,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

2、家庭责任感弱化。

很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家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在家里就像太上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3、社会公德责任感弱化。

社会公德,简单说,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以德待人,以德律己,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然而很多大学生做不到这一点。教室里的墙壁上、课桌上、甚至卫生间的门栏上,都可以看见大学生们的“涂鸦”;寝室里,有的同学根本不顾他人感受,常常高声喧哗到深夜,或是煲电话粥到深夜。

4、对他人责任感弱化。

有的大学生把感情当儿戏,轻易伤害他人,对爱情不负责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去做,敷衍了事,对老师不负责;轻易答应同学事情而不做,对同学不负责任;受点挫折就轻易选择自杀,对父母、社会不负责任。

5、自我意识高于一切。个人自我意识凸显,缺乏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注重个人价值,漠视社会价值。重视个人理想,缺乏社会理想和主人翁精神。只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忘却了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还应对社会、集体、国家乃至我们生存的环境尽一份责任;对索取、自由、权利乐此不疲,而对奉献、义务、责任却颇感不适。

此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还表现在功利主义不断加强,以及道德责任认知与行为不统一等多个方面。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

1、“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劲。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空虚,情感委顿,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的。持有这种心态的学生,对自己要做怎样一个人,怎样做都稀里糊涂,当然也就谈不上为完成责任而努力了。

2、“无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甚至有学生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不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问”作为座右铭。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大到社会的发展、改革的前途、国家的命运、人类的理想,小到自己的学习、生活,都不想参与,都拒绝参与。

3、“无意义”。这部分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对社会都看得很黑、很灰、很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严重者则走上出家乃至逃遁的道路。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不是偶然的,它既与转型期社会的环境相关,也与家庭教育氛围有关,还与青年大学生的自身因素有关,更与高校教育管理的软弱无力有关。

1、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新的环境条件下,一味地要求大学生只讲社会价值,不讲自我价值是不现实的,要引导他们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摒弃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潮中“单纯利己”的道德标准。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和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才是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远大的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如大学、中庸、论语等。用传统文化医治现代个人主义带来的自私隔膜、孤独异化、人情淡薄、生活缺少目标失去意义等等病症。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以科学的辩证法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传统文化观,使大学生理解导致社会责任感现状的主要原因。解开学生的心理困惑,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成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精髓乃一个“仁”字,所谓“仁者爱人”,“爱”表现为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爱,对家族的爱,对邻人的爱,最后以至对天下所有人的爱,达到所谓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一家”。

3、榜样的力量

研究发现,有无榜样与大学生责任心存在显著相关性。榜样示范既是一种责任教育方法,也是一种责任教育手段。树立亲社会和道德行为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如“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事迹,“全国优秀大学生”等等。有些学生可能觉得这些榜样离自己太远,就让学生在自己班里找,从自己的身边找,学习每个人身上的优点,集大家的优点在自己身上,从不同的方面完善自己。通过让学生从身边找榜样的活动,即养成了学生发现别人优点的思维模式,又促进了他们的成长,也促进了班内友爱和谐的气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

4、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

一个人的责任感是其认识过程、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三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主要包括:(1)角色转换。以宿舍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角色模拟,角色有榜样、父母、老师、心理医生、领导、朋友,他们的责任心逐渐增长;(2)以高年级带低年级。让学生在承担责任的经历中去感受成功的荣誉、体会自己的价值,体验和学习承担社会责任;(3)感恩的实践活动。一般来说,社会责任感是基于对社会、国家的深厚热爱,并在这种强烈的感情支配下,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精神。所以要让学生培养这种情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4)自我管理模式。以宿舍为单位,鼓励人人参与管理,班里由班长总负责,下设学委、考勤员、宣委、组委、体委、生活委员、计划总结。每个宿舍里又设学委、考勤员、宣委、组委、体委、生活委员、计划总结。在各项活动的管理中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管理自己、管理他人;(5)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职业意识,加强职业责任感。

三、学会奉献。

“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全心全意为机关事务工作服务,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努力地用这份爱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大家的无私奉献编织出事业的美丽蓝图。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篇6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是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象。社会的期望很大,任何风吹草动的社会反响也很大。对于即将跨入社会成为社会主力军的大学生们,也承担着一份社会的责任。

作为一位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有六点:

1、诚信意识。这是学生道德品质最起码的要求。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是做人的根本,是自身长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诚信素质,今后才能真正立足社会。

2、自主学习意识。所谓“学到老,活到老”,自主学习意识永远不可缺少;在学校不仅要学习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其他的东西,不能死学习。出了学校更要学习,并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社会上。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

3、创新意识。课堂学习不仅仅要掌握知识,更必须推陈出新,这样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创,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

4、竞争意识。这是一个人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今后生存必备的本领。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有助于振奋打学生的向上精神,而且还能使其正确对待挫折,永保健康心态;对于社会也是一种正能量。

5、协作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讲的就是要团结协作;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团结起来才能干大事,才能战胜困难,勇攀高峰。

6、勤劳节俭。勤奋才能前进,勤能补拙;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浪费只会加速地球的灭亡,更何谈社会。

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必须做到:自身培养以上六点的优良品质,并贯彻实施,影响他人,更甚影响社会,还要很好的做到传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要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要把自己与国家人民联系在一起,关注时事,关注民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承担社会发展的一份责任。

社会责任感是知、情、行的统一,是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小到促进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大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族进步社会发展,都必须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基础支撑。身为社会中坚力量及祖国未来接班人,大学生是重要而又特殊的责任主体,理应承担广泛、艰巨、深远的社会责任。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篇7

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基础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良好的大学风尚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高校不仅要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更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形成优良的校风, 创造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校园精神环境。 每个高校都有各自所坚持、推崇的大学精神, 将社会责任感与大学特点、大学精神相融合, 营造良好的责任感氛围, 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要培养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顽强意志力、以科学发展为使命的大学生, 指引他们在探索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对学生意识、理念的直接教育。 施教者应当主动关注青年社会责任感的状况, 从整体的战略角度出发, 制定符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容和目标, 选择合适的途径和载体,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针对性。

(一) 培养青年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 广泛参加社区服务、公益活动, 鼓励学生力所能及地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让学生在非学校的场所中真实地感受自身作为公民的状态, 将学科教育与社会实践服务有机结合, 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提高青年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增强青年的环境责任感及促进社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二) 加强网络教育。 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思想文化交锋的阵地和战场,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利用这一趋势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合力。 同时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配备思想政治素质高、技术水平高的网络工作人员, 在网络文化建设上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规范网络行为, 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三) 通过角色示范等互动性活动, 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责任感起源于角色, 角色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坐标定位。 社会角色是动态的, 个体只有在行动中才会承担社会角色, 也只有在实践中社会角色才会为社会所承认。 角色的本质是人的社会责任感的分配和实现, 正确、多样的角色示范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 从而更好地认识、担当起自身角色所负的社会责任。

(四) 吸取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 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化, 各个国家的发展和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世界上每个国家的青年都面临各自的问题, 但社会责任感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 不存在国度的差别。 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并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启示, 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提供新启发。

三、建立有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评价机制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多样化的现代社会, 社会责任感培养面临较大挑战,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在责任感培养的各个环节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调节, 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同时, 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促使学生社会责任感知行合一。

(一) 以人为本, 从实际出发。 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项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活动。 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只有从其本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群体的身心特征及其社会责任感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从实际出发, 掌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真实现状还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才能科学地针对培养结果进行正确、客观、有效的评估, 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二) 坚持发展与开放的观点。 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社会发展的多种要素影响下是动态变化的, 其社会责任感还处于不稳定状态, 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所以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评价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观察分析。 此外, 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个国际性话题, 要从整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角度培养当代青年的全局意识和整体人类社会的责任感, 既要秉持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原则, 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 又要关注世界文化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 这对当代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 将自我评价与民主评价有效结合。 自我评价是指评价对象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评价与鉴定的方式, 是自我教育、总结、提高的过程。 其优点在于它能帮助评价对象自醒,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产生内化作用。 但这种方式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要得到客观公平的评价, 自我评价须与民主评价要相结合。 民主评价则是评价者们对照评价标准, 依据对评价对象的日常行为表现的观察进行评价与鉴定的方式。 民主评价的客观性强, 可以避免自我评价中出现的对自我认识不清的情况。

(四) 科学设定评价指标。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三大类: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社会责任的情感;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行为。培养大学社会责任感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与国家, 判断一个人是否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行为体现最直接, 因此社会责任感的行为指标是判断责任感强弱的一个直接标准。而对责任感的认知与情感是实践社会责任感的精神指导, 没有正确的认知就无法切实落实责任感的实践行为。 所以要将三类指标科学合理地分配结合, 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1]彭文英.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 2011 (5) .

[2]冯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J].学术论坛, 2009 (2) .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意识 存在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21-03

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爱好广泛,价值取向多元化,高校必须做好思想引导,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向统一。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国家栋梁,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健康发展,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培养一批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时代青年。因此,纠正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现象并提出解决措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主流

1.政治责任意识强,爱国热情较高。当代大学生充满着活力和希望,对社会责任的内涵有一定的认识,社会责任意识比同龄人都强。大学生意识到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现实紧密相连,他们关心和热爱祖国,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政治立场坚定,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们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拥有理想信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心国家的团结,有较强的忧患意识,能够认清形势,辨别是非,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

2.公益事业责任强,关心和支持公益事业。我国公益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积极参加公益事业,为公益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体现出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关心和支持公益事业,多数大学生愿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他们不只是停留在对公益事业的评价上,而是抓住机会积极参加,在社会的公益事业中能看到大学生的身影,他们不断地实现着自我价值。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愿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自愿到贫困地区服务。有的高校毕业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到贫困地区从事支教工作;有的大学生甘心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到落后地区贡献自己的力量,对其他大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自我责任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是相对于自我责任意识而言的,要求社会成员对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义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传统责任意识教育强调社会责任,忽略自我责任。中国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异化,传统教育不能与时俱进地改进,导致教育与现实的差异。责任意识教育过度强调国家责任,忽略自我责任观念的培养。国家意识观念强,并不能转化成个人实际的行动。

(2)德育内容滞后。传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要求学生爱国、讲集体精神,对中小学的要求、公民的要求与对大学生的要求基本一样,树立起榜样“高、大、全”的形象,但这样往往与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德育内容滞后,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

(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课题学习与社会现实差别较大,学生无法接受。在处理与集体、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上,课堂提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现实往往是“我为人人,人人笑我”,很多人为自己而非为“我”。要求学生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个人要服从国家利益,要有牺牲精神、奉献精神、集体精神。课堂强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时与社会现实不相符,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多元文化对社会责任意识产生巨大冲击。

2.道德责任意识。道德责任是人的行为接受社会舆论的检验合格后,在人心理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即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的认可。目前,社会道德标准在市场经济价值体系标准面前略显单薄。社会道德讲究自律,要求社会成员按照大家公认的标准去做,否则会遭到舆论的谴责。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效率第一、利益最大化、等价交换等,衍生了趋利意识、功利意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这些非主流思想与观念使社会道德遭受前所未有挑战。

3.自我责任意识。自我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我实现需求意识强,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一个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要和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个人要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如今,部分大学生过于重视个人价值,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自我意识的过分膨胀,使得集体主义观念减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他们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变化,表现为从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注重金钱的价值和个人的享受。部分大学生过于考虑个人利益,认为理想太遥远,现实才是最具体的,比如择业中,很多大学生追逐待遇好、工作条件不错的单位,不能把国家的奋斗目标和个人的奋斗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

(2)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不足。我们往往惩罚过错,但是不惩罚不做的人,导致出现后果无人敢担当,推卸责任。对于不作为的人不给予惩罚,导致人们产生“看客心态”,平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很多人持“不做不错,多做多错”、“不求无功,但是也无过”的人生处世哲学,明哲保身。

(3)感恩责任意识淡薄。作为大学生,应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分担部分家庭压力,关心、照顾父母。然而,部分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淡漠,缺乏孝敬父母之心,不体谅父母为抚育培养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劳动。部分大学生花父母的钱,穿名牌衣服,到高档餐厅吃饭,只懂得享受,不懂照顾父母,没有为家庭付出,没有为家里做过家务活,也没有为父母过过生日。平时意志薄弱,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毕业后,对工作过分挑剔,没有去就业,呆在家里白吃白住。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害怕承担责任,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淡薄,没有想过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没有想过要回报社会。

(4)生命责任意识弱化。对生命健康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一些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养成科学的习惯,忽视自己的身心健康,生活没有规律。比如:不吃早餐、通宵玩游戏、缺乏体育锻炼、感到郁闷,等等。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不呵护自己的生命,也不懂得保护自己,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大学生应该重视生命,懂得爱护自己的生命。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

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是社会中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过程。在社会转型中,一个典型的特点是新旧观念的并存与冲突。社会转型,既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又由于社会上一些错误的认识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意识观念,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

市场经济竞争下,社会对个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体独立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都要加强,导致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倾斜于个人利益,关注自己利益的实现,传统的善良、正义、担当弱化,追逐利益的思潮影响着大学生,使他们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负面影响

在当今社会,电视、手机、网络等大众媒体充斥着生活的各方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首先,大众媒体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扭曲。大众传媒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为了争夺更多的观众,一些传媒一味追求经济利益,部分传媒出现庸俗化的倾向,而且一些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缺乏科学性和误导性,造成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迷失,导致一些大学生不够关心国家大事,不注重社会和他人利益,崇尚自我。其次,大量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学生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但是各方面的知识与不健康的信息混在一起,如果大学生缺乏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容易被不健康的信息所蒙蔽,不利于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学生自身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较优越,经历的困难较少,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时,不能合理地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进行定位,而且只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责任,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没有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大学生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社会阅历较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提高,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着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认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不是为社会做贡献。大学生的心智逐渐成熟,但在对自我的评价方面出现了偏差。一方面,对自我评价过高,脱离实际,出现盲目自信,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对自我评价过低,轻视自我,出现自卑心理,一旦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容易出现逃避。大学生对自己期望高,但又无法达到,而且自我调节能力差,容易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都得到了发展和加强,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的一面,摈弃不好的一面,消除非主流思想的冲击。学校应该主动出击,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1.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国家、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多方共同教育的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氛围,就要优化社会环境,让大学生感受到正能量,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用正确的舆论来引导大学生,根据大众传媒的特点,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创新为核心,以积极向上为主流引领舆论,发挥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和谐、向上、奋进的良好社会氛围,对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促进作用。另外,深入挖掘榜样人物,依靠媒体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向他们学习。

2.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和舆论导向。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在国家精神意志层面,要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导向;二是在社会环境层面,要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导向;三是在公民群体层面,要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导向。

3.强化法治建设,让社会责任意识有法可循。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是意识层面的东西,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精髓,必须加以传承、教育;法治重在治理,以法律为准绳,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渗透法理理念,通过公共认可的法理来治理社会事务、公共事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道德层面的,没有硬性约束,但有舆论约束;法治就是遵循法律规定安排执行,一旦确定,就具有不可更改的约束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教育,通过教育使人按照人们的共同愿望去努力,法治则是实现这个共同愿景的强制手段。

4.高校要主动用马克思主义的责任理论占领大学生思想领域的主阵地,打好“两会一课”这张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与现实相结合,让课程突出时代感,抓住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融进教学,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与时俱进,政治热点、生活热点、身边人身边事都可进行讨论,因势利导,让大学生有话说,敢说话,能说上话,使他们思想产生共鸣,教学相长。同时,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环节,实践内容的设计、内容要有针对性、广泛性,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强化社会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

1.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傲物,贫贱不易行”,“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突出国人的价值追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道德要求。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要加以挖掘和利用。

2.强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教育,这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三)强化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

1.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我们国家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和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方式。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重点。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关心国事家事,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正确判断国际形势,时刻关注国家的前途,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珍惜生命,珍爱自己,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把爱国主义思想升华为爱国主义行为,让大学生热爱祖国。集体主义教育是主旋律,集体主义思想的含义在于一切言行都要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当代大学生应自觉地从自己做起,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融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并加以发挥和作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推动中国前进的重要力量。

2.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责任是公民个人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本领。公民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在获取自己利益的时候,要处理好与他人、社会利益的关系。人生存在社会中,既要追求个人利益,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大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调整好自我责任意识,履行社会责任会促进个人的发展,因为个人发展的保障是社会,个人与社会相统一,个人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社会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当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后,在对个人和社会利益的选择中,变得更理性和明智,被迫服从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成为内心的真正需要。同时,个人的自我评价会日益成熟,自负和自卑的意识得到协调,清楚个人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自我意识会不断健全。

3.培养感恩责任情愫。感恩是一种品德,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学会了感恩,才会减少抱怨,多一些和善、幸福和快乐,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和希望。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首先,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大学生体验到“吃苦”,感受和了解家长的辛苦,知道对家庭的责任。让大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特别是在“母亲节”和“父亲节”这两个特殊的节日里,要问候父母,或主动为父母做至少一件以上的事情,或给父母送上礼物,等等。其次,引导大学生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对老师的关心、教育要满怀感激,利用教师节和感恩节等,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情感,形成“知恩图报”的良好氛围。因此,大学生对学习、对工作要认真负责,对他人要有爱心,对社会要给予回报,增强对父母、对自己负责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懂得感恩中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敏.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凌新华.从社会化角度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J].湖北社会科学,2006(5)

上一篇: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旅游概论绪论 教案